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论文范文(12篇)
1.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篇一
化学与绿色生活
——化学支持绿色生活
摘要: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和技术的相对落后造成资源日渐贫乏,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倡导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充分而无污染或少污染地利用资源,达到生活资源的在循环和在利用。本文旨在介绍什么是绿色化学,如何发展绿色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绿色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言:
传统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绿色化学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化学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绿色化学从反应原料、反应条件、转化方法或开发绿色产品等角度进行研究,打破传统的化学反应,设计新的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支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生活提供了便利。
关键字:
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保护环境
正文:
一、化学——绿色化学的概念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化学被提出来。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型化学,它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目前得到世界广泛响应。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按照美国《绿色化学。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绿色化学”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绿色生活的概念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和技术的相对落后造成资源日渐贫乏,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倡导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充分而无污染或少污染地利用资源,达到生活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三、化学——绿色化学产生原因及特征
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给人类也带来了危难。而每一门科学的发展史上都充满着探索与进步,由于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合成出未知性质的化合物,只有通过经过长期应用和研究才能熟知其性质,这时新物质可能已经对环境或人类生活造成了影响。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绿色化学应运而生。严峻的现实使得各国必须寻找一条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学的口号最早产生于化学工业非常发达的美国。1990年,美国通过了一个“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1991年后,“绿色化学”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并成为美国环保署(EPA)的中心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
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的一门科学,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主要特征为:(1)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统一;(2)强调原子经济性反应,实现废物的零排放;(3)体现化学与化工等发展与融合,目的是实现清洁生产;(4)要尽可能优先的使用催化剂技术;(5)工艺条件尽可能的温和,以减少能耗和提高安全性。
化学与绿色生活中的作用
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特别是近几年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已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1、化学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多年来, 洗涤剂类化学品是最易引起社会公众注意的一大类生活必需品。洗涤剂工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性能、经济效益, 还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做保证。三聚磷酸钠的清洁作用非常好,可以给企业带来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但他也是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的营养成分,在各家各户排放含磷的洗衣粉到水中时,低等植物就拼命地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污染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在洗衣粉中加入三聚磷酸钠,我国虽然没有禁令,但也提倡大家尽量不要用三聚磷酸钠。相反,烷基多苷、醇醚羧酸盐、脂肪酸甲酯磺酸钠、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和葡糖酰胺等温和型活性剂由于其对人体温和,对生态无害特质,而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硫酸铝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化学沉降剂。它是易溶于水的晶体物质,溶解之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硫酸和白色的絮状胶体沉淀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自身能够非常快的下沉,而且有强大的吸附力,能把周围所有的固体杂质都吸附起来,并连同他们一起下沉。但是科学家们发现用铝来清洁水资源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如果人过多地摄入铝离子会引发老年痴呆症,不符合绿色生活的原则。所以科学家们建议人们使用更加清洁、健康的沉降剂——高铁酸钠。高铁酸钠溶解于水之后生成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一样,是絮状沉淀,又由高价铁跌到了低价铁生成了新生态氧,可以利用其氧化作用对水进行消毒,避免了过多的摄入铝,又可以消毒,一举两得,实现了绿色生活。
3、化学在能源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为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将生物物质用作化学原料和能源是绿色化学的战略目标。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高达300 亿吨以上,其能量储备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百亿吨石油,且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如可将淀粉或纤维素降解成葡萄糖,再用细菌发酵和(或)酶进行催化,生产出我们所需的化学物质。大学的教授利用废弃的生物物质经石灰消化处理,然后进行发酵,生产出有机化学品和燃料。此外,太阳能、水力能、海洋能、风力能、生物物质能均属于清洁能源。我国水力能资源丰富,水力能实际可利用2.5亿千瓦;全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能相当于1.7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清洁能源,既可以替代相当部分的矿物能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4、化学在轻化工业中的应用
轻化工业的绿色化生产,主要是指制革工业、造纸工业以及发酵工业的绿色化生产。仅造纸行业每年有害废水的排放量就高达5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1/6,其中90%以上是难以降解的制浆黑液和漂白废水(白液)。因此,一方面要研究开发源头绿色化的轻化工业生产工艺技术,另一方面要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使之逐步绿色化。铬鞣仍然是皮革生产中使用的主要鞣制方法,铬以及皮革中的三价铬可能被氧化为致癌的六价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采用单独的无铬鞣法还不能完全达到铬鞣皮革的目的。但无铬鞣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5、化学在农药中的应用
由于农药及其在环境介质间传递所引起的污染很难根治,近年来研究者的注意力从农药的强杀伤力和广谱性上逐渐转移到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究上来,高效、安全的农药品种在市场上渐唱主角。在众多的新型农药中,生物农药可以说是绿色农药的首选。近年来,我国已经生产了一些植物源农药,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中,如苦楝素、鱼藤酮、苦参碱。结束语:
绿色化学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它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和催化剂,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绿色产品。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也是我国以及全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杂志
《化学与人类》 刘旦初 网络视频课
2.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篇二
在写作教学中, 秉持结果教学法 (product approach) 的老师, 将教学聚焦于写作的结果上, 强调写出的文章没有错误并且连贯;而注重过程教学法 (process approach) 则会聚焦在写作的过程上, 认为学生不可能写出完美的文章,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改才能接近完美。虽然目前过程教学法比较受欢迎, 但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的结果教学法也能为作文学习带来一定的启发。倘若我们没有错误并且连贯的文章作为写作的目的, 将“完美”或优秀的文章视作规范来模仿, 我们就必须研习范文, 而这一点对于还不能熟练驾驭写作过程的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说, 范文的主要作用在于:
1 范文能够充分说明写作体裁的特点
不同的交际目的在作文体裁、篇章结构和语法形式上产生一定的特点。一次写作任务可能涉及到一些常见话题或抽象话题的分析、观点和论述, 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数据或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谋篇布局、信息的整理和组织将写作意图分解成一个个次目标, 并将这些次目标转换成言语行为。这种将写作意图到言语转换的过程, 是需要宏计划 (macro-planning) 的书面语言的生成过程。了解写作体裁的特点是减轻宏计划工作负担的主要途径, 而要想了解这些特点就必须从研习范文开始。因为通过了解不同体裁的范文, 能够告诉学习者:1) 文章的一般写作内容;2) 如何组织信息或内容;3) 文章的语言特点。对体裁的写作特点不熟悉的学生就必须到范文中了解。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 虽然他们很早就知道文章有记叙文、说明文等的分别, 虽然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会了按“三段式”来组织全文 (第一段是论点, 第二段是主要内容, 包括论证的证据, 第三段是结论) , 而且有些同学也了解了英文段落写作的“Topic Sentence+Supporting Sentences”的结构模式, 但范文的作用在他们的写作备考中仍然不可忽视。一方面, 汉语的语篇模式和英语的语篇模式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言, 汉语的主题往往不直接点出, 需要先有一个铺垫, 而英语文章的主题往往直截了当。具体的范文远比一些抽象的分类具有更大的操作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利用写作范文去了解写作体裁是可靠的学习方式, 最好还能够在范文的结构和语言方面进行研习, 并弄清楚两个问题:1) 文章结构和语言如何为文章的交际目的服务;2) 有没有别的可能存在的结构和语言上的变化。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范文的指导作用而不受范文的限制, 才有可能避免全班学生千篇一律的现象, 这也是使用范文抽取模板, 然后使用并抛开模板的最佳途径。
2 范文是了解语篇衔接手段如何使用的最好语境
连贯是篇章的主要特征, 使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是建立语篇连贯的主要途径, 语篇衔接 (coherence and cohesion) 也是大学英语写作考察的对象。熟悉英语的衔接手段能够大大减轻写作过程中的微计划 (micro-planning) 负担, 能加快语言生成的速度。这一点与具体的语言使用密切相关。如果非常了解并能很好地运用语篇衔接手段, 在获取写作题目后, 就能明确如何分配主题、焦点信息的位置或展开的信息的组织等内容。
外语中的衔接手段是相当丰富的, 如采用“建立局部连贯”的手段, 包括词汇性手段 (词汇重复、同义和上下义) 、替代、省略、共指以及连词等。由于受词汇量的限制和比较保守的学习方法的训练, 大多数学生的写作中一般会使用词汇同义替换和词汇连词两个衔接手段, 尤其是使用连接词使上下文连贯。连词或起连接作用的其他词类如副词和短语, 我们可称之为连接语。多数学生在写作中懂得避免使用不熟悉的词语, 这些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出现连接语使用不够的现象, 造成文章的逻辑跳跃性很大, 理解比较困难。或者, 教师对连贯有足够的重视, 由于学生对连接语理解的简单化处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观上虽然想尽量多用连接语, 以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 但结果是连接语过分堆积, 不仅不能增强任何语义方面的衔接力, 反而往往会增加冗余信息, 甚至造成句子之间语义上的逻辑混乱。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连接语的语义把握不够, 出现理解误差。而多遍研习范文是对连接词的如何使用, 或者认识到语篇衔接手段如何使用最好的方法。
3 范文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
写什么是写作宏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学生感到非常苦恼的事情。无话可说是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尴尬问题之一。虽然有些教师提供了一些材料给学生, 但真正到了写作实践中, 腹中空空, 是无法提供有效论据并进行顺畅的写作的。显然, 扩大知识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另外, 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经常就社会热点问题和常见的抽象话题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 保证随时激活并调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进一步为实际写作最好材料的准备。
目前的写作教学比较注重句子和文章的组织框架, 但是, 语篇的表层是为深层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只注重句子结构的写作、段落布局的讲解和词汇语法的积累, 没有观点和思维的训练, 没有足够的话题信息输入, 到头来, 学生还是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如果不能把“写什么”纳入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来, 不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不能开阔自己的思路, 必将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范文是提供写作思路的有效途径之一。大量阅读范文, 并总结信息的整理和呈现方式, 或总结范文的观点和论据, 并感受观点论据展开的方式, 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上只能学到句子和篇章的组织架构, 那么课后研读范文必将是补充思路不足、观点缺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但如果能恰当利用范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进步。
关键词:范文,体裁,语篇衔接
参考文献
[1]丁往道, 吴冰, 钟美荪, 郭棲庆.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刘树蕙.最新大学英语写作技巧[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3.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篇三
笔者根据自身对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掌握与理解,结合近十年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拟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三个方面,简要探究大学化学知识内容与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难点之一。目前,考虑到中学生对某些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中学普遍采用的化学教材中,往往很少涉及关于化学基本理论方面的详细知识内容。例如,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原子分子结构、电子杂化等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么根本未涉及,要么不要求定量表述,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在教授上述知识点的时候缺乏理论上的引导,往往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够扎实。为了有效弥补这种缺陷,只能让学生一字不差地去记忆,同时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以强化这种记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实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往往也会造成学生“学而不思”的不良学习习惯,再加上强迫式的记忆手段,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反感。
