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8篇)
1.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篇一
第一章 绪论
一、促进农业发展的三要素:①农业教育(培养人才)②农业研究(成果)③农业推广(效益)
二、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
三、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我国的1985年以来逐渐用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所代替。
四、农业推广来源: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开始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古代称“教稼”劝农,“课桑”在《宋史.食货志》中就有记载。
五、农业推广的涵义:(有三种)
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把科研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除狭义的推广农业技术外,包括教育、组织、培养农民。
3、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批准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的一种过程。
4、共同的函义:推广涉及有意识地利用信息交流手段,以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观念,制定良好的决策。
六、农业推广工作特点:
1、是政府促进农业发避孕药的一种政策手段。
2、是扩散—接受系统
3、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
4、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
5、是一种沟通过程
七、农业推广工作的意义:是一处教育性质的工作,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授助形式,是一处公益性的事业,对于提高个人能力和团体发展能力以及影响力,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八、人类行为可以分为四个层面:①知识层面②态度层面③技能层面④期望层面
九、农业推广的基本目的:在于开发民智,其性质属于教育性。
十、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农业推广是一处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态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十一、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是农业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2、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十二、农业推广应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有农产品的市场
2、农业技术不断革新
3、当地提供物资和设备
4、要鼓励生产使农民有利可图,刺激农民更多的生产
5、基础设施和鼓励性措施。
十三、农业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必须包括:试验、示范、培训四个环节。
十五、农业推广的社会性质:1中介作用:连接科研和成果的桥梁
2、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
3、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转化过程
4、是完善推广组织,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
十六、农业技术的两种表现形态:
1、知识形态;主要是农业信息、农业经营与管理,新的栽培和耕作制度等
2、物质形态:主要是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宵用机械以及品种等。
十七、农业推广学的任务:①是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我国农业推广的历史经验,探求其产生和发展的规模并指导农业推广的实践②是由农业推广的性质所确定,即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农民个人能力与素质。具体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项:一是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业推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的方向和道路。二是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对文化社会环境的反应。三是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人行为。
十八农业推广学的概念: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及相关学科有关理论,经过较长的发展概括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十九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
1、行为科学,若干社会科学的实际产品。
二十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对象:
1、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形势、特点和规律;2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的形势、特点和规律3指示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行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十一、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方面:1农业推广的理论方法2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形式3各种研究技术。
二十二、农业推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其中包括:1农村社会学2教育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4行政组织学业5传播学6行为科学7其他学科。第二章农业推广简史
一、①农业推广专家陈振龙②利用大众传播方式进行农业推广,最早记录出于唐代③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1906年北京中央农事试验场。
二、新中国的农业推广发生的变革:①1949—1957年是基层网络创建阶段③1958—1965年是为中层推广组织的完善阶段②1966—1976年是为重建专群结合的推广网络阶段④1977—1990年是为全国农业推广新体系自创阶段⑤1992年以来是为农业推广体系深化改革阶段。
三、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1、是由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兴办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
2、是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农业科三郾入政府不同部门,各自独立,通过政府组织“三农”协作共同发展农业开发集团承包,分工承担重点推广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等科教兴农活动,对推广作出各自的贡献。
3、是专业推广机构按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分别组成,完成体系。
4、是推广机构的职能以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教育引导为主,通过运用各种推广手段,维护国家计划,并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5、是全国农业推广网络的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为重点,分别作为推广网络结构的中枢和骨干。
6、是推广队伍由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组成,实行专群结合,分工合作的办法。
四、1993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五、农业推广的主要精神:
1、发展农业一靠政府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
2、国家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县、乡(镇)设置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渠道。
3、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部门要密切联系,形成合理的、协调一致的主体,为农村提供富有成效的服务,共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4、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5、组成专业推广人员与群众技术骨干相结合的推广队伍。
6、要遵循因地制宜和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7、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采取技物结合的办法,开展经营性服务,兴办经济实体。
六、美国农业推广的兴起:通过主体程序,建立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制度,使美国的农业推广迅速兴起。
七、美国在19世纪前期的农业传播同欧洲农业改良运动类似,主要由农业团体进行组织活动。1962年2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英里衷法》亦称赠地学院法。1877年美国国会通过《哈奇法》。1980年成立了美国大学推广教育协会。1982年芝加哥威斯康星大学开始组织大学推广作用。即厅试验站霍登教授的“玉米种子车箱”,1907年39个洲内的42个学院都参加了农业推广活动。1903年纳伯在克萨斯洲创建合作示范农场称为“美国农业推广论”。1914年5月8日威学逊总结签署了《史密斯一利佛法》,即合作推广法。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统一由学院领导的体制,是美国高等农业学校的特点,也是美国创建的一种农业推广体系。
八、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是在政府指导下的范围内进行。第三章农业推广学的基本理论
一、“技术传输”:指农业推广工作者与目标客户(农民)的简单技术传输关系,把知识和动力投向目标客户。推广工作新美的只是如何改善干预手段,重点推广方法上,以大众媒体等手段达到推广的目的。
二、农业推广的实践与理论:技术传输→双向沟通→创新扩散→目标团体→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混合体→农业推广框架
三、美国教授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理论。
四、创新扩散理论的主要观点:
1、将信息或新技术首先传输给采用群体的进步农民,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产生“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2、以采用者群体同质性为基础的进步农民策略为农业推广管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目标团体”:根据创新度及其资源等条件的综合因素粉割为有着不同特征的不同的群体,而在每一个相对小的群体中他们的特征是相似体相同的。
六、信息系统观点:不仅推广方法要过应目标团体,而且推广信息的内容也要适应目标团体。推广过程还应包括产生这些信息内容和研究活动计划都应以有关目标团体的信息为基础。
七、混合体:除去农业推广之外,还有研究宵民的地位积极性,农业投入的供应,价格、市场、信贷、营销、教育及其他可用资源的占有和其他支持服务系统的组分。
八、提出“农业推广框架”的是德国著名农业推广专家H.阿布列奇特。
九、“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列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十、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现役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十一、“创新”,是指新技术新的产品和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和观念。
十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的五个不同阶段:1认识阶段2兴取阶段3评价阶段4试验阶段5采用阶段。采用者群体:我们把农民对农业创新采用的时间不同分成不同群体。S曲线表示在时间的任意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把不同时间和采用者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1第一个采用的人是创新者2下一组称为早期采用者3接下来是早期多数4晚期多数5最后采用的以为落后者。
十三、农民最易接受的农业创新具有的特征:1有较大的优越性,人投资少,效益明显2需要技术和侩同相一致3实践简单,容易理解4可在小范围试验创新5结果容易见到。
十四、农业创新的采用是指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农业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创新新在社区中的传播过程。
十五、农业创新的扩散曲线:曲线初始平直的部分代表创新者占较少的百分比。较陡的部分表明早期和晚期的快速采用,在顶部的最高点说明落后者的较慢采用对于他的变革可能带来很少的利益。
十六、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突破阶段2紧要阶段(是创新能否扩散的关键时期)3跟随阶段4随大流阶段。
十七、农业创新的同期性: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创新扩散的速度和数量可分四个不同阶段,即投入阶段、发展阶段(又叫前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又叫后成熟阶段),遵阶段四个时间:1试验示范期:从创新的引进到试验示范结束。2发展期: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3推广期:技术成熟推广效益最高阶段4交替期:随着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以及旧创新的老化最终在生产中丧失作用阶段。
十八、创新的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
