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4-08-26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1.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一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集中到城镇,但城镇相应的教育设施并没有增加,城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级大班,班额普遍在八九十人

2农村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缺少家庭的配合,不利于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

3十多年学校未进新新人,而教师每年因到龄退休死亡生病等原因逐年减少,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

4从计生部门的数据来看,又一个生育高峰已到来,新增人口逐年增加,学生增多

5农村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外语教师缺乏,导致学校普遍存在课程开设不全

6乡镇教师争相调入城市或临近城市的乡镇,偏远乡镇教师严重不足,而城市教师人满为患

7由于教师待遇低,加上偏远地区生活成本高,条件艰苦,导致新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偏远地区任教

8前几年教育布局调整后,保留的一些偏远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少,甚至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或十几个学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高中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家庭已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如:为孩子添置了钢琴、电子琴或高保真立体声音响。而一些农村学校, 没有音乐教室, 没有好的音响, 更没有钢琴, 甚至连电子琴、风琴也没有, 他们只能靠唯一的一架手提录音机进行教学。有的连录音机也是破的, 只能教师教一句, 学生跟一句。另外, 虽然一些学校所在乡镇获得了教育先进称号, 又称经济如何如何地飞跃发展, 可这些学校的一些基本教学设施 (如多媒体设施等) 还是不能得到满足。从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走进真实的音乐课堂, 有多少人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2.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音乐专业是技能技巧性很强的专业, 它不只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需要有相应的演奏、演唱技能技巧。如有一位音乐教师向学生讲解有关的乐理知识, 误将击拍图式或是指挥图式叫作指挥, 将复拍子叫作混合拍子等。在所听的各位音乐教师的授课中,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基本知识、概念不准确, 视唱、视奏不过关的现象。

3. 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 是制度保障不够。音乐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 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 许多学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上大多注重表面现象, 有的没有纳入正规渠道。其次, 是音乐教师素质偏低。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对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不只要有相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品质等。从目前各个师范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 要达到专业化的素质, 显然是有差距的。

二、强化高中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探讨

1. 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所以, 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代表性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学的各个内容是一个整体,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它们一起构成了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要求, 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 通过听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获得精神愉悦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对音乐欣赏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者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优秀音乐作品。歌唱、器乐演奏、舞蹈都属于音乐课程内容的表现范畴。歌唱是音乐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也是实践最多的一部分。歌曲本身包含了音乐的诸要素与歌词的结合, 内涵和表达感情都很丰富。通过歌唱能够让学生掌握优美的旋律, 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同时歌唱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器乐演奏的教育也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对器乐的学习和演奏的实践, 不只达到掌握演奏乐器的进度, 提高学生识谱、试奏能力, 促进眼、耳、手、足的协调发展, 同时通过演奏乐器也可以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

舞蹈教学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内涵的教学活动, 通过舞蹈教学也能了解到作品的民族文化、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它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是音乐的“身体语言”。课外音乐活动是我们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的一部分, 比如说:活动的目的不明确, 内容方法不当, 随意性大等等。只将音乐活动开展在校内, 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协调好各方面因素, 在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下积极开展校外活动, 也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音乐素质教育在学校中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 为了顺利实施, 各级领导必须要转变头脑中传统思想、旧观念, 一定要认识到, 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在未来, 人文文化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长远的。学校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而不是考试机器。因此, 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 降低这一思想带来的种种危害。重科技, 轻人文;重智力, 轻情感;重知识, 轻思维;重功利, 轻素质;重做事, 轻做人。这是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错误思想。“重”是对的, 但对人文、情感等方面不能“轻”, 学校教书育人, 重点在于育人。

2. 教师强化自我教育, 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中生普遍认为课本上的歌曲、欣赏曲目太陌生, 曲调平淡, 歌词老化, 与当今时代相距甚远, 引不起共鸣, 而希望学唱流行歌曲。鉴于此, 我们不妨从国内流行歌曲入手, 针对学生的兴趣, 配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教学,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把国内流行歌曲适当引入课堂, 以便达到培养学生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3.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优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作为高职院校要还原教育本质,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崇高精神境界、良好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1、忽视传统文化,道德信念迷失。道德理想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导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塑。新形势下,面对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大学生道德建设出现了触目惊心的滑坡现象。“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当官就能发财”, “有钱就有一切”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观念使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呈现出模糊性。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创业、发展等问题,功利性往往在很多时候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因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许多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2、理想信念淡薄, 道德认知分裂。道德判断是所有高校大学生均需面临的价值判断之一。中国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一直呈现为正面判断,即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德育教育以弘扬正面道德教育为主,主要体现为是非、善恶、美丑等标准的判断上。然而,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之间呈现为不同步性或者说是分裂性。理论教育中的判断标准在遭遇现实实践时,其判断标准会时不时地遭遇尴尬,如 “老实人”总是吃亏、赏罚不明,重权利轻义务等现象普遍存在,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社会非道德行为沉渣泛滥等,使得大学生对既定的道德判断标准产生了质疑。由此,在面对理论标准和现实实践时,其道德判断呈现了分裂性。

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追求道德功利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的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取舍呈现了日渐功利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当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就业等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时,个人生存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则成为他们关注的核心内容。此刻,他们关注个体大于关注集体和社会,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发展。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爱国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这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爱国教育”。“爱国教育”虽然也重视人文教育,但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是有益的,应大力提倡,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按照这种认识来看当前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了,但由于认识或条件等原因,常常只从“爱国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所以,远没有收到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成效。

