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学案

2024-07-15

燃烧与灭火学案(11篇)

1.燃烧与灭火学案 篇一

课题1燃烧与灭火

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课前预习

1、燃烧是指_____与____发生的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

2、联系日常生活,说出蜡烛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

●新课导入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自主探究1〕

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交流讨论]

[分析归纳]

1﹑燃烧的条件:(1)______(2)_______(3)_______ 〔拓展演示〕燃烧的条件是否需要全部满足?

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结合右图装置完成以下问题: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的条件是:__

______;

3、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__

______;

〔分析归纳〕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___个条件。

【知识点2 灭火的原理】

〔自主探究2〕

点燃三根蜡烛,请同学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熄灭,并说出用什么灭火原理

「分析归纳」灭火的原理:(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_____。

〔联系生活〕灭火不如防火,结合视频说说生活中遇到下列火灾应该如何灭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习评价

1、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常采取的措施之一.主要目的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隔绝空气

C.隔离可燃物D.沿通道扩散浓烟

2、水可使燃烧的物质火焰熄灭的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D.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

3、白磷的着火点是40℃,有人用试管盛水分别做如下实验:①把白磷放入10℃的水中,再往水中通入氧气;②把白磷放入60℃的水中;③把白磷放入60℃的水中,再往水中通氧气。则白磷会发生燃烧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②和③

4、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

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遇到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时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5、一辆汽车夜晚行进在公路上油箱泄露,车厢里充满了汽油味,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开灯检查漏油部位

C、让车内人集中到汽车尾部 D、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6、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火.则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云南省某地一个内装白磷的储罐因泄漏而迅速自发引起大火,现场白烟弥

漫.消防人员马上采用水冷却罐体,再用沙土围堰填埋的方式灭火,火势很快得

到控制.已知白磷和红磷都是磷元素的单质,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请回答:

(1)白磷与红磷比较,在空气中更容易着火燃烧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防人员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小颖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2.“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中有一个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它与人教版老教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用3个对比性很强的探究实验代替了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搭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但因“变量”过多,学生不易构建新知。

现在按教材顺序把“燃烧的条件和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作为第一课时,“爆炸和灭火”作为第二课时。这里主要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

1.1由具体到抽象得燃烧的概念

通过回忆一些燃烧的事例及其现象,分析归纳燃烧的特征,得燃烧的概念。

1.2 改进分组实验、补充视频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课本第89页的交流与讨论,采用分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并作了1处修改,1处增补。

分组实验之后,再补充综合性、对比性强的红磷、白磷燃烧的视频实验(可避免污染),通过适时“暂停”画面并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燃烧三条件的缺一不可性。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运用“火三角”的形成动画和直观教具“大三角板”来类比说明。

1.3 由生活实例“起煤炉”引出“着火点”及其影响因素

由“封煤炉”引出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由演示实验:蜡烛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燃烧,使学生了解完全燃烧的条件及意义。

2教学过程

3 点评

本节课学生热情高涨,丝毫没有因为燃烧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而降低。相反在对有关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完成了由似懂非懂到豁然明了再到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①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a.修改完善分组实验:

改用小石子、纸片代替分别醮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需可燃物)。排除了棉球的干扰,简单、直观。

尤其是新增“分别点燃裹有铁棒的纸棒与纸棒,比较点燃的难易”,不仅有利于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体现了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b.补充白磷、红磷燃烧的视频实验:

白磷、红磷燃烧的视频实验是对上面四个探究性分组实验的综合呈现,它减少了“多变量”的干扰,恰当地突出了燃烧所需的三条件及缺一不可性。

c.合理组合:

四个探究性的分组实验和一个视频实验的依次进行,学生由熟悉的煤、纸、木条到陌生的白磷、红磷,探究实验也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不断深入。

②不拘泥课本,大胆从生活中取材。

如通过“起煤炉”、“封煤炉”等生活实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完成了由科学世界往返生活世界的飞跃。

