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2024-06-30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1篇)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篇一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在文艺复兴时期对社会的作用不可磨灭,其中的各幕台词也是各自精彩。

《哈姆雷特》

1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2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这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3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着吧。

《麦克白》

1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

2您要欺骗世人,必须装出和世人同样的神气;让您的眼睛里、您的手上、您的舌尖,随处流露着欢迎;让人家瞧您像一朵纯洁的花朵,可是在花瓣底下却有一条毒蛇潜伏。

3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才更是一个男子汉。

4去,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脸。

《李尔王》

1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他的居心.

2跑出门象图画,走进房象响铃,到了灶下象野猫;

3设计害人的时候,面子上装得象尊菩萨,人家冒犯了你们,你们便象母夜叉. 爱你自己要爱在最后,珍爱那些恨你的人,诚实比起fu败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4篡逆者虽然暂时得逞,可是上天是公正的,时间会给坏人坏事以报应.

5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使我们受伤害,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关头使我们掉入圈套。

《奥赛罗》

1收起你们明晃晃的剑,它们沾了露水会生锈的。

2主帅啊,当心你会嫉妒,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

3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中最贴心的珍宝,如果有人偷走了我的钱袋,他不过偷走了一些废物,那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罢了。

4啊!婚姻的烦恼!我们可以把这些可爱的人儿据为己有,却无法掌控她们的各种欲望。

5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主人,也不是每个主人都能值得仆人忠心的服侍。

2.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 “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当时英国资本主义萌芽,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 人文主义思想便应运而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其中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创作于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的悲剧创作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峰。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原始积累时期, “圈地运动”使大量劳动人民流离失所, 处于悲惨境地。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冲突, 人文主义理想产生危机。根据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 戏剧是一面镜子, 始终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因此, 莎士比亚的戏剧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的反映。莎士比亚的悲剧注重揭示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展现他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的严峻考验, 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 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 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莎士比亚自身的人文主义思想, 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为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 对人性的肯定。在哈姆雷特心目中, 世界应该是和谐的、美丽的。他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5]他热爱所生活的世界, 认为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帷幕”, 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柜架”。然而, 父亲的突然死亡, 母亲的匆匆改嫁, 以及鬼魂所揭露的宫廷阴谋, 使他看到了现实的丑恶和阴暗。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沉重打击了他的理想, 使他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哈姆雷特发出“丹麦是一所牢狱……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最坏的一间”[5]的呼喊, 他甚至绝望地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时代要求他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是面对克劳狄斯为首的强大势力, 他只能走向死亡。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破灭了。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5]

哈姆雷特痛苦的思考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大大深化了悲剧的哲理意蕴, 深刻揭示了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尽管哈姆雷特并未完成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 但他却赢得了邪恶势力道义上的胜利, 以及对人文主义崇高理想的肯定。

《奥赛罗》描述的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剧中的男主人公奥赛罗是威尼斯大将, 他真诚、坦率、疾恶如仇。在莎士比亚的笔下, 奥赛罗的一生惊心动魄, 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耿直坦荡、豪放坚毅, 为国家浴血奋战、出生入死, 尽管他是一个黑人, 年龄又比苔丝狄蒙娜大很多, 但由于他的聪明、勇敢及高雅的品质, 他得到了美丽善良的苔丝狄蒙娜的纯真爱情。他们的爱情打破了种族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枷锁, 体现了人文主义所提倡的真、善、美。苔丝狄蒙娜热爱生活, 追求理想, 她认为人世是美的, 人性是善的, 她要求个性自由发展, 人格充分发挥。她忠于理想, 忠于爱情:“无情可以有大影响, 他的无情可以毁我的生命———抹不杀我的爱情!”[5]她对爱情的坚定正是人文主义思想人格的表现。奥赛罗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在他与妻子苔丝狄蒙娜的爱情上, 但他的爱情极其脆弱, 经不起阴谋家伊阿古的挑拨。对苔丝狄蒙娜从极端信任到彻底怀疑, 从热爱到憎恨, 以致亲手将她扼死, 奥赛罗前后判若两人。表面上看那是他自身性格中轻信、固执、偏激等弱点酿成的悲剧, 但往更深处看, 则是社会矛盾在他自身作用的结果。在奥赛罗扼杀了苔丝狄蒙娜的一瞬间, 人文主义理想之光也就破灭了。由于他对社会认识肤浅, 看不到社会中人性的险恶的一面, 最终只有在万分痛恨自己的错误中自杀了。至此, 寄托于爱情之上的人文主义理想岌岌可危, 伊阿古的利己主义的罪恶最后也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李尔王》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颠覆的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 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剧中两大人物集团的描述, 莎士比亚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假、善恶的冲突, 肯定爱的积极价值, 批判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

