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纺织业

2024-07-08

社会实践纺织业(精选13篇)

1.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一

1.产业集群优势。

浙江纺织工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杭州、宁波、温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海宁的经编业等。目前,全省拥有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集群31个,占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集群企业可以共享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通讯、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使得集群内各企业的学习意识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

2、纺织品品种丰富, 产品质量稳定, 并已形成一定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资源优势)

浙江省纺织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品种齐全, 质量稳定的产品体系。从产品用途划分, 已形成衣着用纺织, 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业并举的格局, 西欧国家三大产品比重为473518, 日本为303139, 我国为702010, 我省为672112, 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处全 国领先水平, 目前全省已有200 多家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 生产10 多个大类产品, 是国内发展较快、门费较全的省区之一, 目前绵纶帘子布居全国首位, 居世界第三位, 茶叶滤纸和汽车滤纸位居全国前列,同时还创办了国内首家特种纤维应用研究所, 所研究和生产的复合材料赛艇和芳伦防弹衣受到国内外好评。从纺织业的工业门类看, 品种花色也十分丰富。如棉纺织业已有15 大类产品,毛纺织业有11 大类产品;针织行业包括棉、毛、丝及其它针织等11 类产品;丝

绸业包括白厂丝、涤纶丝、绉、绸、缎等14 类;200 多个品种3000 多种花色样;服装业更是发展迅猛, 年产量达14 亿件, 门类品种几乎应有尽有。在发展过程中, 纺织业各门类工业均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如毛纺业中嘉兴蓝宝集团的宝石花牌绒线及玉兰牌毛线, 湖州正兴纺织集团的似玉牌羊毛衫;如印染业中大提花贡缎、仿腊花布;如丝绸业中凯地品牌和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如服装业中“杉杉”、“雅戈尔”、“好来西”名牌及它们的企业。

3、纺织品在国内竞争力较强, 行业出口专业化水平较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优势)

据统计, 1996 年浙江工业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6.32%, 而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为13.5% , 居全国第二位(江苏第一位,占有率为24%), 其ZF 装业国内市场占有率16.5% , 居全国第三位。从产销率看,1996 年全国纺织品产销率为86% , 广东为97.2% , 上海为96.5%江苏为95.8% ,浙江为90% , 居第4 位。从市场优势指数看, 1995 年全部工业品市场优势指数, 广东为1.3255, 上海为1.0691, 福建

1.0246,浙江0.9501, 江苏为0.8952, 山东0.8830;纺织业市场优势指数, 广东为1.2579, 上海为1.1437, 福建1.0446, 浙江0.9146, 江苏为0.8952, 山东0.8830;纺织业市场优势指数, 广东为1.2579, 上海1.1437, 福建1.0446, 浙江0.9156, 江苏0.8979, 山东0.8582。服装业的市场优势指数我省为1.0084, 也居全国第4 位。从出口专业化程度分析, 1995 年全国纺织品相对出口结效指数为4.1, 而江

苏为7.38, 浙江6.15, 上海为4.92, 山东为4.12, 浙江居全国第二位并与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持平。从出口倾向指数看, 浙江省纺织业为1.3 左右, 居全国第4 位, 但与前三位(广东、上海、江苏)比较接近。此外, 浙江省拥有许多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 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如绍兴的中国轻纺城, 有“魔鬼市场”之称, 目前已成 为全国纺织面料的市场行情信息中心。这些专业市场的存在和发展, 为我省纺织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我省经济发展中, 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政策优势)。

我省纺织业在过去几年里, 依靠自身力量对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市场开发、品牌意识方面作了多方探索, 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行业中进行了组建企业集团、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等举措, 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杭州凯地丝绸股份公司, 宁波杉杉股份公司等已成为集团化的大型企业。棉纺企业中改革较成功的有浙江富润集团的低成本兼并高起点扩张, 金威集团转换机制捕捉机会赢得了市场, 宁波博洋集团公司导入新概念开恳家纺“处女地”,宁波敦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线王”,金华金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效益年年递增, 恒柏集团公司始终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不断延伸产业链, 浙江亚太轻纺集团改革企业运行机制靠大路产品挣大钱。浙江纺织业市场化程度高, 品牌意识觉醒早, “杉杉”西服, 就是通过加工美国“苹果”牌西服, 在熟识工艺, 完善管理后,在国内市场找到了自己产品的定位, 在国内第二次西服热到来之际, 推出了自己的品牌, 成为全国最早的几个服装名牌之一。

又如杭州凯地丝绸股份公司通过为法国“皮尔卡丹”总代理, 以此带动企业的品牌,使“凯地”牌产品打进了欧洲和美国市场,这一品牌目前已成为全国名牌。同时一些企业集团十分重视企业形象塑造和企业整体策划设计, 把企业理念精神, 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三者结合为一体,战略性地塑造企业形象, 如“杉杉”“雅戈尔”、“罗蒙”、“好来西”等早已引进, 并实施CIS 工程, 这是提高企业素质, 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 成效显著。此外, 发达的浙江经济为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纺织业发展中, 离不开其它产业的发展, 浙江省各产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达奠定了我省纺织业农村地区和全国的地位。

5.专业市场优势。

浙江拥有许多纺织服装类市场,如柯桥的中国轻纺城市场、钱清轻纺原料市场、诸暨大唐轻纺原料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上的纺织品、服装、拉链、饰品(采用了大量的纺织品原料)等的销售额约占市场销售总额的50%以上,成为浙江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平台。

6.人力资源优势。

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浙江的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同时,浙江纺织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了大量精明能干的民营企业家、众多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纺织工人和优秀经营管理人员

2.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二

一、纺织企业能否构建企业文化

认为纺织企业难以构建企业文化的理由:一是纺织是传统行业, 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夕阳工业”, 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萎缩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中属于国有资本“不为”的一般性竞争行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纺织行业已徘徊于经济浪潮主流之外, 显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一个落后的行业难以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二是纺织企业特别是国有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计划经济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设备陈旧、产品同质化、包袱沉重难以为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难以逾越的障碍。

上述观点在纺织企业颇有市场, 很多企业对文化建设望而却步,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 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知名企业———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公司棉一分公司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证明纺织企业不但能搞企业文化, 而且能搞得很好。

常山股份棉一分公司前身为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 是1954年建成投产的老国企。经过几代棉一人的努力, 经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 特别是近十年来, 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 在纺织高端市场占稳脚跟, 经久不衰, 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曾获得国家一级企业、国家级技术进步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光荣称号。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

