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精选18篇)
1.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一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建阳中学 王万英
[关键词]: 课标要求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改革对策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德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长期以来,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 发展 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三、加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 第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 科学 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 教育 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
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想法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抓起。
第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使用电教设备提升实验效果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使用电教设备。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联:盐城市建湖县建阳中学
王万英 电话:05***
2.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二
一、解除思维方式的束缚
传统教学中, 我们要求的思想内容是积极的、进步的, 所以, 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例如, 作文《我的母亲》, 所有学生都会写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的勤劳善良, 如何的无私奉献。诚然, 大多数母亲确实是这样, 但是, 难道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吗?难道没有做母亲的是自私、懒惰的吗?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 放开学生的思维束缚, 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二、解除习作内容上的束缚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习作的内容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写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时尽量少一些限制, 或者布置一些半命题作文, 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命题, 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只要是真实反映学生的生活、感受, 表达的是学生的真实情感就是好作文, 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写作文对他们来说, 就是自己生活的再现, 他们也就不会再害怕作文, 敢写了, 爱写了, 写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 暑假开学, 语文课上第一篇作文我只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愉快的暑假过去了, 把你最想告诉老师的事写成作文, 让老师看一看吧。作文交上来之后, 我发现同学们给我呈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假期图画。由于限制少, 学生有事可写, 他们所写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表达形式各具特色, 就连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也写出了一篇篇不错的作文。
三、解除习作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
作文是一项容量很大的综合性训练, 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每周两节作文课, 在教室和学校进行作文, 那么训练的效果不会理想。我们应该放开这些束缚,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去锻炼自己的习作能力。也就是说, 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都应该是开放的, 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校内外结合
作文训练除了在校内进行, 还要做到让学生走出校园, 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 这样学生才可以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例如,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周末可以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 认识了解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情况;还可以倡议父母假期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死读书, 要带领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或者带领孩子去游览一些名胜古迹……这些活动, 不但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拓展了他们的写作空间。
2. 注意各个学科间的互相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例如, 科学课做实验时获得的启示, 体育课活动项目训练之后的心得, 音乐课上那难忘的名曲欣赏……这些内容经过学生的整理加工之后, 都是作文的好素材。
3. 给学生充裕的写作时间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每周的两节课, 教师当堂布置任务, 学生当堂完成, 这样对学生来说有点仓促。为了让学生每次都写出对自己来说最优秀的作文, 我都是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作文的要求,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选材、写作、修改。这样学生写作的时间充裕了, 就能够选出最适合的材料, 写完之后还能够多次修改,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写出的文章质量就比较高。
四、解除教师自评自改的束缚
传统的作文教学, 都是教师批改、讲评, 批改作文已经成为教师一项沉重的负担。但是, 学生拿到作文之后, 往往只看一下老师的评语, 就把作文丢到一边不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我在作文评改时是这样做的:
1. 引导学生自改
教师把作文评改要点、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 学生根据要求自改作文。
2. 小组互改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文, 其他同学提出评改意见, 然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对该文章进行修改。
3. 学生讲评
各小组在评改完本组的作文之后, 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 推荐本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讲评。先朗读这篇作文, 再分析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 以及不足之处。
这种评改方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既能学习他人的优点, 同时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作文鉴赏能力。
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探索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从形式上和从前有了很明显的变化,每一节课的内容、练习的习题以及所学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呈现出来,并且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的相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发挥更为广泛的空间,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力求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互动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及愿意学习是我们现在需要努力达到的。
一、创造课堂教学生活化
学习好数学知识最重要的一大保障就是应该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生动影响的学习情景。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同样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事物。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孩子日常生活经验接触的越紧密,学生越容易接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春游的事情来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同学们一起去春游,进行划船游戏。公园里一共有6条小船,每天小船上可以坐6个人,全部上船后,岸上还有4名同学在等待。”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一些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情景来进行编题,自己来列式,自己来解题。这样不但把日常生活与数学教学紧密相结合,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或者是故事。例如,在讲解数学加法时,教师可以利用食物,比如可以拿五瓶奶以表演的形式体现出加法运算:请一名同学老红军战士,再请两名同学分别去看望老红军战士。其中一名同学拿三瓶奶,另一名同学拿两瓶奶,然后提出问题,老红军战士一共收到了多少瓶奶?3+2=5。然后老红军战士分给这两位同学一人一瓶奶,问红军老战士现在剩多少瓶奶?5-2=3。就这样通过食物来进行表演,帮助同学亲身体会到教学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就必须把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讲,他们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教师可以准备足够的教学道具,让学生进行观察。