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2024-11-14

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共7篇)

1.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篇一

文化是人类环境中人为的部分,是对当地地理环境和本民族或国家历史的自然反映和人为加工后形成的,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部分,包括知识,宗教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呈现多样化。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企划过程中,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分析相当重要,其中有一个不容忽略的方面就是文化。文化是企业进行营销的基本前提。熟悉和掌握市场所在地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制造提供符合其文化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做到真正的全球导向,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才能成功。

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国际市场的营销。

第一,语言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传说全球人类都说一种语言,人们想建立通向天堂的金字塔,这让上帝很害怕,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让人类说不通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最后金字塔没建立起来,上帝也就安全。从这里可以看到人类沟通的重要性。据统计全球有上千种语言,这种现象使人们不能自由自在的进行沟通,要想搞好国际市场营销,必须第一步通过语言关。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对方的语言,以致不能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会招致失败,影响外贸公司和国际金融投资机构的利润。

翻译是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失败的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错误大体可分为两类:多义词方面和习惯用语或成语方面的问题。一,多义词也就是说一个词有多种意思,甚至在不同的国家一个词代表的意思完全相反。Tropilana公司在迈阿密州努力促销其生产的橘子汁时声称这种产品是“jugo de Chian”其中“China”对波多黎各人来讲是橘子的意思,但是对迈阿密州的古巴人来讲却不是这个意思。古巴人人为是中国生产就对这种产品不感兴趣。二,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习惯用法,所以在这方面的翻译是最难的。一家美国公司在为其产品广告时,向西班牙听众宣称没有穿过他们生产的袜子的人“一条腿都站不住”,但在翻译时却成了“只有一条腿”。因翻译错误影响了多少跨国公司的利润,甚至会影响公司在当地的形象,对无形资产造成莫大的损失。

第二,宗教信仰、民族图腾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及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图腾崇拜。如果你不小心冒犯了国际市场营销所在地的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图腾,你一定在当地不受欢迎,造成自己的无形资产的损失,甚至在其他国家也不受欢迎,因为有许多民族是跨国界的。

例如,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宗教已经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于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产品促销的成败与否。精明的商人可以利用宗教为其服务。过去,由于伊斯兰传统的影响,照相机在沙特阿拉伯的销量并不好,然而,宝丽来快照可以使阿拉伯男性在他们家里私下里给他们的妻子和儿女照相,而无须到照相馆让陌生人来拍照。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照相机的销量大增。

曾经有这样一个广告这样在中国市场广播:一个西方人穿着他的产品运动鞋在长城上打败了中国龙。这个广告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抗议,这让许多中国人联想起了百年耻辱,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邪恶殖民统治。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是任

何人和任何国家不可战胜的。这个广告很快引起公司高层的注意,很快撤销这个广告,避免了事态的扩展和蔓延。民族性格也会影响国际市场营销。不同国家的人民,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英国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中国人的谦虚和美国人的乐观。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性格,会唐突外国人,使贸易谈判失败。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对自己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对待方式。如果你伤害了一个民族情感,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你的公司不可能在当地市场生存。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百年耻辱特别敏感,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议坚持一意孤行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深地伤害,全国各地掀起一阵阵抗议,使日本商业人士非常担心,害怕中国人抵制他们的产品,造成巨大损失。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在国家的认同感,具体是对国家元首的尊重和一点崇拜,特别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你可以谩骂英国首相和日本首相,但你绝对不能谩骂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日本天皇,否则你会后悔莫及,极有可能会引发全国抗议。

第三,价值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的一种评价标准,包括了人们对时间、对财富和物质享受、对新事物和对冒险等的态度。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种社会文化中,有时候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主体文化和次级文化同时存在。次级文化群也就是亚文化群是指在主体社会文化集团中的较小的团体,亚文化群也可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它们有一些世代承传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例如,有些地区的人喜欢张扬个人的财富,有的则隐藏个人财富。提倡“节俭观”地区的人们对高消费商品和服务等会起了抑制作用。而崇尚“享受观”地区会直接影响到新产品和新的消费方式潮流的更替速度,奢侈商品和高档名牌商品的销售规模等众多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是种美德,崇尚“享受观”和“先出后入”的消费观念。他们比较注重追求个人享受和悠闲的生活,平时工作他们很勤奋,假日便出游。导致对文娱性产品和服务的大量需求,也刺激体育器材,海上游乐产品,游乐中心及酒店等旅游事业的发展。第四,风俗习惯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风俗习惯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它在衣、食、住、行、用、时间、空间、数字、颜色、图案、物质、文化、友谊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心理特征、道德伦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

