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调研

2024-06-19

家庭教育调研(精选8篇)

1.家庭教育调研 篇一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家教观念较为落后

一是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的基础知识;二是相当部分家长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为了繁重的农活而把子女当作生产、生活上的帮工,有的父母甚至因为缺少劳力不愿送子女接受教育,向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受到抑制;四是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天天轮流“夹攻”,时时语言“轰炸”,造成孩子心里负担过重而“物极必反”;五是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好坏,个性天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在调查的13934名留守少年儿童中,绝大多数外出父母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导致留守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管教而在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问题日益突出。

(二)教育方法适用错误,家庭学校沟通堵塞

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也急于教育好、培养好孩子,但由于方式方法多半是哄吓法、武断法、支配法、“棍棒”法、“变调”法、遥控法等,再加上重言教,轻身教,致使家庭教育起不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在对680名农村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有68.2%的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不少家长甚至认为交了学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品行出现了问题,应由学校来承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家长把教育子女应尽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从而与学校、与老师缺乏沟通,造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断层。

(三)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家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语言环境有待净化。在农村,家长和孩子很随意就“出口成脏”,脏话流话就象“家常便话”;二是学习环境需要营造。在农村,很少看到家长捧上书本,孩子在一边写作业,而家长在一边看电视或打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氛围很淡薄;三是娱乐环境有待优化。当前,家长对网络教育很难把握正确的导向,孩子迷上“网络游戏”较为严重,一旦变成“网虫”,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果一夜之间就被颠覆,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初高中学生中比较普遍。

目前,全县有家长学校49所。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家长课多半是“考试分数通报会”,有的学校甚至很少召开或不开家长课,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无时间和精力研究家庭教育知识;二是家庭教育资料欠缺;三是牵头单位无此项业务经费,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县”位居“五大战略”之首,使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广大农村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仍不容乐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家庭教育,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家庭教育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规划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发展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指导能力强、业务过硬的稳定的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伍以及老干部、骨干教师及优秀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2、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划拨一定的专款经费,用于聘请教师、购买教材、树宣典型等开支,做到每学校每学年至少可以开课一次,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培训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根据儿童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数量的目标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努力在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使其成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家长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家长学校学习资料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开办家长课列入各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使家长培训课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确保农村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新工作方法,延伸家庭教育工作面

一是聘请专家对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和较高层次的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二传手”;二是改变单一的家长课模式,变单向式、传统式家长会为双向式、开放式家长会;三是拓展家庭教学内容,使其更全面、更系统、更切合农村实际;四是结合家访、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把校内家长会延伸到校外,利用农闲把家长会开到村、到组、到户,为农村家长输送科学的家教知识。

(三)以活动为载体,树立典型,强化宣传

一是创建家庭教育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二是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引导农村父母成为学习型家长;三是继续培养和评选“优秀家长”、“双合格家庭”、“优秀家长学校”活动,在对家教成功的好典型进行表彰的同时着重大力宣传,通过带动辐射,使科学的家教知识逐步深入广大农村。

(四)关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

尤其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其义务和责任以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防止对留守、流动儿童放任自流、疏于管教的现象发生。

2.家庭教育调研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创业教育,需求,调研

一、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以创新作为首要推动力的新阶段, 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 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 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十几年来, 效果并不明显。本课题将通过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 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与依据。

二、调研情况概述

(一) 调研的对象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 课题组对淮安市几所高职院校在读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被调查对象涉及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类、食品类、艺术设计类、药品类、机械制造类、管理类、粮食工程类、法律类等31个专业, 发放调查问卷226份, 访谈187人, 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淮安市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情况。

(二) 调研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为了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状况,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以学校和专业为双重划分标准, 分别从三所学校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职学生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认知, 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课程性质、途径及内容的需求等方面。

(三) 调研结果与分析

1. 高职学生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认识———创业意愿高, 对创业教育认同度较高

表1数据表明, 有72%的学生认为可以考虑创业, 愿意接受创业教育。另外, 有15%的学生没有考虑过是否要创业, 无所谓学校有没有创业教育课程, 将创业教育课程视作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仅有13%的学生不打算创业, 不期望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在之后的访谈中, 课题组进一步了解到, 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梦想来源于家庭其他成员或朋友的影响, 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受媒体宣传的影响, 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 创业还未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当被问及“你对贵校当前的创业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时,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基本以选修课为主, 大多数的创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只是针对小部分学业成绩优秀且社会实践能力强的精英学生开展的活动, 感觉自己作为学校一名普通的学生是难以涉足的, 期待自己今后能够真正成为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2. 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性质的需求———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融合, 分阶段、递进式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表2统计数据表明, 有53%的学生期望学校在设置创业教育必修课的同时, 也应分阶段设置创业教育选修课, 满足不同创业目标的学生需求;有22%的学生期望创业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 有20%的学生期望创业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加以选择就可以了, 只有5%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形式不关心。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学校能在针对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 普及创业知识的同时, 针对不同创业起点与不同创业目标的学生分阶段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

课题组在之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针对临近毕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的普及型教育, 且大多数是以有限的必修课形式或讲座与报告形式开展的, 涉及的内容多为与创业相关的基础性知识, 内容浅显, 实际效果不大。