例如,让学生们观察班里里一共有多少把课桌?多少把椅子?几块黑板?几把扫帚等等。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进行数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作用到数字。比如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今年几岁了?生日是哪天的?家里有几口人等等,让学生自己说出与自己相关的数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同时这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数学教材存在许多不唯一性的练习题目,其实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特点,做好充分的课前教具准备,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时常的对学生说:“这道题还存在不同的答案,看看谁还可以回答出来”。刚开始时,同学们会表现的很迷茫,但是此时教师应该给同学们进行提示,通过教师不断的提示以及鼓励,学生们很快就会踊跃的举手回答。从而帮助学生可以学会利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可以意识到一个问题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结果。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懂得学以致用,只有实践才可以检验学习的知识是否真的完全掌握。然而很多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往往非常的优秀,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够独立的完成操作。也就是说学到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应用,也就是说学不能以致用,这也就丧失了它原本的意义。例如,让学生自己用前去购买文具,让学生掌握自己花了多少,还剩多少等等。这样可以把数学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们得到了实践的锻炼。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教师就应该鼓励以及引导学生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4.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四
小学美术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新课标下的教学除了要求我们除了更加学习好语数学科外,对艺术学课的教学也让我们越来越觉得具有挑战性,人对周围的客观世界是在不断认识和发展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现在的教育认知,但是往往意识先于实践,如何深化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这就成为了一个我们具有永久探讨性的话题。
就现目前在实际状况来看,小学美术教育,特别是在文化、艺术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地区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对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首先,教师应把明确教学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
只有把教学明确了,那么你才能为你的美术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设设计。同时,你的教学设计应与你所教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说,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独立的完成一幅水粉作品,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基础较差,平常接触得最多的美术媒介就是铅笔,水彩笔,什么是水粉?学生根本就搞不清楚,那么作为美术教师你在教学设计中就不能一味的简单的要求学生去完成一幅水粉作品。应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更为细致的把对水粉的特性,还要对基础性的知识多进行过渡讲解以及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这样教与学才不会脱节。
二、其次,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处不存藏着美,我相信世上没有几个人是对美好的事物能够抗拒的。而对于如何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天性,他们天生会对未知事物是好奇的。因此,我认为我们美术教育中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带学生去了解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只有自然界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一定会也会不自觉的拿起手中的画笔的。而往往我们传统中的美术教育却很少能或者敢于这样去做。
(二)引导学生进行主观学习。美术除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外,最主要的还是应该转入到常规的学习中来,美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而欣赏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不过是学习的第一步,对于美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同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如何能让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想就是设疑了。在教学过程中多反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例如学习一课中有这样一幅画《格列佛游记》我就会问学生,画家为什么把格列佛画得这样小呀?为什么旁边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只脚呢?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主动思考问题,自觉的寻找答案,最后会发现,哦,原来这是一本童话书中的故事,画家用了夸张的,科幻的手法把人物突显了出来,这样突显了小人国中的格列佛在游历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危险,我想他们这样就会这种夸张的手法在今后的美术作品中运用到实处,这样也会把知识点记得更牢。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不按部就班的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他们的意识才初步的形成,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有许许多多天马星空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往往在过去传统的教育中因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磨灭得消失殆尽,对于新时期的教师怎样能让学生更高的打开起想象的翅膀,第一,不应一开始就用什么色彩构成,或者是点线面去教育学生。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来就是纯净的丰富多彩的,当他们拿出画笔开始绘画后,你会发现什么色彩构成,什么点线面,在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下自然的就会形成,他们天生就是个小画家。第二,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不要局限于教师你所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往往你会觉得学生会是你的老师。
(四)鼓励小组间的团结、创新、协作并及时的做出评价。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良好的小组合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鼓励他们多进行小组合作,大胆的去实践创新,这样每个独具性格的个体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新鲜火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纠正的过程。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一定要适时的对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其更上一层楼。
5.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五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应具备应用题情节的现实性、应用题的结构开放性、应用题信息呈现形式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这六方面的创新。针对其特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传承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标;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它的繁、难、偏、旧,曾几何,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新课程的春风吹过,应用题教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不到令人生厌的整个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了,冠之以解决问题的名称,问题的呈现有趣了,生活化了,让人一见就生亲近之心,不再出现繁难抽象的数量关系,公开课上避数量关系远之,大有一谈数量关系就是老思想、老传统,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与旧的完全格格不入……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新鲜劲过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令人担忧了……本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仅仅凭自己的一点应用题教学的实际经验来发表一些肤浅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纵观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有这样的六个创新:
(一)应用题情节——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书本还是老师们,都乐此不疲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予以取代。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老师手上有一张肯德基的传单。(1)说说上面有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任选两种商品,你知道付多少钱吗?50元可以买那些东西?