十九、进步农民策略提出的依据及缺陷:1进步农民拥有相当多的土地,推广机构能确立生产目标,并花较少的力气而实现2进步农民在控制环境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他们渴望信息,对推广工作信任和感兴曲3进步农民要求帮助,而且有些有足够的经营能力去的要求推广工作者给以帮助4有经济实力去实现新的目标,有能力承担农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5进步农民是农村中的科技示范户,是推广工作乾职业化的挑战者6进步农民者和推广工作者沟通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缺陷:1是假定目标人口的一致性2是创新的报酬对后来的采用者与较早的采用者是不能的3信息失真4在技术发展中倾向进步农民的编见。
二十、进步宵民策略的后果:有能力的大农户率先采用新技术,尤其是省劳动力的技术和极地扩大他们的农业经营,小农户无力同他们竞争,从而被排挤出农业。
二十一、农业推广框架理论的涵义: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前者指农民推广人员机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后者是指农民、农民家庭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沟通民互动是这两个子系统的联系方式,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影响了农业推广的工作范围。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区域环境,这些环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两个子因素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工作债效和产出。
二十二、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上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宏观环境。二
十三、两个系统的特征:1推广服务系统2目标团体系统①扩散效率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变量[公式P= f(I.Es)]P工作债效I个人特征f函数符号Es环境变量②接受效率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变量[公式B=f(P.Es)]B农民行为变革P农民个人特性其它同上。二
十四、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特征:1由某种机构来开展的2大多数国家的推广组织是行政组织的一部分3是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和农村管理系统的一部分4运行机制是干预。
二十五、农业知识信息系统(AKIS)是某种农业机构,组织和个人及期限相互关系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研究、推广和用户三个亚系统。AKIS分为农业知识系统(AKS)和农业信息系统(AIS)。AKS是据各种信念、认识、模式、理论、要领和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所积累的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所构成的精神产品的一个系统。AIS是指农业信息量产生、传递、整理、接收和反馈的一个系统。农业技术管理系统(ATMS)是指试验、研究和管理系统,包括农作制度研究试验(FSRT)和农作物管理研究试验(CMRT)。二
十六、影响(AKIS)和(ATMS)的因素:1改革法规环境2政治和行政结构环境3经济与结构性条件4其他环境。
二十七、干预是推广工作者的日常活动,目的在于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推广效果和对干预的社会效果作出准确的反映,实现干预过程是沟通的手段。二
十八、目标团体系统的地位:1推广组织机构的沟通干预活动的目标是目标团体系统2推广策略和方法的制定要根据目标团体系统而定。二
十九、沟通是指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意、知识等各种各样信息的过程,并通过沟通影响虽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三
十、沟通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两类:1直接的个人沟通形式;1是非个人沟通,又可分为利用大众媒介的沟通形式,即S-M-C-R反馈(S信息来源M信息C表示途径R收讯者)。第四章农业推广程序和原则
一、农业推广的特点:1生产性,目标是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是农业发展的一种直接推动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它的发展战略着眼于提高整个农业和农业投入的经济效益2教育性,推广项目的技术难度要适合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推广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农民群众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要坟,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3综合性,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农业生产整体性的规律决定的。
4、社会性(1)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2)有赖于科研部门多出成果。(3)有赖于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5、周期性,创新随着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逐步减退而最终在生产中丧失作用的阶段。
二、农业推广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试验示范原则,是农业推广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要求是农业创新的推广应用,必须在当地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进行。
2、智力开发原则,指农业推广工作必须着眼于开发农民群众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对科技知识的吸收、运用能力。坚持智力开发原则要求农业推广工作者一是要着眼于通过与农民交流,增进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改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其素质进而达到增产增收,改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二是要尊重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自主权。4合作推广原则:一是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的合作二是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三方面的合作三是农业推广部门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合作5服务配套原则6综合效益原则。
三、农业推广程序
(一)项目选择:是一个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选订项目的过程,也是推广的前提,其信息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①引进技术②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成果③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④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改进。选择推广项目的原则:不具备适应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市场,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可靠性的技术则往往给技术应用者带来经济损失。2综合效益显著:选择的推广项目,应由优先选择那些投资少、见效快,适销对路综合效益显著项目,是推广的作物及品种是否适销对路。二是推广技术增加投入是否显著的增加收益。三是对投入成本中的物化劳动与活化劳动必须因地制宜制定选定技术项目。3适宜范围广4持续农业的选择项目
(二)试验
(三)示范
(四)培训
(五)服务
(六)推广
(七)评价
第五章农业推广组织
一、组织是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有特定结构、隶属关系明确,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机构。
二、农业推广组织的特点:1组织不能像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那样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互相替代2组织可以提高其他要素的使用效益3合理组织能够产生新的生产力4特别突出组织效益是反映在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系统效益的最佳成果上。
三、组织结构的概念:是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内容包括: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职权结构。
四、组织设计的概念:是管理当局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设定的信息收集、权力运用和责任的系统方案新设计的方案是为实现预期目标而用来联接组织中各项任务与协作人员的条件。其特点:①是管理者在一定组织中建立最有成效相互关系的一种合理的、有意识的过程②这个过程既包括组织的外部要素,又包括组织的内部要素③组织设计的结果是形式组织结构。④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A工作职务的专业化,部门的划分以及直线指挥系统与职能参谋系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工作任务组合B建立职权指挥系统,控制幅度和集权分权等人与人互相影响的机制C开发有效的协调手段。
五、有效的组织设计特征:①能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的指令②有助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及时总结组织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③有助于保持组织活动的连续性④提高工作绩效。
六、农业推广组织的概念:1从功能上讲是作为信息沟通渠道和推广目标决策与工作实施的系统2在形式上是一种服务机构3是农业推广活动开展的有机载体4是科技完善的转化通道5是提高农民素质,开发农民智力,挖掘农业生产力潜力的有效途径。
七、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能:1确定推广目标
2保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3保持推广工作的权变性4利于信息交流5配合、协作6控制7具有对组织成员、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的调控能力8组织的促动因素9评估。
八、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1推广员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及采用一种说服教育的方法进行推广工作2需要与提供信息者取得特别的联系3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4推广员需要有足够而适当的流动性5推广工作需要研究人员和推广对象双向定期交流情况6衡量地方推广员工作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7推广工作需要与整个农业部门发生联系。
九、农业推广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的原则2动态中稳定的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原则3合理发挥部门功能,从整体系统求得最终结构的原则4组织设计利于组织自学功能发挥的原则(①利于信息交换的功能②利于培养促动因素③利于控制④利于评⑤评利于分工与协作⑥利于推广目标的选择与确定⑦利于业务人员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建国后的农业推广组织:1省、县农业技术指导站2农业技术推广站3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
十一、90年代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构成:
(一)专业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种植业农业推广技术体系①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它是以技术进行,技术服务为主的基层技术推广组织,大多采用多种专业结合,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培训和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技术服务,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②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它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是支撑整个体系的强大基础2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3水产业的技术推广机构4农机技术推广机构5农肯系统技术推广机构
(二)群众性农业推广体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产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农民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类型:划分为技术普及推广型,技术经济服务型和技术经济实体型三种。特性:概括为互益性、同类相聚性、民间生和非盈利性。
(三)9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结构图示
(四)农业推广技术服务体系今后发展趋势预测:1农业推广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功能综合化: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基层组织中重要的一组成部分。2农业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将逐步实现产业化3将逐步实现“专”、“群”联姻。
农业推广学第六章
1.什么是农业推广计划?
