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原文

2024-09-13

理想的风筝原文(共15篇)

1.理想的风筝原文 篇一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这篇写人的文章选取借景烘托、事例典型、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深地怀念之情,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领悟文本的美我用最“平常”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的自读、自认、自思、自悟,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努力达到“不平常”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学到了写作的方法。

教学课题:《理想的风筝》

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曾经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抓住三个事例来写——笑谈残腿、转写板书、放飞风筝来表现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了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刘老师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地面对生活。

3、了解课文、深入细节,学习用语言、动作、神态表达中心思

想以及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抓住细节,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点拨 学法:品读、感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风筝。我们先来认识几种风筝。

出示课件展示“哈氏风筝”、“风筝魏”、潍坊风筝、“六角板鹞”,老师做简单介绍。

同学们都放过风筝,谁来说说你放风筝时都有什么感受? 过渡:其实无论放飞什么样的风筝,无论在什么地方放风筝,人们在春天放风筝,无非是放飞一种心情,一分快乐,一分成就,有的时候甚至放飞的是一份理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就叫做:理想的风筝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zheng)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边板书边强调“筝”的读音和写法。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

2、介绍作者:苏叔阳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高度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词是什么?理想。

你们能不能围绕中心词提出自己的疑问呢?

3、出示预习题,养成预习习惯的培养。

4、讲解多音字:转 翘 撒

出示课件 转,zhuǎi转文,说话的时候喜欢用文言的字眼。出示课件 翘,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出示课件 撒,(把读音标注在书上)

出示课件

5、读词语,认识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板书:写人。写的是谁呢?

写的是作者三十年前的令作者深深难忘的刘老师。板书:刘老师。

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写出人物的品质和特点。板书:事例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抓住那几个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呢?

1、笑谈残腿

2、转写板书 工作

3、放追风筝 生活

师通过板书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4、过渡:学习课文,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理想的风筝》,课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是个怎样的人?

5、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你想用哪些词语?

坚强乐观,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生命顽强,热爱生活。从这些词语我看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的很认真。

6、过渡:俗话书,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效益。那么再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能提出来么?

同学们在课文中可能还有很多地问题,这里就留下来在我们进一步的阅读中去思考,如果到课文学完,你还没有明白,我们再提出来在交流。好么?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苏叔阳在离开母校近三十年写下了这篇感念恩师的文章,那么课文中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悟。

1、作者不见刘老师近三十年了。但是教室里的那片笑声还回响在耳边,在笑谈残腿这件事中,你抓住了哪些重点词句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说一说?

神态,笑,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语言,幽默,自嘲 幽默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嘲。

一般人都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缺陷,可是刘老师不仅谈且笑谈,这些都来源于什么呢 ?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笑着调侃自己的残腿,是要有勇气的(还有么:生命的顽强)

读:谁来读读刘老师笑谈残腿的这个故事读出他的这种幽默乐观热爱生活,和生命顽强表现出来:只是有一次…….2、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行文的省略,笑谈残腿前面的故事,刘老师是笑谈残腿,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谁能发现情感变化的真正原因呢?

读:有三次情感的变化,能把语言内在的味道读出来,就是你阅读能力的表现,谁能读出这三次情感的变化?

指名读,整体读。

3、这段不仅抓住刘老师的语言神态,还抓住了刘老师的什么来写?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感受刘老师的生命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回到春景,景中赞人。

1、在学完了第4自然段后,联系第2自然段,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心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赞美的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 工作 笑谈残退

转写板书 热爱生活 生命顽强

生活 放追风筝

写人 事例 神态 语言 外貌 教学反思

今天,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著名作家苏叔阳的作品《理想的风筝》。上完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我的评价,结合自己上课的感受,我对我上的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读得充分,重视反馈。

这一次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我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之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先读生字,读准确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句子读正确、通顺,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三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写到圆木棍和放风筝的句子。每次读后,我都安排了反馈环节,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效能。

