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024-06-19

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3篇)

1.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一

2016年春会仪小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万勇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部分,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

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能量;第二部分,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第三部分,介绍能源。第四部分,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2.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二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性彰显品德课堂的活力

本课教学中谈到的是经济话题, 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多交集, 对经济生活关注也不多。为此, 教学一开始, 我想到学生对饮食比较感兴趣, 便以视频“身边的进口食品”入手, 引导学生随着镜头来到超市的世界食品区, 伴着清新的音乐, 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 都情不自禁地聊起了自己吃过的进口食品, 一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然后, 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开展的生活调查, 学生不仅说了调查的物品, 还交流了选择这些外国商品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外国商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 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机为线索, 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到华为手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断加深学生对互通有无的认识。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活动性焕发品德课堂的魅力

“走进新闻直播间”、“真假猜猜猜”、“知识大抢答”这是品德课堂中的三大活动, 或创设情境, 或提出话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与老师互动, 与同学互动, 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探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领悟世界各国在互通有无中共同发展。新闻播报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并在播报中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是说, 活动中学生看新闻、听新闻, 自己播新闻、老师播新闻, 随着播报新闻,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了世界, 一种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课程结束时, 我开展了“知识大抢答”的活动, 将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名称、过程及作用三方面进行渗透, 活动的形式充满竞争的意味, 而内容上既有书本的, 也有补充的, 既有较远的, 又有较近的, 弥补了教材中部分素材信息不新的不足。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放性展现品德课堂的个性

(一) 用好教材资源

我对教科书上的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在原始性的资源基础上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并依据新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新确定了教学的结构和流程, 将《南非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外来词》、《世界贸易组织》等教材资源变成教学的有力支撑, 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二) 用好信息资源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如中国制造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中国制造的优势与困境、我国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互通有无的发展史, 等等。面对众多的信息, 40分钟的课堂该如何取舍显得非常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我紧扣目标, 围绕重点和难点筛选资源, 如:在“真假猜猜猜”揭晓答案之前, 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资料、一张漫画、一个数据, 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辨, 使学生对中国制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认识到我国虽是制造大国, 却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我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 走“中国创造”之路, 由此领悟到自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其次, 进行资源的转化, 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用图文或录像的方式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静为动。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辨性凸显品德课堂的深度

在现在的社会中,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为“中国制造”而自豪的层面, 认识不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的不足, 显然是不够的。对此, 我设计了“真假猜猜猜”的游戏环节, 让学生在游戏中辨一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这句话的真假对错。答案不是我简单地告知, 而是出示相关资料:中国工厂生产苹果手机, 中国只获得了极少的利润。就此,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中国制造所获的利润这么低?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你发现了什么?由此, 学生在猜测真假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受到碰撞, 由“真”到或“真”或“假”, 再到“假”的统一认识, 自主的思辨让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不断得到深化。在随后阅读“2014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榜”资料时, 在看到中国企业身影时, 学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倍感欣慰, 同时也在最新时事热点“中国制造2025”的引导下, 内心深处更是种下十年“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这一教学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步步深华, 凸显出品德课堂的深度。

本课教学时突出了品德课堂的“四性”, 将生活资源、课程资源等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辨, 在思辨中深化自己的认知, 得到情感的体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收获了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份精彩。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 要收获精彩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如何去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品德课堂, 需要教师把握品德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就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赛课一等奖课例《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来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四性”进行探讨。

3.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三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丰乐镇程店小学 李立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并知道能量的具体转换过程。2.过程与方法

能针对具体的情景,说出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能;能设计并运用简单的实验来亲历能量的互相转化过程并加以研究;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转化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转化的探究活动,并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形式的能量。2.难点:理解各种形式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三、教学准备:

有关能量转化的课件;使用太阳能电池的计算器、太阳能的应用材料、手摇发电机;火柴、细铁丝、三角架、石棉网、花生米、水、小烧杯、软胶塞;大扣子、粗线,记录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能量方面的知识。

1.谈话:冬天天冷时,同学们常常两只手互相搓搓,就觉得暖和些了。这里都发生了什么样的能量形式的变化?(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了。)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很多形式的能量,如电能、风能、热能、光能等,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用得最多,也是用途最广的一种能是什么吗?(电能)(课件出示电灯图)提问:是什么形式的能量使电灯亮起来的?

3.讲述:电能让电灯发光、发热,我们就说电能转变成了光能、热能,可以把它这样记录下来。

板书:电能→光能、热能

4.谈话:其实,能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一—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谈话: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看看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2.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操作,提出做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小实验的要求。3.提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用温度计量一下加热前后的温度,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回答:水温会上升,产生了热能。)

4.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讨: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说说在这一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指出:花生米里的能量是化学能)(全班交流得出: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后,花生米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使水温升高了。)

板书:化学能→光能、热能

6.教师指出:花生米燃烧后把其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那生活中的热水也是由烧水的材料煤、柴草等燃烧后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

7.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上的图)引导学生观察能量转换的过程。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4)师生共同完成能量转换过程的描述。(课件出示)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声能。从而使水烧开。(课件出示)即: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声能。

(三)实际应用

1.谈话:我这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飞旋的扣子”,边说边玩)。2.讲解飞旋的扣子的做法及玩法。3.让学生小组合作按要求制作玩具。

4.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玩具,比一比谁做得好。在学生玩过之后研讨:这里面蕴藏着什么科学道理?

