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破解难题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2024-07-03

调研文章:破解难题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5篇)

1.调研文章:破解难题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篇一

学习通道”。要利用各类党员学习的平台,拓展党员的学习空间。扩大自主学习的空间。党员通过构建的组织平台,根据自身工作需要,选择灵活的方式方法,学习有用的知识。选择更多的学习载体。党组织学习的载体要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可以是组织生活学、开展活动学、工作实践学、培训辅导学、红色旅游学等等。拓宽学习领域和内容。不仅要紧紧围绕理论武装,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而且要紧紧围绕掌握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等知识,形成面向时代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形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夯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要建立健全长效学习,要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永葆先进的理念,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项活动,有人管、有人抓,有人组织,而且要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责任机制。建立“领学”、“互学”机制。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党员干部要相互学习,倡导组织团体有目标地共同学习,促进信息共享、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提高,形成组织学习的浓厚氛围。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组织好各类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评比和达标活动。建立“考学”、“评学”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计划,包括对个人的学习和对组织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估,评估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在动态与定期考核的有机结合中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党员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热情,激励党员加强自身学习,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要把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组织部门和党校系统明确培训计划和目标,严格培训考核,做到每个党员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参加系统培训,从而提高党员素质,夯实永葆先进性的基础。

2.调研文章:破解难题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篇二

所谓的“双转移”, 就是广东省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的山区、东西两翼之间形成的一种双向交流。即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同时欠发达地区的高层次、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地区来, 从而实现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围绕“双转移”战略, 《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产业转移方面, 主要包括实行产业转移集聚发展;加大用地扶持力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在推进劳动力转移方面, 《决定》提出要加快省内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等。另外, 《决定》还提出要实行领导负责制, 建立目标责任考评制度, 逐级落实目标管理,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当前, 广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亟需进行产业升级。“双转移”能否顺利推进, 事关广东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前途命运, 是广东能否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能否争当全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广东的经济发展陷入了结构性瓶颈之中, 广东人均GDP的增速与浙江、江苏等沿海兄弟省市相比, 在过去十年里一直

处于落后位置;广东的区域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珠三本刊角地区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编扩大;广东的流动人口总数正在急剧增加, 已经超出辑

了广东的承受能力, 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现阶段的广东, 社会需要转型, 产业需要升级, “双转移”战略的提出完全符合广东的发展需要, 是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3.调研文章:破解难题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篇三

一、必须坚定不移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发展

是第一要务。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区域强县”,区域强县的突破点是工业,工业的主战场在园区。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园区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改革开放的主窗口,对外宣传的活名片,就业致富的主平台,并将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园区建设与发展,重新树立了**的内外形象,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园区也由此成为振兴**的希望所在。实践证明,建设园区是符合我县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然而,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自我纵向比,我们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横向比,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这次县委、县政府组织到合肥有关开发区参观学习后,感触更深。为此,我们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容不得半点松懈。在咄咄逼人的区域竞争中,小进即退、慢进则衰。我们要实现追赶并跨越,实现在皖西南地区率先崛起,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小步慢跑,必须加大步子,加快步代,必须以超常规的手段,必须付出几倍于人家的努力,奋起直追,实现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园区经济既市场经济,又是领导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领导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当前,我县园区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平台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再加强,否则,要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园区是实现振兴**的希望,园区的事就是全县的大事,是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所在。脱离了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园区建设将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大局高于一切”的理念,不争论,不扯皮,勇于负责,同心协力,真正把园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共同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一个地方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环境有多优,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都可以直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不能引进,只能靠自身努力来改善和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是不断向前迈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实现追赶跨越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县委、县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动真格,再一次掀起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热潮,为我县园区实现快速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必须扎实有效破解园区发展难题

园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性的事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坚持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发展中解难题、在挑战中抓机遇是实现园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从解放思想入手,着力解决园区用地不足问题

“用地不足”是目前各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同样的区域、同样的条件的开发区,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近期园区管委会组织了考察团,前往怀宁、安庆、贵池、南陵等开发区实地考察学习,在解决“用地”途径方面感触颇深,深受启发,特别是贵池工业园,起步我我们迟,入园项目比我们少,但他们已经报批并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储备用地近5平方公里,确实令人羡慕。究其经验,、计划报批、土地置换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打政策“擦边球”,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国有及集体未利用地,大胆实施。众所周知,我县园区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同样有那么多荒山荒地、同样有国有及集体林场,同样不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敢不敢沿着“政策红线”,再次打一记漂亮的“擦边球”,否则,我县园区要实现快速发展、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空谈。

