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活动设计(精选14篇)
1.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一
小班科学领域数学活动
【苹果乐园】
活动来源:幼儿经常都吃苹果,但却不太注意苹果的特征,我就想可以用幼儿熟悉的苹果来组织一个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2、运用观察法比较苹果的不同特征,按颜色、大小进行正确分类。
3、在游戏中能礼貌待人、乐于助人。
活动准备:
1、大的红苹果N个;小的红苹果N个;大的绿苹果N个;小的绿苹果N个;(苹果树布景)大箩筐1个;小箩筐1个;
2、情景表演
3、小刺猬胸饰1个、音乐磁带、投影机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体验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感知苹果的不同特征,按颜色、大小进行正确分类。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开汽车)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刺猬),有礼貌地和刺猬打招呼。苹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我想邀请你们去采果子。好,那我们就开着汽车出发吧。(音乐起)
2、摘苹果练习数数
小朋友,苹果园到了,瞧!好多的苹果挂在树上呀,闻起来好香啊,你们想不想摘下来尝一尝呢?
(一)教师示范摘果子,念儿歌:苹果园里苹果多,一个一个轻轻摘
(二)请幼儿摘苹果(按老师的口令摘,摘完后放在自己的操作板上点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用食指从左到右有顺序的点数
(三)个别幼儿学习点数(纠正数错的幼儿)
3、区别苹果颜色、大小并分类摆放
你们看,老师这里也有四个苹果,他们哪里找的不一样?
(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小刺猬为小朋友准备了两个筐,我们把颜色一样的放在一个筐,该怎么放呢
(1)请小朋友说一说。(操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个别幼儿操作错误的,教师加以纠正。
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是按颜色分,还可以按什么方法放呢?
(1)引导大小不同,幼儿操作。
(2)老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操作拿上来看一看,再进行纠正。
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帮小刺猬摘了苹果,还帮它分好类。
看,小刺猬搬来了两个箩筐,一个大,一个小,你觉得苹果要怎么放了?(大苹果放在大筐里,小苹果放小筐里)。
(1)分组放苹果
(2)教师检查
3、游戏结束:苹果送刺猬
听到小刺猬的哭声:妈妈生病了,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启发小朋友送苹果给刺猬。一起开着小汽车把苹果运到刺猬的家里。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回家数不同的水果,分辨不同水果的特征。
活动建议:
注意幼儿上黑板贴苹果的时候的秩序。
【苹果乐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苹果的颜色、大小等特征,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
明显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幼儿能分辨苹果的特征,通过此活动幼儿能养成留心观察以及探索事物的精神。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1、大的红苹果N个;小的红苹果N个;大的绿苹果N个;小的绿苹果N个;(苹果树布景)大箩筐1个;小箩筐1个;
2、小刺猬胸饰1个、音乐磁带、投影机 知识准备:情景表演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刺猬来摘果子、以及幼儿一起在苹果园摘苹果等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摘苹果的数目以及特征。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刺猬妈妈生病了,送小刺猬苹果”中渗透了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幼儿学会自觉摘苹果获取劳动果实,并且乐于助人。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情景表演,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刺猬),有礼貌地和刺猬打招呼,激发幼儿兴趣
2、认识苹果的特征。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认识摘苹果的数目,再从颜色、大小上面分辨苹果。
3、送苹果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刺猬妈妈生病”的情景,让
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教育。
六、感悟与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我想好的数学不仅是课堂上的加减,而是生活中的运用。我院在以后的成长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2.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二
关键词: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理论架构,信息检索
一、浅析以及讨论信息科学领域中信息检索的理论架构
1.1 关于信息视角的信息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理论的分析
(1) 信息的多层定义。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分析中, 信息检索的基本特点为该信息检索接受了信息概念的多层次性, 另外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信息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信息即是事实的观点来看待以及分析信息, 通常来说信息为一个物理存在的单位, 例如片段、图像以及文本[1]。
(2) 信息的等级关系。近代的研究表明, 基于DIKW (知识金字塔) 层次基础上构建的信息系统模型, 重点关注了数据、信息以及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Wilson重点讨论了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而Kari则将信息的技术成果纳入了分层中。Oppenheim的研究表明, 从多个维度对数据、信息以及知识进行了定义, 并且认为这三者之间是分离的但三者也是相关的类别。
一般来说, 信息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领域通常关注的重点是信息以及数据, 而计算机科学的信息检索领域通常只会关注信息, 而将知识以及数据处理留给了人工智能的工作者。
1.2 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科学领域信息检索理论的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 人类应该采取最优的策略以及最小的成本获取有用的信息。该信息觅食理论表明了通过最小努力原则的使用, 人类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取其需要的信息。
相比于信息科学, 在迭代检索的研究中, 由于信息科学的信息检索研究领域相对范围较为窄, 因为在于大多数技术以查询扩展以及查询修改为中心。目前最新的反馈技术已经开发并得到相应的调试, 该反馈技术支持单个或者多个迭代重复, 并能够利用用户的反馈结果以最短的时间表示用户的需求。
二、关于计算机的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的理论架构分析
2.1 基于信息视角的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理论的分析。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检索往往侧重于排名算法匹配查询以及相关的反馈, 文件不是根据文本相关率排列而是根据匹配算法。
计算机科学的信息检索通常关注的是排名算法的匹配查询度以及相关文件的反馈, 另外文件并不是根据文本的匹配率而是根据算法的匹配程度。
2.2 基于技术视角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检索理论---查询。信息检索通常指的是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组织信息存储起来并形成了一个信息的集合, 用户只需要根据该信息集合就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找出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的过程[2]。
信息检索方式通常需要用户与系统之间存在交流的语言, 一般分为主题语言以及分类语言。根据应用的检索语言方式, 检索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主题语言检索方式以及语言检索方式。根据这两种语言方式, 检索方式又能衍生为三种核心的检索方式:初级检索、分类检索以及高级检索等三种方式。
(1) 分类检索通常指的是根据专业的角度, 将信息系统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 并进行信息输出的检索方式。另外, 信息分类系统通常指的是信息工作人员按照某一分类方式进行的信息集合, 用户通过该信息集合能够快速找出所需信息的过程。
(2) 初级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一个关键的检索词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检索的过程以及方式。通常初级检索实现的方式主要有基本检索以及快速检索。
快速检索指的是只输入一个关键词, 并不需要考虑年限以及途径等限定的最简单的检索方式。
基本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一个检索词对检索结果诸如途径以及年限等限定的一种检索方式。
(3) 高级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多种关键词以及并行的检索技术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检索的方式。通常来说高级检索需要综合利用位置逻辑、限定技术等对多个检索词进行逻辑组合并长生能够表达检索诉求的检索策略, 从而提高检索结果的精准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理论架构的识别技术能够帮助本领域的人员更深刻的了解相关的研究领域, 随着交叉学科的日益成熟, 信息科学的信息检索理论将继续朝着融合的趋势不断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庞弘燊, 徐文贤.近年来国外信息检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04) .
