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2024-10-19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共18篇)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体会

三河市段甲岭镇第三小学

陈晶晶

小学生也要做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得优点,也有他的缺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一切,从实际需要和发展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善于放大它的优点,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应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和表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促使学生的更多潜能得以发挥.一、适时对学生鼓励表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及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表演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You are clever”、“You are super”“Good”、、“Very good”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之中用的最多的一些话。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要鼓励他勇于参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对他的成果进行鼓励夸奖。我校三年级学生李心心,性格内向、胆小,通过课下找她交谈,鼓励她大胆举手发言,她愿意和老师说话了。在之后的一次单词复习中,我暗示她勇敢举手,我发现她跃跃欲试,却始终缺少勇气,终于有一次她举手了,当她把手才举起一半的时候,我就激动地把她叫了起来,她脸色通红,局促不安的轻声嘟嚷“cat”。“Very good!”我立即表扬她,同学们也给了她鼓励的掌声。第一次的尝试,使她领略到取得成功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顿时信心倍增眼睛都显得明亮了起来,学习兴趣也明显增强。之后她勇敢的举手,大声的带读单词,做的一次比一次好。在她努力的过程中,有的单词发音也不准确,但我仍然真诚而热情的鼓励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现在是个勇士,因为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了,继续努力,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能行。”渐渐地她的兴趣越来越高,单词的发音和口语能力也逐日提高。只要学生有一点可取的地方,我们就应该毫不吝啬的给与鼓励和表扬。即使她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也不要挖苦讽刺,而是要多加鼓励,悉心指导,帮助她改正错误,提高她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病房大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愈是自信,愈是成功,愈成功自信心愈强。有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就需要教师会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去努力认真的去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是他的自信心在每节课中得到培养。我们四年级有一个叫吴畏的男生,歌唱得好,但学习是一门没一门,尤其英语,连字母都写不下来,由于他屡遭失败,使她失去了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帮他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我首先有意识地让他在课堂上独唱中文歌曲,以赢得大家的喜欢;并单独教他学唱简单的英文歌曲“Hello!”在多次练习之后,我帮他把这首歌录成磁带,拿到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同学们都感觉像小歌星在唱歌一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第一次听到了同学们给他这么热烈的掌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便借此机会,慢慢地进到他把这种喜悦迁移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上,从此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他鼓起了学习英语的勇气。有了兴趣和勇气,有了自信心,他乘胜而上,在英语期末素质评价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三、赏识学生,是他的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希望老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多看到自己的优点,鼓励自己。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欣赏学生的无知、天真,亲近、爱护、关心学生,助其成长。用欣赏的的眼光看待学生,是当代教师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有的教师总认为好学生就不需要表扬,不必赏识也能取得好的成绩,其实不然,优秀的学生再加上教师的赏识,会使学生的才华得以更好地发挥。我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班曾有一名叫左珊珊,各科成绩优秀,课下也很活跃,就是上课不爱发言。于是,我就利用课下的时间经常找她谈话,表演她的嗓音好,读英语的语音、语调是年级的表率,若是课上能够多读读,一定能把大家都带动起来。几次交谈之后,我发现她课上变得积极了,而且还主动帮助周围的差生,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还鼓励她参加了市区组织的英语口语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实践说明,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放大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得到赏识,是他们从心理上感觉轻松,兴趣浓厚,信心十足,思想活跃,学习也会积极主动,才能的充分发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欣赏学生,能建立起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用心去和学生沟通,发现其优点,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文化知识等素质得到愉快地、建康地发展,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成功的秘诀。所以说:教师若希望自己的学生学好英语,最佳的办法就是,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赏识学生的才华,鼓励学生的成就,永远做学生的鼓励者和欣赏者。

作者简介:陈晶晶,29岁,小教一级,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曾在幼儿园工作四年,之后由于工作需要被调到普班,担任过一年级和二年级班主任,先后教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现任三、四、六年级的英语教师。

通讯地址:廊坊市三河市段甲岭镇第三小学

065200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二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体育比赛,突发事件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在中职学校,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的目的自然要把“育人”放在体育首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笔者根据十年的中职体育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活动要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 活动范围也十分广泛。虽然大多时间体育课都是室外活动课,但是体育活动也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只有要求做到位,体育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中职学校,学生们大多认为体育课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课堂上的纪律一般较差,体育教师久而久之也懒于严格管理,以至于恶性循环。事实则不然,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正能为培养中职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条件。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正是组织好体育课的保障,不容忽视。课前,要求体育委员提早带领大家到锻炼场地,不能迟到,且同学们要穿运动鞋、运动服;上课时,要求学生仔细听讲、认真锻炼、互相互助、爱护体育器材。学生从集合整队到队列练习再到队形变换都有着规范的要求,学生们要听从体育教师的指导安排。如果体育教师能坚决做到把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落实到体育课中,那么对培养学生听从教师指挥的习惯将大有益处。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锻炼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也不同。比方说,竞走项目锻炼学生的耐力;长跑,侧重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武术表演侧重于锻炼学生吃苦的精神;球类运动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果断、自信及坚韧等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的特点,有目的性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诸多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效果。让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不断地协调自己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经历一定的磨难的,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只要有坚强的自信心、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就能获取成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5000米长跑的达标训练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各届奥运会运动员奋勇拼搏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的激励往往大于其它课程。

三、在学校运动会中渗透德育教育

校运动会是体育项目的竞技平台,很多学生都很期待能在校运动会上大显身手、一展风姿。学校的运动会是最大的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往往升华于此。运动会是要求全校师生有组织、有纪律、有合作、有互助,共同完成的一项重大赛事。

