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2024-10-25

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精选12篇)

1.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县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2007年底我县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宁夏**县原野蜂产品科技开发公司、**县山川科宝食品有限公司、宁夏余聪食品有限公司、**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县和丰淀粉有限公司、**县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宁夏**生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鸿元奶牛养殖合作社、**县忠信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源丰草产业有限公司、宁夏来浴淀粉有限公司)。资产总值17283.9万元,固定资产10314.1万元,年销售收入16538.6万元,净利润1099.5万元,开发基地种植面积5.65万亩(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5万户。这1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均属于加工型企业,其中,以滩羊肉为主的肉类3家,粮食类3家(小杂粮1家,马铃薯淀粉2家),林特产品类2家(柠条加工1家,蜂产品1家),蔬菜类、油料类、乳类、皮及皮毛制品类各1家,其他类1家(以苜蓿为主)。**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2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县13家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出口许可,有的产品获得品牌称号,有的产品获得专利产品。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生产、经营出口蜂产品的企业。连续八年产品质量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局和宁夏食品质量监督检验局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优质,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宁夏地产品牌”等荣誉,2003年,国家星火计划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建设及专利产品“蜂胶枸杞片”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准(专利号2003101193018),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指定产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企业。根据调查分析,我县重点龙头企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07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07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06年的113户增加到2007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07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07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

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参与竞争。据统计,2007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部分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当前应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加大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

4.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完善我县龙头企业质量管理上的跨越。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市场网络建设,规划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进一步加强农技部门搞好科技服务,健全龙头企业服务体系上的跨越。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良产品,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稳定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二

一、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 天水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建基地、扶龙头、抓营销、促增收, 不断加大特色产业及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力度, 着力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走出了一条以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农业持续发展,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农民从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获得收入达1572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的42%。

㈠建基地, 夯实产业基础天水市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发展布局,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加大土地流转、标准化建园等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 基地规模逐年扩大。果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联户经营、龙头企业建设等方式, 初步形成了以秦州、麦积、甘谷、秦安、清水为主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 以秦安为主的鲜食桃生产基地, 以麦积为主的山地葡萄生产基地, 以秦州为主的甜樱桃生产基地, 以清水为主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2012年底, 全市干鲜果总面积达到347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130万吨, 产值达40亿元;蔬菜产业: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的思路, 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 初步形成了甘谷、武山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渭河川道和浅山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航天蔬菜基地、城郊“菜篮子”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0.3万亩, 总产量266.9万吨, 实现总产值37亿元, 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5.5万亩, 设施蔬菜26.5万亩。畜牧产业:深入实施“13111”草畜富民工程, 兴办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目前, 形成了武山、甘谷、麦积以发展猪产业为主, 秦州、麦积、秦安以发展鸡产业为主, 清水、张川以发展牛羊产业为主的养殖格局。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89.2万头 (只) , 总产量18.53万吨, 牧业总产值预计达27.7亿元, 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9.3%。

㈡扶龙头, 延伸产业链条天水市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02年、2005年、2010年天水市先后相继三次出台《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2002年财政首次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 并实施“龙头带动战略”。2010年, 天水市又提出“百龙增收”工程, 完善出台扶持意见, 并再次提高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额度, 意见中提出2010年起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专项资金1500万元, 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并要求县区设立县区级发展资金, 2012年市县区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已达到2500多万元。2013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启动“做强百家龙头企业和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并起草了《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整合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今后一个时期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培育扶持。在“龙头带动战略”的推动下。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办法, 瞄准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 培育壮大了众兴菌业、长城果汁、嘉信畜牧等一批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 天水市共有特色农产品贮藏、加工、运销、市场、养殖、种植型龙头企业293家 (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2家、市级121家) ;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6家, 5000万元以上12家, 2000万元以上46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1.46亿元, 年销售收入33.08亿元, 带动农户35.68万户。

在产业类型上, 全市共有林果企业141家, 初步形成了以盛龙、雪园、洁通等为主的果品种植企业到以仲林果品、嘉园果蔬、德盛果蔬等为主的储藏保鲜, 长城果汁、昌盛食品、泰丰为主的浓缩果汁作保障的深加工产业链。果品已成为天水市范围内带动农户最多、增值空间最广、转化链条最长、资本聚集程度最深的经济资源。畜牧企业74家, 在巩固传统的牛羊猪生产的同时, 大力开展鸡蜂系列产品生产加工。初步形成了以九龙山、西联、嘉信等一批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链。蔬菜企业25家, 蔬菜加工重点以脱水蔬菜和一些特色菜的加工转化为主, 初步形成了以众兴菌业菌类产品、武山金陇为主的脱水蔬菜出口企业和盛源公司自主研发的花椒芽菜系列特色菜加工, 尤其是众兴菌业日产70吨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项目, 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

三是加强融资担保。天水市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 为龙头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 担保公司已向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累计担保贷款189笔10.14亿元, 其中2012年担保贷款119笔6.14亿元。五年来, 通过“金融活动周”活动, 积极为商业银行推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项目, 并协调签约18项, 落实贷款6.84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㈢抓服务, 提升产业水平近年来, 天水市采取政府搭台, 协会运作, 逐步规范的方法, 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了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及各县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 组建了天水市农业产业化信贷担保公司。协会和担保公司整合科技、信息、人才和资金资源, 链接了市场、企业和农户, 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 同时, 组织农户生产和企业原料供应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提高了农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降低了经营成本。担保公司积极发挥担保服务功能, 有效解决了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企业发展难题。目前,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已发展到涉及种植、养殖、营销、加工等领域。此外, 通过组建“公司 (合作社)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基地+农户”及“订单农业”等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 形成了“企业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在基地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连心联利、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㈣树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标准, 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品牌经营, 规范了技术标准执行。使天水众兴菌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通过计量认证, 天水长城果汁等30余家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和GMP等质量体系认证。有113个农产品认证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AA级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产品。初步形成了以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清水核桃、天萃大樱桃、伊味思牛肉等国家和省上名牌产品或著名 (驰名) 商标26个。进而推进了甘谷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秦州大蒜、马跑泉蒜薹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蔬菜品牌。武山、甘谷、秦州、麦积四县区被命名为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区, 武山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全市293家龙头企业中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仅6家, 5000万元以上12家, 2000万元以上46家, 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占全市龙头企业总数的21.8%, 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仅占全市龙头企业的8%, 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经济实力差, 承受风险能力弱, 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还十分有限。

农产品加工业明显滞后于种养业发展, 加工层次低,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粗产品多, 精产品少;初级产品多, 终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 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 出口创汇产品少) ,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不高, 加工增值能力弱, 增收能力不强。

“家族式”企业较多, 企业家素质普遍较低, 经营管理水平较差, 与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渠道不顺, 职务、职称等待遇落实困难, 科技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企业普遍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 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天水市大多数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 但习惯于自成体系, 自我服务, 进行市场运作和产业化服务的能力较差。大部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关联机制不健全, 当市场行情低迷、农产品供过于求时, 企业压级压价;一旦行情看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 农民又不遵守协议, 谁出高价就卖给谁, 订单履约率较低,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联接机制。