作品一开始, 李尔王是以一个刚愎自用、专制任性的君主形象出现的。他把王国分成三份, 根据三个女儿爱他的程度来分配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甜言蜜语换取了父亲的信任, 因而得到了财产和国土。然而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真话“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 一分不多, 一分不少”让他虚荣心受挫, 一怒之下, 剥夺了真心孝敬他的小女儿的财产, 并逐走她。不久, 两个大女儿就露出了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真面目, 她们先削减了李尔王的侍从, 又恶言恶语伤害他。失去王权的李尔王最终被逼得发了疯, 在狂风暴雨之夜冲出宫廷, 在荒原上受尽大自然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的侵袭和卑鄙人性的折磨。他终于看清现实世界的冷酷无情, 彻底感到了人间的不平。

李尔王真疯后, 更看透世态人情, 心中充满仁爱和同情。他首先诅咒强权, 谴责恶人:“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 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 帮万恶的女儿来跟这白发老翁作对。”[4]进而以己推人, 自我谴责:“衣不遮体的人们, 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忍受着这样的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 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 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 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4]由此, 他由一个暴君真正变成一位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

李尔王不仅自己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成为冲突的受害者, 而且他内心就是理想与现实斗争的战场。然而李尔王最终走向死亡, 君主的自省依旧解决不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而这实际上又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恐怖的一剧, 剧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黑暗和阴暗中进行的。女巫和幻觉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主人公内心的不安、恐惧构成全剧的主基调。剧中的主人公麦克白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麦克白是一个骁勇善战、野心勃勃的将军,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 女巫的预言诱发了他内心的潜在欲念:“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 心灵在疑云似的猜测中丧失了作用……”[4]麦克白的个人野心极度膨胀, 压倒了他内心的良知。他与夫人共同策划了刺杀邓肯王的阴谋得逞, 麦克白登上了王位, 为了维护王权, 他又杀死了大将班柯及麦克德夫全家。可是他内心尚未泯灭的良知又时刻在折磨着他:“我可像大理石一样完整……现在却被恼人的疑惑和恐惧所包围。”[5]他的罪恶感与日俱增, 使他惶惶不可终日。最后邓肯之子借英格兰军队讨伐, 麦克白战败被杀, 昔日的受人尊敬的大将军变成了遭世人唾骂的弑君者。在此剧中, 一方面作者批判、谴责了统治者的野心和权欲, 正是这种野心和权欲导致了国家和个人的悲剧, 给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 作者着重了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 通过这种内心冲突阐述一种道德观念。

四大悲剧表现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人文主义理想本身的危机。莎士比亚用现实主义的眼光, 撕开了人文主义理想的面纱, 批判了利己主义的自私。通过剧情分析, 可以看出, 莎士比亚塑造的四个中心人物形象理想的光芒愈来愈弱, 现实主义的气息愈加浓厚, 批判的意味逐渐加强, 这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全面体现。

莎士比亚从人文主义出发, 把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分析和描绘, 并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 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悲剧, 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自身的悲剧。

参考文献

[1]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2]华泉坤, 洪增流, 田朝绪.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 新莎士比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尚信.欧美文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