这样的应用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应用题结构——开放性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拥有的条件都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呈现的数据也可能是杂乱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应用题的结构是开放的。例如,在教学用乘除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秋天,淘气果园里摘了360个苹果和180个雪梨,把苹果平均装在了两个筐子里,每筐能装3箱。每箱苹果有几个?)自己读读,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解决吗?
独立解决:说说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把180个雪梨拿来除呢?
师:看来呀,咱们在看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条件与问题的不匹配性已经成为应用题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改变传统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应用题结构变的开放化,有利与培养学生思维开放化、创新性。
(三)应用题呈现——灵活性
传统应用题基本上采用纯文字的表述模式。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题意,这也是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生活化应用题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可采用漫画、卡通、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减法应用题:笑笑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淘气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我采用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景,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
淘气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小山羊把9分成6和3,16-6=10,10-3=7; 狗先生说“还可以这样计算,9+7=16,16-9=7。”
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四)解题策略——多样性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学习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应是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从衢州到江山峡口,已知我的小车的速度为78千米/时,请问2时能否到达江山?学生经过独立解决。出现了如下方法:(1)2×78=156(千米)156>148(先求出2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148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2)148÷78=1(时)…70千米 能(先算出时间来比的)(3)148÷2=74千米/时 74《78 能(算出速度来比的)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时间、或比速度、或比路程,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探求、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上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三年级就要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会了,周老师要帮忙布置展览室的情境,抛出一个大问题:周老师想这样摆80张,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吗?学生议论纷纷,陷入思考,此时,老师再顺势引入教学。
(六)教学时空——广延性
生活化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在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进行交流,整节课就围绕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解决。真正的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用于生活。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与掌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教学方式怎么改变,读题却不曾改变,而且还要读出新意。
1.感知性读
数学家迪厄多尔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感悟,感悟是辐射状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完型。”学生一接触到题目,首先是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有的是默读,有的是轻声读,有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齐声读,但都是对题目的初步感知,了解题目中发生了怎样一件事情,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整体感知,产生了认知的冲动,可能还产生了创造的灵感,实际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顺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出示了例题,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读题、析题,重点从两地、相向、相遇这几个词入手,反复研读,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有重点地读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总会碰上比较难以搞懂的地方。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有男运动员400名,比女运动员的2倍多40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多少名?通过反复读题,同桌之间的交流分析,划线段图,弄懂了男远动员减去40 名正好是女的2 倍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这时学生带着理解,学习的效果将非常明显。
(二)牢牢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1.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做起,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昨天又买来200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只和买来的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200只, 白兔有多少只?” 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 多200只” 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学生经历“两组动物比速度的数学问题”、“刘翔与猎豹比速度”、“蜗牛爬行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坐车中的数学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不断积累对三者关系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2.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应用题教学应与四则计算意义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同时, 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这是200年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给我的最大启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不要单纯的把这样的课当成计算教学课。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 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 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 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可以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 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 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 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2)联系四则运算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 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 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 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 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恰当的模型对分析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形模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生成“开放的思想”。
在教学这道题时:有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加1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1杯纯酒精后,浓度变为40%,求原来酒精溶液的浓度。
分析:这道题条件中没有原来溶液的容量,浓度一会儿是25%、一会儿又是40%,数量关系看似十分繁杂,难以理解。我教学中是用下面形象的图形表示其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的。
25%=1/4,40%=2/5,用△代表1份酒精,用■代表1份水。加1杯水浓度为25%,也即1/4,图示为: △■■■ 再加1杯酒精浓度为40%,也即2/5,图示为:△△■■■ 由上图很容易得出:
1份洒精、1份水刚好也是1杯酒精、1杯水,如不加1杯水和1杯酒精,原酒精浓度由图示应为: △△■■■-△-■=△■■
即原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3,也即33.3%。
可见,处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使繁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得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更具创造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长期坚持、不断探究,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过去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漫长过程。参考文献:
6.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六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一.抓住教材“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以后,书画与雕刻,以及历代著名的建筑,各种美术工艺品,历代史况的概述”,都是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材料。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能开拓学生视野的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如我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内容时就用时事热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一课中的“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与欧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等内容,这些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基于对
