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2024-06-22

爱国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一

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自信心的源泉,爱国这个话题永不过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_爱国主义教育心得最新5篇,希望大家喜欢!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

2018年10月26日学校向新生开展了主题党日——弘扬爱国主义,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讲座,刘智远博士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刘博士引用了崔卫平的一段话“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向我们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诠释了爱国的真谛。

历朝历代,许多的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心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经历劫难而不衰。爱国表现在各个方面,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寄语:“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充分的诠释了想要祖国强大我们就要树立一种爱国意识,不要只说不做,要脚踏实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讲座最后,刘博士告诉我们:“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作为青年的我们,作为警官学院警校生的我们,爱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2)

爱国的形式有千万种,譬如:岳飞驰骋沙场,精忠报国,是一种爱国;鲁迅在民族遭受苦难之时,高声呐喊,是一种爱国;在灾难面前,国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亦是一种爱国的姿态。爱国不分尊卑,只要你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都是爱国的体现。

孙中山说的好 :“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唯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与自身之肩上。”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强大都是靠国人来维护的。中国上下五千多年,有许多杰出的爱国者,譬如:吉鸿昌、钱伟长、岳飞、朱自清......甚至,武汉小学生在雨中听见国歌响起时向国旗敬礼时的表现,小学生都知道怎样爱国,更何况我们作为警校生,是未来的预备警察更应该懂得怎样爱国。爱国主义力量是伟大的,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的了什么呢?国家是人民的希望,人民是国家的力量,没爱有国,国家也就不存在了;不讲爱国,国家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爱国主义,国家就不能抵御外辱,就会一击而破。

爱国是在利益面前的舍身取义;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荐轩辕;是在荣辱面前的拼尽全力;是我们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用汗水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义不容辞。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作为一名预备警察,贯彻着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孩子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牢记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做一名青年,要深知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感情,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报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传统的美德。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3)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10月26日刘智远博士进行”弘扬爱国主义 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讲座,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智远博士讲到:“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我爱自己的家,孝敬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老师,这是我基本的爱国表现。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家人、学校都不爱,我们怎能谈国呢?

热爱祖国是一种自豪而神圣的感觉,每当我们星期一的早晨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内心热血沸腾,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唱着铿锵有力的国歌,歌声传遍整个校园。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为我们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了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警校生的我们更加去努力学习,我们肩膀担着责任,要对得起我们所穿的衣服,也要对得起我们学校老师的辛苦培养;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以此来回报学校,报答父母。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名族的灵魂,我们用诗句来表达爱国,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就像我国诗人杜甫,他为人民而忧为国家而忧,因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爱国,是做人的基本品质,爱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警校生的我们,要成为一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具有爱国情怀,尊师重教,爱自己的家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

让我们肩并肩,用我们的双手弹奏为我们伟大祖国谱写的新乐章。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我们必须拥有爱国精神。我们要团结一心,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心变为爱国之志。

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为明天创造祖国辉煌,在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爱国之心有小爱,也有大爱,小爱则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敬长辈;大爱则是:爱人民、爱党、爱国。我们生活在祖**亲的怀抱中,“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强大了,祖国才能强大;爱国的先辈为我们做出榜样,如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爱国先辈们为自己的祖国而奉了己一生的传奇事迹;而我们应该好好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一份力量;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祖国而贡献力量。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4)

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自信心的源泉,爱国这个话题永不过时!10月26日由刘智远老师主讲的“弘扬爱国主义 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主题讲座,旨在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忠诚意识和责任意识。

刘智远老师围绕“爱国”为中心进行解读,对同学们讲到:“在大学的生涯里,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高度;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主动承担责任和使命;要将爱国主义融于内心,提高个人道德素养。”

爱国,是在利益面前的舍身取义。高墙铁壁内,一位头发凌乱,面带忧虑的人在仰天长叹;面对落入敌手的大宋江山,面对支离破碎的河山草木,面对颠沛流离的大宋百姓,他无可奈何;面对元军的多次劝降,面对元世祖的亲自许诺,他斩钉截铁,这是他唯一能做的,纵然是高官厚禄,纵然是锦衣玉食,他仍然会选择与国家共存亡,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爱国,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荐轩辕。京城菜市口,一位正义凛然,昂首挺胸的人仰天长啸:“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面对日益衰落的中华民族,面对水深火热的无辜百姓,他毅然走上变法的道路,但同时也选择了死亡,走上这条路,注定了这一天将会来临,他泰然自若:“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图强而牺牲的人。”他为国富民强,甘愿献身的精神将彪炳史册。

爱国,是在荣辱面前的拼尽全力。法国巴黎,奥运圣火,一位坚强的女孩在众人的撕扯中紧紧握住神圣的奥运圣火。“你要想从我手中夺走火炬,除非从我的尸体上爬过去”一句震撼人心的话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外表柔弱的残疾女孩。面对反华分子的疯狂抢夺,面对分子的无情撕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抗争,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保护火炬,这是何等令人佩服的勇气。冲破人群后,一句“中国加油”回响在巴黎的天空。

爱国的本质有很多,就我们青少年来说,好好学习,争做社会的贡献者,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意识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意识,树立民族自尊与自信。

讲座最后,刘智远老师将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做了详细的解读,并鼓励同学们要成为习总书记所讲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新青年。

通过本次活动,刘智远老师的讲座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奋斗的目标,懂得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警校生,一朝从警心不改。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5)

刚刚过去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大庆典给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厚的历史课、教育课、思政课。随着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各地纷纷把红色纪念馆、红色博物馆等作为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堂”,充分利用“红色教育”的感染力,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奋进新时代。

“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可以说是前人实践的记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几十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真实写照。宛如一支支“精神火炬”散落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红色教育基地,无不在用曾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颂着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革命故事,这些既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和“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而书写的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不朽传奇,更是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就是要深刻了解中国革命的“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不断强化共产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于内心深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和自信。

