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诚信的作文

2024-07-11

一个都不能少-诚信的作文(精选15篇)

1.一个都不能少-诚信的作文 篇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枣庄西六路小学四年级三班 李雪冰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2.一个都不能少-诚信的作文 篇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性亦如此。我们都知道,学生犯错事不大,但经常犯错就很令你头疼了,屡教不改的就更可怕了,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最让我心寒的是:不但不承认错误,而且和你顶撞。他根本不理解你的苦心,我班的刘海涛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下面就讲讲我和他的故事。

初接这个班,他就给我带来了多个意外,意外之一是刚开始我就觉得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统一要求的校服他不穿,问及原因前天是裤子小了,昨天是湿了不能穿,今天是忘了穿。全班没有一个人不把老师说的话不当回事,但是他可以,全班没有人不完成作业,但偏偏他就是例外,课间操不愿意下楼,你把他留在教室吧,他也不好好扫除,看着他拿着笤帚乱撅,你问他:刘海涛你那是扫地呢,他会反问你一句:我那不是扫地干啥呢,把你问得哑口无言;班级每人每天都记作业单,他就不记,小组长为了照顾他,亲自记一份给他,他不但不领情,还给人家撇回去;什么学校要的反馈单、家庭住址联络方式、包括家长会的通知等都必须直接和家长打电话沟通,真是劳神啊。意料之中的是,他的成绩不好,但没想到是如此的差,稳居学年倒数第一。意外之二是这样的孩子除了劳神还很让你伤身,因为他可以表现不好,但你绝对不能批评他,否则就会触及他的条件反射神经,和你顶撞,和你对着干,简直气死你,我可是领教过多次。针对他的这些表现,我把家长请来了,希望共谋使之进步的对策。家长倒是来了,可沟通结果并不乐观,他依旧不承认错误,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错,而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看不上他,在家长面前还是顶嘴,这可是我没想到的,家长实在看不过去了,或许也觉得自己没面子了,于是当着我的面打了他,没想到的情节出现了,我和张艳华老师及时劝解,但有几下打的还是挺狠,孩子还是不服软,居然还说,既然你经常打我,打死我算了,我都不想活了。家长也没了办法,最后居然让我当班级没他一样,可我反问:我容忍了他,我怎么办,班级怎么办,我今后还怎么管理班级,就这样,与家长联手的希望破灭,计划破产。

接下来的日子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海涛的问题确实不小,不能不管,可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很自闭,心理也不完善,管还不能用正常教育别人的方法,我再试试别的方法吧,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心平气和地谈了一次,这次我们没谈学习,没谈作业,没谈找家长,而是尽量多地和他说说话,哪怕他说的不着边际,我也像朋友似的倾听,谈话得知他很愤世嫉俗,在家里也没感受到真正的爱,所以不懂爱,也不会爱,爸爸单一的皮鞭棍棒已不能教育他,从心理上他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不想承认,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我和他约定,我替他着想,可以分阶段改掉毛病,不着急,可他也要为我着想,最起码的作业要写,他答应了。第一次我们有了谈条件的可能,接下来的日子他确实在作业上有进步了,当然也有不完成的时候,但很快会补上,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我在等待时机期待着他更大的进步,机会来了,2009年10月28日中午我在食堂吃饭,班级的他们组的组长张可欣去找我,说刘海涛和一女生李丹双打起来了,我急忙上楼了解情况,原因是李丹双说刘海涛口臭,刘海涛就动手打了她,习惯了用暴力的父亲教会了他这么解决问题,用以前的方法就是找家长,可是找家长好使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决定不找刘海涛的家长,接着和他谈判,因为这次我明显占理,所以我取得了较大的主动权,他在不争的事实面前,终于承认错误了,还第一次说了对不起。以后每次他犯错误,我都把他叫出来,单独说他,期中考试前我还特意告诉他,先写作文,注意题目、字数和字的工整,然后答别的题,40分的作文他得了31分,对于他真的很不错了,现在的刘海涛做错事知道面带笑容不好意思了,在走廊遇到语文老师张艳华还说我给你背古诗,自己知道抄作业单了,当表扬赵宏岩时,他居然说那是必须的,我听到问他什么意思时,他说赵宏岩努力了就进步了,正是基于他这种全新的认识,这次期中考试刘海涛数语外三科总分进步了27.5分,自然地从学年倒数第一进步到了倒数第二,可别小看了这点进步,这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基础和动力,我在班级公正客观地评价了他,后墙奖状上也因此有了他的名字,并且发给他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试想一个连死都不怕,思维与众不同的孩子有了这样的进步我能不高兴吗,让我们怀揣鼓励之心、宽容之心共同期待他更大的进步吧!

