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共13篇)(共13篇)
1.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具体的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文库小编带来关于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方篇一
体育兴趣小组的训练是在各级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圆满完成本学期的体育兴趣小组工作,为更好的开展好自己分担的各项工作
特制定本学期体育兴趣小组计划如下: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理论,探教学改革之路,实施创新教育,顺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2、工作目标
认真完成体育兴趣小组工作,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兴趣,争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种时令性工作和任务。
3、措施
认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服从领导,听从分配,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学生。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为人师表。
课余运动竞赛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同时也是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学校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好的人才,关系到我们国家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本学期,我将进一步抓好体育兴趣小组的训练工作,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争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当今的赛场上,那只队伍所运用的科技含量高,他就有可能成为一支最优秀的队伍,在训练过程中谁的方法先进,技术合理,管理完善谁就是优胜者,科技水平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高低,同时也代表体育运动经济水平的高低,本学期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从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队员的恢复和体制方面的检测,都要做到周密的布置,使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状态下,完成训练,另外对学生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通过业余训练提高竞技水平,做到全面的发展。
本学期是体育运动竞赛频繁的一学期,不仅有学校内部的竞赛,而且还有教办组织的比赛,要及时调整好学生的身体情况,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在本学期初就根据比赛的时间做到相应的安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使学生能保持训练的正常开展,又做到了及时调整好状态,适应比赛的需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使竞技水平做到稳中有升,完成本学期学校交给的体育兴趣小组工作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学期的工作做好,为体育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学校争光。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方案篇二
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今后学习及培养体育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好体育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体育小组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及运动技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活动要求:
1、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后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操场集中。
2、体育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在体育室不准大声喧哗,在操场不准做与体育学习无关的事,应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保证体育过程中的安全。
3、爱护体育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4、努力学习,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体育常识知识,(体育项目、体育设施、基本的使用方法、尝试各种田径运动项目。)。
2、以集体训练为主,以个人练习为辅,以培养技能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进行体育游戏,培养体育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5、进行体育竞赛,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体育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体育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要选出身体素质较高、成绩也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兴趣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
3、安排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周组织两次,要坚持课余活动的原则。
4、订立必要制度,抓好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制度,准时参加体育活动。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结束时,要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方案篇三
新的学期开始,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的体育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我们经过认真筛选,从一到六年级中找队员组建了学校体育兴趣小组。并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育兴趣小组的训练计划:
一、教学训练的任务:
1、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组织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田径活动。
2、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弹跳等运动事故。
3、学习和掌握体育各项运动所需的基本活动技能,逐步培养完成各种练习的正确姿势,对学生的特长的培养。
4、在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守纪律、爱集体、懂礼貌、爱学习、勇于吃苦、意志顽强的品质,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5、引导学生通过训练获得一些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
二、兴趣小组开展内容:
1.速度、灵敏练习:
(1)高抬腿跑、小步跑、后踢腿跑、十字交叉步,(2)加速跑30、60米。
(3)蹲居式起跑、站立式起跑30-40米。
(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
(5)30米、60米计时跑。
2、耐力练习:
(1)12分钟跑、变速跑、走跑交替等。
3、弹跳力和力量练习:
(1)各种跳跃练习。
(2)各种腰、背、腹肌练习。
4、各年级活动项目:
(1)一、二年级:跳绳、立定跳远、丢沙包。
三、四年级:跳绳、仰卧起坐、踢毽子。
五、六年级:跳绳、仰卧起坐、踢毽子。
(2)一、二年级:各种形式的短距离徒手迎面接力跑、走、跳等游戏。
三、四年级:跳长绳、踢毽子、篮球、羽毛球、各种形式的手持器械的迎面接力跑。
五、六年级:跳长绳、踢毽子、篮球、羽毛球、各种形式的手持器械的迎面接力跑。
三、训练负荷及强度:
每周训练1次,每次1节课。训练时间每周星期四下午最后一节课。
四、考核:
1、各专项要求每两周测一次成绩的计时跑。
2、学生按自己的专项每月进行一次考核。
3、每一个月底进行一次高要求的考核。
五、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安排等,要求多种变化,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与兴趣。
3、各种练习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科学地练习方法与技能。
六、思想教育和管理:
1、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爱吃苦”的品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运动事迹的讲解,加强跟班主任、家长、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无“后固之忧”。
通过体育兴趣小组的开展以及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希望我校在体育活动方面有所成就!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方案篇四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本社团共有队员30人,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分别学习呼啦圈、花样跳绳、踢毽子三项内容。活动目标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团队意识,锻炼意志品质,初步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根据学生技能和身体素质制定了呼啦圈、花样跳绳、踢毽子三项目标,从基础抓起,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掌握技能,具体计划如下:
一、转呼啦圈标准
1、喜欢转呼啦圈,有主动练习呼啦圈的愿望。2、能控制方向和平衡感,掌握转呼啦圈的技巧。3、能一次性转呼啦圈200圈以上。
4、可以用多种形式练习呼啦圈,如颈部、腰部、腿部、手部等地方转,或同时转2个以上呼啦圈。
5、移动行走转呼啦圈,能与小组同学组合行进间图形变化。
二、跳绳标准
1、掌握跳短绳、长绳技巧。
2、耐力跳短绳中速可持续5分钟,快速度跳1分钟突破120次。
3、掌握花样跳绳,至少10种以上。(双脚跳、单脚跳、分脚跳、前后跳、左右跳、双脚前后交叉跳、左右交叉跳、前后编花跳、十字跳、腾空连续跳等)
4、长绳:摇绳与跳绳者密切合作,跑绳,等绳上下自如。多人跳大绳(网绳).三、踢毽子标准
初步学习八种步法移动。分别为前上步,后撤步,滑步,交叉步,并步,跨步,转体上步,跑动步。熟悉各种步法的移动运用,培养比赛中攻与守主动性和灵活性。
四、学习目标的设计 :
1、通过练习,熟悉圈、绳、毽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求,并通过自主探索创编游戏,达到启智、增智,培养和改善学生自编、自练、自评及自我管理的综合体育运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提高竞争意识。
4、通过热身操和放松舞让学生感受音乐与体育结合带来的美的享受,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竞赛展示
1、计时定点转呼啦圈,移动行走转呼啦圈,多人组合玩转呼啦圈展示。2、小组合作玩呼啦圈,创编游戏展示。
3、花样跳绳及小组合作跳绳展示。4、毽球展示赛(单打、双打、团体)。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方案篇五
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学校的第二课堂。体育兴趣小组的训练是在各级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圆满完成本学期的体育兴趣小组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搞各项工作,特制定本学期体育兴趣小组计划如下
一、教学训练的任务:
1、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组织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田径活动。
2、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弹跳等运动事故。