“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望近代以来的国家积贫积弱和人民苦难深重,无数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为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多少艰辛求索,多少浴血奋战,多少壮烈牺牲,多少闯关过隘……从打破旧世界到建设新中国,从开启新纪元到走进新时代,回首峥嵘岁月感悟正道沧桑,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我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就是要永远铭记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瀚、刘胡兰……等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的不朽功勋,永远铭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时代楷模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丰功伟绩,真正从革命英烈和时代楷模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继续砥砺前行,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只有始终牢记红色政权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怎么建立起来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初心。

“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励志篇”。在中国革命近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心实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红色基地”是中国革命的浓缩升华,“红色教育”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回放。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时要树起崇敬之心,胸怀敬仰之情,深刻追忆那些可歌可泣的红色往事,真正从中汲取党性营养“润心铸魂”,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2.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二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开设国学教育。狭义来说, 国学教育即是儒家式的教育;广义来说, 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总称,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 它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 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像《弟子规》《论语》《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百家姓》《千字文》等堪称“中国经典之经典”。但是如今的学生, 对于这些经典了解甚少。中国近现代的很多伟人, 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以及华人首富李嘉诚等, 都在少儿时期就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国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 无论是帝王将相, 还是文人墨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从小就熟读国学经典, 长大后善用国学经典, 治国安邦。正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所标榜的那样, “半部论语治天下”。学校每周开设2-4节国学课程, 无论是在孩子的智力提升, 知识积累, 品行修养, 还是才艺开发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有了国学教育的经历, 孩子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数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 才能奠定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二) 增设红色教育课程。红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寓教于乐, 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对红色教育进行合理分层, 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识党旗、认党徽”教育, 主要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比赛等, 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 确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英雄人物,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三、四年级可以开展“明党史、知党情”教育, 主要开展“革命歌曲”的歌咏比赛、“我喜欢的红色格言”征集等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传唱革命歌曲, 确立人生格言, 激励他们时常戒勉自己, 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五、六年级可以开展“感党恩、跟党走”教育, 侧重于开展针对性强、形式活泼、具有特色的“红色”主题队会,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革命传统报告, 参加扶贫助残等丰富直观的教育形式, “感党恩、跟党走”, 把自己的成长自觉的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三) 组织专题讨论。根据新闻, 尤其是时事新闻,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这两年, 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了多次摩擦, 如钓鱼岛事件、日本政府篡改侵略史、日本三菱汽车拒赔中国消费者、日航怠慢中国乘客……其实学生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些消息, 也是议论纷纷, 十分气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找一些《日本忧患》《日本人究竟怎么看中国》及《我们为什么被屠杀》类似的文章, 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在老师的引领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使其更好地融入到事件中。通过讨论, 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 增强其忧患意识。

(四) 举办“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首先,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 举一些爱国伟人的例子感动学生, 这些伟人可以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能够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情。其次, 学校可以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的形式, 普及国家版图知识, 促使学生们自觉维护国家版图尊严,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 学校可以组织爱国主题的征文、手抄报制作比赛活动。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 形式不限, 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 也可以是诗歌、散文, 甚至可以采用画画的形式。只要主题明确———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祝福祖国均可参赛。

3.爱国主义与批判精神 篇三

一、毛泽东一生“神交”屈原

根据现有的资料,毛泽东一生数十次提及屈原或征引《离骚》以及其他《楚辞》作家的事迹、思想和作品,相对而言最集中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其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以及建国后的1951至1972年间。1913年10月至12月间,毛泽东在自己的学习笔记(自名为“讲堂录”)中,抄写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的全文,并为《离骚》的每一段撰写了简短的内容提要。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并没有开设与《离骚》和《楚辞》有关的课程,可见毛泽东是出于个人爱好自学这些篇目的。1915年5月,毛泽东与罗章龙第一次相见,地点选在长沙的定王台。两人畅谈两三个小时,内容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直到宇宙、人生观等,涉及十分广泛。据罗章龙后来回忆,当时他们都对《离骚》感兴趣。关于这次相见,罗章龙还写诗纪念:“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这首诗借高才的贾谊和屈原描绘二人当时的“书生意气”和一拍即合的惊喜。而在三年后的1918年,毛泽东送别即将前往日本的罗章龙时,再一次提及屈原,以“年少峥嵘屈贾才”诗句赠别东行的罗氏,可见二人对屈原的喜爱和景仰之情。建国后,毛泽东更是多次称道屈原和他的《离骚》。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次: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周世钊、蒋竹如到中南海,在交谈中多次称赞《离骚》“有一读的价值”;1957年,他请身边工作的几位同志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50余种收集来,在这段时间里集中阅读了这些书;1958年1月12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这年的8月16日,毛泽东在评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民性时,称赞了屈原批判君恶;1959年8月,毛泽东评价枚乘《七发》时说,“骚体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而骚体作家中,“屈原高据上游”。1958年的12月24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相关章节时再一次提到了屈原,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而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屈原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因为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毛泽东在1959年、1961年还两次要《楚辞》,还特别指明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有学者考证,屈原还是唯一两次获得毛泽东诗赞的历史人物,一次是前文提到的“年少峥嵘屈贾才”,另外一次,也是毛泽东对屈原着墨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就是1961年9月毛泽东作的《七绝·屈原》。

除了向当时各界友人和党内同志推荐《离骚》等之外,毛泽东还多次在国际场合推介屈原的形象和《楚辞》,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屈原文化的弘扬者。毛泽东第一次与外国人谈及屈原,有记载的是1949年12月6日,这一天他在去苏联的火车上对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称赞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接着指出屈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1954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而毛泽东向他人推荐屈原的作品以及《楚辞》,最令人称道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1972年赠送《楚辞集注》给当时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则更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佳话。

毛泽东在人格、精神、思想、作品等多个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屈原的影响,毛泽东的“屈原情结”展现了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追思屈原,更多的是景仰屈原飘逸高蹈的才华,钦佩其拳拳报国之情。建国后毛泽东称述屈原见诸记载的更多,《离骚》以及由此发端的《楚辞》在毛泽东的话语系统中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经常为毛泽东所多次征引、灵活化用,借以表达某些“弦外之音”。而屈原也成为毛泽东心中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在毛泽东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毛泽东一生神交屈原,屈原的诗词影响着毛泽东的创作,屈原的思想启发着毛泽东的斗争,而屈原的人格更是深深沁人毛泽东的生命。

