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

2024-10-22

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4篇)

1.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 篇一

让生命在课堂延续

——“533”生命课堂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教学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教学模式的不可复制,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最终都是本着为学生服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让学生能在更好的教学模式下学习。金堂县根据本地的实际,提出了“533”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比较显著地效果。本文主要从“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方面浅谈自己的认识,以及对“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533” 生命课堂 内涵 认识

“533”生命课堂是金堂县教育局在新教育实验之下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而新教育一词最早见于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这种教学模式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试点推行,在推行后初见成效,在这种情况下,金堂县的教育本着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构建“533”生命课堂,激活课堂,让课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改变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单向的授受关系,而呈现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师生之间生命交流的教学模式。力求以人为本,让教育回归本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533”的基本内涵

“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五环、教师三导、学生三实”的简称,其中课堂五环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归纳点拨、训练反馈、拓展延伸五个板块,教师三导是指导学、导思、导练,学生三实即学生在课堂上要达成三种目标:双基过手扎实、思维训练落实和情感体验丰实。课堂五环所包含的五个板块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特点的不同可以灵活甚至重复组建,以适应生命课堂的教学需要,而教师三导会随时贯穿课堂五环发生作用,最终达到学生三实的教学目标。

二、“533”生命课堂形成新的教师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把学生当做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只是当知识的传声筒,顽固的把自认为对学生有益的东西直接输送到学生大脑里。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更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快乐与美好。

“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看做是师生人生中共同经历的一段重要的时光,把学生看做是生命的主体,而不在知识传统教学中的接收者。课堂也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和学习技能和情感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只顾传授知识,只见书不见人,围着教材转的“教书匠”,而是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关注学生成长差异、个体特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能自主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打开思维,教师只需要做学生思维的引路人,带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533”生命课堂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绝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是对话者,在课堂上应维护学生说话的权利,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的和学生讨论交流。

三、让学生生命在课堂延续

作为一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初次了解“533”生命课堂,如何把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完美的融入农村教育的课堂也是一个问题。确实,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淘汰了,中国的教育不应该是传授式,应该是启发式的。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书本,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533”课堂五环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交流展示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归纳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训练反馈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应学会怎样运用知识,并且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牢记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拓展延伸更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都存在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留守儿童占很大一部分,基础知识较差,视野不够开阔,见识的东西有限,但我认为这不仅不会影响生命课堂的推行,反而会从他们嘴里说出特别的观点。比如形容一幅捉知了的画面,农村的孩子都能很形象的把捕捉的细节说出来,因为这是他们夏天都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教师就可以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把“533”灵活运用,找到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点激发他们交流的兴趣,必要时多讲述他们陌生的事物,这样,不仅在快乐中学习到了知识,也拓宽了视野,更体现了生命课堂的意义。

总之,“533”生命课堂不仅只是为了知识的传递,更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训练反馈和拓展延伸环节学习了知识,提升了学习技能,同时,通过交流展示和归纳点拨环节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发展成一个更好的生命个体。所以,把“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堂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大事,让教育事业在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

四、问题与思考

“533”模式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就在学生身上,但是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还需要老师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可有些同学自控能力还较欠缺,学习态度也各有不同,所以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环节中有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就可能趁此开小差闲聊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这样就与想达到的效果有偏差了。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有很多不足,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学生闲聊开小差,影响课堂秩序,可能会造成课堂管理方面问题。在时间掌控方面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在40分种内完美的运用课堂五环还有一些难度,尤其是在交流展示方面需要的时间较多,这样就会影响归纳点拨的运行,致使五个环节断层,最后,也会影响学生三实。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距,所以,在进行自主学习、训练反馈、拓展延伸等环节时每个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也有差异,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的学生,可能会落后,在老师进行情感点拨时,接受能力也有限。这些困难都是在运用“533”教学模式时可能会遇到的,但并不是说有困难就不去实行,对于好的教学方式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去尝试的,并且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选择的实行,争取让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最好的效果。

“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教育的一部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课堂五环、教师三导、学生三实充分展示了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目标,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他们会在课堂上自由探索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宝藏。作为新教师的我,应该更多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让自己的课堂更丰富,更完美。

参考文献:

[1]金堂县教育局.为了生命的丰盈—新教育在金堂[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兰利,宋保平.浅谈新教育实验下“533”生命课堂模式—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价值工程,2016(28).[3]王钰.论生命课堂在语文学科中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05.[4]“人静、心静、达境”,校本化教研三部曲—金堂县赵镇二小校本化研究效能提升探索[J].四川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论坛,2015(20).[5]黄亚平.语文教育与生命体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2004.[6]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J].广东深圳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学,2003(07).

