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共12篇)
1.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一
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
高危孕产妇及急危重症新生儿管理制度
一、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监护制度
1、凡遇急危重症病人,产科抢救小组成员,主管医生、主治医生,必须立即到达现场,由科主任统一指挥组织进行紧张有序的抢救。
2、护士长带领有关护士,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准备好一切抢救药品及器械。
3、由一名护士专人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各种监护数据变化,准确记录,随时向有关医生报告,及时处理。
4、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负责详细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开出医嘱及有关项目检查。
5、严格执行医嘱,精心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6、保持抢救室安静、整洁。
7、医生、护士认真做好交接班,除交接班记录外,还须做好床前交班。
二、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具备各种难产诊疗技术、产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麻醉等技术和相应设备以及急救药品,而且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
2、向全社会公布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免费接诊孕产妇。接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危重孕产妇到达医院后5分钟内处置。
3、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动员社区力量来解决转诊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和人力,必要时一面用人力转运产妇,同时由医院派出救护车,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
4、转诊、接诊的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进行院前急救。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与医院联系,以便更好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5、转诊过程的要求:医院如遇有特别危重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孕产妇,本院在技术或设备上确有困难的应及时上转。对下级医院转入的 病人必须认真接待,并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及时反馈。
三、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1、医生在孕早期建卡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史,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按高危评分标准对孕妇定期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做好评分登记及高危标记,并进行高危妊娠的专册记录,实行专案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密追综随访。
2、严格执行高危门诊诊疗常规,对疑难危重病人处理有困难时,应及时主动请上级医师会诊。
3、对基层转入的高危孕妇必须进行登记,反馈病情;高危转归后,仍回原单位进行交流管理。
4、高危孕妇必须要求住院分娩。入院后,医务人员必须详细了解病史,进行有关检查,针对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卫生宣教工作,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和顾虑,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危重和痛苦呻吟的病人应分别安置,病情严重时,应保持镇静,注意不影响其他病人。
6、保持病房安静,保证病人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不在病人休息时间内进行检查与治疗。
7、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天早晨进行开窗通风一次,大小便器随时洗涮,痰孟和垃圾要及时处理,保持清洁卫生。
8、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
四、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当天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
3、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医院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五、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合作制度
1、凡高危孕产妇或估计在分娩当中可能对新生儿有危害的,在分娩时均应提前通知儿科医生到场,并做好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一切准备。
2、妇产科医生或助产士要密切配合儿科医生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
3、儿科医生在新生儿出生和出院时要进行体格检查。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每天至少查房两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转儿科治疗。
4、产科、儿科医生要密切配合,从孕期、分娩期到产褥期共同管理高危围产儿。
5、儿科医生要向家长交待新生儿情况,指导并教育母亲有关新生儿护理知识。
6、产科与儿科共同做好高危新生儿随访工作。
五、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急危重症病例讨论会:凡遇急危重症病例,应立即组织讨论,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2、术前病例讨论会:对重大、疑难及二次手术病例必须进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提出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等。对需二次手术的病例,必须提出手术理由。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3、死亡病例讨论会: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二周。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和有关人员 参加,必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七、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
1、加强对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积极、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措施落实。
2、遇有危重病人抢救时,应立即报告急救小组组长组织抢救,同时向院长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凡正在抢救的危重病人,要常规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上报医务科、家属或单位,留一份进病历。并对其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作详细交待和说明,做好思想工作。
4、凡经抢救的病人,必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经过和效果,及时总结分析情况,以便补充、修改或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应请求紧急会诊。
八、急救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1、抢救室(产房)的急救药品要加强管理,实行四定:定人员管理、定基数保存(用后及时补足)、定位置存放,定时间检查,发现过期失效或变质药品及时清理,及时补充,保证抢救药品随时有用。管理人员每天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督查一次,护理部每月督查一次。分管领导随时进行抽查。
2、所有配置的仪器设备,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一律不准外借及随意挪动位置(如特殊情况必须外借时应经有关领导批准),3、保持仪器清洁,所有仪器用后必须及时清洁消毒,如有损害,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修理,保持抢救设备功能状态。
4、产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抢救室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
九、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1、配血和输血工作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以保证病员输血安全。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履行审批手续。
3、输血前要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谈话并签字
4、输血前常规定血型并使用正确的交叉配血方法。
5、确保输入血与病人血无相斥性,必须有2人同时核对,确认血液或血液成份及接受输血的病人两者正确无误并签名。
6、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查血液有效期及容器(袋)、查血液质量、查输血装置;对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量、血品种、血型、交叉配血化验单,也包括献血员姓名、血型、编号、交叉配血化验单等。
7、不能将药物加入血液或血液成份中一起输注。
8、根据病情决定输血速度。原则上是开始速度应慢,5ml/分,观察10~15分钟无异常后适当加快速度,急性失血性休克或心功能差者酌情加快或减慢。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实行一人一针一管,10、输血后,应将输血反应记录卡于24小时内送回血库,瓶内余血应保留24小时,以备发生输血反应时复查。
十、接受转诊病人情况反馈制度
1、建立母婴安全绿色通道,保证辖区内高危孕产妇转诊24小时 畅通。
2、转诊单位按上级要求填写好高危转诊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存转出单位,一份交接诊单位)。
3、接诊医生应详细了解病情和用药情况,做好交接班工作,必要时参与抢救,并做好院前急救记录及接诊有关登记。
4、在病人出院后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用电话反馈给转诊单位的妇产科。如由医生送来的高危孕产妇,当时已作出了诊断的,应立即将情况反馈给医生,并嘱转诊医生参与处理,以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
5、每月4号前将上月的高危孕产妇数字上报保健科,每年10月4号前将全年高危孕产妇的花名册上报保健科。