当被问及“你为何选择接受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形式”时, 学生的回答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接受更为全面系统、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如果仅仅是接受一些零星的课程学习、讲座, 对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根本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如果仅仅是针对少数人的竞赛, 对自己的今后创业根本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学生期望在必修课基础上, 学校能够面向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 创业起点更高的学生分阶段、递进式地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 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创业能力。

3. 对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需求———期望创业教育“实践化”

调查发现, 有89%的学生选择了“创业模拟活动”或“创业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纯理论教育已不受学生的欢迎, 学生希望与具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或企业家“零距离”接触, 感受创业流程, 更希望通过创业模拟活动或创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创业实战经验。

课题组在之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实际上, 大部分学校是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实施创业教育的, 有过创业模拟活动或创业实践活动经历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反映, 尽管学校也给他们配备了一些创业相关的教材, 但其内容只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即使学校也请过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来讲座, 但由于讲座只是零星地安排在课余时间, 缺乏完整性与实效性, 对自己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很难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当被问及“你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形式是什么”时, 学生普遍的答案是希望学校能够多为自己提供创业模拟训练与创业实践机会。

4. 对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期望得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业知识 (见表4)

调查表明, “创业环境与风险知识”“政策、税收与法规知识”与“创业实务”等课程是最受学生青睐的创业教育内容, 这表明学生有强烈的了解创业机会、创业风险、创业环节、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及税收与法规知识的欲望, 而像“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这样的纯理论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中缺乏吸引力, 不太受学生欢迎。

课题组在之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学生更愿意接受这一类的创业教育内容, 是期望自己通过这样形式的创业教育更多地了解创业形势与机遇, 获得有关创业的最新、最有应用价值的信息, 为自己今后的创业做准备。而对创业实务知识的了解也是自己在今后的自主创业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 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传统的创业教育应加强“创业环境与风险知识”“政策、税收与法规知识”与“创业实务知识”等方面知识的渗透。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淮安市几所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的调查与访谈可以发现:

(1) 高职学生大多数具有创业意愿, 但就业压力大是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 创业还未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内在需求;高职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并不很满意, 普遍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动手能力强、学习优秀的学生开展的课外辅导, 对大多数学生并不合适, 期望学校转变思想, 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

(2) 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 开展创业教育已是高职学生的普遍需求。学生渴求创业教育, 但不同的教育主体、具有不同实践经历与创业理想的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性质、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创业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呈多样化态势。

(3) 高职生期望学校在开设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同时, 能通过开展创业模拟训练与创业实践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期望学校能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加以区别, 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让整个教育过程中“学”与“做”充分融合, 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感悟能力。

针对以上的几个方面问题, 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奠定创业教育基础

创业意识是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出发点, 是学生今后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 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第一要素。为此, 学校应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 在其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 帮助学生自觉形成创业主体意识与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 认识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增强其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学校还需加强对学生挑战困难、整合资源、应对风险、开发信息和策划战略等意识的培养, 要让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创业。

2.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由于不同实践经历、不同创业理想的学生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造成了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需求、目标定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 创业教育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课程性质、实施途径及内容构成也各有差异。创业教育授课内容要体现整体性与渐进性。不同年级开设理论课、模拟课、实践课等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 学生可依据自己需要加以选修。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理论课”, 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 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专家讲座及创业竞赛,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面向二年级学生, 开设“创业实务”“创新思维技法培训”“创业政策、税收与法律法规”“KAB创业指导系列讲座”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与创业精神;面向三年级学生, 开设“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实践”等, 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 组织学生到创业基地、企业等实践锻炼, 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与业务咨询,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实践技能。三个层次相互独立, 又相互融合, 整体上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 不仅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更注重学生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学校应将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完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一是要办好创业赛事, 高职院校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策划案例沙盘模拟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营造出高职生参与赛事的良好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要组建好创业团队, 针对有创业兴趣与创业目标的学生要组建成一个团队,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安排专业素质过硬、创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施以实际创业扶持与指导。三是要拓展创业基地, 高职院校通过虚拟仿真式创业实践基地、校内孵化创业实践基地、校外实战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不同层次的创业实践基地, 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 尽快掌握创业过程实质, 增长创业经验。

参考文献

[1]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 , 2011 (3) .

[2]曲殿彬, 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马国湘.高职院校应成为创业教育突破口[N].中国教育报, 2009-03-16.

[4]胡学军.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J].教育与职业, 2005 (33) .

[5]邓成超.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提升创业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4) .

3.单亲母亲家庭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单亲母亲;家庭;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35-02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崆峒区西门口社区单亲母亲有40名,其中享受低保的18人,打工22人,她们的基本情况有以下几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拮据,生活比较困难

被调查的40名单亲母亲以打工和无业居多,由于工作不稳定,收入没保证,心里不踏实,使单亲母亲经济拮据且压力较大。大部分单亲母亲以打零工为主,基本上无固定的收入。有的收入来源于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有的甚至靠娘家人抚养子女和支付日常开支。有的因配偶生前患有重大疾病,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有的因自身有病,不能正常工作,没有收入,使她们处于贫困的边缘。单亲母亲生存质量相对较低,有近一半的单亲母亲寄住在娘家或租房居住。如在某药店打工的张某,丈夫因患脑瘤去世,留下年迈的公公婆婆和一个上高中的孩子与她相依为命。张某本人患有风湿关节炎,加上现在也已有40多岁了,干一天的活都觉的撑不下来。丈夫看病欠下了2万元的外债,致使她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二)缺少资金,没有致富项目

