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2025-03-2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精选6篇)

1.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篇一

论文关键词:数据库;学习需求;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该文从《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实践出发,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突出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急于应用的心理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数据库系统概论》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传统的“黑板上讲理论,机房里练操作”的授课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往往一学期教学结束,和学生谈起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只是记住几个概念,至于数据库的技术没有多少能深入理解,更别提能应用于实际。数据库的应用虽然十分广泛,到处都是数据库,银行里、商店里、网络上等等。但是因为它是藏在“后台”的,不像多媒体、WWW等等,既作为对象,又作为外壳,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生活化地诠释它,显然有更高的难度。

本人在《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不能只看中理论,觉得学生只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需要学生亲身去参与项目的开发,去经历基本真实的项目制作,才能掌握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配合直观的教学媒体,并布置学生的课下任务,多管齐下,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使用数据库技术。

1教学方法概述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来讲,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1讲授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在讲述数据库概念的时候,常采用这种方法。

1.2讨论法

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两次,如并发事务的处理。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发表意见,然后在结束时,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1.3直观演示法

通过展示各种案例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或要求课下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

1.4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1.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每次课后,都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参看书目、参考文献或参考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并在课堂上适当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看书的收获。

1.6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要求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讲解关键的知识或技术时如数据库的设计,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1.7自主学习法

这种方法是给学生留思考题或是遇到的一些实际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学方法的实施

《数据库系统概论》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掌握数据库技术中的概念,并学会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实施,进而能结合前台对后台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

2.1数据库的概念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联系生活的实际讲授法来讲述。例如在讲述数据管理的发展时采用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例子,总结出常用信息资源管理的两种方法:手工管理(逐级分类)和计算机管理(采用数据库)。通过搜索引擎引入数据库,让学生感受数据库管理信息的优势:查找统计数据高效准确,数据库的共享性好,管理操作方便,管理大量信息占用空间小。通过对图书管理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采用表格的结构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管理信息的。然后编写数据库管理软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查找和统计操作。

2.2数据库的设计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先给大家一个总体的任务,比如图书管理系统。总体任务是设计一个图书馆数据库,在此数据库中保存有读者记录和书目。

首先作需求分析,将学生分组,一组代表读者,一组代表图书管理者。分别模拟读者和图书管理员的角色,采用各种方式收集各自的需求。并形成需求分析报告文档。其次,在拿到需求分析报告文档后,每个同学画出书面的E-R图,包括局部的和总体的E-R图,并利用PowerDesigner软件将书面的E-R图转换成电子的。然后,在得到总体的E-R后,分析怎样可以将E-R图转换成我们要求的二维表,依据是什么,转换后的结果是什么?并利用PowerDesigner软件提供的转换功能来进行验证。数据库设计的其他阶段在其他部分来讲述。

2.3数据库的实施

这一部分采用实验课时使用的Oracle10g来讲述。通过让学生自己下载、安装、运行Oracle10g来完成数据库的实施。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来讲述该部分的内容。并形成了指导书,让大家有章可依。在实验指导书中,也设计了思考题,让学生能够在做完基本的操作后能再深入地思考某些问题。比如在建立基本表的时候,可以使用SQL命令,是否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文件呢?怎样来建立文件,怎样来执行文件等。

2.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篇二

一、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据库系统概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设计、数据库应用基础的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应用。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 对于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由于数据库系统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现归纳如下

( 一) 课程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我院的很多专业都是培养有一定管理技能的人才, 而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培养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 势必会引起专业培养方向上的矛盾, 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有的院校偏重于计算机技能培养, 有院校的偏重于管理技能培养。

( 二) 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 实验条件落后,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据库系统概论主要内容含有数据库设计方法学、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实验来完成。目前我院数据库系统概论实践教学薄弱, 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缺乏必要的软件实验课, 课程设计留于形式, 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 知识掌握不扎实, 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案的探讨

( 一) 改革思路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 正确理解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正确定位课程培养方向

我们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 一方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目标应是培养系统分析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企业领导分析企业环境, 确定企业目标, 抓住关键因素改进企业系统。善于提出计算机系统的解决方案, 选购和运行系统硬件, 选购或开发应用软件, 管理信息资源。因此,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作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先修课, 务必要稳扎稳打的进行教学, 理论、实验、课程设计一个不能少。另一方面: 我院开设的其他非信息管理类专业, 这些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类知识, 还应有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常识, 对应的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应该做数据库管理方法上和基本管理软件使用上的教学。