十一、业务培训制度
1、由医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兼管。医务科、护理部负责日常工作及计划并具体实施。
2、培训时间:每年对急救小组人员进行至少2次的培训和演练。
3、培训内容:职业道德、各种抢救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心脏骤停人工复苏技术、急性心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合理用血、急救药品的使用等。
十二、抢救小组工作制度
1、抢救小组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通信畅通,随叫随到,抢救患者时做到人员到位、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
2、抢救时做到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3、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及时书写有关记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如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医嘱。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
6、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7、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烦躁、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8、每日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抢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必须处于应急状态。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2.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出生的94例新生儿窒息病例。根据Apgar评分标准, 轻度窒息74例, 窒息发生率78.7%, 重度窒息20例, 窒息率21.3%。
1.2 诊断标准
根据Apgar评分法判定婴儿窒息程度, Apgar评分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项综合评定新生儿是否存在窒息, 在出生后1、5、10min3个时间点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评判, 7~10分为正常, 4~7分为轻度窒息, <4分为重度窒息。
1.3 高危因素
新生儿窒息可以由单一因素引起, 也可由母体和胎儿双方原因综合作用引起, 并且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主要从产前母婴双方相关因素和母体生产方式两个方面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的母婴相关因素
在94例病例资料中, 由于产前母婴综合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窒息42例, 占44.7%。研究的产前因素主要包括羊水异常、胎盘异常及母体因素三种。详见表1。
2.1 新生儿窒息的生产方式因素
在新生儿窒息的母体因素中, 母体生产方式对新生儿窒息也有关键影响。在本研究的94例病例中, 由于生产方式产生新生儿窒息的病例52例, 占据新生儿窒息率55.3%。研究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宫缩异常、胎位异常及助产方式异常。详见表2。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 任何导致母婴之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窒息。统计引起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母婴因素和生产方式因素两大方面, 下面就这两大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措施。
在母婴因素中, 脐带因素和羊水是影响新生儿窒息的两大因素。在妊娠中, 脐带异常是母婴因素中最为主要因素。脐带异常可以导致脐血管受压或呈现病理状态而使血液供应不足, 胎儿在母体内缺血、缺氧。处理时可以定期监测胎心音的变化判断胎儿供血、供氧情况, 如预计产后能出现者, 可采用剖宫方式[2]。羊水的羊水量、质量、温度、压力变化都会对胎儿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羊水过少, 羊水内不能溶解足够的氧分供胎儿吸收;如果羊水过多, 羊膜腔内压力过大, 同样会造成胎儿缺氧。羊水的质量异常, 胎儿容易吸收污染羊水会造成胎儿生理机能改变, 进而造成胎儿缺血、缺氧。因此要注重及早胎检, 监测羊水数量, 评测羊水质量、温度及压力的变化。必要时, 人工破膜, 了解羊水性状;如果情况严重者, 可根据条件尽早行剖宫产。
生产方式是造成新生儿窒息的第二大因素。经研究发现生产方式中潜伏期的宫缩异常, 胎位异常, 阴道助产等都是造成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3]。在潜伏期, 如果精神紧张、年龄过小等可能造成宫缩痉挛强直, 宫缩乏力。如果宫缩强直, 首先应判断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原因, 如果为器质性, 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剖宫产。如果宫缩乏力可给予补充能量及镇静保守处理处理, 一般可以顺利到达活跃期。如果宫内胎位异常, 可能会造成母体及新生儿的双重危险, 如果转位失败, 最好方式是进行剖宫产。在此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胎儿的胎心音情况[4]。
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 引起围生期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很多, 通过本文研究认真了解病史、在妊娠期内配合辅助检查及时胎检, 生产过程中适当操作, 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保障母儿健康。
摘要: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出生的94例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性分析, 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结果 94例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病例资料分析显示, 产前因素和生产方式因素是造成新生儿窒息的两大主要原因, 在所有新生儿窒息病例中, 产前因素42例, 占据44.7%, 生产方式因素52例, 占据55.3%。定期胎检, 及时监测胎盘、羊水情况, 正确合理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高危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3.
[2]石润萍.胎心监护异常处理及分娩结局[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8) :163-164.
[3]冮春光, 沈红玲, 郑宇威.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程延长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5) :141-142.
3.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三
【摘要】目的 观察高危妊娠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妇产科收住院的高危妊娠产妇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住院分娩的正常妊娠产妇1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对照组,早产、窒息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妊娠对新生儿影响较大,窒息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为最大程度地保证母婴安全,高危妊娠产妇剖宫产率较高。
【关键词】高危妊娠;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
高危妊娠指妊娠期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心脏病、肝炎等并发症及合并症,以及存在多胎、剖宫产史、胎位不正等因素而可能导致难产等不良妊娠结局而危及母婴生命健康[1]。本文回顾性分析高危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结局,并与正常妊娠产妇相比较,分析高危妊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妇产科收住院的高危妊娠产妇12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27.6±4.3)岁;孕周33+6~43+1周,平均(37.8±3.6)周;孕次(2.0±0.8)次,产次(1.0±0.4)次;初产妇74例,经产妇46例;高危评分≥10分,高危因素:瘢痕子宫24例,子痫前期21例,羊水过少13例,过期妊娠12例,胎位异常13例,胎膜早破11例,前置胎盘10例,双胎8例,妊娠期糖尿病5例,妊娠期心脏病3例。另选同期收住院分娩的正常妊娠产妇150例作为对照组,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产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高危妊娠产妇难产发生率较高,并发症、合并症发生率高,严重威胁母婴安全,临床处理应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及时结束妊娠,视母婴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明显降低围生儿死亡率,但不能因此而盲目实施剖宫产,一般情况下,无严重妊娠合并症者可行阴道试产及阴道助产,掌握好剖宫产适应证,具有严重高危妊娠因素者,如前置胎盘、巨大儿、臀位、胎儿宫内窘迫等,应及时行剖宫产结束妊娠[2-3]。高危妊娠产妇由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通常会提前结束妊娠,故孕周偏短,早产发生率高于正常妊娠者,胎儿成熟度欠佳,体质量较小,耐受力偏差,容易出现新生儿窒息及死亡[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对照组,早产、窒息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做好产前检查工作,早期发现高危妊娠因素,早期干预处理,给予重点保护,适时结束妊娠,做好产程监护,选择安全合理的分娩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母婴安全,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出生人口质量[5]。
参考文献
[1] 刘会玲,钟菁芸.产妇高危妊娠的分娩方式与新生儿早期结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238-239.
[2] 龚淑芬,曾愚雅,温华兰.高危妊娠对孕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3):116.
[3] 胡红英,刘秀芳,蓝淑英.高危妊娠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57-58.
[4] 郝近容.高危妊娠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1):86.
