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2024-08-29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精选20篇)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学方法改革论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论文计算机基础应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大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计算机已成为平时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

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备,缺乏科学的规划,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

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

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又比较繁琐复杂、枯燥陌生,不容易掌握。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在全面了解各进制的特点后,再介绍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同理类推,十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对于二、八、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可利用八进制由三位二进制数组成,十六进制由四位二进制数组成的规律,在掌握八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过程的同时,学会十六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

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将排版文档分成字体、字号、字形、字符修饰、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间距、边框和底纹、页眉和页脚、页面设置、打印文档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计算机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吴宁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J].大众科技2005,77(3):55-59.[2]沈恒清.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2).[3]喻皓.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C].计算机科学,2007,(7).[4]李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16).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分级教学,教学实施

1 概述

计算机基础教学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大学教学体系中,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发展到对各专业普及开设。教学模式由以前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发展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工具应用教学。计算机这个工具已经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学生早已对这个工具不陌生,但要掌握各专业需要的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亚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每年的招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面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专业、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怎样搞好这个共同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一个一直值得探讨的问题。全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同在,用同一个框架套用所有的教学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建立一种柔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学校在2015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分层、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2 分级教学的实施

2015级5300名学生于军训期间分批组织计算机能力测试,测试题目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模拟软件。共有4678人参加了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和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将2015级学生分为三级教学,三个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免修生: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上的101名学生,免修免考该课程。为这101名学生开设相关兴趣班指导后续学习,课程结束上交学习心得体会或学习作业。

A班:测试成绩在60-69分之间的261人分为3个班级授课,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增加Office高级应用内容,以推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为主导。

普通班: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4316人,按照正常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教学。

3 分级教学的考核

经过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共4577人参加了期末考试,A班和普通班都采用同一套测试软件,期末考试的软件仍为一级模拟软件。

免修生:学期末共上交学习心得或作业88份,101人总评成绩都以85分计入。

A班:261名学生考试合格率为92.3%,优秀人数为24人,占总人数的9.2%,良好人数为107人,占总人数的41.0%。总体成绩呈正态分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测试成绩分布具体图1所示。

普通班:4286名学生考试合格率为69.1%,优秀人数为120人,占总人数2.8%,良好人数达到759人,占总人数的17.7%。测试成绩分布具体图2所示。

4 分级教学的评价和改进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不同专业和学科,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要求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采用分级教学的目的就是针对不同能力和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案,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所有的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达到大纲的要求。

分级教学有效的解决了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不均衡,采用统一教学内容和模式的问题,较合理的将学生分层,因材施教。不管是A班还是普通班的学生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成绩呈正态分布。大多数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不难看出分级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是分级的标准是否客观合理。2015级分级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入学进行的计算机能力测试,测试软件由近100套题目组成,有难有易,随机组题成卷,基本涵盖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大纲的知识。这种随机性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只能是个参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免修的学生在后期的自主学习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按照测试成绩分出的A班学生,在分级教学前是全部及格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有15名学生成绩不及格。

A班学生是从所有学生中选出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但从实际上课和考试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名副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增加了Office高级应用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了高级应用的测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好。普通班的教学还是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不及格现象,计算机能力是每名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学习。

推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设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实施分级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各专业需求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9-60-02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Hongjie

(Liaoning Police Academy, Dalian, Liaoning 116036,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eaching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of syllabus, teaching approach, learning method guidance,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 core teaching goal and a core teaching approach are presented. The training of two voc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wo teaching levels are emphasized. Three teaching spots and three teaching steps are highlighted.

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篇四

时光冉冉,一眨眼,又到期末了。本学期担任五个幼师班和一个金融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每个班有他们的特色,有让我高兴的,也有让我头痛的。有让我学到东西的,也有让我无柰的。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学生自学能力差,领悟能力差,在课堂上所讲内容学生能记住的很少,而课后学生很少看书,实操的时候遇到一点问题就不知所措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没有采取传统课堂讲述法。上课时除了认真讲课,明确教学目的,还会想办法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面,学生两极分划较严重,经常接触电脑的同学觉得这门课程很容易,产会自大心理,而有些农村来的孩子没碰过电脑,有时演示几遍的操作还是记不住。所以我会采取培优扶差的方法,并且不断地提升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让学轻松地学到知识。

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篇五

经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应用础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6.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篇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技能培养 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无处不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就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本文在分析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想。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特点、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要大胆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观念,着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和前提是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育活力课堂。

按照基于学生、调动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发展学生的原则,打造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力推行以项目特别是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应用计算机能力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

