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2024-09-03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14篇)

1.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一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

王小毛钱江(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江苏宜兴 214251)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推广使用,教材从很多方面作了调整和修改,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取代了以前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著的特征。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等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当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纵观传统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基本上以学生被动式验证性地完成整个试验过程,求证实验结果为主。学生通过实验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教材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固然对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必然会受到限制,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下降,科学素养难以全面培养。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达到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想象”实验,教师用放录像、多媒体演示代替做实验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

1.重视实验准备,丰富学科知识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往往是教师做好了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完成相关的实验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的准备。心理学家苏伯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就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让其事先学习这些材料。通过人为的措施将其中最能与新知建立联系的高度概括的观念“移植”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以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是能利用这些观念。实验教学也是如此。组织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又要和学生平等参与实验研究,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既定的结论。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型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每次实验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和背景知识,或这些知识获取的方法,鼓励学生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如在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前,可先让学生查阅资料,思考①可溶性还原糖主要有哪些?②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试剂有哪些?③怎样选择实验材料能使效果更明显等问题。学生在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会了获取知识,也扩展知识视野。

2.创设探究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往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因此,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提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正如19世纪末达尔文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现象的观察,深入思考,探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从而开启生长素发现的大门。所以,在平时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在做菜陷时,加入盐就有水分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烧苗”的现象。通过现象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同时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得出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如植物细胞会由于

过多吸水而涨破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还能复原吗?让学生充分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取学问,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培养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加强科学方法训练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教师不但应该接受这一理念,而且必须将这一理念体现到教学行为中去。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经历了质疑、思考、动手、分析、解疑的过程,符合中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利于学生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而转化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增添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如在“叶绿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问题设计成新的探究点,让学生探索,比如:滤纸条的制作时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用滤液划线时为什么要细、要齐等探究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设置必要的对照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又如在指导学生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制作了一个生态球。完成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本生态球是密封的,为什么其中的生物能较长时间生存?②如果把生态球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什么后果?③如果生态球放入过多的鱼,后果又将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把知识真正内化,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迁移的能力,很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4.重视学生参与,加强结果分析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而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开展科学实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是学生不断探求真理,发现科学事实,解决新问题的支柱。从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实验的重视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落实,纸上谈兵,以讲代做,功利主义盛行。殊不知科学实验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不应该只关注实

验的成功与否,而是要真正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所以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尤为重要,尤其是失败的结果。如观察细胞分裂实验,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相细胞,试分析其原因。引导学生思考:①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②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③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寻找。又如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原因: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大,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长了,未及时复原,细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入一次。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比得出结论更重要。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和追求科学、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的艰辛、复杂,有利于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磨练出求实、探索、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总之,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将探究式教学引入生物教学,尤其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春和.浅谈高中生物学的探究性实验[J].生物学通报,2003,38(9):31.[2] 朱正威,赵古良.生物1分子与细胞[S].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102.[3]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通报,2004(1):27-29.[4] 方红峰.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0):6.

2.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二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因而倡导教师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 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文章先介绍有效性和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然后探究生物实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一、对有效性及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 对有效性这一概念的理解

有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即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查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 (效果) /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 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现生物实验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生物实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东西;不同的人在生物实验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 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教学效益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的发展变化及能力的提升。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从高考改革的趋势看, 命题正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发展。从这几年的理科综合测试看, 实验试题不再是课本中的实验, 而是一个全新的情境, 考查的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在评价方法上, 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因为实验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局限性, 只有多种评价方式互补、综合运用, 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 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本人及我校生物教研组对生物实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的做法进行简单介绍。

1. 通过授课教师的自评,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高考的改革,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逐渐摆在了重要位置, 所以平时要扎扎实实搞好生物实验教学, 多开展探索性实验,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评加强教师自己的反思意识, 要求每一节生物实验课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 通过小组或学生自评,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是探求意义的过程。师生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回头思考探究的整个过程, 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想法,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有助于合作小组取长补短, 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样做, 我们会因为学生的出色表现而体验到教学的快乐。同时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内容,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思维”的学习氛围, 转变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对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小组或学生自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找出不足之处, 这样不仅增强学生敢于发现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勇气, 还培养其诚实的品格, 陶冶其情操。在自评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 并在集体中表扬和宣传, 树立榜样, 以榜样的作用激励其他同学, 促进更多的学生认真开展自评, 让学生有效的关注自己的进步或发展。