二、辞赋创作和人格情操一一毛泽东“屈原情结”的两个维度

毛泽东一生喜爱《离骚》,也终生景仰屈原。屈原的作品为毛泽东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而屈原矢志不渝、堅贞不屈、勇于批判的伟大精神则在更深的层次引发着毛泽东内心的强烈共鸣。可以说,毛泽东的“屈原情结”即表现在这两个大的方面:屈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上的重要灵感源泉;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屈原是毛泽东人格上的不朽楷模。下面就着重从这两个方面作一讨论。

(一)屈原的文学创作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

屈原是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经》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并列,屈原的《离骚》和《九歌》等作品被认为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楚辞》说:

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不到潇湘岂有诗”,其中的原因则正如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所写的:

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言小则有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由北方文学中发现之。......夫儿童想象力之活泼,此人人公认之事实也。......则南人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也。此南方文学中之诗歌的特质之优于北方文学者也。

楚地奇幻瑰丽的山川风物、奇谲神秘的神话传说和热情奔放、自由无羁的民间歌谣,激发了屈原驰骋不羁的想象。屈原为神话传说中的鬼神形象和瑰丽的自然景物赋予独特的思想内涵,构造了一个充满香草、美人、鬼神、龙凤的意象世界,形成了一种迥异于北方作品的飘逸奇幻的浪漫主义风格。屈原的作品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在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典故、意象、句式等都脱胎于《离骚》等屈原的作品。例如,毛泽东1957年5月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充满了浪漫奇幻色彩的篇章: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人间的烈士化作轻盈的杨柳飞向浩渺的夜空,月宫中的吴刚捧出清甜的桂花酒招待他们,嫦娥则为烈士们翩翩起舞。与上面这首词相似,1961年创作的七律《答友人》中,毛泽东不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部分意象也直接取材自《离骚》、《九歌》等: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廊,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这首描写自己家乡湖南的诗,化用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中的神女下凡的故事,一些词句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同时,毛泽东还将湖湘大地上的美景和瑰丽奇绝的神话故事赋予时代内涵:昔日的女神身着红霞乘风而下,看到的是一片全新的景象:洞庭湖水涌起波浪,人民迎来了解放,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了新家园的建设,这片古老大地上泛起灿烂的朝霞,似乎荡漾起无尽的歌声。

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是浪漫主义的,但是其思想内容则具有高度的历史感和现实性。屈原借香草、美人自比,借以批判郑袖、靳尚等人的奸佞和楚怀王的昏庸;他叩问鬼神、苍穹,凸显着一种追求极致真理、独立不迁的超迈品格。屈原以超越现实的笔触批判现实,以笼罩历史的高度反思历史,这种方法也被毛泽东广泛运用。作于1949年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毛泽东为了打消柳亚子的疑虑,劝他留在北京,共商国是,借东汉隐士严光的故事作比:“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1954年的《浪淘沙·北戴河》则思接千载,借曹操《观沧海》感叹世事变迁、抒发慷慨的革命豪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59年6月的《七律·登庐山》则以陶渊明寄寓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横槊赋诗”的曹操、归隐垂钓的严光、向往“世外桃源”的陶渊明等人物形象都为毛泽东所纵横驱遣,用以表达全新的思想境界,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更助毛泽东着眼现实、思接千载,最终铸就不朽的辞章。

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在素材、意象和意境上大量吸收、借用屈原的作品,而且在方法上也充分通过极其夸张的形象塑造、色彩绚丽的景色描摹、极富戏剧性的历史典故和神话叙述来营造天马行空的神奇境界,并且都创造性地将这些意象和意境进行艺术加工,赋予它们更加深沉的现实内涵,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精神。不能不说,屈原的作品对毛泽东是有深刻影响的。

(二)屈原的人格情操对毛泽东的影响

据《史记》记载,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三阊大夫等官职,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向往一种君惠臣忠、百姓和乐的“美政”。在外交上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合纵抗秦。然而楚怀王信用佞臣,不但不接受屈原的意见,反而逐漸疏远了他,秦楚结好后,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由北到南的流放生涯。屈原被放逐期间,楚怀王被秦国诱捕,并被囚禁,死在秦国。“信而见疑,忠而被镑”的屈原目睹楚国江河日下,逐渐绝望,写下了不朽的《离骚》,揭露以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腐朽,抒发自己遭谗被疏的痛苦愤懑,宣示他对“美政”的追求。数年后,秦军南下攻陷楚国国都,悲愤交加的屈原只得以死明志,同年五月初五自沉于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中。

两千多年来,屈原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早己成为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正直人格、忧患意识和坚韧信念的化身。屈原的人格情操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屈原终生坚持美政理想,坚持一种“独立不迁”的伟大精神,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丧失原则和气节,这些精神都能够在毛泽东的生命历程中找到契合点,体现在毛泽东的言行举止、政治思想和内政外交的丰富实践中,正是这些思想精髓构成了毛泽东“屈原情结”的中心内容。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当属爱国主义和批判精神,这是毛泽东对屈原的人格精神产生共鸣最为强烈的方面。

1.爱国主义是毛泽东“屈原情结”的重要方面

毛泽东和与他同辈的热血青年,面对国家的危亡,常常追慕屈原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1921年,毛泽东曾为自己的好友易白沙写过一副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起因是,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杀北洋政府首脑失败,后南下面见孙中山,提出“组队赴北方杀贼”而遭婉拒,他悲愤不己,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渡船赴明代名儒陈献章故乡新会县陈村蹈海自杀,以死报国,以图唤起民众,时年35岁。选在屈原沉江的日子蹈海而死,显然有明确的寓意在其中。毛泽东所写挽联中的“陈公”就是写下著名的《警世钟》的陈天华,陈天华也是为激励国内外青年学子而在日本蹈海自杀的,与易白沙相似。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毛泽东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热血青年们,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影响程度之深之大。

