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共9篇)
1.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一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4月日)
各位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县蔬
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出如香菇、芹芽、设施蔬菜、莲藕、鲜食大豆等规模化的蔬菜基地。多年来,***蔬菜年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位于宣城市第一位,在全省有较重要位置。
一、近几年我县蔬菜工作情况回顾
(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6.79万亩、总产量22.39万吨、总产值3.93亿元,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34%。目前,全县共有专业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常年菜地0.89万亩,季节性菜地0.61万亩,年产商品性蔬菜5.7万吨。其中大棚蔬菜基地0.31万亩,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面积20.6%,大棚蔬菜产量2.25万吨,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产量39.5%,种植县域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
(二)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近五年来,累计培训人员1.5万人次,印发简报62期、技术资料4万余份、发放农业书籍1000册,结合农时加强田间现场技术指导,并在网上发布技术措施指导广大菜农科学生产,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管理,确保蔬菜产品的质量。一是引导菜农使用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型农药。二是在重点生产企业
建立投入品档案,并在其醒目位置张贴“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禁止使用农药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荐使用农药品种”等标牌。三是增加基地菜上市前的抽检频率,每年的5-11月份每月到基地抽检蔬菜样品不少于4次,其中2010年共抽检蔬菜样本30批次236个,合格率为98.31%。四是加大对供沪蔬菜产品的监管,2010年我县供沪香菇3400吨、鲜花生400吨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四)推广蔬菜生产先进实用科技。通过技术人员联系生产大户、企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抗灾避灾技术、棚室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蔬菜连作障碍预防技术等先进实用科技,并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本地蔬菜产业科技综合水平的提高。
(五)指导、帮助蔬菜基地做好防灾、抗灾工作。近年来,我县每年的夏秋及冬季,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干旱、暴雨、强对流、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为搞好防灾、抗灾工作,及时通过编发手机短信、印发或网上发布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措施,指导、帮助广大菜农及生产企业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六)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有2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对加快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福雪”芹芽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溪口“华阳”香菇获绿色食品认证,**乡刘福村获安徽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二、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县没有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无法进行大宗蔬菜交
易,蔬菜产品的市场调控能力较弱;二是本地蔬菜产品销售状况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四是近郊专业菜地逐年减少,城县(特别是春淡、伏缺季节)蔬菜供应矛盾较为突出;五是蔬菜品质不高,缺乏产品深加工或冷链销售体系,产业链不长;六是基地规模较小,缺少生产或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七是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基地乡、村基本无专职或兼职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一)市场优势。蔬菜消费市场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品种、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营销体系逐渐完善,蔬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也为我县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蔬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效益优势。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在行业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露地蔬菜亩产值一般在2000-3000元,大棚设施栽培反季节蔬菜亩产值一般达万元,特色蔬菜(如五星芹芽)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是农业优势产业之一。
(三)县位优势。我县毗邻江浙沪,生态环境较好,与长三角城市群紧紧相连,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优质、高效蔬菜,可建设成长三角城市带蔬菜产品的供应基地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县城市化率全国最高,对蔬菜需求量大,我县蔬菜生产的县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蔬菜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四、下一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蔬菜批发、零售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产品供应的桥梁和纽带。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着手筹建市县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切实为菜农卖菜提供公平的交易平台,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把城乡蔬菜零售市场的改扩建和社县蔬菜店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零售市场的管理,城县蔬菜零售市场开辟农民自产自销专县,并免征摊位费和管理费,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在市县设立直销窗口,实行农超对接等工作。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建设,解决当前我地广大菜农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四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1、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以城郊和乡村集镇郊县为中心,建设设施蔬菜和商品蔬菜基地,实行菜地面积、产量的增加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并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提高当地应季蔬菜供给总量和自给率。
2、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以五星乡为核心,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芹芽、鲜食大豆、水生蔬菜(莲藕)等特色蔬菜产业,建设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3、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溪口等山县建设反季节香菇、灵芝等木腐菌基地,在古泉、向阳、黄渡、水阳等地,建设秀珍菇、杏鲍菇、金针菇、草菇等珍稀草腐菌生产基地,加快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4、瓜果类生产基地。在黄渡、古泉、向阳、洪林等地,建立-4-
大棚西瓜、草莓瓜果生产基地。
(三)要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从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技术措施着手,建设“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县,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引导和督促蔬菜生产企业、生产基地等委托农残检测机构,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从规模化基地、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入手,建立生产档案,逐步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宣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蔬菜批发市场、零售菜市场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有重点地开展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开展经常性的基地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主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
(四)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科技创新建设
1、重视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1000-5000亩和5000亩以上的乡镇从编制、经费上配备1名和2名蔬菜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蔬菜生产技术负责人。支持、鼓励各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2、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适宜***生产的蔬菜新品种,有效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普及率,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
3、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大棚连作障碍治理等多样化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增加精细高档蔬菜比重,扩大设施化和集约化生产规模,提高蔬菜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努力增加年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特色蔬菜种植面积。结合设施蔬菜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2.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二
一、龙潭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龙潭村地处金沙江低热河谷地带, 海拔在1600米左右, 年均温度18℃, 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 无霜期在320天以上, 是典型的“天然温室”, 雨热同期, 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污染, 一条清溪从北向南贯串全村, 水资源丰富, 且土壤多以棕壤、褐土为主, 土质肥沃, 非常适宜发展早熟蔬菜, 从而使龙潭村的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具有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龙潭村的商品蔬菜种植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农户在蔬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通过多年来的反复试种, 已有10多个品种的蔬菜能在一年四季内交替种植, 并且产量、品质在逐年提高。对于什么季节种什么菜、什么田种什么菜、生长期多少天、产量能达到多少公斤、各种蔬菜在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该如何管理等等问题, 在龙潭村每户村民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 在龙潭村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已经达到了专业化水平。
三是人勤地更勤。龙潭村全村138户, 人口462人, 土地面积347亩, 人均耕地0.75亩, 地少人多, 农民视土地如生命, 为了生活得更好一点, 一代又一代的龙潭村人学会了在这小块土地上生存的本领, 龙潭村人的勤劳在永胜县南片区是出了名的, 由于蔬菜的生产期很短, 土地的利用率很高, 除了水稻季节种植蔬菜面积较少外, 其余时间所有土地都在种植蔬菜。因此, 土地没有一天是空着的, 人没有几天是闲着的。
四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县、镇人民政府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下, 由农村能人和种植户成立了期纳蔬菜协会, 协会负责各项服务和推销。订单蔬菜得到新的发展, 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显现。在龙潭村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 各级政府培育和扶持的协会、能人、大户,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 不仅促进了蔬菜的销售, 同时也促进了蔬菜的生产种植, 全村种植大户已有10余户。订单生产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让农户种上了放心菜, 提高了种菜的积极性。同时, 强化各项服务, 县农业局和科技局做好物资服务和技术指导, 派员直接培训到农户和到田间巡回指导, 为菜农解决了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五是坐地销售。由于龙潭村蔬菜的品质较好, 品种多样, 价格适中, 一年四季都有县内、县外、省外 (主要是攀枝花) 的蔬菜商贩到龙潭村收购各种新鲜蔬菜, 特别是辣椒、菜豌豆、茄子、番茄、黄瓜、金豆、四季瓜、包包菜、洋花菜、青菜、白菜等品种销路都很好。龙潭村2008年水稻季至2009年春季年度外销蔬菜估算在150万公斤以上。
六是信贷有效支持。期纳农村信用社对于龙潭村蔬菜产业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 每年都能以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形式及时发放农户蔬菜种植和贩运所需的资金, 龙潭村农户贷款余额从1998年的15.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89.5万元, 增加了5.6倍。有效的信贷支持为龙潭村蔬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龙潭村蔬菜种植和销售情况
20年前, 龙潭村成为了永胜县发展早熟蔬菜的起源地。到2008年, 全村所有土地除种植水稻以外都在种植蔬菜, 家家户户以种植蔬菜或运销蔬菜为主业, 主要产品有辣椒、菜豌豆、茄子、番茄、黄瓜、金豆、四季瓜、包包菜、洋花菜、青菜、白菜、豇豆、菜玉米等十几个品种。结合独特的水、光、热资源优势, 龙潭村从反季节上做文章, 通过实践摸索, 走出了一条“菜-稻-菜”水旱轮作的生产模式 (即每年种植二季蔬菜、一季水稻;第一季蔬菜以菜豌豆、辣椒、番茄、黄瓜、豇豆、茄子、四季瓜、包包菜、洋花菜、青菜、白菜、菜玉米等为主;水稻季蔬菜以金豆、豇豆、茄子、黄瓜、四季瓜为主;第二季蔬菜以辣椒、番茄、青蚕豆、黄瓜、山药、丕兰、莴笋、大蒜、包包菜、洋花菜、青菜、白菜等为主) , 蔬菜生长期选择在45天、60天、90天上, 最长不超过90天。