2. 选择适当的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基本要求是学习数据库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对于纯粹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来讲, 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要小一些。但是对于经管类的文科生来说甚至没有见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模样, 肯定有不少困难。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就是开设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应用实验课, 让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 并通过实践理解软件功能, 掌握软件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能力。

3. 把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改的又一个重要思路, 就是把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 把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深入企业边学边干, 搞真枪实弹的课程设计, 也可以结合学院的实际来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最近我校在进行三学期制改革, 每学年有三个学期, 秋冬学期为短学期, 只有18 周, 春夏学期有22 周, 分割为18周的长学期和4 周的暑期小学期。暑期小学期就是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整块的时间, 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 二) 实施方案

1. 调整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比例

根据数据库系统概论的开发过程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为基础篇, 通过第一模块的教学与实践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数据库系统在信息领域的重要地位,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一点很重要,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并且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

第二模块为设计与应用开发篇, 通过第二模块的教学与实践, 应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 并结合在实验中进行简单的系统规划和系统开发。这一模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一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 要让学生选择一个虚拟小系统进行设计, 以真实的体验该过程。

第三模块为系统篇,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技能的一个提高环境, 在掌握以前知识的基础上, 找出现行系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一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 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知识的巩固。如果一味的讲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 这样的后果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肤浅飘忽, 考完试就彻底忘了。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是最合适的比例, 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牢固。

2. 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融为一体

考虑到数据库系统设计过程的时间性和复杂性, 对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 可以尝试把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溶为一体, ( 对于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 课带实验就够了) 在每阶段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 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 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革考核方式

考虑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合二为一, 所以考核时成绩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课程成绩, 可以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二是课程设计成绩, 可以提交文档作为考核依据, 根据内容和质量评分。

以上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根据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安排教学和实践, 教学过程与设计过程一致, 体现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精神。

2. 每一教学模块与实际相结合, 先学习, 再实践, 按照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重视实践环节, 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考核依据, 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1.

[2]加西亚-莫利纳.数据库系统实现.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

3.民航概论重要知识点 篇三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民用航空基本概念 1.航空的概念及其与航天的区别;

答:人类在大气层中的所有活动统称为航空,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作航天。2.常见航空及航天领域的应用;答:

3.航空业所包含的部分;

答:航空器制造业,军事航空,民航航空。4.民用航空的定义及两大组成部分;

答: 定义:使用各类航空器从事除了军事性质以外的所有的航空活动称为民用航空。

组成:航空运输,通用航空

5.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分别所包含的航空活动;

答: 航空运输:以航空器进行经营性的客货运输的航空活动。通用航空:(1)航空作业,(2)其他类通用航空

6.民用航空系统的组成部分(民航主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民航院校及其单位性质)。答:政府部门,参与航空运输的各类企业,民航机场,参与通用航空各种活动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

第二节 世界民航发展历史

1.第一架有动力可人为操纵的飞机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答:1909年法国人莱里奥

2.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间航空法,第一次确立国家空中主权原则: 《巴黎公约》(与《芝加哥公约》对比)1919年;

3.世界国际航空法的基础,并规定成立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公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1944年; 4.1947年成立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

5.1852年,法国,飞艇,由人进行操纵的有动力的航空器。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7.1909年,法国,布莱里奥(louis Bleriot)成功的飞过了英吉利海峡(40KM),首次国际航行。

8.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航空技术的发展。

9.1919年,巴黎和会(法国草拟航空公约,38个国家签署),巴黎公约,第一部国家间的航空法。

10.1919年,德国,首先在国内民航运输,后成立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第三节 中国民航发展历史

1.中国第一架飞机1909年发明,发明者:冯如; 2.中国第一条航线:北京——天津,1920年; 3.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河内,1936年; 4.二战时期从昆明经喜马拉雅山往返印度的“驼峰航线“; 5.建国初期的“两航起义”;

第二章 民用航空器第一节 民用航空器的分类和发展 1.航空器根据与空气的密度关系及有无动力的分类标准;

答:航空器根据获得升力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由于总体的比重轻于空气,依靠空气的浮力而漂浮于空中的称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这一类中又分为气球和飞艇,气球和飞艇的主要区别在于气球上不装有动力,它的飞行方向不由本身控制;而飞艇上装有动力,它可用本身的动力控制飞行的放向。另一类航空器则本身重于空气,它的升空依靠自身与空气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空气动力克服重力而升空。这类航空器分为非动力驱动和动力驱动的两类,非动力驱动的有滑翔机和风筝,动力驱动的分为飞机(或称固定翼航空器)、旋翼航空器和扑翼机三类。

