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

2024-11-02

人文主义思想(共15篇)(共15篇)

1.人文主义思想 篇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此人类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用新的文化取代了封建的旧文化。

二、人文主义定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限制,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人文主义”,主要是指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是世俗性的东西,因而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世俗化”的运动。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是违反人性的,应反对。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如追求人生;与其消极生活,不如积极奋斗。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总之,他们是要用

“人权”代替“神权”,用以“人”为本位来代替以“神”为本位。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16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强调个性自由。二是,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三是,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

自由。这就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他们积极追寻现世 的幸福,追求个性的发展。同样,人文主义者变化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这样就把人们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个人才能。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他们都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开创地理探险事业的。哥伦布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卓绝的探险事业,就说明他富于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远渡重洋、艰难跋涉的动力,是寻找黄金的强烈欲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的生活。向西寻找去东方的航路,是建立在地球是圆形的这一科学信念之上的,也说明他具有科学实验的精神及探索精神。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当然,“地理大发现”的产生还有一系列其他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

2.人文主义思想 篇二

关键词:蒙田,人文主义,教育观,儿童个性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 (1533-1592) 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我是人, 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在蒙田的书房里, 贴着古罗马喜剧作家泰伦修的这句箴言。这句箴言向我们透露出蒙田精神世界的广度以及他对全人类事物的关注和息息相关之情。在随笔集中, 蒙田以自己为描写对象, 开始了漫长的人性探索之旅。与早期人文主义者所不同的是, 他未借助神而直面人与整个现实世界。在他看来,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 每个人又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拥有适宜自己发展的时机, 教育要适应不同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

一、“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

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兴盛于15至16世纪, 持续之久, 影响之广。15世纪下半叶, 法国已有不少人开始注意对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纪初出现了布戴、戴塔普尔·皮埃尔等法国第一代人文主义者, 他们致力于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订、整理和编辑工作。法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覆盖了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 而且渗透到文学、教育等思想领域。蒙田的一生正值法国人文主义运动盛行时期, 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与发展。

蒙田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海港城市波尔多的一个新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崇拜者, 在跟随法国国王出征意大利时带回一些古典著作和一名精通拉丁语的德国医生。这名医生即是蒙田的启蒙老师。蒙田曾说“我还在吃奶时, 尚未开口讲话前, 他就把我交给了一个不懂法语、精通拉丁语的德国人”。这名德国医生, 包括家里其他人, 都只能用拉丁语与蒙田交流。没有方法和书本, 无需教鞭和眼泪, 他就轻松学会了拉丁语。拉丁语的学习使他从小就能阅读古典作品, 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富有人文主义教育色彩, 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人文主义的种子。6岁时, 蒙田被送入波尔多市居耶那学校接受早期的学校教育。波尔多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城市, 聚集了很多人文主义学者。居耶那学校由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古维奥主持办学, 教学方法新颖活泼, 禁止严酷的体罚。蒙田在这里学习了7年, 一方面受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方面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自修阅读。对古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 使蒙田的观点向苏格拉底、西塞罗和人文主义者靠拢。他认为人类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人而非物质世界的研究。同时, 他心目中的英雄全都是古代人。恰如人文主义者那样, 蒙田也把古代人当作评论现世的参照。[1]古典著作的阅读近一步将他引入人文主义思想的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

2.“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

1562年法国爆发了第一场宗教纷争, 蒙田29岁;30年后, 当蒙田1592年逝世时, 这场冲突刚刚接近尾声。他亲眼目睹教派纷争造成的流血与伤亡, 基督教与天主教互挖墙脚。这使蒙田对宗教改革失去了兴趣, 使其与早期人文主义区分开来。从蒙田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 他的身心发展是自由的, 未受到来自家庭或学校的压抑;他的个性发展是充分的, 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的随笔集中表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 更多是对自己剖析和解读。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蒙田式”人文主义的形成。

首先, 蒙田未借助宗教来表达看法, 而是直面人性。早期人文主义者大都保留了宗教因素。伊拉斯谟主张将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运用于圣经的研究, 创造虔诚的基督教会;拉伯雷的人文主义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 充分批判天主教会制度的弊端, 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 希望纯洁天主教会。然而, 蒙田则脱离了传统经院哲学的规范和系统化的表达, 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发表个人意见。他所探讨的问题包罗万象, 完全取材于真实生活, 大到国家的风俗礼仪, 小到个人的内心恐惧, 皆与人息息相关。其次, 蒙田不迷信权威, 理性对待古典学问。他嘲讽只会用古典著作装点而不会思考的学究, 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别人的看法, 而不能真正理解消化。人文主义运动时期, 大多数人文学者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蒙田则对古典文献的修辞或学术表达并没有兴趣, 而是关注作品背后丰富人性的体现。他最喜欢读的是名人传记, 如凯撒的《回忆录》和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认为传记能深入一个人的本质, 展现人性真实的一面。再次, 蒙田对人的认识向前迈了一大步。他由肯定人发展到剖析人, 深刻地解析人身上固有的矛盾和弱点。他并不歌颂人的伟大, 相反他认为人是渺小的, 人这种“可悲而又可鄙的生灵, 甚至不能主宰自己……却胆敢自命为宇宙的主宰和君王”。他常对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加以嘲笑:“真是, 普罗泰戈拉给我们编了个难以置信的故事, 把人当做万物的尺度, 却从来不曾量量自己”。[2]这与仅仅盲目地歌颂人的伟大, 夸张而热烈的肯定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者是不同的。