4.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篇四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为促进该药品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高危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具体品种见附件。
二、高危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架(柜),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三、高危药品存放应标识清楚、醒目,设置红底黒字“高危药品”提示牌提醒医、护、药人员注意。
四、高危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五、高危药物使用前要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输注前护理人员在注射单及输液单上的药品名称前,用红笔标注高危药物符号“G”。
六、加强高危药品的有效期管理,保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
七、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科室在使用高危药品的过程应加强观察,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按规范要求予以处理并填表上报药学部。
药学部 医务科 护理部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
附件:
高危药品品种
一、高浓度电解质制剂
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氯化钙注射液
二、肌肉松弛剂
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琥珀胆碱
三、细胞毒化药物: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尼莫司汀、甲氨喋呤、氟尿嘧啶、替加氟、替加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卡莫氟、羟基脲、吉西他滨、卡培他滨、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平阳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卡铂、奥沙利铂、亚砷酸、亚叶酸钙
四、其它
5.高危药物管理措施 篇五
一、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胰岛素
【作用机理】
主要作用是降低血浆葡萄糖。【剂量与用法】
1.动物胰岛素(包括正规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2.人胰岛素(中性短效可溶性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中性预混人胰岛素-30R和50R)。
3.人胰岛素类似物(超短效胰岛素和超长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适应症】
1、Ⅰ型糖尿病
2、经饮食控制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的Ⅱ型糖尿病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4、外科围手术期及妊娠、分娩时。【配伍禁忌】
1、胰岛素中通常只能加入与其相容的药物。
2、胰岛素混悬液不能加到输注液体中。
3、在本品中加入其他药物可导致胰岛素的降解(如含有基或亚硫酸盐的药物)。【用药后观察要点】
1.未开封的胰岛素2-8℃冷藏,不能冰冻。静脉应用胰岛素,开瓶7天后不再使用。2.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打开一周后不再使用;胰岛素笔芯在25℃的室温下可保存4周。3.短效和长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先抽短效后抽长效,并充分混匀。预混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使用前一定要摇匀。
4.冰箱取出的胰岛素,应在室温下放置15-30分钟后使用。5.胰岛素使用前要注意效期、外观和剂型,剂量准确,注射准时。【不良反应】
低血糖时胰岛素治疗中最频繁发生的不良反应。低血糖症状常突然出现。据文献报道,偶有注射局部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及局部皮下脂质萎缩或增生。全身过敏反应(全身皮疹、呼吸短促、气喘、血压下降、脉搏加快、汗多、严重病例可危及生命)罕有报道。
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1.首次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当班护士要向其宣教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预防要点。
2.定时监测血糖。
3.观察有无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表现,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生,测血糖,遵医嘱予以甜食或50%的葡萄糖应用。
4.15-30分钟巡视一次病人,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输液滴数。
5.胰岛素强化治疗病人,大夜班注意观察23:00的血糖值,若血糖小于5.6mmol/L,嘱患者睡前加餐,并加强巡视,特别是凌晨1-3时,必要时叫醒病人,观察有无凌晨低血糖或无感知性低血糖发生。发生低血糖者,要及时记录,严格交班。
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5-FU)
【作用机理】
本药是以抗代谢物而起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后,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剂量与用法】
针剂:5ml:125mg 10ml:250mg 用法:静滴 每次0.25-0.75g,qd~qod,1个疗程总量8~10g。治疗绒毛膜癌时可剂量加大到25~30mg(kg·d),溶于5%GS1000ml中点滴6~8小时,每10d为一个疗程。【适应症】
用于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子宫颈癌、肝癌、膀胱癌、皮肤癌、外阴白斑等均有一定疗效。【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者,伴水痘或带状疱疹者,衰弱患者,妊娠初期3个月内妇女。【用药后观察要点】
重点观察有无药液外渗、注意患者主诉症状。【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严重者可有腹泻、局部注射部位静脉炎,少数可有神经系统反应如小脑变性、共济失调,亦有人出现皮疹、色素沉着、甲床变黑等。
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注意事项】
1、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者禁用
2、肝功能明显异常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00m3、血小板低于5万者、感染、出血或发热超过38℃者、有明显胃肠道梗阻者、失水或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者慎用。
3、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4、本品可口服、局部应用、静注或静滴,单由于本品具有神经毒性,不可用作鞘膜注射
5、若突然出现腹泻、口炎、溃疡或出血,应立即停药,直至这些症状完全消失
6、眼科用药注射时药液不能外漏,一旦外漏应立即冲洗结膜囊
7、用本品时不宜饮酒或同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意外情况处理措施】
1、发生不良反应,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调整药物并作好记录。
2、一般反应:对症处理;严重反应:配合医生积极救治。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奥沙利铂
【作用机理】
奥沙利铂通过产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 的合成,产生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活性。
【剂量与用法】 粉:50mg 100mg 用法:每次单剂量为130mg/m,联合用药剂量为100mg/ m或130mg/m,静脉滴注2h,21h后重复1次。【适应症】
对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中枢神经系统癌、睾丸癌等非常有效。与5-FU联合应用科室胃癌和淋巴瘤缓解,与5-FU和叶醛酸合用继之手术,科使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长期存活和治愈。【禁忌症】 已知对奥沙利铂过敏者 ;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者、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用药后观察要点】
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重点观察有无药液外渗、注意患者主诉症状。【不良反应】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另外可见血液系统毒性。在当总剂量累计达105 mg/m2 或以上时,观察到可逆性周围毒性作用,但剂量不能超过200 mg/m2。【注意事项】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对其他铂类物质及铂类衍生物过敏者、有感染、严重骨髓抑制者、肾脏或肝脏功能障碍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有外周神经病或既往史者慎用。
3、不要用NS溶解稀释本药。
4、用药期间,勿吃冷食、禁用冰水漱口。
5、禁与碱性药物或碱性溶液配伍输注。
6、在制备药液和输注时勿与铝制品接触。【意外情况处理措施】
1、发生不良反应,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调整药物并作好记录。
2、一般反应:对症处理;严重反应:配合医生积极救治。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10%氯化钾注射液
【作用机理】 治疗、预防低钾血症。【剂量与用法】
规格:10ml:1g;严重低钾血症和不能口服者,将5%GS+10%KCL,注射液10-15ml静脉滴注。【适应症】
1、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如进食不足、呕吐、严重腹泻、应用排钾性利尿药、低钾性家族周期性麻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补充高渗葡萄糖后引起的低钾血症等。
2、预防低钾血症,当患者存在失钾情况,尤其是如果发生低钾血症对患者危害较大时(如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需预防性补充钾盐,如进食很少、严重或慢性腹泻、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失钾性肾病、Bartter综合征等。
3、洋地黄中毒引起频发性、多源性早搏或快速心律失常。
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禁忌症】
1、高钾血症患者。
2、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用药后观察要点】
1.口服本品溶液后出现腹部不适、腹痛等消化道刺激症状,服用氯化钾片时,有造成胃肠溃疡、坏死或狭窄等并发症的可能,宜采用本品的10%水溶液稀释于饮料中,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刺激性。