3. 通过听评课活动, 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校或校际的教研听课活动, 进行生物实验课教学研讨, 通过评课活动检测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评课中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运用“听课质疑”和“听课建议”等栏目, 促进实验的教研, 为授课的反思和改进, 为下一节课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 根据现阶段生物实验教学实际, 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只能从师生自评、听课互评等实际行动来探究生物实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我坚信随着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评价的不断完善, 实验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显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深度, 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因此,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探究, 供生物实验教学及评价参考。

关键词:生物实验,有效性,实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3.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植物细胞 实验

在生活中,植物细胞的失水、吸水现象比较多见,学生会对此现象较为熟悉,若将观察植物细胞失水、吸水现象做为实验内容,会让学生有较高的实验兴趣,再通过合适引导,可使其从主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方式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实验原理

渗透作用为本实验原理,其发生条件为:首先,存在半透膜;其次,半透膜两侧溶液中存在浓度差。大分子(如蔗糖等溶质微粒)无法透过,小分子(如水等)可自由透过的膜状结构,就是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水分子可移动就是因为浓度差的存在,水分子具自由能,若提高溶液浓度、可使自由能下降,于是,水分子可在能量驱动下实现从低浓度处至高浓度处的移动。

植物细胞的液泡膜及细胞膜均为半透膜,因此,可视此二膜及其间物质为复合半透膜。此原生质层外侧为溶液,内侧为细胞液,若其浓度不同,就会使细胞失水或吸水。若将溶液设为高浓度蔗糖溶液,可使细胞液中水流出,导致质壁分离的出现;若置此细胞于清水中,可使水流入细胞中,使该细胞逐渐复原。

二、实验过程

(一)选择材料

可将实验材料确定为紫色圆葱叶外表皮,其原因是:首先,细胞液为紫色,便于观察;其次,圆葱表皮撕取方便,制作临时装片较为容易。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撕皮

对新鲜圆葱表皮以镊子撕取,取得的组织应完整、较薄,面积约0.25cm2—0.75cm2。

2.展平

事先于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并将取得圆葱组织放到此片上,仔细铺平、防止出现表皮重叠。

3.盖片

将盖玻片一侧以镊子夹紧,另一侧与水滴接触,斜度为30—45度,再放下,注意不得出现气泡。

4.滴水

准备蔗糖溶液,其浓度为30%质量分数,并滴1—2滴此溶液于盖玻片一侧。

5.吸引

对盖玻片滴有溶液的对侧以吸水纸接触,这样可使溶液流过样本材料,此步须重复进行2—3次,保证组织材料于溶液中充分浸泡。

(三)观察

调焦低倍镜,找到目标,然后以高倍镜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在低倍镜下就可被看到。

(四)细胞吸水复原

将样本置于清水内,并迅速观察。

三、实验的关键影响要素

(一)材料应完整,且要薄

若材料不薄,会影响观察,原因是:首先,成像受到影响;其次,内部细胞对溶液的接触受到影响。建议的取样方式为:于外表皮上以刀片划“井”字,应保证“口”具约1cm的边长,再以镊子将一角夹住,慢慢撕下表皮。有学生会在实验中撕取过大面积的样本,这样不仅无法提高观察效果,还增加了操作难度;还有人为撕取较薄样本,破坏了细胞,导致紫色细胞液渗出,表皮为透明状,也使接下来的操作受到妨碍[1]。

(二)仔细展平

实验者应于清水中展平表皮,不得重叠,然后再盖片,此过程中实验者应耐心、仔细。

(三)观察部位应正确

很多学生操作正确,但均实验失败,其原因是未将目标细胞找到。样本边缘处会充分接触溶液,质壁分离出现最早,建议学生可在边缘处寻找目标。

(四)调好溶液浓度

在实验中,并非溶液浓度越高越好,浓度过高会损伤细胞,影响接下来环节的进行,因此,学生在调配溶液浓度时,使其略高于细胞液浓度即可[2]。

(五)吸水应重复进行

在对盖玻片吸水时,若只进行一次,有使溶液分布不均的可能,为顺利观察到质壁分离全过程,须重复操作2—3次,保证细胞浸泡充分。

(六)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因定位目标细胞不容易,使得此环节具有一定难度。实验者在将样本置于清水后,可看到质壁分离细胞越来越少,但想观察到某细胞复原全程并不容易。建议学生可将一质壁分离细胞锁定,在不移动装片的前提下,直接替换溶液,然后迅速观察。因此过程并不容易,可由教师演示、或找动手能力佳的同学进行操作[3]。

教师应当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出现操作不当,并适当给予纠正和指导。为让学生了解正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了解不当操作的后果,教师可进行对照实验。此外,在实验结束后,带学生进行总结与讨论也比较关键,这样可帮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自身不足,并不断进步。很多时候,实现实验目标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所在,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不断思考的能力。最后定向、定性分析实验,让学生由主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解到自己操作中的问题、并改进,才会充分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结束语:

植物细胞的失水、吸水现象的原理为渗透作用,在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调配合适浓度的蔗糖溶液,并对圆葱组织科学取样、保证其完整、较薄,且不发生重叠,此外、重复吸水、准确定位目标等也比较重要,在最后环节,教师应带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云丽.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158-158.