对汽修、机电、服装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本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键盘、鼠标等硬件的操作使用,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使用,Windows XP的操作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概念,以及因特网、浏览器的使用方法等,教学重点定位在计算机常识的普及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上。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与计算机关联程度高的专业的学生,教学要求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获取“双证书”需求外,还要学习计算机常见的软件、硬件应用知识,重点应定位在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调整内容以及教学课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推行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上机实操训练,强化技能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化上机操作训练,是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条件。

为了提高上机实操训练教学的效率,教师针对实训任务,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真设计实习步骤、程序、方法,按综合实训的要求上机,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对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在实操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当教师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时,应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示范、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提出改进意见,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

可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和练习。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七

目前,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医学信息统计、医院信息管理、医学情报检索、药品管理等, 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医学信息处理设备, 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主要来自基层, 包括农民、学生、村医等, 他们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人不足5%, 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超过70%。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获得知识, 学到本领。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探讨。

1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首先, 适当打乱教材内容的顺序。按教材的顺序教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收效甚微。如按基本知识、中英文输入、Word 2003、Windows XP、Excel2003、Internet的顺序讲授,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其次,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计算机, 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最后,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调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不仅能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 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增强其学习兴趣, 提高记忆力, 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 (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 差别较大, 因此应准确定位课堂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 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题,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有弹性地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 加强实践环节

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 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 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适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内容。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给出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 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完成任务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综合性、设计性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模拟了临床工作过程, 实现了培养目标。

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所有知识。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 这样一来, 具备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1 课前的指导性预习

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 由教师导入新课, 给出自学提纲, 引导学生自学, 并寻找答案。自学时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4.2 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

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了解当今最新的医学成果。例如:通过介绍计算机远程诊疗会诊系统, 让学生了解这种全新的现代化医疗诊治系统。具体做法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患者的资料在不同地点的医学人员间传递, 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实现远程病例查询、医学图像的重构和处理等[1]。此外, 还可以介绍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信息检索等知识。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为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教师应在教材选定、课堂组织、课件制作、教学设施等方面下功夫,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8.《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探析 篇八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教学 教育教学

一、课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应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提升计算机操作水平,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常见问题。二是使学生能结合专业岗位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获取、处理、分析与发布数据信息。三是使学生学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解决工作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性。

二、理论教学

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原动力。首先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介绍一些计算机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然后可以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向学生展示,并在学生的注视下将这些硬件组装成一台完整的PC机,并演示相应的应用软件,使学生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通过自身学习,也能组装计算机,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让学生坚信自己只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完全能让计算机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其次,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介绍一些计算机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教学,注重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和学生能力培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汉字输入法训练。强调键盘指法练习的重要性,重点讲解几种常用输入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输入法加以重点练习。

(2)操作系统。可选取用户最多、操作最简便的WindowsXP操作系统加以重点讲解,并对逐步推广的Windows7.0操作系统做讲解。

(3)文字处理软件。以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为重点讲授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Word的使用,其他文字处理软件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4)电子表格软件。以Excel为重点讲授内容,因其集强大的电子数据表、图表、数据库等功能于一体而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函数众多,因此要有选择性地讲解一些常用函数的用法。

(5)幻灯片的制作。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软件由于其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可以有意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用各种特殊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

三、实践教学

上机实验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可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案例任务,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要是起到启发、引导和交流作用。同时,任务结果的呈现可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在具体每项知识点的学习与操作掌握上可以案例任务为入手,以任务完成为目标。采取“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上实验课时需注意:一是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上机实验进行详细讲解、演示,然后让学生及时进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点。二是加强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及时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所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升级,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根据知识内容的更新不断调整,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津.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吴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徐继红,沈军彩,娜日,周玲玲,李先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课改方向[J].计算机教育,2009,10:24-25,36.

[4]李小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0:7122-7123.

9.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九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人都要学计算机,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计算机课程,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方法等,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作 者:张伟 作者单位:宜兴市旅游职业学校,江苏无锡,2142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3.67 关键词:问卷调查 制定计划 开展教学 考核

10.《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在2012年上学期,我担任了12级汽修3个班,12烹饪2个班,及12模具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我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我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结合。

我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我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相符的项目案例,并在案例中突出相应的教学重点;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自由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另外,除课堂教学外,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来进行教学。该系统可以实现广播教学,文件分发、教学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以进行课件演示、转发文件到学生机、监控学生机,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边讲边练,使教学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本门课程我制定了“334”考核方法,具体就是平时成绩占 30%,上机技能测试占 30%,理论测试占 40%,上机实训作业,每次10分;科学的成绩评定机制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11.怎样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篇十一