3、学习和掌握田径各项运动所需的基本活动技能,逐步培养完成各种练习的正确姿势,对学生的特长的培养。
4、在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守纪律、爱集体、懂礼貌、爱学习、勇于吃苦、意志顽强的品质,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训练内容:
1、柔韧性的练习:
(1)两臂的平、侧、上等各方位的举、屈、伸、摆和各种形式的绕环练习。
(2)两腿的屈、伸、压、踢、摆、绕、纵横等练习。
(3)整个身体的各种屈、伸、绕环等练习。
2、协调性练习:
(1)各种徒手操,行进操练习。
(2)各种技巧练习。
3、速度、灵敏练习:
(1)原地高抬腿跑。
(2)加速跑60米左右。
(3)站立式起跑30-40米。
(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
(5)30米、60米计时跑。
4、耐力练习: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5、弹跳力和力量练习:
(1)各种跳跃练习。
(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
(3)橡皮条。
(4)垫上练习等。
三、训练次数与时间:
每周训练1次,每次1小时左右。时间定为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
四、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安排等,要求多种变化
2、训练必须常年系统的身体系统为主。
3、各种练习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用力顺序,爆发用力等意议。
五、思想教育和管理:
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爱吃苦的品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运动事迹的讲解,加强跟班主任、家长、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创造更好的成绩。
2.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素质教育下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素质教育”、“小学生”“体育兴趣”等为主题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又通过图书馆查阅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相关书籍和相关报告及文件,最后,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走访小学体育教师和访谈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小学生体育兴趣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到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喜欢锻炼的项目、和谁一起参与锻炼等基本问题。选择郑州市中原区、金水区、惠济区、二七区、高新区等五个区域的10所小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6份,有效问卷895份,有效率为91.7%。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机统计并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素质教育下小学生体育兴趣缺乏的原因
2.1.1 小学生自身因素
就小学生身体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来讲,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处于同一环境或不同环境,其接受或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都存在差异性。不难理解,身体素质相对较好或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其对体育的爱好和接受也存在不同。根据调查显示,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的小学生,其对体育的爱好程度较高,喜爱运动的项目也较广泛,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体质较弱,运动起来相对较少,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的体力相对较弱,再者就是长期缺少运动,其协调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讲,不但协调能力好,而且运动项目的接受能力也强也快,所以,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也表现出积极向上,勇于参与。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其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担心被老师和学生嘲笑,再如一些身体异常的小学生(如体型偏胖、力量差等),一旦运动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悲观的情绪,很容易对学习动作和技能失去兴趣,也很难体验到体育运动学习的快乐,其体育兴趣很难激发。
2.1.2 家庭因素
从对家长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76.32%的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但还有3.21%的家长认为体育锻炼有时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有时还是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国家倡导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可有部分家长会利用这些空闲时间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他们还理气状的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有部分小学生是减少了家庭作业,但又背负着家长众多的希望和负载。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家长认为体育锻炼无非就是打打球、跑跑步等,这多是男孩子的活动,女孩那样太疯了,女生应该文静些好,之所以家长有这些误认偏差,才导致男、女生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1.3 教学环境
从统计结果来看,许多学校近年来体育场地、设施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器材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选择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运动的开展和进行。在对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走访中得知,有部分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学中缺少耐心,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堂内容缺少新颖性,使本来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技能的抵触情绪。
2.2 素质教育下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对策分析
2.2.1 增加小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体验
兴趣是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驱动力。要想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加小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体育很有必要。小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很简单,他们只想着“玩的快乐”、“玩的开心”,便会还想着有下次,所以,要让小学生觉得参与体育学习首先是一种很“好玩”的运动,在技能学习和运动中要注重“因材施教”,设立多个运动标准,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也即是运动中的成功体验,在小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多用激励和表扬的语句来鼓励他们,使其建立运动学习的自信心,我们知道,成功体验和成就感在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此外,小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期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所以,在整个运动技能学习和锻炼中,教师要做到:保护及时、帮助到位、表扬恰当!
2.2.2 转变家长观念
研究表明: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锻炼锻炼的重视程度,二者成正比例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家长体育参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锻炼参与。也就是说,家长的体育习惯会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3]。所以,转变家长观念,更新素质教育理念,对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致关重要。家长的“重文轻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家长是小学生个体思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决定和想法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形成都是很关键的。所以,家长要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体育运动的重要和体育兴趣的关键。如果家长对体育拥有了科学合理的认可态度,支持孩子从整体育活动,这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2.3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是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课外体育活动是小学生巩固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主要渠道之一。小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会了自己喜欢的技能,在课外活动中能很好的进行训练和展示,会极大促进他们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建立。所以,课外体育活动保证了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边贯性和继承性,。因此,这就要求,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多给学生做一些正面的体育健身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作为为学校,不但要给予减免课堂作业的支持,还要给予场地、器材的支持,要多增添适合小学生的运动器材,多引进些安全流行的适合小学生的运动项目。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还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通过组造体育活动兴趣小组、体育小社团来进行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
3 结论
通过对素质教育下小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有小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等。为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要增加小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成功体验,再者是要转变家长素质教育的理论,还要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增加小学生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素质教育下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是制约小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增加小学生体育运动的成功体验、改变家长观念、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等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5381204.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教体艺.(2007)7号.2007.5.7.
