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共16篇)
1.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一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摘要: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中一年级师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学习上有不适应感,甚至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出现成绩滑坡。笔者在多年高一化学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学组织、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一、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复杂多样。但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容量就大为增加,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就必然会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没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过大的现象
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等。有不少理解型知识点,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理解掌握的。如:燃料、材料、食盐、金属的活动顺序等知识点。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奥秘,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本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可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做是一门“必须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应付升中考试。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4、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尽管中学化学教学全程贯穿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但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尤为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在科学化的基础上,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并能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5、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
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举例如下:
(1)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这些内容由于在初高中时所涉理论不一致,或者解决思路不一,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氧基础上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概念形象易学但不全面科学,适合初中生接受特点,而在高中阶段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理论观点,需要将不同的观点进行优缺点比较,以理服人。再如,初中学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来,而高中学了金属钠的性质后要求学生明确钾、钙、钠等金属由于性质非常活泼,不满足此规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铜单质,而是析出氢氧化铜沉淀。
(2)新课标的初中教材内容没有出现,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电离的概念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3)初中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差距越来越大,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在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实践与对策
针对上述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1.要注重初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
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瓶颈所在。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2.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衔接教材内容。高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如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无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初中教材中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而在化学必修1第三章学氧化铝、氢氧化铝时出现了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4.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高中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和拓展,这些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所以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①坚持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如: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②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将各专题内、各专题间的各个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久而久之,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高一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习惯,从细节想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其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自觉预习、自主探究、主动提问、做读书笔记、学习小结及问题反思等。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演示、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让学生学会对比、归纳、迁延、演绎的方法,学会在新情境、新条件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可让学生将元素之间的相似性、递变性、差异性、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碱金属和卤族单质的熔沸点递变性是相反的、钾的密度反常得低可用于钠置换出钾等等。还可以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让学生习惯于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如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装有1mol Na2O2和1mol NaHCO3的混合物,加热到300℃充分反应后求残留物的成分及物质的量”一题,可以尝试改变混合物比例,或者改变混合物的部分或全部组成物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就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也尽量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从初中学习方式融入高中学习模式。
高一年级的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科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做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引起所有中学化学教师足够的重视。
2.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二
一、物质的量与粒子种类知识的衔接
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物理量, 是联系宏观可称量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桥梁。它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 因此在以摩尔为单位时, 必须特别指明粒子种类。这就要求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等粒子的概念相当了解。在物质的量这节内容的教学前, 先补充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知识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中已删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但这些概念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授课时, 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复分解反应知识, 把酸、碱、盐、氧化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理顺, 同时对碱和盐的溶解性进行强化记忆, 对离子符号的书写进行强化训练。如将碱和盐的溶解性记忆编成口诀:钾钠硝铵盐溶水快, 硫酸盐难溶钡银钙;氯化物不溶亚汞银, 其他盐类水下沉。既方便学生记忆, 又为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改写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复习, 引出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少这一结论, 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中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不仅局限于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而且将氧化还原反应割裂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来学习。实际教学中, 笔者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入手, 让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氢气变成水是氧化反应, 氧化铜变成铜是还原反应, 自然而然地得出整个反应即高中所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很容易接受。然后让学生分析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再让学生思考引起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根本原因。此过程中可结合实例, 如通过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实验事实, 得出钠和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电子得失引起的;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实验事实, 得出氢和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电子偏移引起的, 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四、化学计算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 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关于溶液的计算, 在初中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 而在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习题中常常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计算知识的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 把握好教学难度, 循序渐进。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 先复习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并拓展相关计算, 先要求学生推导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进而理顺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阶段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简单性质、用途, 很少对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 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对各主族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作较系统的介绍时, 教师应特别注重其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比较, 同时注重学法上的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讨论等多种方式,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阶段, 注重定性分析, 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学习化学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而高中除了定性分析外, 还有定量分析, 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应全面了解初高中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 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学 衔接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65-01