龙潭村2008年水稻季至2009年春季年度共种植蔬菜18个品种, 三季蔬菜种植面积达754亩, 对外销售蔬菜估算达157.6万公斤, 蔬菜销售收入达360.5万元。仅蔬菜种植一项村民人均收入达7803元, 是1998年的5.2倍。蔬菜种植和销售已真正成为龙潭村的绿色支柱产业和致富产业。
三、效益分析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龙潭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农民生活实现脱贫致富。2008年水稻季至2009年春季年度, 在种好一季水稻外, 全村蔬菜总产量达1576吨 (平均亩产2090公斤) , 销售收入360.5万元。户均收入2.6万元以上, 大户在4-6万元, 最高的达到了12万元。2008年末, 全村村民实现人均纯收入4880元, 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 是1998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954元的5.1倍。其中, 蔬菜收入360.5万元, 是1998年的5.2倍。
二是种植面积得到稳固,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龙潭村从20年前的5户农民试种3亩早熟蔬菜, 到2008年全村家家户户以种植蔬菜或运销蔬菜为主, 全部土地都种上了蔬菜。通过长期的种植和检验, 辣椒、菜豌豆、茄子、番茄、黄瓜、金豆、四季瓜、包包菜、洋花菜、青菜、白菜、豇豆、菜玉米等品种已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了很大的稳定性。
三是由每年一季变为三季,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菜-稻-菜”水旱轮作的生产模式既有效控制了土地遗传病害蔓延, 确保了蔬菜优质高产, 又使原来的冬闲荒田变为现在的冬季蔬菜宝地, 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四是信贷支农力度不断加强, 农户与农信社实现“双赢”。2008年龙潭村农户贷款余额89.5万元, 比1998年增加了5.6倍。而农户的存款也从1998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86.7万元, 增加了14.1倍。由于蔬菜产业的发展长期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有效支持, 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农户存款逐年增加, 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农户与农信社的“双赢”。
五是公益事业得到改善, 外出务工农民逐年减少。由于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村民捐资22.6万元把3公里长的村组公路改造成了水泥路, 并重新修了一座桥, 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蔬菜的外运。村里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子女上学等都会时常得到村民的资助。在蔬菜种植效益逐年提高的同时, 外出务工农民从最多时的近70人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0人, 他们看到了在龙潭村种植蔬菜同样是最好的发家致富途经。
四、成功经验及做法
龙潭村之所以能够成为永胜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 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龙潭村蔬菜产业能够发展壮大, 其重要原因在于期纳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引导扶持。一方面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 明确了目标任务和相关职责。其次是将龙潭村列为永胜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加大对农村党员群众的宣传培训力度, 有力地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再是对蔬菜种植和销售服务环节减免有关税费,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协会组织。2003年, 期纳镇率先成立了“期纳蔬菜协会”, 协会由县农业部门和镇党委、政府负责指导, 经费由会员交纳会费和财政补贴等方式筹集, 负责带动、服务、指导和协调蔬菜产业发展。协会按照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的原则, 大力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培训, 并根据供求信息, 及时引导菜农调整种植结构, 使农民种得放心、卖得顺畅。通过协会这种组织形式, 彻底改变了以前种菜农户分散式盲目性种植、技术标准不统一、品质参差不齐、销售渠道困难等问题, 培养出了一大批种植能手和种销大户。协会在搞好服务的同时, 针对部分经济困难、劳动力弱及受灾损失农户的实际困难, 积极号召会员发扬互助互爱精神进行帮扶, 让全体会员都体会到了协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目前, 龙潭村种植农户基本上成为了协会会员。
三是强化信贷支持和科技支撑。农村信用社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销售的农户和能人及时给予三农贷款, 放宽抵押贷款条件, 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将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 依托科技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通过邀请有关专家指导、授课和举办讲座, 组织科技人员及蔬菜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和培训, 定期组织农户到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等方式, 培养出了一支农业科技干部队伍和一大批农村种植能手和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的规定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形势, 将推进蔬菜生产的无公害化作为发展方向, 减少或杜绝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 在龙潭村实施沼气池建设, 指导农户搞好沼液、沼渣综合利用, 为农户提供了大量的无公害优质肥料, 确保了蔬菜品质,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有效地补充了农村能源供给, 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3.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篇三
各位领导:
我们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是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南通市科技星火龙头企业,南通市AAA级信用企业,资信等级连续8年保持AAA级。公司荣获江苏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江苏省农村“双培、双带、促双增”先进经纪企业、南通市 “十佳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通过了GAP、HACCP、BRC、犹太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嘉安牌”速冻蔬菜获南通市名牌产品称号,“嘉安”牌注册商标获南通市知名商标称号。
为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满足市场对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我们公司采用“公司+基地 + 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 + 农户”等多种形式在南通和周边地区建立蔬菜种植基地,认真贯彻执行(苏农外〔2008〕47号)文件精神,努力加强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刘桥镇建设的3200亩出口蔬菜种植基地,被江苏省农委、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认定为江苏省第三批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
一年来,我们按照外向化、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出口蔬菜基地建设,努力提升出口蔬菜基地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出口蔬菜基地的示范功能和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公司出口蔬菜基地面积,积极推广“四化”标准,使我们公司的出口蔬菜基地的管理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满足了公司出口增加对原料供应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现在,公司已在通州的十总镇,如皋市的白蒲镇、下原镇,如东县的洋口镇、如东农场,东台市的弶港农场建设出口蔬菜基地2.2万亩,每年可提供出口蔬菜原料1.5万吨,生产速冻蔬菜8000多吨,其中95%出口欧盟、日本、美加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创汇800多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加快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建设水平。
1、稳定政策,强化服务,基地建设有保障。出口蔬菜已在我们公司生产基地种植多年,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公司+基地 + 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 + 农户”的发展路子,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种好出口蔬菜已成为基地农户的自觉行动。为了加快建设标准化的出口示范基地,我公司与上级职能部门、刘桥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组,具体负责出口蔬菜基地规划方案的制定;基地蔬菜栽培技术指导;基地有关安全质量指标的检测;基地原料收购;基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公司还聘请了南农大、省农科院、沿江农科所、南通农校、通州区农委及镇农业服务中心的高级技术人员6名,负责先进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为了做强做大蔬菜产业,公司成立了南通青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蔬菜种植大户为合作社成员,实行蔬菜种植、收购、初加工链式经营,为会员提供种植信息、科技推广、原料销售等全方位服务,严格实行合同订购、保护价收购、免费供应农药和良种、普及栽培新技术、引进推广新品种等多项政策措施,确保出口蔬菜基地建设得到稳步发展。
2、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基地规模达标准。围绕基地适度连片、水系畅通、交通便捷、田园平整、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建设质量统一的要求,我们公司与有关市、区、镇领导协商洽谈,取得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由地方政府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由于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信誉,基地面积逐年扩大。现在我们基地的总面积已达2.2万亩,实现了相对连片种植,为基地规模标准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入、基础配套,基地建设达要求。为了鼓励基地规模达标准,我们公司已先后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出口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蔬菜生产建设,建设基地道路55公里、防渗渠42公里,出口蔬菜生产中的新品种和无公害农药投入每年达30多万元,部分基地增加了钢架大棚和防虫网及绿化建设,为基地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基础条件。
4、严格检测、质量达标,确保蔬菜无残留。为了提高蔬菜原料质量,我们公司从源头抓起,一是注重基地选址,远离工业区、远离有污染的厂区。二是实行轮作,一般2-3年轮作一次。三是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品种2-3年更换一次,以原种和一代良种为主。四是综合防治,科学用肥,推广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由公司统一发放生物农药。五是严格检测,在原料采摘前和收购过程中,由南通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检验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原料一律拒收。由于通过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严格控制了农药和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建设绿色食品产地创造了积极的条件。每年出口产品经国内严格检测和外方口岸检验检疫,出口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多个国际和国内客商消费者的好评。
二、充分发挥出口蔬菜示范基地的示范功能。
近两年来,我们公司在省、市、区农业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上,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示范推广结硕果
出口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出口蔬菜产业发展树立了榜样,示范基地优惠的政策措施,规范的运作模式,先进的栽培技术,优良的种植品种,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农业产业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为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传统方法,组织示范基地的农户和领导到新基地宣传政策,介绍经验;组织新基地的农户和领导到示范基地实地考察,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了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调动了新基地种植出口蔬菜的积极性,激发了新基地的种植出口蔬菜的热情,使出口蔬菜的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基地的效益不断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是确保出口蔬菜质量,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取得成功,我们将示范基地建成试验基地,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我们首先在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种植,取得成功后再在整个出口蔬菜基地进行推广,避免了种植风险,社会效益良好。几年来,我们先后引进了日本“成驹三十”荷仁豆、“长悦”香葱、“优秀”青花菜、“雪宝”白花菜、美国“奇珍76#”甜豆、“萨瓦娜”地刀豆、荷兰“宝塔菜”、“香港青”豇豆、浙江“金华2#”油菜花等国内外优秀品种在基地种植,还聘请了省农科院、南农大、南通农校、沿江农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来公司进行分期分批进行新技术培训,同时在示范基地进行多种栽培模式的试验,在取得成功后,先后推广转化了“农田立体间套作”、“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生物农药在蔬菜生产中的运用”,“鮮食玉米、西兰花、菠菜种植模式研究与推广”, “西兰花新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将蔬菜基地建成了科普基地,受到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的表彰和奖励,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出口蔬菜基地生根、开花、结果,很多新品种已成为我们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品种。
2、基地建设上规模。
