童年的读后感心得体会(共10篇)(共10篇)
1.童年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一
冰心的书如同富有诗意的画,带人走入童话般的世界。
这本书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冰心用她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故事讲述地绘声绘色。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则是:亲亲格日勒。
放羊的孩子巴特尔梦想有一匹神马,而一匹金黄色的马从他眼前狂奔而去,巴特尔多么希望拥有那匹马,可看到猎人们要把它卖了,于是用八只羊换回了那匹马。
巴特尔和自己骑的那匹小黑马跟格日勒(那匹马)玩的很开心,后来,他父亲的风湿病发作了,要到雪山上采雪莲才可以医治父亲的病。早上,他悄悄起床,骑着格日勒到了雪山下,找到雪莲后。他们下山了,到地面时,格日勒却把巴特尔甩到十几米外,雪峰瞬间就崩塌了,疾驶而来,淹没了格日勒。他没能挖出格日勒,它为了巴特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此,巴特尔变成了一个刚强而忧郁的孩子,只有在梦中,才可以见到自己的格日勒。
一匹马竟然为了救自己的主人不惜代替他被死神接走。马可以为了别人而奉献,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做不到,见死不救,反而落井下石。还应该向格日勒学习,巴特尔也有值得我们仿效的地方。他十分爱父亲,当得知自己父亲生病时,不惜一切代价为父亲治病。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还没有仔细介绍,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来读。
2.初中生读《童年》心得体会读后感 篇二
——题记
一件黑房子,一棵树苗,几点星光。此时此刻,有两个选择摆在你眼前,你是选择漠视黑暗,努力地在土地中寻找营养,紧紧追随星光,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还是选择放弃自己,成为黑暗中的一份子,终结一棵树苗的使命——枯萎或是腐烂?
高尔基的童年便是当时社会丑恶的缩影,它充斥着丑恶与仇恨,弥漫着残暴和自私。这个不幸的孩子过早地体验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世的冷峻,小说中,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开始,直至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阿廖沙度过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岁月。他在那个日渐衰落,冷漠,黑暗的家中亲眼目睹了外祖父的吝啬,贪婪,专横与残暴,两个舅舅的粗野和自私,见证了人世的冷酷无情。
而在这样的炼狱里,也有这样一群人:慈祥善良的外祖母,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积极献身于科学的积极分子“好事情”。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照耀着阿廖沙幼小却饱受苦难的心灵。这个幸运的孩子,在这样一群人的影响下,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正像《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泥而不妖。
阿廖沙,他在黑暗中迎接光明;高尔基,他在逆境中造就人格!
纵然困苦诸多,丑恶诸多,纵然身处多艰难,只要不后退,不屈服,秉承着那一份光明的执守,就会炼造自身的高尚人格。
其实,逆境不仅仅是生存的环境,它囊括着你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霍金,“轮椅上的巨人”,全身仅三根手指可动,却写出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他在逆境中炼造了坚强与不屈:海伦凯勒,美国影响最大的女性,她在盲,聋,哑这种一般人所不能抗拒的逆境折磨下,成就自我,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屹立于文坛之上,她在逆境中炼造了顽强与坚韧。
现在的我们,正是绽放的季节,我们不曾有过阿廖沙的艰难困苦,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是悉心呵护与无比关怀。可以说,我们生活得无忧无虑,生活得幸福安宁。但是,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而在那时,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不要屈服,不要放弃,不要哭泣,顽强地战胜自我,成就生命的价值。
于一个人来说,逆境无疑是最好的历练之处。生活中会有苦难,会有不幸,却也会有阳光,有坚强,紧紧地把握住生命中的阳光吧,吸收它的光芒,坚强地生长,释放自己的人格力量,绽放出黑暗中最美丽的花朵!
3.童年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三
该书主人公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充满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自私而又粗暴的外祖父经常打他。两位同样自私的舅舅,为争夺财产总是勾心斗角,甚至打架斗殴。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痛苦和人性的丑恶,好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外祖母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有意无意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还有好朋友小茨冈,哪怕每次被抽得红肿也都用胳膊挡住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因为有这些善良的人,阿廖沙的生活才存有希望。他们如同阿廖沙黑暗童年中的一盏明灯,让阿廖沙的内心变得强大,充满信心和力量。
看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黑暗,深深体会到了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和光明。我们没有经历被人用鞭子抽,也没有看到家人为了金钱互相殴打,更不会看到某个无辜的人被折磨致死的恐怖事件。如此对比,我觉得我们就像生活在蜜罐里一样,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从来都不需为衣食住行担心,还有父母体贴的关怀。这一切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自然,以至于让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总是想要奢求更多。
4.《童年》的读后感 篇四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读后感1在我生日那天,我们一家三口乘上奔跑的客车一起向泰安出发。
天是蓝的,地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我们则是满足的。汽车一路飞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阳光又是那么棒。一切的一切都给阴霾中生活的人们以还璞归真的感觉……
一迈进大门,我的眼睛就忙不过来了,这儿看一下,哪儿瞅一眼。接过门票和导游图后我就急匆匆地带着父母冲进了第一个项目——“恐龙危机”。
天哪!太刺激了!一进去黑洞洞的直接看不见,只听见列车在轨道上转动时发出的咔嚓声。突然,一头巨大的恐龙面目狰狞地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我使劲抓住身体两侧父母的大手,车上的人们更是吓得哇哇大叫!原来它是在讲述一个科幻故事——恐龙复活之后大量繁殖生长出现在未来的大城市当中。超炫的场景、逼真的3D画面令我们彻底惊呆。
不必说从百米上空急速下降的飞越极限,也不必说快乐无比的水世界,单单一个勇敢者转盘就使我领略到了方特那独特的魅力。
或许是我们对它太轻视了的缘故,也或许是“勇敢者”这三个字对我们的挑衅吧,我以为会是坐在车上水平旋转,就像红石公园里面的那个一样,顶多会有点小小的起伏而已,没想到这次我却完全想错了。
它不但成转盘状旋转,旋转的同时还要达到九十度垂直转动。我的天呀!我的双腿一抖一抖紧张得要死,脑袋贴在后座上,脸上的肌肉都要被风刮走了似的。可随着转盘一点点倾斜,我感觉到狂风又变成了巨人,它好像非要把我的脖子扭断不可。我忍不住大喊大叫,使劲抓住妈妈的手问道,“开始下降了没有?”
