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共12篇)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一
【科学教材问题库】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专题培训
2012-02-29 16:22:55, 教研室, 6767, 5/196, 原创 ,(6)
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都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区小学科学近几年教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不但带动了我区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来自科学领域的奇思妙想,提升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与能力。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听课调研中不难发现,实验教学的开课率,以及有效率,颇不尽如人意:实验课开不全、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把教材中的实验变成老师口中的“纸上谈兵”等等不利于学生科学能力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以上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开学伊始,我想有必要和老师们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在引起老师们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的同时,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与老师们展开今天的专题培训。
其实,我们都知道:实验与实验教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就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只有搞懂了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实验教学,为此,本次培训,就从“实验”这个话题开始,努力帮助老师们领悟高效实验教学的真谛。
第一部分:实验的类型及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概况;
实验的类型有很多种,从实验的目的分,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如:四年级第三单元的《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中的“淀粉的辨别方法”、六年级第二单元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等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都是针对这一原理的描述或者根据已知的实验结论,按特定的实验程序,再现原理或原有结论所描述的现象。通常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讲清楚要求及注意事项,否则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结论。而模拟实验更是充斥了六年级《宇宙》这一单元,模拟日食、月食,模拟地球公转、自转等等,都是帮助学生认识宏观或微观领域的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设计证明预测是否正确的实验计划、获取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解等几个环节。比如:用导线连接电路、设计、做个小开关等,这种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设计,鼓励学生的创新。
从实验的形式上分,又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它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的实验,这种实验对科学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把实验做准确,做规范;分组实验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实验教学程序,在预定时间内,由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而观察实验则是指引导学生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工具来认识事物和自然现象。这是最基本的科学技能。
了解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类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学期,各个年级都有哪些实验。
我们是按实验形式上来看的,其中,三年级下学期,有“研究根的作用、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凝结实验、磁极与方向”4个演示实验,以及“测量水的温度、辨别铁质材料、磁铁 1 两极的研究”等12个分组实验和“观察植物的叶子、观察温度计”等4个观察实验。
四年级下学期,有 “怎样识别岩石、岩石和矿物的用途”2个演示实验,以及“体验静电现象、让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做个小开关、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矿物的颜色与条痕”等16个分组实验和“观察小灯泡、观察油菜花、观察雌蕊和雄蕊”等17个观察实验。
五年级下学期,有“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研究地球的自转、北极星不动的原因、研究地球公转的成因、研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研究极昼娥极夜形成的原因”6个演示实验,以及“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比较哪种船载物多、研究水在变热、变冷过程中的变化、研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质”等14个分组实验和“观察物体的沉浮、研究什么会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研究衣服本身是否能发热、研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等11个观察实验。
六年级下学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11个分组实验和“观察晶体、观察生物细胞、观察白糖的变化、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等10个观察实验。
一个学期实验的次数应该由教材内容决定的,教材中出现的实验,演示实验必须要做全,分组实验以及观察实验,有条件的也都应该完成。如果是并列的、研究同一性质的重复实验,可以选做。
第二部分:典型实验范例:
下面就以五年级第二单元《液体的热胀冷缩》中观察液体热胀冷缩的这一实验,谈谈实验的设计。
【 目标】本实验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组装、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
【器材】烧瓶、胶塞、细玻璃管、大烧杯、红色的水、热水、冷水、醋、酱油或其它液体。
【过程】
1、将烧瓶内装满红色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红色水就升到细玻璃中,在液面处做一记号。
2、将装置好的烧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过一会即见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超过原液面记号,说明瓶内水受热体积膨胀了。
3、将此瓶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即见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说明瓶内水受冷体积收缩了。
4、用此烧瓶换装醋、酱油或其它液体,做同样实验,所得结果相同,说明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胶塞一定要塞紧,玻璃管内径要细。分组实验可用小药瓶代替烧瓶。
纵观整个实验,想跟老师们交流的是:
1、实验的设计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几项内容,有的还要补充上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建议。
2、这个设计不是一次完成的,前面的目的、器材、包括过程可以在实验前提前预设,而在真正实验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需要对这个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正。这样,就会出现后面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或“实验建议”。只有经过多次实验的经历,才会把这个实验做得尽善尽美。
3、不需要教材中的每个实验都如此详细而周密的设计。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起码应该把每册书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一 下思考,有必要把重点的实验,形成以上的文字设计稿,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此一来,实验的准确率和规范性就会大大提高,有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三部分:部分科学实验的建议
