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咏雪》阅读答案(精选8篇)
1.现代文《咏雪》阅读答案 篇一
静静伏在书桌,悄闭双眼,书香满溢心间;轻轻闻见,溪水恬恬,它拍打着石岩,激昂奏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
①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②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上来,目光凝视着远方……
③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④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在城里念书,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服……
⑤我的眼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嘴角抽动了半天,也没有吐出一个字。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嚼,衣服不太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哟!”
⑥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我,似乎要说出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⑦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糊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
⑧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⑨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
⑩父亲忽然怔住了,嘴角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哭了。
⑩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那黑瘦的身体,我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⑩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对“我”的希望及关爱的几件事,请概括出其中的三件。(3分)
(1)
(2)
(3)
2、阅读文段,联系全文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4分)
(1)第③段“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一句中的 “希望”是指什么?
(2)第四段“父亲老了!”这一句子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 的性格特点。(4分)
4、联系现实,用一段话写出你品读了本文后的感受。(50字以内)(3分)
答案:
1、(1)读小学时,“父亲”常在家中等我放学,“鉴赏…‘我”的作业;(2)上了中学,“父亲”进城给“我”买衣服,叫“我”试穿衣服;(3)读中学,“父亲”常来学校,给“我”送钱;(4)放假后,“父亲”因为“我”获奖而高兴,因为“我”买茶叶而生气、内疚。(3分,视考生整体概括的程度酌情给分)
2、(1)“父亲”希望“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2分,意思对即可)(2)体现了“我”为“父亲”过度辛劳、日渐衰老油然而生的心酸及敬爱之情,并决心努力学习,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也可)(2分)淳朴憨厚、勤俭耐劳,细心关爱儿子(2分,答对其中两点性格即可得满分)
4.开放性试题,能联系实际、谈出感受,语句顺畅即可。(3分,联系实际1分,谈感受合情合理2分)
提示:可谈文中“父亲”关爱儿子给你的感受,或者谈现实中你对父亲给你关爱的感受;或者可谈你如何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关爱之恩。
父亲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
2.现代文《咏雪》阅读答案 篇二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上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 同时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外文章进行分析和阅读, 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目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当前中学现代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能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 有些文章只需要学生了解大意即可,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出线索, 抓住关键点, 情感要随着线索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教师就应对某条线索进行重点分析。
2. 教师队伍年轻化
随着现代教师编制考试盛行, 中学语文教师也越来越年轻化, 他们往往缺乏经验, 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鸦式”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久而久之, 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
3. 缺乏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分析、认知、质疑和评价等, 这些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都容易受到偏误、疏漏和忽视, 主要有两种: (1) 在课堂教学中, 以听代读、以讲代读, 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注重了群体阅读, 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没有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 阅读教师的目标短期化、不明确, 前后文章不能很好地衔接, 有的教师甚至把阅读教学的能力简单地等同于以记忆为主的识记要求, 把现代文阅读教学等同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对策
1. 快速搜索目标
《五柳先生传》曰:“好读书, 不求甚解。”就是说经过快速阅读, 概况了解文章主旨, 掌握文章大意。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 快速找出问题的指向, 具有快速性和针对性。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在阅读时如果教师只是对着书本念, 学生听到的只是枯燥的字、词、句, 就不能真正地体会作者内心真实世界, 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自然美和风景美。文章重点是要跟随荷塘夜色的顺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转移, 在了解重点后, 再按照已有的思路去跟随作者的顺序和足迹, 从而体味其中的情感主线。在阅读这篇文章时, 可以快速地找到“荷塘前”——“荷塘中”——“荷塘后”这种空间顺序, 按照这种空间顺序分析不同景色的变化, 理解作者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2. 抓住阅读“面”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多种版本, 但不管是哪种版本都是按照传统的文章选取模本, 都选用了许多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议论文时要根据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论证方法、论证材料, 分析论证语言, 从而理清论证思路;教记叙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线索, 掌握要素, 分析人物和事件、结构;教小说时要求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 把握主题。
