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编制依据(共16篇)
1.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一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修订)
3.2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3.3 《危险化学品名录》
3.4 《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要求》神华集团
3.5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
3.6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 16483-2000)
3.7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 15258-1999)
3.8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549号令)
3.9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2.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二
一、标准依据
首先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煤炭工程部分) 》 (建标[2011]188号) , 其包含了煤炭工程的术语、图形、分级、井巷工程、地下开采、装备与安装标准, 内容很全面。
其次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煤炭工程部分) 》没有列入的一些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 如《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能源煤总[1989]第26号)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建标[2013]44号) 、《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生产布局管理控制超强度生产的意见》 (发改运行[2014]893号) 。这些没有被列入的规范性文件, 有的比列入的内容更多, 如《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在图例数量、图例颜色、字体规定方面比《煤炭矿井制图标准》 (GB/T50593-2010) 丰富。还有的根据当前安全形势的需要, 提出了比列入的更加严格的规定, 如《煤矿安全规程》第四十八条规定:“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双翼开采或多煤层开采的, 该采区最多只能布置2个回采工作面和4个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 而发改运行[2014]893号文件二、 (八) 条款规定:“原则上一个采 (盘) 区只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生产”。
再次是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县小煤矿和市属国有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两个若干规定的通知》 (渝府发[2005]52号) 、《云南省煤矿矿井机械化改造方案编制提纲》 (暂行) (云工信煤技[2013]309号) 、《萍乡市煤炭管理局关于规范煤矿巷道及采掘工作面等名称的通知》 (萍煤字[2013]26号) 。这些地方规范性文件所规定内容很多是国家规定没有的, 是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将内容具体化。
然后, 就是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性问题。《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2010]28号) 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在开展这次规章集中清理工作的同时, 应当一并开展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或者相互抵触、依据缺失以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特别是对含有加重企业负担、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清理后, 要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未列入继续有效地文件目录的规范性文件, 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目前, 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煤炭工业规范性文件目录可以查阅《关于废止242件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安监总政法[2010]135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1年第10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2年第18号》、《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3年第4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10月14日发布的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13年第43号) 。地方部门的具体查询地方部门公布的文件。
最后, 没有列入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目录的规范性文件虽然不能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但是可以作为设计参考。比如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里都没有的内容, 可以参考《高档普采机械化管理办法》 ([84]煤生字第812号) 、《综合机械化采煤暂行管理办法》 ([84]煤生字第640号) 、《地方国营煤矿设计若干规定》 ([84]煤地方字第1159号) 。
二、设计步骤
首先在采区设计前3个月应制定采区地质说明书, 并由矿总工程师审批。采区地质说明书在采区设计前1个月送交设计单位。
其次根据矿总工程师审批的采区地质说明书、矿井设计文件、矿井的长远规划、采区接续图表、邻近采区相同煤层的矿压观测资料, 矿总工程师组织矿技术部门编制采区设计方案。在编制采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应广泛征求有关科室人员、工人的意见。编制完毕, 由矿总工程师签字上报矿务局 (集团公司) 。矿务局 (集团公司) 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有关技术、 安监部门人员对采区设计方案提出详细和具体明确的审查意见, 最后由矿务局 (集团公司) 总工程师审批。
再次根据审批的采区设计方案, 矿总工程师组织矿技术部门编制采区设计说明书。在编制采区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 应广泛征求有关科室人员、工人的意见。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原审批的采区设计方案时, 必须提出修改意见, 报矿务局 (集团公司) 总工程师审批。采区设计说明书编制完毕, 由矿总工程师签字上报矿务局 (集团公司) 备案。
三、设计内容
(一) 采区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采区几何尺寸;采区生产能力、采掘工作面个数、采区服务年限;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回采巷道布置;采区生产系统;安全技术措施;采区工程估价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 采区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1) 概况。采区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煤层、煤层顶底板、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储量及服务年限; (2) 采煤方法。巷道布置、采煤工艺、设备配置、采掘比例关系以及采掘工程平面图; (3) 顶板控制。支护设计、工作面顶板控制、区段平巷及端头顶板控制; (4) 采区生产系统。包含采区通风、运输、供电、排水、压风、通讯、照明、防尘, 还有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附各系统图; (5) 安全技术措施。预防水灾、火灾、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顶板事故、机电事故、爆破事故、运输事故的措施以及其他需要采取的特殊措施; (6) 采区工程估价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按照《关于发布<煤炭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各类工程消耗量和工程造价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中煤建协字[2007]90号)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建标[2013]44号)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13) 的规定对工程进行准确估价。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采区走向长度、采区倾斜长度、煤层倾角、煤层厚度、采高、煤的密度、区段数目、工作面长度、同时生产工作面数、采区月产量、采区生产能力、采区工业储量、采区采出率、采区可采储量、采区服务年限、万吨掘进率等。
四、结语
3.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三
【摘要】认为城市风貌规划具有塑造城市个性、提高管理绩效、改良城市景观等作用。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生存环境,城市地域特色缺失,城市在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城市建设问题抛弃了原有的地域特色资源,对原有地域文化及城市空间格局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可操作性;地域文化塑造
【Abstract】Having a shape that the city planning cityscape personality, improv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so on. Changed the original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urban geographical features missing, the city due to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bandoned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original patter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 space in the building, etc. a great deal of de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appearing.