一、烧杯的使用:不可用烧杯长期盛放化学药品,以免落入尘土和使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反应物需要搅拌时,通常以玻棒搅拌。倒入药品时要用玻棒导流。当溶液需要移到其他容器内时,可以将杯口朝向有突出缺口的一侧倾斜,即可顺利的将溶液倒出。加热时的使用则应注意:①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以避免玻璃受热不匀而引起炸裂。②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过多,以防沸腾时液体外溢。加热时,烧杯外壁须擦干。③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液体溅出。
二、酒精灯的使用:用酒精灯给较重物体或易传热物体加热时,先将物体放在三脚架的圆环支撑柱上,如果是给玻璃类物体加热,则需要先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再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移入三脚架下。用小木块调整酒精灯高度,使酒精灯外焰加热物体。使用酒精灯时应移开玻璃盖,再把点燃的火柴移近灯芯点燃,不能在使用中拿一只酒精灯移近另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当发现灯芯消耗太快时要调整灯芯裸露在外的长度使之变短。酒精灯不用时,只要将灯盖盖上即可,不要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玻璃部份有任何裂痕时都不能继续使用,如万一酒精泄漏引起地面、桌面有火,只需用湿抹布由火的侧方滑上掩盖住泼洒的范围即可。添加酒精或调解灯芯时要熄灭灯火再做。
三、显微镜的使用:应用时置于观察舒适的倾斜位置,调整反光镜使物面得到均匀而充分的照度。转动调焦手轮,镜筒移至较高位置,将标本压夹在载物台上,对准载物台中心,向下转动调焦手轮,至视野出现清晰的像。
四、实验建议:
(一)三年级 观察植物的种子 P 3 建议:
1、将选择好的种子在实验前
一、两天放在玻璃杯里浸泡,使种子吸水膨胀。
2、选择种子外形要完整、肥壮。
3、拨开两片子叶时,要从种子稍空的背面慢慢分开,以免损坏胚根和胚芽,若是瓜类及花生种子要从下部分开。
(二)、植物茎的作用 P13 建议:
1、从植株上剪下枝条后,要立即把切口浸入水中,以防空气进入切口,形成气泡,影响茎的输送作用。
2、最好用幼嫩的枝条。茎或枝条在水中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由于茎的横向运输作用,会使导管外的部分也被染红,造成导管轮廓不清。
(三)、观察植物的花 P14 建议:
1、采摘的鲜花时最好做到连枝带叶,这样保持新鲜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在观察时不至于凋谢。也可以在上课前几天采摘有花蕾的枝条,插在水瓶内,上课时便可以使用。
(四)、种植我们的植物
建议:
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来开展活动。但要注意通过种植植物以了解植物的一生所选用的材料,生长周期应该越短越好。长了,难管理,而且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兴趣难以持续很久。理想的情况:从种子到长出新的种子,周期不宜超过90天,4月初播种,6月中下旬种子成熟。生长周期刚好在一个学期之内。
2.要求选择形态比较典型的植物,不能太小,也不能过大,要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测量。
3、可以用分组的方法开展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4、可以教学生用表格和画图等方法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就三年级的部分实验,进行了提示性建议,相信老师们在自己的实验操作中还会发现并积累更多的经验、建议,望发表在“虫虫飞”论坛的小学科学版面上,与大家分享。由实验——实验教学
第四部分:如何实现高效地实验教学;
实验是辅助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一种手段,为此,老师应该做到的是:
一、实验前的准备
(一)准备充足的材料
材料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会直接对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探究方向造成影响。实验前针对预设的实验目标准备充足、合适的材料,是实验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实验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实验前教师一定要事先对材料进行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提供一定数量、种类、能展开有效性探究活动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实验的有效进行提供充分的材料资源保障。而对于如何准备材料,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器材配备虽然已考虑到各个方面,但对于某些实验来说器材仍然是不够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如学校内的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公园、社区、工厂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家中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家庭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在四年级《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中,需提供食材很多且最好是新鲜的,求得家长的支持,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学生有兴趣,获得了所需的土豆、鸡肉青菜等十余种食材;又如在教授《油菜花开了》这课,可以根据当时的季节气候,灵活选择要观察的对象,如果有条件能够带领学生到实地去观察花最好,这样学生兴致高昂,且培养了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设置激发兴趣的导入
运用设置问题、小游戏、故事、小谜语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变“要我实验”为“我要实验”。例如,在教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可以设置了“蒙眼尝生、熟苹果,生、熟青豆”的环节,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尝的同学认真辨别,看的同学也跟着一块乐,后面的实验教学就顺理成章的往下进行了。
(三)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在实验教学前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前让学生分析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对于实现高效的科学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如学生不经历这个过程,没有针对提出问题做出预测或假设,就开始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了,那么这种不经过思考之后开始的实验往往会得不到结论,亦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
二、实验中的措施
(一)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的时间;第二,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进行分解,降低实验难度,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是要认真,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书写的速度很慢,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二)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三)实验应注重对比性、规范性
小学科学课程中绝大部分实验是对比实验,当学生进行设计、分析时应注重对比性,需确保只有单一变量,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以及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即要知道对比什么,怎样对比,对比的结果与实验过程条件的变化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
