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

2024-08-26

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精选8篇)

1.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 篇一

实验学校“绿色校园”

社区环保宣传活动方案

活动总指挥:罗国强

活动执行指挥:叶正明

活动现场协调:宗和艳陈德凤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环境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学习掌握世界性及中国的环保日名称、口号、由来、时间等知识,设计创建绿色家庭方案及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身边事;

3.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二、活动倡议书:

朋友们,你想当一名“绿色使者”吗?你想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吗?

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块土地,让我们彼此提醒,彼此教育,彼此鼓励,负起环保的责任,全面提高环保意识,有时只是你我的举手之劳: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等等,关系到自己的,别人的,爱人的,朋友的健康和幸福。让我们时刻都记得,一股尾气、一粒沙尘、一只废电池,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改变世界,伤害到我们。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我们一起都来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法律法规观念,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共建绿色家园。

朋友们,美好的生活,绿色的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一名“绿色使者”,你准备好了吗?

三、活动参与人数:华兴实验学校学生50人

四、活动地点:铜梁县华兴镇惠民社区

五、活动内容:

1.在社区内各社区宣传环保,增强环保意识;

2.在社区进行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放置,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等主题宣传;

3.在社区倡导环保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4.在惠民社区内等各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的宣传。

六、具体实施:

1. 知识背景:不同的每一天

2月 2日为国际湿地日 3月 12日为中国植树节

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 3月 23日为世界气象日

4月 22日为世界地球日 5月 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曰

5月 31日为世界无烟日 6月 5日为世界环境曰

6月 17日世界荒漠化日 6月 26日国际戒毒日

7月 l1日世界人口日 9月 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0月 4日为世界动物日 10月 16日为世界粮食日

2.活动思路:

⑴活动内容的选择符合社区居民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⑵绿色社区环保宣传活动,邀请社区学校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区宣传效果将更加显著。⑶社区环保教育活动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建立社区环保宣传示范点,打破传统的发传单、读材料的旧模式,开展有奖知识问答,环保知识调查、环保游戏,创建绿色家庭访问交流等新颖形式,实现环保义工和社区居民互动,学生在宣传中自己也得到了学习和提高。

3.活动形式:

⑴宣读倡议书;

⑵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⑶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书签、环保小工艺品等奖品;

⑷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⑸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

⑹绿色家庭选举活动,深入居民户,交流家庭节能节水节电等措施,实施垃圾分类的做法,美化环境的设施等;

⑺邀请县环保局有关人员参与环保宣传活动,环保义工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4、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⑴编写绿色社区环保宣传活动方案;⑵整理环保资料,设计环保展板;⑶制作环保展板;

⑷编写环保问卷调查;

⑸设计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⑹策划环保游戏。

2.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 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要求达到23个学分, 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分来讲, 其比重很大, 这样设置的用意在哪里?

专家解读:在新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 是《方案》中所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 它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 旨在促进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 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 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 也不是跨学科的学习, 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综合性的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的生活领域和生活背景, 是经验和生活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强调整合学生的经验, 整合学生的生活领域, 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现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加以整合。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设计问题的综合性上, 而且还包含活动情景的综合性、活动方式的综合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23个学分如何认定?

专家解读:《方案》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共23个学分, 其中“研究性学习”为15个学分, “社会实践”为6个学分, “社区服务”为2个学分。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 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不强调课程组织的指令性, 因此它不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等学科课程的这些基本特征, 这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在过程、内容、方式以及主体性上与其他传统学科学分的认定具有不同的特点。为此, 学校在对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时首先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与管理体系。

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程序, 规范学分认定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程序, 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 防止弄虚作假。

除上述基本认定程序和内容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组成部分还应有自己的认定要求和内容。具体为:

研究性学习: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 二是要有体现研究过程的记录或佐证材料, 三是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 四是要有研究性学习的学时保证。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一是要有参与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的对象方或组织者的有效证明, 如实践单位或服务接受单位负责人写明的活动项目内容、时间、联系方式并签章, 无单位的由组织者或带队教师签署证明, 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要有学生签到本。二是要有学生提交的相应的证明材料, 如学生参加活动的感想、体会或小结等。

至于具体实施细则, 应按照甘肃省教育厅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执行。

《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三年共计有15个学分。作为学校来讲, 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研究性学习?另外, 有人担心由于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因而无法真正开展富有成效的研究性学习, 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专家解读: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就要抓好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是针对学生的, 或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提出。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课题必须是生活的, 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 最好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或村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 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 如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等。