1949年,毛泽东在在出访苏联的途中,与著名汉学家费德林谈话时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的“伟大的爱国者”,这是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极高的评价了,而爱国主义就是毛泽东此时对屈原最景仰之处。

2.批判精神是毛泽东“屈原情结”的集中体现

1961年9月,毛泽东写下了《七绝·屈原》:“屈原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专门作诗称颂屈原作《离骚》这种“匕首投枪”式的批判精神、战斗精神,足见毛泽东对屈原在这方面的特质体认之深,可以说,批判精神就是毛泽东的“屈原情结”的集中体现。

作为楚国宗室,“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屈原一度受到楚王的重用,《史记》记载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然而昏庸的楚王受到郑袖、靳尚等人的挑拨后疏远了屈原,并最后将其流放。《离骚》就是在流放时期写就的,“离骚者,犹罹忧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镑,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就是抒发自己在“信而见疑、忠而被镑”之时的苦恼和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和批判。建国后,毛泽东征引屈原的诗句或提及屈原以及《楚辭》学派的其他学者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是1958至1961年,且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毛泽东对屈原的人格情操怀有深刻的共鸣,一个集中的体现就在于钦佩、赞赏他的批判、战斗的精神。

1958年8月16日,毛泽东审阅陆定一的文章《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篇文章认为,办教育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全面,要和劳动相结合,那些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深入群众进行劳动实践的观点,是资产阶级的教育路线。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观点表示赞赏,并且写下批语,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并特别提到了屈原“批判君恶”属于那些虽然自己没有教育专著但却以自己的作品和思想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史的人之一。联系屈原的生平活动不难理解,这里毛泽东指出的“人民性”的表现就是“批判君恶”抽象地讲实际上就是对统治阶级的昏庸和腐朽无情地进行批判。正如1953年文艺家黄药眠所说的:“屈诗是具有人民性的”因为屈原是统治阶级当中“经过分化没落下来的”“受排挤的阶层”“是处于没落和崩溃当中”而“作家为了想挽救这个统治,对这些腐朽荒淫的生活加以无情的暴露”“在他长期地和人民生活在一起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感染了人民的情绪,因而表现了他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嘲笑”,因而“在客观上代表了人民的若干利益”,表现出了他的人民性。嘲在毛泽东心目中,屈原实际上是作为统治者当中的一员批判统治阶层中的昏庸腐朽者的,这就是他的思想和作品的“人民性”的具体体现。

1959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相关章节时再一次提到了屈原,并且专门讲他“下放劳动”的事。毛泽东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而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因为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毛泽东认为,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相反,不少官僚身居高位,他们的智慧并不能够和自己的社会地位相称,因为“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例外”嘲这种议论显然又是借屈原的人生经历对自己心目中那些脱离群众、不了解实情、“智慧不能够和社会地位相称”的官僚主义者提出的尖锐批评。

在针对国内形势借古讽今的同时,毛泽东还在诗中将屈原塑造成一个富有批判精神的斗士,用以表达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思考。作于1961年9月的《七绝·屈原》,以“手中握有杀人刀”描述屈原,一般就被认为是毛泽东借屈原比喻中共产党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以“刀子”比喻某种政治路线,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打过类似的比方:“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哥穆尔卡、匈牙利的一些人就拿起这把刀子杀苏联,反所谓斯大林主义。”他还说:“列宁这把刀子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十月革命还灵不灵?还可不可以作为各国的模范?”斯大林和列宁分别代表着无产阶级专政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十月革命道路”,而正是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否定了斯大林,丢掉了这把“刀子”“哥穆尔卡、匈牙利的一些人”才开始“拿起这把刀子杀苏联”,制造了一系列动摇社会主义阵营的大事件。1961年正值中国与当时国际社会的东西两大阵营关系均十分紧张的时期,一方面中国“一边倒”,尚未与西方世界改善关系,另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等一系列事件也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相对孤立的艰难位置。向往“美政”的屈原,手中紧握《离骚》这个用以批判楚怀王和佞臣集团的“杀人刀”,然而却身被佞臣之害而十分孤立、壮志难酬,这种“艾萧太盛椒兰少”的处境刚好被诗人毛泽东借用,一方面是毛泽东感叹屈原的悲剧性,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有感而发。

4.端午节学习屈原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四

要有破除形式主义的实干精神。赛龙舟紧张而刺激,赛出队员风采的同时,总让人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便已定胜负。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跬步,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一桨一桨成就他们的赛途。党员干部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面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问题,要坚决摒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牢固树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精神追求。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扎扎实实做好为群众帮难解困工作。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立足“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人民群众之所需,苦干实干补齐发展短板确保真脱贫。

要有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赛龙舟时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甚是壮观,也展现了参赛者你追我赶、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现在有些党员干部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劲头有所减弱,工作缺乏闯劲、拼劲精神,这是必须要坚决舍弃的思想。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面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必须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要时刻保持昂扬的战斗力和精神气儿,奋勇当先、不甘平庸,不断挑战自我、砥砺前行,为打赢“三大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5.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五

备好“初心红笔粽”,用红色基因滋养精神家园。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自上而下有序展开、步步深入,各级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洗礼和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主题教育收官已近半年,有些党员干部认为主题教育已结束,怀有“喘喘气”“歇歇脚”的想法,错误地以为活动结束就“解放”了。殊不知,收官不代表结束,而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新起点。作为基层干部,要锤炼“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振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鼓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的课题,矢志不渝,砥砺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干部应尽的义务,要让红色文化渗入党员干部“血液”,浸入大众的心扉,汲取前行的力量,迸发出强大的创业激情、工作干劲。

