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精品课件(精选8篇)
1.苏州园林精品课件 篇一
《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背影精品课件,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
1.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
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学情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记叙性散文的文章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是“生在福中难知福”,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学法指导]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3.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母爱、父爱的古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配乐曲:《致爱丽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作者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师点拨: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屏幕展示作者介绍)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两个任务:
1.标段序
2.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主、互助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
检查生字词,齐读两遍。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跳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文几次写到“背影”?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二次。(望父买橘)
齐读精彩片段。
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朗读,望父买橘见背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影片
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用原文回答。
“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过渡语:我们的父母都为我们买过水果,可是能够感动得流下眼泪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文中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看一看是怎样的背景。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师: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
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4.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
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五、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六、感恩亲情(配乐曲:《致爱丽丝》)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播放歌曲《懂你》)
2.苏州园林精品课件 篇二
在实际材料的微观结构中原子的排列或多或少地存在离开理想的区域, 出现不完整性, 通常把这种偏离完整性的区域称为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对晶体或者说金属材料的许多宏观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如电阻上升、磁矫顽力增大、扩散速率加快、抗腐蚀性能下降, 特别对塑性、强度、扩散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材料的科学研究过程中, 晶体缺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这部分的内容是微观的东西又非常抽象, 学生往往很难学习和掌握, 这也是师生非常头疼的章节内容。为此, 本文主要借助Flash这个强大的动画制作工具来实现晶体缺陷抽象内容具体化, 部分内容采用交互性强的VRML进行开发。
一、Flash软件的特点
传统教学中, 晶体缺陷这部分理论性非常强的章节, 内容极其抽象, 不仅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 而且学生听起来也枯燥乏味, 若能利用图、文、声、像、动画等计算机多媒体功能来实现对此内容的讲解, 课堂教学将会变得生动而高效。《晶体缺陷》课件就是基于此理念而开发的, 所用到的软件主要是Flash动画制作工具。
Flash MX2004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非常优秀的矢量动画制作软件[2,3], 与其它工具相比, 具有跨平台、高品质、体积小、可嵌入字体、声音和视频、播放流畅、数据量小、色彩鲜明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等特性, 让不少网页设计师和动画制作者争相选择。V R M L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是一项集虚拟现实、网络、多媒体等于一身的新技术, 交互性强。
Flash本身具有极其灵巧的图形绘制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能导入专业级绘图工具, 如M i c r o m e d i a Free Hand、Adobe Illustrator等绘制的图形, 并产生翻转、拉伸、擦除、歪斜等效果, 还可以将图形打碎分成许多单一的元素进行编辑, 并改变其颜色、亮度等。由于Flash提供具有保真技术的绘图工具, 所以图形的边缘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后仍会保持平滑。特别重要的一点是, 其它的教学软件都必须下载处理后才能用到课堂教学上, 而Flash采用了“流”技术, 可以边下载边播放, 这样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而且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数据量很小, 有利于它在互联网上传输, 方便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直接调用运行。加上Flash的描述是基于矢量的, 用它制作出来的动画可以任意缩放, 不会产生任何变形等等。
二、Flash课件的制作
根据有关教材内容[4], 晶体缺陷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点缺陷, 点缺陷是最简单的晶体缺陷, 它是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的一种缺陷;第二部分为位错, 位错是晶体原子排列的一种特殊组态。从位错的几何结构来看, 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第三部分为表面与界面, 表面是指固体材料与气体材料或液体的分子界面, 它与摩擦、磨损、氧化、腐蚀、偏析、催化、吸附现象, 以及光学、微电子学等均密切相关, 界面通常包含几个原子层厚的区域, 该区域内的原子排列甚至化学成分往往不同于晶体内部, 又因它系二维结构分布, 故也称为晶体的面缺陷。
1. 晶体缺陷Flash动画的制作
晶体缺陷并不是静止地、稳定不变地存在着, 而是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动的。通过教学设计和内容研究, 利用Flash形象的再现晶体缺陷的产生、发展、运动和交互作用。
课件中的素材动画影片均是由逐帧动画制作而成, 其中需要从外部导入一些SWF和JPG格式的文件, 利用了Flash MX2004中的Action Script语句“Load Movie”来实现。另外, 在影片中需要输入一些复杂的公式, 通过在Word里面把背景色设置与Flash课件的背景色一致, 然后再利用Math Type输入公式, 最后利用画图等软件把它们剪切出来, 导入到Flash MX2004中做成图形, 从而放置到场景中, 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图1为晶体缺陷部分动画的静态图片及部分VRML动画抓图。
2. 课件导航菜单及按钮的制作示例
对于导航菜单, 先制作一个影片剪辑, 命名为“mov_cir1”, 在CIR1层第一帧画一个外圆, 半径为50, 笔触颜色为无色, 填充色为白色;接着画一个内圆, 半径为40, 笔触颜色为无色, 填充色为RGB模式 (R=153, G=153, B=153) 。全选两个圆转换为影片剪辑, 命名为“cir1”。在第4, 10, 13帧插入关键帧, 把第4, 10帧图形的高设置为5;用鼠标分别点击第1、4, 10帧并按右键创建补间动画, 如图2 (a) 所示。
在CIR1图层上添加一个图层, 名字为CIR2。点击“插入”, “新建元件”, 在行为里面选择为“影片剪辑”, 命名为“cir2”, 画一个外圆, 半径为50, 笔触颜色为无色, 填充色为RGB模式 (R=135, G=135, B=135) 。接着画一个内圆, 半径为40, 笔触颜色为无色, 填充色为RGB模式 (R=195, G=66, B=2) 。接着回到影片剪辑mov_cir1, 在CIR2第四帧插入空白关键帧, 把影片剪辑cir2拉到第4帧, 在第7, 10帧分别插入关键帧, 把第4, 10帧的高设置为5, Alpha为10;用鼠标分别点击第4, 7帧并按右键创建补间动画, 如图2 (b) 所示。
在CIR2图层上添加一个图层, 名字为INFO, 在第七帧插入空白关键帧, 用文字输入工具输入“课件简介”, 属性为静态文字, 宋体, 大小为11。在INFO图层上添加一个图层, 名字为小圆, 画一个半径为22.5的圆, 笔触颜色为白色, 笔触粗为2, 填充色为无色。在小圆图层上添加一个图层, 名字为Action。第1, 2, 7, 8, 13帧分别添加空白关键帧。在第1, 7, 13帧添加脚本“stop () ;”, 在第2帧标签输入“on”, 在第8帧标签输入“off”。
回到主场景, 把影片剪辑mov_cir1拉到主场景放在合适的位置, 把影片剪辑实例名称命名为“mov1”, 接着在影片剪辑mov_cir1放置一个跟它一样大小的透明按钮, 并在按钮上添加脚本:
接着制作“学习背景”、“学习帮助”、“课件简介”以及“联系我们”等影片并把它们放到场景里。导航条上面的都是一些按钮, 这个导航菜单设计是当鼠标滑过按钮时, 就有出现二级目录, 这样使得交互性大大加强, 在一个页面即可实现各节之间的跳转, 而且界面简明, 看了就知道要怎么操作, 其最终效果如图3 (a) 所示。
按钮的制作过程与导航菜单类似, 在图层1上面添加一个图层, 在弹起帧与指针经过帧分别插入空白关键帧并输入文字, 弹起帧的文字颜色为黑色, 指针经过帧的文字颜色为白色。接着把他们排列到场景里, 效果见图2 (c, d) , 这些按钮的作用都是利用脚本来控制影片, 跟影片剪辑mov_cir1上透明按钮控制几乎相同。
