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站岗实践心得体会

2024-07-16

社区站岗实践心得体会(共5篇)(共5篇)

1.社区站岗实践心得体会 篇一

贯彻《启动自治区2006年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的通知》精神, 对全疆各地社区护士和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注册职业护士进行系统的全面培训。通过培训使学员逐步转变服务理念, 掌握社区护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具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高情感性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 从而符合社区护士岗位基本要求。

2 培训范围和对象

南疆各地州医院、社区注册职业护士。

3 培训模式及内容

培训班采用全脱产集中培训方式, 分为理论培训、社区实习和社区工作实践3个阶段。周一至周六全天正常上课。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中心提供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理论教学214课时, 包括:社区护理 (60课时) 、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 (100课时) 、社区特殊护理 (40课时) 、卫生法规 (14课时) 。实践120课时, 包括:内科护理 (1星期) 、外科护理 (1星期) 、急诊急救护理 (1星期) 、儿科护理 (2天) 、妇产科护理 (2天) 、选修科室 (3天) 。特别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培养, 突出学员对社区卫生知识、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增加《社区卫生政策详解》内容, 由校领导亲自授课, 宣讲社区卫生相关政策, 经理论学习后, 社区护士要接受3天的标准化护理实操训练, 方可进入医院、社区实习。结业考试由自治区全科中心出题、巡考、评卷, 考核合格者颁发《自治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书》。

4 体会与思考

3年来, 在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 我们在社区护士培训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培养合格社区护士200名。学员普遍反映社区护士培训对其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帮助很大。学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和实习后, 其业务素质、服务质量和工作态度受到各中心站领导、同行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但由于社区护士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 尚无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也无很多经验可循。因此, 在培训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

(1) 对社区护士培训班学员的报名条件加以限制。2007年培训班在单位推荐报名时, 由于无年龄和学历上的限制, 使得该班学员年龄跨度较大 (21~53岁) , 学历及原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学员素质差距悬殊, 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学员汉语程度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整体学习效率与效果。针对这一问题, 2008年招生时卫生局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 对基层单位推荐学员在年龄、学历、汉语程度方面作了相应限制。

(2) 开展培训的关键是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针对目前参加培训的在职人员实际情况, 抓住关键性环节组织教学。一是大部分学员基础知识薄弱, 知识结构陈旧, 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进行授课。二是把重点放在观念、思维方式转变及整体化方法训练和强化方面。加强社区护士理论教学的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研究, 加强与其他地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强学员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工作热情, 对社区居民高度的耐心、同情心与责任心等, 职业道德教育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社区护士培训质量。

(3) 加强社区护士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社区护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2006年巴州卫校投资200多万购置了临床教学设备, 满足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实际操作需要, 师资、教学软、硬件设施改善为社区护士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性, 我们先后聘请各大医院内、外、妇、儿、妇幼、眼、口腔、康复、医学心理等学科资深专家, 担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师, 使师资力量达到社区护士培训要求。

(4)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目前, 社区护士实训基地共有9个, 分别是巴州人民医院、农二师库尔勒医院、库尔勒市第一医院、库尔勒市第二医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团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萨依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基地的建立, 保证了学员能从医疗、妇幼保健、社区医疗服务等方面增加感性认识, 巩固了所学知识, 拓宽了视野。

(5) 重视社区护士培训后的继续教育。学员通过在职培训达到社区护士基本要求, 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后, 还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以便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 保持和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社区护士教育不是短期的教育行为, 鉴于新疆目前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如函授教育、学术讲座、半脱产训练、短期培训。同时, 应制定相应配套规章制度。如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作为职务晋升、执业资格评定的必备条件等, 从政策上支持社区护士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成绩与经验

