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2024-07-26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共14篇)(共14篇)

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一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名次:

一、根据拼音在□里写出合适的字词。(12分)

xǐnɡ yǐn xiàn duàn liàn zāo zāi jiē chǎnɡ bì zhǎn fēn bīn miǎn lì xié biān cè yì 互相品□睡按时,□食□制,□□身体,不□病□; □道宽□,墙□□新,花草□芳,热情迎□;

□□,□手同行,□□自己,友□长存;

dé shànɡ mào bó dé zūn □ 高 □,礼□待人,知识广□,值□□敬;

二、选择题。(4分)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个是____ ⑴教诲(huì)⑵抡起(lún)⑶给予(ɡěi)⑷钥匙(chí)....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个是___⑴情有独忠 ⑵风雨雷爆 ⑶画龙点晴 ⑷凶相毕露 3.加点字解释不恰当的是____ ⑴ 锲而不舍(丢开,放弃)⑵ 徒有虚名(仅仅,空)..⑶ 依草附木(靠近)⑷ 奋笔疾书(疾病)..4.加点字用得不准确的是____ ⑴ 瀑布泻下 ⑵ 春雨散落 ⑶ 水花四溅 ⑷ 冒出水泡 ....

三、根据课文内容答题。(38分)1.先用直线将人物与作品连起来,再按朝代的先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3分)()明代李时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北宋施耐庵 《水浒传》()唐代李白 《本草纲目》 2.读一读,在□里填上课文题目。(3分)

“案前常备工具书,□□□□□□□;用词造句要斟酌,写诗作文须□□。”老师的教导我一直铭记着,真是时光易逝,□□□□啊!3.根据提示填写课文中的诗句。(7分)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沃野的耕耘”表现了自然的美好;“意欲捕鸣蝉,”,“最喜小儿无赖,” 表现的是童真童趣;“海内存知己,”,“,” 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意。4.分别用两个4字词语形容下列事物。(4分)

黄山迎客松: 莫高窟彩塑: 5.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介绍下列人物身份和品质。(4分)

法布尔: 谈 迁: 6.人生短暂,但精神长存。的嫦娥奔月了,乡亲们依然遥遥地为她 ;邓小平爷爷骨灰撒进了大海,但人民永远怀念他,他,他的崇高品格必将在大海中 ;法布尔等科学家早已辞世,但他们“目标专一而不,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6分)

7.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好几则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寓言故事有__________、____ ____„„其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_________,从中你明白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7分)

8、为了新年联欢会的成功,每个同学都在精心准备,想到演出时拿出自己的绝招。这真是 啊!(填写谚语)(1分)

四、阅读短文,完成答题。(30分)

短文1(12分)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

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柴进说:“正好请洪教头一起来坐坐。”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

1.“厚待”的意思,可用短文中的 这个短语来解释。(1分)

2.这个片段让我们感觉到,林冲和洪教头一个谦让,一个

,一个,一个无礼。(2分)

3.这个片段为表现人物性格,采用了哪几种写法?用“√”选出。(1分)(1)从语言、动作、装扮等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特点()(2)多处运用打比方、拟人的手法作生动描写()(3)人物相互对比,更突出各自的性格特征()4.用一句话写出这个片段的大概意思。(1分)

短文2 滴水穿石的启示(节选)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1.这段话主要介绍的是“滴水穿石”奇观。(1分)A.形成的时间 B.形成的过程 C.形成的原因

2.从作者介绍“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文章的观点:(1分)A.万事开头难 B.只要有恒心,最后一定会成功 C.美好的事情需要奋斗 3.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1分)4.这段话是围绕哪个句子写的,用“ ”画出。(1分)

短文3 绿色宝石

在云南境内有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只有仰起头才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常言说“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妍,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 “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

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1.作者把“扁担藤”比作“天然饮料厂”,这是因为(1分)2.“独木不成林”,可文中说“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这是为什么呢?请举一例说明:(1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短文内容的是(1分)

⑴ 油棕的含油量最大 ⑵ 箭毒木是有毒的 ⑶ 黑心树寿命很长 4.第2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1分)

⑴ 奇花异树 ⑵ 古木参天 ⑶ 名副其实 5.第2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是(1分)6.文中有一句话,既联接了上下文,又点明了题意,这句话是:

(1分)

五、请你完成几道有关对联的题目(10分)。

1、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请你用线把相对应的上、下联连起来。

此即牧童遥指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愿世间人俱健 理人间万缕青丝 一人巧作千人食 何必再问杏花村 书山有路勤为径 五味调和百味香 操世上头等大事 不惜架上药生尘

