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酒文化

2024-09-06

诗词中的酒文化(精选16篇)

1.诗词中的酒文化 篇一

传统节日中的诗词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古代是,人们更加注重传统节日与文化。而只有在诗词中,才能体会传统谇真正的韵味。

在农因三百六十五天中,传统节日最集中、最重要的当属正月。而才子佳人们,也十分注重在正月的诗词创作。最简单的一首——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看风送暖入苏。千们万户瞳瞳日,把新桃换旧符。”短短的十十八个字,却写出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写出了对未来的憧景,而同样是北宋词坛泰斗欧阳修却在他的《生查子》中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见去年人,泪湿征春袖。这样感物怀人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在正月中,春节过后便是元宵节。元宵节的寓意同样也是团圆、喜庆。而元宵节的团圆、喜庆也同样能改变诗人的词风,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上半阙中,词人先用东风夜放花干树,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这样的句子渲染了元宵节热闹的气氛。而在下半阙中,身为豪放派代表,写出沙场秋点兵,坐镇东南战未休。这样宏大场面的辛弃疾竟也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细腻的词风。可见中国传统节日与其文化对词人的影响。

元宵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一,而另一个当属七夕。七夕这一天,由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而引起,而这则更能激了词人,诗人的想象力,从而写出更好的诗词。单是在《古诗十九首》中,便有两首是有关七夕的。第一首《迢迢牵牛里》是就着福州故事本身而写出了。而另一首,则是结合了一个女子的故事,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的,而在这着《行行重行行》中,更是出现了怀人的名句:“胡马倚北风,越朝南枝。说到七夕节的词,最负盛名的一首当属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一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硕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着情词,但想比其余的情词,秦观的不但不艳,反而是更有深意。尤其是其最后一句,更是为千古佳人所传诵。

2.诗词中的酒文化 篇二

一、魏晋诗歌中的酒文化

从东汉至魏晋的二百年间, 是古代中国社会大动荡、大混乱时期, 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内忧外患接踵而来, 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 争权夺利, 党锢之祸时常发生, 外部征战连年, 哀鸿遍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儒学衰微, 许多文人被迫害, 如嵇康、杨修和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等。此时, 酒成了人们逃避苦难现实, 麻痹自己, 宣泄人生忧惧苦闷的理想工具。魏晋文人们由“济世”而归隐, 他们多装聋作哑, 行为不羁, 饮酒不节, 或清谈玄理, 或归隐田园, 遗世独立, 表面上停止了一切的作为与幻想, 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着太多的痛苦与不甘, 因此, 魏晋文人只能借酒浇愁, 抒写或慷慨或悲凉的生命之歌、时代之歌。

魏晋文学分为几大流派, 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正始文学, 以及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诗歌。他们虽文学主张不同, 作品风格各异, 但都流传下与美酒有关的千古佳作。正如曹操在 (短歌行) 里沉吟的那样:“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充分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正始时期诗人, 政治理想幻灭, 充满危机感和忧患感, 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 喝酒、纵歌, 肆意酣畅, 世谓竹林七贤。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认为名教抑制人性, 主张回到人之自然, 回归人的自然真性, 任心任性而为, 实际就是一种清心寡欲, 不问世俗的生活状态。他曾写下《酒会诗》, 诗中有言:“临川献清酤, 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 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 恨无东野子。酒中念幽人, 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 寄心在知己。”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山林间之酒会, 体现了真名士自风流的魏晋风度, 也体现了他高邈、俊逸的诗风和遁世的愿望。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以酒入诗的诗人, 他把酒和诗歌直接联系起来, 对酒文化史和文学史有着特殊贡献。他的饮酒诗以“醉人”的语态或抒发性情中的真, 如陶渊明《饮酒》十四首:故人赏我趣, 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 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 觞酌失行欢。不觉知有我, 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恋, 酒中有深味。诗人写醉后体味到人的本真、本性, “不觉知有我, 安知物为贵”, 世俗官场对他来说是那么遥远, 在酒中他可以摆脱一切世俗的烦扰, 回复清净如明月般人的本真、本性, 顺应本意活着才是生命的真谛;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汩汩活泉。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的美好风光, 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特别是“心远地自偏”的悠闲宁静、怡然陶醉, 是诗人不执著于外物, 无挂无碍心境的真实写照。

二、唐诗中的酒文化

魏晋之后的唐朝, 史称“盛世之治”, 政治稳定, 国力强盛, 思想开放, 这一时期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 也是中国诗文学最流光溢彩的时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酒不再是诗人借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自暴自弃的工具。唐代诗人借鉴了前人的诗酒风韵, 以其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气魄, 极力讴歌“盛唐气象”, 可以说, 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 当属唐朝。据统计, 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 与酒有关的有170首, 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 与酒有关的约300首, 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 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 占15%。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多与酒有关或是酒后兴起之作, 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王维的《渭城曲》,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瀚的《凉州词》, 白居易的《劝酒》等。唐代诗人借酒着力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负以及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现出唐代的酒文化, 酒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诗酒相融成一家。

唐诗中酒的蕴藉十分丰富, 诗人们或借酒来抒发离愁别绪、寓意前途珍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 却是诗人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劝君更尽一杯酒”, 用意是极为深长的, 这里面, 不仅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而且包含着对友人处境与心情的深刻体察, 包含着寓有前途珍重的深切祝愿。在诗人想来, 友人多饮一杯美酒, 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 而且, 多饮一杯美酒, 还可以有意无意地延宕相聚的时间。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 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也写出了酒在感别伤怀时的角色和地位。

诗人们或借酒来抒发报国志向、建功豪情。唐边塞诗中, 那些为国戍边的将士们, 他们心中既有报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又有离邦去里, 远离家小的悲戚, 于是借酒抒怀, 在荒芜大漠的映衬下, 书写出无数悲壮豪迈的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全诗基调悲壮雄浑, 诗人以豪迈旷达之笔, 表现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吟咏着这豪迈奔放的诗句, 让人不禁热血沸腾, 豪情满怀。