③充分运用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新颖实用。

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分组实验、视频实验、演示实验、Flash动画、实物教具等多种教学媒体,并且简洁、漂亮的PPT画面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其中“火三角”的形成动画生动直观,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另外,以音乐为信号对分组实验的时间控制,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有序的氛围。

3.燃烧与灭火教案 篇三

第一课题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峨嵋初中 罗小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2)积累一定的防火与自救知识,培养自救自护能力

(3)通过相关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2)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神州八号的成功发射开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近代的火柴、打火机、烧火煮饭和炒菜的火和奥远会的火炬,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回顾前面所学有关物质燃烧的知识,通过分析对比这几种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总结归纳得出什么是燃烧?

师生共同探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得出燃烧的条件,师生互动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最终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演示实验:课本演示实验7-1的改进实验。

(1)在酒精灯上分别点燃小木棒、小石子,观察现象

(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另一支直接放在空气中,观察现象

(3)取两只试管,分别装入白磷、红磷并用橡胶塞密封,同时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课件展示课本上的实验,由学生分析并且完成课本上p129讨论

再次证实燃烧的条件

过渡:俗话说“水火无情”,火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展示重大和本地火灾的图片和今年上半年火灾情况,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性,从而提出学习灭火的必要性。

3、学生探究:熄灭蜡烛的方法?

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⑴、罩上烧杯(2)、剪去烛心(3)、倒转蜡烛(4)用嘴吹灭(5)用手扇灭(6)用湿抹布盖灭(7)用水浇灭(8)用灭火器 总结学生的回答,判断正误。

4、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探究讨论: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⑴、碰倒燃着酒精灯, 在桌上燃烧起来;(2)、油锅着火;(3)、被子着火;(4)、树林着火。

5、根据上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总结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或氧气;

③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6、了解几种灭火器

7、想一想

8、[小实验]用一只烧杯罩住两支燃着蜡烛,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小实验的现象引出当遇到火灾时如何逃生?学生讨论,老师总结,最后观看视频学习一些灭火逃生的方法。

9、完成练习。

三、课堂小结

本课结束后,学生归纳有什么收获: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方法,了解一些逃生及消防常识。

四、课后作业

根据学校或自己家里建筑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和路线,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逃生的措施。[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燃烧与灭火说课 篇四

课题:燃烧和灭火课型:研究课课时:一课时 时间:2005年11月30日说课人:刘明兵(江油市大堰初中)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所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首节,它在这一单元有起头的作用,将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燃烧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我们在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铝条的燃烧。可以说这节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明朗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灭火措施和从火灾中安全逃生的方法,拥有较好的预防火灾安全的心理准备。让尽量减少火灾发生率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一堂很好的德育教材。

2、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关于火灾的报道,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4)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①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②将灭火的方法和火灾的预防用于实际生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燃烧,也听到过关于发生火灾的一些情况。在第二单元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铝条的燃烧,而且感受了氢气不纯遇明火发生爆炸的实验。所以说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经验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只不过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概念和方法而已。新课程中涉入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在前面单元学生也多次感受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方法,这为本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加上教师的引导,看来不难完成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但是,由于我们很多学生是刚刚开始对实验探究方法的摸索,又加之农村初中要真正做到开齐实验探究也是很困难的,尤其江油才刚刚起步,所以困难也很大。

2、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学,实验探究,教师展台演示,同时配上图片,视频和课件等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学生主要以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进行讨论,交流和结合教师的指导,点评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

3、难点突破:①引导学生分析每次实验结果所体现的结论。

②采用对比法,把实验所体现的不同条件总结出来。③将每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程序设计

四、板书设计:

5.《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五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本节内容联系紧密的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程序化,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括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我们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物质燃烧的条件,燃烧定义做为一节课的内容,其余内容放在课余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尽管一课时的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

本课题的知识解决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完成,很好地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贴近生活的特点,也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的条件推出灭火的原理;在内容的安排上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未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6.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篇六

十堰市夹河中学王顺成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

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

•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 2)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学进行类比、归纳,学会交流和发现学习。