一、备战上机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总课时不多,并且上机课时比讲课课时多,老师要很好地利用好有限的讲课时间,要为学生备战上机。老师用投影仪讲课时,有不少学生不注意听讲,不认真看投影仪,有的学生在小声说话,有个别学生在看杂志,有个别学生耳朵里塞上耳机听音乐,有个别学生在玩手机,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讲,老师提问他时,他说听不懂。针对多数学生不认真聽讲的具体情况,老师讲课时要随时提醒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听讲,讲课时除了讲教材上的内容外,还要多讲实例,吸引学生听讲,还要把下次上机的内容结合进来讲,为学生备战上机。讲课时不定时地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讲课时尽最大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听讲,使更多的学生有目的地听讲,使他们认识到,认真听讲是为了上机操作更顺利,上机时自己有许多事可做。

二、多巡回辅导、督促学生上机操作

学生上机过程中,老师要经常走动,辅导、督促学生的

上机操作。例如,学生在进行指法练习时,多数学生感到指法练习不好玩,他们击键不按左右手指分工击键,而是乱击键,看到这种情况后,老师要马上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指法示范,要手把手地教学生,要查看每个学生击键时的指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要立刻给学生纠正。多数学生上机是为了好玩,他们只想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听歌曲,他们认识不到课本上的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上机内容不感兴趣,觉得现在学的计算机知识马上用不到,就不认真学,所以,上机时,老师要随时查看每个学生是否在做本次上机的实验,要督促学生做好上机实验,不要做与上机实验无关的事。还要防止个别学生溜出机房后不回来。多数学生不爱主动问老师,同学之间也不互相问,老师在辅导学生操作时,同一个问题老师要分别给多个学生讲,所以,老师要多巡回辅导学生,要不怕辛苦。学生对实验内容只操作一遍,不想操作几遍,这次上机操作,碰到上次实验过的又忘了,就报怨说不会,这时老师要耐心辅导学生,并说明是实验过的内容,对实验过的知识要常复习,要多操作几遍才不会忘,今天实验的内容也要多操作几遍才不会忘。

三、把大实验变为小实验

由于学生年龄小,加之学习基础差,要他们独立完成教材上的每个实验,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较难,他们看到实验内容那么多,就觉得不知道要做什么,觉得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要把学生认为的大“实验”变为小“实验”,学生就没有畏难思想,觉得这个“实验小了”,不复杂了,容易完成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就很乐意做实验,学生也会做了,还做得比较好,达到了实验要求。例如,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的实验,操作要求有:文件的复制、删除及创建操作和文件夹的删除、创建及改名操作等,多数学生看到实验内容多,觉得很复杂,不好做,不想做,就说不会做,老师没看到时,他就在电脑上玩其他的。对这个实验,老师只要布置这个实验的重点让学生做就可以了,老师只要要求学生在桌面上(或D盘的根目录下)用自己的汉字姓名创建一个文件夹,再复制一个文件放入自己的文件夹内(或在自己的文件夹内创建一个word文档)即可,这已达到了实验目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改名等,则是次要的,留给学生自己去操作好了。每一次实验,老师也可以把两节课的实验内容分为两小部分,叫学生第一节课做第一部分,第二节课做第二部分,这样也可以降低实验的复杂程度。

四、给学生的实验打分

每次学生上机,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实验内容,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要给每个学生打分记入平时成绩。如果班级人数多,这次打不完,下次上机时接着打。给学生的上机实验打分,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很大,学生听老师说上机实验是要打分记入平时成绩的,学生就会马上开始认真做老师安排的上机实验。有的学生由于请假,上次没有上机,他会问老师上次上机实验的内容是什么,他要把上次的实验补上,让老师给他打分。对中专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只安排学生上机做某一个实验,学生上机时,你也巡回辅导,你不给学生打分记入平时成绩,学生就不好好做实验,有许多学生就做其他的事,达不到实验目的。打分时要注意有的学生换座位,自己不做实验,把别人的实验当作自己的,让老师打分,对这样的学生,不但不给他分,而且要批评他。带中专学生上机,老师常巡回辅导,又要给学生打分,老师是很辛苦,但是,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五、确保学生每次上机有不同的实验做

教材上的实验次数可能少于学生的上机次数,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确保每次上机学生有实验可做,学生除了完成教材上的实验外,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讲课时所举的例子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做。因为,如果某次上机不安排学生做新的实验,而是叫学生再做一次已做过的某一个实验,或叫学生复习,多数学生就认为今天没有什么事可做,他们认为做过的实验都会了,不想再做,也不复习已学过的操作,有些学生就会做其他事,例如玩“红心大战”、“扫雷”等小游戏,不想玩了就坐着等下课,或者找个借口出机房,去厕所,回教室等,这样两节课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六、注意培养好学的学生