纺织企业不适宜文化建设的说法失之偏颇, 是一种误导, 因为此说脱离实际。纺织固然是传统行业, 但不是“夕阳工业”。作为基础消费品, 纺织品市场会长期存在;作为民生产业, 纺织业仍有广阔的前景。悲观的看法不符合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纺织企业, 特别是像棉一这样的老国有企业, 虽然存在一些劣势, 但也具有员工素质高、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优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升级, 用企业文化凝聚员工, 就会在比较优势升级和梯度转移中占据主动地位。棉一的实践说明纺织企业不仅能构建企业文化, 而且能搞得富有成效。

二、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棉一企业文化建设受到较高的评价, 被认为在纺织企业中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他们的做法体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 企业文化建设从本企业实际出发。

企业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和升华, 必须和本企业实际密切联系。棉一是我国“一五”期间投产的骨干企业, 员工素质高、基础管理好、产品质量好, 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 一贯重视职工基础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棉一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优势,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两个有机结合:一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对行之有效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做法, 传承下来,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形式;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 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提高技能, 不断适应形势要求。二是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结合。棉一多年的文化积淀, 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员工队伍, 提炼出“艰苦奋斗、严细求实、精纺细织、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设计了厂徽, 编创了厂歌, 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都有时代烙印,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体现出具有时代感的先进文化。把优良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文化有机结合, 既是文化的延伸, 也是文化的提升, 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体现先进理念, 成为具有时代特色和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

2. 企业文化建设与产业升级相辅相成。

最近十年, 棉一进行了大规模的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与此同时, 并行不悖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其做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升级, 突出以人为本;用企业文化发挥广大员工的核心作用, 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不但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 产业升级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3. 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主要衡量标志, 就是要看企业文化是否深入人心, 核心价值是否被员工所接受, 并在行为规范上体现出来。棉一“团结务实、创新图强、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公司精神, “诚信、敬业、协作、自律”的公司道德, “快速反应、做细做精”的公司作风, 就是在反复征求广大员工意见、组织员工参加讨论基础上确定的。在此基础上, 在全厂员工中宣传贯彻企业文化识别系统, 使公司理念、核心价值日益深入人心, 为广大员工所接受, 逐渐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企业文化建设使棉一焕发了青春, 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 生产经营实现良性循环, 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要使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就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方向上的误导, 为此要格外关注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 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企业文化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先进文化引导企业走向正确方向, 落后文化引导企业走向错误方向。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要特别强调文化的先进性, 绝不是只要是企业文化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优劣之分, 更有先进、落后的区别。好的、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活力, 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好的、落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迷失方向, 是企业发展的破坏力。曾居世界500强第七位的安然公司破产, 就是因为其“只要结果”“只许成功”压力锅式的畸形企业文化造成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企业,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不是内容的多少, 而是其正确性和先进性。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才能给企业以正确导向,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 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致力于和谐企业。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反映人的内心诉求, 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2. 防止企业文化表面化。

有些企业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组织班子、专拨经费、四处取经,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形象策划和外包装上, 斟酌名词、推敲表述、查经据典、东抄西凑, 标识、理念虽然响亮, 企业却是“山河依旧”, 员工无动于衷。这种走虚步的做法把企业文化表面化, 没有实际内容, 到头来金玉其表、败絮其中, 不但劳企伤财, 还把企业文化庸俗化, 累及企业本身贬值。企业文化建设最忌形式主义, 要防止表面化就必须做到:一是从企业实际出发, 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二是一定要实。求真务实, 一步一个脚印, 扎扎实实求实效;三是一定要诚。“诚者不伪, 信者不欺”, 不要讲假话, 要说到做到。北京同仁堂秉承“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就是诚信文化的典范。从本企业出发、扎实有效、诚实守信有机统一、落地生根就能避免企业文化的表面化。

3. 处理好企业领导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3.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三

为培养学生较强的纺纱操作能力,笔者所在学院纺织技术专业的学生会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纺纱实习。通过这一周的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纺纱的工艺流程,熟悉前纺、细纱、络筒等各环节的基本操作,了解纺织厂空调的作用。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严格按照纺纱保全认识实习的要求,认真实习。一周的实习在学生的配合下,笔者和车间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并认真讲解相关实习知识,使学生顺利实习,获得了良好实习教学效果。通过纺纱实习和同行的建议,笔者将对纺纱实习教学的两点启示总结如下。

一、安全第一,积极实践

由于实习是在校外进行的,学生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主要的安全问题有:实习安全、上下班路上的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住宿安全等等。笔者一直和学生同吃同住,掌握学生的一手现场活动信息。

本次的实习单位是齐赛纺织厂,该厂与齐赛科技城相邻,人流量大,车速快,现场状况复杂,学生交通安全时刻不能忽视。学生住宿的地方统一安排在齐赛社区内。由于社区社会化程度较高,将部分房间对外出租,住宿人员复杂,特别是晚上,有一段路灯光较暗,对于外来人员特别是防范意识薄弱的学生有安全隐患。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做好第一道思想防线——提高学生警惕性,这也是最关键的防线;第二道防线是具体的措施:要求学生在天黑之前(晚6:30)务必回到宿舍,每天清点一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宿舍活动,若有不到宿舍的个别学生,让同班同学抓紧联系,问清原因,针对实际情况,研究方案。第三道防线是晚上8:30让实习学生签字,不到者记录下来。

实习安全更是非常重要,让学生动手就有危险。车间噪声很大,不可能像在教室一样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老师讲只有周围身边的三四个学生能听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思路是安全第一、学习第二,一定要保证实习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习。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纺纱实习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纺纱实践技能教学。实践教学的精神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呢?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对于以上几个阶段的特征,实习教师最好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实习教学:

1.对实习学生准确地示范讲解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实习生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印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示范的时机等。言语讲解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进行讲解与指导时,要注意言语的简洁、概括与形象化。就纺纱实习来说,不仅要讲解动作的结构与具体要求,也要讲解其中包含的基本原理。

2.要求实习生做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是个体掌握纺纱技能。一般情况,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也会逐步提高。

3.给实习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反馈

一般来说,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即“结果反馈”。反馈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结果反馈的作用最为明显。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进操作。

纺织车间现场工作环境恶劣,噪声大、温湿度高,為提高实习效果主要采取三种措施:第一,对学生分组,分成七组,联系上七个工段,请工厂的师傅介绍这一工段的主要知识。第二,定点召集学生在会议室统一讲解重点、难点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第三,发动每个学生的力量,让学生逐一口传知识点。