备好“廉洁黄笔粽”,用黄色刻度铸就规矩戒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多次强调,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古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作为青年干部,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以铜为镜,“照照镜子”“正正衣冠”,时刻以“三严三实”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抓。”基层干部切勿心存侥幸,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树立底线思维,切勿触摸红线。基层干部要内心装有“荷花”,涵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格,绽放青春的廉洁之花。基层干部,要练就“金钟罩”“铁布衫”,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斗争,面对“老虎”“苍蝇”要挺身而出,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备好“梦想蓝笔粽”,用蓝色密码开启未来之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强调,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基层干部,当志存高远,满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诺言。基层干部,当无私奉献,具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担当,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使命。基层干部,当奋发有为,具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发扬“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基层干部内心要种上一株“蒲公英”,虽没有玫瑰花的绚烂,没有百合花的香气,也没有牡丹花的富贵,但它有梦想,随风飘向祖国的大地,默默扎根,不求名利,把自己奉献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基层干部要像蒲公英一样,不为繁华而动,只为宁静而舞,将自己的青春献给最广大的人民。

6.学习五四爱国精神心得作文 篇六

青春,悄无声息。

就这样,在稚嫩的蜕变中,在年幼与成熟的徘徊之中,我们慢慢成长,踏着青春的海浪驶向了彼岸。站在青春的大门口,迷惘过,怯懦过,退缩过,但终究,因为梦想,因为信念,我们不再害怕,不再徘徊。用梦想编织的羽翼会让我们勇敢去飞。

青春,风华正茂。

红尘滚滚,车水马龙,偶尔会迷失方向,有时会折断翅膀。但因为梦还在,我们重新整顿面容,拾起疲惫的心灵,背上行囊,勇敢面对,飞得更高。

你正期待。汗水与泪水浸润着每一次的期待,浇灌着每一颗希望的种子。彼岸的灯火,照亮着前行的路,期待便是灯中的油,随着心的方向。你正期待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期待雨后彩虹,期待你自信而华丽的蜕变。

你正坚守。当风静云淡时,守住自己的口,不要让它乱品春秋;守住自己的脚,不要让它随波逐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你正坚守着心的方向,让它不偏离人生的轨道,你仿佛听见了胜利的召唤。

你正前行。有时坦然,有时却无力回避些什么,于是总是负载许多疲惫,磕磕绊绊不断向前行进。弧线较之直线似乎更美丽更有韵味,跌跌撞撞的人生也许更值得你庆幸与回味。你正前行,青春让你们愈加坚强,愈加奋力前行。

青春,无限希冀。

踽踽独行于人生路上,你总是充满希望,期待着每一次花开,每一次结果,每一次辛苦付出后有所收获。只要梦在,你会期待,你会希冀你的未来不是梦。

7.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七

1948年秋风萧瑟, 寒雁划空, 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 在他的提议下, 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 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 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 回族人, 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 投身东北奉军, 拟报效国家, 投身军戎。1924年, 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 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 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 马本斋怒发冲冠, 弃官还乡, 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937年, 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 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 发人肺腑, 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 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 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 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 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消灭众多的土匪, 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 因此,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 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 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 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 大义为重的马母, 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 痛骂汉奸, 水米不进, 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 悲愤莫名, 数次昏厥, 但是他, 强忍痛苦, 克制住感情, 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 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 率部奋战, 歼灭敌人无数, 战斗几百次, 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 由于东奔西走, 艰苦异常, 加之军务繁重, 马本斋营养奇缺, 屡受创伤, 南征北战, 积劳成疾, 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 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 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 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 英名昭著, 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 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 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 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 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 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 激励着后人, 成为人们净化精神, 洗涤心灵, 坚定信念, 树立理想, 开拓奋进, 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8.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八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把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作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当前独生子女中,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而忽视对孩子爱的情感培养。一味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需要,使孩子养尊处优。这就自然唤不起孩子正常的爱的情感,从而使孩子形成一种自私的以我为中心的爱,这种爱当然就不能发展到爱同伴、爱家乡,更不能发展到爱祖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要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强壮的体魄,更需要从小培养他们一颗赤诚的爱心和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对幼儿进行粗浅的、启蒙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

1.建设一支爱国的幼儿启蒙师资队伍

在幼儿园开展爱国启蒙教育,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认识,教育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爱国启蒙教育的意识,才能热情投入到爱国启蒙教育中。组织教师通过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看图片展览,看《长征》 讨论开展爱国启蒙教育对幼儿完整人格培养的意义,幼儿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联系, 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讲座等活动。特别是我们民族地区有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幼儿聚在一起,更要让幼儿知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各民族兄弟姐妹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大家要团结一心,和睦相处。教师要向幼儿传授民族团结,民族和睦这些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在幼儿中开展爱国启蒙教育的意义和认识,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把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要求时时处处都要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为幼儿作表率,在幼儿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2.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渗透爱国启蒙教育

“爱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幼儿进行爱国启蒙教育应该教些什么?如何定位?在博大精深的众多资源和题材中,提取出那些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这些都是幼儿园开展爱国启蒙教育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把幼儿期爱国启蒙教育目标的重点定为:培养幼儿初步具有爱父母、爱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德,萌发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我们应将爱国教育以养成教育为切入口,以渗透教育为主渠道,在生活中、游戏中、节日活动中让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要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可感知的各种情景,让幼儿亲处其境。

3.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国启蒙教育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国启蒙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责任,而且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责任。否则,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无法实现经常性、随时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抓好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意将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发挥家长、社会各界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化,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整个空间。

我们在家长、幼儿园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专题,向家长讲清我们开展爱国启蒙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与要求,经常向家长通报幼儿园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的宣传资料,使家园教育同步,从而使爱国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开展互动活动。例如,有的家长带小孩外出旅游,我们要求家长给孩子多拍几张祖国山水风景照,带到班里让小朋友们欣赏祖国美好的风光。动员家长有意识地给幼儿买民族英雄的图书,讲爱国主义的故事等。社会方面,我们尽可能利用社会各种渠道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意识,给他们以良好的影响。例如,配合教师开展植树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我们热爱家乡、美化祖国”的植树活动,让他们为绿化家乡种小树苗,激发其爱国之情。我认为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无穷尽的。