2.民用客机的分类标准(航程、机身宽度、支线和干线)及A380、C919和ARJ21等典型机型的对应分类;

答:

3.答:商业飞行的航线飞机,通用航空的通用航空飞机。根据航程:3000千米以下为短程,3000-8000千米是中程,8000千米以上为远程 根据宽窄:3.75米以上有两条通道的为宽体,3.75米以下为窄体。根据支干:100座以下、航程3000千米以内的飞机为支线客机,100座以上为干线客机

4.民用航空器应具备的要求。

答:安全性,快速性,经济性,舒适性,环保要求。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1.民用飞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答: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动力装置,仪表设备 2.辅助动力装置APU;

3.机翼的布局及现代民航客机最常采用的机翼布局;

答:中单翼飞机,上单翼飞机,下单翼飞机。现代民航客机最常采用的机翼布局是下单翼飞机

4.机翼操纵面(副翼、襟翼、缝翼、扰流板)的作用;

答: 副翼:操纵飞机的倾斜 襟翼:降低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速,保持升力 缝翼:增升装置 扰流板:增加阻力

5.尾翼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 组成: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调整片 作用;水平尾翼:控制飞机上升或下降垂直尾翼:控制飞机方向

6.飞机起落架的作用与布局形式(前三点式、后三点式); 答:减震,收放,刹车,转弯 第三节 飞机的飞行控制

1.文氏管实验与伯努利定理(流管横截面、流体流速、流体动压和静压强之间的关系); 答:流管横截面:S1>S2>S3 流体速度:V1<V2<V3 流体静压:P1>P2>P3 流体动压:Q=1/2pv²

2.机翼的翼型和迎角;

3.飞机获得升力的原理;

答: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当空气流过机翼表面时,机翼上表面的流速比下表面快,根据伯努利定理,我们得知,流速越快静压越小,然、机翼上下表面所形成的压力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升力

4.升力公式及其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5.升力系数随机翼迎角的变化;

答:升力系数随着迎角的增大而增大,系数达到最大时的迎角为临界迎角。6.失速的概念和原因。

7.各种阻力的名称、形成原因和削弱方式;

答: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激波阻力。(见作业)8.翼尖小翼(翼梢小翼)的作用;

答:减缓气流在机翼延伸方向的流动,并增加机翼的抗扭曲刚度。9.飞机设计为后掠翼的作用(两方面); 答:①减小激波阻力②延缓激波的产生 10.马赫数和临界马赫数的定义;

答:马赫数:物体运动速度与声速之比来衡量空气被压缩的程度。临界马赫数:飞机开始产生局部激波的M数称为临界马赫数。

11.飞机的三轴及绕三轴运动时飞机的姿态名称;

12.飞机在平飞、俯仰运动和侧倾时的受力状况;

13.稳定性的概念;

答:在飞行中大部分时间内飞机保持稳定的飞行,方向不变,速度均匀,当有外力干扰时飞机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姿态。

14.飞机纵向(俯仰)、方向(偏航)和侧向(横向)稳定性的概念及保持该稳定性的方式; 答:纵向稳定性:飞机绕横轴做俯仰运动的稳定性。方向稳定性:飞机绕立轴的稳定性。侧向稳定性:飞机绕纵轴的稳定性。

15.飞机的操纵性(驾驶员的操纵、飞机操纵面的变化及飞机姿态的变化情况); 16.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飞行阶段; 答:滑行,起飞,爬升,巡航,下降,进近,着陆 17.V1、VR和V2的名称及意义。

答:V1:决断速度 VR:抬前轮速度 V2:安全速度 第四节 飞机动力装置

1.两大类航空发动机(活塞式和喷气式)工作方式主要区别及所用燃料名称; 答:活塞式发动机:四冲程汽油内燃机,航空汽油 喷气式发动机:

2.现代民航客机采用的发动机类型;

答:活塞式发动机和带压气机和涡轮的喷气发动机 3.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螺旋桨的形状及桨叶角、桨叶迎角的概念; 答:螺旋桨的形状:

桨叶角:桨叶剖面的弦与旋转平面的夹角 桨叶迎角:流过桨叶的气流和桨叶弦线的夹角 5.螺旋桨变距的方式和原因; 答:

6.螺旋桨变距为“顺浆”和“逆桨”的情况; 答:

7.喷气式发动机的分类(涡喷、涡桨、涡扇、涡轴)及各自应用领域; 答:

8.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涵道比的概念;

答:基本组成:进气道,风扇,压气机,外涵道,内涵道,燃烧室,涡轮机,喷口 工作原理: 9.辅助动力装置(APU)的组成及作用;

答:组成: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附件齿轮箱,供气系统 作用:向飞机独立的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也有少量的提供附加推理核心部分。第五节 飞机的仪表系统

1.大气数据仪表、陀螺仪表和无线电仪表所包含的内容

答:大气数据仪表:气压式高度表,速度表,温度指示器。陀螺仪表:陀螺,地平仪,协调转弯仪,航向指示器。无线电仪表:无线电高度表,自动定向机,无限电磁指示器,姿态指引仪,水平姿态指示器。

2.气压式高度表的观测原理及调整气压基准的意义;

答:原理:大气压随着高度升高呈线性的下降,测出这一高度的气压就可换算出高度值。

意义:

3.指示空速(IAS)和真空速(TAS)及在空中对于同一飞机IAS、TAS、GS的大小关系; 答:IAS

4.空速表的观测原理;

答:空气流过飞机的速度,其大小等于飞机在空气中飞行的速度。5.马赫数表及升降速率表所观测的物理量;

答:马赫数表:空速和高度。升降速率表:升降速度。

6.地平仪(姿态指示器)、侧滑仪(协调转弯仪)和航向指示器的作用;

答:地平仪:用来指示飞机与地平面之间的相对关系。侧滑仪:为驾驶员指示出偏航的角度和侧滑程度。航向指示器:在飞机变速和转弯时指示方向。

7.无线电高度表、自动定向机(ADF)和无线电磁指示器(RMI)的作用

答:无线电高度表:测量飞机到地面垂直距离用的机载无线电设备。自动定向机:与地面NDB配合进行无线电导航。无线电磁指示器:指示飞机磁航向。8.电子飞行仪表系统(EFIS)与主飞行显示器(PFD)第六节 飞机的其他系统

1.高频通信系统(HF)与甚高频通信系统(VHF); 答:高频频率范围:2MHz-30MHz 甚高频频率范围:118.000MHz-135.975MHz 121.500MHz定为遇难呼救的全世界统一的频道。

2.黑匣子的颜色、作用及构成部分;

答:橘红色,驾驶舱话音记录器,飞行数据记录器

3.常见无线电导航(陆基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VOR),无方向信标(NDB),仪表着陆系统(ILS),测距机(DME)及其功能; 4.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导航优缺点;

答: 优点:

1、由于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系统,故隐蔽性好,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2、可全天候、全时间地工作于空中、地球表面乃至水下;

3、能提供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态角数据,所产生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而且噪声低;

4、数据更新率高、短期精度和稳定性好。

缺点:

1、由于导航信息经过积分而产生,定位误差随时间而增大,长期精度差;

2、每次使用之前需要较长的初始对准时间;

3、设备的价格较昂贵;

4、不能给出时间信息。5.卫星导航的特点及各个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

答:特点:精度高,设备简单,不受气候影响,没有积累误差。

GPS: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GALILEO: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国北斗导卫星航系统。6.座舱压力高度的定义及现代飞机所保持的座舱压力高度范围;

答:定义:座舱内部气压所对应的标准大气压力高度。高度范围:1800~2400m 7.客舱中乘客使用的氧气面罩自动落下的情况; 答:客舱内气压低于4500米高空气压。8.空中交通防撞系统(TCAS)的作用; 答:显示邻近飞机与本飞机的距离与航向。9.飞行管理系统(FMS)的组成及作用;

答:传感器子系统-惯性基准系统,大气数据系统及无线电导航系统,处理子系统-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执行子系统-自动飞行系统,显示子系统-电子飞行仪表系统。10.飞机液压系统的作用(起落架收放、刹车、各种操纵面的运动);

11.航行灯的作用及颜色分布;

答:作用:夜间运行时其他飞机和车辆能辨别出这架飞机运动的方向,以保证安全。

分布:左红右绿尾白。

12.防冻防冰系统采用的四种方式;

答:气热防冰,电热防冰,化学溶液防冰,机械除冰。

13.ATIS:航站终端自动情报通波(Automatic Terminal Information Service);

14.辅助电源控制(APC);

