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的初中抒情散文(14篇)
1.翅膀的初中抒情散文 篇一
抒情写意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1】
人们常说:“秋天是个悲凉而萧瑟的季节。”是吗?或许是,又不是……
——题记
我们是在六年前的秋天相遇、相识、相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一棵老槐树下,我们一起玩耍、聊天,互相倾吐少女心事,或谈笑小时候的囧事。那时,浑身稚气的我们,哪曾想到今天的分别?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下河玩水、摸鱼。入秋了,河水又冰又凉,水底的鱼苗儿潜在软软的泥里,我们光着脚丫、挽着裤角,在河里摸鱼、嬉水。你记得吗?有一回,咱俩走在河边的堤坝上,我这个大马虎,光看河面上零碎的夕阳,一个没踩稳,向一边儿歪过去,你急了,连忙抓起我的手,结果,你没拉住我,反而两人都“扑通扑通”落进水里,淋成个落汤鸡,可是你没有怪我,反倒自己哈哈大笑起来——我忘不了,那个秋,我们是快乐的。
谁曾料想,六年后的秋天,却将我们分别?
同样是河畔,我们坐在堤坝上,看着夕阳映红了蓝天,也映在水面,它晃呀晃。
我看呆了,想起很多往事,想起老槐树,想起水面上的夕阳,想起躲在泥里的鱼苗……可是已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我才真正意识到“时光如流水”是什么意思。
水面上漂着几片枯黄的叶子。
“好好学习……别忘了我。”她似乎回过神来,轻轻对我说,她的眼角落出一滴泪水,她又仰起头。
“怎么会……你别哭啊!”我安慰着她,自己却落下了泪水。我急忙拭去。我不是个爱哭的人,小时候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也没流过泪。可今天,却想哭。
我抓住她的手。
又是沉默……
秋天啊秋天,你让我们在此相聚一场,为何又将我们拆散开来?但似乎只有你,承载着我们的友情……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2】
一觉醒来,忽觉丝丝寒意沁入身体。抬头向窗外望去,不知何时,天已漂起了淡淡的细雨。呵,初冬的第一场雨!
睡意渐渐淡去,翻身,穿好衣下了床,向阳台走去。推开窗,落雨时的淡淡自然清香漂入鼻孔,仅剩的倦意在这一刻被尽数驱散,身体舒展开来,张开手,触摸雨滴,释放压抑已久的心…… 已记不起上次赏雨是何时了。
每天,被课程、琐事所充斥,几乎没有,哪怕丝毫的放纵时间,自己的时间!今天终于得空,去释放身心,投入那久违的自然精灵的怀抱!
漫步在静默的校园里,踩着秋留下的仅有的痕迹,心里没由来的一阵平静。听,细雨的低吟,听,树叶的沙鸣,听,呼呼的风殇;抬头,观,飘零的雨滴,观,随微寒的风摇摆的孤叶,观,略显空澈的冬空。领略,这独属的初冬的微雨,体悟,这独特的初次的风韵!
风继续浮动,雨接替滑落,叶子,静静的和大地接触。而我,则淡下心来,继续,游走在俱寂的校园里,不觉彻骨寒风的侵袭。直至身子的颤抖,才真切的惊醒了我,哦,真的已是冬了吗?尽管不愿承认,但还是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倏地,风变得更加彻骨,雨也更加迅猛,雨啸风呼!不顾他人诧异的目光,我张开了双臂,仰头望天,静静的接受冬的洗礼,感受着熟悉的自然的触感,嘴角不禁勾起浅浅的弧度。
时隔良久,我,终于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她的抚摸!在雨里,就那样,静静的,带着淡淡的欣喜矗立着……不知过了多久,风小了,雨退了,初冬的光阳透过淡云投射下来,照在我的身上,带来丝丝的冬的难得的暖意!微风拂过,不禁打了个冷颤,浑身已湿透了!或许,这就是享受冬雨的代 价吧!