9.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九

三岔河镇九年制学校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活动精神。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团结引领服务知识分子的重要举措,对于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形成不懈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的举行,我们应该做到高度重视、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要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我们身边有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他们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坚持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就是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10.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因为爱国,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爱国,才有了范忠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爱国,才有了陆放翁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什么支撑着林俊德最后一天仍然坚持工作74分钟?是什么支撑着黄大年用生命叩开地球深部之门?又是什么支撑着王继才用生命守护开山岛?答案都是爱国精神。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新时代党员干部不仅要要砥砺爱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还要永葆奋斗精神、践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只有通过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模范人物时都充分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奋斗本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将奋斗与我们的人生联系在一起,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新时代的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只有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之所以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也是希望通过为民族谋振兴、国家谋富强、人民谋幸福而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我们建功立业不一定要像我们的革命先烈那样经历枪林弹雨,我们要做的就是服务社会,报效人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学习,练就一身高强的本领,其次是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认真工作,好好为老百姓服务,想办法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做到爱岗敬业,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最后就是多干一些让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建功立业。

11.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一

钱锺书说:“在《指南录》《吟啸集》里,大多是直抒胸臆,不讲究修辞,然而有极沉痛的好作品。”(《宋诗选注》第311页)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扬子江》即为点题之作。《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上文记载了这一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天祥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指南录》诗选读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12.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关键词:东北抗日义勇军,爱国主义精神,时代价值

一、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

东北抗日义勇军诞生于内外夹击的缝隙之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868年,日本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即“明治维新”运动,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日本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在东北地区制造惨案,挑起事端如1920年的珲春惨案、1931年的万宝山事件等,侵蚀中国领土,蹂躏东北人民。1931年9月18日,经过精心策划日本发动了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不到百日,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所占领”。

然而,面对日寇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却下达“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其实早在事变前,蒋介石就致电张学良:“无论日军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怂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更加肆无忌惮的攫取利益。

事变爆发后,广大东北人民不屈服于日寇侵略,纷纷举起反帝爱国大旗,与日寇进行殊死斗争。以东北各族人民、一部分东北爱国官兵、山林队等为基础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统称为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具有自发性和广泛性,最盛时有30万之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和行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他们自发地形成抗日队伍,提出“宁为抗日死,不做亡国奴”的政治口号,积极献粮、献枪、变卖自己的家产,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展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是东北抗日义勇军酝酿和兴起的时期。在辽宁,抗日义勇军首当其冲。仅辽西地区就与日寇作战百余次,规模比较大的有消灭胡匪和伪军之战、锦州退兵之战等。在警务长黄显生的带领下,辽南地区展开沙岭镇之战,使“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在黑龙江,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率领爱国官兵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揭开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大规模抗日的序幕。总之,这一时期的抗日义勇军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傀儡政权的出笼激起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极大地愤慨。东三省的民间秘密组织、绿林、学生等纷纷加入义勇军队伍,到1932年夏季抗日义勇军达到高潮,人数发展到30余万。吉、黑两省的义勇军在马占山将军的组织下向哈尔滨发起反攻。辽宁的义勇军多次袭击沈阳的飞机场、车站、兵工厂,捣毁日伪据点。在长春,“满洲国当局日陷不宁,目下满洲境内,日本人没有一条绝对安全的道路。”这一时期,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迅速、战斗频繁,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

然而从1932年10月到1933年末义勇军很快低沉并走向解体。根本原因是敌强我弱造成的。日寇对中国的侵略动员了全国人力和物力,而东北抗日义勇军则是孤军奋战,蒋介石政府不仅不提供任何实质帮助,而且下达不抵抗命令,对义勇军的爱国举动大肆镇压。值得歌颂的是,义勇军在这段时间并不是“全无抵抗”的逃跑,辽沈大地的殊死决战、齐齐哈尔之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的进攻,延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东北的进程。

三、东北抗日义勇军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精辟概括。不管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深刻地体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样,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以血肉之躯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民族尊严,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写照。东北抗日义勇军所彰显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有重要价值。

首先,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自发地组织起来团结奋战,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的完整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当时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宝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彼时中国农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矣。”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寇恨之入骨,他们本着“匹夫有责”的精神,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血战。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同样,中华民族也是大一统的民族。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要求。爱好和平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品格。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体中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国际国内各种挑战,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国家富强、推进社会进步做积极贡献。

其次,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奋战,表现出不怕牺牲、不怕流血、高度乐观的革命精神。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短暂的战斗史上,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抗日英雄,如李杜、王德林、马占山、苏炳文等。马占山将军在指挥江桥抗战中“每日仅眠三小时,一日之间,每往来省垣前线两次”。李杜“宁作乱离阶下囚,不为名利客中人”,断然拒绝了国民党的委任。另外,广大官兵战士在强敌面前“骁勇呼杀”,“手持枪与敌人展开肉搏,枪上没有刺刀,只好用枪柄击打”。面对敌我力量之悬殊,东北三千万爱国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心中始终坚信“有力量将入侵之敌击退”。正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有力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本侵华的进程。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我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是一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和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崇高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风险和考验,这就要求我们秉承东北抗日义勇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乐观状态,不畏艰难险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复兴。

最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孤军奋战中虽然解体,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爱国之心者”很快形成抗日联军,投身到全国抗战中来,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从1933年初东北抗日义勇军主力相继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挑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大旗,吸纳了东北境内义勇军余部,以新的面貌继续同日寇作战。1936年,在吸纳各路义勇军的基础上抗日联军成立。中国共产党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引导东北抗日义勇军迎接全国抗战的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义勇军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连在一起,继续奋勇拼搏,唤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实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悲壮历史中,我们能得出结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葆青春。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今天,认真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崇高的爱国情怀,不仅重温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大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更主要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温永录.东北抗日义勇军史 (上、下)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

[3]潘喜廷, 卞直甫.东北抗日义勇军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

[4]朴宣冷 (韩) .东北抗日义勇军[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年.