2.社区站岗实践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专业教学是为社区护理等医疗机构培养更多护理专业人才, 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提高护生护理技能, 积累护理实践经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为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提供了保障。本文就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180人和社区护理人员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8人, 女生82人, 年龄19~25岁, 平均年龄 (20.3±1.3)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 (35.4±2.2) 岁。实验组护生90人, 其中男生7人, 女生83人, 年龄20~25岁, 平均年龄 (21.5±1.4) 岁;社区护理人员60人, 年龄26~55岁, 平均年龄 (36.5±2.3) 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本组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 由选取的该社区卫生机构的60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带教。主要带教内容: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实验组: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护理实践。包括以下方面: (1) 通过社区居委会, 在护理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2) 在社区医院或门诊中心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3) 选择一些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护生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护理人员带领下进行相关社区护理实践活动; (4) 与政府合作,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基地, 对护生进行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护生,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均由护理人员带教, 带教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档案建立、日常诊疗服务、护理技能培训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护生考试成绩、社区护理教学实践效果、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标准

护生考试成绩评价: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理论考试内容为社区护理学相关知识, 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则是对学生的护理技能逐项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情况、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情况、护理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等。问卷调查回收率100.00%, 有效率100.00%。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对其带教意愿进行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研究中两组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护生考试成绩分析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护生通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各项能力的提升以及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2.3 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意愿调查结果

实验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对照组为43.33%,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3 讨论

在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中, 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1]。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加强护理专业社区护理实践教学, 是护理职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护理教学发展, 需将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学生社区护理技能明显提升, 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也得到提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重, 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势在必行[2]。在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 为了更好地针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或基地, 而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护理实践的机会[3]。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立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为护生提供实践场所, 在护理实践中锻炼护生各方面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践基地在护生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社区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实践带教意愿较高, 实践基地的社区护理人员带教愿意率为71.67%, 而社区卫生机构护理人员的带教愿意率为43.33%,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有助于社区护理专业培养更多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相关服务功能, 进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带教素质。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设施, 合理安排学生护理实践时间, 可使学生有效进行社区护理实践。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 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社区护理专业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可以帮助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成为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4~10]。本次研究中, 在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社区护理实践的学生, 其社区护理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实践的护生, 且实践基地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果显著优于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护理实践的护生。

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 在提高护生成绩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成效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各项能力及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因此, 应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优秀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萍, 刘秀娜, 罗羽, 等.我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97-98, 105.

[2]孔令磷, 鲍翠玉, 陈蒲宾, 等.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2) :61-64.

[3]Carter K F, Foumier M, Grover S.Innovations in communitybased nursing education:transitioning faculty[J].J Profession Nurs, 2005 (3) :167-174.

[4]孔令磷, 鲍翠玉, 涂丽娟, 等.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6) :697-698.

[5]廖晓春.护理专业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4) :633-634.

[6]陈军, 姜丽萍, 蔡福满, 等.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11) :1022-1023.

[7]曾华.西宁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8) :70-72.

[8]吴云霞, 孟繁铭.浅谈社区护理与护理教学中“情商”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2) :53-54.

[9]陈晓玲, 王爱琴, 许天亮, 等.高职高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2 (2) :206-207.

3.文化产业实践社区支持要素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文化产业实践社区,知识共享,Triandis模型,系统支持

随着国务院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 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特点是以人为本, 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创意和知识, 知识管理无疑将成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传统的知识管理方法是企业内部建立信息系统, 来记载、分享员工的知识。但这种传统的系统化知识管理方法并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反而产生了大量滞后的数据和文件 ( Garud & Ku-naraswamy, 2005; Koh & Kim, 2004 等) [1]。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需要一种共享和创造知识的更好的方法。

实践社区就是一种强大的知识管理替代方法。它通过社会途径来解决知识管理和传播的问题, 是实践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场所, 被认为是集体学习和集体发明的核心 ( Lorenz, 2001) [2]。 “实践社区”可以定义为, 成员自愿加入的, 进行同一知识领域内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分享、学习和创造的组织。简单来说就是某群体就某一领域进行经常性互动, 来进行该领域学习或更好的实践,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学习系统 ( Wenger, 2000) [3]。

实践社区不通过合同来约束成员个人行为, 对于知识问题的解决被证明特别有效 ( Paul, 2006) 。实践社区跨企业分享信息、知识和实践经验, 将增强了文化企业的知识性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避免了无用数据文件的积累及其成本。通过实践社区活动所积累的社会资本, 增强了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本, 能够很好地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Snyder和Wenger ( 2010) [4]进一步指出, 要解决日益复杂的当今问题, 长远来看, 还是应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智能 ( 学习) 系统 ( 实践社区) , 这一系统要求:在实践中学习; 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部门等各部门跨领域合作; 地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多层次系统的学习活动。