3.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三
关键词: 幼儿科学领域 数字化学习资源 移情式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强大助推力,同样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但是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逐渐模式化、机械化,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一面逐渐缺失,加之学前教育受众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过度好奇,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的应用环节中的副作用更为明显。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技术本身对其产生的干扰,我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因此,移情式教学设计这种新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变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幼儿科学领域活动入手,在园本条件下对该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移情式设计,开发更适合作者所在幼儿园的学习资源。
一、幼儿科学领域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1]。幼儿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包括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尤其科学领域的应用显得顺理成章。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教育领域,2002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了设身处地站在学生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受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整个开发过程,思考幼儿在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给予何种帮助。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3]。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者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三、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遵循以下基本流程[3]:
该图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分析隐形需求方面,教师对幼儿长期接触和深入了解观察得到的数据更为详尽。理解使用体验方面,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幼儿有着多年客观的了解,更善于从幼儿角度理解使用体验。园内的开发团队易沟通,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展开。由此可见,在设计开发之初,园本条件下的移情式设计体现了受众数据容易掌握,开发团队容易沟通,角色体验更为真切等优势。因此,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园本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既丰富了本园的幼儿学习资源,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四、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范例
笔者以所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为例,展示移情式设计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应用。
《认识时间“星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
首先,以本园大班幼儿为受众群体,该群体已经对移动互联终端及触摸屏游戏有了一些接触。其次,通过移情观察分析得出本园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再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发现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有体验要求。最后,设计团体展开头脑风暴,得出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将《认识时间“星期”》分为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两部分。在教师指导部分,以“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为出发点,设计动画《星期妈妈和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和教师对动画内容的解释复述,使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在幼儿自助学习部分,设计触屏游戏“选星期宝宝”和“星期宝宝找位置”,使幼儿在游戏中再次强化“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这些学习资源在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尝试,发现移情式设计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分析幼儿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切实了解幼儿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头脑风暴得到详细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模型,以模型为主体结构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必能得到真正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移情式设计并不是机械式的设计思路,不同受众群体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模型,这就需要设计团队在移情式设计时更充分地考虑受众的客户体验。笔者只在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进行了简单尝试,其他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将是笔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09.
[2]张广兵,朱德全.移情式教学设计:内涵、方法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4.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参考方案 篇四
·知道运动时出汗后,要及时擦汗。
·初步了解用毛巾擦汗的方法,并愿意尝试。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已初步掌握摊开毛巾擦嘴的方法;
(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块干净毛巾。
活动重点:知道出汗后要及时擦汗。
活动难点:根据顺口溜的提示学擦汗。 活动过程:
一、听听议议:
·教师讲故事——小猴跟着母鸡老师在操场上玩皮球,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他随手用手往脸上一擦,脸上马上出现了几条黑手印。
·讨论:怎么会有黑手印?
小猴的脸看上去怎么样?(辅助提问:干净吗,漂亮吗?)
天气热了,运动了一会儿就容易出汗。应该用什么擦汗呢?怎么擦汗呢?
二、学习擦汗:
·说说脑袋上哪些地方最容易出汗。
·请个别幼儿演示,用毛巾擦汗。
·教师念顺口溜,并演示正确方法:“小毛巾摊开来,擦脸蛋,擦额头,脖子上面再擦擦,小小汗珠不见了。”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边念顺口溜边逐一指导。
(用顺口溜提示幼儿“小毛巾摊开来”,以及各个部位都要擦)
重难点:根据顺口溜的提示学擦汗。
三、活动延伸:
5.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五
活动意图:
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我生成了以科学领域为中心的中班主题活动《有趣的圆》。本次活动选自省编教材中班下册主题《好玩的玩具》。活动中,主要通过幼儿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等方法,找出身边的圆和身体上的圆,了解“圆”对人类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能找出生活中圆圆的东西,并用肢体做出圆。
2.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和“圆”成为好朋友。
3.积极参与区域活动,并分享在区域中的探索。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手工区材料:纸、笔、橡皮泥等
3.益智区材料:图片、插塑玩具等
4.奇思妙想区:彩带、报纸、绳等
5.音乐区:音乐歌曲碟片、各种表演道具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让幼儿找到身边和身体上的“圆”。
活动难点:动手操作创造出圆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律动《开汽车》,进人活动室。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开汽车进入活动室。
2.播放多媒体课件,发现生活中的圆。
(1)让幼儿观察图片,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圆圆的东西,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身边、身上、公园里、马路上等等,我们想想看,把它的名字说出来。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请幼儿一次性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都喜欢吃水果,下面请你一口气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幼儿踊跃回答)
(3)教师引导幼儿在身体上找圆,然后用肢体来表现圆。
(4)教师讲解“圆”的好处,为什么有些东西做成“圆圆的”。
3.区域活动:寻找圆、制作圆。
幼儿到各个区域活动。活动中,教师个案观察。
(1)手工区:准备纸、笔、橡皮泥等材料,让幼儿动手画出、捏出、撕出大小不同的圆。
(2)益智区:准备图片、玩具等材料,让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圆”的,运用玩具插出圆的建筑物等。
(3)奇思妙想区:准备绳子、彩带、报纸等材料,让幼儿动脑动手把这些不是圆的东西变成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4)音乐区:准备和圆有关的歌曲,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出与“圆”有关的动作或者游戏,并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4.分享区域里的成果
教师提出问题:
(1)报纸可以怎么变出圆?你想到了几种方法?(幼儿自由回答)
(2)你发现图片里的圆一共有多少个?(幼儿自由回答)
幼儿提出问题:
(3)为什么喝的水杯口是圆的?(幼儿讨论)
(4)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幼儿讨论)
教师请创编动作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一起跳舞。
5.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重点,让幼儿初步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
活动延伸:给每位幼儿发一条彩带,请幼儿用彩带想出多种方法变出圆。
活动反思:中班幼儿正处于对任何事都好奇的阶段,他们喜欢观察、探索和挑战,为满足幼儿这一需求,我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幼儿抛出问题,让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动手动脑。在整个活动中从头到尾都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环节衔接有序,目标明确,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些常见的圆圆的东西的图片,例如钟表、硬币、猫头鹰、篮球等,让幼儿找出哪些东西是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回答。在活动中,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的,身体上有哪些是圆的,用肢体表现出圆来等。通过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
3.利用区域活动达到教学效果。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我准备了几个区域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去操作、实验,幼儿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寻找答案。
6.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六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2、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引导幼儿对探索影子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活动准备
1、空间较大的暗房和室外活动场地;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2、录音机、音乐磁带;布娃娃、粉笔。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在暗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
(1)引导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2)引导幼儿在暗房找影子:先不开灯--没有影子
开灯---有影子
教师开灯、关灯,幼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知道有灯光的地方会有影子。
(3)听《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做手影游戏。
2、在阳光下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阳光下什么东西有影子,幼儿结伴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1、创设游戏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1)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
A、幼儿在阳光下站立不动,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B、幼儿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的,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
2、比较娃娃和它的影子的不同。
布娃娃漂亮--金色的头发、花裙子、大眼睛……
布娃娃的影子不漂亮--黑黑的、看不清它的大眼睛、也没有花裙子……
3、观察比较自己和自己影子的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如:我衣服上有扣子,影子上没有;我头上有汗,影子上没有……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三)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1、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2、找一找,阳光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帮他们画影子,如:书、玩具、楼房等。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游戏“踩影子”: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追捉玩踩影子的游戏,进一步丰富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五、活动延伸
1、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2、教师或家长给幼儿提供绳子、布、透明胶、椅子、纸等物品,引导幼儿试一试,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分开?