苦笑一声,又要感冒了。看了看天,望瞭望云,转身回去,继续我那“丰盈”的生活……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3】
岁月静好,给予你的总是心灵的安静。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去年的冬至仿佛刚刚过去,转眼又一个冬至在不经意间到来。过了冬至,白天就会慢慢变长了,夜晚就会慢慢变短。
记得在我们北方有一首歌谣,冬至到吃饺子,不冻手来不冻脚。冬至,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寒了,也意味着年关也越来越近了,也意味着一个四季的轮回几近尾声。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的脚步也离你越来越近了。
萧瑟的天空中,时尔有一阵阵风刮来,捎来的是季节的问候。生命中有一种真情叫不舍,人们在一年的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难舍,而 岁月总是悄声无息的在你面前悄悄的溜走,生活也总是让你有许多感慨,如缕如丝,如云如雾。
冬至让我想起在北方总是能看到漫天的雪花飞舞,看到雪挂枝头,又有一种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雪却输梅一枝香,梅须逊雪三分白,心情在梅花斗艳中感受到了雪花的快乐。
冬至不由得让我感慨和抒怀,时序悄然过,宁静自在抒,眺望南方时,菊随飞雁去,雪伴梅枝俏,辛有桂花芳香,才有冬至赴归之感。
牵挂一个人的感觉很真,人生最难得的就是能让自己遇到一个真正让自己牵挂的人。
2.翅膀的初中抒情散文 篇二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首先应从标题入手,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白杨礼赞》一文中, 通过对 “白杨”进行 “礼赞”, 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 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 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 朝夕相处, 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 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 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 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 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 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 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 如《绿》, 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以 “某种感情”为线索, 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 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 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 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 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 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 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 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并不断升华, 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是充满生机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 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 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 第二幅是春花图, 树上———树间———树下, 动静结合, 色味结合, 虚实结合, 高低结合, 明暗结合, 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 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 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 来到不同的地点, 描绘不同的图景, 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 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 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 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 泉水隐入其中, 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 一闪而过, 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 “膝下的爱女”, 当“我”伸手欲揽时, 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 却悄悄跑近, 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 来到补山亭, 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 树木越茂盛, 绿意就越浓, 但泉影就越不可寻, 而泉声却越发悦耳, 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 依山而上, 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 如枕泉而眠, 倾听鼎湖山的泉声, 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 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 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 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 富有音乐美, 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 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 蜜蜂赶来采蜜, 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 具有生命力、活力,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 《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 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 紧紧靠拢的枝, 片片向上的叶, 光滑淡青色的皮, 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 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 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 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摘要:初中生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要抓住标题,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线索, 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眼, 把握文章中心;描绘画面, 明确景物特点;品味语言, 感悟散文语言之精妙;分析手法, 领悟写作技巧。
3.在梦中-初中抒情散文 篇三
这个世界只有两种物质。
黑暗,光明。
我
黑暗,光明,黑暗,被黑暗踢出去
真是可笑啊。
我满目冰冷,外面还是严冬。
我裹了裹单薄的衣衫,微叹了一口气。
我望了望对面光明那扇关着的大门。
我明白,我再也回不去了,因为我太阴暗?
再看了看黑暗那扇大门。
我知道,她不会再接受我了,因为我向往光明?
坐在一棵古树下,恍惚听到古树的叹息。
我仰头。
轻轻问,古树啊,你睡了多久了?
没有回音。
我自嘲般笑笑,树怎能回答我的问呢?