2、重视学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培养目标不能降低,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殊不知,高职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3、社会因素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社会风气的急功近利,面对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能否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会更关注实用性强的学科。

三、提高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1、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校园人文环境。学校不仅要创造条件开设文、史、哲、艺术方面的选修课,而且要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办学思路上要确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要确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四个方面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摒弃“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观念, 确立“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和培养目标。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克服以往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淡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转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和“职业能力至上”的功利主义办学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把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情操的培养教育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思想的灵魂和行动的标尺,是影响和左右他们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系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支撑点。针对大学生道德理想模糊、困惑的状况,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首先需要大学生个体从内心里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认同信服、尊重和崇尚。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谈到道德教育时也曾说过: “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成为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nlc202309082139

3、加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与形成的引导作用。中发〔2004〕16 号文件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对于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判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指开展的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活动。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标。特别是各类志愿者服务,对大学生的实践功利思想影响深刻。每逢国家重大事件,都有上百万的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目前,全国已建立了 40余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 6000 万人,注册的志愿者达二千余万人。蔚为壮观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今天中国社会一道真善美的风景线。志愿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赤诚心,折射出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

4、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是重视人文课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补充、选聘和培养教师的时候,要加强人文素养的训练和考核,以此强化教师结合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考核,促进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中去,打破狭隘的专业限制,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总之,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涉及办学思想、育人环境、专业建制、课程开设、督导管理、师资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学校,要办出特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必须在人文环境建设、设施配备和学生人文知识教育方面常抓不懈,而且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抓出特点,抓出新意。而采取的方法最好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人格素养和人文素质都得到很好的渗透和熏陶。还可借鉴一些普通高校的做法,规定学生一些应知应会的内容,如规定读几部中外名著,学会唱歌跳舞,会玩一种乐器,会讲演,会辩论,会毛笔书法等,并对规定的内容进行考评,成绩如选修课一样记入档案。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我们更应当努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认真实践,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通过这些努力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既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術,又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锦花,杨宇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2] 余国政,彭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

[3] 余吉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4,(3).

[4] 张喜梅,张雪菲.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对理工大学课程设臵的启示[J] 中国冶金教育,2005.(2)

[5] 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7

4.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四

学前教育是对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它的教育任务和要求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个性发展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前儿童智力发展和入小学的准备,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1世纪人们想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功将越来越困难,文凭、家势、金钱将不再能保证你立干不败之地,个人的素质将决定一生的命运,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而处于主导地位,企业的成败,国家的头衰将直接取决于内部人员的素质高低。

学前教育在城市发展的时间较长,也很爱重视,已形成较好的体制,但是,农村学前教育近几年才被人们所关注,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并急需改进完善,鉴于此,我的社会实践内容是通过对我的家乡瑞丽市勐卯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严谨的分析,得到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建议,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便宜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发展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于个体早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 1

价值,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相关的研究和事实已证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而且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并且决定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

二、农村(本镇)学前教育现状

目前,我镇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属于民办,另外,还有的幼儿园属于小学,进入优质幼儿园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幼儿比例过低,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幼儿园因条件不达标,仍属于无证办园经营状态,站在客观角度审视我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办园规模大小不一,水平良莠不齐,距离人民群众让其子女享受估质学前教育的愿望有一定的距离,低水平的农村学前教育影响了全区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无证经营幼儿园的存在不仅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1、农村学前教育主要机构

经过对本镇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的调查,农村学前教育是民办在垄断地位、政府的主导地位也还没有确立,此次调整研中,公办幼儿园没有一家依照财政拨款的公办教职人员有一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没有任何的体现,这些民办幼儿园多数是由个人贷款办的,还有一些是借钱办的,对于村里的幼儿园,多数是由退休小学教师在自己家里

办的幼儿园,都不是很正规,另餐,小学里也有学前班,但大多数是小班、中班、大班在一个教室里有一个教师上课,教室里很混乱,教育质量很低。

2、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我镇所有的幼儿园中的教师有以下三种人组成:(1)从小学或初中退休的老教师较少;(2)初中毕业的学生或中专生(绝大多数);(3)师范类毕业的大专生(极少数),总体来说,这些幼儿园老师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素质不高,还有,师资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年轻的老师、由于工资不高,他们会随时离开,这些因素对幼儿教育都是很不利的,对于小学里的幼儿教师来说更是无法保障教学质量,一个人教五六个孩子,还是不同年龄的。

3、幼儿园基础设施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园是在园主的家里,地方十分狭小,并且各项设施都十分老旧,下面上我在镇上一家规模较大的幼儿园里看到情景,院子里的一些玩具都很破旧,滑梯的顶与垂直支架的焊接处已经出现破碎松动的迹象,滑梯的下面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园长告诉我,办园经费主要靠贷款和朋友借来的,而幼儿园的设施在我们镇上的幼儿园中算好的了,可见,其他幼儿园的状况,有些幼儿园里的设施都是买的淘汰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这些幼儿园的卫生条件无法很好的保证,存在很大的卫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三、对本镇学前教育现状的感悟及建议

1、民办幼儿园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民办幼儿园都是由个人出资,投资者虽然热爱幼教事业,但也担心成本问题,因而对幼儿园的发展顾虑重重,据调查发现,民办幼儿园需要负担教师工资,幼儿玩具、房租、水电等多项费用,一般的幼儿园仅教师工资一项就要占到整个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农村民办幼儿园更是自身实力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收费标准普遍较低,相当多的幼儿园是收入小于支出,无力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政府能对民办幼儿园有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实现民办幼儿呈良性发展。