二是制订计划。课题确定后, 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中要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还要明确学生小组的分工。

三是搜集资料。根据计划中的规定, 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 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验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 并做好记录。

四是总结整理。研究是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与具体的现场经验不断解构、融合、重组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整理、分析所搜集的资料, 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 综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五是交流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是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而不是带功利目的的表演。在成果分享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写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 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至于有人担心由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而无法真正开展富有成效的研究性学习或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那关键要看学校和老师是否重视, 能否真正理解和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只要认识到位, 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如, 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和家长单位的研究设施设备等资源,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同班也可不同课

从《方案》可以看出, 学生可跨班级选修课程, 出现同课不同班现象, 如何理解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状况?

专家解读:选课制的推行体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立自信的精神。高一新生入校后, 学校按照一定的编班原则将学生编排成若干个班级, 每个班级由班主任负责管理, 这样的班级即为行政班。从高一入校开始, 学生在行政班主要完成必修课的学习。一般情况下高中三年行政班基本不变。学习同样课程的学生组成的班级, 即教学班。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课, 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 学生的流动性增大, 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新情况:在同一教学班内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行政班的学生。这样原有意义上的班级将不复存在, 行政班的传统意义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班级模式。

学校如何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引导学生制订出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专家解读: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明确规定选课指导工作的工作程序, 明确选课指导责任机构、责任人, 安排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选课指导手册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甘肃省高中课程计划的介绍, 学校三年课程方案, 各科目模块的学分、内容简介、毕业和升学要求, 选课指导工作程序, 选课登记方法, 意向性科目选择登记表、意向性模块选择登记表、调整性模块登记表等。

教师具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在选择专业课程的时候, 专业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 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学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 学校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专家解读: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对教育资源的配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 建立学科资源库和课程信息中心, 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 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 发掘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要从符合高中新课程需要的角度优化资源配置, 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教学软件以及各种教学设施和器材。

学校要合理利用本校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学校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 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 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 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理解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是否意味着借鉴或引进别的学校的校本课程或教材?

专家解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是执行课程方案和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但是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并不是一味地引进别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应该包括:鼓励校际合作, 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形成区域性的学科中心和实践基地, 普通高中学校实现校际之间学分互认;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 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等等。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方案》指出: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那么, 我们如何理解学分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区别点在哪里?

专家解读:学分与学业成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 对于学科某一模块的学习, 学业考试成绩是认定学分的一个条件。学生只有在模块学习中完成规定的学时要求, 学习过程综合表现合格 (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相关的实验等) , 参加学校组织的模块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 才能获得这一模块的2个学分。学生如果在这一模块的学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 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应该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

其次, 对于具体的学科来讲, 学分认定由学校自主进行, 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由教育厅组织进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完本学科的所有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才能参加全省组织的本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

再次, 高中毕业资格规定了学分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双重要求。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 获得高中毕业资格, 高中三年中在每一学习领域均要获得一定的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分以上, 且要参加省级学业水平考试, 成绩在合格以上。

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

专家解读: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在于:日常教学中的课程目标应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与新课程培养目标是相一致、相呼应的, 这将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方案》提出,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评价体系中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而且是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

3.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篇三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学院在数字电路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关键词: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数字电路实验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验证、自行设计电路,安装,调试电路,排除电路故障,初步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原理,并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所需集成电路,设计并制作出实际电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学院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存在一些影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形成的不利因素,必要进行改革。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数字电路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多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偏重理论和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内容老化,手段单一,造成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加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设计的能力,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选定上,既有一定量的验证型实验,也有适量的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两者缺一不可,各自起作用,比如: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功能测试。属于验证型实验,该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逻辑芯片,验证基本逻辑芯片的功能,与此同时,在单纯依靠实验台时,可以适当结合计算机仿真软件,增加适量仿真型实验内容。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把每个实验都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实验,通过实验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相关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巩固基本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延伸实验,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教学系统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与组装调试的实践经验。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过程机械化。实验过程一般是在实验箱上,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每个实验分两节课。从实验内容、所用仪器,到实验步骤的安排,学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实验给学生的印象较肤浅。

实验设备比较陈旧、易损。 学院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质量不佳、易损。在实验过程中,元器件老化、损坏不可避免,但需要及时更新。检查芯片的好坏和线路相当复杂,每周的实验课时又多,严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鉴于上述等等原因,笔者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如下:

2.1 增加实验学时

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仿真实验学时分别按 3∶4∶3分配 ,以全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实行实验单独设课与实验成绩单独计算 ,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改变过去实验教学只是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学时不足,综合性实验偏少,创新性实验缺乏,实验质量的好坏对成绩影响不大的弊端。

2.2 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应标准化、定量化。实验课程的最后一次实验课程内容为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内容以考查学生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实际能力为主旨,按A、B、C、D、E 评定成绩,该成绩占总成绩40 %。其中,实验报告占总成绩20%,平时的实验表现,特别是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40% ,作为判断学生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提高广大学生的实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3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3.1 实施开放实验室

由于以往实验室横向定时开放,学生不能长时间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横向定时开放指的是实验室只是根据课程表的安排,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开放。但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同于一般的验证性实验,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实验技术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而也很难提高其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必须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并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实验设备的使用。其次,要求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就必须选择实验内容或者补做上课的实验内容。第三,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进行实验操作。

3.2 仿真软件的使用

Multisim仿真软件具有丰富的元件库、虚拟仪器与仪表功能以及强大的仿真功能。教师可以借助该软件对数字电子技术中的部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使用Multisim设计数字电路,是学生能够通过反复修改设计,最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使用Multisim仿真软件,能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数字电路进行现场演示并分析,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种集成逻辑芯片的特性。演示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情况。

4 结语

在数字电路实验工作中,我们不仅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此外,如何将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对于实验室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进一步完善,这些都还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余魅.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9(3):45-46.

[3]朱孝钦,杨明,胡明辅.实验教学与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84-85.

[4]周亚俊.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78-80.

4.推动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方案 篇四

为进一步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殡葬改革工作,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通过典型宣传、社会宣传等多种宣传方式深入持久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革除丧葬陋俗,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节俭治丧新风尚,自觉实行科学、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自觉依法火化、节约治丧和集约安葬,为推动殡葬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一)宣传殡葬政策。宣传国家、省、市、县殡葬改革的有关法规、政策,宣传全县殡葬改革的措施办法、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宣传绿色殡葬。宣传殡葬改革对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宣传先进典型。宣传我县全面推行殡葬改革走过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宣传在殡葬改革和殡葬行业中涌现的典型事例,挖掘群众身边涌现出来的移风易俗、参与并支持殡葬改革的新人新事。

(四)宣传文明祭祀。宣传创建文明祭奠新风尚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群众革除丧葬陋习,积极倡导“无烟祭祀”、“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

三、工作安排及责任分解

(一)媒体宣传

《思南报》、县电视台、县人民政府网站、《思南手机报》等县属新闻媒体开设“推进殡葬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专栏(专题),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特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殡葬、以及社会各界对殡葬改革的支持等。

1.政策性标语宣传。从6月起,《思南报》在报眼位置每月刊发不少于2次的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口号;县电视台策划制作殡葬改革公益宣传。

2.抓好政策解读。以专访等形式采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铜仁市殡葬管理办法》、《思南县殡葬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和政策作解读式宣传。

3.做好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在殡葬改革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经验好做法等。

4.抓好舆论监督。将党员干部违法违规的殡葬行为和对殡葬改革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的地方或单位作为反面教材,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维护殡葬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

5.抓好公益宣传。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要下载有关殡葬改革的公益宣传广告,在《思南报》不定期刊发和在《思南新闻》定时播出。

责任单位:县电视台(县新闻中心)

(二)社会宣传

1.在交通干道、街道等人员密集地合适位置设置殡葬改革宣传标语。6月15日前,每个行政村制作悬挂有关殡葬改革宣传标语不少于1条,尽可能将标语制作悬挂到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民政局。

2.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结合“六进村”、“三下乡”等文艺演出活动,编排以殡葬改革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村入户演出宣传殡葬改革。

责任单位:县“六进村”办公室、县文旅局。

3.充分发挥文化墙的作用开展殡葬改革宣传。6月15日前,在全县所有省道沿线行政村和建设有乡村文化广场的村寨分别绘制不少于1幅与殡葬改革内容有关的文化宣传墙,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宣传殡葬改革。原则上每个乡镇绘制文化墙不少于1幅。

责任单位:县“六进村”办、各乡镇。

4.在“宣传思想进万家”远程教育播放点播放殡葬改革公益宣传片。

责任单位:县远教办、各乡镇。

5.将殡葬改革相关政策作为乡村道德讲堂的内容进行宣讲;在行政村广播站对殡葬改革政策作宣传。

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各乡镇。

(三)新媒体宣传

1.协调通讯部门发送内容与殡葬改革有关的政策性宣传语手机短信,每月发送不少于2条(次)。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2.《思南手机报》和《奇幻石林·大美思南》官方微信手机客户端每周刊发不少于l条次的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语。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