心得体会:

1.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出发点和目的只有一个,但方法多个,而且你要采取他接受的方法教育他,激励很重要。

2.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要恰到好处地进行教育。

3.其实每个孩子都期望你能公平地对待他,渴望你的表扬和关爱,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4.人们都说,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看你是什么样的导演,怎么导。

5.有时在教育手段上不要一味强劲,不妨试试以退为进,也许效果会更好。

6.塑造有反复,要坚持,要有创新方法,方法与时俱进,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为人师的不易。它更多地意味着责任,我必须比其他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中途接班的艰辛可想而知,不过我相信勤能补拙,同时也感谢同学与老师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各方面工作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3.一个都不能少 篇三

我们在这里就不赞扬维特尔了,这位德国小伙子成为F1历史上最年轻的杆位得主和分站冠军,已经是所有人眼中的宠儿。我们想说的是,法拉利和迈凯轮这两支致力于夺冠的车队,显然都变得有些患得患失了。面对着最后几站的比赛,他们似乎都有些手足无措,在临场战术和赛车调校方面无法做到统一。

法拉利就不必说了,现在它们根本无法解决赛车抓地力的问题,而多米尼卡利不但不是出色的战术大师,还缺乏赌博的勇气。可以说,无论在战术方面还是在赛车调校方面,法拉利本站都是一塌糊涂。而且可以预知,在后面的比赛中,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

莱科宁在排位赛上惨败后,多米尼卡利就该放下所谓大车队的架子,像当初丰田、威廉姆斯一样,考虑一下在雨天的赌博。例如一次进站,或者提早更换轮胎。可是,莱科宁在本站采用的战术实在是太正常了,车队寄希望于他能一直超越前面的车手,最后取得积分。可是,这不是舒马赫当年的情景了,状态起伏不定的F2008根本不能给莱科宁什么帮助,说心里话,他能最后跑到第9名,我认为已经是超常发挥了。除非老天爷实在看不下去,在最后的几站全部是艳阳高照,要不然,法拉利夺冠的希望几乎没有。

再来谈一下迈凯轮,有人说如果老天再帮帮忙的话,没准汉密尔顿就能夺冠了。也许吧,不过这个赛季雨水已经帮了他太多次了,所以这一次被天气预报晃点一下,也算是扯平了。不过我想说的是,丹尼斯这个倔老头,显然也是死要面子的家伙。如果他能及时让汉密尔顿回站换胎的话,没准小黑的排名还能上升几位呢。

丹尼斯显然比多米尼卡利要狠一些,在汉密尔顿排位赛失误之后就制订了一次进站的策略。加上MP4-23的雨战实力也十分惊人,不出意外的话,老头子的计划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可惜老天并不给迈凯轮轻松夺冠的机会,就在汉密尔顿进站更换大雨胎打算一跑到底的时候,赛道上空的乌云竟然慢慢飘开了,赛道上面越来越干燥,丹尼斯的心情是越来越急躁。老头子固执的脾气再一次害了迈凯轮,如果早点进站的话,汉密尔顿的排名也许还可以保住。可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性格,让丹尼斯一直等到大部分车队都换上半雨胎之后才让小黑进站,这明显是孤注一掷的心理,就像莱科宁当年最后一圈的悬架断裂一样。老头子在赌雨还会再来,如果没有下雨的话,宁可让汉密尔顿一分不得。

4.一个都不能少 影评 篇四

最早看《一个都不能少》是在我小学的时候,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后也不知看过了多少遍。现在重温这部电影,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部电影是1998年张艺谋导演的,而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却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电影的主角魏敏芝和张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县所属两个村的学生。故事大纲是在穷山僻水的广西水泉乡,由于水泉小学唯一的教师高老师,告假照顾病危的母亲,乡长便临时请了十三岁,只有小学水平的魏敏芝来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叮嘱魏敏芝要好好留住学生们:一个也不能少。可是高老师走后不久,明新红同学由于天生练就一双〝飞毛腿〞,被挑选到县里去,而顽皮小子张慧科又因家里欠债需到城里打工还债。魏敏芝眼见快守不住诺言,焦急万分,想尽办法到城里寻找张慧科。到了城里,却跟张慧科联络不上,彷徨无助的魏老师想方设法,最后惊动电视台台长,上演了一幕感人的“寻人”特备节目,在城里激起了一阵回响。影片的结局是个好的结束,魏敏芝的寻人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得到了许多捐献,也使得水泉小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助。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三个特点:

其一、电影是几个场景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主持人让魏敏芝对着镜头跟张慧科说话,她看着镜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眼眶湿润着,抿了抿唇,用手抹去豆大的眼泪,慢慢地抬起头,哽咽着:“张慧科,你跑到哪去了?我找了你三天了,你都快把我急死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啊。”眼泪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来,呜咽着说不下去了。简短而普通的几句语言描写,却饱含着魏敏芝最真诚的情感,将她内心的焦灼,对张慧科的牵挂与担忧、自己进城后饱含辛酸的委屈........诸般感受,全都展露无遗。而电视那头的张慧科盯着屏幕,泪水滚落„„