第七节 民航飞机的性能

1.飞机业载的概念;答:飞机可以用来赚取利润的商业载荷

2.民航客机经济性能影响因素(燃油利用率、维修性与可靠性、适应性、飞机的初成本);

第三章 航空器活动的环境与空中导航第一节 大气层 1.大气层的垂直分层;

答:对流层(0~20),平流层(20~50),中间层(50~85),热层(85~800),外逸层 2.对流层的上界及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的变化; 3.答:上界约为17-18千米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4.民航客机在大气中的活动位置;答:对流层顶部,平流层底部

5.与飞行活动密切相关的四个大气物理参数;答:气压,温度,空气密度,声速 6.在对流层中,声速与高度的变化关系;答:声速随高度升高而减小

7.标准大气压的定义及大小:760mmHg和1013.2hPa; 8.国际标准大气(ISA);

9.飞行高度中标准海平面气压(QNE)、修正海平面气压(QNH)及场面气压(QFE)的意义及适用范围;答:QFE:指飞机着陆地区(在跑道上)最高点的气压。

QNH:指场面气压按国际标准大气条件修正到海平面的气压。ONE: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海平面的气压,标准大气压1013.25hpa或760mmHg 适用范围:

10.过渡高度与过渡高度层的大小及作用;

11.气温、气压、湿度的变化对飞机起飞性能的影响;

答:气温升高,空气密度减小,对飞机性能有负面影响。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发动机功率减小,起降滑跑距离长。空气湿度越大,空气密度越小,发动机功率小,起降滑跑距离长,起飞爬升率下降,航空器载重量减小。

12.风速、风向对飞机起飞、降落及巡航的影响(逆风起飞、逆风降落); 13.降水对飞行活动的影响(能见度、跑道性能、飞机性能等方面)

答:降水使能见度降低,积雪和冻雨会使跑道结冰,摩擦减小,使跑道性能降低,飞机结冰使升力下降,阻力增大。14.跑道视程(RVR)及定义; 答:跑道上的能见度 15.低空风切变的定义;

答:在600米高度以下,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的短距离的空间两点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第二节 地球坐标与飞行航线 1.地理坐标经纬度的定义; 答:

2.经度相同,纬度相差1°,地面距离约111km; 3.航线与航迹的定义及区别;

答:航线:飞机从地球表面一点到另一点的预定飞行路线。航迹:飞机实际在空中飞过的轨迹在地球表面的投影。区别:航线是已经设计好的,航迹是实际飞行线路。4.大圆航线与等角航线的特点及现代民航客机常采用的航线类型;

答:大圆航线上的各点的真航线角不相等,但航线距离最短。等角航线上各点的航线角相等,但它的距离一般比大圆航线长。近程飞行,一般用等角航线。远程飞行,通常是全程采用大圆航线,每一段按等角航线飞行,以兼顾运行效益和飞行操纵方便。5.时间系统、时区及根据经纬度计算所属时区;

6.世界时(UT)与协调世界时(UTC)及民航统一采用的时间系统;

7.真航向(TH)与磁航向(MH)的概念; 答:真航向:飞机所在位置的真经线北端顺时针测量至航向线的夹角 磁航向:飞机所在位置的磁经线北端顺时针测量至航向线的夹角

8.磁差(MV)与罗差的定义;答:磁差:磁航向与真航向之间存在的偏差。罗差:磁罗盘测量的航向与磁航向之间存在的偏差 9.航行速度三角形及各英文缩写符号的意义;

答:GS-地速,WS-风速,WD-航行风风向,MTK-磁航迹。DA-偏流角,WA-风角,TAS-真空速。

10.仪表着陆系统的组成部分(航向台、下滑台与指点标),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 方向引导系统:1.航向台:提供飞机相对于跑道的航向道。2.下滑台:提供飞机相对跑道入口的下滑道指引。距离参考系统:指点标:提供飞机相对跑道入口的粗略的距离信息。目视参考系统:书p157 第四章 空中交通的管理与保障

1.空中交通管理(ATM)的组成部分;

答:空中交通服务(ATS),空域管理(ASM),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2.空中交通服务的五点目标;

答:①防止空中相撞,②防止地方相撞,③加速流量,维持秩序,④提供信息,⑤搜寻救援 3.程序管制与雷达管制的区别;

4.起落航线及各边的中英文名称;

答: 一边(离场边,Departure,或者Upwind)

二边(侧风边,Cross-wind leg)