[2]刘本举.“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分析与教学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3(2):23-25.

4.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四

摘 要

对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中几个重要实验的材料、用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简化实验步骤,降低实验难度。

关键词 检测脂肪;色素分离;有丝分裂;叶绿体观察;改进创新

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叶绿体的观察”教材中这四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复杂,时间耗费多,且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或者材料选择不佳,在限定的时间内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对此,我们对四个实验分别进行了如下改进: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改进

教材实验步骤中很关键的一步是对材料花生子叶进行切片,这对实验者的切片技术要求很高,要切出一层细胞,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弄不好还会把自己的手指划破,尤其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做到。之后的制片步骤要求用毛笔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操作繁琐,有时候选取的切片会进入毛笔找都找不到了,为了保证师生的安全并提高实验效果,我们选择了花生子叶内侧上皮,用刀片轻轻一刮或用镊子边缘撕取(如图1),薄薄的一层,非常好取,取好后直接放入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吸取水分就可以染色、去浮色、制片和观察(如图2),实践证明省时省力效果好!

图1

图2 2 “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实验改进和创新

色素的提取参照教材,色素的分离教材实验步骤中滤纸条的制备,不仅要考虑与层析时的装置配套,还要去除边缘效应;画滤液细线时要求每次都画的又细又直;层析时还要注意层析液不能没过滤液细线,滤纸条不能贴壁等,基于这些种种细致的要求,我们改进和创新如下:

2.1 实验试剂的改进

人教版课本层析液(由20份在60~90摄氏度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本实验中把1份苯换成1份甲苯,最后实验结果证明现象很明显,四条色素带跑的很好,况且甲苯相对苯对人的危害性弱一点。2.2 实验步骤的创新

第一步:取一圆形定性滤纸,靠近中间部位打一小孔(用牙签较好)放在小培养皿上(如图3)。

第二步:用毛细吸管吸取提取出的色素滤液,点样在小孔边缘(如图4),待滤液干后重复2次。

第三步:自制棉花线,待滤纸上滤液干后从背面穿入(如图5)第四步:将少许层析液倒入小培养皿中,棉花线浸入,开始层析,层析中的滤纸既是跑道,又相当于培养皿的盖子,可减少层析液的挥发。一分钟之后就会出现4个非常漂亮的同心圆(如图6为两次实验结果),由外到内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结果清晰且省时省力。

图3

图4

图5

图6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改进

教材中选取洋葱根尖为实验材料,提前3~4天培养,剪取根尖2~3 mm,实验过程中解离约3~5 min,漂洗约10 min,染色时间约3~5 min,合计约16~20 min。制片时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上加一层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

整个过程从培养洋葱根尖开始就需要很长时间。由于目前市场上的洋葱普遍发根率低,且分裂较不旺盛,要找到各时期的分裂细胞较为困难。剪取的洋葱根尖只有2~3 mm,在解离、漂洗、染色过程中很容易丢失。漂洗用时约10 min,时间过长。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和载玻片后,用拇指按压载玻片时会把水挤出来,导致上层载玻片与盖玻片沾在一起很难分开,结果前功尽弃。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改进如下:

3.1 实验材料的改进

我们选取大蒜根尖为实验材料。大蒜较洋葱常见,且非常容易生根,水培,沙培效果良好,2天可以出根(这也取决于培养温度,大蒜是否处于休眠期等)。大蒜根多且细,一颗蒜瓣上就有好多条根,取材方便,较细的根也方便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同时根细胞分裂十分旺盛,实践中无论上午8点还是下午4点做实验都能轻易的找到很多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剪取大蒜根尖时3~5 mm较适宜,也就可以避免由于根尖太短造成的丢失或分生区的破坏,根尖太长造成的难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以及难以找到分生区细胞。

3.2 实验用具和过程的改进

第一步:取三个干净的小培养皿标上1、2、3,依次摆放,分别向1号培养皿中加入少量解离液(盐酸和酒精1:1混合),2号培养皿中加入多些清水,3号培养皿中心(方便取出根尖)滴一滴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如图7)。为防止试剂挥发有害健康,可以给1号和3号培养皿加盖。