其二、影片还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表现人物个性。

魏敏芝是一个淳朴憨厚、腼腆、未见过世面、热爱自己的学生、有点倔、极富责任心的人,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浪费镜头的来表现她这些特点,比如她唱着跑调的儿歌,比如她追着村长要钱,比如她藏着明红不让校长找到等等。

而学生对魏敏芝的感情也在一幕幕戏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表现那微妙的变

化,比如从魏敏芝刚来时学生的好奇,对老师的生疏,因为张慧科与老师的争执而毁坏粉笔,到后来师生一起商讨如何找回张慧科,一起去搬砖头,几十个学生一人一口和老师一起喝着一瓶可乐,帮老师混车,到最后开心地和老师一起小心翼翼地在黑板上一人写一个字„„从这系列的铺垫中,我们感受到了师生间越来越亲密的感情。

其三、影片采用了两幕戏(魏敏芝想尽办法寻找张慧科、张慧科因为没有着落而流落在街头)交织的方法。

魏敏芝去电视台想登寻人启事,她在某口和值班室遭到种种阻挠后,彷徨无助的她只能守株待兔,流荡在电视台门口四处询问,期待台长的出现,而此时的张慧科也因为没有着落而流落在街头,他看着别人吃面,到处找吃的,最后一家大排档的好心老板娘收留了他做小工,这两幕戏交织着展开

影片中音乐背景的使用也对剧情情感的升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场景下,却给人同样的震撼。如张慧科在念完学习委员的日记后,音乐伴随学习委员委屈的泪水、张慧科镇住的表情,缓缓响起,让人怜惜这群孩子的勤俭和明理;如搬完转头后,28个人平分两瓶可乐,音乐伴随着孩子们喝完后那种回味无穷的表情让人心酸;如被轰下车后魏敏芝一个人徒步走在空旷的大马路上,如魏敏芝独自蹲坐在车站的候车室椅子前写寻人启示,渴了喝自来水,没墨汁了接着自来水继续写;如在被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赶出后,露宿街头,对着镜头的抽泣,音乐的搭配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魏敏芝的辛酸和委屈;如张慧科在街头游荡、看着别人吃饭„„.到最后一幕,孩子们一个个轮流写字,音乐在一次次的升华,让人不禁泪流满面。而当我每次看到这儿时,也都会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导演张艺谋无剧情安排的真实表达才是最感人的地方,才促成了影片最成功的一处。

5.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篇五

影片讲述的是水泉村水泉小学的故事,一个代课老师谨记休假老师的交代,不能让一个学生流失,这个交代成为了她的职责。然而电影总是这样不能没有后戏,一个学生去了城里打工,作为老师的的职责,她去寻找学生,一切故事便开始了。

影片故事主线能够分为两条,一条是魏敏芝因为50块钱去学校代课,而高老师交代的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成为了她50块钱的职责。另一条是当第二个学生出走,找会这个学生已经不是50块钱的职责,而是老师的职责,老师对学生的职责,是师生情,是爱。在两条故事主线连串的发展下电影的资料、人物、主题思想不断的得到升华。

第一条故事线的资料是水泉小学的老师休假,村长50块钱请魏敏芝代课,魏敏芝是这一故事线的核心人物,职责就是50块钱一个月不让学生流失,无论学生们在课上怎样调皮捣蛋,魏敏芝都不管,让人觉得这个老师不尽职责,然而我们该看到这个老师自己也是小孩,她的职责是不让学生流失,上课怎样样不是她的职责。说到这一主线的主题思想突出表此刻学校的一个学生被体育老师看中带她城里搞训练,而魏敏芝却不让这个学生走,甚至把这个学生藏起来,因为学生走了她就失职了,一种为职而做出的职责让我们看到了魏敏芝的死板,甚至是无知,因为她不明白这是这个孩子走出山村的最好机会,但我们也看到了她的倔强,也正是有了这种倔强的精神才让电影有了第二故事线的出现,能够说这一段是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第二条故事线是发生在城里的事,张惠科出走,魏敏芝坚决要把她找回来。经过和这群学生的相处魏敏芝慢慢的喜欢上了这群孩子,慢慢有了老师的职责,产生的爱的职责,魏敏芝出城不够费用便带着学生们去搬砖块,魏敏芝为了节约钱甚至上车不给钱“混车”,不管路途的遥远、艰难她都要进城找学生,这一幕幕让我们感动,她要完成对前面老师的承诺,完成一个都不能少。