在运动场上,参赛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拼搏,勇争第一;不参赛的学生,为本班的运动员呐喊加油。体育教师如果能下到任教班级去和班主任一起共同加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教育,那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助于班级学生形成强大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在运动会上进行的体育比赛,更能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没有取得好成绩,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增强信心,为下一次上场而积攒勇气;学生勇夺冠军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骄傲自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赛心态。在比赛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养成个人坚决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及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在突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并且大多在室外进行, 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或者突发的事情。比如:在一次三步篮的上篮训练中,一名同学在多次上篮不成功的情况下有些急躁,在最后一次上篮中意外摔倒。由于在半空中重心偏离,学生落地时候摔得不轻。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受伤学生进行妥善安排,查验伤情,决定是否就医。教育要利用此事对伤者本人和其他同学也进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正确防范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是摆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中职生相比于普高生而言不好管且更爱动。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并能利用不可预料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发现有错误应及时指出纠正,发现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相关思考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思维都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教师能正确地利用这个阶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将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与人知识,教师应充分的进行挖掘,在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养成。下面将对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要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养成,并能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爱国主义思想,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并强化学生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让学生了解到集体的存在意义,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品格。

2.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无论从任何方面都能看到中华的传统美德,对此教师应加以重视,在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传统美德,并倡导学生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3.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侵害,导致出现环境污染,这种情况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此应对小学生积极的进行环保理念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爱护生态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写字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语文教材为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之后得到语文成绩的提升。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能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并发挥出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能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彻底地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枯燥状态,让学生能掌握住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而不是强硬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他们,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将更加明显。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措施

1.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清楚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生普遍有着好动、好奇心强等特征,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弱点,但同时他们的思想十分纯洁,喜欢问问题,并十分好学,这是他们的优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讲课中应善于引导,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优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成教育的目的。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激励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表扬。而对一些犯了错的学生教师则要十分谨慎,不能当众进行批评,而是要私下进行沟通,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打击。只有正确的利用学生心理特点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渗透更加有效。

2.利用情感方式熏陶学生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在情境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再讲《孔融让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阅读,当学生阅读熟练并能理解大概意思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将自身完全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孔融让梨》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德育的文章,学生能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提升。

3.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等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并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学生能对课外阅读有更好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好的书籍对学生来说将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同时能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此外,通过阅读学生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到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真正的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将对德育教育更加深刻的认识。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着一定的提升效果。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等,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的雷锋实际馆或者抗日英雄纪念馆当中进行参观,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通过实际的锻炼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学生回到学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并写出自己的心得和感受。通过课外活动将语文知识和思想道德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结语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燕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08(01):47—49.

[2]徐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J].科学大众,2012,09(05):38—40.

4.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四

关于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罗翀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10期

5.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五

巫峡小学

陈俊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交流交往渠道的不断开拓,儿童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传统的德育观念、方法、手段有些已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投入”与“ 效益”不成正比,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状况令人揪心。如何加强德育实效性,全面提高被教育者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凸显在我们面前。那么如何让德育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空间,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人从事德育教育时间不长,但我认为要凸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抓教育观念,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学校做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首先要确立“以德治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始至终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中较突出的位置,并且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认识到德育工作做得好,能增强学生上进心、激发求知热情,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促使各方面素质全面,促进智育更好发展,使学生的一生发展永远受益。为了让教师提高认识,明确自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 育人的责任,强化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关于“三全育人”等方面的专题研讨会,通过研讨使全体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能育人。另外学校还应向教师们宣扬树立“以情育人”的理念,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到可亲、可近、可信,达到容纳、融洽的效果。“以情育人”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到处都能体会到真情、关爱,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中得到启迪、熏陶、感染,促使其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是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要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班主任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为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挑选责任心强,关心和爱护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可采取“班主任师徒结对制”、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水平。在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时,可以根据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是当前班主任工作的热点问题来确定研讨的中心议题,让班主任们进行交流,畅谈在这方面工作中一些想法,或是自己认为较好的处理方式;也可以请一些有相当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校内外老师来做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讲座。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了班主任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一些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的工作得到较大进展。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的同时,学校应该同时考虑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毕竟班主任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岗位而言是琐碎而繁杂的,所以在学校中营造人人争做班主任,人人做好班主任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导向工作。例如:在考核、评先和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工作突出的班主任教师,同时逐步提高班主任的待遇。

课堂永远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任课教师是德育队伍的基本力量,所以学校还应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要抓住学科教育的主渠道,树立以德育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二、抓养成教育,促进规范逐步提升。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水滴石穿,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及时发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纠正,往往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具体,收效也更为明显,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而在实际的教育工程中怎样避免枯燥繁琐的说教,化无趣为有趣,化无聊为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方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可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㈠开展行为规范强化月。每学期的开学阶段,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通常是学生们行为规范方面最松散的时候,而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强化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学校可将开学的第一个月命名为“行为习惯强化月”,让学生在班主任的 带领下,利用晨谈课、班队课的时间重新温习《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并实行每周几条的强化落实;也可利用黑板报或班级一角专门开辟行为规范教育区,对20条的行为规范具体化,制定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温馨提示等栏目,为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制定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做使学生能很快步入学校学习生活的正轨,达到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的良好效果。

㈡着力改革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制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评价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校的评价制度运用是否得当,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认为学校的评价制度应当从严、从细、从实。从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把关,学校可根据《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应编制出学校的一些训练常规、条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在评价时严格要求,对每一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指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即评价时,从小处着手,从 小处着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所以在评价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细小行为和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同时教师还要作好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实即扎扎实实,讲究实效,充分利用了行政值周、值周教师与值周大队委员和值周学生的督查作用,加强检查力度,开展行为规范检查,以普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及时进行小结和反馈,将问题及时呈现并进行纠正,做好及时的调控工作,改变强化重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学校的校风更趋文 明、健康。

㈢做到寓教于乐。为了让行为规范真正走入学生心中,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进行配合教育。例如分年级进行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知识竞赛、以行为规范为主题的中队观摩活动。这样不仅能展示了学生的活动成果,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行为规范教育。