调查中了解到,也有部分单亲母亲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水平,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没资金、没项目、没条件,加之既要照顾上学的孩子,又要照顾老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充足,极大地制约了自我发展的步伐。如在社区当居民小组长的高某生活态度积极,工作能力强,希望组织能联系给予小额贷款,自已创一番事业。

(三)子女多未成年,正在求学之中

在调查走访的单亲母亲中,子女均正在求学,为了帮扶子女完成学业解决生活费用,不少单亲贫困母亲紧衣缩食,通过打工、低保、亲戚资助等方式,帮助孩子完成学业解决生活难题。如在金桥当钟点工的牛某某,10岁的女儿因患青光眼,为给女儿看病,借亲戚朋友8000多元的治疗费。

(四)子女教育,存在一定缺陷

在调研中,单亲母亲反应她们现在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她们虽然在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以保护、教育,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但是她们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教育知识;工作辛苦,没有更多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家庭经济困难,对孩子教育投入少;因为内心觉的大人过错而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对孩子有不恰当的迁就;家庭文化生活贫瘠,单亲母亲一方的教育不够全面等问题,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单亲母亲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她们自身的问题,而且与长辈的赡养、子女的教育、家庭的稳定等问题直接相关,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关注单亲母亲家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标志。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有关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单亲母亲家庭的重要性,针对单亲母亲就业难、收入少的现状,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单亲母亲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她们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单亲贫困母亲自主创业。如免费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自谋职业税费减免等。政府在制定政策、上新项目时,要向单亲母亲倾斜,为她们创造更多的致富机会;各种金融组织设立发放的创业小额贷款,要优先提供给有创业要求的单亲母亲,要减少申请手续,加强资金的运用与管理,切实有效地为她们提供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各用工单位要为单亲母亲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单亲母亲就业。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

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单亲母亲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帮助單亲母亲,特别是单亲贫困母亲,帮助她们脱贫致富。要根据单亲母亲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针对市场就业需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单亲贫困母亲掌握一技之长,着力提高她们的致富技能,提高就业率。对大龄单亲母亲加强针对性技能培训,发挥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独特优势,对年轻单亲母亲,应作为实施“女性素质工程”的主要对象,不仅要引导她们学技能、增本领,努力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还要积极为他们提供致富项目、资金、信息等多种服务,切实帮助单亲贫困母亲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对单亲贫困母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使她们转变观念,克服弱势心理,自立自强。

(三)建立救助基金,开展帮扶活动

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帮扶档案,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建立单亲贫困母亲救助资金。采取政府支持与慈善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将救助单亲贫困母亲列入社会慈善救助总体规划,对一时无力自救的单亲贫困母亲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同时,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发动女干部、女企业家、“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各类优秀的妇女与单亲贫困母亲结对帮扶,组织社区义工和家庭志愿者进行扶贫帮困等,为单亲贫困母亲提供政策、资金、信息、岗位等多种服务,解决她们的生产和生活困难。

(四)采取多样形式,提供心理援助

成立单亲母亲俱乐部,把她们组织起来,定期召开座谈会,使她们能够相互倾诉,舒缓心理压力。

一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单亲母亲交友联谊会,让她们各自展现自已的才艺,树立她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为单亲母亲重组家庭创造条件。

二要举办“我与孩子同行”亲子苑活动,增进母子的感情,关注单亲母亲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心理上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要组织单亲母亲外出参观学习,帮助她们摆脱离异、丧偶造成的阴影,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4.学校家庭教育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对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本次对本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将有助于家校的相互配合,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二、地区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xx市xx区xx办事处,距离城区较远,学校服务范围4平方公里,人口9千人,本地主要经营果园和农产品,经济产品比较单一,被规划为防护林带。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本地区人口逐渐减少,有75%居住的是老人,还有一些是租地种粮和租果园的,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是这一地区家庭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研对象主要为小学二至九年级学生的家长,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

四、结果与分析

对问卷所得资料进行了定性分析,再结合访谈所得的材料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家长的学历来看: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校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1.55%;父母亲是高中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5.1%。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83.35%。

(二)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家庭收入不容乐观,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约占68.65%,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约占26.74%,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约占4.61%。

(三)从家长的教育观念来看:几乎所有的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是智力开发。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从“投资让孩子课余参加培训”来看,小学家长比较重视“唱歌、跳舞、美术”等,而初中学生家长比较重视“文化课补习”,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满意看,小学学生家长满意程度较高,而初中学生家长满意程度较低。

(四)从家长的教育内容来看:还是重视书本知识,课外阅读书籍极少,但从“您孩子经常做的家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扫地倒垃圾、洗衣服、做饭”方面做得比较好。

(五)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来看:大部分家庭民主氛围较浓,从“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采取的教育手段”来看,大多数家长都是“谈心”,“责骂、打罚”较少。从“您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来看,“孩子个性强,不听话”较多,其次是“没时间”。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很大改善。

五、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仍然落后

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近些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些家长从来不到学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连家长会也不来参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老师是谁,对孩子学习情况就更不清楚了。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有些家长还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部分家长与学校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成效减弱。