3.切实做好网上舆论引导,主动设置有关殡葬改革的话题,引导网民积极参与讨论,组织正面跟帖回应。对出现的负面帖子要及时进行引导或删除。

4.县人民政府网在首页推出宣传专题,集纳相关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做好推动殡葬改革的宣传。并持续刊发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语。

责任单位:县政务信息中心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前各种丧葬陋习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活跃,重殓厚葬之风盛行,奢侈浪费现象蔓延,加重了群众负担,败坏了社会风气。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履行好职责,把殡葬改革宣传作为推进殡葬改革、为殡葬改革营造有利社会氛围的大事来抓。通过宣传,让广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认识到殡葬改革是社会改革,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因此,要加强领导、把握机遇、大力宣传,让殡葬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为推进殡葬改革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乡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殡葬改革宣传纳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殡葬服务单位的测评环节,县委宣传部将宣传情况纳入考核内容,推动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深入推进。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经常性、常态化的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围绕宣传活动主题,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形成立体式、多层次的宣传攻势,确保宣传活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断提升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知晓率,确保殡葬改革宣传取得预期效果。

4、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县民政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与各乡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落实好殡葬改革宣传的经费,确保宣传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县属各新闻单位和各相关责任单位要认真总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反馈工作落实情况。6月25日前,县民政局、各新闻媒体要将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标语和文化墙(包含设置地点、标语或文化墙内容、实景图片)的设置情况书面报送县委宣传部。

联系人:晏叶飞,电话:7224818,邮箱:******

附件: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标语

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标语

1.殡葬改革,功在千秋,利国利民,惠及子孙。

2.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崇尚敬老养老美德。

3.推进绿色殡葬,树立文明祭祀新风。

4.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

5.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6.倡导文明殡葬,保护生态环境。

7.更新丧葬观念,破除丧葬陋习。

8.破除封建迷信丧葬习俗,树立文明办丧新风尚。

9.坚持丧事从简,实行文明祭扫。

10.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1.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事。

5.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 篇五

解读材料通知

学习《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有关宣传解读材料通知

共青团各市委,各大企业、高等院校团委,省直机关团工委,省国资委团委:

近日,《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央办公厅印发。8月2日,新华社播发新闻通稿《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和《团中央负责人就共青团改革答记者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8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近期,方案摘要版也将通过团属媒体对外公布。请认真做好新华社新闻通稿、新闻联播口播稿、人民日报评论员、团中央负责人答记者问等4篇重要稿件的学习宣传工作,有关要求如下:

一、用好宣传解读材料,面向本地本系统广大团员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运用团属媒体进行宣传解读、回应社会关切,为共青团改革营造良好氛围。要把学习宣传有关宣传解读材料与学习贯彻《方案》精神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共青团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有力推进改革。要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借助宣传解读材料,多角度、全方位学习领会方案内容。

二、做好“青春建功十三五”和“出彩90后”话题宣传。依托团属网站以及@山东共青团主持的#青春建功十三五#话题,加大对各地优秀青年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当地主流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栏。在中央文明办推出的“出彩90后”专栏和@山东共青团开设的#出彩90后#话题下,推出宣传一批优秀的90后党员、团员。

三、按要求做好相关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各地各单位学习宣传情况请于8月26日前报团省委宣传部。

共青团山东省委办公室

6.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篇六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确保全省普通高中从2010年秋季起始年级开始,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立足实际,借鉴先期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市区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莲山课 件 >认真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建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片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交流平台;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制定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人员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州级、县市区级培训和校本级培训。要优化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部门资源,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快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逐步形成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中的现代化教研培训网络,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统筹协调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配合学校为新课程实验提供资源保障。各级教育部门要与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并实施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规划,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要联合高校、教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形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要采取分区域、分类指导方法,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全省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

(四)推进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验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符合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提高新课程实验的指导与管理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实验新课程。要因地制宜地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课程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要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使学分管理成为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有效实施的专业咨询、指导和研修机制。

(六)加大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制度,重点在制度建设、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积累成功经验。