2.静脉用药时一般每小时滴入氯化钾不超过1g。3.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尿畅补钾,尿量在30ml/h。
4.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脱出、移位,局部有无红肿疼痛。5.观察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临床表现。6.告知患者补钾注意事项,勿随意调节滴数。
7.补钾期间,监测血钾的变化(正常值:3.5-5.5mmol/L)。【不良反应】
1.口服氯化钾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2.静脉滴注过量可出现疲乏、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周围循环衰竭、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注意事项】
1、老年人肾脏清除钾功能下降,应用钾盐时较易发生高钾血症。
2、下列情况慎用:①代谢性酸中毒伴有少尿时;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者;③急慢性肾功能衰竭;④急性脱水,因严重时可致尿量减少,尿K+排泄减少;⑤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麻痹应给予补钾,但需鉴别高钾性或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⑥慢性或严重腹泻可致低钾血症,但同时可致脱水和低钠血症,引起肾前性少尿;⑦胃肠道梗阻、慢性胃炎、溃疡病、食道狭窄、憩室、肠张力缺乏、溃疡性肠炎者、不宜口服补钾,因此时钾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可加重病情;⑧传导阻滞性心律失常,尤其当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⑨大面积烧伤、肌肉创伤、严重感染、大手术后24小时和严重溶血,上述情况本身可引起高钾血症;⑩肾上腺性异常综合征伴盐皮质激素分泌不足。
3、高钾血症时禁用。
6.病区高危药品的护理管理 篇六
摘要: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行业,而药物风险是医疗风险最常见的风险,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这种风险,成为重要课题。高危药品的概念[1]由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the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在美国内首先提出,在1995--1996年间,ISMP对最能给病人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个医疗机构提交了研究期间发生的严重差错。结果表明,大多数致死或致严重伤害的药品差错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的。ISMP将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品”,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2].高危药品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但是易危害人体,如果管理不当发生误用,不但延误治疗、抢救时机,还会危及病人生命,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高危药品管理方法,不断探索,通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高危药品; 管理;整改; 完善制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86-01
1背景
高危药品管理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旦使用不当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引起死亡的药品,被称为高危药品。这类药品对适应证、给药剂量和途径的要求往往十分严格,但目前我国高危药品尚无统一目录和相关管理办法――使用高危药品导致的严重后果,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的疏忽造成的,如用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剂量过大,静脉输液时滴速过快等。有文献指出,2004年6月~2009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卫生保健系统收集的产科医院用药差错报告中,药物超量使用占总用药差错报告数的6.4%,其中46.4%由高危药品造成。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提出,按危险程度将高危药品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14类)为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须重点管理和监护;B级(14类)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伤害风险等级较A级低;C级(8类)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伤害风险等级较B级低。虽然对于高危药品管理的相关要求已被列入2012年国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实施细则中,但目前我国对高危药品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仅限于个别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管理。
2方法
2.1 制订高危药品目录:
根据2008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最新修订的高危药品目录,结合医院用药情况,制订医院高危药品目录,高危药品有(1)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激动剂:①盐酸多巴胺注射液②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③重酒石间羟胺注射液③盐酸去甲肾上腺注射液⑥盐酸肾上腺注射液(⑥盐酸异丙肾上腺注射液2)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抗剂:①亚宁定②酚妥拉明注射液(3)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①异博定②可达龙(胺碘酮注射液)③利多卡因注射液(4)抗血栓药:①抗凝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②溶栓药物:注射用尿激酶(5)静脉用化疗药(6)高渗葡萄糖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7)改变心肌力药:西地兰、米力农注射液(8)脂质体药物: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0)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咪达唑仑注射液(11)儿童口服用中度镇静药物:水合氯醛溶液。9种特殊高危药品有:(1)异丙嗪注射液(2)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3)硫酸镁注射液(4)静脉用催产素:缩宫素注射液(5)注射用硝普钠(6)静脉用氯化钾注射液(7)高渗氯化钠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钙注射液(9)100ML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2.2 完善高危药品管理体系,落实职责:
护理部制定高危药品质量评价标准,组织行政查房人员每月不定时对科室高危药品进行检查;科护士长?霸乱淮味愿呶R┢方?行质控、监督制度和责任落实情况;科室指派一名年资高、责任心强的护士每星期对高危药品进行检查、盘点和登记,将有效期在三个月内的高危药品全部换掉不再使用,每天总务班对所有
高危药品的摆放位置、数量、质量、有效期进行检查和补充,保证用药安全。
2.3 建立科室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在药学部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室高危药品管理制度:(1)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柜/药架,不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等外形、包装盒及药品名称相似、容易混淆的药品设立单独的药柜放置,防止取药错误。(2)高危药品存放药柜/药架标识醒目,设置红色“高危字样”警示牌,抢救车急救护车内的高危药品亦使用红色标签,引起护理人员注意。(3)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保管和储存:如胰岛素放冰箱2-8°保存,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和失效时间,储存期为一个月。(4)加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严格按照“先进先”基本原则,保证安全有效。(5)定期对药柜保持药柜/药架、冰箱进行整理和清洁,保持干净、整齐,无任何杂物。(6)设立《基础护理质量统计表》,把高危药物静脉治疗的患者例次、高危药物静脉治疗发生外渗患者例次、使用高危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例次、使用药物错误的发生例次列入统计专栏,每班进行准确的统计。(7)一旦发生高危药品部良反应,护理人员督促医生真实、完整、准确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上交药学部,药学部展开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反馈,及时发现并有效减少或避免高危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2.4 规范护理人员用药操作程序:
(1)严格按照高危药品药物说明书中剂量、用法、给药途径、注意事项对高危药品进行配置和使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双人核对”制度,残余量需双人核对后才可倒弃。(2)护理部特制“血管活性药物”和“高渗药物”字样红色标签,加药后贴于相应药物输液外包装左上角,以提高护理人员警惕。科室自制带有“慢滴”字样红色塑料小牌,使用时悬挂在输液架挂钩上,提醒护士随时注意滴速,避免使用速度过快引起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和家属不可自行调节速度和有不适应及时告知。(4)凡静脉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有条件者均需使用留置针以防渗漏。输一瓶配一瓶,避免药液摆放时间过久影响治疗效果和增加不良反应。(4)用药过程中做好严密观察和巡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和渗漏。(4)使用高危药物的患者,做好交接班,接班者需明确知道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注意事项。
2.5 加强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培训:
(1)落实高危药品管理,重视对护理人员培训是保障制度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3],护士长组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高危药品的储存、标识、使用、观察知识进行培训。(2)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医院举办的药学知识培训班和讲座,学习高危药品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保证药物的合理安全使用。(3)科室收集药物说明书制成本子,随时查阅。