1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篇十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操作计算机,能利用计算机完成日常事务处理的工作任务。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

2 教学基本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讲授概念、方法为主,通过采用联机大屏幕投影及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增大课堂信息量。实验教学以学生自己上机练习、教师辅导的方式进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 :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98)、office97(Word、Excel、Power Point)。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系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集中实训过程,才能使每个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上机作业,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综合应用型设计题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课程要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学相辅相成、有利用培养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均具特色。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注重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3.1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方法性与启发性,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3.2 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1) 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目的与效果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一些抽象理论融入到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当中,有效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强化学习动力。实施过程 :学习案例,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结论(启发、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等)教学效果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综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都较为深刻、牢固,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2) 实证研究教学法

教学目的 :强化理论对现实“解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 :首先对理论假设与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提出明确的理论观点,然后提供数据材料对理论加以佐证,在此基础上对主要观点做进一步的强调与说明。教学效果 :增强了理论教学的可信性,培养了学生驾驭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实践实习教学法

通过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习,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到具体的单位参加实践活动。

4)总结提高教学法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帮助学生在明确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阶段性的理论有一个宏观的、整体上的理解与把握。实施过程 :在每一章内容结束时,教师带领学生对全章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重点强调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明确学习的总体思路。课程讲授结束时,再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内外均衡这一主线把全书内容有机“串连”起来。教学效果 :对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良好效果,同时增强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努力做学习的主人。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是轻易或直接把问题的结果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从基础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步步把知识引向深入,并最终得出结论。与上述几种方法相比,这一教学方法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上述方法相互结合地加以运用。教学效果 :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体现。

3.3 合理选用教材和参考书,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教材是影响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一直使用升级版本,并对授课教案和课件不断更新。教材方面,定位准确,体系结构和内容有重要创新,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课堂教学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课程的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进度、各章节的课后习题、教学参考资料等,都已上传到学校精品课网页,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和学习,教学及教辅资料可以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并开设教师论坛和辅导网站。引入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数字化实践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与技术资源。比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合成交互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的创意和设计实时地展现和重构,教师可以及时的予以指导和修改 ;

5 教学改革

1)教学研究 :教研室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实行学期听课制度,同事之间经常就案例教学法、总结提高教学法等具体做法进行切磋,共享教学资源、互通有无,每学期学院还对教学优秀者进行表彰与奖励。

2)考试 :改革考试考查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突出能力考核,强化考试对学习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考试考核方面,加大了主观性试题的比例,题型多样灵活,强化对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目的是发挥考试考查对学生的压力与激励作用,让考试考查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环节。

3)作业 :以论文或综合分析为主,强化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为实践作业、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实践作业检查在每个教学内容模块结束后进行,由上机辅导老师配合教师,通过大作业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测验和考试都以闭卷形式,通过局域网进行无纸化考试,试卷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测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外,教师还定期进行课后答疑,并将大量的课程相关的补充资源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课后学习。通过网站留言、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电话等形式,学生随时可以与教师进行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多年来,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坚持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教学大纲与内容根据信息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形式着重于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使这门课程成为文理科各学科学生的重要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核心课程,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面向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注重应用、发展技能为其主要目标取向。而“在做中学”又是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基本途径。

1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引言

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式教学方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式教学主要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体验一定的工作状态和相应的氛围,并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相应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注重实践教学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进行设计,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就需要在师生共同合作下来完成。通过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不仅可以应用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的提升。

1.2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在项目化教学中主要是以实践行动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提前了解到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就业情况和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丰富教学内容

项目化教学本身是对较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打破计算机当前学习的局限性,可以很好的拓展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此外,项目式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系统有待完善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中,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完善,很多教学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计算课程相对比较枯燥,计算机教材一般是概念和公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从而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终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此外,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甚至依然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专业性就比较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2.2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当前在学校发展中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有待完善,教师的教学也都是在公共环境中进行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此外,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教学效果。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1根据实际岗位情况选择项目教学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式教学首先要选择相应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应该包含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岗位中遇到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项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企业来寻找与计算机相关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创新性,在讲解具体项目时要能够从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出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辅助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2制定科学的项目方案

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制定相应的方案,并要提升教师的素质。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其教学目标。项目方案是计算机项目的指导方针,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制定出科学的项目方案。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要保证学生在项目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教师要能够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遇到问题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3做好监控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成立相应的开发小组,在小组中要能够体现出互补的原理。教师要能够平衡各个小组的能力,并选择相应的小组负责人,以便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要能够做好监督工作,以便更好地保证教学项目的顺利完成。

4结语

项目化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喜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J].知音励志,(12):153.