3、画影子:请幼儿分别把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影子的形状、位置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幼儿也喜欢玩有关影子的游戏。活动中我不断的以问题游戏的情节贯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探索、比较、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感受科学探索游戏的快乐,养成喜欢探究的好习惯。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设计有趣的影子》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832字。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纸》适用于中班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了解其特性,认识常见的纸,了解其用途,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纸》教案吧。
7.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篇七
一、发展背景
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应为:从定性研究入手, 其次根据量的规律性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变化规律, 最终作出科学的预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 钱学森第一次提出将数学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 突出数学能从客观世界抽出量的关系这一特性。而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 是科学地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 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 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必须依靠科学的抽象, 相对于质的抽象而言, 量的抽象更具体和更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因而既要遵循定性分析原则, 社会科学还须借助于数学工具以研究社会存在着众多数量关系、数量特征, 如人口年龄结构的确定性等。
列宁曾预言:“将会出现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更加强大的潮流。”数学向社会科学的逐步深入渗透, 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依赖数学方法来揭示, 都昭示着这一预言已变为现实。原因如下:
第一, 定量依据能够支撑现代化社会管理, 这是社会科学数学化最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 数量的根据以及空间范围的界限衡量着分析研究问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现代经济中定量分析贯穿着整个社会管理, 大到经济管理物资的分配, 小到人口的控制, 都要求着相关学科具备精确化的定量研究。
第二, 精确化是社会科学各分支理论体系迈向成熟的需要。社会科学并非所有的概念与命题都能从定量上准确地阐明事物的规律性, 某些往往模棱两可, 看似有理却缺乏有力的科学支撑,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即便寻求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帮助, 有时也难以进行精确性概括。一般来说, 与数学关联性越高, 此学科的精确性也将越高, 发展也越完善, 即数学定量化能够使社会科学实现现代化, 弥补缺失, 精确与完善其理论体系。因此,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确化和定量化要求, 也决定了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必然应用。
第三, 数学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一些分支可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随机数学、模糊数学以及描述非连续性突变理论均是在原有数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这些分支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如概率论等, 为社会科学数学化提供了可能。
第四, 新兴电子设备的发明与运用为社会科学数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数学以精确为主, 计算复杂性往往制约着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发展, 而新兴电子设备的发明, 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用, 将不少复杂的社会现象计量变为可能。
第五, 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需要数学的配合。随着科学的进步, 社会科学更加精确化, 如运筹学等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不断产生, 并打开了以定量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新途径, 这同时也要求数学进行更加密切的配合与支持。
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的情况也不断产生和被发现, 并表现出更加复杂、随机因素更多、变量参数多样等特性, 使社会科学数学化的难度得以加大。即便如此, 数学本身的巨大进步也足以将社会科学中复杂的问题定量化, 阐明其中的数量关系。社会科学与数学的结合, 提高了研究的质量与效率, 极大地推动了其自身发展, 从整个科学发展趋势来看, 社会科学终究是要广泛而深入地运用数学方法的。
二、取得的成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 数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且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挑选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重点成果进行阐述:
1. 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鸿篇巨著, 其理论创造得益于数学方法的运用, 通观整本书, 每一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数学推导和计算。数学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可简略归纳为如下特点:第一, 重要的经济规律在进行详尽且严密的论述的同时, 相应的数学表达公式必不可少, 商品交换价值论便是明显的表现;第二, 数学始终围绕经济内容展开, 其计算与公式都是服务于经济, 是表现经济的形式;第三, 在运用数学公式, 进行数学计算时, 力求通俗易懂, 《资本论》中使用的数学公式, 是比较简单的代数方程式, 远远没有超出算术水平。
据统计, 20世纪前65年中社会科学方面62项重大进展, 明显的定量发现占31项, 明显的定量问题占11项, 隐含的定量问题11项, 三者合计53项, 占86%;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文章在1940年占30%, 1965年上升到45%, 至80年代65%的社会科学文章达到了中等或高等定量水平, 由此可见, 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2. 社会学———数理社会学
数理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模型来扩充社会学理论的应用范围、精确度和解释能力的学科, 它是社会学与数学共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数理社会学以数理函数代替社会因果关系, 并配以相当的数量形式, 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运算, 得到数理上的结论, 再重新还原为社会学概念。同时, 还借助电子计算机处理了大规模的复杂运算, 促使社会学由解释性的学说逐渐走向数学化、精确化、科学化。
在社会学中运用数学的目的, 不仅在于利用数学来形式化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 还表现在资料分析或者模型的形式化两方面。一方面在经验研究的资料分析中, 引入对数性模型、回归模型结构方程、因素分析等数学方法, 直接用数学来科学化实证性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 直接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应用数学, 用数学构造理论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是数理社会学对社会学整体和整个科学界所做出的最著名的贡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研究网络关系, 有助于把个体间关系、“微观”网络与大规模的社会系统的“宏观”结构结合起来, 描述和测量着网络中成员关系, 以及与这些关系相关的信息、资源等有形或无形的事物。网络分析方法是以行动者之间关系与联系的联接情况为基础, 进行研究与分析, 并概括出行动者的社会网络信息, 或更进一步归纳出行动者的社会网络特征。值得一提的是, 社会网络也揭示了不少社会现象, 便于人们寻找最可能协同活动对象。
社会网络分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中心社会网”, 只注重分析社会的连带关系, 却不能用于网络整体结果分析;另一种是“整体社会网”, 则可分析结果对群体的影响, 且可依图形特征得出对应的解释。
三、数学的具体应用