终于,我又回到了地球上。看着身后的爸爸紧闭双眼,两腿发软的样子,我又一次“晕”了。
转盘上的几分钟简直是度日如年,但只要硬着头皮去闯,就一定会成功。这就是我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东西。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打在我们疲惫的身上送着我们返航。一切还是那么美好,客车又开始飞奔,就像我们来的时候那样……
《童年》的读后感2左顾右盼了十多分钟,我们周末小记者一行怀着激动的心情排着队进入了方特梦幻王国。
刚进来,映入眼帘的就是头顶上一把把大小各异、五彩缤纷的伞,这独具匠心的装饰品加上周围些许的古典建筑,立刻就有了梦幻的感觉和游乐园的气氛,我们一个个兴奋得满脸通红。
第一个光临的是“未来警察”,此4D影片向我们介绍了高科技机器人以及高科技作战方法。而我们乘坐的“飞船”则不停地前进、后退、旋转,有几分刺激,同学们给予的评价大多数是有趣。是呀!谁不想有几位高科技机器人当自己的保镖呢?
接着,我们嚷嚷着来到这里唯一一个过山车项目,惊险刺激肯定少不了,想到这儿,我们就心痒痒了,也顾不上报告老师,就一窝蜂地冲了进去。不料我一量身高139厘米,就差那么一公分,结果被拦在门外,张程为了安慰我,说那工作人员胡说八道。又问我要不要翻栏杆进来,我摇了摇头拒绝了。
中午,我们在“万国美食”饱餐一顿后,来到了“秦陵历险”,也不知是干什么的,就挤了进去,排上了队。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我们前面四个自然坐上了前一辆“吉普车”出发了。这个还真挺有意思,在吉普车行驶中,有僵尸、鬼魂、蛟龙、岩浆、暴风雪等等东西,虽然都是假的,但这投影效果让它有了几分真实感。同学们都给予好评。
最后的两个小时时间我们花在了3D电影“盘丝洞”上,好在这队伍虽长,但一次进去的可有几百号人。这电影说来也熟悉,不就是《西游记》里的《盘丝洞》吗?不过这拍得可就搞笑了些。如听见孙悟空说道“还好没打扁”时,我们便哄堂大笑起来。
时间到了,入口处也就是出口处,我们第二次来到了这里,只不过这次却平添了一份依依不舍之情……
《童年》的读后感3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多的触动。本书的作者高尔基是世界文坛的知名大作家,这本书是他所写的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对高尔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贫苦家庭里。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四岁丧父,十岁丧母。这本书写的就是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中所度过的岁月。作者在书中说道:这是一种浓重浑浊、色彩斑驳、离奇古怪的生活。作者本人认为这是某个天才所讲述的一个残酷的童话。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这个家中,阿廖沙有的是改嫁的母亲,凶狠的外祖父,两个残忍爱争斗的舅舅,还有两个表哥。这么一大家子生活在破旧的小房子里,天天伴随阿廖沙的是争斗、欺骗、谩骂、打架斗殴、还有贫穷。在高尔基的笔下,将那个黑暗时代中的一切人、一切景物全部描绘了下来,不论是美的、丑的、真实的、虚假的都一一写下。在这混乱不堪的黑暗中引领阿廖沙不迷失的是他的外祖母。
外祖母给人的感受是慈爱的,公正的,善良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但虽然这样,她也难以脱离那个特定时代中的愚昧无知以及迷信,还有对妇女的歧视。作者从阿廖沙一个纯真孩子的视野里,写出了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感受,高超的写作技法让读者身临其境。
《童年》的读后感4我在假期里有幸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的断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两个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贪财、自私的人。他的家里弥漫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毒,连小孩也热烈的参加了一份。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每天打得头破血流。他们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们害死。阿廖沙每天过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这本书奖的就是阿廖沙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时,虽让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他并没有被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反而他锻炼成长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这与他的顽强毅力是分不开的,难道他的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点困难就害怕,就知难而退。就拿做题来说吧。每次一遇到难题,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说不会,而没有仔细去理解它。最后,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扔了不做。那时,我们为什么不去想想高尔基小时候呢?他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我们为什么不像他学习呢?
《童年》这本书主要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俄国几十纪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鞭打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我想我们应该庙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黑暗终究会过去,我们向光明而奋斗吧!”
《童年》的读后感5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悲惨的童年。凶残的外公如同恶魔,折磨着幼小的高尔基。除了打,外公还用挖苦,讽刺,辱骂等等刺激着高尔基,使他m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受到了严重伤害。相比之下,我要幸福的多。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把我视为掌上明珠,不仅不打骂我,还保护我免受别人的侵害。
”那是一段由一个真善美的天才讲的悲惨故事,离奇而又黑暗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残酷。我不是单单在讲我自己,我讲的那个窄小的令人喘不上气来的恐怖景象,是普通的俄国人曾经有过,直到眼下还没有消失的真实生活。外公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后来从外婆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外公分家。“
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外公家里充满了仇恨。“家庭不合,波及到了高尔基及表兄弟姐妹身上。我相信那时的高尔基最大的愿望一定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大家庭。
这一切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贫穷惹的祸。因为贫穷,高尔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因为贫穷,打架斗殴成了高尔基的家常便饭;在学校里,因为贫穷,老师讨厌他,同学瞧不起他;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贫穷,高尔基必须拾垃圾养活自己……
我呢?虽算不上富人,但衣食住行还是有保障的。宽敞的教室供我学习,舒适的住宅供我休息,餐桌上摆着大鱼大肉,衣柜里衣服琳琅满目。就算这样,我也经常抱怨。和坚强的高尔基比起来,我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呢?