三边(下风边,Downwind leg)四边(基线边,Base leg)五边(最后进近,Final Approach)5.机场、进近与区域管制及其管制范围;

答:机场管制:①航空器在机场交通管制区的空中飞行②航空器的起飞和降落③航空器 在机坪上的运动④防止飞机在运动中与地面车辆和地面障碍物的碰撞。进近管制:机场90千米半径内,高度6000米以下。区域管制:6000米以上高度运行的航天器 6.一次雷达(PSR)与二次雷达(SSR)的特点;

7.特殊情况下的应答机编码(7500、7600、7700); 答:7500-飞机遭劫持 7600-通讯设备故障 7700-紧急情况。8.飞行高度层的配备原则(东单西双);

9.通信、导航、监视(CNS);

10.仪表飞行规则下的航线最低安全标准

答:飞机距离航线两侧各25公里地带内的最高点:平原地区不得低于4米;丘陵和山区不得低于6米 第五章 机场

1.机场的功能分区及基本组成部分

答: 空侧:跑道,跑道附属区,滑行道,停机坪,跑道的标识,机场进近着陆导航设备及跑道灯光系统,机场净空。陆侧:航站楼,地面运输区域。2.PCN和CAN:

3.机场飞行区等级划分(飞行区等级代码和代字);

4.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篇四

数据的在线分析与知识发现是开发信息资源的高级形式.为了挖掘关于水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对环境的作用的`知识,作者提出了水文数据的在线分析与知识发现系统模型.文章对模型采用的在线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分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重点介绍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作 者:艾萍 王志坚 索丽生 倪伟新 作者单位:艾萍,王志坚,索丽生(河海大学,)

倪伟新(水利部水文局,)

5.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五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家庭户主所隶属的其他组织提供补贴或资助的办法,以帮助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或度假活动中来。

13、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这一不均衡的特点。

二、旅游活动类型划分的标准

1、地理范围(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2、旅行距离(远程旅游《1000公里以外》、进程旅游《240公里以内》

3、组织形式(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4、旅游目的(消遣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特殊兴趣旅游]、事务性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家庭和个人事务旅游])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五、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2异地性、3暂时性、4非就业或移民性

六、旅游活动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体(旅游业)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一、名词解释

1.惯常环境:属于一个人基本日常性事物经常前往且距其居住地点距离在160公里内的周边环境。

2.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为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4.闲暇时间:指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5.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l

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

l

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

l

爱的需要(社会需要):群体归属感、感情联系

l

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

l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

l

个人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进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一个人的心理类型距离中心型越近,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l

其他因素: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支付能力

四、实现个人旅游的客观条件

l

足够的支付能力(决定能否外出旅游、旅游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支付能力)

l

足够的闲暇时间

l

其他影响因素:身体状况、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或家庭拖累情况

五、旅游者的类型

l

以出游的目的来分类: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行者

l

以地理范围来分:国内、国外

l

组织:团队、散客和自由行

l

等等

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损耗过大或遭受毁坏的情况,可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人工再造的旅游资源。

3.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保留至今并用作旅游资源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这类旅游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其损失将无法挽回。

4.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5.旅游基础设施:指那些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来访的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

6.旅游上层设施:指那些虽然也供当地居民使用,但其建造目的主要是供外来游客使用的接待服务设施。

7.旅游点的生命周期:一个旅游点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逐渐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过程。引起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该旅游点的吸引能力的变化。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大型体育和文化盛事、主题公园)、社会旅游资源(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社会发展成就)

2.其他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现实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等)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可创新性

四、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因素:固有质量、坐落地点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1.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只有开发方能造就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环境

2.对于现实的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再生性的开发,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六、旅游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1.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2.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七、开发工作的原则:

1.独特性(保持原始风貌、挖掘特有的旅游资源、努力反映当地文化文化特点)

2.讲求经济(服从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有计划开发、尽可能的使用当地的人工和技术力量)

3.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五章•旅游业

一、名词解释

1.旅游业: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直接旅游企业: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的企业。

3.间接旅游企业:那些即使没有旅游者也将继续生存,但营业量会有所下降的企业

4.三支柱

旅行社:凡是经营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办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企业。

5.交通客运

6.住宿

7.五部门

住宿接待

浏览场所经营

交通运输

旅行业务组织

目的地旅游组织

8.旅游批发经营商: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

9.旅游零售商:泛指所有主要经营零售业务的旅行社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旅游零售代理机构。

10.包价旅游:一种由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活动项目,向旅游大众推出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

