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共13篇)
1.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一
学科: 小学音乐
题目:
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浅谈如何
培养幼儿节奏感 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节奏感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这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对音乐欣赏的能力。
【关键字】幼儿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培养 节奏感
作为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节奏是极为重要的。它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1]。所以节奏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并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学应该相渗透,有机结合[2]。但是幼儿因其自身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不能完全与音乐节奏的感受相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从3岁开始记忆急速发展,教师要在反复中加深他们所学知识的印象。在语言方面已经学会辨别,并能发出我们汉语中的绝大多数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音系统。在审美方面,能直接感知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会知道什么颜色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什么图案美等等。幼儿在这个时期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会注意到身边的很细小的事物,有时甚至注意力还会比较集中。幼儿的这些特点表示幼儿从3岁起,是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机。
一、节奏以及节奏教学的目的(一)节奏与节奏感
所讲节奏,一般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比喻均匀、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而节奏感是节奏中的一部分,同时节奏感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节奏的感知。如果我们让不同的人来听同一段节奏,我们会发现,他们复述出来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他们的节奏感有强弱。由此可见,节奏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是固定的,而节奏感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对事物的把握能力,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达到,是可以培养的。
(二)节奏教学的目的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学手段之一节奏教学是作为学科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元素。每一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节奏。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节奏每时每刻都存在,也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东西,所以说以节奏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易懂易学,可以说节奏是无需专门训练和技术准备的音乐要素,也是直接作于人的身心的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要素。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与生俱来的节奏潜能感,并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使之成为培养身心均衡发展、有较高素养与能力的适应现代生活、有创造性的劳动者的重要教育手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在它的教学空间里,包含了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表演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门类。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 [3]。他说:“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3]”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他强调:“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它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乎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3]
三、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对于幼儿这个年龄阶段,首先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没有趣味的学习方式,很难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掌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所以激发幼儿在节奏方面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1、感知生活中的节奏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节奏存在幼儿身边,怎样引导幼儿去感知它呢?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近大自然,来发现自然界的声音。并通过让小班幼儿模仿,如:小狗叫“汪—汪—汪—”、小猫叫“喵—喵—喵-”、下雨的哗啦声,汽笛声,打鼓声,打雷声,火车开来的声音等等,或者节奏可表示为X拍一下手、或X跳一步、X—拍两下手等等来感知节奏。通过这些形象的节奏来让幼儿了解节奏的时值。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所以幼儿能够轻松的找到并在兴 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通过用语言、动作、或者借助乐器等形式来表现出来。虽然幼儿并不能完全了解节奏上的本质意义,但是可以通过用让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受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他们对节奏的兴趣,从而为培养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如中班在上课之前用节奏型X X ︳XX X ︳,一边摇铃鼓一边说到:小手|拍一拍|,那么小朋友自然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说到我就|拍一拍|这样不仅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还能训练简单的节奏型。又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设计了点名活动,请幼儿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如:我叫××或我叫××|×0|,早上好,我们两来抱一个。这个活动不仅会使小班的新生很快消除了对老师幼儿园的陌生感,还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可以经常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潜移默化的接触节奏。例如比较柔和、安静的钢琴曲可以在睡觉的时候放给小朋友们听,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噢,要安静,睡觉了。幼儿受着音乐的熏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该干什么了。这样,幼儿不仅节奏得到训练,常规行为也得到了提升。
2、将节奏蕴涵于游戏之中
孩子在幼儿时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通过游戏教学。在游戏活动中贯穿音乐,将游戏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如在小班音乐游戏歌曲《幸福拍手歌》中,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那么小朋友自然就会打出节奏型X X,甚至还可以创新一点,例如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握握手、耸耸肩、眨眨眼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班小朋友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还训练了简单的节奏。与游戏的结合不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活动氛围,还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中班手指游戏《土豆土豆》①,土豆土豆|心 心|土豆土豆|背 背|土豆 心|土豆 背|土豆 心心|土豆 背|,再运用手上的动作,那么就更能吸引小朋友了,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同时也更具趣味性。再如大班《老狼老狼几点了》②这个游戏中,安排一个小朋友当老狼,其他的小朋友就齐声问:老狼老狼|几点 了|这时,老狼随便说一个数,当老狼说到天黑了的时候,就可以下去抓小朋友了。这个游戏也是在玩中训练了小朋友的节奏感。
(二)结合语言、动作在节奏活动中的运用
1、将日常的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 语言本身即是有旋律和节奏,也是一种音乐。用语言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这样会使幼儿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常会让幼儿学习儿歌、诗歌等,所以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启发引导幼儿利用儿歌、诗歌等结合节奏训练,将语言寓于音乐的节奏,这也就体现了奥尔夫音乐原本性的原则。如我们在学习中班儿歌《小老鼠,上灯台》②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学这首儿歌时,节奏的正确把握对幼儿的理解和记忆力有很大帮助。我觉得这首儿歌的节奏是XX X0 |XX X0 | XX X0 | XX X0 |XX X0 | XX X0| XX XX| X X | X 0|并且这首儿歌可以加上动作,例如可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练习,跺脚、拍腿、拍手、来唱这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配上声势练习依次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或者可以创新一点,拍肩,拍头等等,那么这首儿歌的韵律、趣味性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幼儿也会更感兴趣。把它详细分解: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节奏:X X X 0 | X X X 0| X X X 0| X X X 0| X X X 0| X X X 0|X X X X| X X | X 0| 动作: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
2、用动作表现节奏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和音乐欣赏四方面的内容。律动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其共同之处是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