[2]管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5):60.

[3]卞玉静.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113-114+116.

1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篇十四

摘 要:【摘要 】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科技、医药、工厂、学习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入门学习的学科。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科技、医药、工厂、学习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入门学习的学科。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能力本位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能力本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05-001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中专学生的必修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多年来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入门学习的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能力本位的概念

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二战之后。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明确能力发展目标。职业学校通常要聘请行业中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来组成专业的委员会,通过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解,明确从事行业岗位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教学则是通过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实际能力,通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组织、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评价。通过全方位的分析职业活动里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里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面

其一,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是在计算机机房中使用多媒体来教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将课程内容做成PPT课件后进行播放,使用PPT课件的好处是教师可以避免大量的板书书写,减少因书写板书而浪费的时间,课堂内容更多更充实。缺点是,这种授课方式信息量过大,学生不易全部吸收,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肤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教学内容不能时时更新,课件中的内容虽然均是节选自教科书中,但是信息科技的发展是迅速的,教科书更新的速度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滞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其三,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评定标准是期末考试,学生只需要掌握最常见的一类题型便可顺利过关,学生往往只是在期末的时候针对某一类题型进行机械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日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

2.学生方面

其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这门课程与日后需要从事的工作之间有何关联。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不求甚解,只求“不挂”。其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自学动手的能力差。在大部分的高职中专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自制能力弱,导致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课堂上都是在玩手机、聊天等,在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中也多是以应付教师为主。其三,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一些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课较差,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与数据的分析能力较差。

三、能力本位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对策

1.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活动,以这个活动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开展,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根据运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探索和配合,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任务目标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会在探索中带着任务去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来对任务进行解决,以此来获得成就,这样的话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使之前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角不再是教师也不再是教师的PPT。

2.上机操作的改革

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部分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使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高效率活动;教师通过各种示例,创设“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情景,从而揭示矛盾,促使其产生探究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将新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进行探究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理论教学的.改革

高职中专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后还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要想教学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时代的飞速进步,教材研发缓慢,导致学生学习的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自主编写教材,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这也需要学校具备一流的教研团队。具备了“一手”的教材、课件后,还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的去练习实践,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对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予以改变,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获得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能够提高,让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广泛的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突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夏青.能力本位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06):47-48.

[2]张敬玲.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01):19-20.

1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五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该课程内容相对简单, 但对操作要求相当高, 是学生系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操作的基础。在教师授课时, 如果还采用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 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 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笔者试验, 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个共同的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运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实践活动。它符合计算机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学习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通过将课程细分成一个个子任务, 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把一系列“任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 获得自己所需知识, 形成自己的技能。

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

1、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以学生为中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 设身置地地为学生着想, 必须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能够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熏陶, 因而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学生设计出高效的并且适合的任务。例如, 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 考虑到学生以前没有多接触过, 但作为大学生接受能力又较强, , 可以提出制作课程表为具体的任务。在制作的表格中融入斜线表头和文本竖排等学生未接触过的知识点, 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边框和底纹美化表格,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并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合理分组, 积极探究任务

我们给出具体任务后, 如果任务均由每个学生独力完成, 这样效率不高, 也不能区别对待学生的水平, 因材施教。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水平, 合理分组, 掌握好的同学带动接受能力差的同学, 共同把任务完成。在此过程中, 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 要多给学生鼓励,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大胆、自由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 认真全面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的问题, 适时地给予提醒和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操作, 体会认知过程, 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 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技能的熟练掌握。比如讲授WORD章节时, 我们可以给定一篇没有格式的文章, 要求他们五个人一组, 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排版。他们在排版中, 除了综合运用到本章节所有知识, 还有学会自动目录等扩充知识, 同时还能培养大家相互间协作能力。

3、反馈和调控

交流讨论本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互相介绍自己的经验、心得或者最后的作品, 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 提升学生对于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 讨论新知识的作用, 促使学生进行反思,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消化。这个阶段教师也是查漏补缺, 讲解共同的难点和重点, 并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让学生加深印象, 点评为辅, 尽可能组织开展一些任务完成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讨论, 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启发。巩固和总结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和方法后, 可能会再度尝试, 学生在再试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同时也会在受到其他同学的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因为任务驱动法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只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 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 所以要求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 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 全面掌握知识点, 达到教学效果。

