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

2024-09-12

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共15篇)

1.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 篇一

合同编号:

*********合作协议

甲方:XX大学

乙方:

经XX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协商,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集成各类优质资源,增强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增强研发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技研发合作,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合作内容

根据本次项目的研究目标,确定以下合作研究内容:

1.2.3.三、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与乙方合作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2.与乙方合作就具体研究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提供实验室及相关的科研设备、仪器等;

4.负责对乙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等;

5.(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与甲方合作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2.与甲方合作就具体研究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负责实施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

4.提供考察、交流、咨询、论证等必要条件;

5.四、研究经费

五、技术权益及收益分配

1.项目合作期间的研究成果,由甲乙双方共同享有专利申请权以及获得的专利权;

2.双方共同协商决定是否向协议外第三方转让本项目的合作研究成果;

3.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乙方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乙方完全享有;

4.项目的研发成果获批的各类奖励及奖金等,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六、协议生效、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有效期

年;

2.本协议履行过程中有任何变更、补充或修改,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变更合作协议,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本协议;

3.本协议履行期间如因单方面原因提出中止合作的,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方终止本协议。

七、保密条款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甲乙双方在协议有效期内应对研究资料承担保密义务,共同拥有项目技术研究报告。项目完成后,双方不得向协议外的第三方泄露本项目技术资料,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八、其他

1.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合作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2.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仲裁机构或法院进行裁决;

3.本协议一式六份,甲乙双方各执三份。

甲方:

(盖章)

乙方:

(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期:

****年**月**日

期:

****年**月**日

甲方项目负责人:

乙方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甲方账号信息:

单位名称:XX大学

纳税人识别号:

地址、电话:

开户行:

XX大学支行

银行账号:

2.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 篇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 “产、学、研、政” (即“产学研政”, 为“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之简称) 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四大主力, 也是创新能力的实施载体与实现主体。但长期来, “产、学、研、政”往往处于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然而,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某一个企业或实体已不可能通过自身单一的力量来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创新竞赛。因此, “产学研政”实现合作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产学研政一体化, 是指将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政府结合成一个整体, 集“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 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以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 充分发挥各方的各自优势, 推动“研发与生产, 科技与经济,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和统一的协同合作、制度变革与创新实践过程。产学研政结合创新问题, 现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并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3]。

产学研政的有效结合能显著地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凸显。文献[4~7]以不同地区为案例分析了产学研政结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或如何有效实施产学研政结合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提供政策保障

双流先后制定了《中共双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双流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双流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意见》、《双流县—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孵化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等政策法规, 为“一抓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年度计划内容逐步扩大, 增加科技攻关和软科学研究, 以及后来增加微机推广项目, 1985年开始以推广普及农村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星火计划”, 1988年开始“新产品试制 (鉴定) 计划”, 1989年开始执行国家科委的“火炬计划”。这些专项计划的具体科技项目, 无论是国家科委安排的, 还是省市科委安排的, 都纳入县科委的年度计划实施。

从2002年起, 双流县建立了“双流县科技成果孵化资金”, 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资金200万元, 用于支持双流企业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成果孵化。孵化资金作为加强院地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 为地方与科研院所搭建了一个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平台。“以孵化资金为引导, 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 以企业为主体, 以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目标”的合作模式, 调动了双方积极性, 孵化资金成为政府吸引科研院所技术资源进入双流企业, 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先后有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上海核工程设计院等20余所科研院所通过孵化项目与该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02—2005年, 经县政府批准, 孵化资金共资助29个孵化项目, 财政出资680万元, 共引导企业出资8 336万元。2004年, 一部分孵化资金支持的企业, 当年入库税收达14 200万元, 2005年达15 000万元以上, 是财政投入孵化资金的22倍, 这29个项目全部实现产业化, 产生了18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新增产值905亿元, 新增利税206亿元。新增上千个就业岗位。

二、加强院 (校) 县科技合作, 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

双流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采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共同研究或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 形成“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的跨区科技合作新机制。2001年7月, 县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签订了《关于建立中科院成都高科技产业园暨院县全面合作协议》, 开始了院县全方位合作。

1. 制定了“中科院—双流县科技合作战略分析与行动计划”。

2002年1月, 组织中国科学院知名专家进行了论证并通过省科技厅批准予以实施。该行动计划明确了双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广泛聚集科技资源,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全县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支持20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建成10个工程技术中心, 10个重点厂办研究所, 大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

2. 建立了中科院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科院成都分院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航空港开发区建成以光电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园, 并以此为基地, 将分院及中科院相关院所的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安排在该产业园落户。

3. 建立了双流县—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孵化资金。

以孵化资金为桥梁和纽带, 加强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与产业化, 着力从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建设、流域生态环境规划与治理、高科技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 促使双流企业和中科院各所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使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智力优势和科研成果, 与双流具备条件的企业成功实现对接。

4.“以孵化资金为引导, 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 以企业为

主体, 以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目标”的合作模式, 调动双方积极性, 孵化资金成为政府吸引科研院所技术资源进入, 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先后有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20余所科研院校通过孵化项目与双流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5. 双流县于2001年先后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

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农科院、北京林科院等30余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签订了科技经济合作协议, 进行了包括建立科技园区、中试基地、人才培训等多个项目的合作。例如引进北京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到双流建设西部水果中试基地, 上海交大农学院到双流建蔬菜中试基地、四川农科院到双流建水果中试基地等, 引进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到双流建设“中科院成都高科技产业园区”并与双流进行全面合作。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成为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重点联系县和建设县。