除此之外,在缺少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会出于对某些化学结论或化学现象的困惑而提出一些超出教材知识点的问题,如“为什么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而甲苯能?”“sp2杂化与sp3杂化有什么区别,二者之间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等等。目前中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当学生提出诸如上述超出教材知识点范围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呢?或许有些教师以一句“这不是你现在需要掌握的内容”予以安抚,某些脾气较为急躁的教师,更是直接回答“不要问这么多”。这种简单粗暴地回答方式很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来回答这种问题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化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许多中学化学教学中没有涉及的理论问题往往在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中均能找到答案。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在熟悉并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材,科学、完整地掌握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借助大学化学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理论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部分大学理论知识点,如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碳的杂化轨道理论这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用到,但教材中叙述又不太清楚的适当引入中学教学中,使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知其所以然。如,不仅要知道水分子空间结构是折线形、氨分子是三角锥形,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不等性杂化的结果;不仅知道各种反应速率的不同,还应该明白这种现象是由反应活化能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这种结合理论本质讲现象,再通过现象解释理论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对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实验教学
人类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动力均源于兴趣,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学习化学更多地应该从实验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渴望。然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的重心在于如何让学生做好实验、做对实验,结果验证型实验较多,而用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开发实验的探究型实验相对较少,换句话说,学生做实验只是“照方配药”,只动手不动脑,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大学化学教学实验的设计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思路。目前,在许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增设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并给出实验结果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上述大学实验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完全照搬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取其精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具有中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提供必要的仪器、试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既而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如在讲Fe3+与Fe2+的性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Fe3+、Fe2+各具有什么性质,然后根据所给的仪器、药品动手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某些实验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的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这种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思考的实验过程却恰恰能够起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具有从教与学两方面检验教学质量的功能。目前,中学化学课程考核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然而,以这种考试方式得到的成绩往往被赋予了很多其他特殊的含义,使学生无形中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因为,在学生看来,一份试卷成绩不仅代表自己的学习效果,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父母与老师的寄托,代表了自己的前程,这种对于成绩的认识显然是非常片面的。目前,许多在大学从事化学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已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各种化学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究,如以课程报告、小组讨论并提交论文等方式来取代单一的试卷考核,这为中学化学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参考性的尝试方向。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发言表现进行综合打分,或者对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并将这种考核得分融入期末考试成绩的核算中。相信这种带有学生平时能力考核的打分方式应该更能够综合反映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大学化学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延展和加深,二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好中学化学,有利于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过程中对更多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对于教师而言,随时了解并更新自己对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掌握,对于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改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均起到重要作用。
4.化学式检查(范文) 篇四
2. 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分子2个二氧化碳分子标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3. 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
4.2个硫酸根离子1个铵根离子2个氢氧根离子3个硝酸根离子2个碳酸根离子
5.铜离子银离子铝离子氯离子钡离子铁离子亚铁离子
6.1个铜离子2个银离子2个铝离子3个氯离子2个铁离子3个亚铁离子
2个钡离子2个钠离子3个锌离子3个钙离子2个镁离子3个氢离子
7.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碘氨气氦气氖气氩气
8.氯酸钾高锰酸钾水双氧水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氯化铝
9.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铜硝酸铜碳酸铜硫酸铜
10.氧化钾氢氧化钾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
11.氧化钡氢氧化钡氯化钡硝酸钡碳酸钡硫酸钡
12.氧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硫酸钠
13.氧化钙氢氧化钙氯化钙硝酸钙碳酸钙硫酸钙
14.氧化铝氢氧化铝氯化铝硝酸铝碳酸铝硫酸铝
15.氧化镁氢氧化镁氯化镁硝酸镁碳酸镁硫酸镁
16.氧化铁氢氧化铁氯化铁硝酸铁碳酸铁硫酸铁
17.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碳酸亚铁硫酸亚铁
18.氧化锌氢氧化锌氯化锌硝酸锌碳酸锌硫酸锌
19.氧化铵氢氧化铵氯化铵硝酸铵碳酸铵硫酸铵
2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五氧化二氮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氯酸钾氯化钾硝酸铝碳酸亚铁硝酸银氢氧化铁
5.化学学习方法(范文模版) 篇五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是最重要的一环。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复习时做好补充笔记,记笔记时边看复习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作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记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