3. 激发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阅读笔记, 并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把平时在现代文阅读中碰到的好词佳句或者现代文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等记在一个本子上。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教学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对文中的思想有分歧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釆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或者举办一次竞赛活动,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形成爱阅读的氛围。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 对中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再按以前那种封闭、固定的教育模式, 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贴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解决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断调整反思,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摘要:现代文是中学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怎样进行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文阅读除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外, 更要做到对文章深刻认知与感悟。本文在分析现代文阅读教学时碰到的一些问题, 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希望能对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宏斌.信息化时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J].语数外学习, 2013 (5)
[2]陈锡能.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及有效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 (S1)
3.现代文答案中常见错误简析 篇三
常见问题一:答案不正确
学生答案中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答案不正确。仔细分析答案,从中推敲原因,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除了不会做之外,审题不清是学生失分最重要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到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有几问,题目是怎么问的,做题时要确保有几问答几问,怎么问怎么答,弄清问题的要点及重点。这样,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常见问题二:答案不准确
许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呈现与参考答案相关但并不准确的情况。他们的答案往往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状况。让人觉得说他答案不对吧,它又有点相关,说它对吧,它又不准确。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表述不准,或者是图省事直接从文中抄录语句回答。
事实上,除了试卷上的题目明确要求用文中的话回答外,一般情况下,答案是不可以从文中抄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当然同时我们還需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准确。简单来说,就是既不可照抄原文,又不可脱离原文,应当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常见问题三:答案不全面
答案不全面,这是大多数学生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现代文的题目做完,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或多或少会对一部分,但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不全面的。是否剩下的答案学生都不会呢?分析下来,我们发现那倒也不是,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全面考虑问题的做题方法。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首先做题时心态要平和,不可急躁,要仔细考虑。其次,要用全面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最后,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做题时要注意从前往后拉网式阅读、筛选、归纳要点,做到这些之后,答案相对而言,就会周全多了。
常见问题四:答案不简练
答案不简练,是学生答案中的又一个常见问题。学生的答案往往是重量不重质,常常是一个得分点就将答案区域写满,这样看起来答案好像已经写了不少,但实际上答到的得分点确实十分少,
而阅卷是以得分点判分的,这样就造成了字多分少,或答案啰嗦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对自己的答案无把握,于是他们就尽可能地多写,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不会概括。
因此,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对于只会抓量而不重质的学生,应该帮助他树立得分点意识,杜绝无目的的答题习惯。对于不会概括的学生则应该帮助他们掌握概括的基本方法,强化语言的凝练性。
常见问题五:答案无条理
教师在阅卷时常常会觉得学生的答案混乱无比,毫无条理可言,更无层次可讲。他们的答案往往是颠三倒四。这是因为学生做题时常常无目的性,答题时过于随意,无计划性。
要想改变如此情况,我们当引导学生做题时要分点作答。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得分点作答,合并相同点,罗列不同点。
在做题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教会学生避免“四不一无”现象,那么学生们的答案就不会有问题了,现代文得高分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学生也就不会再畏现代文如洪水猛兽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4.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试题。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①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②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没有留心。
1.我不爱放风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两个“他”的含义是:
①指_____________
②指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第二段内容写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一段中分别从肖像、神态、动作三方面描写小兄弟的词语。(每一条至少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划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这些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①风筝 ②小兄弟
3.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小兄弟
起因: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经过:发现他在小屋里做风筝
结果:“我”给他折断、踏扁了。
4.肖像:瘦得不堪(多病);神态:呆看(出神);动作:跳跃(惊呼)
5.语句: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五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4分)