实习时积极与厂方交流沟通,邀请工厂技术骨干给学生举办讲座。厂方愿意给学生讲课,第一有利宣传企业文化,第二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特色产品,第三有利于师徒交流。学生听了厂方的介绍,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公司,有利于掌握公司的技术资料,关键操作。

4.南通纺织厂实践报告 篇四

夏日里长长的暑假期间,激起了我要在暑假进入社会实践的决心。其实自己很早就有这种想法了,我想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费,自食其力。当然更多的是想经由过程亲身体验,认识社会实践,让我自己更进一步相识和认知这个社会。以前总是在爸妈的庇护下长大,不止外界社会如何现实。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次实践中增加见识,更重要的是想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大家庭并通过这次实践,找出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差距。

暑期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诲向讲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可以有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进修常识、熬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此次实践是我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最后一次假期社会实践,因此我也格外重视。这次实践,我在南通的一家纺织有限公司做了两个月的实践。通过在公司的实践,我了解了在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工作和流程。办公室的经理、秘书及其其他的同事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实践期间恰逢该公司的总部来公司,对改制后的公司进行调研活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同事的帮助下对这次调研做了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一、公司概况:该公司是收购南通第三棉纺织厂有效生产经营资产组建的外商独资企业。于2003年4月2日获准登记注册运行。为了推进国企改革,2002年开始,在南通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体改办、市经委、市纺织控股集团等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多次反复资本测算,改制方案,职代会通过,资产重组获得成功。改制后,该纺织厂实施战略的决策与管理,转换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有效性。把人事改革作为突破口,管理人员实行能上能下,竞聘上岗,责任明确,量化考核;精简机构,建立四个生产工厂,七个工作部和两个车间;全员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起新的劳动关系。同时改革分配制度,按高校原则定岗定员,科学测量劳动贡献,实行质量、成本与员工收入挂钩和对分配的否定制度,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和生产要素与分配的原则,持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改革后的该公司日益显露出生机勃勃,公司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不断优化,辅体分离,冗员减少,资本运作体系顺畅,人员精简高效,生产秩序

正常,已实现扭亏为盈初步转入良性循环轨道。目前,公司占地210680.1平方米,现有职工2800多人,下设纺

一、纺

二、织

一、织二四个生产工厂。公司主要销售棉、涤、粘等纯纺及混纺各类纺、线、坯布。特别是粘胶系列纱线氨纶包芯纱系列以及CVC混纺系列品种,品质卓越,已形成市场品牌。同时,公司在差别化纤维,新型纤维的纺织生产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生产强捻纱,竹节纱,弹力包芯纱,阳离子三合一混纺纱抗起毛球纱线等各类新型产品,对高难品种新品种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公司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公司强化“内涵”建设,攻坚“严细”管理,使公司各项管理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被市评为“十佳”外商投资企业。

二、面临的问题:

(一)、1、目前,整个纺织行业产业链比较完整,竞争比较激烈,售价不高,利润下滑。表现在公司的产品出口情况不景气,主要是因为生产的纱、布都是初期产品,出口难度很大。而经过深加工后的企业的获利又很低,因此积极性不是很高。内销产品又出现了旺季不旺,淡季很淡的情况。

2、目前公司还有负债情况。

3、资产的收益率较低。

(二)、在我国原来的纺织工业体系中,棉纺织企业比重最大,民用纺织品占有主导地位。而产业用纺织品相对较少,纺织设备制造水平较为落后,纺织企业结构不合理。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家将资金主要投向了一些国有控股企业,大力开发化纤,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等建设项目,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利用国债贴息,政府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提升了纺织设备的档次。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民营和外资资本是绝大多数纺织企业的主要资本构成结构,企业经营生产方式也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因此,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棉纺织企业已不属于国家鼓励企业,优惠政策减少,从而影响了对纺织产业的投资积极性,而一些新兴纺织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则较多的是为了获取税收优惠和较少劳动力负担。

(三)、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占成本10%以上,具有增长趋势。劳动生产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差距:

1、高档面料低开发能力;

2、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整个产业链80%在后道加工服装上,而前期利润很少,都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

(四)、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已经取消,业内寄予厚望的“自由贸易时代”已经到了。

在这次的暑期实践中,我懂得了很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措施,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帮助、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动进行实践,丰富广大青年的暑期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科技文化优势为社会服务,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为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通过了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增强了广大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更加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体现,树立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在偏远的山区,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5.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五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转眼间,三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这三年来我在学校系统地学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对于这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而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单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如何于社会各方面的人交往,如何应付各种事情是迫切需要学习的,因此,假期的实习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有用的人才,我在暑期到**市第二纺织机械厂实习了十天,应该说这十天的收获还是丰厚的。

**市第二纺织机械厂是我国纺织测试仪器的主要科研基地,具有二十多年开发,设计,制造各类纺织测试仪器的历史,是国内纺织仪器的主要生产厂家,是我国生产纺织测试仪器的国家二级企业,是国内纺织测试仪器高水平的代表。企业加工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是企业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

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了企业,虽然时间不长,了解地不深,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总体结构上还是有一些认识地。该企业刚刚完成了股份化改造,由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企业通过选举产生了一名董事长和五名董事以及二十名股东,董事,股东按比例出资构建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管理体制比较合理,能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因为该企业有着几十年的制造各类纺织测试仪器的经验,所以企业的产品还是有市场的,但在决策上也不短视,没有死抓住一棵树,而是利用自己的长项生产了一些延伸性产品,还与国外几家企业联合生产,加工一些仪器,应该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是可以的。此外,企业正在准备通过iso9002的认证,在产品质量也在逐步提升,财务方面也越来越规范。

但企业和一些实力强的企业相比,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我想,人的因素是居首位的,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下,本科生很少,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在仪器智能化,产品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企业严重缺乏计算机人才和外贸英语人才,也正是这两点,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规模。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使得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受限制,近年来除了吃老本产品外,只能按外商的图纸,用外商的技术来生产一些出口产品,而这些出口产品只能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给外商,外商赚取了其中的巨大差额,而企业生产任务重,获利少,工人因此也有较多的抱怨,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一点上,我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文 章

来源莲山

6.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六

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证分析

本文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准确的研究方向、优秀的学术梯队、良好的服务设施和坚持对外开放是促使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谢尉慧 李晔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310018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8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   可持续发展   人才   管理   开放  