实验,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是一种严谨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适时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小学生来讲,既要保证实验的生动有趣,也应当适时的指导,确保实验过程的规范。比如说,实验中使用的器材要用规范的名称。第一次使用烧杯时,老师要教学生用规范的名称,而不要为了接近学生的生活而称“杯子”。并且在下次出现这种器皿时,要以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认识它。此外,有些特定的实验器材要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方法。比如说利用天平称量物体时,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去抓砝码,给学生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规范的做法应该是用镊子夹取,而且,老师在实验时要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三、实验后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量也足了。但如果我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活动体验上,而不考虑到活动后的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很热热闹闹,可在一番热闹过后,学生的头脑里却依然一片空白,到总结时往往只有干巴巴的几条,收获无几,其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样实验教学的效率将大打折扣。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为了解决问题,而要引发更多的思考。“动手做”之后我们更应强调“动脑思”。因为真正的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动手”之后“深思”才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高效。
第五部分:对于本学期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认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把实验教学落实到实处。
二、通过备教材,了解实验的目的,同时对实验中应注意的地方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课前,尽量做“下水实验”。
三、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力求标准,各个实验操作力求规范。
四、教材中出现的实验,做到演示实验必做,分组实验有针对性地选做,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深刻领悟到科学学科的真正魅力。
以上四点,要求老师们认真领会,并贯彻到教学实际当中去,希望在这个春天的教学评估以及我们到学校听课时,老师们在课堂上能给予很好的反馈。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二
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 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 合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从而达到有效探究, 自主建构的目的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有效探究的前提: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
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 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释科学中的一些现象。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 是不需要组织全班同学积极的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为此, 在科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味滥用探究活动, 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 只能“越探越乱”。如“研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 如果不明确探究的任务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 就是要教师通过文字、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每一项探究活动的任务, 让学生把握探究的目标;设置探究问题时要具体, 不宜过大, 过空,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 联系生活事件, 进行问题设置, 同时, 问题主次要分明, 主线要明了, 要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探究的成果。应用的器材也不宜过多, 操作要较简便, 实验现象和变化过程应明显。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明确每一项探究活动的任务, 特别是温度对蒸发快慢影响时, 不要使用酒精灯, 只要用手捂热玻璃就可以了。
二、有效探究的基础: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 在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创设合理的学习科学的情境,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针对不同课题和内容,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 如实验演示、小故事、录像、挂图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科学现象、事实, 简明扼要地引入课题,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 可以找两个易拉罐, 把胶塞切成与罐口形状一样且略大一些, 以能塞紧罐口为宜, 在胶塞下分别系一个玩具铃, 再塞到罐口上, 此时摇动铃, 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学具的过程中, 产生了学习兴趣。又如在浮力实验时, 可以先导入成语“刻舟求剑”的故事, 接着,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舟那么大, 那么重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呢?从而使学生投入情景之中, 产生探究其科学原理的心理动力。
三、有效探究的关键:科学设置探究活动
有效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 (实验操作) ——分析资料 (或实验现象数据) ——形成科学结论——交流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有效探究活动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验、体验研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探究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的实验中, 教师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引导性问题:①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什么, 会不会参与反应?②生成物会不会继续发生反应?③请同学回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方程式。
有效探究活动还应注意三点, 一是目标确立要适度;二是目标实施有梯度;三是目标完成有效度。而科学的设置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能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四、有效探究的提升:开放实验, 促进有效建构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 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科学课程中, 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 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 要善于分析, 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 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 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而在探究型课堂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 通过开放的实验,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自主动手探究促进自我有效建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教学中的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 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 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 只要实验条件允许, 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 比如,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 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 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 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 不仅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体验到自然科学变化中新物质的生成, 伴随其中的是物体形、色、态、味的变化, 同时又有气体生成和沉淀析出, 或是光、电、热现象产生。