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数学武器, 便是概率统计、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 这三类理论研究对象普遍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模糊数学着重研究“认知不确定”问题, 研究对象具有“内涵明确, 外延不明确”的特点。模糊数学主要是依靠经验, 借助于隶属函数进行处理。
概率统计研究的是“随机不确定”现象, 着重于考察“随机不确定”现象的历史统计规律。探讨在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中, 每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其出发点是大样本, 并要求对象服从某种典型分布。
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和模糊数学所不能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问题, 并依据信息覆盖, 通过序列生成来寻求现实规律。其特点是“少数据建模”, 研究的重点是“外延明确, 内涵不明确”的对象。
上述是社会科学主要运用的数学方法, 而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表现形式集中为:量化的思想、数学模型方法和数学公理化。
早在19世纪,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开始运用数学工具从定量方面研究社会现象,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理论便是其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也是引入数学中“量化思想”的有益尝试。此外, 当今社会如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就业几率等现象都成功地进行量化分析。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产物, 是针对或参照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 经过简化与抽象, 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关系结构。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众所周知是曹雪芹所写, 而事实并非如此, 只有前八十回是他所著。这一结论通过模式识别和动机分析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探究作者写作风格得出, 这与通过考证取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数学公理化的目的是要把一门数学整理成为一个演绎系统, 而这一系统的出发点就是一组基本概念和公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便是数学公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1951年阿罗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 他得出了结论:绝对公平的选举系统是不存在的。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 “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其主要思想是:假如有一个非常民主的群体, 或者说是一个希望在民主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所有决策的社会, 对它来说, 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且都有自己的偏好, 由于信息获取的差别和利益的矛盾, 每个人的偏好一般不是完全一样的。当社会选择的方法满足广泛性、一致性、独立性、非独裁性时, 那么它必然是一个独裁统治:所有的社会偏好顺序就是一个人的偏好顺序。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研究者技能的缺乏
以前的研究学者只需对社会科学理论掌握熟稔, 但随着数学的逐渐渗透, 打开了与社会科学领域对话的大门, 扩大了研究领域, 打破了传统的局限, 同时也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研究学者在对运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和数学知识等方面技能的缺乏, 使得这项交叉学科发展较缓。
(二) 数学模型运用规范性差
社会科学领域所研究的对象大都是一些多变量、多因素、多层次, 又是有较大信息量通过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 数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应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达到统一。在一些研究中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模型搬用到社会研究, 并不具备研究意义, 相反还会造成一定的混淆。
(三) 研究本土化受扰
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大量地传播进来, 同时这些理论所构造的抽象的主观的社会构造也会传进来, 这很有可能造成概念命题的滥用, 会产生西方的抽象社会干扰或者扭曲了中国学者对中国真实社会的观察, 导致一些假问题的提出, 这对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可能是有害的。
(四) 研究整体性和创新意识不足
数学在社会科学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但是相对国际发展, 中国方面发展仍然较弱,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未得到很好融合, 对研究整体性和深度的把握存在很大不足, 创新意识和动力依然较差, 原创性理论与方法不多, 宏观研究多于细微研究。
针对数学应用与社会科学领域尚存的问题, 不断推进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 提高对研究学者在数学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改变传统观念,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对数学的重视程度, 培养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 提升其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以及数学运用能力。
2.确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论原则。首先, 应根据社会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类型, 把握相应的数学理论范式, 使数学与可定量的社会现象或可量化的社会学概念得以统一模拟;其次, 根据社会科学理论,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对研究对象作具体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明确若干个基本的主要因素的影响, 这样便于在数学上突出主要变量的逻辑关系, 施行一系列合理的抽象和简化, 以构造合适的社会学数学模型。
3.增设社会科学领域期刊。社会科学领域期刊将为研究者提供了自由的平台, 对现在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研究与讨论, 鼓舞各类批评与建议, 同时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 有对比辩证地看待中国的社会研究, 净化学术风气, 营造良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氛围。同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所刊登文章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向性。
4.加强理论基础研究。通常做出重大突破和进展的往往是基础理论扎实通透的学者和学科, 因而推动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厚的理论既是学术的传承和积累, 也是学科创新和深化的前提。
数学对社会科学的渗透和应用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定量的的分析和数学化的描述使社会科学日臻完善, 深化了研究内容, 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 更新了研究成果。虽然发展进程难免出现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 数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玉海.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管理[J].运筹与管理, 1995, 4 (12) .
[2]董儒贞.社会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1 (4) .
[3]夏昌华.试论近、现代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理论月刊, 2007, (12) .
[4]郭建如.试析中国社会学学科在理论发展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 2001, (2) .
[5]孟凯韬.社会数学引导[J].社会学研究, 1992, (3) .
8.世界科学领域的“神雕侠侣” 篇八
在乞力马扎罗山鉴证爱情
今年51岁的梅·布里特,出生于挪威福斯纳沃格的一个艺术之家,从小酷爱音乐。她与比自己大一岁的老公爱德华.莫瑟尔,分别在挪威两座不同的北极岛屿上长大,在那里夏季似乎是永恒的,而在漫长的冬季,唯一照亮地面的似乎就只剩下天空中的北极光。
两人都出身于非学术家庭,长大后同在奥斯陆大学学习心理学,但两人却并不认识。莫瑟尔夫妇的初次见面是在1983年朋友举办的联谊会上。当时因打工而迟到了的梅跑得满头是汗,但她热情直率的性格却让在座的爱德华印象深刻,“她真是个精力旺盛又十分可爱的女孩!”