(二)家长不主动与学校的联系

被调查的老师均表示,目前家长与学校联系的较少,很多家长不主动与老师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状况。目前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有些家长还不一定到,来的家长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二是班主任老师电话联系,有的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来学校。三是教师不定期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家长在家。

(三)家庭缺失家教知识不足

从我校学生家庭结构变化看,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的主流格局,还出现了较多的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家庭的缺失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良好夙愿仍旧是每一名学生家长的共同心声,当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严肃批评教育,但总感现在的孩子不服管、不听话,所掌握的家教知识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六、建议和对策

(一)家庭层面

社会在发展,竞争在加剧,家长应把子女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每一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要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要过分依赖学校,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好孩子。

(二)学校层面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改变家长会形式,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考核办法,落实好家长学校的任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指导要跟上形式的发展。要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社会层面

5.当前城乡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终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具体表现在他们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谈薄;沾染不良好嗜好,犯案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案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是无业人员他们白天浪迹社会消磨时光,夜间结伙寻机滋事,这就体现了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失败,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是需要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我把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溺爱型。许多家长时时、处处、事事管着孩子,就连内衣袜子都是父母洗,别的家务就更不会干,孩子上学离家远点,父母租房子陪读,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了学习孩子整天无所事事,没吃过一点苦,没得到过锻炼,孩子没有解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因而在学校里,大扫除成为最让老师们头疼的事,连如何洗抹布都要亲自示范。这部分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在成长期养成不良个性。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一切都有父母在为他们着想,这使得他们不曾经历过磨难和挫折,自身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加强锻炼,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弱化,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下降,各种不良思想便有机可乘。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在遇到挫折后,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在遇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时,自我防范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部分孩子的沦落。

二、潮流型。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在深感自身压力增大的同时,为使自已的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是加强对孩子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培养,如对孩子进行英语、乐器、舞蹈等技能的培训,而相对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

三、贫穷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下岗、失业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着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家庭中的成人不能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中,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和管教。据调查,现在许多的父母迫于工作的压力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特别是对经济不太宽裕的家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比如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夫妇在外打工赚钱,孩子丢给了父母,由于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管孩子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过份溺爱,要么就是放任自流,从而导致了孩子的沦落。

四、放任型。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让子女长期养成了不良习惯,父母管不了,这样父母对孩子也就失去了信心,不愿管。另一类就是父母离异家庭,孩子无人管,也正是基于家庭缺乏关爱,使一些青少年性格变态,心灵阴暗,悲观厌世。一些孩子脱离家庭监管,经常夜不归宿,行为失控。

五、棍棒型。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听到这样振振有词的辩解­——“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不懂事,当爹妈的自然是要管。”“要说教育孩子,我就是奉行那句话:棍棒出孝子,恩养无义儿。打他,也是为他好,要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呀!”“老子打儿子还犯法?”就拿我自己来说,孩子不听话,自己心里非常恼火,恨不得给她一巴掌,其结果常常是努力克制自己据调查。以“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仍然根深蒂固,占被调查对象的40%。孰不知,越打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甚至和家长对着干,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对生活失去信心。

相对来看,以上几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典型,普遍,具有代表性,有时甚至两种或多种类型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教育越来越难,使家庭教育的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呢?

一是来自学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偶尔受到其他学生欺侮的有29%,经常的有5%,而且年龄越小越明显;学生中不良行为的排序为:打群架、拉帮结派、欺负弱小同学、早恋、离家出走。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喜欢盲目地攀比和追随。经常在不经意间听到学生们在议论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子豪华,谁家的老爸能赚钱,他们很容易受到那部分落后同学的影响,在孩子们心中是非、荣辱观念淡薄。调查显示:学生中倡导和经常出入“三室一厅一吧”的有61%,年龄越大,出入次数越多,而属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有70%以上会经常出入此类场所。

二是来自社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传播渗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一部分成人的道德面貌也呈现滑落态势,是使得家庭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根源所在。

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社区管理的不完善,某些社区居民鱼龙混杂,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也给家庭教育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ktv,影视吧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为了其经济利益,通过一些不法手段吸引青少年去消费;同样如一些非法的录像厅播放淫秽片,一些不健康的桑拿、按摩、发廊提供色情服务,一些非法网吧,色情暴力影像等,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同时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导致离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大为减少,结果造成了道德情感的冷漠。而网络内容传播的超地域性,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与冲突。这些无不对青少年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特别是年龄尚小,涉世不深,分辨是非能力差的未成年人,根本经不住这样的诱惑,从而使他们想入非非,以身试法,甚至触犯刑律。

怎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我认为应该先分析孩子自身的特点,寻找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好方法。

孩子正处在人生中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对未知充满好奇,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些特点有利于他们学到新知识,但是这也使他们容易被不良的事物所感染,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对于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这种影响是极深远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动的防御不良思想对孩子的毒害,远不如努力提高孩子自身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

孩子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思想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但孩子的主体意识尚末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尤其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家长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心理调整和行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个好家长面对家庭教育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分析问题,并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侍方法。从社会上许多成功家庭教育来看,总结归纳为三个字:“爱”“引”“学”,我认为如果能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可称得上成功的家庭教育,值得广大父母的借签与学习。