2、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改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个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加大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具体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民办幼儿园教师与公办幼儿园教师同工同酬,鼓励和保护农村幼儿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二是对贫困地区可实行定向培养的办法,采

取优惠政策、鼓励优秀青年回本乡本土为幼教事业做贡献;三是对现有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实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考核气度,建立市、区(县)两级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免费培训农村公、民办幼儿老师;四是严格准入制度,做到上岗;五是在培训、进修、评优、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做到幼儿教师同等对待。

3、完善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首先,农村应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师生比例合理的幼儿教育体系,以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应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其次,应增加经费投入,以发送幼儿教育条件要做到这一点,要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单独列项,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同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收费标准,有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也会随着趋于完善。

结论

5.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1)存在的问题

①教育投资的总量仍然不足。

②中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其一,教育投资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所占比例仍然偏高;其二,教育投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合理。

③地区及城乡教育投资差距较大。首先,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其次,城乡之间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

④政府间教育投入财政责任的划分不合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使得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来自县级政府财政,而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财政财没有担起应有的责任。

⑤教育投资配置效率较低。

⑥教育投入市场化与其面临的观念和政策法规的冲突。

(2)对策建议

①建立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其一,制定明确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目标;其二,加快与教育投资相关的法规建设。

②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首先,中央政府的支持责任在于确保全国范围的公民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获得与公平性。其次,省级政府依靠本级财力和中央的转移支付,在省内进行以各地区基础教育经费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加速建立农村地区平稳亿、规范化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③加快教育投资渠道多元佬的建设。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教育经费投入方法有:发行教育债券;发行教育彩票;实行教育股份制办学体制改革,“引股入教”,缓解教育经费的短缺状况;扩大学校销售和服务收入;建立与发展教育投资基金;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扩大教育捐赠等。

6.我国教育投资的发展趋势

(1)教育投资总量和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指标的比例还将继续增加与提高;

(2)教育投资结构更加合理;

6.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及存在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青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孩子多达70%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年青人肩负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加倍投入工作不断充电,争取事业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家庭提高生活水平,于是出现了诸于“丁克家庭”“隔代教育”等现象,而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隔代教育的出现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很多,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忙于赚更多的钱,疲于奔命时,照顾子女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自然形成。而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客忽视而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二、隔代教育的类型

有专家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时,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中国的家长对教育子女自认无师自通,一切全凭经验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个孩子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有带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问题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隔代教育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如孩子由于自己走路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隔代家长们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而另一方面却用脚跺起起地面来,说是地不平才让小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头磕到墙,责任归究于墙,而非孩子的不小心或大意鲁莽,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教育的好时机。第二,过分监督型,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有一天外面下雨爷爷提醒他带伞,把伞放在门口没有亲眼看到他拿伞,放学后,他浑身淋湿,爷爷发现伞却仍在门口,这时爷爷却说:“都是爷爷不好没有监督你把伞拿走……如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冬冬的爷爷是教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餐,一顿水果,不再吃零食,还让冬冬学擦桌子、扫地,一有错误就对冬冬进行批评和责罚,冬冬很少说话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这种类型最合理,隔代家长中也有人采用这种方式只是数量很少。

三、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性品质,性格形成的关健期在0-

6、7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泛滥,就会对其身心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一 问题

(一)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的不良个性 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溺爱,特别当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时就更加顾忌,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来来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犯错也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全家人服务于他,一但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的极为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

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3)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的家庭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中有一项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见识少,可能会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物,由于祖辈照料的周全性,容易产生保护过度,放手不足,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年幼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在加上隔代父母的迁就和溺爱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会了解别人不会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很难与同伴和睦相处,由于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形成他们对长辈的依赖而缺少与人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认为,早期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良好亲子关系的儿童,一般较自信也信任别人,能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学会交往是社会化的开端,同伴交往需要的更多的是成人的关心和引导,促进幼儿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别人发现别人从而完善自己。

(三)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二 对策

方法一,两代人互相沟通。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方法二: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避免由隔代家长与教师间的二次语言失真。多开展三代人共同组织的活动,增进了解,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理性分析正确对待,当矛盾发生时,讲出自己的科学道理让对方信服。两代人协商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老人们应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方式三,用成功的教子经验说服隔代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教育孩子,家庭中可以形成统一战线如夫妻之间形成战线以“二对一”逐步说服长辈正确教育孩子,事例法尤其是周围邻居或熟识人的成功教子经验,更有说服力,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以子女为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体现家长对子女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用事实说话是最有利的推动器。

方法四,两代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隔代教育取得双赢,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隔代家长们有爱心喜欢孩子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具有实践教育经验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社会阅历,青年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都符合社会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孩子美好的明天。

7.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 校外音乐教育的问题

校外音乐教育, 主要指的是音乐考级。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在新形势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下, 开始了音乐考级工作, 至今这项工作方兴未艾。音乐考级中所出现的问题太多了, 在我们内蒙地区亦如此, 例如说教师一成不变的教法、选曲、示范等等, 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教学, 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权, 应试教学法现象太严重;不按套路教学, “尊重”家长思路, 想更快、更强达到教学目标, 功利心现象严重;不以普及为教学意识目标, 以满足一部分家长及学生靠它能为将来考学择优校加分做准备, 正常的学习无可厚非, 变质的学习愿望不能提倡, 这样会助长一部分人的贪心欲;随心所欲让学生跳考, 无视教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考级成为跳板的心理等等, 这些现象太突出、太让人质疑音乐考级的宗旨到底是什么, 也让人