课件背景统一采用R G B模式 (R=1 3 5, G=1 3 5, B=135) , 整体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视觉效果, 同时采用颇具特色的动态菜单, 能够使学习者快速访问到需要学习的内容, 课件集成后的效果如图3所示, 其中图3 (b) 显示的是鼠标滑过“位错”按钮并及进入课程的效果, 再点击右下脚的小图标就能正常播放Flash影片以帮助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三、Flash课件的特点
1. 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课件的使用和上网浏览一样, 只需鼠标单击某一标题, 即可看到相应的内容。图片和动画均可放大到全屏, 这样更便于看清楚每一细节。课件还设置有帮助界面, 对课件的操作、按钮的含义等都详尽作了介绍。
2. 界面美观、色彩协调
课件页面采用绿色背底, 界面简洁、美观。课程导航系统和链接清晰、明确, 使学习者可准确、方便的查找到知识点和相关概念。
3. 动画形象、量多体小动画开发过程运用了较为丰富的Flash
Action Scipt脚本语言, 不仅实现了图像形象生动, 而且动画文件体积小, 节省了空间和资源, 非常适合网上播放。
4. 开放设计、方便扩展
课件各种素材均采用开放性设计,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改为自己需要的素材, 且方法十分简单:用户只需将自己需要的素材用与课件原素材相同的名称替换即可。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难点环节, 设计制作了《晶体缺陷》部分70余幅Flash动画和图片并进行了集成,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课程中晶体的微观和抽象概念, 丰富了课堂内容, 不仅仅将传统的挂图模型全部淘汰, 更激发了院系教师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手段的研究热情, 带动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效果相当好, 不仅使他们对该部分的内容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教学效果。《晶体缺陷》Flash课件的开发成功对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整体的建设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该课程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5]。
摘要:本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研究并成功制作《晶体缺陷》Flash课件, 利用大量的动画和图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晶体缺陷内容中的微观结构和抽象概念,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带动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也为成功申请国家精品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晶体缺陷,Flash,课件
参考文献
[1]2007年度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本科) [EB/OL].http://www.jpkcnet.com/new/biaoge-biaozhunxiazai/, 2007-08-16/2008-09-15
[2]李青, 杨光, 李胜编著.Flash MX2004Action Script入门必做练习百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缪亮, 贾朝蓉编著.Flash MX2004课件制作百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胡赓祥, 蔡珣.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3.苏州园林精品课件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精品课程设计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9-0057-04
一、引言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是高等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我校开始于2000年,通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课程于2002年被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在省教育厅的验收评估中确定为“优秀”等级,2006年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设计开发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已于2006年向全社会开放,截至2008年11月30日,课程网站访问人次累计超过143万,先后有40多所兄弟院校的同类课程教师来本课程组访问和交流,获得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果。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与构建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主要是向高等师范专业学生系统地介绍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环境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在MCAI环境中设计适合不同对象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以及优质MCAI的评价等知识。因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模块:
模块一:多媒体CAI课件概论。主要介绍多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等概念,阐述多媒体CAI课件、多媒体CAI教学系统的结构、特点、类型,并详细介绍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过程与步骤;模块二: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在精要地介绍多媒体CAI课件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多媒体CAI课件的系统结构、封面导言、屏幕界面、交互方式、导航策略等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稿本的设计与编写方法;模块三:多媒体CAI课件素材的采集与制作。主要介绍文本、图形、图像、活动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CAI课件中常用素材的采集与制作的方法及技巧,以及非线性编辑与光盘记录技术;模块四: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主要结合具体实例介绍目前中小学常用的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FrontPage及Authorware等五种流行的多媒体工具制作多媒体CAI课件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模块五:多媒体CAI课件质量的评价。重点介绍多媒体CAI课件评价原则及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充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的前提下,我们重点加强了“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研究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体系成为一个科学的动态结构,但同时又保持相对稳定。
三、实践课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创新设计及构建
本课程的实践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小学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以及中小学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的质量评价与教学应用的技能。实践课包含上机实践与中小学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实践两部分。上机实践课主要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中小学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实践(实际上就是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选用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具体学科的内容,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2~3件多媒体CAI课件。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课堂实验、开放性实验、学科课件设计三个环节,由授课教师、实验老师现场跟班指导,培养学生中小学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使学生在学科多媒体CAI课件的总体结构、系统设计、制作与调试运行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以有效地培养师范生对中小学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的整体设计观念,以及设计与制作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创新设计与建设
1.配套理论课教材的创新设计与开发
