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诗歌欣赏

2024-08-06

老师诗歌欣赏(精选4篇)

1.老师诗歌欣赏 篇一

管老师的这节课,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相对以往的阅读课而言确实具有“革命性”, 所以得到了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最欣赏”的评价。潘教授认为, 这节课“不仅因为他试图读出作者的‘构思’”, 还在于他的教学意图的集中、明确、深入, 整篇课文的教学不枝不蔓, 都围绕作者的‘构思’展开”。一句话, 这节课的成功, 潘教授认为得益于管老师摸透了作者“构思”之妙。

事实果真如此吗?

课文《理想的风筝》是根据苏叔阳的同名散文改编。为了弄清课文的改编情况, 笔者特意购买了散文集《岁月如流》 (苏叔阳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第2版) , 其中第三辑“师友在心里”首篇就是散文《理想的风筝》。经过比照可以发现, “课文”已经被编者删改得面目全非了, “原文”共15个自然段, 而课文则删减成了11个自然段, 根本不是管老师所说的故事“两个两个”“一长一短”这么“构思巧妙”。原文从“春天又到了”起兴, 回忆了刘老师给我们讲“女娲补天造人”“写板书”“动情讲课”和“喜欢口试”四件事, 看似松散, 其实都是围绕“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一句展开, 用管老师的说法就是“都是课上的事情”。紧接着是“然而,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这个过渡段。接下来就是“放风筝”, 其中管老师认为的“追风筝”也应该包含在“放风筝”之内, 因为原文在“有一次, 他故意地撒脱手……”之前, 明白无误地写着“当一天的功课做完, 暮色还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 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一句。概言之, 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实际上只写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课堂上刘老师怎样给我们上历史课, 另一件是课余怎样和我们一起放风筝。所以, 凡是读过原文的人, 无不认为确是一篇既充满深情实感, 又充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散文佳作。

由此看来, 与其说管老师摸透了作者的“构思”之妙,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构思精妙、详略得当、过渡自然、首尾照应, 不如说管老师的这些解读只是“歪打正着”——至少在选材方面, “两个两个”“一长一短”这样的“构思”是根本不存在的。

管老师“大约觉得写作教改差不多了”, “要革阅读教学的命”, 他提出阅读课要“指向写作”, 这个理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阅读评价提出的要求是,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方法的了解领悟”, 这应该是管老师提出“指向写作”的依据所在。歌德在《谈话录》中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也就是这个意思。确实, 阅读教学仅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远远不够, 还需要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所在, 如果能够做到一课一得, 入脑入心, 化为能力, 效果更佳。从“内容—形式”这个视角看, 管老师的课显然是成功的,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 管老师意欲“一口吃成大胖子”, 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 既要让学生体会选材之妙, 又要让学生领悟详略得当;既要让学生感悟以景比兴, 又要让学生领略过渡自然, 课的结尾还不忘指出课文“直抒胸臆”的“缺点”, 引导学生作文要把“中心”隐藏起来, 做到含而不露……如此狂轰滥炸, 其结果不是“消化不良”, 就是“不知所措”。

2.我是老师最欣赏的学生 篇二

我平时不大说话,但一和老师顶起嘴来,却也伶牙俐齿,常把老师气得脸色铁青。最让老师头疼的是,我是那种我行我素、无论老师怎么批评都无动于衷的学生。有老师骂我是“花岗岩脑袋”,也有老师说我是“水浸牛皮,浸也是三斤半,不浸也是三斤半”。我明白那些话的意思,但无所谓,随便他们爱骂什么。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不是成天吵架就是相互不说话。有时他们还会当着我的面大打出手。小时候,我经常会因害怕而哭泣,但没有人会安慰我,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父母打闹的生活。我从来不敢把同学领回家,我不愿意别人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加赌徒,他从来没有在乎过我的学习成绩,更不会辅导我,就连带我去玩都没有过。在他的眼中,除了酒就是麻将,最亲的是钱,而我只是他的累赘。我的母亲整日忙碌,迫于生计,她总是干着别人不愿意干的又脏又累的活。辛苦一天,回家看见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她心情恶劣就会忍不住和父亲吵架。长期如此,她的脾气变得暴躁易怒,对我也没有耐心。除了打和骂,我不记得我的父母耐心教过我什么。一直以来,我的身边就没有朋友,我也不相信别人会真正对我好。那些邻居,怕我带坏他们的孩子,一看见我就赶紧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家。就连偶尔在路上遇见聊会儿天,大人们看见了也会如临大敌,拉起自己孩子的手匆匆离开,丢下我一个人孤单单地站在巷中央。一直到上学,我依旧没有朋友,我只是喜欢看课外书,喜欢书中那些美好的故事和人物。