我靠在树边睡着。
梦中,一片樱花。
梦中,他站在那。
梦中,一切都好。
梦中,他会护我。
4.大地青山初中抒情散文 篇四
(一)大地
大地,铺展生命的种子和历史。从盘古到现代,高智慧的人,在大地上传送接代,留下宝贵的后裔。后裔,随着大地的意志,日日等候迎接一个又一个的黎明。大地裁剪时空,呼吸寒暑,吞吐古今。大地,少不了山眉水眸,少不了春华秋实,更少不了敢于向天空探索风雨的人。勤劳勇敢的人们,从大地来,向大地去,不管去时踏的是沙、是雪、或是满地的芳草,都是那么潇洒,那么自在。
大地上的万物都值得人类去珍惜。大地,地以坚硬为性,以能持为用。它,周遍于一切物质,所以称大地。《俱舍论》里说;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组成了人的身体,组成了世界万物。
人们来到大地之旅是短暂的。生老病死,只在几个朝夕。让我们回归善朴,也回归光明,在有生之年就让大地少些苦难,别再为了达到自己的物质享受,而让大地千疮百孔。大地,万物的家园。
(二)青山
大地上坐落着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山,就像苍穹上的繁星那样众多、稠密。天下的山,无论是名山,还是默默无闻的山,都有它的魅力所在。
故乡的大地上有一座美丽的青山,位于美丽的小河南岸边,那是我在故乡的日子里常去游玩的地方。当阳光的泉流泻在大地上时,青的山,绿的水,花的`艳,不管是微笑的野花还是重绿的草叶,都沐浴在阳光的温馨里。故乡的青山说不上巍峨,俊朗丰神;也没有直插蔚蓝苍穹、划破天河的气势。可青山上也有许多参天大树,大大小小茂密的树叶,蔚然成荫。每一棵挺拔的大树,仿佛向人们告示:不插翅膀,也能看得很远。
初唔青山,一片葱茏的海,连绵起伏的波,会使你欢愉有加浪潮狂涌。当接触了青山之后,终日看山不厌。生活在山的怀抱时,很容易结下不解之缘,很容易许下一个又一个的承诺,每当闲时或不知所措时,去登山;自有一番禅秒玄机。
然而,从故土到天涯,走入广告世界的都市,几十载里只重访过一次青山。那是在几年前的秋天.....
午后的阳光很柔很淡,我与同乡来到青山脚下,一条溪水蜿蜒在青山和田野间。溪水清澈见底,河床的卵石,一粒粒的,大大小小的,经过终年累月的冲蚀,光滑得像在水底闪闪烁烁。通往山顶那条小路依旧,只是平坦宽了许多,路上落满了金黄的树叶。仰头望去,若隐若现的山路,就像一条黄色的飘带隐藏在云雾间。
风微微摇动着枝叶,叶子象断了线的风筝,飘落在节节延伸的山路上。二则杂木林连绵不断,四下不时传来小鸟“朴梭扑梭”振翅的声响。山腰的竹林里,有座小寺庙,在静默中守护着神灵。寺庙被繁富、饱满的翠竹团团围住。竹皆圆柱形,直筒筒地直立着,绿叶低垂,轻轻摇曳。映在绿竹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黄白色的菩提树。寺院比较下,更显得院中几棵菩提树硕大无比,虽然已是深秋,但它们还是那么挺拔苍翠。
沿途是我似曾熟悉的景色,熟悉的树木和山石。曾经的那些小树已长高了很多、很多,结实而粗大。徒步五十分钟后,来到视野开阔的山顶。暖暖的阳光洒落在我的身上,心胸豁然开朗,空气新鲜无尘,天地寂寞无声。此时,个体在天地间是那么渺小,心却加倍宽敞,而且一片寂静,正好容纳万物,聆听天籁,享受天地间的快乐。
立在山顶,一幕幕美景尽收眼底。黛色山群,白云缠绕,流川飞布,奇花异草,群山绵延,重山拥抱,却全枕于云之怀,仿佛一切近在咫尺。那棉絮般,白朗朗的云层漫不经意的在山谷里串游着。景色当前,我的心一下子变得贪得无厌。举目是无穷的苍穹,放眼是五彩斑斓的万物,俯看宁静优雅的湖泊,远处呈现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天地之大,时间的无穷尽。叫我如何不唏嘘叹息!忽然一阵山风起,化解云雾散千里,惊见山谷如同刚沐浴出来的少女,清新雅淡。草木青翠,万木竟轩,逐峰竟秀!山以其无穷的创造力,呈现出如此美妙的景观。
草木的芳香直插心灵深处,视野一片洁净。在这里心中了无牵挂,想我所想,看我所看,说我所说。在大自然的领域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无论贫富,失恋、失意、落魄、所有烦忧事,在山的世界里,它们都流放于现实之外。难怪友人说;“山中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山是美的化身,一石、一木、都是我朝拜的图腾,美能包含多少,山就能包含多少。大地上的山、它所给于你的不单是视角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启示——引导你去驰骋你的想象,去尽情遐思。
青山,你经过了多少的风霜雨露,可依然妩媚清雅,多少人事兴衰,你依然血肉饱满,问青山,你有情吗?我知道你是有情的,不管是那数不清的峰青,还是那山林里的一沙一石,都写了一身的感情。青山,知否,知否,我亦如你一般!