第二步:剪取大蒜根尖3~5 mm先放入1号培养皿中解离2~3 min,再用镊子将其转移到2号培养皿中漂洗10 sec即可,然后将其转移到3号培养皿中染色2~3 min。(如图8)。

第三步:将染色好的根尖取出放入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先盖盖玻片,放上一层吸水纸,再加上一片载玻片(如图9),这样可以避免上层载玻片与盖玻片沾在一起。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就可以完成制片。实验用时6~7 min就可以容易的观察到各分裂期的细胞了(如图10)。

图7

解离

漂洗

染色

图8

图9

图10 4 “叶绿体的观察”的改进与创新

传统的“叶绿体的观察”实验中的材料往往选择了菠菜,在操作时一般会撕取表皮细胞,由于表皮细胞本身不含有叶绿体,所以撕取表皮细胞的目的旨在获取表皮细胞上粘附的叶肉细胞,这样的材料不仅难以获取,而且细胞多有叠摞现象,不好观察。还有人用刀片切取一部分叶肉细胞,这样难度更大,学生操作有安全隐患。4.1 “叶绿体的观察”的材料的改进

我们选用了西芹的茎段的表皮细胞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西芹茎段的表皮细胞富含叶绿体。

4.2 “叶绿体的观察”的操作方法的改进

5.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五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2、能力目标:(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四、教学策略:1、引课时直接进入探究内容,明确学习任务。2、展示背景资料,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分析实验材料,确立实验意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

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4、设计实验不同小组学生选择材料不同,设计实验也不同,教师在提示清楚相关问题时,不能干涉太多,这一环节很费时间,我根据学生可能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了三个提示性问题(①、你将怎样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②、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或PH值?怎样控制?怎样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单因子变量、可行性原则,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设计。在实践中我认为应组织好学生讨论,让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能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案,如果给一个现成的实验方案,那将改变本节课的性质,不是探究实验,而是成了验证性实验,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去,与每小组同学交流,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来学生再修改。不同的小组,设计所需的时间不同,快的小组方案可以用示物展台展示,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高效学习。。此环节从目的、材料选择,装置,过程,实验结果预测都与学生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引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使学生减少盲目性,树立自信,学习借鉴教师和本组其它成员的探究经验和方法,以实际行动启发学生要资源共享。5、进行实验学生在本环节按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互协作。教师在行进中查看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适当提示,并了解各小组实验的探究进度。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自身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数据,汇总实验结果的创造性思维与运算能力。教师参与到小组实验结论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6、结果分析,全班交流。每小组发言人用视频展台展示本组所选探究问题,实验设计思路和本组探究能力表现评价表(见后续附表)。学生学习与欣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及分享信任,分享实验成果的乐趣。创造一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氛围。训练学生获取、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7、得出结论,推广应用在此环节依据学生五组实验数据,采用描点法绘制成曲线图得出结论,应用阶段准备了二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练习题,一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的练习题,作业是学生自学课后STS部分知识,并写小论文《如何保存酶制品》,和让学生给加酶洗衣粉进行广告设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练习的表达与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及时调整。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打造未来技术型社会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五、教后反思剖析成败,寻求良方1、使用课件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课件展示加酶洗衣粉的洗衣小窍门和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配合老师一起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

课件背景用黑色象征探究活动就象在黑夜里长征,绽放的礼花象征着知识的瑰宝引导着探究的主体勇往直前。通过以上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提问与引导有度,培养与激发有节。根据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实验材料及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实验材料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与操作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还准备了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提示性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相互间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集体的力量完成这些问题,从而达到突破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的目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进入实验阶段,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学习STS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炼知识内涵的能力,在结果分析、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的能力。3、用心准备课堂预案,积极应对课堂挑战。设计实验很费时间,教师不能着急,不能把自己设计好的方案给学生去做实验,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地实验过程中探究到真知,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实验方案和操作。同时,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不止一次的出现错误,教师要有耐心,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切不可因态度和语言的失误挫伤学生的实验情趣。还会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适应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显得无所适从,不能积极认真的参与到实验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总之,45分钟时间完成所有环节很紧凑,在时间的分配和把握上,对任课教师有很大的挑战,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准备充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4、教学失误:⑴、课堂容量过大,时间比较紧,对学困生表现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以后开展探究课教学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不同层次。⑵、探究活动结束后,要留给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应用的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探究性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技术型社会探究者的主体。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一株常青树,它的每一片新叶、鲜花和甜美的果实,都是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我们会在这广阔的舞台,天然的实验室,为新课程的实施继续实践。附:《小组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案》《探究能力表现评价表》11月20日小组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案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用具选择: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变量用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用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它用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能力表现评价表:

探究过程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成员互评

提出问题 1、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进行假设 2、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与

验证

3、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在步骤地进行实验。

4、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数据。

6、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7、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结果交流 8、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实验

轶事

记录

教师

综合

评价

6.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六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课程中常见的教学现状有:(1)由于化学知识不断地加深,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失去了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2)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总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没有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学校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更好地使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草草了之,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并没有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结合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采用在化学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加化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与同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在探讨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技巧,并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中化学实验的探求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针对某一个问题,一边实践一边探究,将一些不容易进行或是不方便进行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观看后再探究来学习高中化学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通过教师引导进行探究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保护生存环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如,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资源及垃圾资源化等。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发了含有臭氧层的化学试管、氟氯烃的试管、含铅的试管、二氧化硫的试管、二氧化碳的试管等,要求学生实验,观察其化学反应,并分析化学结果的产生及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由各个小组阐述自己的结论与论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的要领,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现象的必然条件与反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2.通过学生实践进行探究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通过学生亲身进行化学实验的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与其教师和同学共同探究学习,更好地找到学习的技巧。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并给学生分发了相关的化学实验的用品与仪器,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探究式学习,找到解题的技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表面有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金属容易生锈,铜得到碱式碳酸铜,铁得到的是铁锈,并对这一想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有的学生说:“之所以金属会生锈,是因为金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C元素”;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原电池反应”。最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校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现象,掌握化学反应的条件与其变化规律。

3.通过多媒体演示进行探究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特殊的实验用多媒体和幻灯片的方式演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观看探究化学实验中的问题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微观,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制作课件,使微观的知识变成宏观的反应,使学生在观看后进行一番探究,提出问题,并积极地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带来的困难,更好地认识化学知识的内涵,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有效地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入化学实验中,不断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总而言之,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应用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后,使学生积极动脑,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实际的生活常识与所学习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新一代的智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宇萍,何春燕。基于“探究性化学虚拟实验”的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10)。

[2]任志英。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4(14)。

7.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 篇七

1.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现状分析

1.1重视理论课程, 忽视实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骨髓, 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普遍注重理论课程的传授, 忽视实验教学, 这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

1.2实验教学中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生物课教学中, 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述并演示, 而本应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观看实验, 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1]。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演示与讨论中, 不断进行构想与探索, 则学生的接受力和创造力定会得到发展,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1.3注重实验结果, 忽视实验过程。

在生物实验课程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记录实验的结果, 而不是观察、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步骤。

2.高中生物实验课中探究能力培养的措施

2.1加强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教师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专注地听讲、记笔记的模式;多进行实验演示, 增加学生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创新能力。

[案例 ]“植物向重力性”实验 :根据限定的实验条件 , 设计实验以验证植物的向重力性, 注重运用“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结合法”。 (1) 实验步骤:①选取4粒质好、同样大小、已萌发且长出胚根的小麦粒, 将这些小麦粒平放在同一个培养皿内, 并让其胚根尖端朝着培养皿的中央, 各萌发的小麦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②滤纸的大小要与培养皿的大小相符, 将小麦粒用滤纸覆盖, 同时需要用湿棉花覆盖, 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棉花塞得不宜过紧, 否则对根的生长有影响。③将培养皿盖及时盖上, 并要将培养皿密封, 然后竖立起培养皿, 将其放置到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此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改变小麦粒的位置, 让最下面小麦粒的胚根保持垂直向上的方向, 左、右两面小麦粒的胚根保持在水平方向。 (2) 实验记录:按时观察、记录这4粒小麦种子在实验过程中胚根的生长状况。 (3) 实验结果和结论:分析实验的结果, 得出结论。

2.2增加学生动手动脑机会, 培养探究能力。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不是让学生强行记忆, 而是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 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制作PPT等方式, 简单介绍种子萌发过程。接着教师可以通过错误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质疑, 从而探讨如何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变量, 分析整个实验的原理。演示结束后, 让学生通过之前的演示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对实验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可以找到不符合科学事实的错误, 通过这些违反实验基本原则的问题的发现, 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2.3关注实验过程中的探究。

在实验过程中, 注重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步骤的明确, 而不是直接记录实验结果。

[案例]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学生依据提出的假设, 对实验方案通过讨论, 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比如:有学生提出问题, 原生质层是否可以看做是半透膜。根据提出的问题, 讨论实验方案并设计, 找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 并将提前准备好的植物细胞放入其中, 仔细观察、按时记录植物大小的变化情况。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 留意每个步骤、环节, 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同时对实验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实验内容。

3.结语

当前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 教师应加强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动手动脑机会, 培养探究能力, 提升生物课探究性实验教学水平[2]。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有着突出的实践性特点, 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良好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突破传统教学的方式, 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大胆实验, 积极思考, 并在探究中学会讨论、交流、合作与反思,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探究能力, 增强创新能力, 挖掘无限潜能, 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验课,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飞朋.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J].华章, 2011 (25) .