几次相处下来,两人渐渐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也都在迷惑着要研究什么课题。而最终他们选择了同一条科学之路———两人最感兴趣的“神经科学以及大脑科学研究”。巨大的学术好奇心和偶然间迸发的爱情火花,伴随着两个年轻人开始了一项全新的使命———找出大脑控制行为的背后机制。
两人前去拜访了该校具有显赫声望的电生理学家皮尔·安德森(Per Andersen),请求跟随他做本科毕业课题。安德森当时正在開展对大脑海马体区域神经细胞活动的研究———这是大脑中一个与记忆有关的区域。而两位年轻学生前来建议将细胞的精确活动机制与动物行为联系起来。安德森与当时大多数的神经科学家一样,对这样直接跨越如此巨大的一步心存疑虑。但是看这两位年轻人非常坚持,便为他们指定了一个听上去简单的课题:在保持小鼠对环境信息记忆能力的情况下,你最多可以切除小鼠大脑海马体的多大一部分?莫瑟尔夫妇欣然接受了这项挑战,并很快有了重大的发现。在当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海马体是均一的,但他们发现海马体的一侧在空间记忆方面要比另一侧重要得多。
1984年,当时还是本科生的两人登上了非洲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并在这里交换了订婚戒指。因为山顶的温度实在太冷,他们两人不得不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戒指交换,然后赶紧戴上手套。而此时的两人已经设想好了他们未来共同生活的样子:生完孩子就去国外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大学毕业后,他们举行了婚礼。1995年,两人同时在奥斯陆大学获得了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答辩完成前,双双收到了来自伦敦约翰·奥基夫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职位邀请,并一同赴英成为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在伦敦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北极圈边有个“快乐王国”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我们怎么找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我们如何存储这些信息,从而能够在下一次立即找到这条路?”1971年,奥基夫教授在小鼠大脑的海马体区域发现了一种被称作“位置细胞”的特殊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只有当小鼠抵达某一特定位置时才会被激活,比如靠近一个轮子,或是在门前的位置。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其他与导航相关的神经细胞,比如有些神经细胞在小鼠的头部转向某一特定方向时会激活,有些则是当视野中见到边界(比如笼子或房间的边界)时会激活。这一研究领域变得非常热门,莫瑟尔夫妇也一下子扎了进去。
1996年,莫瑟尔夫妇意外地收到位于特隆赫姆的挪威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邀请。当时两人有点犹豫不决。因为如果接受,就意味着将前往一个远离世界学术研究中心的偏远之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大学单打独斗。但这个学校愿意给出两个职位,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一个地方一同工作,并且研究领域也是对口的,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最终,小两口接受邀请回到了挪威。此时,一同回国的还有他们的两个小宝宝———一个蹒跚学步,另一个还是婴儿。
然而,在特隆赫姆安顿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离北极圈仅300多公里,天寒地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必须白手起家,在一间地下室里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和一个实验动物设施。但幸运的是,莫瑟尔夫妇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了欧盟研究委员会的一笔巨额资助,让事情变得顺利多了。
莫瑟尔太太是个干练的辣妈,尽管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依然充满青春活力。她每天一大早亲自开车送孩子去幼儿园,然后再回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她说自己很幸运,因为和先生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他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在假期相约去登山、旅行,在冬天的周末全家人去滑雪,孩子们活泼可爱,夫妇间彼此融洽,在偏远寒冷的北极圈边,他们宛如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王国”。
大脑中的GPS———“网格细胞”
莫瑟尔夫妇在特隆赫姆的第一个任务是改进对位置细胞信号来源的描述。尽管这些细胞本身位于海马体,但也有可能是位于其他位置的细胞对它们发出指令,控制它们何时激活,他们必须从解剖学入手,探查信号是如何在此间进行传递的。
在实验室里,他们两人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手段研究位置细胞:将电极直接植入小鼠的海马体并记录当它在一个大盒子内自由奔跑时产生的大脑信号。这些植入的电极灵敏度极高,可以记录下单个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会被送入计算机并匹配这些神经细胞被激发时小鼠在盒子中所处的位置。这些点的位置在屏幕上以黑点的形式呈现。为了确保小鼠的活动区域涵盖了整个盒子区域,夫妇俩还特地在盒子底部均匀的撒上一些巧克力碎块。而在向一位大脑解剖学专家请教之后,莫瑟尔夫妇得出结论,植入电极的最佳位置应该是避开血管,而置于接近大脑皮层的地方。接下来他们开始不断重复这一实验,记录来自内嗅皮层单个神经细胞的信号。也就是在这一时刻,他们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nlc202309041109
莫瑟尔夫妇注意到,内嗅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会在小鼠通过某一特定点的时候发生激活,这一点和海马体区域的位置细胞很像。但它们在其他几个区域也同样会发生激活。当盒子里的小鼠正忙着到处在盒子底部找巧克力碎块吃的时候,莫瑟尔夫妇在一旁专注地观察它们的行为,而计算机则不断记录着小鼠的大脑神经细胞信号并在位置图上进行绘制。很快,一个图形模式渐渐清晰起来———那是一个呈六边形的网格形状,就像一个蜂巢。在盒子里并没有六边形状存在,这一形状是在小鼠的大脑内抽象地形成并叠加于环境背景之上的,当小鼠经过这一抽象六边形上的某一点时,某一对应的神经细胞就会被激活。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是空间的大脑语言,大脑正是依靠这种语言来刻画周围的空间环境的,这也正是人们长期以来苦苦寻求的问题的答案!
就在导师奥基夫发现大脑“位置细胞”34年之后的2005年,莫瑟尔夫妇又发现了大脑定位机制的另外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他们将其称为“网格细胞”。这种细胞能够产生一种坐标系统,从而使得精确定位与路径搜寻成为可能。二人的后续研究,揭示了位置和网格细胞是如何令定位和导航成为可能。大脑内的定位系统,被称为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莫瑟尔夫妇对“网格细胞”的这一发现,解答了一个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达几个世纪的谜团。
夫妇完美搭配齐获诺奖
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莫瑟尔夫妇确是意料之外。按照惯例,诺奖委员会会打电话通知诺奖得主,并记录下他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当时接到电话的莫瑟尔夫人正在实验室开会。周一早上她有好几个会议,当时她正在和同事们激烈地讨论研究数据,因为讨论过程太有趣,差点错过了电话。在得知获奖后,莫瑟尔夫人说自己简直“震惊了,一直在哭”,接着又像孩子般兴奋得手舞足蹈,和同事们一起喝着香槟庆祝。而此刻一同获奖的莫瑟尔先生正在飞往德国的飞机上,就在消息宣布一个半小时后,莫瑟尔先生缓缓走下飞机的时候他才得知这个喜讯,人们拿着鲜花在机场迎接他。“这真是一个惊喜,我完全没有想到。”他说,慕尼黑机场的官员们亲自向他祝贺。而当他打开手机才发现,自己竟有“120个未接来电”。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爱德华.莫瑟尔夫妇与其导师奥基夫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揭示了大脑如何创建周围空间的‘地图’,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定位路径。对大脑定位系统的认知,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开启人类对记忆、思考等认知过程理解的新篇章。”
莫瑟尔夫人的好友———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段树民则认为,这一发现给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指明了方向,“以前只认为是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对于治疗,一直没有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愈的方法。而定位细胞的发现,让我们知道人是靠空间能力才能在环境中识别、记忆并辨别方向。大脑的网格细胞系统功能不仅支持导航,还有记忆功能。老年痴呆症病人经常迷失方向,与空间记忆功能受损有关。如果从患者的网格细胞入手进行治疗,可能就会有效。”
有人说莫瑟尔夫妇是幸运的,并非每一对夫妻都能像他们那样一起舒适和谐地工作,并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而他们将此归结为彼此随和的脾气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是科学,其他方面也是一样。他们都喜爱户外运动:莫瑟尔夫人三天两头会在他们位于海边的房子附近的山地上跑步,而莫瑟尔先生则会在周末出去徒步行走。他们两人都对火山充满热情,所以共同选择在一座休眠火山的山顶订婚,并且已经一同攀登了阿尔卑斯山等世界各地的许多座高山。在工作中,莫瑟尔夫妇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丈夫更多的进行计算与理论工作,妻子则负责实验室管理以及人员管理,并承担更多的实验工作任务。莫瑟尔先生说:“我们有着不同的长处,每次我俩将各自的长处相结合,都能做出更好的结果。”
現在,莫瑟尔夫妇还是会在早餐时间讨论有关“网格细胞”的研究话题,也会在清晨的实验室会议中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或是傍晚在附近的小餐馆津津有味地交流。在外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对于莫瑟尔夫妇来说却是妙趣横生,比烛光晚餐还要浪漫!
