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会考文言文复习(精选13篇)
1.语文会考文言文复习 篇一
高中语文会考文学常识复习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以下是“高中语文会考文学常识复习”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和《松堂游记》等。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左联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小说《沉沦》。还有著名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等。
4、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5、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6、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等。
7、肖伯纳。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8、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曾与郑振铎、王统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主办刊物《小说月报》,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文学反映人生、关心人民疾苦)。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9、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主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10、清冈卓行(略)
11、达尔文(略)
12、毛泽东(略)
13、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14、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被称为雨巷诗人。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15、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一生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和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等。
16、契诃夫(1860-1904),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和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17、曹雪芹(?—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国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并通过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
18、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合称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19、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历史剧《王昭君》等。
20、老舍(1899-1966),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21、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
22、王实甫,元戏曲作家。著作《西厢记》是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在元杂剧中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
23、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24、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25、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26、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7、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
28、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29、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0、魏徵(略)
31、李密(略)
32、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3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东坡全集》。
34、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5、归有光(1507-1571),人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散文家。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代表作《项脊轩志》。有《震川文集》。
36、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复社领袖。著有《七录斋集》。
37、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
3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著有《李太白集》。
39、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40、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名的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为主,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语文会考文言文复习 篇二
一、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
1. 会考的性质。
高中生物会考是检查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只是学业水平测试, 不追求区分度。只针对基础性和均衡性, 不针对多样性和选择性。
2. 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70分,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识图、分析和实验题共30分。
3. 内容比例:
必修一30%, 必修二30%, 必修三30%, 实验10%。
4. 难度控制:
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其占分比例大约为7∶2∶1。
二、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大纲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 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 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 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 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 用图解表示, 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
1. 重视“双基”复习, 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第一, 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 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 及时发现问题, 查缺补漏, 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第二, 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 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 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总复习的重要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必然有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分析的综合, 有利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 抓好章节复习, 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在进行章节复习时,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某一章或节的知识结构, 学生感觉这样归纳, 使知识条理清楚, 记忆深刻, 而且还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运用比较法, 化繁为简, 找出知识联系。