2、请在上面的对联中——

为书房选一副对联: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理发店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酒店选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剩下的两副对联,你觉得一副可以送给______________,另一副应贴在_________。

六、口语交际。(3分)

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如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来临之际,全国上下纷纷援助,灾区人民也擦干眼泪自救。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出现在媒体,令我们动容。回忆其中的一个场景,清楚地叙述,表达你的真情。

七、作文。(14分)

有人说:快乐是劳动,快乐是创造,快乐是给予、是奉献„„请你围绕“快乐”这个话题,选择一件事情写一篇习作。

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二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三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4.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四

zī rùn xiōng tánɡ dǒu yá bìnɡ mó kuài zhì rén kǒu

( ) ( ) ( ) ( ) ( )

dān wù zhuàn xiě pán xuán suì dào tǐnɡ ér zǒu xiǎn

( ) ( ) ( ) ( )( )

二、辨字组词。(5分)

喻( ) 颠( ) 仁( ) 遭( ) 幕( )

榆( ) 巅( ) 任( ) 糟( ) 慕( )

协( ) 矛( ) 慌( ) 屹( ) 谛( )

胁( ) 予( ) 谎( ) 迄( ) 蹄( )

三、将正确的选项填在“____”上 (4分,.05分一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___

A.金碧辉煌 措手不及 哀鸿遍野 博览群书 滥竽充数

B.本草纲木 半途而废 无稽之谈 翻山越岭 孜孜不倦

C.荒山野岭 指手划脚 穿流不息 名幅其实 凶相必露

2、加点的词语用得不恰当的一句是____

A.这次妈妈去保山出差,顺便访问了他中学时的语文老师。

B.无论是谁,如果不努力学习,即使他很聪明,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

C.眼看对方要投篮得分了,只见小刚一个箭步跳上前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挡住了已投出去的球……

3、与“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表达方式不相同的句子是____

A.让逢蒙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聪明的小兵张嘎急中生智,乔装改扮,终于 ,甩掉了跟踪他的敌人。

A.依草附木 B.滥竽充数 C.金蝉脱壳

5、六一儿童节那天,同学们 ,让我们大开眼界。

A.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李白站在黄鹤楼上 长江,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白帆点点,茫茫一片。

A.远眺 B. 仰望 C.端详

7、高尔基是一位深受人民 的作家,他经常教育儿子要 他人,乐于奉献。

A.关爱 B.爱戴 C.疼爱

四、选词填空(4分)

只要…就… 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

即使…仍然… 不是…就是… 只有…才…

1、( )有毅力有决心,( )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2、劳动( )很辛苦,( )却能增强人的体质。

3、它们在树上做窝、生活,( )树被风刮得太厉害,( )到地上来。

4、爸爸妈妈不在家,( )哥哥煮饭,( )我煮饭。

五、按要求写句子。(共10分)

1、《上下五千年》这套书,看过后增长了不少知识。(修改病句)

2、晚风吹拂着河边的杨柳。(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承认那个是我的东西。(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空的繁星,仿佛碧波上撒满的宝石。(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爷爷,学校号召我们捐款救灾,快给我五元钱。(改为文明用语)

7、小红哭得伤心极了,流了很多眼泪。(改为夸张句)

8、少先队员不该向困难低头。(改为反问句)

9、你每天坚持早锻炼。你的身体素质会得到提高。(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0、和蔼可亲的田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智取大灰狼的故事。(缩句)

六、根据课文填空。(共12分,诗句一空1分,其余每空0.5分。)

1、只在此山中, 。

2、,唯见长江天际流。

3、迎客松姿态优美, ,虽然 ,却仍然郁郁苍苍,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 出去,如同 伸出手臂, 宾客的到来。

4、儿童是天真可爱的,小法布尔的衣兜里总是鼓鼓囊囊的,他对 ,使得他能够 ;古诗词中的描述也很有趣: “意欲捕鸣蝉, ”; “最喜小儿无赖, ” 。儿童也是可敬的,高尔基的儿子才十岁,来到爸爸身边,却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小小年纪就懂得“ ”;少年王冕生于元末明初,但他那 的美好品德永不过时;小恩科西虽然早早离开了人世,但在 方面,他是很好的榜样。

5、树枝像 ,绿得 。湖里 ,花苞上 ,荷叶上 。

七、给下列句子排序。(共3分)

( )我连忙站起来让老爷爷坐。

( )我刚坐下,一位老爷爷提着篮子上了车。

( )星期日,我坐汽车去奶奶家。

( )老爷爷微笑着说:”谢谢,你真是个好孩子。”