【Key words】Urban landscape planning;Operability; shap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1. 引言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等综合表征反映城市的空间形态。本文将借助于"面、线、点"的景观组织形式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提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的基本原则及具体策略,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结合淄博当地情况分析如何对城市地域性特色塑造研究。
2. 城市风貌塑造的必要性
城市风貌最早源自于人类生活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社会观念和交往方式的差异性,对从城市形态、建筑风格与结构选型等形式特征,形成的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城市风貌是反映一个城市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表现城市的气质。
3.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是指各类绿地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应该全面和完整,它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
4.1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的重要性。
(1)城市的地域特性犹如城市的生命,独具个性的城市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城市的多样性虽然不一定是地域性的,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景观一定是多样、富于个性的,在塑造与保育城市地域性特色方面,许多城市都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如西安、云南、南京。
(2)现如今人们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品位和特色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塑造城市特色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3)另一方面,城市特色在城市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同时地域特色对招商引资、吸引高素质人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城市北京、青岛、上海发挥的地域特色,为当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2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公园绿地应均匀分布,服务半径合理。
5. 淄博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特色塑造
5.1淄博市地域特征要素。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鲁中,南依沂蒙山区,北临华北平原,东接潍坊,西与省会济南接壤。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里。包括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县。淄博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多风少雨,易干旱;夏季高温高湿,降雨集中;秋季凉爽,易旱易涝;冬季寒冷干燥。
5.2淄博市地域文化背景。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三国时,淄博已成为北方的制瓷中心,现被称为"中国陶瓷名城"、"北方瓷都"、"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古代窑址。其次淄博人杰地灵,曾是许多名人雅士的故里,如政治家:齐桓公、管仲;军事家:孙武、孙膑;科学家:贾思勰;文学家:王渔洋、蒲松龄等,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5.3淄博城市绿地特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3.1绿地空间布局方面。淄博是属于典型组群型的城市布局,各个区之间各有特色。虽然先后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情况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不够均匀,部分区县城市道路绿化特色不突出,行道树遮荫效果不显著,没有真正起到城市绿色走廊的作用,整体绿化种植缺乏联系,不利于城市整体风貌的形成。
5.3.2绿地景观方面。绿地养护在绿地景观效果方面越来越突出。区县城市部分绿地前期投资较大,但是长时间的缺乏管理养护,基本起不到优化市民环境的作用,还有公园基础设施较完善,但是植物搭配过于简单,整体缺乏层次,景观效果较为单调。
5.4淄博绿地系统的地域性特色塑造展望。由于淄博市组群型的城市布局,公园绿地总体呈现出"小而多"的特点,各个区县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结合当地人文特色资源,通过保留、恢复、改造等手段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发展,同时注意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展淄博市的新形象。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出发:
5.4.1生产绿地规划。积极引进淄博特色树种,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引导城市绿化苗木生产从无序竞争进入有序发展,体现经济特色。
5.4.2植物特色规划。
(1)垂直绿化。淄博市由于地质构造等多方面影响,加之许多区县是老城区,可供绿化的用地非常紧张,垂直绿化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量,加强城市的地域化特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屋顶绿化。结合山地城市地形形态,屋顶形式可采用退台式和大斜顶形式。坡面形成绿色生态屋顶,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形成丰富的特色界面。随着城市发展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借助屋顶绿化形式拓展公共绿地范围,有效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3)斜坡绿化。加强护坡绿化易于形成鲜明的山地地域特色,丰富道路景观特色。在美化裸露崖壁,增加绿化覆盖面积的同时可有效缓解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充分发挥绿化生态作用。
5.4.3保护古树名木。淄博市目前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的有167株,树龄最大的为800年。主要分布在地方区县,作为淄博市的活文物,应加以重点保护,及时拆除古树周边的违章建筑,改善地下生长环境,设置保护围栏,及时做好排水、填土、修建枯枝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山东城市规划 20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园林术语标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余柏椿.论城市特色结构理论[J].新建筑.2013(11).
[4]张继刚,蔡辉.对城市特色哲学分析的初步认识[J].规划师.2013(12).