(责编 陈 啸)
9.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九
1.初步学习从10以内任意数开始顺数或倒数,感知数之间的内在规律。
2.提高对数字的敏感性,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
3.积极参加探索活动,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动画课件:旅游车,号牌为12345;开汽车的音乐;红绿灯倒计时10~1;电梯上行,楼层显示1~10;电梯下行,楼层显示10~6、6~1;6楼奖品区;若干辆没有车牌号的车停在停车场。
2.分别标有1~10数字的红色和黑色车票,标有1~10数字的山洞、跳圈、梅花桩、草地等,操作板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直接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吴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城玩,高兴吗?
二、观察车牌号、车票,感知、学习顺数
师:这是我们要乘坐的旅游车,车牌号是多少?
师:坐车要凭票,吴老师早就准备好了车票,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号码。
出示1~10红色车票,引导幼儿观察和数数。
小结:刚才我们是从小的数开始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这种从小到大的数数方法叫顺数。
出示1~10黑色车票,引导幼儿观察和数数。提问:这种从小到大的数数方法叫什么?(顺数)
幼儿上车,入座。
三、旅途中遇红灯,感知、学习倒数
幼儿随着开汽车的音乐模仿开汽车。
第一次遇红灯。
师:前面有红绿灯,现在是什么灯亮?红灯亮了能过去吗?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停一停。显示器上还有数字计时,一起来看看、数数(引导幼儿观察并数数10~1)。
小结:刚才我们从大的数开始数,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数少l,这种从大到小的数数方法叫倒数。
师:绿灯亮了,我们继续向前行(幼儿随着开汽车的音乐继续模仿开汽车)。
第二次遇红灯。
师:前面又有一个红绿灯,是什么灯亮?能过去吗?还要等多久?我们一起来倒数(引导幼儿观察并数数1O~1)。
师:绿灯亮了,我们再继续向前行。
四、玩游乐城,进一步练习顺数和倒数
1.乘电梯上楼,练习l~10顺数。
师:游乐城到了。先上10楼的游乐城玩吧!怎样才能更快上到10楼呢?
幼儿模仿坐电梯,教师提醒幼儿站稳、扶好,电梯要上行了。同时,引导幼儿观察电梯的楼层显示,并数数1~10。
师:10楼到了,我们安全地下电梯去玩喽!
2.在走走、跳跳、钻钻、爬爬中,幼儿练习从任意数开始顺数或倒数。
①引导幼儿完整地观察场地,练习顺数和倒数。
师:游乐城有这么多好玩的,都编了号码,看!这是山洞。上面的号码是多少?(1~10)这是跳圈,号码是多少?(10~1)这是……
②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玩,进一步感知数之间的内在规律。
师:孩子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玩,但要注意安全,互相谦让哦!玩的时候看看你从哪个数开始,经过了哪些数。去选择你们喜欢的东西玩玩、数数吧!
③交流玩法。
师:游乐城休息时间到了,请小朋友到休息区休息一会儿。
师:玩得开心吗?刚才你玩了什么?从哪个数开始的?经过了哪些数?
④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选择从任意数开始顺数或倒数。
师:除了从1~10顺数和从10~1倒数这两种玩法,我们还可以从哪个数开始玩?你们自由选择玩吧,不过请记住,这次玩的要求是从任意数开始顺数或倒数。
幼儿再次到休息区休息,教师小结。
3.乘电梯下楼,练习10-6的倒数。
①播放课件: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游乐城10周年庆典,6楼正在进行“有奖问答”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师:孩子们,6楼还有“有奖问答”活动呢!我们赶快坐电梯到6楼去。大家扶好、站稳,电梯下行了(倒数10~6)。
②扩展经验:顺数和倒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孩子们坐下,“有奖问答”就要开始了。
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顺数或倒数?
幼儿先讨论再回答,教师播放相应的课件。回答对了可以得到一份奖品。
提问: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要用到顺数或倒数,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
4.乘电梯下楼,练习6~1倒数。
师: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坐电梯下楼回家了(倒数6~1)。
五、设计车牌号,迸一步练习从lO以内任意数开始的顺数或倒数
师:这里有很多车,都没有车牌号,要请小朋友来帮忙设计车牌号,号码必须是顺数的5个数或倒数的5个数。你想设计什么号码?自己先想想,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
1.发下操作板,幼儿设计车牌号。
2.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车牌号说给同伴听。
10.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十
本次活动课主要是比较冬天与秋天植物的不同,知道几种常见植物的过冬方式。我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找不同”为导入点,让孩子去主动地寻找,并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对比图片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再以小毛驴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从中寻找答案。最后以游戏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让孩子们在找找,说说,玩玩中,轻松的达到预设目标。
【活动目标】
1、比较冬天与秋天植物的不同。
2、知道几种常见植物的过冬方法。
【活动重难点】
知道几种常见植物过冬的方法。
【活动准备】
秋冬景色挂图、不同颜色的磁力扣、手偶、PPT课件、头饰、《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秋冬景色挂图。请幼儿说说自己发现的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教师用同色磁力扣进行标注。
引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老师这里有两幅漂亮的图片,我们来找找不同。”
二、引导幼儿探索植物过冬的方法
1、引导幼儿对比图片,感知植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状态。
师:“好,小朋友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把他们的不同点都出来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幅图片。你们喜欢那幅?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原来,一幅是秋天的景色,一幅是冬天的景色。秋天小草变黄了,大树上长满了叶子,苹果也熟了,还有很多漂亮的颜色。冬天,大树光秃秃的,大地上白白一片,只有松树、冬青还是绿色。
2、探讨植物过冬的方法
(1)师:“现在,寒冷的冬天悄悄地来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袄,带上手套、帽子、围巾,小动物们也都储存好粮食冬眠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树,小草这些植物是怎样过冬的吗?”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做鼓励性反馈。
师:“就在小朋友思考问题的时候,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说要替我们去树林里问问这些植物宝宝们到底是怎么过冬的。”
(2)出示手偶讲故事,边讲边播放课件。
教师讲述故事
小结:梧桐树、枫树、苹果树、梨树等这些叶子大大的树木都是落下叶子过冬的。
松树、柏树、冬青等这些小叶子的植物不怕冷都是绿绿的过冬的。
(3)一起讨论冬天里绿色的植物是如何过冬的。
引导幼儿观察冬季景色图,找出冬天生长的蔬菜。
师:“植物们的本领真不小,有的会落叶,有的会藏根,等着暖和的时候在生长变绿,那么在冬天里就没有绿色的植物他们都不生长吗?”