[4]孙大雨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3.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篇三

我其实是第一次读后三部悲剧。最先读也读最多遍的是《哈姆雷特》,初读在高中时期,人教版语文课本有选段,因为“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实在太震撼,英文原文“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也朗朗上口。

题外话,近两年我迷上加里·奥德曼,他在九十年代和蒂姆·罗斯演过《君臣人子小命呜呼》。导演是汤姆·斯托帕德,也是英国剧作家,这部偏偏是他根据《哈姆雷特》所写的荒诞剧(剧本英文名是RosencrantzandGuildensternAreDead,是《哈姆雷特》的结尾)。趁着加里刚拿了小金人,如果对《哈姆雷特》、荒诞剧和实力演技派有点兴趣,推荐去看。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不再多说,说多了怕吹爆屏幕——它其实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哈姆雷特》,或者说,理解(莎翁定义的)命运。

谈谈其他几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眼里简直算喜剧,恋人最后死在一处,两家父母化干戈为玉帛,高中时研究戏剧时读的。《奥瑟罗》属于我目不忍视的那类故事,看着太痛苦了,他杀了他妻子——因为深爱,因为妒忌,可他的妻子并没有背叛他;即使最后诽谤者得到惩罚,我还是为这个故事本身而痛苦,因为诽谤者利用的是人性弱点。

《李尔王》中,李尔王同样有人性的弱点,爱好花言巧语,而不是真实行动;所以他赶走了小女儿,又轻易将权利交给另两个女儿。我喜欢被两个女儿驱逐后的李尔王在暴雨中发疯,他疯癫时才看清自己,看清世界,从神坛走下,来到人间。那一段的力度与痛苦可谓震撼。

4.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篇四

《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集》的四大悲剧,其中我感受较深的则是《麦克白》。

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和他的好朋友班柯率领军队去平叛和抵御入侵者。立功而归。路途上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麦克白会当上国王,但班柯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妻子的怂恿下杀了国王,让自己做了王。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别人抢自己的位置,他害死了班柯,国王的`侍卫。麦克白的妻子因精神失常而自杀最后,他面对国王邓肯的儿子以及率领来的军队,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在战争后正是因为听从了女巫的语言,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还害死自己的朋友,害死了上司以及侍卫,害死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屠杀人民,让全国血流成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跟理查三世一样是一个暴君,这样的暴君,最后袅首也是罪有应得。

麦克白的事例也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就相信别人,做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不仅害死自己,同时也害死了别人,真是一个为了利益什么都干得出的人。不要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语言和想法迷惑了自己,要看自己的能力干活。

5.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观后感 篇五

伊恩爷爷的李尔王值得所有赞美!在八十岁的高龄出演一出四个小时,中间还包含大量淋雨的戏份的戏,本身就非常令人尊敬,更何况伊恩爷爷将这个角色诠释地如此出色,演出了李尔王老年的昏庸、任性和悲凉。

全剧的基调很压抑,李尔王老年从万人瞩目的君王跌落谷底,无依无靠,被自己的两个女儿欺骗和背叛,看得时候让人感觉特别揪心。李尔王为自己一时的昏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让自己的家庭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国家,同时濒临瓦解的边缘,但是李尔王在最后时刻认清了自己的愚蠢,幡然醒悟后和小女儿一同死去,而大女儿和二女儿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全剧还有一个泪点在于埃德加父子,他们相继落魄,却相守相依地度过了父亲最后的时光。儿子对于拯救父亲付出的心思很让人动容,父亲因为自己的忠诚,被人陷害地挖了眼睛,同时也认清了谁才是真正正直的孩子。和李尔王的经历不谋而合。

6.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篇六

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76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他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土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菜特的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

一。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不仅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它也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恩格斯提到过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莎土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

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其次,《哈姆莱特》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除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外,莎土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六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莎士比亚是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他的戏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又结合了散文、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莎士比亚按照人物的身分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与奥斯里克,王后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各如其人。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也各不同。此外,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