2.捐献肾脏,让生命延续 篇二

据统计,我国现有约150万尿毒症患者,且以每年10万的数量递增,而我国每年能做的肾移植手术仅5000例左右(其中1000多例为亲属移植)。也就是说,在近300个等待移植的患者中,只有一个“幸运儿”,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肾源短缺、无肾可换。

尿毒症患者为何越来越多,有沒有早期发现肾脏病的办法?治疗尿毒症,肾移植的优势在哪里?如果想在去世后捐出器官,该去哪里办登记手续?如何确保器官捐赠的公益性以及器官使用的公正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

大众医学:近些年,时常会有“去世后捐出器官使数人获救”的感人故事见诸报端,但将“捐献肾脏”作为世界肾脏日的口号郑重提出,还是第一次。您能否介绍一下该口号提出的背景?

朱同玉:近年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10个人中约有一人患有慢性肾脏病)。同时,由于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以至于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处于尿毒症期,不得不一边接受透析治疗,一边“排队”等待合适的肾源做肾脏移植。

据统计,我国现在约有尿毒症患者150万,且每年以10万的数量递增。估计到2015年,我国将有250万尿毒症患者。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通过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得以延长生命。然而,长期透析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所有器官移植中最成功的“典范”,肾脏移植不仅能让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能够真正回归社会,享受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我国,肾移植术后高质量生活二三十年的患者比比皆是。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由于器官来源严重短缺,肾移植已经称为大多数尿毒症患者“奢望”。2011年,我国共实施肾移植手术5200例,其中1300例为亲属移植(亲属间供肾),与150万尿毒症患者这个庞大的基数相比,相当于每300个尿毒症患者中,只有一个“幸运儿”,更多尿毒症患者不得不在透析中苦苦煎熬,或者在等待中无奈去世。

面对尿毒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器官短缺情况日益严峻,器官“供求”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鼓励公民心脏死亡后器官无偿捐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谓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简称DCD),指的是公民愿意在自己心脏死亡后,以无偿捐献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给等待移植的患者。在西方国家,器官捐献是其最主要的移植器官来源,也势必成为我国今后最主要的器官来源。

大众医学:我国器官捐献工作的现状如何?

朱同玉:目前,我国的器官捐献率很低。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因意外或突发事件身亡,但器官捐献率仅为西方国家的千分之一。在西班牙,其国民的器官捐献数量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本国患者所需,几乎沒有“器官移植等待者”。而在我国,尿毒症患者从登记到接受肾移植的时间,至少需要五年以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进展缓慢呢?是中国人的爱心比外国人少吗?当然不是。实际上,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富有爱心的民族。可以说,普通大众的爱心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我曾经在广播电台做过一个节目,和听众们聊器官捐献的意义。结果,仅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共有150多位听众打进电话,纷纷表示愿意在去世后捐出器官去帮助别人,令我十分感动!我想,我国器官捐献率之所以较低,可能与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普通大众对器官捐献不甚了解,以及我国的器官捐献系统建设尚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爱心人士“捐献无门”有关。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家卫生部的强力推动和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导下,我国的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已经顺利启动。经过近一年的试点,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和分配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捐献途径日趋畅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系统已经使近200名尿毒症患者受益。

大众医学:如果想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该去哪里办理手续?

朱同玉:2010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在天津、辽宁、上海、江苏(南京)、浙江、福建(厦门)、江西、山东、湖北(武汉)、广东、湖南等11个省(市)正式启动。目前,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已成功实施了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如果想要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可以致电当地红十字会,咨询相关事宜。

大众医学: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器官捐献必须是无偿的,而接受器官的人却要支付费用?