7.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七

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 教学计划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些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奉行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 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落实“厚基础、宽适应”的综合培养计划的做法。

《纺织专业英语》现是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门课程由原来的必修课程转换为选修课程。课程地位的转变与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权重有关, 作为专业培养的主干课程是达到培养人才目标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主干课程贯彻执行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所要求标准的质量, 但是, 要培养全面型人才保证培养人才质量辅助课程的设置与执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多年来由于忽视了辅修课程的作用, 造成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课程地位转换后这门课曾经经历由于学生选课人数少而不能开课的境况。这一现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促使我们反思, 以下是我们针对《纺织专业英语》这门课所作的改革和实践。

1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并适应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纺织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 是加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需要。根据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思路, 面对《纺织英语》课程出现的问题, 我们对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内涵:教学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构建性。以人为本,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的课程建设目标。

2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1 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核心,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纺织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对所用人才素质的要求的调查, 以及往届毕业学生对该课程的看法和要求的征询, 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大纲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大纲以前三个模块为主线, 通过前三个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纺织专业相关的主要英语词汇并能比较通畅的阅读相关的文献。后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围绕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奠定基础。

2.2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 要求教师的相对素质要不断提高与之相应。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是增强办学能力的保证。多年来纺织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努力营造优良环境、促进发展、稳定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核心队伍稳定的前提下, 建立每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 由主讲教师协调有关课程建设的各项活动, 由主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实施主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培训责任制。坚持外出培训与自己培养相结合, 有计划的的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近几年来纺织学院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友好往来, 互派访问学者, 对纺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内涵的丰富及教学实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教材建设

教学大纲是教学行为的指南, 教材是教学互动的基本工具, 通过教材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 在前三个模块教学中选用纺织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后三个模块以我们自己编写的教学讲义为辅助教材。在编写讲义时遵循面向社会, 服务行业, 辅助主修, 注重实用,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涉外职场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到基础。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专家、外教和英语教师合作, 认真进行行业调研和需求分析, 以行业人的涉外职场交际需求为主线, 开发教材框架和所涉及的交际内容。讲义所选的素材能突出行业大岗位群所需要的涉外职场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选材重语言和技能的实用性、通用性、时效性和可模拟性。具体要求如下:

(1) 所选材料能体现从事行业涉外交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反映该行业在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重大发展趋势。

(2) 所选材料符合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便于设计教学活动, 便于学生进行模拟和进行现场学习与实践, 有利于培养学生涉外职场环境下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3) 阅读文章的题材要以行业人的涉外职场交际为主线, 但体裁要多样化, 如行业人物访谈、行业发展趋势与动向、行业、企业或公司简介、新产品介绍、各种广告、招聘和求职、行业信息交流 (会议交流、信函往来、电话交谈) 等。

(4) 应用文的选材要针对行业需求, 简短典型, 易读易模拟, 广告类号还要生动活泼, 具有感染力。

(5) 口语交际材料的对话简短精练, 选择的听力短文要口语化, 是经常交际的语言。

2.4 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现代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探讨新的教学思路, 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 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 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具有现实意义。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注重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 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 符合条理性和逻辑性, 单纯以书本为媒体, 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的知识量, 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将所传授知识的难点分解、组织、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年国内、国际纺织博览会的有关信息系统的组织起来, 通过多媒体课件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科前沿内容有所了解, 并以课堂形式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的形式使学生得以实践加深对传授知识的理解认识。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大学生所面向的是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终生受益。对未来大学生来说, 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教学过程,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内、课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教学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整理评价利用;论文方法写作, 包括综述、文摘、立项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等;信息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 知识产权教育。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热情, 使学生树立信息就是资源, 信息就是财富, 信息就是能力, 信息就是智慧的的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 高校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 采纳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不再扮演课堂的主角, 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 而是要充当引导教学的角色, 启发学生去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终构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在后两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体现以完成涉外职场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group work, pair work,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project, survey, report等学习方式, 使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时间性、交际性和协作性, 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还能指导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 完成group project., Survey report等学习任务。

2.5 课程考核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水平,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应着中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 该课程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测评的手段单一, 学习测评的内容上多是测验学生所记忆事实的多少和准确性, 很难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实际能力, 无法有效指导教学, 并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课程考核方法改进后, 考核方法及内容与课程目标相适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命题时既要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要求, 能有效地评价教学质量, 避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 试题中有一定比例的自由发挥题, 以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试方式多样化, 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50% (课堂表现10%、作业30%、综合小论文10%) , 期末考试占50% (笔试30%、口试20%) 。考核结束后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和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掌握和应用情况, 评价本阶段的教学得失, 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 寻求最优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重在质量, 而质量的保证和体现就在于人才培养中的三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探探索,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也从教学中得到提高,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教学改革是一项无止境的系统工程, 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结合《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现状, 制定了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内涵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 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涵、改变教学方法、方式着手, 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p52-54.

[2]刘让同.基于课程基础要素考虑的《织造学》精品课程设[J].《教师》.2008 (5) :23-24

8.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八

摘要按照中职学校及技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纺织专业教学必须正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纺织教学问题教改建议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末高校扩招和劳动人事制度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不少中职学校面临生源贫乏、办学艰难的问题。一些办学者也颇有迷惘不知所措之感。如何理解、掌握中职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摒弃终端教育观念,引入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创新局面,是每个办学者面临的新课题。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胜任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通过对纺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纺织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各种纺织机械,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操作基础。

纺织工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需求量比较大。我国中职技工学校中开设纺织专业较多,纺织教育教学应如何定位?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上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纺织专业、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纺织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这些问题已摆在每一位中职纺织专业教师面前,值得广大专业教师探索。

一、目前技校纺织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纺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在纺织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职业技工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要求安排纺织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纺织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让他们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了实习单位。但因种种原因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纺织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地看一看,根本达不到实习目的。

2、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纺织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教学如此,实践活动也应如此。纺织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纺织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

3、纺织实验室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各职校虽然均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了纺织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利用率往往过低,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纺织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4、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纺织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职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往往只有纺织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岗位的纺织工作,也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

5、注重“填鸭式”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目前,职校纺织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专业课教学基本停留在黑板教学和口授言讲的层次上。如,尽管教师在课堂黑板上讲授时花费了大量心血钻研教材,精心准备,辛苦“舌耕”,学生却仍然稀里糊涂,不知所云,缺少教学创新。