在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带动下,我们培养的农民经纪人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相对集中规模联片的出口优质高效蔬菜栽培基地,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一是冲破了农民单一的户户种植、分散经营、小打小敲、家庭式粗放经营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激活了农业耕地的有形市场,催生了新型农业产业,农民在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利的前提下,能腾出更多的精力,选择其它职业产业,不但活了脑子,找了路子,鼓了袋子,更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二是改善了出口蔬菜基地的资源环境,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全新的运作模式,给农民的示范带动,对他们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撞击;
三是拓宽了合作空间,公司能有效发挥自身联农、联地、联市场的优势,将原料种植生产、栽培管理、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有机联合起来,为拓宽服务空间、延伸合作领域、带领农民致富寻找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发展道路。在公司出口蔬菜栽培基地影响带动下,刘桥镇长岸村、尹家园村、极孝村等部分农民已自觉组织起来,建设出口蔬菜基地3000多亩,为公司种植出口蔬菜,增加了公司的原料供应量。
3、社会效益见成效。
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带动下,基地面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我们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保证了我们的正常生产,为企业创汇、合作社创强、农民创收注入了发展活力。通过几年的种植效益分析,种植出口蔬菜每亩效益可达5000-6000多元,而种植粮食每亩效益只有2000元左右,每亩可增效3000多元,种植户人均可增收2500元。通过普及运用新型栽培技术,种植农民还从节约农药、减少化肥用量、缩短生长周期、套种其它作物等方面每亩可增加效益1000多元。
我们公司通过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基地示范引导,辐射全镇、带动周边市县发展优质出口蔬菜的新格局,形成了通西部地区规模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在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组织带领下,一批有见识、有文化、有创新的农民脱颖而出,高效农业、规模经营、立体种植已孕育着现代农业产业的革命。本着民建、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宗旨,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了组织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合作领域广泛的合作体系,同时增加了农民致富门路和就业机会,活跃了运输包装、印刷、劳务输出、产品代购、原料加工、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预计每年可增加社会效益2000多万元,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十分明显。
在示范基建设中,我们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速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建设,要以品牌为载体,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对蔬菜基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继续促进蔬菜生产的外向化、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四
X年,X产业园区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秉承“务实、创新、共享”的理念,全力践行《中共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共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X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努力打造“开放强区、魅力X”。
一、提高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X年,X产业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法治政府建设基本原则,把法治建设与全区改革发展特别是“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开放强区、魅力X”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二、重点工作。(一)组织保障。X产业园区按照市委要求,积极召开法治建设部署会议,第一时间成立由园区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重点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执法、司法、守法三个协调小组,确保依法治区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执法监督。X.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园区行政执法人员队伍能力和水平,于X月份、X月份两次对全区近X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公共法律知识培训,收到良好效果。X月份,组织全区近X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年检考试,考试结果在园区官网进行了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X.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加强园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园区各执法单位今年共组织X名工作人员参加X市新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其中X名通过考试等待领取执法证。
X.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园区各单位均按要求设立法制审核机构,配备法制审核人员,规范各单位行政执法活动。修订“三项制度”方案,并将修订后的方案、执法权力清单等在园区官网进行公示。X月底,完成X市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专项督察迎检工作,我区抽查了X个重点执法部门的执法案件及园区“三项制度”工作档案,为园区依法行政工作起到良好的督导和促进作用。
(三)强化依法行政。X.依法行政要规范。X月份,组织法制部门制定了《X产业园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备案规定》,园区、部门出台各类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文件等前均进行合法性审查,从法律政策层面保证了文件的合法性。
X.依法行政有保障。为及时高效地处理园区重大疑难问题,X在全市率先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形式,通过招投标程序,于X月初与X市、黄骅市、XX家中标律师事务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为园区法制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X.依法行政要落实。园区法制部门对各类待审规范性文件、合同、重大决策等文件进行分类登记,并及时安排专业领域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核,将审核意见第一时间反馈原单位。X年,园区经法律审核的文件材料共X份。
X.依法行政有监督。为更好地对园区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依据审查备案规定,正式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需向园区法制部门备案,法制部门定期对园区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清理。X月份,对园区X个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清理,对其中X个文件进行废止或宣布失效处理。
(四)以深化法治宣传为重点,筑牢根基促实效。X.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X将宪法法律学习纳入园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各单位常态化开展“夜学”活动,将宪法法律列为领导干部必学科目,同时就宪法法律知识学习情况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
X月份,园区组织开展了X领导干部宪法法律知识考试,全区X余名科级干部参加了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的十九大精神,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精神,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法规等相关内容。通过以考促学,进一步增强全区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宪法法律及党内法规的意识,促使领导干部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在“X.X”国家宪法日活动期间,全区机关单位X余名党员干部开展“诵读宪法”夜读活动,实现党员领导干部学法全覆盖,有力增强了对宪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X.主题普法活动。充分利用各个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节点普法,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丰富普法载体,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思路,抓住元旦、春节和“全民国家安全法教育日”“X.X国家宪法日”“X.X大学生节”以及商贸集日等节点,园区各执法部门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开展集中法治宣传活动,已发展成为制度化、规模化法治宣传动作。
X.法律下基层活动。发挥专业律师资源,深入基层开展法律义诊服务、法律小课堂等活动,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X年,园区共开展法律服务下基层活动X次,收到基层群众一致好评。
X.青少年普法教育。深入中小学及大学校园开展法治教育,落实普法教学计划;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确保在校生接受系统的法治宣传教育。X年,司法干警和大学生普法志愿者深入到校园,开展了法治讲座、法治文化节、素质拓展、校园法治微视频大赛及辩论赛等活动,累计开展青少年活动X余次,受教育师生达X万余人。X月份,在全区X余所中小学组织开展“开学季·法治第一课”,实现校园普法活动全覆盖。
X.新媒体普法工作。X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唱响法治好声音,传播法治正能量,X年新媒体普法矩阵建设再上新台阶。X年初,在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微博、新浪网承办的“突破·链接·融合——X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发布的X政务微博影响力报告中,X司法官方微博被评为X全国十大司法行政微博,位列全国第二名;XX十大司法行政微博,位列全省第二名;XX十大政务微博,位列全省第二名。在X年第六届“政法系统新媒体应用案例”推选活动中,@X司法官方微博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最具影响力新媒体奖”;被评为X年一季度全国十大司法行政系统微博、X十大政务微博、X十大司法系统微博称号;X年上半年全国十大司法行政系统微博、X十大政务微博、X十大司法系统微博称号;X全国“四个一百”优秀微博账号称号。X年X月X日,全市“省新媒体普法示范点”推进会暨X年法治宣传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X新媒体工作,尤其是X司法新媒体平台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新媒体普法的佼佼者。
(五)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X.强化法律服务阵地建设。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及法律服务三级微信群,整合功能,时刻在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每季度定期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以普法宣传、普法讲座、“以案说法”等形式深入基层,聘请社区居民为普法志愿者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中来,对工作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能够正确指导来访群众办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业务,拓宽法律服务渠道。全年共开展法制宣讲、法律咨询、法律微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活动X次。
X.强化法律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窗口化便捷服务,建立律师值班制度,义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为全区X余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聘请法律顾问,公示张贴法律顾问电话、微信二维码等联系方式,实现指尖法律咨询。
X.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企业保驾护航。X是一个开放的区域,为维护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园区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组建法律服务团队为重点企业进行法治体检X次,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增强了企业的法治观念,有效防范了企业法律风险。
X.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法援中心为主导,依托三个工作站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力量,引导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法律援助工作,同时法援中心律师积极进企业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全年共提供法律咨询X余次,代书诉状X余份,受理并办结法律援助案件X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X万元。参与接待信访案件,接待处理X起重大信访案件,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支持,为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指导。
(六)持续推进社会维稳工作。X.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利用广播车巡回广播宣传、电子屏滚动播放、横幅宣传、有关单位在集市等人群密集场所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化群众扫黑除恶意识。与基层调委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座谈,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作用,通过基层力量开展涉黑线索排查,做到抓早、抓小,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形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综合合力。
X.以强化调解工作实效为重点,全面深化调解工作。继续丰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提升人民调解规范化水平。全年针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不稳定因素,重点排查近X余次。各调委会共接收和调解矛盾纠纷案件X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X.统筹推进,分类施策,积极做好综治维稳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和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等全面摸排工作,实行日报告、周研判工作机制,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工作。加强预警,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防控体系,有力推进基层管理的“四个全覆盖”,努力发挥建设“平安X”的助推器作用。