( )上车后,我找到一个座位。

( )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八、短文阅读。(21分)

(一)课内阅读。(共6分)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1.金蝉脱壳“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有趣在 (1分)

2. 文中依次写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先是 ,接着是 ,

再是 ,最后是 。其中, 的情形写得比较具体,这样写,突出了 。 (3分)

3. 这段文字让我们感觉到作者观察金蝉脱壳这一现象时的 (1分)

A、专注与惊奇 B、疑惑与不解 C、震惊与失望

4.这段话是按 叙述顺序描写的。(1分)

A、“总—分”顺序 B、“总—分—总”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二)课外阅读。阅读《好读书》片段,回答问题:(共15分)

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给加点的字注音。(1.5分)

惬意 谆谆教导 给予

2、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 。请写出两个它的反义词 (1.5分)

3、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分)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乐此不疲:

潜移默化:

5、把第⑥段的内容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1分)

答:

6、相传蜀汉大将军关羽写过《戒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个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1)“读书好”的意思:

(2)“好读书”的意思:

(3)“读好书”的意思:

7、如果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你该怎样和他们沟通?(3分)

答:

8、仔细阅读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接下去再写一两句。(2分)

5.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五

1.5×4= 0.12×3= 0.49÷0.7= 6.4×0.2+3.6×0.2= 42÷0.6= 72.8÷0.8= 1.5÷30= 3×0.2×0.5=

2、用简便方法计算。(8分)

99×2.45

5.6÷1.6

1.25×32+215×9.76×0

9.85×2.3-8.85×2.3

3、求未知数x。(6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5.16-x=27.36

1.5×x=3.75

375.96÷x=16

4、用脱式计算。(12分)

18.5+4.1×7.2-9.5

10.48+22.56÷4.7×5.4

18-(1.4-1.25×0.8)

0.8×[13-(3.12+5.28)]

5、列式计算。(12分)

①8.4与1.6的和除以4,商多少?

②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6.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六

2.5÷5=0.012×100=0.005×40=50÷0.01=7.5×200=32.08+0.07=7.005-3.58=5÷0.005=1.8÷9=0.18÷0.9=0.75+10.05=78÷0.01=9.6÷0.1=8.05÷0.1=0.1÷0.01=0.023×1000=41×100= 8800÷400= 0.12×10= 600÷30= 7.59÷100= 150+70= 356-98= 125×8= 10×10.002=5.06+0.56=61.21-5.22=25.25-0.251=3÷0.5= 10÷25= 4.8÷0.16= 0÷3.89=1.5÷0.3= 1.8×5=7.2÷0.9=8.4÷0.4= 0÷3.5= 0.9×0.3= 1×0.06= 9×0.5=1.25×8= 2.6×3=

4.1×2= 0.35×0.2=0.25÷40=50÷1000=45.03+0.52=14.1-10.02=5.6÷0.8= 5.6÷1.4= 0.48÷0.8= 4.4÷0.11= 4.2×3= 3.2×0.4= 0.3÷0.01= 4÷0.5= 87.01+0.99=58.02+1.003=125×0.0008=1.25×0.8=6-0.025= 3.6+6.3= 0.05×4= 3.5×0=35.06-23.12=71.1-0.01=71.1÷0.1=71.1+0.01=5400÷5= 200×34= 550-450= 180÷600= 2700÷30= 45×1.4= 8÷100=89÷100=

4.68+7.10=9.63+6.28=7.71-2.69=9.91-8.74=6.07-1.69=5.00+6.13=8.24-7.63=5.21+5.49=40×0.25=4×0.4=7.5÷0.25=4.2÷0.7=3.5÷0.01=3.5×0.01=35÷1000=0.35÷0.01=8.2+

1.8=100-35.22=2.5×0.4=2.4×5= 0.22×4= 0.9-0.52= 3.99×1= 0×3.52= 2.5÷5= 8.4÷7= 0.34÷17= 2.5÷0.5= 8.4÷0.7= 0.34÷0.17= 30.4÷4= 1.2×6= 0.72÷0.6= 2.6÷