为了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将国内外多媒体CAI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及时引入教学中,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本课程小组的学科带头人及时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同时,要求“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的专业教学骨干共同建立立体化的电子教材,并列入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执行。2002年由课程负责人根据立项课题研究成果,撰写了“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专著,经专家评审,确定为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的“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由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2003年底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至2007年已修订与重印了6次,获得了包括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原所长王学优教授等众多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2.配套实验教材的创新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教学与课件制作实践是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授课教师根据所授课内容都编制了相对应的实验指导书和对应的课件设计与制作指导书,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和课件设计与制作两个实验教学环节,能独立设计与制作出适合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多媒体CAI课件。这种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CAI课件及网页设计制作比赛,频频获奖,形成了我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特色,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科研热情,也为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探索了可行途径。
3.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创新设计与建设
为了保证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到位,我校已建成由奔腾系列的多媒体计算机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机房19间(累计多媒体计算机2200多台),并配备有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视频与音频等多媒体素材采集、编辑、加工设备,以及非线性编辑系统。本课程实践课教学采取分组实验法,确保了1人1组与1人1机,实验开出率达100%。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能与中小学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还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除拥用两所系全国第一批挂牌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附小外,还与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区及雨花区等17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条件好的中小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并与湖南省中信、长海、创智、行知及星拓等信息技术与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建立了专业技能实训与实践基地。
4.网络共享资源的创新设计与开发
为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几年内我校投资上千万元分别在新老两个校区建成了上连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和Internet的宽带校园网,19间多媒体网络机房均与校园网和Internet互连,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硬件环境,课程组开发的网络教学网站已经对校内外开放,网站:http://jpkc.hnfnc.edu.cn/2006_dmtcai。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描述:由历史沿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及教学效果等模块组成;教学大纲:由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大纲等模块组成;授课电子教案:包括整门课程的电子教案,每个电子教案由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等部分组成;电子课件:以积件形式,提供了包括整门课程的全部多媒体CAI课件;授课录像:全部主讲教师授课录像;实验指导:提供了包括整门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由实验目标、实验课时、实验内容及实验要求等部分组成;作业习题:提供了包括整门课程的全部习题;考试考核:包括理论和实践课考试考核内容与方法、模拟试题及模拟试题参考答案等内容组成;课件素材:包括教师在设计与制作课件中所需要的材料和学生在实践及实训中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由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片段及PPT模块板块组成;教学论坛:包括课程BBS和教师信箱模块组成。学生能很方便地通过校园网络浏览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下载电子教案和多媒体CAI课件,借鉴师生获奖的优秀课件,获取各类课件制作素材。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设计及实施
1.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
本课程主讲教师充分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由于“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各授课教师组织讨论小组,实行每周一题,组织学生课后讨论,课上交流,既加强了学生授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就某些专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中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的CAI课件给予“加分”奖励。并采用互动式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探究式与协作式相结合的小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以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实施师生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课程主讲教师协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共同设计与开发课件作品,并进行演示评比。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建立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并共同负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他们学会交往,培养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的课件评比不仅是课件本身质量的评比,也是学生合作质量的评比,其中好的作品将保留作为下一届学生学习的案例。
3.实施研究式教学
本课程教师联系自己的教改科研课题的研究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学科多媒体CAI课件研究与开发设计、掌握课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4.实施专题讨论教学
在本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也采取了专题讨论教学:就课程中的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小组间可以互相提问进行辩论,教师最后进行讲评总结。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协调一致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并且通过提问和辩论,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小组汇报时,可以使用PPT演示课件。教师最后的讲评和总结只是一种对学生观点的汇总和提炼而非论断和定义,是一种开放式的发言和提问,以激发学生更多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当中,还要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
5.采用“3环节5个1”的考核评价模式
在本课程教学中,主讲教师注重本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绩效性评价3个环节。评价结果体现在学生自行研制的5个电子作品上:要求学生将在课程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和有用信息及相关学习网站)综合成1个电子文件夹(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归纳成1个子文件)→设计并制作成1页个人学习主页→总结成1篇课程学习论文→做成1个多媒体CAI演示课件→最后整合成1个每一届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上传至校园网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为后届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实践表明:“3环节5个1”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充分展示出每一个学生的才华与鲜明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直至不同届互不相识的同学之间跨时空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新舞台和新模式。
六、本课程创新设计与建设的主要特色