《童年》的读后感6《童年》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小阿廖沙悲惨的童年。小阿廖沙父母双亡,而新家庭中,却有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自私自利的舅舅。疼爱他的,就只有外祖母了。其实,小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正是借小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小阿廖沙所处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相比,实在是困苦。
今天,我们这些小孩大都被父母宠着。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回家还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如果有人欺负你,爸爸妈妈会毫不犹豫地为你打抱不平。小阿廖沙却没有人为他打抱不平,因为欺负他的是他的长辈;他没有大鱼大肉,它们都在沙俄达官贵人的肚子里。
然而,他却顽强地走了过来。并且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充满的心。最终,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现在我们美满的生活,比小阿廖沙那个时代不知好多少。但就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却屡屡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有的孩子因不满父母批评就离家出走;有的孩子因家中禁网,就偷钱上网吧;有的孩子为了显摆“身份”,在校园里持强凌弱??
看到这些,我真想把他们放到黑暗的沙俄时代,让他们体验体验什么叫做“生活”。
在黑暗时代,高尔基挺了过来。而我们这个“光明时代”,有些人却没有挺过来。污水中的心,竟然比净水中的心还要干净?这值得深思。
《童年》的读后感7我有一个无忧无虑、充满阳光的金色童年,同时现在的自己也拥有了一颗柔软与脆弱的心。父母给予我近乎于完美的爱,让我骄傲地活着,我依赖着他们、缠绕着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负担,一个毫无独立人格的人。
我如同花儿一样幸福地盛开着,可是这自以为是的幸福却在读完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感觉苍白起来。我并不是否定父母给予我的爱,可是与小阿廖沙相比,我在精神上是一棵发黄的、柔弱的小草。
小时候的自己知道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保卫祖国,舍己为人的人叫做英雄,但对于阿廖沙这个以高尔基为原型的`小主人公,一直充满了钦佩和同情,对他的遭遇感到气愤,同时也欣赏他对待挫折的坚韧与坚定,他从不怨天尤人,一直都是从容地接受现实,乐观地尽力改变现状。现在我才知道他也属于英雄的一类,是我心里闪闪发光的金子。
像我这样的一代人,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变得敏感自私,脆弱自馁,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萎靡不振,要么歇斯底里,甚至拿自己的亲人当出气筒……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感谢自己的父母,他们默默地献出自己的全部真心,有时候换来的可能是我的冷言冷语,更多的是我甩门出家的声音,真是惭愧啊!
而每当我看到阿廖沙被他的舅父、外公毒打的时候,我觉得连他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他,可他还是那么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以至于到最后《在人间》里遭受社会最底层的待遇,以及《我的大学》中他以社会为大学,接受各种思想的启迪都与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我的童年依旧在记忆中闪烁着,而《童年》则教会我如何面对以后的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做拯救自己的英雄。
感谢这本对我深有启发的《童年》!
《童年》的读后感8今天清早,老家来了一个姐姐,我和妈妈陪他们一家去方特欢乐世界玩。
到了方特,妈妈在门口给我和姐姐拍了个照,然后就买票进去了。进了里面,我们拿了两份导游图。按照地图的指示,我们首先来到一个叫“恐龙危机”的地方。进到里面,队伍排得像一条长龙。我们排了几分才坐上车。车子开了,里面有许多恐龙朝我们冲来,我害怕得闭上了眼睛,妈妈说:“如果你不睁开眼睛,这一个游戏就白玩了。”我睁开了眼睛,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
离开了“恐龙危机”,我们来到“海螺湾”,队伍就更长了。我们进去坐了一会儿,表演开始了,我感觉我像是去参加海洋动物嘉年华。突然,一个大宝箱在我的眼前出现,里面的珠宝向我飞来,我伸手去拿,可是又拿不到。
离开“海螺湾”,我们来到“维苏威火山”,坐上了过山车。过山车开了,速度非常快,坐在上面的人都吓得尖叫起来。
吃了午饭,我们去玩了双层旋转木马、小蜜蜂、转转杯。我最喜欢“宇宙小勇士”,我们玩了两次。第一次姐姐的分数比我高,我的分数是2460分,姐姐的分数是2680分。第二次我掌握了方法,只要用力地拉动铁链,瞄准目标,分数就不断地升高。最后,我得的分数是5170分,哇!这么高的分数,我高兴得尖叫起来。姐姐呢?她的分数虽然比她第一次高,但是没有我高。
接着,我们来到了“生命之光”,它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航空探险”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禁区,又勇敢地逃了出来。“飞越极限”把我们带到了国外,有美国、法国、埃及……,还有北京的故宫,长城……
我们出来时,天快黑了,但是还能听到火流星那边传来的尖叫声。我们今天玩得真开心。