1.3= 0.6×0.3= 0÷3.65= 7.82÷1= 0.001÷0.1= 1.4÷0.7= 3.6÷0.06= 80×0.125=400×0.005=12.5×0.1=12.5÷0.1=50×0.002=2.5×0.01=400×0.04200×0.001=5.1÷0.17= 0.28÷1.4= 0.9÷0.45= 9.6÷16= 41÷0.01= 0.01÷1= 7.5÷1.5= 0.81÷9= 7.5×0.1= 0.9×0.3=0.35÷0.0013.5÷0.5=1×0.06=9×0.5=1.25×8= 0.2×0.4= 4.5÷0.9=2.5×4=12.5×4=0.3÷0.1=4.5×2= 7.8+0.22= 3.4×0.4= 12.6-0.9= 48+1.6= 1.1×40= 2.2×6= 138-8.9= 0.35÷0.1=0.36×0.01=75.35-23.04=4.007-0.09=27÷0.027=2.1÷0.01=2.004÷0.2=50.1+21.51=0.82+0.08= 273×1= 0.63×10= 4÷10= 17÷1000= 0.56+0.4= 80×25= 1-0.93=1.25×100= 5.6+99= 40100÷25= 90-0.9= 51÷0.001=35×0.001=54÷0.1=54×0.1=54÷1000=25.23+0.77=98.54-63.45=30÷0.003=612÷6= 12×80=

1.5×100= 840÷40=8.94-6.73=8.95-0.73=3.61-0.30=7.78-5.15=8.38+4.25=7.82-2.37=7.39-7.03=8.56-7.52=3×2.4=92÷46=8.1÷9=2.5×4=9.21-8.20=6.88-0.49=8.06-6.96=2.76-1.02=3.50-2.54=0.66+9.27=8.99-8.84=3.18-2.65=6.39+9.31=4.83-1.34=5.75-1.24=6.77-4.79=0.94+3.40=3.54+7.84=9.45-3.01=0.09+0.87=3.08-0.91=5.43+4.85=8.16+3.44=8.14-5.89=2.5÷5=0.012×100=0.005×40=50÷0.01=7.5×200=32.08+0.07=7.005-3.58=5÷0.005=1.8÷9=0.18÷0.9=0.75+10.05=78÷0.01=4.68+7.10=9.63+6.28=7.71-2.69=9.91-8.74=6.07-1.69=5.00+6.13=8.24-7.63=5.21+

5.49=40×0.25=4×0.4=7.5÷0.25=4.2÷0.7=4.5×2= 7.8+0.22= 3.4×0.4= 12.6-0.9= 48+1.6= 1.1×40= 2.2×6= 138-8.9= 0.35÷0.1=0.36×0.01=75.35-23.04=4.007-0.09=8.2+1.8=100-35.22=2.5×0.4=2.4×5= 0.22×4= 0.9-0.52= 3.99×1= 0×3.52= 2.5÷5= 8.4÷7= 0.34÷17= 2.5÷0.5= 1.25×8= 2.6×3= 4.1×2= 0.35×0.2=0.25÷40=50÷1000=45.03+0.52=14.1-10.02=5.6÷0.8= 5.6÷1.4= 0.48÷0.8= 4.4÷0.11= 48+1.6= 1.1×40= 2.2×6= 138-8.9= 0.35÷0.1=0.36×0.01=75.35-23.04=4.007-0.09=17÷1000= 0.56+0.4= 80×25= 1-0.93=1.25×100= 5.6+99= 40100÷25= 90-0.9= 51÷0.001=35×0.001=54÷0.1=54×0.1=8.2+1.8=100-35.22=2.5×0.4=2.4×5= 0.22×4= 0.9-0.52=

7.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七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8.-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篇八

一、计算。

1、口算。(共12分)

60-26= 22+39= 39÷3= 700+600=

49+37= 84-37= 9×200= 10000-9000=

21×4= 76÷4= 25×4= 150×3×0=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共18分)

119×5= 703×6= ☆480×5=

96÷6= 85÷7= ☆83÷4=

二、填空。(共30分)

1、1208的最高位是( ),这个数读作( )。

2、在算式□3÷5中,要使商是两位数,□最小填( );要使商是一位数,□最大填( )。

3、□□÷□=5……8 44÷□=3……2

4、38名同学春游,每4人一个帐篷,共需( )个帐篷。

5、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西瓜重5( ) 一枚1分硬币重2( )

小华身高120( ) 黑板长2( )

6、已知△+○=□,如果△+□+○=50,那么□=( )。

7、把下列时间化成24时记时法或普通记时法:

(1)晚上11时30分( ) 上午10时( )

(2)7时50分( ) 16时20分( )

8、李老师每天早晨7时30分到学校,下午5时30分回家,李老师每天在校( )小时。

9、找规律填数:

(1)、、、、。

(2)5060、5070、5080、、。

10、在○里填上“>”、“<”或“=”。

35+56○56+35 60-32○60-23

54-25○45-25 2千克○克

11、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 )厘米。如果另一个长是8厘米的长方形周长和这个正方形周长相等,那么长方形的宽是( )厘米。