二、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中职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其培养目标就要由原来的学历教育上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上来。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或是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2、加强纺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培养条件,是保证纺织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积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指导纺织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加强纺织理论教学和纺织实践教学的场所建设,改善实验设备条件,加强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适应职业教育各阶段的纺织实验的需要。要加强纺织课件、资料库的建设,积极进行纺织多媒体教学建设,同社会上各行业、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实践基地。

3、针对目前中职技校生的现状,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随着高校扩招、高中办学火爆,中职技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照搬现行的纺织专业教材及大纲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内容进行精选,做到学以致用。对原理性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要求他们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多讲“是什么”及“如何应用”,并讲述应查什么工具书、表,有条件时还应辅以演示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懂得“是什么”。例如,在讲述《棉纺基础》时,偏重于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设备运行过程的演示,进而分析设备的运动情况,可以少讲以数学方程式表达纤维受力的分析及机件传动的推导过程。

4、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讲授《棉纺基础》和《棉织基础》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棉纺和棉织设备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训练职业技能。如在讲授梳棉机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梳棉机操作,观察梳棉机各个机件的运转情况,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梳棉机的工作原理,同时受到了操作棉纺设备的技能训练。

5、采用先进的、尽可能直观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论水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直接参与者,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例如,徐州市纺织技工学校教研组教师开发制作了《纺织材料》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推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中级工达标率,徐州市纺织技工学校经常开展纺织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把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作为竞赛要求,在校园内造成人人苦练技能、个个争当能手的浓烈氛围。专业教研组和班级间都应开展经常性竞赛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常展示其进步,展示其过硬的操作技能。学校自2001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次专业技能竞赛,其目的在于全面促进技能培训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学技能、比技能、促提高的技能教育氛围。除了活动的严密组织外,后期的奖励发放仪式、橱窗展示获奖人员和名单照片等工作,无疑也会成为职校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一项有效措施。应积极派送选手参加竞赛,提升中职技校生技能比武的频率,通过技能竞赛推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9.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篇九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 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 综多 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 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这是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18世纪后半叶,西欧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动力机器纺织,逐步形成了

集体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体系,并且推广到了其他行业,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欧国家把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到中国来,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手工纺织业。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70年开始引进欧洲纺织技术,开办近代大型纺织工厂,从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大生产和广大农村中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是工厂化纺织生产发展缓慢,截至1949年,占主导地位的棉纺织生产规模还只有 500万锭左右。这是大工业化纺织的形成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生产迅速发展。棉纺织规模迅速扩大,毛、麻、丝纺织也有相应的发展。纺织技术也有提高,已能制造全套纺织染整机器设备。化学纤维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人均水平,就数量最大的棉纺织生产能力来说,还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远远低于工业发达的国家。

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1957年期间,纺织工业建成200多万棉纺锭新厂,大体上接近原来70余年民族资本建厂的总和。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是,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纺织工业无论是规模或是产品的数量和品种花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1年中国 棉纺生产能力已由1949年的500万锭发展到1890万锭;毛纺生产能力由13万锭发展到74万锭。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生产能力1949年 缫丝萎缩到只有 9万绪,建国后逐步恢复、发展,到1981年桑蚕茧 缫丝已达97万绪。麻纺生产能力发展到有 黄麻11.6万锭,苎麻5.7万锭,亚麻2万锭。印染布年产能力从十多亿米增长到82亿米。针棉织品的生产能力,从每年只能加工十多万件纱发展到可以加工 300多万件纱。化学纤维工业1949年前基本上是空白,到1981年在建规模100万吨,生产能力为60多万吨。1981年 棉织物产量143亿米,比

1949年的19亿米增长6.5倍,在全国人口增长80%的情况下,使人均消费量从建国初期的12尺增加到30尺以上,不但保证了10亿人口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能以相当数量的 纺织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1981年纺织品出口换取外汇35亿美元。

自从1950年以后,国家分别从纺织工业布局的改善,天然纤维品种的改良,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形成,纺织机器的革新,科学管理的逐步推行,新型纺织技术的开发研究,纺织专门人才的培养等等方面对纺织业进行了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同时,纺织产业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出口产业。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6.3%以上。

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将超过3%,这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机遇。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2009年将会达到44%,2010年将达到71%。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8年提高6~7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正发起或酝酿对我国采取新的限制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进一步加剧,纺织行业扩大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好好应对,中国纺织业又将迎来新的发展!

国经101潘俊

10.纺织业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近年来,纺织业产值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大企业依然不多。年末的15家规上纺织企业中,产值超2亿元的4家,1亿元到2亿元之间的1家,其余10家均未超亿元。从效益看,行业形势也不理想。,该行业亏损350万元。2014年,该行业利润略超1000万元,但从15家规上企业看,利润为正的共7家,其中银田化纤有限公司利润达1443万元,其余6家利润最高的一家仅为297万元;8家依然为亏损状态,亏损额最高的民盛纺织达576万元,8家企业总亏损额为1168万元。

截止今年5月底,规上纺织企业共14家,比末减少1家。纺织业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下降7.9%,产值前三分别为常山纺织、云泰纺织和富山纺织。行业利润为200万元(去年同期-54万元),其中盈利8家,亏损6家。利润前三分别为银田化纤、和鑫线业和云泰纺织。

当前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纺织企业目前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流动资金紧张,主要是融资不易、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企业表示融资缺口一般在20%-30%,少数企业存在一定的民间借贷,下阶段融资形势可能会更紧张,同时用工成本、生产成本比去年上升10%左右。二是订单不足,主要是市场需求疲软造成。当前和下阶段订单总体以1-3个月内的短期订单为主,由此也带来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多数在70%-90%之间(少数企业如常山纺织高于90%)。三是投资意愿下降,仅有极少数企业表示可能会开展生产过程智能化等技改(如常山纺织)。主要是企业考虑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同时企业也反映研发支撑不足,缺乏高端人才和运作经验。

关于纺织业下阶段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快兼并重组。目前纺织行业已经开展兼并重组,建议使用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措施加快进程,促使行业减少区域内部竞争、做大经营规模,更有利于集中资源开展创新升级,提高竞争力。

11.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十一

关键词: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引 言:现如今,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科研、生产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受人关注。职业教育指的是劳动者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给予不同水平的专业教育,培养可以掌握专业劳动的实用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1]2005年11月初,教育部提出了:“职业教育要着重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互惠双赢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2]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任务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让教育能够面向全社会。” [3]在此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始了蓬勃的发展,“职教集团的校企合办学模式”也伴随职业教育的推进而遍地开花,其中的纺织类职教集团因其更突出的实用性而倍加人们的关注。