《童年》的读后感9今日,我又捧起了《童年》这本自传体小说。它带给我的感动还是那么的多,感触还是那么的深。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幼年丧父,只好跟随母亲寄人篱下,来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充满了憎恨。而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又怎样能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生活下去呢?每每想到那里,我的心不由泛出一阵寒意。还好有许多善良并且正义的人在帮忙着阿廖沙,像善良的外祖母还有进取向上的“好事情”,“好事情”和外祖母都在让阿廖沙向好的一面发展。但,也有在潜移默化的让阿廖沙向坏的一面发展的事情,两个舅舅为夺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读完这本书后,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首先为小阿廖沙生存在那样的生活环境感到担忧,同时也被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所表现出的贪婪自私感到心寒。可是,阿廖沙“出淤泥而不染”,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的人。我为他感到开心、自豪。回想自我,我感到很惭愧,小阿廖沙是那样的坚韧,而我每次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会退缩,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题目,立刻放下笔,借同学的抄上去,欺骗自我。而阿廖沙呢他做什么事都是那么的认真,从不欺骗自我。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坚强;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
我依依不舍的放下书本,回味《童年》。
《童年》的读后感10高尔基写的《童年》读起来耐人深思,作者4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一起来到外祖父家,在这里他认识了“守财奴”舅舅、火爆脾气的外祖父、受尽欺凌的舅妈和了不起的外祖母。
读过整本书,第四篇中的外祖母救火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晚上,家里着火了,外祖母沉着地指挥,忽然,她想起了什么,裹着一件马被就往大火里冲,家人拦也没拦住,人们都以为她完蛋。过了一会儿,外祖母捧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出来了,有效地控制了火势。火灭了后,外祖父对家人们说:“外祖母怎么样?嗯?嗨,你们这帮人真不如她……”
这句话是对家人说的,也是对读者我说的。外祖母冒着生命危险控制火势的增长,可舅舅却在一旁不管不顾,一点也不关心外祖母。这一点让我很不愉快,平时爸爸妈妈累了,我会给他们捶背,爸爸妈妈上班回来,我会主动迎上去问候。我想,当爸爸妈妈冒着危险去干什么事时,我会大声为他们加油,并提醒他们要小心谨慎:年二十九,我们吃过饭,在饭店门口放礼花,没想到只有三响,爸爸没找到第二个燃放地点,便决定再去那个地方燃放,他小心翼翼地前进,我大声对他喊:“老爸,小心一点儿呀!小心!”后来他成功点燃,而原先的礼花也没有出问题。
读过这篇文章,让我看出亲情的重要;读过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我想,我会更加珍惜这件浓浓的亲情。
《童年》的读后感11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重庆市的“金源方特科幻公园”去玩。
一进大门,眼前就是“银河广场”,仰望屋顶,屋顶上还播放着足球电影,十分好看。出银河广场时,就会看见一个人装成“方特龙”,非常有趣。
我们先去了“文明之光”,看了埃及等国家的古代历史。接下来,我们去了“太空山”,在太空山里,我学到了许多航空、航天知识,也了解到了飞船与火箭的知识。我们走了不到10米远的“时空隧道”,我感觉天地好像在旋转。然后,我们去坐“太空航班”,我们进了“机舱”,这里的四维图像做得很好,仿佛在宇宙一样。我们去了“恐龙危机”,在这里,我们坐上了“救援车”,从恐龙的“世界”中逃离,途中,一只恐龙朝我们扑来,虽然我知道这不是真的恐龙,但是,我还是感到害怕。
到中午了,我们买了点东西吃,就继续玩了。
我们又看“飞越极限”,这是悬空式的电影,我们坐上了椅子,看时,我们悬在空中,欣赏各国的景色,感觉真不错,我还看到了别人的脚,我笑了起来。我们又去了“影视特技摄影棚”,在那里,我知到了特技是怎么拍摄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电脑合成的,只不过很难做。接下来,我们去了“西部追忆”,在那里看真人在现场演电影,我苦思不解,不知道那些烟雾是怎样做出来的?最后我们坐了“自旋滑车”,好恐怖啊,一会儿滑下去,一会儿又升起来,一会儿又把我们往轨道外甩,吓得我惊心动魄。
我和爸爸在“金源方特科幻公园”里的玩得很开心,我喜欢这儿,下次我还要到这儿来玩。
《童年》的读后感12四月十日,妈妈公司组织亲子游,目的地是芜湖方特游乐场。经过两个小时的高速行程,我们到达了方特游乐园四期(东方神话区)。
我对游乐场的一切都感到很新奇,不知道该从哪儿玩起,幸好有免费的游乐园地图。这时妈妈的同事过来说:“我们一起去玩过山车吧,很刺激的!”妈妈说:“我不去,我恐高。”“你不玩我玩。”我小声嘀咕道。妈妈听到我的嘀咕回过头来严厉地对我说:“你也不许玩!过山车太高太快了,不适合你。”“那我玩什么?”听了妈妈的话我不服气地大声争辩。
这时过来一个大姐姐,她对妈妈说:“我带你女儿去玩吧。”妈妈碍于同事的面子勉强同意把我“借”给了那位大姐姐。于是我们兵分两路:我和大姐姐往北走,妈妈和另一位同事往南走,但巧合的是我们在旋转飞椅碰头了。原来游乐场好多路是环形路。我和大姐姐排了大约有十分钟的队才轮到我们乘坐飞椅。我迅速坐上飞椅,心理却开始七上八下。我担心:如果飞椅升到50米高空时铁链突然断了该怎么办啊?大姐姐仿佛看出我的担心,看了看我,笑呵呵地问:“怎么了?害怕了吧?”“谁害怕了。”我不服气地说。话虽然这样说,但我还是乖乖在飞椅上坐好,按照要求仔细检查了一遍护具。看到工作人员在飞椅升空前又检查了一遍护具,我才稍稍放下心来。飞椅升到20米左右时,我看见妈妈在拿手机帮我录像,我兴奋地对着妈妈做了一个剪刀手的动作。俯视着脚下的房屋和人群,我感觉还挺自在。飞椅越升越高,我开始害怕了。我心里紧张得要命,可又不好意思喊出来,索性紧闭双眼,任凭风在耳边呼呼地响起。而旁边的大姐姐却兴奋地大喊:“再高一点,再快一点!”
《童年》的读后感13童年好似一场梦,在梦中,我们自由,能够做任何想做的事,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仅有你的内心深处,它毫无遮挡,纯洁潇洒,它也丰富多彩,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切就像是在想象之中。有的人,童年欢乐无比,有的人幸福无比,有的人却有压力,有悲伤,有痛苦,有被迫,各式各样,像饰品店里的饰品,数不胜数,像天上的星星,沙漠里的沙,大海里的水,树林里的叶……
《童年》记载着高尔基的以往,记载着他的天真,记载着他的杯具,记载着他与众不一样的童年。他的童年是一阵风,风里夹杂着太多的杯具。这阵风虽然吹过了,可它让人发冷,久而不热,难以忘怀。他的天真,他的纯洁,毫无遮挡的硬深深的接下了那阵风。出现了数不尽的悲伤,这都是家庭造成的,因为爸爸去世了,他与妈妈来到了外祖母家,被卷入了无情的斗争,都是为了财富,并且讽刺的是那财富本是他妈妈的嫁妆,还好,风里还夹杂着很多亲情,除了舅舅们、舅母们的无情,外祖父、祖母、妈妈、爸爸都是疼爱他的,他的哥哥为了让他少受几下打,胳膊都红了呢!