因此, 蒙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独具特点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蒙田式”的人文主义。

二、“蒙田式”人文主义教育观

“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其教育观。虽然他专门论述教育的篇幅不多, 但不能因此忽略其珍贵见解。蒙田对人的关注和讨论更为彻底, 他认为人生世界是复杂的, 组成复杂人生世界的无数个体生命又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有多少生命个体, 就有着多少人生模式。这是解读蒙田教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 下文将具体讨论蒙田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 知识与智慧观。

教育孩子, 不是一味的知识填充, 而不问理解消化。蒙田认为, “植物会因为太多的水而溺亡, 灯会因为太多的油而窒息, 同样, 人的思想会因为饱学装满纷繁复杂的东西, 以致理不出头绪”。蒙田痛斥当时的学究气, 曾讽刺那些记忆力填的满满, 而判断力却空空如也的书呆子。学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智慧, 关键是要学会思考, 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对于学生而言, “他受的教育, 他的工作和学习, 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3]只有正确认识自己, 才不会被各种权威、迷信和诱惑的奴隶, 拥有真正智慧。

2. 哲学与历史的学习。

通常人文主义教育家把语言当做基础学科, 而蒙田则将哲学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科。这是基于对人性的思考。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依赖哲学教育而完成人性的深层启蒙。在他看来, 哲学的独特禀赋就是无处不在, 它是最接近生活、最靠近心灵的学问, 心灵装进了哲学就会焕发健康。孩子从小学习哲学, 有利于良好的判断力和习惯的养成。养成判断力后才能学习逻辑学、物理学、和修辞学, 并将所学科目融会贯通。历史是蒙田强调的另一科目, 学习历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读史能够使人经常和那些“生活在盛世的杰出人物”交往, 由此获得对人的知识的理解, “人的内心状态之复杂与真实, 在这获得尤为生动、完整的展现”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性格和不同面貌的人, 我们不能用同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 千差万别才是生命本质所在。儿童学习历史, 正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 唤醒自我意识的有益途径。由此可见, 哲学和历史的学习体现了蒙田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对个体多样性的承认。

3. 教师的选择。

蒙田十分重视家庭教师的选择。他希望给孩子物色一位头脑多于知识的老师, 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要与众不同, 不同于当时社会流行的灌输法。概括来讲,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尊重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老师走马上任, 就要根据孩子的智力, 对他进行考验, 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 有时领着他前进, 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 “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 一个人讲, 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4]老师要破除自己的权威, 因为“教师的权威大部分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在评价学生时, 不应看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和知识, 而应看是否学会了生活, 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并应用于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 充分尊重儿童个性, 给予每个人最适宜的教育。

4. 身心的和谐发展。

蒙田曾把教育比作种田, “正如种田, 播种前的耕作可靠而简单, 播种也不难, 可是播下的种子一旦有了生命就有各种扶育的方法, 会遇到种种困难;人也一样, 播种无甚技巧, 可是人一旦出世, 就要培育和教育他们, 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5]万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季节, 我们也不应强迫孩子做出超越本性的事, 而应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笔者认为, 这是蒙田教育观最核心的部分。常有人用了很多时间, 强迫孩子做勉为其难的事, 因选错了路, 结果徒劳无功。蒙田认为, 应引导孩子做最有益的事。这种最有益的事即为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他曾说, 对孩子的教育要既严厉又温和, 不应采用粗暴和强制的作法。他认为没有比暴力和强制更会使孩子智力衰退和晕头转向了。同时, 他反对的体罚, 这是对儿童的一种摧残。由此可见, 蒙田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相互制约性, 教育应该造就的不是一个心灵, 一个躯体, 而是一个人, 不应把心灵和躯体分离开来。[6]只有灵魂和身体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才是对每个生命个体最完整的尊重和关切。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对蒙田的教育观进行了解读, 突出展现了他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切。教育儿童, 就应了解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其个性差异。强迫式、压抑化或同一化的培养都是不合理的。蒙田毕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 这种工作对于教育而言无疑有重要意义。对儿童个性的尊重, 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 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然蒙田没有真正从事教育实践活动, 导致其教育观点缺乏一定的实证基础和系统化的阐释, 但也正是缺少了现实的羁绊和左右, 使其得以潜入人性最深处, 天才的灵感也源源不断的喷发。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直面人性, 如果连人性都把握不准, 何谈教育?时间可以验证一切, 蒙田这位被评价为最接近现代人的思想家, 仍被前仆后继的学者研究和深挖, 可见其思想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6) .

[2][法]蒙田.潘丽珍, 等, 译.蒙田随笔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3][英]P·博克.孙乃修, 译.蒙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4][瑞士]边凯瑞玛利亚·冯塔纳.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M].陈咏熙, 等,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姜文闵.蒙田教育思想评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88, (2) .