二、互动生成,长文读短。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的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予以点拨。

三、明晰文章思路,写作指导水到渠成。

课前,我对教材作了反复研读,预设感悟文本环节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作了适当取舍,力求突出课文的重点。课上我紧紧抓住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叙述,让学生明确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的性格要通过事情来表现进而引入“转写板书”这一部分的重点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品读,体悟其中况味。

诚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了《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比如:教学设计时,原本打算在结课环节,引入作者的生平材料资源,配乐介绍,点明他的学业、工作、品性等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然后存疑:刘老师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使他成了学生的精神领路人,深深地影响着苏叔阳?这个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视听,激起探究欲望,能够为下节课作厚实的认知与情感铺垫。但思前虑后,最终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遗憾。的确,正因为课堂教学艺术有缺憾,才显出它的真、它的美!也正因为这种缺憾,才使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如此执著地追求着……

2.理想的风筝原文 篇二

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从写作意图来看,作者通过刘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是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顽强执着的生命理念。为了体现这些方面,作者主要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个具体事件。其中从“笑谈腿疾”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老师微笑着面对自己的腿部残疾,由此可见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是“上课板书”,这个事例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在于刘老师的板书技巧是多么高明,而是隐藏在板书后面的刘老师的艰辛与不容易。最后,在“放飞风筝”这个环节,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刘老师作为一个残疾人希望同正常人一样的迫切心情,他希望自己同正常人一样动起来。这个故事发人深思,令人震撼,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二、聚焦语言,咀嚼细节

在《理想的风筝》中,作者苏叔阳对语言的运用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到上,而且更体现在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在“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段话中,作者对“笑声—酸涩—尊敬”这几个词语的运用,恰当地抓住了学生听了刘老师讲话以后的情感变化来描写,这样的描写朴实又耐人寻味。再如,“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在这句话里,作者用一个“漾”字既形象地描写出了刘老师笑时的神态,又可以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内心流露出来的快乐。还有,在“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句话中,作者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既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节奏的明快,又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鲜活、立体、动态的画面,而这种画面正是为了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个残疾人的顽强!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作者也正是通过这许多的细节描写,将一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残疾人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发人深思,让人敬佩。

三、关注表达,领悟技巧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苏叔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首先是作者对典型事例的选择。课文总共选取了刘老师的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都能够形象地突出刘老师作为一个残疾人不屈的品质,以及刘老师高贵的人格魅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是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在一般的写人文章中,多数作者采用的大都是记叙描写的手法,但是,在《理想的风筝》中,作者多次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如刘老师笑谈腿疾是叙述描写,学生的情感变化则是议论描写;追逐风筝线是叙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则是议论。就这样,在夹叙夹议的描写中,作者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不着痕迹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则是睹物思人的描写手法的运用。在文章一开头,作者写的是风筝,接着由物及人,想到了刘老师。为什么会由风筝想到刘老师呢?请听作者细细道来。这样展开,使读者不由得感叹,课文的题目拟得真是妙啊!

3.放飞理想的风筝 篇三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由春天的风筝联想到刘老师;第四至第十三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第十四至第十五自然段写思念刘老师。

本文突出的写人方法是抓住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前一部分写刘老师工作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描写人物时从不同侧面入笔,娓娓道来,不着痕迹。

一、以写景衬托人物

人的内心总在一定的环境中外显出来。“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课文开头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这样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这两句景物描写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生动传神。春天的嫩绿宣泄着生命的活力,让我们感受到这些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对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二、以描述揭示人物

课文对刘老师放风筝的描述十分详细、真切。“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起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生命的力量。那黑色的燕子风筝在风中翱翔盘旋,扶摇直上。为什么能“翩翩起舞”?因为残疾的刘老师拄着拐杖在奔跑,要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又是谁在“翩翩起舞”?仅仅是风筝?不,还有刘老师,他那颗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心在“翩翩起舞”,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他一直不断地“翩翩起舞”。这是他执着顽强的生命的力量!