(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省教育厅要组织力量对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高校招生及考试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制定《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要求与方向,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须报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配套政策。各市州及县市区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机制,全面组织和协调宣传、编办、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力量,在舆论宣传、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条件改善、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出台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设施装备等配套政策。同时,要成立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对新课程实验的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和科研支持,对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多样化建设,<莲山课 件 >切实加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投入力度,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实行适当的政策倾斜。省财政在2010年至2013年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地方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示范实验基地建设、课改样本校建设、经验交流与推广等各项工作。各市州及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资源开发、跟进培训、专项研究、设施装备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学校和教师教研活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和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要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学科组)建设,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鼓励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完善督导评估方案。要组织开展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专项检查和阶段评估,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进行。

(五)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工作实效。省内各有关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师、师范生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相适应,为普通高中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师资。鼓励和支持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人才。要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全高素质学科教研人员,明确新时期教研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教研机构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组织力量深入教学第一线,切实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六)加强区域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要以省及市级示范性高中或样本校为基地组建区域协作体,充分挖掘区域内教研机构与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要探索建立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教师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咨询答疑、在线研讨等活动,展示精品课程,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传播先进经验,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要根据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促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7.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 篇七

德国的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涉及职业教育政策、法制、社会环境、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成本与收益、考核要求、培训与教学理念等方面。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双元制职业教育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关于双元制职业内涵与机理的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的研究等方面。

但迄今为止,关于社区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还没形成典型的成功范例和架构模式,较多停留在教学资源和内容的建设上,因材而异的显性体现也不够充分。因此,构建一个以采用双元制模式下的社区教育体系将会成为新时代社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

目前,我校由校长亲自挂帅,在“双元制”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面向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构建以双元制模式为特征的社区教育体系,将更加有利于合理协调师资力量,高效率支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同时,通过构建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在线联合体(SchoolEnterprise Online Consortium)”,将进一步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通过“岗位能力分析→知识点组合→形成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建方法,更加紧贴生产过程,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助力我校模块化教学改革。

二、实验的目标与内容

(一)实验的目标

以社区教育为土壤,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岗位引领、技能为先等特色,以学员学习为中心,在社区教育中探索构建职业引领、专业引领、方法引领的双元制引领模式,研究运行和保障机制,增强社区教育的实效。通过研究,指导以双元制模式下社区教育模块化课程的建设。

(二)实验的内容

重点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形成社区教育中双元制引领的模式和机制

研究强调双元制引领中学习与认知的情境性和分布性,认为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学习环境下双元制引领情境的合理创设,社区学员在情境中通过活动(线上与线下)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这种学习与认知过程分布在学习主体、社会、环境、时间等因素中。通过探索,形成双元制引领的社区教育学习模式。重点研究以下机制。

(1)职业引领机制。社区教育学校姓“职”,这一特征决定了双元制引领模式的社区教育学习要把企业及具体工作岗位的文化特征、专业要求、工作职责等设计为一个个情境,引领学习者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达到适应、求学、创新的发展高度。将选取一到两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重点研究职业引领的内容、时机、工具或技术、手段和方式。

(2)专业引领机制。社区教育要和工作过程相符合,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重点研究如何基于校企合作,制订专业目标,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实施知识分解和课程(或教学模块)重组,设计学习途径,做好专业引领。重点研究专业引领的面(要完成的职责与任务)和点(完成某一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组织方法,呈现形式,情境创设,以及针对学习者的智慧推送和交互手段。通过情境体现出学习与认知的空间,通过交互体现出学习与认知的分布。

(3)方法引领机制。社区学员学习的最大困惑,从思想上看是不能及时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约束。从行动上是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搞不清如何正确地开展中职特色的学习。综合来看,其根源是无法设计好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双元制引领模式的情境学习,非常重视与强调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管理,通过学习活动设计的模块化课程来引领学员开展学习。根据研究需要把学习活动按两种方式进行划分:

①按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分,把学习活动划分为隐形的常规学习活动和显性的个性学习活动。常规学习活动就是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有序推进的常规教学活动。个性学习活动就是学习者根据自身考量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学习、回顾或拓展等学习活动。

②按学习活动的内容来分,把学习活动划分为理论学习活动、理实一体的学习活动,以及实践学习活动。

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隐形的常规学习活动与显性的个性学习活动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研究不同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反馈形式、信息推送方式,根据智慧感知结果调整和重新设计学习活动的再造技术和反馈形式等。由于双元制引领模式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模式,因此,这部分的研究是以情境为核心,关注情境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对情境进行引用从而形成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流程再造,从而实现引领。

2. 以双元制引领为标志的社区教育学习环境建设要素的研究

(1)在双元制引领模式与机制的支撑下,研究双元制引领模式的社区教育学习环境的框架结构与组成要素。

(2)研究如何通过“校企在线联合体(School-Enterprise Online Consortium)”平台推动与保障校企合作机制。

为双元制引领模式的社区教育实践提出科学合理的环境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邵晓枫.社区教育究竟是什么:对社区教育本质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5(36).