三、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精神,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龙头企业发展为动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力争实现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区域化、投资主体企业化、经营机制产业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和优质产品品牌化。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 积极开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发展布局,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进一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到2015年, 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60家以上,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80家以上, 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5000万元~1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2000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70家, 使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6%以上, 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的农户达到50%以上。推进优势产区集中, 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

㈠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选择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予以重点扶持。一是着力打造“大龙头”, 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 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全力推动众兴菌业、长城果汁、神舟绿鹏、昌盛食品等公司上市融资;二是积极振兴“小龙头”, 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龙头企业, 积极引导其开展产品推介和招商引资, 加强银企对接和信贷担保,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生产和带动能力;三是加快培育“新龙头”,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 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 创办农业企业, 建立生产基地, 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

㈡制订出台扶持政策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结合天水市实际, 争取年内5月份前出台天水市《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为天水市龙头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㈢创新融资渠道继续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争取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 在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积极搭建各类产业融资平台, 充分发挥各级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职能, 加大银企项目对接工作力度, 进一步创新机制, 拓展投资渠道,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引导企业、民间社会资本投入龙头企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银行”, 鼓励农户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投资龙头企业,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㈣加大企业家队伍培训力度目前, 天水市龙头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积极开展企业家的辅导培训, 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 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迫在眉睫。下一步, 将通过重点选择一些有基础、有前景、有潜力的企业家进行培训, 提升天水市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

3.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三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工业化程度导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包括环境、资源以及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等危机。在资源普遍缺乏的今天作为全球一个拥有农民9亿多的农业大国来说,发展新技术农业革命,利用新型农业产业来带动以及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2〕。国内外都积极发展新兴农业,在这些发展农业的大潮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会一味否定常规农业的存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否定农业投入的唯生态倾向方式心态〔3〕。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发展突破的实际性阶段,因此在考虑我国农业现有的新技术革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实际性差别。因此在考虑现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时,要充分了解和实行基本政策,以可应用化的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再实现技术性突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农业产业突破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了相应的实例。国外学者包括GillesDuraaton(2011)〔4〕普遍认为,农业产业新技术革命的开端始源于上世纪30年代,鉴于工业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化,发达国家为了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相当全面改造。同时LindJ.(2010)〔5〕也指出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农业模式、日本以及部分西欧的农业模式,都是依据本国发展的现状,局域现实情况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模式变化,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与此同时国外还有某些学者从宏观方面的角度对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的具有相对代表性国家,目前所采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一系列与之更加相关的决定性研究。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现阶段美国主要采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属于机械化的先进仪器耕种模式这与英国政府主导的引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对来说法国更加环保采取了链条式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德国则主要是基于信息化生态的技术性基础而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突出不能照搬国外发展,但是必须借鉴其发展模式来实现农业发展的突破。于允充(2012)〔6〕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利用产品化机械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形成独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温琦(2010)〔7〕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而言,领土辽阔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水平出现很大程度的差距,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水平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满足的就是能够同时实现各地的均衡性发展,其发展的模式不能采用套路式进行,需要因地制宜,以点制点,使得各地之间的发展都能够实现友好突破。方志权(2013)〔8〕则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采取外向出口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都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现有的优势农产品产业,使其带动整个地区的模式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实现当地地区整体资源综合性开发以及不断推动的商业化模式。综上所述,在基于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实行农业产业的模式发展路径需要不断探寻,充分利用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等在内的时代革命结果壮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独有的农业社会发展模式。

3现代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和影响

3.1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产业新兴技术革命,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来从事广泛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传统农业技术革新,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在推动技术飞跃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不断成熟的生物、信息化等等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革命性突破以及新发展,从而使农业产业化在更加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能够贯穿于我国农业全面建设的单一过程中,使其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更为珍贵的丰富内涵。在本世纪就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来看,其重点主要是包括四大应用技术,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可大力发展的海洋农业技术。

3.2新技术革命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4.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四

土地流转助推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如今,在寿光吃上新鲜蔬菜绝非难事,而要吃上金碟南瓜、拇指西瓜等却并不容易,如今,上口镇宇轩农场让市民吃上金碟南瓜、拇指西瓜等稀特瓜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该农场通过培育种苗和筛选金蝶南瓜、拇指西瓜等一个个特色品种,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场收入,而且为周围村村民增收致富、促进上口农业转型升级搭建了平台。

4月23日,记者走进了上口镇宇轩农场。“这是南瓜吗?”看到桌上摆放的“飞碟”,记者问到。“这是金蝶南瓜,这是迷你南瓜,这是粉丝南瓜……”宇轩农场负责人王小强一一介绍说。

在育苗大棚内,一颗颗培育好的辣椒苗长势良好。“这些都是种子实验好了以后再培育的,质量上有保障,菜农也不会买到假种子。”走进种苗示范大棚,满眼是西红柿。“在这大棚内示范种植的西红柿 有96个,一沟一个品种,每个品种上面都悬挂着标记呢!”除了西红柿,记者看到,示范棚内还有拇指西瓜、多个品种的南瓜以及多个品种的辣椒……

据了解,宇轩农场占地200亩,集智能棚建设、种子筛选、种苗培育、盆景蔬菜种植于一体,现3个智能育苗期、1个种子筛选棚已投入使用。其中,3个智能育苗棚年可培育西红柿、黄瓜、丝瓜等种苗1000万株,销往菏泽、聊城、山西、河北等地,效益非常可观。种子筛选棚主要筛选试种拇指西瓜、粉丝西瓜、迷你西瓜、齐达利西

红柿等119个稀特优品种,种子筛选试种成功后,再进一步推广扩大种植面积,以达到农场增效益、农民增收入的目的。

宇轩农场打出的是一张特色牌,而该镇齐家下口村的齐树家走的却是高端农业路线。去年借助市里的土地流转政策,常年在外做生意的齐树家承包了村里近650亩土地,自己搞起了齐氏沃土农场和丰泽庄园两个农场。“当时村里人觉得我胆子大,常年在外不会种地却回来种地,我就是因为不会种地才回来种地的.”齐树家的一番话说的颇具韵味。齐家树常年在外,见多识广,在农场管理上也算的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小麦浇水、施肥统一用喷灌,葡萄统一使用微喷技术,既节省了人工人力,又节约了水资源,达到了省工省时、提高效益的目的。

除了500多亩以粮食种植为主的齐氏沃土农场外,齐树家还有自己的丰泽庄园农场。丰泽庄园农场从山东省农科院林果所引进了泽香、金手指等优良葡萄品种和春雪、夏雪、鲁星1号等精品桃。这期间,不仅得到了农科院林果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便于申报产品品牌,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宇轩农场、东北上口土地信托合作社、元鸣生物农场、齐氏沃土农场、丰泽庄园有机葡萄农场、东润盆景蔬菜等一个个各有千秋、特色鲜明的农场,彰显着上口镇土地流转带来的农业发展活力。

近年来,上口镇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绿色有机”原则,创新实施了“跨村联合经营”、“大户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经营”、“村户联合经营”、“招商引资经营”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果菜