X.创新工作方法,畅通信访渠道。园区以实现“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为目标,紧扣“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信访问题,大力提升信访工作效能和公信力。园区领导班子成员带案下访、约访,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要求,根据职责分工,亲自包案、靠前指挥,实实在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
5.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五
一、景县基本情况
景县位于衡水市东部,地处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处,石德铁路、衡德高速横穿东西,富德省级公路贯穿南北,京沪铁路、京福高速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10镇6乡849个行政村,总耕地119万亩,总人口50万人。是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十佳县、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
景县自秦臵县,古称“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孕育出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北魏咸阳公高允、北齐皇帝高洋、隋朝名相高颖、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等一代历史名人。明清两代,文武进士达50余人,官居要职,政绩传世。现代涌现出王任重、刘建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境内有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周亚夫墓、董子祠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景县已形成了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三大特色产业,并先后被国家有关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橡塑管业基地”、“中国铁塔制造基地”、“中国叉车货叉生产基地”。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3.34亿元,增长10.6%;财政收入达到3.52亿元,增长17%,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64亿元,增长27.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9亿元,增长3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71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10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87亿元,增长22.8%。2009年1—9月份,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2.47亿元,同比增长8.5 %,1—10月份,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15.06 %。二、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6.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六
(2010年10月28日)
尊敬的张市长,各位领导:
下面,我把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优化集聚区企业发展环境,产业集聚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区五园(纺织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格局。
前三季度,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税收1.87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82.29亿元,占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总额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45.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3.6亿元,标准化厂房投资10.6亿元。新入驻项目38家,总投资36亿元,到位资金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家,总投资数21.5亿元,到位资金4.6亿元,同比增长50%,就业人数达22800人,同比增长45%。1—8月份完成投资总额和投资同比增速两项指标分别进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前30位(其中完成投资总额第28位,投资同比
增速第23位)。
7月份,《许昌市进一步加快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下发后,鄢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传达贯彻落实,我们深感市委市政府加快集聚区建设的措施操作性强、含金量高,是指导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针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工作台帐,把每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目前,按照《许昌市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措施》要求,产业集聚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集聚区发展。结合县产业集聚区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制定了产业集聚区5年发展规划、2010年推进意见,确定了具体目标措施。2010年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25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到2011年,两年内产业集聚区年度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以上,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在50%以上,力争实现企业(单位)营业收入、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度增速高于全市总体水平,确保鄢陵县产业集聚区走在全市前列,跨入全省前30名位次。
二是突出主导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在主导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我们始终按照“壮大规模、培育龙头、打造名
牌、发展集群”的思路,积极推动项目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纵向链接、横向配套,不断壮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根据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现有产业发展状况,我们重点发展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目前三大主导产业已拥有企业74家,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培育壮大纺织产业规模达100万锭以上。纺织产业的延伸产业箱包产业迅速壮大,已入驻企业39家,率先创办箱包行业报刊《中国箱包皮具报》,已和省内外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销售关系,成为全省最大箱包辅料销售基地和全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为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我们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引导项目和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向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配置,在主导产业布局、资金扶持、新上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等方面强化措施,目前主导产业项目和主导产业配套项目达90%以上。为确保集聚区产业发展留有充足的土地空间,我们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土地发展规划,最大限度的确保产业发展,目前产业集聚区产业用地占规划面积70%以上。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确保投资快速增长。我们始终坚持产业集聚区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产业集聚区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到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开工3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实现集聚区项目投资额倍增,重大项目数量快速递增。今年我们新开工的鄢陵科技创业园、大润发纺织项目,投资规模均在3亿元以上,厂房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科技创业
园标准化厂房达到20万平方米),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我们不断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目前项目储备库总投资规模已达到180亿元以上,储备5亿元以上项目5个。对今年5月、8月集中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我们建立了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台帐,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时间节点,加大建设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设完工,投产达效。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集聚区跨越式发展。一是通过各种经贸洽谈会和邀请客商实地参观,大力宣传推介产业集聚区。二是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库,围绕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主导产业包装一批项目,为招商活动取得实效提供信息保障。三是每年组织4次(上下每半年各2次)集中招商活动,制定具体招商活动方案,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外出招商,成立了4个招商分局,坚持常年招商,重点以招商小分队形式外出招商,主攻民资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江浙等地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关联度大、投资密度高的产业上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专业化招商活动。四是集中开展回访落户重点企业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争取落户企业增资扩股。在开展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招商活动上,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突破,提高大项目入驻成功率。目前,集聚区引进项目个数和资金占全县招商引资比重的90%以上,企业入驻率达到98%以上。同时,我们制作完成了沙盘模型、招商引资宣传手册、宣传
影音光盘和产业集聚区形象效果鸟瞰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空间发展规划图,为集聚区对外招商树立了良好形象。
在“区中园”建设方面,我们在集聚区重点打造纺织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我们正在积极洽谈运作的有广东东莞兴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100万平方米标准化车间项目、花都纺织集团投资25亿元的纺织产业园建设项目、深圳麦肯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2.6亿元的商务中心建设项目、汇通公司投资3亿元的创业大厦建设项目、春天门业集团投资1.8亿元的年产10万套多功能环保门建设项目等。
五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项目承载能力。我们先后筹资3.4亿元,完成了金源大道、金汇大道、金水大道、金祥路、金博路、金丰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道路总里程达36公里,铺设雨水管网37公里,污水管网18.4公里,新修“两纵两横”四条道路12公里。高标准绿化道路6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600余盏,架设通讯线路20公里,铺设供水管道13.6公里,建设水冲式厕所及垃圾中转站4处,建成标准化厂房59.6万平方米,其中三层标准化厂房16.2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220kV智能化变电站,在发展区建设金水路西段、金汇路东段,力争年底实现起步区和发展区的内外设施互通对接,到2011年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
六是规范投融资平台,不断扩大融资规模。目前,已成立鄢
陵县汇通投资有限公司(融资规模3亿元)、许昌华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融资规模1亿元)、许昌华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融资规模1亿元)、许昌人宇投资有限公司(融资规模5000万元),总融资规模达4.5亿元,共为25家企业融资 9452万元,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3.5亿元。同时,我们将箱包园、县污水处理厂等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等形式注入汇通投融资公司,进一步扩大融资资本,提升融资能力。成立了河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鄢陵产权交易所,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投融资平台,已推荐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三板上市企业,目前已成功上市,并将新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博利箱包股份有限公司推荐为后备上市企业。为提升产业集聚区整体融资规模,我们引进深圳麦肯特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为中小企业家提供融资、理财、投资的专业集团公司,融资规模6亿元。
七是强化属地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县产业集聚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把产业集聚区周边4个村及箱包工业园划归产业集聚区属地管理。目前,产业集聚区辖6个社区,人员编制增加到38人,设立有财政、国地税、工商、公安、国土等派出机构,为产业集聚区规模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保证。
八是加强督导协调,健全激励机制。我们建立了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直20多