[5]李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简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

[6]谭译.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 (上、下)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7]王希亮.试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及其历史地位[J].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

[8]胡玉海.东北义勇军抗战的历史地位[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9]卞直甫.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爱国精神述略[J].锦州师范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年.

13.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三

国主义精神

我们都不是什么伟人,我们都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有人说:“我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说什么爱国,它里我们有的遥远,我们要管好自只己就好”;我说:“虽然我不是什么伟人,但我仍然想说爱国”。

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呢?爱国主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那什么又是爱国主义呢?书面上是这么说的,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涵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机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民族个性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有需要并合适的态度。爱国主义有利于加强各个民族间的友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有国家根性的群体。

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国家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度意识状态。说这么多的书面语,刚一听,感觉似乎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一样,可是但你细想是,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爱国的含义就是勤劳勇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心。经过XX学院组织的第十二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班的培训,我明白了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爱国主义的含义还有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因为这是作为“人”的基本,先是“人”,后才会成才。如果你连做人都不配了,那你还谈什么爱国呢?你不成为危害社会的害虫,别人就要谢天谢地了。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人,真诚爱国、爱家、爱自己。

14.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为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名族气节,培养崇尚先进、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怀,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11月16日至11月29日的两周时间,浚县袁香菜中心校组织全体学生利用下午第四节时间连续观看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影片。

《地道战》、《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每一部影片都感人至深、扣人心弦,激发起同学们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小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启迪。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近期该校还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

15.爱国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五

游子归故里, 集美享乡情

1940年, 杜成国出生在印尼农村, 他的父亲杜丕林是下南洋大军中的一员。父亲幼时因贫病交加, 五岁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由于顽皮被人骂作“煮过的豆子, 发不了芽”, 于是年仅13岁便跟随远嫁的姐姐到了印度尼西亚努力奋斗, 并自学成才, 不仅结婚生子, 还依靠自身的奋斗好学成为印尼锡江远近闻名的针灸医生。

父亲的顽强与坚韧和成就一直影响着杜成国, 同样是13岁, 他离开印尼的家, 带着血液里流淌着的爱国情怀乘上了开往祖国的邮轮。十二个日夜兼程的劳顿挡不住一群孩子归乡的情怀, 这群在印尼长大的中国孩子面对大海齐声欢呼:“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伤悲,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其中饱含对父母和印尼的家的不舍, 但更多的是对祖国母亲召唤的向往。

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是影响杜成国一生的集美中学, 在那里他真正体会到了“老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 同学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的感情, 同时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 尤其是被“校主”陈嘉庚的经历和精神所震撼。6年的集美学生时代, 已经铭刻在杜成国一生的回忆里。

杜成国说:“在集美, 师生关系融洽, 让我感受到祖国对华侨学生的关心和重视。”当时, 集美中学的叶振汉校长是越南归侨, 同为归侨, 叶校长非常关心侨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生活, 他采取多种方式为侨生创造“理想校园”、“温馨家园”并成立“侨生辅导组”等, 细致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让这些远离父母亲人的孩子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在集美上学时, 校长很关心他们, 1954年他突发急性阑尾炎, 被送到厦门第二医院做手术, 校长知道后专程坐船去鼓浪屿医院看他, 让他非常感动。有一位教化学的温老师, 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和关怀, 即使是后来被调到南京林学院任教, 仍很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由于在学校里老师和校长的关心, 对他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杜成国从不忘却每个人曾对他的好, 他心怀感恩, 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抽空去看望恩师们。

集美就是杜成国的第二个家, 在这里他学到了知识, 打开了智慧人生, 得到了温暖, 保持了健康身心, 受到了教育, 磨练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在这里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让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教育事业, 为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传承嘉耕精神, 建设美丽家园

集美的校主陈嘉庚先生, 是一位慈祥的老华侨, 他时常勉励大家好好学习, 报效祖国。他让孩子们自小就领略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 牢记“诚毅”校训, 秉持“习惯奠定人生, 细节塑造形象, 方法点燃智慧, 勤奋磨练意志”的理念。他一生的经历和爱国情怀令每一个集美学生钦佩,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陈嘉庚先生1874年生于厦门市集美村一个侨商家庭, 17岁随父远赴新加坡经商。后来, 他自主创业, 勇于开拓, 诚信经营, 曾一度成为东南亚著名的“橡胶大王”。他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 兴学乃国民天职”的理念, 于1912年回到家乡, 先后创办集美小学、师范、中学, 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学校 (统称集美学校) 和厦门大学, 资助福建20多个县市78所中小学的办学, 为祖国的教育发展尽心尽力。

辛亥革命前后, 陈嘉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爆发, 他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奔走呼号, 出资出力, 被推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抗战胜利后, 他团结广大侨胞反对内战, 支持民族解放。1945年他来到陕北延安窑洞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深受感动手书对联“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赠陈嘉庚。1949年, 他应毛泽东之邀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和开国大典, 并于1950年回国定居, 参加新中国建设, 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成为华侨中的楷模。

陈嘉庚先生主张教育兴国, 他的实践和情怀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嘉庚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了杜成国的一生。在杜成国众多的历史照片中, 被他一直视若珍宝的是一张与陈嘉庚在鳌园的合影。几十年来, 他始终不忘校主陈嘉庚, 为了弘扬嘉庚精神, 他不遗余力。

杜成国将传承“嘉庚精神”付诸实际, 在《集美校友捐款芳名录》上, 他的名字总是频繁出现, 捐得不一定最多, 却是频率最高的。2000年, 他提议创办《集美中学报》, 并首捐5000元港币作为办报基金, 还捐了笔记本电脑和摄影器材, 之后也经常几百几千的赞助出版经费。2003年7月28日, 他又做了一个惊人之举, 在厦门电视台《沟通》栏目现场向厦门人民宣读他的遗嘱:把北京自住的一处房产捐给母校集美中学, 作为其父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2010年, 杜成国把北京房产卖掉, 把所得的款项开始大笔大笔地捐出。2011年10月15日, 在集美中学93周年校庆之际, 他为集美的公益事业捐款338万元, 支持母校新校区建设。并为集美医院捐款购商务车一辆, 感恩医院在上学时对他的救助与关怀。其后, 他又拿出80万元, 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杜成国教育助学基金”, 另为集美校友总会会馆捐资20万元, 为《集美报》捐款设立新闻基金, 为陈立本老师的《学子楷模陈嘉庚》一书捐资出版。