“爱”既教孩子学会爱,存着一颗爱心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经过我们的每一个人,即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活语成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可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感觉。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发自真心的地关心身边的人,无论亲人、朋友或者是萍水相逢的人,给他们带去幸福的同时,幸福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子女当好表率是为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同时也要为孩子建立一个爱的窝,父母能够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就是夫妻彼此相爱,一对相爱父母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安全感,这是家庭的定向和为人父母的天职。身为父母有责任将他们的潜力好地使用、发挥。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又为孩子立下了好榜样,言传身教在这种爱的教育下,孩子们渐渐地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彼此相爱的心在他们的里面一天天地成长。同时我们自己也在结婚、生子、育子的实际过程中逐步学习爱的功课,以至我们在享受家庭快乐的同时更加成熟而智慧,从而保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平等,子女才能安心读书,才能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引”即是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同时也不应放任自流。过份的保护会伤害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智慧地引导,一心替孩子解决生活中所有困难,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依赖我们。父母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引导子女结合实际认识和评价自己就像孩子学习知识、训练枝能一样,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家长用棍棒代替孩子认识自己。父母要把握好好一对孩子“帮助”的度,既不可包办代替孩子去处理遇到的困境,又不能对孩子的处境不予理睬,冷眼旁观。同时我们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洗菜、洗碗、擦桌子、拖地板以及孩子自己的事情等等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样汗流满面地工作?怎样绞尽脑筋地挣钱?怎样小心翼翼地用钱,怎样斤斤计较地花销?让孩子体会维持一个家的艰难与不易,明白没有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忙碌而谈忘自己首先是作为孩子成长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存在的,既要兼顾好工作,还要珍惜与孩子一起“长大”的宝贵时光,不能把工作作为父亲或母亲忽视关爱孩子成长的借口,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了解他喜怒哀乐的缘由,帮助孩子理解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评价要辟免对孩子责备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要知道,未成熟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崩溃。而父母的理,支持,全带给他们无限的温暖和成胜挫折的勇气;父母的开导、指导,会带给他们挑战困境的信心和策略。既不急于求成,又不能放任自流。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心理医生,与孩子朝夕相处,特殊的亲子关系,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最贴进孩子的需要,更易为孩子所接受,拥有一对豁达而理智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运。我们用最无私,最坚持,最无限的爱陪伴,关注孩子时,从孩子们那天使般明亮的笑声里,我们知道他们是安全的、快乐的、幸福的,而作为父母我们会庆幸,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学”即积极引导孩子读书,与孩子共享读书的乐趣。一部好书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也是净化灵魂的过滤器。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了解人生,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和标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读书活动和孩子同看一本书,讨论书中的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故意和孩子观点不一致,引起争辩,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通过与孩子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果,营造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减少孩子迷恋网络游戏,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

6.教育调研报告 篇六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市各级政府强化依法管理,使民办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民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共有219所,在校生6.7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1.5%,三城区民办小学在校生3.8万人,占三城区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9所,年培训量为5万人次。

民办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39人,占全市普通中学教师的9.88%;民办小学专任教师2262人,占全市小学教师的12.33%;职高教师173人,占全市职高教师的16.27%。教师的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其中除聘用的退休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外,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教师的平均工资约500元,幅度为250至1500元以上。

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企业举办的办学水平高。如中天北京四中、车辆厂中学、川外附中学等学校,与全国名校合办,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好,设施设备较为先进,收费较高,学生大多是来自中、高收入的家庭。个人举办,以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在逐步提高。如白云兴农中学,办学理念新颖,内部管理机制灵活,发展为现该校已拥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250多人,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齐全的完全中学,2003年高考成绩名列我市前列,并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民办中学。由于该校教学质量高,设施设备先进,一些贵阳市常住人口子女也要求进入读书。达兴学校在充分依托28中的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初见端倪。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我市民办教育的现状,制定《贵阳市民办中等学校审批暂行办法》和《民办流动儿童少年初中必备办学标准》,成立了民办中学设置评审委员会,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从2001年起,每年拨民办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万元,帮助民办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其中80%用于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2003年,市政府拨专款300万元用于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帮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学籍管理、教学业务、德育工作、师资培训、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

二、问题和困难

1、《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配套。调查中感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落实得不好,认识普遍不到位。民办学校申请信贷,不能以举办者投资兴建的校舍作为抵押,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征用土地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手续复杂。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不具有本市户口,不能升入本市重点高中,而升入普通高中也需交3000元借读费,民办学校认为这直接影响民办学校初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及水平,也是不平等待遇,同时我市也失去一批优秀的高中生资源。一些办学者对教育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办学急功近利,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2、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我市民办学校90%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者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而聘用的校长没有管理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相当一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能达标,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多数学校是租赁民房作校舍,教室面积窄小,采光不足、通风不良,有的教室就是通道。课桌椅多是公办学校淘汰的,新旧不一,教具配置不齐,实验设备简陋,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一些学校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学生活动场地少,课外活动受限制。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学校收费往往较低(约80-500元),仅能维持教育教学低水平运作。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稳定性差。在生源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里,教师的来源是进城打工的乡村教师和外地非师范毕业的大中专生,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和职称。教师工资偏低,大多没有办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教师没有安全感。学校与教师之间没有正规的聘用手续,双方缺乏制约机制,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5、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除兴隆中学等少数学校外,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外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生基础差别大,加上教学水平的原因,至使教学质量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要求。初中生的毕业合格率低。