3结果
通过开展高危药品护理管理实践和一系列整改措施,我科关于高危药品的管理职责明确,制度逐渐完善和健全,药品摆放有序,标识醒目,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的知识水平提高,高危药品管理意识加强,对高危药品的使用和操作更加规范,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做到人人参与,层层把关,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4讨论
护理工作者对急救车内的药品及毒麻药品管理比较规范,但忽视了其它高危药品的管理,但是这些药物使用不当,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全球每年因用药引起的损害达150万人[4],其中高危药品造成的损害占不小比例[5],因此,高危药品急需得到有效的管理,而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为此,我们不断完善高危药品管理体系,落实职责,建立符合急诊科室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护理工作者在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至关重要。药物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6]。护理工作者把守最后一道关卡,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仅有高危药品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很强的高危药品安全意识,严格执行高危药品的使用指南和操作规范,为此,我们加强护理工作者高危药品知识的培训,学习高危药品,使用高危药品,加强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5体会
5.1 提高了护士主动评估护理风险的意识。
5.2 增强了护士的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
5.3 提高了护士学习药学知识的主动性。
5.4 时刻提醒、及时讨论,可有效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3-6.Zhang Bo,Mei Dan.Management and risk prevention ofhigh-alert drugs in hospital[J].Chin Pharm J,2009,44(1):3―6.Chinese.[2] ‘High―alert’medications and patient safety[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1。13(4):339―340.[3] 黄邱敏.病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中国临床护理,2009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
7.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收集于该院收治的200例高危新生儿,诊断标准为: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妊娠,体外受精,低温,产伤,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吸入性肺炎,呼吸窘迫。排除标准:母亲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传染性疾病等;出生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等。高危新生儿共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日龄1~28 d,平均为14.1 d,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例,吸入性肺炎7例,早产6例。血糖值2.2~7.0 mmol/L为正常,≤2 mmol/L为低血糖,>7 mmol/L为高血糖。将患儿分为低血糖组(n=54)和正常组(n=146)。低血糖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血糖正常组:男性81例,女性65例。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新生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后,测量新生儿6 h、12 h、24 h、1 d、2 d、3 d的微量血糖,每次采集指尖或趾尖1滴血,采用微量血糖仪进行测定。低血糖高危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6分以上者具有良好的吸吮和吞咽能力,立即给予口服或鼻饲5%~10%葡萄糖3~6 mg/kg。Apgar评分<6分者并伴有严重的吸入性肺炎或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及时给予静脉补充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对症治疗。
随访一年时间,记录心理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80分为良好,70~79分为临界状态,<69分为发展迟缓。
1.3统计方法
2结果
低血糖组Apgar评分3~9分,平均为(7.1±1.2)分,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吸入性肺炎3例,早产2例,围产期并发症患病率为25.9%(14/54)。血糖正常组Apgar评分为8~10分,平均(9.2±0.4)分。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吸入性肺炎4例,早产4例,围产期并发症为9.5%(14/146)。Apgar评分在低血糖组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组,低血糖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4 P=0.033)。
体重、Apgar、是否有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及低血糖持续的时间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及低血糖持续时间是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越快发生低血糖,并发症持续的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低血糖往往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即出现。见表1。
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在低血糖组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I:65.4 vs 86.3,P<0.05;PDI:63.1 vs 87.2,P<0.05)。
3讨论
高危新生儿不仅是围产期并发症的一个症状,同时也是加重围产期并发症的一个因素,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例如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当中断治疗时低血糖还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十分重要[1,2]。
研究结果发现低血糖组Apgar评分3~9分,平均为(7.1±1.2)分,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吸入性肺炎3例,早产2例,低血糖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9%(14/5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5%(1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高红云[3]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探讨了146例高危新生儿血糖与胎龄及新生儿伴发疾病等因素的相关性,其中低血糖发生率为17.8%,胎龄越小,低血糖发生率越高,且更易发生感染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出:有或无低血糖,发生时间及低血糖持续时间是围产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OR=1.323;P=0.033,OR=1.826;P=0.028,OR=2.316),低血糖发生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并发症越严重,而且低血糖的发生往往早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低血糖的发生对新生儿的发育具有潜在的风险。
新生儿低血糖还可导致不可逆的大脑损伤,影响大脑的发育和新生儿的大脑功能,包括智力低下,脑瘫甚至死亡[4,5]。吴玫瑰等人也发现低血糖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3.6%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脑损伤发生率32.3%[6]。随访一年结果发现,低血糖组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显著低于正常组(MDI:65.4 vs 86.3,PDI:63.1vs 8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马雅玲等人[7]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母亲婴儿如果未进行系统管理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增加9%,且远期智能发育也受影响。尤金英[8]等根据新生儿低血糖程度将患儿分为3组,A组≤1.0 mmol/L,1.0 mmol/L<B组≤1.7 mmol/L,1.7 mmol/L<C组≤2.2 mmol/L,1年后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1.9%、22.2%和6.2%,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连续微量血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指导围产期并发症的治疗。将继续对这些患儿进行随访,以得到更多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孟玉芹.高危新生儿血糖早期监测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0,23(2):487-488.
[2]赵钰玮,傅燕娜.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5):391-393.
[3]高红云.146例高危新生儿早期微量血糖监测的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5(10):45-46.
[4]丁明明,周丛乐,汤泽中.新生儿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9):533-538.
[5]龚华.215例新生儿低血糖症病因及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11)1751-1752.
[6]吴玫瑰,黄志坚,李坚,等.早产儿低血糖与胎龄、体重、脑损伤关系的分析.[J].广州医药,2014,45(1):50-52.
[7]马雅玲,张巍,吴连方,等.糖尿病母亲婴儿的生后管理及发育随访[J].中国儿童保健康杂志,2005,13(4):311-313.