5.全班交流其中能量转换的过程。

6.请同学们回想自己玩过的溜溜球,其中能量又是如何转换的? 7.出示太阳能应用材料,让学生猜想是什么能量转换成什么能量。8.学生交流讨论其中能量转换的过程。

9.出示手摇发电机,演示能量转换,学生分析交流。10.小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小玩具里也蕴藏着大道理!

(四)拓展延伸:

运用你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以卡通画的形式将第56页下闹钟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应至少画两种能量转换。

全班交流创作结果。

(五)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延伸

寻找在我们生活中见到的能量转化的例子,并思考: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或减少,转换成另一种能量是否发生变化?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热能、声能

电能→光能、热能

化学能→热能、光能

4.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四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广玉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广玉兰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过渡: 广玉兰给你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印象,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广玉兰,一起去细细的欣赏一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2到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细细品读。

二 教学第三自然段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广玉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 “数世同堂”“生生不息”是什么意思?(一代一代的繁衍,不停息)

那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数世同堂”在文中怎么理解? (在文中指在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2 细细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生交流)

3 在这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中,你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先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吧

4 学生交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相机点拨。

5 引读:因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所以,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6 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生生不息(板书)

对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有了形象的了解后,相信读好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读,一会儿比比看哪组读得最好。

7 指名读,师生互评

8 在刚才的阅读中,大家都显得那样投入,这些优美的文字,如果能变成自己的语言,不就更好了吗?

(多媒体战士课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试着背背看。

9 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第一句我来,下面的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背,最后一句一起来,好吗?

(配乐)

过渡:你们深情并貌的诵读让老师眼前也仿佛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广玉兰,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盛开的洁白柔嫩,凋谢的还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棵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树。

让我们走进这株美丽的树,看看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三 教学第二自然段

1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洁净、高雅)(多媒体展示课件)(板书)

2 从哪些语句看出它洁净、高雅的特点的?

“我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

a 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花瓣的?

b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是什么样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质感呢?有点玉琢冰雕,多媒体展示,看一下玉琢冰雕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和广玉兰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c 广玉兰具有独特的美,白中泛青,柔中寓刚,富有弹性,广玉兰美得连作者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深情并貌的朗读来表达对它的赞美!能读好吗?

自由读--指名--齐读

四 教学第四自然段

1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滚滚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秋冬时节。。。”

过渡:你还能从哪些语句看出广玉兰的叶子也很有生命力的?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A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板书)

B “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怎么理解?

C 你能读好它吗?

2 广玉兰的叶片从外形上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就有一张广玉兰的叶片,你能看着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咱们再来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吧。

3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记住这张充满生机的绿叶吧!

五 总结

1 广玉兰的确美 (指板书)

作者在绿油油的丛林中散步,总会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密集油亮的叶片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2 刚才听了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老师都沉浸在美的境界中了,你们呢?喜欢广玉兰吗?

3 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赞美,把我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六 布置作业

5.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五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回顾课文:文章的主人人物是谁和谁:(板书:吴王 少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过渡:学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什么命令?请说 “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到这个故事,标出来。

二、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

(指生读故事;出示这段文字)

2、了解故事:

(1)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 蝉、螳螂、黄雀、(学生说,教师板书)(2)它们各自在做些什么?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3)想想它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4)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到眼前的美食,却不知道身后的什么?

3、出示词语、讲述故事

(1)

蝉 悠闲 自由自在(却不知道)(2)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a 指名读 齐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根据这几组词语,自己来练讲一遍故事。b 自由练习讲故事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

3、教师引出成语: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学生说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小黑板学生齐读故事)

三、引导探讨“道理”:

1、过渡:少年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少年用意的句子。

2、指生回答。交流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2)引导:请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想: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

(3)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多指生说)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指导朗读:是啊,多么深刻的道理,师引读: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一心想着„„(学生接读)

3、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那吴王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3)吴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悟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第一段想一想。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吴王和和蝉、螳螂、黄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指生说)

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连声说——(生接读)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四、感受少年形象

1、过渡:少年为什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去劝吴王,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生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少年不仅故事选得妙,而且他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请你快速默读2-8自然段,细细品味少年的言行,标出有关词语,思考一下妙在哪里?

2、生按要求读文。

3、交流

清晨:时间选的好 弹弓:道具用得妙 王宫花园:地点选的好

有意思:抓住人的好奇心。

转来转去:沾湿:引起吴王注意;起得早 毫不介意:一个爱国的少年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有耐心

3、少年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吴王。想象少年说话时是怎样的神情?想象一下,吴王下死命令在先,少年稍有不慎,便会有砍头之危险,面露怎样的表情很重要!(镇定、若无其事,故作神秘)

4、请同学们用心揣摩一下当时少年跟吴王的神态、心理,同桌分角色练一练。读一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练习——指读)

5、小结:这位少年勇敢、机智、聪明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六 拓展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事。(实例分析:雾霾天气)

小结:他们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我们以后该保护环境 小结: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六、作业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寓言故事,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螳螂捕蝉

↑ 只顾眼前利益

螳螂

↑ 不顾身后祸患

黄雀在后

6.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六

一、巧用数学的应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 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可见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学生心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学了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学好数学, 既可以做治国安邦的大事, 也能做养家糊口的小事.

当今许多学生的理想都是长大后当科学家、航天员、医生、银行家……而很少有学生想当农民、工人、清洁工等.而作为一名教师, 既要让学生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 又要让学生树立一个立足现实的小愿望.所以我在许多课例中都从树立平凡的小理想入手, 进行数学中的“职业”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产生“数学有用论”的想法.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例》时, 遇到这样一道题:

一种农药的说明书上标明:将此药液与水按1∶500混合, 搅拌均匀后喷洒于农作物表面.