6.2001年双流县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顾红雅教授、浙江大学核农所舒庆尧教授达成了由他们向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申请允许在双流县种植转基因农作物, 待国家批准后, 正式向双流县提供他们研究成功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如转基因水稻、番茄、辣椒、土豆、花卉等。还与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育种工程中心主任阎文昭博士达成了在双流高科技农业开发区建设四川转基因作物及生物技术品种中试基地的意向性协议。

7. 双流县与上海交大农学院合作签字仪式于2001年4月6日在沪举行。

此举标志双流县“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国内最先进水平正式接轨。市委常委刘宏建和县长冷刚、副县长刘尚文、曾敏等出席签字仪式。上海交大农学院一直以“都市农业”开发和相关领域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为特色, 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 发展与提高都市居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原床农业” (种苗技术) 和“创汇农业” (高附加值农产品) 方面属于国内前沿。双方将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生物技术、园林绿化技术开发及农技干部培训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 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与上海交大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同时还聘请了上海交大蔡润、陆贻通两位教授为双流县人民政府高级顾问。

三、积极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 搭建科技合作的平台

1. 采取多种方式, 包括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行业

沙龙、协会等形式, 增进双流县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 促进沟通和理解, 实现优势互补。

2. 充分发挥双流县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

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所大学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通过搭建校内与校外资本、技术、项目、人才的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之间良好的信息互通平台, 构建以项目为纽带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内联外引, 实现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和转化。

3. 充分发挥双流县建立的光电、机械、医药三个推进办的作用。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集中人力、物力支持双流县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政府有效规划及积极引导

为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双流县政府积极进行开发区的规划及产业基地的建设。双流县积极组建和大力支持“有战略眼光, 有创新精神, 有超强魄力, 有驾驭全局能力”的县科技局的创新与创新工作。

1. 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 该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

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开发区, 是西部唯一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为一体的开发区。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为“一区两城” (21平方公里科研教育新城与28平方公里工业新城) , 现已开发建设面积39平方公里。目前, 已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 即以天威新能源、四川阿波罗太阳能等为龙头的光伏光电产业集群;以成都孚信、KTM球阀等为龙头的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以德国拜耳、恩威制药等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南玻集团、得阳化学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以嘉里粮油、西航食品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现有世界500强企业2家, 高新技术企业140余家, 上市公司10家, 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企业95家。

2. 着力打造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中科院成都分院与双流县合作, 在西南航空港省级开发区规划占地300亩, 共建“中科院成都高科技产业园”, 将中科院院属研究单位和优势企业的重点转化项目集中实施产业化, 建立光机电、电子信息、新材料专业园区。2003年, 光电产业园通过国家科技部的严格评审, 被认定为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该产业园首批建设工程已经于2005年全部竣工, 已入园的项目有高折射率反光材料、高精度机械密封件、激光加工设备、塑料光学元件生产线、光电传感器、医用光电仪器等;已入园的企业有成都科奥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光电所光学元件厂、成都光升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科经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四川科能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华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科领航反光材料有限公司等10家。2005年, 整个光电产业园的总产值达1.5亿元, 实现利税2 000多万元。

数字双流, 双流县科技局促成中科院成都计算所与双流县共建“数字双流”。2005年, 双方已签订了为建设数字双流全面合作的协议, 中科院成都计算所已与成都玛瑞电子焊接设备公司、英格数控刀具模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开始对这两个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四川开关厂已成为成都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

双流县化工基地, 双流县科技局促成中科院成都化学所与双流县在籍田镇共建双流县化工基地。2002年初, 双流县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已通过中科院成都化学所专家评审。当年11月11日, 中科院成都化学所组织了10多名专家考察籍田镇并与双流县10多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成果对接, 双方签订了共建双流县化工基地的协议。2005年, 全县上缴税收2 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有5家, 5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1家;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3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66%。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县域内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95%。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给双流县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学、研、政” (即“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之简称) 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四个主要参与者, 也是国家、地区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载体与实现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某一个企业或实体已不可能通过自身单一的力量来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创新竞赛。因此, “产学研政”实现合作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产学研政的结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由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可知, 任何项目要顺利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结果, 获得主要领导的支持及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 要通过实施产学研政的结合并进而达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各方主要领导应重视此项工作, 并用自己的威望及权威来影响其所属单位的其他员工。进而让实现产学研政的有效结合成为所有参与组织及各参与组织相关员工的共同目标。

2. 领导者应为具体的产学研政结合项目设置一个被所有

成员接受并认可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的设置有助于促使参与组织及成员的目标趋于一致。

3. 政府应组织各种研讨会, 组织产学研各方参与讨论, 从

而让产学研各方明白彼此“需要得到合作伙伴什么协助”及“能够提供给合作伙伴什么协助”。

4.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给组织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它打破了时空对组织构造的限制。

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实现在本文第三部分中所提出的虚拟创新群体的一个基本条件, 所以政府应加大信息网络的基础建设, 为产学研搭建一个交流的信息平台, 产学研各方能在此平台上自由的交流信息, 从而搜寻、了解及决定合作伙伴, 最终形成众多虚拟创新群体。

5. 科研院校要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主线的研究开发模式。

要创新观念, 转变思维方式, 从“先科研, 出了成果, 再找主顾”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的模式, 把科研院校的知识、人才、成果和地方的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先进生产要素

6. 企业要加大投入, 主动吸纳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

企业是成果转化中投资和受益的主体, 应提高创新动力和风险意识, 以科研院所为依托, 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只有在成果的研发阶段就介入, 才能实现有效的、源头性的产学研

摘要:创新能力现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及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升各级行政辖区创新能力现已成为各级领导者必须着重思考及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近年来, 四川省双流县积极推动产学研政结合, 县级区域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区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地发展。主要分析、总结及升华双流县在实施产学研政结合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 以期对各级领导者在提升各级辖区 (例如县级区域) 创新能力, 进而更大推动辖区经济发展的开拓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创新能力,产学研政联盟,区域经济,县级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 2007, (5) :9-12.