农业推广计划是以农业推广的现在来推断农业推广未来的科学预见和安排。是将农业推广工作先筹划一番,把筹划的结果,列出问题、目标、方法、所需设备、人员、经费和考核等项目,然后按符合逻辑的次序及时间性排列成一个顺序。其特点是:(1)推广计划必须切合实际,理论色彩不宜太浓。
(2)推广计划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必须是综合的,以适应农村人民广泛的、多样化的需要。
(3)推广计划必须很好地设计,以便为农村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2.确定推广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农业推广目标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我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行动方向,也是我们用以检验推广工作好坏的尺度或标准。
制定农业推广目标要以农业发展目标为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目标是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3.农业推广目标体系的构成农业推广从宏观上分为(1)农业推广的总体目标体系,(2)分目标体系,(3)小目标体系,(4)子目标体系。从微观上分三个层次(1)基本目标.(2)一般目标.(3)工作目标。基本目标是一般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基础,基本目标是一切农业推广工作的母体。
以性质可分为(1)政策目标.(2)中间目标.(3)实施目标.(4)教育目标。
4.推广计划制定的原则是什么?(1)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与地区性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3)干部、农民、专家三结合的原则;(4)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有助于提高农民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及自助能力的原则。
5.制定推广计划的任务是什么?(1)确定推
广目标 推广人员不决定政策目标;推广人员帮助制定中间目标;确定实施目标是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实施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确定推广对象:应注意哪个群体;为什么要注意这个群体;是否只要和他们打交道,就能达到目的;划分推广对象小组了没有;是否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3)确定推广内容(4)确定推广方法 所选择的方法是否与知识、技术、行为上的变革问题相适应;明确地确定了教育活动了吗;各种方法能否协调一致;在选择学习活动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推广对象的需求、技能和手段。(5)推广计划的组织 6.制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1.确定农业
推广计划的目标体系 2.开展调查研究;3.拟订农业推广计划方案;4.论证并检验多种方案;5.确定农业推广计划。7.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方法1.调查研究
法 2.比较分析法 3.预测技术法 4.整体综合法 5.优选决策法。
8.农业推广计划的拟订方式1.自上而下的计划拟订方式 2.自下而上的计划拟订方式 3.联合拟订方式。
9.农业推广计划的实施方案1.下达任务,签定合同;2.组织协调、分级管理;3.监督检查。
10.农业推广计划的监督检查内容1.检查
各个项目计划、方案落实情况;2.检查项目实验、示范田建立情况;3.对推广效果进行评估 4.及时总结典型经验。11.农业推广计划的监督检查方法1.建立
定期报告制度;2.组织项目联查; 第七章
1.推广教育的概念农业推广教育是指对
青年学生、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所进行的有关推广的培训和教育。
2.推广教育的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宣传、技
术培训、实验示范等方法,使农民理解、接受和采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包括1.改变农民行为;2.提供“物”的支援;3.智力开发。3.推广教育的含义1.对农民的业余教育;
2.科研和新知识的传播;3.农业推广教育的咨询,帮助农民在生产、管理销售上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4.农业推广教育是宣传,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一些先进经验宣传给农民。5.农业推广教育是服务,即各种综合服务;6.农业推广教育是开发,即农村的智力和自然资源开发。4.农业推广教育的作用1.促进新技术、新
成果、新品种的传播、扩散、转化和开发。2.引导、教育和服务农民,培养农民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民素质。3.为科研、教学单位反馈科技、生产信息、提供新的课题和研究内容。4.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5.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农业推广教育是
一种非正规的校外教育,具有普及性、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六大特点。
6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包括农、林、牧、副、鱼、家政、资源及保护等。
6.农民教育的特点1.目的明确。2.认知能
力和理解能力较强。3.精力分散记忆力差。4.负担重学习时间少。5.互相学习。7.农民学习的心理期望1.期望获得好收
成。2.解决实际问题。3.期望推广人员平等想待,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自己决策。4.期望推广人员能关心他的问题,平等地讨论问题,鼓励他学习新的知识、技术。8.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一般心理过程1.对客体的反应。2.认识过程。3.情感过程。4.意志过程。
9.影响农民学习的主要因素1.年龄。2.文化程度。3.心理背景 包括:(1)贫困地区农民心理背景 a 信息闭塞的安贫心里; b 懒惰迟钝的麻木心理;c 等靠要的依赖心理;d 羞于言商的封闭心理。(2)一般地区农民心理背景 a 求稳怕乱的农本心里;b 小而全的自给心理;c 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d 小打小闹的实惠心理;e 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3)富裕地区农民的心理背景 a 重副轻农的厌农心理;b 竞争开拓的高效心理;c 乐于经商的开放心理。
10.农业推广教育方法分三种:1个别教学法
推广工作者同对象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2.群体教学法 推广工作者同多个对象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3.大众教学法 通过报纸、书刊、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较快地为大范围地区农民群体提供信息。第八章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即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商品化进入流通流向生产领域;另一种是通过非商品化、非流通形式进入生产领域。其转化形态有:a物化产品;b技术性产品;c技巧和技能;d服务性的知识产品。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一项研究项
目经过实验、研究,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并通过了成果鉴定以后,就可通过技术示范、推广等形式,使科技成果尽快在生产上普及应用,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一过程就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包括产出成果— 扩散成果—采纳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为:1.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上可以利用的硬件和软件;2.是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转化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直线转化模式,即: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研究——生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另一种是交叉循环模式,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转化的模式每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就意味着升高了一个能级层次,或者说科研和生产的水平就高了一个层次。开发研究成果的主要指标为:一是技术潜力得到发挥,地理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深受农民的欢迎。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体系:包括:转
化率、推广率、推广度、推广指数、平均推广速度、新增总产值、新增纯收益、年均纯收益和投入产出比等。a.转化率是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转化周期和转化成果数。转化周期是指科研成果自鉴定之日起,到生产上普及推广之日止的时间。转化成果数是指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的成果数。转化率公式为:R=b推广度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的程度,公式为推广度=c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公式为推广率=d推广指数为综合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指标,公式
推广指数=e平均推广速度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公式为平均推广速度=f新增总产值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直观指标公式为新增总产值=新增单产值×计算期有效推广面积×0.7(0.7为经济效益计算中的缩值系数。)g新增纯收益反映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公式为 新增纯收益=新增总产值-新增生产费用 – 推广费用。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 包括两
个方面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a转化系统是否健全、转化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b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是否脱节,反馈回路是否畅通;c技术储备(包括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是否雄厚。此外还包括科学文化因素、政策法规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等。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a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b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调动科研和推广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好成果转化的衔接工作;c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d增加投入,实行技、物、政三结合;e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功能;f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政策和法规。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a农业开发研
究 包括 联合股份开发 独立企业型开发 综合基地型开发 区域治理型开发 b农业推广机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农业推广机构来做。C大众传播途径 d农业技术市场 e中试生产基地建设。
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a经营服务
方式:即把物化形态与知识形态的技术商品结合起来转移给农民;b技术承包方式:有联产提成技术承包责任制、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联效联质技术承包、专项技术劳务承包、农业科技集团承包。C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资料等服务方式:它是技术成果与生产结合,把知识形态的技术商品转化为物化形态的技术商品、共担风险、共沾利益的一种商品交换服务方式。
7.提高农民成果分布a成果分布:自然
条件和经济经营条件基本相同,但不同农民所取得的成果有差异,原因是农民之间的生产率不同,这种生产率不同是因为不同农民栽培作物的种类或经营方式不同及各农民的技能不同;b经济上限:经济上限是指在允许农民技能、经营方式和自然资源(如土地等)存在着固有差别的情况下,取得的每年每亩增值的总值;c技术上限:在最佳的条件下能取得最好产量的技术措施。这种不计成本而取得每亩的最高产量称为技术上限。三者的关系:一是技术上限往往高于经济上限;二是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之比较是指每年每亩的物质产量,而经济上限与成果分布之间的比较是指每年每亩的增值。
8.提高技术上限的对策: a通过农业科学
研究获得最高产量的技术措施;b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作物生长条件;c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d有效的经营管理与推广服务。
9、怎样提高经济上限: a扩大运输网,建设农
村通向市镇的交通设施;b为农民增设农产品销
售市场;c就地建立地方农业生产资料和设备的供销渠道;d建立信贷机构;e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f建立有利的价格体系。
9.提高成果分布的关键: a有效的推广服
务包括 推广人员要鼓励农民开创新路;
帮助农民尽快掌握革新所需要的知识和
技能;帮助农民观察在采取措施后,农作
物生长或畜禽饲养情况;推广人员把看到的当地农民采用革新的情况告诉给其他
农民,及时把信息传开。B有效的支农服4.7.3、国推广的方式 a按项目推广技术8.一般要经过项目的选择、论证、试验、示范、培训、实施、评价等步骤,关键是项目的选择和论证。B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 是指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技术承包合9.同,按合同规定推广技术。是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有偿服务方式,包括 联产提成技术承包、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联效联质技术承包、专项技术劳务承包、农 评价的方法 a评价方式 包括:单位自评、行家评价、专家评价。B评价方法 包括:调查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随即询问调查、单位调查、考试调查);会见法;观察法;对比法;自我鉴定评价法;总结法。农业推广方法效果评价的尺度农业推广方法最终效果的比较,应该是改变农民的行为尺度。其效果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a推广方法与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情况;b推广方法农民采用后所取得的效益;c推广方法对推广人员本身及农民的影响。务包括 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信贷;为
农民建立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服
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价格和市场信
息,以及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决策。
10.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成果分布的对
策 a积极引进适用技术,调整农业内部
结构,培植生产力新的生长点:引进适用
技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好商品流通。
B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
入;增加科技投入。C建立价格体系和有
效的生产信贷计划。D加快农业服务体系
建设。
第九章
1.农业推广人员的概念:是指在农业生产过
程中以农业推广活动为主要职业的专职
人员。
2.农业推广人员的地位:a农业推广人员是
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b农业推广人
员是农民与社会交往的桥梁。
3.农业推广人员的作用:a在科技成果传播
中的纽带作用。B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中的促进作用。C在新技术成果推广
中的创造作用包括 农业推广工作是科研
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农业推广人员在推广
科技成果中要付出智慧和劳动。D在提高
农民素质中的教育作用包括:农业推广人
员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的一支重
要力量;这种教育是一种普及、通俗、非
正规、业余的职业教育活动。E在制定农
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参谋作
用。
4.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是指完成和胜任推
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生理条
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教
育能力的综合表现。
5.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a农业推广人
员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服务农民;深
入基层,联系群众;勇于探索,勤奋求知;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谦虚真诚,合作共
事。b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 a学科基
础知识与实践能力;b农村社会学知识和
社会工作能力;c经营管理能力;d教育
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e语文知识和表达
能力。
6.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构 是指构成农业