8.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篇八
[关键词] 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56-02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药物具有与治疗无关的其他副作用,因此任何药物又可能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根据造成伤害程度的不同,临床上按管理类别将治疗药物分为一般管理药品、特殊管理药品、高危药品等。高危药品是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于2003年第1次公布,在2007、2008年进行了更新。2008年公布高危药品除了19 类外,还包括13种药物。
1 高危药品的概念及笔者所在医院现有种类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将一类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命名为“高危药物”[1] (high-risk medication or high-acert medication)。WHO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把高危药品管理列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009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改司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发布和实施《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6号)。其中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中明确指出有误用风险的药品应规范管理。近年尽管我国也现“高危药品”这一概念,但许多医院真正对高危药品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对高危药品有效监管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致使大多数医院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应加强高危药品的宣传,让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高危药品的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
2008年ISMP公布19类高危药品目录,在19类和13种高危药品中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品种如下。
19类中有:(1)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2)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3)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4)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胺碘酮);(5)抗凝药、凝血酶抑制剂、溶栓药、糖蛋白Ⅱ/Ⅲa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用普通肝素、阿加曲班、、阿特普酶、瑞替普酶);(6)静脉用和口服化疗药(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顺铂、阿柔比星、奥沙利铂、白消安、吡柔比星、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7)高渗葡萄糖注射药(50%葡萄糖);(8)腹膜透析液和血液透析液;(9)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罗格列酮、格列吡嗪);(10) 静脉用改变心肌力药(地高辛);(11)脂质体药物(两性霉素);(12)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咪达唑仑);(13) 儿童口服用中度镇静药(水合氯醛);(14) 静脉,透皮或口服吗啡类镇痛药物(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帖剂);(15) 神经肌肉阻滞药(琥珀酰胆碱、维库溴铵、阿曲库铵);(16)静脉用造影剂(泛影葡胺、碘海醇);(17) 肠外营养药(复方氨基酸、脂肪乳)。
13种中有:(1)秋水仙碱注射液;(2)胰岛素注射液(普通和混合胰岛素);(3)硫酸镁注射液;(4)甲氨碟呤片(非肿瘤用途);(5)阿片酊;(6)缩宫素注射液;(7)硝普钠注射液;(8)浓氯化钾注射液;(9)异丙嗪注射液;(10)浓氯化钠注射液;(11)500 mL灭菌注射用水(供注射吸入冲洗用)。
2 高危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的差异
高危药品没有固定规则化使用剂量,安全指数狭窄[2]。高危药品重点是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危害,其监管重点是:规范使用,分类贮存。高危药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用药差错,及其他伤害。如剂量错误、给药途径错误、误用包装类似的药物、护理人员在配制细胞毒性药物时产生的气雾对操作者造成潜在的危害等。
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制剂、计生药品)强调依法管理,合理使用。如管理不当、使用不当则易造成成瘾、中毒、健康损害及社会危害。
3 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监管措施
药品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对于基层医院,面对患者,医师开具处方、药师调剂处方、护理人员使用药品等环节,怎样防范用药差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层医院在使用高危药品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核对患者的信息、审核处方的适宜性、核对调剂药品的正确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及告知注意事项等。
因此有必要建立医、药、护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根据本院实际制定高危药品目录,明确高危药品的潜在风险,制定高危药品的管理体制[3]。具体面对高危药品管理和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制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其内容:高危药品包括具体品种数;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证时才能使用;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加强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经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的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
3.2 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临床医师在开具高危药品处方、药学人员调配处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应要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如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对磺胺类过敏,造影剂过敏等。如果在临床使用高危药品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护理人员应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并做好相关的总结报告,及时通报全院用药安全网。
3.3 询问患者的疾病史
临床医师在选择高危药品时,要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合理选择相应的药物。如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对肝、肾有毒害性的药物(特别在使用化疗药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顺铂、阿柔比星、奥沙利铂、白消安、吡柔比星、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时应考虑其对肝、肾损害,必要时需调整剂量或选用其他药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使用肾上腺受体兴奋剂类药物需考虑其对心脏的影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使用抗凝血药物应考虑对凝血药功能的影响。
3.4 询问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临床应考虑不同患者的生理状况,合理使用高危药品。如老年患者、孕产妇、婴幼儿、特殊酶缺乏患者使用需此酶降解的药物,会引起的全身反应或毒性。如浓氯化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 浓氯化钠注射液、地高辛、普通和混合胰岛素、缩宫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抗凝药、凝血酶抑制剂、溶栓药、利多卡因、胺碘酮等。以上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和生理伤害。
3.5 防范调剂差错或配伍禁忌
由于药品品种的日益增多,商品名各不相同,包装差异不大,规格不同容易混淆,药品调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调配差错,医院药师对已调剂的药品必须对进再次核对,核对除药品名、剂量、规格正确外,还需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核对,如包装的一致性、批号的一致性、药品是否变质、有效期是否在规定的范围等。药师调配处方时应对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发现配伍禁忌应拒绝调配并即时与医师联系。
3.6 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患者只有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知晓了用药的注意事项,才可能显著降低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当不良反应发生时,避免患者产生恐慌心理,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因此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应详细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告知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3.7 药房、病区、护理单元要正确进行高危药品的贮存
应根据各类药品的性质及贮存方法进行合理分类及贮存,如需特殊贮存条件的药品应进行特殊贮存。分类应醒目,易与其他药品分辨。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避免使用差错。
对于基层医院,如果能做好以上工作,相信一定能将高危药品对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1(44):3-6.
[2] 李连新,王春红,付燕霞.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及措施[J].中国医药,2011,8(6):1008-1009 .
[3] 张幸国,饶跃峰,张国兵,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J].中国药房,2009,22(20):1691.