大自然是和平的。在这里山明水秀,云洁天阔,叶碧花红;足够使我徘徊观赏,足够使我眷恋而消磨一个下午。当夕阳垂垂西坠,斜晖奄奄一息,树影长长地伸至脚前时,才依依不舍地下山。读山读水,读天云,读大地,回城途中,我心蓝蓝,我心希冀;大地上的青山,我一定会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从青山归来,已是几度星移。有着永恒魅力的青山,山中藏着我那蓝色的梦境。城市的忙碌、拥挤、噪杂,雾霾的空气,让人感到窒息。在这种天地里,人总会产生做邀客的梦幻,从曛逃向日出,从世俗走向自然。
月夜不成眠,念及那故土的青山。又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大地,想起了静谧的山林,明媚的云天;想起了悠悠的溪水,优雅的湖泊,微舞的花草。那是我多么想去的地方,去看那久违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好好地去亲一亲大自然的方泽。
5.浅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篇五
第一, 细腻委婉的描写极富画面美。朱自清在散文 (特别是写景散文) 中善于运用描写来细腻的刻画对象, 力求做到逼真、形象, 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的美, 就好像是一卷工笔的画卷, 丝丝入扣, 栩栩如生。比较典型的就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从第四段开始描写月下的荷塘。首先看到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看到的是叶子中间, 零星点缀着地白花。那些花儿形态各异,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吹过, 展示给我们的是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接下来又写月下荷塘整体的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最后写荷塘四周的灌木、杨柳和远山。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将一幅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 多样的写作手法极富情趣美。朱自清用精湛的技能, 将观察到的声音、色彩等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艺术手法传达出来,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他笔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描绘春天。《荷塘月色》中通过众多的比喻, 用“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等可感可触的事物、“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声音来形容静止的, 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荷香,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来表现月下荷塘的美感。这种化静为动, 点石成金的表现手法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三、巧妙的构思, 精确的剪裁, 使文章在很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朱自清的散文, 虚实结合, 详略得当, 充分展现其精密的构思。《春》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 不仅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而且行文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作者先全面、整体地观察春景, 从山色、春水和阳光几方面勾勒出春景的轮廓, 总体观察后, 再微观描绘, 有次序地、精细地观察春天的各种景象。“绘春”中描述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 在这五幅图的顺序安排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工夫。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 是人们最先看到的春天 ;次写“春花”, 因为花迎春, 它是春的象征 ;三写“春风”, 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春的温度 ;四写“春雨”, 雨润春, 既体现了春的特点又表现了人们对春到来的喜悦, 自然就过渡到了“迎春图”。尽管各幅画面观察的方法, 描写的角度不一样, 可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融入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对未来的喜爱赞美之情。“迎春图”中, 作者就像是一位丹青高手, 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 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 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第四,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着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往往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他笔下的自然都是人化的自然,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写真。他在“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 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 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在《绿》中“我”把梅雨潭的绿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