诗人或借酒来抒发人生感慨, 当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当人生坎坷、心情苦闷, 当欣逢喜事、人生得意之时, 他们都会凭借杯酒, 借酒抒情, 托物言志, 呤咏出大量传世佳作。李白, 酒和他有着不解之缘, 他不仅是诗仙, 也是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写尽了李白的恃才风流、傲岸洒脱, 狂放不羁。他的得意之作《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李白的孤高自傲, 充满自信;一方面表现出李白在政治失意时, 流露出的纵情享乐之情。在豪饮行乐中, 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 感情奔放, 语言流畅,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借酒浇愁, 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三、宋词中的酒文化

宋朝前期, 中原地区百馀年间没有受到兵祸, 国内局势稳定, 宋室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生产, 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兴起, 城市经济颇为繁荣, 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市井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的词, 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一曲新词酒一杯”, 酒是宋代词人普遍爱好的杯中物, 酒也是宋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文人墨客们得意或失意时, 都会凭借杯中酒抒发理想抱负, 表达人生慨叹, 倾吐爱恨情愁。他们往往乘着酒兴挥毫作词或沉醉复醒作词以记之, 这些带着浓厚醇香的词感染沉醉了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

宋词按风格差异而被划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的特点是境界宏大, 气势恢弘、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豪放词中的酒是豪迈悲壮的浊酒。范仲淹的《渔家傲》以边塞生活入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词一方面体现出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 另一方面体现出征夫由于思乡念亲以至于尝到口中的酒是既苦又涩。“将军白发征夫泪”, 但是边患未平, 返乡无期, 年过半百的老将军只能捧着这杯浊酒思念万里之遥的亲人, 《渔家傲》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在苏轼之前的豪放派, 他开了豪放词之先河。

酒也是苏轼词中常见的意象, 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 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描写出作者即使两鬓染霜而依旧胸怀开阔、壮志不衰的豪迈神情, 整首词写的是豪迈洒脱, 自成一格。

辛弃疾的词大都基调昂扬, 热情奔放。《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此时词人罢职闲居, 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 胸中块垒, 惟有以酒浇之。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 词人仿佛回到了当年率领部下宿营练兵、跃马横戈的战斗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醉梦中的回忆。了却恢复大业、名垂青史的幻想被年华老大、不受知遇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这首“壮词”, 气势恢弘, 慷慨激昂。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特点是语言圆润, 清新绮丽, 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词中的酒是温婉清雅的清酒, 婉约派中的词多描写儿女之情, 句式工整, 读起来朗朗上口。

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 她的词与酒结缘, 在酒中倾泻满腔情思, 在酒中寻求情感寄托, 在酒中释放哀怨情愁。《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 是晚年流落江南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 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 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 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淡淡的清酒, 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 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 突然作结, 沉痛无限。

总之, 古往今来, 历代文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情愁倾注于酒中, 刻画出生命的深刻痕迹。他们用文字与酒酝酿出醇厚浓香的酒文化, 万古飘香, 千古流传。

摘要:诗酒结缘,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传统。诗酒结缘最典型的当推魏晋文学、唐诗与宋词,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唐宋时期诗词与酒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词,酒文化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宋代诗词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 篇三

一.宋代诗词与牡丹情结

1.赏玩牡丹,遍及南北

自古以来,洛阳可称为牡丹的圣地,是人们争相观赏牡丹的地方。而且在宋词中,很多歌咏的牡丹均指洛阳牡丹。如陆游的“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中指的就是洛阳牡丹。而且在宋代,牡丹的品种也已经很多了。“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就形象的描述了洛阳牡丹品种数量繁多。而且,从宋词中国可以了解到,牡丹种植地也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牡丹产自全国各地,供全国赏玩。

2.栽植牡丹,精心养护

从宋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词人不仅会用心赏玩牡丹而且会栽植牡丹,并且精心呵护,在赏玩牡丹的同时,歌咏牡丹。栽植牡丹。词人们面对新植牡丹花开,会兴奋不已。如“怜而守常性,幽丛不改芳”来感叹牡丹的优秀品性;“牡丹亲植锦堂前,回首光阴二十年”来表达词人因酷爱牡丹亲自在锦堂前栽植牡丹,随着光阴的流逝而独爱牡丹,表达出对牡丹深深的喜爱之情。栽植牡丹,需要对牡丹进行精心的呵护,及时锄去杂草,以使牡丹有好的花枝。在宋代文人中,对牡丹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对牡丹的赏玩,还有在牡丹栽植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价值追求。

3.牡丹的高贵意义象征

诗人在与牡丹的接触过程中也会注意到牡丹的高贵特性与习性。牡丹的栽植养护都需要人们的精心照料,“共我辞家似旅人,栽培莫怪倍殷勤”体现出诗人对牡丹的细心养护。因为成长过程需要更多的照料,而且美丽的形象使得牡丹成为花中之王,成为高贵的象征。总之,诗人在赏玩牡丹同时,栽植牡丹也成为一种风尚。诗人在词中所流量出的对牡丹的喜爱蕴含了浓厚的牡丹文化情结。

二.牡丹情结与文化意蕴

南朝刘勰曾经说过:“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宋代词人面对富丽堂皇的牡丹,更是尽情的吟咏。在诗人创作的过程中,除了个别几个在写牡丹时是奉旨作诗,大部分的文人都把牡丹当作一种社交的纽带,饮酒作诗。同时在宋代诗词中可以感受到所存在的一些文化底蕴。

1.崇尚富贵祥瑞,热衷美艳昌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同的花卉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就牡丹而言,由于本身的雍容华贵,不免引起诗人对富贵的感叹。如著名的《爱莲说》中提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深刻体现了牡丹的“富贵”的象征意义。而且在宋代的诗词中,诗人竞相赞美牡丹的美艳,尤其是宋代出现的双头牡丹,更是引起了宋代词人的关注,并将其代入到了创作视野。后来,在词人的描写中,也出现了三头牡丹,无不表现出对富贵祥瑞的崇尚。

2.寄托伤感情思,表达内心情志

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有着“诗言志”的传统,一些不得志的诗人会通过在诗中对一些事物的品性的描写来衬托自己的志向和意志。而在宋代诗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词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他们一般会通过对牡丹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触,抒发自己的情感。