(3)改错笔记。评讲习题或试卷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错误的“常规武器”,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老师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老师的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笔记的形式有:①文字提纲式;②符号纲要式;③图表式。
反对照抄式笔记。照抄黑板上的内容可能既浪费时间,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掌握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虽然属于理科,但它却有文科的特点:内容多而杂,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只有把书本上的诸多知识点背熟,才有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综合。在日常的学习中,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生活中见到的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要有机的结合。知识面广了,想问题的途径就多了。近年来的中考题越来越倾向于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题,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有一句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如果我们能“会当凌绝顶”自然就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掌握记忆的方法
化学的知识点很多,想学好化学死记硬背肯定是不行的。化学常用的记忆方法很多。有规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综合记忆法、单独记忆法、理论联系实际记忆法等。这些记忆法说起来是独立的,但是应用起来综合运用效果更佳,灵活掌握这些方法,你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多一份轻松,多一份微笑,也就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你的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
四、认真做必要的练习题
6.关于化学工作计划[范文模版] 篇六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工作计划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工作计划 篇1指导思想
以县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和xxxx高中xxxx年第一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要求全组教职工要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深化开展优化教学全过程活动,努力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抓好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研,突出课堂管理,加强听课互评活动,确实能从课堂40分钟要效益,落实学校、教务处、备课组的各种工作要求,促进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本教研组整体教学效果。
工作内容及措施
1、继续推进“高一新课改”工作。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高中新课改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和研究,重点抓教学观念的转变,抓教学方式的改革。
2、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
①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加强教学研究,认真作好教学服务工作。各备课组选择有效的学生练习题,做到“适应、典型、高效”,使训练习题做到校本化,响应学校的周练计划。
②同各备课组长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指导意见》制定各年级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组内共同探讨各项内容的教学深浅与拓展程度,确切落实各阶段的知识点教学任务,承上启下全局把握。
③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关注xxxx年化学高考与化学会考,结合新课改加强高考会考研究。拉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实效性。针对县高三诊断性考试、市“一模”“二模”考试质量分析,加强对高三课堂教学和总复习的研究指导,组织教师总结经验。
④备课组长要经常检查组内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是否按照教学常规完成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反思及作业反馈)。备课组长确定每一次备课组活动的地点与时间,教研活动要有详细计划(主题、主讲人及内容安排)与详细的记录。
⑤加强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加强高中化学学科竞赛研究,组织辅导学生参加本学期的各级各类竞赛。
⑥加强学校与兄弟学校组际联系,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或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前来研究指导等活动。
⑦加强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积极努力运用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各备课组老师制作的课件、各阶段的考试试卷及考试分析的电子文稿上传至xxxx高中教学网化学组资源库,使信息技术在教研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配合教务处做好电子教案的收集与检查。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化学工作计划 篇2一、工作思路
积极实施和推进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来推进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创建优良的教研文化,打造优秀的教研团队,加强研究与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化方法,转化行为,创新方式,提高效益。立足服务,正确指导,有效管理,力求化学教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开发与创生。
2.加强教学研究,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4.加强考试研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5.加强网络建设,加强资源的利用、开发与分享。
三、具体工作
㈠课程建设
1.重视初高中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研究,做到有利有节、有质有量。
2.重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教学建议》的学习与研究,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协调。
3.重视研析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关注学校的校本教研与培训。
4.重视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的学习与研究。
㈡教师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名、特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2.做好新教师的各项培训工作,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培训。
3.开展好学术讨论、经验交流、方法指导、观摩学习、竞赛评比等活动。
4.加强对初高中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多开展合作教研。
㈢教学研究
1.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注重教材的解读、教法与学法的创新。
2.做好各年级的教材分析、交流与讨论,做到经验分享。
3. 加强中学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
4. 加强基于深度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研究。
5.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多开展联合教研。
6.做好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教学。
7.做好初三化学实验考查工作。
8.各年级开设公开课2~4节。
㈣课题建设
1.以各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具体的、实在的研究。
2.以中学化学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3.以深度学习、数字化学习、实验创新、学科关键能力等项目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
4.做好新一轮省级课题的申报准备工作。
5.引导各校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㈤考试研究
1.积极准备高三模拟考试,开好一模后的研讨会。
2.积极准备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争取取得良好成绩。
3.积极准备中考与高考,确保考试成绩稳中有进。
4.做好各年级期末试卷命题与教学调研工作。
㈥学科竞赛