[2]徐瑾, 蔡则祥.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1) :63-66.

[3]宁凌, 张玉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 :111-113.

[4]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0) :35-36.

[5]方焱松, 钟华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服务安徽经济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 (1) :80-82.

[6]向大顺, 张大力, 全教生, 廖志鹏.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湘潭市政产学研合作的调研与分析[J].湖湘论坛, 2009, (1) :25-27.

3.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 篇三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5-0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突破还没有形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够理想,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往靠行政命令安排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办法已难以为继,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发展,克服其现存的问题,就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潮流,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并且都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前苏联的农林院校强调培养具有广泛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生产实践,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占总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上,且极为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多年来,为迎接21世纪新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挑战,各国高等农林院校更加重视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两个根本转变”及“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凸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和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背景下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时代内涵。

当前,大学与政府、企业组成了“三驾马车”,大学走入社会的中心,“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革“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积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企业和高校相互配合共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它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二者缺一不可,哪一方面缺乏积极性都很难搞好合作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尚未认识或认识不足,科技、教育对企业发展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带动作用时,其主动与教育科技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场所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在现阶段,拿出较多经费来开展合作教育是很困难的。

2.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合作教育的开展

我国职业学校仍没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书本知识多过实践应用能力,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以成绩为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使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未免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完成将来的实际工作。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往往把企业作为第二教学课堂,没有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没有将产学研融入一体,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为企业服务。企业部门没能从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相反还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的代价。因此,企业对这种合作没有积极性。

3.合作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认识不清楚

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交替错位。例如,有的学研方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并不希望转交给企业。而有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学研方提供交钥匙工程,但实际上对方并不能做到,因为产学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分工,不能相互取代。

另外,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资金缺乏等问题。

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主动树立适应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要转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大力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要改革合作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改变以往单一地把企业部门作为实习场所的传统合作模式,建立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种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教育才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政策,对于接受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企业,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来支持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教育部职成教司、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晔,李志中.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职教论坛,2004,(7)

[3]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01)

4.产学研合作协议 篇四

甲方:贵州遵义国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乙方: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宗旨

为落实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乙方的技术、人力等资源,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双方发展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推进企业与政府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甲方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2、接受乙方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乙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3、配合乙方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项目的市场调研,及时向乙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甲方的需求,可协助甲方做好编制企业的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双方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

3、根据甲方提出的竹柳项目技术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甲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

5、协助甲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6、根据甲方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派出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但项目协议。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双方再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贵州遵义国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或委托代理人:(签名)年 月 日

乙方: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法人代表

5.产学研合作-情况介绍 篇五

XXXXXX有限公司

产学研合作情况介绍

一、公司简介

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10年4月19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设立,是一家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技术的高新技术公司。公司以发展新能源、能效技术产业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低碳技术开发和服务业务格局,服务未来社会。

公司从2010年4月成立至今已开展多项研究开发活动,成功完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并且取得了七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公司一直注重研究开发活动,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实行单独项目立项。建立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研究开发活动的开展,注重研发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活动,以提高研发人员专业技能。

二、产学研合作情况

公司于2010年8月与XXXXXX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双方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合作开发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从2010年8月签订协议至今,公司同XXXXXX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已经成功开展多次合作。XXXXXX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并改进研究水平,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针对公司在研究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XXXXXX积极推荐合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公司定期组织公司科研人员在XXXXXX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公司科研人员的技能水平。公司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XXXXXX提供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为XXXXXX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公司还为XXXXXX提供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技术或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各种课题。

XXXXXX有限公司

6.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篇六

信息工程系

郭振民

陈天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刻阐明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层次,着重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二二三三”合作模式,即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以“人才培养质量”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咨询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获得了科研成果,得到了实惠,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受到工程训练,整体素质提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或项目开发掌握了技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结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二二三三合作模式

一、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

1.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调试员、编码员、测试员、检验员、管理员等。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应大力推广和提倡。同时,学校也应针对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使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衔接,与技术发展方向合拍,就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学者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为此,我系组建了由企业技术主管、政府部门、扬大学者参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审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我系的专业建设。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真实的现场环境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其核心是能力本位。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磨练,有些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亲自体验,反复训练,逐渐积累才有可能掌握和形成。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有些环节可以在校内完成,如某些技能训练,故障排查的实训等,有的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训练来实现,这样也可弥补实验实训室某些硬件条件的不足。最近,我系正在开发即将完成的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但是,校内实训场所同真实的生产现场相比,在真实性、先进性、复杂性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离开现场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经历的亲自体验是难以达到的。显见,现场实习环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除了具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之外,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管理到位,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不可缺少的条件。

目前,我系共建了8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5个挂牌,1个为省级大学生实训基地。近期,我们将进行遴选,确定其中条件较好,组织落实,确有实效的3~4个。