(二)从经营园区入手,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我县园区已规模初具,人气很旺,发展态势看好,具备“以园养园”的基本条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第三产业及社会公共事业进入园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定,允许实行土地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地生财,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目前,明珠大市场600亩项目用地以及振兴大道两旁80米

范围内用地商业运作的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县委、县政府适时启动;积极筹建并有效运作园区投资公司,市场化融通园区建设资金,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同时,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及社会事业,促进第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园区财政收入,增强园区长远“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园区自我经营、滚动开发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从理顺

关系入手,着力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征地拆迁一直是制约我县园区快速发展的另一大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园区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与所在地镇村工作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工作机制不固定,政策连贯性不强,等等这些,造成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一直十分被动。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根据《安徽省开发区条例》及市县已经批准发文的我县园区管委会职能权限,将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村、社区划入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园区的“特区”优势和园区社会事务局等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实行职责合一,强力推进园区征地拆迁和有关社会事务工作。

(四)从完善职能入手,着力解决办事效率不高问题

要实现我县园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园区管委会职能不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环境”问题。园区建设多年,大部分行政职能仍不具备,管委会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的协调机构,为了为企业提供服务,园区管委会不得不在人手紧缺情况下,周旋于县直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这样,势必会延误时间,降低办事效率,不时导致许多投资商的严重不满,从而影响了整个**发展环境。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县早已批准的关于园区机构和职能文件,尽快完善园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制,切实落实园区管委会相关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组建“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各单位设在园区的派出机构,受园区管委会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真正落实部门在园区的工作职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区内事情区内办”,使我县园区能真正成为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化的现代型经济“特区”。

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区建设

园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要求我们在快速推进、努力实现追赶跨越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县园区目前发展现状,提出如下两点建议性意见:

(一)高起点重新规划园区,走园中园和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路子。“规划设计是园区建设的灵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参观的园区在规划上都是大手笔,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规划起点高、功能全、布局合理、创新意识强,更关键的是规划执行得力,实施到位。这一点,对我县园区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我县园区建设初期,为了提升人气,尽快形成聚集效应,规划档次较低,且未能严格按照产业规划执行,导致环保等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的“非工莫入”的招商理念,导致园区目前配套服务功能严重跛腿。

根据成功开发区经验,没有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业、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必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也将很难做强做大,没有产业规划或不执行产业规划的园区,必将自食其果。为此,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建设现代化园区作为我县新城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当中,聘请高规格的规划设计院,调整规划,坚持科学性,突出前瞻性,注重开放性,强化协调性,体现兼顾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编制园区中长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

提升产业规划,完善配套功能,将园中园建设与配套服务业并肩发展。建议按照已经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重新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园中园”发展格局。改变“非工莫入”的单一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第三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等其它功能区,建议尽快出台园区关于第三产业及社会事务业的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引进医院、学校、宾馆、超市等配套设施,让园区企业老板可就近休闲、职工可就近就医、子女可就近就学,形成以“工业为主、二三产业配套、社会事务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开发新区。

(二)严格招商入园项目论证,实现园区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我县园区通过一定速度的量的积累,已经颇具人气,随着规划档次的提高和园区发展需要,我县园区已经具备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应该立足长远,兼顾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的平衡,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以,入园项目不能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必须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要强化专业招商的主流招商意识。建议逐渐改变指令性任务的行政招商方式,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努力实现行政招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的主力招商优势,完善外出专业招商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强化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专业招商人员的压力和动力,逐步实现由行政招商为主向专业招商为主转变。确立以税收贡献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招商引资考核方式,避免任务性招商带来“病残儿项目”和“坐地分赃招商”、“虚增投资招商”等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招外商、招大商、招好商”,从而促进入园项目质量的提高。

4.基层组织建设破解难题实施方案 篇四

中共红山窑乡土沟村党支部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和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成果,根据中央和省、市、县、乡党委的部署要求,针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存在的“队伍不稳定、活动不经常、制度不健全、保障难落实”等突出问题,尤其如何在思想上、作风上、文风上、工作上、制度上增强党组织和党员求真务实精神和能力,将是基层组织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问题。现就全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破解难题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破解难题活动,以“固本强基增活力,基层组织建设促发展”为主题,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出发点,以夯实基层组织为着力点,以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建设为主要内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全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体目标: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通过活动,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提升,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不断增强。