1.初三学生、高一学生自愿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和化学活动周活动。
2.组织参加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公平、公正地做好申报、考试、阅卷等各项工作。
㈦基地建设和中心组建设
1.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创建学科基地特色,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2.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强化学科中心组成员骨干、引领作用。
㈧网络建设
1.充分利用网上教科院和学科教研网等,建立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2.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积极研究和开发网络教研。
四、日程安排(主要工作)
二月份:
1.开学初教研活动(2月11日),xx市初高中化学教师研修活动。
2.上学期各年级期末考试分析和各校教学情况交流。
三月份:
1.高三一模考试及研讨会、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2.各年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3.省高中化学命题研究小组活动。
4.初、高中青化会活动。
5.学科基地活动。
6.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
四月份:
1.xx省第六届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调演暨实验观摩活动。
2.20xx年中考宣讲工作。
3.高中化学奥赛报名工作。
4.初、高中省化学活动周活动。
5.各年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6.初中化学实验调研。
7.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
8.学科中心组活动。
9.初、高中青化会活动。
10.学科基地活动。
11.xx市初中化学评优课暨省优课选拔活动。
五月份:
1.高中化学奥赛工作。
2.高三二模考试及研讨会。
3.省初中化学命题研究小组活动。
4.各年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5. 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
6.学科基地活动。
7.初、高中青化会活动。
8. xx市高中化学基本功竞赛暨省基本功竞赛选拔活动。
六月份:
1.中考命题及阅卷工作。
2.高考相关工作。
七月份:
1.中考评价的相关工作。
2.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总结。
3.青化会、学科中心组活动总结。
4.准备好寒假相关工作。
化学工作计划 篇3一、现状分析
本届高三共有2个物化班,学生总体素质不高,而且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因素悬殊比较大,加之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导致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化学学科的不重视和学生本身的不重视,课后基本不化时间学习化学,这给教学带来难度。
另外,学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差,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因此,化学教学面临提高“双基”和培养提高能力的双重任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年的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使尽量多的学生能在高考中达到B级或B级以上。
三、具体措施
1、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认真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杂志。
2、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平时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素材,做好“家庭小实验”。
3、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印发给学生,使基础知识强制过关。
4、课堂教学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用启发式、探究式和“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总体素质不高,而且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因素悬殊比较大,加之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导致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化学学科的不重视和学生本身的不重视,课后基本不化时间学习化学,这给教学带来难度。另外,学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差,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因此,化学教学面临提高“双基”和培养提高能力的双重任务。
2、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等基本技能。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
3、基本措施
(1)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认真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杂志。
(2)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平时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素材,做好“家庭小实验”。
(3)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印发给学生,使基础知识强制过关。
(4)课堂教学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用启发式、探究式和“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工作计划 篇4一、总体要求与任务:
总体要求:把握好20xx年高考动向,加大和加强学生练习;认真备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选学生的练习题和考试题;多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最佳的应试状态。力争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总校下达的高考任务。
任务:本学期计划完成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化学实验新课和复习,二轮专题复习和高考模拟冲刺的练习。专题复习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基化合物等五个专题。高考模拟冲刺有10套精选练习。同时,精选各地优秀试题组卷练习。
二、对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经过第一轮系统的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概念已经掌握得比较清楚和牢固,基本规律和方法已经比较熟练,答题规范也有所提高,化学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任有少数同学没有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最后一学期,必须加强和规范学生的练习,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去参加高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考大纲中的所有考点: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碱金属、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物质结构和性质、工艺流程、化学实验等等。
难点:做好各部分的知识点的总结,知识结构的梳理;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技巧;研究高考的动向、高考的信息并对高考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本学期主要工作措施:
1、学期初集思广益,制定详细教学计划,谋划教学策略,使每个教师都对工作目标及自己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2、关注好零界生和优秀学生,做好因材施教。
3、所选专题具有针对性,综合性。
4、抓基础(基本概念及规律)、练规范(思维过程及书写过程)、求精准(语言表述及用词)。
5、适当进行实战训练(单科、理综)
6、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个别指导交流等形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尤其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树立信心,踏实有效地应考。
化学工作计划 篇5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九年级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本学期化学课讲授内容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共四章。