在这里介绍一种奥尔夫音教法中动作教学方式——声势教学。所谓的“声势”就是指用身体来作为乐器,通过动作使身体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表现、交流、宣泄、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在《问好》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可以边说,边做声势。如,小朋友,(拍手)早上(拍肩)好(做出拥抱的动作),小朋友又可以换不同的动作像老师问好。如果节奏训练的比较好的话,还可以教小朋友简单分声部的声势练习。这样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4]
(三)利用打击乐器加强幼儿节奏
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打击乐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动作,对于小肌肉动作能力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来说,他们是最自然的音乐表达工具,也是最容易从中获得快乐的源泉。
演奏打击乐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不同音色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内容。各种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幼儿间相互倾听协调配合,更好的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我们可以让3岁以上的幼儿操作打击乐器,进一步帮助幼儿培养节奏感。教师可以用一些乐器如铃鼓、沙球、三角铁、双响筒等乐器,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地去敲敲打打,感受打击乐器,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响。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音色等,并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在幼儿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就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打击乐器。首先引导幼儿寻找歌曲的旋律节奏,边听边拍手,然后学唱歌,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合着节奏敲打,这样幼儿很有兴趣,学起来也很容易,对节奏的把握也无形中加强。例如,在大班《长针短针》这个儿歌中,我们可先引导幼儿找到每一个小节的强拍与次强拍,并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用双向筒表示,弱拍○上用双向筒表示,三角铁把每个音符都打出来。把它详细分解:(三代表三角铁)
长针短针|好伙伴|一快一慢|怎么办|长针短针|好伙伴|追追赶赶|来作伴|强弱:● ○ |● ○|● ○|● ○ | ● ○ |● ○|● ○|● ○| 节奏: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乐器:双响筒 |双响筒|双响筒 |双响筒| 双响 筒 |双响筒|双响筒|双响筒|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这样幼儿不仅在玩中感受到了乐趣,还意识到了节奏的强弱关系以及训练了简单的节奏。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初步系统地培养有而节奏感,并帮助幼儿发展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是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感受和表现又是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说注重幼儿的音 乐素质中节奏感培养,把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5]
四、结语
音乐的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应该在和谐的充满爱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优美。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随时保持一致的目的和良好的心态,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认识和发现,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让孩子在肯定和鼓励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进一步形成自己优秀的性格和气质。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幼儿学习、认知音乐的兴趣和方法,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从而打好坚实的基础。注释:
①《幼儿园新课程新游戏》林平凡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1 《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周丛笑,刘美罗 东方出版中心 2005 ②[参考文献]
[1] [M].李妲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国教育报,1996(3)26 [3] [M]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4]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3(5)12 [5] [J] 陈雯《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运用》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5
2.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二
一、模仿, 成就高起点
爱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可以说刚出生几个月的人就开始了模仿:模仿父母的语言与动作、模仿成人的习性与脾气、模仿伙伴的语气与神态。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 我们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天性。
奥尔夫音乐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的一大特色, 在教师外出培训带回来的资料中, 我们可以选择出很多首适合幼儿园年龄段发展水平的音乐, 如《我的身体会唱歌》《小跳蚤》《欢迎你来我家》《小黄鸭》等。在小班年龄段我们可以尝试节奏音乐《我的身体会唱歌》:我的小脚“哒哒”、我的小手“啪啪”、我的肚子“咕咕”……在幼儿觉得比较难的地方, 教师可以亲身示范要求幼儿通过视觉感受来模仿, 通过让幼儿听音乐、看示范, 模仿音乐中各个身体部位发出的声音并努力跟上音乐的节奏, 来达到让幼儿参与音乐、融入音乐的目的。在这里看似简单的模仿过程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了节奏之美、活动之乐。
二、练习, 巩固真基础
俗话说“熟能生巧”, 在节奏的学习中我们不妨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幼儿多练习来达到扎实幼儿基本功、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苹果和梨”的活动中, 让幼儿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组合进行听辨的过程中, 我就运用了多次练习的办法来加深幼儿对这种节奏性的认识。但如何让幼儿在枯燥的多次练习中一直保持高调的情绪成了节奏活动的重点:
(1) 手法多样。在以往的节奏教学中, 甚至是在音乐、语言活动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亲自说这么一句话:“再来一遍!”可能在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幼儿们都能积极配合, 但次数一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们不妨变着花样来说这句话, 比如在“苹果和梨”这个活动中, 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小朋友们, 我们用说水果名称的方法来念念这个节奏。”“拍拍手、拍拍腿呢?”“小舌头也想来参加我们的聚会, 它会怎么做呢?听……”通过说水果名称、拍手拍腿和说“ti、ta”来配合打节奏, 不仅多次训练的目的没有改变, 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让幼儿加强了对这种节奏的记忆。
(2) 代入灵活。幼儿并不像我们成人那样因为先入为主而对某种概念产生不可逆的固定思维, 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在发现他们掌握了“苹果和梨”的节奏后, 我将同是两个字的“葡萄”代入练习, 因为同是两个字, 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这样做一来可以起到多次练习的作用, 二来让枯燥的“一遍又一遍”成为了探索与乐趣。接下来就是加大难度, 将“哈密瓜”代替“苹果”加入到节奏的队列中, 让幼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节奏, 幼儿也对不同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三、创新, 拓展新视野
奥尔夫的教学法之所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抓住了幼儿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而身体动作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 他的教学法理念是开发幼儿原本性的教育, 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 每个幼儿和老师一起参与, 以节奏为基础, 结合身体律动, 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创造出属于幼儿的音乐, 这也是幼儿天生的表现形式。
(1) 化繁为简。如游戏“虫虫虫虫飞”, 老师无需借助任何身外之物, 示范用手指有节奏地玩一次游戏, 幼儿们就能自己发现游戏的趣味性:用手指做成的大虫在另一个手臂上爬呀爬, 小虫爬着爬着就到了背上。非常简单的规则, 非常简单的操作过程, 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 合作创新。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创新的部分无非是让幼儿个人表现出自己的节奏感受, 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 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将创新与合作结合起来呢?于是在“虫虫虫虫飞”这个游戏环节中, 我从开始的老师将手指头走到小朋友的手臂上, 让小朋友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到小朋友之间的两两合作, 逗一逗坐在身边的好朋友;再到走得更远些去逗一逗从来没打过招呼的幼儿, 使得原本陌生的幼儿之间有了一些亲密的肢体接触, 化解了幼儿们初入园时的不适应, 让幼儿发现与同伴间合作创造的乐趣。
四、感受, 提升好乐感
幼儿园评优课上小陆老师以一堂充满诙谐与笑声的音乐游戏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她将活动名设计为“欢沁”, 音乐选用舞蹈大赛上青年才俊孙科的《孔乙己》片段, 节奏鲜明极富感染力, 这不禁让我有了让从未见过此段视频的幼儿们自由感受节奏的冲动。“闭上眼仔细感受音乐, 把脑袋中想到的东西说出来。”这是我的要求, 幼儿们也真乖乖地闭上眼睛煞有其事地来感受音乐。以下是幼儿们的一些感受, 我将其罗列出来:
(1) 母鸡带小鸡。“X X X X X X XXXX”的节奏像极了母鸡带小鸡在草地上捉虫的节奏, 你看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走走停停, 走七步发现小虫马上啄三下。而在B段音乐时, 音乐的节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将这段设计成小鸡间的互相嬉戏、梳理羽毛等动作, 这个部分的动作完全可以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音乐的第三段也就是C段, 乐段相较前两段较短且更活泼, 可以是发现一只会飞会跳的虫子, 小鸡们为啄到这只虫子跳上跳下、争先恐后地随处啄, 有助于幼儿利用自己的体位来填充活动室的空间。
(2) 洋娃娃和小熊。“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跳呀跳呀一二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也是儿童歌曲的代表之作, 活泼的曲风带给幼儿欢快的感觉, 如果让幼儿听着《欢沁》想象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的场面, 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不妨试一试。