三、以议论升华人物

课文在描写的同时,适时抒写自己的看法,夹叙夹议,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而清晰。一个年过50的残疾教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刘老师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并且岁数也比较大了,但他乐观向上,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强烈的爱与追求,这是一个活泼的少年也难得具备的一种品质,作者的敬佩之情溢于笔端。他是个残疾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要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克服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刘老师做到了,他用顽强的生命力克服了一切困难,实现了理想。

作者用刘老师的形象说明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开拓,无私奉献,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地飞起。让我们一起放飞理想的风筝,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吧!

【快乐思维】

以“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4.理想的风筝2 篇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 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课前准备:

1、收集苏书阳的相关资料,阅读苏叔阳的作品。

2、收集阅读描写师生情意的文章。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课件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图片,复习古诗《春居》,引导学生感受放风筝的快乐。

(二)创设语境揭示课题。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叔阳的资料,教师简介作者。

(五)读课题,质疑。(例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一)自读思考。

1、学生自读课文,就读前的疑问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

2、学习生字词语。(展示课件)

⑴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风筝、蜈蚣、倘若、连翘花、哽咽、酸涩、翱翔、屈辱、线拐、沉醉、不由自主、慷慨激昂、各式各样、气喘吁吁、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提示:“连翘花”的“翘”是多音字,在这里读“qiáo”;“哽咽”的“咽”,这里读“yè”,指悲哀得说不出话来。)

⑵指导写字:“风筝、哽咽、翩翩起舞”

(二)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提示回忆性的文章一般结构。)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一)出示画面(人们在春天放风筝),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听读后质疑,解疑。

(出示:为什么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三)体悟情感,指导朗读。

1、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教师读1、2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2、有感情地齐读第一部分。

(四)默读思考,初步感知主要内容。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情?

2、边读边作上批注。

3、交流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板书:笑谈腿疾、上课情景、关爱学生、放风筝)

4、指名分事件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顺、读流利。)

四、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在令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

(二)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作者的照片,了解苏叔阳。

师: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苏叔阳时刻牵挂,还引发了这样一段深情的独白?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二)教师感情引读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全班交流感悟。

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

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

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

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

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

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

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板书:热爱生活自信坚强)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以上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答问情况的预设,教学中不会面面俱到,教师要因势利导,选择其中的几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

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三、品味心声,深化主题。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四)、引读第11自然段“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师:30年,让一个个懵懂少年逐渐走向成熟;30年,会让充满活力的刘老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漫长的30年,刘老师到底怎么样了呢?(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引读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设计:

27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乐观幽默

刘老师深情上课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关爱学生

5.《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五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6.理想的风筝作文 篇六

记得那一次,我去“全民健身中心”做体育锻炼。我在绕圈跑步时,一副场景让我停下了脚步——一群小孩簇拥着一位年约“花甲”的老人,他正在放风筝!走近一看,那老人竟是一位左腿被截肢的残疾人。虽说老人装上了假肢,但他的行为依旧不如正常人方便。“那他怎么不乖乖待在轮椅上,还和小孩子一起放风筝呢?”好奇心让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那个“奇怪的残疾老人”……

我忍不住随意采访了一个孩子,令我惊讶的是:那位残疾老人是她的老师!她说:“我的老师虽然在身体上有残疾,但他从未抱怨过生活。”他总是告诉我们: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但同时也会为我们开启一扇窗。他的课上得极好,是我们学习爱国精神的楷模!当他说到勇于为祖国献身的英雄时,我们总会被他那富有感情的语音感动得落泪;当他谈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时,他总会哽咽着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通过与小女孩儿的谈话,我还了解到:这位老人特别珍爱生命。他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大家努力生活。当他讲到《生命的力量》这一课时,他双眼含泪,说:“每一个想要放弃生命的人,首先就放弃了自己。正因为如此,我才能活得这么精彩!”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放飞风筝”的行列。