有一个画面让笔者最为印象深刻、最为感动,魏敏芝找电视台帮忙却不能进到里面找人,便在外面等,从白天到第二天的清晨,魏敏芝靠在电视台的大门边上在睡觉,一个摇镜头,从她的脸一向要到摇到她手边随风飘起的寻人启示单,让笔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一种心酸,老师为找一个学生能这样做,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管她学历高低、年龄多大,她就是一个老师,体现这职责、爱和爱的职责。这一整段把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平凡却有真挚的话:“你为什么还不回来,我找你三天了。”更是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推向了极致。

笔者在此深深的叹一句,当老师的、想当老师的没有看《一个都不能少》,想做好老师有点难,做学生的没看《一个都不能少》也很难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就是这样一部平实的关于师生的电影、讲述老师爱的职责的电影成为了老谋子经典电影中的经典。

6.观《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篇六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7.一个都不能少 篇七

以心换心,不离不弃

从教19年,廖伙新担任班主任14年。山区学生流失率高,廖伙新认为,能否留住学生,和班主任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年,廖伙新总是在课余时间往返于学生家里,与他们一起做作业、聊天;与辍学生及其家长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学生不仅被他的真诚打动,而且明白了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最让教师头痛的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罗永乐便是其中之一。

同样被廖伙新的执着打动的,还有多次劝说无果执意离开学校打工的陈雁冰,但廖伙新没有放弃,一直和他保持联系。半年后的春节,陈雁冰回到老家,廖伙新再次登门,和他聊在外闯荡的感受,以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他,最终陈雁冰回到学校,并顺利升上高中,考上华南农业大学。

对于暂时离开学校的孩子,廖伙新都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并且叮嘱他们,任何时候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他。廖伙新说,他希望学生能感觉到,在他们身边,有一位老师,一直在关心他们,一直与他们同在,从来不曾离开。

教书育人,尽心尽力

“老师,我还能回到河洞听你讲一节课吗?”这样的信息,廖伙新经常收到。他不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而且用他的专业素养征服了学生。在廖伙新看来,合适的教育能成就每一个学生的价值。

厌学或者辍学的学生,大多也是学困生。当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培优上时,廖伙新却将视线投向学困生,他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从源头上断绝学生辍学的念头。

1996年,学校有个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有厌学情绪,每次大考都是年段最后一名。到了初三,班主任因工作调动到了县城,学校安排廖伙新接任这个班。许多好心的同事都劝他不能接,他心里也明白接这个班吃力不讨好。放弃这些孩子吗?廖伙新做不到!于是,他义无返顾地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刚接任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流失率几近三分之一,校长给他的任务是:留住学生,提高及格率。于是,廖伙新与科任老师沟通,从基础入手,让学生学有所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中考时,这个班的成绩已普遍提高,廖伙新所任教的语文及格率由最差时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优秀率也达到23%以上。虽然与好的班级相比,这成绩确实不算什么,但廖伙新却觉得问心无愧,因为他付出了,尽力了。

学生成才,无怨无悔

为了那些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为了那些厌学的孩子回归到课堂,廖伙新比別人付出得更多,但他说他得到的也比別人多。他用自己的青春韶华和智慧才华,收获了桃李芬芳,也收获了精神的充实。

廖伙新至今都记得2000年仲秋的一个早上,住在学校的他刚从睡梦中醒来就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学生黄海建的家长,他的父母,已经六十多岁,母亲更是先天性失明,他们带着几斤番薯走过漆黑的山路,来到学校,怀着感激之情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廖伙新。原来是黄海建前一天参加广东省厨师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即将代表广东到北京参赛。他们感谢廖伙新,感谢他当年成功地劝黄海建回校读书;感谢他一直和黄海建保持联系,鼓励他;感谢他将黄海建由一个总想辍学的孩子变成有作为的人。廖伙新既高兴又感动,为黄海建有好的前途而高兴,为他们对他工作的肯定而感动!

其实,19年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一年,都有3至5个孩子在廖伙新的执着中返回学校。即使这些学生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他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以更加成熟的年龄、更加理智的心态走向社会。

8.一个都不能少环保征文 篇八

酒足饭饱,张军晃出野鱼野虾餐馆的大门,感觉阳光格外的刺眼。顺拐,只是几分钟,张军来到了河堤下的柳树林。柳树,在平原水乡随处可见。够不上参天笔直,却也婀娜多姿,枝繁叶茂。郁闭的环境,清爽的空气,柔和的风,使得这里更像城市的快活林。平时,特别是夏天,这里有经营瓜果,冷饮,烧烤的,更多的是出租网编吊床。此时的张军就要了一张两头系在古老柳树上的吊床,半是迷糊半是醉,美美的进入了梦乡。

张军是被一群人吵醒的,而且这群人中似乎有一个他耳熟但不能详的声音。眼前,脚边,一位头戴红色太阳帽的中年人,站在人群中实施着调度:陈老师,您带五个人负责清除这片杨树林及附近坡面的瓜果皮,白色垃圾,废旧电池,小孩粪便等;其余小青年随我一起到河堤下清理襄河里的污物。张军努力坐起,看见那个被称作陈老师的人正是自己初三的化学老师。多年不见,此时的`陈老师不再风流倜傥,却也精神矍铄。陈老师手里拿着带圈的编织袋,其余的人有的持扫帚,有的拿铁夹,一边说笑他们一边劳作。