例如,黑色在美国和欧洲是哀悼时候使用的颜色,而在日本和远东白色才是此场合使用的颜色。在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的一致意见也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因为他们在谈判的时候更喜欢谈一些与生意无关的事情。

在饮食习惯上,各国的差异很大。食品行业的跨国企业,如果要想立于国际市场的不败之地,千万不能忽视东道国的饮食文化。作为快餐巨头的肯德基,在这个方面做得就比较成功。从老北京鸡肉卷到油条,从皮蛋瘦肉粥到“烧饼”系列„„近年来,肯德基不断有中式食品推出,而近日肯德基更是推出了两款“米饭”食品,大有要把“中式”进行到底的架势。肯德基叫卖米饭,一方面彰显了肯德基“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一贯策略,将本土化与创新研发相结合,将中式传统融入西式快餐,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美食冲击;另一方面,也在全方位发展产品体系上再进一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也要让中国消

费者在肯德基吃得更舒服。

第五,全球法律体系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全球法律体系可分为大陆法体系和英美法体系他们有很大的区别。即使在同一个法律体系,国别不同法律也不同。各国都会对外贸制定各种不同的法律来加以管理。西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大,甚至成了西方人干涉他国事物的有力工具。但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都不大,甚至根本没有法律进行管制,即使有法律但实施的力度不大大。所以我们在进行外贸和国际金融投资时,要特别努力了解对方的法律。以免当货物运到对方海关时被没收,退货或销毁。

综上所述,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加复杂。但文化差异并不是不能克服的。企业只要能发现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并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就能在激烈竞争中顺利发展。

2.国际石油战争“硝烟”背后的博弈 篇二

油价惨遭“腰斩” 是一场阴谋还是供需失衡?

国际石油市场处于巨大漩涡之中,迄今为止,国际原油价格下跌50%左右,惨遭“腰斩”。这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但连锁反应波及的范围远远不止于此。

关于此轮油价下跌原因的种种讨论中,阴谋论猜测逐渐上升。是美国联合沙特打压俄罗斯,还是沙特意图挤出成本更高的美国页岩油,抑或某些国家在打击中国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产业?

石油兼具政治金融属性。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元走强,地缘政治趋于稳定,基金大量减持多头头寸,加剧了油价的下跌。从很多方面来看,近期的油价下跌的确是美国所为,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页岩油等替代性资源开发带来的产量激增,大幅增加了供应。

据美国能源署数据,页岩油输出的增加,抵消了传统石油产量的下降,让美国原油平均日产量从2008年的500万桶增加到现在的约900万桶。这400万桶的增幅,比油盟中日产量仅次于沙特的伊拉克和伊朗都要高,这给全球油价施加了强大的下行压力。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表示,“阴谋论的说法尚缺乏证据支撑,甚至相互矛盾。这其中忽略了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的根本变化。”

而从需求面上看,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能源需求较大的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能源依赖度正在减弱。

对于油价暴跌的原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林伯强认为,“美国联合沙特打击俄罗斯”的阴谋论不靠谱。阴谋论里的动机、动因可能都有,但执行成本太高,油价大跌的主要原因仍是供需失衡。

美国缘何拒绝石油美元投资?

贝莱德首席投资策略师杰弗里.罗森博格也认为这并不是阴谋,而是市场的自然演变。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有三个简单原因:需求、供应和美元。除美国外,全球经济不振,制造业大国德国、日本疲于应付国内通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经济结构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油价下跌是全球制造业收缩的结果。

目前油价大跌可能会影响伊朗,该国正在考虑是否要就其核计划与西方达成妥协;同时迫使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国家重新评估自己在控制全球石油供给方面的作用。

然而石油价格下挫对美国的影响却不大,从经济数据可以看得出美国的复苏,美元的上升与油价的下挫,可以增加消费,消费上升与相应的能源资本支出的下降相抵销后,对GDP还有提升作用。沙特在以7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低廉的生产成本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对抗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只有俄罗斯等国,日子最为难过,美国金融博客上一个劲地猜测,俄罗斯金融市场到底何时崩溃。