比较法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 同一事物的相关面进行类比, 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提高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突破难点, 抓住要点,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包括基本概念的比较, 找出相互联系。可以利用图表比较, 分析异同及知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内容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 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等。
4. 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 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 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 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当情境、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 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5. 注重教材插图, 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
插图是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具有增强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重视插图, 学会利用插图, 做到以图解文, 以文理图, 复习效果往往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从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等方面探讨了会考复习的要求。
3.谈高中物理会考教学复习 篇三
根据会考要求、现行会考的实际情况及高考的改革趋势,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普遍把会考复习等同于第一轮的高考复习,教法上采用题海战术,多讲多练,讲究熟能生巧,而且在选题上也一味追求难深偏。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法会使一大部分同学因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心理上势必会产生望而却步的自卑心理。所以在会考复习中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现行会考中知识点难度并不比以往的要求高、题目不深挖、不铺开的特点,多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中会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会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物理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物理中的某些概念、规律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二、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物理是实验性学科,其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我们都知道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理解,而且实验能力既是会考又是以后高考中考查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正因为实验的重要性,所以在会考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笔试中实验题的占分量也较大,作为高二的物理教师,在会考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实验的复习。必须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物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深抓概念复习,打好坚实基础。
物理概念复习是教学复习中的重要环节,忽视概念复习,只讲不练,或练的不够,是导致概念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在要概念复习中采取:一是围绕课本并按一定的知识体系,精心编写复习提纲、讲义,要求学生在课前能按照讲义上的提示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讲义上需要填空的内容,教师上课时注意检查每位学生作业情况;二是在课尝上对一些重要的概念、作重点讲解,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既知当然又知所以然,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明白每一个公式的意义,努力引导学生构建一个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三是课后给学生选编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在复习中为了强化基础知识,让学生确实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首要位置。为此我们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不给学生订购任何复习资料,决不搞题海战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加强实验复习,让学生亲自操作。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搞好实验复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应付实验或“纸上谈兵”,缺乏条理训练,特别是缺少基本技能训练,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实验复习中,教师在做好实验技能示范的基础上,切实让学生自己独立做好每个实验,认真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和所得的结论,不马虎了事,不走过场。
(3)讲、练并重,精讲精练。
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篇四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到”;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篇五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疏理】
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解题导引】
例.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增其旧制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
③前人之述备矣 ( )
④去国怀乡 ( )
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常见失误】
1.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平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2.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
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
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
3.对虚词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试题中,考查虚词的多种用法的试题是一大难点。
一是朗读不够,缺少文言语感;
二是归纳、辨析不够。也许在课堂上教师帮助总结过多次,还是不熟悉,那是因为老师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总结。要在老师指导下举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归纳总结。
4.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句子翻译不准确,对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误译,对特殊句式不熟悉,不会翻译。
6.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篇六
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辩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
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答题误区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7.语文会考文言文复习 篇七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考查学生水平的一种手段,还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下面我就高中信息技术备考复习谈谈体会。