(1) 要配制这种农药150.3千克, 需要药液与水各多少千克?

(2) 现有350千克水, 要配制这种农药需要多少千克药液?

(3) 如果现有药液0.6千克, 能配制这种农药多少千克?

正如现代教学论中指出: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充分让学生体验题目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这道题时, 我会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农民, 也要懂科学, 会治病虫害.只有按1∶500的比例才能合理地配制农药, 才能杀虫除害保丰收, 反之, 药液成分多了, 既浪费成本又有害于庄稼和人, 而水分多了就达不到除虫的效果.

由于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利害关系, 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态度特别端正, 生怕出了偏差产生严重的后果.“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差.

其实小学数学应用题涉及的职业不下几十种, 在这类应用题教学中, 我都采取从实际应用入手进行教学,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效果比课堂上一遍又一遍枯燥的讲解和练习好得多.

二、妙用数学的游戏性,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 它可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通过设置游戏的方法, 让学生们主动地学习掌握, 使课堂学习生动有趣, 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促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也能够使得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 经常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游戏、竞赛, 并根据每一次游戏或竞赛的难度设置不同的积分, 学生获得积分并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能从老师那儿领取一个小奖品.从而使学生在练习的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时, 我就设置了一套数学的闯关游戏:每一关题目由易到难, 学生闯关成功就能获得每一关相应的积分:

第一关:一桶油, 重28千克, 用去25%, 用去多少千克?

第二关:一桶油, 用去25%, 正好用去7千克, 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第三关:一桶油, 用去25%, 还剩21千克, 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第四关:一桶油, 用去7千克, 用去的是剩下的25%, 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依次出示这四关, 让全班学生推举候选人进行闯关, 其他学生也要积极思考, 一旦闯关的同学闯关失败, 机会就让给有准备的人.一名学生上台闯关, 全班学生自主参与, 形式新颖, 具有挑战性, 趣味性,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常用数学的广博性,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广博性的精彩描述.小学数学也不例外, 它几乎是一本“百科全书”, 从数学书一系列的习题中可以获得很多常识性的知识.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 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世界上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面积大约900万平方千米, 欧洲的面积是大洋洲的, 是北美洲的……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洲的面积各是多少;宇航员在月球上的体重只有地球上的, 让学生知道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土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一, 人口大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九;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煤炭储量大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六, 石油储量大约占百分之十二, 天然气储量大约占百分之五十三.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信息, 鼓励学生树立开发西部, 建设西部的远大理想;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不足2300立方米, 仅是美国的、巴西的、加拿大的.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拥有量, 从小养成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

7.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工具和资源:电子白板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

1、点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季老先生一篇散文——夹竹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夹竹桃的? 板书:花色

花期 花影

2、指名读课文的1、6自然段。

3、自由读1、6自然段,质疑。(预设:既然“夹竹桃不是名 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季老先生却“爱上了夹竹桃”?)

三、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出示)

1、默读2——5段,用“()”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体会。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3、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收获。

 品读花色的“奇妙有趣”

1、红色的花朵使我想到火„„宛如雪上有火,或火上有雪。(板书:花色“奇妙有趣”)

2、师:是呀,火雪不容,但红白花开,却相映成趣。的确奇妙有趣!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奇妙有趣的美景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感悟花期的“可贵韧性”

1、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生谈体会: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百花争艳,接连开放。)②同学们体会的很好,怎样读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练读,指名读。③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2、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生谈体会: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②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吐艳”?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③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④师引导后齐读(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

3、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①(生谈体会:花期长)

②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 “无不奉陪”呢?(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③指读,齐读。

④出示:让我们也来练一练。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⑤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不禁感叹道——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4、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句运用了——反问。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其中的感情!

5、作者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板书:花期韧性可贵)院子里的花又是怎样的花呢?生读第三段。

6、真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院子里的花。(出示:展示十四种花)

7、小院的美景可用文中的哪些词形容呢?(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8、课文题目是夹竹桃,作者却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是不是离题了?(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9、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段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段那样进行对比衬托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0、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想象花影迷人的“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呢?(板书:花影迷人的“幻想”)

2、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3、奇妙的幻想,你记住了吗?自己试着填一填。(出示:)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碰巧有几只(),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夜蛾飞过,()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微风(),(),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你幻想它是什么?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于是,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爱)

2、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开头所写,齐读第一自然段。

3、这样,首尾——照应,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方法,使我们的习作结构严谨、完整,进一步突出主题。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这两段。

四、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看一看它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3、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五、板书:

奇妙有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引发幻想

3、播放图片,欣赏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4、师过渡:夹竹桃静静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对季老先生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呢?你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二、品读课文

(一)品读“韧性”

1、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1)提出“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2)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轻声朗读第四节,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品读。

出示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出示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1)指名读句子。

(2)品读(指名品析,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从整体品读:从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说明夹竹桃花期长,一年三季充满生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

②从局部抓关键词语:“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语。

③重点评析两个双重否定句。

a.“无日不迎风吐艳”:“无日不”没有一天不,没有一天不是迎风吐艳,可见它常开不败,生命力顽强。

“无日不”可以换种说法,不改变句意(每日都),你觉得这两种说法,哪种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你能用“无„„不„„”造句吗? b.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①品读“无不奉陪”,比较句子,换个说法 ②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③造句

(3)朗读指导。谁能通过朗读把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出来? 指名读,评议,师生共读

3、师小结:无论天气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啊!读到这你一定和季老先生一样为它的韧性所折服,悄悄地爱上了夹竹桃吧。让我们一起朗读第四节。板书:韧性可贵

4、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师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换一种说法,院子里的花又如何呢?