校企合作又被称为产学结合,指的是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及扶助下,职业学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中共同协作。职业学校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专业、制定计划,为相关的行业、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4]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可以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围绕 “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整合相关专业,形成以纺织服装和工艺设计为主体,服装经济和商业贸易为延伸的特色型“专业群”,努力建设专业培养方向,增加其数量,使其能涵盖纺织服装产业链,从而构建具有纺织类职教集团特色的人才培养点。

一、国内外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

1.1 国外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德国纺织类职教集团的“双元制”合作办学模式。“双元制”的合作办学模式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另一元是相关的行业、企业等学校之外的实际训练场所,负责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双元制”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在于:专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分开进行,这种模式一般以企业培训为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企业参与度。(二)美国纺织类职教集团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先在学校学习半年的时间,而后就在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到毕业时再集中授课,完成毕业设计。其主要特点是:职业学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取得联系,双方共同制定合同。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学生,企业提供岗位和报酬,教学的时间大致分为1:1。(三)新加坡纺织类职教集团的“教学工厂”模式。新加坡的职教集团让教学和工厂结合,学校按照工厂模式办,工厂按照学校模式办,学生通过生产,学习知识和技能。将学校和工厂统一领导和组织,以便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国内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我国的纺织类职教集团一般能够结合政府扶持,利用区域优势,挖掘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中的纺织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为基础,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订单式校企结合;专业设置校企结合;教学方法上的校企结合;师资的校企结合;实践训练的校企结合。

二、纺织类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1 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对于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规定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乏专门针对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法律法规,有关的法律法规仅在《职业教育法》中部分条文有体现,随着带来了法律实施的随意性问题,从而致使实际操作中的纷争不断,政府在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作用很难发。

(二)教育管理体制阻碍了纺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使学校学生更加快速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完全由行政部门管理,相关的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校企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的状态,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当让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规定相对模糊,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阻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三)纺织类学校自身实力不足阻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目前,由于职业学校的实验条件不够完备,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学校和企业合作途径不畅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

(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如今的合作办学模式思路不够开阔,片面强调专业的对口,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更没有把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在寻找联合办学的企业时,也很难跳出国有企业的范围,而且只能把学生安排在少数额几个工作单位之中,单位一次性接纳人才的数量一般不能满足要求,导致了企校合作办学的开展困难重重。

2.2 改进策略

(一)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调控,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社会氛围,不遗余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社共同体意识,专业教育和行业实体都要积极探索,科学共建,形成优质资源有效率的利用。这样才能增强合作教育的力度。我国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严重,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政府应承担社会宣传的责任,引导正确的舆论,弘扬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加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社会文化基础;结合上文中发达国家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例,加大针对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相接轨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法律体系。

(二)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层次由专科向本科延伸。上世纪末,很多校企合作刚起步,基本的教育定位是在大专的层次,这和定位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专层次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纺织类企业的扩展和结构调整。因此,在不破坏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同时,纺织职教集团应逐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规格,慢慢摸索发展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层次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的优势进一步的体现,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

结语:随着职业教育被逐步重视和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又被称为“产学结合”,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可以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围绕 “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整合相关专业,形成以纺织服装和工艺设计为主体,服装经济和商业贸易为延伸的特色型“专业群”。职教集团发展时要注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改进教育管理体制,提高自身实力,开阔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路,逐步合延伸作层次。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李伦娥.周济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 高职高考发展方向:育人为本,产学研结合[J].湖南教育,2002,22:2.

[3]李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社会实践纺织业 篇十二

1980年至1990年间, 随着发达国家将纺织加工业大量转移到国外的契机, 中国逐步成为纺织加工业第一大国, 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的生产, 到纺、织、染、整、梳, 再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 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及销售体系。

中国纺织服装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1%。中国纺织工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占全国利润总额的5%~6%。中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数1000余万人, 全国纺织企业直接从业人员2200万人。十二年来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金额13%~15%。然而中国纺织品、服装历来是以低价出口占据国际市场的。虽然出口量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从服装行业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我国是世界服装出口第一大国, 但是与国际的纺织品技术水平相比, 中国的纺织品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 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 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低。而现在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在第三世界经济体的挤压下, 在发达国家的“在再业化下”等一系列的趋势下, 我们必须将以前的路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原始创新”, 才是稳定持久发展的长久之道。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面临许多机会和挑战, 我们要把握好机会, 实现将中国纺织产业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二、中国纺织服装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生产技术问题。纺织行业发展前期以家庭作坊起, 发展到现在导致许多公司规模小, 用工紧张, 劳动力成本提升, 产业结构不合理, 深加工的印染布、色织布的比例偏低。

第二, 创新能力问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近年来虽提高较快, 但依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众多的中小纺织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原始性创新低, 具有原创品牌效应的少得可怜, 模仿和跟进现象相当普遍。

第三, 品牌效应问题。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历来缺乏世界名牌。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销售价值远高于非名牌产品, 与世界名牌相比, 中国的名牌缺乏, 出口档次低, 创汇效益差的劣势显露无疑。第四, 污染问题。纺织业最大的危害是废水, 废水是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纺织行业的纺织部门是一个用水量和排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 环境治理成本 (污气、污水治理和排放) 非常高, 等等。第五, 产品质量问题。许多纺织企业的老板目光短浅, 在纺织生产方面从来不注重服装的质量, 一味的求数量, 导致中国的纺织服装的质量一直处于下游。且中国纺织产业陈旧设备淘汰, 除少数骨干企业外, 全行业产品质量低。

三、纺织服装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 我们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 强化自身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 提升纺织员工整体素质, 强化自身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 邀请国际纺织服装相关专家, 通过举办企业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分析会等形式, 引导纺织服装正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促使纺织服装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我们要通过技术进步, 提供装备水平, 提高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

第二, 我们要提高中国品牌知名度, 让中国品牌走向国际。企业在创立品牌之前, 必须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品牌战略”, 包括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文化内涵、产品特色、主要品牌策略等等, 并有序地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此外, 注重引进培育。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在条件成熟时, 应逐步创立自主品牌产品。要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在外部引进成熟技术的基础上, 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要推进纺织报装产业由加工型品牌向出口型转变, 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附加值, 逐渐改变我国服装“大路货”甚至“地摊货”的市场形象, 向国际纺织服装行业中高档市场进军。