4、体验成功, 评价检查任务作品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老师应该对其作品进行评价。要让教师对学生评价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其起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过程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终点是让学生学有所得, 增长他们的知识、才干和促进道德的成长。作品评价时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知识的对与错, 应更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 使其真正得到提高。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在课堂上必须交流互评, 自己先对所完成作品进行自我点评, 然后大家讨论评价, 最后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总结。这种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形式有利于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 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当然,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不要忽视和否定其他的教学方式, 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特点找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卫仪:《〈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探讨》,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8) 。

[2]葛怀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计算机课教学》,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8) 。

16.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篇十六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水平偏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有的初中没毕业就选择了职校,有的虽读完了初中,但是基础知识差,对英语26个字母都记不全。中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通常来者不拒,客观上造成了生源质量差的现状。

2.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能非常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有的只会打游戏、聊天,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些条件好的初中学校,计算机设备比较完善,有专门的计算机房,每周都能按规定开设计算机课,这些学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比较熟练。而有的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 没有足够的设备或因为其他原因,计算机没有正常开课,学生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连基本的开机、关机都不会。

3.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态度不端正、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就丧失信心,有的学生看见别人放弃学习,自己也跟风放弃,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习等。

二、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采用“板书+讲解” 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Word、Excel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如果只是在黑板上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常造成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底下昏昏欲睡,教学效果非常差。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

第一,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是各门专业最基本的工具,任何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第二,加强课堂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内容,与学生交流不多,这样很容易导致“满堂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预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于学生不懂的,及时给予指导。第三,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与学生成为朋友,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取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目前教材里主要是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而忽略了互联网知识的教育。互联网知识其实与Office系列软件同样重要。现在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无处不在,大部分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局限于游戏和聊天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应介绍互联网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在社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的作用。

3.采取任务教学法,突破教学难点

任务教学法就是将学习教程与任务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思考,计算机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恰当地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某一知识的目的。比如网页设计课程,它需要学会Photoshop以及java等编程语言,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学会Photoshop,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再掌握学习java等相关编程语言,以点带面,逐个击破。

4.分层教学,注重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布置课程任务,每组都包括基础优、良、差的学生,并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指导和帮助该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帮互学、相互促进作用,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5.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会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7.《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七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基础迁移教学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自然就成为了中职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科采取了新颖的教学方式,故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迁移教学的基本概况

基础迁移教学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它一直都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它的特点是重视知识的原本性和知识的目标性。基础迁移教学认为,老师不会也完全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新知识全部交给自己的学生,即使是将知识全部教授给了学生,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并消化相关的知识。故而,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将最新的知识穿插其中,这种教学发放就是基础迁移教学。

二、将基础迁移教学方法与中职计算机教学实际相结合

1.通过基础迁移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直接的影响,只要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情况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中职教育的学生也是如此。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综合能力相对低,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也不是很浓。针对以上情况,中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课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学生主动加人课堂的讨论,这就为基础迁移教学打下了优良的教学基础,确保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新教学教育方法

教学方式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根据基础迁移教学的特点,认真研究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新的体验,获到新的感受。第一,老师应该按照根据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要结合新型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的运用,依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自身更新换代非常的迅速,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时代同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运用等技术的运用。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内在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遗憾。第二,重视教学工作的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得教学的双方都轻松,确保教学的质量。

3.展现计算机教育优势

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取操作的方式解决。计算机技术又与其他的技术不相同,计算机技术具有声音、图画、视频等动态因素。故而,在运用基础迁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优良技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信心。坚持方法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程序的设计,又例如根据现在大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游戏的创作,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4.教给学生自主的方法

计算机时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达到几个月一次的频率,这就要求计算机技术的科技发展需要更上时代的脚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培训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计算机科技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之上,积极创新,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能自行完成计算机学习。故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离开老师后继续学习。

5.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就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专业对实践的要求很高,拥有广阔的社会基础,因而,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广度和深度,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支撑。第一,老师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展开评价,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又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弱,在理解和接受方面能力普遍偏弱,故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引导学生,多给学生予以奖励,并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茁壮成长。第二,做好教学总结评价工作,计算机教育不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育相同,计算机教育不能光看卷面的成绩,应该看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产品一一展出供老师同学观看,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确定学生最后的成绩,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册,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建设。加强道德建设可以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理参加学习,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是培训学生的有效方式。