9.高危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篇九
一、高危药品的贮存与保管
(一)各调剂部门需设置专门药架存放高危药品,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护理单元需设高危药品专柜放置。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药柜)应标识醒目,设置黑色警示牌提醒药学及护理人员注意。
(二)高危药品实行专人管理。调剂室负责人指定药师以上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高危药品的养护、清点等工作,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贮存、保养。护理单元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本单元高危药品的管理,保证高危药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做到“先进先出”、“近效期先用”,确保药品质量。
二、高危药品的调剂与使用
(一)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二)高危药品的调剂实行双人复核制度,并做到“四查十对”,确保调剂准确无误。
(三)护理单元需严格限定使用人员资格,不具备独立值班能力的护士不得独立进行该类药品的配制与使用。护理人员进行该类药品的配制与使用时,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且行双人复核,确保配制与使用准确无误。
三、高危药品的监管
(一)护理单元原则上不常备高危药品(抢救药除外),如确有需要,可少量存放,严格管理。
(二)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
(三)药剂科定期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更新,并将新引进高危药品信息及时告知相关科室和护理单元。
10.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十
高危药品是指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药品等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我院高危药品实行A、B、C分级管理。
A级高危药品 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我院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具体包含如下几类(见表1)
A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5.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表1 A级高危药品
编号 1 2 3 4 5 6 7 8 注射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 注射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 高浓度电解质制剂 吸入或静脉麻醉药、镇静药 强心药
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 血管扩张药
其他
药品种类
肾上腺素、重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酚妥拉明、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10%氯化钾、10%氯化钠、25%硫酸镁、高渗葡萄糖(20% 或以上)
丙泊酚、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罗哌卡因、七氟烷、依托咪酯、异氟烷等 地高辛、米力农、去乙酰毛花苷 胺碘酮、普罗帕酮 硝普钠
100ml 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9 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
胰岛素(普通)、重组甘精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优泌林70/30)、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25)、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优泌乐50)、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笔芯)、精蛋白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
B级高危药品 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见表2)
B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表2 B级高危药品
编号 1 2 3 4 抗血栓药(抗凝剂)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 放射性静脉造影剂 静脉用异丙嗪
药品种类
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量肝素钠、华法林钠、肝素钠、依诺肝素钠、尿激酶
氟哌利多、新斯的明、罗哌卡因
碘海醇、碘帕醇、碘佛醇、碘化油、泛影葡胺、钆贝葡胺
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卡铂、顺铂、奥沙利铂、达卡巴嗪、丝裂霉素、多柔吡星、吡柔比星、氟尿嘧啶、吉西他滨、卡培他滨、氟达拉滨、甲氨蝶呤针、长春新碱、长春地辛、平阳霉素、多西他赛、紫杉醇、依托泊苷、伊立替康、放线菌素D、米托蒽醌 柔红霉素、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 5 特殊管理抗肿瘤药 7 8 静脉用催产素注射液
小儿口服用中度镇静药 水合氯醛 凝血酶冻干粉
C级高危药品 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见表3)。
C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2.门诊药房药师和治疗班护士核发C级高危药品应进行专门的用药交代。表3 C级高危药品
编号 1 口服降糖药 2 脂质体药物 3 神经肌肉阻断药 4 一般管理抗肿瘤药 腹膜和血液透析液 6 中药注射剂
药品种类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格列齐特Ⅱ、瑞格列奈、西格列汀
两性霉素B脂质体
维库溴铵、阿曲库铵、氯化琥珀胆碱
替吉奥、卡莫氟、阿那曲唑、乌苯美司、甲地孕酮、氟他胺、来曲唑、他莫昔芬、康艾、艾迪、消癌平、替加氟、羟基脲、氮芥、替莫唑胺、替加氟、甲氨蝶呤、曲普瑞林、亮丙瑞林、尿嘧啶/替加氟片
11.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高危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96-01高危险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性药品等,[1]药品管理是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医院病区药品管理常由临床护理人员执行,其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尚无统一标准,致使病房药品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隐患和缺陷。[2]近年来医药科技迅速发展,与药物有关的医疗差错时有发生,高危药品管理成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我科重点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一所三级乙等专科医院,我科护理人员共18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5人,护士10人。实施药品规范管理前:护理部每季度护士业务考核对各科室药品质量进行检查时,我科高危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1)放置不规范,与普通药品混放(2)使用后补充不及时(3)有过期现象(4)护士对高危药品管理风险意识薄弱。
2 方法
2.1 制订病区高危药品目录:制订我科高危药品目录。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安定、氨茶碱、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要求人人熟悉科室规定的高危药品目录。并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2加强护士培训:护士是药物治疗的具体操作者。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识程度可以有效避免用药差错的发生。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实习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人群。科室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晨会提问,并通过多种途径组织护士学习高危药品的相关知识。将对高危药品知识的掌握纳入每季度护士业务考核中,以加强护士对高危药品的熟知程度,要求科室人人都熟悉高危药品的名称、药物的作用机理、用途、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时间、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轮转护士、实习护士,带教老师重点做好本科室高危药品的使用管理。
2.3建立质量督察小组:建立药品质量检查制度,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是科室药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监督科室高危药品管理,指定责任感强的一名护士为药品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护士长每月督查并记录,小组成员按照药品管理制度每周对病房进行1次药品质量、数量、有效期等的检查,查对完毕将抢救车用封条封上,封条须经两人签名。记录封抢救车日期。并在药品交接班本上进行登记。对于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长。
2.4 使用后及时补充 :高危药品的数量不足,使患者的某些治疗不能及时执行,并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高危药品用掉后从药房及时领回,如遇急救时执行的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让医生及时补开医嘱,药品领回后与药品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进行交接班,并进行有效期登记。
2.5 高危药品有效期的管理:药品的有效期是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补充过程中常出现生产批号及有效期的同种药品混放,护士因工作繁忙,为取药、用药快捷,往往不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用药,易造成药品过期。[3]药品的过期失效,不仅造成了药品的巨大浪费,而且过期药品一旦用到患者身上,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高危药品的有效期要严格把关。我科室建立药品有效期一览表,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在有效期6个月前可与药房调换新批号,按有效期先后次序排放并使用。
2.6 高危药品的妥善存放:高危药品设置在专门的存放区域。按药品贮存要求放置。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要求室温在20℃以下放置,遇夏季将上述高危药品放置在2-8℃的冰箱内,放置在抢救车内的高危药品要求标识醒目,将红色标签“高危药品”字样粘贴在每种高危药品正上方,并注明药品名称。单独放置的10%氯化钾注射液,放置在特定的塑料盒内。盒上贴红色“高危药品”字样标签,提醒护理人员取药时应加强注意,将包装及药品名称相似、发音相似,容易混淆的高危药品绝对分开放置,防止取错药,以免造成差错或事故的发生。如:10%氯化钾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2.7 高危药品的使用:高危药品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者死亡,全球每年因用药差错引起的损害达150万人,其中高危药品占不小比例。[4]因此,护士取药或配高位药品时需严格执行双人复核制度,使用高危药品时确保调剂和使用的准确无误,需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药品名称、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等内容。若遇到对输液速度、浓度有要求的高危药品,护理人员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例如:安定注射液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随着用量的加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成人常用量:癫痫持续状态和严重频发性癫痫,开始静注10 mg,每隔10-15分钟可按需增加甚至达最大限用量。静注宜缓慢,每分钟2-5mg.小儿常用量:抗癫癎、癫癎持续状态和严重频发性癫癎,小儿静注宜缓慢,出生30天-5岁,静注为宜,每2-5分钟0.2-0.5 mg,最大限用量为5mg。5岁以上每2-5分钟1mg,最大限用量10 mg。
2.8 效果评价: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前后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均对各科室进行1次药品质量检查,将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限期整改。
2.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包,运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效果
将实施高危药品规范管理前1年及规范管理后1年的高危药品管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药品规范管理前后高危药品质量检查结果[n(%)]
存在问题实施前实施后X2植P值放置不规范8012.000.001使用后补充不及时9014.40<0.001高危药品有过期现象311.200.273高危药品知识的掌握936.000.014
4 讨论
4.1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可以提高高危药品管理质量
科室建立药品管理监督小组,制定了管理制度,按照高危药品管理规定放置,数量固定,使用后补充及时,经过1年的高危药品的管理改进,我科室高危药品的存放及高危药品知识的掌握明显改善。表1显示,实施规范管理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护理人员在使用高危药品时的慎独性及警惕性大大提高,但由于药品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工作繁忙,导致高危药品偶尔存在过期现象,还应加强高危药品有效期的管理。由于本科室年轻护士较多,个别护士对高危药品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需继续加强护士培训。
4.2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可以防范患者用药安全隐患: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可以防范患者用药安全隐患,高危药品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但病房高危药品的管理尤为重要。病房药品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它潜在的可能是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无论是过期药品,还是无效期药品或保管不当的效价降低药品,都属于伪劣药品,一旦用于人体,重者危及生命,要承担法律责任,轻者尽管无明显的损害后果,但却侵害了病人的健康权,一样会发生护理纠纷。法律已经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规范护理行为,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5]
我们针对高危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采取相应措施,将潜在的高危药物差错消灭在萌芽中,降低高危药物的风险,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邱敏,刘琼芳,操银针,病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J.] 中国临床护理,2009,1(1):7—8.