推广人才素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包括
专业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
构、能力结构等。
7.科技示范户的职责:在试验示范中起带头
作用,在技术推广上起纽带和宣传作用,在科技活动中起桥梁作用,在信息情报上
起传递辐射作用,在专业联合中起知识骨
干作用。其标准是:在技术上是先进户,在生产上是高产户,在经济上是冒尖户,在贡献上是典型户。
8.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是指农业推广人员
参加工作前、后的培训、训练工作。A职
前培训即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人员
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其类别有:管理
领导类、技术人员和专家类、推广人员或
官员类、基层推广工作人员。B在职培训
是指推广组织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
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其
类别有:系统培训、专题培训、更新知识的培训。
9.在职培训的内容:a更新和进行基础专业
教育、现代推广理论和技术的教育;b掌
握新技术、新信息,更新应用技术;c根
据推广工作需要的专业教育;d掌握农业
发展形势的主要特征,讨论有关任务和工
作方法;e掌握新的视听、宣传工具,补
充新的教学手段。
第十章
1.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方法:是农业推广
部门或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活动目的所
采取的不同途径、步骤和服务方式。方式:
是指推广机构与农民的结合或关系形态,涉及到农业政策和行政事项。
2.世界推广方式的八种类型 a一般推广方
式 是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推广
方式,起源与英国,前提是,农业技术和
信息主要来源于高层,目的是帮助农民提
高产量。优点: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垂直管
理,加快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传递,易于
控制。缺点:完全由政府发工资的人多,加大了中央财政负担,运行效率不高。B
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是为了提高某特定
产品的总产量而专门进行推广的方式。推
广项目由商业组织制定,农作物产品的总
产量是衡量这一推广成效的尺度。优点:
专门组织的推广技术符合实际专业产品的需要,产供销能协调一致,技术传递比
较及时。缺点:商业组织的利益与农民利
益不容易兼顾。C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d
群众性推广方式 是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发现并培养一批有威望且热心推广工作的农民作为农民组织的负责人,协调推广
工作的开展。优点:推广工作切合实际,推广内容因地制宜,推广方法有效得当。
缺点:中央对推广项目的控制权太小。E
项目推广方式 项目一般由资助机构和授
权国政府共同制定并实施。优点:由于项
目在有限的时间及特定的地点执行,易于
评估。缺点:项目执行时间太短,所需经
费太多,外援终止后,项目的延续得不到
保证。F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方式 推广部
门推广的技术不适合农民,特别是小规模
经营农民的需要,因而推广部门需要在当
地进行研制。优点:推广的内容有针对性,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缺点:增加开支,时间较长。G费用分摊推广方式 通常由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提供大部分经费,目的是帮助农民学习为自我改善和提高生
产率而需要了解的知识。优点:推广的内
容比较符合农民的需要,推广人员容易赢
得农民的信任。缺点:中央对推广计划的制定和推广人员的人事安排、考评监督等
比较困难。H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农业院
校及其教职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传
授有关知识和技术,衡量其成效的因素主
要是看农民参与推广活动的规模和程序
以及技术的采纳情况。优点:可是教学更
符合实际。缺点:学校搞推广有经费等条
件限制。
3.业集团承包。C技术、信息和经营 服务相结合方式 其意义为:1)技术推广与经营必要的农用物资 相结合,可增强推广机构自我积 累、自我发展的能力。2)促进流 通,弥补了有关农用物资经营主 渠道不畅通的不足。3)农业推广 机构和农业推广人员可以因地制 宜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思想 必须根据农民的需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针。D农业技 术知识竞赛方式 a当众演讲b集 中考试c书面答题d现场竞赛。5.农业推广的方法 是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 为实现特定推广方式的目标,对推广对象 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服务和教育手 段。包括 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 别指导法。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 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特点为:a 传播的技术和信息具有权威性。b传播的技术和 信息数量大、传播速度快。C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益高。D大众传播难以进行双向信息沟通。大众传播与直接交流的比较特点直接交流大众传播信息流向双向单向反馈量大小向大众传播的速度慢快人均有效交往费用大小对所有人都一样的信息低高信息提供者每个人专家或当权者可能效应形成、改变态度 更新知识大众传播法的应用——介绍农业技术方面的新观点、新成果,提 高广大收讯者的兴趣和认识。——传播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的技术信息和具有重大效益的信 息。——及时发布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警 报等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扩大推广 活动的影响。——介绍某人成功的经验。—— 针对多数农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咨询。—— 强调或重要的信息和建议,以便加强记忆。集体指导法推广人员集中对多个农民进行指 导和传递信息的交流方法。特点a指导范围较 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B信息传 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C 有利于开展讨论或辩论,达到一致意见。D在短 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应用a培训班b小组讨论 包括改变参加者的观点、激发参加者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者的责任感、提高参加者的评论和思维能力、发现和鼓励富 有潜力的领导者、对某个问题或看法作出一致 的决定。C成果示范d方法示范。个别指导法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是向个别 农民直接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式。其特点 为:a针对性强 b直接解决问题c双向沟通d 信息发送量小、费用高。6.农业推广方法的综合运用 a推广的具体 内容b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c推广对象 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d 其他因素。第十一章1.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是农业推广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科学方法,依 据既定的农业推广工作目标或标准,对推 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检查 和考核,以便了解和掌握已完成的农业推 广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或标准,进而确定农业推广的效果和价值,及时总 结经验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提高 农业推广工作的水平。2.评价的作用 a可以评价农业推广工作完 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b可 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c 可以剖析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d可 以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 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e可以检查推广计 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f可以为农业行政 部门和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推广政策。3.评价的原则 a实事求是的原则;b因地制 宜的原则;c综合效益原则;d群众自愿 的原则。4.推广对象的评价a创新的扩散 用采纳 率的大小来表示采纳率=采用创新的推广对象 数/总推广对象数×100%b接触推广对象比例接触比例=接触的推 广对象数/总推广对象数×100%c推广对象的经济效益推广对象经济效 益 =有效推广面积=推广面积-受灾失收减产面积 或=推广面积×保收系数 保收系数=常年播种面积-受灾失收面积×灾害概率/常年播种面积 d推广对象的教育效果农业推广的特性即表现为教育性。5.推广组织的评价a推广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b各级推广机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c推广工作是否计划周密、措施可行;d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指标保质、保量完成;e农业技术部门合作推广情况及效果;f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关系;g推广效益率年经济效益=推广总经济效益/推广年限推广年人均效益=推广项目年经济效益/参加推广的人数推广成效率=实际推广面积/适宜推广面积×100% 6.评价的步骤a确定评价范围 是评价某项技术的阶段性效益,还是全程效益;是评价工作计划,还是推广方法;是推广管理评价还是推广教育评价,一定要定下来。B制定评价计划 包括计划内容、评价的方法、参加人员、评价时间安排及地点等。C确定评价指标 要根据评价内容和推广评价需要而定,本着科学、全面、实际、简易的原则办事。D收集评价资料 包括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E整理分析评价资料并行成评价结论。
2.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篇二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范围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和农膜是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造成的污染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有所缓解,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引起的污染还比较严重。主要存在问题如下:(一)技术层面:1、多年来,我们一直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系列肥料,但由于农业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到位率还不够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部分农民还没有全面掌握,有机肥使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土壤培肥要求。因此,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且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的逐年增加,流入河流、沟渠的农药、化肥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是在秋收时,部分农民在田间就地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也有未经焚烧的秸秆长期弃置堆放路边或推入河沟,经日晒、雨淋、浸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3、畜禽粪便大多得到收集用于积肥,但仍有产生面源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部分散养农户畜禽粪尿流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了水体。规模养殖场露天堆放粪肥,粪肥的流失及臭气污染处理不彻底而引起了水体和大气的污染。4、农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是由于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降解农膜推广使用力度还不够,因此,有一部分长期积累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残膜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通透性变差,农田残膜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或长期不降解的物质污染土壤。(二)管理层面:1、政策导向滞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只鼓励发展,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指导和配套技术,基本上没有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关知识普及、宣传、应对措施和督查落实不够到位,致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相对薄弱,形成较多的空白时段、地段和环节。2、种植户、养殖户配合意识不强。片面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有限的投入也是迫于无奈。部分农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焚烧秸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废弃的农膜长期置留田间,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3、控制农业污染措施项目少、科技含量不高。对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六大污染源的治理缺乏针对性措施,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先进,检测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循环处理也只是处于一种概念状态,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4、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较低。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的“三沼”(沼气、沼液、沼渣)中的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没有跟上,养殖场自身无力自行解决沼液消纳问题,仍然处于直接排放状态,造成了农业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健全机制,加大宣传与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目标,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力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明确部门职责,把该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台完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农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等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尽量减少不科学的农事活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三是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走城乡环保一体化道路,保证稳定有效的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模化、制度化轨道。
2、加大农业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绿色、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在农药污染控制上,积极做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充分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在化肥污染控制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复合肥等,使肥料使用逐步走上高浓度、配方肥、专用肥和高效化轨道。要增施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采用播种绿肥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加大精准施肥项目的实施力度,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实行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
3、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一是畜粪处理为重点,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二是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按照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能源生态模式”,充分利用农田、经济作物、果园等种植业来有效地消纳沼液、沼渣。
3.胡星斗:让农业生产资料下乡 篇三
《小康》: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是美国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回乡潮的出现。作为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您认为,目前地方政府该如何引导,保证农民能够就业、创业?