3.人文主义思想 篇三

【关键词】 案例 智者学派 亚里士多德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54-01

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那块沉睡的土地上破土而出,使“神意学说”笼罩的土地上绽开了一个裂口,从此,这个裂口被越撕越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发现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突出”作用,开始发现“人”的价值和力量,认识到人类才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指出天堂和来世是虚幻的境界,现实社会才是人类实现自己价值的所在,在这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逐渐由古代的朦胧稚嫩到成熟,并且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实现自己理想的强大思想武器。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文的教学案例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识记:智者学派的概念,“人是万物的尺度”出现的根本原因,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

2. 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3. 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主张及影响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公元前5世纪,随着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希腊开始了一场关注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智者”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继承,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这一观点为希腊全民所拥护并推动了城邦的发展。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则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由三个子目构成,第一目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二目是写苏格拉底对“人是万物尺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第三目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目先用一个自然段写了“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相信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了讨好神,祭奠神而举行各种节庆。于是这些神话也成了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代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起来,并达到顶峰,雅典成为古代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面对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本身。在公开化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教材中利用“历史纵横”附属材料讲述了何谓“智者学派”。它把“人”作为研究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同时,它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求,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当人们意见分歧时,就没有可依据的客观真理来判断孰是孰非了。但从整体上看,普罗泰罗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不但体现出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打击了迷信思想,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智者学派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总之,它的这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第二目写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批判继承发展。相对于智者学派否定神,突出了人的价值,这对于反封建神学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但智者学派认为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这就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否定了公众的道德标准,于是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为了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于知识,最高的知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于是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第三目写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发展。苏格拉底热爱知识,坚持真理。他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先树立了教师的风范。他的精神,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柏拉图,虽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但他的言行通过柏拉图的著作得以传播。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他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其思想核心体现在他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建立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理想国。在这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后来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老师独立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这就是本课三个框题在人文主义精神上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观点的异同之处。

4.人文主义思想 篇四

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和利玛窦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耶稣会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是神学和科学的结合,它使利玛窦成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传教士.利玛窦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异族文化的充分尊重和超越宗教神学领域的.宽阔的文化视野--理解、尊重和赞美中华文明的“中国观”.

作 者:余小明 YU Xiao-ming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福建,福州,350001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4(10)分类号:B978关键词:利玛窦 耶稣会 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 修炼 中华文明

5.人文主义思想 篇五

身为在校学生,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教育改革的成果,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学习和自我完善。只要简单回顾一下30年我国教育改革开放事业走过的路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清晰的轨迹:由先期的专业化、技术化到后来的市场化、产业化,再到如今正在逐渐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综合化、人文化,我国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能否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凭借21世纪全球教育革命的东风,将我国教育事业推向纵深就成了摆在全体国人面前的不二选择。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布局还是高等教育的扩张,在规模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正在开始从注重外延式发展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转变,这其中最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就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重建。

综观西方教育史,人文主义是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如古希腊时期人们所尊崇的身心和谐的教育理念、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个性的觉醒与解放、启蒙时期则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再后来随着近代科学与民族国家和民主法制观念的形成,公民教育成了教育的一大主题。康德说过:“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这些西方教育理论,通篇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也就是爱尔维修所论证的那个著名的教育论断“人是教育的产物”。

呼唤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建其现实意义就是近年来颇受追捧的人文素质教育。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裕,教育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上全面的对外开放,各种 各样新的思潮蜂拥而至,一时间造成了人们的价值紊乱,道德盲从,信仰危机。乃至于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蔑视人格、泯灭人性乃至丧尽天良的污浊之气,教育这块圣洁的乐土遭遇空前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重建教育人文主义传统,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近年来教育系统做了大量工作,为的是尽快补上人文教育这一环。

早在1995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并在52所高校进行试点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还成立了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别在全国32所普通高校确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近年来教育部还加大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

比如从XX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把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目标,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XX年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谆谆告诫广大学子:“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们会努力,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大舞台上的耀眼之星。

汇报人:徐易

6.爱国主义思想的诗句 篇六

1、以身殉国,何事不为?——陆游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4、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6、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崔颢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

8、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9、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3、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14、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丘迟

1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17、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

18、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1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2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21、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

2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2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25、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

26、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2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2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29、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3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3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于谦

34、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3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37、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

3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3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4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1、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

4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3、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李梦阳

44、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范成大

4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4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

【爱国的诗歌】

你嚣张的跨过我们的海洋

枪声占领了鸭绿江

没有生命的灵气

却只有尸横遍野的白霜

华夏儿女挥动大刀与长枪

傲立四方

传歌山冈

将你们驱除我们的地方

泱泱中华

筑就神州大地长城长

而你们

一个弹丸之地

却想取的我们的宝藏——休想

萧萧大河

你们的大字

是你们自诩的妄想

总有一天

你们的`恶行会遭到天地的重疮

总有一天

你们会萧萧然而自取灭亡

不要在我们的地盘撒狂

不要在我们的地盘放荡

因为你们是绝望的恶浪

最终消失在正义的海洋

而我们泱泱中华

将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7.人文主义思想 篇七

一、正确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的价值

(一) 能够推动课程的完善发展

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灌输说教多、自主感悟少, 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 学生不乐学, 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 究其原因, 在于没有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的高度出发, 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 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使思想品德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其科学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从而推动本课程的完善、发展。

(二) 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在学校教育中曾经出现一种近视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味强调升学应试, 并以此为指挥棒, 硬梆梆地传递、灌输现成的政治概念、原理和观点, 教师居高临下, 学生唯命是从, 被动、服从, 知识形成的过程遭忽视, 学生成长中的需要被忽略, 使原本应该具有和谐融洽气氛的课堂逐渐变得乏味、烦闷。在教学中将人文性的理念引入其中, 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愿望, 并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思想的启迪, 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 唤起他们求知的热情。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促进作用