苗种养竞相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高端农业发展“三赢”。

5.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五

为了全面落实省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精神和突出培育产业集群的科学决策,加强科学规划,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优势,促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在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确定了主导产业并制定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

一、固始县产业集聚区概况和主导产业

固始县产业集聚区是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其依托固始县区位、社会、人力、自然、成本、环境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科学进行用地规划,合理组织内外交通,不断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了一个以工业生产为核心,配有物流、相关商业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共入驻企业62家,累计完成投资总额18.835亿元,从业人员28000人,实现税收5500万元,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后劲。根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现把轻纺加工业确定为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区内轻纺企业主要有利来针织、荣田针织、集美服饰、中兴羽绒、佰丝佳服饰、源帛服饰、浩龙服饰等。

二、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省、市“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用更加完善的思路制定轻纺加工产业长期发展计划,分阶段落实发展任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高标准发展轻纺加工业,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优势水平。

(二)发展目标

坚持“整体抓优化、骨干抓壮大、龙头抓跨越”的原则,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做好轻纺加工产业的发展规划编制,培育优势突出、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轻纺加工产业集群。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成立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轻纺类产业集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以及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和处理。

2、落实扶持政策。对入驻的轻纺加工企业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优惠工业用地价格,实行税收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轻纺加工产业建设,对于发展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后劲足的企业优先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对纳税净增较大的轻纺加工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奖励;协调银

行、工信、工商、商务、环保等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支持轻纺加工产业的发展;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向轻纺加工企业倾斜。

3、加快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强力实施“四个带动”,加快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一是根据轻纺加工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对内强强联合,对外靠大联大,使产业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轻纺加工产业整合;二是争取新上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壮大轻纺类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提高产业经营水平。四是立足人力、社会、自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

4、开展针对性招商。结合我县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按照“走出去”主动出击和“请进来”考察合作的工作思路,坚持“引龙头、带配套”和“抓配套、引龙头”的产业招商策略,确定苏杭一带为招商重点,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在开展招商引资时,优先引进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在企业入驻时,做好企业用地规划,对关联度高的企业实行就近入驻,加大产业链条的衔接、延伸,实现资源共享。

5、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建立政府投入机制。以县财政投入为主体,统筹相关部门政策手段,形成共同扶持轻纺加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合力。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轻纺产业

发展。积极向银行推介轻纺加工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加大对企业的非政策性贷款。三是通过投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担保平台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轻纺产业集聚建设,加快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

6、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鼓励轻纺加工企业创建名牌,加速形成服装产品的品牌优势。对获得国家或省级品牌、龙头产业、质量体系认证,产品专利技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企业给予奖励。对现有名牌产品,要加大宣传,重点发展,保持优势,做强做优品牌。

7、搭建劳动力市场。针对轻纺加工企业用工需求大的现状,依托我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建劳动力市场:做好不同类别人员登记工作,建立规范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储备库;对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话、LED等方式,定期发布招工、就业、培训等信息,搭建服务平台,确保信息畅通;定期举办培训班,免费为求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县乡村三级联动和乡镇对口帮扶;举办现场招聘会,实现用工和就业的有机结合。

8、提供优质服务。对企业服务实行意向项目抓落实,落实项目抓到资,到资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关联项目抓配套。上下联动,环环扣紧,确保五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增强计划性、主动性。县委、县政府定期、不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着力解决企业落地遇到的困难,管委会组织

专门人员办理项目落地前的各项手续,通过加大跟进服务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同时,加大对在建项目的施工环境治理,坚决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私搭乱建等阻挠施工的不良行为,营造和谐安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9、加强产业安全防范。一要强化员工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二要加强产业安全预警,在应对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等方面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预警措施,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固始县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 篇六

1.1 自然条件

固始县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北部邻淮河, 南部依靠大别山, 山水环绕。就其气候条件而言, 其属于亚热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降水适中, 光照十分充足。就其地势而言, 其地势呈现出多样复杂的趋势, 可以说涵盖了平原、山区、丘陵、湿地等各种地势。

1.2 森林资源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以及气候条件, 使得固始县的光热水资源充足, 这就为其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 固始县政府在1998年以来针对本地区的生态发展制定的一些积极的政策, 让固始县的林业面积猛增, 森林资源变得尤为丰富。特别是政府针对林业发展提出的一些优惠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固始县人民对林业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现在的固始县可以说满眼望去尽是绿, 之前的荒山早已不见踪影。现在固始县的森林资源仍在不断的增长, 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 同时带来了生态效益。全县基本形成了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乡村道路林荫化、农民庭院花果化的林业生态格局。

1.3 社会经济条件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及河南省整体的发展, 信阳固始县也在稳步持续的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有一组数据可以很好的说明固始县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在2009年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测评中, 固始县在全国2001个县域中位居全国341位, 并且固始县经济发展测评曾经连续七年跻身中部百强县市。

2 固始县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固始县林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但是由于当地部分领导部门的意识层面的不重视和林业规划不够完善等主客观原因存在, 导致林业发展的相关资源缺少, 发展速度缓慢。下面详细介绍固始县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虽然国家在林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制度上的要求, 比如集体林权制度改的提出, 但是森林采伐管理与森林经营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的, 比如说采伐申请过程冗长, 审批难落实, 林业管理制度不合理、不灵活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成为了制约固始县林业发展的一方面。

2.2 固始县的林业发展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发展

虽然固始县政府针对林业生态建设制定了一些积极有效地政策, 带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但是这种积极性并没有让林业发展形成规模, 一家一户的散户式经营方式很难细化林业管理模式, 也就会导致固始县的林业发展难以向前发展, 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固始县本身的林业资源丰富, 但是产业化经营没有走上正轨, 因此林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就难以被发挥出来。

3 合理构建固始县林业的发展模式

林业发展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优化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 世界各国都在开始重视本国的林业发展, 很多国家也有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结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林业发展的优势, 对固始县的林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3.1 尽快颁布森林管理条例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固始县的森林资源, 建议固始县政府的相关林业部门, 尽快制定地方性的森林管理条例, 让本县的林业发展更加体制化。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林业资源, 合理的综合开发土地, 让资源变为财富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大发展。

3.2 政府组织群众规模化经营

固始县政府可以在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 组织群众有规模、有组织的进行林业经营, 让林业发展走上一条集约化的道路。林业产业化的道路虽然艰辛, 但是需要政府与群众合力进行。积极的改进原有的单一经营模式, 让林业的发展更为多样化。

3.3 因地制宜, 优化农、林种植模式

根据固始县的地貌特征, 一是在垄岗、中西部丘陵这部分立地条件相对中等, 农作物产量一般, 林业和农业比较效益较为接近的地方, 着力推广以农业带动林业, 林业又推动农业的互助式种植模式。二是在固始县的立地条件较好、农作物产量高, 并且农业的比较效益大于林业的平原区确立以农作物种植为主, 林网化种植为辅的种植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不会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最后, 对原有林地加以施肥等护理措施, 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3.4 构建固始县黄河滩生态文化区域