但是, 如果没有人文基础和组织基础, 实践社区就不能行使基本的知识交流功能。实践社区组织存在着影响实践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变量。为了让文化行业能够更好地利用企业内、企业间的交流实践社区, 充分应用社会资本和集体知识, 有必要研究实践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要素。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社区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方面。第一, 成员个人因素。例如李志宏和朱桃 ( 2008) 将实践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因素概括为:个人喜好、认同感、荣誉感、利他主义及个人需要[5]。石文典等 ( 2007, 2008) 研究了个人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对知识交流的影响[6]。其次是组织因素, 例如Kankanhall ( 2005) 等研究了组织规范、互惠程度与实践社区成员的贡献度的正相关关系[7]。Von Krogh提出友好氛围与实践社区知识共享的正相关关系。

但已有研究缺少对行业的关注, 尤其是对文化创意行业实践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而在实际操作中, 实践社区作为隐性知识的理想交流方式, 很好的契合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能够有力的促进文化产业的知识交流、创新, 起到较好的文化产业环境支持作用。同时, 大部分因素研究分而治之, 虽然能够较好的说明某一部分问题, 却忽视了实践社区的综合性支持问题。因此, 本文尝试研究文化产业知识共享的综合性支持要素问题, 在理解影响实践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关键性要素基础上, 为改善和提高文化产业实践社区的服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理论与假设

根据我们预先的文化产业走访和小样本调查, 权衡实践社区中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多种观点, 我们将实践社区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方面: 动机性、便利度和安全性。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实践社区成员是否愿意进行知识的沟通分享; 实践社区成员是否有条件进行知识的沟通分享; 知识的求助和分享是否安全。我们认为, 这三项因素较完整的概括了实践社区中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同时, 三因素与已有研究并没有矛盾。例如成员个人特点或者个人需要所导致的知识传播和共享需求可纳入 “动机”因素; 良好的社区氛围能够增强知识共享的 “安全”性; 实践社区组织活动、沟通渠道实际是为知识共享创造便利性。

知识分享行为的直接动因是知识分享的动机。李志宏参考Swee观点, 认为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是实践社区知识传播的决定因素[8]。Chow和Chan ( 2008 ) 提出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态度越积极, 越可能进行知识共享行为[9]。而Gagné ( 2009) 的知识共享模型则进一步直接把知识共享动机等同于知识共享行为, 认为它们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0]。因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知识分享动机对实践社区知识共享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要提升实践社区成员的知识分享动机, 就要研究并改善知识分享动机的引发因素。为了较全面的描述行为动机原因, 我们采用了Triandis的态度形成模型[11]。该模型将人类行为动机的引发因素概括为预期行为结果、情感原因和社会影响因素。

首先, 预期结果对知识分享行为有着积极影响。这里的预期结果是指实践社区成员所预测的分享行为能为他带来的价值。Triandis理论认为预期结果的价值越高, 个人越可能去执行一个行为。我们认为, 实践社区的预期价值主要包括预期有用性、预期被认可度和预期相互关系。预期有用性是行为实施的一个直接动机, 是早期Triandis理论应用中一种通常的替代形式, 例如Al - Khaldi and Wallace ( 1999) 、Cheung et al. ( 2000) [12]。由于知识共享是一个自愿性社会行为, 行为者的共享行为的一个直接动机是, 通过知识获取和交流行为活动改善工作表现, 提高业绩。比如Lesser and Storck ( 2001) 提出[13], 实践社区行为能够减少成员的培训时间和不必要的工作, 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创新。知识共享行为不仅受到内在驱动因素, 也受到外部激励的影响, 包括预期被认可和预期关系的改善。预期被认可度是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通过知识交流与共享, 得到的在该行业或企业的地位提高。预期相互关系是指知识共享, 带来的实践社区成员间关系的改善。预期关系被证实为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人们进行协作和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 Wasko & Faraj, 2005) [14]。Yang和Farn ( 2009) 指出, 为了保持良好的成员关系, 个人愿意做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包括知识共享。综上, 我们将知识分享行为的预期结果概括为预期有用性、预期被认可、预期相互关系的改善, 它们与知识分享动机是正相关关系[15]。