总之,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也奠定了他宗师的地位。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散文, 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让我们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学习“美”、靠近“美”。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一生创作了130余篇散文, 很多散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光中称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心境温厚, 节奏舒缓, 文字清爽。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 极富有真情实感, 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抒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背影》为例, 分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希望能窥视其文被人称为“美文”的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抒情散文,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初中抒情散文:时间煮雨 篇六
“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你年少掌心的梦话,依然紧握着吗……”
蓦然回首,惊觉时光匆匆,曾经那些念念不忘的,此刻也再普通不过了。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楼下的院子便是儿时的天堂。那儿有学步时跌倒的哭泣,有游戏时追逐的.身影,更有我们成长的足迹。隐约记得那儿似乎还有一棵松树,在我的印象里,她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褐色的树枝上长满了细如绣花针的松针。可前几日再去,那儿只剩一颗不再高大挺拔的老松树了。松树变了,她愈发苍老了;我们也变了,愈发长大了。
戴着耳机,独自漫步在院里,感受花的气息。高雅不凡的君子兰,含苞欲放的牡丹,艳而不俗的迎春花,还要那淡妆浓抹的杜鹃。还是从前的清香,熟悉的味道。忽而又瞧见那棵老松树,有几个小女孩儿倚靠在树干上小憩呢。看着她们,就仿佛看见了当年的我们。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你曾说过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现在我想问问你,是否只是童言无忌……”
我亲爱的伙伴们,你们可还记得我们松树下的约定?
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知道化成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
指缝太宽,时间太窄,转眼我十二岁的故事又已画上了句号。刚踏进新校园、新班级时对你们的想念渐渐地淡了,我又有了亲密无间的伙伴,无话不说的闺蜜,你们的身影在记忆里一点点变淡,一点点被抹去……
此时我们各奔东西,偶尔翻翻相册,笑着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还记得分别时我们都哭的稀里哗啦,抽泣着说一定不会忘了彼此。是呀,我们都没忘,只不过,那些已是故事,我们也似是故人。
好朋友就像星星,即使不时常看到,但她们一直都在。愿我们化成最亮的星,照亮彼此的夜空。
7.初中借物抒情散文:那年秋天 篇七
灰白的暮秋
十五年前的深秋,注定是凄凉的。姥爷还不曾见我一面,就得了贲门癌,魂儿也便随着寒风,飘至了天堂。时令正是秋收之后,一院的玉米,因无人打理,全都发芽,霉变的霉变。姥姥成了鳏寡孤独之人。她亦是像丢了魂儿似的,目无表情,不苟言笑,整天蓬头垢面,连泪都不知道该为谁流了,一个劲儿地翻相册,仿佛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唤回她的魂儿来,给她莫大的慰藉,熬过这个多事之秋。姥姥一天天消瘦,一天天精神恍惚,力不从心,呆滞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可怜与怏求,父母、舅舅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也曾几度劝她进城。可姥姥只说,我的根在这里,我的魂在这里!也曾听村里的老人说:“一个人丢了魂儿是很可怕的,死了之后,灵魂出窍,但是又去不得地狱,上不得天堂,只能够随着野风飘荡,成为可归的流浪者。”
只是逝者如斯夫,岁月不待人矣!时间轻轻地从姥姥脸颊旁划过,悄悄地留下了一道道深刻在脸上的皱纹,变得老态龙钟,音容笑貌早已不是从前。但是十五年后……
金黄的暮秋
小山村依旧是十几年前的模样,羊肠小径在黄土间纵横交错,块状的梯田上堆满了刚刚扎起来的草跺,鸡鸣狗叫,还是黄土夯筑的房子上飘着几缕炊烟,天还是那么明净、透亮;村口的铁匠铺里坐着几位古稀的老人在闲谈。只是有一种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慨。
田地里繁忙的人们正在扎草跺,丰收时节,大家也都不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了。田埂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躬着腰,驼着背,裤管挽得很高很高——是姥姥!我飞奔下车,一下子就拥住了她——腰板不如以前结实了,身子也矮了一截,但却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完全丧失了十五年前的郁郁寡欢。听村里的人说姥姥现在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了,与十五年前大相径庭。跨入小院,来到堂屋,最显眼的是姥爷那张黑白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摆在屋子里,十五年间里从不挪动过。谈到这些年,姥姥说:“自从你姥爷走后,我是度日如年,也盼着一天天地熬下去 ,等到了头啊,也就随着你姥爷的魂儿去了。光阴似流水,人也老了,时间跟着烂了一地的庄稼付之东流,只可惜了它们,可惜了一年的收成,可惜了咱庄稼人一年的辛勤,可惜了你姥爷几十年的汗水啊!我也明白了,咱庄稼人就是得鼓起干劲,跟时间赛跑,乐观一点,就永远不怕时间的速度。看,你姥爷在照片里还是那么年轻,一点儿没变呢!”