(1)三名女生分季节读第三自然段,师引读结尾句。(2)作者的小院可用什么词形容? 师:文章的题目是“夹竹桃“,为什么要将小院写得如此之美呢?用意何在?

(对比的手法衬托它的韧性)

5、重组三、四节,师生交插朗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出示:

小院的花

在和煦的春风里,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在盛夏的暴雨里,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在深秋的清冷里,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花开花落)

出示:

夹竹桃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韧性可贵)

6、小结:悄悄地,一声不响地,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你想到了什么?(谈具有韧性的人或物)

(二)感受作者的幻想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还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出示合作探究:

轻声朗读第五节,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引起了“我”哪些幻想?

△你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自学并互动交流。

3、全班交流。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出示: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① 指名回答 ②有感情地朗读 ③齐读,板书:参差迷离

(2)师过渡:月光轻柔,夹竹桃的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啊!置身在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

引起作者哪些幻想?

(3)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① 自由选读

②配乐赛读

③真美啊,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当你置身于这种境界,你的思绪是否飞扬了起来,此景此情,你产生了哪些幻想?请同学们展开幻想,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在这动人的画面中,你似乎又看到什么,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想一想,可以动手写一写。

④指名配乐朗读

4、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又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三、总结全文

1、师引读:季老先生因为夹竹桃有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师总结:夹竹桃的韧性不是表面能体现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四、作业

1、造句

(1)无„„不„„

(2)„„无不„„

2、背诵课文第4、5节

3、仿照课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韧性的人或 物。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花色

奇妙有趣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8.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 篇八

(一)家乡的骄傲---万湾梅子

我的家乡在丹凤,在那儿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万湾,它因出产李梅而出名。那儿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梅子树,少的十来亩,多的达百十亩。万湾它地处县城城西14公里处的棣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是一个天然的无公害生产区。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勤劳的万湾人大力发展李梅等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已栽植李梅1500余亩,挂果500余亩、年产优质李梅500余吨。所产李梅个大、肉厚、核小、酸甜适中,色浓味纯,远销宁波、广州、温州、福建等11个省市,深受消费者青睐,李梅已成为为丹凤特色品种。2003年10月万湾李梅生产基地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无公害果业类生产基地。

阳春三月,几阵春雷,梅子树枝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下,跳起优美的舞蹈。几阵春雨,使梅子树枝上绽开了一朵朵小白花,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披上了银装,不时,还发出一阵阵清香呢!放眼望去,整个万湾村就笼罩在绿海黄浪之中;一到夏天,家家梅子、户户飘香。我的家乡也插上致富的翅膀,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

暑假来临之际,我邀请几位同窗好友到万湾散心,这次我们亲身感受了一番果农采收梅子的喜悦场景。

从县城出发,沿着312国道向西行走,清凉的微风引领我们一路欢歌。初升的太阳照在粼粼的河面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

远远望去,河堤上、田野里、山腰间,甚至村民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栽种着梅子树。梅子树,它有着白杨高大的身姿,桔树婆娑的枝叶。枝枝叶叶浓荫覆盖,每一株果树都高大蓬松,像一把撑天的遮阳伞,整齐划一的万湾新村就淹没在梅子树的绿浪中。

走近梅子林,只看见,一个个梅子好像青中带黄,黄中透红的乒乓球挂在树枝上,上面还结有一层“白霜”。猛然一望,仿佛成千上万个小灯笼挂在树间,放射出火红的、金黄的光芒。成熟的梅子在微风中摇摆,露出甜甜的微笑!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只见果农们忙得不可开交,正在收梅子,有的搭梯子在树上采摘,有的在树下捡拾,有的忙着将果子按等次分类„„同样红褐色的脸上洋溢着自足的微笑。见到我们的到来,热情好客的果农捧出最好的板栗请我们品尝,我们欣然接受,分享着果农们丰收的喜悦。摘下一个梅子,使劲咬一口,哇,好甜啊!从嘴角一直甜到心里。厚厚的果肉、甜甜的汁水,果肉和果核都已分开了。听一位大妈说:这种梅子叫空心梅,是梅子中最好吃的一种。如果你吃了这种梅子,那种甜甜、脆脆的滋味你一定忘不了。不大一会儿我们不由得也加入到这热闹的摘梅行列之中,同伴们个个喜上眉梢,小鸟般雀跃而去,欢笑声不时在梅林回荡。站在梅林放眼四望,整个万湾就像婴儿睡在摇篮里,任凭河风荡漾,安稳舒适地睡着,脸上还挂着笑呢!是的,家乡的人们是该喜上眉梢的好的生活,这么好的政策,不舒心才怪呢!

有些麻利的果农已经将梅子拿到市场上去买了。市场上好多地方都摆着一筐一筐的大梅子,人们不停地吆喝着:又大又甜的梅子,快来买呀!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上街的人无论是拿兜的、拿筐的,还是拿方便袋的,都要买几个带回去尝尝。一个个成熟的梅子肉厚核小,香甜可口,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不愧是丹凤的特产啊!