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广大高中教师所重视。我认为要顺利地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有延续性和前瞻性。如果高中的化学教师对现行初中教材不熟悉,对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势必造成在教授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为使教有所依、学有所循,高中教师应对初中知识体系也做个全面的了解,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在初中已基本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哪些知识点与高中化学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或者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的等等,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例如初中化学在化学用语教学上、在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记忆与书写、常见化学反应与相应现象的表述方面要求不明确、过低或不落实,而高中教学要求的起步知识又相对较高,两者之间必然造成脱节。所以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就等于让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之前进行了一次基石加固工程。
2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其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2.1 注重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有所了解,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避免学生当“抄写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重难点,精作笔记。
2.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和学生一起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全部理解,做起作业来更能应付自如,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2.3 指导学生回顾反思
要求学生对每一次考试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作好知识的链接,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分析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考试后的收获等等。
2.4 训练学生解题技巧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运用的解题方法是比较基础的,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诱导,能更好地树立学生迎接高中化学学习的信心和激情。比如解计算题,初中化学中主要就是运用按化学方程式中不同物质的质量与各物质式量与计量数乘积列方程进行的常规方法计算,而高中化学的计算中还要求学生掌握根据物质的量列比例式、差量法、元素守恒法等解题技巧。
2.5 重视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强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调动各个感官去感受实验。首先要看,看明白课本上的实验原理,看老师的规范操作,看明显的和细微的实验现象,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其次要听,仔细听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意见,随时记下实验成败的关键点。然后就是问,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不能稀里糊涂,问老师、问同学,查找原因直至弄明白为止。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做到有效衔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学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解决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3.1 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节奏
万事开头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尤为如此。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在起跑线上就摔倒,进而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可以先开展几堂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强化化学学习中的基本知识点,再逐步进入教学。
3.2 讲清基本知识理论,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介绍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创设悬念,让学生在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方向和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正式开展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3 引导学生联想对比,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概念相当多,且概念之间很容易混淆,如果概念不清,解题时就会模棱两可,凭感觉瞎蒙。因此,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可采取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化学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抽象,比如,物质结构部分、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等等。对于这样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可采用多联想,变抽象为形象,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4 教师做好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于初中,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一切知识更加系统富有深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单元小结,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回味,即在一道题目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还应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总之,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衔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处理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才能使更多的高一学生不怕学化学,愿意学化学,进而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轻松,也才能使教师教得充满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张克静.初中化学有效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0(4):13-14.
4.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四
徐州三十五中学
王澍
2008年12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初高中化学衔接期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台阶效应”存在。我们注意到,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存在学习内容脱节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学生在刚刚开始高一化学时往往不知所措,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在现阶段开展初高中衔接期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缩短高一学生化学学习适应期,消除化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严重现象。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事物相连接”。在《新华词典》 中对衔接的释义是: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接。
所谓初高中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教学的过渡期。对于不同的学生,衔接期的长度不一,一般认为是从进入高一开始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以高一化学衔接期的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运用新课程理论,对在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概况
通过对国内有关的学术刊物(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等)、教育网站(如“中国化学课程网”、“中学化学资源网”等)和国内有关学术论文进行查阅后的分析。本人把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认为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即新课程改革前对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这一阶段研究数量少,研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强调衔接教学主要以知识衔接和教法衔接为主,学法衔接却很少涉及,衔接对策的重点是高中化学起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领域与初中的衔接问题;第二,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数是强调重视高中该如何做,而忽略初中教学对教学衔接所起的作用。
2003年至2007年前后,新课程改革实施初期(或过渡时期),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受到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作用,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标准》对教学衔接问题的影响,也考虑到原有《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对教学的牵制作用。由于各地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间有先后,因此对两者的相关比较研究出现的时间也相差很大,但特点鲜明。