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只当耳边风,一脸漠然地听着,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孤独却也自在。我不调皮捣蛋,但我也不听老师的话,我只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中快乐或忧伤。没有人明白我小小的脑袋里到底想些什么,我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老师见我屡教不改,说我已经无药可救,后来索性随我去,不再理我,只要不出什么大乱子,我几乎是被遗忘的。熟悉我家情况的街坊邻居,说我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们也认定我这一生不是酒鬼就是赌徒,我自己也曾这么认为。

从来没有想过,在李焊华老师的眼中,我居然会是他最欣赏的学生。当他告诉我这句话时,我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开。我不相信他的话,我明白自己是什么德行的学生。不过,听了李老师的话后,我坚硬的心依然颤动了一下。

李焊华老师是我念初二时从农村中学调过来的,他是我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好,就连自己感觉不错的作文,别的老师也不喜欢。

没有老师表扬过我,更不曾肯定过我在写作上的天赋。他们说我写的作文很颓废,立意不高,内容空洞,结构松散,只有李老师喜欢我的作文。记得李老师第一次在我的作文卷子里打上九十分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次的作文题目是《像——一样生活》,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写像英雄、劳模或社会名人的生活方式一样生活。他们的目标都很崇高,字里行间满是豪言壮语。我写了一篇《像流水一样生活》,那是我真实的想法。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应该像流水一样,既要充满耐性,具备一定的刚度,又要学会灵活,具有一定的韧性,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不断地前行。一直以来,写作文时,我是怎么想就怎么写,从来不会在意也不考虑老师会不会喜欢。在我的文字里,一贯的平淡和真实,根本找不到激昂慷慨的口号似的语句。李老师在作文后面的评语中写道:文字流畅、视角独特,很有自己的个人见解,是篇生活气息浓郁的感悟文章,老师很欣赏你这种真诚的人生态度。

那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老师表扬,更重要的是,他认可我的文字,肯定我的想法。看着老师的评语,我心里涌动着按捺不住的喜悦。我把那张卷子看了又看,特别是老师留下的红字评语,我一直谨记在心里,时时翻阅,非常激动。

后来我还知道一件事,由于李老师很推崇我的那篇作文,在一次教师例会上,他特意提了出来。他对我的赞赏遭到了许多老师的反驳,他们说我从小就知道投机取巧,是个很圆滑的学生,像流水一样生活,就是做人八面玲珑,无缝不钻。听到那些老师对我的鄙薄,李老师很生气,竭力维护,最后还差点吵了起来。那是一次不愉快的例会,但李老师坚持自己对我的看法,据理力争,他态度鲜明地表示,他喜欢学生真诚的人生态度,而我就是这样的学生。有的老师很不屑李老师的话,有的劝他不要为了一个学生和大家闹不和,因为不值得,还说他们都比他更了解我。“生在那样一个家庭能出好苗子么?”这是教导主任说的话,我一直记得。但是李老师依旧不顾其他老师的劝告,主动接近我,找我谈话。在他说出那句“你是我最欣赏的学生时”,我根本不敢相信,依旧很漠然地转身离开。我没有因为他的欣赏而感激他,我不习惯和老师说话,更不习惯被老师欣赏。我知道自己的德行,确实,生在那样一个家庭能出好苗子么?可这一切都不是我自己可以选择的。

被人欣赏毕竟不是件坏事,何况还是自己的老师。有意无意地,我收敛了很多,上课也会认真听课,心里想的,只是不想让欣赏自己的李老师为难。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欣赏过我,认可过我,所有人都觉得我是无药可救的学生,唯独李老师认可我,让我感觉温暖。

我一直坚持写自己真实想法的作文,每次,李老师都赞赏不已,他给我的作文打上很高的分数,他在我的作文卷子后面留下的评语越来越长。有些时候就像是在写一封信,是一种朋友式的坦诚交流。我还是没有勇气面对他说话,但我明白李老师对我的厚望和鼓励。我一次次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是个坏学生,我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还有李老师欣赏我。就算是为了他,我也要好好表现,不能让他为我为难。

为了替我争取到去市里参加现场作文竞赛的资格,李老师和副校长吵了起来。李老师说:“从教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有自己见解的学生,他个性鲜明,为人坦诚,就是他的淡然、他的孤傲也时时打动我的心,他是那么真实的一个人,他是我最欣赏的学生……”恰好路过办公室,我听到了李老师的话,刹那间,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汹涌而出,一种巨大的幸福感瞬间把我淹没。

李老师最终替我争取到了那次市级的现场作文竞赛的资格。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以一篇《我心中的楷模——王杰》一举夺得了那次竞赛的冠军。校领导、老师,还有很多同学都来祝贺我,但我只把自己感激的目光投给李老师。