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每半月召开一次产业集聚区专题例会,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集聚区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搞好自测自评。我们健立了月通报、季考核、年奖惩的激励机制,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并把各成员单位职责纳入了年度责任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联席会议办公室对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定期通报,对工作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影响集聚区发展的单位进行通报,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实行问责,确保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省级先进产业集聚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区大个头项目、龙头企业集团较少,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二是新上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形象不明显;三是企业融资难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指标倾斜,确保大项目高科技项目用地保证。
2、加大产业集聚区金融支持力度,协调解决各商业银行吸纳当地资金放贷外地企业的问题,扩大县内金融机构自主权,更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3、进一步理顺体制,将产业集聚区行政管理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序列。
四、今后打算
一是积极实施 “两年提升推进计划”。在产业发展上,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全面完善起步区,精心打造发展区,科学布局控制区,确保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实现大发展、大跨越,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全省先进。
二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继续加大园区的投资力度,尽快完成道路拓宽改造的扫尾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加快新修道路的管网建设,今明两年再新修三条道路10公里,完成一个四星级商务酒店、一个标志性综合写字楼、一个新区学校新区医院的建设任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整体功能,加快产城一体化建设步代。
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按照《鄢陵县产业集聚区五年发展规划》、《鄢陵县产业集聚区提升计划》,加大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确保一批大的项目入驻园区,着力抓好正德医用敷料、今食达面业、华汇变压器等投资上亿元项目的扩建、续建工作;重点抓好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提升鄢陵工业发展水平,实现鄢陵工业的大突破、大发展。
四是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融资规模,提升融资能力;扩大开放与合作,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扩大投融资公司资本注入来源,促进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今后每年县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扩大融资公司资本,更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强化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建设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种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公司在集聚区内建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以上是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7.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七
一、xx区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xx区认真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利用全省支持xx市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xx生态工业园和xx产业园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园区(xx生态工业园、xx产业园区、xx循环经济工业园、xx产业暨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学科技创业城和xx生物科技园)。
园区规划总面积xx平方公里,“十二五”末规划产值xx亿元;六大园区毗邻xx环城高速和贵昆、湘黔铁路及环城快速铁路,距xxxx机场约10余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六大园区紧紧依靠省会中心优势、xx市场优势和xx高校智力优势,重点发展特色石材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环保建材产业、物流产业等;园区入驻企业上百家,拟入驻企业众多,全区半年就完成全年招商任务。
园区正加紧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要素保障。目前,园区普遍完成了规划,多数园区内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展开,年内陆续竣工投产。园区内交通、通讯、邮电、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均已立项、陆续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依靠社会资金,园区项目资金总体满足建设需要。
我区园区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政府服务、企业主导”建设模式(xx产业园区、羊艾产业暨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黔峰生物科技园);“政府指导、企业融资”建设模式(xx生态工业园孟关汽贸城);“政府主导、国有企业融资”建设模式(xx循环经济工业园、大学科技创业城)。园区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县级领导牵头挂帅,各个指挥部具体指导园区建设、招商工作,修订区乡财政分成体制,发挥所在乡镇的积极性,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其中,xx生态工业园、xxxx产业园区是xx重点打造的十大工业园区,其余产业园区均列入省级重点项目。
(一)xx生态工业园。200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工业园。规划总面积xx平方公里,其中小河区辖区内面积约7平方公里,xx区辖区内面积约xx平方公里。园区位于xx市区东南部,北至小河区控规界线、南至南环线、西至xx,东至xx。距xx市中心城区xx公里,距离金阳新区xx公里,距xx机场xx公里,交通优越。规划2012年产值达到xx亿元。xx主导区主要承担xx铁路枢纽改貌货运中心项目和孟关汽车贸易城项目、xx工业园区杨中片区开发建设。
1.xx铁路枢纽改貌货运中心项目。由铁道部和xx市合作建设。规划用地xx亩,工程总投资xx亿元,位于xx市南部的改貌车站,集现代仓储、运输、城市配送、流通加工、展示交易、信息处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中心,已于2011年5月30日正式通车,配套工程正在逐步完善中。
2.孟关汽车贸易城项目。一期规划用地xx亩,二期规划用地xx余亩。承接xx大道汽车贸易产业整体迁移,逐步建成我省汽车商贸、物流产业集散目的地。目前,18家公司的4S店单体规划方案和汽车超市的规划方案已经初审通过,全部投入建设,预计8月30日建成开业。
3.xx工业园区杨中片区。杨中片区是xx生态工业园二期工程,位于xx市中心城区南部,绕城高速南环线以北、xx公路以南、xx山以东、南岳山脉以西的区域,规划总面积约xx亩,总投资xx亿元。现有企业3家,占地xx亩。园区建设正招商引资置换现有企业,同步完善片区规划,进一步落实园区发展用地。
xx园区xx主导区,已完成开发大道城市道路建设,正在建设富源南路城市道路,着手解决供水、供电、排污等配套设施。目前园区已完成招商企业入驻xx家,拟入驻企业xx家,发展势头较好。
(二)xxxx产业园。
2010年,被列入市十大产业园区,是市循环经济推广园区。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园区位于xx西部,距xx12公里,距xx8公里,老中广线穿越园区,毗邻环城高速、甲秀南路,交通基础条件优越。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目前,项目总投资xx亿元,力争到“十二五”末,园区总产值达到xx亿元左右。着力建成以石材深加工、钢材及五金机电加工销售、二手车及相关汽车项目、农副产品物流、石文化观赏为主的五大产业板块。
1.石材深加工板块。为园区的核心板块,有四个石材加工组团组成,主要集天然、人造石材建筑装饰板材生产加工、石材工艺品制造、石材制品交易、新技术研发、技术人才培训为一体,占地xx余亩,累计投资达xx亿元。“十二五”末规划产值突破xx0亿元。现正在进行厂房建设,招商势头良好,年内陆续建成投产。
2.钢材加工及五金机电销售板块。占地约xx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成加工厂房xx万平方米。现已引进建材、机电、物流等行业的xx多家各类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入驻,还有标准经营场地xx多个,正在招商。
3.二手车及相关汽车项目板块。占地面积xx亩,计划总投资xx亿元。集工程机械、商用车、二手车及配件交易,汽车修理改装,车辆检测等服务为一体,入驻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xx多户,汽车修理改装厂已正式生产营业,车管服务中心正式入驻该板块开展业务,相配套的汽车检测中心正加紧施工,原太慈桥旧车交易市场将于年内整体迁入。
4.农副产品物流板块。位于南环线xx匝道口,规划用地xx亩,计划总投资xx元,由地利集团分两期投资建设。一期将建成大型果菜交易库、贮藏库、配货区,现已完成一期工程主体框架,9月建成投入使用,保障五里冲市场的整体搬迁。2012年底,该版块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西南一流的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地。
5.石文化观赏板块。位于xx镇xx村,规划占地面积xx亩,投资1.xx亿元,拟建成观赏石、玉石观赏销售和xx石文化园项目,现由贵州xx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和xx通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已初步建成观赏石和玉石观赏销售项目,预计2012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建设。
xxxx产业园现已全面开工建设,入驻各类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业主xx多家,发展势头迅猛。
二、xx区推进园区建设的经验
(一)思想统一,责任到位。认真贯彻学习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支持xx市加快发展的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落实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上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迅速组建区生态工业园区办公室,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各园区建设指挥部;推行县级领导一线工作法,定点包项目,倒推工期推进园区建设;实行常委会每周报告督办工作制度,提高执行力;在全区营造抓园区建设、抓项目落实的浓厚氛围。
(二)规划先行,招商同步。按照“一环两翼三轴线”的城市功能布局,明确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成立区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先后编制完成《xx城市发展规划》、《xx区城市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xx生态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xx国际汽车贸易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等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三个建设年”活动,实行领导带头招商,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属地主动招商,营造良好招商环境;通过建立招商中外文网、招商项目手册,召开招商发布会等方式,增强招商活力,夯实招商基础;注重加强与东部地区商会联谊,行业协会牵线招商,争取企业在区内单独或者联合投资建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完善以商引商机制;切实做到园区规划高起点先行,招商高水平同步。
(三)产业为本,城镇带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工业兴则百业兴。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既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造城镇设施、改善城镇软硬环境,又可增创就业岗位,变村民为市民,带动城镇化发展。围绕产业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活、教育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村改居”试点工作,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城镇发展的先行区,实现地企双赢,促进加速园区发展。
(四)群众至上,和谐发展。牢固树立“以人g)QaoRM*edNHYCat1vTKp3z% 84w$c(jpJYg&phcuF(1VvY为本,以民为本”发展理念,转变工作思路,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把土地征拨、拆迁安置当成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来做,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园区建设模式,把农民从土地的主人变成园区的主人,形成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园区建设的火热场面;实行“先安置、后征迁”,高规格、高标准组织安置房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先培训、再就业”,推进失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民生,帮助群众排扰解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没有出现一例上访事件,加快推进了园区建设步伐,促进和谐发展。
三、xx区加快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虽然各园区聚集在南环线周边,外部交通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但是园区内部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煤气、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滞后于招商进度,对园区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急需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和解决。尤其是xx工业园xx主导区、xx产业园区建设进展快,基础设施跟进显得尤为迫切。
(二)土地指标受限。我区全面推动工业强省战略实施,园区发展势头迅猛,园区用地需求与用地指标矛盾突出,土地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出现基础设施用地难、招商企业落地难、现有企业扩展难,严重影响园区建设推进及企业入驻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当年用地指标缺口xx亩。
(三)融资面临困难。园区开发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融资,但仍由于受国家“银根”紧缩等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融资面临较大困难。一是财政性投资对银行贷款依赖显得更为严重,园区先期的投入主要靠地方自筹资金解决,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进度;二是投资企业也存在相应的融资困难,急需对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四、xx区下一步推进园区建设的打算