管理体系, 从制度上保证其教育管理的独立性。

必须给五年制高职学生制定单独的管理制度, 如早晚自习制度、卫生制度、请假和考勤制度、上网规范制度及家长联系制度等等, 制度容易制定, 关键要保证这些制度能严格执行下来。这些制度跟高中管理制度一样, 可以从思想意识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学习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们由初中直接步入大学后产生的心理不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育和管理负担。

2、重视班主任工作, 使工作细化, 注重和家长沟通, 形成管理合力。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班主任是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对五年制学生来讲作用更重要。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定要严把班主任入口关, 将工作责任心强、心思敏捷而平易近人有思想有、有思路的教师选拔出来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深入学生之中, 对所负责学生要做到了如指掌,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班主任要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 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 解决他们的困惑。

3、重视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正确评价, 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五年制大专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与否的一种强化方式, 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根据他们的表现情况, 教师要注意教育的反馈, 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 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方向, 批评时肯定其进步方面。

评价作为激励他们进取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持正确的观点, 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自尊心的事情上, 一定要有理有据;其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教师的评价若掺杂了主观印象, 而不是根据学生客观的现实表现情况, 或者批评不公正, 评价不仅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再次评价必须注意五年制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气质、性格和性别等特点, 不禁怀疑, 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有形还是无形;是为人服务的还是让人利用的;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能力还是体力 (简单的肢体劳动付出) 的区别;是精神上的愉悦功能还是社会上物质工具 (是为得到某种认可的利用性工具) 功能。最初的音乐考级宗旨是良好的, 可是在我们这里被一部分人给歪曲了, 我们得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延误不得, 因为这些主力军可是我们这个地区音乐领域的未来希望啊!

(二) 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

学校音乐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

1、小学阶段

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前这个阶段, 无论是整体重视程度还是教师个人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 相对来说, 还是我区音乐教育的平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 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他们个人素质培养的意识是与时俱进的, 能在孩子的能力上下功夫挖掘、培养,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 综合能力成为普遍教育培养意识。那音乐教育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音乐教育的矛盾。这一时期, 不分城乡、不分学校, 都大力普及音乐教育事业, 从师资的配备到音乐器材;从校内的各种文艺活动到社

对于学习自信心较差的学生, 要发掘他们的长处, 多鼓励和及时表扬, 而对过于自信的五年制学生, 应更多地提出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在作评价时要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 并注意他们的个性特点。

4、发挥榜样作用,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引导五年制大专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崇拜一些明星、伟人、名人。掌握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就可以积极塑造一些个人榜样来因势利导开展教育和管理。比如班级的学习之星, 文艺之星, 学校的学生明星等等, 通过他们的现实表现来引导大家积极进取, 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管理工作。

5、培养良好的班风, 带动个人学习热情, 增强班级凝聚力, 减轻教育管理压力。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其所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 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同学的集体观念, 在班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所以, 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 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月第一版

[2]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2000]34号[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教职成[2002]2号.

[4]彭丽华, 欠发达地区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 中国成人教育, 2006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韩守东, 男, 1979年出生, 现为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主任, 毕业专业为应用心理学。

会组织的各种赛事井然有序, 表面上是普及音乐教育的蓬勃景象, 骨子里却又充满着特殊教育的实质。课外活动小组的参与者基本上是经过音乐课上老师相中的学生参与, 自愿是有条件的;能替学校参赛露脸的是代表培养 (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是所有在校生的代表, 普遍音乐教育中的特殊群体) 中的佼佼者 (特殊群体中的更特殊人才) , 剩余的学生, 每周一次奉行本分 (安排好的课) 。遇到教师中有职业素质的人, 是学生的一种福分, 因为这些人会在有限的时间段, 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服务意识, 更好地为她的学生做好音乐的启蒙与引导工作;遇上无职业素质的音乐教师, 是学生一时的无所谓, 因为音乐课不是心目中主要学科, 但是他们一生中永远的一个无奈与痛, 享受不到音乐为他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东西, 包括教师自己, 他只能将这个美好的事业 (也能成人之美) 当成是不得已的简单体力劳动, 这样的教师数量具有普遍性, 上面的教师成了特殊者。大气候 (提倡) 的普遍性与小气候 (实施) 的特殊性的矛盾、教育者个人的教学意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 纠结在一起, 成了矛盾的链条, 能意识到这些矛盾, 不解决, 链条不会断。其次是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所带来的问题, 这一现象不需多说, 有再多的教学理念、再多的教学意识, 施教者个人素质达不到, 等于十面都受到埋伏、纸上谈谈兵而已, 别人帮不了, 只有靠自己解决。这个时期虽然相对表象得平稳,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 这些人群相当于是一张洁净的白纸, 你涂成什么再改, 难!