新绿的暮秋
回城途中,一片片豆麦,一堆堆草跺,都是姥姥——这个庄稼人的汗水,仿佛在她的世界里,时间是凝固的,秒针永远都不会跳动。麦浪翻涌里,我看到是勃勃的生机,是想当年姥姥的能干,是来年春天的新绿,流转的时间里,它一直都在蕴含着。
8.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八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9.我的翅膀小学生抒情作文 篇九
深夜之中,眼望那一幢幢的房屋,灯火已近熄灭,剩下的只是大地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拥有的.安静,风静静吹动着卧在地面上的落叶,翻动着,翻动着,翻动着……我多么想我自己就是那片叶子,虽然渺小,但在这个大地上,随出都有它的落脚处,对叶子,不受束缚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往前飞: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我的梦却不知已经飞往了哪儿。现在我的必须是父母身边的乖孩子,我不得不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字与符号,即使再怎么枯燥乏味,我都知道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然而,在踏上这条道路上,我只能用知识做照亮这条路的火把。
我叹气,在自己求知的道路上,我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我想当上天赐给我这条生命时,我们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往前飞,在求知这条路上,应该把那些共风雨,共患难的德朋友当做知己还是当做所谓的“敌人”。为了自己所要得到的不择手段吗?现在的我应该怎么办?我想那所谓的“不择手段”我做不到。努力的飞,还是放弃,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可是,现在我们拼的是精神,拼的是毅力,拼的努力,我只能坚定的告诉我自己,不应该放弃,我想现在的我只能借助那双翅膀,努力!
飞的更高,看的更远:努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只有努力才能让不同的人竖起大拇指,只有努力,才能让你的每个家人以你为荣。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它,就好像没有那激励自己的勇气。一个人现在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努力还是有成功的可能。可是,现在一个人的成功,不关于演员的成功,骄傲了,失败还是会跟着你,没有失败的成功者的人生就没有任何的光彩,我相信,我会有双拼搏的翅膀,带着我,激励着我,望更高的地方飞,望更远的地方看。
10.受伤的翅膀散文 篇十
伤了的羽翼,凌乱不堪,泛着点点血渍,再也无法乘风飞翔。或许会有不甘,而拼命的拍打翅膀,最后才痛苦的发现,那只会让自己更受伤。
从此之后,广阔的蓝天再也与自己无缘,曾经在一起嬉戏的云,现在只能抬头仰望着,它们可能早已忘记了那对洁白的翅膀,或许又会记得一点,不过这都已经不重要了。我在乎的,是未来我将如何生存下去。我从不会毫无意义的缅怀过去,因为时间会让它流走,再也不会重来。既然无法抓住,何不干脆的放手。坚持,只会让自己更加心痛。果断一些,才不会像慢性毒药一样,慢慢的受折磨。
收起那对受伤的翅膀,它已经无法再让你感到骄傲,因为辉煌代表的是曾经。应该很久没有真正的走过了吧,往昔总是高高在上,俯视着一切,感觉世界很渺小。现在才发现,其实渺小的是自己,似乎用忽略不计来描述,也不为过吧。世界真的很大,只有走过才知道,那双疲惫的腿不是已经证明了吗。一步步的走来,很久没有如此累了,因为以前是有翅膀的,几个呼吸之间,就掠过一片土地。既然受伤了,就不要再逞强,虽然不服输是一种个性,更是勇气。可是,还是要好好的走下去,坎坷的路途距离终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要再眼里噙满泪水,乞求怜悯是不可能的,人生就是如此,很现实。藏好自己的翅膀,被人发现,只会嘲笑你的`懦弱,哪怕你真的胆怯。没有天生的勇者,谁被突如其来的恶梦,都会下一跳,习惯了,就不会再害怕,装一下也行。要知道再多的曾经都是浮云,风吹过,就散开了。折断的翼,已经脱落的羽,是否还在幻想着,那在天空的日子,那一去不回的时光。冰冷刺骨的寒水,是否能让人清醒一些,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又何必醉生梦死。展翅高飞的梦想,是一种奢望,那就脚踏实地吧,至少会获得一些抚慰,可以寄托受伤的心。