努力建设固始县林业发展的旅游资源, 依托黄河滩区的林地资源, 开发出全新的生态旅游模式。并且紧邻母亲河—黄河, 湿地资源比较雄厚, 将本地区的森林资源同本地区的湿地整合起来, 建造固始县黄河湿地生态园, 并深入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 将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充分的结合起来, 构建属于固始县的生态文化。这样, 森林资源不仅仅为单纯的林木资源, 也成为了观光资源和文化资源。

4 结语

固始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 同时政府方面有对林业发展十分的重视, 再配之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固始县的林业发展, 林业发展很快便能够走上正轨。但是要真正做到推动产业转型, 实现林业发展产业化, 固始县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林业发展模式, 这条道路的探索固始县还需要走的更远。

摘要:林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很多农业地区开始重视林业的发展, 也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河南信阳固始县为发挥林业的特色和潜力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希望固始县的林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针对现阶段的林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固始县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林业,林业发展模式,固始县

参考文献

[1]秦科才河南省黄河滩区近期治理与开发问题研究报告[R].2004

[2]刘永奇, 刘1U:德河南统计午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07

7.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七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为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双城市自2011年初开始谋划并启动了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按照“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流通、培育大产业”战略,实施“二三二”工程,即以102国道为中心轴,启动“两区三园两市场”建设,“两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先行区,“三园”为双城市经济开发产业园、新兴工业园、幸福生态农业园,“两市场”为雨润全球农副产品采购中心,新胜蛋禽批发大市场。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速发展绿色种植业。

借助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在国家级20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范围内,打造5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将高标准完成2万亩核心区和5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区建设体现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八化”目标,示范区要建成设施齐备、管理先进、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化建设。我们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机遇,谋划和争取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友谊渠续建二期工程,新增水田面积3万亩,力争五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二是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规范管理、完善提高28个大型农机合作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以水田全程机械化为重点,争取再上一批新的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快土地向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同时积极开展了代耕、代作服务,推进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四是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效组织农民,整合土地,促进规模发展。今年年末,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将达到50万亩。五是加快园区绿色化进程。三年内实现园区绿色有机种植全覆盖,按照农业废弃物-优质农肥-绿色农产品的循环模式,采取沼气和生物活性菌等方式,将示范区内的畜禽粪便全部转化为优质肥料,逐步改良和净化土壤,开发绿色有机食品资源,建设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今年完成园区内绿色大豆、绿色蔬菜等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

二、以规模经营为突破,加速发展绿色畜牧业。

推进规模经营、标准饲养是发展绿色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我们

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和专业部门,结合全市村镇长远规划,制定了以奶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业规模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畜牧场(区)分布,达到人畜分离、相对封闭、集约生产、安全高效的建设要求。二是认真破解建设难题。资金和建设用地是畜牧规模场(区)建设的主要制约瓶颈。为此,我们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动员建设主体自筹一部分、协调金融部门贷一部分、敦促雀巢、雨润等龙头企业设立贷款担保平台融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千方百计解决好建设用地问题,市乡村三级及土地部门全力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落实落靠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现有养殖户扩大规模,加快家庭牧场、小区建设。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及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规模场区建设。加强对雀巢公司、雨润集团、哈尔滨润园公司等规模场(区)建设的跟踪服务,力促其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今年全市完成137个奶牛场(区)建设,并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化饲养。四是提高绿色养殖水平和质量。在去年推进畜牧绿色养殖技术推广普及,努力提高畜禽单产基础上,今年重点推广奶牛绿色全混日粮饲喂技术,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普及。同时,进一步加大绿色畜产品认证开发力度,去年大众肉联已经完成了有机系列冷鲜肉认证,获得15个标识,绿色肉认证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获得12个绿色标识,今年我们重点做好雀巢绿色乳、完达山绿色奶、兴润绿色鸭等畜产品绿色有机申报认证工作。

三、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力争用5年时间,把双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肥生产基地、最大的地上“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今年实施好示范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谋划引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0个,示范项目20个,率先培植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全市循环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同时,重点跟踪抓好投资50亿元的中海油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哈尔滨润园公司投资16亿元的生猪养殖和沼气发电综合项目、北京科净源和上海平易基金投资20亿元的牛粪处理项目等三个重大项目,促其早签约、早开工、早建设,确保全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加速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经济效益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更是承接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发展蔬菜生产,双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此,“十二五”时期,我们把蔬菜产业作为全市新兴的战略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温室大棚13万栋,实现户均一室,人均增收一万元目标,努力打造龙江“优质放心蔬菜”产业第一县。一是加快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在完善提高公正爱乡、五家双井等原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筹资建设,招商引进企业建设,融资多渠道建设等手段,不断加快设施蔬菜建设进度,扩大建设规模,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二是加快建设露地菜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露地菜生产,增加生产效益。要实施整村推进、整乡发展,今年重点建设同心、城镇两个万亩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全市争取新增蔬菜面积5万亩。三是加快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坚持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配套,积极推进有机肥施用,提高蔬菜品质,逐步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推进蔬菜产业升级,力争5年时间,把双城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我们去年新认证绿色蔬菜标识4个,还有四家企业果蔬绿色有机标识正在审核中。四是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建设一批蔬菜加工、仓储、物流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使蔬菜生产逐步由单一的鲜菜销售向精深加工和错时反季菜方向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以两大市场建设为重点,加速培育绿色农产品物流业。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为支撑,因此,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好销的问题。以现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为依托,推进市场资源整合,培育壮大市场营销主体,加快建设完整的农村商贸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今年,重点抓好两大市场建设。一是扩建新胜蛋禽批发市场。按照打造全国一流专业批发市场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新胜蛋禽批发市场二期扩建工程,对原有市场进行重新规划定位,完善交易区、服务区、办公区的硬件设施,提高市场服务质量,设立绿色蛋品交易区,提升市场档次和品位,增加市场吞吐能力,使其日交易量增加到1200吨,真正把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蛋禽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速雨润国际农副产品采购中心建设。作为双城市历史上引进的投资最大、牵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的项目南京雨润国际农产品采购中心,一期工程今年正式启动。我们将加快各项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投入使用。由此形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东北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集聚区,进而带动庞大的物流活动,使双城成为直接面向哈尔滨、全省乃至东北亚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六、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为引擎,加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8.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八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作出重大决定,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这在党9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深圳、郑州、长沙、邯郸、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口号,并已得到了不错的成效。湖南省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一、以我市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亮点纷呈。我市打造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地方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山民歌《小女婿》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大奖,入选全省100首“我最喜爱湖北民歌”,舞蹈《放鱼鹰》荣获群星奖;大型乐舞音画《钟聚祥瑞》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共建成和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县级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69个,文化中心户794户,文艺表演团队(乐队)340个,建成农家书屋1331家,在建344家。全市10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达到17座,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开展了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57.49%,名列全省市州首位。