(3) 巨人与拇指姑娘。看过绅士彬彬有礼地弯下他们笔直的腰, 诚恳地邀请高贵的淑女共舞吗?在幼儿园教育中, 蒙台梭利的教学理念不就是要把幼儿们培养成小绅士、小淑女吗?也许是看过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圆圈上的彬彬有礼, 幼儿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圆圈舞在幼儿园中是司空见惯的, 《斗牛士》《公共汽车》等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几乎都被聪明的老师们改编成了属于圆圈上的集体舞。而我想《欢沁》更是适合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曲调。因为相比其他音乐来说, 它有更加能被幼儿感受出来的固定节奏, 也有供幼儿自由发挥与交换朋友的音乐空间。在这个设计中, 我想不妨把原来的《欢沁》剪辑成ABABABC的回旋式曲风, A段音乐就运用原来的A段, 重复地以固定的舞蹈形式出现三次有助于幼儿感受和初步理解回旋式曲风的特点。另外加上原本C段改为的B段, 让幼儿从与好朋友间的互动 (内圈与外圈分别往中间走2个八拍) 到与身边另一个朋友的游戏 (通过与同伴间的炒黄豆的游戏转身到背后与原来站在自己后面的幼儿互动) , 再到与离开自己稍远的朋友之间的打招呼来提升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舒缓的结尾被运用成C段音乐, 巨人们学小绅士缓缓弯下腰伸出一只手来邀请自己面前的拇指姑娘共舞, 这就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圆圈舞。
3.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三
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奥尔夫音乐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奥尔夫音乐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各环节,我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幼儿欣赏。例如:早晨,幼儿来园时,我会播放孩子们喜欢的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在点名活动中,我们请幼儿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等或通过歌唱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在午睡时,播放一些摇篮曲,让幼儿一进入寝室就感受到优雅宁静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在甜美的旋律中进入梦乡等。
二、创造环境,营造音乐氛围
为了使孩子们更喜欢音乐,我把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卡、图谱、图片贴在表演区的墙上,让幼儿随时可以看着练习,进行复习巩固。与此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积极地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材料的投放上,我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和孩子一起制作和准备各种各样能发出声音的乐器、玩具、各类表演的服装、道具和材料,如:动物头饰、纱巾、彩带等,并配备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培养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我在音乐角中投放足够数量的乐器,让幼儿自由地敲打探索。幼儿非常喜欢打击乐器,各种打击乐器音色鲜明,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反复敲打中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在敲敲打打中乐此不疲。
三、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孩子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是主要内容之一,当然,游戏一定要结合音乐才能进行。孩子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我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将节奏卡配上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夸张的动作,孩子们很快就在游戏的情境中快乐地和我一起快乐地学习。例如:在音乐游戏《库企企》的教学中,我先讲述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然后我就带他们一起听了音乐认识几种节奏卡,在听着音乐和他们一起上山找宝藏,玩一次游戏后,孩子们就能自己按游戏规则继续游戏。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音乐声,轻松快乐地进行游戏。在发展听力的同时,在欣赏理解着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不同的音乐情境。
四、通过律动音乐,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提高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力
节奏游戏是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幼儿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区分不是很容易理解,我就告诉他们二分音符是大步走,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律动音乐多种动作练习方式让幼儿感知节奏后,我让幼儿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动作让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表现出来。我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音乐,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熟悉各种乐器的声音的不同,有的清脆、有的低沉,让幼儿自己主动探索怎样敲才会特别好听,还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乐器,进行演奏。
五、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例如:在儿歌教学中,将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即加入节奏进行朗诵,还可变换节奏型,不但提高幼儿对儿歌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使幼儿感受到节奏美。在创编故事的活动中,首先我们可以由音乐来激发孩子们的创编能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还可以听音乐绘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等。
六、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激励机制
对于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的回答,我都一一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而此时的幼儿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他们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己设计不同的符号把这段音乐画下来,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欣赏到音乐的美感。应该说,对幼儿正面的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最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导向与肯定,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4.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四
课程基础说明:孩子在前几节课中已掌握X(走)XX(跑跑)X-(跳啊)的节奏类型。并且孩子已经具备一定创想声音的基础以及会击打42强弱拍。
一、活动目标:
1、复习X(走)XX(跑跑)X-(跳啊)节奏类型,通过图谱以声势律动感受音乐和声的奇妙,从而培养孩子对声音多种表现形式的探索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的快感。
2、通过节奏练习,熟悉歌词的节奏,从而快速学唱歌曲《小鸭子》。
3、鼓励孩子大胆进行角色扮演。
4、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5、活动重点:
1、各种角色节奏性的合奏表演:鸭子<< << << <<(嘎嘎 嘎嘎 嘎嘎 嘎嘎)
小朋友0 0 0 0(踏 踏 踏 踏)
河水~~ ~~(哗------哗--------)
二、活动准备:CD《音乐王国》《小鸭子》《虫儿飞》视频《蝴蝶演变过程》
三、活动过程
1、问候曲《音乐王国》声势律动,复习42强弱拍。集中孩子注意力,稳定情绪。
音乐起,教师击掌拍腿打42拍,引起孩子关注与模仿,中间过渡时,教师提示孩子创想身体上的一个部位做乐器击打42拍。(以后每段前都提示孩子下一段的击打要求,可把走、跑节奏融入到42强弱拍中,最后一遍,老师也可把问好融入到节奏中XX X 你 好,杨老 师 您 好)在乐曲中,老师带孩子已经走成了一个圆圈。
2、单音听力练习《和小音符捉迷藏》
故事引入:在音乐王国里,住着许多淘气的小音符,他们的首领每天造成都要站在城堡上大唱起床歌(老师唱出标准音la)然后小音符们就都赶紧起床跑到la这集合,向他看齐,有一天,首领听说小朋友门要去王国里做客,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小音符们,这些淘气的小音符连忙躲了起来,说,看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能够把小音符找出来,就可以让他进城做朋友了,于是-------练习要点:老师每弹一个音前,都要先弹la,孩子要模唱la 达(不要求唱出音名,只要求音准)如果唱准就可以坐到椅子上了。
3、歌曲《小鸭子》
1)小音符为了欢迎小朋友门做客,准备给大家表演一个来自小朋友世界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唱的是什么?播放小鸭子,在听歌曲的时候,老师通过肢体动作让孩子了解歌词。2)学习歌词的节奏,通过引导孩子分辨歌词里的角色,画出节奏图谱
鸭子<< << << <<(嘎嘎 嘎嘎 嘎嘎 嘎嘎)
小朋友0 0 0 0(踏 踏 踏 踏)
河水~~ ~~(哗------哗--------)让孩子模仿各种角色的声音节奏
3)分组,通过声势练习节奏:现轮流进入,再一起律动。4)加入歌声:听歌曲一起做声势节奏律动。
5)可以启发孩子边做声势边对歌曲的理解加入表演。
4、音乐欣赏:《虫儿飞》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并训练孩子上肢的协调与舞蹈表现力。
1)视频:蝴蝶演变的过程,背景音乐《虫儿飞》
2)让幼儿说出《虫儿飞》与《小鸭子》两首歌有什么不同?
3)带孩子做《虫儿飞》的上肢舞蹈动作,提示孩子要带有一点忧伤和恋恋不舍的心情表演。
4)创意想想:可让孩子在熟悉上肢动作的基础上,任意编排下肢动作(可以离开椅子,但要关注安全)
5、再见《开火车》
老师当火车头,通过问答方式一个一个接上孩子离开教室。老师开着火车跑到孩子身边唱:火车火车来了
5.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五
1、利用图像引导幼儿,找出语词、声音与图画的对应之处。
2、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根据歌词模仿小老鼠的身形特征。
3、能拍念出固定的语词节奏,并以点、捶、摇的方式敲奏铃鼓,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能找出语词、声音与图画的对应之处,会运用肢体动作模仿小老鼠的身形特征。
2、会拍念出固定的语词节奏,并以点、捶、摇的方式敲奏铃鼓。
活动准备:
语词节奏图谱,铃鼓。
活动过程:
1、出示音乐图画书,让幼儿观察。
1)这是谁?它要跑到哪里去?(引导幼儿说出:灯台)
2)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滚下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小老鼠的歌,我们来听听,小老鼠究竟发生了蟹什么事?
2、播放歌曲,让幼儿聆听。
1)你听到了什么?
2)小老鼠滚下来发出什么声音?
3)我们来数数小老鼠犯了几个跟斗。
3、学唱歌曲。(点音乐图画书学唱、轮唱等)
4、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来模仿小老鼠
小老鼠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动作?头油吃呢?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呢?