2007年下半年至今,该项研究正在逐渐进入第三阶段。有江苏学者开始正视各地区中考方案和高考方案对化学教学衔接教学的直接影响作用。曾对江苏省新高考方案(2007年10月颁布)之后的学生化学学习情况作过调查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人提出以我校初高中衔接期化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课题。
三、课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对衔接理论的检索研究综述和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学的理论认识水平。
通过以徐州三十五中化学衔接期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有利于明确现阶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的重点问题,形成相应的衔接教学对策,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一年级开展衔接期的教学对策的课例分析研究,对缩短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适应期,减少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积极的实践意义。
另外,在新高考方案实施结果尘埃落定之后来对初高中衔接期的化学教学进行课例研究有着较高的时效性,也是本课题研究实际意义的体现。
四、主要研究内容
1.教育衔接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文献研究;
2.研读并比较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明确初高中化学课程培养目标和实施建议方面的差异;
3.调查研究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情况;
4.对高一衔接期的重点章节的内容进行课例分析,并形成相应教学对策; 5.如时间允许,可以尝试教学对策的实验研究。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坚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用原则。具体来说,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应衔接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学习;对高一和初三学生进行个别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衔接期学生学习情况;采用比较法,研读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采用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法对重点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教学衔接策略和建议,并进行实证研究。
六、阶段性计划及预计成果形式 阶段一:理论文献和课程标准的研读阶段,形成理论研究综述1篇(2008年11月至2008年12月)
阶段二:对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生在衔接期化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形成阶段研究报告1篇,(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阶段三:以课时为单位,对高一衔接期的重点章节的内容进行课例(案例)分析,形成教学设计或课例实录系列;(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
阶段四:探讨初高中衔接期化学教学策略和建议,并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篇。(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
阶段五:研究课题的整合和完善阶段(2009年11月至2009年12月)
七、研究的特色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衔接和教学设计理论进行研读学习,提升该课题的研究层次;
2.本研究立足笔者教育教学实际,对所在学校高一学生衔接期化学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做有的放矢的分析研究,提出具有的衔接期教学对策; 3.笔者立足所在学校实际,开展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分析。
八、可行性分析
①国内外对衔接教学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理论的研究及其教学经验的介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②本人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近年来曾尝试过多种化学教学衔接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衔接教学经验;
③我校是江苏省重点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各种条件和资源较为丰富,图书馆藏书丰富,教科研气氛较浓,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和环境上的保障; ④从2006年开始,本人在徐州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研讨。同时,知识渊博的导师们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悉心指导,我坚信本人的研究课题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九、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修订本)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6]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7] 闫蒙钢著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概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8] 刘知新 主编 吴俊明 王祖浩 著 化学教学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59-66 [9] 朱卫国 江苏08新高考方案权威解读 新语文学习2007 [10] 吴星 徐州市高三教师教学研讨会 徐州 2008年8月29日
5.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五
关注差异 注重方法――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文/王传开
摘 要:当前,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广大高中教师在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着手,谈体会与收获,以期交流,共同提高,即关注差异,有的放矢;注重方法,事半功倍。
关键词:数学教学;衔接;差异;方法
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淡化了为学生的升学而应做的必要准备。进入高中以后,其课程标准难度提高,教材内容多,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教师较难进行有效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是二者差异较大。笔者从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差异,注重方法”,努力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关注差异,有的放矢
1.知识差异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的知识点。如命题、函数概念、不等式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区别旧知识,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像等。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较低。高中数学知识面广,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延伸和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范围,但实际当中有720°和“负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又如,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
2.教学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知识浅显,教师通过精讲多练,课后作业,反复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课时减少,课外练习时间也相对减少,这样集中教学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教师又很难像初中那样督促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了。
(2)初中学生模仿做题,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也有模仿做题和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广度和难度的增加,全部模仿难能维系了,为了避免学生高分低能,思维定式,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然了。
3.自学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但凡考试涉及的题目,基本上是教师耐心的讲解和学生大量的训练,学生很少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由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题例讲解让学生去融会贯通。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学生将会一筹莫展。
二、注重方法,事半功倍
1.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贯彻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的学习和思考,践行陶行知的“在做中学”理念。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课外制作棱柱、棱锥等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形状和性质;在讲椭圆定义时,让学生画出椭圆,要比教师直接给出椭圆定义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式的教学,引发其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由三维向多维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结构。在复习中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蕴涵其中,并得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1)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纠错订正、质疑问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和反思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完题目之后,及时回顾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更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理想效果”。
(2)要夯实基础,探索规律。首先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上的,如果连最基础的知识点都不会,那还如何解决问题呢?因此学数学同样需要记忆,并且是牢固的记忆。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规律,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次错了,下次就会做了,规律是总结出来的。可以从练习、例题中实践总结,还可以从一些经典易错题中归纳总结。规律理解和掌握得多了,就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啦。
处理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推进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切入点和增长点,笔者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与落实新课标,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注差异,注重方法,有机衔接,有效发展,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2][美]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3.