3.追忆往事,抒发兴亡感叹

宋代经历过政权更替,其中不少的诗词主题是追忆往事,抒发兴亡之叹。“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来表达词人回首往事,不仅感叹国破家亡,抒发对往日繁华景象的思念。同时,也有不少诗词中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哀痛,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借写牡丹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思愁。同时在对牡丹的歌咏写作中,也蕴含着佛理情趣。著名诗人张耒就曾将牡丹比作“天女奇姿”,由观赏牡丹到思考聆听佛法。

三.总结

宋代是一个诗词繁荣的朝代,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人,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常常成为词人吟咏的对象。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中,牡丹被寄托着多种情感,有对美艳的赞美和向往,有对清廉品性的坚持,也有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及对亡国的哀痛。在宋词中所流露出的牡丹情结大都表达出了词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的追求,而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继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树华.宋代诗词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解读.《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

[2]石明敏.探析宋徽宗《腊梅山禽图》中情理交融的诗意境界.美术.中国美术学院.2015(学位年度)

4.诗词中的酒文化 篇四

文化,什么才是文化?中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给我们这样讲述:“文,乃文采,文藻。化,即造化大自然,讲究大自然与人和谐相依。”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啊!想到这里,不禁再次翻开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嗅着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再次沉醉在这古典诗词中的漫漫柔情里。

沉甸甸的梦中,又见我爱慕的他,站在骊山下,天空中朦胧的细雨,更昭显了他忧愁的目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容若这两句词,参透了世情,问懵了苍生。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苍老。如若,人生只如初见,那些世事沧桑,不必再去理会,只留这绝美的回响,留于世人留恋。所以安意如说:“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故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惊魂。

辗转到小轩窗边,见爱妻正梳妆,本想举案齐眉,疏不知猛地一惊,那只是梦境啊!它洗润了眼眶,抱头痛哭的,是东坡啊!爱妻魂归,独留他于人世间,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苏轼,是至情至性之人,它的豪放文迈之辞,至今无人能与之媲美。可以说,他是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在追逐名利的社会中,他却不为之所动,淡然处世,也许这就是他的`异人之处吧。

泪眼朦胧中,有隐约看见惆怅徘徊的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国破!他是一国之君,如今却被俘在这小小的阁楼中,他痛,他狠。本不应是帝王身,若成为像李太白那样的闲云野鹤,定当成为一代文豪。可惜命运弄人,生来就是那高高在上的权位。也许他会在心中呐喊:我想要的不是那样的生活!他有那么多人艳羡的权力,也许可以这样说,该有的他什么都有了,但他的世界却存在一个缺口。自由,他渴望的是自由!李煜,一个本不应该这样度过他一生的男子,最后残留着一丝尊严,引颈自杀,英年早逝,可悲至极!

这是我爱慕的诗人啊!这是令我悲痛,令我感动的诗词啊!温飞卿、黄庭坚、晏几道,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文豪啊!现在却沦落在这充斥着铜臭味的世界里,受着所谓物质生活的熏染。励志,言情这类的小说摆满了货架,纯粹的文艺书类早已无人问津,为什么?只有低微的人才能写出那样低俗的小说,也只有庸俗的人才能沉迷于那样庸敝的文字里。

我也许诠释不了诗词中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但这是我执着追求的,是我爱的。而现在,我却眼睁睁的看着它被执着于功利的人们践踏,被那种低俗的文字压迫,我不甘!

5.茶文化诗词 篇五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F剧,吹嘘成对鼎。

6.茶文化诗词赏析 篇六

【唐代】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宝塔诗,饶有趣味,香叶嫩芽的楚楚形态跃然眼前,结尾处,茶的神奇妙用在于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这是描述煮茶的情景,可见诗人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修德,吟诗品茗,人生难得清欢。

《与赵莒茶宴》

【唐代】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崇尚茶当酒,设茶宴。诗中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一幅雅境啜茗图,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琴茶》

【唐代】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

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

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这首诗于白居易辞官归隐后所作,无早朝之扰,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听《渌水》更觉逍遥惬意,与琴茶相伴,任性一生,但诗人却又心怀家国,尾联难掩诗人壮志难酬的幽思。

《西陵道士茶歌》

【唐代】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

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

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

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馀味,

更觉鹤心通杳冥。

品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文人雅士间,更能触发灵感,创作出绝妙的作品,引人入胜。晚唐诗人温庭筠也喜好品茶,曾著《采茶录》一书。诗写西陵道士在山洞里饮茶读《黄庭经》,神思更接近仙界的情形。

《山花子》

【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词人大病初起,白日以观书、散诗、赏景消磨时光,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通过描绘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的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词人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词情荡漾,曲折有致,清新自然。

《品令・茶词》

【宋代】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7.浅论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特点 篇七

柳亚子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一生以诗词为武器鼓吹革命, 宣传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 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撼人心灵的艺术力量。正如周恩来送给他的对联中写到的那样:“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他与毛泽东也有深厚的友谊, 互相之间有诗词赠酬。他对毛泽东一直推崇与景仰, 毛泽东对他的诗词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尊诗慨当以慷, 卑视陈亮、陆游, 读之使人感发兴起。”的确, 柳亚子一生以自己丰富的诗词创作, 抒写了无数时代的歌、人生的歌、民族的歌, 任何一个读过柳亚子诗词的人, 都会从中感受到他特有的富有时代、人生光彩的“诗词文化思想”。柳亚子的诗词, 是他毕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凝聚了他的丰富思想, 显现了他独特的文化思想特点。其诗有云“六十四年身是史”, 正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特点的集中概括。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 柳亚子以挽救民族于危难为己任, 表现出一个诗人对民族命运前途的深切关心。从“忍看祖国沦非种, 苦恨儒冠误此身”到高歌“饥餐胡虏肉, 誓斩贱奴头”, 这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他诗词创作的基本主题。他把自己的兴达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历史转折的每一个重要关头, 他都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从反满、反袁、反蒋、宣传抗日, 到解放战争, 他都以极大的热忱去呼唤民族光明的未来。但时代并不是每每都能给柳亚子提供“指点江山”、施展宏伟抱负的机会, 因此从他诗中常常能见到那些表露自己要求参与政治, 和自己无法去亲自实现夙愿的痛苦和感伤。“说兵谈剑莽苍苍, 往事思量梦一场。满地胡尘心不死, 墓门宿草亦何妨。”“誓拯疮痍歼丑虏, 独饶感慨入长吟。”“唤我诗人百不甘, 梦中大叫呼杀贼。”这些诗句都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其产生亲自参与政治的心态的真实披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像柳亚子这样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与参与心态的知识分子并不多见。许多人在无法“达济天下”之时, 住往以求得“独善其身”。但柳亚子却有所不同, 纵观他的诗词创作, 我们会发现他从未停止对自己政治参与愿望的抒发。几乎在近现代中国发生的每一个重大政治事变, 都有他的评价与感叹。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的诗词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这无疑显示了柳亚子崇高思想的一个侧面。