如今,万湾李子,它已小有名声了。它不仅昂首挺胸地走进了家乡人的果篮,还源源不断地登上了城里人的餐桌,迎得了普遍欢迎。它岁岁月月为丹凤人民造福,是丹凤人民的骄傲。

现在,人们把梅子送入加工厂制成各种食品,梅子干是最普遍的,香、甜、细、嫩,什么口味都有,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口味。梅子制成各种食品,如梅子果酱、梅子果汁、果醋„„ 包装也十分精美,有瓶装、盒装等等。

梅子是家乡人民取之不尽,吃之不厌的好水果,是家乡人民的致富希望,它能让家乡人民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暮霭初升,我们一行还久久不愿离去,临行每人竭尽所能地拎着各自的战利品,如孩童般蹦跳在万湾宽阔的水泥路上,脸上洋溢着无限的幸福,我还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祝愿家乡乡民们的日子过得犹如梅子,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幸福绵长!

(二)最爱家乡的柿子

东街小学 六年级二班 代妍丽

我的家乡,在陕西丹凤,它坐落在丹水之滨,冠山脚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家乡的房前屋后长满了许多果树,有桃树、杏树、柿子树和苹果树。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几棵长在老家门前的柿子树。

柿子树的树干并不高,但长得很茂盛。它的树枝粗壮,树皮很粗,大的枝条任意的扭曲着,向外四面伸展,生出无数条交叉重叠的小枝。它的树冠很大,冬天是光秃秃的;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的长出淡黄的嫩叶;到了夏天,无数条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简直就像在天空中撑起了一把巨伞。

柿子花是在春天开放的。它小小的,淡黄的,一簇簇,一朵朵,点缀在密密的绿叶中,就像夏夜里闪烁的繁星一样。它的花香清幽而淡雅,引来了无数的蝴蝶和蜜蜂。

柿子花的花期很长,花谢了,小小的柿子就挂满了枝头。它小小的,圆圆的,挺着骄傲的、圆嘟嘟的肚子,坐落在莲花一样的花座上。

到了夏天,树上挂满了圆圆的青柿子。随着季节的变化,柿子一天天的长大,由青变黄,由黄变红,由硬变软,由涩变甜。到了秋天,柿子熟了,树上像挂满了无数个精巧可爱的小红灯笼。秋风吹来,被柿子压弯了的枝头果实累累,在秋风中摆来摆去,就像要掉下来似的。

到了深秋季节,柿叶在秋风中纷纷落下,只剩下黄灿灿、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成熟了的柿子,皮薄而红,肉软而鲜。摘下一个用嘴一吸,一直甜到了心里。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它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及钾、铁、钙、钠、镁、碘等矿物质,甚至超过了苹果、梨、桃等水果。

柿子的吃法也很多。软柿子去皮和面,烙成柿子饼,香甜可口;破柿子可以做成食醋,真是又酸又香;硬柿子可以把皮削掉,用线串起来挂在屋檐下,风干后把它压扁,就变成了干柿饼。我们老家每年过春节,都是用这种干柿饼来招待客人的。

9.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九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 通过其重点难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多少首先是建立在学生会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辩论, 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 让学生真正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 (或少多少) 其实就是求两个数的相差数, 运用减法将大数减去小数的进行计算。

一、预设生长, 开放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我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师生关系, 通过手势、眼神、语言不断地鼓励孩子敢于交流, 敢于创新,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的一开始, 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地时候, 这是一定要抓住时机进行热身训练, 一系列的口算过后, 迅速出示两条彩纸, 彩纸颜色艳丽, 很能吸引学生, 但从肉眼上不能直接看出长短, 提问让学生怎么比较长短的时候, 很多同学都想到了要将一端对齐后看, 并让学生根据两张纸的长短用我们以前学过数学的知识说一句话, 学生很自然想到了红纸条比黄纸条长一些, 黄纸条比红纸条短一些。当追问到:你是怎么知道的?红纸条比黄纸条具体长多少呢?你能来示范一下吗?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将一端对齐后将一根长地彩带折过来后, 多出来的那段就是比另外一种颜色多的长度。随手而来的彩纸, 形象的实物操作, 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生动演示出来, 让知识构建成为可能。

二、预设生成, 开放学习内容

1. 提问。

课堂中例题出示, 展示情境图, (红花片13个, 蓝花片8个) , 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似乎有点难, 如果实在不会, 我们也可以先提问让学生仿照着提, 事实证明千万不要小看他们, 有时候他们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学生能根据条件提出譬如以下的问题来:

(1) 两种花片一共有多少个?

(2)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

(3)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问题提得很好, 老师就要适时表扬, 谁都喜欢表扬, 只管说好话, 能表扬到浑身起鸡皮疙瘩最好, 我就是这么做的, 学生们上课听到开心的很, 情绪会传染, 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让他们愉快地成长, 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 我的学生很愿意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2. 摆演。

当学生借助小花片一一摆放的时候, 他们其实无意中已经在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了, 如果没有做到这样, 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将对应好的和没有对应好的拿出来比较, 看上去很明显, 如果对应的话, 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多了多少, 反之, 就不清楚。

理解数量关系后, 我们需要尝试着将这样的句子连贯的说, 反复说才能让自己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时候一边提醒学生反思:红花片比蓝花片多了5个, 那么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呢?逆向思考能够让学生思维更加严谨。学生会思考到其实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 实际就是两种花片相差5个, 直接点题, 学习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3. 抓摆。