胡星斗:在2008年底,就有2000万农民工返乡,所以,一号文件重点解决的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创业上岗。在1~2年前,我就和一些同事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创业难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回顾上世纪80年代,那时农村还可以出现乡镇企业;90年代,农村创业就开始变得困难,到现在几乎就是不可能。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个体工商户每年都在减少,平均每年要递减130万户。在农村,乡镇企业被改制成私人企业,而新的乡镇企业却未能顺利创办。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这是一个好的政策,但具体到各地政府如何具体执行?我认为首先就要在税费上进行改革,把各种税率降下来,甚至不收税;还有就是政策上给予细化的支持。
如果农民创业得到鼓励,那些在沿海地区打工,感受过现代化生产与管理的农民将成为新一批致富带头人,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会为其他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小康》:农民创业,需要政府在技术与资金上的扶持,我们如何能够保证文件细则化,可操作化?
胡星斗:农民创业,在融资渠道上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的银行体系,往往青睐国营大企业、大资本。在1990年代末期,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其他的商业银行几乎全部撤离了农村市场,在县级以下的区域没有他们的金融服务点。这为农村地区创业合法融资形成了艰难的局面。相反,一些地下钱庄却应运而生,受到许多创业农民的追捧。其中,有些钱庄借机骗取了许多放贷人的资金,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我认为如果农村融资困难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事实,而创业又需要资金支持,同时一些储蓄也有放贷的冲动,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在农村放开金融这个口。如何保障资金安全,这在监管上的确需要加强细则化管理。
台湾农会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在台湾,农业生产都是以一个村或一个乡为单位集体打造一个品牌,他们通过对自己村子的实地情况以及市场需要统一规划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并且贴上统一的品牌,但在识别码上,又可以读取各生产农户的信息。对于资金管理,一个农会在销售完产品后,回款是通过产品的识别码直接汇入每个相应农户的帐号中。但农会同时也相当于一个银行的功能,它可以在一个村子内进行借贷,当然会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以此保证资金的正常流动,不影响储户。
中国的农民,目前是可以成立专业的协会,在这个纵向型的专业协会里也可以借鉴农会的作法。解决技术与资金的问题。
《小康》: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贸易出现大幅度下挫。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我们提出“扩大内需”,并让家电“下乡”。让中国农村能够消费现代产品,是一个进步,但我们如何保证农村的消费力?
胡星斗:让家电下乡,只要是农村能够消费得起,当然是个好现象,因为这可以使农村生活现代化,也是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一种方式。但对于目前农村的情况,我认为还是让农业生产资料下乡更实惠,对农民增收也更具有推进力。
现在正是农村春耕时候,需要化肥之类的生产资料,而目前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往往价格高涨,而且还是以县级区域进行垄断性生产与经营,不能形成充分的竞争,这也使得农民在生产上造成障碍。
目前,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定价还维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机制,也就是剪刀差。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已具备相当的财政实力,这时,我们应该考虑对农业的反哺,使农民在增收上得到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有力的农村消费市场,扩大中国内需。
《小康》: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具体到操作办法,我们该怎么办?
胡星斗:提高农民收入,除了我以上说到的在创业上给予具体的政策、资金扶持外,长远上来说,还应该对农民工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形成国际竞争力。菲律宾、马来西亚的外出务工人往往更具备国际影响,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这些国家能够早先一步意识到劳务培训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
目前,我们国家也在四个省区实行劳工培训试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得加强督察制度,让劳工培训成果与相关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避免流于形式。
《小康》:您一直以“农民的儿子”自称,努力维护农民的利益,并提出“中国农民普惠制养老制度”。这也与“有保障才敢消费”“敢消费才能扩大内需”的经济学观点一致。中国农民普惠制养老制度具体是怎样的?
胡星斗:我建议为1.1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提供普惠制的养老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按照地区发达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为每月100元至300元,全国总共约需2千多亿元,相对于2008年约6万亿的财政收入,这是我们国家完全有能力来承担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称,目前我们已实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但对于农民来说,去哪个城市打工是不确定的,他们往往会在年前回乡时提取保险金,即使日后可实行区域间的养老保养金的流动,但15年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还是很难达到的一个标准,很有可能,他们在城市打工10年就返乡自己种地了。所以说,养老保险很难覆盖到目前2亿名农民工。对于农村低保因为是“低保”的性质,也不可能占农民人口多数。所以,中国农民普惠制养老制度是具备现实意义的,而且国家财政支付也是可行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支出1美元的国际赤贫线标准和2美元的贫困线标准,2007年中国赤贫人口1.35亿,占人口比例10%,贫困人口4.3亿人,占人口比例32%,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农村。所以,要扩大农村的低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三四十年前,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建立了农民退休、领退休金的制度;如今,比中国经济落后的印度也为65岁以上农村老年提供每月5美元的养老金,越南则提供大米保障。
在当前这种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或许正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好时机,发展起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体系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保障。
《小康》:使全社会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但具体到中国农民普惠制养老制度,我们如何保障其财政来源?