一、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对待会考。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依据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材和《高中会考纲要》的基本要求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尤其是操作能力的考查。近几年考试的内容和以往相比有较大的变动,增加了许多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学生水平、办学条件的差异,给很多学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学校、教师更应该统一认识,精心准备会考,认识到会考是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会考,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会考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取优异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层复式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尽可能会考复习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应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
二、仔细研读教学大纲、教材和会考纲要,明确复习目标。
《会考纲要》明确指出会考命题依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及水平考试的要求,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的习题并加以改造,其难度不高于教材中例题、习题的水平。在教学中应认真领会《会考纲要》中知识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不要盲目加深难度。
尽管考试涉及教材、考纲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分析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力求抓住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教师应要求学生落实课本上课后作业和考纲中的习题,并在与考纲同等程度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水平差异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不必为了考试而补充很多,导致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认真分析会考试卷,把握复习层面和难易度。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知识联系。
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的笔试试题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上机操作(主要是操作的方法或结果),另一部分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考查,着重考查“双基”的掌握情况。双基的教学,一要重视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不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二要把握知识联系,灵活应用知识,学会运用一个知识或多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知识的关联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联系知识,还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操作技能。
2. 大量考题中以图形代替文字描述,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能力。
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种视窗操作系统,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大大方便了用户操作,图形化界面中各种操作就成了考试的一个要点。历年试卷中都有不少关于图形界面的试题,主要考查图形认识和图形操作,近两年的试卷中出现了很多;还有一部分试题虽是文字描述,但仍是关于操作的考查,如试卷中关于键盘、鼠标操作的考题也占了一定的分量。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平时要多练习,更要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学习,如Word2003操作窗口的常用工具栏、文字工具栏上的每个图形按钮的形状和功能;Excel2003的窗口、状态栏等是每个学生都要熟练掌握的。
3. 在保证合格率的前提下,适当注意试卷的区分度。
高中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性达标考试,主要用于检测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其主要功能不在选拔,而在于检测和激励。会考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一般在8:1:1,容易题占80%,中等题占10%,稍难题约占10%。会考主要是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应认真领会《会考纲要》中知识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盲目加深和拔高,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结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设计教学复习的标准和练习,更好地做到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4. 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服务。历年会考都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考试的网络、Excel部分和Word部分,尤其是Excel表格的数据均是来源于生活中较新、较有特色的例子,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复习中不能只参考书上的几个表格,应多从生活中、网络上找一些实例数据讲解和供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四、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提高复习效率。
1. 增加上机机会,提高上机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操作能力考核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计算机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而不是由教师讲授标准答案,学生被动记忆。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布置科学的研究、操作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可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再次,对于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时间一长就忘的知识与操作,应适当加强巩固训练,特别在考前要多加练习。课堂上力求做到一人一机,在客观条件限制情况下可让学生轮流使用计算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对于基础较薄弱、操作较不熟练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心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适当拓宽知识面,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接轨。
在按《会考纲要》要求进行教学和复习的前提下,还应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时可参考当前主流配置为学生讲解;在分析word页面设置中纸张大小时,可先分析A4、16K各自的标准、大小、应用场合,再过渡到A3、B5、32K、8K……自定义,结合边距、页眉页脚的设置,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讲解数制时,不仅要讲解二、十进制的相互的转换,还要讲解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和与十六进制的关系,如存储容量 (KB、MB、GB) 、主频 (MHz、CHz) 、颜色表示等,在复习Excel时,可在课本、考纲已有实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如流行歌曲排行榜、股票排行榜、各类比赛数据等)进行适当扩充和拓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认真对待上机复习、考试的各个环节, 确保上机考试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会考不像其他学科只有一份试卷,它采用上机考试(100分)的形式,上机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是不稳定的。查看历年的会考成绩,发现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很好,但由于上机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仔细分析,这些学生考不好的原因可能不是不会操作,而是没有仔细审题或没按要求操作导致失分,让人十分惋惜。认真对待上机复习、考试的各个环节,确保上机考试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会考系统管理员、监考员的事,更是每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复习工作中的大事。