㈣抓好“行规后进生”工作。任何一个班级中总归还是存在着个别的行为规范的后进生,有的“行规后进生” 在班主任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后,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那么如何来抓好这些“行规后进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这些学生能跟上集体的步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也是做为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行规后进生”既然在班级中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我认为学校可以将他们集中在一起,专门开设一个学习行为习惯的地方,用于帮助那些在行为规范上特别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个场所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的一些优质资源以及学校政教处,对各班中行为规范的后进生进行强化教育,通过讲故事、说道理、上网查资料、做游戏等形式让这些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自觉规范个体行为的意识,通过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抓活动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增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从而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根据各个传统的节日(如:3月5日、3月8日、3月12日、5月1日、6月1日、9月10日、10月1日等)帮助学生开展主题周、主题月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类学生喜爱的喜闻乐见的活动,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学生的需求带学生开展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因此,学校除了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娱乐氛围,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与外校、与社会进行交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除了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以外,各个班级、各个中队也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能力得到锻炼,智慧得到启迪,充分展现了活动这一载体的优势。当然在活动的组织中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不能让他们人在心不在,那样他们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体验。

而做为活动的组织者,则要精心策划、设计、组织活动,让活动紧紧吸引学生,并且及时做好活动的小结与延伸工作,要做到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它的教育效果却是绵绵不断的。

四、抓家校合力,形成联合教育阵线。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将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江泽民同志就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所以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家校形成的教育“合力”,对他们的影响比光来自学校的要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也最容易、最大,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就得转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现在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受到了来自家庭方方面面娇宠,性格、脾气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而家长们也觉得理所当然,在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方面比较忽视,产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扭转这种情况,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为家长们做这方面的讲座,或进行家长之间的交流互通,通过各种形式转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家庭道德教育,从而形成家校合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6.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六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陈连俊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展课内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德育针对性

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 也有赖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 教师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努力按照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去加以教育引导, 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自觉行动。

同初中生情绪易激动、易感染、易表现,情绪的延续时间短等等心理特征相比,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明显不同。高中阶段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且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和调节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高中生初步从具体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理卫生和遗传学知识时,会感受到某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这样的思想熏陶,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的生理学基础。这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得多﹗

2.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知识点

新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德育目标,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相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和爱国主义等。分别简述如下:

2.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都是辩证发生的。教材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极多。如新陈代谢本身是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的矛盾运动,是个体生存、发育的基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又如生物与环境之间、遗传与变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在细胞代谢、增殖基础上实现的个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经遗传、变异而实现的生物进化,都可归结为生命物质一定规律的变化。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着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2科学价值观的渗透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深刻且广泛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生物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具体知识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结合 “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达尔文进化理论”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结合中外著名生物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启迪学生把立大志与踏实刻苦的学风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走成才之路。还应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应用,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利用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如花卉、食用菌、果树载培、果酒果醋制作等进上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观。

2.3生态学观点的渗透

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教学内容中,着重论述了有关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渗透,有益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科学观。如通过讲述生态系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而阐明生物必须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人类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4法制观念的渗透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2.5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利用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有关内容向青少年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却有高等植物近3万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有占世界总数13%的鸟类和占世界总数10%的陆栖脊椎动物资源。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现有5亿多亩茶园,号称世界第一。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唐朝发明的淡水混合放养技术到今天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并被广泛使用。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0年11月28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1997年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培育出了5只转基因羊,其中一只奶山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堪称血友病病人救星的药物蛋白,即有活性的人凝血第九因子。这是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山羊。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科学家黄淑帧教授等首创的转基因羊研制新路线,将使人类用新技术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变成现实。我国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时占了1%的份额,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事事皆育人,德育不仅只限于课内,还应拓宽渠道,多途径进行渗透。

3.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日常接触或感受到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如回收废旧电池,节约利用 水资源,调查空气中粉尘情况,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白色污染等,积极引导学生生态观、环境价值观、资源观、法制观的建立。

3.3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活动: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结合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很多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们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结合“环境日”、“地球日”、“地球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等知识讲座;结合学科竞赛,开展“生物环境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墙报、刊板等开展“环保法律展览知识”“现代生物技术成就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3.4开展向“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结合班级每天涌现出的“好人好事”,适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这些“先进个人”的事迹。从而明是非、知荣辱。我还开展了“我为班级和他人每天做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小事从我做起”。我还编写了班级“八荣八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我行我素为耻;以讲究卫生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以爱班如家为荣,以破坏公物为耻;以认真听讲为荣,以玩小动作为耻;以独立作业为荣,以抄袭舞弊为耻;以不耻下问为荣,以不懂装懂为耻;以进取向上为荣,以自甘落后为耻;以合作互助为荣,以自私蛮横为耻.),张贴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每天能看看,检查自己的行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7.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 是保证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德育进行的过程中, 学生才是德育教学的主体, 若是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 根本无法保障德育的效果。所以老师在展开德育的时候, 必须注意和学生的互动, 改变以往那种进行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式, 尽量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的时候多讲一些真实的例子, 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兴趣, 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感悟和道德素养, 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

想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最重要的便是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 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应该走下讲台, 和学生平等的进行生活化的对话, 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更好的体现出自然、轻松以及民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才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和老师交流, 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必须努力避免两种倾向的出现, 首先是, 德育的时候, 老师不能够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 让学生对道德习题进行解析, 老师只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一定的评判, 并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必须注意老师的观点, 这样是无法真正的起达到德育的目的的。还有一种倾向是, 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放任自流, 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 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思想混乱, 并且也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小学时期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老师这样进行德育教学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将德育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小学生存在好奇心比较强的情况, 特别是对于自己的生活则更加的好奇。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改变德育比较空泛的情况, 将其具象化真实化, 并且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除了生活中的实例, 老师还可以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讲给学生听, 在进行举例的时候应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并且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 还必须注意现在德育中存在的不足, 并且针对那些不足找出适合的方法进行改进, 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进行德育活动开展的时候, 有必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合作探究对于小学德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自身存在能力、认知和知识比较缺乏的情况, 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必须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德育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更好的吸取别人的优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教学活动中, 使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通过群体的方式展开德育活动, 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并且学生之间说的例子也大都是生活中的, 能够提高德育例子的真实性, 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道德水平。

三、对德育进行新的策略创新

根据时代的需求, 想要保证德育的效果, 创新已经成了一个必要的手段。此处的创新, 主要是指对以往的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个性化发展, 提高学生进行道德选择方面的能力, 在进行德育活动教学的时候, 老师必须充分分析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 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选择, 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求异和质疑, 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进行教学创新,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保证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老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让学生进行选择, 多方面的去思考一个现实中的问题或者事物, 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所以, 根据需要,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必须打破以往德育的模式, 多方面的评判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 让学生更多的思考, 进行思维上的创新, 不断地激发出自身的潜力。