假设2. 预期结果与实践社区知识分享的动机是正相关的。

感情因素是指 “与个体行为相关的, 喜悦、兴高采烈、休闲、抑郁、厌恶、不满或仇恨的感觉”, 他认为个人的情感将影响个人行为。Kankan-halli等 ( 2005 ) 的研究表明帮助他人的快乐能够引发个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积极正面的情绪感受, 知识共享活动所带来的兴趣、能量和快乐能够激发个体进行积极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7]。

假设3. 情感因素与实践社区知识共享动机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影响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个人的参照群体 ( 例如朋友、同事、上级等) 的主观文化, 以及个人与他人约定的协议。Triandis认为个人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动机。Ajzen and Fishbein的理性行为理论 ( TRA) 模型中提出, 个人周围的社会影响 ( 即社会规范) 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En-dres等 ( 2007) 提出个体知识共享诱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环境, 例如来自于同事、上级的支持和奖励[16]。因此, 实践社区成员的社会环境将引导它们对知识共享的看法, 影响他们知识共享的动机。

假设4. 实践社区成员的社会环境因素与实践社区知识共享动机正相关。

知识分享动机是由行为预期结果、情绪感受和环境影响所决定的, 而知识共享动机又是知识共享行为的直接原因。因此, 知识共享动机是三项动机诱因与最终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预期后果、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是通过影响动机, 而最终影响实际知识共享行为的。

假设5a. 知识共享动机是预期结果对知识共享水平影响的中介变量。

假设5b. 知识共享动机是情感因素对知识共享水平影响的中介变量。

假设5c. 知识共享动机是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对知识共享水平影响的中介变量。

即使有强烈动机, 如果行为存在的障碍, 则行为就不容易实现。行为也受行为便利性的影响。在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中, 来自组织的支持, 被认为在便利条件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 ( Wenger, 2000) [1]。Garud & Kunaraswamy ( 2005) 认为, 由于实践社区是自愿和脆弱的, 如果没有提供恰当的便利条件, 将不利于知识共享[1]。因此, 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假设:

假设6. 便利条件与实践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在前期交流中, 一些从业者表示与同行交流的最大的顾虑在于 “竞争对手”关系, 担心商业机密或个人能力不足得以泄漏。因为当个人有问题无法解决, 需要他人帮助时, 他首先需要向他人承认其知识、能力的缺乏, 那么此时员工就必然会考虑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 与对方共享相关经验、知识, 也可能面临来自同行更强的竞争。因此, 健全的实践社区中, 安全的关系是深层次知识共享和有效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前提。例如在同一企业的两个竞争部门之间很难有畅通的交流。Lee和Choi ( 2003) 的研究表明缺乏信任是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的一大障碍[17]。Abrams ( 2003) 等发现当雇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关系时, 员工更愿意参与知识共享[18]。因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 知识交流的安全性与实践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此外, 知识共享的实际水平可能还受实践社区成员个人特征, 包括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从业年限、职位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将引入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综上, 如图1 所示, 本研究主要考察文化产业知识共享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 研究设计

2. 1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获得数据。

本文用预期被认可度、预期相互关系、预期有用性来作为预期后果的替代变量。对预期被认可度, 我们参考了Kankanhalli, Tan, and Wei’ s ( 2005) [7]研究个体对网络知识的贡献度的影响因素中的被认可指标。预期相互关系采用了Bock等 ( 2005) 等在知识共享行为中对预期相互关系衡量的量表。对预期有用度的衡量采用了Thompson et al. ’s ( 1991) 工作类型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的相关指标。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后, 最终三个维度共保留了最具有代表性的4 个题项[19]。

情感因素指标是参考了Yang和Farn ( 2005) [14]的帮助他人的快乐度量表, 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最终保留3 个题项。社会影响因素根据Chang andCheung ( 2001 ) 的量表修改, 该量表将实践社区成员的参照群体定位为老板、上级、同事等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支持和期望。同时考虑了个体与参照群体保持一致的愿望强烈程度。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最终保留3 个题项。便利性测量指标参考Thompson等 ( 1991 ) 的研究, 最终保留了3 个题项。安全性测量指标参考了Chow和Chan ( 2008) 的社会性信任的量表[20], Chen和Hung ( 2010) [20]的相互信任度量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最终保留3 个题项。