本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一个核心二个突出”:即强调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突出素质教育,突出人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将高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强调高等师范生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素养的功能和要求,从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角度,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和技术的发展;强调高等师范生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和未来教育工作者这两个角色出发,全面了解其信息素养能力体系,使高等师范生在其基本技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其将来的教育生涯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为依托,采用现代数字化教育技术手段,突出师生双向互动、动态互补相结合,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概括起来,本课程创新设计与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设计并实践了基于任务驱动式的、适应信息时代高等师范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自奖等一整套引导和帮助高等师范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培养、锻炼、提高高等师范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促进高等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促进高等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造性地构建了层次化、阶段化和可视化的高等师范生“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考核评价模式,即课程学习与实践目标、小组学习目标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使得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同时,实施了“3环节5个1”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模式,因此,学习目标不仅具体,而且生动可视,使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这种基于课程资源的、任务驱动的或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探索,对学生进行信息积极、自觉、自主、有效地收集、检索、整理、加工、展示、评价的训练,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或成就感,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意识、自信的形成,及相应能力的获得。
三是提出了“师生共建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课程资源”的新课程思想,并开创性地建构了高等师范“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资源库。在本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对于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以后,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与过去那种只关心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相比,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受到重视,教学由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师生共建课程资源的交互活动,有效地促成了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师生共建课程资源的教学理念不仅在“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课程教学中有实效,而且也完全适应于其他课程教学,可以预见这将是新世纪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七、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建设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质量系统工程。况且,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使得在该课程内及时反映该领域的新技术,保持课程的创新特色还需课程小组不断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http://www.jpkcnet.com
[2]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7.
4.苏州园林精品课件 篇四
【篇一】三年级语文《不吃无主梨》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学习他做人做事有
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
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对课文内容和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重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难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对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
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指导朗读
在读一篇新课文时,应在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们就带着这几项注意来初读课文。
(学生读文。)
2.请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学生读文。)
3.指名读文,同时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学生读文,回答。)
4.默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读文。
指导、汇报交流成果。
5.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读文回答。)
6.指导学生讨论回答,许衡为什么开始说这是有主的梨树,然后说这是无主梨,最后说我们的心是有主的?
(学生讨论回答。)
(1)许衡说梨是无主的,可是咱们每个人的心是有主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许衡宁愿干渴,也不吃无主梨,你理解他的做法吗?
7.指导分角色读。
8.在许衡身上发生的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教师总结
【篇二】三年级语文《不吃无主梨》课件
一、课文说明
课文《不吃无主梨》主要讲的是我国宋元时期的学者许衡年轻时,与几位朋友在战乱时期出行,虽然天气炎热,大家都干渴难耐,但许衡仍然坚持不吃没有得到主人许可的梨子。表现了许衡做人做事有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过程,也是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全在不同目标、不同层次、不同情味的朗读中。以读贯穿始终,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碰撞、读中顿悟,并随机以说促读,读使对话过程得以升华,让枯燥的文字,在学生心中变成流淌着的浓浓的情意。另外,以情启思,以思促情,情思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因此,在课堂上我构建了“情中研读,境中探究”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学习他做人做事有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对课文内容和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4.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难点:1、对课文中多次提到的“有主”和“无主”的理解。
2、进行个性化阅读,对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黄外衣,点黑豆,尝一口,口水流。(打一水果)你们真是聪明,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13课《不吃无主梨》了解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学文后一个个小问号都会被聪明的你们所解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同学们的读书声真好听)现在同桌互读课文正音。给同桌做小老师把他错误读音纠正过来。
3、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相信文中的字词与你们已交上了好朋友,瞧,它们跳上了识字台,你们想用亮亮的声音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词,读得正确大家跟读,读得不对,大家纠正。
4、(同学们的识字能力真强,想不想展示你们的朗读风彩)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注意倾听,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汇报:课文讲述了()在()情况下()的事。
师:板书(许衡不吃无主梨)
(三)精读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人们的干渴?你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干渴至极的句子吗?(释词)
(师情境描述,感受干渴)炎热的三伏天气,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树木都打了蔫儿了,地上的纸仿佛要被烤焦了,赶路的人们好似行走在蒸笼里,个个汗流浃背,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也许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回想一直越野赛跑到终点的时候,大热天中午与小伙伴尽情玩耍后,你是不是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干渴难耐?
现在你能凭自己干渴难耐的感觉读出这句话吗?
此刻你最想得到什么?
2.看见这黄澄澄的大梨,渴得嗓子都冒烟的你会怎样做?文中许衡的朋友也像大家一样,连喊带叫,一窝蜂地赶到树下,争先恐后摘梨,吃梨。许衡又是怎样做的?(扇风取凉,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也很热很渴,为什么不吃梨,难道他不爱吃梨?)