[3]刘莉,阮盼盼.家庭体育对北京市大兴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J].教育管理,2014,(4):44.
[4]邵丽华.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与指导[J].教学与管理,2013,(11):95-97.
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三
一、“目标+兴趣”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
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许多教师也在努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一些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操作复杂,操作起来有困难。
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
二、“目标+兴趣”教学模式的设想与目标
设想:以素质教育主体观为指导,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为核心,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目标+兴趣”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目标: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方面得到落实,体育课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学习环境,创造充分发展与展示才能的良好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体质天赋,主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能力,增强体质。
三、研究内容
1.“目标+兴趣”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课堂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总目标的出示、引领阶段;二是具体目标各个击破阶段;三是对所有目标的总结、回顾阶段。
“目标+兴趣”的课堂活动,始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围绕目标而进行,由目标开始,以完成目标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目标、探究目标、解决目标、生成目标。
第一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总目标。
紧紧围绕重、难点把原来的针对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大道至简,在目标引领的高效课堂中,追求目标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简洁明了地呈现目标,为课堂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导引,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没授课,学生基本掌握了课堂的框架。
第二阶段:各个击破、学生主动探寻答案。
在“目标+兴趣”的第二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兴趣”,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投入教学中,而不是一讲了之。
第三阶段:目标的总结、回顾,由“点”汇聚成“块”。
在通常的教学中,一节课教师大大小小的问题会提很多,学生难以把握教师的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次要的,也就难以把握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缺乏整体感、节奏感。而“目标+兴趣”模式是教师把主要的目标连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目标一目了然。第三阶段的目的是将“知识点”串并起来,汇成“知识块”,全局把握整节课的内容,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2.实施“目标+兴趣”的活动训练
(1)游戏化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2)特长化
根据课堂教学和活动课发现一批体育苗子,通过训练和比赛,培养一批体育尖子生,根据这些体育尖子的特点,分别开设篮球、田径、乒乓球特长班,由有专长的教师定时负责辅导,为体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全面化
根据学生实际,课题组合理的安排活动内容,为学生的全员参与创造了条件。根据新课标和体育达标的有关规定,活动课中合理安排了一些项目:篮球(运球、传球、投篮)、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类(4×100米往返跑、50米、跳高、跳远)、达标类(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技巧类(联合器械、单双杠),并且活动内容轮流转,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总之,在“目标+兴趣”的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驱力,以目标引领课堂,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4.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王宇明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国家正式颁布的体育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不仅包括韵律活动和舞蹈、小球类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加深,以及扩大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大纲的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教材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一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是,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和研究它,让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民间体育课程的开发利用作了研究和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体育教学尝试不够。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运用于本课题总的研究目的是使我们对民间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
2.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试行)》指出:“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3.地方特色的需要
体育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文化,给予人类健身、娱乐、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功能,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笔者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是现代体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主要挖掘了存在于我们身边、同学中间的部分易于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将这些民间体育活动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本文将从民间体育活动的概念界定、民间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小学体育课中渗透民间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民间体育活动的阐述。
三、研究的目标
1.我国的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是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各地有各地的风采,各族有各族的特色。城乡工矿、机关学校、男女老幼,都有人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2.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这些竞技或娱乐活动当初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动,再后来又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
四、研究的内容
1.研究如何发挥本校优势,营造良好的民间体育活动教育环境 如果说体育是一种游戏,那么它是“形式化的游戏”,是没有具体利益内容的竞争。从生存生产活动、民俗活动中脱胎出来之后,它便成了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但它依然极其简洁地浓缩着人类竞争的天性。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曾创造和发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色民间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强壮筋骨、自卫抗暴、防病健身和丰富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有效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不少民间体育活动,至今仍在城镇乡村中喜闻乐见。
2、民间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
我国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它往往与民俗民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资源,并使之发扬光大。由于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特点也不同,我们通过访问、查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搜集到了诸如放风筝、打秋千、抢四角、翻油饼、捉迷藏、踢脚板、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打陀螺、爬竿、过云梯、跳房子、抓子、徒手游戏、扔沙包、滑滑车等各种各样的民间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在当地广泛流传,不仅小孩子爱玩,连一些大人也乐此不疲深受群众欢迎。
五、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基本策略
1.研究对象:我校有44个教学班,学生2500人,是桐乡市名牌学校,本课题组成员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实验作风优良,研究细致认真,每年都有论文在市级获奖、专业刊物发表,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2.研究方法:
试验法:异质分组、性格不同分组等验证教学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
(1)、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理机能、五项身体素质均值差异比较。
(2)、实验班施前、施后生理机能、五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值差异比较。
(3)、样本平均数显著性的程度差异检验。
(4)、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理机能、五项身体素质程度差异比较。
(5)、样本平均数程度差异检验。
(6)、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理机能、五项身体素质均值差异比较。
行动研究法:民间艺人、教师二者结合,研究与学生实际结合。
3.研究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深刻挖掘古老民族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实用性。增进学生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
(2)、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小起步,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期也正处在这个阶段。师生互动,让学生沉浸在悦目、悦耳、悦心的情景中,播入创新的种子,留下创新空间,绽放创新灵感,点燃学生创新之火,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开放性原则。
一是给学生开放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尝试,并大胆想象、实践、激发创新的火花。二是课堂教学开放,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环节等必须具有开放性,使学生们的潜能得到巨大发挥。
(4)、层次性原则。
不同个性表现的过程反映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层次性,在某种程序上,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同时,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层次性,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最优发展。(5)、激励性原则。
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尊重,在自由活动中获得合作学习的快乐,感受民间体育运动的魅力。
六、研究的基本策略:
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再分类:按活动场所分;按适用范围分;按使用工具分;按活动方式分┅┅。例如:在我们搜集到的本地诸多民间体育活动中,经过筛选,确定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打陀螺、爬竿、过云梯、跳房子、抓子、徒手游戏、扔沙包等13个项目为我们引进的活动内容。这13个项目中,既有雨天在室内进行的游戏(抓子、踢毽子、拍三角、跳房子、徒手游戏)又有适合冬季开展的户外活动(跳绳、跳皮筋、滚铁环、打陀螺、扔沙包),既有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游戏,如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跳房子、徒手游戏等等,又有适应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如爬竿、过云梯、扔沙包等。按活动方式,如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中,主要围绕走、跑、跳、投掷、攀爬、滚翻等几大块。
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民间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特点之一,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原来的30%增加到40%。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不仅包括韵律活动和舞蹈、小球类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加深,以及扩大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大纲的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
2、教材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民间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当前,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和研究它,让其焕发时代的光芒。
3、小学体育课中渗透民间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的不同,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再选择活动内容上也表现出不同。我们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选择一些符合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的项目穿插进去,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兴趣,同时还有效地学会了体育基本技能。如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中,我们引进了跳房子、徒手游戏、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跳皮筋等游戏内容,而在四至六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中,我们可引进一些具有挑战性而且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如爬竿、过云梯、扔沙包等项目,使学生的游戏过程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气候情况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
江南的气候四季分明,并伴有梅雨季节。以往在雨天由于缺乏游戏内容体育课大多改为自修或以下棋、讲故事等来应付,而引进民间体育活动后,我们可以在雨天上体育课时同样让学生开心、愉快,并且能学到知识,如雨天室内课,可安排学生玩拍三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完成三角的折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合群、友爱精神,在拍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合协调性。还可以在室内踢毽子、抓子、做做徒手游戏等。春冬季节,天气寒冷,为了使学生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趣味性强但运动量不是很大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滚铁环、打陀螺、跳绳、跳皮筋、扔沙包等,改变以往冬季学生怕冷不爱动的局面,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耍,既开心又学到了抛、跳、躲、闪、挥臂、抽打等动作技能,达到体育课预期目标。夏秋季节,天气干燥晴朗,学生的衣服穿得少了,身上的束缚少了,玩起来特别轻松。因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打弹珠、爬竿、过云梯、拍三角等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广阔得户外场地中感受运动与游戏的快乐。
5、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运动量,安排适宜的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课前适应小运动量,以热身为主,为此,我们可以选择诸如跳皮筋、踢毽子、武术等活动,既活动了关节,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整堂课运动量最大的课堂过程中,又将较剧烈的活动与体育项目相结合,如跳绳、拔河、大陀螺、爬竿等,既具有较大的运动负荷,又易于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根据整堂课的运动发展要求,课后是放松全身的过程,我们可以配合适当的如跳房子、扔沙包、滚铁环等情趣放松活动,整理全身,以保持身心的均衡发展。
6、民间游戏活动的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中引进民间活动应进行适当的控制:遵循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原则,注意不超越课程目标要求;不减缩必要的教学内容;适当控制课时;适当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等。
7、引进民间体育活动应注意安全教育
我们引进的13个民间体育活动中,大多数内容简单易学,危险性较小,但也有几个内容如爬竿、过云梯、扔沙包、抓子、踢毽子等,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强调安全。像爬竿和过云梯这两个项目,对身体的上肢力量要求较高,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要强调学生不要去模仿,以防跌落受伤;而在做扔沙包游戏时,应注意沙包的大小,重量及沙包周边的缝线有没有裂开,防止沙子飞溅伤到眼睛;抓子和踢毽子,本身没有什么危险性,如果在玩的过程中,不注意身边的人或物,很容易伤到别人或自己被什么东西划伤、碰伤(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强调安全第一。
七、成果分析
(一)实验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受到学生、体育教师、学校领导的普遍欢迎。
1、学生对民间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兴趣是他们重要的价值取向。从两表统计中看出∶94.5%和93.4%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好玩,希望学校开展此项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欲望;其中 68.7%的学生有自备器材;有57.4%和62.8%的学生在课后和校外参加该项目活动,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并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体育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
2、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间活动内容的论证给予肯定的评价 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能否适合小学体育教学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民间性、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组织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每项内容独立进行可行性评价,实践证明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大多数符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能够在教学中应用。
2、实验学校的教师对今后在教学中运用充满信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项目在学校实验的情况,我们分别对实验学校的全体体育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认为实验项目有必要推广和准备在体育课中运用的占94.44%;持否定观点的仅占5.56%。班主任反映,84.62%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提高,并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无影响。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开展此项活动给予支持。因此,调查表明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对民间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肯定和支持。
(二)、开展民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有明显效果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男、女生生理机能、五项身体素质均值差异明显,经过实验,实验班男、女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班通过一年的正常体育教学,身体机能和五项身体素质的增长也很正常。实验取得了预定的效果,反映出实验班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提高十分显著。
七、反思
1、从实际出发。选编民间体育教材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可能,把那些便于开展的项目选人教材。突出地方特色。选编民间体育教材要把具有本地区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项目选人教材,以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一些表达爱情等情感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进行筛选或改编,使其达到既锻炼身体,又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要求。
2.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既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要做到对学生有专门的教学要求。如拔河、踢毽、跳绳等项目教学,不要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比赛,而一定要坚持有练有赛,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3.注意教学安全卫生,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如摔跤、荡秋千等项目教学,要注意踝、膝、髓、腰等身体部位的准备活动,练习中要注意擦伤、摔伤,不可麻痹大意。
4.结合民间体育教材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如举石担教学时,可以穿插安排一些诸如仰卧起坐等腰腿肌力量的练习,以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锻炼。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支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完全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服务。
5.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五
农村小学体育趣味性的研究
开题时间:本课题研究项目于 20**年 10 月由 XX 市 XX 区教研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地
点:**小学
研究的课题是:《农村小学体育趣味性的研究》现就此课题进行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导。
一、课题的提出
选题背景: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倡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来适应社会。
我选《农村小学体育趣味性的研究》作为课题,是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体育器械匮乏。传统的体育项目,竞技性强,游戏和趣味性比较少,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分层次不明显。没有很多适合于小学生兴趣的趣味体育活动,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和学校也抓住课改机遇,大力发展与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相符合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了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是仍然存在趣味性不高,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贫乏和意识欠缺,造成学校体育实践与课程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现在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锻炼方法,对小学生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是一个新的选择,对如何健康积极的引导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论依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实用价值:
农村小学趣味体育活动顾名思义包含着四层意思:体育的、趣味的、农村小学的、活动的。是一种新兴的大众体育运动形式,最初的趣味活动起源于人民的生产劳动,是在民间体育游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竞技体育相比,趣味活动更注重参与者自身的快乐感受,强调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参与者积极向上、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趣味性和健身性是趣味运动的本质所在。而学校趣味体育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娱乐为中心,以趣味游戏为载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本课题研究,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校本课程理论,试图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创设以趣味体育活动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还可以为我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同行们进一步为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提供有效经验,并借鉴和推广;可以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促进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一、调查本地区农村小学对学校趣味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二、搜集整理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趣味体育活动和体育小游戏。
三、创编趣味体育活动,并在体育课堂上,课外活动中充分运用。
四、探索出《农村小学趣味体育活动的评价标准》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并制定问卷调查表,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了解和喜爱程度。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的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
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实践+反思+总结”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开展的趣味体育活动及评价标准。
文献资料法:通过已有的教学理念和因特网等途径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开展趣味体育活动的经验和动态。收集整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小游戏,以便从中获得理论方法和启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与操作依据。
过程设计:
一、确立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及锻炼的积极性。
2.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3.初步形成我校趣味体育活动教学资源,并使该活动成为我校的特色之一。
二、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 1——6 年级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用于研究前后对比
通过问卷了解研究对象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使研究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收集民间适合研究对象年龄阶段的趣味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有机结合。对体育趣味活动课堂进行实录、刻成光盘、编写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用于教师今后教学借鉴。
将研究所获(心得、经验、成果)写成论文。
研究结束,对研究对象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同研究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撰写分析报告。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年 年 1 11 月)
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申报课题、批准立项。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听取专题讲座,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研究的意义。
筹备、组织,收集资料及制定研究方案。
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积累调查信息,并撰写成调研报告。
完成阶段工作总结。
(二)实施阶段:(20**年 年 2 12 月 — 20**年 年 9 9 月)
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研究计划,操作方法验证,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
20**年 11 月—20**年 2 月
拟订研究阶段实施方案
进行课题实施,开展研究活动
收集调查在研究活动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向专家顾问咨询。
搜集整理适合于本地区农村小学的趣味活动案例(民间的、传统的小游戏)。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实践应用。
20**年 3 月—20**年 7 月
理查研究中存在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实践应用。
完成两堂课堂实录。
举行庙西小学趣味运动会。
完成实施阶段的工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8 8 月 —— 20**、9 9 月)
进行反思,总结成果并加以推广。结合实际,查验效果,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搜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成果。
课题总结,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并进行成果推广。
6.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二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七、预期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7.小学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七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感兴趣
常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总是千方百计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方方法, 寓教于乐, 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四年级体育课, 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 将一组过桩、独木桥、爬竿、过软梯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 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唱边模仿, 使学生在想象中既学会了动作, 又体验了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生关系和睦, 教学充满乐趣。又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 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 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
如笔者执教四年级的“跳大绳、跳小绳”这节课时就采用了一些适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兴趣爱好, 其教学步骤为:
(1) 设问质疑。如, “你能找到几种跳绳的方法?你会几种方法跳绳?”通过设问质疑, 首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又可以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启发引导。手摇绳和脚的跳起有什么关系?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技术的掌握, 达到动作协调。让学生感悟跳动的频率和摇绳的快慢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3) 示范引领。通过规范动作的引领,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美感, 体会运动带给自身的美好感受。
(4) 及时反馈评价。最后让学生学着总结, 归纳跳绳这一技术动作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自己如何解决跳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 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评价一件事和一个人。
二、转换角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打造学校教育特色,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 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空间, 在学习中让他们体会自主学习、自我发挥、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 不仅在动作和技能方面得到学习, 同时也获得结果的过程, 从而来改进自己的技能。如在一次立定跳远游戏比赛中, 我将学生分成四个队, 纵队排列在起跳线后, 游戏开始, 各队第一个队员试跳, 按成绩评出第一轮的第一名, 然后第二个队员试跳, 按成绩评出第二轮的第一名, 依次进行, 最后以第一名多的队为胜, 通过本案例的游戏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 获得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和竞争能力, 显示出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并且“喜欢学”, 在学习中, 教师可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等教材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能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 让他们在学会动作的过程中, 看到自己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在于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法手段和教学步骤,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当敢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 重视因材施教, 教法灵活多样, 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 学者心情愉快。
四、重视激励的作用
21世纪教材教学中, 笔者通过语言的激励, 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激励的途径是:
(一) 教师激励
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真正调动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根据儿童勇于竞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在练习前应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增强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二) 自我激励
除了教师的语言激励外, 还应强调学生给自己鼓励, 为自己下达积极的暗示词——“我行”“我最棒”, 边说边做动作。
(三) 学生相互激励
一个班级即是一个集体, 应营造一种相互语言激励、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 能有效地排除彼此间消极情绪的干扰, 化消极为积极, 并付诸于练习中。如互相激励言词“加油”“坚持”“你真棒”等, 并予掌声加油鼓励。教师对其激励的言语, 对学生的帮助与肯定, 能使其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提高, 及时发现不足, 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和上进心。
教师的激励语言应准确具体, 使学生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的努力目标。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坚持下去会形成良好的循环, 使学生在发展中感受到, 教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期待、信任、鼓舞。
总之, 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 与之朝夕相处的教师发挥着巨大的师表作用。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不只是几堂课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体育教育者刻苦努力, 不断钻研, 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 把中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让他们热爱体育,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洪恩红.《谈激励在长跑教学中的作用》.中国学校体育.1999-05-30.