6.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六
姓名:颜文彬 性别:男 职称:中二 学历:本科 单位:铜陵市第九中学 电话:1860562743
4电子邮箱:wwdywb@qq.com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升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在中间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必要性。首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方法肯定也不一样,物理的学习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衔接工作,减小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跨越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物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学习区别 衔接
正文
有不少学习物理的同学这样抱怨过: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总是一脸淡然的告诉我们:“等你们到了高中自然就学了。” 可是高中物理老师又经常一脸诧异看着我们说:“你们初中连这个都没学?!” 有些知识点是不是必须在初中学习或者高中学习?初高中物理学习难道有很明显的分界线吗?事实并非如此。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过度工作,研究如何让学生由初中物理学习自然地过度到高中物理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于高中物理而言知识体系较为独立,通常要求学生知道一个知识点而和其他知识点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缺一不可。例:第一学期所学的内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时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浅显易懂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而且涉及到速度计算只需计算大小,方向只在一维坐标中考虑;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矢量这一全新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计算都有一定的难度,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动力学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学习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学习则注重定量分析。我们都知道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例如对于能量守恒,初中只讲能量守恒不要求计算,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能量守恒中的机械能守恒,要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机械能守恒计算速度或者位移等等。
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区别决定了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学习会产生一个明显的较难跨越的台阶。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我的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飞跃。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了解到抽象理解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思维到复杂多变的逻辑推理思维(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度。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有很多同学以前学习不错,突然就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乱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从单纯的加减乘除算术计算到二次函数、多元方程组、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生保持被动学习而不学会自学。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物理学习中,知识点的学习是以记忆为主,公式、定理以及实验现象只要能够熟记,再结合以几个固定形式的条件分析。初中升上高中,很多同学都听说高中物理特别地难,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的确,高中物理是所有科目当中学生成绩分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有的同学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物理上面,但是成绩总不是很理想,而又有的同学再初中时物理成绩不错,但在高中却不得要领。这些同学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对这个学科的学习特点,思维定势地将高中物理当做了初中物理的延续,而其实高中物理不仅在深度上有所加强,理解问题的方式和分析侧重点也完全不再一样,而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公式的记忆将仅仅作为基础,因为分析的条件相对于初中而言无比复杂,单纯凭借记忆把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论背下来,这个方法变得不现实。这相当于初中只是个三岔路口,只要一个个去试过,就可以找出正确的路径。但高中就相当于一个复杂的迷宫,岔路之中还有会有岔路,这时要靠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掌握其中各条岔路的规律。所以,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理解,就是要不仅仅单纯地记得公式、定理,更是要知道它们是在何种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分析,就是要区别于初中的形象思维,而是建立有连贯性的理性思维。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上,而非简简单单地去背诵公式和定理,高中物理才有学好的基础。
初高中物理的不同点决定了学习初高中物理如同语文课文的上下文一样,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过度的“自然段”。而不管初中学生或者是高一学生,自学能力都不是很强,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学习,如果物理教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上不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大部分学生会:看物理,如雾里,雾里学物理,勿理物理。
7.浅谈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篇七
一、化学用语要衔接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但初中化学对化学用语的要求不高,只是要求简单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与技巧,有学生甚至是靠死记硬背记住的,没有达到掌握的层次。如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Ca(OH)2+CO2=CaCO3↓+H2O,生成物为什么会是碳酸钙,不少学生是不清楚的,这样必然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高一教师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初、高中化学中有关联的知识点,从元素、原子、分子、物质性质等方面进行系统复习和分类,归纳总结各类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明白物质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却是有序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究联结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网状、甚至是立体的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一般的、常规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遇到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显性条件发掘隐性条件,将已知的条件与未知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逻辑地联系起来,最终解决问题。
如:金属钠着火后如何灭火(结合初中用CO2或H2O灭火进行讨论)?结合这个问题的解答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下列学习思路。
其次让学生掌握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应该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如:高中阶段学习的氮、硫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初中阶段学习氧气的性质有关。氮、硫等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后,它们的氧化物与氧气进一步反应,都与初中的内容有关。因此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强调氧气与其他元素或物质的反应规律的话,会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再次是初中学习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总结规律。高中则是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为板块,从结构开始,推理出其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进而总结、应用,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有利于完成初中单一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与高中以族为板块,从结构上解决问题的衔接。让学生形成初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及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化学原理要衔接
化学原理是学习化学的拐杖,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原因,一些概念和原理的介绍往往不太完善和不全面,到了高中阶段这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所以初中教师在讲原理时宜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引领学生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灌输学生迁移思想。
如当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掌握了物质的量及其微粒之间的关系之后,初中阶段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深入微观的层面,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高中所学的各类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之所以成为学生的学困点,其根本原因学生在初中学习概念时的局限性。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化合反应中出现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二次在氢气还原氧化铜中出现了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只从得、失氧的观点简单介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且学生思维里形成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反应里,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孤立和局限的,得到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应该采取分散难度的形式进行处理,逐步加深完整氧化还原的概念,补充化合价的含义,复习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即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发展。
三、化学计算要衔接
化学计算能力的衔接是高中化学计算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近年中考化学降低对计算的要求,在综合题中极少出现计算大题,导致初中教学普遍忽视化学计算,出现对化学计算的要求过低、平时练习计算较少等现象,在考试时许多学生甚至遇到化学计算题就不敢做,化学计算已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障碍。但是高中阶段并没有降低对化学计算的要求,因此,必须抓好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计算能力。