四是文化产业渐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印务、网络文化、体育竞赛、文体培训、彩票发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京山绿林文化游、沙洋楚文化游、钟祥明文化游、屈家岭历史文化游已逐渐成长为文化休闲旅游品牌。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亿元,占GDP的4.1%。这些成绩都是与市委、市政府领导注重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分不开的。但也应看到我市相对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1、产业规模总量偏小。荆门文化旅游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发展仍不充分,呈现出散、弱、小和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1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平均每家还不到5人,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发掘改造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着力发展我市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3、品牌开发力度不够。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和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富集地 带,楚文化、三国文化、绿林文化、象山文化、明文化、休闲文化等地域文化竞相辉映。但受产业规模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没有能够围绕荆门特色,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4、基础设施仍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民营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补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5、文化人才较为匮乏。人才素质决定文化产品。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因为没有鲜明特色,规模较小、稳定性差,对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随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

1、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一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电传媒集团、文体产业集团的组建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链。扶持荆门群艺数码、四季福传媒公司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推动书报刊、音响制品、演艺、歌舞、茶楼等文化个体户健康快速成长。在全市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结构多元、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建设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州一级文化产品的原创条件相对不够,如书刊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没有资质、人才、经费保障,主要是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所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尤为重要。一是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专业市场,我市文化市场缺项较多,与中等城市市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如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宠物市场等等,有市无场,即有市场需求,而无市场建设,因此需加大文化专业市场一条街、一条龙等规模聚集建设力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二是建设与文化设施相配套的市场,如城市生态运动公园、明显陵等文化旅游地要建设配套市场,有市场才能聚集人气。京山惠亭水库景区,建设了高档次的餐饮、游乐、酒店、购物、游泳等配套市场,成为一处吸引人流的休闲娱乐场所,其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正规的、正版的、合法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得放心,享受得安心。

3、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一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区需要引进大投资合作伙伴建设大项目。建议整合城区旅游资源,重点打造“荆门山风景区”。荆门山自唐朝已有记载,荆门是因山而得名的,如果规划好、建设好、推介好荆门山,则荆门山会因城市而扬名。我们提出荆门山风景区概念,其范围南起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并涵盖漳河水库等旅游景点。荆门风景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一路(荆襄古道)、两水(漳河、龙泉)、三洞(千佛洞、香龙洞、黑山岩洞洞)、四园(龙泉公园、东宝山公园、城市生态运动公园、华夏艺林园,还可再建郭店楚简碑林 主题公园、关公及三国文化公园等)、五山(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还有众多名人古迹、道观寺庙、红色文化等等,可打造成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十楚”文化名山,即走楚道、游楚水、登楚山、探楚洞、赏楚园、访楚庙、颂椘简、逛楚城、品楚食、观楚艺。二是引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产业园区。建议在象山东麓双喜村一片建设郭店楚简碑林主题公园、陆九渊、舒成龙纪念广场、老莱子孝子田孝亲体验园、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以及创意工作室、设计室等文化名人高档聚集区,南与城市生态运动公园连接,北面从龙泉公园至福音堂、分路碑路打通公路通道,与中心城区连接,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和文化产业园区。三是引进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如以李宁产业园为龙头,打造体育用品产业链等等。

5、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化是地方的“脊梁”,城市的“符号”,但只有培育有品牌文化和产品,才能扩大地方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各地党委、政府要做到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广泛和深入挖掘及利用民族历史源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流寓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等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风格的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现代文化艺术产品品牌、文学作品品牌、广播影视品牌、出版品牌、动漫和会展品牌,力求新精奇特优,形成知名的系列品牌,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6、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以人兴文的体制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进一步完善文化强市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激励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待遇重点倾斜,为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进一步解放思想,广纳贤才,以优良的工作环境,极为实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荆门创业。重点建设好三支文化产业队伍,培养(引进)一支熟悉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及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演艺创作人才队伍;一支有竞争力的文化经纪人人才队伍。

9.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九

1 互联网+农业模式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的方式之一, 目前它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了我国新城镇建设步伐。

首先,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众所周知,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将所有的信息发布在网上, 使得同一个信息在同一段时间内被更多需求者了解共享。只要相关人士将农业信息发布在网上以后, 互联网会对其自动进行整合、处理, 形成有效信息。这样一来, 很多农业信息用户便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到相关信息, 这对推动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 能够推动农产品销售模式升级。近年来, 在农业发展中, 互联网的出现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投入, 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 通过互联网的建设, 农民还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自己的农产品, 拓宽农民农产品的销售路径。

另外, 生鲜农产品配送也受到了“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众所周知, 生鲜农产品在配送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 互联网的融入却改变了这一现状。只要将生鲜农产品的信息公布在网络上, 那么其销路便会更加广阔, 这不仅节省了销售时间, 还能够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 为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最后, 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互联网自身而言, 它是一个较为强大的信息系统, 包含诸多领域的信息。农业从业人员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之后将信息应用在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当中, 从而使得自己的农产品更好的生产与发展。同时, 一些具有一定经验的农业经营人员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发布在网络上, 为其他农业经营者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提升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而不断的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互联网+农业模式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实践表明,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依旧有很多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少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

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是发布及获取农业信息的重要工具, 该平台是否完善关系着农业的发展情况。但是当前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农业信息在网络上还不够全面, 无法满足农业从业人员对互联网的信息需求。为此, 有一部分农业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些农业问题很难解决, 这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

2.2“互联网+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顶层设计规划性不强

“互联网+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 它能够为粮食安全与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保障。但是, 实际上“互联网+农业”的形式在顶层设计方面的规划性还比较差。在发展中极易出现片面性与局限性问题, 这给“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带来了压力, 同时也降低了“互联网+农业”作用的发挥。为此, 规划好“互联网+农业”的需求极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2.3“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受到了制约

在农业发展中, 融入“互联网”技术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技术创新,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的兴起是重要过程。但是, 当前在“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其建设实力较为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当前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力还不够雄厚, 很多农村还没有连接宽带, 计算机数量也比较少, 这更增加了“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如果该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必将给整体建设带来阻碍。

3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农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首先, 应该加大网络农业平台建设力度。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农业发展网络平台是其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因此, 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在农业互联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完善农业网络体系, 不断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渠道, 为农业从业人员销售农产品创建更好的条件。与此同时, 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的优化网络环境, 不断缩减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障碍, 保证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当中来。另外, 要加大农业网络宣传力度, 有效的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建设性, 确保各个农业从业人员能够在参与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之上, 发布农业发展信息, 以保证农业人员更轻松的销售农产品, 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创建条件。

其次, 做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工作, 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依据“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并且在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的同时, 不断的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实际上, 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信息服务化得模式, 同时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基础上, 有一部分农村已经实现了信息服务进村的目标, 在充足的网络平台保护之下, “互联网+农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互联网+农业”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 完善“互联网+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对接的目标。实践表明, “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既能够有效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 同时也能够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以此,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要求不断的推动各类农业生产销售产品的推广, 同时还需要不断扩大农产品销售业务范围, 做好基础培育工作, 逐渐形成农产品销售网点, 从而保障“互联网+农业”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对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对解决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措施。通过分析明确了现代农业发展中, 应用“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给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带来了束缚。因此, 在“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不断的改进其机制, 使得“互联网+农业”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0) :100-103.

[2]胡豹, 杨良山, 王丽娟, 等.浙江创意农业的实践模式、发展思路与战略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 2013 (6) :1410-1416.

[3]翟欢欢.“两型农业”生产评价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1 (12) :43-86.