现在很多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 比较注重学生的集合思维, 而忽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属于自己的个性。老师在德育教学的时候, 必须让学生多进行思考, 多发问, 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答, 而老师在评判学生的想法的时候也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绝不能草率, 因为老师草率的评价很可能会打击到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

结语:

在进行德育的时候, 老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不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情况下, 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老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 必须按照多真少伪的原则进行, 根据实际的需要, 创设意境,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不断提高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 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 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时候, 人们也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德育对于人的一生都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能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怎样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开展的时候, 将什么作为德育的出发点, 多真少伪的进行德育教学, 是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关注的问题。现在学校对于德育的投资在不断的增加, 可是效果却不甚明显, 这要求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 出发点必须正确, 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 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小学,出发点,活动

参考文献

8.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05-02

“模型思想”在2011年的新课标中被列入“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尽管之前的课标实验稿“教学建议”中曾提到过“建立模型”一词,但无论是其表义的深度锐度,还是在该次课程标准中所占的分量,都没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新课标提出后,以往在大学才有的数学建模被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数学模型思想”“中小学数学建模”“模型思想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渗透”等作品频出,许多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加入到这个阵营中来。在赏读了多篇文章后,笔者产生了几点思考,现将它们罗列出来,与教师们共同探讨。

一、对数学模型、模型思想等含义的领会有过度泛化之嫌

张奠宙教授认为,“广义地讲,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做数学模型。但是,按通行的比较狭义的解释,只有那些反映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和数学关系结构才叫做数学模型”。新课标解读对数学模型的定义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一些作者往往广义地理解数学模型的含义,即把小学数学中出现的符号、字母、代数式、定义等统统归并到小学数学的模型之中,形成“草木皆兵”的状况。数学模型含义的过度泛化使小学数学的所有知识点都被认为是数学模型,非但没有体现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优势,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走了以前的“老路”。诚然,与高等数学的全抽象相比,小学数学的教学借助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浅显简单,但它却是数学知识的根基,更加接地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应有“数模只应大学有”的观念,更不要将数学模型束之高阁。笔者建议各个学校以数学教研组为单位,利用几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将各个老师总结出来的所教年级的数学模型进行汇总、研讨,最后将汇总的小学数学所有年段的数学模型整理成册,派发给每一位数学教师,安排其进行研读学习。通过这样形式的学习,教师可以了解小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内容,渐渐深入领会数学模型含义,这对授课中更好地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大有裨益。

二、未能弄清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缘由

数学家林群认为:“数学是个继承的学问,最主要的部分是小学的数学,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初等数学研究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要把变化的东西变成不变的东西,再利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去研究,所以中小学数学太重要了。”初等数学中固定不变的东西,数学模型当仁不让地占有其中的重要地位。王永春教授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梳理了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模型的各个部分:数的表示、数的运算、运算定律、方程、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的公式及统计与概率中的图表、可能性。这些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呈现出高度的抽象性,它们便是初等数学中最深的内核,也是数学体系中的地基、骨架,地基不稳、房屋倒塌,骨头散架、身体瘫痪,数学的基础夯实,更高级别的学习也就更加游刃有余。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在数学和生活之间进行有机互通,并能够将数学模型主动同生活有机联系和有效组合;同时,学生在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运算、定律、数量关系,能够自然而然地应用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当然,要达到后者的水平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渗透,更需要学生在知识的不断学习中不断领悟。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剪手中的长方体几何模型,看到其展开图,在观察各个面面积的关系和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之后,再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这样,学生就会把每个面分别加起来,或是相对的面为一组,亦或是把相连的三个面当做一组来计算……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尔后,通过小组讨论来决定优劣,将大多数同学认同为优的模型作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这个模型试着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如“生活—抽象—分析—建模—求解—应用”看似繁杂的建模步骤全盘蕴含于刚才的课例之中。当然,小学课程中有不少这样的课例,有待同仁耐心钻研、仔细揣摩。

三、模型思想最好要“讲出来”

“模型”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模式,样式”“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体”“模子”等。提到模型我们可以联想到“模式”“标准”“套路”等与其表义相近的词。当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要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议论文,第一直觉就是要写论点、论据、论证;答应用题,想到的是设、列、解、答。这都是相应的“套路”。模型可以规范“数学王国”的方方面面,数学中有如枝杈般的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健全,归纳、演绎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教师讲到公式、定律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是需要记忆的知识或者在无意记忆中已经识记了,接着再指导学生当堂根据公式、定律做练习,课后再根据课上学习的知识点完成作业。在学生的头脑中大多没有意识到同样的公式、定律换到其他情境也可以用,更没有认识到今天学的内容结合上一个月前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们不光要渗透模型思想,而且要告诉学生“模型”二字,让他们试图去体会数学模型的含义与作用,也可以用前述的同义词来解释。这样培养,当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贯通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看似比较难的问题。

四、“新瓶装旧酒”要不得

新课改带来了“模型思想”,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紧跟其脚步,纷纷做上了“模型”的文章。其中,不难发现,不少作者将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片段换了“模型思想”的“包装”。有些例子我们品读起来着实上佳,看后觉得受益匪浅,但有些则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其实,我们在之前的教学中也曾默默地渗透着模型思想,只是因为课标没有形成文字,所以我们的教学行为、策略常常是自发而又盲目的。现在我们有必要把自己认为与模型思想有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展现出来,与他人交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要善于总结一些模型,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有效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归一问题”: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学生在“阅读与理解”这一环节,首先想到如何用一些事物来代替碗,有的同学想到要用笔来代替,有的是用符号,这便是一个渗透模型思想的一个绝佳的机会,不同的物品或符号都可以表示数量“3”,即数的模型,每个数字都有其在特定情形下表明的意义,这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中的基础。在“分析与解答”这个环节,学生在之前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列算式并解答。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用逆推的方式来检验,并且给学生出示如“百货商店阿姨今天卖了3块香皂,收入18元。如果她卖了8块香皂,收入多少钱?”之类的变式问题,先变情境,尔后情境与数值一起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可以领悟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感受到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渗透建模,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精髓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模型思想贯穿于其他九大核心概念之中,更横跨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体系之上,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不但可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还能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新的数学思考,使师生均受益。