[2].杨明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林区教学.2010-08-20.
8.浅谈小学体育与兴趣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体育教学
一、从“玩”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体育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但由于他们缺乏对活动的社会意义以及效果的了解,这种需要就带有不强烈、不稳定、肤浅和尝试性质,所以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从而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大量的观察和已有经验告诉我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比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有指向和强化作用。例如我虽然是个体育老师但对足球不是太感兴趣,因而我的足球技能远比专项运动员差的多!不感兴趣直接导致我对学习技术感到枯燥乏味,最终我水平远不如他们;而对乒乓球我很感兴趣,不管是上课还是其他知识媒体,我都会用心去听、看,并努力认真去练习、模仿,水平提高很快。成年人都根据兴趣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去决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更不用说小学生了。
当然体育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体育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昂然,不知疲倦。一至三年级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技术、技巧的动作项目,但整个小学阶段,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产生厌烦情绪。
二、在教学中掺入游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几十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告诉我“游戏”是愉快教学的饵料,它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我校体育教师上过这样一节五年级体育课“穿过小树林”课堂实录:
在课堂中,老师带着孩子们在事先布置好的“小树林”里不停地跑动,随着路线的变化,孩子们在弯弯曲曲的队伍中左躲右闪,灵活敏捷,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他们明白了要爱护小树。课程中模拟各种虚拟的风声、雨声、雷声。在整个课堂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只是几根纸棒搭建成的树林,虽然只是虚拟场景,但是因为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再加上孩子们一种特有的丰富想象力,使得整个课堂笑声连连。同时,因为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既有弯腰跑又高抬腿跑的动作,既有前进又有后退,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各个不亦乐乎,体育学科的基本动作要领也在无形之中得到渗透和掌握。小游戏的设计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不用多说这样一节以游戏为主线贯穿的体育课无疑让孩子们感到了无比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以“新”换“旧”,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小學高年级多年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是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乏味,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就截然不同,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学课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慢动作的分解,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给同学上跳高课时,便可以把其他学生练习跳高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9.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九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相应的,开发利用课外的有效时间与空间,探究不同的途径,使小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获得语言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2.英语课外作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生英语作业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的方法、手段日趋单一,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笔者曾对小学生的英语作业做过统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背单词或课文。这是不少学生最头疼的一项作业,占据了他们不少的时间。第二类是抄单词或抄课文。这是相对最简单的作业,学生们普遍感到较为轻松。第三类则是中译英、改变句型、阅读理解等形式的练习题。这项作业被不少教师当作“试金石”,用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每次了解或批改学生的英语作业当中可以发现,个别学生或者是在应付作业或干脆不做作业,有时甚至得在教师的监督下才会去完成作业。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作业布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英语课外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学习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
4.对学生来说,通过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从而纠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布置课堂与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5.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同时,教师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领悟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弱点或遗漏,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如果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创新地进行英语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就能让学生在课外同样可以有效地英语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开放的、有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是学生喜欢又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多种智能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开始给学生减负,尤其是对小学生,不允许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但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以前,旧教材着重“写”,布置大量的重复、繁重的抄写单词、句子的作业,学生苦不堪言;天天被淹没在单词、句子的大海之中。而新教材特点是以 “听,说为主, 书写为辅”。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外作业量与质的统筹兼顾。
2.课外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一)学习阶段
广泛搜集资料,了解小学各科课外作业的形式。
(二)分析阶段
结合本校实际,从众多课外作业的形式中选择认为有效、可行的几种,展开实验。
(三)实验阶段
1、定实验班,展开课题实验。
2、以问卷形式调查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作业形式。
3、总结得失,调整方案。
(四)检验阶段
检验实验结果。
(五)总结阶段
1、完成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内容教学中的课外作业设计以及相关总结。
2、整理研究资料,检测课外作业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做定性、定量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3、计划完成各类评价工具设计和心得,论文交流。
4、将实验成果向全校推广。
四)研究阶段:
1、申报阶段(2010.10):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调查阶段(2010.11-2010.12:设计问卷,结合观察与访谈,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实施阶段(2011.2-2010.4):教会学生画“学习地图”的方法和技巧,在预习时、上课时、复习时,大胆实践,探索“学习地图”与“数学自学”的整合课例研究。
4、总结阶段(2011.4-2011.7):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完成结题。
五、研究条件分析和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平时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10.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 题:(1)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变 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仍然被当作最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即使有各种课外读本,往往也没有充分利用,更缺乏必要的指导,课内的阅读教学重视单篇课文的分析和训练,引导学生课外读书不够,课内外未能有效的衔接和沟通。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吕叔湘先生早已指出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课题具有指导意义,使我们认识到课外阅读必须从小抓起,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才能充分发挥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目前是课外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
1、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最大化提高,确保每个孩子爱读书;
2、初步形成一系列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3、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般方法,确保每个学生学会读书;
4、学生阅读量:一学期最低为1万字。
四、课题的实用价值: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本课题想通过积极构建新的课外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个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一年级的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研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开展探索与实践。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特点研究、培养其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创建书香班级等方面。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8年9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修定课题方案,确定实验班级。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读书现状。
(二)实施阶段(2018年10月一-2019年4月)
1.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的方法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开展读书系列活动,通过讲故事、读书演讲竞赛、读书亲子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
1.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课题组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去辅之以行为观察、师生访谈、调查法、行动法、经验总结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具体体现如下:
1.在阅读书目上,拓展“兴趣阅读”和“经典诵读”,做到内容充实和落实