[5]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册)[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4.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四
1.某施工项目拟编制施工成本计划,可以作为编制依据的是( )。
a.施工结算 b.施工图预算
c.施工预算 d.施工决算(考试大建造师)
2.编制施工项目的施工成本计划,在资源价格方面,应采用( )作为编制依据。
a.合同约定的资源价格 b.企业内部资源价格
c.资源预算价格 d.资源计划价格
3.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组成中,单项工程通常是由多个( )构成的。
a.单位工程 b.单体工程
c.单个工程 d,单元工程
4.某大学新校区建设施工,拟按子项目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则首先要把项目总施工成本分解到各( )中。
a.单体工程 b.单项工程
c.分部工程 e.分项工程
5.建设工程项目按其成本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时,是指将施工成本分解为( )。
a.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b.单位工程施工成本及分部、分项施工成本
c.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间接费
d.建筑工程费和安装工程费
6.工程施工成本计划可以按施工成本组成、子项目组成或工程进度等进行编制,三种编制方法( )。
a.只能各自独立使用 b.形式是相同的
c.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d.用途是相同的
二、多选题
1.某施工项目为实施成本管理收集了以下资料,其中可以作为编制施工成本计划主要依据的是( )。
a.施工预算 b.施工图预算
c.签订的工程合同 d.资源市场价格
e.分包合同
2.施工成本计划可以按照( )等方法进行编制。
a.企业组织结构 b.工程合同结构
c.施工成本组成 d.子项目组成
e.工程进度 (考试大建造师)
2.2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6.c
[解析]
1.答案c:
(12202021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依据)施工预算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编制的工程计划费用,可作为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依据。施工图预算反映的是工程的计划造价,而非成本。施工结算和决算反映施工实际造价。
3.答案a:
(12202023按子项目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建设项目由单项工程所组成;单项工程由单位工程所组成;单位工程由分部工程所组成;分部工程由分项工程所组成。因此,按子项目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首先要把项目总施工成本分解到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上。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c、d、e
[解析]
1.答案a、c、d、e:
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篇五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3、市场发展前景;
4、技术上的可行性;
5、财务分析的可行性;
6、效益分析(经济、社会、环境)。
7、其他相应的附件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格式
1、总论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国内现有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等、拟建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总额、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配套设施情况
经过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情况、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条件;
4、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矿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及水、电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方案比较与选择意见;
5、设计方案
6.房地产项目申请报告编制依据 篇六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
2、《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
[2010]4号);
3、《商丘市中心城区规划》(2010-2012年);
4、《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5、《商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住宅设计规范》(GB20096-1999);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B50016-2006);
8、《2000年小康型城市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守则》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50037-2008)
1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BJ16-2008)
1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12、《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规范》(JG50050-2002)
13、《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94)
1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建筑》(CB50045-2006)
15、《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352-2005)
1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1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修订)
1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89)
19、《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
2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
21、《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2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6-98)
2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180-1993)(2002年版)
24、《城市绿化条例》
25、各种税费的取值执行现行规定
7.乡镇总体规划编制要务 篇七
关键词:乡镇;总体规划;编制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乡镇公共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作为乡镇建设引领性工作的总体规划编制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般来说,乡镇规划层级比较简单,总体规划是其规划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鉴于乡镇规模相对较小,乡镇总体规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的多种规划管控作用。因此其作用不得小觑。
一、乡镇总体规划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深度分析
1、区位分析。区位分析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描述,还应该包括附近交通环境、产业环境、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的描述。
2、镇域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是进行总体规划的根本,应该透彻的了解地下(暗沟、地震带、过境管线等)、地上(土地利用情况、村庄社区分布及等级、人口分布、产业分布、道路河流情况、物质文化遗存分布、公共资源分布等)、空中(高压走廊情况、飞行区限高情况等)等全方位各类讯息。不仅仅要明晰个现状要素的存在事实,还要对其存在的量进行基本了解,对其影响方向影响范围有基本的预估和匡算。
3、镇域体系规划。镇域体系规划主要是确定乡镇村庄社区等级分布问题(包括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分布),要结合居住人数、居住习惯、产业发展契机、交通发展契机等综合确定村庄社区的等级规模。分级不应太多,应将有效公共资源集中布置,发挥其拉动辐射作用,避免小而全。适当的合村并点应该考虑居民的实际心理感受和乡土人情,避免生硬的割裂式搬迁,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个别村庄社区分散性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该严格按照其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布设,不能单纯的扩张规模以满足需要,要充分考虑到量变与质变的不同。
4、镇域公用设施规划。公用设施规划应该与体系规划相协调,注意不同公用设施服务半径而合理布设,既要满足功用还要避免资源浪费。要综合考虑输变电站等级与输送距离的经济关系,每个集中居住点都应该具备匹配的垃圾处理设施,布置数量足够的垃圾收集器具,可以有条件的发展沼气、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公用设施规划应该着眼长远,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预留出位置、空间。