9.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九

有关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较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小学数学的知识的难度在经过几次改编之后都降低了很多,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上,将知识在纵向上的深度要求转变到了对知识的横向思维发展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古乐福特的学说,发散思维,是以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为依据,不拘泥常规、常法、而善变、开拓,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观察思考、想象和探求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

计算机发展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会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得多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等课的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的作用,丰富课堂,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演示所揭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过文字看影象又从现象看本质,在教学手段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符合要求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充分使用的过程中及得到的效果来看,它又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将计算机的功用提得太高,依赖性过大,有画蛇添足之嫌。

计算机进入了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恰当的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计算机在教学应用的发展过程来看,教师都是在经过业余培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的用为练习来用时,花哨的图片、噪杂的声效,这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正因为如此,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的,没有章法。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即定的数学规则法则。它的逻辑性、流畅性、目的性都要求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在计算机在这方面的`应用之中,就只是为了解决在某一个难点上突出它的强大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和计算机,相信如果是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只会降低计算机的功用,出现蛇画添足可笑场面。

出于对于学科和负责,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充分考虑到手段的使用。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的展现事物的本质而受到青睐,那么在有关低年级数的认识,行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几何图形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等上都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上将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就会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流程过于僵硬,不利于课堂的多变性。

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备好课再步入课堂,

10.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十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或的学科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与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治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士比亚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既法治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写出心得体会,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老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叙述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画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以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问题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他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治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由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1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国情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教育、人口、民族、军事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

首先,可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高中地理教材中中国“丰富多彩的森林树种”,“品种齐全、配套较好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富饶珍奇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等,教师讲深讲透这些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之情。

其次,可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可耕地面积却很少,仅相当于印度的31%,美国的0.5%,用这样少的耕地,解决了十多亿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能不算是个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战争的废墟上进行的。建国后,西方国家联合封锁、扼杀我们。为保家卫国,我们还必须拿出巨大财力发展国防。这是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基点,我们既不能用我国目前的人均生产总值、生活水平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也不能与人口基数比我们小得多,且得到巨大外部援助的亚洲“四小龙”相比。这样分析,便可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再次,用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过去,一谈到国情,人们往往想到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其实,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固然居世界前列,是个资源“大国”,但是如果从人均占有资源数量来看,又是个资源“小国”,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人均意识”和“忧患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与能源的供应将捉襟见肘,日益短缺。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向地壳深处和广阔的海洋要资源、要能源,并把开发海洋资源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忧患意识,促使学生逐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确立报国之志。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发展变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等,都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酸雨肆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讨论我国内蒙古形成最大奶牛带的主要原因,以及其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出现的后果,国家应该应采取哪些措施等。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

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

尽管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没有具体的法制教育要求,在过关考试、升学考试中也没有具体的法制教育内容,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却十分必要。

众所周知,当前,国家治理环境的力度已经加大,改进种植制度、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土地荒漠化、治理沙尘暴、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 而这些问题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还需加强法制教育,运用法律、法规手段。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如在讲城市化章节内容时,免不了要涉及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社会秩序紊乱等方面作答。市区学校的学生对身边的这些问题并不陌生,基本都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此时,教师应换个角度,可从法律、法规的方面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制定法律的原因,又能培养他们守法、护法的意识。

也可结合教材,创设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情境。如学习“海洋地理”中有关专属经济区、领海问题,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等内容时,可以利用视频材料,介绍中、日在钓鱼岛上的争端,让学生学会运用海洋法公约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还可在案例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教育。如在学习地理选修“环境保护”中有关环境管理章节时,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课本中法律管理的内容,如污染排放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然后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案例,验证法律管理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在社团建设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篇十二

一.创设民主的环境, 培养社员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强调:“天生其人必有才, 天生其才必有用”。作为既是辅导员又是社团的指导老师的我, 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从说教者变为引导者, 建立民主、和谐的交往模式, 放手社员们去把事情办好, 从而施展全部热情和才华去培养和造就一个个富有自信的人。

(一) 民主竞争社团干部, 树立“我能行”的意识

每学年的开始, 我们的社团都会换届。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少先队大队部发动、二年级以上的队员们写申请加入社团、经社团辅导老师和社团干部筛选出新的社团成员、民主竞争新一届社团干部:团长和理事等。

在社团的管理中, 我们特别注重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 鼓励全员参与,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信能力, 让社员们以小主人的状态置身于这个“优秀”的团体中。通过民主竞争社团干部, 可以使社员们明确自己的自主权利, 积极参与竞争, 争当一名优秀的社团干部;每一个社员都能行使自主权利投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社团干部。

(二) 尊重创作的设想, 还自主意识

社团是他们发挥创意的天堂, 如果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而剥削了他们最原始的愿望, 那我们就残杀了社员们最珍贵的东西:创意。如果是这样, 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所以不管是否参加大型的手抄报比赛, 我们的宗旨也只有一个:尊重孩子的个性, 不用大人的眼光去看他们办的报纸, 不用大人的色彩去涂抹他们单纯的心灵。就拿2008年的办报经历来说吧!那一年办报2008年番禺区编报大赛的主题是:迎亚运·创文明·树新风。当拿到参赛方案后, 我就召集队报特色社团的队员们一起讨论, 应该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设计编排。没想到叫大家回家再想想后, 回来的结果是:这段时间播出的创文广告 (1、“鱼水相融”2、“勇者无惧3、“公”字广告) 很有意思, 大家都决定用这个作为报纸的一个栏目。看到了孩子们一脸的执着, 我知道我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意。几经波折, 我找到了番禺电视台广告部的人, 找来了这几个广告, 最后以“创文广告的启示”一文编排在手抄报上。