1. 要求学生熟悉考试环境,熟练操作模拟考试软件。在考试过程中要认真审题,切不可看错、看漏,严格按照考试软件要求进行操作,及时存盘。遇到异常情况(如抽题错误、死机等)应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并冷静等待解决。
2. 要求教师、监考老师熟悉机房环境,熟悉考试软件安装、测试、考试、成绩同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能及时处理考试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如无法解决应及时与上级相关人员联系,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3. 要求每场考试结束后立即备份考试数据并回收、备份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在出现异常情况后大面积的考生重考。
8.八年级地理会考有效复习策略探讨 篇八
一、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其次,教师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多跟学生进行谈心,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
9.北京版 高一语文 文言文复习 篇九
1、节选自《国语
越语上》。标题是编者加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2、【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3、【昆弟】兄弟。
4、【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5、【共知越国之政】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知,管理。
6、【大夫种】即文种,字少禽,越国大夫。他帮助勾践灭吴,后背勾践杀害。
7、【贾人夏则资皮】 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贾人,商人。资,积蓄、储备。这几句反映了文种的“人才观”。
8、【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9、【四方之忧】指外患。
10、【爪牙之士】指武士。
11、【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12、【苟】如果,假如。
13、【行成于吴】向吴国求和。成,达成协议,讲和。
14、【子胥】伍子胥,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国人,后辗转事吴。
1、【上党之国】党,所也。上所之国,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国家。
2、【执仇】结仇,结怨。、3、【中原】这里指原野。4【更】改变。
5、【吊】慰问。
6、【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
7、【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亲自给夫差充当马前卒。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8、【句无】山名。在浙江诸暨南。句,同“勾”。
9、【御儿】古地名,现在浙江嘉兴县境内。
10、【鄞】地名,在今浙江宁波。
11、【姑蔑】古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东北。
12、【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13、【致】招致,召集。
14、【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要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帅,同“率”。二三子,你们。蕃,生息、繁殖。
15、【取】同“娶”。
16、【丈夫】男子。
17、【免】同“娩”。
18、【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三胞胎的,由公家提供乳母。
19、【饩】xi发放,赠送的粮食。
20、【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21、【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22、【支子】庶子,妾所生的儿女。
23、【疾疹】chen4,指患病的人。
24、【贫病者】贫苦和重病的人。
25、【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26、【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27、【魔厉】同“磨砺”。
28、【庙礼之】指在庙堂上句型宴享,以示尊重。
29、【孺子】年轻人。
30、【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31、【歠】同“啜”,给人水喝。
32、【越国亦节矣】意思是,越国已经克制够了。节,克制。
33、【请姑无庸战】请暂时不用打仗。姑,暂且。庸,用。
1、【四封】四境。封,疆界。
2、【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3、【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穿着水犀皮制成的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意思是,兵多装备也好。亿,十万。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4、【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匹夫,平常人。
5、【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共同。
6、【常赏】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下文的“常刑”,是指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7、【用命】服从命令。
8、【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楚。
9、【劝】劝勉,鼓励。
《游侠列传》
11、【高祖】指刘邦。
12、【豪士】有名人物。
13、【庸人】平常的人。
14、【歆】xin 欣喜,悦服。此指自满,炫耀。
15、【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意思是,只怕再碰见那些受过自己好处的人。原因是,他怕那些人感谢他。
16、【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救济人家的困乏,先从贫贱的人开始。振,同“赈”。不赡,不足,衣食缺乏。
17、【衣不完采】衣服上连一处完整的花纹都没有。意思是说衣服破旧。
18、【食不重味】吃饭时没有两样菜。
19、【軥牛】qu 挽軥的牛。軥,车轭两边下伸反曲以夹马颈的部分。
20、【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专为旁人的危急之事奔走,比办自己的私事还着急。
2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季布,楚人。为项羽将。项羽败亡后,刘邦以千金购季布头。朱家收留并隐藏季布,后又亲自去洛阳见滕公夏侯婴,托其向刘邦说情。刘邦终于赦免季布,拜为郎中。阴脱,暗中解救。
22、【关】函谷关。
23、【延颈】伸长脖子。形容盼望的样子。
24、【解】xie
25、【轵】zhi 汉置县名
26、【善相人者】擅长观察人的面相断定人的吉凶的人。指下文的许负。
27、【孝文】指汉文帝刘恒。
28、【阴贼】内心狠毒。
29、【慨不快意】即稍有不快,或略一动气。慨,愤慨不平。30、【身】亲自。
31、【以躯借交报仇】用自己的身躯(指不惜牺牲自己)去帮助朋友报仇。借,通“藉”,帮助。交,朋友。
32、【藏命作奸剽攻】藏命,隐藏亡命之徒。作奸,犯法。剽攻,抢劫,掠夺。
33、【铸钱掘冢】铸钱,私铸铜钱。掘冢,偷坟盗墓。
34、【幸】助。
1、【折节为俭】转变操行,节制自己。俭,抑制,约束。
2、【以德报怨】以恩德来报答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
3、【厚施而薄望】多施恩于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
4、【振】救。
5、【睚眦】ya2zi4瞪着眼睛看人的样子。此表示愤怒。
6、【负】依靠,仗恃。
7、【嚼】同“醮”jiao4 喝干杯中酒。
8、【非其任】不是那人喝得了的。
9、【义】此指讲义气。
10、【贼不得】凶手捉不到。
11、【微知】暗中侦察到。
12、【不直】犹言不对。
13、【去】此指放走。
14、【多】赞扬。
15、【箕踞】展开两足而坐,形像簸箕。是一种傲慢不恭的态度。
16、【客】指郭解的门客。
17、【邑屋】村舍。
18、【不修】不周到。
19、【尉史】县尉手下的小吏。专管服徭役事务。20、【是】此,这。
21、【急】亲。
22、【至践更时脱之】轮到那人服徭役的月份可以免了他。践更,汉代伇法明目之一,按期轮番服役。
23、【肉袒】即负荆请罪。解衣露膊,背着荆杖,表示服罪领责之意。
24、【居间】从中调停。
25、【曲听解】勉强听从郭解(的劝解).26、【间】居间。
27、【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是郭解嘱咐仇家的话。