[4]谌文, 彭新沙.湖南农业旅游名牌发展战略和开发模式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 (1) :64-68.

10.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十

基金项目: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pdjhb0201)

摘要:文章以佛山家具产业为对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研佛山市政府及佛山家具协会、佛山家具企业和佛山电商产业园,深入分析佛山家具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研的方式分析、总结国内外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经验。最后,结合佛山家具产业特征,提出佛山家具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即,“互联网++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

关键词:佛山家具;“互联网+”;转型升级;路径

前言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佛山家具产业产能过剩、电商冲击、利润率下滑等危机,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佛山家具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各自在奋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升级路径,迫切需要政府、专家、第三方组织等来进行调研和指导。文章希望在佛山家具转型关键时期,为推动佛山家具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构建基于“互联网+家具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探索佛山家具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不同路径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一、发展现状

佛山家具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位。它具有起步时间早、产业链完整、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大、市场辐射广、就业人数多等特点,是全国家具产业链最完整、家具品类最丰富、家具企业数量最多的家具产业集聚区。

据初步统计,全市拥有与家具制造及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逾30000多家,重点是分布在顺德的龙江、乐从,禅城的张槎,南海的大沥、九江,三水的大塘等专业镇,约占全国家具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市家具年产值1300多亿元,占广东全省家具产值的近一半;佛山家具市场约占国内20%的市场份额,占广东省40%的市场份额,商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各类销售家具的商品市场和零售网点经营面积超过1000多万平方米,是全国市场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具商品流通集散中心,每年吸引全球各地近50000多名客商前来采购,吸引全国各地100多万消费者来旅游购物、体验和交易,“佛山家具”已经是一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名片;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各类家具连锁店和经销点10000多家,形成了覆盖全国规模最大的家具渠道网络体系;全市拥有直接与家具生产及相关的从业人员30多万人,为家具产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有20多万人,是全国家具人才最集中、从业人员规模最大的家具制造与分销中心。

佛山家具产业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了幼稚期、成长初期,现在处于成长中期,进入到转型升级和变革的关键阶段,存在和形成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生产能力过剩严重。据初步测算,全市家具企业开工率不足70%,生产能力闲置现象比重严重,约15%的家具企业处于停产和倒闭的边缘。

受电子商务冲击。本地实体批发市场和商场的销售额下降严重,全市家具市场和商场的空置率接近25%,部分市场招商困难,部分商场和市场处于关门或歇业的临界点。

生产、销售模式传统。多数家具生产企业是传统的生产主导型模式,“先生产,后销售”,对市场变化、产品潮流、设计趋势反映迟钝。

家具企业利润率下滑严重。多数企业面临水电、人力、原材料成本、环保等生产成本上升和广告投入、经销费用、商场租金、会展费用等渠道成本的“双重挤压”,利润越来越稀薄,企业的生存压力普遍加大。

根据产业周期理论,佛山家具产业正临近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文章将通过梳理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文献为佛山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通过总结访谈、调研所得资料和数据,为佛山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参考。

二、理论文献

产业集群升级相关文献可以分为两类:外部拉动和内部推动。外部拉动相关文献集中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内部推动则注重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的治理。

(一)全球价值链嵌入

Gereffi结合波特公司价值链理论和产业的全球组织,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以服装公司为例,意大利设计、印度采购原料、中国缝制成衣、销往世界各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资源跨国调配,提升产品,降低成本。对于地区产业集群,首先定位其所处全球价值链位置,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并将原来低附加值的环节向国外转移,如将加工制造环节向东南亚转移,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成本。Humphrey 和Schmitz()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四种产业集群升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全球价值链理论最广泛地被运用到解决产业集群升级问题中,国内外学者以全球价值链视角,通过实证研究产业集群升级问题。

(二)价值链治理与整合

产业集群内部推动主要是通过集群内企业个体间的努力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发挥集群网络的作用,促进集群的升级。

国内有大量文献研究内部推动因素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加大研发和创新、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引领、供应链整合。

三、主要经验

除了文献研究,文章还通过访谈、调研的方式,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显示参考。为了深入了解各地在“互联网+”的经验,项目组先后赴浙江义乌和东莞虎门调研。

义乌模式。义乌小商品城在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应用电子商务以及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模式经验,因此而获得国家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列为一系列示范或试点城市。就“互联多+”而言,义乌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带动型模式,即以“义乌购”网上交易平台为基础,将60000多户专业市场的各类商家、100多万种各类商品整体上网,然后融合到整体产业和区域经济中去。简单地说,它的模式就是“互联网+专业市场+产业”,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和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虎门模式。作为服装名镇,近五年来,虎门镇政府大力推动“互联网+服装产业”,几乎再造了整个服装产业链。其模式的主要特色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中心+会展博览会+专业市场+服装电商产业园+服装制造企业”,产业的各种环节都借助互联网实现的重组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了唤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这一模式中,虎门镇政府,尤其是商务局起到了具体的推动、整合和促进作用,实现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良性循环和“共振效应”。

四、佛山传统家具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研,并结合佛山家具产业的现实情况,文章提出推进佛山传统家具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家具O2O平台

联合和促进佛山家具产业互联网资源的整合运用,并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理念,打造一个基于“佛山家具”区域品牌为基础的家具互联网O2O平台,从而成为推动“互联网+”背景下佛山传统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使之推动全市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电商平台。以“佛山市家具设计与制造学会”近1000家会员企业为骨干,以O2O平台为基础,将“佛山家具”的企业和产品整体上网,使之成为佛山家具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

交互平台。在线上建立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模块,用户将在该模块“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并向商家下单;而企业则借助该平台海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设计出“畅销的产品”,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设计。

(二)嵌入全球价值链

佛山家具产业五大上下游产业(木工机械―原材料―涂料―五金配件―生产―销售),各环节物流的车程时间均在半小时以内,交通及其便利、物流成本低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家具供应链体系。

然而,佛山家具产业多以加工生产为主,设计和流通环节相对薄弱,产品没有溢价能力。从生产主导向设计、流通主导转型是佛山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使产业重点心从以“制造环节”为主转为以“创意设计”和“采购分销”为主。

1、进一步推动佛山家具产业链的扩张和跨区域转移。促使中低端生产能力和产品加工生产的“外迁”和“外包”,使佛山家具企业向品牌型、总部型、创意型、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迁移,使佛山成为全国家具产业的总部基地和创意设计中心。推动佛山家具企业在全国的跨区域布局,并重点在江西、四川、江苏、湖南、广西等中西部地区,设立佛山家具创意产业园、商贸城,使佛山家具产业链覆盖全国重点区域。

2、以顺德乐从为示范,打造国际家具采购中心。顺德乐从镇拥有“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的殊荣,是广东省认定的“国际家具采购中心”。现有家具制造企业1300多家,家具及材料销售企业6000多家,形成了连绵十里的家具商贸市场。乐从家具城商铺总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由博览中心、志柏、顺联、团亿、豪达等180多座现代化家具商城组成,绵延十多里,气势宏大壮观。乐从家具市场促成的家具销售额达300多亿元,居全国家具市场之冠,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家具市场,在世界的家具产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加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家具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物流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国际家具采购分销中心。