学生情况的分析和了解,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录像画面制作了课件,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历史与时事政治关联起来,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仿佛置身于外交舞台,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教学的“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趣味而趣味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二.历史课堂上的“辩论会”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环节经常会冷场”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上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中,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之前,我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昨晚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
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的主人。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相交流,让教学成为共同增长智慧、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过程。“读”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到他们读材料、读标题读子目读重点段落,从而理清知识结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他们讨论。“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 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康发展服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所谓“放”就是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所谓“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管束者”的形象,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7.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七
一、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把握教育方向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已是势在必行。国家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 我们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并强调小学数学重要的不再是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在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于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教师为辅, 学生为主的新观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照新课标精神, 国家教育部对课程改革也在有计划地逐步实施, 为了步步落在实处, 国家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的同时, 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应由被动地接受转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着眼数学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解决教学, 必须争取多种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自学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方向。
二、深钻教材, 把握重点, 遵循规律, 培养能力
数学教材全面地、准确地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数学适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这是数学课程特定的任务。同时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特别强调指出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 把握教学重点, 进行因材施教。新编数学教材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它的主要途径, 就是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得到, 而不是老师包办讲解, 也不能采取单项、毫无价值的练习, 更不能采取题海增加学生学习强度,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重点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教师要掌握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增加了数学的篇数并附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 体现了让学生多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丰富的数学课文内容, 使学生增添了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针对实际,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教方法, 愉快获得知识
在我充分领会大纲精神和对课程标准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实际, 按照数学课程目标中的结果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在教学中分四部进行。第一步:有目的性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了解”, 也就是预习, 提出了解要求。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预习课文, 对文中的问题有初步了解。 (1) 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 大概了解例题要讲的内容。 (2) 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 把自己认为的知识点标出来, 并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 (3) 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 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 标注出来。 (4) 练习。把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或练习中的习题选择几道再或者自己出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 看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与例题相关的习题。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问题了吗?我的疑问是什么?若有疑问, 做出标注, 待到课堂上解决。第二步:转入“理解”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了解”的基础上, 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理解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理解例题的地位作用, 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第三步:“掌握”新知识。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结合教材进行情境教学。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进行画图教学。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形象、直观, 针对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 本人在教学中, 注重画图直观教学, 而这个画图不只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去画, 学生被动地看, 而是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去画, 并以画图形来形象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使枯燥的严肃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有趣的画图知识, 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很轻松, 也乐于去学。第四步:让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上要有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标要求, 利用教材, 以教材为依托, 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运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运用中体验获得知识、能力。
8.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教学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是在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了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9.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九
古浪一中
郭 海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改理念的逐步落实,高中物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然要引发教师对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出先进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全部的教学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的理念应落到实处。物理教学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叠加,应该是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便与合作的融洽气氛,启发学生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物理课,应该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突出体现。在课堂上,应以教师能否自始至终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施教学,能否努力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有没有情感的体验,是否能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机会、效果等等作为新课标下评价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二、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1.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4.创设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景; 5.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6.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新课标提出的三位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物理有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等。因此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在探究和发现中进一步领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主动、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
四、新课程标准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尊重教材,但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没有一个完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时,实际上就是在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三维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工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具和适宜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的教具。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课程资源共享,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挖掘,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新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新教材的编写,包含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原有观念中的重点知识和知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体会和理解,才能将其思想融合到教材的使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