胡星斗:过去我们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国家反哺农民。建国之后,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是牺牲;改革开放之前,农民通过义务交粮、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方式为国家贡献了7000亿元左右,相当于现在的20万亿元。改革开放之后,农民通过低价卖粮、乡镇企业税费、征地等方式对国家的贡献也在20~30万亿。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考虑农民的养老保障。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也把当时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农民排除在外。中国现在完全有财政能力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2007年,中国新增加的财政收入就达到1万多亿元,现在中国的财政总收入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全国农村的养老金一年需要2000多亿元,只是一年新增加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国家财政是完全可以安排的。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每年上万亿公款消费,而建立农村养老金制度只需要其五分之一的金额。
4.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篇四
一、课标及根底知识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了解区位的含义;
3.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例;
4.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知识点整理
1、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那么
2.季节性和周期性——遵循“不违农时〞的原那么
2、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密集农业〔或集约化农业,包括劳动密集和生产资料密集〕
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形类型、地势〕、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土壤〔耕地面积、土壤肥力〕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生产技术和经验、机械化水平、保鲜冷藏技术等〕、劳动力、政策、地价、资金、工业根底
〔一〕气候
1.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耕作制度和产量等。〔注:昼夜温差的大小也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举例:新疆的瓜果特别甜、青藏高原青稞品质好。〕
我国各温度带农业生产的差异
温度带
主要地形区
积温
主要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中温带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
1600°C—3400℃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甜菜
一年一熟
暖温带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3400°C—4500℃
冬小麦、棉花、玉米、温带水果
两年三熟
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4500°C—8000℃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亚热带水果〔如柑橘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热带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
雷州半岛、台湾南部
>8000℃
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香蕉、咖啡、椰子等〕
一年三熟
青藏
高原区
青藏高原
<
2000℃
青稞
一年一熟
注:农业生产上把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称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就叫做积温。从每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每年除去霜期的时期就叫做无霜期。生长期和无霜期的长短以及积温的多少是反映热量条件优劣的重要标志。
2.光照:不同农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不同。
长日照农作物: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
短日照农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
3.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开展种植业。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主要开展畜牧业。
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且无灌溉水源的地区难以开展农业生产。
*雨热同期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二〕地形
〔三〕土壤
*南方的红壤丘陵上适宜种茶树〔茶树生长需要酸性的土壤环境〕。
*东北平原的黑土和黑钙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肥沃的土壤〔有机质丰富〕。
*沙质土壤适宜种花生、棉花〔土质疏松,透水透气〕。
*世界农业兴旺的地区多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温带草原地区。
〔四〕水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旱季的灌溉尤为重要。
举例: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花卉、蔬菜、水稻、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
〔五〕市场:农产品的销售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举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开展出口创汇农业。
〔六〕交通运输: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或需要远距离运输的农业生产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举例:乳畜业、园艺业、出口农业。
〔七〕技术
举例:
①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把橡胶生产北推到北纬22度;双季稻推广到江淮平原;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等;
②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水平,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在丘陵上修筑梯田;温室农业、大棚农业等;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开展,使农产品市场地域大为扩展;
④其它: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
〔八〕劳动力
举例: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
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展商品农业,农业生产多采用机械化的方式。
〔九〕政策
举例:国家组织人员开发“北大荒〞;
国家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民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生产等。
〔十〕地价
举例: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以生产蔬菜、花卉、肉、蛋、奶为主的农业基地〔城郊农业〕。
〔十一〕工业根底
举例:工业为农业提供了机械、化肥、农药等。
4、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着农业区位的选择。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造自然因素和改进耕种制度等,扩大农业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不断的开展变化中,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生产现象
变化的农业区位因素
在丘陵上修筑梯田
改造地形条件
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打机井;新疆的坎儿井
改善水源条件
我国北方冬季在玻璃温室里种花卉和反季节蔬菜
改善热量条件
东南丘陵的红壤撒熟石灰;黄淮海平原上的涝洼盐碱地洗盐
改善土壤条件
橡胶种植的北界推移到北纬22度
良种培育
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改进耕作制度
“城郊农业〞的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和园艺业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海南省蔬菜冬季供给北方市场,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城市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开展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2.了解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以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西欧乳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为例,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4.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二〕知识点整理
1、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开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
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类
按投入多少分类
按产品用途分类
典型分布地区
种植业
畜牧业
粗放
农业
密集
农业
自给
农业
商品
农业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
√
√
东亚、东南亚、南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商品谷物
农业
√
√
√
美国中部地区、我国东北地区
种植园
农业
√
√
√
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热带雨林
迁移农业
√
√
√
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
大牧场
放牧业
√
√
√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
√
√
√
西欧、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大城市近郊区
游牧业
√
√
√
蒙古、中亚地区
混合农业
√
√
√
√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1.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比拟肥沃;
2.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均耕地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5.传统的种植经验丰富。
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区、玉米带〕
1.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兴旺的铁路和公路网;
3.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4.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效劳;
5.先进的科技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2.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气候温和;
2.草类茂盛;
3.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4.交通便利。
商品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
西欧的乳畜业
1.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适于多汁牧草生长;
2.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
3.交通便利。
1.商品率高;
2.机械化水平高;
3.科技水平高。
5、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小麦—牧羊〕
1.草原面积广阔;
2.气候温和;
3.修建水利工程〔“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
4.交通便利。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6.各地特色农业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区位条件
主要农产品
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
地势低洼,水热充足,市场需要
桑树、蚕丝、甘蔗、果树
城郊农业
大城市的近郊区
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蔬菜、花卉、乳肉蛋等
河谷农业
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
青稞、小麦,雅鲁藏布江谷地还能种水稻等亚热带作物〔“西藏的江南〞〕
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只有一些山间小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地势较平坦,成为当地主要的农业区
水稻、亚热带水果等
彩色农业
云南
四季如春,降水丰沛,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
花卉
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气候干旱,有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坎儿井〞工程〕,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
长绒棉、瓜果〔葡萄、哈密瓜等〕
灌溉农业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塞上江南〞〕、河西走廊
气候干旱,有黄河水〔河、宁〕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小麦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1.农业生产的开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等的变化。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二〕知识点整理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③农药的使用也可能导致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破坏水域环境。
5.对地形的影响:梯田
6.植被: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
二、知识结构体系
以畜牧业为主
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的区位选择
5.关于农业银行资料 篇五
一、境内分支机构(38家分行、3所学院)
二、海外分支机构(2家分行、6个代表处)
三、主要控股企业:8家公司)
一、境内分支机构
北京市分行
河北省分行
内蒙古自治区分行
吉林省分行
上海市分行
浙江省分行
福建省分行
山东省分行
湖北省分行
广东省分行
海南省分行
重庆市分行
云南省分行
陕西省分行
天津市分行
山西省分行
辽宁省分行
黑龙江省分行
江苏省分行
安徽省分行
江西省分行
河南省分行
湖南省分行
广西自治区分行
四川省分行
贵州省分行
西藏自治区分行
甘肃省分行 青海省分行
新疆自治区分行
大连市分行
宁波市分行
深圳市分行
长春培训学院
苏州分行
二、海外分支机构
新加坡分行
香港分行
伦敦代表处
东京代表处
纽约代表处
法兰克福代表处
首尔代表处
悉尼代表处
三、主要控股企业
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农银财务有限公司
宁夏自治区分行
新疆兵团分行
青岛市分行
厦门市分行
天津培训学院
武汉培训学院
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绩溪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农行网点形象标准
一、项目背景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服份制改革的深入,经营战略转型及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营业网点格局和经营方式已发生重大的变革。
为推进中国农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统一全行营业网点形象建设标准,结合09年总行样板网点建设经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形象建设标准(2010年版)》。
二、设计理念
《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形象建设标准》以《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管理办法》为依据,充分借鉴国内、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视觉形象及功能环境设计的理念和原则,从提高营业网点的综合营销能力和提升网点服务水平出发,制定营业网点视觉识别系统。
总体设计理念上,遵循“5分原则”即网点分类、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产品分销,并搭建4个功能平台,即交易平台、服务平台、宣传平台、理财平台。
(一)体现专属个性及差异化
以自身特点和优势为基础,以提升农业银行品牌形象为目的,秉承中国农业银行“大行德广 伴您成长”的核心理念,以企业形象色绿色为主基调,充分体现品牌形象及特性。
(二)同一个符号,同一种视觉
以中国农业银行标识设计为基础,将VI及其元素总结精炼,贯穿对内及对外的所有视觉传达点,塑造出独有的、具自身个性的视觉符号。
(三)模块化设计
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网点改造和新网点建设的可实施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实施,保持形象高度统一。
(四)以客户为中心
注重细节设计,从客户的视角和感受,体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将业务流程和客户行为习惯结合并融入到功能设计中。
(五)平面布局
合理平面布局以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收益,区分低、中、高端客户,并提供针对性服务。功能分区按照模块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各行可根据客户结构和金融需求,对标准化的功能模块进行相应组合应用。
(六)空间色调
突出空间色调明亮,加以温暖、柔和的空间效果,更能亲近客户,更能够把握客户的心理。其间将绿色作为点缀以突出表现农行的专属特色,通过主色与辅助色的组合应用,并结合分区的平面布局,使空间色调由低端至高端分层次递进,暖色调代表高端的服务,使空间更具人性化、亲和力和更强的服务层次识别力。
一、以人为本和谐共进
二、大爱无疆奉献社会
三、客户至上共创价值
四、低碳金融成就未来
五、全力扶助中小企业
六、应对危机力保民生
七、惠农富民再谱新篇
八、扶弱济困,致力公益
九、百年盛事,服务奥运
十、抗震救灾,共渡难关
十一、惠农支农,善尽职责
十二、以人为本,共同成长
一、以人为本和谐共进
农业银行始终视人才为重要的资产和财富,激励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进步,帮助员工全面发展。