老人放风筝的方法别具一格,扭转方向时,他重心向右,左脚离地,“金鸡独立”般转一个圈。看得我们不禁为他倒吸一口冷气。这位残疾老师还特别“顽皮”,他一边故意放掉手中的线,一边拦住我们,还大声喊着:“不用你们帮忙,我自己来!”于是便扶着左腿,伸长双手去够。“每个风筝都会寄托着一个梦想,再带着梦想越飞越远!”他常常这样说。每次和她一起放风筝时,我总觉得老人就像一个热血沸腾、童心未泯的孩子。

7.理想的风筝原文 篇七

一、目中有人互动对话

“目中有人”, 即是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教师应对教材、学情把握准确, 既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使得教学内容丰腴起来。在课始, 对文中寓意深刻的一段话, 读完后学生有质疑:“载着刘老师的是怎样的风筝?”“这理想的风筝又是指什么?”……学生脑中一连串的问题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笑谈腿疾”这段, 老师让学生切身谈谈孩子听了刘老师那段幽默的话后的感受, 体会到孩子们“笑”“酸涩”“尊敬”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并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微妙的情感变化。而后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一个神态, 一段话语, 都能走进刘老师的内心。”课上, 老师一直都是俯下身子关注着学生:“听了他的朗读, 你体会到什么”, “张开你的眼睛, 说说你的感受”, 可以说, 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二、授人以渔教会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 鱼是目的, 钓鱼是手段, 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 却不能解长久之饥, 如果想永远有鱼吃, 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施老师的课堂上也体现了这点, 在教学“笑谈腿疾”这段, 老师很细致地分析, 从刘老师的一个“笑”字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 而后问学生“这个笑字写了老师的什么?”学生马上说是“神情”, 而后从刘老师的话语中又感受到老师的幽默、开朗, 随后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刘老师的神情一个笑, 一段话语, 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开朗。这就是细节描写。”在学习“旋转板书”“放飞风筝”时, 老师就让学生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抓住细节, 认真品读, 读出感受。学生在自己朗读后也抓住一些动作, 体会老师的顽强、自信、童心未泯、对生活的热爱……相信学生养成这种好习惯后, 平时在读书、写作时也会关注细节, 表达情感的。

三、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孩子读课文, 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想象, 使之步入情境。课上有几处印象深刻的:在“旋转板书”那段, 老师深情朗读, 学生闭眼想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孩子充分想象, 看到了刘老师旋转的身影, 他们有的说:“刘老师患了腿疾, 每天转几百次多不容易, 我很感动。”有的说:“我为他捏了把汗, 他有腿疾, 摔倒了怎么办?”在教学“放风筝”那段, 老师让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从中感受刘老师一位腿有残疾的人还要亲自做风筝、放风筝, 追赶着风筝, 从中看出刘老师的坚强、对生活的热爱。整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精彩的片段, 让孩子充分地感受, 全身心地诵读, 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

四、课外拓展触动心灵

施老师将作者苏叔阳的生平资料引入课堂。作者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 他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这样一个人的人生与刘老师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 于是老师在课上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 交错上升, 两个人的生命也像翱翔于蓝天的风筝, 相依相偎, 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巅欣赏这两个生命合奏雄壮的交响曲。刘老师那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更多的同学在心底对刘老师产生敬佩之情。老师顺势说:“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奔走、跳跃、旋转, 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这一情境的设置, 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 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 有了心灵的震撼, 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心中放飞的将是每个人理想的风筝。

8.《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赏析 篇八

【教学片段一】

师:这种写法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想跟别人说的事情,但是刘老师将自己的腿疾讲得十分轻松。有身体残疾的人常有自卑心理,但刘老师没有。所以作者对刘老师十分尊敬,心中也有一种酸涩的感情。

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围绕这一段来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笑着说”,让我感觉到刘老师对腿疾轻描淡写,并不在意。老师热爱生活,没有因为有腿疾就气馁了。