(一)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在规划指导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南环圈区域内着力构建“八纵六横两环”的交通网络;创新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加强以“八通一平”(道路、电力、电讯、有线电视、供水、雨水、污水、供热等“八通”和场地平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改善投资硬环境。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医疗、公共交通、文化娱乐、金融、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二)千方百计用好用足土地政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成和深化各个园区的规划,为争取用地指标创造条件;完善项目准入机制,优化园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政策支持,增加用地指标;积极开展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增加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用地,盘活土地存量,挖掘土地产出潜力;帮助相关企业完善土地手续,规范用地行为,打消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破解资金短缺瓶颈。深化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投资、政策性贷款;规范投融资平台,加强银企交流合作,加大政府融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BT、BOT、TOT等方式的项目融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产业园区建设速度。
(四)千方百计承接产业转移,助推园区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与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等的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的合作,重点选择一批重大项目与央企对接。制定产业投资指南,明确重点承接产业、产品和项目目录,推动优势互补,加速产业链整合,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承接集中区。建立健全与周边区县长期合作工作机制,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与周边区域的错位发展,共同发展。
五、推动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破解园区用地瓶颈。
建议上级国土部门争取国家支持,增加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合理安排用地计划,向工业园区用地倾斜。
(二)加大对园区的政策支持。
建议加强园区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力度,加大对园区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创新的工作指导。
(三)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8.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八
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2010年,我县及早部署,狠抓落实,扎实抓好了大春生产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春生产进展顺利
(一)抓“五早”,以早避灾争主动
一是工作部署早。年前,我县及早组织相关部门对2011年大春生产的科学抗旱、农资调查摸底、农资储备供应、技术培训、农资市场监管等作了具体安排,并于2月上旬制定下发了《关于抓好2011年大春生产的通知》、《2011年春季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县级核心示范片实施方案》、《2011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了今年全县大春生产的基本目标:力争实现大春粮食总播面积100.5万亩,实现大春粮食总产44.7万吨。发展春季蔬菜37万亩,实现蔬菜总产80万吨;全年新栽柑桔1.5万亩,其中春栽柑桔0.3万亩;全年养蚕2.6 万张,全年产茧800吨,其中春季养蚕1万张,产茧340吨;大春栽植巨桉3.5万亩、完成机耕作业30万亩。实现大春种植业人平增收40元以上。2月下旬,我县相继召开了春耕生产和大春育苗动员会,明确了大春生产工作重点,细化了工作措施,保证了我 1 县大春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良种推广早。为引导群众正确购种,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良种,我县农业部门于2010年12月就及早确定了2011年水稻、玉米“两杂”主推品种,水稻重点推广川优727、川农优498、Ⅱ优498、冈优188等良种;玉米重点推广东单80、绵单581、齐单6号、成单30等良种。同时,农业部门印发“两杂”主推品种简介20余万份,分别分发到各种子经销点和乡镇政府,及时组织分发到广大农户手中。三是旱育保姆发放早。为保证我县2011年水稻旱育秧面积达到45万亩,县上采取县财政补贴和乡镇组织购买相结合的方式,共采购旱育保姆39万包,其中县财政采购15万包、乡镇组织购买24万包,已于2月25日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保证了育秧所需。四是大春育苗早。全县计划栽插旱育秧45万亩、占水稻栽插面积的80%,计划育旱秧3.2万亩,已于3月10日全部结束旱育秧,水育秧也基本接近尾声。全县计划实行营养团育苗移栽玉米13.4万亩,计划育苗7000亩,已于3月15日前全部育完。全县计划栽插红苕10万亩,计划育苕苗1.1万亩,已于3月10日前结束殡种。全县计划育蔬菜苗4.5亿株,现已育各类蔬菜苗4.2亿株,占计划的93%。五是病虫防治早。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召开小春病虫防治工作专题会3次,落实财政专项经费5万元,派出防治技术指 2 导组12个,印发明白纸5000余份,小麦条锈病普查和防治工作扎实有效。
(二)抓储备,千方百计保需求
一抓种子储备。全县计划种植水稻57万亩、玉米13.4万亩、红苕10万亩。目前,我县农户水稻育秧用种620吨、玉米用种400吨、红苕用种8000吨,占计划用种的100%,大春育苗用种充足。二抓化肥储备。目前,我县已储备大春生产用肥5.4万吨,其中:碳铵3.8万吨、尿素0.4万吨、复合肥0.3万吨、磷肥0.9万吨,占计划的100%;农户已购买碳铵3.2万吨、尿素0.38万吨、复合肥0.28万吨、磷肥0.86万吨,分别占计划的84%、95%、93%、96%。三抓农膜农药储备。大春生产计划需用农膜844吨,已储备851吨,占计划的101%;计划需用农药841吨,已储备750吨,占计划的89%。四抓春灌蓄水。今年,我县工程蓄水1.25亿方,有冬水田13万亩,基本能保证大春生产用水。同时抓紧尾渠、毛渠的维修、清淤,全面疏通水系,确保大春生产用水。
(三)抓示范,以点带面促发展
全力开展大春生产“五个一”示范工程建设(即:1万亩水稻高产示范、1万亩玉豆高产示范、1万亩反季节蔬菜示范、1000亩柑桔春栽示范、1000亩桑树春栽示范),强力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大发展。计划在石垭、朝阳等8个乡镇建立2000亩水稻高产核心示范片,在坪滩、龙孔等7个乡 镇建立2000亩麦-玉-豆旱地新三熟核心示范片,在乔家、朝阳等4个乡镇建立1500亩反季节蔬菜核心示范片,在顾县、双鄢2个乡镇建立500亩柑桔春栽核心示范片,在酉溪、齐福、嘉陵3个乡镇建立500亩桑树春栽核心示范片。同时,全县计划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10万亩,其中水稻4万亩,玉米、大豆各3万亩。要求各乡镇以水稻旱育秧超高产强化栽培、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设施蔬菜栽培为重点, 建成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高产示范片各300亩以上。
(四)抓重点,硬化措施增实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关键季节抓粮食、一年四季抓产业”的思路,各乡镇、相关部门切实增强了抓好大春生产的主动性,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明确部门责任。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全力打好大春生产总体战。农业部门负责培训主推技术,指导农户搞好春播春栽;农机部门负责调度所需农机具;水利部门负责病害水库、塘堰整治,管好用好现有水源;商务、工商、质监、农业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监管;信用社、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负责农业生产信贷资金发放工作。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将其重点用于大春生产,畜牧、林业、农民工培训等核心示范片建设所需补助经费均在相关项目资金中进行了解决。县财政除将产粮大县补助资 金用于大春生产外,还本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重点安排了种植业示范补助经费400余万元,主要对农户购买旱育保姆、种子、种苗、农膜、农药、肥料等农用物资进行补贴。四是强化技术培训。组织动员全县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期次,开设大春生产电视专栏5期次,印发技术资料40余万份,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户35万人次。五是强化助耕支农。结合全县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我县组织开展了千名机关党员干部助耕支农“百日服务”活动,从2月20日-5月31日,县、乡镇千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大春生产第一线,扎实搞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试点示范,切实做好缺劳户抢种、抢收等帮扶工作,确保“满栽满插”和“颗粒归仓”。六是强化督查考核。县上将大春生产纳入各乡镇、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在大春备耕、播栽关键季节,县政府组建了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带队的春季农业生产督导组4个,坚持每周到所督导乡镇进行春季农业生产督查指导1次以上,确保全县春季农业生产扎实推进。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从2009年以来,中、省、市、县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体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2011年,广安市被列为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市,我县 被纳入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60强县之一,并力争进入30强县,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全县各乡镇、相关部门找准发展突破口,创新工作思路,落实过硬措施,强力推动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农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城乡统筹,抢抓机遇,创新机制,依靠科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优化布局,不断促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奋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大行动”(大基地、大示范、大样板),推广“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五网”(田网、水网、路网、电网、机耕网),促进现代农业基地“七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把我县建成川渝地区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和加工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建设目标
1、蔬菜产业。新发展蔬菜基地5万亩,其中:春季在乔家镇大环线下半段发展1万亩,夏秋季在朝阳、乔家、九龙、赛龙、同兴、坪滩、花园、石垭、罗渡等乡镇发展2.5万亩;改造蔬菜基地1万亩,建蔬菜良繁基地1个,新建钢 6 架大棚100亩,钢骨架复合材料大棚1000亩,建蔬菜展示基地1个,新建气调保鲜库1座,泡菜精深加工厂1个。全县蔬菜总面积5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20万亩,蔬菜总产量115万吨,商品率70%以上,实现蔬菜销售收入21亿元。
2、粮油产业。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7万亩,其中推广优质稻45万亩,旱育秧面积达到45万亩,杂糯间栽20万亩,再生稻8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育苗移栽100%;红苕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其中推广脱毒红苕1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旱地规范改制100%,小窝疏株密植达到90%以上;洋芋种植面积扩大到22万亩,其中脱毒洋芋栽培发展到 16万亩;发展豆类 17万亩,其中大豆11万亩、豌豆1.7万亩、葫豆2.3万亩、杂豆2万亩,大力发展增间种和田坎豆类。
3、柑桔产业。依托现有果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优化布局,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同时结合柑桔品质改良,突出基地建设,优化品质增效益,加速推动名优特新果品和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柑桔优势产业。2011年新发展柑桔基地1万亩,柑桔生产重点放在优良品种的引进和老树的改造提升上,柑桔高接换种50万株。春季在顾县镇、东板乡新发展柑桔核心示范片5000亩。秋季在坪滩镇、龙孔镇新发展柑桔核心示范片5000亩。
(三)建设重点
1、蔬菜产业
(1)产业布局。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推进,整体发展。以“一园七基地”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20万亩。在乔家镇、朝阳乡建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区2万亩以上,以安县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三安蔬菜专业合作社、同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富辣椒专业合作社等蔬菜育苗生产企业为依托,以同兴镇尹家坝村、李坝村为核心建设5000亩核心基地,辐射带动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1.5万亩;打造坪滩辣椒产业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龙孔镇、白庙镇、西板乡、酉溪镇等乡镇发展辣椒3万亩;在黄龙乡、东板乡等8个乡镇发展耐贮蔬菜基地2.5万亩;在双鄢乡、兴隆镇发展葱蒜基地1.5万亩;在齐福乡、苟角镇等5个乡镇发展精深加工蔬菜基地2.5万亩;在普安镇、裕民镇发展优质南瓜基地1.5万亩;在伏龙乡、罗渡镇发展早市蔬菜基地1.5万亩。
(2)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朝阳乡秦家店村、乔家镇南山村和廖坝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育苗大棚1.3万平方米,引进50个蔬菜新品种,年出圃合格蔬菜苗2亿株。
(3)核心基地建设。一是核心示范片。主要涉及乔家、朝阳、九龙等3个乡镇2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九龙镇3 8 个村,朝阳乡10个村,乔家镇11个村。总建设面积2.5万亩,春季在乔家大环线下半段实施1万亩,夏秋季在三个乡镇实施1.5万亩。建设乔家镇南山村、朝阳乡天王庙村2个设施栽培区、1个水生蔬菜观光区、1个西瓜示范带、1个芦笋基地。二是带动发展区。主要涉及普安、齐福、赛龙、伏龙、中和、坪滩、白庙、龙孔、同兴、北城等10个乡镇43个村,实施面积1万亩。
(4)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土壤调形增厚改良、优良品种、工厂集约化育苗、病虫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标准化生产、机械旋耕、商品化处理八大技术。
2、粮油产业
(1)产业布局。全县发展优质稻45万亩,重点在苟角片区(含顾县镇)、酉溪片区(含粽粑乡、新场镇、恐龙乡、白庙镇)、兴隆片区、石垭片区(含九龙镇)、临溪片区(含中和镇、伏龙乡)、大佛片区(含赛龙乡、齐福乡、裕民镇)、坪滩片区7个片区实施;优质玉米13万亩,重点在中和、罗渡、石垭、顾县片区实施;优质油菜21万亩,重点在坪滩、白庙、酉溪片区实施;优质大豆8万亩,重点在罗渡、石垭片区实施。