科学给人以真, 艺术给人以美, 人文给人以善。人文课堂无疑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思想品德课重视人文性的发挥,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并不断地完善与超越自我;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内化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从小处着手培养教育学生, 促使其形成良好习惯;总之, 将人文教学理念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品味以及人文素养,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塑造民族精神。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这种内在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发掘。本人通过教学实践, 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积极探索人文精神与学科教学的支点,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体现教学过程应有的人本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透彻地了解、把握教材, 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 充分的把握, 恰当的发掘。在此基础上, 不断创新, 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 如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材、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大时政资料等等。如教师以地方革命传统资源———乌山革命根据地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思品教育实践, 在实地考察、图书阅读、网上阅读过程中, 乌山历史、乌山人的精神激励着学生去探究、发现、弘扬。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前辈在恶劣的条件下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 继承革命先辈这种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 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感动之余, 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学生实践体验的前提下, 教师把乌山革命事迹、新时期乌山人精神融入教材, 与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章节相结合, 学生在道德力量的熏陶、感化下,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框题时, 当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乌山革命斗争史, 举例说明哪些人物是“中国的脊梁”时, 学生们甚至会滔滔不绝开始介绍, 这些英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 接下来学生旁征博引,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个教学难点教师讲得少, 没花太多精力, 学生却学得多、学得扎实、透彻。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文资源,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实践出真知的力量。

(二) 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

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上看,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学比较封闭, 缺少创新理念,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性理念的引入, 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 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与学习空间。如在“我们争做红色传人”综合实践课上, 教师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播放“红色影视”光碟, 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感人的方式解读红色文化, 让学生在感知、理解、判断之后, 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 从中引出主题“我们争做红色传人”。接着让学生分组分工, 自主活动, 创作演练, 用自己擅长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 自觉传承弘扬革命传统, 在活动中, 学生以搜集到的资料作为依据,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通过思想的交锋达成了共识。通过活动, 学生调动了所有感官, 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情感。最后, 在课堂展示、汇报成果阶段, 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面貌焕然一新, 他们用丰富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表演诠释了当代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的中学生形象。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

要保证人文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相结合。例如, 在漳州市人大代表选举动员过程中, 有些年满18周岁的中学生对选举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了解选举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 每位公民都应该珍惜这项来之不易的权利。通过教育, 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 在上“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 谈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联系到新时代雷锋精神时, 有的学生认识偏激, 罗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漠视生命的不道德的现象, 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不可能有“雷锋”的存在。针对这种思想,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及时点拨, 积极引导。辩论中更多的学生用大量的事实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道德模范楷模等鲜活人物的感人事迹, 印证了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 雷锋精神以其巨大的道德魅力始终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激励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 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四) 重视考试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测试的环节上, 教师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试题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命制,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 注重挖掘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时政热点资源与典型素材, 鼓励学生联系所学创新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凸显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功能, 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测试卷中出现这样的题目:“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 你有哪些具体行动?请举例说明”。学生结合生活实践, 思维开阔, 回答富有创造力, 如“利用节假日时间, 担任乌山小导游, 为游客讲解乌山革命英雄事迹,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等。又如“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应该怎样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请你写一篇有关红色文化下乡传承的计划书”等试题, 这些题目没有固定死板的答案,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可自由发挥, 拓展思维, 体现能力, 表达情感。学生答卷的过程就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 是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五) 优化研究性学习, 为人文教育开辟新的渠道

人文教育具有体验性的特点, 要让学生真切地把握人文精神, 需要有亲身经历的心理体验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体现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特点。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 通过思想的交锋, 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等等。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例如, 在“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治理”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多方面的资料, 对漳江口红树林的历史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考证, 然后让学生了解红树林具体整治措施, 在整治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及整治后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 经过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 写出调查报告, 提交了一份保护和改善红树林环境的建议书, 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要自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达到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中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人文素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重视培养。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任重道远, 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自觉地塑造健全的人格,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将人文性思想理念引入其中, 体现新课改理念, 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思想品德课内在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发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思想品德课堂人文性把握的几点认识。

8.人文主义思想 篇八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从人性理论、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之为人”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为一个人在对自然以及社会进行适应、改造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素质”在教育学领域解释为,人在先天时期的生理状况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素养或品质[1]。而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称作人所必须拥有的一些基础品德与人格,与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相对应,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具体综合素质,详细而言它是一个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依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以及环境等相关路径把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之物”,这个内在之物在外则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行、行为举止、言谈方式以及自身修养等等[2]。概括地讲,人文素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教育者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如传授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环境进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学习到历史、文学、哲学、善良、真实以及美好等相关常识、价值观念、行为尺度与道德意识等内容,引导受教者积极地进行人文体会及实践,以此使受教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获得整体上升。概括的讲,共有四个目标:一使学生确立起人文意识,二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行,三使他们拥有人文常识,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就是为了人、出于人、归于人,注重人的个性、完整性、主体性,着力于人性的培养与提升;时代性,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总体而言,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发展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传统,我国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取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发扬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追寻关于人自身所有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须要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为的善与恶代表了道德修养,是人类本性的表现,以此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基础。

首先,“人之为人”的本性探讨——人性理论。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4]的命题,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恶。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主张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恶。老子认为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人事应该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坚持对“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其次,“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人生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坚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老庄的道家人生价值理论讲究顺应时事、清静无为、超然洒脱、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有利于现代人处理人生得失,冷静对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与坎坷。