没有人会懂,李老师那句“你是我最欣赏的学生”在我心中有多重要。一路走来,除了李老师外,没有人再给过我只言片语的鼓励和丁点的温暖。

李老师只教了我一年。念初三时,我的长年吵闹不休的父母终于离婚了,我跟随再嫁的母亲,远走他乡。再也没有遇见过像李老师这样欣赏我的人,但我已经不再迷茫,我始终记得,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曾经有一位叫李焊华的老师,他欣赏过我。

3.好老师诗歌 篇三

一视同仁对学生,从来都不嫌麻烦。

您肚子里的学问,我一辈子学不完。

动物植物百家姓,随手拈来映眼前。

您的确是百事通,无论上下五千年。

还有世界与各地,统统记在您心间。

您总释放正能量,有困难时把身显。

一天二十四小时,恭候取经人儿见。

您不抛弃不放弃,资质平平与疯癫。

极有耐心与热情,没有架子和怠慢。

您是一块吸铁石,自从相识时常见。

遇到困难总劳烦,白天黑夜随时见。

您是一场及时雨,哪里干渴哪里灌。

工作学习您相伴,心里有底不怕难。

您是一轮红太阳,得您恩泽特温暖。

4.诗歌欣赏的小窍门 篇四

诗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这一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可追溯到人类有了语言的时候。诗歌产生初期就与音乐、舞蹈结为一体, 可谓是一大艺术支流。

先秦时的《诗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道出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调;《楚辞》, “沧浪水之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诉说屈原 “美政”的理想;乐府诗中“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折射出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的哲理;郑愁予的现代诗《雨说》“要记着, 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饱含着生命的灵性, 爱的音符。

其实从先秦时代的诗歌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诗歌不仅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 它更是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的统一。

在初中课文所选的诗歌作品中, 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 而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是有较大差别的, 但它们的美的体现却是相同的, 即都展现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魅力。如何去把握欣赏诗歌美的艺术特点呢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三美”来赏析诗歌。即: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

音乐美。中国语言本身具有声韵调, 中国古典诗歌一开始就是可以吟咏歌唱的声诗。《诗经》的重歌叠唱, 乐府的采诗夜诵, 唐近体诗的平仄格律, 都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音律精神, 而这种精神, 即使与音乐分家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后, 也始终保持并完善着。从而使我们读古典诗歌时琅琅上口, 韵律十足。初二下第五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就有一个主题“声情并茂诵古诗”, 配以喜爱的音乐朗诵, 和“唱”古诗。 “唱”的确是一个很好品味诗歌的形式。在活动中以直观的方式找到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歌大多也注意了押韵, 朗读时更重在诗歌的音调、节奏、重音、语速上。

现代诗歌特别是散文诗, 要去寻找它的音乐美我们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入手了。如初三上《雨说》:“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埔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学习时要尝试去划分节奏, 寻找重音, 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调情感来朗读这首诗, 诗歌本身就重诵读, 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通过实践证明, 在没有按节奏重音去朗读这诗是苍白无力的。有了对诗歌节奏、重音、语调的把握, 在朗读中情感流露就自然多了。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也就奠定了基础。

建筑美。诗歌有着建筑般的美, 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木楼小屋, 都有着它不同的结构上的美观。我们的诗歌也一样, 不管是五言、七言、长短句、还是散文诗, 体态各殊, 异彩纷呈。就拿初中课本中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来说, 本诗长短句结合, 前面两句四、七字句结合道出心声, 后面三句七字句抒发出自己的感情。有的诗歌句式整齐, 如同钢筋混凝土的高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就以五言结构全诗。有的诗歌首尾照应;有的诗歌重章叠句;许多现代诗在结构上也吸收了古典诗歌句式的优点。如余光中的《乡愁》在结构上就很巧妙。

图画美。诗歌是诗人用手中的笔勾画的生活写照。《诗经·关雎》中对劳动人民生活现状的谱写;陶渊明、韦应物等将田园生活、农务操作美化到了极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对良辰美景的描绘, 李白《望庐山瀑布》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众多诗人, 用自己的视角诠释着自己身处的社会与自然。这些诗歌, 有的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淋漓挥洒, 有的如工笔画, 明丽精致, 都显露出自己独有的美。

中国诗歌反映出的更多的是“诗中有画”的美, 或者说是一种意境美。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与“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壮阔画面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诗经·蒹葭》不是勾勒了一幅风神摇曳、空灵飘渺让人浮想联翩的画面吗《雨说》不是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 谱写了诗人心灵里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吗

上一篇:年度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材料报送说明及评审表填写说明下一篇: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