五、新课程标准需要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的教材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实验比以前的教材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教材中用“实验与探究”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迷你实验室”侧重于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实践与拓展”“迷你实验室”等栏目,介绍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0.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河北省永年县第十八中学崔国雷
【摘要】在新课标下,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需要有所转变: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要不断学习进取;要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民主;魅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4-01
在新课标下,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需要有所转变。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要从如下方面做好:
一、要树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教育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
为此,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师生之间更像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对话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教师做到: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魅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更要体现以上特色。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语文学科上是学生的领路人,还要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三、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思维才会活跃。所以教师要把兴趣作为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在每一节课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猜谜语、讲故事、实物演示等,还可以用电教手段、背诵朗读、抢答竞赛等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头脑中的那盏探究之灯。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
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课堂教育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其投入极大的情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情感活动十分丰富敏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情感支持。如有些学生有很好的学习天赋和基础,但成绩却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厌学的思想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与其多沟通,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要把握好基调。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多精致优美、脍炙人口,从各个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和感觉,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和人情美于一身。作为教学者,要抓准贯穿于每篇课文中的基本情调,营造和谐优美的课堂情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传导,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感情体验,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用真情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找到自我、认清自我、校正自我、发展自我,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自由快乐地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完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
此外,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教师对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因此,机智、幽默的语言在组织教学、控制课堂纪律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名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看着窗外发呆,老师就提醒他,“那边那个男生看过来,书本上的东西更精彩。”上午第四节课,学生都饥肠辘辘,没心思学习了。老师就开导说,“同学们,让我们把这节课的问题研究完,然后再去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点到几个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时,底下一片哄笑,老师就替学生解嘲,“看来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位名人,因为在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片喝彩。”……
11.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实验教学 体会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启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更好地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通过一个特殊而有效的途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立足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化学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演示型实验、拓展型实验、探究型实验。
(一)演示型实验——注重优化,培养创新的精神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科书在叙述“苯与溴水反应”时,称“这个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但在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往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这么做往往都不见沉淀,学生会发出疑问:“难道这两种物质之间不反应?”“难道这个反应不灵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同学们最终发现原来是忽略了“过量的浓溴水”这几个字。疑惑的解开,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于是,教师又作引申:“是不是溴少了就不反应?”然后,教师停下刚才的实验,按照书本提示,将少量苯酚滴入过量的浓溴水中,可如期得到三溴苯酚沉淀。到了这一步,教师已经按书本步骤正确操作,也得出了如书本提示的结论。但问题还没有解决,教师需要再做一个实验:在生成三溴苯酚沉淀后,再加入苯酚,学生会发现沉淀溶解了。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现象说明什么?学生会得出结论:三溴苯酚不溶于水,但溶于苯酚。因为此时溶液中溴水少,苯酚过量,产物溶解了,这就是“过量浓溴水”的原因。教师由此推论:苯酚也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物,不能用溴水。
由此可见,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实验药品,不同的程序——换一种做法,推一个原理,课堂就会生动活跃许多。这看起来很小的教学方法的变化,其实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从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变成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二)拓展型实验——注重发展,铺设创新的台阶
一个化学实验往往具有多种教学功能。教科书在安排实验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根据需要只体现其中的一个主要功能。上面所述的演示型实验便是为了完成此类功能,而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实验能“超越实验目的,体现学科交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在体现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实验的主要功能。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
拓展型实验是指把实验原理从“特例”上升到“一般”的实验。从而由点到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例如,用“启普发生器”制取H2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原因是利用H2的压力使稀HCl和Zn随时接触和分离。教师可由此引申,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稀HCl和Zn随时接触和分离,都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设置出一些简易装置。
总而言之,拓展型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他们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教材中的传统实验模式,大胆地进行改进与创新,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探究型实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做实验就可以了。但这样的结果却是:学生缺乏对实验 “神秘性”的探究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实验,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效果又会不一样。它不仅能促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例如,溶液跟溶液的反应,一直以来有诸多的提法。有的认为是复分解反应;有的认为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认为是酸性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的认为是碱性条件下的发生复分解反应;甚至有人认为是发生了双水解反应,等等。教师把以上诸种说法提出来,让学生对溶液和溶液之间究竟怎样反应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可引导学生设计对比性实验方案,并按这些方案一一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深化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视角,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所期望的。笔者愿和广大同仁一起探索其规律,使化学教学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钟有泽.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胡存君.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盖立春.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点”的挖掘与设计[J].实验与创新思维,2005,(6).