展开开放式学习, 学生同桌合作, 两个同学抓一把花片, 数数有几个, 并比一比多少。学生合作时观察到有些同学是用一一对应比较后得出结果, 有的直接就能说出谁比谁多了几个?这时及时抓住学生中的学习资源, 让这些没有排就算出结果来的同学交流得出:实际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要将大数减小数就可以得到相差数了, 算理算法自然水到渠成。

开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 发散思维, 开放的学习内容重点体现在课堂实践和习题的设计上, 教会学生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题目看似简单, 但每次都贴近生活实际, 恰好在他们够得到的高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

三、预设理念, 开放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映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以及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情上和生理上所产生的种种反映总和。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不同之分。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 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动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殊对象的共性,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从而取长补短, 灵活运用各种各式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联想、发现;自主尝试、探究;自主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自主练习、提高,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我听见就忘记了, 我看见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我们在学习情境中就应该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10.苹果家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十

1、通过组织参观果园,去商店认识水果品种,以及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活动,懂得接触社会,丰富生活内容,有目的地阅读,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2、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按所提供的资料卡片,介绍某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3、借助习作练习,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学习摘抄、运用资料卡片处理信息的能力。

4、能够举一反三,借助例文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别人介绍其他的“家族”。

教学重点:

学习摘抄、运用资料卡片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按所提供的资料卡片,介绍某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或到商店认识水果等。

2、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关于自己熟悉事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出文题

1、板书“家族”,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词想到的内容。

2、学生说说题目变成“苹果家族”想到的内容。

二、师生探讨,交流写法

1、过渡:

如果让你去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你准备怎样入手?

2、学生自由交流。

3、班级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4、阅读资料,思考写作要领。

(1)学生结合卡片资料及自己参观访问和阅读中所获取的新信息,讨论材料组织问题。

(2)交流反馈。

5、有情提示:

●展开想象,尽力把文章写的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结合单元文章特点,借鉴说明介绍方式,寻求素材的最佳组合。

三、结合文题,延伸拓展

1、过渡: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可以写什么家族?

2、学生讨论。

3、交流反馈。

四、交流材料,练习说话

1、学生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材料,并做好整理工作。

2、汇报交流,及时评价。

五、独立习作,巡视指导。

学生依据收集的材料独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评析习作,修改誊写。

1、阅读文章,师生评议。

2、结合习作,做好修改工作。

3、认真誊写。

11.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教案 篇十一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1、“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

2、老师拿出自己的童年照片,给同学讲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大家谈话的兴致。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1、谁愿意把自己珍藏的照片或物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听听你动情或有趣的讲述? 教师简要提示:

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2、先同桌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的女儿在身患绝症后躺在床上写下的《爸爸逗我》。学生自由阅读例文。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的趣事能体现你的个性吗?

3、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学生写草稿。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习作2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重难点、关键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2 交流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习作3

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作前准备:

收集古今中外名人惜时、勤学的事例或找一些具有感人事例的小故事。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文章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

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读后感“读”“感”

习作4 设计理念:

观察是我们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教案中重视写作前的作文活动设计,这样让学生学习观察、摄取和感悟,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应是“有趣”,如何写出当时的有趣,是一个难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学会观察。作前准备:

观察小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用樟脑丸做一些小实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增强持续观察的意识;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在语言表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引导探究乐趣。

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许多实验,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你们做过哪些实验,还记得吗? 谁愿意说给其他同学听。

二、组织活动,摄取习作素材。

1、我们现在到外面去做一个小实验,愿意吗?

2、组织学生到门口选好的树下找一只小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划一道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如果蚂蚁穿过这道“防线”,就在蚂蚁前面再划一道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它的周围划一个圈,这个圈呀稍微大一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圈子逐渐缩小,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下,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3、教师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三、创设情境,交流活动发现。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回到教室,教师采访学生:小摄像师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②师生共同评议。

3、口述练习,随机指导。

四、自主表达,拟定个性文题。

1、自主拟题。

如果以这次实验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你的心情变化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这节课为题,怎么拟订? „„

2、学生自由习作,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五、互批互改,提高习作素养。第二课时

一、同组交流习作。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推荐优秀片段或者全文,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三、修改作文。

四、学生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实验 先„„再„„后„„

习作5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本次习作要求,能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

2、习作中要能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而烦恼,要能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消解烦恼。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针对“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情况,联系自己在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的经历,充分地交流各自“成长中的烦恼”。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这些烦恼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他们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如语文成绩总是在班上排名居后;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如爸爸下岗,家庭收入拮据;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如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

二、揭示话题,选择材料。

1、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

2、引导学生认真筛选习作的材料,想一想:你的烦恼是什么?又因为什么而烦恼?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便有了自己的习作内容。

3、按照写作要求,有条理地叙述。

三、明确要求,讨论写法。

1、本次习作训练目标:大胆写出自己的心理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实话实说,这样才能写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习作。

2、引导学生讨论写法: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如何来写,在彼此的写法交流中,互相借鉴,从而建构完成本次习作的新写法。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教师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及时点评,渗透写法的指导。

四、鼓励动笔,学生作文。

学生按照本次习作要求,认真完成习作,写好后认真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五、分组交流,评改习作。

1、引导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习作交流。交流中,认真地聆听别人的习作,虚心地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能向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在交流中,认

真地朗读自己的习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采纳别人的合理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

2、在学生分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2—3名优秀习作或有进步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习作6 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第二课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适时评点后,学生誊写作文。

习作7 [设计理念] 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出有个性,有创意作文。采取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理真情切达意”,使作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和同学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篇话别的作文。板书课题:话别——写给XXX