5、尝试拍出语词节奏,并用点、捶、摇的方式敲奏铃鼓。
1)小老鼠跑呀跑,跑到哪里?(上灯台)
2)小老鼠头油吃后发生什么事?(下不来)
3)小老鼠叫妈妈,妈妈来了吗?(妈妈不来)
4)最后小老鼠怎么样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5)引导幼儿用点、捶、摇的动作拍出语词节奏(出示图谱)
6.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六
1.通过律动游戏,感应AB曲式和高低问答句。
2.初步学习顽固伴奏* * * *
3.体验营地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以及集体搭帐篷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一张、桌布、CD、呼啦圈
三、活动过程:
1、以《小松鼠进行曲》进场。
2、节奏问好。
3、故事导入:
宝宝跟着爸爸妈妈到郊外野营,第一次野营,宝宝觉得好新鲜… … (音乐)
4、律动游戏――营地活动
1)宝宝的小手(小脚)会唱歌:(* * * *)我们去野营,一起搭帐篷… …
2)音乐律动――搭帐篷
A段:边念语词,边做钉钉子状。
B段:用肢体感应高低问答句。(噜噜噜噜放低低,啦啦啦啦举高高)
3)听音乐进行搭帐篷游戏
教师先配班教师给幼儿做示范
A段:用脚踏出顽固伴奏(可以根据情况走动)
B段:1 3 2 1放低低,6 6 5 3举高高
幼儿分组进行游戏
4)最后请全体幼儿一起围着桌布进行搭帐篷游戏。(游戏中注意幼儿安全)
5、结束游戏《小松鼠进行曲》
7.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七
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优秀的教学法, 它的教育思想对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最基本的原则, 使学生在音乐中全面的发展。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建, 是当今世界音乐著名的、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它集原本性、即兴性、创造性三大原则于一身, 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 以节奏为基础, 结合身体律动的综合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幼儿音乐教育,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幼儿身体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 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 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 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有助于促进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 造就了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 愉悦身心、学习艺术, 二者相得益彰。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思想, 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 把教材, 教师, 实践和学生等各方面联系紧密的完整教育体系。
1、追求“原始性”音乐, 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从幼儿音乐教育的原始性出发, 原始性音乐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来自动作, 动作来自音乐。对于处在初级阶段的幼儿来说, 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从幼儿的音乐天性出发, 从音乐最简单的元素出发, 但一切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它没有具体的框架, 吸收各种教学的优良方法, 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2、以幼儿的一切为出发点, 并选择符合幼儿天性的儿歌、童谣等素材应用于幼儿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对象是幼儿, 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 都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进行。
3、关注幼儿内心世界的发展, 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程中, 营造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 幼儿不会把它当成一种任务, 一种负担, 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与情感。既能轻松掌握节奏、乐感等, 也能让幼儿没有拘束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来体会音乐的奥妙。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 通过幼儿在即兴基础上的综合性创造过程, 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4、强调本土文化, 具备民族性、大众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能与当地的文化遗产完美结合, 这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呈开放性, 可依照本土的文化、风俗、语言等, 将理念融入其中, 更易被幼儿所接受。同时也使幼儿了解并继承了本地流传下来的文化知识, 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节奏教学中实践探索的背景
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 音乐教育之一的幼儿节奏的课堂教学, 在尝试新的组织形式, 注重幼儿的主动性。但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深层次上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教学中, 仍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设计总是从教师的方面出发, 视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为主要的任务, 教师更多的是接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操作。奥尔夫却始终鼓励和提倡节奏乐教学“永远在发展中, 在形成中, 在流动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元素性”音乐教育, 强调诉诸感性。音乐是人心灵情感的升华, 满足人在精神上的空缺部, 犹如鲜花被水滋润一样。好的幼儿音乐教育, 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的欣赏音乐能力, 得到音乐的洗礼, 而且能够促进幼儿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 促进幼儿智力和情感的平衡, 健康成长。
四、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节奏教学中的实践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最重要的要素是节奏, 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单独存在, 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存在。由此可知, 节奏是音乐的空气,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特别注重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1、语言节奏练习
在幼儿音乐课堂上, 利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词组和语句, 通过一定的节奏型表达出来, 可以再加上肢体语言来加深节奏感, 使孩子在边说话, 边拍掌, 边摇头等动作中, 加强了对节奏的印象。随后可以让孩子们说儿歌童谣, 来掌握节奏型的练习。说儿歌的同时, 加上拍手、跺脚、摇头等不同节奏型的肢体伴奏, 使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色彩性, 让幼儿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 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 掌握节奏。
2、变换节奏练习
当幼儿掌握拍手、跺脚、摇头等形式的节奏型后, 已经积累了许多节奏型素材。根据幼儿对事物的初识形象特点, 采用黑、白、红三种颜色, 分别表示是拍手、跺脚、摇头的节奏。幼儿就能自己看着谱动, 也可由教师边指导来做节奏练习。培养了幼儿听觉、视觉的快速反应, 得到了节奏的更深一层练习。
3、多人合作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跺脚、摇头的变换节奏训练基础上, 进行多人合作的节奏练习。可将幼儿分成四组, 前三组各自分配一种节奏型进行练习, 第四组进行儿歌演唱。最后, 将三组的节奏结合起来, 为第四组演唱伴奏, 锻炼了幼儿的节奏与合作观念。
4、轮说记忆节奏练习
经过多人合作的训练后, 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轮说, 第一组小朋友从头按节奏拍手说歌词, 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处开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 当第一组说到“下不来”时再反复一遍, 最后说“来”时两组找齐。这不仅能加强幼儿对节奏的记忆, 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感性认识。
5、变化节奏练习
一首童谣可以用多种节奏分别练习, 也可用多种节奏同时练习。不同的节奏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多种节奏的练习, 需要幼儿动手、动脑, 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全身心的参与, 在玩、说、唱、动等游戏过程中感受节奏, 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在幼儿节奏教学的活动中, 把学习与游戏结合, 实现了“乐” (音乐) 即是“乐” (快乐) 的真理。
五、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节奏教学中实践探索的目的与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节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目的是通过对幼儿节奏教学的研究, 发现幼儿在节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有利于幼儿节奏及音乐感受的因素, 探索幼儿节奏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促进幼儿节奏教学的更深一层的提高。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法, 它拉近了人和音乐的距离, 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民族和国家的距离。它结合了创作、表演、欣赏于一体,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 为受教育者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1、利用奥尔夫音乐, 挖掘孩子潜能。
游戏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 通过色彩丰富, 形式多样的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及动作, 使其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主动学习, 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利用奥尔夫音乐, 增进亲子情感。
在新世纪,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 而忽视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把奥尔夫的基本理念向家长渗透, 请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进行音乐的练习, 这样在游戏中既能培养音乐技能, 而且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融洽, 增进亲自感情。
3、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将音乐活动作为一种媒介, 给予每一个幼儿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其中, 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 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并不断地进步发展。
4、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由于幼儿年龄小, 耐心较差, 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 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