二.建立心理激励机制, 锻炼社员吃苦耐劳的精神

心理激励, 实质是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强化人们的动力, 改进人的行为, 增强人的内驱力, 使人朝着集体组织目标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心理激励有助于社员们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 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良好的舞台激情”。

办一张优秀的手抄报要经过搜集资料 (文字、图片) 、设计排版、合作编写等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如果社员们没有坚持的精神是不可能办好一份手抄报的。然而社员们都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 他们的荣誉感很强烈。我们就抓住这一点, 先让他们尝尝“甜头”。

一批一批的老社员的“丰功伟绩”不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吗?我把老社员请来向新社员介绍自己的奋斗经验和分享累累的硕果, 让新社员先从心理上获得初次的模糊的成就感。接着, 我们以每学期开展“阅读手抄报”为契机, 让新社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创编的手抄报参加学校的评比。当然, 有老师的辅助一定能在其它同学面前遥遥领先的。那么, 他们就真正获得了心理上的真实的成就感了。

当然, 在社员们心理已经奠定一定的动力的基础后, 我们也得向社员们灌输办手抄报不光是为了“拿奖”这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他们这群相对优秀的少先队员, 我们也应该从严要求。“响鼓也需重锤”, 使他们明白慢慢明白“付出才会有收获”这个道理, 不怕苦、不怕累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当中。

三.通过宽容艺术情感的传递,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 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 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 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 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

社团中有一位六年级的男生, 自从与校外一名初中生为伴以后, 性情发生了大变:父母说他不听, 老是晚上出街, 白天上网打游戏;老师认为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跟以前守纪律、有爱心、关心老师的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正因为这样, 老师老是喋喋不休地说他以前如何的好, 现在变了。这学生对父母和老师采取的办法都一样:沉默, 有时还会嬉皮笑脸, 外表倔强自负的他, 内心却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 所以有一种对抗的心理。

当人人都认为他已经学得很坏, 无可救药的时候, 社团中的另一位老师知道他一向画画不错, 也是一个手抄报的爱好者。后来经咱们讨论后, 我们就以辅导老师的身份邀请他加入我们的队报特色社团。刚开始, 他很莫名其妙, 但是我们为他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现在有一个“迎亚运”手抄报大赛, 但是要求是以往从来没有参加地比赛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 我们认为你是最适合的:画画好, 也很有创意, 最重要是你以前办的手抄报也很有特色, 希望你珍惜这个机会。他还是一脸沉默, 头也不抬, 好像老是想不通老师为什么要选他参加这个比赛似的。

不作声也就是不反抗了!我们也就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培训他。

整个培训的过程中, 我们当作不知道他已经变了, 好像对其它社员一样地要求他, 并友好地跟他开玩笑。当他有时候借故不来参加培训, 我们也不追究他, 因为我们知道, 如果对他采用无的放矢的批评或劈头盖脸的责骂是无济于事的, 反而会令他更加反感。这个后果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我反而为他找理由:“你应该是忙着回家搜集资料吧!”“应该是家里的小卖部太忙要你去帮忙吧?”他不是一块石头, 怎么会不知道老师在原谅他呢?我相信他的心还是善良的, 只是由于太多人对他的态度变了, 致使他更有叛逆感而已。慢慢地, 他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 和我们的距离也近了。从此以后, 他的进步越来越大:喜欢跟同学谈话了, 不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有事也坦白地向老师请假, 即使理由不充分。这让我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可以减少一份学生对教师的生疏与惧怕, 增添一分师生间的期望与信赖, 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注意角色的转换, 在社团建设中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 以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 在社团中形成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氛围, 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独特的火把, 那么队报特色社团这片沃土才能开出更健康、更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乐在民主育人中》魏书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1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十三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性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能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现阶段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是不断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育德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其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加需要承担对小学生的育德工作。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均未成型,此时的育德至关重要。小学语文作为一大主科,其特点是涉猎广泛、形式多样、课堂内容生动,对小学生的育德是更为合适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为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育德。

1结合小学生的个性,打好育德教育基础

面对拥有活泼性格,心灵纯洁,以及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的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特点对其进行育德。同时也需要做到不能有“填鸭式”又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小学生对品德有着全新的认知。每一名小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针对这些不同的学情设计最为适宜的育德内容,以此促进小学生品德的提高。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同学去过美丽险峻的狼牙山吗?”“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狼牙山是什么样的呢?”“五位战士能否像奥特曼一样打败敌人呢?”这些有趣味性的小问题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联想。在解析课文时,对主人公神态和语言等句子就有着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斩钉截铁”“同志们!用石头砸!”“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语句简洁而坚决,在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后结合文章的语句分析,心灵纯洁的小学生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让小学生学习了舍己为国的情怀、热爱祖国的思想,更加明白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

2结合写作教学,以文鉴人

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有着显著的特点,表述方式简单,写作基本没有技巧,直诉其事,但主要内容的表达也是和自生的思想契合的,感情真挚。因此,合理的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小学生清楚的认知真善美,并以真善美为骨架、以自己的思想为血肉、以故事内容为表皮来完成一篇作文,这样的文章是鲜活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可谓一举双得。写作周记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没有任何框架,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时所见、所想、所做的事情都记录上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它了解小学生的境况,对于周记里好的事物进行发扬,对“有欠缺的内容”加以评论并辅助修改。

3结合课文教学,以榜样树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人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也可以作为一面旗帜,学习其优秀的品德以此来树立标杆,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4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育德

小学语文课中的语言故事是精挑细选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短小易懂。例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什么叫虚荣,什么叫狡猾,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虚荣的代价,狡猾的可恶;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中,小松树一开始的骄傲自大,被风伯伯批评后的惭愧,以及大松树的谦逊都可以很好地感化小学生的心灵。寓言故事的教学是轻松的,但意义是重大的,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寓言故事的本质是寓意的表达,通过故事表达寓意,在这一解读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观念和态度,也从学生的理解和反思中促进了学生精神的自我成长。对寓言故事的解析也是育德的有效手段。

5?Y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育人的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具有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特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影响其一生。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此阶段对小学生育德的重要性,并结合其性格特点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寓言故事、日常写作等教学内容提高其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渗透德育。如何渗透德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4.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四

陈庄

教师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课程的知识往往具有双重乃至多重价值,即以显性的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着诸如探索的方法和策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隐性的知识恰恰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自然的、不可或缺的。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呢?