钱财总是让人迷失双眼,让人发狂,让人做出不该做的事。为什么一家人,有那么大的人品差别呢!就是因为财富,有的人会为了财富做任何事,而有的人却会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分清楚美丑善恶,做一个善良的人的财富比恶毒的人的财富多得多,因为他抓住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童年风吹过了,你留下了什么余味?
或许这篇文章说的不是“童年”这本书的真正重点是……但请原谅,因为我只看了二十页。
《童年》的读后感14转眼即逝,就到了六年级,在母校的最后一年里,学校组织我们去方特游玩一天,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全班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经过几小时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一进方特美丽的设施吸引了我的眼球,就在我眼前有一个喷泉,我用手在手里面划了划,冰凉凉的。划动出了一道道美丽的涟漪,美丽的设施有很多很多,都让我看得应接不暇。
我一边走一边看,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火流星。“哇”,排队的人像一条长龙在空中飞舞着,我连忙排到了队伍中,强烈的阳光照射着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经过艰难的排队,我终于踏上了火流星,一上去,我的心快速的跳动,心潮澎湃,生怕要掉下去的感觉。火流星已经启动,我的心更是悬挂在空中,火流星缓慢的爬上最高处,突然加速了,猛地一冲了下去,我放声大叫,有点想逃生的欲望。火流星在轨道上左摆右摆,像一条龙在那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马上又来了个360度的旋转,把我的魂都吓跑了,经过几分钟的摇摆,火流星才缓的减速。
嘿,文靖宇去玩逃出恐龙岛不,他爽快的答应,我和他来到了玩逃出恐龙岛的地方,逃出恐龙岛是一项大型的激流勇进,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这个项目刺激吗?全身会淋湿吗?一大堆问题从我脑海里冒出来。不一会儿就轮到了我们,每一条船上都是湿湿的,才座上去就湿了双脚,经过几分钟我们登上了顶端,我底头往下看,整个方特出现在我眼前,刹那间冲入了水慕,壁波斩浪,飞溅的白色水帘迸出绝美姿态,四处淀放,真是淋漓尽致,水拍打在我身上,就像弹奏出了一首首曲子……
快乐而刺激和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在母校最后一次游玩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让人回味,令人难忘。
《童年》的读后感15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后的悲惨遭遇,觉得我非常幸运。因为我有一个幸福、和谐、美好的家。而高尔基 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于是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读完这我不禁为高尔基悲惨的命运感到同情和惋惜。
可高尔基也有光明的时候。他的外祖母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写道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给予高尔基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给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期望,使他成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5.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篇五
经念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介绍,说波兹曼另一本《童年的消逝》写得更好些,于是买来看。看完最重要的收获,是晓得原来童年是人造的,不是天然存在的。印刷术之前,儿童只是微型成人,是要早早去学徒,去干农活,去生养后代的。印刷术让识字教育成为必需,于是迈向成年的道路,必要进学堂,进行思维、礼仪的包装,才获准进入成人的秘密大花园。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童年与成人的界限又模糊起来——下班时段放的这种“帮女郎”节目,无区别地播映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便是最浅显,也最有力的证据。大人世界有多少以往不应被儿童知晓的丑陋秘密,现在也不再是秘密,也不丑陋,竟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哪怕是最伟大的人物,都会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成为孩子。这是人类成长历史中永远无法摆脱的情绪。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我们的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原型”,它促使我们不断寻求纯真、无压力、恣意、率真的生活状态,而这正是我们孩童时代的生活缩影。这种孩童时代的缩影不仅属于我们个人,更属于整个人类。它根深蒂固、与生俱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体内,也就是说,自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渴求着孩童一样的生活。即使成年,这种对原型的“渴求”也在或明或暗地不停跳跃,使我们梦想回到过去。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孩童”的影子,只不过有人表现突出,有人表现隐晦。我们生长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年代,所处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倾听来自自我的声音,并按照自我的要求去展现和张扬个性,按照个性的要求去生活。但同时,我们又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无法寻找“原型”和现实的契合,我们不可能一直都是孩子,我们只能在梦中或者某些特定的戏剧情景下成为孩子,以求心理上的补偿。而由于成长的经历不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是在卧室里撒娇,有些人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嗲,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儿童化易成病态心理“成年人喜欢动画、玩具,这是一种内心‘儿童化’的表现,这一现象的产生通常与现在年轻一代工作或者经济压力过大有关成年人借其回味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躲避现实社会的竞争,在卡通的世界里,成年人不仅能找到童年时代的无限快乐,还能得到简单时尚的精神慰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该想的和该做的事。这种违背常理的成人儿童化现象一旦过度,较容易演变成一种病态心理。儿童化的成人,打破传统的规则,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极不符合的追求儿童特征的思维观念。其心理年龄往往是滞后的,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和逃避,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孤僻、忧郁、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疾患。不利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生活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幼稚”成年人依赖心理强
成年人的幼稚、装嫩心理如果发展到极致,可能会进展成为“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
在梦幻里,永远也不想长大。我国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也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依赖综合征”。