三、加强对学生迁移心向的培训

迁移心向是一种积极的迁移意识和迁移思维。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在迁移方面的意识,引导学生做好迁移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框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计算机知识的迁移。第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都和教学密切相关。故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知识,了解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完成高水平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迁移理念加入到备课、授课等其他环节,这样可以确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第二,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迁移意识。随着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而,在中职的教育中,应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运用,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积极将学习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是知识落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最后,加强计算机与其他专业的联系。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运用越来越广,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专业由于计算机的加入而变得丰富多彩。计算机应用是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培训,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知,基础迁移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对中职教育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薄弱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宁宁:中职计算机应用墓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阮杰林:墓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3:123-124。

18.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篇十八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作为人们通用的工具。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

我从事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已10多年了,教材也发生了多次变化。虽然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计算机的操作还是不熟练。所以如何对电大专、本科层次的学生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让学生认识到电大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

目前,电大的各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显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本课程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1、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它采用了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电大学生必须掌握以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手段,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很多电大学生对计算机仍然比较陌生。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电大学生用起计算机来,也常常捉襟见肘,表现出基本技能的欠缺。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

由于电大是一所成人高校,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素质偏低,所以电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渗透性和变革性都很强的基础课,它综合了诸多现代科技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切实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几个误区

1、英语不好,所以计算机学不好。

经常听到一些成人朋友抱怨自己英语没学好,所以计算机自然也学不会,有的甚至因此不愿接触计算机。

2、年龄大,计算机就学得慢。

很多人不愿或惧怕学习计算机,认为计算机这东西小孩子学得快,成年人的记忆力差,手指不够灵活,学起来太困难。

成年人较强的理解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同样他们成为学习计算机的优势。因而,年龄不是学习计算机的障碍。

3、学计算机就是上网。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许多人一接触计算机,便马上开始学上网。如果问他了解计算机知识吗?他会很肯定地回答:“会!我每天都上网” 。

4、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我们对于学习知识一直提倡的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学习不留死角,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些朋友把这种精神用在了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结果却事倍功半。

3 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1、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商贸等方面的应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上机练习时间占70%,理论教学、演示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4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

2、充分用好“帮助”功能

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Windows程序中良好的帮助系统,当我们对某一功能不了解时可以随时按下F1键来打开帮助。如:Word 的“帮助”功能中隐藏着不少小窍门,如显示“日积月累”、快速获取帮助主题等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其功能,就可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3、借助网上别人的学习经验

网络是一个大课堂,上面的东西是五花八门,凡是不太清楚的知识点等,都可以上网去查,“拜网为师”,诸多问题在网上都能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

19.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篇十九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逐渐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应用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入门课程,是高职类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二是通过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并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以下就教法和考核方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 课程教学方法

1.1 理论知识简要精炼

现在的很多学生用过计算机,但对什么是计算机等基础概念还很模糊,所以基础概念的教学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和走弯路。但这门课同时又强调学生技能的培训,所以理论的时间不能影响实践训练,所以教师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一定要用比较精炼和明确的方式给学生提出来。比如什么是计算机、信息和数据的区别等基本概念要几句话就能清楚明了的表达。

1.2 操作案例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1]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情境性、主体性、连续性、精简性、可扩展性等特点。案例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性很强的任务。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会各个知识点如何使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点是如何实际应用。所以案例的选题一定要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要有一定的情境性,不能为了案例而创造案例。在考虑实用性的前提下兼顾知识的串联,不求太全面,重点突出就可以了,体现主体性,毕竟很多操作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有些操作的内容告诉学生在什么地方自己练习就可以了。案例的制作要讲究连续性,即每个小的案例最好是一个大的案例的一部分,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案例设置还是需要高效精简,争取让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案例还需要有一定的可以提高的可扩展性,可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提升的水平。

1.3 教师讲解重点突出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侧重实践教学,多练,如果教师讲得太多,会耗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很少了,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教师教授的知识,这样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的操作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的计算机教育的差距[2],高效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差距很大,这样在教学中给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尤为需要重点突出,然后在实践练习阶段,可以发动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来帮助那些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大大提高课堂训练的质量。这样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1.4 多种手段激发动力

教师要灵活掌控课堂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有些内容可以鼓励学生来讲,激发学生思考,并能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来解除学生的疑惑。操作内容要多进行检查,不但检查正确率还要检查速度,这些记录计入平时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先做好的同学还可以帮助其它同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1.5 教学工具准备充分

首先在机房的配置上应该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并能联网。教师机建议安装server操作系统便于共享文档的分发,以及提供ftp、http等服务。教师的讲义和案例素材等资料要分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联系过程中可以不必关心打字等操作,大大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案例来讲解各个知识点,教师讲解的同时进过录制,讲解完成后可以把录制的片段通过共享或ftp/http等方式发布,学生可以下载下来做个对照。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也以网页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得到,对于有些书上可以找得到的内容,直接标注页码,没有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网页上作出正确解释,此举解决练习时多个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老师又无暇顾及的问题。