2、初中阶段

随着功课类型的增加、难度变大, 学生思想逐渐成熟, 初中阶段仿佛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学校、家长不约而同的紧张。音乐教育虽然如期进行, 但是热衷度剧减, 随便调课、停课、让课现象比比皆是。音乐课, 就像是一个门面课, 有教学检查时, 看一下音乐教室环境、器材、设施、表演 (有条件的学校) , 也能为检查添彩;初四年级以下设置音乐课, 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大号召;大部分学生上音乐课是调剂, 或是躲避繁重学习任务心理伪装的轻松环境而已。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又非常识时务, 轻松的工作环境成了音乐教师职业的良好选择, 没有成绩的约束、没有淘汰法 (其它科目存在不胜任自然淘汰) 的压力, 只要在一个比赛上拿个名次, 就万事大吉。至于音乐课的质量, 认真上音乐课的人好像是天外来客, 不正常;学生的家长更是随波逐流, 学习文化课成为一切生活的动力, 音乐教育被绝大多数家长所不耻, 少数家长选择让孩子继续接触音乐是无奈中的无奈, 文化课成绩离中考有距离、离靠名校有距离, 学习音乐等, 可以曲线救国, 了却家长及孩子各自心愿, 初中时期的音乐教育成了学生时期最颠簸阶段。

3、高中阶段

这个时期我们内蒙地区音乐教育显得最“简明扼要”, 取消音乐课仿佛是明智选择似的 (国家教育部号召响应, 美育功能重要性知道, 升学率更重要) , 各个学校 (极少数学校在高一、高二设置音乐欣赏课程, 但是绝对不会如期进行, 这已经很进步了) 不约而同做出了这种决定, 大多数学生哪里有时间理会音乐呢, 只是路上、路下的陪伴 (高中生耳插耳机上、下学路上听音乐是一道风景线) ;学生无暇, 老师又有什么用呢, 高中的音乐教师处在尴尬状态, 英数语外教师是主角, 音乐教师连配角都不成, 就像电影中跑龙套的人, 哪里需要哪里去, 也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个别的音乐教学权威有幸成为学习不好、无出路的学子及家长的“成才”工具, 速成教学法应运而生, 音乐教育再次被部分人“利用”, 这种势头非但不减, 愈演愈烈。有一句公开的玩笑:学习不好就学音乐去。呜呼哀哉!虽是玩笑, 其实就是现在高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真实写照。有许多高中学校增设了音乐特长班, 表面上是对音乐教育的推进, 实质则不然。首先是特长生入校选择上就不妥, 文化课成绩的大幅度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音乐门外汉, 临时抱佛脚的“音乐人才”大量出现。现学现卖的状态怎能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的忽略与优惠在他们日后的学习深入中, 谁替他们买单?玩笑虽有演绎的成分, 但是不会空穴来风, 事实的做法, 已经给人们心理暗示, 学音乐可以文化降低水准, 文化程度低, 只要你愿意, 就有空间为你提供环境, 省去你后顾之忧, 继续你迷茫学业, 谁在考虑, 这是在为我国输送高级音乐人才?只要学生一个不剩的考个地方, 这就是我校的名与利, 就是向世人证明我们的实力, 学校教育有方。再次是授课教师更是五花八门, 名与利的诱惑可以使人的胆子变大, 可以让人丧失理智, 只要音乐方面还有些本事, 大包大揽教学法也应运而生。包你学会、保你考上、定向走人 (提前的活动, 要么学生早早撇家舍业去老师给联系好的外地教师那上专业课, 要么暗示家长花大价钱走考试中的关系) 等等不正当的做法, 让社会人士叹为观止;也助长了社会不正的风气, 学生本来是有专业水准的也变得无自信, 家长更是心甘情愿迎合这样的风气, 逆来顺受好像成了音乐教育中的“美德”。看似“简明扼要”的时期, 其中暗藏机关, 音乐教育显得庸俗化、复杂化了。其他地区这种现象严重, 我们内蒙地区更是山高皇帝远, 得抓一抓了, 拯救内蒙音乐的明天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 我国高尖端院校实施了特长考试制度 (既要求文化水准, 又要求专业水平的真正能力上的考核) , 总让一少部分学子、家长、音乐教师释怀, 无需废无用之神, 是你的只能属于你, 不要让高中的音乐教育出现断层的阶段!

4、音乐高校

相继内蒙地区成立了音乐教育的高级学府, 音乐教育到了纯粹阶段 (教学方向目标化, 培养音乐人才目标化等) 。按道理说, 此阶段问题不会象上述那些阶段那样显山现水, 可是实际中困惑越来越多。我相信, 大多数身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教师有这样的心里感叹, “一届不如一届”!六个字!却这么沉重!什么地方不如?不如什么?心里明白, 就是说不出的一种感觉。真是无法表达明白, 时间的积累, 风气的形成, 性格的积淀, 不良循环, 在日月穿梭中轮回, 不修正, 不会自动到音乐教育的期望中!十多年前, 两所音乐高校 (内艺及内师大音乐系) , 学生数不过一千, 如今各自在工作岗位尽职;现在, 内蒙土地上崛起十几所音乐高校, 学生数一个院校总量近千人!毕业该行、毕业无业, 这仅仅是就业竞争激烈的表现吗?人数与学校数字大幅度改变, 开设的学科名字变了又变!从我们的毕业证上就可以发现专业名称的变迁!音乐教育服务大众, 多角度提供服务, 这是它的进步!可是时下盛行的扩招、人云亦云的设置课程方式, 真的就符合音乐教育的宗旨了?音乐教育中还有重要的一条是“因材施教”, 内蒙地区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虽然不能引领中国音乐教育, 那我们也不至于一味盲目迎合吧?再说学生的学习意识, 盲目攀高, 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淀, “重技轻理”现象比比皆是;学习导向失衡, 无目的、无目标、无层次学习;缺乏学习心理引导, 无力调整学习心态者大有人在。建立富有内蒙地区特色音乐教育体制的目标从现在就该着手调研了, 否则, 我们所面临的音乐教育局面是“高不成, 低不就” (眼高手低——高不成;学不致用——低不就) 。在这里, 我强调一下, 尤其是我们这个地区的音乐师范性教育为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绝不能忽视、掉以轻心!