3.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特别象我们这样国家不拨一分钱的民办高职院校,只靠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即使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每个专业都要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因而,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和资源优势,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以完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

校企合作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合作的层次也是逐步深化的。1.在合作内涵上,着重做好三件事情。

合作内涵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的培养与聘任,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等十分广泛。但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应着重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由企业人士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也是学校联系企业,政府部门,教育专家的纽带,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实践环节的论证与审定,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指导,领航,把关的重要作用。

第二件: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对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人力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宝贵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困难。同时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老师或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发挥其技能专长,这将是学校“双师队伍”的最好补充和不可多得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件:重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促进和推动学生就业工作。

现在企业用人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仅看文凭,更看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懂得生活。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成为一个社会人。此外,我们还把企业老总请进来作专题报告,讲述如何成人,成才,创业;如何使自己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这种鲜活的现实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影响。从而,帮助和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

2.在合作层次上,不断深化和提升。

随着校企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大体要经历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形成三个不同层次。

 初期:学校到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作报告,这是浅层次的合作

 发展期:企业安排学生实习,给予技术指导,优先选用毕业生,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等。这是较深层次的合作,目前我院大部分系科都是属这种情况。

 成熟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承担教学任务,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学校利用自己的所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培训企业职工,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技术攻关等。此时,学校与企业便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深层次的合作,是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去做的。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院所具有的科研实力,而人才质量最终要由社会和企业来鉴定。科研成果必须要得到企业的承认才能创造效益。因此,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和开发出受企业欢迎的产品,就成为深化和检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与重要标志。

三、推进“二二三三”工程,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1.基本内涵

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以“人才培养质量”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使学校成为企业的 咨询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获得了科研成果,得到了实惠,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受到工程训练,整体素质提升,提高了学校的驰名度和影响力,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或项目开发掌握了技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结果。这一模式,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2.主要工作

——在技术服务方面,我们与扬州索行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完成了扬州技师学院多媒体实验室建设。我系郭振民、林玉祥和陈天文等多位教师被扬州市政府,广陵区政府和浙江高自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聘为科技顾问。增强了江海学院信息工程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在技术培训方面,我院与年销售额在250亿的神州数码网络公司组建了神州数码江海学院网络学院,扬州培训中心,利用我院良好的网络实验设备,于2006年12月1日-4日举办了第一期神州数码网络技术培训班,有省内近40个学员参加培训。今年6月份将举办第二期网络培训班。2006年暑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为琼花集团中层干部进行为期5天的计算机培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技术开发方面,我们与扬中科泰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合作,经过半年多辛勤工作,终于研制成功了JH-XXI型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系统,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大专院校,综合了电路,模电,数电,单片机,EDA技术与可编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化、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近期,将由扬州市科委组织鉴定。有为才有位,只有学校真正成为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校企合作才有稳固的基础,产学研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发展。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保障,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深入进行的催化剂。从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看,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目前,江苏省正酝酿出台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对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作为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开发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三大功能。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所具有的科研实力。我们务必痛下决心,以迎评为动力,狠抓内涵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实力,用优质的人才质量和先进的科研成果,赢得企业的认可,赢得社会的认同,走出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共同创造江海学院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 姜华斌、张新民,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4期; [3] 扬宏志,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办学水平,http:// 作者简介:

郭振民,男,教授,1941年11月生,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编委,“现代电子技术”杂志编委; 江苏省科技厅和扬州市科技局评审专家。

7.淮安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篇七

一是务实排查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向企业选派的科技政策辅导员的作用,深入企业和企业老板及技术人员一起排查。对有些因不了解外面的先进技术而找不出难题的企业,将通过组织带领他们到先进企业去参观考察等办法,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有些因难题涉及企业秘密而不愿透露、不愿公开的企业,将采取与企业个别交流等务实办法,打消企业的顾虑,了解到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是务实开展产学研合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组织带领企业,带着技术难题,广泛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洽谈,努力达成有实质内容、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务实解决技术问题。积极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技术问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让企业说了算。在活动结束后,市、县科技局的同志将经常深入企业,跟踪了解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对活动效果做出客观评估。

8.瞄准产业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 篇八

一、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产学研结合的枢纽在人才。广西化工研究院的做法,一是在联合研发中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利用本院的研发实力和生产实践,与中科院过程所、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与广西大学化工学院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广西民大、广西师院联合培养硕士生,就广西化工行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课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应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同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二是在专家指导下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把该院中青年科研人员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前沿问题研究。比如,该院选派具有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到厦门大学,参与中科院万惠霖院士项目团队关于炼油产品和生物质深加工的科学研究;选派科技骨干到中科院过程所,跟随中国工程院张懿院士及其团队开展石化绿色催化、CO2减排与高值化利用、炼油副产品高效利用等研究,大大提升了全院的研发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广西化工研究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据统计,近年来,该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500万元开发了46个项目,涉及清洁生产、医药中间体、石化深加工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问题,收获15项国家发明专利。

比如,该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研发“高COD工业废水专用功能性天然微孔处理剂”,使之成为高效、低廉的高COD工业污水净化处理剂。该项目已完成中试研究,可望短期内破解长期困扰该院的工业废水处理难题,这将有助于该院设置较高技术壁垒,与业内企业拉开技术差距,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产学研联合助推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广西化工研究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方促学、企方促研、双方互助”双赢双促的路子,建成了“两站”“两所”“四地”“五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体系,在院士工作站、人才小高地、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上,该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已有15项实现产业化、25项进入中试阶段,新增产值4000多万元,实现利润500多万元。