莎士比亚的悲剧有三个特点:

(一)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近代和现代悲剧就不是这样,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莎翁悲剧的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

(二)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这是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使然。

(三)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莎翁悲剧。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

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的人生命运就是不断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世人看,最后包括他自己。首先,兄弟为争皇位相残,亲情被无情的毁灭了,其间包含着“乱伦”的恋情,母子之间的亲情也被摧毁。其次是爱情,莎士比亚巧妙的设计了王子哈姆莱特误刺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的情节,接着奥菲利亚跳河自杀,一段美好的爱情也就终结,这是第二次毁灭。第三是哈姆莱特识破两个同学被收买打探自己,令他感觉友谊的不值一文。就这样,在莎士比亚的设计下,主人翁的亲情、友情、爱情就这样的被毁灭在观众面前。故事的结束部分,用的是同归于尽手法。莎士比亚在这里将主人翁自己也给毁灭了。所有被看作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的被莎士比亚毁灭,尤其最后哈姆莱特的决斗,这里莎士比亚将这个毁灭过程具体化,让观众看到整个毁灭的过程,毒剑、毒酒所有这一切将这个悲剧具化,使悲剧的效果得到放大。

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中的描写矛盾。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一个特点。他始终将主人公置于一个矛盾的漩涡中,以至于不能自拔。在矛盾中的周旋是身心遭到煎熬。身体的矛盾是悲剧的初级阶段,但是心灵上的煎熬,就将这种悲剧效果发挥到极致了。莎士比亚就善于营造这种心灵上的矛盾。“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哈姆莱特剧中心理煎熬的集中体现。哈姆拉特需要复仇,为自己的父亲复仇,但是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也不允许他这样做。爱自己的母亲,却不得不对自己母亲冷眼以对。当他听到鬼魂的话时,他一方面半信半疑,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犹豫和软弱而感到自责。他利用戏班在皇宫中上演阴谋杀兄夺妻的戏贡扎古之死证实了叔父的恶行,于是他决心为父报仇。他意识到,他的复仇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正义的伸张,但是他又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怀疑自己是否能担当如此重任。当他又机会杀死仇人的时候,心理上又出现了矛盾,他意识到“忏悔的人死后会上天堂”,又以这个理由,放弃了自己复仇的机会。在他误杀情人父亲后,他被遣送往英国,他叹息复仇计划出师不利,感到新王已经看出他的敌意必致他于死地。于是他不顾一切,利用与雷欧提斯决斗的机会与新王决一死战。矛盾在这里终于得到释放。

7.莎士比亚读后感 篇七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

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同样也向人们阐述仇恨比罪恶本身更罪恶。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8.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篇八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的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亚斯有个女儿叫奥非莉娅,她仪表出众,清丽纯洁,痴心地爱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于父仇未报,故意对奥菲莉娅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劳迪亚斯也了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实意,于是施展计谋。哈姆雷特由于失算,误将躲在幕后听他与奥菲莉娅谈话的波洛尼亚斯刺死,奥菲莉娅承受不了失去恋人和父亲的打击精神崩溃,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亚斯的儿子闻讯从国外赶来,誓死要为父妹报仇。克劳迪亚斯叫他跟哈姆雷特决斗,并且在剑头敷以毒药。那天,皇宫大厅里刀光剑影,杀气腾腾。间歇时,克劳迪亚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亲深受良心谴责,一把夺过喝下,当着儿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义愤填膺,挥剑击中对手,冷不防也被对手暗剑刺伤。顿时毒性发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后的力气将十恶不赦的克劳迪亚斯刺死,为父报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曾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演变发展的模型。”悲剧《哈姆雷特》正是剧作家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生动体现,读后感《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人文主义着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恋人峨菲利亚说:“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是这样陨落了!”这样的王子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连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可是他一接触社会的现实,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迪斯。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丹麦是一座监狱”,“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他有意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当罪行的真-相确证以后,便立即行动。但为了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在奸王祈祷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这样就招来被放逐的命令。最后,他虽然逃了回来,在决斗中杀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剑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也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特色。剧作的生活画面广阔,情节的展开生动、丰富。剧作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皇宫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从剧场到比剑场,构成了剧中人物活动的广阔的背景。莎士比亚非常注重情节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复仇的情节之外,还配合诸如爱情、友情、亲子关系等,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相联系,作者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如“戏中戏”演出的那一场,是一场重点戏,又是过渡戏,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动的转折点。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他的剧作主要是用自由的无韵诗体写成,还有民间歌谣,其人物的语言也变化多端。