[2]王淑琼 李敏 “5S”理论在病房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20期
[3]陈丽芳,彭幕莲,杨建群,病区药品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3 9-40
[4]孙世光,李秀敏,闫荟。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探讨,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
12.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连续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发生肩难产的临床资料31例, 年龄22~39 (27.15±3.12) 岁, 孕周在38+2~42+2w, 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在本院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33例, 为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产妇无论在年龄还是孕周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产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之间的比较: (1) 孕妇自身体重; (2) 是否有糖尿病史; (3) 在妊娠期产妇的体重是否增加超标; (4) 妊娠次数之间的比较;两组新生儿之间的比较: (1) 双顶径; (2) 腹径; (3) 股骨长度; (4) 体重; (5) 身长。两组胎儿各径的比较采用的是B超。生产之时的危险因素: (1) 头盆的不对称; (2) 分娩的阻滞; (3) 是否为巨大儿。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包为SPSS 13.0, 数据以x±s的形式表示, 组间之间的比较采用的是t检验, 我们认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自身体重和妊娠次数比较
在本组研究中我们发现试验组的产妇自身体重与对照组的产妇自身体重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的妊娠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糖尿病史和妊娠期体重增加情况对比
在本组研究中我们发现试验组有糖尿病史和妊娠期体重增加大于20kg的新生儿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新生儿 (P<0.05) 。见表2。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vs对照组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vs对照组
2.2 两组新生儿各指标的比较
在本组研究中, 我们发现试验组新生儿的双顶径、腹径、股骨长度、体重和身长高于对照组的新生儿 (P<0.05) 。见表3。
2.3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危险因素出现率的比较
在本组研究中, 我们发现试验组新生儿的头盆不对称、分娩阻滞和巨大儿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新生儿 (P<0.05) 。见表4。
3 讨论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vs对照组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vs对照组
肩难产有着许多的危险因素, 杜鹃等[2]认为引产的比率随着孕期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洪秀仪[3]发现孕妇的体重与是否发生肩难产关系不大,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两组之间孕妇体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洪秀仪等人的研究报道一致, 提示孕妇的体重并不是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 但是因为在试验组中的妊娠期孕妇体重增加大于20kg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体重并不是无意义的指标, 提示临床工作者应该控制妊娠期妇女的体重, 防止其体重过速增长导致肩难产。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孕妇是否有糖尿病史是肩难产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 试验组中有糖尿病史的孕妇远高于对照组 (P<0.05) , 与国内文献报道[4]一致, 这可能与孕妇糖代谢紊乱造成胎儿形状发生变化, 导致肩难产的发生。
洪秀仪等[3]报道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度、腹径与肩难产发生与否关系并不密切, 但是在本组研究中发现上述三项指标与肩难产发生有关, 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异 (P<0.05) , 但是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可能与地区差异和妊娠期的监护措施不同有关。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巨大儿数量有着显著的差异 (P<0.05) , 与丁志颖等[5]人的报道一致, 提示巨大儿是肩难产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组研究中发现头盆不对称和分娩阻滞在试验组的发生率也远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要注意对胎儿的头盆进行检测, 一旦发生分娩阻滞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最常用的为屈大腿法:将孕妇的双腿的髋关节逆时针向胸部屈曲, 尽量靠近孕妇的腹部, 该种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降低患者骨盆的倾斜度, 同时可以使骨盆的径线与产力的方向垂直, 有利于产妇的生产。
Wood旋转法:接产者使手部进入孕妇阴道, 将胎儿180度旋转, 可促使胎儿娩出, 但是该法需要对产妇进行会阴切开才能够有空间使操作者伸手进产道旋转胎儿, 一般是在屈大腿法失败之后才采用。后来发现Wood手法有可能增大胎儿的双肩径, 导致生产困难, 于是在Wood旋转法的基础上有人发明了Rubin法, 该法主要是操作者将力加在胎儿的后肩的后面, 这样可以引起胎儿肩部的内收, 有利生产。
综上所述, 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产中处理和提高接产者的技能和素质是救治肩难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肖黎明.肩难产13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8) :1457—1458.
[2]杜鹃, 李洁.孕妇体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2) :108—110.
[3]洪秀仪, 林怡, 蒋辉莹.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及临床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9 (6) :49—50.
[4]王群玲, 许先容.浅谈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处理及预防[J].医学信息, 2011, 12 (8) :4173—4174.
【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湖北高危妊娠管理11-14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试卷2012-108-11
对护理单元高危药品的管理和使用体会08-06
高危药品试题06-30
2023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工作计划11-12
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07-09
新生儿出生证明卡管理制度09-20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09-06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08-21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文档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