3.快速默读课文4-16自然段
A.找出许衡不吃梨的原因,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B.有几位朋友劝许衡吃梨,你们分别说了什么,可相应地作出标记。
(1)汇报:“不,这是有主的梨树。也许主人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梨是无主的,可是咱们每个人的心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我是不会吃的。(你们也不要再摘啦!)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真强,许衡不吃梨的原因打得准确无误,读一遍,指导读出语气。
(2)汇报,天热人渴,众人争先恐后摘梨,大口大口地啃梨解渴,许衡扇风取凉,第一位朋友急了,他怎么劝的4.指导朗读:指生读(听出了着急,听出了关心)通过一番辩论后,许许衡认为梨是有主的,因此没吃梨,第二位朋友又着急了,他又怎样劝的?你就是那位朋友,你来劝劝(指生读)虽然那是兵荒马乱,许衡不吃梨有自己的原因,引读:不!……(听出了许衡的原则,听出了坚定的信念),虽然他也干渴,但是他有自己的原则,引读:不!……
许衡的第三位好友听了他的话却满不在乎地劝说,“满不在乎”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你满不在乎地劝说许衡吗?(表情,动作)如此劝说,许衡没有动摇,此时,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对大家说:引读:梨是无主的,可是咱们每个人的心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我是不会吃的。(小黑板变色出示下一句)
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听出了许衡的心声,不是自己的东西,他不会去动,许衡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语重心长地劝说自己的朋友(你们也不要摘啦)
面对这么倔强的许衡,朋友真是对他无可奈何,第四位朋友讥笑他是书呆子,他听了讥讽的话也不生气,更加坚定地说:“(引读:我宁愿干渴,也不吃无主梨!)众人的.劝说,他依旧没有动摇,引读:你们读出了他的坚持原则,他的遵守道德,他的严于律己。
许衡不吃无主梨,真可谓劝说讥讽意不移(板贴)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原则-----(引读:梨是无主的……)说明:梨虽无主心有主(板贴)怎样理解无主,有主?(指无主,有主,释疑,无主:没有人的允许他视为无主,有主是他的不动摇,他的信念)
5.分角色读许衡与朋友的对话,(不是自己的东西我是不会吃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让我们也走到梨树下,一起演绎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再次感受许衡的高贵品质。)
6.小结:与大家合作太愉快了,在天下大乱,四处逃难的时候,许衡还能讲道德,真是了不起,因此他的美名会流传至今,成为人们遵守道德的典范,板贴(传统美德留千古)我们一起读这首小诗,(读诗)希望许衡的高贵品质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四)拓展延伸
故事我们读完了,你怎样看待许衡的做法呢?生活中,你有没有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呢?(根据实际确定,学会变通)
我们暂不评论许衡的做法是否与时俱进,许衡的严于律已的公德心很值得我们学习。人人讲公德,社会才和谐。老师也送你们一首拍手歌(小黑板):他人东西美如花,不经允许不去拿;花坛草丛不踩踏,树上鸟儿不能抓,公共设施不乱画,人多场所不喧哗,社会公德我遵守,人人夸我好娃娃。
(五)总结: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一则故事可以给人启迪,读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有时间读一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希望同学们读名人故事,明做人道理,相信你们会受益终身。
【篇三】三年级语文《不吃无主梨》课件
教学内容:
课文《不吃无主梨》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章讲述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许衡在非常干渴的情况下不吃没有主人的梨的一件事,教育学生要学习许衡这种做人做事有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2、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对课文内容和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3、通过学习,养成做人做事有严格道德原则的精神。
4、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
教学难点:
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对许衡的做法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课件(通过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的热情)
一、创设情境初获感受
1、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对同学们做个调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特别敬佩的人?为什么敬佩他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许衡,你们想了解他吗?他身上有没有让人敬佩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则关于他的小故事。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许衡的一件什么事?
3、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4、理解“无主梨”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内化初悟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许衡不吃无主梨的这件事做得对不对?
2、生生讨论、汇报。
3、由学生的汇报引出第13自然段。指名读,理解许衡说的这句话。
4、指导朗读13自然段,体会许衡的想法,进而理解他的做法。
三、精读课文情思结合
1、创设情境,境中探究。
(出示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故事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能不能做到不吃无主梨。
①读出许衡与朋友外出途中汗流浃背、干渴难耐的感受和心情。
②读出发现梨树后许衡朋友的兴奋状态,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理解发现梨树后的兴奋心情。
完成填空题。
突然,一个同行的朋友(),()前()起来。原来,在前面不远的路旁,()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满了()的大梨。大家()地()到树下,()地摘梨,()许衡找到了一片树阴坐了下来。
③学生说出此时自己的真实想法。再对比许衡的做法,体会他的品质。
对比许衡和朋友的不同表现。
朋友:连喊带叫、高兴地、飞跑、一窝蜂、赶、争先恐后、大口大口地、啃
许衡:找一片树荫、坐下来、撩衣襟、扇风、又热又渴
2、抓住人物语言对比、理解课文内容。
①许衡先后和几位朋友对话。
与第一位朋友的对话:
朋友:关心、梨好吃、不要钱、是野梨
许衡:问价钱、有主梨
第二次对话:
朋友:兵荒马乱、家梨野梨都可吃
许衡:不经主人允许、不道德
第三次对话:
朋友:刚打完仗、人跑光了、不吃白不吃
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劝阻朋友
第四次对话:
朋友:讽刺、书呆子
许衡:不生气坚持原则、催促朋友上路
②分角色朗读许衡与朋友的对话,更深刻地理解许衡的性格和品质。
3、表演展示,提升情感。
4、讨论:许衡宁愿干渴也不吃无主的梨,你理解他的作法吗?