比如,该院与山东大学、广州甘蔗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微分子右旋糖酐生物法生产技术”,经过各方协同努力,创新了符合《中国兽药典》(2010版)新国标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生产工艺,克服了以前国内生产普通型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分子量大、吸收慢、注射时应激反应大等不足,将产品质量提升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此项目尚未结题就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今年年初上市以来一直供不应求,生产销售已达1000万元,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为广西化工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9.产学研合作活动的请示 篇九

关于与XX联合大学举行产学研基地 暨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及签约仪式的请示

市政府:

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生物技术领域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诊断试剂和新型结核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已列入河北省、唐山市重点建设项目。为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公司与XX联合大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拟定于4月18日上午在公司办公楼举行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XX联合大学产学研基地暨实践教学基地挂牌及签约仪式。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同时,对我市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届时,XX联合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将带领校院两级主管领导共十一人参加合作协议签订仪式。XXX公司拟邀请市政府领导及园区管委会、科技局、发改局、工信局、药监局和镇相关领导莅临指导,恳请市政府予以协调组织。

10.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篇十

乙方:_______

根据“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和“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为促进我公司产业技术先进性,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出谋献策,甲方与乙方经友好协商,就甲乙双方开展长期全面产学研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1、乙方向甲方开放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优先向甲方转让科技成果,帮助甲方解决生产和技术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根据甲方需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

2、根据甲方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甲、乙双方组成联合课题组进行研究攻关,联合申报各级政府的有关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3、在保障甲方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下,甲方依据相关计划安排,为乙方师生提供专业参观、实习、见习和科研试验的条件。乙方创造条件开设与甲方经营生产实际需要有关联的专业和专业方向。

4、乙方根据甲方需要,为甲方“订单式”定向培养本科生,学生在假期可到甲方实习,毕业后,甲方按择优录取的原则优先加以录用。

5、甲乙双方本着人才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人才交流:在保障甲方生产有序前提下,甲方选派科技专家为乙方学生授课、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乙方选派科技专家帮助甲方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活动。

6、甲乙双方开展其他有利于双方发展的交流活动。

7、本协议书有效期:自_______年_______月至_______年_______月,若有变动可由双方协商修订。

8、本协议一式肆份,双方各保存贰份。协议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_______乙方:_______

甲方代表签字:_______乙方代表签字:_______

11.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子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子;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29-02

随着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在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发挥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的不断增强,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其助推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因受传统观念、资金投入、市场需求、转化能力、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及地方发展水平与政策导向等影响,地方高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研究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的诸多因素,可以为有效解决地方校政企产学研合作难题、增强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一、地方高校影响因子分析

1.重视程度不高,脱节现象严重

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地方高校一般都重视申报和承担政府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特别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而忽视了产学研合作等横向项目对科研能力提升的促进及对纵向项目申报的支撑功能。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他们常常埋头于教学与实验中,对自身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来服务经济社会的责任模糊,加上他们不走出校门和生产第一线,生产实践经历不足,对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其埋头实验室产出的“试验型”和“技术型”成果必然与企业需要的“生产型”和“市场型”成果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缺少竞争力、打不开市场、成不了规模,也造成了地方高校技术人才和研究成果的极大浪费。

2.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有效转化

当应用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必须进行多次中试或实践,才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保障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性,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而多次中试或实践不仅需要承担较大风险,也需要较高的费用来支撑。地方高校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靠科研计划项目支持,由于项目经费不足、资金财力有限,政府的风险基金又因渠道不畅难以申请,加上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承担风险,最终导致一些应用性成果的中试或生产实践无法完成。在融资渠道单一、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便将没有通过中试或实践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了转化,这种转化的失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使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及科技成果失去了信心,这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管理机制导向缺乏,评价激励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仍沿用着传统的管理体制,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组织申报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纵向科研计划项目,过多地考虑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市场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造成科研人员埋头于文献和资料库进行科学研究、游离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科技成果认定上,则侧重强调成果的学术价值,忽略市场价值,重视论文的发表数量、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科技成果的获奖数量,而对许多产学研合作的横向项目没有明确设定诸如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等认定指标,导致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立项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观念,缺乏主动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积极性。

在评价标准上,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单纯以获批项目层次高低、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所获奖励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健全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导致他们将多数精力投到了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和承担教学上,而不屑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也疏于进行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甚至对涉及面广、程序复杂、风险性高、困难重重产学研合作望而却步。

4.产学研“对接机制”缺失,关系松散游离

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对企业的服务还处于个别、零星、分散的状态,许多地方高校为企业的服务仅仅是停留在人才培养的间接服务层面,用产学研合作来直接服务的较少。有的地方高校往往是在等地方政府、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产学研合作服务行为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融入企业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高校只注重争取地方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形成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影响了地方高校产学研服务能力的提升,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有的高校只注重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重视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无法有效、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都表明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和平台,而且关系长期处于松散游离状态,使产学研合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严重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二、地方企业影响因子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偏少,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

地方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其生产创新、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都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来运行。因而,他们借助地方高校进行技术开发的需求偏少,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也就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和氛围;而一些大型企业又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主动“屏蔽”了与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二是许多企业只注重购买现成的技术或成果,或模仿别人的技术和成果,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或自主研发,导致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大多没有用武之地,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或没有市场,也难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氛围。