8.课程改革实验宣传方案 篇八

【关键词】  生本教育 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19-02

0

一、课改实验的提出

顺德一中作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非常高,在区域范围内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但是,毋庸讳言,顺德一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许多与其办学历史、办学成绩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不相适应的现象。如基于传统和习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到位,例如在她101年的办学历程中没有培养出一个两院院士。此外,顺德一中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没有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她的外部环境支持和生源素质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百年老校的优势将逐步丧失。

二、本课改实验的历史、现状和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200多所,遍及广东、山东、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新疆、内蒙、云南、安徽、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但在普通高中,尤其是生源素质较好的示范性高中的实践还比较稀少。

本课改的主要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从传统教育的主要依靠教师教转为依靠学生自主学,从“师本”转为“生本”,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全人”教育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以探究为基础的认识论和“问题教学法”、“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长”论是生本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听讲、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这四种的学习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保存率分别为5%、10%、20%、30%,而小组讨论、做中学、向他人教授即教别人这三种学习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保存率分别为50%、75%和90%。

三、课改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第一层意思是“以学生为本”,包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教学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行为观。“生本教育”第二层含义是指激扬学生的生命本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心的活动,促使学生健康、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以课室为活动空间,以课时为时间,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计划的学习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改革”: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旧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四、课改的目标

1.研究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青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律,进一步总结出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具有操作性、推广性的的培养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结合本校实际,使得本校的青年教师能快速成长、成才,实现群体化的发展,独当一面地承担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

3.推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学校参考和借鉴。

五、课改的目标、内容、重点

目标:1.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显著改变,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2.创建适合顺德一中学生和各学科特色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3.促进顺德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4.以教学促教育,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平等、自信、自觉、效率意识和合作精神。

内容:1.“生本教育”理论的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3.各学科“生本”课堂模式的创建与实验;

4.教育与教学模式的相互配套、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

重点: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2.“生本”课堂预学资源的开发与完善;

3.各学科课堂教学行为的研讨与诊断;

4.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与班级管理模式相互促进。

六、课改的基本思路设计

(一)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逐步推进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提出改革的基本设想和要求,规划改革的基本方案和行动计划。

2.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与优秀班主任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高二6个班、高一20个班全面推进课改工作。

3.通过专家讲座、自学、外出参观学习、论坛和沙龙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和认识“生本教育”等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教育理论,了解其内涵与实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4.组织研修课、诊断课,举行专题研讨会,就改革中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5.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会诊和指导。

6.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课题研究总结。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组织学习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荆志强的《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学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等课堂改革理念的理论专著,提高教师理论素质;研究与学生心理特征、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各项教学改革活动的特点和操作规范;查阅有关课题的文献,以获取最详细全面的资料。

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在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及其与师生发展、沟通之间的关系。

调查分析法:分阶段调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适应情况,为课题提供事实材料和方案修正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改革的效率。

实践活动法:每次活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生动性、有系统性、渗透性原则。

个案研究法: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确立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以及学生在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各项能力的具体变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创。

2.“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3.“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课改的形式与内容构建。

4.优异的教学成绩与课改实验报告。

八、课改的组织机构和核心人员

1.领导小组组长:刘伯权(全面调控)

2.核心成员:彭云松、罗日明、胡光富、唐杰、李长福、王瑶、鲁利、潘璇、黄光毅、申振等。

九、保障机制

参与课改研究的核心成员学历高,多毕业于名牌大学,有较强的专业功底。他们教学、教研经验丰富,多人是市、区级的教学骨干,在专业的教学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研究能力强。他们研究热情高,钻研精神强。成员中有多人主持或参与过多个课题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

围绕本课改,学校从校领导到各科组长及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利用暑假分批到广州接受郭思乐教授的亲自培训,不定期举行教学改革读书沙龙交流心得,并到深圳华侨城中学进行调研工作等等。

学校历来重视校本教研,还是广东省中小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和示范学校。也经常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常规做法。

上一篇:机械电子毕业题目五下一篇:科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