本文的因变量为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在相关研究中, Bock等 ( 2005) 设计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较有代表性[19], 被多次引用 ( 例如Yang和Farn, 2009[15]) 。本文采用同样量表, 共包括3 个题项。

2. 2 调查过程与样本特征

我们在宋庄、798、琉璃厂和潘家园等北京市文化产业聚居区, 共发放问卷500 份, 剔除有漏答项目以及做答呈明显规律性者, 最终保留问卷421 份, 回收有效率为84. 2% 。经过描述统计分析, 本研究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 所示。

仅从被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看,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主要特点表现在: 1文化层次偏低, 本科及以上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7. 8% 。2从业人员年轻化, 30岁以下人群占被调查总数的41. 6% , 50 岁以上人群仅占总数的11. 2% 。3平均月收入5000 元以下者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62. 5% , 与北京市2012 年发布的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4672 元 ( 人力社保局和统计局) 的水平相比,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进一步对收入分析后发现: 年龄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 而从业经验、学历、职位、行业信息获取频率具有明显相关关系。其中从业经验、学历、职位、行业信息获取频率在1% 的水平上显著; 职位在10% 的水平内显著。而从标准系数大小看, 各因素对文化产业收入水平影响强度大小依次为: 从业经验、知识交流频度、学历水平; 同时男性收入显著高于女性文化产业从业者。

从行业知识交流情况看, 认为信息交流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占总数67. 9% ; 但是能够经常进行信息交流的占总数的43. 2% 。实际的信息交流比率低于对信息交流的需求。对知识内容的需求调查采用了半封闭式的多项选择, 按被选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 行业知识、销售信息、展会信息和扶持政策信息。

3 数据处理结果

3. 1 信度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如表2 所示。各问卷的Cronbach’ sAlpha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在效度方面, 本问卷进行了20 多家文化企业和从业者预调研, 在听取了市场调研专家、文化产业相关人士的建议后, 反复讨论, 确定了最终问卷。其次, 根据表2 所示, 由对角线上括号中计算的平均萃取变异量 ( AVE) 平方根的数值可知, 其值均大于与之对应的行和列中相关系数的最大值, 符合Hair等 ( 1998) 的建议标准, 说明各个变量间也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3. 2 知识共享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模型4 验证了预期结果、情感因素及动机强度, 对知识共享动机的影响, 均显著为正支持假设2、3、4。

其次, 我们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模型1 验证了预期结果、情感因素及社会环境, 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显著, 说明主效应显著。模型4 验证了预期结果、情感因素及社会影响, 对知识共享动机强度的显著影响。即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影响显著。模型3 说明作为中介变量的动机强度, 对结果变量 ( 知识共享行为水平) 影响显著。同时, 当控制知识共享动机, 社会影响因素、情感因素和预期结果对知识共享水平不再具有显著影响 ( 模型2) 。符合Baron & Kenny ( 1986 ) 对中介效应的解释, 因此, 假设5a、假设5b、假设5c得到验证。

注: 表中系数均为标准化系数, ***表示p < 0. 001, **表示p <0. 01, * 表示p < 0. 05

3. 3 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 分析动机、便利度因素以及安全因素考虑对文化产业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强度。回归的控制变量包括行业、性别、工作年限等将主要的人口统计特征。由于收入与性别、从业经验、学历、职位、知识共享水平均有显著相关关系, 为了避免共线性问题, 我们在控制变量中删除了收入。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我们对回归的统计量进行了残差的独立性、正态分性、方差齐性检验以及共线性诊断。所有回归的方差膨胀因子分布在1. 015 - 2. 364 之间, 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对所有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Durbin - Watson检验, DW值分布在1. 535 - 1. 624 之间, 基本独立。同时直方图呈正态分布, 回归标准化残差的PP图接近样本点第一象限的对角线分布, 说明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残差与预测值散点图无明显上升下降趋势, 残差方差齐。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注: 表中系数均为标准化系数, ***表示p < 0. 001, **表示p <0. 01, * 表示p < 0. 05