第六章:溶液现象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与探究” 即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拓展视野”等 增加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增加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联想与启示” 即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明创造。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市教研室“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验和“先学后教”精神和“快乐教育”理念。
2、通研大纲、教材,熟知大纲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体系及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使课堂充满快乐。
4、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换脑工程,以适应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四为主原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5、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最后一名学生,不放弃最后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6、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争取计算机达到高级水平。
化学工作计划 篇6在开学之初,我高一备课组各成员将充分分析和总结上学期的学生情况,并要求各成员准备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要求成员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们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备课组中发现、了解情况,并及时讨论和解决。
我高一备课组教师老中青结合,有经验又有热情。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将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每次的学生作业、专题训练,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化学课大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利用适当课时进行化学活动课,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7.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篇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 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 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 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 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 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 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 (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 并不是培养化学家, 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 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 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 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 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 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 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 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 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 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
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 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 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 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内容多、渗透性强, 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 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 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 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 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 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 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 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 进行了淡化处理, 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 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 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 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 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 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 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 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 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 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 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 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 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 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 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 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 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 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
具体实施中, 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 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 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 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 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 受条件制约,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模式, 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 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 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 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 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 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 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分析现行《大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 针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基础内容、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增设自学性选修内容等手段, 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从而对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非化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J].大学化学, 2001, (16) .
[2]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 .
[3]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2011, (33) .