二、方法步骤

我乡基层组织建设年破解难题活动从2012年2月中旬开始至12月底结束,要破解这一难题,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当以“联村联户”活动为载体,深入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五步工作法”,力求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首先,把握一个主题。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做到“三个着眼”,即着眼于服务科学发展,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着眼于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制度体系;着眼于强基固本,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科学发展成果。

其次,明确两个主体。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为活动的主体,坚持“四个注重”,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注重优化组织设臵,通过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注重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三是注重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加大对农牧民党员的培训、帮扶力度,提升党员队伍的带动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四是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民生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第三,做到三个创新。找到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与当前中心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创新方法推进活动开展。一是创新活动载体,把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项目党建、整顿转化等工作做为活动的有效载体,推动活动开展。二是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中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三是创新党员作用发挥途径,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培育党员示范户形式,发挥广大党员作用。

第四,抓好四个结合。结合基层实际,一是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与下基层、促转型、惠民生、抓党建、保稳定相结合,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党员的重要依据。二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活动相结合,把基层组织建设理念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三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与试点创新工作相结合,努力在创新工作中培树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

最后,强化五项措施。为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主要从五个方面强化措施,做好保障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组织,配备专门力量进行安排部署。二是强化舆论引导。注重利用各种媒体对活动开展情况及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导,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中具体责任,做好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评选表彰工作。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将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努力构建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五是强化指导检查。根据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和广大党员的分布情况,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督查指导,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活动,重点应在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注重宣传,结合实际,选好载体,营造氛围,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强化督查,务求实效等几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通过调研,在基层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应注意防止出现以下五种现象。

一是紧密联系实际,防止流于形式。一要增强针对性。活动开展之前要组织专题调研,摸清本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开展活动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可操作、好控制的实施方案。二要突出操作性。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围绕中心工作,找准自己定位,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和载体。三要注重实效性。开展活动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以人民群众的评价来检验和推动工作,坚决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要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

二是立足推动工作,防止本末倒臵。党建工作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基础。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活动,要防止本末倒臵,要立足推动工作来开展活动,一要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只有基础工作抓落实了,党建工作水平提高了,党的先进性才能体现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身上,才能总结出经验、挖掘出典型、提炼出成果,真正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二要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要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化和延续,把学习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活动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发展成果自觉运用到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中,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三要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党组织应该把做好本职工作是否有效地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指标,始终围绕服务和服

从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谋划和部署,按照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是坚持深入推广,防止昙花一现。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特色做法、先进典型,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要求,持续深入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特别是对过去的一些好经验做法,如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村治新模式、集中联合办公等要进行梳理、回头总结,把过去的好做法继承、发扬、推广好。开展活动要谨防搞形式主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为创新而创新,要努力在对路、务实、深入上下功夫,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当作一种精神、一种制度,坚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不断提炼出有特色的工作做法,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一要根据活动时期、阶段、取得成效的不同,及时修改和确定新任务,提出新要求,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基层组织建设的热情经久不衰。二要逐步健全长效机制,把基层组织建设产生的好经验做法总结、归纳为日常规章制度,通过设立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制度,保持和增强“争”“创”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使活动始终处于滚动向前的状态。

四是严格监督评比,防止照顾平衡。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活动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开平等、群众公认的原则,不搞简单攀比,不搞照顾平衡,杜绝平均主义。评比表彰要坚持原则

标准,严格监督考核,真正使评选出的党组织和党员具有先进代表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以此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同时,在评比表彰中,要注重在某个方面、某项工作、某步环节有独到特色的“可学”示范作用的党组织和党员,以更充分地发挥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

5.调研文章:破解难题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篇五

作者:韩 凯 网站编辑:李爱玲 来源:《前线》 日期:2011-02-10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和首都的特殊地位,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不同城市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生产能力弱,服务形式和服务模式仍较传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单位在“转企改制”后,面临着市场生存压力,从客观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程度和满意度还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不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需要。

一、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非营利组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发达国家的社会三大部门(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分工调整,促使社会公益组织以“非营利”的方式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区别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以“民间”身份从事社会公共服务,但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它的“非营利”性质,发达国家在法律上区别于营利性的商业组织,对其有所限制: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三是非营利组织一旦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即非营利组织的资产在一定意义上是“公益或互益资产”,属于社会,不归组织经营者所有。

非营利组织既有“输血”渠道,又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它的资金来源大体可分为四部分:财政补贴,包括来自各级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社会捐赠,包括个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及国际组织提供的资助;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服务取酬;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实体收入、投资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靠以接受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为主的传统资助模式已不足以维持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自谋生路,全力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自给自足。