五、有效探究的完善:分组探究、积极评价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新课标》要求, 通过科学的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 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 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 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而小组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单位, 合理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促成积极的探索学习精神,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教师在分组时, 要充分了解学生, 要使每一个小组中好、中、差学生搭配, 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 即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通过这样优化的小组组合, 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开展小组活动, 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
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优化小组组成及结构的基础上, 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 我们还要注意成员的合理分工,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做。合理的分组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积极交流, 交流彼此之间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 在交流的同时, 可以对彼此的方法差异和优劣, 从而丰富自己的探究方法, 完善自身的探究结果。
在科学探究性的课堂中, 要创设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 要注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在了解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成果后, 多作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承认和尊重, 在课堂上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由。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点燃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三
想,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结合节点出发,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他们积极参与互动学习。
关键词:小学科学;联系生活;分层认知;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自然学科,只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就涉及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的基础认知,这里面许多东西都需要理解记忆。而小学生知识结构缺失,抽象思维发展尚待完善,所以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没有兴趣,这也是传统小学科学课低效的痼疾之所在。新课改要求我们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驱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主动认知和学习。鉴于此,笔者从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出发,遴选几点切实有效的高效课堂环节进行讨论和研究。
一、探析学生认知,联系生活注脚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小学科学看起来枯燥,其实都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认知情况,从他们熟悉的角度结合实例来说明问题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情感及知识结构,进而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交集,有效实现抽象理论生活化,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理论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我们周围的材料”时,如果我们通过理论说教来授课那肯定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我们得另辟蹊径,要从学生周边比较熟悉的素材说起,然后一点点扩大范围,指导他们认识更多的材质及其性质和用途:让大家通过观察发现课桌是由木头和金属组成的,利用了木头轻巧和金属结实的特点;我们的文具盒有塑料的也有金属的,女生的笔袋大多是布料的;教室的门窗是由木材、金属和玻璃组成的……这样引导大家从生活中的事物观察做起,不但利于产生形象认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借助形象实验,层层分解难点
虽然小学科学都是理论的内容,但还是有许多概念和现象可能不好理解或者容易出现理解误区。教学实践中针对这样的重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的科学小实验来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抽茧剥丝,化整为零,以备课堂上精解细讲,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摸清规律,深入发掘隐性知识点,层层透析难点、疑点和易错点,这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譬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时,许多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针对“冰融化或水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不变”这个问题感到无法理解。笔者就通过课堂小实验边演示边讲解,通过加热冰块让孩子们观察到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然后继续加热,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然后通过导管后在烧杯遇冷再次变成水,继续降温变成固态的冰。如此形象的实验再辅以因势利导的层层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对水的三态变化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倡导合作学习,筹备交流小组
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遇到比较开放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能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时就需要学生充分交流意见。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老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要想实现帮扶教学,共同进步,我们就得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搭配4~5个人的学习小组,便于每位同学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帮扶。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中的重点内容“用粒子理论模型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比较抽象,笔者就根据学生实情组建学习小组来讨论和学习。具体操作中,善于画的同学根据物质三态的粒子模型,画出冰、水和水蒸气的粒子模型图;善于总结的同学给大家演示和讲解。组内都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开始分析为何在冰融化或者水沸腾时吸收外界热量而温度不变。通过激烈的争论、探讨,组内达成共识,然后选出发言代表进行组际交流,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学生代表本组,其他各组和教师共同分享小组成果,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效率。
以上是笔者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总结多年的初中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筛选出的几项优化重点。概括地说,以生为本就是要摒弃教师一言堂的死板说教,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结合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流程和方案。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摒除课堂的杂陈繁芜,留取精华扼要,让课堂精炼高效。
参考文献:
[1]钱昌愈.以生为本,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4).