5、产业结构布局规划。在目前的乡镇产业规划中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除了具有良好工业、商业、服务业基础的乡镇重视产业规划意外,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乡镇大多忽略产业规划。这种思想极大的制约乡镇发展,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特殊时期,特色农业以及优势农业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结合周边区域大的农业产业环境,突出自身特点,走精、专、强的农业发展之路是产业发展必然。传统的规划只是注意地理空间布局而忽略经济成长发展谋虑,产业结构规划就是解决后者重要途径,作用不容小觑。
6、镇驻地规划。镇驻地是镇域范围内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首位度系数都是特别大。镇驻地无论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都应该是镇域范围内最突出的。做好镇驻地规划,是对全镇规划的一个示范、引领和带动。
7、发展用地评价。土地与规划的关系及其紧密,既相互制约又互相联系。要明确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关系,明晰那些土地资源是可以利用哪些是禁止开发的。同时,规划应提出一个建议性发展方向,以供土地规划调整时有意图的进行靠拢契合。土地与规划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彼此脱离独自发展都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8、各类工程专项规划。良好地用地分类和布局是为乡镇规划打下一个良好地轮廓基础,那么各类水、电、热、气等专项规划则是提高各个地块使用舒适度的重要手段。
9、规划时序。规划不是一个最终的平面,而是实现最终平面的一个过程。如何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手段,解决规划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个问题,这才是规划的关键。良好地规划时序安排可以有效促进整个规划进程的现实,相反则会制约规划发展,使规划目标流于形式。
二、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上应注意的问题
1、用地分类和指标。乡镇总体规划的用地分类和城市分类有所不同,有些虽然名称一样可内涵覆盖上也有些许差异。特别是指标数据上,不能拿城市规划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乡镇规划。
2、基础资料收集。应该承认乡镇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侧重于实践而非理论,他们提供的数据更多的是经验数据和感官数据。应该尽量将这些数据信息数字化,找到确切的出处来源,或者扩大问卷调查范围和数量进行数据佐证,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3、重视程度的培养。由于规划工作是一种隐形效益,它所带来的利益效应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释放出来,而且,涉及产业转型、土地调整等问题还会有现实的阵痛阶段。所以规划工作被忽略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编制单位和专业人员,应该有理有据的将乡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明晰的展现出来。
4、既成事实与突破制约的平衡。乡镇现状有其形成的基础,可能有关地域生活习惯或者民俗风情。存在即理由,规划中不能簡单套用成品理论,无视现状,盲目刻板的约束更改。可以在承认保留现状的前提下进行延续规划。当然,尊重并非妥协,完全背离规划基本常识的自发松散型现状应该得到有效约束。尊重与制约的评判标准就在于居民的使用感受和心里预期。
三、结束语
总之,村镇总体规划要以解决建设矛盾为目的,以尊重历史遗传与现状实际为前提,以提高村民实际生活质量为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协调内外环境因素,构建一个和谐的、贴近自然的生存空间。(作者单位:1.聊城市恒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2.聊城市星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聊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原理》骆中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王宁,科学出版社,2001
8.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八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行性报告或可研,是对项目的建设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经济文书,在我国,为借鉴国外经验,而采用了可行性报告,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其最早起用可行性报告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近30年来,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审批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可行性报告中,投资估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组成部分,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对控制项投资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建设项前期的投资决策,对建设项 目的资金筹措方案有很大影响,而且也直接系到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项目建设期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因要求投资估算既不能留有缺口也不能肥头大耳。在我国,建设项目决策段对投资估算精度的要求为误差控制在±10%以内,这个精度要求是比较高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项目能否在计划的资金限度内实,使投资估算达到一定的精度,关键是必须深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估算,这就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投占估算的编制人员和评审专家尤其是审专家,必须熟练掌握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具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使评审后的投资估算既能符合国家、有关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又要紧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科学、准、合理,以利于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使之对项目建设具有指导义。因此,投资估算编制依据的评审应侧重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符合性评审和建设项目执行标准定位的评审。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是建设单位向政府提出要求建设某一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轮廓设想。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等的初步分析;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没想;项目的进度安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估计。
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经批准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评审应针对已批复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审项目的范围是否一致、建
9.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 篇九
园林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一、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二、社会需要
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的游人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三、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功能要求、活动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靠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该区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彩要鲜艳,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欢快的景观气氛。
四、经济条件
10.浅谈如何编制中期财政规划 篇十
【关键词】编制中期财政规划
一、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价值内涵和必要性
中期财政规划能够对未来三年到五年内的重大财务款项进行预测,并将其中所涉及到的财务账目,通过科学的形式,编制跨年、跨项、跨行的财政规划,实现财政预算工作的最佳状态。
(一)实行中期财政规划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将更好地加强完善财政管理,发挥财政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推动政府将年度决策和中期决策相结合,使政府决策看得更长远,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和转变政府职能。
(二)减小财务预算中的误差
年度预算实现了政府在一年之内的财务收支方案,能够方便政府各部门进行资金运营和统筹规划,同时也利于了解政府相关单位的收支活动,实现民主监督。但是在财务年度预算的各项工作中,预算不足的情况有所显露。年度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很难得到精确的统计,所以容易产生一定的工作误差。实现中期财政规划编制,能够将这种短期行为有所拉长,以便能够适应众多财政支出项目,加快资金流通的科学执行力度。
二、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原则
(一)衔接融合
中期财政规划将规划期内收支计划与国家重大政策充分结合、有机衔接,以核心项目决策为发展依据,实现年度发展规划和中期、长期年度规划的合理性,为实现中长期施政目标提供财力保障。