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搭建员工成就事业的发展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管队伍、后备人才、专家型人才和岗位技术能手“四支队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行“大后备库”。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以“四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把人力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软实力。2007年以来,共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9万个。
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依托培训学院和香港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为员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培训。2009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约4.5万期,培训184.2万人次。建立全行外语人才库,选派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到境外机构实习锻炼。
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员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各项福利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落实离退休人员待遇。
建设家园文化。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年”活动;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积极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2009年,帮扶困难员工29,750人次,帮扶金额4,867.26万元。
二、大爱无疆奉献社会
农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赈灾救灾、慈善捐赠、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
支持扶贫开发。以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要支持对象,探索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扶贫、农村基础设施辐射扶贫、生态旅游拉动“绿色扶贫”等模式,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支柱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2009年,重点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县,带动农民增收;支持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全力支持抗灾救灾。把为受灾地区提供最优金融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发放灾后重建贷款及农村重建房贷款,支持1,000户企业发展壮大,支援3.3万受灾农户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积极支持农资部门加快生产和流通,确保化肥、农药、种籽、农机具等物资满足生产所需,为抗旱保粮做出重要贡献。
支持农村科教文卫事业。支持公共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科教文卫事业协调发展。
积极参与公益捐助。参与环保、赈灾、扶贫、支教等领域的社会公益活动。2009年,捐助金额达2,481万元。
开展助学支教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支教活动,全年支助265所中小学,帮助10.2万名失学儿童和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6.农业推广学复习材料 篇六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的一种协调状态。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组成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称为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质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粮食安全: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所有人都能够获取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足够的、营养的、安全的食物。
可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农业。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在生活困难时为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而提供的援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及其家庭在遇到年老、疾病、伤残、死亡、灾害或其它风险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服务帮助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绝对贫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或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
参与性农村发展:是指通过赋权使农村居民有机会参与到与自己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集约农业: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类:简析题
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1)自然调控机制:反馈机制,多元重复机制。(2)人工调控机制:直接调控,间接调控机制 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1)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2)不超过生态阀植(2)巧设食物链结构(2)生态环境的人为调控。
优良品种的特点
(1)丰产性(2)稳产性(3)优质性(4)早熟性(5)广适性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1)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2)农业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3)农业推广是改善农民地位,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1)产前的决策、计划(2)产中的组织、监督(3)产后的核算、评价
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有: ①指导作用 ②协调作用 ③激励作用 ④调控作用 ⑤约束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 ①经济上可持续性 ②社会可持续性 ③生态的可持续性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有:
①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②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 ③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④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农业有哪些多种功能。
(1)经济功能 2)游憩功能 3)社会功能 4)教育功能(5)环保功能 6)医疗功能 7)文化功能
简析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四种经济提供物。(1)第一种经济提供物是产品。(2)第二种经济提供物是商品。(3)第三种经济提供物是服务。(4)第四种经济提供物是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2)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3)农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合理(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5)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成功推进(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7)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如何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1)切实加强领导(2)完善运行机制(3)拓宽服务内容(4)切实搞好服务
第三类:思考题(参考要点)
一、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效益低下,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问题突出 ;其次,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第三农业发展面临着贸易自 由化的挑战。
(2)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其次,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3)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二、为什么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2)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6)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三、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进步有利益减少区域发展对产地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四、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1)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2)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3)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4)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的繁荣;
(5)积极发展农村科技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6)开展整治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7)给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五、以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1)人口的压力
(2)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3)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
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即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保证。因为没有生产持续性,农业系统就会萎缩;没有经济持续性,农民就没有积极性;没有生态持续性,就没有发展可言。
六、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1)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
(2)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3)是加强对粮食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
(4)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要调整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要优化品质,搞好转化、提高效(5)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6)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关键是发展农业学技术。
(7)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
(8)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把粮食资源配置到有效的环节。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的 宏观调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七、中国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是国情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一是解决人口增长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需要。二是解决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三是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
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态环境问题已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所在,控制人口,保护资源是人类共同任务。
八、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市场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其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其产品及劳务进入国内、国外两个农产品市场交换。农业企业与农户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参与国内、国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实现农产品价值。
(2)信息化。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3)科学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栽培设施等技术装备;应用附载高新技术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采用省工、节本、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饲养等生产技术,实现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
(4)社会化。按社会化生产运行规律,实行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生产,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5)农业产业化经营。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为依托,以社会化系列服务为手段,在更大规模上优化配置资源,实行高层次的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协作经营方式,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九、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进步有利益减少区域发展对产地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十、为什么说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在建设节约型农业?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的阶段,市场对多样、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但由于人均水、土等自然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已接近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极限。二是农业资源衰减正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农业基础条件弱化。
7.加速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篇七
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求环保部门要义不容辞地、高起点地开展如下工作:通过环境标准、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继续深化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严格环境准入, 逐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强制淘汰制度,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努力做到增产、节能、降耗、减污;坚持“污染者负担”原则, 更多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降低污染。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环境污染可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种类型, 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面源污染具有涉及面广、扩散途径复杂、辨析和监控困难等特点。因此,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首先就要控制住面源污染。为此, 我国必须根据农村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尽快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于流域单元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开展主要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调查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农村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传统农区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 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地“绿色”农用化肥品 (化肥、农药、地膜等) , 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 减少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确保这些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安全性,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持续统一。
切实强化技术支撑。一方面, 要全面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突出抓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高效节能喷雾器应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作品种及旱作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要加速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研究开发以低外部化学投入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及其体系。比如:研究开发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沼气新技术及装置等。