通过这些对话,你感觉许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水果图片场景,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吃哪能种水果。在什么时候特别想吃。在什么时候不能吃。
2、学生谈对许衡敬佩的理由。
3、读儿歌,明道理。
4、学生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的做法。
五、总结收获,知情明理
1、学生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补充。
5.苏州园林精品课件 篇五
1、了解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说;因为、**、政治;悦、王、疾病、美、法。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胜、臭、今、修、因、走、触、耒、冀、为。
3、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加设法、喻证法。
教学重点: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2、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文言语法现象。
2、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短篇《守株待兔》,幽默的无声动画使多数学生笑了。教师就势提问: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它的寓意是什么?
生答:比喻一类不劳而获的人。他们不愿老实工作,想侥幸得到收获。师补充:这是我们现在对这个寓言的最普遍理解,但是原著中,作者写这个寓言并不是想说明这点。那真实的《韩非子》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近韩非子,让我们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师板书问题字词。
不胜
shēng(古音破读)果蓏蚌蛤
luǒ bàng gé
腥臊恶臭 è xiù(词“臭”为词义缩小)决渎 dú(课文下的注释dòu是错误的)钻燧取火
zuān suì
鲧禹 gǔn 耒
lěi
2、投影重要字词句。
(1)、实词:
1、而民悦之(意动)而民说之(通假,通“悦”,意动)
2、使王天下(名作动)
3、民多疾病(名作动)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假设)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意动)
6、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效法 陈规旧例)
7、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2)、虚词
1、必为鲧禹笑矣(被)
2、因为之备(替)(3)、古今异义词
1、桀、纣**(暴力混乱)
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措施治理)(4)、句式
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状语后置)
3、翻译重要句子
(1)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假如在夏朝有人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头来生火,就一定会被鲧禹笑话。(状语后置句)
(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道,不效法成规旧例,研究当世的事情,于是就给它准备(相应措施)。(省略句)(3)宋人有耕者
有个耕田的宋人。(定语后置)
三、解读文章结构。
师:找出文中共有几处“为„„笑”?分别是什么?
生: 四个 分别是:比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师: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被耻笑呢?
生: 生产力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旧的事物跟不上时代潮流了。生: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四、深入解读。
师:文章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讲解:如要证明“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中心,即举出一些这样不效法先王的例子。可文章前半部分却说了效法先王的可笑结果,这不是举例论证。要说明正面的中心,假设反面事例的结果,反推出中心的论证方法叫:假设法。假设法(本文论点之前的文段):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生: 还有寓言论证。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用寓言论证是一种生动的论证法方,它属于喻证法的一种。喻证法(本文论点之后的文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论点。比喻论证重在相比,暗其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师追问:守株待兔就是本体,它比喻了什么呢?是开头所说的比喻不劳而获的人吗?
生:比喻残暴的统治者。
师:如果改编成那个在田里劳作的人整天坐在树桩下杀兔子,就可以说它是比喻残暴统治者了。联系论点部分,想想韩非子到底为什么创作了守株待兔的寓言呢?
生:讽刺那些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
五、升华主题
投影韩非子生平,结合课文注释介绍,了解为什么他要创作这样的寓言。韩非子其人:韩非是战国末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师: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生: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的措施。师小结:
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韩非子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社会,不如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他的法家思想远远不同于当时的儒、道、墨思想,他认为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末期,这些形而上的思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故极力推崇法家思想才是最合适的思想。
六、比较作业
从内容、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的寓言。
七、板书: 文章结构
上古:构木 钻燧 人物 耕田的宋人 为„„笑 ↑ 法 统治者 中古:决渎 结 不期修古 结 事件 守株待兔 为„„笑 ↑ 法 —→ ←—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近古:伐** 论 不法常可 论 结果 为宋国笑 为„„笑 ↑ 法 为历史笑 当今
6.苏州园林课件【参考】 篇六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如
轩(xuān)榭(xie)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
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习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微软中国6]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7.《苏州园林》教学课件分析 篇七
教学目标:
1、主目标: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2、副目标:学习说明文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此目标依附于主目标而完成。
文本分析:
1、苏州园林“美”在哪里?
——图画美(非图案美)(中国画)
2、“图画美”表现在那些地方?
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自然之趣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游览者如身在山间;池沼: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自然。水是园林的血,假山是园林的骨。二者配合体现出园林刚柔相济的自然灵动之气。
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画意、不整齐、盘曲嶙峋——无斧凿痕迹之自然
④花墙廊子的层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深远之意境,自然之特色
⑤角落的构图:重在自然之“点缀”
⑥门窗的图案:简朴而独具匠心(精细)——素朴自然
⑦建筑的色彩:素淡
总体特点:自然之趣。
拓展与提升:
小结及过渡:苏州园林之美,具有中国画的特点,讲究自然之趣。
自然之趣,“趣”在哪里?又“美”在何处?