以上是我们内蒙地区音乐教育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显现, 不难发现, 它们既呈割据状态, 又能串连成链状态, 如何打破这种格局, 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音乐教育在取得丰富的成果的同时, 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内蒙地区音乐教育分校内外两个线索, 针对校外音乐教育, 分析音乐考级存在的问题;针对校内音乐教育, 从四个层面分析音乐教育的缺失。

8.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八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形式上看是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

(1)抓应试教育风险小:为了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考、升学考,其他几门不抓或者少抓一点也无大碍,腾出时间与精力去抓考试成绩,不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保住了饭碗就行了;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本校的教学成绩在统考或升学考试中出现倒挂,而末位就意味着自己的绩效工资、年终考核、职称级别就意味着同样的命运,谁又愿意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过不去呢?

(2)受地区环境的影响:首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一学年中,都要对乡镇学校实施统考排名。这种考试马虎不得,你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参加考试,不抓应试教育行吗?其次,地区的经济环境条件较差,许多农村家庭因缺乏科学指导,种植收益低,亏损较多,家长希望将来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前程。加之一些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合理,使基础设施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和应用,更是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

(3)校长心理压力大 :随着绩效工资制度、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我们农村地区乡镇学校的当家人,只是照搬人家的改革做法,教师的业绩要进行量化考核后才能分配绩效工資及岗位的分配。这样一来,校长对自己的部下,既要知人善任又要照顾关系,加重了心理上的压力,一时拿不出过硬的方法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

2、从主观上看,部分教育当家人理论水平低,误把应试教育当作素质来抓

目前,农村乡(镇)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基本上是“门外汉”, 由于种种原因,被派到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担任中小学教育主管领导工作,抓起了中小学教育,这种现状理所当然地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不少农村中小学校校长,不仅文化素质较低,而且管理能力差,有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教育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也加强了,有许多走入了误区,把它纳入了企业效益管理的模式。把工厂制造产品合格率的方法,用来量化教师教学的成绩,用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升职称、聘用或低聘的标准,再加上操作上人为的偏差,使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扭曲了教师的形象,极大地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造成了许多教师心理的畸形发展,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 于是,什么快乐教学法、现代化教学啦,都得围绕着上级教育当家人的指挥棒转。许多地方,应试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可以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负面效应,甚至有的老师为了应付统考,改变了教学方法,作文指导课变成了背范文课。

二、解决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革人事制度,坚持任人为贤。改革人事制度,特别是改革农村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部用人制度,把任命制和公开向校内外招聘和选拔相结合的招聘制结合起来。加大公开招聘、充分竞争上岗的力度。真正把一些本身教学实绩突出,有文化素养、懂教育理论、会教育管理的行家,推荐到基层领导岗位上,破除封建主义的裙带关系,任人惟贤,不拘一格选人材。

(2)教改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教育改革要因地制宜,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四化宏伟蓝图的百年大计出发,真正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正如毛泽东同志三湾改编时倡导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不从农村抓起,从基层抓起,要完成三步战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谈何容易!只有校长负责制和集体智慧结晶的结合,才有真正的公正、公平、公开竞争,才能把教改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3)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对基层中小学的教育投入,彻底根除当前校舍破、旧、险,现代化设备基本空白多的现状,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证。

(4)研究全面的考试与考核的评价方法:必须真正改变单一的、静态的书面考核所取成绩作为质量检查的标准,不仅要有知识掌握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人格的评价、认知能力的评价、身体器官的发育功能、心理状态的评价。 考核应用的方式,不仅要有口试、笔试,不仅要动脑筋思考还应有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目前国家的中考政策已有了重大的改进,但是从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批技术人才的根本上来说,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和调整。

(5)提倡全面的教学检查:当然,这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对学生的全面的考核,能够做到像中考、高考一样的考核与测试,才能够全面地评价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6)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9.幼儿家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九

一、忽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

许多父母忽视了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幼儿语言的培养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课,和同伴交往、交流,他们的语言肯定会得到发展,回到家后就没必要在浪费时间对其进行更多的语言教育。从而,父母们就忽视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他们在幼儿面前会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父母们不注重讲话的方式,说粗话、脏话。父母们也不注重幼儿早期读物的选择,他们很少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选择语言材料。因此,父母们选择的语言教材不是文字过多,就是图像过多,这都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父母与幼儿交流过少

语言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前提,但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与幼儿交流或是很少主动与幼儿交流。大部分父母只有在向幼儿提出某种要求时,才与他们进行较长时间的交谈。有时幼儿会向他们讲述一些事情,有些父母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会导致幼儿不愿与人交流。

三、未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幼儿父母往往会忽视幼儿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素材。例如:当天气变化的时候,父母不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很少有父母会对幼儿说:“姚姚,看!天上有乌云出现,快要下雨了,我们进屋好吗?”又如,当幼儿看到树的时候,父母们很少会让幼儿说说这树的名称、数量、特点等。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缘自生活”的原则。

四、父母缺少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10.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

现在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好吃的留给孩子吃,好看的留给孩子用,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明明是错误的行为,却要百般庇护,从来不说“不”。家长们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更是把他们当成“小王子”“小公主”“小上帝”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要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不会谦让,不能与人友好相处。