2.企业存在“短视”行为,片面规避风险

企业的科技需求往往具有逐利性,他们希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迅速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或收益。因而一些企业与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时,仅着眼于短平快、高回报的成熟项目,缺乏从长远利益上考虑互惠双赢的发展思路。突出表现在,不少企业单纯为攻关而与地方高校合作,一味要求科研人员将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或单独以解决局部技术问题为合作契机,缺乏对关键技术和后续成果的共享,这无疑将风险不合理地过多地转嫁给科研人员或地方高校。还有部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缺乏长远认识,在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效益后,较多地出现了不严格履行义务,不按照合同支付相关报酬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的可能。

3.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过分依赖成熟技术

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提供科技人才、知识储备和科研设备已经成为多数产学研合作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对于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难题而言,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使企业的投资与收益不能完全达成均衡,致使企业存在出资顾虑,缺乏研发资金投入的信心,严重影响着企业借助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预研项目,缺乏提前介入投资和项目完成后一次性买断或先期使用的气魄,使企业错失了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良机。另外,由于地方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他们没有能够将原理性成果开发成应用型高新技术或成熟技术的能力,也没有实力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和解决,或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好、更优的技术成果。因此,他们往往只考虑把项目或成果争取到手,尽快见到经济效益,或者一味苛求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把技术搞得完全成熟,给他们提供交钥匙工程。而这对于地方高校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三、地方政府影响因子分析

1.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联系不紧密

地方高校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他们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条件、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及其归属不同,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不仅降低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赖,也减少了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统筹和支持,这种“非相关性”和“非和谐性”的特征成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加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大多沿袭传统的学科分类和布局,或照搬名牌大学的做法,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联系不紧密,关系较为疏远。

2.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其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的职责和权益界定不清,对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使产学研合作行为缺乏法律约束,技术价值因市场风险难以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难于划分,导致地方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产生信任危机和政策风险,加之一些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诸如分工协作、利益分配、风险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等配套制度没能及时跟进,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如科研人员将研发成果以技术作价入股企业后,个别企业在年终分红时会以亏损为由,侵害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使科研人员及地方高校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极大削弱了以技术入股这种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也制约了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虽然在积极落实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建立了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技术产权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平台,但由于这些机构和平台或依托企业或依托高校,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也没有形成服务领域广、运行效率高和效果明显的产学研服务体系,致使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有些地方政府虽建立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却又没有出台相对完整的行业规范和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中介机构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运作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地方政府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地方高校的技术支撑作用,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多方内在利益的共赢。

另外,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引导的力度不够,对产学研合作投入的资金不足,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产权保护政策等落实的不到位,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推广不力等等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

四、结语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社会化的创新体系,需要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在政策支持、智力投入、技术支撑、资金保障、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也需要三方之间的积极沟通和通力合作。因此,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都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服务意识,更新传统理念,明确角色定位,理清权利责任,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合作基础,共建研发中心,健全政策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以切实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芬,王尚武,张德健.内蒙古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浅析[J].教育观察,2011,(10):5-6.

[2]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148.

[3]戚志林,李文华,刘洪.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12.“产学研合作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篇十二

一、征稿范围

产学研合作理论探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研究、产学研合作管理研究、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围绕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中介、创新服务等问题的专门研究。

二、稿件要求

1. 稿件未在其他刊物发表过, 文章选题新颖, 观点明确, 突出前沿问题, 文字简练。典型案例分析要以事实为依据, 重点阐述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 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8 000字, 文章分级符依次为“一、”、“1.”、“ (1) ”……。

3. 稿件要求用“word”软件排版, 并附有作者简介 (包括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联系电话) 。

4. 稿件文责自负, 来稿一律不退换, 请作者自留底稿。

5. 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力, 如不同意删改, 请在来稿中注明。

三、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E-mail:cjhbgs@163.com联系人:刘晓敏

13.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协议 篇十三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及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1、在科研及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长期科技合作关系,联合申报国家、省部级及厅局级科技计划项目,攻坚克难,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省相关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2、在人才培养方面,甲方乙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合作办学,共同构建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创新体系,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使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乙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实习岗位。

2、优先接纳乙方毕业生进行实训和就业。实训结束后,甲方应向乙方提交学生实训的证明和评价。

3、乙方学生在甲方实训期间,甲方负责对实训学生进行日常考勤管理、业务管理和劳动安全管理,并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学生实训,同时有将实训学生的违规行为及时通报乙方的义务。

4、抓好实训学生上岗前安保知识、操作规范培训,不得安排超越实训学生年龄体力和专业知识所能承受的工作,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

5、接受乙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乙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大生产试验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6、为乙方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出建设性意见。

7、根据甲方的具体情况和乙方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为乙方的兼职教师。

8、对乙方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教学工作给予指导并协助进行市场调研,为乙方提供最新行业市场信息。

9、有权与乙方实训学生签订保密协议并要求实训学生严格遵守。如由于实训学生违反保密协议,甲方有权将其退回并追究法律责任。

10、在对外发布信息中,甲方有权使用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名称。(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积极协助甲方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甲方需求,协助甲方编制企业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实施发

展规划。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决策。

3、根据甲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攻关,协助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甲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乙方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甲方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5、帮助甲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甲方进行质量攻关。

6、协助甲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7、根据甲方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