3、在全国城乡发展线下家具体验店。围绕“佛山家具电商网”平台,以众筹、加盟、联盟等方式,在全国城乡,尤其是重点乡镇,发展线下体验店、样板店和展示店,形成覆盖全国的佛山家具销售网络体系。推动林氏木业、左凡家居等龙头企业,在全国重点城市开设形象店和旗舰店,提升佛山家具电商的影响力。

4、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家具智能物流体系。以自建、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全国重点物流区域,围绕O2O平台,建设多个佛山家具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相关佛山本地和外地的家具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着力培育提供综合服务、仓储服务、运输服务、城市统一配送服务、物流信息管理服务等的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推动欧浦、国通等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家具智能物流,构建覆盖全国的智能家具物流体系。

(三)重点扶持若干龙头企业

培育和推动乐从、龙江、张槎、九江四个重点家具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专业镇,发展互联网家具,建成互联网家具产业示范基地,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同时,重点培育三至五家从事家具(或“泛家居”)生产、流通、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或互联网平台(如“中国在线制造”),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并在资本市场上上市。鼓励和推广林氏木业、维尚家具、左凡家具等互联网家具企业的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它们的龙头带动作用。

(四)政府引导与基础设施建设

1、创新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传统家具企业合作模式。传统的家具产业转型推进模式一般是政府指导和企业主导,由于企业自身能力有限,因此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变革需要内部和外部同步推进,而且更多地借助“第三方”力量。佛山市传统家具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于合作模式创新,即行业协会指导、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主导、全市重点家具企业参与、重点专业镇支持的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体系。这种模式和机制有利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科学结合,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2、培育若干家具电商创意园。重点建设顺德龙乐国际创意园和禅城新媒体产业园。龙乐国际创意园位于龙江镇中心城区,是家具生产创造和创意设计的产业链中心,新建的“佛山家具电商网”将落户于此,同时应引入家具产业链相关企业。新媒体产业园是华南知名的互联网创业产业园,这里已经落户有左凡家居、顺德家具网等知名互联网家具企业。政府通过加大对创意园的投资力度,引导创新企业入驻创意园,促使家具电商的集聚,形成互联网家具创意中心。

五、总结

佛山家具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家具产业集群,目前面临产能过剩、利润率下滑等,正转入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文章可以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研,提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加大研发和创新、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引领、供应链整合、“互联网+传统产业”。最后,结合佛山家具产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互联网+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其中重点论述了打造O2O平台、在全球价值链下进行产业转移和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而构建O2O平台对于佛山家具产业向设计环节转移、嵌入全国价值链、促进区域品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Gary Gereffi,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2(1):78-104.

11.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篇十一

目前,中国经济井喷式增长时代即趋平缓,虚拟经济紧靠拐点,迎接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产业将转向紧接地气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在充当拉动GDP角色的同时,自身产业升级转型将成为阻碍实体经济前进的步伐。下面,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就实体经济重要的经济板块农业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机会进行探讨,契机打破传统农业的增长模式,找出新的产业模式。

前不久,网络电视媒体报道,农民种植户成批优质农副产品出现不赚钱,甚至没人收购等情况。不赚钱,好产品得不到好价钱,其形状仅是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天策行品牌策划公司农业课题研究小组12年载来长期农业经济密切注视调研,从所服务过的农业企业客户,和对部分农业企业、农户进行调研中,对当前中国农业产业整体发展环境得出如下结论:

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产业组织程度低,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财务管理机制老化,流通渠道不健;

品牌建设主体分散,开发规模不经济;

名牌战略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品牌危机管理机制。

无疑,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农业产业化升级是必经之路,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山东寿光、河南南街村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据。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商品交易所从1998年,开始实施农产品交易一站式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之一;河南南街村全村仅848户,从1984年开始南街村开始践行农业生态产业化、集多元

发展模式,如今产值已从70万元到资产达到3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无论是寿光模式还是南街村模式,其成功无不得益于当地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有力,技术创新不断,产品深加工得力。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给与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兴起一潮田园远动。其中,在重庆、湖北、山东等地区农业发展尤为迅速。政府牵头,企业落地,农户支持,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经济环境浮现。企业、农户、政府对当前农业产业所呈现的问题得到关注,“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各地开始露面。如今,农业产业模式似乎已经从传统模式进入到了崭新时代,“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得到了斐然成绩。但是,就天策行品牌策划公司在农业行业潜伏12年,对当前部分农业企业发展模式的进展来看,农业产业化仅仅解决了产业产能、技术、产品的第一步。接下来,农业将从产品层面迈向消费者市场。在日益变化的市场引导下,仅在产能上得到解渴,未必能在直面竞争对手的时候得到消费者认可。

而今,感情、金钱等有形无形的压力残酷地吞噬着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物质的满足无能是大宗商品还是小物件,都难以满足人们心理精神上的欲望。由此,赋予产品的职能将由产品本身功效集品牌灵魂于一体。

同时,当前土地运作模式,基地集约化,跑马圈地等手段逐渐透明,这些手段已难作为武功秘籍。在施展内在功力的同时,还需能做到攻击对手时一招致命的火候。当大家都意识到提高产品产能、质量,完善产品供应渠道等产业升级举措情况下,从行业发展规律而言,农业经济形势将从集约化竞争阶段迈向集产地名片化、产品战略品牌化、服务人性化、产业标准化的竞争格局。

于此,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天策行农业课题研究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之后,我们还需将农业品牌化。最后,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天策行农业课题研究小组认为,在今天农业发展的态势下,在整合资源、建设渠道的同时,还需塑立行业标准,打造产品品牌形象,深化品牌,满足不断变化升级的消费需求,如此方能在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12.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篇十二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沿革及产业虚拟发展滞后成因

建国以前,东北是当时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几个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从资源到制造业基础体系相对较完整的地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兴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期,由于不具有产业地区性聚集的可能性,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呈现出较明显的“外生型”特征,这给建国后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基础绝大多数是国家和地方投资设立的。“一五”其间,国家先后斥巨资,把156 个重点项目中的58 个放在东北,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黑龙江省在此期间得到了重点扶持,被建设成装备制造业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同时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军事装备科研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已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很多重大技术装备在黑龙江实现了我国“零的突破”,黑龙江在国内的地位是其他产业区无法替代的。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基本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产业内部的协作是通过计划手段完成,地区产业基本是按地区内大而全原则布局,同类型的企业及研究院所不是集中而是分散地布局于各地,以利于安全保障和各地计划部门的资源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形成同一类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很难形成产业分工关系,以节约成本为目的业务外部化行为几乎难以见到。在此阶段,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优势不是建立在产业集群优势上,而是建立在国有大企业优势和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优势上。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很快便出现了危机。