11.旅游产品:目的地旅游业以及其中的各旅游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产品。

12.旅游景点:任何一个可供旅游者或来访游客参观游览或开展其他休闲活动的场所。

二、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的产业

三、旅游业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的服务性产业、涉外政策性较强的产业、脆弱性产业

四、包价旅游迅速普及的原因:安全、物美价廉

五、影响人们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运输价格、旅行距离、旅行目的、个人偏好于经验

六、旅游景点的特点: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七、旅游产品的特点: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

八、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

(1)

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技术质量、功能质量

(2)

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

(3)

服务质量的体现:礼仪、殷勤程度、速度与效率

第六章•旅游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旅游组织:为便利国家对旅游业的干预和有效地组织国家旅游政策的实施而设立的全国性的旅游组织。

2.国际旅游组织:狭义的含义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的国际旅游组织。

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国家旅游局与其他非政府旅游组织

三、主要的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WTO、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TAA、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FTAA、世界旅行协会WATA、国际旅馆协会IH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民航组织ICAO

第七章•旅游市场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市场: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指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2.市场细分: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所划分出来的每一个消费者群也就是一个市场部分,通常称之为细分市场。

3.市场细分标准

l

地理因素

l

旅游消费的某些特点

第八章.旅游影响

l

经济影响

l

积极方面

1)

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

有助于货币回笼

3)

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

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

增加政府税收

6)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7)

增加就业机会

l

消极方面

1)

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

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合理的变化

3)

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季节性、旅游需求取决于客源地居民、来访游客的不确定性)

2、社会文化

l

积极方面

1)

提高国民素质

2)

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3)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

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5)

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

l

消极方面

1)

不良的示范效应

2)

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

3、环境影响

l

积极影响

1)

目的地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得到保护

2)

户外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

使当地道路以及其他的交通设施的数量得以改观

4)

使旅游接待地区的坏境保护以及绿化等环境容貌改进工作得以重视和维持

l

消极方面

1)

环境污染

2)

人口密度增大

3)

历史遗迹遭受破坏

4)

生态环境破坏

5)

旅游设施建设缺乏规划,自然景观遭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6.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无法依靠物质资源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而是依靠智力资源-知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管理将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挑战。21世纪企业需要新一代的系统来获取、储存、组织和共享各种知识,来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学习能力。传统的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存在许多不足:(1)以单一的数据为中心的数据组织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定性分析;(2)缺乏对知识资产的开发使用,对决策支持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机制的认识没有明确和完整地阐述;(3)没有提供一个有利于知识获取、储存、组织和共享的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基于以上需求,学者们提出了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

1 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

数据仓库创始人W.H.I nmon认为数据仓库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1]。数据仓库具有很强的查询功能,支持报表查询和随机的、动态的查询,能集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时间趋势分析等辅助高层决策信息来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分为5层[2]如图一所示。

(1)数据层:包括内部数据库、外部数据库和文档记录。该层为数据仓库提供相关的数据源。

(2)数据提取-转换-装载层(ETL):根据数据仓库的主题需求,从源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将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并装载到数据仓库中。

(3)数据仓库层:存储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

(4)决策支持层:利用数据挖掘(DW)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工具获得决策支持信息。

(5)用户接口层:问题综合和人机交互系统,接受决策者的决策请求,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并将决策信息返回给决策者。

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数据仓库中存储了面向主题的、集成化的数据,满足了决策支持系统(DSS)对数据集成化的要求;(2)数据仓库存储了海量数据,主要有3种存储方式:虚拟存储方式、基于关系表的存储方式和多维数据库存储方式,为DSS提供了统一的结构化数据环境;(3)数据仓库中存放了随时间变化的历史数据,能够有效满足DSS的预测需求;(4)数据仓库中存储的是只读历史数据,便于查询和分析,并能为OLTP和DW等工具提供支持。

2 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

知识仓库是一种集知识生成、编码和转移的知识管理工具,是一个知识能动系统:负责获取、净化、存储、组织、分析、发布组织内外的数据、信息和知识[3]。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获取、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决策支持环境,为决策者的决策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分为以下4层[3,4,5,6,7]如图二所示。

(1)信息层:包括外部数据与信息、内部文档、信息系统和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

(2)知识层:负责知识的获取、组织与存储,主体是知识仓库,包括知识装载代理、知识库和知识引擎。

(3)用户接口层:负责知识的展现,直接面向决策者。包括分析平台、检索平台、重组平台和展示平台。

(4)决策支持层:整个决策支持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知识支持企业决策发挥效用、创造价值的场所,也是知识仓库获得知识更新的来源[8]。