(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试题答案:
(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4分)
(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原诗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1)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2),自怜头白始为郎。(3)雨滋(4)苔藓侵阶绿,秋飒(5)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6)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7)
注释:
(1)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负责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李侍郎,李进。李进迁兵部侍郎的时间当在宝应二年或广德元年(七月改宝应为广德),即公元763年。
(2)四十强:一般来说,所谓“四十强”,是指四十岁所过不甚多。岑参是年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
(3)始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称尚书郎,包括尚书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员外郎。岑参于广德元年(763)秋“入为祠部、考工二员外郎”。
(4)滋:润。
(5)飒(sà):风迅疾貌。唐杜甫《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四引徐安人《秋扇》诗:“西风飒高梧,枕簟凄以清。”
(6)旅雁:迁飞之雁。
(7)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两句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
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连岑参的好友“诗圣”杜甫也曾经上诗权贵,献赋天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据研究资料,岑参与李进有一年时间同时在雍王府供职,虽然一个是品低职轻的文官,一个则是品高职重的武官。但是,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其“识度清运,议论雅正,佳名早应,时辈所仰”(杜甫、裴荐《为补遗荐岑参状》),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遂成佳句以献之。这里才婉转地点出了由读书而产生的“幽兴”。
6.蓝月阅读答案现代文 篇六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去。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那小子,吃饭就像一头小牛。
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爸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车或者打出租车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他说中,记住了。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司机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一块钱!哎。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问,投这箱子里?对。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透过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他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爸,大山外面是啥?他说是大城市。儿子又问,爸,城市里有啥?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爸,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他说好小子,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爸,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爸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啊,你们好好地就好。说这话他的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汽车喇叭里响起一个亲切的女声:乘客朋友们,现在是上车高峰,请主动往里边走。请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谢谢!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外面的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他纳闷地往人群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紧紧靠着她的妈妈,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
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说难听点他简直就像米饭上突然飞来的一只苍蝇。
他不由自主地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真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的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一次都没有舍得用过。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有的还捂住了鼻子。
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
谢谢你,爷爷。
是和他说话吗?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当然他什么也没做,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儿,而是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 节选自《小说选刊》.03,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请完成下列填空。(4分)
情节:坐上公交,他的心理:自豪。情节:空位待坐,他的心理:纳闷
情节:邀坐被嫌,他的心理:(自卑)
情节:下车返程,他的心理: (失落)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例1:公交车上,“他”空开身的位子,招呼小女孩和妈妈的热心,与小女孩妈妈的嫌弃,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他淳朴善良,又表现小女孩妈妈的世俗,点出了人与人不懂得相互尊重的社会现象。
例2:他挑了最好的土豆想去城里看望儿子,儿子却推说“这阵子很忙“,两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写出了他对儿子的疼爱,又表现了儿子的冷淡、敷行的态度,点出了子辈对父辈的情感缺失。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2分)
“惬意”的意思是:满意;舒心;舒服。
写出了“他”坐上公交车去城里看望儿子时内心的高兴,也表现出他因为儿子成为“城里人“而感到自豪。
(2)他不由自主地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真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2分)
蜷缩,指蜷曲而收缩,生动地表现了他因自己邋遢而自行惭秽,难堪的情状。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空位“的含义和作用。(5分)
含义: (1)座位上缺人: (2)社会上缺包容,人们对他尊重与包容的缺失: (3)儿女对父母缺少关爱。
7.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篇七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8.现代文阅读训练 篇八
安静的额尔古纳
赵丽华