28、【执】谨守,坚持。
29、【县廷】即县衙门。30、【出】出脱,办了。
31、【厌】满意。
32、【严重】非常严重。
33、【为用】为之效力。
34、【请得解客舍养之】意思是愿为郭解分其负担,接郭解隐藏的亡命者到别处去供养之。
35、【茂陵】汉武帝坟墓。
36、【不中訾】不合资产标准。当时家产300万才中眥。“訾”,同“貲”
37、【卫将军】即卫青,以讨伐匈奴有军功封大将军。
38、【上】指皇上。
39、【权】力量。
40、【诸公送者出千余万】同郭解有交往的人出钱给郭解送行,共出了一千多万钱。
41、【杨季主子为县掾yuan】杨季主子,杨季主的儿子。县掾,县廷的助理官。
42、【举徙解】提名迁徙郭解。据上文意思,郭家原来是不愿迁徙的,因杨掾提名,便找卫青说情,而皇上不允,遂不得不迁,故而郭家怨恨杨掾。
43、【关】指函谷关。
1、【骑ji】坐骑。
2、【阙下】犹言京中。
3、【下吏】下诏令于主管该事的官吏。
4、【夏阳】汉县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
5、【临晋】汉县名,在今陕西大荔东。
6、【籍少公】人名,姓籍名少公。
7、【冒】冒昧求见。
8、【告】事先告之。
9、【穷指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彻底追查郭解所犯的案,凡是郭解所杀的人,都在大赦以前。依照汉代法律,在大赦以前所犯的罪是可以被赦免的。
10、【使者】指京中派来调查郭解案件的专使。
11、【绝】绝迹不见。
12、【御史大夫公孙弘】御史大夫,朝廷主管监察弹劾的最高长官。公孙弘,在汉武帝尊儒活动中颇受重用。
13、【行权】犹言作威作福。
14、【当大逆无道】判决郭解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名。
15、【敖而无足数者】敖,通“傲”,傲慢无礼。数,称道。
16、【槐里】汉县名。下文西河、临淮、东阳、南阳等均为汉县郡名称。
17、【逡逡qun】谦虚礼貌的样子。
18、【北道】与下文西道、南道、东道,皆泛指东西南北各方。
19、【乡者】犹昔者,以前。乡,同“向”。20、【中人】普通人。
21、【不足采】无可取。
2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大意为,如果一个人以美好的名誉来作为自己的容貌,哪还有衰老终结的时候呢?言外之意是,一个人只有表现出自己的荣誉,才能够得到人们永久的称道和纪念。貌,表现。既,终结。
23、【於戏】同“呜呼”。
《洛阳牡丹记》文言知识整理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瘿(yǐng)木 美恶(â)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â)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游遨(áo)衙(yá)校(xiào)花蒂(dì)畦塍(chãng)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代词。放在数词后面。“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然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动)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义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状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判断句)
物之常者(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省略句)
彼必形于篇咏(状语后置)
使(之于)马上不动摇(省略句)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定语后置)
八、重点句(翻译)
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2.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3.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4.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
10.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1.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 篇十一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⑨地壳中硅的含量;⑩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⑾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⑿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 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 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12.语文会考文言文复习 篇十二
那么, 台湾初中语文会考怎么考呢?现就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做些分析。
一、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基本题型与考测要点
(一) 基本题型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共有49道题, 分三个题型, 一是“单题”, 二是“题组”, 三是“作文”。49个题目中, 只有作文是主观表达, 别的48道题 (单题34题, 题组14题) 清一色的都是单项选择题。
单题, 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单项选择题。从第1题到第34题, 都是单题。
题组, 就是给一段语言材料, 然后针对这段语言材料, 完成两至三道单项选择题。所给的语言材料都不是整篇文章, 而是文章中的一部分, 很短小, 不长。从第35题到48题属于题组, 共六个题组14道题。
作文, 即第49题, 是一篇命题作文, 题目叫《从那件事,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除了文题之外, 还有一段不足200字的提示性说明文字。
(二) 考测要点
全卷除作文以外共48道题。考测要点大致状态分析如下:
二、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基本特点
(一) 试题内容混杂编排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从题目类型上看, 分为三大部分, 即单题、题组和作文, 非常简明;从题目内容上看, 考测点比较多样。然而, 单题部分34个题目并不是按照字、词、句、段这样的一般顺序来安排, 而是无序编排、非常随意的。比如, 第4题是关于词语辨析运用的题, 第14、17、21、24、31题, 也是关于词语辨析运用的题;第13题是关于成语的题, 第16题也是关于成语的题;关于字音的一道题竟放在第27题。
(二) 没有考测古代诗文背默
在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 并没有专门考测古代诗文背诵的试题。
(三) 除作文外, 均为客观题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与大陆中考卷明显的不同处还表现在, 除了作文 (第49题) 是主观题以外, 别的所有题目 (第1-48题) 都是客观题, 即单项选择题, 无论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还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测一律采用单项选择题。
由于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同, 因此,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题量达49题。
(四)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从表1就可以看到,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特别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首先, 从题量的比例上看, 语文基础知识与句段材料理解主要考测学生的“双基”, 占了34题, 而单列的阅读理解题只占14题。其次,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点比较多, 比如, 成语运用、词语辨析、错别字判别、看图拟题、字音辨别、故事寓意概括、词性运用、句子简洁判别、语法基础、信息提取、对联理解、诗文句段理解、诗句结构理解、提炼观点等等。再次,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 多用比较性理解判断的表述方式来出题。在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 用“与下列何者最接近”来设问的题目就有11道题, 占五分之一多。
(五) 阅读理解多取片段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的“题组”类似于大陆中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但不同的是, 卷中所选文章全为片段, 共选取了六个片段, 每个片段两至三道题, 共14道题。这样, 学生在答卷时阅读时间宽裕, 所以, 题量就大, 考测的知识点就多些。
(六) 考测多关注语文素养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试题设计, 总体上说, 形式比较巧妙灵活, 又多取材古代诗文, 所以, 虽是选择题, 但还是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状态的。
(七) 联系生活, 题目灵活
请看一个例子:
16.下列各组对话中使用的词语, 何者完全正确?