[2]易良斌.以学生发展为本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4.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四
承德县第二小学 宋小荣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具有如下性质: 1.生活性
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了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2.现实性
儿童的数学是他们的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的构成之中,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的时间活动之中。这些“现实”是小学数学课程的起点,也是儿童获得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时间的节点。课程的任务是构建抽象与现实的连续体。3.应验性
数学教育应当成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进行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超越局部的、非单纯接受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情感。
1.培养公民数学素养是基本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就像今天的识字、阅读一样,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了时代的要求。2.培养数学思维是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点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一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是以数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完全)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并能用词语或符号加以逻辑地表达的思维方式。
数学形象思维是以数学的表象、直感、现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比较、分类、类比、联想、(不完全)归纳、猜想为主要方法,并主要通过对形象材料的意识加工而得到领会的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性和想象性为主要特征,其思维过程带有整体的思考、模糊判别的合情推理的倾向。
数学直觉思维是包括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两种独立表现形式,能够迅速直接地洞察或领悟对象性质的思维方式。它们以思维的跳跃性或突发性为主要特征。3.提高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是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
数学教育目标是为了拓展人的空间,包括数学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拓展数学空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拓展人的一般生活空间,使人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显然,数学对每一个普通公民来说都有价值。
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的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所谓分工就是当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会不知所措。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五、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4、称号式:另外,还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六、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5.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五
评论数(0)浏览数(3)推荐数(0)发布人:武转红(清徐县)发布时间:2012-03-26 传统的科学教学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学生不善于倾听,探究活动只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
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
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6.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王红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
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
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
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制作、科技小论
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
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
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蚯蚓找家》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树池里挖出一些蚯蚓带到教室里,观察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没有实验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
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
此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经过学生的反复实验后再和同学交
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会更加
浓厚。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例如我在教学《磁力大小有变化吗》这一课时,给学生同样的磁铁,看谁有办法能吸起更多的回形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谁也不服谁就动起手来,都想超过他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想办法调整回形针放置的位置,在调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的不同部位的磁性有强有弱,磁力的大小与磁铁的多少有关。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结合课本知识,让他们真正去看看云的样子,让他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风的力量、谈气温变化的感受,讲自己对雨的观察与体验。通过这一些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如教学《液体的溶解》一课时就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进行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二是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三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实验,1、把胶水倒入水中,看到了什么大家统一意见并记录下来。
2、是一名学生用小棒在水中用力搅动一分钟后,等水静止后在看胶水在水中的状态,把看到的讨论后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并把记录的情况汇报给全班同学,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
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7.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七
关键词:专题教学,教学环节,问题
前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该课程教学中专题教学的引入是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与设计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专题教学是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常常使用的具体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和抒发观点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专题教学在该课程中应用的若干问题做一简单探讨。
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专题教学的流程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专题教学的流程一般是概念引入——作品展示(感性认识)——学生评议(开放性讨论)——优劣作品对比讲解(理性分析)——规划结构一般性规律概述(主要是空间分析与布局)——设计手法的阐述(景观与文脉、环境的合理利用、设计与施工工艺、新材料的使用与常规材料的合理布局等一一专题实地调查——专题实践——专题总结。
专题实地调查的内容为规划结构总结,人的行为展示与景观设置的关系(以时间为界早、中、晚),特异性景观要素使用量、一般性景观要素使用量,施工质量与景观效果。专题调查个数为一组3~5个、规模大中小各一、建成时间跨度5年,学生分组进行。
专题实践的内容主要为针对不合理的规划结构进行整治,运用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整治设计。
专题总结的内容主要为总结合理规划结构的优势所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体现,景观与文脉协调的经典设计手法,生态型、节约型设计的材料应用和施工工艺等。
二、专题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在专题教学中,专题的选择要遵循和围绕教学大纲的讲授难点进行。专题选择合适,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不适合的专题选择,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高质量的专题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专题的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专题的内容多样,类型较多,根据讲授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综合性专题和单一型专题,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不需要面面俱到,通过专题讲授使得学生加深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2. 专题的选择应注意在教师讲授后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专题的选择富有启发性即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讨论、启发,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想象力和设计智慧才能够得到有成就感的设计方案,如果选择的专题过于简单或者模式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书本中找到而不需要讨论和思考或者头脑风暴,那么这种专题讲授的效果等同于让学生做一般的习题,达不到专题教学的效果。
3. 专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
有的放矢指的是专题的选择应当是已经学过和掌握的知识点,这样课堂讨论和启发性教学的效果会较好。另外,如果教师在专题讲授中用学生身边常见的景观设计专题作为讨论内容,可以充分发掘学生对专题学习、讨论、创新设计的兴趣点,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组讨论环节中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在长期的课堂讲授中,经过归纳总结,笔者得到园林景观设计专题教学小组讨论环节中几个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教师要设法为讨论开创一个良好的氛围。
讨论开始的时候课堂往往会陷入沉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讨论开始时候要善于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课堂气氛得以掌控并实现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
2. 专题引入后不要立即讲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往往会认为,在专题引入后进行讲解和展示自己的观点会营造一种讨论前的热烈氛围,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走向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的困境。因此,应当在专题呈现后将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学生确实存在困难,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引导。
3. 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性参与进行鼓励。
专题教学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主要在于过程,而不是专题的设计方案。就是说,专题的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思路合理,即使观点不甚周密和完善,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性讨论给予鼓励;同时,对于学生在专题讨论过程中产生分歧和争论,教师要善于加以引导和施以影响,使得讨论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4. 注意对讨论过程中秩序的掌控。
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问题是讨论到达一定程度后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或者讨论场面的失控,使得教师对课堂专题讨论的进程失去控制,最终影响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当对因学生讨论过度投入引起的秩序严重混乱加以干预和合理掌控课堂讨论秩序,使讨论得以正常进行,并给予学生讨论的做大程度的宽容。
5. 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的组织问题。
如果进行小班教学,可以考虑专题教学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划分时人数太多会使得讨论的有效性降低,课堂讨论秩序混乱,教师失去对课堂秩序的掌控;人数太少又会使得讨论的头脑风暴不够激烈,影响讨论所得到方案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小组讨论的理想规模为5~8人。