1.6 打字训练不可小视

打字要养成一个科学的指法,加以不断练习会对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未来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一个打字速度快而准确的人可以相对节约大量的宝贵时间,对于一时可能节约不了多少时间,一辈子就很多了,所以初始阶段的打字练习尤为重要。打字训练不宜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上课的空闲时间进行练习,最好通过开放机房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其它空余时间进行打字训练。打字的指法很重要,正确的指法可以事半功倍,选择一个好的打字软件对练习也有很大的作用。另外,可以通过举办打字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打字热情。

2 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向结合,考核得更多的是实践的内容,平常的纸质试卷的方式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可以通过考证[3]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试,现在国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认证做得比较成熟,认证考试比较完善,学生参加这种认证考试除了可以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还能通过该课程的考试,很适合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如果不进行认证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自己学校开发一套考试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考试。这种考试系统的设计可以是基于过程分析打分的,也可以是基于结果分析打分的。

3 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符合社会对人才陪养的需要,我们要对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代在变化,教育的方法也不会一成不变,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J].人民教育,2007(9):63.

[2]刘欣欣,吴晶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局部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09(20):107.

20.浅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篇二十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 现状 教学 提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计算机已成为现如今的基本工具,已经改变了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能灵巧使用计算机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计算机的使用者都得掌握的基本知识,但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则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教育是一种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它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专业型人才。也正是因为这种教育体制,使得在校生的差异很大,中职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部分社会青年,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对知识的掌握度大不相同,有的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对计算机的掌握也比较肤浅,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有抵触感,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但是,既然学生选择中职教育,那就是对中职的信任,他们是本着要学一技之长而来,而且中职学生的年龄段决定着他们是一类对新事物有着极强渴望,并且思想活跃的人群,但是八成学生在初中时长期考试成绩差,心理上遭受一定的打击,这些打击是来自于家长、初中同学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态度,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专业知识,才能让他们获得尊重,获得信心。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知识过于陈旧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专业的学习,学以致用,找到一份符合专业应用的工作。但是目前,有的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落后,有的甚至还在传授Dos这样在就业中几乎无用武之地的知识。

另外,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了解,只是对理论知识详加讲解,一味的应付考试,使得教与学的理念背道而驰。

2.2教学方式

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的应用走进了各行各业,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则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最主要优点就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接触,师生的同步学习过程,会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思路紧紧攥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先由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学生做笔记,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产生兴趣,同时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明显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3考试体制

考试的体制,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通过考试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同时却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主要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如果仅从试卷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是远远不够的。部分学校采用笔试和操作双重考试,但是受操作时间和题目的限制,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三、怎样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3.1教材的选用要合理

一本合理的教材,使得教学水平从起跑线就处在领先的位置,教材的内容应该从实用性出发,主要是为学生毕业后就业中能够被真正使用,但是一定要避免教材的滞后性,因为计算机的更新度较快。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自定教材,内容要在教学当中不断总结将之完善。

3.2重视操作练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是主要围绕充分的操作练习来完成的,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应该只能占到总课时的1/3,而其余的2/3则应该是操作练习的时间。

教师应该在操作练习的时间内选取一些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有能在实际应用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比如网上有许多可以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偶尔为学生下载几个。

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考核。长期有效的优良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

3.3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它的出现使得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整堂课都是在带领学生阅读课件,没有给学生自主的思考空间,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学识和教学技巧来主导,多媒体教学辅助,方可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完成。

3.4恰当选择教学实例

良好的教学实例会使学生增加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频繁的与学生互动,这样可以让课堂上氛围变得活跃,也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实例来进行学习操作。

例如:在word图文这一课程中,可以在讲解课程之前为学生展示一份曾经的比较好的学生作品,让课堂中的学生有种想超越前辈的欲望,然后再讲解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在学生对知识点充分了解后安排一个制作内容的任务,比如制作“班级板报”,通过制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熟练。

再如:在学习excel数据管理这一课程中,可以制作“水果价格表”的实例,可以让学生学习多个excel数据管理知识点,让本来比较复杂、多样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划的展示讲解,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excel数据管理在现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这节课程的实例讲解,可以使得学生懂得如何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结语: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靠实践来渐渐了解熟悉,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使得学生和教师产生互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真正感兴趣。要对在实践中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给出表扬,使其起到表率作用,多对操作较差的学生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伟伟.互动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6-28.

[2]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10(5).

[3]白丽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上一篇: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分类下一篇:小学记叙文优秀作文:与小瓢虫的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