• 3)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四、教学程序及教后感受

环节1 :创设情景引出火并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从原始人用火告别“饮毛茹血”的情景,到日常生活中的用火煎炒、烧烤到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的图片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火对人类的贡献,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再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因为燃烧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燃烧的概念,形象直观,特征明显,学生稍加分析、归纳就能完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实施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现象升华到抽象概念,有具体情景的铺垫,再上升到理论,教后发现本环节是适合的,效果也好,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因为燃烧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不是很难的问题。这三个实验是(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将小木条与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程度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这三个实验取材简单,现象明显,结论也不难得出。通过活动,初步得到燃烧的三个条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该环节逐个突破,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教后感觉不足的是有点浪费时间,要是三个实验同时展示出来,课堂时间充裕些。再者,着火点这个名词需要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得出,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说明,今后的教学中要安排讨论交流对着火点这一名词的理解的环节。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该环节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通过类比的思想来找不同:同样是白磷,为何在铜片上燃烧而水中不燃烧?同样在铜片上,为何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燃烧所需条件。创设情景:“怎样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出现了与生活现实中的“水火不容”相反的“水火相容” 现象,学生兴奋达到高潮。也再次说明: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

这一环节中,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通入空气或氧气,倒掉水使白磷露出水面,我都给予了肯定,给了激励。

探索的成功使学生享受喜悦,从而兴趣高涨,兴奋达到高潮,也是教材安排的意图,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的、明确、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形式,是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

教师展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通过对火三角的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烧不坏的手帕”真切的发生在眼前,既熟悉又神奇,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思考,有火焰在燃烧而手帕又烧不着,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手帕烧不着呢?学生很感兴趣,再次将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引导:

1、浸了酒精和水的混合液的手帕燃烧时实际上是什么在燃烧?

2、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该小魔术将课堂气氛再推向新的高潮,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该环节中,所有学生

都参与其中,合作交流,不断的通过类比找不同,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讨论,交流,从而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结论,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自认为这也是这节课的该发扬地方之一。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怎样灭火呢?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灭火的原理。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燃烧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升华。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完成课文实验7-2和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环节5 :最后,学习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该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自主学习。

思考与实践:生煤炉火时,先引燃纸和木柴,为什么?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哪根火柴梗更易烧尽?为什么?这是生活中既常见又熟悉的的问题,这又蕴含着什么化学道理呢?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7.燃烧与灭火教学情景设计 篇七

引入新课的情景设计:

情景

1、钻木取火,奥运圣火,日常生活中燃烧图片。

各类火灾新闻,各类火灾的照片(包括央视新址电视文化中心的大火、07年济南奥体中心大火等)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情景

2、课件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欢欢的图片,原型是什么?生答是火娃。同学们说得对,火娃象征奥运圣火,而火是物质燃烧中伴随的一种现象。每一届奥运会开始之前都要进行奥运圣火的采集和传递,人们为什么会崇拜火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以下人类利用火的历史吧!火的利用短片

教学过程的情景设计:

情景

1、用高锰酸钾魔棒点灯的小魔术,引起学生学习燃烧的条件高度兴趣。

情景

2、①设定野炊比赛,你有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火比别人旺?有实践性和探究性,此情景设定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灭火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

②、展示课件中古人的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情景。

③、08年奥运火炬的设计原理

情景

3、①、播放课件中蜡烛的熄灭,实验室中酒精灯的熄灭,家庭中液化气的熄灭。

②、播放最新的火灾新闻。起火原因,为什么大火活蔓延,消防队员的灭火措施,人们的自救方法等等。学生一下兴致就来了,很简单的就的处理灭火的原理。

③、情景实验——高楼火灾或自救

将大烧杯倒口在两支燃烧的长短不同的蜡烛上。高的还是低的蜡烛先熄灭?你认为高楼失火后采取哪些合理措施进行自救?