(二)统筹配置
中期财政规划以规划期内各项财力来源为基础,包括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障基金四个预算部分。并结余结转资金、上级转移支付、债务收入等政策,努力实现财政统筹上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三)突出重点
中期财政规划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管理的原则,以财政支出为重点,集中财力投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四)审慎稳妥
中期财政规划的收支计划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相适应,收入预测要积极稳妥,支出安排要留有余地,逐年增加支出预留空间。要严格支出项目准入条件,不具备条件的暂不列入规划。
(五)滚动管理
第二个年度的预算在细化中期财政规划、落实新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形成。预算执行中要建立年度评估机制,规划期内项目视成熟情况可在年度之间调整,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可列入年度预算。
(六)讲求绩效
在整体财政预算项目中,支出项目的具体安排要与和所计划的而社会经济绩效相互吻合。在整体的项目预算进度上,要将预算过程、监督检查、实施效果等问题统一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绩效成果和预算安排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重点
为了实现科学化的财政规划,中期财政预算要在实现具体过渡形态的同时,对总体财政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评判。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到财政决策的稳定性,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具体走向,对财政收支项目进行适当的调节。使中期财政规划能够实现顺利、流畅的过渡。另一方面,在中期财政规划中,要将公告财政预算、政府资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融合在一起,针对具体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发展策略。
(一)对当前形式下财政收支进行评估
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形式,政府财务部门要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法律规章,结合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实施国内发展环境、财政经济收支的具体指标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基期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在经济预测的基础上,相关财政科研人员还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普及,在做好各项评估工作的同时,科学预定各项财政项目的发展走向。
(二)积极应对财政收支中政策问题
积极分析当前财政支出政策中的各项问题,政府财务工作人员要根据当前财政支出的政策进行细节化的分析。并针对当前财务收支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整合。在当前税收制度的构建中,将促进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及相应的筹集财政策略融入其中。
在中期财政的编制规划中,一些重点支出的财政收支幅度或是生产总值上,对财政支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医疗保障、文化卫生、科学教育等支出情况都跟随者人口数量、结构及进行变化。这些问题,都在财务整体预算总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上述财政收支问题,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财务项目中都存在着债务风险危机。这些隐形的债务规模大小不一,但是会给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工作存着较大的发展阻碍。
(三)落实财政收支建设方案
在财政项目收支决策方案上,财务部门首先要经过严谨的审计、沟通、协商工作,提出相应的税制改革及重大项目税收调整方案。继而规划出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时间计划、发展方向、具体流程。不断明确与之相关的政策项目实施情况,根据具体项目对经济产业的作用,科学调整企业税收、个人税收的实际状况。
其次在财政支出策略上,财政相关人员要定时、定期树立规划预期内的改革方案。不断调整项目支出方案,明确发展策略,继而罗列出年度内的财政收支任务。要建立“透明化”“科学化”的资金使用流程。构建一个全面的预算绩效监督机制,尽最大可能减少所沉淀的资金。
最后,在政府相关债务管理上,财务部门要将各项债务分类纳入风险预算管理中,建立高标准和高水平的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和一二三级债务应急管理制度。
四、集中归纳中期财政规划编制机构
一是在中期财政工作的规划上,具体的编制工作要与财政部门进行对接,由相应税务部门、预算部门等配合完成。
二是作为集中管理中期财政规划的行政环节,财政部门负责对地方政府发的财政方案进行审核,组织和监督中期财政规划的执行。
三是税务部门等部门对财政部门将对地方的财政税收数据、经济波动趋势、价值内涵信息进行严谨、周密的分析。
四是由预算相关部门负责整理各项账目明细。
五、中期财政规划编制方法及编制程序
(一)编制方法
中期财政规划按照三年滚动的方式编制,第1年的收支安排最终形成年度财政预算;后两年为收支规划,包括具体支出项目,是规划期财政预算的基本框架。在接下来的年度审核上,将继续编制后两年的项目方案,依次类推,滚动编制。编制可以采用规划—项目预算法(PPBS)、趋势外推法、比例限制法、零基预算法、项目库法、专家会议法、绩效预算法等。
(二)实施流程
对于财政部门来说,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最佳时间应该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开始之前。在这个期间,财政部门要着手运行中期财政规划草案,并按照阶梯式的发展程序,由下到上进行逐级汇总。财政部门下发通知、预算部门结合国民经济进行实施、开展测算收支数额、实现中期财政规划的科学编制。最后,在由财政部门汇总编制年度预算草案和中期财政计划,报单位决策机构审批。
11.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十一
从环境经济到环境管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摘要:文章结合实例从经济学角度对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污染的环境管理建议.作 者:庄华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环境工程事业部 期 刊:城市建设 Journal: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15) 分类号:X3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12.城市规划编制 篇十二
4.3 城市用地
4.3.1 城市用地 urban land
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4.3.2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land
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4.3.3 公共设施用地 public facilities
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冬天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4.3.4 工业用地 industrial land
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4.3.5 仓储用地 warehouse land
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馐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计的建设用地。
4.3.6 对外交通用地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land
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4.3.7 道路广场用地 roads and squares
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4.3.8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
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计的建设用地,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
4.3.9 绿地 green space
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4.3.10 特殊用地 specially-designated land
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4.3.11 水域和其它用地 waters and miscellaneous
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全部水域。
4.3.12 保留地 reserved land
城市中留待未来开发建设的或禁止开发的规划控制用地。
4.3.13 城市用地评价 urban landuse evaluation
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4.3.14 城市用地平衡 urban landuse balance
13.我国启动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 篇十三