8.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 篇八

【摘要】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赋予生物教育新的内涵,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生物实验教学这个领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 ,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纵观现在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多是以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教材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固然对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大有必要。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

一、通过生物发展史,培养学生思维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 历史 。在生物发展史中,每个发现都经过科学家周密的实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严密的推理和验证等过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不仅能加强学生知道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

1.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生物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闪烁着科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发现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孟德尔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创立等。 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探究得出结论的具体思维过程。并适时让学生大胆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法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这种方式的教学,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学生不仅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 

2.从生物学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

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教师应充分地把科学家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启迪学生领会科学方法,且能运用到实际的实验设计中。 

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成功探究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对DNA X射线的衍射图谱的分析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等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再如,在遗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遗传的两大规律,与他精心选择实验材料有关,当然还有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他在观察时,对纷繁复杂的杂交现象,只看其一对性状,而对其它性状暂且不管,这就使研究对象大大简化了,特别是他把数学统计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二、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可通过将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亲自探究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 

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我们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1)实验材料,是否只能选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细胞可以吗?尽量选用紫色部分的意义何在?(2)实验试剂,除了蔗糖溶液,可改用其他试剂吗?试剂的浓度呢?(3)实验操作方法,有没可改进或简化,可提高实验效率的? 

学生经思考、实践和探讨后,得出结论:(1)其他植物细胞也行,但洋葱外表皮紫色部分,液泡呈紫色,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区分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十分清晰。(2)蔗糖溶液粘性强,易污染显微镜。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其他试剂也行,比如可用 经济 易制的NaCl试剂。而试剂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导致细胞死亡,无法质壁分离复原;浓度太低,实验没有现象或不明显。(3)操作方法可改进为直接把盖玻片掀开,滴加外液。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了几次重复滴加和用吸水纸吸引的步骤;另一方面又避免因操作不当污染了显微镜。 

看到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我结合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有了这个验证性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设计起来就容易得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与原实验基本相同,将原来只滴加30%蔗糖溶液,改为分别滴加10%、20%、30%、40%等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分别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来估测细胞液的浓度。 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也发现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对自己所做实验结论也较满意。 

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9.高中生物实验改进 篇九

该实验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实验。在教材实验中把抽象的实验直观化,对生物体的生长、细胞构成和细胞分裂等进行了验证。就实际来看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取材精准—解离透彻—染色适宜—制片到位”。那么本实验的改进点就落在解离、染色、制片等环节。现就该三环节的改进,进行详细的阐述。

1.改进解离的时间

在教材中制片过程是这样描述的: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的操作中需要剪取洋葱根尖的2~3毫米,随后立即放入解离液中,并且解离的时间要控制在室温下3~5分钟。笔者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多次实验发现,这样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细胞仍有较多处于不分散的状态。于是我在实验中适当把解离的时间延长,改为了8~10分钟,这样一来,洋葱根尖变得非常酥软,往下再依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压片,细胞组织立刻分散成单层细胞,实验效果明显,且成功率很高。

2.改进染色的时间和方法

在教材中染色过程是这样描述的:用盛有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盛放解离、漂洗好的洋葱根尖,且染色时间控制在3~5分钟。笔者在实际实验中发现此举存在弊端,主要是:(1)进行染色操作之后,被染材料很难找到,需要花费较多时间;(2)染色时间上的问题。如果染色时间长,在染色液中观察不到实验材料的染色程度,造成染色过深,实验失败。具体的改进措施是:直接把解离、漂洗好的洋葱根尖放到载玻片中央,并在根尖上滴一滴染色液,染色时间控制在45~60秒。随后用装有清水的滴管小心地将多余的染色液洗去,并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因为在解离环节的改进中,洋葱根尖已处于非常酥软的状态,染色非常容易,所以缩短了染色时间,并且直接滴少量的染色液于材料上,可以便于肉眼观察,有效地控制了染色的程度。

3.改进制片的方法

10.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总结 篇十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

6.杂交法:如植物的杂交、测交实验等。

7.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对Ca和Si的选择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8.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实验”“植物向性动物的研究”等。