再次,“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儒家构建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君子”人格型态,以德为首、仁礼结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人们“以义为尚”、“安仁利仁”,做一个“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态是一个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强调的是对于成全他人,成就社会的诚意,采用智慧的方式达到利益天下的无私境界,要求极有修养。庄子提出“至人”表达自己出世逍遥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无惧、无忧、无求的人格理想目标。

第四,“人之为人”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关于“我与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忠恕之道”的为人总则。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中要求做到仁爱,而墨家主张兼爱论。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是他的“不争”论。不与人争,易于知足,宽容对待一切事物。庄子却是完全的无我论。

第五,“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影响深刻的为人处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职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时中的。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5]因为中庸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就要善于找到当时的中点。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宽容待人,有礼、有诚;不偏听不偏信,处理问题不偏激,要以社会利益为重。

中国传统思想里这些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明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儒家将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将道德水平作为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这种修身的观点更加侧重于道德修养的自我实践性,突出主体的个人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有利于唤醒其内心的道德耻辱感,迫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挂起道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

第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都明显不足,在打击与磨难面前,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堕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孔子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7]。这些都表达了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们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要坚定信念,胸怀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内忧外患,利用自强精神协调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向往建功立业,一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可置疑地为我们大学生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启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继承和光大这种人生精神,无疑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6]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55

9.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故有岳飞刻字“精忠报国”,后有革命年代无数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开国元勋。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民族始末。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从小建立爱国情操,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

爱国主义不是愤青,而是理智的、合乎礼法的行为和操守。在钓鱼岛事件中,我们有许多跟风砸车,砸日货的“强盗”行为,有人认为这就是爱国。

不,这不是!正确的爱国,是以历史为证据,以法律为依据,以和平为原则,进退有据的为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统一而呐喊!而不是蛮横的搞破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我们是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青少年,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在学习中,生活中,不随便跟风,不做损害祖国利益的行为,坚决维护国家形象和主权统一,文明呐喊,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10.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透视 篇十

论文摘要:创作思想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作品中的审美体现,它影响和决定着作家的创作成就。本文考察了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形成渊源,探讨了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在《急流三部曲》中的渗透形式,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急流三部曲》开拓了新视野。

一、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形成渊源

1.巴金受母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巴金童年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封建宗法色彩的大家庭里,父母的爱,骨肉的爱,别人家的爱使巴金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巴金曾说过:“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她使我知道了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叫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奴婢,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巴金母亲这颗仁爱之心和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使幼小的巴金具有了仁爱和博爱之心,从而造就了巴金宽广而又博大的人道情怀。

11.人文主义思想 篇十一

关键词: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 》 人文主义 自由意志 理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文艺复兴末期的殿将,弥尔顿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人文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定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推崇自立、理性的精神,认为人有能力发现自身和外界一切真实、正确和美好的东西,理性是根本,追求幸福生活是终极目标。

弥尔顿生活在那场震动世界的英国的大革命时期,他积极地投身于反封建的革命中,将人文主义思想付诸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他反对以“神”为宇宙为中心的神本主义,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以“人”为中心,主张将重心从神的世界转向世俗的人的世界,将人视为万事万物的中心和出发点。弥尔顿一生都在宣扬和歌颂人类的自由,并为了人类的自由倾其毕生的精力。而自由在他那里说到底就是意志的自由。自由意志(free will)是一个哲学信条,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是人类灵魂本质的产物。它认为,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哲学家哈里·弗兰克福说,“人这一概念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拥有意志”。他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所独有的特征在于人不仅仅有欲求的能力,更有形成意志的能力。弥尔顿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就是《失乐园》,《失乐园》中的人文主义可以说最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关于人的自由意志与理性的观点。

二 《失乐园》中人类的自由意志

弥尔顿崇尚理性、自由,企求信仰与理性和谐一体。因此,他的自由意志观有其丰富的宗教和人文主义的内涵,这点在《失乐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全诗中,充满了他对自由的倡导、人的价值的肯定、人类选择权利的尊重。弥尔顿认为上帝造人的本意是使每一个成熟的人在一切方面,尤其是在选择上,充分地使用其最高的智能;而对于理性的信仰,使他断言上帝是至高无上,是理性的上帝,无论天使或人类违背理性(自然法则)就要受到惩罚,只有遵循它,人类才能找到真正的乐园,并启示人们:自由意志只有在对上帝的信仰中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才能使人类由堕落而获得拯救和新生。这一主张在其诗作《失乐园》开篇部分已彰显:“阐明永恒的天理,向世人展示天道之公正”(assert eternal providence,/And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en)。