二、引导审题

1.看到问题,你先想一下,你的心里话要对谁说。2.把题目补充完整。

3.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个人。

4.讨论小结:这就是说文章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此外,要注意意思是“话别”,所以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学习例文

1.怎样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有真情实感呢?我们先看例文的片段,这是吴小亮写给传达室沈伯伯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

2.自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例文主要写了哪些事?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沈伯伯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联系例文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思考: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呢?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具体场景

4.教师总结:例文抓住了沈伯伯为“我”送作业本、打扫校园、迎送同学等具体事例,生动表现了他工作认真、关爱同学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眷恋沈伯伯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选材

1.同学门已经想好了要写给谁,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有具体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欣赏部分学习、生活的照片)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或场景来表达你对这个人的眷恋之情。(的确,同学们每一张快乐的笑脸,每一个有趣的动作。每一次精彩的发言,都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记忆中了。)

4.集体评议,教师点拨。

五、完成习作

1.学生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2.指名读习作片段,集体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教你一招,向你推荐几个新颖的作文开头

1、抒情式开头:

童年,多么璀璨的一个词语;母校,多么值得依恋的一个地方;老师,又是多么亲切的一个称呼。X老师,我要深深地向您鞠一躬,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2、比喻式开头:

快要毕业了,每每想到要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心中就涌起一丝眷恋之情。啊,我的朋友——XXX,你是我记忆中永远的明珠。

3、具体场景开头:

“叮„„”恼人的下课铃声又响起了,讨厌!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一堂语文课又下课了,我多想再看一会您给我们讲课的神情,再听一会您给我们讲课的声音„„

4、借用古诗开头:

“桃话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吟诵着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送别诗,我不禁想起了你,我的好朋友——XXX。

5、描写式开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悄地溜走了,无声无息。当我们要离开这六年来相依为伴的母校时,心中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看看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流淌在我们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深深眷念使我们不忍离去。

6、开门见山式开头

12.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篇十二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二、积累运用。(32分)

1、看拼音,写字词。(6分)

guò lǜ xiǎn jùn chú fáng yān hóu gū fù yáng yì

( )( ) ( ) ( ) ( ) ( )

2、选择合适答案的序号。(8分)

⑴下列各组词的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悄(qiǎo)然 禀告(bǐng) 按照(ān) 菩萨(sà)

B、专心致志 东张西望(看) 凌(líng)晨 家喻户晓(天刚亮)

C、石笋(sǔn) 风卷残云 猝不及防(突然) 承诺(nuò)

⑵下列词语搭配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战事激烈 打消念火 躲过障碍 辨别方向

B、聆听教诲 开发海洋 哺育生灵 优雅的乐曲

C、个性鲜明 激发希望 增强才干 炽热的心跳

⑶下面的句子,表达正确的一句是( )

A、小山似的涌浪一个接着一个,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B、突击队员乘胜追击,一举粉碎了敌人的神机妙算。

C、“如梦令”、“渔歌子”、“卜算子”不都是词牌名。

⑷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沙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显眼的石子。

3、结合语境填成语。(3分)

近来,H7N9禽流感在国内许多地方蔓延开来。当你身边出现了疑似病例,你一定会

感到 ;当患者经过治疗康复后,你一定会感到 。面对这场

灾难,全国人民只要 ,就能战胜它。

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5分)

⑴九百多级台阶一直延伸到山上。(请把句子写生动些)

⑵写一句包含农具或与农具有关的诗句。

⑶仿写: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 ; , 。

5、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文字。(6分)

牛顿满脸羞得通红。他检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痛苦极了,但是没流下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贯。

6、 阅读产品说明书,完成填空。(4分)

暖瓶加热器说明书

暖瓶加热器为我厂最新产品,专为家用暖瓶设计。本品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煮开一瓶凉水(2公升)只需20分钟左右,电费相当于每杯水3厘钱。

使用方法:将加热器置于水中后(水面距瓶口不得低于5公分),再接通电源。使用完毕,先断电源,然后取出,擦拭干净,收藏备用。

注意事项:禁止在空气中使用及加热固体。禁止剧烈磕碰及拆卸。

北京家用品二厂出品免费客户服务热线:8007894567

⑴文中的“本品”指

⑵奶奶先接通暖瓶加热器的电源后,再加水并煮面条。你及时阻止她这样做的原因:

⑶如果看了说明书后对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不明白,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产品的功能特点等,你应该采取的最佳方法是

三、阅读感悟。

(一)联系学过的课文填空。(12分)

1、户枢不蠹, 。 不要人夸好颜色, 。(1分)

2、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选

自 代词人 写的《如梦令》;我们还能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如她的诗句: , 。(3分)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 , 。”这段话选自 写的《 》,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文章是《 》,从所填的句子中我体会了孔隙的 。(4分)

4、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们领略了 的长江, 的三亚落日……也体味到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从《螳螂捕蝉》的文中我知道了。从斯帕拉捷身上,我学到了。(4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A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片段 (10分)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1、在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2、用“--”画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1分)

3、“喜怒无常”一词出自 ,意思是: ,用 “喜怒无常”写一句话: 。(3分)

4、人们“热爱海洋”,因为 ;海洋“喜怒无常”的“怒”表现在。(2分)

5、人们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要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海洋环境的

宣传标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2分)

B 勇敢是一种双重的爱 (13分)