石油不减产 俄罗斯很受伤

国际油价跌入熊市,西方对俄的最严厉经济制裁持续四个月都没有撤销的迹象,俄罗斯经济处在衰退边缘,同时本币卢布汇率崩盘、通账蹿升,支持卢布又使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迅速减少。

石油与天然气带来的收入约占俄罗斯政府财政预算收入的一半。然而,OPEC(欧佩克)会议做出不减产的决定,让油价在熊市中继续沉沦。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GDP增长持续下滑。2014年12月俄罗斯官方公开承认可能面临2年左右的经济衰退。预计全年GDP增长将下降0.8%。据俄财长西卢阿诺夫表示,这次低油价将致俄2014年损失1000亿美元,预计资本外流数额将高达1300亿美元,而2015年俄经济预计将萎缩4.5%至4.7%。

而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正在迅速减少,2014年11月7日该央行公布的外储余额为421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30亿美元,跌入四年来最低谷。

油价还能跌到什么时候?

“之前还感觉(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有难度,现在觉得可能性很大了。”一位多年从事油价研究的人士说。

“除非我国经济好转迹象明显,否则进入2015年1月份石油需求淡季,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下冲4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舒朝霞说。

2015年全球石油新增产量220万桶/日,需求仅新增100万桶/日。如果没有突发因素改变供需,油价“探底”之程短期或将继续。

目前,市场对于油价走势的一致预期为:还会继续探底,Brent原油价格将跌至40~50美元/桶,最快要到2015年下半年才会反弹。

继续下跌或反弹的主要因素

需求方面,全球仅美国经济增速表现抢眼,整体依然疲软,且存在原油出口国债务违约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

供给方面,短期难以扭转过剩的局面。沙特多次强调不会主动减产,其他主要的原油出口国受油价下跌的冲击较大,更不会单方面减产,同时因为利益的不对等和彼此缺乏信任又很难实现联合减产。

此外,美元指数依然保持上行趋势,形成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压。虽然2014年OPEC非计划月度原油产量损失整体处于历史高位,但已经难以抵消美国逐月上升的原油产出增量,全球供给趋于过剩。

2015年3月可能获得美国原油月产量增速放缓的切实数据;目前有公司正在陆续公布2015年资本开支,预计到2015年3月,整个油气行业显著下降的资本开支将使得市场开始担忧中长期的原油供应;以中国为代表的原油进口国可能通过加大进口量和增加期货市场上的多头头寸来锁定低价原油。

“石油战”中国能否成为赢家?

目前形势而言,无论是从明里还是暗里看,一场石油价格“战争”已经打响,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独善其身或者成为赢家?

2014年12月12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原油期货交易。酝酿十余年的我国原油期货即将破茧。尽管对于我国原油期货能否在国际原油定价权上竞得一席之地有不同声音,但不可否认,此轮油价下跌对我国能源战略部署既是机遇亦有挑战,须精心筹谋。

首先,油价大跌显著降低了我国的用油成本,也是我国增加石油进口和加快储备建设的好时机。

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同比增长65%,我国从伊朗进口原油比10月大增五成。但有无足够的储备库容和对油价走势的精准判断,无疑是制约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等制造业大国受益于石油价格下挫,正在积极进口储备原油。2014年1月到10月,中国进口原油量达每日609万桶,同比增加9.2%,创2010年以来增长率新高。

此外,油价下跌也为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和引进资源提供良机。目前的石油价格战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也有利于刺激消费,是中国大规模进口石油的时间窗口,可以为下一步的财政改革埋下伏笔。

3.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 篇三

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

作者:刘 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金融创新是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管制以来,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的新事物。金融创新给国际金融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它拓宽了国际金融法的调整范围,促成了国际金融法政策取向的转变,增强了国际金融法规则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导向性,促进了各国金融法制的统一化和协调化,也导致了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重构。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法制;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法

[中图分类号]F830

4.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篇四

论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绿色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已经并继续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21世纪必将成为“绿色世纪”.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发展,使我国的外贸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扩大绿色产品出口的机制;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绿色产业;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研究国际绿色认证标准发展动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作 者:草心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CH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315(3)分类号:F752关键词:绿色壁垒 绿色产品 外贸出口 国际认证