根据模型5,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知识共享行为均无显著影响。模型6、模型7、模型8 的回归结果 ( 如表4 所示) 显示, 在分别引入动机强度、便利性和安全度后, 各个变量对模型的解释力较模型5 均有显著增强。根据模型6、7, 动机强度、便利性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 β = 0. 230, p< 0. 001; β = 0. 463, p < 0. 001 ) , 假设1 和假设6得到支持, 说明知识共享动机越强烈, 知识共享行为越方便, 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水平越高。根据模型8, 安全因素考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 β = - 0. 178, p < 0. 001) , 假设7 得到支持, 说明知识共享越不安全, 实践社区成员间越缺乏信任度, 则知识共享水平越低。

同时, 根据模型9 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大小可知, 按三因素对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大小排序, 依次是信息共享便利度, 信息共享动机强度, 对信息共享的安全考虑。实践社区成员的外在因素 ( 便利度) 的影响, 比内在动机对文化产业知识交流的影响程度更大。因此, 要促进文化产业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组织与社会的支持与贡献必不可少。

4 结果与讨论

经过以上样本数据的分析, 检验结果支持了前文提出的所有假设。检验结果说明知识共享的动机强度、便利度以及知识共享中的安全性考虑, 对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均有显著影响, 能解释30. 2% 的知识共享活动变异。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实践社区知识的共享受到综合性影响因素的影响, 要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社区, 社会组织需要注意不同激励领域的合作, 建立适当的组合支持系统。具体如下:

4. 1 加强建设有利于文化行业交流的便利条件。

根据前文的回归结果, 可知便利条件对文化产业知识共享的影响最大。简单来说, 即使组织和实践社区成员有知识共享的需求, 如果交流不具有操作性, 知识共享活动仍然无法开展。这可能也是我们调研发现经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数会远低于需要信息交流的人数的原因之一。

要促进实践社区成员进行更积极的知识共享, 应该使知识共享更便利, 提高文化产业交流中的周知性和渠道性。周知是指文化产业知识需求者是否知道谁具备这样的知识, 或者说他是否知道应该向谁索取这样的知识。渠道是指文化产业从业者是否有渠道与他人沟通。

提高文化产业知识共享的周知性, 开拓改善文化产业交流渠道, 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组织、社会的支持。例如政府或各类文化组织为文化企业创造相互接触的机会; 及时公布文化团体或个人的专业信息; 通过定期文化展会来宣传或分发各部门、组织的专业知识等, 从而提高周知性。为了改善渠道, 各类文化类组织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 网络, 虚拟社区; 开通便捷、实时的沟通工具; 创办文化产业地域内人性化的沟通环境等。另外对于政府信息, 问卷意见较集中地体现在政府的信息支持服务, 尤其是已有支持性政策的有效传达。要求汇编国家文化艺术类的政策、各种创意资金支持的相关机构、组织名录, 在聚居区的下发传单。

4. 2 增强文化产业知识共享动机

知识共享动机是知识共享行为的第二强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动机越强, 知识共享水平越高。动机强度是受到社会影响因素、预期后果和情感因素影响, 并最终作用于知识共享行为。因此要提高预期知识共享水平, 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影响因素、预期后果和情感因素, 进而强化知识共享动机。同样这也需要各方共同投入, 来提高实践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价值。文化企业、文化行业组织或文化社区本身可以通过各种会员活动 ( 例如比赛, 旅游, 竞争等) 来建立实践社区精神, 帮助实践社区成员建立正面情绪。此外, 社会需要鼓励文化行业内知识共享的氛围, 营造共享知识的社会文化, 通过更积极的社会影响因素和舆论导向来引导知识共享行为。

4.3建立文化产业相互信任的知识共享文化。

安全因素考虑对知识分享也有显著影响。文化行业需要逐步树立开放性领导风格和分享型行业文化, 培养安全开放的知识交流氛围。同时用安全、舒适的物理环境来增加文化社区成员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度, 例如开放式文化企业工作环境, 提供或改善文化聚居区内的休闲交流场所。