一、领悟教材隐含的德育资源,适时渗透德育

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样离不开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数学知识中的内涵,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适时渗透德育。如《比和比的应用》的教学。教材中用杨利伟在飞船里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引入。如果单单进行国旗的长和宽的比的关系教学,那就忽视了教材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处理:

1.出示情景图,得出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96∶64。2.比的概念教学。

3.练习,写出下列五种尺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长和宽的比。(这些练习既巩固了比的意义,又引入德育元素,更为以后“比的应用”“比的性质”乃至“比例”埋下伏笔。)

4.你知道带上飞船的国旗为什么只有这么大?(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二、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社会热点渗透德育

教材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热点具有时效性,却又是德育的好材料,所以在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合理组织教材,恰当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导入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如四年级的行程问题中,课本安排的是:根据特快列车和普通列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计算路程。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以钓鱼岛保钓运动为内容进行引入:保钓人士乘渔船去钓鱼岛宣誓主权,渔船平均每小时行20千米,约行了18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首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每小时行20千米,这“20千米”表示什么?怎么求路程?接着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思考保钓人士为什么去钓鱼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懂得虽然钓鱼岛远离中国内陆,但也是祖国的领土,决不容忍任何势力侵犯,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领土。这样,在小结时就自然地渗透了德育。

2.在数学活动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近几年来雾霾天气天数进行数据整理,或者通过对PM2.5的了解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环保教育也就水到渠成。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光盘行动”中调查粮食浪费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庭垃圾数量调查活动等等。

3.在练习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如教学“时间计算”后的练习时,我让学生计算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遇难同胞纪念日为每年的12月13日。到2013年12月13日()周年的纪念日。

三、领悟评价的导向功能,渗透德育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是渗透德育最有利的方法,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把学生的良好意志品格、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作为评价目标。因此,评价中要采用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质疑问难。不能用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一言带过。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出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其中一位学生站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同学们笑了。而这位学生红着脸低下头,因为他剪的与其他同学不同。接着教师举起这名学生作品说:这有点像裤子,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那被剪后剩下那长方形纸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呢?全班学生望着老师手中那名学生的作品,点头赞同。教师微笑着说:虽然衣服变模样了,但是这位同学让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剪法,找到了另外一条对称轴。这样的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之前红着脸的学生现在拿着“佳作”开心地回到座位。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更加重要,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免造成“德育伤害”。

15.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篇十五

1. 有效利用语文教材

目前, 正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 每个单元均有特定的主题, 蕴藏道德理念。语文教师应有效利用语文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藏的道德思想, 参照德育任务, 合理设计教学步骤, 适当融合教材,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在此过程中, 在有效融合教学活动和德育渗透时, 还不应耽误教书育人工作。[1]例如, 教材中的感受自然主题, 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 还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大自然景色, 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观察, 积极探索。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明确主题思想, 并依据主题思想, 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进而在无形之中渗透德育。

2.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

(1) 在朗读练习过程渗透德育。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朗读, 学生可深入体会文章内涵及文章情感, 接受思想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 朗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朗读并不等同于机械阅读, 应将借助内部语言理解文章语句, 将作者思想转换成自己的思想。在日常朗读练习中, 教师应合理渗透德育。

(2) 在字词学习过程渗透德育。在小学阶段, 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从字形中挖掘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效结合汉字识别和写字教学, 使学生慢慢领悟做人道理, 团结友爱。例如, “乳”这个汉字, 首先讲述该汉字的历史, 在甲骨文中犹如手抱婴儿哺育, 然后进行拓展, 让学生联想到妈妈生育孩子时的辛劳和妈妈的伟大,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不仅能深刻记忆写法, 并且对母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孝顺父母。

(3) 在文章阅读过程渗透德育。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开展精彩有趣的阅读活动,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性格特征, 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2]同时, 不能盲目地阅读, 应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合理选择阅读书目。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推荐适当的读物, 列出合理的书目, 并注重指导, 以此来刺激阅读欲望, 提高阅读积极性。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注重赏析和评价,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内涵和情感, 明确中心思想, 深入挖掘社会意义, 从中受益, 提高思想觉悟。

(4) 在作文练习过程渗透德育。作文练习是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并不需要设定特定的写作模式, 在写作数量和篇幅上并没有具体要求, 只要具备生活经历和写作欲望便可, 并及时批改学生作品。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体验生活, 注重德育渗透。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边事物, 并以此为素材, 这不仅有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 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坚持写日记, 也有利于德育渗透, 大部分学生在日记中均会批判社会中丑陋现象, 赞扬美好的一面, 通过写日记, 完成自我教育。作文涵盖较多的内容, 也是思维创作的具体表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吐露真情, 忌讳胡编乱造。

3. 加强课外实践

在渗透德育时, 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 知识源自实践活动, 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应紧密结合课内教学, 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 从整体层面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将德育全面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另外, 实践活动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选取正面案例,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培养道德品质。

4.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师应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有效渗透德育, 可在语文课堂上播放视频或者多媒体课件等,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以此来感染更多的学生,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 教师还应意识到现代教学工具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不应夸大现代教学工具的作用。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组成部分, 不仅肩负着传授理论知识的重任, 还负责教书育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应高度重视德育,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摘要: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特点, 有效渗透德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明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科学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杜飞, 徐英芝.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11) .

16.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德育理念;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隔代教育的日渐普遍和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行为日渐泛滥,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德育教学总是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到学校后也难以服从教师管教,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对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品行等。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传统的教材而言,具有更强的人文素养和较为丰富的德育思想。它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德育理念的渗透点,如此才能保证语文课堂上德育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和德育教学相关的篇章,并挑选其中的重点词句加以剖析和领悟,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德育思想的渗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为了渗透德育思想而讲解课文,这样将容易陷入另一个教学误区,使课文失去本身的艺术美和文学美。

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林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领略课文的思想感情时获得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如学习课文的第2小节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出文章中关于大兴安岭“看不完”和“看不厌”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自主领悟课文第2小节中的“多”和“温柔”等词语及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所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而学习课文的第3~5小节时,教师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小节进行背诵,让学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领悟林海的美丽景致,以及思考如此诱人的景色能够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情感冲击?