(A) 甲:“请问令堂高寿几何?”乙:“家母屑龙, 今年贵庚七十。”
(B) 甲:“请问贵姓?府上哪儿?”乙:“敝姓吴, 府上在台中市。”
(C) 甲:“明天郊游, 令姊能去吗?”乙:“家姊有事, 无法参加。”
(D) 甲:“初次来到贵宝地, 请多指教!”乙:“欢迎光临贵宝地。”
这样的试题, 紧密联系生活, 不仅灵活多变, 而且富有语文内涵, 很值得称道。
(八) 作文试题朴实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是《从那件事中,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这个题目不仅朴实, 而且贴近初中学生的成长实际, 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可以这样说, 写作的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淘洗。
三、台湾初中语文毕业会考试卷的启示
(一) 要尊重存在, 取长补短
应该说, 台湾卷重客观选择, 试题内容编排随意性大, 无古代诗文背诵, 特别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测等。作为借鉴, 我们要以尊重的姿态取长补短, 积极扬弃。
(二) 要多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在多方位多角度考测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方面是优于大陆中考卷的。这一点, 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说, 一份试卷不需也不必面面俱到地把知识能力点都设计出试题来考查, 但是, 可以通过不同的年份的变化来实现对不同知能点的考查, 以此来“指挥”一线教学, 不让一线教学走偏。
(三) 要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考查
台湾的会考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 通过这些试题, 导引语文教学, 导引学生积累, 导引学生思想, 从而起到评价与促进的双重效应, 更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3.成人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篇十三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4、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
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 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
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 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 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 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 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为‚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例如:‚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臵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 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臵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吾得兄事之。——‚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操军破,必北还。——‚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
(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臵,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②惧有伏焉。——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臵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臵,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
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足以荣汝身。——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 为……‛或‚把……当作……‛。例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②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
四、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 也。‛例如:
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
①晋鄙嚄唶(huòjiè)宿将 ②刘备天下枭雄……
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被动句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 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例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 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例如:
①今以钟磬臵(于)水中。《石钟山记》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臵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臵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臵。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臵。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臵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臵的标志。定语后臵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臵。
这类定语后臵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致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臵。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臵。“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上面所说的‚定语后臵‛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臵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臵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4)数量词定语后臵。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臵,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臵,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臵,‚十二‛则臵于牛后)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臵,以此突出定语。
(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臵。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臵)
4、状语和补语后臵。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张衡传》
(五)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 ①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①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②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④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如:
①圣人无常师。
②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七)固定文言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愚公移山》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
——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
——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五、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介词结构后臵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
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臵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2)定语后臵。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3)状语后臵。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4)谓语前臵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后臵、定语后臵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
六、真题感悟
1.(200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③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⑧所闻,则得之矣。【注】①玃(jué):大猿猴。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③过:错误。④穿井:打井。⑤子夏:孔子的学生。⑥史记:史书。⑦经:界限。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
16.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2分)举例论证。(2分)
17.‚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6分)
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2分)
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闹出笑话。(2分)
‚晋师三豕涉河‛有违常理,‚三豕‛与“乙亥‛字形相近。(2分)
18.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义。(5分)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查自己听到的传闻,就可以知道真实的情况了。(3分)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事理人情的重要性,提出了察言的原则和方法。(2分)
2.(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①。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②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③。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母臵之,吾已决矣。‛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臵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注】①间:间谍。②马服君:赵奢的封号。③胶柱而鼓瑟:瑟,古代弦乐器;柱是用来调弦的;鼓,弹奏。把柱胶住,弦不能调,声音就没有变化了。16.把文中划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王于是任命赵括为将军,替代廉颇。蔺相如说:“赵王根据名声来任用赵括,如同把柱胶住来弹琴啊。赵括只能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懂得活用应变。‛赵王不听从,还是任命他为将军。(意思对即可)。(5分)
17.从赵奢对赵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怎样的人?