不要抱怨只有你折断了翅膀,跌落凡尘,饱受大起大落的痛苦。其实,有许多人和你一样,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独自哀怨。上帝是公平的,在将你拒之门外的时候,总会在窗前期待着你的努力。即使被驱逐出去,依然要有再回来的念想。现实是很实在的,天马行空是行不通的,你说自己是受伤的天使,因为翅膀折了,再也无法飞翔。别人只会一笑了之,甚至说你是疯子。别人的不以为然,到最后恼怒的是自己,没有人在乎你的感受。难道不是吗?你所谓的呼唤,在别人听来,和宿醉的人在街上嚷嚷,性质是相同的。
经历了许多,也错过了许多,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没有翅膀也能活的很好。当你不再飞翔,受伤的翅膀成为了拖累,那就扔掉这个包袱吧,你将会自由的奔跑。
★ 路情感散文
★ 那人那路散文
★ 也许看不见希望但心甘情愿受伤散文
★ 朋友路有多长散文
★ 佛笑路拾趣散文
★ 回家的路散文美文
★ 短篇散文自己的路自己走出来
★ 我受伤后作文
★ 经典爱情受伤句子摘录
11.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初探 篇十一
一、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一)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题眼“可爱”设问:草塘的“可爱”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草塘的“可爱”表现在: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分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以过渡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白杨》一文虽然只有900多字,但状物、写人、抒情、论理的内容很大,因此教此文时可直奔过渡句:“爸爸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篇。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就将“形”穿起来了。因此,本文的阅读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懂得怎样介绍白杨,第二步懂得怎样表白爸爸的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的品质,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样,从整体着眼组织阅读,学生既理清了文章脉络,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初步学会了此类课文分段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抓重点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品味中心句的含义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
三、读出感情,品出情理,加深体会,融入文中
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出“神韵”
我国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结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的优美、动人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
(二)注意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抒发自己的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四、读写结合,加深体会,体现抒情散文的示范功能
12.梦中的翅膀优美散文 篇十二
小马身高一米八,叫什么名字,现在已记不得,也许当时就并不知道,大人喊他小马,我也跟着“小马、小马”的喊。只知道他是江城芜湖人。偶尔说起他的家乡,说到长江,引得我这个山里娃十分好奇。特别是当他说到用轮船驮火车过江时。我脑海便好一阵子都在琢磨,那该要多长的大轮船方能装载下我只从电影中见识过的巨龙般的火车呢?在我眼界里,小马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然而,小马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游泳本领。在虽然清澈见底却有三四米深篮球场大的深潭中,小马可以立着身子脚不沾底地从左到右不停地踩水,并且他在踩水时,向左右伸展着双臂,如雄鹰般地扇动着两翅拍打水面,溅起两串一米多高的水花。这时,他的上半身连同发达胸肌裸露于水平面之上——如展翅冲飞、搏击长空的雄鹰!