二、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

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在上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家长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们则吃着零食。甚至在学校里也可以看到,家长们帮孩子打扫卫生,而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在谈笑,在追跑打闹。在家里很多大人围着孩子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三、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现在的家庭一般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全家都视其为珍宝,寄几代人的希望于一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就显得特别突出。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其设计好了将来,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所设计好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年龄特点、兴趣等实际情况。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发现孩子稍有“过失”,就立即发怒,不知道冷静,也不顾是否有人在场,就当着众人的面对孩子严加呵斥。而有的家长经常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你真笨,某某比你小,学习成绩却比你好,”“我对你太失望了,每次都是倒数第一。”这种家庭教育的盲目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但不能激励孩子,而且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伤害,甚至会使孩子怨恨父母,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如今,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多少孩子在重压之下,在父母失望的哀叹声中,选择放弃生命来解脱自己,这样的悲剧让人心痛,更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四、忽视亲子教育,亲子关系淡漠。

11.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一、当前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礼仪教育实效欠佳原因固然很多,但从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现状看,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的严重的价值目标功利化、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教育方法简单化,则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1.价值目标功利化

这既表现在认识上,又体现在实践中。从认识上讲,“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的狭隘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对道德教育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在实践中则搞短期行为,只求迎合,不顾真实的和长远的效果。这种浓重的功利化行为,忽视了或者说是无情剥去了礼仪教育对青年学生人生价值的赋予、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升擢功能。礼仪教育在其本质上属于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正是基于此,“道德”一词才释为“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如果说礼仪一词表征的是一个人外在行为方面的谈吐优雅、举止得体等合乎“礼”、循于“仪”的话,那么,这个外施的优雅和得体正是“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反思目前我们在礼仪教育价值目标上存在的偏颇,很大程度上正是漠视了学生在对文明礼仪规范认同过程中内在精神的需求和向更高善的归依的心灵感受。低俗的教育目标导致重在塑造学生心灵的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充斥于耳的“规范”、“要求”训戒,扼杀了学生内心的激情和诉诸心灵的自我精神体验,结果大大阻碍了学生向完美人格高峰的攀登。

2.教育内容单一化

表现为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机械论观点。普遍的认识和作法是:既然是礼仪教育,就是给学生介绍、宣讲和阐释有关礼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帮助学生进行一些礼仪行为训练,因而,忽视了一个对提升学生礼仪至关重要的基础问题——知能结构。如果说礼仪内在的或者说主要的属于一个心灵问题,那么这个内在的心灵问题是不可离开外在的知能支持的。教育学已科学揭示了存在一个人自身的“知——能”结构关系,在这里依照我们的任务,还应该进一步把“知——能”结构关系完善为“德——知——能”结构关系。“德”虽然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目标,但缺乏“知”便不能启迪“德”,缺乏“能”便不能履行“德”。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能结构恰是一个人心灵品性赖于存在的“物质”基础。目前在礼仪教育内容问题上存在的偏颇,恰恰忽视或者说认识不到这个基础的重要性,学生普遍缺乏礼仪赖以提高的宏基厚土,因而,礼仪提升缺乏后劲或自我成长性。

3.教育方法简单化

表现为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漠视学生对提升礼仪的内在精神需求和心灵感受,把学生单纯地视为礼仪规范的接纳器,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教法简单还表现为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闭门造车,坐而论道,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和礼仪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中去体认礼仪要求,很少的所谓实践也往往为琐屑的行为训练所取代。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消积后果只能是:①由于缺乏礼仪教育中有价值的启迪而影响其人格的提升;②由于缺乏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性训练而限制了其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礼仪教育效能的对策

存在于当前礼仪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偏颇,是造成礼仪教育实效欠佳的主要症结所在。对此,笔者认为在纠偏治颇、切实增强礼仪教育实效的问题上,应积极地采取如下对策。

1.提高对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绝非只是为了完成德育目标所规定的形式任务和学校求太平、避忿争的权宜之举,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道德风貌和我国社会安定有序、文明进步和健康和谐的战略举措。礼仪提高对于个人、社会和民族都具有终极的价值意义。这种意义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往程度的提高和社会更加开放时代的到来,愈加显得重要。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去对待礼仪教育,不仅对学生负责,还要对社会和民族负责;不仅对学生在校负责,还要对他们的终身负责。

2.确立科学的礼仪教育价值目标

礼仪教育价值目标应该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价值内涵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位为着眼点。因此,应该坚决摒弃礼仪教育价值目标功利化,搞短期行为的错误认识和作法,对学生真正地实施礼仪教育,使我们的每一种礼仪教育形式都被赋予精神的内涵,成为启迪学生人生、完美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3.在礼仪教育内容上实施厚土宏基工程

通过进行与提高学生礼仪相关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礼仪赖以生成的知能基础。为此,应树立大礼仪教育观,除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外,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1)健康人格教育:通过这一教育,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优化学生人格结构,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使他们逐步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独立、自尊、理性、自由、自为和“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立于天地之间的道德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趣,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和协作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处变不惊、清醒从容、胸怀坦荡、视野开阔、热爱生活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重视对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

(3)角色转换教育:使学生懂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仅是多重的,而且是流变的。适应交往的需要,因时因地、文明得体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因此,每个人都应具有敏锐的角色转换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交往的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身份、地位、主次关系,等等,做到平等而真诚,豁达而乐观,从而创造融洽而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

(4)健康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他们对各种美,特别是社会生活中不断翻新出现的“假美实丑”现象的鉴别能力,不为世俗的“美”所累,不为乔扮的“美”所惑,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内在和外在都符合礼仪之美。