情不自禁的,张军想起了陈老师的一节化学课。“起立”,“坐下”之后,陈老师说,现在,请同学们猜一谜语:什么东西越洗越脏?这种东西很常见,谁都离不了。陈老师接着说,这种东西啊,它有优良的品质,脏了自己,甚至牺牲自己,服务人类,恩泽地球。同学们兴趣盎然却又面面相觑然后窃窃私语。年少时的张军善于思考分析,翻看化学课本,发现老师今天要讲的课应该是新的一章《水》,顿悟,脱口而出:水,水,老师,是水!陈老师竖起大拇指,顿时教室里掌声雷鸣。这节课,陈老师讲到: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很少,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冰雪永久冻土中,难以利用,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所以,大家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节约用水。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个都不能少。同学们在家里洗手洗脸的水可以存放着妈妈洗抹布洗拖把;像陈老师我在家做饭的淘米水总是用来洗菜浇花冲厕所,水是越洗越脏,分类有序的清洗生活必需品,是我们都能做到的一个节水法。另一方面是防治水污染。

“看,这里”陈老师的声音把张军从曾经的课堂拉回到现实的襄河边。同组的五个人围着陈老师,陈老师指着从河底延伸到河堤又长又粗的黑色大管道,接着说,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从这里泵进市自来水厂,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送等严格的环节才走进千家万户。以前,这襄河的水可以用手捧着喝,现在啊……陈老师欲言又止,望了望他们同行的另一组。红色太阳帽用类似舀鱼的工具打捞着河面的白色垃圾,各种零食的塑料外包装,腐烂的西瓜,腥臭的鱼鳃鱼肠等,旁边的小青年叹息:捞的都是能捞的,不能捞的才是必须捞的啊。红色太阳帽问:怎么就不能捞了?小青年笑笑说,河面漂流着的油污,河岸小餐馆烧烤摊排放的洗洁精洗衣粉,沿河小型工厂排放的废水,您有法捞不?红色太阳帽停住了,沉思良久,对大家说,下周的今天,大家这里集合,一个都不能少,商议保护我们的江河水的方法方案。

9.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九

———《一个多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风行高老师的嘱托“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责任的电影,他能唤起人们心中的久违的那种对教师敬重。我们在这个电影中能看到一个乡下淳朴的孩子是怎样用自己尚且稚嫩的身躯扛起如此神圣的职责,他的知识虽然不是很多,也只有小学毕业,但他有那种让人为之敬佩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用言传身教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电影开篇,就是环境的介绍,导演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电影发生的地方,是一个那么让人无力的地方,无力与天去斗争。望眼黄沙,满世界都充斥着自然界有力的怒吼,似乎叫嚣着要把这的人类赶出他的地盘。而在就在这无尽的黄土中,有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的走向他的岗位。用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也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大家的,知识并不比那有力的自然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到了学校,高老师不是很满意,因为来的老师学历太低,可是村长找遍了邻村也没有找到小学以上愿意来的教师,可见这里的教育事业可以说跟城里是天差地别,连小学毕业都可以当老师。最离谱的是高老师考察她的方式居然是唱歌和抄课文。试想这样的老师能交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无非与她样了。也许我们可以从里边看出什么——学历与责任无关。

最开始我看的时候,以为她做的完全是为了那代课的五十元钱,我们也不难在其中看出导演流露出的那种感觉。最容易迷惑的就是魏敏芝追着高老师离开的拖拉机要钱的镜头,让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钱。高老师也是为了让她看好学生,许给了她十元钱。每一个人在看的时候我觉得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想到都是钱的驱使,让他才冲动的去县里找学生,但是转换一想就不对了。他去县里所需要的路费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老师许诺给他的十元钱,所以这里边固然有他的性格使然,但我觉得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他为的是自己的责任。去县里追回的不仅是一位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心。

回过头我们再看一看整个代课过程中,魏敏芝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改变。起初,她刚到的时候直接就抄课文,抄完什么都不管了,学习委员让她管她也不管,这是他为了钱对付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她的疏松管教,班级里最调皮的张惠科把桌子弄倒了并且弄撒了粉笔。而这粉笔也正是学校里最紧缺的资源,学习文员很是心疼,可是我们明显可以看见她并不是很放在心上,但是后来调皮的张惠科把学习委员的日记念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他是被触动了。这是一个分界线,他以后的行为都是自觉的出发的,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责任。