二、开放的文化心态

柳亚子一生都是随时代而前进的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典范。对于外来的各种先进思想, 他都能欣然接受并积极加以鼓吹, 这恰恰反映了他文化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即开放性的文化心态。这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 随进步潮流而前进。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到放眼中华民族的“三民主义”, 又发展到人类大同的共产主义;从抒写旧体诗的诗人到新文化的积极鼓吹者与赞颂者;从对无政府主义的认同到对社会主义的赞同, 他一生都在不断否定“旧我”, 铸造“新我”。这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也是极为难得的。南社的许多诗人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但他们大都陷入封闭的文化困境之中。与这些人不同的是, 柳亚子并没有对传统封建文化“抱残守缺”而流连忘返, 相反, 他能够吸收认同更多的先进思想。从进化论到民约论, 从马克思到列宁, 都受到他的推崇。“孔、佛、耶、回付一嗤, 空言淑世总非宜。能持主义融科学, 独拜弥天马克思。”这正是他开放文化心态的典型体现。

三、狂傲的名士思想

如果说忧患意识仅表现他积极入世思想上的一个侧面的话, 那么他积极入世思想中还隐藏着狂傲的名士思想。他希望建功立业, 也希望青史留名, “男儿三十不封侯, 地棘天荆此尽头”就是最好的见证。他那歌泣无端、佯狂无惮的诗词创作, 是他狂傲的名士思想的最好体现。他诗吟阮籍、嵇康, 推崇他们的也是那放浪不羁的狂士思想。这种狂士思想尽管给柳亚子文化思想带来积极的一面, 但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九四九年, 毛泽东主席亲自发电, 邀他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亚子先生想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光明世界就在眼前, 想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就要在他手中筹划、建立, 心中充满着求仁得仁的喜悦和自豪。他放声歌唱人民革命的胜利, 歌颂光辉灿烂的新中国, 淋漓尽致地表达兴奋的心情:“民众翻身从此始, 工农出路更无疑。”“门墙桃李春风暖, 歌唱人民国运新。”诗人在欢庆胜利的时刻, 曾有过“革命卌年增赧恧, 未亲弧矢殪天狼”的自愧与伤感。当他思想消沉之时, 更常以狂士自喻:“妇人醇酒寻常事, 谁把钧天醉赵家。”以放浪形骸来排解心中之苦闷。其诗甚有“除却毛公便柳公, 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今属我, 千秋历史定称翁”之傲句, 其狂傲的名士思想亦可见一斑。这就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的真实体现, 惟其如此, 才是真正的柳亚子。

四、崇高的独立人格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曾经是许多优秀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诗人柳亚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在柳亚子一生的诗词创作中, 我们可以处处窥见诗人那崇高的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与实现的崇高精神。“劝汝坚贞持傲骨, 休将长跪贬平生。”是对他人的劝勉, 更是对自己的勉励。诗人柳亚子的崇高的独立人格, 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中渗透着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上;体现在诗人敢于大胆说真话, 不畏权贵的精神上;同时也体现在诗人那些昂然正气的诗句篇章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柳亚子始终保持着燃烧的爱国热情。他讴歌孙中山“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政策, 挞伐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人民的罪恶, 怒斥日寇残暴的侵略行径, 寄厚望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 当看到了一个阶级的恐怖, 一个政权的虚弱时, 他又高声宣告:“奋臂早看民众起, 游瑰不信独裁延。”更以愤怒的诗句“一炬咸阳期不远, 尽歼丑虏复仇来”“鱼儿难捕民劳瘁, 为问赢秦何日休”等诅咒黑暗统治的早日灭亡。这种崇高的独立人格铸造了诗人的高风亮节和战斗精神。这无疑也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中最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柳亚子与夫人郑佩宜在颐和园)

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的特点, 其根源主要是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柳亚子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 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 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其丰富的诗词创作, 不仅仅为我们记录了几十年来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记录了一个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慷慨淋漓、苍凉激愤、狂傲感伤”的一生。“六十四年身是史”, 在柳亚子特殊的诗词文化思想中, 我们能够体味到教科书所无法提供给我们的东西, 一个真真切切的革命诗人独特的诗词文化思想的体现, 更是近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摘要:柳亚子一生以丰富的诗词创作抒写了无数时代的歌、人生的歌、民族的歌, 任何一个读过柳亚子诗词的人, 都会从中感受到他独特的富有时代、人生光彩的“诗词文化思想”。忧患意识使他的诗词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 独立人格铸造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战斗精神, 开放的文化心态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 随进步潮流而前进, 名士思想使他积极进取的同时, 亦有消极与感伤。其诗有云“六十四年身是史”, 正是柳亚子诗词文化思想特点的集中概括。

8.《中华好诗词》:坚守文化高地 篇八

《中华好诗词》于2013年10月在河北卫视首播,是由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自主研发的一档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电视化包装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普及类节目。第三季整体升级,舞美简约大气,守关明星更具特色,题型设置更偏年轻化,大学士更具权威性,目前正在热播之中。

谈起节目制作的初衷,《中华好诗词》栏目总制片人杨宝昆说:“希望借由节目的播出,能够掀起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让广大观众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而从市场环境来说,河北卫视推出这样一档节目,也有差异化竞争的考虑。河北卫视自身平台相对较弱,无法像某些一线卫视那样搞大投入大产出,只能做到“量入为出”。在这种情况下,河北卫视走的就是“以点带面”的策略,搞“重点进攻。