播放课件,幼儿了解大棚蔬菜。
“这么冷的天里,这些蔬菜为什么还有绿色的,还在生长?”“为什么在棚里就能生长,谁把他们请进大棚里的?”
小结:是我们寿光的农民伯伯,很早的时候是没有大棚的,那时的小朋友在冬天吃不到新鲜的蔬菜,身体也不能健康的成长。于是,农民伯伯就发明了大棚,把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好多的蔬菜都请到里面,蔬菜宝宝们在大棚里不怕冷,就能不断的结出新鲜的蔬菜,给小朋友吃了。
三、游戏《植物宝宝找朋友》
1、找头饰,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拿的是什么植物。
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的真棒,为了鼓励你们的表现,我给你们每人板凳底下放了一个小礼物,在看礼物之前老师有要求,拿到你的礼物后先看一看是什么,老师数三个数,你就把你的礼物藏到身后,明白了吗,赶快看看你的礼物吧。一、二、三时间到。”
师:“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再拿出你的植物宝宝看看刚刚说的对不对,想想他是怎样过冬的,这次老师数到五。一、二、三、四、五时间到。”
2、播放音乐,教师请“植物宝宝”上来说说是如何过冬的。
师:“你变成什么宝宝了?他是怎样过冬的?”
3、依次请出落叶过冬,常绿过冬,在棚里过冬的植物上来找朋友。
【活动延伸】
师:“ 植物宝宝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在我们教室外面还有很多的植物宝宝,出去找找你们的好朋友吧。”放音乐走出活动室。
附故事:
11.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十一
CATIA是法国达索公司的CAD/CAE/CAM一体化软件,通过它提供完备的设计能力和出众的3D体验。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皓峰表示:“通过达索系统的3D体验平台,可以引导包括生产、研发和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研发的时候就知道将来产品会带给用户怎样的体验。”他举例说道,“以前进行火箭发射模拟的过程中,可能会生产出10个、20个发射器进行测试,由于成功率不能保证,导致运营成本和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都会很高,而宇航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借助CATIA以及达索系统的3D体验平台, 我们可以对宇航员所处的环境以及登月等航天活动进行仿真模拟和验证,从而有效实现成本的节约,极大地提高航天活动的成功率。”
目前,CATI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和船舶等工业领域。对于未来的规划,王皓峰表示:“在未来的两三年中,CATIA会深入到生命科学领域。”据了解,目前在欧洲,CAITA已经与当地的制药厂商进行合作,协助他们进行药物的检测和实验。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未来CATIA还会推出针对企业纳米生产设计需求的几何建模技术。W
12.科学领域活动设计 篇十二
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科学现象, 每天都在自发地从事科学探索,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科学学习。只不过他们的科学学习与成人的科学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 具有儿童的特点而已。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分为自然、科技部分和数学部分。在幼儿园时期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为:有好奇心, 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 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 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 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 并相互交流;喜爱动植物, 亲近大自然, 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对幼儿园科学领域的一个新的认识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还有科学态度这三个因素。“科学能力”指的是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了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 还有交流, 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科学态度包括了好奇心、探究意识、执著的精神, 还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我们试图让幼儿在科学领域的活动中, 能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 体会科学的本质, 领悟科学的真谛, 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与品质。我们的科学活动, 在选取材料的时候, 选择的都是是孩子们熟悉的, 生活中常见的, 强调通过幼儿的“做”和亲身经历, 感受、体验人与自然、与科学技术、与环境、与他人的情感和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努力以孩子的眼光去关注孩子所关注的, 在细节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其主要形式有集体教学活动、自选操作活动、生活中的学习活动, 集正规性教育、非正规性教育、偶发性教育, 它们共同构成了幼儿科学领域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对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理解
1. 幼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及价值
幼儿发展性评价是依据幼儿教育目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幼儿发展目标, 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对幼儿健康与动作、认知与语言、品德与社会性、习惯与自助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判断的过程。幼儿发展评价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运用幼儿发展评价手段, 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发展评价, 目的在于及时分析幼儿发展状况, 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培养,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儿童发展评价是对个体发展的衡量与判断, 它应该有别于一般的测验或测试, 而应该被看成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幼儿园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及价值
实践操作中, 幼儿园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质量的监控手段之一, 是促使幼儿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态度有效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评价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 促进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 并通过评价促使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 以利反思和改进教学。因此, 在我们看来, 幼儿科学领域的发展评价不仅仅是对科学教育活动本身的评价, 也是对幼儿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评价。我们所理解的发展性评价, 主要是针对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 关注幼儿所亲身经历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 并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作出适时的指导, 以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意评价, 从而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幼儿园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与其它发展性评价课题研究相比, 本课题避开了大而全的研究而走向幼儿科学领域学习的深入研究, 并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 解剖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状况和学力态势, 以期谋得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引导, 这是幼儿园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创新之所在。其理论意义表现在:
科学领域幼儿发展评价包括对科学教育活动本身的评价和对幼儿的评价。科学领域幼儿发展性评价也是控制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 是积累幼儿园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施补救教育和个别教育的依据。通过评价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 促进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评价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 以利反思和改进教学。其实用价值主要是:通过研究形成一套比较准确的科学领域评价标准, 为教师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提供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策略等富有实效的操作工具。收集和选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有关科学活动素材,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分析、诊断幼儿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使幼儿发展。
三、科学领域幼儿发展性评价的操作
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 我们对幼儿发展性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活动性发展性评价, 并辅之以阶段性发展性评价。
活动性发展性评价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为通过活动观察分析幼儿发展状况, 针对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评价, 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的活动指的就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出现的科学探索活动, 包括课堂教学活动, 小组活动, 区域活动等等。我们会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 确定不同的观察侧重点以及观察对象。通过课题的实施情况,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幼儿科学领域发展目标, 制定了科学领域幼儿发展性评价与观察的初步标准, 其中一级指标定为:兴趣与好奇心;动手动脑;创造性;情感态度。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分解为三个具体的二级指标。同时, 也制定出了活动的观察记录表 (如表1) 。根据观察记录活动情况, 分析观察结果,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与建议。
在每次活动前都要分析活动内容, 确定活动的观察重点。同时, 因为幼儿个体差异大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观察时会将全体幼儿根据此次活动观察的侧重点分成三个层次:强, 一般, 弱, 通过以个别代表小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活动中一位教师对幼儿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 另一位教师根据确定的观察对象和观察重点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后, 根据观察到的情况, 进行分析评价,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从而使强的幼儿的优势得到强化, 使一般、弱的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 中班区域活动《气球》之《细绳上的火箭》, 活动材料为:5米左右的细绳, 一端固定在墙上;气球;吸管;透明胶。游戏目的:通过自由探索活动, 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秘密。如气球移动的原因、怎样让气球移动得更远更快等。活动的观察重点放在“动手动脑”中的“多种方式探索”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上。以此为重点可划分出三个层面的幼儿, 并确定观察对象。