第三, 科技创新是进步的唯一道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 想要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 我们只有不断的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纺织布料方面创造新功能, 设计出使人们更舒适的纺织服装。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 我们要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中国的纺织企业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近几年来, 世界各地都在注重环境保护, 强调绿色环境, 同样纺织企业也要加大重视纺织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对污水, 废气进行一定的处理后, 再排向外界。政府要加大对各企业的监控, 控制排放指标。同时我们更应通过技术提升, 减少污染。

四、总结

近些年我国的纺织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每年纺织品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然而从长远的利益看, 主要以加工为主的出口形式远远不够, 要想真的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并且让中国的纺织服装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应该注重高端品牌的建立, 纺织服装的技术创新, 质量问题的保证。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必须坚持高端化、品牌化的内涵式发展, 突出重点领域, 追踪国际国内新技术的发展, 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加强适销产品的开发, 促进产业升级。要积极实施面料等新品种和新颖外观的设计, 努力实现原料多元化、环保化和高科技化, 形成地方产业特色。因此, 我们不可盲目乐观, 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只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大力加强结构调整, 扬长避短, 把握机遇, 我国服装业就完全能够以“入世”为契机, 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摘要:中国是全球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生产的第一大国, 也是纺织加工的第一大国。纺织服装产业是的传统产业之一, 根据联合国预测此行业还将继续迅猛发展。在中国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路上, 纺织服装行业也面临必须转型升级。为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对纺织服装产业社会问题做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现状,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3.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篇十三

摘要: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促进棉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到目前为止,丰富的原料资源并没有使新疆成为我国棉纺织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分析新疆棉纺织业的竞争力,对因地制宜的发展新疆的棉纺织产业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棉花资源大省,新疆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资源输出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疆内棉纺织企业,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提高产品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建设纺织工业集群,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带动新疆轻纺工业的再度振兴,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关键词:新疆棉纺织企业 产业升级 发展对策 引言

新疆是我国纺织原料的资源大省,棉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羊毛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但长期以来,新疆纺织原料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疆纺织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产业链严重不完善,产品主要以棉纱为主。因此,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和新疆政府关注的热点。1.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1.1原材料优势—棉花产量大,品种丰富

棉花产量。新疆是我国棉花产量最大的省份,光照多、降水少、温差大为新疆生产棉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自治区提出的“一黑一白”战略,以及相关棉花种植技术的进步,使得新疆由一个小棉区发展成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出口量全国第一的产棉大区。新疆棉花产量大、棉花资源丰富为新疆棉纺行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这也是许多内地棉纺企业愿意在新疆投资的主要原因。

棉花质量。新疆棉花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的比较分析可知,新疆棉花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新疆棉花纤维长、含杂少、色泽好、可纺性好、品质一直居全国领先地位,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另外,新疆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和我国最大的彩棉生产基地。新疆棉花质量好为新疆棉纺企业生产出来的棉纱和棉布提供了质量保证,保证了新疆棉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质量信誉,对促进新疆棉纺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2政策优势

国家对新疆发展与稳定支持力度的空前加大,为新疆纺织产业提供了及其重要的发展良机。新疆不仅继续享受西部大开发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从 2011 年起全面启动 19 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项工作,明确提出了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及战略措施,对于加快作为高就业的重要民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纺织工业发展十分有利。

自治区为了鼓励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在多个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首先,新疆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经过五年的科学发展,使我区成为中国西部纺织产业转移主要承载地和中国纺织服装商品向西出口的桥头堡;将新疆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及功能较为完备的纺织服装贸易物流中心。为新疆纺织产业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

自治区政府还对新建和扩建的纺织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下游产品开发上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免征5年房产税和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纱、布的远距离运输每吨有500元补贴。为了提高企业对原料的掌控能力,优化棉花加工布局,鼓励支持棉纺企业参与产棉区籽棉收购加工。同时,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兵团纺织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并出台《兵团棉纺织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增棉纺锭给予每万锭 100 万元补助。1.3区位优势—连接欧亚大陆的“桥头堡”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心,中国西部边睡。西部和东北部边界与哈萨克斯坦等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自古以来就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有着频繁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是中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市场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额在十余年间增长了四倍,由1992年的四亿多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十五亿多美元,其中有80%以上是通过新疆进行的。新疆正逐步成为国际商贸中心。2.新疆棉纺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疆棉纺织产业的发展规模日益增长,取得了一些进步,也得到越来越多部门单位的重视和关注,但仍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调研中体会到,经营好目前现已援疆和在疆的棉纺织企业,有效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更有成效的吸引更多的纺织企业赴疆投资、顺利开展援疆工作。2.1劳动力问题

首先,技能型产业工人缺乏,员工培训期相对较长。新疆人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大,据资料显示,新疆整体教育水平低于内地,具有高中(含中职)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二成,疆内劳动力就业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亟须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另由于语言问题,员工培训期将远远长于中东部地区,走访中还了解到,南疆地区某企业普通挡车工独立顶岗需要超过半年时间,长于内地。

其次,员工流失率偏高。据企业反映,在疆纺企员工流动率普遍偏高,其中,流动率最低的企业也超过了20%,有些企业甚至超过了30%。主要的原因有两点:新疆人均耕地面积大,农民从事季节性工作如种棉花和摘棉花的收入比进工厂高,许多农民只是在农闲期才去工厂上班;部分职工经常会跨领域不断转换工作。随着新疆基础建设的发展,大批适龄从业人员均选择石油、煤炭、交通等产业工作,纺织企业招工非常困难。

第三,劳动力成本偏高。在疆纺织企业员工拿到手的平均工资水平大约在3000元左右,从人均工资上看,新疆纺织企业略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从综合角度上看,全员劳动生产率还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援疆企业从集团总部或派出部分骨干,或赴疆协助企业发展,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目前来看,在疆企业的总生产成本较内地并无明显优势。2.2棉花问题

首先是质量问题。中棉行协在南疆调研中了解到,虽然阿克苏地区是国内最好的棉花生产基地,但阿克苏地区的一些棉纺企业并未使用本地棉花,而是进口周边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除棉花价格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实行收储政策以来,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一味追求交储数量,不重质量,采取不规范的采摘加工工序,致交储的棉花“三丝多”、混等混级现象严重。