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没有考虑温度改变时,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但是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初中教师应该在适当时候补充,为高中化学计算的难点“物质的量及其浓度”的计算作了一个准备。因为高中化学的计算知识网是由“物质的量”为核心展开的,即高中化学计算的思路即有微观计算也有宏观计算,靠“物质的量”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
四、化学实验要衔接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信息的催化剂,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初中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探究的思想。下面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如:关于对实验装置及操作进行改进,如初中课本中CO的回收和高中Cl2的处理,都是有毒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引导学生根据二者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吸收装置。由此激励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改进装置,即从启发、引导、研究、探索的角度进行实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作为高中《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该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8.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基础;溶解度计算
教了几年初三化学,总是能听到升入高中的学生说高中化学听不懂,很难,失去了信心等。开始没在意,后来多问了些学生,也咨询了几位高中老师,发现原来教材改革之后,好多知识在初中不要求或者要求不高,而高中却当作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来处理,上来就用,就造成了学生认知的脱节。针对这个问题,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我请教了高中老师,又跟教研室老师探讨研究,几次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且进行实际教学的摸索与实践,终于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的一些做法进行以下总结,以期与同行
交流。
一、有关溶解度计算
初中没有要求计算,只是要求学生能从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已溶解的溶质质量等方面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但高中就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要求进行温度改变、溶解、结晶等问题的计算。这些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我在初中的“溶解度”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之后分析概念中的4个关键词(即一定温度、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和溶质的质量),并且举例说明这4者缺一不可。再学习了溶解度曲线之后,再结合溶解度曲线,说明某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溶剂里,能否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如何以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同时也能用来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要求学生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两个角度进一步地从本质上来认识氧化—还原,并且以此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初中化学在氧气的性质部分,介绍了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处,介绍像氧化铜这样的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在此,结合单质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且以此为例,说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氧发生还原反应,得氧发生氧化反应;发生氧化反应的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的被还原;失氧的作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氧的作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那么,在高一复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标出这个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初中给出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定义,就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了。接着再以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为例,从原子结构入手,分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层层深入,最终得出反应本质是电子转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受到认知过程以及心理发展过程的限制,初中化学以“经验型”学习为主,死记硬背的记忆内容比较多。而上了高中,不仅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所增强,学生更要形成化学学习的思维、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化学问题的思路。所以,初中的基础尤为重要。不仅储备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习惯、化学符号的书写规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规范、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韬,杨雪梅.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7.
[2]孔夕礼.有效教学: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9.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好处 篇九
【摘 要】高中时代,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运用化学实验就可以很好的做到。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实验好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93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演示对化学的教学是有非常意义的,同时它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对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实验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点理解程度加深,帮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和所做的实验相结合起来,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另外,实验是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证实化学规律、化学结论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科技发达,国家的不断发展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多,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而这些科目的学习正是为了将来学生进入社会打基础,为了日后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在学习中就应该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再为之奋斗。采取实验教学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各科目,还有更多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其他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生喜欢哪一门科目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一科目上。而针对化学这一学科来说,高中的化学知识是比较复杂难懂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化学这一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实验教学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它也是学生进行探索任何事物的途径之一,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化学实验中,直观生动的实验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中去,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知觉的刺激。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化学反应和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高中化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化学实验需要非常仔细认真才能完成,任何一个粗心的步骤都会让化学结果偏离预定的化学结论,所以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做实验上,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所产生的化学结果,才能对最终的化学结论得以正确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绝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是比较差的,而现在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仅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化学实验中,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很好的集中起来,这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非常有利了,同时当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他们必须自己动手去证实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动手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的温房,更应该刺激学生的各方面,让他们对未来有一个准备。
新课程改革后,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也是比较方便的。既然学校已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作为合格的教师就该好好利用这些教学用具。虽然说高中教学任务重,但是教师也不能因为偷懒而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化学的教学中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就该多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手、脑一起动了起来,思维转换的速度非常快,通过不断的练习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利用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实验室。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把实验教学中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可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采用化学实验的教学法,教师要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边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或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教师边讲解实验边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明了的观察实验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结论得出的成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来探索学习中的难题,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化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网络的过程。那么要想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效的掌握,教师就要注意将化学知识点逐个给学生讲解,边讲边实验,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使其有效掌握知识,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然后教师再用?S富的教学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用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创造能力是对他们思维的刺激,也是对他们更高的要求。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很高,同时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在对待实验上绝大部分学生态度是非常端正的,并且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生动有趣,所以在实验进行时学生就已经感兴趣了。