9.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10.引流法:临时装片中液体的更换,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于另一侧滴加换进的液体。

11.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⑴增加水中O2: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⑵减少水中O2: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⑶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Na2CO3溶液;

⑷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

⑸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酒精脱色);

⑹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⑺单色光的获得:棱镜色散或透明薄膜滤光;

⑻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去掉血液中的Ca2+);

⑼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⑽骨无机盐的除去:HCl溶液;

⑾消除叶片中脱落酸的影响:去除成熟的叶片;

⑿消除植株本身的生长素:去掉生长旺盛的器官或组织(芽、生长点);

⒀补充植物激素的方法:涂抹、喷洒、用含植物激素的羊毛脂膏或琼脂作载体;

⒁补充动物激素的方法:口服(饲喂)、注射;

⒂阻断植物激素传递:插云母片法。

1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现象的观测指标

⑴光合作用: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生成量。例:水生植物可依气泡的产生量或产生速率;离体叶片若事先沉入水底可依单位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目;植物体上的叶片可依指示剂(如碘液)处理后叶片颜色深浅。

⑵呼吸作用: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有机物消耗量

⑶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或元素示踪法

⑷细胞液浓度大小或植物细胞活性:质壁分离与复原

⑸溶液浓度的大小:U型管+半透膜

⑹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⑺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体长变化)

⑻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昏迷)

⑼胰高血糖素作用:尿糖的检测(在尿液中加班氏试剂进行沸水浴,看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⑽菌量的多少:菌落数、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⑾生长素作用及浓度高低的显示:可通过去除胚芽鞘后补充生长素后的胚芽生长情况来判断(弯曲、高度)

⑿淀粉:碘液(变蓝色)

⒀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沸水浴后生成砖红色沉淀)

⒁CO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⒂乳酸:pH试纸

⒃O2:余烬复燃

⒄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⒅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⒆DNA:二苯胺(沸水浴,蓝色)、甲基绿(染色后,呈绿色)

11.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策略探究 篇十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切实要求,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课时限制、方法单一等问题,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推行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硬件设备不完备,使用力度不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设备的完善是实验教学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然而,在大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虽然专门的实验室基本已经普及,但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设备的情况仍比比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得不轮流使用实验设备,其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实验课时、考虑实验设备不足,老师常常采取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而是通过演示,直接让学生记住实验现象和结果,这种流于形式的实验教学不仅没能让那些实验设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相应实验能力的提升。

二、实验内容陈旧乏味,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操作能力,是要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往往以知识点为依据,却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最后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过后就丢至一边,难以形成应有的实验效果。而且部分实验原理抽象、步骤烦琐、耗时长,容易引起学生的挫败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长久以来,实验教学都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验证法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而实验课评价考核制度的单一,也限制了学生对于实验学习的目标和热情。

结合以上问题,为了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发展,我们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借助丰富的实验教学设备,通过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设计,建设一套模块化、个性化、层次化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使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高效率,更加高质量,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首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维护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实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课堂性质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观。因此,老师在实验设计时,需要时刻兼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将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以动手为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兴趣参与到生物实验的教学中去。

其次,改善生物实验教学基本步骤,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步骤大致分为目的、原理、材料与设备、步骤、结论等几个部分,容易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想学什么,想怎么学”等问题,通过“情境设置(提供拓展性资料知道学生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搭建桥梁(利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出示任务、应用与展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沟通,检验自己的认知体系)、反思”等创新性的教学步骤设置,发挥学生主动性,丰富实验教学过程。

第三, 改进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教”,针对性不强,忽略了“教”与“学”之间的重要联系。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对象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乏味的现状。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体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情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研究、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十二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丰富多彩, 且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 适当的加入实验课程, 不仅能提起学生对生物教学的兴趣, 而且还能让那些在理论课堂中没有完全掌握生物知识的学生, 更加直观地获取知识, 并运用于实验, 实践于生活或者课堂。

高中生物课堂涉及的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 还与生活、科学紧密相关, 若是教师简单的只用理论知识概括, 那么学生也只能了解到一个片面概念。

就好比物质鉴定这个实验, 简单的反应过程课本上会有讲解: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但是只是这样简单地灌输到学生脑子, 也不一定会轻易记住, 而这个时候, 生物实验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牢记, 在实验中, 哪个试剂与哪个有机物反应会产生什么效果, 学生们能通过眼睛辨别, 直观色彩也就更加明显, 那么这样下来, 他们就会更轻易地记住反应效果, 也能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有关提问时更加活跃。在实验过后, 也会有学生反问, 假如另外两种物质反应会发生什么状况呢?这样下来, 实验过程就会变得有趣, 而且也会给很多同学思考的空间以及动手的主动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的反思