当村长带着市里招体育特长生的老师来到小学,非常不负责任的将一名学生带走的时候(没有告诉孩子的父母),他却把这名学生藏起来了,并且倔强的没有告诉村长。还是张惠科给村长打的小报告。而她又在开走的车子后面追出了很远,甚至村长调侃她跑得快。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倔强的性格,以及对于“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然后就是重头戏,魏敏芝去县里寻找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打

工的张惠科,这个倔强的孩子在寻找村长未果后,竟决定自己去寻找辍学的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不仅仅是履行对高老师的嘱托,也是她倔强性格的体现。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作为一个偏远山区村长的无奈,一改还应该上小学的孩子就出打工,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之前魏敏芝去张惠科家里他的母亲也是迫不得已才让去打工的,我们可以从镜头中看到他家里局促的空间摆放着个各式各样的东西,窗台上摆满了药品。电影的后来也交代他的父亲早逝,而他却依然乐观,我想从中我们应该看清楚一些东西。

电影的暗线就是告示叮嘱魏敏芝的话“一个都不能少”,为此她特别做了点名册,而且点名最终也派上了用处。另一条暗线就是魏敏芝与学生们的关系。从一开始所有学生都认可,还需要村长帮助维持秩序,到后来所有学生帮助他去搬砖、蹭车,再到最后城里好心人给他们捐的粉笔能让他们每一个人写一个字,把高老师也写上去了。这就是一种转变,也是对于人物形象的个性表现。

一个都不能少给我们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而它勾勒出来的画面也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你会在内心一直有一个这样的声音“现在怎么会有这么贫困的地方”?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不会给你思考的余地,他只会用现实狠狠的击碎你幼稚的幻想。我也记得以前经常有捐款希望工程的活动,似乎多了我们也就麻木了。城市舒适安逸生活已经将我们变得麻木自私,失去了人类应有的仁慈。知道这个影片深深的冲击了我内心深处那块禁闭的土壤,将我猛然唤醒回现实。这个电影不

仅是为了反映一个问题而存在,更是教会了大家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公平不公平。在城市里魏敏芝所遇到的“好人”,也是一脸冷漠,没有往日电影里“活雷锋”的热情,但这才是真实的。导演在魏敏芝写寻人启事的时候叠化处理的大妈,就是现代人冷漠的最佳变现。以及魏敏芝找回了张惠科回去的路上记者问道:“你在城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张惠科说:“要饭!”多么刺耳的话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城市的繁荣,就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教育,这对于我们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度,是多莫大的讽刺啊!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齐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我们客观的说,日本的教育就比中国好的多,这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叫做差距。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用教育事业赚钱的国家,是一个不合格的国家。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太美丽的事情。

《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很简单,他要反应就是如今中国的教育的问题,而我们在这当中可以看见很多的教育的问题,这就是电影要表现的。影片的结局很温馨,每个孩子都可以写上自己喜欢的字,而不是在纠结于没有粉笔。同时社会各界也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给他们捐款捐物,似乎卡你起来很完美,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是因为贫困,但是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提,靠捐款不是长久之计。

10.一个都不能少 篇十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学生管理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认为能够启发中职学生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乐于奋进,就是我们职业学校班主任最大的成功。下面是我本学期的工作小结,感谢大家批评指正。

一、做好新生的思想情绪稳定工作

招生难问题在任何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我校今年招生工作成绩喜人,那么如何使这些孩子安全平稳的度过职业高中第一学期,如何安抚他们善变的心,如何让他们喜欢学校、喜欢自己的专业,争取学期结束一个都不少,成了我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去年8月23-24日两天是新生报到和班主任见面时间,我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热情的接待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给每一个学生做了一张表格,上面有个人信息、家长联系方式、兴趣爱好、是否愿意为班级服务等等,意在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让学生不至于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恐慌和害怕,后来又通过入学教育和军训挑选班干部,组成班级的核心,及时上传下达,整个九月份中午我都不回家,在食堂吃过饭就跑去宿舍看看孩子们,给她们带去最温暖的问候,让她们觉得学校跟家是一样的,刚开始有个别孩子情绪不稳定,有觉得护理专业课太难想调专业的;有钱被偷了,大声骂人说不想上了的;有年纪太小想家的。我班王某上一个星期课就想换专业,我怕她即使选择其他专业也是很有可能上不好而流失,于是打电话给她的家长沟通,了解到她的家长选择护理专业的意愿是十分坚定的,于是我们两边配合,终于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她再没有提过换专业的话。我班住校生刘某某同学钱丢了,于是在宿舍破口大骂,说要打那个小偷,我知道后把她叫到食堂,边吃饭边跟她聊,刚开始她的情绪很激动、很极端,还说有怀疑对象,我说你是否确定,她说也不是很确定,我问她有没有证人,她也说没有,我顺势温和的教育她不能冲动,她情绪有些缓解,于是我给她母亲打电话,说那是她的生活费,还说不让她上了,让她回家,大家肯定也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因为是农业户口不需要交学费,所以上学不上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后来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和其沟通,费了很多唇舌,终于把她家长稳定下来,我又给了孩子100元做生活费,她怎么都不要,但我看出来她已经不那么生气,后来在班级我严肃的处理了这件事情,严肃纪律,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刘某某也没有再追究。通过以上这些的事件,我得出一个结论,新生班学生情绪好波动,易怒易喜,只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随和的与她们交流沟通,什么事情应该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配合心理咨询室做好本班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开学初,我校心理咨询室陈伶伶老师给每个新生班发了心理测量表,就以往的经验,农村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普遍多于城市孩子,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容易有辍学的倾向,所以开学初就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苗头。我班邵某某同学是班干,所以与我接触比较多,在接触中,我发现她年纪轻轻小姑娘却有很多的白发,谈话中本着不伤及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了解到,不是少年白,是整天睡不好觉,天天做梦导致,我就很纳闷,十五六岁的年纪怎么会这样,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啊,刚开始她不愿与我多说,但我不能肯定她是否有心理问题,也就没再说什么。