东北退出计划经济较晚,又是开放最晚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受机制困扰,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一场痛苦而漫长的调整期:由于黑龙江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复杂而漫长,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包袱压力沉重,企业间“三角债”问题,技改资金不足问题,企业债务问题,产权与经营机制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等长期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在国家计划需求和投资双重萎缩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处于生存危机之中。一方面,许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过度“后移”,挤占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型企业虽有成套生产和设计的基础,却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改造和研发落后,缺乏高水平的成套设备系统设计、系统生产和专业总承包能力,无法承接国内外成套设备订单,业务处于分包及配套水平,只能做单机,部分机组甚至只能做基础零部件,而国内关键零部件和大型成套设备却大量需要进口;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以“退二进三”,甚至退出了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以至于无法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和中场产业集群。整个产业的效益不佳导致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对人力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二、破解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核心问题

就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而言,解决好产业组织条件、地理分布与规划和主导企业规模和企业间协作水平,是破解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核心问题。

整机(成套)装备产品的生产在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双重属性,价格较高,市场需求也不稳定。由于整机(成套)装备制造业风险大,市场进入壁垒较高,产业组织形式一般以(寡头)垄断居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零部件多、加工工序多,又使得整机(成套)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特征,既为中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产业组织条件。黑龙江省具有装备制造产业较好的组织条件,一方面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3强,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柱。机械成套装备和重大装备产品生产依然居国内领先地位,重型装备类产品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数控机床、成套发电设备、汽车、输配电及燃气轮机设备、石化及其专用设备、中央空调成套和冷冻冷藏设备、矿山设备、冶金设备、轴承系列、车用柴油机和军工等装备制造产业在全国市场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伴随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组织条件优势目前也正在慢慢地向外释放,现有的企业集群尽管规模和影响还不大,但已经基本有了雏型。

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在产业空间内存在某些“粘滞点”,吸引生产活动来此聚集。从技术——组织——区域位一体化的分析框架来看,企业集群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关系极为密切。企业的地理分布决定着企业集群内部的协作成本和交易频率,从而也影响着产业的组织形式。如果地理距离过大,致使协作不便,企业中间产品供应及工艺内部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这一点对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则至关重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中一般成为自然且固定的“粘滞点”,大量中小企业自发地环绕其周围便成为成本最小也是最合理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但这同时也要求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中要为中小企业的选点留有足够的空间。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从大的地理范围和装备制造产业的物流速度和效率上看,陆、海、空交通运输都极为便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空间产业带,这些非常有利于形成大范围的产业集群带。

主导企业规模和企业间协作水平是制约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从主导企业的规模来看,由于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属性,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企业从理论上应是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大,抗御风险的能力越强,主导企业的规模决定了集群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一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龙头的核心产业和集群,但是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比较而言,规模却依然过小。从轴辐式企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协作来看,具有从中心向外围分层辐射的特点,核心层以整机(成套)设计和生产为主,依次为配套和模块生产和设计、子系统和模块生产和设计、零部件供应以及工序加工等外围层次。目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企业辐射能力多为两到三个层次,围绕每个层次的企业规模一般在百十家左右的已属较大。其次,从企业间的协作水平来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交互式生产和紧密协作为主,技术作为一种核心资源在企业协作过程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但从目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间协作实际情况来看,则以内部生产协作为主,外部生产协作比例较低;由于产、学、研相脱节,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研发水平则更低。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组织特征要求装备制造集群企业间进行紧密的协作,但这种协作为什么未能如愿发生呢?其一是因为社会资本存量少,难以在企业协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是社会关系资本错位。当然在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态企业间的交易确实使本地区生成了一定量的社会关系资本,但它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到底是起着促进还是制约作用,恐怕一时还难以判定。由于为焦点企业配套和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多为原企业内部人下海、承包及改制控股的自然人所有,而装备制造业的焦点企业则多为国企,对企业经营者以及关键业务负责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还未完善,社会资本用来寻租或从事黑幕交易的可能性极大。社会关系资本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企业集群形成过程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恐怕是黑龙江省少有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增加了外部协作的成本。到底哪种解释更合理、更有说服力,有待进一步研究,但黑龙江省企业间的协作水平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组织特征极不匹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重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对策

1.继续推动国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制度改革。加大对黑龙江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制度改革,一方面可以推动装备制造集群中的焦点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带动集群内的中小合作伙伴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经营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纯净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促进市场环境建设,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社会关系资本。目前黑龙江省大企业的集团化改制多数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对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应着重以下两方面:一是降低控股比例,把主要精力用在整机设计和成套设备的研究上;二是加强企业协作机制的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参股子公司和协作层企业的发展。跳出单体大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推行外包制,开展纵向分工协作,形成企业集团有效的规模和边界。

2.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创新。首先,加大对私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分工协作中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将能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其次,通过外包制,促进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具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改变,降低大中型企业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第三,加快产业区的区域优化,促进供应商、经销商与生产企业的空间集聚和资本融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第四,加大中小企业及辅助服务机构的发展,分离主辅职能,减轻社会负担。

3.调整单纯偏重于大企业的产业格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些大企业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业,经营成本难以降低。中小企业代表着黑龙江省经济的活力和大量的就业,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目前急需大力发展,不仅要增加数量、增强活力,还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缺乏产业联系、小而全、布局分散等问题。因此,黑龙江省宜通过贯彻企业集群战略,将产业政策重心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适度转移,从单个大企业的“点”的扶持向地方产业体系的“面”的培育转移。

4.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中型制造业,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和世界重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生产和采购基地。大力发展基础类中型企业对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促进以焦点企业为核心的集群成长,发达的中型企业可以更好地为本地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配套;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成为采购基地,则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产业集群。发展中型企业首先需要克服重整机、轻配套和零部件,以及重大轻小的思想,价格上理顺整机与零部件的效益比例,把发展中场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渐加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出口比重,使中型企业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5.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区的布局规划。由于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存在着很强的配套要求,集群对产业关联的高度依赖非其他行业制造业集群所能比拟,因此必须研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据此设置集群区域内的产业链安排,引导跨产业企业之间的技术、产品配套,从而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和集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黑龙江省现有的产业区域布局未能对此给以充分重视。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的制造业集群并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有效选择。在这样的集群结构中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产品配套、技术共享等方面的互动关联状况是有欠缺的,通常表现为集群要素关联程度低、协作动力不足,而对业已布局的产业区优化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加大对产业区规划的事前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政府的发展规划并不能完全替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生的对产业关联的要求。内生式的成长能在集群内部产生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因此,引导和扶持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生式成长是有意义的。在集群中,核心企业往往都具备规模优势,处于主导地位;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地位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提升制造业集群产业关联度必须首先要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布局,强化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互。另一方面,由于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同源技术和工业衔接,不同行业共享着很多关键共性技术,并存在技术、工艺的创新交叉以及关键技术和知识流动。因此,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产业布局时不能忽视高校、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该考虑“管、产、学、研”的研发合作,以及装备制造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创新协同。

摘要:构建产业集群是振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有效途径,但黑龙江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为此,应推动制度创新;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中小制造业;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区的布局规划。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虚拟经济,产业集群,解析与重构

参考文献

[1]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2]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3]刘晓峰.中国软件企业能力评测模型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卢昌崇.东北地区应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发展企业集群[J].瞭望(海外版),2004(10).

【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推荐阅读:

建始县人口计生局“三举措”促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落实10-15

固始县规划局08-15

上一篇: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下一篇:领导开业致辞演讲稿—餐厅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