其次是政策影响。2014年4月,国家宣布取消收储政策,实行棉花目标价补贴,预计棉花价格将会逐步与国际接轨,近期给下游市场带来了一些观望情绪,但对棉纺企业长远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连续三年实行收储政策,大量国储棉库存需要消化至合理水平,因此国内棉价依然对企业生产有影响。此外,由于长绒棉尚未纳入直补范畴,势必影响棉农种棉尤其是种长绒棉的积极性(中国的长绒棉种植全部在新疆)。近几年因收储导致我国长绒棉占比下滑至20%以下。根据棉纺织企业的要求,建议在目标直补政策中考虑纳入长绒棉目标价格,确保棉农对种植长绒棉的积极性,以稳定长绒棉的种植和产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行业竞争力。2.3运输成本问题

在运输成本方面,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尽管国家对出疆纺织品有运费补贴,但由于地域辽阔,且远离下游市场,使得新疆纺织企业的物流成本要高于内地。一家棉纱全部自用的企业称,从阿克苏地区的纺纱厂运一吨纱至集团总部位于浙江的下游产业加工,运费超过1000元,尽管政府有每吨500元的出疆补贴,企业还需要每吨支付500元左右。所以运输成本偏高同样制约着新疆棉纺织企业的发展。2.4产业链配套问题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存在不完善、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虽具有多元优势,但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发展失衡,现有政策导向偏向初级加工,如纱布出疆运输补贴一致,后道产品无出疆运输补贴等,后道精加工受阻已成为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

新疆优质棉花就地转化为纱线已初见成效,但在疆纱线就地转化为布,布再加工成服装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后道产业链占比比较低,由于本地市场尚未打开,产品还需运出疆进行深加工,许多在疆企业只是充当集团总部生产基地的角色,而且目前只是生产大批量的常规品种,无法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和资金周转时间。未来,新疆的纺织产业升级之路不是扩张规模,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下游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上。3.对策建议

3.1优化棉花流通方式,稳定棉花价格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新疆纺织产业发展最明显的有利条件就是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大省,新疆棉花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有很可靠的保障。怎样发挥好和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加强原棉在新疆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拉动作用,这是纺织企业和政府部门要使新疆纺织产业规模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棉花流通体制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纺织企业不能自己收购棉花,极少数纺织企业自己开的轧花厂购买的棉花批次不齐、质量低下。所以疆内大部分纺织企业购买原棉的唯一渠道就是棉麻公司,驻守在全国最大的原棉产地,但是购买原棉的价格并不比内地低,甚至经常高出内地原棉价格,这极大地限制了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所以,应该优化原棉流通方式,使得种棉农户、中间商、纺织企业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努力达到三方共赢。

完善对棉花的储备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完善对棉花的储备机制。当棉花产量较大,棉花供应量较大,政府可以出资购买储备部分棉花,减少棉花的市场供应。当棉花产量较小,棉花供应量较小,政府可以卖出部分储存棉花。政府对部分棉花合理的储备和投入市场,一方面有利于稳定棉花的价格,既保障了棉农的收入,提高了棉农的积极性,又加强了稳定纺织企业的原棉成本,避免由于原棉价格急剧增加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将储备的棉花根据疆内纺织企业的需要分批次提供,有利于避免部分纺织企业由于害怕棉花价格猛涨而储存棉花造成的大量资金积压,间接地增加了纺织企业的流动资金,也减少了纺织企业存储大量棉花所带来的风险。

宏观调控棉花生产。政府应该及时对棉花生产面积、产量、价格等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并且根据历年相关数据做好对棉花种植面积的预测,控制好棉花生产及产量,协调好种棉农民和纺织企业的利益,既要保证棉农的收入,又要控制好纺织企业的原棉成本,发挥好促进经济协调的杠杆作用。

建立棉花交易市场,加强棉花交易多样化。政府部门可以联合相关机构建立疆内的棉花交易市场,逐步使得棉花交易方式多样化,打破棉麻公司对出售棉花的垄断地位,使得棉花的交易方式及棉花价格的形成更加市场化。在建立棉花交易市场的过程中,要做到棉花产量及交易价格等信息公开、真实、及时,棉商之间公平竞争,禁止垄断,买卖双方平等自愿,棉花价格适当合理,既要保证棉农的利益,又要保证纺织企业的利益。3.2增加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

众所周知,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疆纺织产业缺乏的劳动力是多方面的,既缺乏要求较低的普通挡车工,又缺乏要求较高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鉴于此,新疆纺织产业必须加强对纺织劳动力的培养和引进。

对于培养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首先,应当适当增加疆内本科和大中专纺织学校,完善学校的纺织专业体系,适当扩大纺织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其次,加强产学研体系的建立,各纺织学校可以定向为纺织企业培养人才,纺织企业也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如为纺织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学费贷款,设立一些奖学金项目等,这样既可以解决新疆纺织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又可以保证纺织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纺织类学校的生源。再次,纺织企业自身应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纺织企业可以选出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好、综合素质较高、年龄较小的工人,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弥补熟练技术工人不足的缺口。最后,纺织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展其自身的作用,加强与东部沿海纺织产业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可以短期引进一些内地的纺织技术人才给新疆纺织技工做培训,同时也暂时弥补新疆纺织技术人才的不足。3.3构建联合物流,解决运力和运输成本问题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但新疆的纺织产品大部分均销往东部沿海地区,距离远、运输时间长、运输费用高等因素一直阻碍着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新疆纺织企业可以共同构建纺织集中型的物流平台,各个纺织企业实现技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格局,通过专业化的物流平台对新疆的纺织产品进行实时配送,从而降低整个行业物流费用,减少资源浪费。3.4延长新疆纺织产业链

制约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链的断裂。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应当给予适当扶持及鼓励,提高纺织初加工企业的进入门槛,推进和拓展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纺纱、织布等初加工工艺,而且要形成印、染、针织、成衣等全方位、深加工的发展格局,使企业发展渠道得到拓展,从延长的产业链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以服装行业为龙头,带动纺织产业全面发展。想要提高新疆纺织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水平,就必须降低原材料成本,增加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完善纺织产业链,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发展服装行业得以实现。以优质纱、布为基础,逐步壮大新疆纺织产业。新疆以其特殊的气候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因此对于纺织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对新疆纺织产业的纱、布的质量,提高其档次,丰富纺织产品种类,以优质纱、布为重点推广产品,不断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进而不断提高新疆纺织产品竞争实力,逐步促进新疆纺织产业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公司新人培训感悟下一篇:招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