在小组组员的组成方面,可以采用组内差异大、组间差异小的原则。即同一小组组员由性别、性格、成绩、能力、个性、家庭背景差别比较大的同学组成,不同小组组员的这些标志值大体相当的分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小组之间的鼓励性对比,最大程度发挥学生讨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适应小组讨论需要,小组讨论的布局可以改变传统的横成行、纵成列的座位排列方式,采取群岛式、圆桌式等作为环境布局,便于学生在平等的氛围和小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提高讨论的效果。
教师在讨论的组织方面,可以采取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赋予每个小组成员一定的职责,有分工,有合作。如小组长可以负责讨论的组织、监控;记录员负责对大家的发言要点全程记录;书记员负责总结归纳小组讨论主要内容;报告人可以代表小组组员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本组的讨论情况;总监负责对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与本小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评析、分析和总结。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经常变换各自的角色,增加多种体验,锻炼多种能力。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各小组以组为单位提交专题教学小组作业。作业内容包括成员讨论内容、问题、解决方案等。
四、专题教学的评价和反馈
笔者认为,专题教学的效果评价应重视过程评价,学生的这部分表现可以作为本课程综合考评中平时成绩部分的赋分依据。当然讨论获得的解决方案也很重要,两者的权重应设置为6:4比较合理。具体的评价内容应当包括:
1. 参与专题讨论的态度。
指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认真参加讨论,包括讨论的发言次数、观点的新颖、方案的合理、在讨论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性等。
2. 专题讨论所获得的体验。
通过学生对讨论过程获得体验的陈述、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可以反映出学生是否在专题讨论中获得了参与性体验、成就性体验、合作性体验等。
3.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通过考察学生在专题讨论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展示出的科学探索能力和精神,可以获得学生通过专题教学获得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4. 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结合小组作业以及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小测验可以是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具体园林景观设计专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写出具体的设计思路和绘制出大致规划结构,提交书面报告。课堂小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通过专题教学后的学习效果。
5. 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题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体验和对学习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被调查班学生运用专题教学法后对园林设计教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
设计问卷后,在内容相同前提下改变题项结构变成两份问卷,分别在课堂讲授开始和将要结束时发给学生填写,以相互对照。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分析结果如下:
认为通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专题教学,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的学生占73.3%;近62.2%的学生认为景观设计课程专题教学的讨论过程使得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非常有意义的是,近85%的学生认为,园林景观设计专题教学课程由于引进了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合作式创新等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独立思考能力;另外,57.8%的学生认为,专题教学能将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结合,并希望今后的教学更多地使用专题教学方法,这也说明,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并没有通过专题教学达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目的。这也启发我们在专题教学中,专题的选择、课堂的组织还存在进一步的创新和思考的空间。
高达85.3%的同学喜欢专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喜欢专题教学的同学中,认为专题教学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是其选择原因的同学占了近90%。这说明,专题教学这种方式是适合青年学生好动和思维活跃的特点的。与此同时,专题内容丰富和教学形式新颖没有能够成为大多数同学选择专题教学的原因。这种现象,说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专题选择的适应性和综合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冶建明等.园林设计类课租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2]陈翠玉等.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广西教育,2012(5)
8.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
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拱齐小学 李丽
联系电话:0518-86811020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去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 多媒体 实验过程 实验评价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探究氛围。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主导,要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育人观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上,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要通过探究式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其次,要从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实验,选择有探究价值,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对实验过程、方法,进行设计改编,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学习探究方法。活动开始所选的内容难度不宜太大,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研究方案,做到浅入浅出,让学生全员参与,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多媒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以现代思想观念为基础理解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电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如《牙齿》一课,要学生了解龋齿的成因及防治,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而应用现代化的电视录像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中的细菌是怎样一步步腐蚀掉原本洁白光滑的牙齿的故事,如此把原本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2、运用电化手段,增强实验教学的知识性。
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自制FLASH动画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
三、实验过程要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分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训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指导也是很重要的。
四、有价值的实验评价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五、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六、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9.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九
中山市坦洲镇联一小学 梁启聪 电话:***
摘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及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从而获得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
主体性
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必须在教学中寻找有趣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花心思把呆板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一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就非常明显了。科学的课堂本来就比较枯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前我们可以用故事或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入课题,提高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新的问题,自己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无处不在的物质的变化》这课时,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在通过实践看看该现象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从而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当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并自主的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课余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科学课上展示给所有同学让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把课堂变成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小学科学的拓展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去寻找身边活动的四边形。学生会积极寻找生活中一切符合活动四边形的例子,学生寻找到的例子有电动闸门、活动百叶窗、折叠文具盒、落地扇等等。学生们把自己寻找到的例子在班上展示、交流、讨论。把自己找到的例子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分析,说出四个支撑点。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记住,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讨论的地方。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日后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多花心思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课改的要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的科学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科学实验要以探究性为主,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的时势下,应该大力提倡探究研究实验。例如在四年级的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中不是预先告诉学生哪些物体浮哪些物体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还要倡导学生重视积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关于实验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实验的重点是动手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动手和自主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漫长的,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改变学习科学的态度