6、职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的职业培训设置的专业虽然有四十多种,但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服务、药业加工等专业却很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三、建议

1、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形式多样的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级政府应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同时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整合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尽快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的目标。

3、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鼓励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加,我市民办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依法逐年增加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专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贷款发展问题。

4、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5、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公益性原则,诚信办学。建立和完善有关审批和督导评估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遵循社会与教学发展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一个时间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7.家庭教育调研 篇七

关键词: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精神,激励机制,教育改革

陕西教育学院副院长、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部创业》主编文明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创业研究的力量和成果单薄、高素质师资严重不足、创业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创业教育实训实践基础脆弱”五大瓶颈问题。而这五大瓶颈问题都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说, 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创业教育工作者。目前, 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已成当务之急。2010年6月1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团省委联合召开云南省青年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各高校的团委书记或副书记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借此机会, 课题组在会上向各高校负责团委工作的老师发放了“云南高校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份, 占发放问卷的93%。涉及云南省25所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16所, 高职高专9所。本文将结合这次调研的数据, 分析云南省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了原因。

1 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创业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进入我国高校。1999年,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 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由于我国高校原来并没有创业教育专业, 也几乎没有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专家或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 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创业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等均不了解。因此要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 必须首先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从全国高校进行的教师培训来看, 其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据报道, 截至2008年11月底, 教育部唯一授权委托的“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举办了六期, 为全国高校培养创业教育骨干教师总数不到1000名, 与全国2000多万各类在校大学生总数相比, 可谓是杯水车薪。云南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就更为落后。从2008年KAB (Know AboutBusiness) 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师资培训工作总结来看, 全年共完成讲师培训班11期15个班, 培训学员367名, 而来自云南的学员仅有5人, 远远不如经济活跃地区、政府重视创业教育的省份, 如辽宁省112人, 浙江省74人, 也不如我们近邻广西壮族自治区40人。2009年4月, 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推动下, KAB项目走进云南, 至今已举办了七期师资培训班, 培训了全省16个州市、57所高校的项目讲师210多名。但与云南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相比, 还远远不够。据课题组对各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团委干部的调查, 每个学校接受过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师少的只有2~3人, 一般的有5~6人。多的有20~30人。但总体来说, 师资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从KAB项目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来看, 创业教育要达到好的效果, 必须实施小班教学。

1.2 创业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1.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课题组对云南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团委干部调查了解到, 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应由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学生会的老师负责, 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应对创业教育负责。只有28%的教师认为, 所有的教师均对创业教育承担责任。这说明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宣传不够, 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教师的参与面不够 (见表1、图1) 。

从以下统计表2、图2可以看出近一半的云南高校未对专业课的教师提出创业教育的要求。这说明, 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

不少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少数学生成为企业家的“精英教育”, 是经营管理类教师的事;不少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是团委、学生会教师的事;不少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时之举, 是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事, 与己无关。

1.2.2 科研投入不够

从表3和图示3可以看出, 云南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只有一半多的申报了课题, 这方面本科院校申报的比率要比高职高专高出47个百分点。理论研究能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从全国范围来看, 其他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数量要远高于云南的高校, 且不少高校还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机构 (如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研究院或创业中心等) 。而从本次调查看, 云南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的高校不足1/3。而且每年创业教育教师彼此交流的机会也不多。

据笔者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跨库检索结果, 其作者来自云南及作者来自全国的统计数量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从全国范围来看, 对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公开发表的论文数从2004年的193篇增长到2009年的910篇, 每年比上一年分别增长5.7%、52.5%、51.1%、21.1%、59.9%。说明全国各高校教师、学者已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云南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关注较少, 发表论文总数很少, 发表论文最多的年份也不超过10篇。且发展不稳定, 有的年份增长, 有的年份下降。从具体作者来看, 除两位作者发表了2篇相关论文外, 其他均只发表了1篇论文。这说明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具有持续性, 有的只是一时的兴趣。

另从云南某高校网上公布的本校科研成果的数据得出相同的结论。该校2004—2008年完成各类科研课题290项, 无一项涉及“创业教育”或“创新教育”。2007年该校各学院、各部门公开发表论文746篇, 涉及“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仅4篇, 占论文总数的0.5%。

1.2.3 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对云南省25所高校的调查中, 从表5可以看出, 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创业教育任课教师只占2/3。而担任一些关于市场分析、财务分析、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让没有经济学背景、仅仅经过短期的创业教育培训的团委等部门教师来担任, 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创业教育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以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而目前云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团委、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部门等承担, 他们缺乏一定的创业专业素质, 不能适应创业教育要求。即使是部分承担授课的经济管理类教师, 他们也都是从战略、管理、投资、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转型而来, 对创业管理的研究不够, 对创业成功的规律把握不够, 使得创业教育质量不高。

1.2.4 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科研创新和教学创新上。

在科研方面, 科研成果原创性少, 借鉴国外及他人研究的多。不少科研论文都是快餐式的“复制”、“粘贴”, 或说是“剪刀”加“糨糊”闭门造车之作, 缺乏长期的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实验跟踪、自主创新。重复的观点比比皆是, 人云我云。更有甚者, 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现象屡禁不止。2009年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呼吁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次彻底整顿。其中他指出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 应当砍掉2/3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此观点, 虽然似有一刀切之嫌, 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较少。教师自身无创新精神, 培养的学生难以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