[4]裴坚.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
[5]廖桂英, 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
8.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篇八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息息相关。提高工科学生化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九五”期间的“面向21世纪工科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到“十五”期间的“新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的实践与完善”,许多院校对已沿用一个世纪的四大化学基础课体系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改革,求新、求变成为大学工科化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报考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第一志愿的人数越来越少,大学生对于工科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课程的进行与日衰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显得越来越迫切,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一、国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及特点
(一)课程设置多层次化
将基础课内容分为多层次设课,有初级和中级,中级课程不同于我国的专业方向课,该特点在其课程计划中十分明显,如许多学校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均分为Ⅰ、Ⅱ两个层次设课,然后就是选修课。
(二)实验学时比例大,内容现代化
如德国Halle大学的化学专业基础实验课学时是讲授课的2-5倍,高中级学生在实验中可反复使用现代化大仪器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小型化、板块化
课程小型化是指各门课程的学时大都少于我国的相同课程,这一特点尤其在高年级的课程中更为明显,这种做法表现出许多的优越性,课程小,可吸引一批从事科研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集科研。教学于一身,使讲授方法到课程内容体现一个!新"字,剑桥为此编写了一系列小型教材,很有特色; 学生选课跨度可以很大,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增加了选课的灵活性,有利于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有利于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CAI软件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四)实验课自成体系
与原来无机、分析、有机和物化课的联系减弱或几乎脱钩,主要设立三门实验课,分别为化学实验入门,中级化学实验、高等化学实验及仪器应用。
二、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在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基本的实验条件都不能保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只是一纸空谈。所以,高校应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同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和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将“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在借鉴国外大学成功办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国情、校情,逐步改革,稳妥发展。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
化学素养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总结、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升华而形成的。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目前的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多,而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很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多研究一些“学”的问题。比如,怎样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怎样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最希望学校和教师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学生多做些调查研究,必然会引发出许多深化教学改革的鲜活课题,开辟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三)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应从实验内容上作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应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放性试验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开放性实验的效果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自带课题到实验室来,实验室将在材料、仪器等方面给予支持,教师参与帮助他们完善设计方案,提高其创新和动手能力。
(四)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大学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各自的特点,对教学计划作相应的调整。首先确定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然后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结合当前专业方向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学成果,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重大发现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绿色化学教育、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总之内容的选取以真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6(10):63-64.
[2]周长智.无机元素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3]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大学化学,1997,12(4).
9.高一化学的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九
一、学生在实验时,动手能力较差,只对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感兴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识中需要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又偏偏赖得去记,造成很多题目不会做,从而产生高中化学难念的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学知识点稍微分散一点,而学生又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无法做到系统学习。
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差。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又紧,若不主动学习,那学习成绩就无法保证。
10.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篇十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学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等科学理论知识及其在从事化工生产、化工产品检验与评价、设计、技术开发与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化工、石油、医药能源、冶金、机械电子、轻工、材料、环保等企事业部门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化工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
学生入学后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然后分如下三个专业方向:
电化学工程:掌握化学电源、电镀工艺与表面处理技术、电解工程、电化学测量技术及材料的表面处理、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化工电化学工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以及技术管理。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化学电源设计与检测、电镀工艺、电解工程、金属腐蚀防护工程、电化学测量技术、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等。
化学工程: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品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生产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的技能。
主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CAD、精细化学品开发与技术、催化工程、天然产物提取与应用、绿色化工、现代化工测试技术等。
石油化工:学习原油与石油产品的加工过程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及典型设备和基本工艺计算和优化方法,掌握开发和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炼油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原理、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基础、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工程、专业外语、石油化工专业实验等。
11.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159-02
Think about Organic Chemistry Lab Teaching//YANG Hu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shortcomings in the course of organic chemistry lab teaching, promotes the lab skill training, optimize lab contents,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ty, etc, the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organic chemistry; lab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将基本操作与物质的性质、实验技术融为一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分析鉴定,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室工作习惯,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既具有化学实验的特点,又具有特殊性。有机化学实验的特殊性体现在试剂种类多,药品用量大,大部分是有毒、易燃、易爆、易挥发的物质,产生的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多,制备合成温度高,反应条件苛刻,实验时间长等方面。如果对有机化学实验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很难上好这门课。
笔者结合三年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建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为提高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推进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1 强化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