《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矿产资源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必须超前谋划、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推进矿业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资源基础。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按照要求谋划新的政策制度和工作平台;全面深化改革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明确了新方向,规划工作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转变规划理念、思路和方法,激发市场活力,繁荣发展矿业,加快推进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使规划成为国家完善矿产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对规划编制提出了新任务,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职责定位,要创新规划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发挥政策导向和管理依据作用。
《通知》提出了第三轮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原则: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开发保护并重、保护为主,开源节流并举、节约优先,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储备与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切实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监管依据作用。
《通知》明确了全国、省级和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重点。全国规划突出战略导向和政策依据作用,统筹考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明晰资源保障的全球配置路径与举措,制定战略性矿产资源名录,依法研究提出资源开发负面清单等。省级规划突出统筹协调和指导约束作用,要细化和落实国家规划的目标任务,体现地区特色;市县级规划突出监督和管理的直接依据作用,确保规划目标指标和任务落地、空间布局落地、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和管理措施落地。
《通知》要求,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基础工作,重点是加强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与形势分析、综合区划与布局优化、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差别化管理、准入条件等研究,加快规划数据库建设,完善技术规范,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14.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篇十四
编制要点(试
行)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 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 尊重自然,保护历史。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1)、依据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对村庄聚居点进行综合布局规划或整治规划,落实聚居点的各项用地规划,(2)、重点解决村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引导村庄进行建设,促进村庄发展;
(3)、统筹安排村庄之间的共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4)、对一般聚居点提出具体的建设、改造措施;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进行规划设计。2.3 村庄具体载体
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乡驻地的位置和发展规模;
依据“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确定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位置和规模。2.4 村庄选址
村庄选址条件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选址的一般性规定。规划新建的村庄不得在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区段内选址。2.5 村庄布局
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妥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2.6 配建要求
2.6.1村庄聚居点应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科技服务点、文化活动室、医疗点、计生服务站、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2.6.2有条件设置小学、托幼、图书室、敬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村庄聚居点,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区域统筹配置。建设规模及用地指标
3.1 人口规模:
3.1.1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分配并复核村庄聚居点的人口规模;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控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1.2确定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居住习惯、就业途径、配套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的影响。
3.1.3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还要避免过于迁就现状,导致布局分散。3.2 人均用地指标:
3.2.1依据各县(市、区)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自行确定聚居点人均用地指标;
3.2.2新型社区、城郊型村庄聚居点以及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的村庄聚居点,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下限;山区、高原的村庄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上限。3.3 配套设施用地
配套设施用地按《村镇规划标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规模进行用地控制。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4.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1.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依据各县(市、区)的农房建设标准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自行确定;
4.1.2农房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用机具停放场地、牲畜圈养设施及杂物堆放、凉晒场地。这些辅助面积不能计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2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塑造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和乡村风光相协调。4.3建筑设计
村庄聚居点建筑层数大于或等于3层以及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6米的建筑,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确保村庄建筑的使用安全性。道路规划建设标准
5.1过境公路
严格执行“三部一委”关于绿色通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各级过境公路的建筑后退红线宽度,禁止夹道建设。5.2村庄对外联系道路宽度
中心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10米;基层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4-7米。5.3村庄内部道路技术标准 中心村聚居点内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7-10米,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4-6米,道路铺装率应达到60%以上;基层村聚居点的道路等级可适当降低;
道路线型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突出特色。5.4建设时序
村庄聚居点道路建设应与管线的敷设同步实施。管线工程设施规划
6.1区域共享管线系统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管线系统。
6.2村庄独立的管线系统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配置各类管线工程设施。以远期规划规模进行规划配置。6.3指标及建设规模
依据各类工程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工程设施指标和建设规模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7.1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处理场)。7.2村庄独立的环境卫生设施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拟定聚居点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要求及配置标准。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8.1区域防灾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细化区域防灾规划,确定防灾抗灾标准,落实区域防灾减灾规划。8.2防洪
中心聚居点防洪设施按不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规划,排涝设施按不低于3-5年的标准进行规划。位于山区的聚居点应设置截洪沟,位于洪淹区的聚居点应设置避灾场地。8.3消防
聚居点应按消防规范要求留出消防通道,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有条件的聚居点应结合给水管网设置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的聚居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并配置消防器材。8.4抗震