弥尔顿借用《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作为《失乐园》的主角,让其成为一条纽带连接了《圣经》与《失乐园》,使这部诗歌有了更多宗教的人文主义的意义。《失乐园》中的两条主要的情节线,一是人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了违背上帝(理性)的选择,受到诱惑从而堕落;另外一条线是神降罪人类和圣子拯救人类。在第一条线中,弥尔顿在《失乐园》的第一、第二卷中,描写了以撒旦为首的集团因战败被打入了地狱,为了向上帝复仇决定去上帝所创造的新世界中诱惑人类,以毁灭他们的新世界。第三卷转到了天堂,上帝已看清撒旦在向伊甸园逼近,预见了撒旦诱惑人类终将成功,人类将因此而受到处分,并制定了圣子救赎人类的计划。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预知未来,因此对于撒旦的野心及引诱计划,人类经不起诱惑而偷吃禁果,全在掌握之中。弥尔顿极为仔细地表明了这点,上帝虽然提前知道了此事,但是并没有干涉人类的选择,而是给予了人类充分的自由,让人类自主的选择是否吃禁果。强调了他们是在没有丝毫外力的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地做出的选择。所以说,弥尔顿是借上帝之口表达了对人类自由意志的尊重,充分地享有自由。在第九卷中,夏娃受到诱惑偷吃了禁果,弥尔顿精细地描写了亚当得知此事后的大量内心独白,就是为了显示亚当为了爱情如何自由地做出選择。第十和第十一卷则重点描写了人在悲苦的境地中决心向神悔罪,并最终得到拯救。弥尔顿再次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即使获罪也依然能有赎罪的机会,并相信人类在全面地接触并了解所有的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后,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回顾在第三卷上帝与圣子的谈话中,上帝反复强调了自由这个词,上帝说:“人不会完全堕落,愿者可以自救,不过挽救不是出于他的意愿,而是由于我所自由给予的恩惠。”全诗从一开始人类在伊甸园快乐地生活,然后受到外界诱惑偷吃了禁果,经历了苦难选择向上帝悔罪,到时最后获得圣子的拯救,都是由人类自由意志这条无形的线所联结起来的。

从神的降罪和拯救人类这条线来看,弥尔顿强调了上帝所代表的理性,上帝是理性的化身(God of reason)。人在上帝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拥有自由的意志。而欲望冲决理智的堤防则只会带来如魔怪世界般的人生灾难。在第四卷中,亚当和夏娃希望能“和神一样知道善和恶”,于是违背神的命令偷吃了禁果,暴露了人性的弱点——骄傲、野心、欲望,一旦受到邪恶势力的引诱,就会导致堕落。弥尔顿说过:“上帝给了他(指人)理性,给了他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性就是选择”。弥尔顿在全诗中倾注了他对自由意志与理性选择的思想,借用圣经题材象征性地表达了理性指引性的自由必将为人类恢复乐园,而欲念冲决理智则是人类灾难之根源的人生哲学。在诗歌中,弥尔顿不断强调:人类作为上帝的造物是不完美且最终走向堕落的;这种罪的倾向表明了人类本来就处于罪中,而非从无罪出发而堕入罪;将罪的根源追溯到人本身,并笃信上帝,人类才能具有甄别善恶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力量,得以救赎和重生——超越自我。《失乐园》所展示出人类的自由意志的瑰丽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类“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或受野心驱使而行事,只有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现实的诱惑,坚定地遵从上帝(理性)的旨意,才能达到真正和上帝精神融为一体的精神乐园”。

三 《失乐园》中的撒旦与自由意志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撒旦的形象,把撒旦写得有声有色。在史诗的前两卷中,我们看到的是闪耀着英雄光辉的撒旦形象发出了革命者般的豪言壮语,“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失: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呢?”“宁可在地狱为王,也不愿在天上称臣。”在他的号召下,军威得以重振,队伍整装待发,“那时,号角、喇叭齐声奏响,所有官员高声呐喊,那声音振裂地狱的苍穹”,一个英武壮烈,有勇有谋的英雄跃然纸上。英国诗人布莱克曾这样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时,感到缩手缩脚,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笔者认为,《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仍然沿袭了《圣经》中撒旦人物的本质,对撒旦形象的重新塑造,包涵了如下三层意思:其一,在史诗的前两卷中,将撒旦塑造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是对撒旦形象的“扬”,表达了诗人对个人自由意志权利的充分肯定,追求自由是值得称颂的,对撒旦不屈的斗志描写得入木三分,这其中也暗含了弥尔顿的革命精神。其二,前者的“扬”是为从第三卷开始的“抑”做铺垫,从第三卷开始,诗人的笔峰陡转直下,撒旦的形象开始变得猥琐,当描写撒旦化身为蛇用诡计来诱惑夏娃时,诗人用到这样的字眼,“像小偷一样想要接近她”,“谄媚的舔着她所踏过的泥土”;从外表上,英雄的形象消失了,撒旦从一个伟岸的天使统将变成了一个卑鄙的窥视者,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令人生恶的蛇,叹息着“不久前还与天天帝并座,如今却要蜷缩在爬虫体内,和畜生的粘液相混”,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与之前体态魁伟的英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滥用自由意志的警示,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一旦超越了理性的约束,终将受到惩罚,带来悲惨的后果。弥尔顿曾说过:“谁侵犯他人的自由,自己便首先失去自由,变成一个奴隶”。撒旦从本质上彻底地堕落是源自于对于他人的诱惑,即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干扰和阻挠,为了个人自私的欲望,而妄图毁灭他人。因此,撒旦面临的只有永恒的地狱。其三,对撒旦从扬到抑的描写切合了《失乐园》人文的主题,撒旦形象的变化反衬出只有人类才是宇宙万物中的真正英雄。

综上所述,撒旦是弥尔顿笔下关于自由意志的反面教材,警示了人性的幽暗,不能任由欲望的洪水泛滥,冲决理智的堤岸。否则,只能导致堕落,面临无边的苦海。

四 《失乐园》中的自由观的人文主义进步意义

17世纪的英国是个伟大而动荡的世纪,正是在这种思想、政治、宗教错综复杂的历史变革时期催生了弥尔顿的《失乐园》。诗歌借鉴了《圣经》的故事,强调上帝是理性的化身,而弥尔顿的自由意志观则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类的理性的光芒置于《圣经》之上,成为18世纪启蒙思想的先驱。