(2)高产创建。水稻在九龙、乔家、石垭、朝阳、齐福、北城、顾县、酉溪等8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4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玉米在乔家、石垭、齐福、北城、顾县、坪滩、龙孔、伏龙、中和、罗渡等10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3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油菜在坪滩、白庙、酉溪、西板、镇裕、石鼓、龙孔、粽粑等8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3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大豆在乔家、石垭、齐福、北城、顾县、坪滩、龙孔、伏龙、中和、罗渡等10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3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
(3)主推技术。水稻主要推广“适时早播、旱育壮秧、中苗移栽、宽窄行种植、配方施肥、科学管水、加强病虫防治”等技术,结合高产攻关,加大“大三围”强化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力度,旱育秧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强化栽培达到12万亩以上、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玉米主要推广“育苗移栽、中小苗栽植、膜侧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人工辅助授粉、加强病虫防治”等技术,坚决杜绝直播迟播。大豆主要推广“规范旱地改制、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配施钼肥、强化病虫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全县推广麦玉豆新三熟面积5万亩以上。油菜全面推广“两高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全面推行育苗移栽宽窄行栽培,实行深沟高厢,中苗栽植。
3、柑桔产业
以脐橙4号、优质杂柑等知名品牌为龙头,加快构建苗木良繁、技术服务和商品化处理、加工、营销体系。2011年,10 引进优质柑桔品种4个,实施柑桔高接换种50万株(春换20万株,秋换30万株);培育优质柑桔容器苗30万株,出苗20万株;新栽柑桔1.5万亩(其中春植0.5万亩,秋植1万亩)。在朝阳、顾县镇、东板乡新建柑桔核心示范片 2500亩。其中:朝阳乡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种植1900亩,顾县镇李家堂村实施300亩,东板乡新桥村、东板村、好强沟村实施300亩。辐射带动同兴、镇裕、中和、伏龙、双鄢、普安等13乡镇发展1.25亩。加强大石、双鄢、顾县,中和,镇裕、同兴等乡镇近几年新植示范片2万亩后期管理工作,做到早投产丰产、早见效,以基地建设促进我县柑桔产业发展壮大。
(四)进展情况
1、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加紧推进。在乔家镇、朝阳乡已建成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区3万亩,春季计划在乔家镇董家村、南山村新农村建设大环线下半段发展1万亩优质蔬菜生产核心基地,目前正在上报方案。通过示范园区带动,建设优质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其中:赛龙镇3000亩、同兴镇3000亩、坪滩镇6000亩、花园镇4000亩、石垭镇6000亩、罗渡镇3000亩。已改造蔬菜基地2000亩,蔬菜良繁基地正在规划中,新建钢骨架复合材料大棚200亩,建蔬菜品比基地1个,气调保鲜库、泡菜精深加工厂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2、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正在加紧完善基 础设施建设,已建育苗大棚1.3万平方米,新引进50余个蔬菜新品种,正在朝阳乡实施品比试验。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各相关乡镇、部门领导切实转变观念,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保粮食稳定、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己任,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放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解决好示范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2、强化服务。各乡镇、相关部门组织精干技术干部,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组,切实搞好制定方案、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同时,分产业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分片包干,深入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确保产业基地建设技术落实。
3、创新机制。一是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引导、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探索 “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带领农民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共享产业基地建设成果。二是引导培育大户。着力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带动能力强力、能与农民建立合作共赢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业主,与当地农民共同开发,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建立新型营销模式。在全面抓好传统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和网上营销、直营等新型营销,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解决销售难问题。
4、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渠道投入体系,解决产业基地建设和运行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政策,采取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公司等手段,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业主、龙头企业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地的发展,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5、严格考核。县上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纳入2011年农业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各乡镇、相关部门也将该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确保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较大发展,不断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六)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建议从规划、投入、品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破解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促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一)强规划,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只有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才能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一方面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综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长期规划。明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和奋斗目标,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长足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好年度发展规划。对应长期发展规划,还应制定相应的年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产业发 展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二)重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在设施建设、业主引进、新品种推广、质量检测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保障。二是加大信贷投入。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鼓励农民自筹。要彻底改变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上“等、靠、要”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基地规模等多方面,鼓励农民自筹资金,促进产业长期发展。
(三)创品牌,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品牌,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一是确定主导品种。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明确主导品种,每个产业主推2-3个品种,改变长期以来品种多、无主导、品种杂、无规模的发展局面。二是树立品牌意识。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深刻理解“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充分认识创立品牌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助推现代农业品牌的发展。三是提升品牌效益。要根据主导品种,积极创立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品牌,并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工作力度,使现代农业品牌有影响力和独特性,有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效益,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
(四)拓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产业要发展,市场是根本。一是积极发展营销组织。要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的发展,积极发挥协会、专合组织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扩大市场销售,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强市场建设。积极加强批发市场的建设、管理力度,建成集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批发市场,加强对批发市场建设的管理、指导,着力优化市场流通环境,全面夯实发展基础。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切实搞好市场服务,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偷盗、行霸、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四是拓展市场空间。要加强对本地市场的占领,在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外地市场,使优质农产品立足于省内外市场,积极抢占国际市场。
(五)建机制,增强产业发展活力。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优势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健全领导机制。组建专门班子,落实具体人员抓好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分管领导亲自抓、乡镇领导主要抓、相关工作人员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发挥园区办、相关部门作用,增强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扶持、信贷支持、农户自筹的“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坚持政府规划与农民意愿有机结合,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流转,发挥专合组织作用,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劳动报酬入股,实行合作经营,推动土地向能人、大户、业主和专合组织集中,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健全全民共建机制。积极推行事业干部“三不变、三优先”政策,鼓励县乡事业干部、村干部当业主,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部门共建机制,在基地建设上,鼓励部门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六)育龙头,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产业要发展,龙头是关键。一是积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生产能力。在新企业引进上,给予优惠政策,注重引进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品种培育、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掌握、销售流通等方面优势,在品种培育上大力创新培优,在技术指导上积极推陈出新,在市场信息上做到及时准确,在销售流通上当好桥梁纽带,全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要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围绕主导产品,注重引进精加工和上下游企业,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七)重质量,增强产业发展生命力。质量就是生命,要注重对优质农产品质量检测,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一是加强源头管理。要在生产源头上堵住农药残留,禁止使用高 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优质农产品质量。二是完善监测体系。建立检测检验机构,配备技术人员和检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加强检测,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三是强化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强化对无公害生产技术宣传培训,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全力确保优质农产品生产质量。