2013年, 他与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弟回到故乡泉州马甲镇, 出资100万以父亲杜丕林的名义设立“杜丕林教育基金”。同年12月18日, 他还和夫人专程赶回集美, 为集美中学40位学生颁发了每人1000元的助学金。此外, 多年来, 他还经常赞助集美中学的退休教职工协会等。他在集美捐款总额已经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是集美历史之最。

目前, 由杜成国捐资盖起的“杜成国楼”、“杜丕林楼”和“叶振汉楼”三座大厦已拔地而起, 建成后既方便了学校的教学工作, 也给学校留下永久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 这样一次次大手笔的捐赠, 杜成国真的那么有钱吗?其实这背后所有的艰辛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十年浩劫, 坎坷经历不忘报效祖国

人生的经历总是跌宕起伏。十年浩劫, 杜成国被下放海南岛, 妻子被下放到河北文安, 女儿不能跟妈妈在一起, 被送到上海弟弟家寄养, “我把我大女儿送到那边去, 当我上车的时候我女儿就奔过去了, 爸爸爸爸我要回家, 我那时候掉眼泪, 很辛酸, 肠子都要断裂, 一家子就是这样的命运。”在军垦农场杜成国“清理阶级队伍”被划成华侨资产阶级, 于是, 被北京红卫兵抄家, 房子先后被街道主任、治保员等8家人白住了八年。妻子也因此与他划清界线, 最后不得已离婚。想起那段心酸岁月, 杜先生仍热泪盈眶说“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然而“嘉庚精神”一直影响着他, 支撑着他, 让他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杜成国又调回中新社工作, 1990年留职停薪带三个子女赴港定居。杜成国在香港生活艰难, 为了生活费和供房款, 他四处奔波, 在那里他做过保险经纪, 做过停车场的管理员, 做过保安员, 卖过服装, 还做过传销, 但是却处处碰壁。同时, 长女又离家出走, 儿子上学被人欺侮, 生活让他焦头烂额。一次偶然的机会, 成就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一次到朋友家做客, 朋友家的保姆想让他帮忙照相, 于是他就带着保姆到公园里照, 有人看到他照的很专业就问他照相多少钱?他灵机一动想到可以将照相作为自己的一份收入来源。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公园照相虽然辛苦, 但是收入尚可。香港政府2002年以阻街、滋扰他人为由将他票控。“后来因我年纪大, 又没有领取综援, 法院从轻判了250元港币的罚款。当我从法院走出来的时候, 却被突如其来的记者包围探访, 第二天, 香港几乎所有的媒体, 大报、杂志、电台就让我出了名。”杜成国的这次出名, 使香港政府最终允许艺人在公园及各景点从事摄影服务, 还给他发了牌照。由于频频被滋扰, 而且在很忙的时候没人帮衬, 使得杜成国总是感到很疲惫。这份工作虽然艰辛, 但却丰富了杜成国的人生, 保障了他的生活, 也让他有缘结识了一位贤惠能干的妻子尤丽阿娜。

“能认识我现在的妻子, 真是我的福份”。杜成国面带微笑说。十多年前, 杜成国常在维多利亚公园拍照。那里每到周日, 便聚集起大批来此休息的印尼女佣拍照。其中一位活泼热心、名叫阿娜的印尼女佣常常光顾, 并主动帮忙, 使他深受感动。慢慢的两人日久生情, 共结连理。

婚后, 夫妻二人互敬互爱, 一心经营好他们的摄影小摊位。为了降低成本, 杜成国每周两次要将照片送往深圳加工、放大、喷绘。他们平时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 一天的生活费不足百元, 大多是馒头、面包、速溶咖啡, 中午一个盒饭两个人分着吃。适应了简朴的生活, 阿娜也从不抱怨什么, 一心一意与丈夫奋斗。“我不在乎物质上的东西, 我只在乎精神上的安慰,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用金钱、用物质换不来的”杜成国如是说。他的一次次捐款也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积攒下来的, 他凭自己的能力一次次将“嘉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相伴中国梦, 奔走两岸间

虽已年逾古稀, 杜成国仍然奔走在祖国的海峡两岸, 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华侨归侨的合法权益贡献着力量。杜成国说, “当前中国梦是社会的主旋律, 中国梦是爱国梦, 是教育梦, 是每一个人的梦。因此我认为, 弘扬‘嘉庚精神’, 同样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丰功伟绩, 会在新时代体现出新的价值, 延伸出新的内涵。”

2013年10月21日, 厦门市人民政府举办了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纪念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精神,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把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缔造美丽厦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来。杜成国专程回母校参加, 他用最质朴的行动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杜成国的义举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诸多赞誉, 2013年9月22日, “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十周年年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 杜成国及妻子应邀出席, 并被授予“中国公益事业杰出贡献人物”、及“2013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荣誉称号。11月17日, 他再次受邀来京, 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并荣膺“2013中国经济人物”殊荣。这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嘉奖, 更是对他弘扬嘉庚精神的充分肯定。

从陈嘉庚到杜成国, 再到千千万万的华侨华人, 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杜成国说:“没有海外华侨的帮助, 我们国家不可能那么强盛,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会这样顺利。我们有理由让国家树立一个世界华侨日, 让国人能够铭记华侨的力量, 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

而今, 国家更加重视华侨的力量。2013年12月2日, 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发表了题为《团结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独特贡献》的祝词, 李源潮在祝词中说, 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今天, 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更加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

上一篇:职工发展观思想汇报下一篇:围城读后感高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