在以上的系统支持措施中, 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 文化行业的各个层次, 所有部门的合作。Snyder和Wenger ( 2010) 指出[4], 现代实践社区的发展需要: 在实践中学习; 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部门等各部门跨领域合作; 地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多层次系统的学习活动。第二, 全方位促进文化产业知识共享活动。例如, 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设置了 “为了帮助您更快更好的进行信息交流, 获得有用的行业信息, 您觉得应该进行的有效措施是?”的半开放式问题中, 按照填写频率, 依次是提供文化聚居区内的休闲交流场所 ( 29. 78% ) , 举办相关展会 ( 26. 57% ) , 发展行业协会、俱乐部、社会团体 ( 23. 35% ) , 扶持专业门户网络 ( 16. 58% ) 等。这些意见覆盖了我们的三维支持体系的所有方面。

5 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4.社区护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四

关键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的护士, 因为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决定了社区护士势必承担多种角色功能, 不但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 而且社区护士在社区多部门合作中担任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包括建立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参与辖区慢性病的管理, 同时还参与相关研究, 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1]。由此可见, 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关键。目前我们社区的护士大部分是由医院调过来的, 还有一些是刚刚走上护理岗位的护校毕业生, 我们针对现有护理人员的情况, 在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

1.1 自我锤炼

社区护士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 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 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实现创新目的。因此, 社区护士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1.2 在协作中锤炼

对于社区护理工作者说, 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 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 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的力量, 没有与团队的协作是无法完成工作的。社区护士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与同事合作, 共同探讨、研究。

2 提高社区护理综合能力

2.1 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护理学、公共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但又得突破临床护理的传统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的不同对象的健康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才能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各种资源,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因此我们组织护士定期参加社区护理培训班, 组织各种比赛, 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每年都会推选出业务骨干、技术能手, 以此激励大家学习。

2.2 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现代社区呈多元化发展, 社区居民流动性很大, 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必须适应社区的变化, 不仅与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还需要与全科医生、社区居委会成员等建立合作关系, 因此良好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保证社区护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3 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社区护士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根据社区的健康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如专题讲座、板报或宣传拦、宣传册和宣传单、电化教育、咨询等向社区居民宣传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知识和保健技能。每一次健康教育结束后要进行问卷或口头问答调查, 了解效果, 不断完善, 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

3 社区护理创新能力实践

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 摸索出适合所管辖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思路, 才能真正把社区护理工作做好。要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开展调查研究,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立足于社区需求,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为发展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现存的社区卫生工作难题如何解决要心里有数;其次, 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 而要大胆尝试, 利用家庭、社区、甚至政府的力量, 勇于开阔, 不断创新, 把社区护理开展的有声有色, 使它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社区卫生服务讲的是一站式的连续的全程优质服务, 因此, 我们升华了原有的服务理念, 开展“真情服务”、“贴心服务”, 提倡“女儿般的照顾”。尤其是针对辖区内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我们把他们作为帮扶对象, 不但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还提供生活上的照顾。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主导动力的国家, 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 我们将投身于创新实践, 并在创新中学习、锻炼、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5.社区站岗实践心得体会 篇五

1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

1.1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筛选

要建设好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要选好基地卫生院。为保证基地建设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我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1,2], 制定了具体的筛选标准: (1) 基地卫生院是一级甲等医院, 卫生技术力量较强, 整体功能比较完善; (2) 卫生工作基础较好, 有健全的村级卫生组织; (3) 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指导教师; (4) 交通便利; (5) 经营状况良好, 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较为先进; (6) 基地的乡 (镇) 政府和卫生院都有共建的积极性, 上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支持; (7) 有足够的教学和学习空间或场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如图书资料室、健康教育室。

根据上述标准, 我们对二区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认真调查, 最后筛选出4所卫生院作为我院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根据学院现有力量我们采取了先试点、后分步实施的做法, 即先选择某中心卫生院作为第一个社区护理实践基地, 与当地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试点共建, 于2009年初步建成。

1.2 共建单位与基地卫生院签订协议, 明确责任

对选定的实践基地首先召开共建单位与基地卫生院协商会, 参照卫生部科教司关于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基本要求, 各方签订适应高等医学院校要求的协议书, 并正式悬挂实践基地的牌匾, 以提高教学医院在当地的知名度, 利用学校的无形资产扩大其影响, 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