5、强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给幼儿即兴创作的机会有很多, 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动作, 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幼儿能很快的表达出对音乐的构想, 使幼儿能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在音乐活动中, 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不行的, 还应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创造美。音乐活动中包括很多思维阶段, 触感、想象、理解、创造等, 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和意愿去做, 才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6、注重音乐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幼儿受先天条件限制, 许多的音乐游戏是需要配合才能完成的, 例如合唱、打击乐队、集体舞等。既要尊重个体发展, 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在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与角色, 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 同时还要观看整体的效果, 以取得最棒的成绩。这样, 使幼儿的自我意识减弱, 学会了分享与合作, 并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六、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 音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音乐教育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拓展孩子的知识视野, 使孩子获得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 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从听觉入手对孩子进行节奏训练尤为重要。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 节奏无处不有, 让孩子用耳去听、去感知是很有必要的, 让幼儿通过听多种声音去感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极大地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触感及能力, 让幼儿在懵懂的年龄段, 就开始对音乐的原始解读。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挖掘幼儿最本质的潜能。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音乐, 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一种思想与态度的质变, 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最好途径之一, 对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我们一种新鲜的气息, 音乐教育观念博大精深, 教育是未来的希望, 我们应在各个方面融入新的元素, 努力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独创性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幼儿园音乐教育》李晋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世界音乐教育集萃》李妲娜
[4]、《碰碰节奏:走进奥尔夫的音乐世界》谷虹
[5]、《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廖乃雄
[6]、《论音乐教育》廖乃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2年
8.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八
【关键词】视唱练耳 奥尔夫 节奏训练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3.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93-02
奥尔夫节奏训练起源于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他认为人类本性的音乐中,“原本的音乐”体现的最为彻底,其自然的、即兴的、直接的表达出了人的音乐本能,这种最为原始的节奏感是伴随着人的各种情绪而产生的,这其中包括了人的呼吸、脉搏的跳动和整个心绪的上下波动等等。其理论就是把人的音乐舞蹈动作语言音调等核心因素融为一体,这就是节奏。我们要将奥尔夫节奏教学方法运用于“视唱练耳”的教学课堂,这样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将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为他们在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造诣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铺垫。目的就是让学生都成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
1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一般定义
1.1 节奏一般性的定义
在奥尔夫相关教学理念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一般的音乐心理学上,节奏都是通过声音的长短以及有规律的进行变化,在加上各种组合变化后通过听觉上直接反馈出来的,这里面还需要在时间移动的过程中进行时值表现。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实时直观表现,它是由多种要素诸如速度、律动、节拍等相构成。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理论,而且是音乐欣赏和艺术表演的内在奠基。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视唱练耳”来加强我们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正因为视听练耳理论注重的是节奏,所以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才会显得与其那么的相得益彰。我们要注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教学的步骤,包括视唱,也就是一边看谱一边即兴发挥演唱;听写,进行节奏旋律的听写;听觉分析,即通过听觉进行乐曲的分析理解。这些环节都离不开节奏的参与。我们在视唱一条崭新的旋律的时候,先要掌握它的节奏,把握它的节奏,继而准确快速的进行视唱练习;练习用听觉记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时,提取到整首曲子的节奏可以提高整体的练习效率;进行节奏的强化训练将提高学生对于节奏感、调试、节拍以及调性等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还会加强视唱练耳技能和音乐的记忆意识的加强。
1.2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相关具体概述
每一个人都有节奏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不同的人对于节奏感的掌握性和准确度是不同的,而对于节奏的准确把握则是一个音乐人所要具备的基本职能。感受、捕捉、表现乐曲节奏的各方面趣味、情趣等等。要让学生以人为、参与性为基础,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标。
对于音乐而言,节奏是整个音乐的骨架,而旋律则是其中的灵魂。我们所讲的奥尔夫教学方法特别强调节奏的重要性。节奏离不开旋律,而旋律更离不开节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段来来挖掘学生潜在的游戏天性与冲动意识,利用诸如拍手、点头、踢踏等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某种节奏的形态意识,然后将这种节奏形态应用到视唱练耳中去,一方面提高学生掌握视唱练耳的的能力,一方面提高学生听觉、处理、识别音乐信息的能力等等,培养学生全方面的才能,增强他们的表演、演唱、伴奏等等的创造能力。
2 视唱练耳教学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析
2.1 教育机构师资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从招收人数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在本科阶段的大多数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并不招收相应的音乐理论方向的学生。对于能否担任视唱练耳方面的教师,音乐教育专业方面的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虽然一部分学生的确有一定的视唱练耳的基础,但大部分的学生的标准并不合格。想要担任视唱练耳方面的教师,必须要注意选取有视唱练耳水平较好的学生才可以。在相对应的各大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方面的专业的招收学生人数上与其他主流专业有着不小的距离。例如往年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可以招收不下二十名学生,声乐方面则差不多可以达到三十人。但在视唱练耳方面的人才培养却是仅仅的屈指可数。这一个数字在西安的某音乐学院更是悬殊,一个钢琴系的学生人数可以过百人,声乐系更是人满为患,但视唱练耳方面的人数却连两位数都达不到。这样,由于专业人数失衡的关系,导致想要聘请到专业的视唱练耳的教师就是十分的困难了。对于相应的教育机构来说,就会使一个不小的挑战与难题。
2.2 教学实用性
相关的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中有比如“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等,虽然课程较为的新颖,但在教课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点过于陈旧,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學模式,走不出老旧的教学框架,往往忽视了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一味的强调学生在专项理论上下功夫,片面的追求学生的成绩,坚守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
3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实际体现
3.1 强调学生主体性
与传统的“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奥尔夫教学理念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唱与听模式,不再强调利用反复的练习锻炼来提升学生的视唱与练耳能力。奥尔夫教学理念则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课堂,更加贴合实际的融入到实践学习中去,用内心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下图所示,我们在一段练耳的节奏练习中,节拍里包括了二分、四分和八分的音符,一些节奏感不强的学生便会因此而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区分音符时值的长短。教师一味的反复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学习效果大大降低。
图1 练耳节奏示意图
如果我们采用奥尔夫的节奏理念进行教学,则可以这样的进行操作:先从朗诵开始让学生加深印象,启用“叫人名”的方法进行,由教师先提出一些节奏节拍,让学生跟着拍子来进行练习,有三个字的名字,也有两个字的名字。我们可以规定两个字的为四分音符,而三个字的则是一个四分音符加上两个八分音符。这样,利用一些打比方和举例子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取姓名的同时,对于节奏的理解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3.2 综合性的体现与特点
作为一名相关音乐专业的学生,我們需要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音乐素养,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努力。奥尔夫节奏教学理念中“十六宫格”的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笔者由于对于奥尔夫教学法有过很深层次的研究,所以对于“十六宫格”的认识也比较深层次。其具体的过程如下:
首先,我们先在构建出一个有16个格子的正方形,然后在每个格子内放置一枚棋子。这样每个格子所代表的就是一拍,共有四个小节。而每个小节又是四拍。
图2 十六宫格
其次,接下来要做的是让教师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点击格子,学生跟着教师在教室内随意的走动,同时边走边唱体现娱乐性教学;教师在其中任意随机的拿走几个棋子,让学生感受休止符的含义,并在此以五人一组摆出高中低的造型;之后教师可以在任意的一个格子中放入两枚棋子,让学生体会到八分音符。
再次,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根据音乐与教师的指挥来做出相应的动作。
最后,欣赏古典音乐舞蹈,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这样,利用“舞蹈”“绘画”“视唱练耳”等方法,来让教师从单一的教授方式,转向多方面的丰富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是一个质的提升。我们将会以此让学生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掌握其中的差异,为他们的全方面创造力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平台。相信学生可以扬长避短,各自发挥所长,创造出每一个人的神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奏教学在整个“视唱练耳”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学习其他课程与科目的一个过渡桥梁。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我们有效的展开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将原本枯燥的课程进行简单化、游戏盒、趣味化的转变,让我们的学生可以较好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音乐节奏的含义与方法,并加以熟练的进行活学活用。将奥尔夫节奏理念教学引入到“视唱练耳”中,将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对于推进现代教育改革,革除传统教育弊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珂.试论视唱练耳学科的独立性与融合性特征[J].音乐探索,2013(1):131-134
[2]罗琴.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研究[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3(7):61-63
9.奥尔夫音乐游戏教案 篇九
老鼠送信
一.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图谱,感受ABA曲式。2.欣赏音乐,感知跳音与滑音的特点。二. 活动准备
图谱、CD音乐、响板、铃鼓。三. 热身活动 复习《大象拔河》 四. 节奏问候
请幼儿根据老师的节奏指令做相应的回应 五. 教学导入
出示图谱,请幼儿观察画面,请幼儿说说图画里面有什么?