12、在一个布袋里放入6个红球和2个白球,然后每次摸一个球,摸50次,( )球摸到的次数可能多,( )球摸到的次数可能少。

13、一杯水,先喝去一半,再喝下剩下的一半,共喝去( )。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5分)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要比余数小。 ( )

3、8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 )

4、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 )

5、除数相同时,被除数越大,所得的商也越大。 ( )

四、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由三个十、五个百、四个一组成的数是( )。

①534 ②345 ③354

2、( )÷( )=2……1,如果被除数是一位数,那么有( )种填法都可以使等式成立。

①3 ②5 ③8

3、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①12厘米 ②16厘米 ③24厘米

4、一个口袋里放进8个红球、4个白球,那么( )。

①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机会一样大

②摸到白球的机会大

③摸到红球的机会大

5、小红家与小俊家都在和平路上,小红家距学校2000米,小俊家距学校3000米,他们两家相距( )。

①1000米 ②5000米 ③可能是1000米,也可能是5000米

五、解决问题。(共30分)

1、实验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50人,下午又去了430人,这一天共有多少学生观看电影?

2、学校器材室有足球35个,篮球个数比足球少6个,两种球共有多少个?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5米,宽95米。小华沿操场的边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4、小宇:“我有25张邮票。”小刚:“我的邮票比小宇多17张。”小军:“我的邮票比小宇的4倍少8张。”

(1) 小军有多少张邮票?

(2) 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问题:

5、将两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厘米?(想一想,有几种拼法)

6、书架上下两层共放有120本书,如果从上层拿20本到下层,则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三数期末测试答案:

一、1、34 61 13 1300 86 47 1800 1000 84 19 100 0

2、595 4218 2400 16 12……1 20……3

二、1、千位 一千二百零八 2、5 4 3、53 9 14 4、10 5、千克 克 厘米 米 6、25 7、23时30分 10时 上午7时50分 下午4时20分 8、10 9、2000 5090 5100 10、= < >= 11、24 3 12、红 白 13、四分之一

三、√、× × × √

四、1、① 2、① 3、② 4、③ 5、③

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九

一、填空。

1.三位数乘一位数,积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要使□5÷7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要使8□÷4有余数,□里最大填()。(□里填一位数)

3.在○里填上“>”“<”或“=”。

3800克○38千克 64+36○36+64 5460○5530 150×3×0○3×1 40÷2○80÷4 42×2○84÷2 ○○○1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梨约重 130();一个足球约重 400();一辆大卡车能载货物 4000(个鸭蛋约重90()。

5.一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最大是()位数,最小是()位数。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7.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8.()除以6,商是14,余数是5。

9.风车的运动是()现象,打开车窗是()现象。

二、判断。

;1)1.一位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2.把两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3.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

4.两杯同样多的水,小华喝掉了它的,小美喝掉了它的,小美杯里的水剩的多。()5.把一个西瓜分成8份,吃了3份,还剩。()6.5千克的海绵比5000克的石头轻得多。()7.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一定也有0。()

三、选择。

1.下列除法算式中,计算正确的是()。A.75÷4=19……1 B.69÷5=14……9 C.86÷3=28……2

2.下列图案中,()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3.用一张彩纸的剪窗花,剩下的折纸飞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折纸飞机的彩纸。

四、计算。1.口算。

400×2= 84÷4= 240÷6= 5×80= + = - =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90×8= ★162÷3= 406×7=

五、操作题。1.填一填。

(1)蘑菇图先向()平移了()格,又向()平移了()格。(2)小船图先向()平移了()格,又向()平移了()格。

2.在下面的钉子板上画出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六、算出下列图形的周长。

七、解决问题。

1.李老师把85张卡片分给7名同学,平均每名同学分得多少张?还剩多少张?

2.“六一”儿童节到了,三年级的同学们做了200个小动物头饰,送给幼儿园120个,剩下的平均分给一、二两个年级的同学们,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个头饰?

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一号俑坑的周长是多少米?

4.小明和小亮各买一瓶同样多的可乐,小明喝了,小亮喝了,他俩谁喝得多?谁剩得多?

5.三(1)班图书角有《文艺杂志》19本、《童话故事书》的本数是《文艺杂志》的3倍,《科学读本》的本数比《童话故事书》少5本。(1)哪类图书最多,哪类图书最少?