我告诉她如果老是做梦可以去找找陈老师,她或许可以帮助你,正巧这时候测量表下来了,统计完之后,陈老师告诉我这孩子有严重的焦虑症,而且是一个典型症状,后来知道了她是一个无论什么事情都想的太多的人,而且在初中有过一次恋爱经历,导致她不能释怀,因为有多年班主任经历,以前的学生中也有诸如幻听,焦虑等这样的孩子,我想既然她想的比较多,那就不给她胡思乱想的时间不就行了,于是我鼓励她甚至是强迫她参加学校班级各种活动,唱唱歌、跳跳舞,让自己忙碌一些,兴许就会有改善,她相继参加了校元旦联欢会我班的音乐情景剧和全市护理技能大赛,获得了很好的名次,这个方法果然很有效,陈老师再次给她测量时候也惊讶的发现,焦虑症没有了,孩子也变的开朗了许多,我也很高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在全校的大型活动中总能看到我班学生拼搏的身影,军训中她们磨练了意志,广播操比赛全年级27个班她们在我的指挥下夺得第三名好成绩,夺得校级技能大赛护士礼仪团体赛第一名和市级技能大赛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积极排练校元旦文艺汇演《我的梦——白衣天使梦》节目,获得好评。无论是技能大赛还是文艺演出想取得好成绩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连续一个半月我天天中午不回家,十二点半开始排练,排完礼仪排30人的舞蹈,嗓子嚎哑了说不出话了依然无怨无悔。

四、做好放假前学生的思想工作,争取一个都不少

参加过招生工作的我深知,职业学校招来一个学生有多么的不易,因此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不让一个学生流失,我班一个都没少,做班主任多年我也知道缀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大的灾难,辍学的学生不外乎两种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自己不想念书。第二种情况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解决,而第一种情况必须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才能知道,而这第一个寒假尤其重要,于是在期终考试前我就做了一个民意测验,把下学期有可能不来的孩子列了一份名单,大部分是住校生和成绩较差的孩子,21号早上刚刚考完我就去宿舍与她们一一拥抱告别,让她们知道班主任喜欢她们,希望下学期依然能够看到大家,送走了最后一个孩子下午我一回办公室就给她们的家长一一打电话,告诉他们孩子们已经放假,下学期的开学时间及寒假里注意安全等等,告诉成绩好的孩子家长让孩子念书是最好的选择,不要由于经济原因让孩子辍学,如果有没有申请到助学金的,下学期还可以再次申请,我们一学期一审,钱的问题学校会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千万不要过早让孩子接触社会;告诉成绩差的孩子家长本学期考的不好不要气馁,下学期都是实操课,会感兴趣的。还有家长在外地的,告诉他们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并提前祝福全家新春快乐,家长们接到老师的电话都十分高兴,表示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上学,我很欣慰。

1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十一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1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十二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13.芬兰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篇十三

芬兰的教育成功,可由2003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针对41国的15岁学生所做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验成绩中看得出来。芬兰学生“阅读能力”及“科学”排名第一,“数学”及“解决问题”第二。由于教育成功,其它方面表现也很优异,例如芬兰在最近两次的环境永续指标评比均是世界第一、水质第一、世界竞争力第一,连政治透明度也是世界第一。

芬兰一年上课190天,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天最多上课5小时,中、高年级最多7小时,时数比其他国家学生少很多。反观国内,我们学生的正式上课时间已明显多于芬兰,若加上辅导课、课后补习等,恐怕我们小孩的“学时”堪称世界第一。让资优生花较多时间演练解题,可能提高数理成绩,但很难提升阅读写作及创意思考能力,甚至可能抑制学生发展。