从此,在我的脑海中就时常浮现小马拍打水面、展翅欲飞的一幕。
后来我游泳时也每每学他的样式,但仅能露出肩膀而已。而当我年近不惑住到黄山北边的小县城时,我便常常在梦里飞,拖着沉重的身子飞过一座座高山,飞奔浩渺的水面。
晨曦睡眼朦胧之际,妻子就在喊:“又有两只鸟儿飞进来了。”住家顶楼,房子装饰时除包了门窗、阳台外,室内未加任何隔断,显得宽敞敞、亮堂堂的,从后窗口的小鸟可以望见前面窗子罩住的黄山,故时常引诱小鸟穿窗而入,成为我家的不速之客。记忆中鸟儿第一次闯进我家时,一家三口都很兴奋,赶紧关闭窗户想抓住它们。几经周折未果,心想就让这空荡荡的房子作它的鸟笼罢了。没想小鸟总将明亮的玻璃视为无物,如飞蛾扑火般欲破窗而出,不几下就碰撞得头破血流,发出悲惨的唧唧声,招来前后楼房、电线杆上的其它小鸟或大声为其呐喊,或啾啾嘁嘁替其哀求,闻者无不揪心。眼睹其惨,耳闻其悲,令人心碎。于是将门窗尽悉打开,让鸟儿飞奔自由的天空——此刻,外面的鸟类也归于平静,间有鸣叫,那也是欢迎同类。
从那以后,但凡有鸟来访,不再挽留。但它们有时并不能领会主人的好意,总是惊惶失措地东躲西藏,害得我们搬沙发,移床铺,折腾几番才能让鸟儿回归自由的天地。
13.冬_初中抒情散文_初中作文 篇十三
家乡的冬季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太寻常了DD至少,我认为。好像是笼罩在黑暗中的,万物都失去了灵性。下了雪,倒是带来了些生机,可现在,千盼万盼盼来场雪,没等仔细看看,雪就停了。于是,慢慢地,冬天在我心中,似乎“冬眠”了一般,沉寂。
看,雪下了,家乡的冬季怕是又来了吧。我疲惫却又迫不及待地往窗外望去DD呵,这场雪好不厉害:地上、树上、屋顶上,满是那精灵铺成的白毯。这个沉睡的冬季又苏醒过来了!
这雪该是从半夜就来了,满地的银装素裹。它是想偷偷地向人们道歉吧?它是想给人们带来惊喜吧?
14.翅膀的初中抒情散文 篇十四
春夏秋冬,四时审美特性的变化与作者审美情感的变异是互生互动的。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景显情,这是由景及人;二是以情驭景,这是由人及景。然而,无论是以景显情还是以情驭景,都应该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散文”这一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古代,散文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的文章。而今则不同,“散文”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直接抒情,顾名思义,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间接抒情则有叙事抒情、状物抒情和写景抒情之分。
“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作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认为,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了外界景物对创作的影响。进而他又阐明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这种心物的交融就促成了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春夏秋冬,四时审美特性的变化与作者审美情感的变异是互生互动的。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景显情,这是由景及人;二是以情驭景,这是由人及景。然而,无论是以景显情还是以情驭景,都应该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一、以景显情
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以景显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首先,我们品读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云烟。这篇文章的题目之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初读完此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中彷徨、叹息、思索。作者郁达夫通过“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五幅图画向我们展示了这故都的秋色、秋声。秋色的冷清,秋声的寂静,作者在这样的秋色秋声中会体会到何种“秋味”呢?“悲凉”——只有悲凉。郁达夫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凉,深深地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之中,让我们从美丽中读到眼泪,从眼泪中读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可谓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品。写景中,委婉而曲折的表达了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文中以景显情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出门时——不宁静;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现实;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惦记江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走回家门——回到现实。朱自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
二、以情驭景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以情驭景,以作者的情感驾驭所赏的风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眼泪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寂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构成了文章的骨架,使“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
如果说景物是失,那么抒情就是得。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时应该有的放矢,把握住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因春而喜,见秋而悲,抑或是寄乐情于夏景,寓寂寥于冬日,情和景都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就像生活中和面一样,只有水和面还不行,还需要把水渗透到面里,二者完全融合,这样才能和出好面,做出美食来。
摘要: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