10.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 篇十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启蒙作用。然而, 相对于语文、数学这样的传统学科, 科学这门课程却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被很多学生视为可学可不学的“副科”, 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现如今, 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不断推进, 这就为科学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在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在课时的设置上, 各个学科有主副之分, 但就学科作用而言, 却没有什么主副之分。无论什么学科, 既然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 就说明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如今, 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求均衡教学, 尽量不让学生偏科, 尤其是小学阶段, 学生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绝对不能厚此薄彼, 在小学阶段就严格区分主副科, 学生就会对于主科倾尽全力地认真学习, 而对于副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想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 首先就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的观点,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首先就要在课前多下功夫, 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细致又充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教学素材进行准备。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 认真筛选教学材料, 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米可炊”。二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要深入地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 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学对象, 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学生而言, 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理应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而学生只能是被领导者和被动接受者。事实上,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确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相对于教师处于弱势, 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对偏小, 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 他们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最小, 这些优势是很多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 而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正是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诞生的。因此,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发挥,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 在科学研究中, 各种科学实验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因此, 除了知识的讲解, 教师还要重视科学实验。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 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 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同时, 教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事先的设计, 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2.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 同时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性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导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发挥, 只有这样的实验, 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 注意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分组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在分组实验中, 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与实验职责,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 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 因此, 团结协作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五、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具有效率高、便于调控等优点, 缺点则是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发挥。事实上, 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 但却不是唯一的场所, 除了课堂, 外面世界广阔的空间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以外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教学工作, 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各种感性的经验和知识, 这样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
1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十一
南街小学 崔亚妮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怎么样去解放孩子的脑、手、足、口,在思想、时间和空间上,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本能的欲望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改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此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和做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学生学习新课就开好了头。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我认为,教师的激励应包括语言、神情、动作等,一声深情的赞扬,一缕柔和的眼光,或是一个小的激励动作都能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
其次,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又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是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探究主题的上策。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入时我们紧扣“声音”二字设计了送“礼物”的小游戏。当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请注意听听是什么。”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高采烈。这时,我把收录机中各种声音(如,牛、马、羊的叫声、母鸡下蛋后的叫声、摩托启动声„„)送给学生,我看到的是欣喜的目光,满意的笑容。学生惊奇地发问:这么多有趣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一个巧妙的情景创设了学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接下来不用老师多引导,学生就会主动提出更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好例子,实际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早已不胜枚举了,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多花心思创设一个最佳的情景来,学生探究科学的自主性必能充分体现。
又如在教学《淀粉的观察》一课时,课前我给学生表演小魔术。当我很神秘地举起一块白布,像真正的魔术师那样让大家看看,然后举起喷壶将碘酒喷在白布上面时。学生都惊奇的叫了起来:“奇怪,有字了,怎么变的?”这时,我发现平时语数成绩较低的小明神情紧张,小手时举时放,我及时用鼓励的语气说:“看,我们班的小明举手了,真是各有所长啊!”一语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变这个魔术?老师给喷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师的白布有什么秘密?此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他们七嘴八舌想马上找到答案。
二、分组实验,化难为易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首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来,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收获会更多。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话音未落,学生的脸上就流露出为难的表情,但通过自己反复动手实践,小灯泡亮了。此刻孩子们激情洋溢,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这样,不仅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在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其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如在进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各小组选择的方法不同,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学生介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众多方法中最好的比较方法。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都讲今天最难忘的事就是科学课中《比较水的多少》。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案同样是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空间。
三、就地取材,优化课堂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遇障碍自动停止装载器》、《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用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用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使学生对闻而不见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积极探讨。
四、讲究评价,激励进取
好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在绝大程度上会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而科学课中评价就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科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评价也是十分讲究感情效应的,一次好的评价过程往往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尝试了几种评价的方式方法。例如: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种长期的课堂评价方式——让智慧树结出硕果活动,收效就十分明显。具体操作过程是在每节课结束后利用短暂的时间,由各小组自行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并以次为根据向教师申请领取不同数量的青苹果,而认为本组有差距的则可下次争取,教师限制领取数为1 — 2个。由教师来颁发青苹果作为小组学习效果的体现,而当小组累积4个青苹果时可与教师交换一个大红苹果 —— 智慧果,拥有了智慧果的组可以在上面留下一些与科学学习有关的内容,并将其粘贴在智慧树上。期末,根据每个组果实的多少来进行综合评价。事实证明此评价方法实效性极佳,学生课堂认真投入率明显上升,每个组都尽力争取着代表成功标志的苹果,智慧树上也很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小常识,科学课学习认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又起到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一举两得。通过这样的评价手段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评价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联系生活,设计作业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如:我在上五年级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制定科学计划,做好科学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如学习了《植物的花》后,我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以及花的数量。身边的花草树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观察研究这些植物的花,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收获很大。
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尝到这样的甜头以后,学生对生活化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 篇十二
【摘 要】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 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 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 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 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 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 培养创新意 识与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 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 能。