①不对称、不整齐。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灵动之美。对称和整齐也是一种美,如故宫。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图案美”,而非“图画美”。“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然而,中国士大夫们认为其缺乏自然之灵气与生机,便无画意、画趣,显得死板。“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艺术追求的是“活”、是灵动,最忌讳“死”。因自然本身不是整齐划一、工整呆板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中国人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与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因此,在整个艺术中皆体现出这种追求。西方音乐重个体内心的情感抒发,如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而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以山水返照内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灵的慰籍。中国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最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灵动之趣。这种对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总体的审美取向。
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这一特点是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趣味的反映。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联想:①大自然中便隐藏着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饮水”、“轻烟戏林”、“藤蔓盘旋”、“虬枝婉转”。委婉曲折代表一种自然生命本有的节奏。②这种对含蓄朦胧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的一种反映。老子曰:“三十辐供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本源于“道”,“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之体是“无”、是“空”,虚灵而不昧。道之用是“有”、是“物”。这“空无”之“道”并非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流动着勃勃生机,包蕴着灵动的生命之气。正因“道”之空,便能包容一切,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而形成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世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世界本于“无”而生于“有”,古代中国人的这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延伸至人生、用于艺术,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空”是本,“实”最终是为了形成“空”,但是“空”要有“实”才能形成。因而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上,非常强调隔、界,在文学上,主张要言要象。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
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灵气贯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气。正是在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之美。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③古人作诗也讲究虚实相生,古人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古人诗论有“草蛇灰线”,“语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讲究若无实有,似断而实续。如《天净沙·秋思》。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正是中国人的讲究:隐而不露,藏而不显的审美趣味的反映。“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③讲究“点缀”。中国画重在追求画之灵气和神韵,顾恺之有“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的论断。“画龙点睛”,追求点与面的结合,“点”如睛,一点即活。联想:①古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与“雨”与厚重的“天”与“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星”之亮、“雨”之柔。②齐白石的画,最讲点染。大面积的留白,只在角落画几只蝌蚪,几片荷叶,一幅画便生灵活现起来。⑧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气等等。
④简朴而别具匠心。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风格,它体现了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这源于中国人“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中国人认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素朴自然的境界。但这种素朴不是简陋、粗糙,而是精雕细琢之后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人艺术与人生不分家,艺术和人生都讲究朴素自然的审美风格。联想:(1)就诗文而言: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鲁迅的.文是很好的典范。(2)就人生而言,以苏轼为例,其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与旷达,便是人生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苏州园林的简朴而独具匠心的审美风格正体现了这种自然素朴的风格,达到了进乎技而至于道的境界。
8.苏州园林精品课件 篇八
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
殷美蓉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字符、图画、声音、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输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技术给教师提供了个性展示的舞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出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有效性作一番冷静的思考。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误区
1、以视听代替朗读和思考
朗读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是加强语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因为理解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指导。但是一些教师过分依赖课件,一味地将文字破译成图片、视频,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反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使本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课件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简单地以图片和声音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形象地枝条生长的快速和有力,“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中的“封”则表现出了夏天的森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情景,这些都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才能朗读出韵味来,并不是三两个画面就能代替的。因此,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应让学生在意识深处率先生成关于文字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播放图片、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将课件的作用最大化。
2、以花哨代替实用和传统
有些教师认为一个课件必须完整地包含多媒体各要素,才能达到全方面刺激学生感官的目的。因此,在各级各类优质课评选甚至平常课中,多媒体课件大有取代板书、挂图、模型、演示实验等传统教学手段之势。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件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唯美的背景、复杂的动画、绚烂的按钮,甚至连每个对象的声音、颜色、出现都以不同样式呈现。学生陶醉在图画和声响效果之中,注意到的是某些有趣的动画、奇怪的声音、花样百出的形式,文章真正的内涵却被忽视。课件重要的作用是点拨,它点拨的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内容。如果一幅简单的幻灯片就能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又何必浪费人力、时间去做那更尖端的课件呢?课件画面也不要过于繁杂,一屏一个主题。否则,动画、视屏图像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致使学生忽视了教师主观上想让学生领会、体验的内容。总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切忌华而不实,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以灌输代替引导和互动
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成课件内容,因为课件繁多,所以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仅仅在课件的引导下,沿着课件的程序开展,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虽是画面一个比一个直观生动,但却任由学生独自欣赏,没有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的甚至一点思考时间也没留。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这一节究竟要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都不清楚。长时间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真正发挥,教师成了制作课件、展示课件的机器。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之风依然我行我素。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或共享同事的课件,不根据自己或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对课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工,将其直接带入课堂,逐一播放。有些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按预先的思维定势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既定的流程上来。这样使用多媒体课件,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使融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反而显得呆板了。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实例