朱同玉: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人体器官不得买卖;器官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公民生前明确表示不同意捐献器官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捐献、摘取其器官。因此,器官捐献必须是无偿的,任何涉嫌器官买卖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作为接受器官的受益者,其所支付的费用并不是“买器官”的钱,而是用于支付器官获取、保存、运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对于器官获取者,我国也有明确规定:器官获取小组是一个由中国红十字会领导的独立的非盈利组织,其组员的待遇与获取器官的数量无关,移植医生绝对不能参与器官获取工作。

大众医学:人有两个肾脏,那么是否可以把一个肾脏捐出来,救助他人?

朱同玉:首先,这种愿意无偿捐献器官以救助他人的爱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法律上,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姑表、姨表),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

大众医学:虽然肾移植的疗效肯定,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之策,作为普通人,该如何保护肾脏,避免罹患尿毒症?

朱同玉:由于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仅1/2的肾单位正常工作就能满足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因此,从肾脏出现问题到发展成尿毒症,往往要经历很长一段过程。临床上,很多年轻人在初诊时即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主要还是因为健康意识不够,沒有坚持定期体检。实际上,只要花10元钱,做一次尿常规,就能查出是否有蛋白尿、血尿,以便早期发现肾脏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因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导致肾损害的病例越来越多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90%的尿毒症由慢性肾炎发展而来;如今,因糖尿病、高血压导致尿毒症的比例不断攀升。因此,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而言,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定期去医院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B超,也有助于预防尿毒症的发生。

记者手记

作为国内器官移植领域的知名专家,朱同玉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器官捐献工作的顺利推进,也在积极研究减少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的“良方”。令记者感动的是,朱教授本人就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他说,作为器官移植专业的医生,这是他应该做的。人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延续。当走到生命终点时,将自己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使他人获得重生,无形中就是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何尝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呢?

专家简介

朱同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上海器官移植分会委员

医疗专长:长期致力于肾脏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周四上午

3.吟诵四君子诗歌 篇三

梅红

一袭红妆,醉了十里徜徉。任雪的弥漫,轻舞梦的清凉。你是花中独俏,而雪舞的霓裳,终了了你的相望。!你的嫣然,走不出的`,是时光里的过往。风吹红,梦听香,玉瓶瘦 ,映西楼。 雪霁疏枝含苞秀,阑外遥看潇湘眸,夜半花开透。惟见,红煞二月头。

兰幽

兰叶春葳蕤,空谷闻馥蕙。君亦识得雅庭栽,抚琴曾几月圆回。弦催,弦催,琵琶犹抱人却醉。回廊一寸,相思满崖。留得个馨香幽雅,绮落清欢。肌肤冰雪的日子,洁傲成就了你的一生。容端、素幽、花中君子独芳秀,遗世不落愁。方田半亩为谁香,不羡俗媚,桂齐芳。

《鹊桥仙?空竹》

虚怀节高,傲雨风涛,一蓑烟雨独骚。林深明月相问好,交横拔挺拂瀚霄。

弄影西窗,华盖斜江,几杆葱翠临照。四时能守白驹过,出土凌云休折腰。

《点绛唇?霜菊》

4.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篇四

于佐良是沈阳变压器厂工艺处退休工程师,2000年,他办理了捐献遗体、角膜手续。

于佐良捐献遗体的念头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他身体不太好,经常与医院打交道,目睹了一些非正常死亡的情景,最让他难过的是,有些人至死都不知道病因。

有了这个想法后,于佐良经常到中国医科大学解剖室去咨询,他了解到,医学发达国家的医学院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有解剖遗体的机会,日本每个医学院学生每年都能解剖到一具遗体,中国学生往往只是看老师操作、讲解,亲手解剖的机会非常少。如此下去,祖国的医学事业何时才能得到发展呢?这时,于佐良便有了个念头:将来自己不在了,就把自己捐出去,供医院解剖。

做通家人的工作后,2000年10月,于佐良到中国医科大学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并到公证处进行了公证。他觉得自己一个人捐献遗体作用不够大,得说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让于佐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第一次劝捐成功的竟是自己的大女儿。

2002年下半年,于佐良的大女儿被查出肺癌晚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存活期,于佐良只得含泪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当然,他没有忘记劝大女儿捐献遗体,虽然这样做他也非常痛心。

有一天,在病房于佐良鼓足勇气开了口:“孩子,爸给你说件事,人终有一死,死了什么也带不走……”

于佐良话未说完,大女儿就明白了,她平静地说:“爸,我知道你想让我捐献遗体,你放心,我捐!”