这类人不愿意以成人的标准看待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分是同学聚会、朋友生日、一起出去玩儿等,对个人的前途、婚姻设想得很少,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尽管他们都已经三四十岁了,但是他们在外表和内心的一些信念、想法、价值观方面比同龄人要差很多。
彼得·潘综合症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而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就是这个童话人物的现实版。
Peter Pan是著名童话《小飞侠》(改编自英国苏格兰剧作家巴里所著剧本)中的主角彼得·潘(系一永不长大的小孩)。Peter Pan一词在英语字典里的解释还有天真而不懂事的成年人,以及(女装或童装的)小圆领。
彼得潘领来源自彼得潘的经典衣着,这种扁平圆领最初只是用在童装设计中,但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种领口的设计开始应用在成年女装之中。在近几季的Chloe、Miu Miu等品牌中更大量使用,简洁大方的PETERPAN圆领是甜美的淑女最爱的领子了,以不同尺寸、大小及搭配方式,为我们表达出了彼得潘圆领的多变特质。
第一件,相处不错的朋友,结婚不久便与老公吵着离婚。这让我想起我另一个好朋友,去年里定下婚期,宴席还未摆,已经离掉了。
这些事情,让我想到波兹曼在书里阐述的“儿童化”的成人,这是伴随“成人化”的儿童而兴起的。儿童的言行举止因为电视媒体无原则的信息泛滥,过早地与成人无差别。而电视这种画面信息读取的形式,使它只能提供“12岁儿童的心智”的节目,并且波兹曼觉得它“不可能设计出其他智力层次的节目”。
我很愿意相信这一点。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成人,在婚姻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始终停留于“过家家”的时代。童年的“过家家”,以对婚姻的模糊概念为基础,临时搭建起游戏的氛围,并且无规则可循,是最松散的,可以随时停止的游戏形式。而现在新闻常常关注年轻人“闪婚”与“闪离”,分明就是这种游戏在成年期的延展。
作为生命的重要阶段,这种理论说起来实在有点冷酷。较温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电影。中国电影总是以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的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杨德昌还是心软的,他觉得还是应该找到办法让婚姻维系下去,也许还可以找到人来“教我们”。如果按照波兹曼的理论,既然成人不能长大,那么就游戏下去,分与合不过是一次简单的游戏过程。圆满的大结局以后如果不好过,那么就不过。
于是我觉得,童年的消逝对个人生活的幸福,也有着可怕的影响。
在我看来,由印刷——影像(以及广播)——网络所体现的信息媒介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起到打破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认知界限的作用;在新信息媒介使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的同时,由于信息量的成倍增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获得信息,还对信息的真实性与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新信息媒介对人们将信息去伪存真、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出更大考验,这一考验对人群的筛选与划分(在印刷时代是能否阅读,在影像时代是能否快速理解信息,在信息时代则是前两者的综合再加上对有效信息的自主搜索能力)将不仅仅局限于年龄(以及年龄背后的经验),而将更多的趋向于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敏捷度及联想能力等等——在这一方面,青少年在成人面前并非毫无优势,这也就造成了当代青少年有能力与成人分享相同的经验——而此书作者似乎对这一点认识不足(考虑到这是一本写于二十年前的有很大推测性质的书,这倒也并非重大缺陷)。当然,影像与网络媒介对逻辑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们来说,其负面作用的确不容小觑;不过它的后果不光是“(社会认知经验上的)童年的消逝”,还会造成“童年的遗留”,即他们的心智与社会实践经验会部分停滞在童年时期——那就很可怕了„„
那么,建立于书本所提供的逻辑思维上的那种“穷尽真理”的新闻理想,能不能新媒体上重生呢?1982写出这本书的波兹曼觉得还有希望,在书的最后一章《六个问题》中,波兹曼自问:“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他自答:“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是电脑。为了设计电脑编程,人们基本上必须学习一种语言,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类似于一个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备的技能。”
波兹曼低估了电脑技术的发展,高估了电脑的文化属性。实际情形是,电脑以及以电脑为基础的网络,比电视更加娱乐至死。波兹曼那样回答,是因为当时仅有“Xerox Star”这样一个还不成熟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问世,而苹果的 Lisa Office System 1还要等一年,微软的windows 1.0还要等三年才面世。如今图形界面发达到苹果的单键鼠标也能操控自如,电脑编程也仅仅成为一种特殊的高科技技术工种。
当然,对电脑充满希望的同时,波兹曼也预见到了如今的可怕情形:“让大部分半文盲的百姓用电脑上的视觉游戏来自娱自乐,让百姓使用电脑并被电脑利用,却无需理解其中的所以然„„”如今的网络游戏,Web2.0中的社交游戏,twitter这种以暴露隐私为乐的微博客„„都是IT精英为了赚取点击率,采取的比电视更新奇,更美妙的“利用观众”的方法。至于新闻理想可能生存的各种门户网站,根本也是一个消磨时间的无聊玩意,新闻早在这里变幻了制作的方法——要制造而不是等待发生。点击率至上的原则指导下,真实不重要,标题最重要;新鲜不重要,炒作最重要。网络只剩下一个逻辑:耸人听闻。并且,为了让人们停留在网页的时间久一些,网站将数量庞大而毫无联系的社会、娱乐、政治、体育新闻仿佛天女散花的碎片铺在一个页面上。我们所有的精力全部消耗在点击、阅读、再点击上面,至于读了些什么,随网页的关闭全部消失。新闻理想着所希望带给读者的“思考”与“穷尽真理”
另一件事,今天看见柴静写的纪念央视原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的文章,陈虻不死,柴静在里面诉说了陈虻教给她,以及她自己领悟新闻理想,比如“真实”,比如“穷尽事理”,比如令观众“启蒙”与“觉醒”。这种理想,显然只能是建立在书本时代提供的逻辑思维支柱上,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电视发明以前的产物。
我写博客的时期,他说过一句话,“要服务,不要表达”是说不要以优越感自居,媒体的平台不是用来表达个人见解与思想的,是提供观众事实与信息,让他们来思考的。
我受教于他,一再重复这句话,理解了为什么康德说启蒙只是自我的觉醒,不是传教士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导。在他身上,我理解传媒这份工作所为何来--------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言,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
他尊敬这个职业,忠诚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他和这个世界的诸多冲突,并非因为他尖刻或者狭隘,只是因为真与伪是大敌。
看完《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看完波兹曼对电视这种媒体对人由印刷时代继承的逻辑思维的摧残,就会发现在电视时代做一个新闻理想者的可悲与可怜处。