12.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十二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缩句”的教学中。例如“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我的学生很多都缩为“他难以忍受”或“他痛苦”。学生对缩句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对缩句学生认为只要拿走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把句子缩短了就行, 而不考虑自己是否抓住了句子的主干, 是否真的把句子缩到了最短等情况, 导致许多缩句题型都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就算是老师多次反复讲解, 教学也没有好的效果, 未能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下面说一下我对“扩句”和“缩句”教学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扩句”和“缩句”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扩句”和“缩句”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句子中的“的”“地”“得”三个关键字, 它们是学生完成“扩句”和“缩句”的关键。如:“洁白的雪花”, 重要的是短语后面的“雪花”, 前面“洁白的”只是用来修饰和限制雪花。以此类推, 其他“地”“得”的情况也类似。我们可以把这一个观点面积扩大, 因为句子是由短语构成的。下面我们分开来具体介绍一下:
一、扩句
在扩句中, 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下面几个部分, 然后再分别给这几部分加上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如:“我们打扫教室”,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分为“我们”“打扫”“教室”, 再分别向学生提问“什么样的我们”“怎么样打扫”“什么样的教室”。并让学生分组相互讨论, 我也得到了学生众多的答案。如:“可爱的我们”“爱劳动的我们”“喜欢学习的我们”等。同样, “怎么样打扫”和“什么样的教室”学生也给了我众多的答案。分开时答案都对,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把这些组合在一起还能不能符合客观的情况, 并将句子整理通顺, 这时学生们就会扩出许多精彩的句子来。再让学生看一下“的”字, 在“的”字的前后是哪些词句, 用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在“的”字的后面只能是名词。我又让学生去找课本上“地”字和“得”字在用法上的不同, 学生最后总结归纳出在“地”字后面只能是动词, 在“得”字后面只能是形容词。让学生对扩句方法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一步:把句子分解成词语;第二步:分别在词语前面加上修饰和限制的部分, 样式为××的××;第三步:把扩大后的短语组成句子;第四步: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语言环境, 以及“de”的运用是否正确, 最终完成扩句。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完成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 最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缩句
同样, 在教学缩句时也要紧紧抓住三个“de”, 现在我们可以将以上“扩句”的方法类推到“缩句”上。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的“的”“地”“得”三个关键字。如“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找, 而“的”的后面的部分是我们要留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去说“什么样的雨丝”, 学生根据句子就可以很容易发现是“飘飘洒洒”的雨丝, 再让学生看看如果把“飘飘洒洒”去掉对句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第二个“的”字的后面是“手指”, 再引导学生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手指”, 这时学生都能回答出是“轻捷柔软”的手指。如果去掉“轻捷柔软”对句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和总结归纳。当这些都去掉后句子就只剩下“雨丝是无数手指”, 让学生再看句子是否通顺, 是不是缩到了最短。如果在“雨丝是无数手指”中加上一个“de”字让学生看能加在哪, 学生把句子缩成“雨丝是无数的手指”, 再让学生看看能不能把加“de”字前面的词去掉, 把“无数的”去掉后就缩成“雨丝是手指”。这也就是这个句子最后的缩句, 也是缩成最短的句子。通过学生互助和探究学习, 把缩句的方法进行总结:第一步:找出句子中间的三个“de”;第二步:找到“de”后面的部分, 去掉“de”前面的修饰部分;第三步:整理缩短后的句子, 再看看能不能加入“de”, 如果能加再把“de”前面的部分去掉;第四步:再次整理句子, 使句子通顺。有了方法再让学生把总结好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反复练习后, 学生已经能很好地完成此类练习。
1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 篇十三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随着新理念的贯彻,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语文课堂教学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下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益和质量不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收效不高呢?我们又该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
我认为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师生的语文视野的狭窄,教学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作了井底之蛙,从而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死胡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二是教学呆板,内容苦涩,课堂死水一潭,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部分教师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样的教学又怎能得到效益呢?
针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又该如何来加以改进呢?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一个“实”字,即老实,真实,扎实。首先是老实,这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实效性而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出现花架子,一定要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次是真实,这主要是针对教学的课堂形式而言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求真务实,不能糊弄自己,欺骗他人。最后是扎实,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就是说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抓好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该背地一定要背,要知道,考试题虽然很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并作到学以致用,何愁语文教学效益不高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管理出效益.,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究。
第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科学比例。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的多而学的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在过程管理中,可以实施目标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在45分钟这个非常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不讲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效益低的课堂,都是讲到那里算那里,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目标教学就是每堂课都应该课前制定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建立教学目标评估标准,规定在课堂内完成任务,多个课堂小目标的实现,等于完成了学期大目标或学年大目标。问题教学就是每一堂课都应该设置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本质上同目标教学是一致的。现时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明确,任务不确定会导致完成度差,时间久了,效能越来越低。
第二,在教学主体上,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14.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十四
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文/张 伟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创新地学习,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发展的态度来评价学生,强化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通过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最终能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锻炼,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方向。因此,加强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由重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向重体育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只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虽然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加强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由统一规格的体育教学向差异性体育教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考虑地区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现代教学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性,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这种偏重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式教学助长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依赖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与新课程理念相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为了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针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训练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以往的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不会,技术掌握得正确与否,这样的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应更多地着眼于设计学生的学习锻炼过程。现代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强调教学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和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由程式化、统一化教学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体育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内容模式、统一进度练习、统一考试评分,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均被忽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个性化。