想当年,成吉思汗肯定在这里蹲下来,掬水喝。面对额尔古纳河,我如是想。于是我也蹲了下来,掬了一捧水,喝下去,清而且凉的水从唇部直接通过喉部,到达腹腔深处。我想成吉思汗真是幸福,能经常喝到这里的水。其实,成吉思汗就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而且他还站在这里,对他的几个儿子说:“你们不必并行,天下地面尽阔,叫你们各守封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钺译,翁独健校,商务印书馆出版。)
“地面尽阔”这句话,只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才可以体会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纵目远望,好一片开阔视野!在内地局促的城市和乡村无论如何不会、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当然了,这句话出自成吉思汗,这个所辖疆域最广、所辖人口最多的、中国最大的干部。也就是他了,除他之外,还有谁有如此的胸襟气度?我甚至想像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并不重,只是那么随口说出,聊家常一样,但已足够让我折服了。
我们是沿着额尔古纳河一路向北进发的。从草原、湿地地貌一直到以樟子松林和白桦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地貌。一路上,地广人稀,好个不为人知的美丽风景!草地是草黄色,翻耕过的土地是黑色,樟子松林是绿色,而白桦林的树干是纯白色,叶子却是最灿烂的黄色和红色!天空是宝石蓝的颜色,夜晚是满天硕大的星斗,与之对应的是曲折委婉的额尔古纳河,无言地穿插在草地森林之间,清澄明澈,泛着微微的光亮。
正因为这个世界闹得很,所以格外喜欢安静的事物。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安静的事物吗?在如此日新月异的广告时代,甚至一块石头都在努力地发出声音,以抗拒自己被忽视和被遗忘的命运。只有额尔古纳是安静的?这条不发出任何声音的河流,它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人、畜及所有的植物。即便它哺育过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人物,它也仍然安详的,无一句夸饰的语言,静静地流淌,毫不骄矜与造作。我被大美所撼,不敢夸张地大叫,不敢说话,不敢吐一个简单的“美”字,只有肃穆地睁大眼睛,每个毛孔都张开,张开,以更充分地感受和体味它,满怀崇拜和朝圣的心情,像被爱情所击中。
(选自《散文》2005年第4期)
1.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提到“地面尽阔”这句话,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
2.从文中看,“曲折委婉的额尔古纳河,无言地穿插在草地森林之间,清澄明澈,泛着微微的光亮”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3.第三段中主要写了作者沿额尔古纳河北行时所见的哪些景致?这些景致有什么特点?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成吉思汗的故事入题,并且在文中多次谈到成吉思汗,这样写的目的是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来衬托伟大的人物。
B.作者之所以说成吉思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成吉思汗喝过清凉甘甜的额尔古纳河水,并且喝这条河的水长大。从而侧面赞美了额尔古纳河。
C.文中写“世界闹得很”“广告时代石头都在努力发出声音”,旨在反衬额尔古纳河的安静与恬淡。
D.最后一段“像被爱情击中”一语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额尔古纳河的喜爱与崇拜心情。
E.本文是一篇游记,但记游的笔墨花得少,议论的文字却很多,因而缺乏艺术感染力,不免有些遗憾。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8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
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一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地就是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选自《散文》2005年第5期)
5.文章第一段不写河流而写自来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6.作者说“河最像时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则说“逝者如斯夫”。请问他们从河流当中各自悟到了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启迪)?
答:
7.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一语让人不由得想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训,令人浮想联翩,感触颇多。
B.“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一语是为了说明河流“览历深广”的特性。
C.“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一语意思是说,河流的目标在于远方,它像时间一样“不舍昼夜”。
D.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不相符的,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处败笔。
E.篇末说“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是因为“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令人不知河到底要流向何方。
[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旨在表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壮阔,同时表现成吉思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下转62页)
(上接55页)
2.额尔古纳河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人、畜及有植物,即便它哺育过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人物,它也仍然是安详、宁静和谦逊的,无一句夸饰的语言,静静地流淌,毫不骄矜与造作。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和美丽的心灵!(大意如此即可)
3.①草原、湿地、樟子松林、白桦林、蓝天、星斗及额尔古纳河(特别要注意不能遗漏本文的主角——“额尔古纳河”)②特点:五彩缤纷、不为人知、美丽迷人(不可笼统地答“美丽”)
4.AE (A.应是用伟大的人物衬托大美的额尔古纳河,E.“缺乏艺术感染力”错)
5.①衬托:用自来水衬托河流。自来水是稚嫩的婴儿,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而河流是永不止步的智者。②引出下文对河流的叙写,使行文显得舒缓自然。(大意如此即可)
6.作者认为河像时间,它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意气决绝,勇往直前,带给人坚毅执着的感觉,具有义无返顾的精神;孔子笔下的河流是时光的象征,它不舍昼夜,一去不复返,带给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感觉,使人产生珍惜时光的启迪和浪费光阴的愧疚。(能自圆其说即可)
7.在作者看来,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也不能让它停下脚步,它目光远大,勇往直前,不管道路是否曲折艰险,也不管前面是否荒蛮绝路。河是智者的化身,河是勇者的象征,其生命在于运动,其价值在于追求。(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咏雪》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蓝月阅读答案现代文07-24
惊蛰现代文阅读答案07-26
雷雨现代文阅读答案07-27
月光满地现代文阅读答案07-22
初一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9-19
南辕北辙现代文阅读答案08-26
《一面》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09-07
现代文耐磨的人生阅读答案09-11
大脑的秘密现代文阅读答案10-18
思维的乐趣现代文阅读答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