5.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篇五

关键词:地域文化;浙江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作用;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推广是一个发展较快且具备绝对开拓空间的年轻领域。从传统的母语语文教学到对外汉语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对象发生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角色定位也有了革新。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授者,更需要主动地作为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进行自我定位。因此语言教学涵盖的除了语言本体内容外,还包括必要的文化教学。

我国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就是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教学难点。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全貌,却是缩影。受地域文化的启发,本文主要以浙江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

(一)语言教学中的辅助因素

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很多生活现象都和当地的方言、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要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有时单靠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以方言为例,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受到方言影响。而我国方言众多,教学中难以操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内容。浙江大部分地区属吴方言区,方言区内部差异明显,和北方方言不同。吴语区虽是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在推普道路上依旧有许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语法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本地居民和教师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吴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蛮”,可能就让留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方言词汇和语法教学上,需要教师多留心。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其属吴越文化圈,内部还可分为吴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瓯文化圈。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形成了较独特的水乡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逐渐兴起了商贾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浙江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端较早,余姚县罗江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滨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农耕文明色彩。由物质生产衍生出的各类器物、饮食、技术、民俗和艺术也有可探究的空间。唐宋以来,市民文化、商业文化也逐渐兴起,话本、诗词和戏曲艺术斑斓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外国友人来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经济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考虑,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某一地域文化的喜爱而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地域文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解码器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实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个人而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群体而言,则是实现社会团体乃至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我们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为例来说明。乡音是地域群体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区方言复杂,反映了本地区地域认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和观念,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异,很多地域性的风俗禁忌也需要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带因为经商历史悠久,素来有在农历二十八日迎财神的习俗,因“廿八”与“年发”是谐音,寓意“年年发”。再如温州地区春节常用瓶、碗来代指“平安”也是谐音。留学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学习将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学标准及设计还不成熟。不过在通识性方言概览中,让水平较高的留学生接触方言的基本情况是有益处的。

从国际层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小觑。各类经贸文化的合作活动都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禁忌。譬如饮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鲜海产,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盖的。浙江作为水稻产地,米酒文化兴盛,绍兴黄酒闻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饮酒礼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多样化

浙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特质,在风俗、语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遗存。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差异明显。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需要通过具象内容说解。譬如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气候情况,就让留学生对稻米、桑蚕、渔业等农业生产有了具体认识,再谈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丝织品、民俗、手工业、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就不会太困难。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章法和逻辑。

2.实用性

学以致用给学习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其持久学习的动力之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很难达到我国传统母语教学的规模,每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大体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内容教学,如浙江的饮食习惯、风味小吃、旅游资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则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专业性

目前来华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除了语言进修生,还有众多研修不同专业的人士,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情况则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内容,如经贸专业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史和贸易模式;人文专业对浙江的艺术、文学和社会风貌感兴趣;医学专业希望了解浙江医学技术和发展等内容。

4.选择性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教学中的文化大多是传统或优秀的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宣扬的中华文化,同样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文化。然而有时本国国民观念上认同的优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看来未必尽然。若是过于渲染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反而会引发学习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坚持“优多劣少”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具备自我批评的态度才能赢得认同。以浙江商业文化为例,它为文化产品开发、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推进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识下的迷信风俗、利益至上的偏狭观念却是糟粕。若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让留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习者则会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学原则

1.总原则——双“因”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八字总纲。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文化背景各异,需要注重层级性。在初级阶段,教师只需概括介绍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级阶段可尝试系统的文化教学。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样是饮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却有差异,嘉兴有粽子、金华有火腿、温州有鸭舌。又如农耕习俗,宁波流行“驱蝗虫”、“稻花会”,金华崇尚“拜犁”,很多地区稻米有“尝新”活动。

2.实用交际为主,人文情怀为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期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握为交际服务的实用性教学原则。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很多专业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地域文化无需过分强调,教师可一笔带过或直接省略。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而忽视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数留学生对饮食和旅游感兴趣,我们不能只罗列食物和景点,还需说明饮食寓意、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审美意趣。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人文关照情怀。

(三)教学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

和北上广三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独立教学能力相对单薄。在短时期内提高师资以及科研建设很难实现,但区域内各个院校或机构的合作却是可操作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对浙江地域的工艺美术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通过组织到本地区的艺术中心或是美术学院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缺失,克服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团队才是良策。