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
教师: 你们觉得这只小老鼠在干什么呢? 教师:老鼠要给动物们送信了,我们一起跟着好听的音乐随同老鼠送信去吧。六. 教学开展
1. 播放音乐,倾听乐曲,引导幼儿说出对音乐的情感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听到这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开心还是伤心?
老师:老师听了这听音乐,觉得很开心。3.带领幼儿点图谱
教师:请小朋友伸出小手,我们用自己的手指跟着小老鼠随着音乐去送信吧,仔细观察。给每只动物各送了几封信。
教师:小老鼠每次送完信都会做什么事情呢?(吃东西)吃了什么东西呢? 4.原地律动,请小朋友全体起立,跟随音乐模仿小老鼠走路,吃东西及喝水的姿势。
教师:现在我们跟谁小老鼠一起去给动物们送信吧,仔细想小老鼠走路是怎么样的?肚子饿了,会怎么样吃东西,喝了,又会怎么样喝水呢? 5.乐器演奏,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响板组,敲老鼠送信的那段乐曲;一组为铃鼓组,敲奏老鼠吃东西喝东西的那段乐曲。七. 教学导入
10.中班奥尔夫音乐活动教案 篇十
我班全体幼儿是独生子女,通过一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已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会了正确交往与一些礼貌教育用语,如:班内的顾小灵、黄立滢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严文丽的自理能力较强;陆雨铭的记忆能力很强,但还有一部分幼儿的进步不大,如:俞馨楠、侯佳洋小朋友较好动,不能长时间做一件事;周晓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针对他们的优缺点,我们因材施教,利用赏识教育,帮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莸得更大进步!
二、工作要求:
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特点:社会、语言创性思维发展稍差,认知、身体发展较好,因此,本学期我们把促进幼儿的创性思维及社会认识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通过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使幼儿活泼健康地成长。
(一)、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1、培养幼儿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变幼儿偏食、不专吃饭的习惯。
2、坚持全日观察,发现病儿主动照顾,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做好幼儿的预防接种工作,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幼儿增减衣服。
3、合理安排好幼儿的户外锻炼活动时间,以游戏,体育活动为主,加强幼儿肩、腹、背部及四肢的练习,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适量的运动量。
4、提高
(五)家长工作方面
家长工作是幼教工作的重头戏,做好家长工作,是取得家园配合共同教育的前提。
1、开学初对幼儿进行普访一次,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
2、出好家长园地,召开家长会,开放一日活动,进行家访等
3、每周一期《家园天地》,一方面反映教育教学要求,另一面介绍科学育儿知识。
4、时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流孩子在园、在家情况。向家长介绍本学期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与他们共同探讨科学育儿的方法。
5、认真填写好家园联系册,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让家 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配合教师工作。
一、保教工作
1、生活老师每天做好清生活、清洁、通风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严格执行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整理好室外的环境布置,为幼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健康的生活学习的环境。
2、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不能把脏东西放入口中,以防止病从口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自己的床铺。
二、教育教学工作
1、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培养,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次序,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发展。通过晨间谈话、随机谈话、离园前谈话等,向幼儿讲清常规要求,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力;
2、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之间的友爱、谦让、协作精神,重点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能力,提高幼儿的讲述能力,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能逐页翻读、学习,训练幼儿讲述故事的能力。
3、继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本班制定了一册“手工”课程,孩子对手工很有兴趣,本学期我们还将在折纸的同时家一些撕贴、涂色等。技能训练;
4、注重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修养。学会倾听不但是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需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很重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多与幼儿进行有效交谈,在谈话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清楚自己说话的时机,用自己的倾听行为去影响、引导幼儿;
(2)提供倾听的机会,播放音像作品,让幼儿安静地倾听;
(3)在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看图讲述、小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述,鼓励他们大胆参加表演;
11.奥尔夫音乐:在游戏中学习 篇十一
(the Orff Schulwerk)
奥尔夫音乐体系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与重视技法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会通过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基本理念。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小在游戏中弹琴、哼歌,学习如何用音调高低表达情绪的起伏,并且在书声琴韵里学会了创新与合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家长时时刻刻的监督。这就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幼儿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体系”所提倡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乐理知识不再枯燥难懂,学习变成一件简单有趣的事。
奥尔夫音乐在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廖乃雄教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将奥尔夫儿童音乐舞蹈基础教育模式带入了中国。
此后,国际上早期教育和脑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早期音乐教育兴起,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与各地的幼教机构合作建立了不少“奥尔夫舞蹈音乐教室”。2008年《奥尔夫音乐亲子教学》的出版,推动了我国0~3岁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的课程研究。
据我国第一位赴奥尔夫学院深造的区海婴老师介绍,奥尔夫音乐体系包括了国民音乐素养普及教育和专业方向深造。虽然如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己经扩展到终身教育,但奥尔夫学院仍坚持只接收4~16岁的孩子。目前我们国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除了在幼儿园开设舞蹈音乐教室外,大部分都集中在针对0~3岁年龄段的早教机构。“三岁以后怎么办?”区海婴认为,目前国内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大问题是缺少教学的延续性。
艺术是为情感表达
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音乐是使用不同的音高、节奏,作用于耳朵;舞蹈则使用人的肢体,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情感,作用于视觉。不过这一切最终都会融汇于大脑,引起人的共鸣、思考。奥尔夫教学就是从这点出发的。
对孩子而言,“情感”是个不好体会和把握的概念,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设计,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去感受。孩子们开始感受、了解音乐,才能进一步去表现音乐。这样的音乐,才是发自内心的、有血有肉的的情感表达方式。
用游戏建立宏观艺术概念
奥尔夫音乐体系以节奏作为连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科目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通过不同专业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而为孩子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概念,让他们学到艺术结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孩子们还能从游戏中了解到,为不同的节奏填入不同的音,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音,还会构成不同的调:有像太阳一般明亮的大调,也有像月亮一样温柔的小调——它们都是表达不同情感的基本模式。这些音乐基本框架概念的建立,会大大加快孩子以后在音乐学习上的进度。