师:嗯,一个“笑”字把刘老师的乐观、热爱生活全部表达出来了。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老师感觉和他人没有什么两样,这种乐观让人敬佩。(出示课件)在这部分句子中,有三个词语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变化,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是从“一片笑声”到“酸涩”,然后到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觉这些同学是很懂事的。

师:是的,其实我已经听明白了,老师讲了一个这样幽默风趣的故事,把学生都逗笑了。可是笑完之后,看到刘老师少了一条腿,学生们又非常难受。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非常热爱,在这里就有一个字把这种情感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是“泛”字。一开始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的幽默中,可一回想到老师,那种感觉就从心里慢慢升腾。

师:不错,你把这个字的精妙体会出来了。

【赏析】教什么?源于马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让学生“睹物思人”,一下就将学生带入到了文本言语的深处,触发了对话刘老师的阅读期待。怎么教?抓住写法,策动全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开了一个“教”的好头,让整篇文章教学有了一个抓手和切入点,口子很小,很实在,很有效。对于“泛”“笑”“酸涩”等词语的品味,在感受其表达效果的同时,也在品味着刘老师的人生哲学——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执著的追求。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一篇文章总有那么一个词语能够让我们洞察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个词语叫做“文眼”。读了这篇文章,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是哪个词语呢?

生:我觉得是“顽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虽然有许多的不顺心、磕磕碰碰,但刘老师都坚持了下来,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师:好,你说“顽强”是文眼,但是我觉得“顽强”这个词,还不能够把刘老师的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文眼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文眼啊,它是一种意象,它一时可能说不清楚,却能包含很多很多。

生:我觉得是“理想”。因为老师的内心一直想像那只风筝一样飞得很高,这就是他的理想。

师:“理想”的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你们仔细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就会对这个词语理解得更深。好,开始。(生快速默读)

师:读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你们对文眼“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刘老师的理想就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成才,就像他把风筝送上天。

生:那些风筝在苏叔阳的心中,就代表着刘老师的优良品格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他带给了作者动力,指引着作者前行。

师:(出示有关作者苏叔阳的资料: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苏叔阳,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1994年,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读了这段文字,你们对“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坚强。

师:苏叔阳更不容易,但因为有了刘老师给他播下的“理想”的种子和对他启蒙的人格教育,才让苏叔阳走得这么远。

生:苏叔阳拥有和他老师一样的毅力,就是这种毅力,支撑他在艰苦的生活路上一步一步“前行”。

师:的确是这样。我想苏叔阳能走到今天,和刘老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者苏叔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非常用心。

【赏析】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找到了文眼,就是“理想”。而说说对文眼“理想”的理解,又将整堂课的教学复归到文章的题目上,回到文本的原点,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了整体,几个来回的反复,其实也是“言”与“意”的转换。基于文本的拓展,关于作家苏叔阳资料的呈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他们心中的“意”已经达到“呼之欲出”的境地,而此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意”,自然水到渠成,掷地有声,入木三分。

【教学片段三】

师: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等等。或许他们有一方面也会深深地对我们有所启发,是不是?想不想像苏叔阳这样,把他们写出来?写文章,构思很重要,灵感是最重要的。那我们就来学学苏叔阳,来思考对你印象深刻的人,请阅读下面表格,再简要写写你们的一些构想。

师:那下面谁愿意把这种美好的感受来同大家一同分享呢?