【关键词】 科学实验 有效性 细节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 是小学生进 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 那么, 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 材, 安排好实验步骤, 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 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 实验教学也不例外, 要想取得良好 的教学成效, 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 是提 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 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 构的材料, 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用心观察, 善于发现、挖掘, 把握时机, 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 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 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 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探究, 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 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 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 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 还取 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 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 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 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 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 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 软木塞浮上来, 材料结构的简单, 使他 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 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 越好呢?不是的!一般情况下, 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 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 构的材料, 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如果我 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 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 可以设置一个情境, 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 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 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 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 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往往还没有听 清楚活动要求, 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 就开始动手了, 容易使探究范围 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 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 提高探究的有效 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 体的大小和轻重
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 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 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 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 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 块、黏土块, 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 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 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 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 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 分析他们在 2 想什么, 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 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 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 动指手画脚, 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 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 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1、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 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 而其中会有大量大 同小异, 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 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 将是课堂进展的主 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 一节电池, 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 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 于电线, 有的用一根, 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 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 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 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 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 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 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 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2、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 《点亮我的小灯泡》 的活动中, 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 极, 时间不长, 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 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 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 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 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 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 的新方法。原来,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 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 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 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 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 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 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 小学生 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 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 出 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 3 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 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 在研讨 时单往结论看, 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 缺乏思维的深入, 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 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 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多一些追问的细节, 抓住学 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 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 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 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 30毫升变成了 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 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 教师又问:空气到底 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 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 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 理解层层递进, 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 教师一开 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 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认识就 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2、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 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 环节中, 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 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 有的以叶上 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 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 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 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 此展开, 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 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 但它们长在同一枝 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 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 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 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 教师为了简便, 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 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 牛奶盒放入热水后, 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 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 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 并把这一现象 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 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3、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 它们有着必然的逻 辑联系, 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 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 “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 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 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9-28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13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6-09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07-07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09-18
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的有效方法07-05
小学科学教研专题09-24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7-05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