由于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都趋于成熟,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会产生奇思妙想,而不拘于照搬照抄书本上的实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更希望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开展学习,在化学实验中也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己摸索探究,所以教师可以在化学教学完成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可以在家里完成的化学实验,让他们自己回家完成。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学习的欲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想像能力。
10.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篇十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渡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初中只是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介绍了它们的形成,并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教师拉着走,学生有极强的依赖思想。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精心策划,指导他们自学,让他们努力通过自己读书去获取知识,且达到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所以不要满堂灌,每节课的开始和终了前,都要留适当时间,让他们去自学。
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即可促进学生读书,明确学习任务,又可检查他们是否读懂,以便进一步引导、督促,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运动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对于一些浅显的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内容教师不一定再多讲,教师的讲解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重点精讲对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讲完就练,要讲练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习题训练的要求不必统一,我们应花大力气,设计少而精的习题,难度不宜太大,在系统性、灵活性上下功夫,练关键、抓基础、讲技巧、成系列,同时应找出高中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防止题海战术与机械重复。
三、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但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高一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初中的,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开始一定要慢,然后逐步加快,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11.浅议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十一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一次升华、一个飞跃。高中化学在化学概念、规律、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与初中化学截然不同,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化学, 对化学学习一片茫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状态, 对高中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上做到以下两点。
一、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 深入了解学生层次
课程改革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浪潮, 新课改后降低了化学的难度, 也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只要求学生能够“知其然”, 不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 再加上一个漫长假期的休息, 许多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早都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 很多学生都学得很吃力, 学得特别困难。为了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到愉快和轻松, 尽快适应新的高中化学学习, 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会研究教材, 更要会研究学生。尽量避免初中教师没有讲解, 而高中化学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的时候又以为初中教师都讲过便略讲甚至不讲的现象发生。往往就是这些知识盲点导致学生上课听不懂, 下课不会做题, 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对初中的知识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从而老师没讲解的;哪些知识点在高中学习中很重要而初中又没有掌握清楚的。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才会让学生不畏惧化学。当然, 在衔接教学的内容上也要有所取舍, 应重点挑选那些学生认识相对比较模糊而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又必须要用到的内容。
二、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集体备课, 体现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是搞好教学方法衔接的主要方式。
首先, 发挥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力量, 在开学之初就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方案。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位教师在思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都有各自的优点, 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衔接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同时高中化学教师要多与初中化学教师交流, 了解并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认真分析初高中教材的特点和衔接教法。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资源,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衔接方案, 并整理成册以备后用。
其次, 加强教学方案的研究, 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 以确保做到有的放矢。初中化学主要是以记忆为主, 对化学原理和现象理解得较少, 在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上偏多, 考试试题也比较死板、不灵活。所以初中生只要肯下工夫去多背、多记, 一般来说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高中化学在理解记忆和灵活应用上的要求就高得多,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延伸、联想和拓展, 提高教学效率。
三、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简单的机械记忆、简单模仿的学习方法,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总习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 不去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联想拓展, 一味地死记硬背, 到最后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这也是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学不好化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 我这么努力地学化学, 成绩怎么还这么差呢?”所以高一化学教师在上开学第一课时就应该给学生讲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拓展、归纳、总结等,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另外, 高一化学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规范作业的书写, 避免化学书写英语化, 并让学生养成课后总结、课后反思的好习惯。
12.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游戏化 篇十二
作者:邢娜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12 22:10:18 “玩中学”历来是基础教育提倡的一种形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阐明:新课程应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可是迫于考试压力,一些中学一线教师急于赶进度、搞测验,连化学实验也少有演示,几乎完全掩盖了化学学习中有趣的亮点。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听课口味变得“刁钻”,他们渴望的是课堂形式的互动新颖、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渴望的是老师教学手段趣味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化学游戏在课堂中的开展
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化学游戏,既可以作为检测知识的手段,也可以作为技能培养方式,可以让广大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轻轻松松得到提高。根据运用的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趣味实验游戏、多媒体演示游戏、合作型动手游戏、头脑风暴游戏等等。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的科学,来自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探究的吸引力自然不必多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所使用的游戏手段:
第一种是多媒体演示游戏,比如在“垃圾”的选修课教学中,我们采用网上下载的Flash动画“垃圾分类游戏”,检测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知识分辨主画面罗列出的各种垃圾属于哪种类别。垃圾包括一次性饭盒(可降解)、塑料袋、电池、纸文件夹、剩饭菜、报纸、废旧文具、炭粉墨盒、果皮、金属易拉罐和用过的茶叶袋,垃圾箱种类包括“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拉着某种垃圾放入相对应的垃圾箱。如果你做错了,那么垃圾箱就会做出提示,直到你完成所有正确的操作。
环境保护”涉及知识面广,我们沿用电视游戏节目中的一种流行形式——极限联想。比如针对“大气污染”设置了二十个联想题,每题分别给出四个提示语和联想结果的字数,让学生分组竞赛,让他们能根据这些提示积极展开联想,看看谁能先提出正确答案。这种竞争性的游戏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游戏热情,让他们开动脑筋挖掘已有知识加以应用。
我们还采用游戏卡片的形式开展教学,比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记录有不同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卡片,让学生重温门捷列夫的发现历程,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还可以利用这些卡片元素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创设游戏牌的规则,让学生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玩一玩”!