总之,作为现代体育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要更多地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让实践来检验理论,随时面对新的挑战,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出适应性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廖金红。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J].体育师友,(06)。
[2]吴飞,吴新宇。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01)。
15.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十五
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应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感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教学red、orange、green、blue等颜色词时,把这些单词所表达的颜色制成多媒体课件。当屏幕上出现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画面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屏幕上,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从而高效率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生词。
2.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可以在游戏中激活。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用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获得知识。课堂也会因为有了游戏而大放光彩。老师就借助游戏将“玩”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单词接龙、传悄悄话、有奖猜物、击鼓传花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游戏。如在教学pen、pencil、ruler等学习用品时,我设计了Guess的游戏。课前我准备了一只装着各种学习用品的书包,让学生们主持游戏并判断对错。主持的学生问:“What’s this in my bag?”全班学生立即争先恐后地举手猜道:“Is this a pencil?/Is this a ruler?”……在竞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使用所学的实物单词,枯燥乏味的单词学习也因为有了这个游戏而变得生动活泼,其乐无穷。通过简短的游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通过游戏,又培养了儿童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儿童体验到生活、学习的乐趣。然后,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因势利导,一切变得水到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3.活用英语歌曲和童谣
歌曲和童谣可以用于营造学习气氛,为了迎合学生好动、好表演的特点,发挥歌曲和童谣的作用,要尽量给歌曲和童谣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唱起来的同时演起来、乐起来,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如在教学字母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英文字母歌,把字母的书写笔画顺序有机地结合在一个Flash动画中,让学生在动画和音乐的双重刺激下感受字母的趣味,以便更准确地掌握26个字母。
二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师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很多英语教师还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将每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欲望,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表达的乐趣。如教学闽教版英语第三册Unit 7 Seasons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sunny、windy、rainy、snowy、cloudy几幅画面,配以体现其不同的天气特点的音乐和语言,用映入眼帘的图画、形象生动的语言、扣人心弦的音乐建立起多角度信号联网,真可谓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在为学生们的语、形、声建立了较为牢固的信号联网之后,看着生动的图像,复述不同天气的特征。学生们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去实践、创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英语教学具有“双边性”“对话性”和“交际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只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过多注重“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是远不能适应现代外语教学要求的。英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对话”“交流”,更是一种“理解”。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互动双主”。“互动双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主导,学生还兼有教学主体的角色,在课堂上保持一种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语言知识水平上和能力上都得到提高。教师同为教学主导,要制订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真正达到教育目标。教师只有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关系才能在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携手前进。
16.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推出,广大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更契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近几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展开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个个变得精神抖擞,跃跃欲试,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但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够从快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查找了一些草原的精美图片,然后在导入新课时,我像导游一样请学生们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图,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揭示课题。这样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愿学乐学的大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自己能够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体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鸟的天堂》为例,在学习了榕树的“大”“美”的特点后,我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8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用心听,并想象榕树的样子。通过想象,学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
生1:这棵树像个绿色的大帐篷,和我们村旁边的那颗老树差不多。
生2:这棵榕树就是一片树林。
生3:榕树就像湖中一个绿色的小岛。
生4:大榕树简直就是一座绿色的小山。
……
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充分说明:只要教给学生方法,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引领充满灵气的心去展开想象,学生的个性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得美妙,语言运用得精妙,思想表达得深邃,见解阐述得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创新教学方式,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他们每一点思想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滋润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书玉.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意义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7).
[2]姜凌,钱桂红.个性化教育: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7).
[3]马东光.谈谈在小语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1(11).
17.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十七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
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一要求出发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提出初中教学教师要具有善于灵活运用教材,掌控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实践,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作 者:张定成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汊河中学,江苏・扬州,225127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35关键词:教学能力 运用教材 探究实践 创新思维
18.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篇十八
西机学校 郭芳萍
从2003年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新闻规定为课程主要内容,见于八年级第一单元、高一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和选修三中,在此之前,新闻只是以单独篇目的形式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作为其它体裁或内容主题的分子,成为教材某类单元组合形式的元素,而没有作为新闻文体自成系列,新闻进入语文课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一.中学生学习新闻类文本的意义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人的素质包含内容很多,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等,语文课标中更是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闻类文本因为能紧贴时代,用事实说话,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类文本也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了解时代的重要窗口,是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一种文体,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辨明目标、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时代精神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类的教学,对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作用重大,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效果良好,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让他们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了解新时代下信息的重要性,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力,深入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能力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二,新闻文本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