不论一个有理想新闻记者发现了怎样的真相,发现怎样的真理,他企图为观众带去如何的启蒙,当他制作出来的新闻内容淹没在美女主播、以嘴做表演的白岩松们、永远提供美好生活图景电视广告、舒缓心情的的背景音乐、有智力缺陷的电视剧、脑残晚会、白痴娱乐节目等等这些迅速滚动的,处于“12岁儿童的心智”的内容中,这理想者将沮丧地发现真相、真理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于是,柴静的《新闻观察》所观察到的那些看似思想锐利的画面,除了和“帮女郎”一样引起观众一阵痛快的神经痉挛,大概也起不了别的作用。也许有人露出思考的意愿,但立即将被节目结束之后的广告、电视剧拉扯而至快乐的天堂。
《童年的消逝》里说电视是契合儿童“即刻满足”心理的娱乐品,是极迅速流转而令人无暇思索前一个画面的内容组接。所以,当观众面对电视,思想便同时被关了禁闭。一同被关禁闭的,自然还有可贵而可怜的新闻理想。
在孩子自身发展和认知发展之间有一个距离,学校教育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距离,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以电子为中心的社会。印刷品会使一切事情的速度减慢下来。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这种情况的后果之一,就是电视使我们的文化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距离指文字说明所倡导的思想渐慢的过程和视觉娱乐节目所要求的快速反应之间的区别。139
6.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篇六
作者通过本书不是急于表达,童年正在消逝,而是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从社会学研究角度出发,任何现象、概念都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都是基于各种条件的。想了解童年为什么在消逝,就必须追根溯源,探究童年是怎样产生的。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童年从原来是不存在的,发展到童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其中是什么样的条件在起作用。第一部分包括四章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本章开篇给读者呈现的是童年正在消失的画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少女以成人面貌出现在较隐晦的色情作品中;成人犯罪和儿童犯罪的区别在缩小;“童装”的消失;单纯追求愉悦体验的游戏变成追求名誉的游戏。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需求欲望、以及身体的外表已经越来越难区分了。同时,童年的历史已成为当前学者研究的一大产业,这个事实就更能说明:童年日渐衰亡。但是,我们也可以探寻到有关童年起源的资料,希腊人关于童年的概念是模糊的,虽然他们热衷于教育,罗马人比希腊人在童年概念的形成中更进一步,他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儿童与羞耻心相联系,因为成人和儿童是不同的,我们成人中的秘密对儿童是不适宜的,面对儿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但是,到了中世纪,儿童消失了,因为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因为人们理解字母能力的丧失、书写用品的匮乏使社会识字文化变为工匠识字文化。阅读将人分为有阅读能力的成人和不识字的儿童,成人可以在文字中了解秘密,但是一旦没有了文字,儿童和成人也就没有了秘密了。中世纪没有了儿童的概念,也就不会建立为他们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学校。同时,中世纪也没有羞耻心的概念,因为中世纪的儿童生活在一个以口语沟通的环境,成人和儿童之间没有秘密,这些都表明那个时代没有儿童。同时也引出下一章,因为印刷和社会识字文化的出现,儿童被定义为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
活字印刷术创造了一个符号世界,这个世界定义了新成人的概念,其中不包括童年。印刷激发了人们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同时将人划分为有读书能力的人和 第三章
童年的摇篮期
童年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大约持续了两个世纪。儿童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是不均衡的,英国因始终高度重视识字能力,学校的发展就最早,童年也是最早在这里出现,童年的形态日益具体了,儿童被看作是未发展成形的成人,儿童自身具有特殊天性,教育开始和实足年龄开始联系起来,儿童有了专门的服装,专门的语言、专门的文学作品,同时赋予家庭新的功能—教育功能。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是第一个被命名为儿童的阶层。这些变化实际上是成人对儿童符号环境的控制,提出了儿童成为成人各种要求:活跃的个性,有逻辑的思考、能操控抽象概念的能力、自我控制以及羞耻心。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7.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七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习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8.《童年的味道》读后感 篇八
东华小学生态园校区五年级 叶家俊
《童年的味道》这本书里虽然有不同的感人故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围绕着童年里酸、甜、苦、辣、咸,让人看到了那一幕幕动楚人心的画面,尝到了童年幸福的味道。
在这本书里,有两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狗仔》和《老潘》。这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家庭有关,描写细腻,但形式不一样。《狗仔》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幸福家庭,所描述的小女孩出生在幸福家庭中,妈妈和蔼,爸爸也和蔼。狗仔爱问问题,虽然爸爸妈妈很急很恼火,但他们都会耐心回答所有的提问,有时他们会给狗仔开玩笑,让狗仔开心;另外,《老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母亲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父亲老潘到处打工,儿子脾气很大,动不动打人。使老师经常找老潘谈话,后来经过多次周折,儿子终于归顺老潘。虽然两篇文章的内容迥然不同,但都有相同点,就是重点突出亲情,用具体事例表达明确的中心,这一点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力。
看了《童年的味道》这本书,触发了我创作的灵感,于是脑海里出现了一篇关于我和妹妹的亲情故事:《一朵梅花》
夕阳西下,阳光镀在房子上,我躺在一棵光秃秃的梅花树下,手里还攥着一朵凋谢的梅花,看样子我就要睡着了,开心的神情在我脸上洋溢,亲情的恩惠在我的脸上徐徐漾开……
还记得这棵梅花树是我小时候栽的,那时候奶奶一手拿着一株梅花树苗,一手扶着趔趔趄趄走的我,水汪汪的眼睛无助而又迷茫,加上肥嘟嘟的脸蛋,显得我是那么的可爱,奶奶握着我的手,手把手的把这株梅花树栽下,从那时起,我跟这小梅花树结成了好朋友。每天,我都跑到小梅花树下,跟他做游戏,让她不再孤单。
时间过得真快呀,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她的脸蛋红润红润的,她总爱调皮捣蛋,当她每次吵着要吃梅花羹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反对,而妹妹每次眼里流露出几丝生气,然后再生气地吐出红润润的舌头,我有时候也会还她几个“舌头”.终于有一天,妹妹还是像往常一样吵着吃梅花羹,我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可能我严肃的表情,把妹妹给气哭了。这一哭招来了妈妈,妈妈只好把所有梅花都摘光,并用来做梅花羹,妹妹这时才肯破涕为笑跑到外面玩耍去。等妈妈把梅花羹做好,她惩罚我去把妹妹找回来。我来到草地上,看见一堆石头上,坐着一位少女。她背对阳光,刺眼的阳光让我看不清她的样子。那少女见我来了,站起来跑到我跟前,原来是妹妹。我正要不耐烦地把妹妹拉回家时,“哥哥……”妹妹两只手抓住我的手,“给你。”妹妹把一个东西在塞进我的手里。啊,原来是一朵小梅花!妈妈在摘梅花的时候落下的,被妹妹捡起来了。“对不起,是我不对,”她低下头微语道。“好啦,我也不怪你了。”我摸着妹妹的头,妹妹见我笑了,她也笑起来,就像盛开的梅花啊!