二、通俗媒体作为游戏化情境素材的开发
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更加易于将知识活学活用,获得切身感受。这里提到的通俗媒体指的是小说、电影、电视等,它们也可以作为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素材。它们相对于学习而言都是属于休闲消遣的形式,广义言之称为“游戏”也未尝不可,在激烈竞争的学习生活期间,它们在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地位恐怕只比电玩游戏略好,但是普及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是学生乐衷的对象,我们如果从中提炼出与教学联系的内容加以利用,学生接受起来更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如脍炙人口的《倚天屠龙记》其实就是围绕一刀一剑——特殊的合金展开的故事。我向学生展示这么一段打斗描写:“谢逊屠龙刀一转,两朵金花都粘在刀上。原来金花以纯钢打造,外镀黄金,铸造屠龙刀的玄铁却具极强的磁性,遇铁即吸。”学生们马上捕捉到这段描写中的关键化学信息——玄铁的磁性,我继续提供“屠龙刀”的颜色——黑沉沉,学生不禁想:会不会是磁铁矿四氧化三铁啊?该书中还涉及金属冶炼、加工等知识,比如我给学生安排了这么一个问题:连倚天剑和屠龙刀都无法折损的圣火令上的花纹文字是究竟如何刻上去的?有的学生通过查阅原书,了解到圣火令是用白金玄铁混合金刚砂(SiC)等物铸就,“在圣火令上遍涂白蜡,在蜡上雕以花纹文字,然后注以烈性酸液,以数月功夫,慢慢腐蚀。待到刮去白蜡,花纹文字便刻成了”。这种方法还可以和化学教材中玻璃刻字方法加以对比。
三、化学教学曲艺形式的表现
曲艺形式如相声、小品等都是一般文娱活动中常见的节目,对语言艺术、表演功力等有较高要求,从这点上说,和老师教学是相通的!凡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从事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我们都将其称之为“玩”,都是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所以将化学教学用曲艺形式来表现,也是游戏化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下面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在课外活动、联欢晚会中的化学相声、化学小品。笔者曾经编写并演出过一个化学相声,选择了侯氏制碱法与侯宝林先生、元素周期表稀有元素读音、可乐和黑醋的比较、假酒的制造等几个笑料串联起来作为包袱,让各位同学在莞尔之际也了解到化学史、生活化学、实验室安全等多方面知识。学生和教师平时学习工作紧张,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在脚本创作和排练上,这就有待现成的优秀剧本不断涌现!虽然这样的形式在当前中学一线似乎很难实现,但是这是一代游戏化学习研究者的梦想,我相信也是广大学生快乐学习的需要。
13.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十三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变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迷的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发展学生。首先,深入课堂,对教师开展的的化学实验课堂进行研究。其次,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从而提出化学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接着,制定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最后通过对具体案例设计和实施,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优点与不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的措施。本文就是简单地讨论一下,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如何有效的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化学实验;提高效率;教学实验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高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高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钠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钠,怎么可能知道钠与水的反应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的,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而是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达到认识物质本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
二、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
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学生有了实验的兴趣,那么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所以来说,想要更好的优化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是最重要的。
(二)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教师在实验课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心钻研教材。教师在授课之前,在探究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化学实验之间的联系,抓住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抓准实验重点和实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相应的改动,让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的符合实际。同时教师还应该在实验之前,根据实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的放矢的去学习实验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的精彩与有效。
(三)抓住课堂教学
学生是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最活跃的因素,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实验能力的强弱等。教师想要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从而进行实验。只要学生愿意去实验,那就不怕实验得不到成果。因此,教师应该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所得。同時教师还要照顾层次比较低的学生,使他们成功的实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不同的实验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实验,就需要学生全面的透彻的掌握,对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实验,教师只需要学生感受到实验中所运用的化学思想即可。教师应设计一些典型的实验,充分展示问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真正的学到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积极地改进实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教师更需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特别是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如利用废旧金属做水果电池,使学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从而更加喜爱化学,从而愿意去实验。
总之,由于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实验的难度很大。但是具体的来说,在实验考试过程中学生尽量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个实验真正的内涵与精髓,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解决整个问题。同时学生也需要结合教材,理解课本里的基础实验的相关问题,真正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真正的做到“源于教材但是不拘泥于教材”,最终在化学这个方面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樊耀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发展[J].考试周刊,(A4):141.