二、优化教学过程,扩大德育思想的渗透面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既分散又丰富,为了保证德育理念有效地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扩大德育思想的渗透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本的感染力,同时又能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价值。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和德育教学之中。尤其是在解读课文题目时,教师应该注意抓住课文题目中的题眼,以揭示课题的内涵。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文的环节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德育思想的领悟,通过朗读和肢体表演的方式,来接受文章对自身的教化和启迪心智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为了凸显出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进而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如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扮演母亲和“我”,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出来,同时也认真揣摩他们的说话语气。通过这种体验情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强烈情感。这比语文课堂上单纯讲解小学生应该如何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积极性,也能保障德育思想的有效渗透。

三、塑造德育形象,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很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时,也应该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正如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比任何教科书和道德宣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强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时,也应该注重对自身业务素养的提高,塑造品性高尚的良师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愈发坚定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决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知、情、义、行的充分结合。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知识的讲解,也不能表现为单纯的情感宣泄或者牵强附会式的说教上。在实施具体的德育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将德育渗透和语文学科的文本教学有效衔接起来,确保德育素材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契合程度。

参考文献:

[1]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中),2011(2).

17.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探索论文 篇十七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教育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是现代化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亲身感情和体会教材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让学生提前预习过课文后,在课堂开始我首先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烧杀抢掠,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任意存坏,毁掉。最后为了销毁罪证,用一把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把圆明园毁掉。视频播放完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满腔热血,义愤填膺,见解不一:”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就这样被毁,优秀的建筑园林艺术被烧,太可惜了。”“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不受外敌欺负,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宝贝和人民。”“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毁掉圆明园,太可恶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育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发展与兴衰,匹夫有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化,让”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再成为一句口号,而成了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二、在互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互动是落实德育内容的关键。课堂互动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智慧和教学教学智慧的碰撞,生成德育渗透点,拓展和提升教材的知识点。在课堂互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于教学对于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和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和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来寻找课文的德育渗透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我是围绕“诚信”来展开教学的。小鸟答应大树要唱歌给他听,第二年回来的时候树不见了,然后小鸟就千辛万苦的去寻找好朋友树。通过对文本的诠释与理解,重点讲述小鸟重视承诺的事。让学生知道”做人当一诺千金“,”诚信是立身之本“,“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等道理。不但有效达成了文本的价值,也使德育教育渗透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三、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情感所支配,而语文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思想教育要有机的渗透的在知识教学之中。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祖国山河秀美的文章,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如《鸟的天堂》通过语言的细致描绘,为学生展开了一幅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让学生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到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也有反映人们对事业对理想的崇高追求的思想境界的许多佳作,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如,五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老班长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强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教导这一篇文章时,我除了抓住文章文章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班长的崇高精神世界外,重点指导学生进入老班长的角色进行朗读,去体会老班长的话,以及壮烈牺牲的光辉场面。很多学生在读到老班长临死前所说的话时,不禁语带哽咽,甚至掉下了眼泪。可见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已牢牢屹立在学生的心间,深深的感染着孩子们,并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和抉择中影响着孩子们。

四、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18.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篇十八

摘要:面对教改新形势,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特别在教学观念方面,只有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才能让学生吃好、吃饱,消化吸收,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减负增效所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减负增效课堂效率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思想,已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如何真正落实“减负增效”?一直是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既要减负,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得到发展。要真正落实“减负增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现就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减负增效谈两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减负增效”的必要条件。语言是树叶,行动是果实。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要“减负”,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1、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明白他的职责不是照本宣科地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清楚,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而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及 “问题”解决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使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变“学会”为“会学”。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如: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同一道数学题,学生哪怕做对了,还要让他重复“做”三遍五遍。老师不厌其烦,学生却心烦,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重复的、不必要的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如果我们产生职业倦怠,沉溺于玩乐,知识得不到更新,教育教学手段老化,课堂教学枯燥必然乏味,学生对其课堂教学将会失去兴趣。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长流水。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教研活动,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另外教师也要善于向外“借力”,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将他人的闪光点融入自己的课堂。如教师可以通过听同行的课来取长补短。或者参与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商榷,这样比一个人冥思苦想有效得多,这能使教学少走弯路。

3、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观。

传统以来,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就是得听老师的话,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只是机械接受信息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事实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只是起跑线不同罢了,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会尊重学生,自觉地把着力点放在科学的教和指导学生会学上来。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负增效”的保证。

“提高课堂效率”能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减负增效的保证。要提高课堂效率,重点从备好课和上好课两个方面突破。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就清晰可见,教学目标就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二)、教师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漫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因此,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常规组织教学,通过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上课要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任何事情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低年级的语文课,大多以浅近的童话、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为主,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有机结合,因材施教,融汇贯通。像《要下雨了》、《比尾巴》等课文适宜用表演、游戏的方法教学,像《春雨的色彩》的课文适宜用多媒体把音乐、画面等引入课堂,像《四个太阳》的课文,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画一画。

第三、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例如:教师上课上得很认真,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认真听讲,有何效率可言?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听课很重要。学生要学会听课,可从“五心”入手:一要专心,要求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动脑思考。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听完话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要有独到的见解。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盲从,能有选择地接受。

第四、当堂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课后做作业,学生虽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抄抄了事,教师批改后不能反馈到真实信息,学生也没有起到巩固练习作用,课后作业成了一道虚设的工程。为了真正地能反馈到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为了真正地减负增效,教师应尽量留一些课堂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同时察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课堂上完成作业后,课外就可以少布置或布置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学生没有那种课业负担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再学习、再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算哪里。若没有完成一堂课该完成的内容,就随意延长授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来完成,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优化原则,也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以上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因此,备好课、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保证。

上一篇:幼儿数字谜语及答案下一篇:检验批验收原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