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知识仓库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源和结构化的数据环境;(2)知识仓库有丰富的知识源,能够从决策者那获得新的知识,提高了DSS的决策支持质量;(3)知识仓库存储了知识条目和相应的语境信息,使决策者了解知识的来源和背景,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3 基于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

从以上可以看出,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都有利于DSS辅助决策者做出决策,但数据仓库主要是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源和结构化的数据环境,而知识仓库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一个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平台,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共享,同时能从决策者那不断获得新知识,使知识仓库具有学习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学习能力,使DSS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方案。将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结合起来引入到决策支持系统中可以实现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融合,全面提高企业的决策支持环境,为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支持。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分为以下5层如图三所示。

(1)数据层:该层由企业各个部门日常产生的业务数据,从外部环境中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以及企业内员工与高层领导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组成,为DW层提供知识源和数据源。

(2)数据提取-转换-装载(ETL)层:从数据库和文档记录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装载到数据仓库中。除了将数据库和文档记录中所需要的数据提取出来,还需要将员工和高层领导头脑中所拥有的重要的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并将其提取和转换,装载到数据仓库中。

(3)数据仓库层(DW层):该层包括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同时还包括由员工和高层领导拥有的隐性知识转换而来的显性知识。该层为数据挖掘(DW)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提供知识和数据支持。

(4)决策支持层:利用DW和OLAP等工具从数据仓库中挖掘出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并把挖掘出来的知识进行分类分别放到知识仓库中的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中。知识仓库由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知识引擎组成,其中知识引擎根据决策者提出的问题在知识仓库中的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中寻找相应的匹配,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知识。知识仓库使得存储的知识可以与最佳范例以及相关的模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提高知识存储和共享的效率。

(5)交互层:该层是决策者与系统的交互模块,决策者提出问题,交互模块从知识仓库和决策支持信息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数据将结果返回给决策者。

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与单纯的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单纯的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有更多的优点:

(1)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形式的数据和知识,提高决策效率。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交流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知识,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使得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知识仓库引入决策支持系统,将使得决策支持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机制也融合到新的决策支持系统中。Nonka和Takeuchi在1994年提出了知识的SECI模型[9],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模式:社会化(Soci al i zat i on)、外化(Ext er nal i zat i on)、组合(Combi nat i on)和内化(I nt er nal i zat i on)。(1)知识的社会化:把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决策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将提高决策者对问题的认识并产生新的想法(如头脑风暴)。(2)知识的外化: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决策者将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显性化,并通过知识反馈把显性化的知识放入知识仓库中,与其他决策者进行知识共享。(3)知识的组合:把不同的显性知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决策者把单个的显性知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自身对问题的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4)知识的内化:把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决策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知识仓库中相应的知识和模型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提高了DSS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决策者把自己在解决新问题时所获得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反馈到知识仓库中,更新知识仓库中的内容。另一方面知识仓库可以利用决策支持信息得到新的知识存储在知识仓库中。该体系结构提高了DSS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经验,有效提高决策质量。

(4)该体系结构利用DW、OLAP等技术实现了从数据到信息和知识的转换,提高了DSS的智能性。

4 结束语

数据仓库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源与结构化的数据环境,但是不能捕获复杂的语境和知识,无法有效支持知识管理,而知识仓库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能够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平台,通过知识仓库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共享和传播,大大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将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结合起来并引入到决策支持系统中可以实现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融合,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加高效的决策支持环境。

摘要:数据仓库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源和结构化的数据环境,知识仓库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一个知识平台,将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和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决策支持的质量。

关键词:数据仓库,知识仓库,决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Hamid R.Nemati.Knowledge warehouse:an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decision suppor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warehousing[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2,(3):143-161.

[2]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顾忠伟,李小东,陈珊珊等.知识仓库与数据仓库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7):22-23.

[4]吴应良,吴海平.一种基于知识仓库的决策支持体系结构模型[J].软科学,2004,18(4):4-8.

[5]顾忠伟,陈珊珊.知识仓库及其在决策支持系统(DSS)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94-96.

[6]周军,苏新宁,孔敏等.知识管理系统下的知识仓库研究[J].情报学报,2002,21(5):542-546.

[7]高明,黄敏.知识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0):37-40.

[8]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微电影剧本校园下一篇:告别七月迎接八月的文案20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