[2]许秀丽.高中化学试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J].中华少年,2017(33):150.
14.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十四
存在的问题
1.初三和高一的教材内容不能有机衔接。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 深度、广度明显加强, 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 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 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 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2.高中教师缺乏对初三知识的了解。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特点了解不深, 根本不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 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教与学的衔接, 一开始就高起点, 有的把教材过度延伸, 不遵循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 过分加大课堂容量及深度, 使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掉进了知识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存在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学生一到高中想暂时放松一下, 一开始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竞争意识不强, 思想松懈, 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 相信自己的老习惯, 过多地依赖教师, 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对策
1.帮助学生消除思想顾虑。刚开学时一定要花时间复习初中化学有关重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 (2) 元素化合价, 特别是少数变价元素 (Cl, N, S等) ;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 酸、碱、盐、氧化物的一些重要反应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 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 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直让教师拖着走, 不但教师感到心力疲惫, 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验创新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理想、意志品质、情绪调控能力等多种因素。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对他们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暗示作用, 因此, 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个学生, 使其认识到高一化学的重要性, 建立学习目标,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 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增强努力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15.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十五
关键词:衔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刚开始往往抱有很大的兴趣,可是学了一段时间后感到化学枯燥无味,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有些甚至是初中化学学得很好学生,进入高中,化学成绩一落千丈,于是产生不少困惑,丧失信心。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这是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首先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首先准备高中一年级化学教材和教学参考,先通读后与现用的九年级人教版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做比较,哪些知识的在初中没讲,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是重难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被删去。还可以对教材和大纲对比分析,那些知识点需要拓展,所有这些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了解初中化学知识点和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点,把握好知识的深度,既要实现教学到位,又要预留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接口。在初中课本中,只简单提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而且是分开学习的,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回忆这两个概念,再通过比较和举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存在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判断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事实上即使没有氧元素参加,同样是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一些概念和基本原理往往有它们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到了高中阶段一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灌输迁移拓展思想观念。
二、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师讲解多,教学以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教师应在通读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主为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上要突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联想,将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转化。在教学中多设计有效的思维冲突,从而使学生从初中的“记”转变为高中的“思”。在引导上多做文章,对学生在初高中的学习衔接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师要强化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反思,作业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从学法上指导学生做好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初中阶段化学学习很多知识靠是记忆,反复,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例如,学生对化学式只是机械记忆,不理解其本质意义,不重视方程式的意义而只是死记硬背,虽然背过了化合价规律,也不能有效的用化合价正确的书写化学式。这样学生在初中可能能应付得了中考,但这种学习习惯却会严重影响到高中化学学习。所以应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让学生逐步养成高中化学学习思维和思维习惯。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只要记住现象和结论,而高中化学要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记住实验现象到学会实验观象的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化学学习分析方法和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初中的“知其然”变成“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从初中到高中,对学生来讲是人生一个重要舞台,也是重要的转折点,困难与希望共存,挑战与机会同在。我们都曾见证许多初中的优等生在高中变为后进生的实例,这往往是初、高中两个阶段学习衔接出了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症结所在,特别是从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能力培养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及时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防止出现分化,顺利度过“过渡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16.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十六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09-16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体会11-01
高中化学复习方法浅谈10-15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06-22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10-27
教学随笔高中化学06-11
高中化学教学语言10-31
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10-19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浅议07-2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