(1)对低段课外阅读要突出一个“趣”。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个性诵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甚至在诵读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这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界,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作者的心情。诵读体味内化提高。
(2)坚持温故诵读:每日语文课前坚持2分钟的温故诵读,每月一次集中盘点大诵读。
2.在阅读时间上,坚持四个“每”,做到时间落实。
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阅读课,主要内容为兴趣阅读,包括名著、推荐读物等等。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抓住重点,强调实效,做到课题务实。
(1)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有有目的、有计划。首先,要推荐有得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结合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保进。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定时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利用学校或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可以由学生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
(3)积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及时进行阅读信息反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个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使本谋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强。
七、预期成果:
11.浅议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提升 篇十一
小学体育运动兴趣提升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大部分孩子对体育课的兴趣要远远高过对其它学科的兴趣,但是如何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快乐运动,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关于提升小学体育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一、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很多人觉得体育课简单,无非是带着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和游戏,其实不然。一堂好的体育课也是通过精心准备的,它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与身心健康,引导他们热爱运动、热爱生活,同时也保证在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时,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因此,面对每一节课,我们都要认真对待,精心备课。首先,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一个人闭门造车的效果要远不如集思广益,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分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定的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体育课上学生运动量大,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且制定应急预案。虽然安全问题是我们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未雨绸缪,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应并且妥善地处理。
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
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体育学科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存在偏见,经常有人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虽然是玩笑,但也影射着体育不被人熟知的特点。对此,最好的反击莫过于厚积薄发,用自己对于工作和学生的热爱证明自己,还体育一个清白。首先,热爱学生、热爱工作,拥有一颗热忱之心,永远阳光;其次,强身健体,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每一堂课,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相对于其它科目而言,因为体育没有考试的压力,所以师生关系自然会融洽许多,作为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每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结束后,我都会布置不同的游戏,带领学生一起做。“丢木头人”是每个学生都会做的,并且我没有选择站在一旁引导,而是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完成整个的游戏过程,看得出来,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经常会带着一种“老师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的心理去运动,乐在其中。
三、发展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小学生更是如此。传统的“激将法”很多时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是恰到好处的鼓励与表扬,更能使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发展性评价,来满足学生小小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可通过语言、手势、眼神等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并且表扬一定要多于批评,也许在你的眼里看来他们做得不够好,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努力就有希望,引导学生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例如,在讲授《单脚跳》这一课时,进行到自由练习的这一环节,我发现孩子们都在进行练习,只有一个小女孩儿站在原地不动,我知道她是班级里性格最内向的女孩子,也许是因为放不开。于是,我走到她的身边,温柔地摸摸她的头,笑着问:“你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要相信自己,老师也愿意相信你。”我伸出了手,她犹豫了一会儿,渐渐地也把手伸了出来,在我的引导下,逐渐进行着单脚跳的动作,我不停地鼓励她:“很好!你真棒!”终于,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渐渐地放开了手,当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做到了的时候,惊讶地瞪圆了眼睛,惊喜不已,我也号召全班同学为她鼓掌。
四、阳光体育,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
小学阶段设置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例如,《跑走交替(300~500米)》十分考验学生的体力,为此,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利用奥运会上奥运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例子来点燃学生的热血与激情,引导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体力并不存在多么大的差异,只是有的人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善于坚持罢了。这样一来,学生也立志向那些奥运健儿学习,形成了健康而又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我们应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政东.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3,(12).
12.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二
一、正确认识培养体育兴趣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而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必要前提。在体育学习中, 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有限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影响体育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持久性的主要心理动因。[2]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体育兴趣, 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培养体育兴趣的目标, 在不同学龄段应该有不同的分解目标、任务。围绕培养体育兴趣主要目标, 还应有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分功能和分目标。体育兴趣对终身体育的意义是, 学生将来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 仍然凭借自己在学校形成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而能继续自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改善自己的健康。这里要特别强调“在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时”, 因此体育兴趣的培养应该是一种终极目标, 应该分阶段、分目标来实现, 而不能在每一阶段都把体育兴趣作为主目标。小学和中学的体育目标是不同的, 但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拥有的体育兴趣、体育习惯, 即小学的体育目标应该为中学的体育目标服务, 中学的体育目标应该为大学的体育目标服务, 经过层层递进, 最终确立体育兴趣、体育习惯, 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时能够开始终身体育锻炼。在培养体育兴趣过程中,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 尤其要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 它将为中学阶段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兴趣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阶段运动技能学习是中学阶段体育兴趣实现、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生时代是体育兴趣、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而体育兴趣和体育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体育知识包括四种类型:知晓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综合性知识、道德性知识。在体育文化中, 身体基本活动技术、运动项目技术方法、战术、安全保护的方法、锻炼身体的调控方法等都属于操作性知识。[3]为了培养体育兴趣, 小学学校体育传授的知识主要应以操作性知识为主。这是因为, 首先, 运动项目是体育文化的主体和高级形式, 而运动项目则主要是由具有操作知识性质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构成的。其次, 体育文化首先表现为身体活动文化, 而身体活动则主要是依靠操作性知识来完成的。再次, 操作性知识是其他类型知识得以实现的基础。如道德知识主要是学生在运用操作性知识实施体育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 知晓性知识则是建立在操作性知识所形成的运动体系的基础上的。[3]
学校体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它是一个体育教育过程, 因而“增强体质”始终应该是学校体育中最本质的功能和最主要的目标。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有赖于专门的学习和练习, 更与学生体能的提高密不可分, 而提高体能需要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获得。技能的学习需要各种体能作为支撑, 可以想象一个既跑不快, 又没有下肢力量的中学生是不可能较好地掌握跳高、跳远等技能的。同理, 一个柔韧性较差、又没有速度、腿部又没有力量的中学生也是不可能较好地掌握跨栏技能的。例如对济南大学学生的调查表明, 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 一是自身素质差, 技能差;二是怕苦怕累。[4]所以, 要发展相关的技能只有通过不间断和科学的体能锻炼才能得以实现。小学体育教学必须兼顾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 为中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减少中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难度。如果没有小学阶段坚持不懈的训练, 到中学阶段, 学生会因为体能、技能不足, 而不能、不愿进行体育学习。