(5)语言交际能力:美好的心灵、稳定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传情达意。生活中因讷于言或一句不得体的话令人尴尬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口语交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对此,既要从广义上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增加他们对社会心理学、风土人情知识的积累,又要通过一定形式,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摒弃陈旧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法是求诸心,而目前在我们礼仪教育中的方法则多求诸书本。这两种方法都从根本上脱离学生发展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其弊端和违反科学性如前所指。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摒弃陈旧教育方法,就应该使教育建立在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生活两个实际上。首先,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特别是要重视学生在对礼仪规范认同过程中的心灵感受,注重帮助学生通过对礼仪规范的体认而合“礼”循“仪”,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格,满足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教师要切实树立学生的人格发展观。其次,打破过去那种单向传授和坐而论道的做法,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进入教育活动过程之中,通过对符合礼仪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去体认礼仪要求丰富的价值内涵。再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心理空间,提高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礼仪素养,还可以通过这一活动,使他们从中品味自己或他人的礼仪素养品位,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更加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肖川.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中国教育报,1999-12-4.

12.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篇十二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现状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1999年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1100多万人, 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地位清晰,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断推广的人才培养特点, 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上手速度快, 因此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据统计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和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 就业率为64%, 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达84%。其中, 专业对口的逾50%, 专业不对口的约占32%, 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育地位不断提升。

二、目前, 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1.盲目扩大招生。

在此并不是要否定扩大招生, 而是我觉得学校或各系的招生数量应该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相配套。很多学校出于利益考虑, 希望招来的学生越多越好, 但随之而来会面临很多问题:其一, 生源素质得不到保障, 为了能招到学生不断下调分数线, 何况还有一些照顾的学生;其二, 行政班级人满为患, 一个班级四五十位学生是很常见的情况, 这对班级管理和教学效果影响负面较大;其三, 当学校教学设备有限时, 往往要合班上课, 而我觉得一些专业重点课程及互动的课程不应该太多人一起上课, 教学效果差;其四, 教师满负荷工作同样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2.新教师培训较少。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 很多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除教师资格证培训外) , 也没什么授课经验, 为了不至于出错, 这些教师会根据以前的听讲经验来上课, 也就是说以前的老师怎么给他们上课的, 他们也怎么给现在的学生上课。但是这种“不出错”的方法其实问题很大, 教师们的大学至少是本科以上的院校, 而现在所教的是高职的学生, 本身这两种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就不同, 培养的人才也不一样, 更何况学生的素质、世界观、价值观都不相同。因此, 按自己的经历来教学完全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教师任务过重。

当学校招生过快的时候, 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会加重。一周二十几课时是常有的事情, 多的时候甚至会有三十课时, 而且往往是“多头”教学, 即一人一学期承担三门或更多的课程。显然在这种情况下, 要保证每次课都有一份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是很难实现的。更何况, 在为教师排课的时候有时并不是完全按擅长专业、课程安排相应的教师, 而是看哪些课程缺老师了, 临时让某些老师顶上。对于这些老师而言, 本来教授的就不是擅长的领域, 自己都是新人, 如何能做到讲课旁征博引、成竹在胸?而这种情况往往也是学生所反感的。

4.重科研轻教研。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研现象。对于学校而言, 搞科研出成果意味着师资实力雄厚、意味着申报示范性院校有漂亮的材料;对教师而言, 科研成果意味着能力和职称。所以, 有些教师逐步脱离于教学, 专心搞科研、发表论文, 享受其成果。就算是有教学任务的教师, 迫于某些原因, 往往也要承担指定的科研工作的压力。这样一来, 学校的科研氛围逐渐浓烈, 而教学氛围慢慢淡薄。本来教师为了要上好每一堂课,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案等,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时间被大量的科研任务占用, 无暇顾及教研工作。

三、高职院校应对策略

1.加强对新老教师的培训、交流。

我认为光靠教委每年一轮的培训推广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受众有限, 推广速度比较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每所学校要加强对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相关专家开设公开课、讲座等各种形式全方面展示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2.科学合理地为教师排课。

使教师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考虑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经验, 教师第一次教完一门课程后, 会对这门课程做一些回顾和总结。在第二次交这门课程时, 会注意保留之前好的教学经历, 对之前教学效果不好的部分会调整教学方法。因此, 经过几次的授课, 教师对这门课程会很熟悉, 知道什么地方用那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因此, 个人觉得每位教师教授的课程应比较固定。

3.重视教研工作, 视能力安排科研任务。

高职院校并非科研单位, 科研工作不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作为学校和教师, 最大的任务是要教授学生, 培养有用之人才, 而不是对个人的利益孜孜以求。从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角度来看, 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主要也是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学识、有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俱备的人才是首要目标, 这其是也高职院校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 我认为某些教师和领导需要转变一下观念, 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工作教学任务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之下, 再从事一些科研工作。

4.落实校企结合, 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就进入学校任教, 而本科以上的教学本身就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因此, 这些教师从未参与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 知识完全来局限于书本, 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 其知识结构不符合高职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不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 我觉得对于中高职院校而言, 必须要花费较大的精力于教师下企业实习, 参与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 一方面, 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 经过企业实践之后,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真实案例, 并且在教学时比从网上或其他途径引用的案例更有说服力, 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办好学吸引更多的生源是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如果学校教学能按照岗位为本, 实践为先, 重应用、教学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新理念来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拥有一批切实为学生考虑, 善于因材施教, 重视教研工作的师资团队, 那我们的学生将会获益匪浅, 真正能愿意学且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同时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马树超, 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2009, 5.

上一篇:《炮手》续写作文450字下一篇:小学生尊老爱亲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