《失乐园》贯穿始终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崇尚人类充分享有自由权利经验和理性。史诗中处处表现出弥尔顿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亚当和夏娃爱情的歌颂,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而这也正是文艺复兴精神之根本所在。同时,诗歌在客观上反对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统治,反对神权对人的统治及宗教神学对人类的禁锢,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推进了资本主义的革命进程,加速了中世纪的瓦解。

五 结语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杰出的作品,被后人称为“用英语所写的最伟大的史诗”,三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在文学的殿堂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是弥尔顿酝酿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积蓄了一生的丰富的政治、宗教斗争的经验、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而成的鸿篇巨著。人文主义精神让他把关爱人类作为他精神的乐园。《失乐园》把弥尔顿身上人文主义思想充分展示给了读者,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同时也给人性的幽暗面做出了警示。诗作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层面的本质及浩瀚的心灵宇宙,成为人之灵魂的伟大史诗。

注: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资助项目“论弥尔顿《失乐园》的人文主义”。

参考文献:

[1] Harry,Frankfurt,“Freedom of the Will and the Concept of a Person”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1.

[2] 弥尔顿,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3] Milton,John.‘Areopagitica’[C].M.H.Abrams,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Literature[M],3rd ed.,vol.I.New York:Norton,1974.

[4] Danielson,Dennis.‘The Fall and Milton’s theodicy’[C],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ilton [M],ed.Dennis Danielson,Shanghai:Sflep.,2000.

[5] 劉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殷宝书:《弥尔顿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7] 安妮特·鲁宾斯坦,陈安全等译:《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2.重商主义流通思想探析 篇十二

重商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大约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货币主义” 或“重金主义”;大约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是晚期重商主义,也被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流通思想,都是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考察对象,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增加货币财富的方法方面,其看法与主张不同。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流通理论

重商主义基本流通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重商主义者反对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思想家维护自然经济、鄙视货币财富的观念,认为金银就是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态,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银,并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

第二,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除了金银矿藏的开采冶炼外,就是流通领域。对于没有金银矿藏的国家,财富的源泉就只能是流通领域,因为只有在流通领域中通过贱买贵卖才能获取利润,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认为国内贸易虽然必要,但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财富总量。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的财富增加。而对外贸易应遵循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少支出多收入,保持外贸顺差,使金银货币不断流入本国。

第三,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应制定经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商业,采取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以促进产品出口和货币输入、限制或禁止商品进口和货币输出。

重商主义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情况:商业资本占据支配地位,流通过程支配生产过程。

二、早期重商主义的流通思想

大约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尚不发达,对外贸易还未充分展开。早期重商主义的流通思想可概括为:这一阶段的重商主义者认为,在对外贸易中,所有的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的售卖都能使货币增加;认为只有不断积累金银货币才能使国家致富;主张采取行政手段严格禁止金银外流和货币输出,鼓励吸收外国货币,在对外贸易中坚持多卖少买或不买的原则,并通过调节货币运动以积累货币财富; 主张在对外贸易中既可以输出制成品,也可以输出原料,但严格限制商品的进口,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主张每次对外贸易都必须实现出超,且用法令规定本国出口商人在外国销售商品后必须带回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而外国商人出售商品所得货款必须用来购买本国商品,以避免货币外流;认为增加货币财富的手段是少支出货币,把货币看作是一种贮藏手段,以守财奴的眼光看待货币。

早期重商主义流通思想的特点是通过调节货币运动以增加本国财富。

三、晚期重商主义的流通思想

大约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商业信用比较发达,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世界市场也已形成。晚期重商主义的流通思想可概括为:这一阶段的重商主义者已像资本家那样来看待货币,认为货币不仅是贮藏手段,而且还是能使货币增值的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中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主张允许把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贸易,即商人在对外贸易中可以大量地买卖商品,但出口总额须大于进口总额,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就可以不断增加国内货币财富;主张限制或禁止原料出口,购买外国货物要多买原料,少买成品,强调发展本国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主张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提高进口税率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商业、工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

13.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篇十三

8月8日

参考文献

①(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潘光旦选集》第三集,潘乃谷、潘乃和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8月第一版;第49页、第49页、第372页、第435页、第232页、第233页、第366页、第483页、第475页、第484页、第369页、第359页、第483页、第125-133页、第435页、第174页、第443页、第443页、第443页、第444页、第175页;

② (1)《潘光旦选集》第二集,潘乃谷、潘乃和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月第一版 第8页;

③ (2) 《潘光旦选集》第四集,潘乃谷、潘乃和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年8月第一版第425页;并参见李全生《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潘乃穆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4.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篇十四

何玉芳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7月10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和个性化等特点。面对这种形势,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善于把握总体,又要重视个体;既要善于引导教育,又要注重人文关怀。

第一,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关注点,也要关注面。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总体,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反映着社会总体的思想和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表征着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总体上去把握社会心态。把握了社会心态,才能大体上知道哪些问题是容易导致社会冲突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潜在的有可能影响社会的问题。惟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抓住重点、对症下药。

第二,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在社会主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到强调人文关怀,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正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全面发展,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应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以此作为重要的价值尺度。