(2)《童话故事书》比《文艺杂志》多多少本?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10.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

一、着力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能力与方法”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倾听他人的意见, 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 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然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往往偏向单向交往, 喜欢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喜欢用命令的语气强迫学生学习, 这时的学生与老师哪来的平等交流, 更别提是互相尊重了。若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 因此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发明”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若仅凭教师有限的知识实现课堂四十分钟的灌输肯定不行, 于是教者事前跟学生约定, 在这节课上将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来合作探讨学习。朋友之间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若是有老师不懂的问题, 他们得帮忙解决。学生一听老师还有不会的问题, 一个个非常感兴趣, 可若想难住老师这个朋友, 他们首先得对“四大发明”的知识非常了解, 因此, 一个个卯足了劲提前预习,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尊, 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二、努力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 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反思、总结, 特别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基于“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比较繁多, 可让学生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 由组长抽取研究板块, 然后按照要求分组学习;最后再汇报交流。小组围坐的形式, 课桌上的“研究示意牌”加上下发的研究任务, 迫使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

分享学习心得时, 一开始采取了两组争夺答题权的方式, 考虑到一成不变的交流方法会让学生疲惫, 在交流造纸术、印刷术后变换成了问答、抢答式学习,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欲望。

在进行全课小结时, 网络课题“你同意给‘四大发明’按作用大小排序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索、讨论, 最终促使全班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四大发明独一无二, 每一项都有其不同意义, 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能进行排序, 从而提升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三、尽力追求真实完美的课堂效果

课前准备、教案设计仅仅是课前预设, 课堂上发生的真实的情况才能检验出一个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先有老师的“美丽”, 后有学生的“动人”!

对于《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这课的教学, 首先, 课前要阅读关于四大发明的大量资料作准备, 刷选出合乎课文及五年级学生的相关内容, 将之组织成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预习、探究。

其次, 反复从学生角度设计他们能够完成分享的问题或任务, 对于学生懂得但是估计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时, 用PPT制作最简洁、最通俗的话语或者更直接地使用视频或图片来协助他们。

此外, 奖励的书签《名人卡》也是有意义的:一是对于课堂表现出色的奖励, 使学生懂得合作获胜的光荣;二是书签是给喜欢看书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促使他们主动去阅读;三是书签上有古代名人的介绍, 可留作纪念, 还可学着自己去制作。

四、竭力呵护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陶知行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意识的形成, 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呵护、引导, 尤其是鼓励。

在《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课堂中, 面对教师提问“你同意给‘四大发明’按作用大小排排顺序吗?为什么?”时,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不同意!我觉得‘四大发明’的贡献是一样大的, 是分不出大小的!”“我也不同意!‘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怎么可以排列大小呢?”……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给一丝成功的体验, 定会给学生一个开展思维创新的活动空间, 让他们在这个空间内探索、创造。

1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一

1.比1小的两位小数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a度,它的顶角是 度。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a米,高是h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米。

4.明明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丢了,结果读成了三万四千零二。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有一个零,原来的小数是 。

5.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1公顷,它的长是400米,高 米。

6.根据a+b+a = 19,4b =28,可知a = 。

7.将一块地平均分成8份,3份种青椒,2份种茄子,其他的种西红柿,种西红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_。

8.商店第一天上午卖出衬衫25件,下午卖出2件,第二天共卖出32件,平均每天卖出 件。

9.自行车厂第一季度的生产情况如下:一月份生产4300辆,二月份生产3900辆,三月份生产4400辆,平均每月生产 辆。

10.7公顷 =平方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二、判断。(10分)

1.a 和2a不可能相等。 ( )

2.三角形的底扩大5倍,高缩小5倍,面积不变。 ( )

3.3x-8不是方程。 ( )

4.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5.104.104读作一百零四点一百零四。 ( )

6.0.5和0.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不同。 ( )

7.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原来的积就扩大20倍。( )

8.如果用a表示总价,b表示单价,c表示数量,那么a = bc。 ( )

9.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10.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解方程。 ( )

三、选择。(8分)

1.右图梯形ABCD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E是AB的中点,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 )

① 40 ② 30 ③ 20 ④ 10

2.下面不能用 表示的是 ( )

3.如图,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高是 厘米。 ( )

① 5 ② 10 ③ 11 ④ 12

4.比x的5倍多20的数是 ( )

① 5x = 20 ② 5x-20 ③ 5x+20 ④ 20-5x

四、计算。(16分)

1.用竖式计算。(8分)

400×190 129800÷400

2.脱式计算。(8分)

3240÷[24×(83-68)] (680+68×45)÷55

五、解方程。(6分)

x÷36 = 17 4 x-5×8 = 20

六、文字题。(8分)

1.24除192的商加上13,再乘以11,积是多少?

2.什么数比35与4的积少58?(用方程解。)

七、量出所需线段的长,求下面的面积。(4分)

八、应用题。(36分)

1.有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40枝,这块花圃一共可产鲜花多少枝?