奥尔夫音乐体系能为艺术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它着眼于“育人”,因此,还能帮助挖掘和发展孩子的各种潜能。
不宜过早进入专业学习
四五岁左右是孩子创造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以艺术手段去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是奥尔夫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奥尔夫教学中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以诱导和发展这些重要素质,并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艺术环境,引导孩子们进入艺术的探索之路。
假如孩子在选择学习乐器之前,能够先进入“接触—— 感受 ——了解”艺术的准备阶段,并且在打好一定基础的同时,能完善进入社会群体生活所需的各种素质,这对往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以现代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阶段的设计安排是必需和重要的。
在这个准备阶段中,大人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再引导到他们所喜爱的乐器学习中,这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周晖(深圳,全职妈妈):整个训练课几乎没有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从孩子喜爱的节奏朗诵入手,把孩子带入音乐世界的同时也带给孩子自信心、成就感、创造力、竞争意识及团队意识。
Vitzthum(奥地利,音乐家):我小时候学钢琴很苦,一半靠兴趣一半靠妈妈打。如何把音乐启蒙做得让孩子喜欢并且容易掌握,奥尔夫是个很好的示范。
江南(杭州,工程师):二十多年前,四岁的女儿开始学二胡,家里的三个音乐老师都没教会她——指法乐理把她吓坏了,病了一场就再也不肯学。现在小外孙四岁半,周末去奥尔夫学校做游戏、蹦蹦跳跳,玩得很开心。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学。
12.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十二
如何进行儿童音乐智能的开发?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为儿童精心设计的“奥尔夫音乐”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儿童音乐教育,其核心的“原本性”理论,强调从人性发展的开端、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将音乐教育确立在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提倡一种“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在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借鉴奥尔夫音乐原理,挖掘音乐的最基本元素,引导儿童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将有效开发儿童的音乐智能。
一、注重儿童音乐活动的生动性和游戏性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正襟危坐,跟学跟唱,枯燥练习。其实,音乐活动是一种“融美于心灵”的活动,应该强调个体的体验、感受、表现和表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生动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儿童的音乐活动应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教学的始终,只有“生动”,才能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喜爱。
比如,小学低段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的接触。例如:卡农,书面解释为:同一旋律以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一定的间隔依次模仿前一声部进行,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轮唱曲即卡农曲的一种。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这种乐曲的特点,教师将孩子分成5组,每一组拉成一圆圈,选择孩子熟悉的歌曲,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第一个圆圈先开始顺时针转动并歌唱,第二句开头和第二个圆圈的孩子一起唱,第二个圆圈的孩子唱的同时也开始转动,以此类推,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圆圈进行,当歌曲唱完时,孩子会发现第一个开始转动的圆先停下来了,然后再是第二个圆、第三、第四、第五个圆停下来,通过反复不同花样的进行,让孩子亲身体验,并引导孩子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卡农曲的形式,欣赏卡农曲的音乐,在活动中不断挖掘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
又如,在演奏教学中,切忌枯燥讲解,让孩子枯燥练习。教师应该发挥教育智慧,把一些演奏技巧教学趣味化、游戏化。如打击乐器中“握槌”的练习,如何使手腕上下弹动,自如敲奏,教师可以创编一个小儿歌,让孩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在轻松的游戏和有趣的学习中,使孩子对器乐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他奏”为“他要奏”,激发儿童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支持儿童富有创造性的表现表达
在音乐活动中,奥尔夫提倡让孩子主动参与,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乐于表达、敢于表达,进行即兴创作。笔者以为,在每一个音乐活动中,都应该给孩子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根据音乐自由想象、表现表达。
如歌曲“我爱洗澡”,在熟悉节奏、旋律之后,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身体动作即兴地来表现音乐。在活泼欢快的旋律中,孩子们快乐地扭动身体,搓搓手、搓搓脚,左搓搓、右搓搓,孩子们还会你帮我搓搓、我帮你搓搓,甚至,你搓我,我搓他,孩子们在一起快乐地舞蹈,那样自由、那样率性、那样天真、那样富有个性和创造力。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仅发展了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儿童的直觉、想象、推理等思维方式,勇于表达、乐于表达。
还有,可以让孩子用音乐来表现故事。如《龟兔赛跑》,教师引导孩子倾听并理解故事,启发孩子尝试借助各种打击乐器来表现故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乐器的探索、讨论,决定用双响筒、手铃、三角铁、木鱼分别来表现故事中的小马、小鸟、小松鼠、乌龟,通过利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的音色、节奏、强弱、快慢等,来表现音乐形象与故事内容。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创造,认识音色,激发兴趣,提升了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培养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和兴趣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儿童对音乐节奏十分敏感。如何对孩子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呢?如果直接把节奏练习不加修饰地复制给孩子,进行枯燥训练,孩子的音乐兴趣很大可能会得到扼杀。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如果教师能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从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入手,从他们喜欢玩的游戏、感兴趣的歌谣入手,让他们在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中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1. 结合语言进行节奏游戏
刚开始,可以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孩子姓名中提取最短小的2/4拍的节奏单位作为教学的起点,例如:歌曲“一只哈巴狗”,结合歌曲的节奏来念歌词:
一只哈巴狗,坐在大门口,眼睛黑黝黝,想吃肉骨头。
以此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的朗诵、歌唱的伴奏。又如,在早上点名、问好活动中,请孩子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如:我叫×××或我叫××|×—等,或通过歌唱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名字,活动中孩子会特别的开心和兴奋。
再如,以词组、短句做节奏基石,确定一个固定节奏型,一起有节奏地念,当孩子们基本念齐后,再加一个新的词组,以不同节奏分成两个声部念。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也可以加上第三个节奏型,这样,全班就组成了一个两个或三声部的节奏合奏了。若是在练习中把音量大小、速度快慢,以至音色(断和连)及声部的交替变化加进去,3个小小的单词所形成的节奏的美感是孩子们不曾想象到的,孩子们在这样的节奏游戏中体会到的愉悦也是难以形容的。
2. 通过声势教学练习节奏
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势教学是用儿童身体做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简单又有趣味的方式。还是以歌曲“一只哈巴狗”为例,在孩子熟练有节奏地念歌词的基础上,再加以“声势”:用捻指、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方式进行节奏游戏,活动中孩子不仅可以掌握整首歌曲的节奏感,而且,孩子们在一种完全自由、创造、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进行活动,更易令孩子感受音乐,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3. 在打击乐演奏中训练节奏