在教学方面, 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作了不少探索, 推出了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从全国范围来说,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引导式”、“创新教育”模式, 教学方法日益多元化。但云南高校由于对外交流不够, 教学方法变革总体进展较慢。那些新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缀, 总体上大家还是习惯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照本宣科,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存, 使学生养成平时学习不重视独立思考, 满足于期末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等习惯。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的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主体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分强调标准答案, 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也容易雷同, 最终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反复的打磨, 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 缺乏个性、缺少思想、缺少创见。

1.2.5 实践能力弱

在对云南省25所高校的调查中, 从表6可以看出, 100%创业课程教师自己没有创业的经历, 这使得创业教育的课程大都是纸上谈兵。

1.3 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表7可以看出, 创业人士承担课程的比率较低, 特别有近一半的学校创业人士承担课程的比率小于10%, 个别学校甚至没有举办创业人士的讲座。但从学生的调查来看, 他们更欢迎这样的讲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是负责团委或学生工作的老师, 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较少。

2 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云南高校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反映, 只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加快云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2.1 云南高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它是一个新鲜事物, 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到位, 包括高校的领导在内。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云南高校领导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在调查的25所云南高校中, 约73%的高校未建立独立的创业教育领导机构;32%的高校未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规划或实施方案;72%的未制订创业教育工作考核或评价制度;72%的未制订创业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而对我国高校而言, 某项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 就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有利的环境和制度, 搞好工作的难度就较大。

2.2 管理、激励制度跟不上, 创业教育教师无动力与归属感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最早是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起步的, 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延续下来,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一直就是各高校的团委或学生会负责。这种管理体制, 使得承担创业教育任务的主要是负责团委工作的老师, 其他部门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创业教育只是团委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小部分, 团委教师由于精力、知识结构等客观原因, 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对经济管理类教师而言, 他们在评定职称时, 申报的是经济学或管理学等专业的技术职称, 创业教育成为他们的副业, 从事其科研或教学, 对他们职称的评定没有多大的帮助, 对他们来说, 从事创业教育无动力和归属感。

教师的实践能力弱, 也与高校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有关。现在云南高校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都是从大学学习结束后, 就直接进入了高校任教。他们可以有到省外其他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 但很少有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在对云南省25所高校的调查中, 80%的高校没有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兼职的规定。

2.3 教育改革力度不够, 创业教育缺乏丰沃的土壤

创业教育是事业心、开拓精神的教育, 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开展创业教育, 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 是高校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一种新形式。许多高校的教师本人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他们耳濡目染, 习惯性将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延续到他们学生身上。虽然近几年推行素质教育,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 教育改革力度不够, 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未深入教师头脑, 创新教学法还未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 教师主要还是停留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不少教师认为创业教育与己无关, 那是学生会或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的事, 或者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任务。不少教师自身缺乏事业心、开拓精神, 对学生的事业心、开拓精神的培养不够, 创业教育缺乏丰沃的土壤。

总之, 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密切相关, 提高云南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已成当务之急。各级领导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切实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教育的技能, 推动云南高校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为云南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合云南高校实际, 可以考虑以下举措。第一, 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力度。可借鉴其他省份经验, 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第二, 加大高校教育改革力度, 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创业教育思想精髓。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第三, 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调动各类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学校要对从事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工作量、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与一定的倾斜。第四, 加大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数量和质量。提高他们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第五, 建立跨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 加强创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交流。第六, 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一支乐于奉献的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可以由优秀的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 还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政府人员、经济管理专家、风险投资家等。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创业教育的定位与教学方法[J].探索, 2006 (11) .

[2]文明.论我国创业教育的五大瓶颈问题与五点对策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3]李春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1) .

[4]周秋江.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4) .

8.法国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情况调研 篇八

法国将高等教育公平视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法国政府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框架下,结合“大学”(Université)与“大学校”(Grande école)招生录取工作的不同特点,通过立法、财政投入、实施“面向社会政策”等措施,努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平等享有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机会。

一、高等教育的独特模式

法国高等教育萌芽于12世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文、法、医、神四学院模式。进入18世纪后,旧大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于是,一批高等专业性院校(又称“大学校”)应运而生,并在拿破仑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至此,法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学校”与“大学”并存、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历史新阶段。该现象也成为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并延续至今。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校”和“大学”的目标、模式和组织运作方式各不相同。通常,“大学校”办学规模较小且学费高昂,以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每位学生须在高中毕业后先通过异常严格的竞争性考试进入“大学校预科班”(Classe préparatoire aux grandes écoles,CPGE)学习,两年后须再次通过选拔性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大学校”学习。上述考试均由学校面向全国自行组织,不按行政区域分配录取名额。“大学”多为公立,办学规模较大且免收学费,以开展通识教育为主,学生获得法国高中毕业会考证书(Bac)或同等学历证书即可递交入学申请,学校依据申请材料及家庭所在地等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录取。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

法国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150年间,尤其是20世纪中叶实现工业化以来,法国社会逐步实现了城市化。目前,全法国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乡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意义。但在城市内,少数族裔、低收入阶层等仍是弱势群体,他们在有关民生问题上也未能获得完全平等的待遇。