聚居点内的新建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对现有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进行评估鉴定,提出抗震加固的措施和建议。8.5防地质灾害
聚居点应远离滑坡、塌陷等危险隐患地,所有建设工程在设计建设前,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8.6避灾疏散
应将聚居点内的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规划作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紧急疏散避难所的人均用地不小于0.5-1.0平方米。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设
9.1保护对象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建、构筑物、传统街巷,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均应按原貌保存和修缮;对现已破损的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9.2风貌协调
新建建筑物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9.3文化传统保护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规划主要成果要求
10.1 符合编制技术规定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四川省的村镇规划编制要求。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与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致。10.2 基本内容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应包括“三图一书两表”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0.2.1 规划图纸
(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10.2.1 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10.2.1 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2).《XX县(市、区)域村庄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附录:成果内容深度规定
1.规划图纸
所有图纸都应以1:10000的测绘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出图比例可以按照表达方便的要求进行调整。
(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个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聚居点人口、聚居点的用地面积;
准确标明各级现状公路的名称、等级,据实标明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反映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依据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村庄迁移”规划,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规划的乡界、村界;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标明经济分区和产业用地; 准确标明规划保留的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规划的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新型社区的规划聚居人口和规划的聚居点用地面积;(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中、小学位置、规模; 标明区域共享的医疗、长途汽车站、集市等社会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级规划公路的名称、等级、标准; 据实标明规划的各类区域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 反映规划的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防洪设施、消防站等防灾减灾规划设施内容。
2.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详细表述清楚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依据、规划目的、规划内容(全部)。做到图文表述一致。
3.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15.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十五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概念和衔接
1、语文教材概念内涵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及文化教育的综合教育读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过程中衔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介体。教师应用教材传授教材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教材接受教师的教授,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语文教材是教学三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内容的衔接应该根据大纲要求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
2、衔接原则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应该按照这几个原则进行:(1)科学性。要做到正确性,即教材必须科学、严密、准确;适度性,即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等安排内容;循序性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规律衔接教材内容。(2)统筹性。初中教学是阶段性教学,要求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统筹、设计、衔接。(3)教学性。教材衔接要满足教师的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创新性。要独具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文言文衔接的意义
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衔接体现在:(1)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对于阅读能力的定位是阅读习惯养成和理解阅读基本内容,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享受文言文的文字美、思想美;(2)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提高写作能力,还要提高口头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衔接概述
1、衔接的现状
苏教版共有31篇文言文,其中75%左右是记叙体。议论体主要有《马说》、《孟子二章》、《出师表》三篇。说明体有《活板》、《核舟记》及《<梦溪笔谈>二则》三篇。主要以记叙体为主,主要是因为该体裁类文章学生容易接受、有兴趣学习。说明体文在七年级上册开始,议论体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
2、衔接的优缺点
(1)优点: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以新语文课标作为指导,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衔接上看,体现了全面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以记叙体为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缺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数量相对较少,且衔接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文言文语感培养。
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的对策
1、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科学合理衔接
文言文内容衔接的要求:(1)文章年代由近到远。年代近的语言成分和现代语言成分交叉较多,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幼时记趣》(清代)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再如《口技》、《核舟记》等都是明清文章,包含现代汉语成分较多,学生易理解,适合在初学阶段学习。(2)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由少到多。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古文衔接上,应该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初学期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应该较少,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古文的难度,比如《赵普》有十几个实词和七个左右的虚词。因此,衔接上应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增加实词和虚词的数量和难度。(3)文章内容要由浅到深。古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越容易越熟悉,接受就越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都是熟悉的寓言故事,较为简单。
2、丰富教材的导读体系,增强学习指导