各位领导,我县当前大春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虽然总体进展顺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部分乡镇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推广不规范、育苗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按照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夯实举措,强化保障,扎实推进大春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项工作。一是稳定种植面积。按照规划面积,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面积不减、产量稳定。同时,充分利用田边地角,积极发展田坎玉米、水稻杂糯间栽等增间混套模式,防止土地撂荒,确保满栽满插。二是强化培训服务。组织县农业、畜牧、林业、水务、农机等部门,广泛开展大春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借助千名机关党员“百日助耕支农”服务活动,切实帮助缺劳户搞好助耕服务。三是抓好示范片建设。抓好“五个一”示范片建设,高规格、大手笔打造大样板、大示范。四是进 17 一步抓好春灌蓄水,确保春灌用水需求。五是抓好小春田间管理。再掀我县大春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热潮。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整县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大力实施“三个培养”努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先后引进了广汉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天禾蜀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诚宇农业有限公司及100余家浙江台州西瓜种植业主,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并在浙江台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浙江台州流动党员工作站,陆续组建了川浙花碑果蔬合作社、兄弟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促进方兴由传统农业镇向现代农业镇的转变。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思维,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
方兴是传统农业镇,工业底子薄,这一因素曾一度制约着方兴经济的发展,但也正因为这样,镇党委、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制定出把基层干部培养成现代农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如陈建全等一批优秀基层干部;把农村部分农民培养成技术能手、种养殖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传统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 的“三个培养”工作方案。紧紧抓住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和“整县推进”的契机,力求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提高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素质的基础上,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园区、大业主”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城乡统筹中努力实现裕镇富民的目标。
二、立足根本,以土地规模流转作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来抓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的组织和生产经营模式,以此促进土地的规模流转。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612余亩,完成目标任务3000亩的154%,目前全镇土地规模流转面积达8000亩,其中柏杨、白鹤引进了成都天禾蜀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大安村建立了成都市兄弟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余亩;花碑村引进广汉大地种业,流转土地1200余亩;方兴村引进了成都市方家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900亩。这些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共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镇党委、政府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同时立足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原则,在农村能人创业发展过程中,实行全程无障碍服务,鼓励扶持农村能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规模,使农村能人逐步由小业主变为企业家,推动现代农业向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提高方兴的对外开放形象,镇党委、政府以现代农 业为载体,举办了“水城新津〃生态方兴2009首届新津绿色西瓜采摘节”,在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方兴的影响力
三、真抓实干,以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
9.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九
设进展情况汇报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党组的统筹安排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在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着重在突出特色优势、完善政策环境、编制发展规划、搭建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强化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产业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发展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现代中药企业已发展到96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实现总产值132.9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医药制药业总产值的48.5%和87.8%,已成为我省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
一、“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建设进展情况
结合我省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省发展改革委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突出特色优势。
我省作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道地特色药材资源优势突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具备较好基础和较大潜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开发能力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我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中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中药材和以苗药材为代表的民族药材、中成药和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品。目前,全省种植的中药材和民族药材品种达110多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药材有杜仲、黄柏、山银花、银杏、厚朴、淫羊藿、喜树等19种。天麻、杜仲、半夏、吴茱萸、石斛、茯苓、山药等20多种商品药材具有调供省外市场的能力。淫羊藿、太子参、头花蓼、钩藤、天冬、黄精、重楼、白及、百合、栝蒌、射干、玉竹等40多种药材已培育成为市场优势品种。全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独家品种)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仙灵骨葆胶囊、护肝片、安宫牛黄丸等40余个品种己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全省1383个药品单品种涉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喷雾剂等27种剂型,其中,仙灵骨葆胶囊、抗妇炎胶囊、艾迪注射液、宁泌泰胶囊、咳速停糖浆、克咳胶囊、银杏天宝、骨康胶囊等8个品种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全天麻胶囊、热淋清颗粒、日舒安洗液等30多种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二)完善政策环境。
为了促进我省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2007年9月24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明确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制定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宣传贯彻方案”,积极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条例的颁布施行和宣传贯彻,对于完善我省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度,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营造良好有序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现代中药优势企业,促进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编制发展规划。
2007年1月4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贵州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四个产业,重点实施优势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为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11月至今,我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研究编制《贵州省道地特色药材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现该《规划》即将完成送审。该《规划》客观深入分析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竞争优势,研究提出了我省道地特色药材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指导和实施依据。与此同时,我委牵头开展的《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总体思路》和《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思路研究》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委现正组建“贵州省生物产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并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国家支持,扶持推进我省以现代中药产业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四)搭建创新体系。
我委会同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的支持下,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努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全省现已建成中药研发机构40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家,省部(省院)共建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检测平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其他省级研发机构7家,初步建立起以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民族药二次开发研究为突破口,覆盖中药材种植、活性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临床实验及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环节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
(五)推进成果转化。
“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继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的沟通衔接工作,按照其工作要求和安排,准
备了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产业链较长、带动面宽、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中药项目,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支持。2006-2009年,共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项目总投资13119万元,国家补助资金1250万元,我省配套155万元。同时,我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积极安排扶持中药现代化产业等已初步显现优势的产业。2006-2009年,共有26个省级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支持,项目总投资50989万元,省专项投资安排约93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有约60%的项目建成投产,产值约40亿,给国家创造税收约6亿元。
(六)强化项目管理。
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项目实施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在项目审理过程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先支持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对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一是建立项目咨询和辅导机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介绍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产业发展趋势、我省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鼓励和引导有关单位集中力量攻克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采用专家评审方式,对项目进行遴选,并和有关部门“集中办公、联合审理”。三是按照投资体制改革要求,严格项目备案程序和操作要求,严格审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协调和管理,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投资效果。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项目的资金使用、投资控制、建设进度、质量监控等问题。二是坚持半年报制度,及时分析项目建设信息,认真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开展项目总结评价工作,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项目组织管理,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推动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较小;(3)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大品种不多;(4)中药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蔬菜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方案08-24
蔬菜产业基地简介06-14
蔬菜产业发展06-19
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08-19
江西蔬菜产业发展11-29
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01-02
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力促有机蔬菜产业化09-11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09-20
2023-2027年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市场全景调研分析报告12-26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