课内思考的情景设计:

情景

1、做完饭,怎样熄灭液化气?利用了什么原理?油锅起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使学生体会化学服务生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

2、古成语中,“釜底抽薪”、“抱薪救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什么燃烧和灭火原理?增加文学素养,注意学科整合。

教学策略:

我在进行这节课的情景素材的选取时,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和课程标准后,以保证实现这节课的情感价值目标。所用情景分层次呈现,设计大量的学生活动,教师只起了问题引领的作用,很多内容大胆放手给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讨论中也会产出新的认识。再就是精心选取情景素材,生动、真实、具体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这部分内容。

1、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拉近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能力。学生很自然的就得出了燃烧的定义

2、课堂所用多媒体图片,具有时代特色,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拉近学生与化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领悟到真实化学问题之美。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和讨论,使学生深入课堂,引发思考。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二)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问题,掌握基本的逃生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对比、控制变量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全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通过观看火灾视频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

(二)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

(三)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在认识燃烧与灭火这对矛盾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人类就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使化学反应为人类所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及其施教策略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及其施教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施教策略;结合灭火的原理,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式: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式

一、通过实验、日常生活现象及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二、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采用分析、比较和归纳的科学方法获取灭火的知识结论,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和掌握燃烧的条件,并形成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念及学科观念。

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感受日常生活在的实例,从中发现问题,调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探究实验,取长补短,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三、探究学习:在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时,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小蜡烛(2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滤纸。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演示台、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看着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我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来上这一节课。

表演小魔术:

这是一块棉质的手帕,我用75%的酒精水溶液浸湿,将其点燃,同学们猜想手帕会有什么现象?(生)手帕会燃烧,手帕不会燃烧。

(师)事实怎么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师操作(以一张白纸作背景)。

(生)观察现象。

(师)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板书: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新授】

(师)燃烧和灭火是同学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今天要站在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火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列举火对人类的功劳。

(生)取暖、做饭、烧水、发射火箭、冶炼金属、实验室加热药品

(师)火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一旦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又会怎样呢?

请看大屏幕,播放火灾视频

(师)同学们,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可怕、增强防火意识、灭火)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的确,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多么希望能够迅速灭火。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水、原理?

沙子、原理?

灭火器、原理?

酒精灯、原理?

油锅、原理?

高层建筑 原理?

森林、原理?转移走可以燃烧的物质

(师)化学上把可以燃烧的物质简称为可燃物。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灭火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原理。请同学们归纳概括灭火的原理。

板书灭火原理:降温、隔离氧气、隔离可燃物

(师)如果家中起火,你自己无法控制,而且暂时对你没有威胁,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报警),你知道火警电话是多少?(119)有的人看到火灾,心慌意乱,只说了我们这里起火了,快来呀!就放下电话,结果接警的人什么信息都没得到。你会报警吗?

请一位学生模拟表演拨打火警电话

(报警应讲清的: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师)这位同学从容镇定地完成了报警,表演得很好。报警电话已经打完,在救火车没来之前,我们应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1)火势不大,应利用家中简易灭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救火灾

(2)油锅着火,盖锅盖关闭煤气阀门

(3)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灭火

(4)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让我们再来看看动画模拟的“火场逃生”。

动画模拟“火场逃生”。

【在线测试】

(师)家里情况比较熟悉,所以灭火或逃生比较容易。假如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场所,为防范火灾,你应注意哪些事项?

(生)回答:查找安全通道、灭火器的位置等。

(师)回答不错,请看消防员给我们的提示。

[播放课件]模拟现场

(师)由刚才的活动来看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灭火和防火的方法,而且也知道了针对不同的火灾,我们要采取最适合的灭火方法。那么灭火归根到底是阻止了什么现象的发生?