所以,无论从媒体责任还是市场需要,从第一季就开始,河北卫视把《中华好诗词》当作一个龙头项目来做。也正因如此,河北卫视对《中华好诗词》节目的宣传力度也做得很大。

正如河北卫视品牌推广科主任彭小哲所说:“好诗词是我们频道品牌节目的一个龙头,在宣传推广上,我们定的策略也就是重点发力到这个节目,以它的作用来把我们的整个频道的宣传度扛活,好诗词推广的越好,基本上我们河北卫视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会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好诗词的宣传推广工作是我们频道的整体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吧。如果把我们的资源全铺开,平均用力的话,这样我们的效果不太好,所以要把有限的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投放上更加能有代表性的节目上面。”

具体说来,节目的推广分为了三大块:线上,线下和新媒体。

线上就是充分利用河北卫视频道自身的屏幕资源。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栏目组联合品牌宣传科、包装科以及其他部门为节目量身打造了有代表性的宣传片,在本电视频道上进行了密集的推广播出。

首先,河北卫视的策略就是利用好本频道的阵地,对节目进行重点倾斜的宣传,播放其宣传片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节目。在编排上,也进行重点照顾,在每周六晚上播完好诗词以后,河北卫视专门开辟了好诗词节目的一个延长小板块——《名家谈诗词》,请节目中的名家大腕谈他们对诗词的理解感悟,诗词对他的影响。这样,节目对明星资源进行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节目本身加名家访谈,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次,在线下,栏目组也做了许多地面推广活动。去年暑期栏目组专门在秦皇岛做了一期走进北戴河特别节目,另外栏目组还走进台湾做了两期节目,承担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任。此外,栏目组已经在尝试走进社区,搞这种大规模的社区活动,覆盖到重点社区,把好诗词节目带到观众身边,跟观众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再次,在新媒体方面,节目的宣传是一个亮点,那就是从第三季开始,河北卫视专门为《中华好诗词》节目开发了同名APP。这款APP集合了实时闯关、节目视频回看、选手报名等功能。据悉,这款APP在刚推出时,下载量增幅就很快,而且每天在线的活跃用户数量不少。其他方面,栏目组有专门的团队进行好诗词官方微信和微博的开发与维护。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增加了频道粉丝和观众的黏性。

9.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篇九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许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在搜寻和咏叹着传统农耕文化,记录和研究着历史变迁的足迹。近年来,在报刊上、书籍中、媒体上、艺术界等领域,屡见搜寻农耕文化类精品佳作。把农耕文化精品放在这里展示,就是供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农耕文化的人欣赏受益。热诚欢迎各界朋友自荐或推荐优秀的农耕文化精品。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犁

犁的名言诗句: 犁

耕田犁地伴耕牛,走遍大地任性求。以食为天民所赖,开创大业是先流。

犁的特性:坚韧执着,勇往直前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犁,是传统农业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农具之一,将犁做成工艺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具有一定独创性。继承发展传统理念,加上精湛技术,使这款犁工艺品玲珑可爱,妙趣横生。令收藏者,观之顿生喜悦,把玩回味无穷。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耙

耙的名言诗句:

精耕细作论短长,踏平田地拓旧荒。春来勤于万民事,秋奉平畴五谷香。

耙的特性:稳健细

致,兼顾公平。

耙,是南方水稻产区广泛使用的大型农具之一,采用优质木材制作而成。创意独到、工艺精致。耙床与耙挺之间的连接,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与工艺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品犁的比例相谐调,配套组合,相映成趣。可以为传统农具工艺品爱好者带来收藏乐趣,陶冶处事公平细致的情怀,拓展宽阔远大的视野。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水车

水车的名言诗句: 水车

天下真龙居田头,旱涝凭此水长流。今逢识者留得在,助力财富任君求。

水车特性:合众之力,积极向上。

水车,它的整体造型具有龙的气势,积极向上,充满激情;龙骨和车叶精致小巧,玲珑可爱;上下两轴的齿数一多一少,设计科学,搭配恰当,运转灵活,提升效率。各项配件一应俱全,真中有巧,巧中存真。其色彩也一如真车以桐油油过一般,车身红润,纹理自然。既不失原物属性,又极具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艺术品位和观赏、收藏与研究价值。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风车

风车的名言诗句:

风车

原为富贵送清凉,争得万户扬谷场。去粗存精风骨在,从今聚满米粮仓。

风车特性:去粗存精,量材而用。

风车,与一般工艺品风扇车相比,这款风扇车更加追求细节上的完美逼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木制器具的加工工艺,连接部分一律采用榫卯结构。固定构件结实牢固;活动构件可装可卸。风叶、曲柄、开关、漏斗形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制虽小,其用材、样式都与原物并无二致。以此成为农具工艺品中的精品,非常值得传统农具爱好者观赏、收藏和进一步探究。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禾桶

禾桶的名言诗句:

禾桶

端端正正立四方,盈盈禾谷尽归仓。装入其中都是宝,年年岁岁保安康。

禾桶特性:收获成果,聚少成多。

禾桶,是江南地区最常见的农耕工具,用优质木料制作而成。设计匠心独到,形制悉如原物。收藏者置于案头几上,既可用于观赏把玩,又具有聚物、藏宝功能。以工艺品理念制作禾桶,非常具有创意。样式虽朴实无华,结构却十分考究。桶沿、桶底、和桶柁的弧度都与保持原物一致;四角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把手不仅形状与原物相同,还采用与原物一样的榫卯结构。在目前工艺品市场上仅有的,非常值得把玩和收藏。

同时,农耕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更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涵盖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文化和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文化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耕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耕所用的传统器具已渐行渐远!但蕴含在农耕文化中的坚强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是我们要传承发扬的。

10.诗词文化月启动仪式主持词1 篇十

大家早上好!

A: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B:词的风韵,演绎着绝唱千古的凄美婉约

A: 在童年的时光里,我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相伴,B: 在三小的校园里,我们吟唱诗词歌赋,与圣贤同行,A:走进12月,走进温暖的冬日,B:让我们一起穿过千年唐宋的风雅,走进诗词文化节 A:我宣布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诗词文化月启动仪式 合:现在开始。

B:下面请任主任宣读诗词文化节倡议书,大家欢迎!