2002年12月1日,大女儿离开了人世,于佐良忍痛捐出了女儿的遗体,那一刻他老泪纵横。

听说于佐良把女儿的遗体捐了,很多人都指责他心太狠,竟把孩子推出去“千刀万剐”,不配做一个父亲。于佐良没有争辩,他觉得人的思想和境界不同,大女儿理解他,他的做法没什么可指责的。

有一天,一个叫楊东文的男子找到于佐良,杨东文虽仅36岁,却为自愿遗体捐献事业奔走多年。他听说于老的事情后,当即上门拜访,两位志同道合者一拍即合。在他们的带动下,金诚、田辅桁、吴梅臣、王世杰4位老人先后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

2004年12月16日,全部由遗体捐献者组成的辽宁省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正式成立,属中国首家,是世界上除德国以外的第二家同类俱乐部。

俱乐部成立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每月8日、18日、28日是志愿者俱乐部活动的日子,于佐良和杨东文都会带着志愿者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门诊大厅做宣传,他们穿着洁白的马甲,佩戴红色绶带,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进行宣传。

为了说服他人参与遗体捐献这项事业,于佐良和他的老友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甚至还受到过人格侮辱。

辽中县茨榆镇有位姓刘的老汉,患脑血栓多年,他多次和俱乐部联系,想捐献遗体,但孩子们就是不同意。2009年腊月二十二,刘老汉打来电话,告诉于佐良,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已经做通了,让于老赶紧过去办手续。

第二天就是腊月二十三,农历的小年,于佐良不顾家人的阻拦,和俱乐部年逾八旬的金诚老人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坐3个小时的长途车赶到了辽中县茨榆镇,好不容易找到了刘老汉家,没想到对方的子女却变卦了,他们把于佐良递过去的申请表撕个粉碎,还把两位老人推出门外。

经过于佐良和同仁们的艰苦努力,目前为止,中国医科大学接到公证的遗体捐献人数达到1480人,其中240人已实现了捐献愿望。而于佐良他们的俱乐部成员由原来的6人已发展到二百多人,还创立了辽宁省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丹东分部。

从俱乐部成立那天起,于佐良和他的同仁们便面临着最大的问题——经费。俱乐部宣传租会场、打印资料、制作条幅都需要钱,这一切的资金都得由自己解决。前期资金都是骨干成员你三百我五百凑出来的,但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又成了于佐良的心病。

最初俱乐部人员较少,开会地点就在志愿者家中,虽然志愿者对此都很认同,但他们的子女难免感到忌讳。为了避免尴尬,于佐良又将“会议室”搬到公园的长椅上,大家对此戏称为“打游击”。

于佐良退休金不算高,他利用自己工程师的特长,在外面揽了些活儿,这笔钱成了他开展工作的资金。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于佐良也遇到了很多干扰。除了人们对遗体捐献的传统观念和疑虑外,还有一些人给他贴上“买卖人体器官组织者”的标签。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需要,于佐良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时深更半夜手机响了,对方却问:“我这里有肾,你能给多少钱?”于佐良耐心解释,捐献遗体是无偿的,但对方根本不信。也有不少人说于佐良和医院有利益来往,一个器官开价多少钱,说得有鼻子有眼。对此,于佐良颇为无奈。他深知遗体作为医学教研上的活教材,是提高医术、延续生命的保障前提,而在中国,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遗体火化后安葬,真正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解剖的屈指可数。

为了证明自己的公益性,于佐良特意到省红十字会开了一份证明,另外还有各种活动照片、媒体报道剪报、领导题词统统装在一个包里,劝捐前他都是先拿证明,边拿证明边说:“我不做生意,我做的是公益!”

转眼,于佐良和他的捐献遗体俱乐部已经走过了8年的时间,于佐良也跨入了耄耋之年,这位可敬的老人说,无论如何,为了祖国的医学发展,他一定在身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责编:辛娅)

上一篇:在全市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成人教育毕业生自我鉴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