高中语文将新闻篇目安排在“沟通与应用”板块,所选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现从三维目标方面谈谈新闻类篇目的教学实施。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近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新的领导集体的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2008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为我们开展新闻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以此为契机,从新闻本身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新闻定义为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有什么性质,新闻就有同类的性质,这是新闻教学的基础,不能动摇。任何脱离事实,歪曲事实,编造事实的新闻,不能作为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载体,为了在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方面引导学生,选用偏离事实甚至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材料,只会起来相反作用。可以“海南香蕉事件”、“北京纸馅包子”等做为反面例子来讲。新闻的价值一般总结为及时、接近、显著、重大、趣味。在对学生教育时,应结合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报道者的立场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方面,同样的事实,报道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可能使事实呈现出各种人为的主观倾向和色彩,如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就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应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2.过程与方法的构建
新课标下对过程的强调标志着语文课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有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同共走过探究认识的过程。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这三个方面内容,与文本对话、交流,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现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作以说明:首先解题,毛泽东主席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本方活用了此题,“别了”,委婉中略含嘲讽口气,“不列颠尼亚”为英国皇家油轮,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香港被占领156年5个月零4天的屈辱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有关背景的串插介绍。如有关港督府的背景及最后一段“19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使这一事件具有了历史的凝重感,再次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找出文中四个特写:傍晚降旗,交接仪式,子夜告别,零点40分。使事件具有清晰的可视性,具有生动的可听性,清新而又富于动感。这一过程,是遵行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习惯进行的,由于有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能很快的以时间为序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在方法了采用了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学得较为轻松。
3. 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新课标要求,突出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基本特点为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其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有引题,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提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结语是消息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讲讲新闻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以及如何How.在了解了有关新闻文体的基本知识后,即转入能力的训练,此时应突出课标要求中的“应用*拓展”方面,如为新闻加标题、提炼一句话新闻,结合有关语文活动课撰写新闻、报道自己了解的国家大事、校园新闻等。如在10月24日下午6:05分,“嫦娥一号”升空后,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写消息,将新闻的五大结构、六大要素活用于自己撰写的新闻中,学生写出了《“嫦娥一号”升空,标志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嫦娥一号”卫星大“揭秘”》、《探月使者——“嫦娥一号”》等短小的新闻,让学生展开互评,找出优缺点,再结合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追寻新闻主体的结构模式,并在结语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目光,熟悉了文体,再回到课本去赏析文本,则很容易就使学生有所收获。同时,针对近年来高考信息题,安排大量强化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如对主要信息概括(不超过30字)例:农业部4时接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鉴定报告,已确诊在云南省呈贡县发生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农业部当日还接到报告,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甘肃皋兰县各发生一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当地政府已采取了扑杀和紧急强制免疫措施,并向国家禽流感参考室检送了资料,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对本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新闻六要素,总结出“云南呈贡疫情确诊,云南、甘肃新发疑似病例各一起,已得到控制。”的答案。此类训练,对提高学生能力收效显著。
三.新闻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估
学生学习新闻类课程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适度的评估模式,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估效果明显。
1.考核式评估 主要采用考试形成进行,结合近几年来的新闻类考察评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新闻拟标题、总结一句话新闻、搜集新闻主要信息、补写新闻导语、补写新闻结语等。此类评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考察出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效果较好。现以拟写一句话新闻为例说明: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它区别于新闻标题,不必有正题、引题、副题,它要严格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一句话新闻拟写的步骤方法:⑴细看要求,确定要点⑵阅读材料,筛选信息①抓住重要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②把握关键词(尽可能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必要时,则应将若干词语概括抽象为新词)③注意附加条件(特别是题干中提示的或限制的条件)⑶选择形式,组合信息①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时间地点安排于状语位置,原因或作状语或安排于分句中,也可用对偶句②控制字数,草拟答案⑷依据倾向,验证答案根据下面的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最近,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新标准。改变了过去单一采用企业利润、产值与上一年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把单一指标变为综合指标,主要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核心。具体方法是以国有资产年报统计为依据,进行统一测算。按行业、地区、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不同划分,确定出一个标准值。然后通过在全国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间的比较,判断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答案:国企业绩确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
2.开放式评估。与考察式评估相比,开放式评估方式更为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如听广播,写新闻,经常收听新闻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对我们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大有好处,训练学生收听新闻联播,要求得出主要讲什么,内容要点要求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讲,不背诵,语气连贯,态度大方。也可以结合校报开设《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做到“教、学、做”合一,结合学校实际,去采访学校领导,关心学校总体发展,去采访有关老师,了解教师教学新特色,去采访体坛明星、学习标兵等,处处留心皆新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点与角度,这大大激活学生的需要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将学生采写的文章可以推荐在校院之声广播或校报发表,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更促进了新闻的教学,也评估了新闻教学的效果。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06-09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07-12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7-12
浅谈新课标里的快乐”音乐教学法10-24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09-24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09-05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10-27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