在诸多生物课堂中, 我了解到很多老师都是靠死记硬背, 而在实验教学中, 也是会在45分钟的课堂中敷衍了事, 得到了课本上的理论结果便会告知学生实验成功, 并不会带领学生去探讨其中的缘由。

教与学是两个过程但他们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而是由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完成的, 所以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共同语言就是教材, 其实教材的主线就是一个系统, 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系统就是个未知事物, 充满无限神秘感, 在面对这个未知事物大多数人会有什么想法呢?

在课堂中, 理论知识的全面灌输不一定可以成就这样的系统, 但是有了课堂之外的实践过程, 那么就会很好的完成这样的系统。很多老师也许是这么想的, 如此一来, 顺着这样的思维下去, 学生就会在把握知识逻辑的顺序上更加顺畅, 当然也就更加容易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原理。

在必修1的课程中,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让学生们了解到细胞不但是一个系统, 还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就好像学习一样, 没有完整的系统体系, 就不能更加完整地掌握知识。多细胞生物是由一个个单细胞组成的, 假如说没有单细胞, 那么就不会产生多细胞生物, 就像学习一样, 没有单方面的读、记、背、实验, 也就不会有完全的知识体系, 也就不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物知识, 若是了解, 也仅仅只是单方面的。

三、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的体现

在生物实践教学中, 除了课堂之外的笔记, 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的过程做详细的笔记记录。做好笔记是对学好生物实验的有效措施, 在课外也会了解到很多学生并没有去做笔记, 问其原因, 一是不想做, 觉得麻烦, 可以借同学的看;二是觉得没必要, 因为能记住的都已经记住了。

对于这样的行为我并没有当面提出批评, 而是在课堂教学中, 分别提问那些做了笔记和没有做笔记的同学, 让他们对上一堂课做出总结以及相关重要的知识点的讲述, 结果很是显而易见, 这样以后, 那些没有做笔记的同学便会心中有了一杆秤, 在下一次课堂中也会开始去做了笔记。

另外, 我在教学中, 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 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是异常大脑蛋白引起了该病, 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 但不管是什么引起了疯牛病, 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之后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总之, 高中生物是一门说难不难, 说简单不简单的课程, 而除了理论知识以外, 实验的实践是很有必要性的。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都很有必要去让这门课程让学生去了解, 产生兴趣, 并为之肯下功夫。

学好生物, 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 只有掌握了各个实验的细节才能轻易地掌握这一门学科。

在教学中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也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需要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我们在亲自指导实验过程中, 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

参考文献

[1]张志鹏.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9) .

[2]吕正凤.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 2013 (2) .

[3]刘瑛.浅议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 (上) , 2011 (4) .

[4]张光青.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 2004 (10) .

13.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答题 篇十三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14.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篇十四

一、实验原理的概念: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二、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

三、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

一般有两种题型:

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

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

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

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

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四、典例剖析:

1、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2、全国卷Ⅰ第30题:(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写实验原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解析:此题给出了实验步骤。让考生写出实验原理。

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即高考答案“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此实验原理包括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也体现了实验步骤设计的整体思路。

五、课堂练习:根据实验背景和实验步骤写原理。

1.你曾看到过某些水果如苹果、桃子等以及某些蔬菜如马铃薯、山药等去皮后颜色的变化吗?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原来是由于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研究表明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据测定得知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用抛光、增白、上油等方法处理陈稻米,以假乱真,坑害消费者。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原理,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并预测结果及结论。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1%愈创木酚(氧气存在时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与氧浓度成正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等量的待测稻米

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往两只试管内加入适量等量的1%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充分摇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第三步:将两试管中浸有l%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l%过氧化氢分别滴向培养皿中的稻米,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稻米是新稻米还是陈稻米

实验原理:要写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自变量的作用原理,因变量的检测原理等。)或(操作原量、现象原理。)

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成正比。

预期结果及结论:A培养皿中的新稻米呈红褐色。B培养皿中的待测稻米若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则是陈稻米;若待测稻米颜色也呈红褐色,则是新稻米

实验八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实验原理:包括实验的科学论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和整体思路。不过不用答整体思路。

2.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度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

实验前pH6.16.16.1

实验后pH5.95.65.3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l)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pH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线粒体

30.(21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05全国一30.(21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30.(21分)

(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1、20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

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

1、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上一篇:工会趣味活动方案下一篇:我家的大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