芬兰把教育视为人民的基本权利,不因经济或其它因素影响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午餐、医疗等也免费。99.7%的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可能是辍学生最少的国家。94%升学至高中、中专,午餐及学费仍全免,但得负担材料费。大学也免学费,但需付费加入学生会,以获得优惠膳食、医疗等福利。

发展较慢的孩子本应得到较多照顾,但东方国家走精英教育路线,资质较好的学生学习资源较多,不平等教育无法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芬兰正好相反,在OECD测验中表现较差的学校,反而得到较多资源,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芬兰约有26%的学生因身心障碍、成长迟缓等原因,接受免费的特别教育。

芬兰更值得称道的,还有先确保教师质量,除幼教外,其他教师至少要有硕士学位。国家只管学生质量,不管教师如何教;为了让学生各方面都能成长,教师的教法自然趋向多元化并以学生为主。教育部管得少,但教学质量反而高。

芬兰的教育指导制度更值得一提,他们鼓励孩子自我成长,学习是快乐的。

芬兰不但希望达到“一个都不能少”的平等教育,更希望让每个人一生都不断成长,很多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的基本技职教育是免费的,部分较专门的技职教育虽然会收费,但工作满十年以上即可得到政府补助。

教育应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在校时间不短,但不在校的时间更长,每个人一生都应该有权利享受学习的乐趣。

(本文作者为台湾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编辑:王克峰

电子信箱:

14.《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十四

村长找她来时说过代课会给50元,于是高老师走之前说,班里一共28个学生,一个都不少他再给她加十元。她答应了。并且给了她26只粉笔,一天用一只,来写课文给学生抄。

第一天上课时,有一名叫张惠科的学生因为调皮,把老师给的粉笔给摔断了。

后来,张惠科家里没钱,父亲死得早,母亲又生病了,为了治病,欠了几千元,所以张惠科被带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就和孩子们筹钱去城里找张惠科,但钱没筹成,走了一天走到了城里。

到城里后,魏敏芝找到了带张惠科来城里打工的女孩。她满心期待地问张惠科去哪了,但迎来的却是一句“他丢了。”

魏敏芝听到后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拉着那女孩一起去找张惠科。她们找了一天无果,女孩走了,只剩她一人寻找。她看见街上都贴着寻人启事,就照着写了几天的寻人启事。花光了她身上所有的钱。后来一位叔叔看见了,建议她去电视台登报找人。于是她去了。

不料电视台看门的阿姨和保安却不给进,她就在门口守了三天,见一个出来的人就问一句:”你是不是台长?“后来有人告诉台长这个消息,台长才知道。让魏敏芝吃饱了饭,帮助她上电视寻找张惠科,最终找到了张惠科,也改变了那所偏僻小学的命运。有很多好心人看了消息捐赠了许多文具。

15.关八一个都不能少 篇十五

偏偏拥有全日本最多美少年的喜多川老先生,最喜欢采用人海战术,从80年代90年代开始,就学会用一大批美少年来练习我们印记性与眼力。要能真正准确记录这些少年们的 颦一笑想必需要大量的业余时间,难怪爸爸妈妈们看着家里墙上贴的那种多人海报总是很头疼。

2002年组队的关八应该算是其中亮眼的一支,虽然我至今也只对锦户亮垂涎三尺,但他们以关西小痞子样打出自己印一番天地,又以日本著名的关西口音延续出幽默的天分,实在是少年队中的一支奇葩。关八本来只有七个人,只不过因为在关西八台播出,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就因为喜多川大叔一句“既然叫关八,那就八个人吧。”这才加入了绯闻不断的大仓忠义。但就算是新加入的,也很快被接纳,因为关八自有关八的精神。

关八在江湖上恩怨很多,无法细说。但是被雪藏、被排挤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虽然偶尔会流露出蛮不在乎的“痞子样”,但是成员心理都各有阴影,比如成员內博贵因为未成年饮酒而暂停演艺事业波折重重。关八从出道时并没有被留意的小团体,到云年开始在日本进行真正的全国巡演——四十七个行政区一个没少,他们用自己印努力赢得了一切。“八个人虽然很多,但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行。”是最感动到我的一句话,很实在,又很温情。

所以,关西腔的笑容背后竟是泪水,关八的遭遇总让我想起一句歌词“谁知道深情眼光的背后,会有多少愁?”他们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十年后会在哪里,定不是还能继续走下去。而发展最好的锦户亮一人分身在两绢,同吋占据最当红的NEWS组合,和山下智久并驾齐驱,但是他明明就更加关八。十三岁凭借好容貌加入事务所,口头禅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尽全力去做,就会变成可能。一有什么烦心的事我就会马上想奔到团员的身边去,如果自己不是以关八的身份出道的话,一定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吧不是关八的话就不行,我想和团员一起交心到踏进棺材那一刻为止。”很负责地说一句,关八的团结在娱乐團这个混乱的地方是前所未有的,那让我看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上一篇:行路的作文下一篇:自信成就未来的基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