通过“活动开展——观察记录——评价分析——建议指导——再次活动”这一实践过程的体验, 从而促进幼儿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的提高, 真正做到使幼儿在活动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
另外, 还可以通过阶段性评价来改进幼儿的科学素养, 即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每进行一个阶段后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确立下一阶段的教育措施与方法。在这类评价中, 我们课题的特色是家长参与的发展性评价。由于幼儿在幼儿园与在家庭中表现有差异, 会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观察与了解的客观性, 因此, 必须加强家园沟通, 形成共识。教师对幼儿提出的教育建议在得到家长的赞同后实施, 是对家长意愿的尊重, 有利于获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个体发展观察评价经过家长认可, 并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十分重要。我们会根据家长的意见, 教师重新观察或设计教育建议和措施, 进而采取教育措施, 并作好教育效果的记录, 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建议和措施提供依据。
13.科学领域教案 篇十三
我们班幼儿在某次户外活动时,在水池边看见池水有泡泡升上来,引起幼儿好奇为什么会有泡泡,泡泡是怎么产生的呢,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因为小苏打粉,盐和醋和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够观察探索并发现常见的某些现象,其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的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观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反应,使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苏打,水,盐,白醋的特性
2、感受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养成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3、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水和醋的特征和相同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 幼儿了解小苏打粉,盐,醋和水的特性
难点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了解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有泡泡产生
活动准备
1怡宝350ml空饮料瓶若干,塑料漏斗若干,小长方形纸若干,半个塑料杯的小苏打,一份小苏打,一份盐,一个小勺子(每俩个幼儿一个)
2三瓶醋,一盆凉白开,塑料漏斗,俩个小勺子
3气球若干(每个幼儿2个气球)
4俩个小塑料杯(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先给幼儿分发气球,并进行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课题,再通过看闻摸观察得出材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我们一起玩玩看好不好?(分发气球,每个幼儿一个,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玩)
2玩后提问,教师:这是什么小玩具啊?我们平时在哪见过它呢?刚刚我们是怎么把它变大的.呀?(幼儿回答重点词:气球,商场等地方,用嘴吹大的)
教师:那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把气球变大吗?(待幼儿回答)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材料,他能让气球自己变大哦,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3教师拿俩个塑料杯,左手是凉白开,右手是醋
请幼儿观察俩杯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从外表,味道,温度等方面观察
4教师:请你说说这俩杯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
5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是,左手边的没味道,右手边的味道好酸。相同的是,都是凉凉的透明的
6教师出示小苏打粉 ,幼儿集体观察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它是什么颜色?它是什么味道?它的手感怎么样?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通过闻看摸等方式进行观察,总结出它是白色、没味道、摸起来细细的等外部特性)
7教师介绍这个粉的名字——小苏打。
二、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引起幼儿兴趣
让幼儿观察教师操作,将小苏打粉和醋进行实验,待幼儿观察完后,再进行气球变大的完整实验操作。
1、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怎么变魔术把气球变大的,看看气球变多大好吗
2、教师出示醋,邀请幼儿往醋里加入小苏打粉,让幼儿观看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待现象完全反应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幼儿回忆并回答)
进一步操作示范,把一些醋借用漏斗倒入饮料瓶中,然后用纸折漏斗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内,然后把气球罩在饮料瓶口中,让幼儿观看发生了什么。
4、幼儿观察后,提问:气球有没有变大,醋里面发生了什么
三、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请幼儿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及生活老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幼儿观察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在实践中进行观察,体验科学的乐趣。
1请俩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小朋友拿俩个塑料杯来装凉白开和醋,另一个小朋友帮忙勺,然后分别加入一勺小苏打,观察发生了什么,让幼儿说明。
2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中,用漏斗把醋倒入饮料瓶中,然后适当帮助幼儿把气球罩在饮料瓶。
3让幼儿观察现象,有没有产生气泡,气球有没有变大。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答案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实验(小苏打量多量少会不会影响起泡量,影响气球变大变小。)
四、结束部分,教师总结
1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来讲解自己组添加的各种份量是多少,气球大还是小。
2引导幼儿讨论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了什么变?
3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那个气泡是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使气球内部充满了气体,继而变大。
4教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小苏打粉,还知道了小苏打与酸可以产生气泡。小朋友们今天回家把小苏打的秘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吧!
活动总结
我设计了《奇妙的气球》这一科学实验探究类活动。我运用了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14.大班科学领域教育方案 篇十四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可转动的风车。
2、呼啦圈、地球仪、竹蜻蜓、球。
3、绳子、雪花片、牛奶瓶、筷子、吸管、光碟、金箍棒、玻璃杯、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大风车音乐,幼儿随老师拿着风车转动到放完音乐。
2、教师:刚才老师、小朋友的风车都转动起来了,为什么我们手上的风车会转动?
教师:是什么力量让它转起来的?
3、如果教师不动,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让老师手上的风车转动起来,小朋友想一想。
二、幼儿操作探索,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课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的有趣现象。
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玩许多好自己的东西,每个小朋友选择一样东西,拿到中间试一试,
你是用什么办法转动的?但玩之前老师有个约定,当小朋友听到音乐时,就将物品放回原处。
2、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3、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小朋友。
小结:这些东西都会转动。
三、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教师: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
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1、洗衣机里面的桶能转动,衣服放在里面转一转,就干净了。
2、风扇会转动,夏天的时候,风扇转一转,就有风吹过来。
3、时钟里面的指针会转动,它可以告诉我们现在几点了。
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转动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
四、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这么多转动的物体,现在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找一找不会转动的物体,
那么哪个小朋友能不能想办法让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2、小朋友看看老师。这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数字、剪刀、兔子耳朵?
还代表两件东西,还可以代表成功,你们想成功吗?
现在我要请小朋友选两件东西,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不容易转动的东西,
请小朋友想办法让他们转动起来,你可以一个人探索,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来。
3、幼儿操作探索,尝试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4、集体交流与分享。
教师:我发现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让那些不能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了,
现在谁愿意讲你探索的玩的方法告诉其他小朋友?
评价语:真棒!原来可以用那么多中方法使这些不能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
五、结束活动
刚才小朋友都想出了许多好办法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那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物体转动更持久呢?
【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推荐阅读: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06-28
大班科学领域教育方案创意方案08-29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冬季取暖10-05
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学工作计划07-12
幼儿园科学领域说课稿《5的分解和组成》06-26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什么地方可以动》及教学反思08-07
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06-09
小班艺术领域美术活动教案11-16
中班语言领域活动儿童故事《温暖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