2.小明在60米的跑道上走了4次,第一次152步,第二次155步,第三次145步,第四次148步。他平均每步走多少分米?

3.红光小学有学生720人,比解放初学生人数的5倍还多40人。红光小学解放初有学生多少人?

4.杨阳看一本330页的小说书。已经看了6天,平均每天看20页。剩下的7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5.陈林和王军同时从相距2360米的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7分钟,两人在途中相遇。陈林步行,每分钟走80米,王军骑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1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二

期末考试是对同学们一学期学习成果的一次大盘点、大检阅,同时也是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一次挑战。查字典数学网小学生频道为大家准备了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含答案,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含答案(苏教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南京某饭店有37层高,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7层记作+7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层。

2.右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5个一和4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10.70里面有一个十和()

个十分之一。

4.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18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某市共接待游客1236000人次。把它改写成用万人次作单位的数是()万人次,再把改写后的数保留整数写出近似数是()。

5.○☆☆☆○○☆☆☆○○☆☆☆○按这种规律,第29个图形是()。

6.6.80.35的积是()位小数,1623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是()。

7.在 里填上﹥、﹤或=。

0.7 0.56 1.060 1.06 4.23米 4.32米

0.562.4 2.4 1.430.99 1.43 0.20.2 0.40.1

8.1.5公顷=()平方米 5000公顷=()平方千米

9.已知A=0.00096,B=0.0003,则AB=()。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5分)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4.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5.46.9-(6.9+2.8)=46.9-6.9+2.8=37.2()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大于2.7而小于2.8的小数()。

(1)有无数个(2)有9个(3)一个也没有

2.一排学生从前往后按1、2、3、1、2、3依次重复报数,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24个,他应该报()。

(1)1(2)2(3)3 3.2049000000()。

(1)20亿(2)21亿(3)205亿

4.小明的房间面积是15()。

(1)米(2)平方米(3)公顷

5.一辆汽车的最高载重量是4吨,有13吨的货物需要用汽车运走,至少运()。

(1)3次(2)4次(3)5次

6.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同样的三角形

(如右图),最多能剪成()个

这样的三角形。

(1)12(2)24(3)25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四、计算题。(共32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0.6+0.4﹦ 0.53-0.3﹦ 0.20.7﹦ 9.64﹦

3.510﹦ 30.6﹦ 1-0.01﹦ 1.30.5﹦

2.用竖式计算。(12分)

2.58+3.47 6.2-4.95 7.50.24 8.841.7

3.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9+0.56+6.1+0.44 502.5+1.84.5

6.87[40(3.49-3.09)] 0.8(12.5+0.125)

五、操作题。(共6分)

分)(121.画画、量量、算算。

(1)画出右边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1分)

(2)量出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精确到整厘米数,1分)

(3)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2分)

底: 厘米

高: 厘米

2.在下面的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和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2分)

六、解决实际问题。(共33分)

1.下面是雨花图书馆5个借书日里借书和还书情况的统计记录。

日 期 9月1日 9月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借书本数-96-78-114-83-107

还书本数 +75 +103 +69 +110 +98

(1)图书馆9月3日借出图书()本,还入图书()本。(2分)

(2)这5天中哪一天借出的图书本数最少?哪一天还入的图书本数最多?(2分)

2.有19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5分)

答:一共有 种不同的安排。

3.一块直角梯形土地的对角线上有一条小路(如图),把这块土地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分别是16米和23米,高12米。这块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小路面积忽略不计,5分)

4.你能把下面的这张票据填写完整吗?(6分)

名 称 数 量(副)单 价(元)总 价(元)

羽毛球拍 32

乒乓球拍 5 24.5

合计金额:叁佰壹拾肆元伍角整 314.50元

5.一台压路机的作业宽度是5米,每小时可以压路6.4千米。这台压路机10小时可压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6.下面是雨花大厦2018年1--3月份服装和食品营业额的统计图。

根据服装和食品营业额的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4+4=8分)雨花大厦2018年1--3月份服装和食品营业额的统计表

月份

万元数

商品 合 计 一月 二月 三月

总 计

服 装

食 品

(1)几月份的营业额最高?是多少万元?(2分)

(2)食品平均每月营业额是多少万元?(2分)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度贴吧 复制网址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 2.12

3.5.04,7

4.123.6,124 5.☆

6.两,0.70

7.﹥,=,﹤,﹤,﹥,﹤

8.15000,50 9.0.32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5分)

1.2.3.4.5.三、选择题。

1.(1)2.(3)3.(1)4.(2)5.(2)6.(2)