基本操作训练是有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规范的基本操作是创新的基础,在实验的初始阶段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切实掌握了几种常用的重要的基本操作,才能在后续的综合实验中娴熟运用[2]。基础阶段安排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如回流、重结晶、熔沸点的测定、萃取、洗涤、干燥、蒸馏等[3]。在实验内容上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重复内容,前后相互衔接密切,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对常用基本操作熟练地掌握与运用,为后期制备合成和创新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优化实验内容
本着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基础阶段安排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如回流、重结晶、熔沸点的测定、萃取、洗涤、干燥、蒸馏等;第二阶段安排综合实验,包括有机物制备、合成和物质的鉴定,要求学员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巩固,了解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及其在合成化学中的应用[4];第三阶段安排创新性实验,选做从蔬菜中提取色素的实验,学生自己制作搅拌,选择适合的溶剂提取不同种类的色素。实验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实际效果较好,增强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采用“填鸭式”讲课方式,即先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及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大约30分钟,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被灌输状态,多数学生不认真听或根本听不懂,有的学生干脆就是看手机。同时实验的时间和进度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将实验操作制作成微课视频,和PPT一起放在相关课程网站上,选课的学生有权限进入实验课程网站并下载视频和PPT,就可以自主学习和反复观看。学生在实验前对于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已了然在胸,教师只需重点介绍实验注意事项,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微课虽然短小精悍,但实际效果非常好。
4 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考核是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检测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考评体系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考核,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为了增强预习效果,学生的预习报告不能只抄书,要用化学语言表达所要做的实验。实验结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便是结果不理想,但学生能够认真分析,探讨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涂改数据和伪造实验教师签字等现象,一经发现给予警告,实验成绩为零分。
5 提升实验教师素质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实验教师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实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我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师应该及时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总结、整理和后期归档,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寻根溯源,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避免以后同类型的问题重复出现。同时整理后以问题库的形式作为教学档案保存,可以与其他教师共享,减少学生实验出错。实验教师要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准备好每一次实验课,对学生实验操作给予指导,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形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细致而繁琐,需要实验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投入和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把化学实验教学做好。■
参考文献
[1]张艳君,成泽艳,刘建军,等.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1):54-55.
[2]卢江红.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探讨与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4):98-101.
[3]王素青,于晓梅,刘玉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会[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2):96.
12.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改革,建设
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所包括的理论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和结构化学等课程。要实现新时期大学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基础化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 切实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更合理。下面我们从基础化学课程群结构的现状、改革、建设等方面谈谈想法。
1.化学基础课程群结构现状
近十年,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 各课程教材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化学教育因框架所限,化学基础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多种弊病依然存在,具体可概括如下:1仍然没有跳出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的束缚,课程内容分得过细,内容庞杂。2教学内容的起点低,不能适应化学的学科发展。3一直以来都是将化学理论课程———物理化学作为最后一门化学基础课开设, 这样使系统的化学理论只能为技术基础课奠定基础,而不能发挥对其他化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指导作用4传统的课程体系均是在原四大化学课程中分别设置实验课各实验课程各有分工。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原有的分工限制了实验内容的更新,有必要将实验课单独开设,使其不受相应课程影响,开出更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2.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改革
要实现新时期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必须进一步完善,切实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更加合理。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以下特点:1物理化学是其他化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2减少经典的化学内容, 明显增加现代的化学内容; 3加强物质结构、反应机理和现代技术实验;4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5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应备受重视;6开设小讲座与讨论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化工基础和结构化学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我院的基础化学实验作为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建设也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的实验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课程群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体系的发展及其与化学相互依存的关系, 探索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其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
3.1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1调整物理化学的授课时间,充分发挥物理化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将物理化学的授课时间安排在其他基础课程之前。2优化组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结构化学, 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析内容重新优化组合,增加生物无机化学的讲授,拓宽学生知识面。3结合结构化学,深化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用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理论加深对有机化学规律的认识, 改变有机化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思维方式。加强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充实现代仪器分析内容。现代测试技术和设备日新月异,为适应化学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将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波谱分析、物相分析、在线分析、自动控制和连用分析技术等引入仪器分析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 —开放性试验的多层次实验平台。以学院的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整合实验内容,综合分析各实验间的关系,按照不同层次划分成基础实验—综合性与 研究性实 验—开放性试验,独立设课。将实验中心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开出多层次的化学基础实验。
3.3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中仍然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实验教学采取虚拟实验课堂、模拟实验过程、观看实验录像,强化预习效果,为做好基础化学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3.4教材建设。优先选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形成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群。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争取编写适合我校化学各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群系列教材, 修订我院编写的《大学化学实验教程》,争取所编写教材纳入省乃至国家规划教材。
【大学化学论文范文】推荐阅读:
化学实验论文范文12-23
福州大学化学11-16
西南大学(有机化学)10-02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结06-12
大学化学实验操作试题09-16
化学与材料南开大学12-15
中国大学化学专业排名12-27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试题12-30
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试卷01-13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化学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