赵奢是一个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性的人。(意思对即可)。(5分)
18.赵国的长平惨败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1)决策者用人不当,一意孤行(意思相近即可,3分)(2)指挥者纸上谈兵,脱离世界(意思相近即可,3分)
3.(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一18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②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③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类。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类,谨庠序⑤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⑥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①凶:荒年。②填:形容鼓声,拟声词。③数罟(cùɡǔ):细网 ④洿(wū)池:池塘。⑤庠序:学校。⑥颁白:斑白。
16.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答:梁惠王的为政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意思对即可)17.孟子提出的‚仁政‛措施,除了保障‚黎民不饥不寒‛之外,还提出了什么措施?(用文中语句作答),提出这一措施有什么意义?(6分)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这一措施的意义是:办好学校教育,提升民众素质,注重道德教育,形成文明和睦的社会风气。(意思对即可)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答:七十岁的老人们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有肉的饭食,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不能为王,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意思相近即可)
4.(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秦恶楚而善于齐。王翦帅师伐楚,田璆谓齐王曰:‚盍救诸?‛齐王曰:‚秦王与吾交善,而救楚是绝秦也。‛邹克曰:‚楚非秦敌也,必亡,不如起师以助秦,犹可以为德而固其交。‛田璆曰:‚不然。秦,虎狼也,天下之强国六,秦已取其四,所存者齐与楚耳。譬如摘果,先近而后远。其所未取者力未至也,其能终留之乎?今秦岂诚恶楚而爱齐也,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以地言之,则楚近而齐远�,远交而近攻,秦之宿计也。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戎援,然后专其力于楚。楚亡,齐其能独存乎?谚有之曰:‚‘攒矢而折之,不若分而则折之之易也。’此秦之已效计也。楚国朝亡,齐必夕亡。‛秦果灭楚,而遂伐齐�灭之。
【注】:璆:音qiú。宿(sù):旧有的,一向有的。攒(cuán):聚集,集中。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6分)
答:现在秦国难道真的是恨楚国爱齐国吗?齐楚两国如果联合起来,还足以抵抗秦国。按地理位臵来说,就是楚国近齐国远。结交远的而攻打近的,这是秦一贯使用的计谋。所以秦将要攻打楚国就首先同齐国友好,以断绝对楚的军事援助,这以后便集中军力攻击楚国。楚国灭亡了,齐国又怎么能独自存在呢?(意思对即可)
17、秦恶楚而善齐,出兵伐楚,概括说明齐国君臣对此各持怎样的态度。(6分)答:齐王:主张与秦和好,不要得罪秦国(2分)
邹克:主张发兵助秦,巩固和加强与秦国的关系(2分)
田璆:力主援楚抗秦(2分)(意思对即可)
18、田璆所引用的‚谚语‛意在说明什么?(4分)答:①说明秦国分离对手可以很容易各个击破。②说明齐楚是命运共同体,唇亡齿寒,合则共存,离则相继而亡。
(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4.(200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①。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贵贱,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②;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③,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少缓,再期④,亦富。其专取良者,肆⑤日如中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⑥三县之尹⑦三:其一廉,而不获与⑧上官,其去也,无以僦⑨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⑩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注】 ①赢:利润。②不较:不计较。③限:门槛。④再期:两年。期:周年。⑤肆:店铺。⑥楚鄙:楚国的边远地方。⑦尹:此指县官。
⑧不获与:不被赏识。⑨僦(jiù):租赁,雇用。⑩尤:指责,怪罪。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5分)
答:其大意:‚其中一个,横征暴敛,无所不贪,用索取的钱财贿赂上司,他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下属吏卒,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对待富家。‛(意思对即可)
17.用文中的话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世人对‚楚鄙三县之尹‛的态度各自是:
答:世人对‚三县之尹‛的态度是:其一‚人皆笑,以为痴‛;其一‚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百姓亦称其善‛。
【语文会考文言文复习】推荐阅读:
高一会考语文作文12-09
北京市语文会考词语及释义01-12
2023年上海市高中语文会考试卷10-16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09-17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试题06-22
初二会考生物复习提纲09-26
生物会考复习试题一09-30
初三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0-02
小学毕业会考英语复习11-11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