生:【A】写狗尾巴草,想起了爷爷;【B】写自己的外公;【C】写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

师:谢谢你们,把你们内心最感动人的一些场景来与我们分享。我想,你们构思的这篇文章可以珍藏起来,当你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一读。这会给你们很多力量的。

【赏析】读了苏叔阳的这篇文章,学生自然想起了一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爷爷,也许是外公……马老师“借势”图表,引导学生像苏叔阳一样,用文字写下来。这种“原始冲动”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马老师很好地将教材中文字与插图利用起来,给学生树立了写好整篇文章的概念,由仿到创,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言语表达的夯实。

9.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九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

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0.《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十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文章的第最后小结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通过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理解课题叫“理想的风筝”;第二层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从而理解我走上历史学系的学习;第三层次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教后反思: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一课上下来,觉得缺少了那么五分钟。

篇二:《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开朗、工作认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每每读着这篇文章,我们都会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三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冲淡作者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回忆,反而更使他深深地回忆这位恩师。到底是什么,使作者对刘老师如此思念呢?我想这也许正是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课文的灵魂所在。

教学伊始,我出示了三组词语,让学生读读词语,想想每组词语想起了文中刘老师的什么事?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故事情境,很自然地起了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三十年后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来组织教学,力图使学生通过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例,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在读中感受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人生态度,感受刘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我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思想来组织教学的,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者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并起到了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真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放飞孩子们理想的风筝……

篇三:《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篇四:《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工作、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的残疾老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1.《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12.14《理想的风筝》 之四 篇十二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3.《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篇十三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起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刘老师所深深的感动。《理想的风筝》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祖国、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③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二、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富细腻,文字简洁明快,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略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故事导入,激情铺垫.

课前老师介绍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并展示《雀之灵》、《千手观音》等舞台剧照,适时配以音乐渲染情境。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导入:邰丽华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缔造出生命的尊严,演绎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这份坚定执着的生命历程。教师相机揭题板书:理想的风筝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铺垫,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揭题板书水到渠成。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此时老师通过言语诱发: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主人公的特殊之处呢?

了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师又顺势抛出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这位特殊的刘老师的呢?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对下一环节学习的自然导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有关句子,考察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一位左腿残疾的老师,作者是从课上上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从感情上对刘老师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读自悟,点滴倾吐。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老师,他的记忆中深烙上了老师的印象,;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心中激荡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刘老师的生活镜头,去感悟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体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导”的价值,跟随学生的发现去牵引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读体会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并适时板书:课上慷慨陈词,跳跃旋转,和蔼可亲;课下放风筝:稚气纯朴,生气勃勃、顽强乐观。不知不觉中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2、厉练语言,真情告白

教师创设情境:在同学们的点滴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奔走、跳跃、旋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这一情境的设置,将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讲自明,本课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3、有情赏读,砥砺人格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升华

1、质疑激思,自主发现。

此处,教师安排一个质疑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到这,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疏理,把问题指向学习写作方法的切入点: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健康者更有活力。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现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诗文荐赏,升华情感。

课巳近尾声,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散文诗《理想的风筝》,和着曼妙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低呤浅唱:“天,瓦蓝,瓦蓝,理想的风筝随风飘荡,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个梦想,飞向理想的天堂……”。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课堂上,此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智慧飞扬,情韵生辉的和谐境界。

结束语: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所示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样,我也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分享精神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14.《理想的风筝》反思总结 篇十四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一课上下来,觉得缺少了那么五分钟。

15.理想的风筝作文 篇十五

当我读到刘老师放风筝时作者觉得他已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少年时我突然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不懈的追求。我此刻和作者一样被刘老师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所震撼。

我心中也有一只理想的风筝随着我的成长它越飞越高它带着我的梦想一齐飞上蓝天。这个梦想源于一个故事。

有一年妈妈带我去听一场音乐会那时我还小所以只知道好听不好听而不懂其内涵。当我听到悦耳的钢琴声在我耳边回荡时高兴地直拍手兴奋不已觉得动听极了。妈妈见了对我说:“你想学吗?”我直点头因为我一直喜欢音乐而且认为西洋乐中钢琴是最高贵而典雅的一种乐器。我喜欢钢琴。从此我就梦寐以求地想当一名音乐家或者一名音乐教师。直到今天我依旧在为这个小小的梦想而奋斗再奋斗追求再追求。

上一篇:小学教师调动申请范文下一篇:问题创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