苏教版主要以主题形式组成,在每个单元前有“开启语”,具有导读作用,但是只是在每个单元的前面设置,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指导不够具体、系统。可在每一篇古文前设置一个导读,简单的导读可以给学生留下感染力强、生动有趣的印象。要注重从三个维度,特别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导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丰富教材文言文的导读,有利于学生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增强教材梯度
语文的教材具有审美价值,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衔接上应该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可按照文章的描述插入一些图片,增强直观性和美感,比如苏教版七年级《刻舟求剑》就配有彩图。在八年级、九年级则可适当减少插图,加入一定的文言文注释、补充内容等,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按照一定的梯度,设置教材内容。
四、结语
16.环境规划编制依据 篇十六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编制
1 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的约束力度不强,政府有关部门均可以根据当地土地性质等进行自我调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易受客观因素影响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导致建成建筑与规划功能、结构严重不符。当然,不排除规划结构本身有不合理的地方。
1.2 两规的衔接不够。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城市内的建筑用地结构、布局、功能等进行规划,可以说仅仅是部分用地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是对该区域内所有土地结构、布局、功能等的规划,对各部分用地均有规划、制约作用。两规规划时参考的依据不同,在规划范围、用地规模、规划结构等方面具有冲突,衔接困难。
1.3 两规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所依据的规范、标准和程序过于僵化,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例如,以城市人口为参考依据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会忽略城市人口的流动、分布、构成等,规划建筑的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做不到城乡统筹,在公共设施容易引发冲突。
2 总体规划编制如何改进
2.1 应满足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重心由農业化变为工业化,对城市以及所属区域建筑需求增大。城市总体规划应主要注重中心城市的规划,然后关注城市周边及相邻乡村的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小区规划及各个小区之间的联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的所有土地资源应合理规划,城市、乡镇、农村规划要有一定的协调性,各个区域土地规划的结构、功能等要关联和谐,为人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2.2 增强总体规划编制的灵活性 两规编制的审批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受法律法规的限制需要按规定更改,也易被政府审批人员因各种因素打回,而在这期间,区域内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方便更改。另外,两规编制的格式、内容等应根据制度、政策的更新,以及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时进行修正。
2.3 精简规划内容 两规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内、区域内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包括建设的建筑类型、结构、功能,交通道路如何分布,居民住宅建设区域等。例如住宅、办公楼、公交站、旅游景点是城市的主要建筑,所以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注重这几点的协调、规划,对不必要的建筑可以排除在规划内,在城市内形成住宅、商业集中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布局合理,做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
2.4 增强两规的兼容性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核心内容是对土地的利用,而且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落实到实处都归于对土地的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建筑用地进行规划,注重城市建筑的结构,规划注重细节,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进行规划,规划注重大局观对细节要求不高,而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兼容性强。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还应注意对城市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减少城市内空气、噪音污染,降低对城市资源的浪费,从细节方面着手构建节能环保城市。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了要包含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还应注重区域内其他地域的土地资源规划。
2.5 缩减两规编制时限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日益严谨。我国两规编制一般以20年为时限,但是20年间社会发展迅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结构等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无法顺利实行。缩减两规编制时限,如将时限由20年缩至5年,可确保两规编制内容在有效时限内均符合市场变化的需求以及法规制度的要求。
2.6 简化两规编制的审批
两规编制的审批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可随机应变的,以确保两规编制的适应性。两规编制的审批程序一直是固定不变的,程序繁琐复杂,耗时久、效率低,例如乡镇的土地规划除了乡镇规划、审批外还应由市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通过才可实施,但是经过多级审批耗时久,还易发生变故,但是简化两规编制的审批后可以减少审批时间,规避一些因审批人员、时间等引起的变故,为两规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
3 两规如何协调
3.1 两规编制同时进行 城市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应与土地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协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制定统一的规划限期、制度等,使两规编制同时进行,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两规的时限进行统一,两规同时进行、同时结束,使两规内容衔接更为顺畅。
3.2 对人口调查结果进行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两规编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城市内土地资源利用还是城外土地资源利用,所筑建筑均离不开人的衣、食、住、行四方面,所以,在两规编制前都需要进行人口调查,而两规协调也应注重对人口调查结果的协调。两规调查应在调查渠道、方式、区域等进行协调,确保人口调查结果尽量一致,更有利于两规编制内容的协调。
3.3 两规编制目标统一 两规编制均是对国有建设用地的规划,两规编制对规划用地规模的衡量均是通过人均占有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小确认的,但是这种衡量方式忽视了城市旧城改造、扩建等因素对两规编制的影响,达不到两规编制预定的目标。两规编制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均受到人口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内部建筑结构、布局、功能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城市、郊区、乡村等区域内所有建筑结构、布局、功能等,但是两规编制目标是统一的,对土地资源规划的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 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是基础内容、规划重点等却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规划的根本目的更是一致的。对两规进行详细了解,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并对两规编制进行改革,增加两规的协调性,可以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松,王巍.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2:15-18.
【环境规划编制依据】推荐阅读:
城市规划编制目的08-19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09-23
新农村规划编制概述12-07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09-05
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07-30
战略规划编制管理办法11-22
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改革创新与多规合一试卷11-10
2020年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讲话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发言稿合编11-08
2020年发展改革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和农村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总结合编08-04
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