渐进发展“白色农业”。目前, 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农村沼气, 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沼液可以代替农药, 沼渣、沼肥可以代替化肥, 是广大农村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环节。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搞好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还生态;改土、改园、改种、改田间管理, 改善流域小气候;对残存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 进行彻底治理和绿化;对生活污水采取沼气厌氧发酵的办法来治理, 对生活垃圾逐步进行分类处理, 对玻璃碎片、金属物品、废纸、废塑料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各种废弃物要逐步建立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虚心借鉴他山之石。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 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自1997年以来, 韩国政府一直把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他们通过《环境亲和型农业育成法》立法确立和加强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 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组建环境亲和型政策协议会, 发展环境亲和型组织, 培养环境亲和型农业骨干, 提高国民对环保型农产品信任度, 加大有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 培植有机农业示范户等有益措施, 大大促进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摘要: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 学习借鉴他国经验。
8.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篇八
关键词:欧盟农业与环境借鉴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一)1992年改革
为了协调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1992年6月,欧盟农业部长委员会正式采纳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开始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系统的改革。关键的变化表现在从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其改革目标是:通过降低价格支持水平保障欧洲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等,促进农村发展。
CAP的改革方案覆盖了欧盟75%的农业生产,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在解决农产品过剩和财政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欧盟国内农业支持水平仍然位居世界前列。从数量上看,出口补贴最多的产品是粮食;从价值上看,出口补贴最多的产品是牛肉和奶产品。以下实际补贴较多的产品依次为:水果和蔬菜、糖、其他奶产品、牛肉。较多依赖补贴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奶产品和肉蛋产品,包括:其他奶产品、乳酪、脱脂奶粉、蛋、牛肉、禽肉等。补贴较多的产品通常也是其拥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产品,显然,这会对粮食、奶产品、畜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作用。
(二)2000-2002年改革
为了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压力,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这一议程,欧盟确定将2000-2006年的农业预算支出按1999年价格计算冻结在每年405亿欧元的水平上,同时分步骤、分阶段地削减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谷物和其他重要农作物的支持价格降低15%,其后是否继续削减视市场条件决定;播种面积减少10%,损失的50%由欧盟补偿;牛肉支持价格将分三个阶段降低20%,同时通过提供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补偿饲养者85%的损失;奶制品配额制度将继续执行到2006/07市场年度,分配给经济落后地区的配额将扩大,分三步将支持价格降低15%,农民收入损失的65%由欧盟补偿。通过结构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差、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的相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对生态脆弱地区和植树造林提供补贴,减少有害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实现农业多种经营,维持农村活力,增加农村就业。
《2000年议程》是共同农业政策问世40年来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改革,影响也极为深远,一是促进了欧盟农业经济在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二是有利于新成员的加入,对WTO的谈判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利局面;三是突出了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就业、环境保护、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对乡村发展也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共同农业政策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石,在促进欧共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及欧盟内部环境的变化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政策与环境问题、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们都将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控之下。
(三)2005-2006年改革
1、改革的内外部原因
(1)从欧盟内部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一些是影响共同农业政策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是环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的农业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质的严重下降,过度的使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地下水被农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污染,由于农业生产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自然物种的消失以及生物多样化的减少等等。所以,如何使欧盟的农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维持现有的环境以及保护现有的自然遗产,在共同农业政策中纳入对环境有利的规章制度,是未来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2)是由欧盟再次东扩引出的新老成员国的利益协调。2003年1月欧盟提出CAP改革方案。6月,各国农业部长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对该方案最终达成了一致。这个方案突出了三个优先,即把农业生产的质量放在优先地位;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把农业食品安全放在优先地位。此次欧盟农业改革步骤在2005年起分阶段推进。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有不少困难。因为从2004年5月起,东欧十国已陆续成为欧盟的新成员,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为25国,领土面积扩大23%,总人口达到4.5亿。但是,此次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欧盟的农业人口和农村面积因此而扩大,农村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农民的收入差距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原有欧盟成员国产生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方面,现有成员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将下降10%-15%;另一方面,对新成员国的净预算转移每年约为50-100亿欧元。而且,这些新成员国对农业补贴提出各种要求。在欧盟扩大的初期,相比老成员国,新成员国获得的利益或许会更多些。欧盟原成员国的农民及农业利益集团会因为农业补贴这个“蛋糕”被瓜分而产生抵触情绪。
(3)应对来自WT0与贸易自由化的挑战。乌拉圭回合以来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欧盟的高国内支持与出口补贴备受美、澳和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批评和指责,并导致了与贸易伙伴之间不断的严重冲突与纠纷。在2001年11月份的多哈会谈中,欧盟更是遭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要求其削减和改革农业补贴的巨大压力。欧盟CAP也受到来自内部其他经济部门要求改革的压力。毕竟欧盟的农业只占GDP的2%,欧盟也不可能因为农业而妨碍其从WTO获利的机会。为了相互妥协,顺应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欧盟在农业政策制定中不得不考虑来自外部贸易谈判与内部其他经济部门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新一轮谈判中维护其农业地位,增强谈判能力。
2、改革内容:核心内容是直接补贴方式的变化,把挂钩的直接补贴改革为脱钩的直接补贴,将蓝箱支持转变为绿箱支持
(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新方案提议建立与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单一农场补贴”制度。欧盟的直接补贴政策1992年开始实行,作为降低支持价格的补偿。“2000年议程”进一步将谷物的支持价格在两年之内降低15%,同时提高了直接补贴。上述的欧盟直接补贴政策虽然与当年的价格无关,但
是却与当年种植的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有关,属于对生产和贸易具有直接扭曲影响的政策。由于政策实行过程中对生产总量进行了限制,因此,属于蓝箱政策。
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原则上取消以上补贴,代之以“单一的农场补贴”。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与当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将不再属于扭曲生产的政策,从而可以归为绿箱政策。
新方案提议以农民在2000-2002年收到的补贴总量作为参考,对现存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绝大多数的补贴纳入单一农场(不挂钩)支付体系中。并将每个农场有资格享受的补贴总额(支付资格)划分为几个部分,以便在农场被部分出售或租赁时,补贴可以随之转移。与以前的不脱钩的直接支付补贴相比,通过脱钩形式补贴农民收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作物、牛肉和小牛肉、牛奶和奶产品、绵羊和山羊、淀粉薯类、颗粒豆类、水稻、种子与干饲草类。
欧盟农业支持政策转变的轨迹是从市场价格向生产者直接补贴转变,并逐步从挂钩的直接补贴向脱钩的直接补贴转变,使直接收入支持(脱钩与不脱钩)在补贴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共同农业政策的预算费用负担也逐步由食品消费者转向纳税者。
(2)稳定农产品市场政策。在以上补贴政策之外,欧盟继续执行以前的市场稳定政策。谷物保留现行的干预(保护)价格,基础干预价格不变,仍然为每吨63欧元。支持价格仍然实行季节变动,但是每个月的增加幅度减少一半。此外,对蛋白作物、能源作物、硬粒小麦、淀粉马铃薯、干燥饲草、稻米、坚果、奶制品等产品的支持价格、补贴方式和水平,也都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决定。
(3)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新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对环境等标准的建设和关注,规定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称之为“交叉达标”要求。这种交叉达标要求也可以用于保护一定的农村自然景观。如果农民没有能够很好地达到有关的要求标准,则视情况按比例削减给予该农民的直接补贴额。
(4)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这个系统是分阶段建设的,其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
(5)加强农村发展。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从2005年开始实行。至于具体的措施,则由成员国或者地区政府决定。主要有四个内容:.鼓励农民生产高质量的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支持农民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对实行高标准动物福利的农民实行补贴增加对年轻农民进入农业所进行的投资补贴。
(6)引入强制性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削减对大农场的直接支付补贴。为了改变补贴不平衡的分配格局,欧盟决定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削减办法。新方案提议,对于直接补贴收入在5000欧元以下的农民免除调整,对于补贴收入额在5000欧元以上的农民按级别逐年递减。对于领到补贴在5001-50000欧元的农民来说,2007年削减幅度为1%,以后根据年补贴规模逐步递增削减,2013年达到12.5%的最大削减幅度;而对于领取补贴在50000欧元以上的农民,2007年削减幅度为1%;以后根据补贴规模逐步递增削减,2013年达到19%的削减幅度。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12亿欧元的支出。这些资金大部分将根据各成员国的农业土地面积、农业就业人口和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值进行再分配,以满足农村发展的具体需要。
二、对山东省的借鉴作用
(一)借鉴欧盟农业补贴措施,遴选补贴重点,加大补贴力度
在农业补贴中,调整补贴结构与增加补贴数量同等重要。要根据国内外农产品的竞争态势,努力使补贴结构合理化,突出补贴重点,提高资金补贴效率。一是重点补贴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绿色产品以及精深加工的农产品生产;二是农业投入品以良种和节水型灌溉中的水电费补贴为主,其中良种补贴又要向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倾斜,以降低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对受冲击较大的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农产品主产县的中低收入纯农户和一兼户进行补贴四是以贴息贷款和直接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方式,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和销售活动。
(二)有选择地引入绿箱中的收入补贴政策
1.减免受冲击严重的粮棉油糖等农产品主产区、贫困地区以及受灾地区有关农产品的税收和村提留、乡统筹费。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由此发生的财税收入减少额,由政府转移支付解决。
2.建立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第一,重点对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大宗农产品,以及畜禽、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进行保险补贴。第二,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重点对市场和生产风险高的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及我省农业主力创汇的畜禽、蔬菜等进行补贴。
(三)将粮棉流通部门的黄箱保护价收购资金,转为直接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的绿箱收入补贴
(四)充分利用微量标准允许的黄箱补贴,重点加大特定产品的补贴力度
可将小麦、玉米、大米和棉花这些特定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根据农民出售给政府的数量,凭发票直接领取补贴,然后在市场上自由采购。
(五)注意欧盟贸易壁垒的设置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冲击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为达到这一个目标,从2004年开始,欧盟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的销售,其中涉及中国的农药产品多达60余种。由于这些农药广泛用于我省种植业,欧盟贸易壁垒对我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巨大,对水果、蔬菜、谷物等多种农产品出口欧盟构成壁垒。
(六)发展出口优势农产品,培植和打造品牌农产品
山东省有许多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种养技术的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以及用这些优良品种的产品加工的名优食品。因此,做大做强这些土特名优产品,打响特种牌,是我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对策之一。如寿光近几年培育了如“乐义蔬菜”、“王婆香瓜”、“荣名葡萄”、“寿光大葱”等知名品牌,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王婆香瓜”无形资产被上海新世纪服务公司评估为3.3亿人民币,已成为该镇的支柱性产业,每年大量出口。
(七)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
食品安全是土特名优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非常重要的一道坎。跨越这道坎的有效办法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组织生产,用安全无污染、富营养、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占领欧盟市场。山东省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可发展有机水果、有机蔬菜、有机茶叶、有机粮食等多种有机农产品。欧盟国家的消费者均十分欢迎有机农产品,这为我省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八)发展农业,但更要重视保护环境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07-31
农业环境保护教案09-18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7-01
农业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污染09-24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9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山东农业大学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07-03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信10-04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要点06-29
农业银行笔试的一些精华资料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