第三,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人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就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尽量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尊重人,从内心里理解人,从行动上关心人,把大道理化于细微之中,才能达到引导人的目的。尊重人,人们才能接受你;理解人,人们才能理解你;关心人,人们才能信任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人们接受、理解和信任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要善于在自己被接受、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引导人们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第四,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基点。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既应在宏观的政策层面上把握,又应在具体的个案操作上落实。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会尊重、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应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应关注和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特殊利益,让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应正确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不同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和心理上的各种偏差,进行自我调整,促进相互沟通与理解。通过这些深入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第五,加强机制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要落到实处,就要有机制上保障。应建立健全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比如,可以建立健全社会心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对社会情绪、社会共识、社会价值观进行及时的跟踪研究,把握社会心态这个“风向标”和“晴雨表”,及时发现一些影响面比较大的不良社会心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有通畅的表达渠道,使社会成员的想法要求得到及时反馈。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在方式方法上改进创新,既要善于进行教育引导,又要善于促进自我完善。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特点,注意运用民主讨论、双向交流等方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参与的愿望,引导人们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我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同时,要善于抓住情感的切入点,以调动人们情绪,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第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与本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人文关怀是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之

一。其次,要提高人文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高低决定着工作的具体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体系,尤其是要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再次,要强化关怀之情。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以情为先、关怀他人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关怀”并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领导式的关怀,而是平等的、互动的关怀。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欢迎下载百度文库资源

15.人文主义思想 篇十五

1944年,周作人在他的《谈翻译》一文中总结道:“正当的翻译的分数似应这样的打法,即是信五分,达三分,雅二分。假如真是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最好用白话文,……若是想要为自己而翻译的话,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而且这还是俗受的雅,唯有用文言才能达到目的, 不,极容易的可以达到目的。

这一段话从白话文与文言文在翻译上的差别将翻译区分为“为自己翻译”和“为书翻译”,若要追求“雅”, 即是“为自己翻译”;追求“信”与“达”,则是“为书翻译”。周作人认为文言译书不很费力而且容易讨好,是对于译者有利的,他将此称之曰“为自己而翻译”;针对这点, 周作人提出了“为书而翻译”的革新观点,既然是要为书而翻译——把外国名著忠实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就应当使用白话文,翻译的方式最好是直译。他认为:如果是为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须得用白话文,只是似乎总缺少点雅。虽然白话文也自行其雅,但一般不当它为雅, 反以为是俗。如果是为自己而翻译,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 并且只有用文言才能极容易地达到。尽管五四时代提倡使用白话文翻译,但周作人看来,但也未需要将文言文体一棒打死。他委婉地表示为了实现“雅”,文言文体在翻译中还是有点用处,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的。在为《点滴》作的序中,周作人也将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的特点归结为两点: “直译的文体”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这一时期,周作人提倡直译的翻译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注重引进新的文法和思维方式。反观他的译作个性化选择与审美,周作人是将个人的翻译趣味与他所追求的审美价值统一在人文精神的大框架之下。

二、“直译”是周作人坚守的翻译观

《陀螺•序》中,周作人以举例的方式从直译与死译的差异的角度进一步阐释说:“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所以译文实在很不漂亮,——虽然我自由抒写的散文本来也就不漂亮。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 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就是信与达。近来似乎不免有人误会了直译的意思,以为只要一字一字地将原文换成汉语,就是直译,譬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一句,不译作‘仰卧著’而译为‘卧着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信而反不雅了。据我的意见,‘仰卧著’ 是直译,也可以说即意译,将它略去不译,或译作‘坦腹高卧’以至‘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是胡译,‘卧着在他的背上’这一派乃是死译了。”

我们说所谓直译就是以异质文化为本位,尽可能保其原貌的翻译方法;而以主体文化为本位,尽可能迎合译人语读者的文化心理的译法就是意译。在白话文使用尚不熟悉的语言变革时代,鲁周二兄弟顶着“硬译”的舆论压力,坚持尊重原作,不能不说他们骨子里尊崇的人文精神及人道主义对他们这一翻译风格的选择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手法,这是鲁迅和周作人首先提出来的。 无论从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这都是翻译手法的一次重要的革新。

三、“直译”、“意译”圆满调和

周作人一生追求“中庸调和”,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译学理论上。在翻译上他从不极端,一直做着兼顾中外文化的努力。外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人名、地名等的翻译,向来是困扰翻译家们的难点,当时有人根据鲁迅说过的“就用原文”,提倡翻译时不用音译而直接将外文夹入汉字中。对此,周作人有不同意见,他提出了“名从主人”的音译观。 他指出,鲁迅说的“就用原文”,本是指化学元素那些名词而言,那不成问题,但其中“金”、“银”、“铁”等也不得不用意译了。至于学术名词全用原文,并不合适。有些已经意译,有些原文就有几种写法,加上各国语言不同,不便实多。所以,他认为“中国对于外国专名只好用汉字译音, 但如有必要时,欲求专名译音的忠实,不妨于译音下用括弧记入原文。”

理解周作人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其对待翻译的神圣严肃态度,才能理解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周作人的翻译思想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对原作的尊重与执着。他从翻译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审美角度出发,在从事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观与翻译观都表现了他注重翻译文学作为文艺本身的功能的理性精神。正是这些坚持让我们看到周作人的译介的文学世界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个性特征,这一特征让周作人的翻译世界打上了人文主义的烙印。

摘要:现代“学者型翻译家”周作人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的首要意义才使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和力量。本文认为周作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坚持并实践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坚持“为自己翻译”、“为书翻译”与“直译”的思想。

上一篇:小学数学易错题(有答案)下一篇:督导工作计划10-11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