父亲和女儿们谈关于勇敢的话题。

小女儿说,我常在电视里看到猎手追逐猎物的激烈场面。如黑豹为捕获羚羊,常腾跃而起、疾如闪电,一翻拼杀;猎物为逃避捕杀,常会竭尽心机、奋勇向前,虽逃不出魔掌,但也死的悲壮。为了生存,动物的第一反应便是勇敢地追逐或逃窜。其实,人也一样,危机时刻,为逃离火海,有人会从六楼纵身跳下;为脱离无情之水,即使只有一根稻草,有人也会抓住不放。因此,勇敢是一种本能的迸发与冲动。

二女儿说,有一位军人,在回家探亲途中,路遇车匪,他赤手空拳与歹徒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他仍高昂着头呐喊:捉歹徒!在我看来,所谓勇敢,就是捍卫人格尊严的一个支点,有了它,即使你粉身碎骨,但你依然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丰碑。

大女儿说,先听我说一个关于美国女孩玛丽的真实故事。一天玛丽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男子凶狠地站在门前。不好,遇到劫匪了!这一念头骤然跃入玛丽的脑海,但她迅即便镇静下来。她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你是推销菜刀的吧?我喜欢,我要一把。”接着便让男子进屋,还神采奕奕地对男子说:“你很像我以前一个热心的邻居。见到你我真的很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原来满脸杀气的男子竟有些拘谨起来,忙结巴地说:“谢谢,谢谢。”片刻,玛丽买下了那把菜刀。男子拿着钱迟疑了一下便走了。在他转身离去的一刹那,男子对玛丽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女儿继而说,其实,所谓勇敢,乃是通过自己的沉着冷静和智慧,努力做到既拯救自己,又挽救别人!勇敢者的座右铭,就是要学会双重的爱。

父亲最后说,小女儿说的勇敢倾向于生理方面,二女儿说的勇敢倾向于心理方面,大女儿说的则是一种智勇双全的全新意义上的勇敢。

1、用“√”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双重(chóng zhòng) 追逐(zhú zhù) 捕(bǔ pǔ)获 逃窜(cuàn chuàn)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2分)

近义词:捍卫( ) 神采奕奕( )

反义词:勇敢( ) 拘谨( )

3选词填空。(4分)

依然 毅然 骤然 纵然

⑴( )是龙潭虎穴,我也要去闯一闯。

⑵虽然我俩多年不见但感情( )如故。

⑶天气变化莫端,( )下起了雨。

⑷为了逃离火海,他( )从六楼纵身跳下。

4、什么是勇敢,小女儿、二女儿、大女儿各是什么观点?(3分)

5、“勇敢是一种双重的爱”,这里双重的爱指的是什么?(2分)

四、习作表达。(30分)

13.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十三

执教者:大庆路小学

荆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工具和资源:天士博电子白板课件资料 设施环境:Windows XP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

1、点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季老先生一篇散文——夹竹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夹竹桃的? 板书:花色

奇妙有趣

花期 花影

3、播放图片及配乐,欣赏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4、师过渡:夹竹桃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对季老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二、品读课文

(一)品读“韧性”

1、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1)提出“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2)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轻声朗读第四节,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品读。

出示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出示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1)指名读句子。

(2)品读(指名品析,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从整体品读:从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说明夹竹桃花期长,一年三季充满生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

②从局部抓关键词语:“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语。

③重点评析两个双重否定句。

a.“无日不迎风吐艳”:“无日不”没有一天不,没有一天不是迎风吐艳,可见它常开不败,生命力顽强。

“无日不”可以换种说法,不改变句意(每日都),你觉得这两种说法,哪种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你能用“无„„不„„”造句吗? b.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①品读“无不奉陪”,比较句子,换个说法 ②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③造句

(3)朗读指导。谁能通过朗读把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出来? 指名读,评议,师生共读

3、师小结:无论天气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啊!读到这你一定和季老先生一样为它的韧性所折服,悄悄地爱上了夹竹桃吧。让我们一起朗读第四节。板书:韧性可贵

4、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师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换一种说法,院子里的花又如何呢?

(1)三名女生分季节读第三自然段,师引读结尾句。(2)作者的小院可用什么词形容?

师:文章的题目是“夹竹桃“,为什么要将小院写得如此之美呢?用意何在?

(对比的手法衬托它的韧性)

5、重组三、四节,师生交插朗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出示:

小院的花

在和煦的春风里,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在盛夏的暴雨里,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在深秋的清冷里,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花开花落)

出示:

夹竹桃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韧性可贵)

6、小结:悄悄地,一声不响地,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你想到了什么?(谈具有韧性的人或物)

(二)感受作者的幻想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出示合作探究:

轻声朗读第五节,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引起了“我”哪些幻想?

△你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自学并互动交流。

3、全班交流。(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出示: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① 指名回答 ②有感情地朗读 ③齐读,板书:参差迷离

(2)师过渡:月光轻柔,夹竹桃的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啊!置身在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

引起作者哪些幻想?

(3)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① 自由选读

②配乐赛读

③真美啊,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富有童趣,又如诗如画的境界。当你置身于这种境界,你的思绪是否飞扬了起来,此景此情,你产生了哪些幻想?请同学们展开幻想,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在这动人的画面中,你似乎又看到什么,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想一想,可以动手写一写。

④指名配乐朗读

4、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又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三、总结全文

1、师引读:季老先生因为夹竹桃有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师总结:夹竹桃的韧性不是表面能体现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四、作业

1、造句

(1)无„„不„„

(2)„„无不„„

2、背诵课文第4、5节

3、仿照课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韧性的人或物。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花色

奇妙有趣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上一篇:主管就职演讲稿下一篇:招生入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