8、优先为甲方提供优良的毕业生,推荐企业急需人才,配合甲方定向培养学生。

9、乙方学生在甲方实训期间,乙方应加强实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确保实训学生在实训期间及实训结束离开之后,都要遵守甲方保密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甲方的知识产权和商业利益;不得私自复制或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的文件或文件副本。确保实训学生在实训结束时将属于甲方及实习学生从甲方借用的技术成果的资料及介质一并归还给甲方。但经甲方同意提供给实训学生留存备份的除外。

10、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乙方有权使用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名称。

三、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合作期六个月,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4月。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一项目协议。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 乙方: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14.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篇十四

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致力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界、教育界、科技界、金融界及政府部门各界人士和单位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为贯彻中央有关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指示精神,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促进会自2008年10月起,先后启动了三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共计批准31家基地、10家试点单位,对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反响。

根据《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现拟启动2011年“示范基地”申报工作。2011年“示范基地”的重点对象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并具有较好基础、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区域、园区和企业。申报方式是由区域(园区、企业)提出申请,填写《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申报书》(请下载相关附件),经相关上级管理单位推荐后,将申报书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促进会将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示范基地单位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经网上公示无异议后,将在今年第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上予以公布、授牌,并在相关媒体上发布。请各申报单位于7月15日之前将申报材料的电子版发至

邮箱;同时将相关纸质材料一式五份,加盖公章后寄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联系人:肖桂华手机:***

电话:010-68988078 68987192传真:010-6898691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6号轻苑大厦10层 邮编:100048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15.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研究 篇十五

总之, 产学研合作就是一种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的过程, 既能促使企业产品的研发市场化, 也能利于科研机构的研究产业化、商品化。它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技术创新, 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研究产学研合作各主体方的利益需求,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关系, 进而促进维持产学研合作的稳定发展。

1 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

利益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 主要是将主体的需求与客体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和相互作用关系。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系统的主要合作方, 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角色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同样也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与回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它直观地反映出不同角色对于利益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1.1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内涵及特点

马克思认为, 人类所为之奋斗的, 都是因为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互关联着。恩格斯也曾提出,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是以有多种多样的利益。而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多主体、跨领域的合作关系, 它所反应出来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样。正如学者们所研究的那样, 产学研合作是以追求技术创新和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因而合作主体的利益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经济 (物质) 利益, 但也不局限于经济的增长。在不同的体制、合作阶段、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利益追求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 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过程中, 随着技术不断的研发, 合作所蕴含的利益便会不断体现出来, 从最开始的无形专利技术成果, 到接下来的成果商品化所带来的直接利润;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 到后续的经验教训;从起初的默默无闻, 到最后的知名度、品牌效应、顾客忠诚度, 这些都是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有的是通过实际的货币所体现出来, 有的是通过文字版的文献、著作表现, 有的则是无形的影响力, 充分表明了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 对利益追求的变化性。某一主体对于利益的需求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以科研机构为例, 学研方是作为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者与提供者的, 在合作初期, 进行技术创新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科研院校之所以会跟企业合作, 就是希望企业能够提供经济上的扶持, 作为回报, 他们会将研发成果与企业共享, 此时院校所追求的利益表面上而言就是经济收益;而随着技术成果的慢慢转化, 合作也不断深入, 此时, 学研方对于利益的需求则会慢慢转移到文化价值和社会荣誉上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定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其在科研成果、著作等方面的评价, 因而此时学研方总体的利益诉求更多地表现为功利性, 而不仅仅是经济物质性, 从有形收益向无形荣誉过渡转化。企业方也一样, 在合作初期, 它想要得到的是先进技术, 突破生产瓶颈, 从而可以进行大量的生产, 实现技术商品化、产品市场化, 利益追求具体体现为经济收益;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其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会注重社会效益了, 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影响力, 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等都将成为企业所追求的利益。上述种种都表明了, 产学研合作中各利益主体对于利益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

1.2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分类及构成

正是由于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要求我们在分析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时, 需全面分析利益的构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利益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2.1 按利益的形态分为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进行, 或多或少会产生利益的, 例如利润、技术成果、经验等等, 这也正是各主体会选择合作的主要原因。所谓产学研合作中的有形利益, 就是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如利润、新技术产品。有形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利润。利润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所获得的收入, 扣减在合作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成本后的剩余。使利润最大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大目的, 当然这些剩余也是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内容。 (2) 技术转让收益。当没有将新研发出的技术或者工艺流程运用到实际产品中, 而是直接进行技术转让或者技术特许使用时, 也会获取相应的收益, 这种技术转让收益也应纳入产学研合作的利益。 (3) 论文著作。伴随着生产技术的研发突破、新技术流程的诞生, 相关的文献著作也作为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收益体现出来。

除了有形利益之外的, 就是无形利益, 例如专利、经验、企业形象等。无形收益涵盖以下几方面: (1) 技术专利。合作参与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技术专利、产品研发成果、创新的工艺制造流程等, 这些是使合作获得直接经济收益的基础, 属于合作团队的无形资产。 (2) 品牌和商誉。在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 不断研发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 这些会为企业不断积累商业名誉和顾客的忠诚度。反过来, 这些商业名誉和忠诚的客户也会提高产品销售量, 帮助企业抢占市场, 从而为合作带来高额的利润。当然, 科研机构也会凭借这些成果不断增强自身的知名度, 提升在学术界的声望。 (3) 经验和教训。在合作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阻碍的方法、经验, 或是从这些问题中总结的教训都是合作联盟的宝贵资产, 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来降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的可能性。