打击乐器的最大特点是节奏鲜明、色彩丰富、容易操作,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儿童即兴演奏、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打击乐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础教学,在打击乐活动中,笔者经常会准备节奏图谱,让孩子进行节奏训练,效果良好。孩子在学会敲打乐器后,一般不会满足于单调不变地发出一种声音,为了使声音富于变化,孩子们有的会越敲越快,有的则越敲越慢,还有的越敲越使劲,或越敲越轻。在这种无意识地探索中,声音的各种表情:强、弱、快、慢、渐强、渐弱、渐快、渐慢都体现出来了。在打击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孩子感知、想象音乐,在演奏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四、重视儿童音乐环境的创设和音乐氛围的营造
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不自觉地沉浸在音乐中。
首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对儿童音乐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科学地选择一些中外经典儿童音乐、中外名曲、风格各异的各类乐曲,在孩子来校时间、户外活动、午餐时间、午睡起床、放学离校等活动环节中播放,让儿童一踏入校门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音乐气息,使学校内每个角落都充满着音乐,从而产生愉悦,以饱满的情绪感受美好的一天。在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孩子可以因此接触到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从而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提高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
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在班级的教室中创设一个音乐角,投放各种音乐材料,如大鼓小鼓、节奏图谱,以及音乐播放器、音乐表演的头饰、道具等,让孩子课余可以随时敲敲打打、唱唱跳跳。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老师也可以把和活动有关的节奏卡、道具等投放在音乐角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师还可以追随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自制一些打击乐器,如矿泉水瓶装上细沙制作成沙锤、多个小玻璃瓶装上不同量的水串挂在一起成为音高不同的打击乐器,还有平时生活中用的不锈钢碗、盆、勺、铲等,探索它们的音色,打出不同的节奏,形成简单的旋律……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赏玩音乐、探索音乐、感受音乐,使儿童身心愉悦,音乐兴趣得到不断激发。
在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借鉴奥尔夫音乐原理,让儿童从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获得对音乐的最完整、最全面的体验,孩子的音乐智能将得到良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奥尔夫音乐教案节选范例 篇十三
(东方爱婴音乐课程第三阶段,选材的原名是奥尔夫音乐)适合年龄:2岁以上
课程简介:奥尔夫音乐课程共分为四个阶段,通过音符、音阶、各种音乐知识的系统趣味学习,可以让宝宝认识基本的音乐符号,为宝宝步入实际演奏作铺垫;通过对古典世界名曲的图谱欣赏,加强宝宝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让宝宝通过舞蹈、打击乐器来感受四大族(蒙族、藏族、鲜族、维吾尔族)以及各地方的音乐和风情;通过演绎世界各国有名的儿童剧,让宝宝感受舞台剧的魅力;通过音乐厅礼仪学习,让宝宝学会如果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会,听着音乐的故事成长。未经马老师改编的原型教案:
一、小金鱼
歌词:我是小金鱼,住在池塘里,游过来,游过去,总是不适宜,努力游努力游,游过了小河,一天又一天,来到大海边。
材料准备:1、较大的毛绒金鱼、鱼网、钓鱼玩具 乐器准备:2、铝板琴、砂锤
操作过程:
1、引出金鱼,讲解金鱼的外貌和生活特性
2、出示毛绒金鱼,串讲歌词
3、闭眼听一段曲目
4、跟音乐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
5、出示铝板琴,和着歌曲刮奏
6、出示沙锤,和着歌曲匀速振动
7、律动表演:两手手腕交替摆动,做小鱼前后左右游泳的动作,宝宝跟学
8、游戏表演:沿蒙氏线和着歌曲做游泳的动作,蒙氏线外侧为大海,唱到“游到大海边”时,跳到外侧,摆动两臂做在大海里游泳的动作
9、游戏表演:教师各拿鱼网(纱巾)两端四处捉小鱼(宝宝)
10、出示金鱼图,宝宝给空白的金鱼图涂色
11、拍手:宝宝再见
改编后的祥案: 课例:曲目及操作: 小金鱼
歌词:我是小金鱼,住在池塘里,游过来,游过去,总是不适宜,努力游努力游,游过了小河,一天又一天,来到大海边。
材料准备:1、较大的毛绒金鱼、小鱼模型,鱼网、钓鱼玩具 乐器准备:2、铝板琴、沙锤
操作过程:
1、请宝宝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红苹果坐下,小手放在膝盖上,背挺直,现在老师要向宝宝问好了,老师说“手起”时,请宝宝把小手像老师一样端
平,“手起”节奏问好:宝宝好—
节奏问好环节:主课教师引导宝宝及家长坐在教师对面的蒙氏线上,进行节奏问好练习。
A、教师边说边拍手
︱X X
X —︱
宝
宝
好
B、配课教师带领宝宝回答︱X X
X —︱
老
师
好
宝
宝
好(不出声音)
老
师
好(不出声音)C主课教师不出声音说“宝宝好”同时拍手︱X X
X —︱ D、辅课教师带领宝宝用同样的方法回答︱X
X
X —︱
E、主课教师向家长讲解节奏问好的目的:“节奏问好主要通过简单的问答呼应教宝宝练习四拍子节奏。回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带宝宝练习。”
2、律动:丰收之歌。配乐之前做分解动作练习:洗脸、刷牙、漱口、大象、小猫、鸭子的手势动作
3、引出金鱼,讲解金鱼的外貌和生活特性:今天,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这位小客人呀,它的家在水里,它有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身的金衣裳闪闪发亮,它还有一条漂亮的大尾巴,在水中摆来摆去,优美极了,宝宝猜到了吗?这位小客人是谁呢?
4、出示毛绒金鱼,串讲歌词:这条小金鱼是一只很有志气的小金鱼,它不满足在小小的池塘里游泳,它对它的妈妈说:我在这里觉得不适宜,(插入,小朋友,什么是不适宜呢,不适宜就是不舒服,不自在的意思),我要到大海里游泳。妈妈对小金鱼说,孩子,到大海游泳要走很远的路,经过高山和小河,你能坚持下来吗?小金鱼说,我能。它勇敢的向大海游去,一天又一天,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小金鱼在大海里游泳可真开心呀。
小金鱼的故事好听吗,勇敢的小金鱼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呢?老师把小金鱼的故事配上了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为了很专心的听歌曲,我们要把眼睛闭起来。
5、闭眼听一遍曲目
6、念唱歌曲;跟音乐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四拍节奏:好,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这首歌。手起,注意间奏时手不打节拍,轻轻摇动身体,(老师对宝宝的提示语:摇头),尾奏时继续拍完(老师提示语是继续)
7、乐器演奏:
1)出示铝板琴,和着歌曲刮奏,两拍一次:我们会唱这首歌了,现在可以用我
们的乐器来给这首歌伴
奏了。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件乐器叫铝板琴,它有7个音块,可以敲奏,也可以刮奏,(示范)今天我们用刮奏的方法给小金鱼伴奏。2)示范:我是小金鱼,住在池塘里
3)教师把乐器按宝宝人数放成一排,请宝宝有秩序的上前取乐器 4)提示宝宝随意练习敲打、刮奏乐器,同时在老师说“收”时停止 5)和着音乐用乐器伴奏,提示宝宝大声唱出歌词 6)请宝宝有秩序的把乐器摆回老师面前,老师收回乐器
8、出示沙锤,和着歌曲匀速振动,步骤同上。注意提示宝宝演奏前把沙锤放在自己面前时,两个沙锤的距离应与肩同宽,方便拿取。
9、请宝宝坐在老师的位置,面对着家长进行沙锤乐器的表演,老师在对面做提示动作。
表演结束提示家长给予鼓励和宝宝鞠躬答谢,并坐回自己的位置
10.律动表演:老师出示玩具小金鱼或鱼缸里活动的小金鱼,请宝宝观察,请每个宝宝说出并模仿
小金鱼游泳时的样子,老师总结,并请宝宝跟做:两手模仿金鱼尾巴的动作交替摆动,做小鱼前后左右游泳的动作,一忽儿上,一忽儿下,左右前后,两侧等变化
11、律动表演:请宝宝站起,沿蒙氏线和着歌曲做游泳的动作,在间奏时老师讲解:蒙氏线外侧
大海,宝宝唱到“游到大海边”时,跳到线外侧,摆动两臂做在大海里游泳的动作
12、游戏表演:请宝宝当小金鱼,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哪个小金鱼游得最快,不被老师捉到。教师各拿鱼网(纱巾)两端四处捉小鱼(宝宝),被捉住的宝宝要跟着歌曲唱一句歌词。放歌曲做游戏的背景音乐(注意音量较低)
13、总结:宝宝坐回自己的位置,老师总结:小金鱼的歌曲我们会唱了,也学习了用乐器给这首歌
伴奏,还做了小金鱼的表演。小金鱼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现在把好朋友小金鱼画出来,带回家,在家里让小金鱼和我们一起唱歌。出示金鱼图,提示图上小金鱼穿着漂亮的衣服,请宝宝给空白的金鱼图涂色。要注意涂色要均匀,涂在线内,注意保持画的整洁。
请宝宝上前取画,并放在妈妈身后。在位置上坐好,手放在膝盖上。
14、手起,宝宝再见
A、主课教师拍手与宝宝再见︱X
X
X
X︱
宝
宝
再
见
B、辅课教师带领宝宝与主课教师再见︱X
X
X
X︱
老
师
再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推荐阅读:
拍蚊子奥尔夫音乐教案08-25
奥尔夫音乐教案:鞋匠之舞08-02
中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动动小身体11-19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牙膏舞会》12-17
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心得10-02
小班奥尔夫音乐优质课10-16
音乐奥尔夫教学论文12-09
奥尔夫音乐及逻辑狗12-12
奥尔夫音乐课程观后感10-13
《奥尔夫音乐“两只老虎”》课后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