1.3 改善教学条件

学院为改善基地卫生院的教学条件, 积极争取了国家与地方共建项目以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项目资助, 为实践基地购置了便携式B型超声仪、心电图机、血液生化设备及简易康复设备, 设计开发了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软件, 建立了规范的健康档案室和健康教育室, 并配备多媒体设备等, 为学生在社区参加护理实践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

1.4 规范教学制度

自实践基地创建起, 我们边创建边完善和规范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教学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社区护理实践大纲》《社区实习生管理规范》和《社区护理实践操作指南》。各实践基地要有规范的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监督措施, 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领导机构和领导小组, 负责实践基地建设规划的制订及工作协调。

1.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基地教学工作的主体和核心[3]。我们对社区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选派多批教学骨干到美国、泰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考察学习, 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进行学习或学术交流。不定期开办培训班, 对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经考核合格后聘任为学院兼职教师, 并选派专家巡回指导, 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开展内容[4,5]

2.1 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利用讲座或宣传栏等形式, 向社区居民宣讲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老年病、传染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口腔疾病、妇科疾病等为主, 提高社区居民的保健意识, 改正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2.2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根据实习基地居民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大组, 每个大组又分为4~5个小组, 每组2~4名学生, 每个实习大组由一名教师带教, 入户调查社区居民情况, 并收集资料, 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 经整理完善后录入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质量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

2.3 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

开展社区儿童体格检查及生长发育评价、计划免疫等项目;对社区妇女进行B超检查, 如发现有子宫肌瘤、附件炎及其他异常的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或转诊, 并建议她们定期复查;对老年人、残障患者定期进行按摩、针灸等康复护理。

2.4 进行调查研究

鼓励教师到基地所在社区进行调查研究, 如农村社区的疾病模式, 患者的依从性, 新医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社区医学方向的本科生, 指导他们如何设计社区课题、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论文,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拓宽其知识面。

3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连续性, 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由于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课时较少, 每年只能集中1~2次在农村开展社区护理实践。这种集中、间断性的教学一是不利于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通常是发现教学问题需要改进时, 该阶段的教学任务即将结束, 或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时, 实习任务就已经结束;二是不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可度, 教学没有成为一贯性工作, 社区居民难以得到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 久而久之使社区居民感觉自己成为教学的实验品, 出现拒绝参加或接受服务的现象, 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服务能力。

3.2 缺乏高素质的带教教师

由于历史原因,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医务人员不仅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业务水平低的问题, 而且缺乏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知识, 符合要求的带教教师少之又少。没有高素质的带教教师, 为新农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 应开办培训班, 采用让医务人员到学院附属医院进修、插班听课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迅速建立一支合格的带教教师队伍。

3.3 没有摆脱专科化服务模式的束缚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薄弱, 起步较晚, 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专科性医疗模式, 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尚未建立[6]。实践基地较少承担预防保健职能, 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中, 尚没有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缺少为患者在病前、病中、病后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综合性服务的理念。因此, 可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教学资源较少, 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3.4 缺乏实习效果评价与考核体系

无论在实践内容、实践目标和实践要求方面, 还是在实践过程的考核和实践效果的评价方面, 在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习与综合性或专科性医院实习相比, 存在很大区别。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习效果评价和考核体系, 不仅是对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习效果的检验, 也是改进和优化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习工作流程的依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护理,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Worley, Paul, Silagy, et al.The Parallel Rural Community Curriculum:an integrated clinical curriculum based in rural general practice[J].Medi-cal Education, 2000, 34 (7) :558~565.

[2]周志衡, 王家骥, 雷毅雄, 等.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5A) :763~764.

[3]Murray E, Modell M.Community-based teaching:the challenges[J].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1999, 49 (5) :395~398.

[4]Long, Kathleen A, Weinert, et al.Rural Nursing:Developing the Theo-ry Base[J].Research and Theory for Nursing Practice, 1989, 3 (2) :113~127.

[5]廖春玲, 周振座, 吴佩玲, 等.浅谈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J].广西医学, 2004, 26 (10) :1557~1558.

上一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专业素质拓展类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