(生)回答:燃烧现象

(师)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让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提问: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

(生)回答: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收集证据

4、获得结论

5、交流评价)

(师)显示电脑中的科学探究步骤。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师)点击,屏幕上出现探究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猜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生)①可燃物 ②氧气 ③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点击,屏幕上出现猜想的结果。

(师)同学们进行了猜想,那么事实怎样呢,让实验来说话吧。现在每个桌上都放着一部分实验用品:两个烧杯,其中一个盛有水,一个镊子、小蜡烛(2支)、水、酒精灯、棉花(2团)、小石子、煤块、小木条。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先来讨论设计方案,提醒同学们在设计方案时要控制变量,要做对比实验。

(生)小组设计、讨论。

(师)看着同学们讨论的这么激烈,我真高兴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吧。(生)交流。组长每交流一个方案,就找学生评价其优缺点。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案:

(1)证明可燃物的实验设计:①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②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水(玻璃),在酒精灯上点燃。

(2)证明氧气的实验设计: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并将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3)证明温度的实验设计:①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棉花和沾了水的棉花

(师)我们现在已确定出了实验方案,下面我们来做实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分组来做,第一排的同学证明燃烧要有可燃物,第二排的同学证明燃烧需要有氧气,第三排的同学证明要有一定的温度,第四排的同学可随意选择。每一组的同学做完自己的实验也可以选择其他组的实验来做。实验中要注意安全。

(生)交流实验结果

(师)由刚才同学的讨论,我们发现了燃烧还需要温度这个条件,而且是一定的温度,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同的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

(师)请同学们归纳燃烧的条件。

(生)生归纳:

(师)板书: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师)那么这三个条件是同时具备还是具备一个或两个呢?

(生)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板书:同时具备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哪个是首要条件?即燃烧的内因?哪个是外因?

(生)可燃物是内因,温度、氧气是外因。

(师)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没有可燃物就不能燃烧。

(师)前面我们还学习了木炭、铁丝、蜡烛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反应的共同特征对燃烧下个定义呢?点击电脑,完成表格内容。

(生)填写表格。

(师)综合归纳燃烧的定义。

(生)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师)从上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想一想灭火与燃烧有什么联系?

(生)灭火就是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师)灭火就是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而达到停止燃烧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人们就是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让化学反应多为人类作贡献。

(师)我们的古人真得很聪明,火上加一横就是灭,意思是与氧气隔离。那么古人造的成语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试试看】

1、旧词新解

钻木取火煽风点火水火不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生)分析

(师)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知道水火是不相容的,那么能不能让水火相容呢?请看下面的小实验。

2、白磷、红磷及水中白磷的燃烧: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

同学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思考为什么?

①、若要让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应采取什么措施? 为什么?

②、若要让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应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生上台做实验。

(师)看来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燃烧只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就是水火也相容。

3、(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上课时的小魔术,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生)分析小魔术的秘密。

【反思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启示、发现?

【课外学习】

对于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关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建议同学们到各省的消防网上收索资料。

【学以致用】:

公共场所灭火设施的调查

9.《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0.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说课稿 篇十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今天 我 在这儿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节的说课部分。版本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来汇报。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⑵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 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 四 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 过程 ”。

三,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1)水与酒精 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室温中的 镁条 与点燃的 镁条 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图片,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四: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特别设计了少量的练习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几根火柴,几块水泥块,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以上 是我对燃烧条件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篇十一

课题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兴城市旧门学校:周全军

一、设计思路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燃烧与灭火》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已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该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再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防火灭火和自救的问题。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课标中学习要求:认识燃烧的条件和防火灭火的方法,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并理解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依据: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确立依据: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从而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意:

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能量,加速了人们的文明进程。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每年全世界发生的火灾会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那么燃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但当人们一旦失去对火的控制就会形成火灾当你遇到火灾时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今天继续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内容。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编写说明: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3组图片(最近发生的几起重大的火灾事故和在火灾中死亡数据)作为情景提出问题:当你看到这些图片和听到这些事件后,你首先想到这些事件与什么有关?(火)对于火和这些事件,谈谈你的感受,或者说说还想知道哪些化学知识或者生活常识?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非常兴奋,争相提出他们的感想和想知道的与火有关的问题:火灾太可怕了,如何能预防火灾?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了解可燃物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燃烧?火焰是如何伤害到人的?一些易燃物如何存放或者安全放置?正确的灭火方式有哪些?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火是一种物质吗?为什么产生火灾?为什么有火灾就有烟?烟和热?火对人类的贡献,人离开火,会怎样?燃烧会不会污染环境?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说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防止火灾的发生,必须了解火是怎样燃烧起来的,即燃烧的条件;有的问题源于我们对灭火原理的了解;燃烧的条件存在于灭火的方法之中,燃烧和灭火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分组分别进行三个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来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 2 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提高] 燃烧条件

[教师引导]:

人们并不是只有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做熄灭火焰的事情。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不同的情况下你都采用过哪些灭火的方法,并说出所作方法的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收集信息]:

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言:沙子盖灭,隔绝空气;用锅盖盖灭油锅起火,隔绝空气;吹灭蜡烛,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师)什么是着火点?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水并不能灭所有的火;(师)为什么?电路起火,不能用水灭火,会引起短路,电人;金属钠起火也不能用水灭火,钠可以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氢气燃烧;(师)水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灭火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物质均可用水灭火,这说明什么?要了解起火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的起火,采用不同方法;煤气起火,关闭阀门,断绝气源;森林起火,可以挖防火沟,移走可燃物„„

[教师引导]: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讨论,看看你能得出物质燃烧时必须具备的条件吗?

[学生发言,教师记录]:学生举例说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教师记录学生的例子和观点,最后,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得出结论。

[结合案例,使用知识]:天然气大量泄漏。如果遇到火星,将发生大面积爆炸,现在假设你就是消防队员,到达出事地点,你会如何做?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学生讨论与交流,教师记录并引导]:“关闭阀门,隔绝可燃物”;“只关闭阀门不够,还要勘察漏气的地方,”“(师)同意不同意? ”

“同意。”“疏散人群,保证人群的安全”;“严禁烟火,防止火星、穿防静电的衣服,防止静电”;“防金属碰撞的火星,汽车要远离现场”;“建一个吸收爆炸冲击力的墙,吸收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大面积冲水,降温,稀释泄漏的天然气

“;“把天然气转化成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师)设想是好的,能否做到,还需深入研究”;“将天然气一点一点隔离出来,到别处燃烧掉”;“(师)可取不可取?”;“是一种设想,在实际处理时,方法越简单越好”„„更多人举手“用大功率的风扇将天然气吹走”;“会有电火花”;“改为人扇”;“用氦气冲淡”„„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多非常好,我们的消防战士,就是使用同学们出的主意:疏散人群,勘察漏气点,堵漏,大面积冲水,降温,稀释泄漏的天然气„„最终解决了这场战斗,化险为夷。[教师讲解]当火势小时,我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灭火原理和方法,积极扑灭火灾,让火灾损失最小。但当火势很大,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控制火势蔓延时,保护生命、积极自救就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被困于火灾中,你应如何冷静对待,积极获得消防人员的救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讨论。

(三)、课堂小结: 学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本节课的小结。教师强调:火灾是无情的,灭火不如防火。同学们只有增强安全意识,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防火的无敌法宝。请同学们课下交流这节课的体会和感受。这节课的作业:社会实践,检查本学校或你熟悉的地方是否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

五、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条件

二、灭火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3)氧气(或空气)

(3)隔绝氧气(或空气)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他对问题已有哪些了解?他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还给学生,教师提出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或任务,不同的学生均可参与回答,众多学生均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其次,作为化学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广大合格公民,教学目标设定上从以前的重点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形成时,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技能之外的情感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和改变。第三,从“唱主角”的地位走到“幕后”,成为一名“导演”,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课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教师自己不要过早地针对问题给出结论,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边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情感价值观在讨论中不知不觉的形成,更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课上应成为画龙点睛的人,“睛”何时“点”,“导演”如何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得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师职业成为终生学习的职业。

上一篇:长海医院报到须知下一篇:腰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