1.2.2 按利益的类别分为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

(1) 经济利益。企业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便是获得经济收益, 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掌握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流程, 进而批量生产新技术产品, 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 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学研方则可以利用合作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 给予研发人员一定的财力鼓励, 保持研发的积极性, 使得研发可以顺利进行, 同时也可以将研发结果卖出去以获取物质收益, 当实力足够的时候, 也可以形成成果商品化;而政府方在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利益则主要体现在实现区域和行业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 政府能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2) 文化利益。文化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生存的软实力之一。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可以吸收部分创新型人才, 扩充人才团队,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而学研方也可以借此培养大量的研究人员, 优化人才结构, 并可以形成大量相关的文献成果、著作, 为以后的研究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政府方获得的文化利益更多地体现在培育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文化氛围、加速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等。 (3) 社会利益。除了能得到显而易见的物质回报外, 企业通过不断生产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产品来增强企业的商业价值, 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这些无形的社会收益对企业而言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大笔财富;科研院校也可以通过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成果等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这也是评职称、获取政府扶持的一大评定标准;而政府可以在产学研合作中促进合作的稳定深入发展, 在帮助各方顺利开展工作的同时, 彰显出政府的执政能力, 增强民众的信任。

1.2.3 按利益的方向分为正向利益和负向利益。

正向利益我们很容易理解, 一般人们所谈论的利益也都是正向的, 上述我们所提到的基本都是正向利益, 即所谓的收益。但不容忽视的是, 合作是存在负效应的。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便是典型的合作负效应案例, 合作也是会带来负向利益的。对于企业而言, 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会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院校的研发, 从而会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下降, 得不偿失, 只有把握好度, 将负向利益转为正向收益, 才能使利益加大。

2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进行产学研合作会给各参与方带来很多的回报与收益, 但这些收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 主体对于利益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 而各参与方的投入水平、市场的行情变化、对合作的管理程度同样也会影响着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变化。

2.1 各方的努力程度

参与主体获得的收益是和它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成正比的。合作的努力程度越高, 合作的效率就会越高, 利益自然就增加了。合作初期, 各方为了是收益最大, 都会全身心的配合, 但可能在合作一段时间后, 就会产生依赖感, 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努力水平;同时, 如果参与合作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还参与了其它的研发项目或者合作, 就会分散精力。无论是哪种原因, 都会影响合作最终的效率和收益。总收益发生了变化, 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收益自然也会发生改变, 无法达到预期收益。

2.2 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及时的信息传递能够使合作组织的每个成员都了解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事, 有利于合作目的的实现。信息传递的延迟可能会使企业错过研发或者生产、销售的最佳时机;在不了解市场行情或国家政策导向的情况下而盲目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不仅不会给合作带来收益, 反而会使合作面临巨大的损失, 因而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也会影响产学研合作主体收益的变化。

2.3 产学研合作的管理

对产学研合作整个过程、团队的管理控制也会影响着各主体的利益。有效的管控会使合作一直沿着平稳的轨道运行, 降低合作运营风险, 避免损失。当疏于对产学研合作管理时, 各主体可能会各自为政, 合作的积极性、凝聚力下降, 从而会使成本增加, 收益降低。

上述几点会影响着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 但要注意的是, 若是对这几个方面的控制很好的话, 会使主体的利益朝着增长的方向前进。因此, 为了能使各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利益的损失。第一点, 要加强各主体的参与程度。从合作起步到合作深化, 不管是处于哪个阶段, 合作方都不能放松对合作项目的关注, 只有所有参与方都积极努力去完成合作项目, 产学研合作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 从而使成本降低、收益增大;第二, 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资料影响着合作的走向和策略的选择, 传递有关利益分配的政策、活动信息, 引导利益主体的行为;第三, 强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管控。规范对产学研合作人员的管理能够激发和保证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而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实时监控则可以提前发现问题, 避免后续更大的损失。

3 结论与展望

企业、学研方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企业希望获取大量的经济收益并使产品技术化、市场化, 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科研院校希望借此来不断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 加大科研力度, 大量培养人才, 提升社会知名度, 并使研发技术商品化;政府则想要达到区域技术能力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并借此来彰显自己的执政能力。正是这些利益需求促使着它们不断合作与发展, 只有在各方的利益需求都得以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 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合作意识才会更强烈, 合作才会不断朝着深化的方向发展。

但要注意的是, 在产学研合作中, 不仅要使各合作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产学研合作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然后, 对于利益的量化还是很难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好产学研合作中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分担问题, 对于完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 笔者将继续深入地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 并期待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摘要: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与深化离不开利益的驱动, 企业、学研方、政府作为合作的主体, 对利益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变化性使得产学研合作关系变得复杂。为给后续研究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提供借鉴, 保持产学研合作稳定发展, 详细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分类构成及影响利益变化的因素, 并提出保证各合作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利益,合作主体

参考文献

[1]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研究[J].技术经济, 1998 (1) :12-14.

[2]辛爱芳.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模式选择[J].企业经济, 2004 (9) :62-63.

[3]Aokimasahi Harayama Yuko.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o take on here from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J].Trade and Industry, 2002 (4) :42-49.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37.

[5]谢开勇, 张婷婷, 王倩.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诉求下的政府作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1) :30-33.

[6]董彪.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12-13.

[7]王玉晗.论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J].辽宁经济, 2014 (6) :14-18.

[8]雷永.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8:21.

上一篇:文具童话作文600字下一篇:中秋月夜静思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