结束语:

A: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B: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A:让我们,在三小美丽的校园里,与经典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B:让我们,在人生美好的旅程中,与诗词同行,打好人生底色。A: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B: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11.畅游古代诗词, 传承文化经典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教学策略

古代诗词以精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被世代传承。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方法落后、手段不新的问题,因此,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革新。

下面,我以初中几个古诗词的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古诗词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就会接触到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比如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复读机等,这使他们精神生活相当“丰富”,各种课外活动很多,诸如唱歌、舞蹈、游泳、绘画、书法、棋类、跆拳道、武术等,可谓琴棋书画、刀枪剑戟无所不触,但这些活动留给学生值得记忆的东西并不多,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会成为运动员、歌唱家、舞蹈家、武术达人。相对而言,古代诗词在学生的成长及以后的生活中会显得意义非凡。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启迪智慧,发展能力。

古诗词一般句式工整、篇幅短小、押韵上口,利于背诵,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对提高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二、初中阶段古诗词创新教学的意义

古代诗词博大精深,诗词中所记的事,所描的景、所抒的情等都与学生有很大的心理距离。因此,学生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应在量上有奢求,也不能过于强调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多么透彻,而应引导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古诗词的熏陶,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时代进步的源泉。教育当然离不开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内容要创新、教学的宗旨要创新、教学手段更要创新。古诗词包罗万象,有的说理透彻,有的抒情真挚,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诗情画意,有的是内心的独白,有的是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有的现实主义浓烈,有的浪漫主义凝重,对初中生们来说,要求他们能够深刻领悟这丰富无比的诗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新古诗词教学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古代诗词的海洋里自由地畅游。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策略

1.创新不离“境”,激发品读兴趣。

同一首诗词,不同的读者对其意境的认识是不同的。如《游子吟》,有人会想到儿子进入了梦乡,母亲坐在床边为他缝着新衣服的场面;有人会想到临行前,儿子穿上了母亲亲手缝补的衣服的景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意境的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意境与意蕴结合起来,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播放黄梅戏《谁说女子不如男》,欣赏了戏曲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戏中的女英雄是谁、在她身上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你认为这个女英雄是个怎样的人等,音乐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

2.创新不离“情”,体会诗词的意蕴美。

在引领学生在欣赏古诗词时,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感受和体会“物我一体”的意蕴美。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首诗词的教学,教师不妨抓住“浓睡不消残酒”和“昨夜风疏雨骤”等情境描写,使学生融情于画意之中。学生就会自然地生发出“惜花”之情。

3.创新不离“真”,品诗词的“写实”。

很多古诗词是“写实”的作品,比如小学学习的《锄禾》、《悯农》;初中阶段学习的白居易的《观刈麦》,汉乐府的《木兰诗》,杜甫的《三吏》《三别》,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都是写实的作品,写实的目的是情有所托、有所依。不同的是诗词所抒发的感情是各异的。以《过故人庄》为例,诗的首联描写友人的热情款待,反映旧友的热情好客。颔联采用白描手法,了了几笔就将农村的特有风光写得很真切。颈联夹叙夹议,显得亲切自然。尾联属于语言描写,再一次写出了友人的热情,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圆合之作用。全诗虽没有艳丽的言辞,但情感的抒发却是真真切切的。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优点,对我们指导学生的写作也有借鉴作用。一些学生的作文假大空,无病呻吟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无法抒真情。我们应让学生明确,写作应“写实”,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文章才能动人心。

4.创新不离“用”,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古诗词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诗词的独特的理解方式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正确评价古诗词,学会创作诗歌。

如学习了《陋室铭》,可让学生模仿这首诗而改写,写写自己的房间或教室;学习了《木兰诗》就可将文章的略写的——“征战沙场”部分进行详细描述;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扩写诗词等。

这里的“用”还包括用所积累的阅读古诗词的知识,诵读古诗词。能读出“诗味”、“意味”和“情味”,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诗人的情怀。如《木兰诗》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木兰替父出征、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回乡等不同的情节作情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描写“征战沙场”的四句诗,应读出“悲凉雄壮”之感;“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愿”和“还故乡”应读出“渴望还乡”的迫切心理;“开”、“坐”、“脱”、“著”、“当”、“对”等六个动词应读出铿锵有力,又不乏轻松愉快的心情。

创新古诗词教学应将“传统”和“创新”巧妙结合,在传统中创新,创新要不离宗、不离本、不离境、不离真、不离用。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诗词的教学离开了创新就会像大地离开了阳光,鸟儿折断了翅膀。因此,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有必要且很重要,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教法,古诗词教学就会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周瑞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

12.诗词中的酒文化 篇十二

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胸有成竹, 列出清单便是一个有效举措。为此, 教师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 把整个教材这出现的古诗词罗列出来, 弄清具体篇目和分布情况, 同时把《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 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 加入自己觉得需要积累的篇目, 这样, 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 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 而且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积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 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 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 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 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 开启学生的悟性, 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 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 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 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 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 就暂时停下来, 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 像《诗经》这样的古诗, 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 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 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 要抓住这一天性, 增大他们的背诵量, 就像牛吃草, 先吞下去, 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 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 但仅仅是“有所”感悟, 即感悟的不是很多, 不是很明白, 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 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 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 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浅显易懂, 真乃“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时, 不妨先看图说“画”, 再学文, 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 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 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 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 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 更深刻。这样,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 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 色香味俱全时, 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 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 主观参与。

1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十三

信阳市胜利路学校 易春霞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的“蓑”现在读“suo “,不要读shuai.该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 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14.诗词中的酒文化 篇十四

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夕(正月十五)

3、清明

4、端午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 午(唐)文 秀

5、七夕

6、中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7、重阳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重阳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15.诗词中的酒文化 篇十五

关键词:红,古诗词,文化翻译

一、引言

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色彩之中,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因此, 颜色词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各种颜色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诗歌是一种语言特色的最充分承载, 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体现在诗歌中。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它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体现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 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 内涵较多。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 诗歌更讲究形式, 并且其形式与内容联系也很紧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文学的最高形式, 其用语更是讲究。诗人有时为了炼字, 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甚至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以构建格律形成音美和形美。