三、相较于中学阶段, 小学阶段进行技术和体能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1.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时量大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本的教育活动, 要达到运动技能学习和应用的目标, 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强化。因为动作是组成技能的一个个环节, 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质量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应用, 这是由运动技术的特点、技能形成的本质、学生的心理决定的。而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 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 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要在30分钟左右, 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3个月为一个周期, 进行两个周期以上才能有效。[5]可见运动技能的学习必须有训练时间上的保证, 必须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习强度, 否则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在中国的各科教学时数中, 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仅次于语文、数学和外语, 是学科的第四位。而且年级越低, 课时量越大, 具体参见表1。
所以, 要利用小学阶段大量的体育课时, 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严格、系统地训练, 积极和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身体,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 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安全和保健的本领。重点解决学生身体的“软”“硬”“笨”“晕”等问题, 为中学体育学习打下基础。
2. 小学生的天性有利于进行技能训练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都是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来实现的, 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各年龄段的儿童、少年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虽然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的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因为他们天真好动、好胜心强、好模仿、逆反心理相对较轻, 加上容易忘记痛苦的训练经历, 喜爱各项体育活动, 所以在小学生看来体育就是游戏,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体验运动快乐的过程。即使是那些辛苦的体能训练内容, 小学生也能从中发现快乐并很快忘记辛苦。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应该优先学习那些娱乐性不强、需要长期基本功训练、相对比较辛苦、枯燥的项目, 如武术、田径、体操等。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即青春发育期。生理机能的迅速发展, 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很容易出现焦虑、羞涩、逆反等不利于体育参与的心理。学生会因焦虑而转变为对体育训练的恐惧, 他们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上课;或者由于害羞而不肯参与, 甚至由于某次示范或提问而弄得面红耳赤。尤其是女同学, 不善于表现、怕出错误、对合作表现得力不从心是他们的普遍现象。[6]对体育持逆反心理的学生,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顶牛”现象, 故意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顶撞教师成为他们的乐事。相较于小学生, 中学生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判断想法, 懂得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 而且也懂得逃避不喜欢的运动。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和体能基础, 而体育教师仍强迫学生参加他们不喜欢、不胜任的运动, 中学生就会感觉力不从心, 产生逆反心理, 讨厌体育课, 逃课, 出现“学生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奇怪现象。
3. 相较于中学阶段, 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压力小
在现阶段, 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带来了严重冲击。在不停舞动的应试指挥棒下, 大多数学生都“忙得不可开交”, 根本无暇参加体育活动, 这对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而且年级越高负面影响越大。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要明显大于小学生, 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 学校、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最重视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平常的闲暇时间, 教师一般都会要求中学学生多抓学习, 少把时间“浪费”在他们不注重的体育活动上。
应该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推动学校体育有一定难度。有人认为, 只有完全消灭应试教育, 青少年的体育才能发展, 体质才能增强。其实,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譬如, 在我国许多学校的体育就开展得很好;日本等国的应试教育也很严重, 但体育同样也开展得很好。因此, 体育教师不能消极等待, 更不能怨天尤人。既然应试教育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学校体育人应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努力从自身做起, 从学校体育改革入手。首先小学体育教师应做好小学阶段的运动技能、体能的体育教学, 从而使学生在中学时有能力保持和发展体育兴趣, 顺利参与体育运动。中学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体育课时, 让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 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 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 从而就能更好地化解、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总之, 小学体育教学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过程, 可以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身体机能的后天基础。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 充实的教学”, 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 但更强调在技能和体能方面要有质和量的保障。合理的身体练习负荷, 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 从而为中学体育学习和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宋荣, 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 2000 (2) .
[2]高洪.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 .
[3]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王华.部分大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分析———以济南大学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 (9) .
[5]王志明.心理缺陷的运动疗法[J].养生保健指南, 2012 (4) .
13.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 篇十三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
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 梅其先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如何提高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加之,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科学的、合理的、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课的内容要单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 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心身、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感受乐趣。所以体育课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以及选择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改变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分组的形式,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①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组形式。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②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的好学生和稍差的学生,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调节高度;良好学生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学生高度适当,巩固动作;技术还没有掌握的学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吸引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①由旧入新法:有些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时,可把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单独抽出来作茧自缚为新知识的“引爆点”。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积极的时候就是在已会的动作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动作之时,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掌握动作,易于受到鼓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②创造情境法: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索,如:我在教学“原地掷垒球”一课时,我将整堂课设计为去飞机场的往返途中和在飞机场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做完热身活动,从掷飞机的过程中,探索出投掷的方法和技巧。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达到了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目的。
③游戏竞赛法:根据儿童具有好胜心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时采取游戏竞赛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
④质疑法:根据小学生好奇心、求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激励起学生解疑的愿望,带着强烈的求知识欲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五、合理的运用语言激励,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08-26
小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08-13
小课题研究报告体育07-29
小学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论文09-01
小学体育小足球说课稿06-10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06-13
小学体育期末考核方案06-09
小学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方案08-21
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07-14
小学体育考试评价制度及方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