刻画哈姆雷特时,多次运用独白,诗体与散文交相使用,哲理与抒情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篇九

泰门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有人需要他便给与,不管这个人是否在欺骗。在他的世界里,他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他。

然而这个世界怎么会同他所想的那样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过去他如此的挥霍自己的善良,于是,他贫穷了。当他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被拒绝了。

这种极度的差别对待,让他变得极端,他“疯了”。

他从前有多爱他的“朋友”,最后就有多憎恨人类。他看懂了谎言和欺骗,却也再看不见真诚和善良。当他赤身躲在森林中与兽为伍的生活时,他将自己发现的金子赠送给用来打败雅典的军队。他诅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带着他的愤怒和怨恨。

最后泰门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铭刻着对人性之恶的诅咒。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内涵却很丰富。到底是“金钱是罪恶的根源”,还是“人性本贪”?没有谁能为这个悲剧找出一个合理的原因。

因为是精缩的短片小说,是戏剧转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体,不再钻进某个细节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也没有时间将自己融入人物内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我只是客观的在看一个故事一个老人,然后感叹一句,这是个悲剧。

《雅典的泰门》是莎翁最后一部悲剧。这个悲剧给人的警醒更具社会意义。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导致的悲剧。这次的悲剧根源竟然是“善”,泰门的善,没能给他善终。而别人贪却不见得泰门更加悲惨。我觉得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读本,其中每个故事都删减了大部分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感受或许不够准确,姑且先这样吧。

10.《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读后感 篇十

妈妈觉得莎士比亚很有名气,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很有感染力,所以就给我买了一本美绘少年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读后感

。这本书的故事都是英国文艺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DD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美绘少年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有被大女儿和二女儿逼疯的《李尔王》,有听了巫师的.话想谋朝篡位的《麦克白》,有不畏艰险而为父亲报仇的《哈姆雷特》,有为爱情而献身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有兄妹意外重逢的《第十二夜》……一个个故事都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一个个人物都刻划得惟妙惟肖,一个个结局尽管有喜有悲,却都牵动着我的心,

读后感作文

我为李尔王报不平,为哈姆雷特的孝心所感动,为麦克白的愚蠢和贪心感到悲哀。每个故事都描写得很深刻,让我百看不厌。妈妈问我哪个故事印象最深,我觉得每个故事都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莎士比亚在几百年前写的故事流传到今天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难怪人们都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1.莎士比亚四大爱情喜剧(范文) 篇十一

陪妳到最後 作 者: 瑞‧科倫 譯 者: 殷蕙苹 出版社: 商周出版

龍紋身的女孩 作 者: 史迪格拉森 譯 者: 顏湘如 出版社: 寂寞出版社 時光閃電 作 者: 荷西‧卡洛 譯 者: 葉淑吟 出版社: 商周出版 鋼穴-艾西莫夫 作 者: 艾西莫夫 譯 者: 蔡心語 出版社: 貓頭鷹 失控的邏輯課 作 者: 威爾‧拉凡 譯 者: 吳宜潔 出版社: 臉譜文化 與狗狗的10個約定 作 者: 川口晴 譯 者: 胡慧文 出版社: 大樹林 不存在的女兒 作 者: 金.愛德華茲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巧克力戰爭 作 者: 羅柏.寇米 譯 者: 周惠玲 出版社: 遠流