在教育方面,弱势群体家庭子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受限仍是突出问题。以高等教育为例,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署(INSEE)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校预科班”中,50%以上的学生来自高级职员和教授家庭,而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仅占7%,但后者的人数却占同年龄段学生总数的37%。“大学校”中,47%的学生来自于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家庭,23%的学生来自职员及小企业主家庭,普通工人家庭学生仅占3%。普通综合性“大学”中,32%的学生来自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家庭,38%来自职员及小企业主家庭,普通工人家庭学生约占11%。

三、促进高校入学机会公平的措施

“平等、自由、博爱”是法国国家格言,实现教育公平被视作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法国确定了“免费、义务、世俗”的公共教育方针。1881年发布的相关法案明确规定,学生的出身不应被分成农民和贵族,学生进入学校就读的标准也不应以家庭收入为依据。二战后,法国出台的《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再次将公正原则作为该文件的核心思想。1984年,法国政府颁布《高等教育法》,该法在高等教育招生方面再次强调,凡获得中等教育毕业文凭者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进入新世纪后,法国政府继续秉承共和国教育思想,力求实现教育民主化,改善由于社会阶层或地区差异而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保障一般劳动大众子女更多地享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一)立法保障

为保障学生获得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法国教育部于2005年签署颁布了《机会公平章程》(Charte pour légalité des chances)。该章程被视为法国政府向着高等教育公平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进一步推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机会公平章程》对高等院校、高中及各学区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进行了清晰阐述并明确了确保公平的具体目标。

(二)助学金计划

“大学校预科班”及“大学校”昂贵的学费是制约寒门子弟入学的门槛之一。为此,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部分免除了优秀贫困学生学费并发放助学金。2013年7月,法国高教部长费由拉索宣布将对助学金计划实施新的改革以惠及更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首先,提高政府预算,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增加1.18亿欧元,从2014学年度起增加2亿欧元。其次,将资助级别从现在的6级增设为7级,即亦对中产阶级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助学金。最后,保证助学金按每年1%的幅度递增,以应对通货膨胀。

(三)面向社会政策

为保证高等教育公平,法国民间社会做出过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颇为有限。《机会公平章程》颁布后,法国政府遵循相关原则,正式实施系统的“面向社会政策”(Politiques douverture sociale),以维护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校”精英教育的公平性,众多知名“大学校”均积极参与其中。此项政策目前仍处在动态发展中,已付诸实施的措施中主要有以下两项。

1.优先教育协定

优先教育协定(Conventions Education Prioritaire,CEP)计划由巴黎政治学院于2001年起实施,该计划旨在通过改革自主招生考试方式,提高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录取率。

在法国,造成“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点。一个是入学考试制度。由于“大学校”入学前设有严格的选拔性考试,来自优势阶层家庭的学生有机会就读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小学,且比普通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有更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机会,因此他们更容易在考试中胜出,进入“大学校”学习。另一个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平引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法国中小学录取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但各个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这种现象在少数族裔聚居区尤为突出。由于此类地区学校缺乏高素质教师,整体教学质量较差,导致学生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堪忧,进而在“大学校预科班”及“大学校”入学考试中缺乏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巴黎政治学院实验性地与“教育优先区”(即教育资源匮乏区域)的部分高中结对子,专门为相关高中的学生提供特殊的入学考试。此项考试的评审委员会均由高中校长和教师组成。根据不同考题,每位申请者需向评审委员会递交一份综合分析小论文并进行口试答辩。准备小论文期间,学生可以访问巴黎政治学院并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通过以上途径被录取的学生无需再参加巴黎政治学院组织的统一入学考试。

2.学生辅导员计划

导致“大学校”学生中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比例偏低的另两个主要原因是自卑情绪和缺乏有效指导。弱势群体家庭通常居住在经济、文化、治安较差区域,此类地区鲜有好学校,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融入精英阶层文化突出的“大学校”生活有着较强的自卑和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本人的学业发展。此外,高等院校学科设置复杂。一方面,高校缺少向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进行专业选择和入学指导的介绍与帮助;另一方面,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无法在此方面得到家长的有效指导,这使得此类学生缺少信息,对自身高等教育进行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巴黎高等商业与经济学校(ESSEC)率先于2002年启动了“预科、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计划,与教育优先区的高中开展合作,向高二或高三学生派出学生辅导员志愿者,以帮助弱势群体家庭子女了解“大学校”教育并对其未来学业进行指导。此后,巴黎综合理工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巴黎高等商业学校(HEC)、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NS)等著名“大学校”纷纷效仿。该计划的良好效果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使其得到大学校长委员会和大学校委员会的认可,并发展成为目前的《10万名大学生为了10万名中学生》项目,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此外,法国独特的“大学”与“大学校”并存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总体教育资源丰富,因此,虽然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学校”在保证入学机会公平方面仍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但以开展通识教育为主,通过材料审核方式录取的“大学”仍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大部分社会中低层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需求。

四、社会评价

对上述措施,法国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但总体持肯定态度。有评论认为,相关措施引发的积极变化有目共睹,其做法有针对性,能触及引发不公平现象的根源且有利于调动高等院校、中学、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的共同行动。同时,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民生问题,因此,在解决过程中更应突出政府“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当然,政府在任何时期出台的任何政策举措都有其局限性,要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尚需作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我爱外婆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工业企业调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