四、计算题。

1.1,0.23,0.14,2.4,35,5,2.6.05,1.25,1.8,5.2

3.11,28.1,687,10.1

五、操作题。

1.(1)略(2)3,3(3)4.5 2.略

六、解决实际问题。

0.99,0.65

1.(1)114,69(2)9月2日,9月4日

2.3 3.234

4.6,192,122.5

5.320000,32

6.填表略,(1)三月份,11.7(2)5.1

1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三

营立学校

崔美英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卷的知识面比较广,试卷题型多样,生活性、灵动性强,体现了数学“生活是个大课堂”的理念。试卷包含“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画图、解决问题”六种题型,涵盖了所有知识,较好的考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也能从中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程度。

二、考试情况

本次参加期末考试人数11人,及格人数11人,良好人数10人,其中优秀人数:5人,平均分约89分。

三、答卷情况及分析。

通过本次测试成绩对本班学生答卷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优点:

1,同学们对找规律变化的内容掌握得较好,即试卷中第一大题的第7题失分最少,可以说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握掌了观察方法和推理变化规律,空间再造能力强。

2,解决问题同学们思路清晰,步骤齐全,方法到位。说明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了应用自如。

3,操作实践部分得分率100%。体现了孩子们的对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转化能力应用自如。

缺点:

1、计算题的口算部分、笔算部分、脱式计算,错误率大,小数加减法的数位对齐有问题简便运算的方法掌握不够。

2、填空题中失分最多的是第一大题的第8小题。部分学生对图意理解不够,错误理解成男女生总数。对于第一大题的4小题有些同学粗心,不研究生活,倒置错误。如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其余题目,如:选择里的4题,有个别孩子出错,审题不清,对速度概念理解不透彻,没有做认真的思考所致。

3、判断1小题学生出错。可见孩子们对面积的概念的理解和图意的转化不清楚。不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努力。

四、对以后教学的思考。

通过前面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精心设计,让课堂真正的实现自主高效,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提高。

1、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进入高年级,个别孩子由于知识的加深等原因而产生些厌学情绪。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从自己的课堂入手,不单单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让每一个孩子从爱上老师开始,爱上你的学科,你的课堂。

3、重视知识的建构。每一课的新知识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4、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情况不会整齐划一,在教学中,出现后进生是难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因为后进生的产生而厌烦急躁,也不能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我们要积极的想办法,了解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说课堂上多多关注,课下多多交流,让孩子感到我们的关注与关爱,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我们可以发动班内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结对子,互帮助,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期末考试只是代表孩子学习的一个阶段的结束,试卷分析将让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只要根据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学习成为学生倾心的事情。

14.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四

班级: 姓名:

一、填一填。

1.一只手有()根手指,四双手有()根手指。2.一个星期有()天,5个星期有()天。3.在○里填上“>”“<”或“=”。

40厘米○4米 5米○50厘米 1米20厘米○130厘米 1米○98厘米 4.24=()×()=()×()=()×()

=()×()

5.小文看一本故事书,看了5天,每天看6页,2.左图中一共有()条线段。

A.9 B.7 C.8 3.求4个4是多少,列式为()。

A.4×4 B.4×2 C.4+4 4.在一个三角形的花坛上摆花盆,每条边上放3盆,至少需要()盆。A.6 B.9 C.12 5.幼儿园王老师有10支笔,分给3个小朋友,要想每个小朋友分4支,还要再买()支笔。

A.3 B.2 C.4

四、计算。1.直接写得数。

6×7= 35÷7= 24÷4= 5×7-5= 40÷5= 8×4= 8×8= 4×9÷6= 4×9= 7×9= 45÷9= 63÷9÷7= 2.用竖式计算。

100-46-32= 32+48-35= 21+44+28=

五、连一连,量一量。

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能连()条。

量一量,画出的线段中最长的一条线段大约是()厘米。

六、数一数,填一填。

七、解决问题。

1.小船的租金每条6元,大船的租金每条7元。

(1)租5条小船够吗?需要多少元?

(2)租4条大船够吗?需要多少元?

(3)上面两种租法,哪种比较合算?

2、妈妈买3个相同的茶杯用了12元,买6个相同的碗用了36元,茶杯和碗的单价相比,哪个贵?贵多少?

3.丽丽买了5本书,每本9元,还剩2元,她原来有多少元?

4.铅笔盒5元;书包40元;笔记本4元;讲义夹?元;(1)买4个铅笔盒用多少元?

(2)如果用这些钱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

上一篇:蛋糕店员工内文章范文下一篇:石材供货安装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