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属于精神和知识“产品”。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精确计算,也无法实现普遍的真正的等价交换,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必然受到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但是,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又属于“第三产业”,是由文化工作者用劳动创造出产品提供给它的服务对象或由公众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必然具有商品属性,也可以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剧场的门票、博物馆销售的纪念品),并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特殊商品的“二重性”,彰显了“天然”的非营利属性。

在发达国家和世界城市,为了防止商业对文化的过度“侵蚀”,非营利组织一般从事国民文化教育、提供文化消费服务,扶植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业务。它们已经成为社会文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统计,美国有140万个非营利组织,分布在全国各行各业和各个地区,与政府、企业等量齐观,已成为美国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电视台、报社、博物馆、歌舞乐演出团体,甚至包括一些社会文化机构,都可以是非营利组织。在政府拨款或社会捐赠不足的情况下,允许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活动,以赚得一些商业收入去维持生存和发展。但是,不能违反“非营利”的原则,更不能转变其宗旨。

二、非营利组织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世界城市的非营利组织体制及模式,有助于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难题。

第一,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结构。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传统的事业单位,在体制和机制上更具有社会及市场的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持续不断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准,优化服务结构。

第二,不断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该利用非营利组织的不趋利性,加强对社会基层、低收入人群、边缘发展区域、不同知识群体的分类服务。

第三,大力推进文化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非营利组织宜于将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对接起来,既可以充当政府和企业的“中间人”,又可以起到监督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第四,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水平。北京的文化设施权属复杂,大量的“内部”文化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可以利用非营利组织搭建社会化平台,建立和健全相应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逐步提高文化设施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水平。

第五,增加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文化元素。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吸取世界各民族乃至宗教的文化特色,妥善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先进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建立与多种族文化需求相匹配的供给体系。

第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北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世界传播中心的地位优势,要利用非营利组织的“民间”身份,发挥其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特使作用。

三、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建设和促进政策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就职能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虽然目前它们与非营利组织在属性和资金来源方面尚有差别,但仍可以作为重要的改革路径选择。

第一,制定和完善关于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法律法规。要制定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定位,建立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创新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积极支持区县级以上的文化基金会、行业协会等发展成为“枢纽型”的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主体化、建设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通过其载体——非营利组织的运行,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符合社会文化福利的公平原则。

第二,营造有利于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明确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资范围并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创新社会融资以及引导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慈善捐献文化,正确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观,科学制定和完善企业及个人慈善捐赠与税收减免的政策。积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的规划,探索采取政府补贴或者以公共文化设施的土地商业开发配套作为投资条件,吸引社会投资主体以非营利的多种形式参与,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第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体系。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纳入社会管理和市场管理的体系。除了可以将文化基金会、专业协会建设成为“中枢性”的非营利文化服务组织之外,还可以根据分类标准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体系。例如,从文化设施规模来讲,有中小型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书店;从活动频次来讲,有承担组织传统节日活动和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机构;从经营方式来讲,有专业和中小型文化网站,等等。

第四,科学制定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税法监督和管理制度。通过区别不同性质收入的税收政策,规范引导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经营活动。对于直接来源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性收入和相关收入,及其直接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开支的结余,可减免税;与公共文化服务非营利性目的无关的商业收入,应该按有关法律纳税。对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收入及使用加以限制,超越了有关限制,不仅会影响减免税资格,而且还可能受到直至被撤销的不同程度的处罚。

第五,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社会监管体系。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设立及运行实施要受政府全程严格监督,尤其是财务要接受政府税务部门的监督并且向社会公开。当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接受包括律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在内的第三方审计。同时,要建立非营利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

非盈利机构一般有慈善团体、文化交流促进团体等.属于社会团体范畴,应到民政部门或当地社会团体局办理登记。

(一)登记对象: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二)登记内容:

名称;住所;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法定代表人;活动资金;业务主管单位。(三)登记程序及时限:

1、发起人(5人以上)、发起单位(3个以上)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县民政局提出筹备申请,县民政局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2、县民政局6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筹备的决定;

3、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县民政局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或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

4、向县民政局申请登记发证(填写社会团体申请登记表、章程核准表);

5、县民政局收到申请登记材料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符合要求的,准予登记,发给证书。(四)登记条件:

1、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人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2、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3、有固定的住所;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5、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三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

6、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五)需提交的材料:

1、筹备申请书;

2、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3、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4、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团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的,需按干部管理权限,经组织部门批准);

5、章程草案。

上一篇:毕淑敏散文读后感8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生抗击疫情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