1、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风光,创设出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揭示课题:“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如画,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万里大川白浪滔天,处处有着风景迷人的名山秀水。桂林山水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跟随老师逐步走进桂林那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之中。再比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我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真正见过或仔细观察过火烧云这一实际,制作了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而快的课件,通过多媒体一步步显示出火烧云众多的颜色变化,突出云的美,展现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瑰丽图景,领会文章美的基调。在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而快时,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狮子等动物的形状,并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配乐朗诵,视听形象不断被强化,变幻多端、色彩绚烂的火烧云在脑中逐步晰起来,真正感受到火烧云的美。学生也由感而发,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原来还有这么恢宏的场景,这么今人神往的伟大奇观。
2、用在营造氛围情感铺垫时
《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这里强调了理解和体验。因为只有对文章的内容有理解和体验,才会激起情感。有些文章内容学生能读懂并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可没有亲身去经历和体验,难以让情感沸腾。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营造出氛围,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如《唯一的听众》一课是一篇美文,老教授是全文的中心人物,也是引领“我”走上音乐道路的关键人物。对于老人的语言描写,应让学生好好揣摩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我把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变换一下,变成一首小诗在课件上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在这首诗的旁边插上了老人的画面。就这样,在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摘星》的渲染下,全班一起朗读。这时候,学生不知不觉中将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因此,学生的朗读打动了每个人的心灵。
3、用在突出重点发展思维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来体现重点的词、句、段。有些重点片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如《“军神”》一课,文章的重点段落是这样描述刘伯承的:
1、病人一声不哼。他双手紧紧攥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青筋暴起,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他抓破了。
2、病人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3、“七十二刀。”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不断激发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充分感悟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可我总认为学生的朗读缺乏内心的感受。于是,我播放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一个视频片段,在紧张的音乐烘托下,学生目睹了刘伯承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的疼痛接受沃克医生手术治疗的情景。通过画面和音效,学生体会出刘伯承镇定自若、坚韧顽强,感悟到了他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这正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感受来读这些语句,学生就入情入境了。又如《赶花》一课,文章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养蜂人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地赶花的具体经过,展现了养蜂人艰辛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其中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艰辛’和‘诗情画意’的意思应该是矛盾的,为什么说养蜂人的生活既艰辛又充满诗情画意呢?养蜂人“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究竟赶到了哪些地方呢?让学生用直线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然后以引读的方式进行交流:读完,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走了这么多地方呀!”“这么多地名!我的头都有点晕了。”“老师也觉得这些地方挺陌生的,让我们来看看地图,可以了解得更清楚。”我一边用课件演示“赶花路线图”,一边说着地名,然后郑重地强调:“路线图上箭头所指的是直线距离,养蜂人走的时候得绕不少弯路呢。告诉你们,光是从吕梁山区到四川盆地的路程大约就有2000公里。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行程相当于走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啊!”“哇!”学生不约而同地大声惊呼。“而且一路上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我顺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他们的肩上挑着沉重的蜂箱。”“晚上他们只能住在帐篷里,吃得也不好”……学生由衷的话语说明他们已真正体会到了养蜂人生活的艰辛。紧接着,再用课件出示一组花的画面以及养蜂人在花的海洋里忙碌着的画面,辅以诗意的渲染:养蜂人匆匆的脚步追赶着绚丽,追赶着芬芳;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酿造出香甜的蜂蜜,换来了收获的喜悦,养蜂人的生活真是既艰辛又充满了——生齐说:“诗情画意!”这样,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叫“繁华似锦”,什么叫“诗情画意”,对于脑中缺乏丰富表象的学生来说,理解养蜂人诗情画意的生活就不再是无源之水了。
4、用在简化难点加深理解时
多媒体能将课文中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化模糊为清晰,化难为易,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能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突破难点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例如,《詹天佑》一课中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铁路?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是怎样运行的?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先把青龙桥陡峭的坡势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出示“人字形”的线路,一列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这种直观的演示,无须教师多讲,学生通过观察自会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奥秘所在。从而从内心深处赞叹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敬佩之情油然而升。又如《太阳》一文在讲到太阳与气象变化、防治疾病的关系时,三言两语,抽象枯燥。当教师将其关系通过课件演示后,学生形象地感知了云、雨、雪、风的形成以及防治疾病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与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学习资源发生了联系,针对“再认真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声有色地介绍其关系”这一问题,就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交流时,真可谓百花齐放,有讲故事的,有以不同身份自述的,有联合进行“ 杀菌” 表演的。抽象的常识被学生演化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这里、之所以能实现教学的优化,是因为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了表象,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另外,像《琥珀》一课中琥珀的形成过程,《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等,都可以把书本上一句难懂的话变成学生能够看得明白的动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用在说话训练发展想象时
一些优美的文章,要想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境,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就要让学生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美。如教学《登泰山观日出》时,在指导学生朗读后,我让学生看泰山云雾缭绕的图片,云雾有的笼罩在山头,有的缠绕在半山腰,有的弥漫在山谷,有的遮挡山峰。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_______, 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绮丽的画面所吸引,学习热情顿时高涨。一句句优美的句子脱口而出:“有的像一朵朵雪白的莲花,竞相开放在山峰上;有的像一匹匹白色的骏马撒开四蹄,在山上自由奔驰……”“有的像瀑布从空中直落而下,溅起朵朵雪白的水花;有的像皑皑白雪,覆盖着崇山峻岭……”再比如《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一课,学生在学完“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这部分内容后,我顺势出示“死海”的多媒体课件,并配上音乐,启发道:“多么奇特的景象啊,如果我们也能躺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享受着阳光、享受着微风、享受着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奇迹,你们一定有许多感受吧!”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课堂发言时他们显得非常踊跃,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躺在死海的波浪,就像睡在儿时的摇篮里,微风就像是妈妈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细浪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妈妈在我耳边唱的摇篮曲,就这样,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觉得此时的我就像是一朵白云在蓝色的晴空中悠闲地飘呀飘,飘入梦乡……”这时,学生的想像得以发挥,情感得以激发,就有话可说了。
6、用在拓展文本提高素养时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课外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 补充、相促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人形象地比喻:一个靠耳朵听了60年讲课的老人吸收的知识信息时,只相当于一个小孩6年中靠眼睛接受的形象知识信息量。因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有关片段剪辑下来,也可以播放《好汉歌》,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人物,直到会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完《月光曲》后,学生的认识仅局限于课本,即贝多芬才华卓越,热爱同情劳动人民。为了拓展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崇敬热爱之情,我将有关贝多芬其他事迹的文字资料压缩,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全面的认识,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苏州园林精品课件】推荐阅读:
课文苏州园林课件11-29
苏州园林教学课件09-06
园林建筑苏州园林08-22
作文苏州园林介绍07-11
说明文苏州园林11-20
苏州园林的阅读答案11-27
游苏州园林心得体会10-17
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12-14
苏州园林导游词500字12-01
期末专项复习.阅读《苏州园林》doc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