爺爺和我2--小男孩長大後 作 者: 魯瓦克 譯 者: 冷彬 出版社: 如果 瘋狂購物頻道 作 者: 歐各思坦.柏洛斯 譯 者: 丁世佳 出版社: 遠流 國王的五分之一 作 者: 史卡特 譯 者: 朱孟勳 出版社: 遠流 分解人 作 者: 尼爾‧舒斯 譯 者: 陸篠華 出版社: 貓巴士

火女孩 作 者: 東尼‧艾伯 譯 者: 鄒嘉容 出版社: 東方

屈辱 作 者: 柯慈, 譯 者: 孟祥森, 出版社: 天下文化

貝塞尼家的姊妹 作 者: 蘿拉.李普 譯 者: 李靜宜 出版社: 漫遊者 謊言對決 作 者: David lgnati 出版社: 凱特文化

命運煙鏡--遇見高更 作 者: 道格拉斯瑞 出版社: 維京

魔女的復仇 作 者: 菲‧維爾登 譯 者: 林靜華 出版社: 茵山外

據說,我曾經是人類 作 者: 英德拉.辛 譯 者: 黃政淵 出版社: 漫遊者 基度山恩仇記 作 者: ALEXANDRE DU 譯 者: 黃沼元 出版社: 世一文化

火車大劫案 作 者: 麥克‧克萊 譯 者: 尤傳莉 出版社: 遠流 維納斯的誕生 作 者: 莎拉.杜南 譯 者: 尤傳莉 出版社: 如果

掉進一本好書裡 作 者: 賈斯柏‧弗德 譯 者: 丁世佳 出版社: 遠流 祖國 作 者: 羅伯特.哈里斯 譯 者: 許瓊瑩 出版社: 如果

龐貝 作 者: 羅伯特.哈 譯 者: 麥思偉 出版社: 如果

最重要的事: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 作 者: 艾德華‧曼 出版社: 木馬文化

追風箏的孩子 作 者: 卡勒德‧胡賽尼 譯 者: 李靜宜 出版社: 木馬文化 燦爛千陽 作 者: 卡勒德‧胡賽尼 譯 者: 李靜宜 出版社: 木馬文化 海,另一個未知的孙宙 作 者: 法蘭克.薛慶 出版社: 野人文化 群 作 者: 法蘭克.薛慶 出版社: 野人文化

我在雨中等你 作 者: 賈斯‧史坦 譯 者: 林說俐 出版社: 圓神

蠍子的甜蜜毒藥 作 者: 布魯娜.瑟 譯 者: 王亦明 出版社: 寶瓶文化 慾望酒莊 作 者: 奧莉薇雅達 譯 者: 舒靈 出版社: 三采

李家同教授推薦的好書:

孤星淚Les Miserables(雨果Victor Hugo)

基度山恩仇計(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科學怪人(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化身博士(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

雙城記(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小氣財神(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白鯨記(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Y 的悲劇(艾勒斯.昆恩Ellery Queen)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童謠謀殺案(阿嘉沙.克莉斯蒂 Agatha Christie)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威爾斯HG Wells)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威爾斯HG Wells)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戈爾丁William Golding)城南舊事(林海音)

千年一嘆(余秋雨)

棋王、樹王、孩子王(阿城)

深河(遠藤周作)

三國演義(羅貫中)

台北人(白先勇)

水滸傳(施耐庵)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張文亮)

1984年(喬治.歐威爾)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阿道斯.赫胥黎)

動物農莊Animal Farm(喬治.歐威爾)

山居筆記(余秋雨)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Steinbeck, John)

推銷員之死A death of a salesman(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憤怒的葡萄(John Steinbeck 史坦貝克)

瘋子.教授.大字典(賽門.溫契斯特)

華氏四五一 Fahrenheit 451(Ray Bradley)

良相佐國 A Man for all Seasons(Robert Bolt)

萬世師表 Goodbye Mr.Chips(James Hilton)

上一篇: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组工干部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