正是由于诗歌的独特特点, 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英语是表音文字, 汉字有象形特征;英语靠形合, 汉语靠意合。这就使得很多人, 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学者, 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二、“红”与“red”

汉语中的“红”与英语中的“red”, 并非完全对应。在表指示实物颜色时, 基本对应;而其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汉语中, “红”是喜庆的颜色, 多表示好的事情, 如“红运”、“红人”、“红榜”、“红利”等;而在英语中, 虽然red也可以表示喜庆, 如来贵宾了要铺红地毯, 但red更多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血腥, 暴力与愤怒。这与中国人对红色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更是如此, “红”被诗人, 词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三、中国古典诗词中“红”的英译

(一) 指示实物颜色, 且中英表示一致时, 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At dusk snow in large flakes falls heavily on camp gate, /The frozen red flag in the wind won’t undulate.) “红旗”在译文中就译成了“red flag”, 而不需要作出任何变化。

(二) 当诗人虽使用颜色词“红”, 但如果直译成“red”, 英语读者无法理解, 或是无法体会诗中原有的韵味时, 要做适当的改变, 具体译出其所指代的颜色。如:“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中“红酥手”便被译成了“Pink hands so fine”若译为“Red hands so fine”英文读者非但不会联想到年轻女士粉嫩的双手, 反而会觉得恐怖, 因为他们联想到的是沾满鲜血的双手, 又何来“fine”呢?因此, 译者很恰当地将“红”转译成“pink”, 既译出了表面意思, 又译出了其联想意义。再如:“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I write in it on the farewell we bade;/My deep love impearled thrown a shade/On rosy papers and they fade.) 此处的“红笺”没有译成“red papers”而是译作“rosy papers”。这是因为, 在中国古代, 年轻女士用的信笺一般为桃红色。在中国, 桃红象征爱情。而在西方, 玫瑰与中国的桃花意义相似, 故将“红笺”译为rosy papers, 译语读者能从rose得到源语, 读者从peach联想相同的美好, 即有关爱情与漂亮姑娘的联想。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与勒菲弗尔 (A.Lefevere) 所提出的文化翻译观, 认为:“On every leve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can be shown that, if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enter into conflict with considerations of an ideological and/or poetological nature, the latter tend to win out.”也就是说, 翻译的单位应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句、段落或语篇;翻译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翻译应实现文化中的功能对等, 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因此在翻译诗词时, 我们应从整体着眼, 努力传递诗词的文化信息, 而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和形式。

(三) 诗人为了炼字, 炼意需要的情况下, 需还原词性、词序。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甚至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以构建格律形成音美和形美。在这种情况下, 英译时, 要还原其词性和语序, 并补上所省略的内容。如:“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The departing sunbeams pave a way on the river;/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 此处的“红”被译成了“turn red”。因为, 在这句诗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指江水有些呈现绿色, 有些呈现红色, “红”具有动态意义, 是由于夕阳的照射, 使得江水变成这种颜色, 因此, 应译成“turn red”。

(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诗人和词人还喜好用“红”来指代“花”。因为, 看到红会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花。这时, 应将其指代的内容译出, 以便让译语读者更好体会诗词的意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An answer.I see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 这句诗中的“乱红”是指零散飘落的花朵, 诗人看到的是满眼的红色, 而不是红色落下。如果直译成“red”, 译文读者很难理解其意境。这儿译者译成了“blossoms”, 很好地把握了内涵, 但这里是否译成“blooms”更能表现诗歌悲伤的意境呢?因为“blooms”较“blossoms”在发音上更具悲伤色彩。除此之外, 红”与其他词搭配构成意象, 在此类英译时, 也应译出其所指代的内容, 以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如:“自埋剑履歌尘散, 红袖香销已十年。” (Her songs are hushed for buried are his sword and cloak;/Her dancing dress has lost its perfume for ten years.) 此处的“红袖”并不是“red sleeves”。诗人采用借代的手法, 用红袖来代指舞者穿的跳舞的裙子, 因此应将其译作“dancing dress”更为妥帖, 译文读者也能更好联想原诗所创造的意境。再如:“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She is a peony sweetened by dew impearled, /Far fairer than the Goddess bringing showers in dreams.) 此处的“红艳”是用来指代牡丹花, 而牡丹花向来被称为花中皇后, 诗人又借牡丹来指代杨玉环。这儿, 译者没有将“红艳”直接译出, 而是直接抽出其中的意象———牡丹, 并用sweetened来修饰, 强烈刺激读者的嗅觉, 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

(五) 在汉语中, 应译出各种脸红的原因。汉语中有某人由于饮酒或开心等而脸红, 由于诗词讲究用词精炼, 译者应译出脸红的原因而不是直译成“red face”, 才能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诗词的原意。如:“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 (Seeing my crimson face, my son is glad I’m fine;I laugh, for he does not know I have drunken wine.) 此处的“酒红”并不是指“the wine is red”, 而是指人酒喝多了, 会脸红。正如前句诗中讲到的, 儿子回来后看到诗人面色红润, 以为诗人身体安康, 并无大恙, 之后才发现是酒喝多了, 才看起来面色红润的。因此这儿的“红”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故译成“drunken”更为妥帖。

四、结语

在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时, 译者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字面意思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 翻译的单位应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和句。译者应该更关注诗词意境的传递, 让译文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体验。让译文更富有“意美”, 这才是古典诗词的译者应该追求的。这样才能有助于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出去, 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

[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6]顾正阳.古诗词英译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7]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16.用古典诗词文化弥合学生素质缺陷 篇十六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化 弥合 素质缺陷 人文素养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生活的美好和心灵的幸福。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正处在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面对巨大的诱惑,部分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素质缺陷:盲目愤世嫉俗,过度消极颓废,心理极度脆弱,理想责任缺乏,思维简单幼稚,想象能力匮乏,精神情感冷漠,独二代三代的心理焦虑等等。在现代文明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借助古人的思想弥合这些伤口。把古典诗词强烈的人文阳光做为引导,发掘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资源来弥补学生的素质缺陷,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学生的气质性格