虽然梅花已经谢了,但它还在我心里绽放,我和妹妹之间的感情像这朵梅花一样,散发淡淡的清香。
我创作的《一朵梅花》这篇文章与《香豌豆的春天》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香豌豆的春天》这篇文章里,主人公看着那位男生时,一瞬间长大了,而我的《一朵梅花》里妹妹把手中攥着的梅花给我时,我瞬间读懂了妹妹的心思,两者都在那一瞬间我们都明白了、温暖着我们的心房;《香豌豆的春天》与《那一朵梅花》的不同之处,《香豌豆的春天》是对男生的喜好从热变冷,《那一朵梅花》是我对妹妹的亲热度从冷淡转为热。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只要取长补短才能进步得更快。
9.《童年的影子》读后感 篇九
这本书是通过几个不同的故事,表现朋友之间的友谊无比可贵的,其中,我十分喜欢《黄金周末》这个故事,它写了哈哈在童年时期与凡凡和小梅的友谊故事。那时,她们经常来一个寂静无人小公园的椅子上谈天说地,还在下雨的时候留下脚印,再过几日,来观察脚印还在不在,这里留下了她们的美好回忆。有一次,她们发现椅子旁边的柳树,有三条枝条垂落了下来,于是分别把自己的手表,发卡,发套挂到柳条上,看是否有人取走它们,可是这寂静无人的小公园,怎会有行人注意?她们的心情从开始的兴奋,转到了有些失望,于是小梅找到班里的一名男生,让他在周末来到柳树下,取走三样物品中的一样,看看与其中的哪一位有缘分,哈哈想:我用了一学期的旧发套有谁会取走?心中忐忑不安。周一,那男生把自己挑选的物品拿到班上,大家似乎都很关注这个游戏,见此情景,凡凡、小梅与哈哈的脸上得意洋洋。那男生的座位旁边围满了旁观者, “这不是哈哈的吗?”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大家的目光顿时都转移到了哈哈的身上,哈哈挤进去一看,他手里拿的不是就自己的黑色发套吗?哈哈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哈哈又走进了从前那寂静无声的公园,发现那几根垂下来的柳条已经泛黄,但她们三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又浮现在哈哈的脑海里……
10.《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十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失聪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
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
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
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利益的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二:《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好书,它揭开了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本书,作者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着作。
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之前,我们并不太在意,读了这本书以来,我对这点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了,年幼的初生儿将用啼哭来表示*,稍大点的幼儿园小朋友就会大胆说出来,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一点原则,多考虑儿童的感受,并作出让步。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例如我家现在读幼儿园的女儿,在吃晚餐时,对餐桌旁边谁坐哪个位子很敏感,平时,她习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的位子,爷爷坐在最旁边的位子。记得有一次,吃晚饭时,我坐在我女儿的位置吃饭,女儿马上就说,爸爸你坐错了,并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级里的学生,他们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们在教室里上课之前,会很自觉地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当有一名学生总是站着,或者在捣乱,其他学生总会觉得不习惯,从而会对他产生反感,当我到了教室里之后,很多学生会主动地举手告诉我这个学生怎么样不遵守纪律。
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成年人应该去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助。首先要满足孩子的睡眠需要,“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应该让他多睡些”。新生儿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为主,一天的非睡眠时间只有几小时,幼儿园小朋友能一天睡上12小时以上,到了小学生,是能睡上九小时以上,才能满足睡眠。但是,蒙台梭利也告诉我们,千万别让儿童过量睡眠,过量睡眠,会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活动时间,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利于成长。我女儿说,睡太久了,上幼儿园会迟到,要早睡早起。现在的小学生,由于作业量过多,有的同学写得较慢,一直写到晚上十一点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午也有作业,不能午睡,这样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这样,怎么能满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台梭利说,成人能够以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儿来说,因为担心她自己吃饭会吃不饱,因此都是大人喂给她吃,但最近我发现,在吃饭这点,她早已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儿园里吃饭排名倒数。我在想,这就是我们一直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己吃饭的锻炼,难怪在幼儿园里吃饭很慢。这几天,我们不喂她了,让她自己吃,几天来,她进步很快,还会用筷子吃饭夹菜了。我也在暗暗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让她自己吃呢?为什么我们要帮她呢,让她自己来不是很好吗?有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写家庭作业时写得慢,陪伴的家长又没有耐心,为了赶时间,家长会帮着写,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业。学校卫生大扫除,低年级家长会主动地帮孩子班级搞卫生,这样包办代替,也不利于孩子的劳动能力的提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三:蒙台梭利在“导论”中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的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的,没有主动能力的一样。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的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这种目的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的,儿童时期的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的,这是儿童“工作”的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
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童年的读后感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童年》的读后感10-29
童年的读后感1000字09-15
初一《童年》的读后感500字左右08-22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优秀09-17
暑假《童年》读后感07-20
童年趣事读后感08-23
读我的童年后感500字08-28
童年第优秀读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