中国古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举凡胸怀天下、嫉恶如仇、自强不息、珍视亲情、修身养性……,包罗万象,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1.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代的高中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众多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容易表现出自私、脆弱、承受能力差、缺乏进取精神等心理的缺陷。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抗争,在挫折中的奋起,在各种打击下的坚韧与旷达、乐观与昂扬,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苏轼一生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乌台诗案”中几乎送命,宦海沉浮,屡遭贬斥。被贬黄州时,他在《定风波》中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即使被贬到远在海南岛的儋州,他依然不改自我,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身处逆境而不觉其苦,反而将此当做人生难得的游历机会,苏轼的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总能激起后人的唏嘘感慨。像这样在古典诗词里表达进取乐观的诗句俯拾即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人于绝境中看到希望;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体味执着昂扬的乐观精神;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人领悟一种不懈的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

我们专门把这些类似的诗词名篇单独编辑成校本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接触到这些诗词的学生大多身上焕发出的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傲视挫折的执着精神,很明显烙上了古人的印记。

2.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气质人格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心灵的充盈和幸福感的增加。市场化、功利化的风气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很多学生缺乏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思想浅薄庸俗。

古典诗词里有“长河落日”“骏马秋风”,也有“小桥流水”“春雨杏花”。欣赏古典诗词,学生可以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感受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可以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欣赏矢志不渝;可以在《大风歌》中体会志得意满;可以在“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品味英雄末路。引导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感受王维的超脱、李白的洒脱,苏轼的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知识的万花筒不管从哪个方面进去,不管从哪方面欣赏,里面都其乐无穷,都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悟,获得内心的充盈,进而养成气质,塑造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理想责任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当今物质文明急剧发展、多元化思潮碰撞的形势下,高中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产生道德消极、价值观念扭曲,厌恶读书,沉湎网络,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没有生活目标,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情况。

在中国古典诗词王国里,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无不蕴含着高昂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意识。《离骚》中的屈原绝不同流合污、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淋漓尽致地凸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人感受到为了理想、不怕粉身碎骨的顽强;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人产生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激情。

这些古典诗词中的经典篇章正是激发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素材,很容易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追求理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国家长期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许多学生报效祖国的意识十分淡薄。而学校里的许多爱国教育呈现空洞化的倾向,学生并不乐意接受。

古典诗词里有大量文质兼美、激奋人心的爱国诗篇,例如屈原《离骚》中那虽“九死而不悔”“上下求索”的精神,杨炯《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书生意气,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完全融入国家民族利益之中的气魄,女词人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誓言,都可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让学生在爱国诗词的王国里感受那伟大的精神,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爱国意识,既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又激发了爱国情怀,传承了民族经典文化。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古典诗词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学习古典诗词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苏轼的《赤壁怀古》之所以会让人感受到到古战场惊心骇目的气氛和声势,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如山风海雨、滚滚而来、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愁绪,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古典诗词内涵丰富的含蓄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会调动读者的欣赏情趣,激发积极的想象和联想,“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产生“一唱三叹”的审美效果。没有丰富的想象,诗人无法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同样读者在鉴赏具有想象之美的古典诗词时,也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才能体验到作者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特点出发对其中的意象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开拓想象能力的效果。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娱乐化、快阅读、浅阅读充斥着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社会人生。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思维还十分简单,写出的文章依然非常幼稚,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的作品含有深刻的哲理,这些优秀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在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辛弃疾《沁园春》中的“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之中,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不断发现、探索新的事物,才能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告诉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庐山之中,就只能看到庐山的一点,难以看清它的全貌,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其实,我们看待其他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

这些传诵千古的名句,能够诱发学生思考社会人生,反思人生追求,考量个人得失,促进思维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学会客观地看问题,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办事。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言志。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表达人的丰富情感的诗歌当然也就异彩纷呈。因此,带领学生欣赏这样的诗歌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1.带领学生感悟友情的珍贵

当代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孤僻、狭隘,无法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关心他人、歌颂真挚友情的诗句很多,多情重义的古人留下了许多忘年之交、金兰之好、刎颈之交的佳话,是我们带领学生感悟珍贵的友谊不可缺少的素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出知己之心可以超越天涯的慰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现了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场景;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现了对朋友的劝诫和勉励;南宋词人张元幹在抗金名臣李钢、胡铨贬官除名之时,不顾奸相秦桧的熏天气焰,写下了大义凛然的《贺新郎》为他们送别。

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友情观念、与人交往的协作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等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当代中学生所严重缺失、也是中学生心理所渴望得到的。《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古典诗词,带领学生感受其中洋溢着的浓厚的友情,品味诗词中对友人的关切、思念或是劝勉,开展相关的演讲、讨论等等,会丰富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2.带领学生承受乡情、亲情的洗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虽然有着许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乡情、亲情的缺失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问题,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令万千离家的儿女泪流满面。在古典诗词中,对乡土的深深眷恋、对亲人的深情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望中透露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宋之问《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出了游子回家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崔颢的《长干行》中“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传达出了乡音所唤醒的那扑面而来的亲切之感;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让人感受到了望故乡而不可见、乡情与辽阔江水同其迷茫的愁绪;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游子炽热的情怀。

鸟飞故乡,狐死首丘。乡情、亲情是中华古老的文明,带领学生欣赏这一类的古典诗歌,引导学生想象亲人最平常、最感人的细节,带领学生仿写古典诗词,让学生承受乡情、亲情的洗礼,用民族根文化来丰盈充实他们内心亲情、乡情世界。

3.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爱情

对爱情的赞美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吟唱千古流传;《诗·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感天动地;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私语令人荡气回肠;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嗟叹令人为之心碎;贺铸《西江月》中“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绝唱令人为之咏叹;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描绘令人为之泣下;陆游《钗头凤》中三个“错、错、错”,三个“莫,莫,莫”则令人扼腕叹息。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的爱情,促使他们能感悟古典爱情的表达之美,从而自觉抵制现代一些俗不可耐的歌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在中学阶段,大力推行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想责任和想象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且有助于民族根文化的发扬。尤其是在传统民族根文化日渐式微、人文学科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在中学阶段大力倡导古典诗词教育,发扬古代诗教传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和思考人生的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让中学生在诗词艺术的王国里,体认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艺术形象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这或许是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上一篇:大一班下学期幼儿园大班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国现代订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