2.教材建设

由于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资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但地域文化差异有时会给授课老师带来困扰,也影响留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这类问题也引起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内容选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局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未必精准,有些内容略显陈旧。

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重点关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专门性。优秀的教材创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课文内容。这样就不会让地域文化喧宾夺主。当然这一构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虽然亟待解决,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发教材编写的乱象。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3.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教材编写、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都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灵活度和执行度上还需要时间磨合,因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甚至研究者。教师在结合实际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与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利用或创造教学资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要实现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融入中国各地区当地的日常生活,除了简单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融入能力。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体验式的学习可以创造文化体验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沉浸式教学,让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然这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留学生融入本地的居民生活。

三、小结

汉语国际教学中少不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地域文化教学中又蕴藏着语言教学的启示,两者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各地区特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当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教育资源、留学生规模和学科建设情况。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中,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对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巩固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其优势作用依旧任重而道远。这需要的是政策的规范和扶持、需要的是汉语国际教师的自我完善、需要的是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情怀培养。

参考文献:

[1]钟桂松.江浙文化带状研究.浙江学刊(双月刊),1997,4:105—106.

[2]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编.中华地域文化集成.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3]叶大兵.浙江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袁行霈,陈进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浙江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

[6]孙琦.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統民居纹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人民币国际化不会成为货币战争 篇六

近日,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韩国,中韩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认识到推动本币结算有利于两国经贸往来发展,双方同意致力于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在韩国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中方同意给予韩方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此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与英镑、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日元以及美元的直接兑换。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大陆的十大贸易伙伴排名为:美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俄罗斯。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布局十分清晰,那就是从主要贸易伙伴开始,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或货币互换、或直接兑换,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如何处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是中国一直以来极为关注的。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致10年。

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得益于自身改革开放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争斗,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1989年苏东巨变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段时间中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发展导向,终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世界的发展已经不能没有中国,中国加入WTO已是顺理成章之事。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3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国也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双方互利合作的机遇。在这一有利因素带动下,中国同欧盟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也在经济合作的推动下,日渐紧密。

从现在来看,21世纪的头10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战略机遇期能否持续延伸下去,能持续多久,则取决于从现在开始的中国如何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打好经济牌。以庞大的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为支撑,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突破口,跳出有形无形的包围圈,为中国未来更大空间发展早布局早准备。

2011年,美国击毙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拉登,这标志着美国反恐战略的成功,也预示着美国反恐战略调整的开始,意味着中美在反恐合作方面将不再有过去那样的紧密关系。背后的含义是,“中国威胁论”将会以加大遏制中国的面目呈现,近两年来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将以何种方式存在,将是一大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是贯穿国内外经济使之日益一体、紧密联动、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关键一招。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国内化,亦即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当是一个重要的试点平台。其次要有利于与中国的经济联盟。比如,推进中韩两国货币直接兑换不仅有利于降低两国企业贸易成本、加速中韩自贸区谈判早结硕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其产生的经济示范效应。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站当是与欧元和卢布早日签订直接兑换协议。

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虽未涉及人民币与欧元直接兑换问题,但拓展金融合作无疑为日后货币直接兑换做好前期准备。例如,中国政府授予法国人民币800亿RQFII额度;中德两国央行就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签署了备忘录,等等。欧盟与中国在地缘政治上没有潜在冲突的可能性,双方货币的直接兑换可望全方位提升经济与金融更深层次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国外汇储备中欧元比重的提升。

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却苦于不能掌握定价权。中国则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俄罗斯的邻国,经济贸易基础决定中俄进行货币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

7.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篇七

关键词:国际战争起因;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美西战争

中图分类号:K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66-02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人类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战争,而战争更是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各异的战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演变。从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从英法百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再到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中的战争一直不断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并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理论试图找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规律。本文试图运用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以美西战争为例,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国际体系研究分析,推导出战争起因。

较早提出国际层次分析理论的是肯尼思·华尔兹,他在《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一书中提出,战争源于人性、国家和国际体系[1];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将这一理论发展扩充,认为六个因素构成国际关系层次分析,分别是决策者个人、决策者角色、政府结构、社会特点、国际关系和世界体系;而辛格则将分析层次化为两类,即国际体系层次和次体系层次的分析。

下文将主要就个人层次、国家层次和系统层次展开论述,并结合1898年美西战争的实例进行战争起因的分析研究。

一、从个人层次分析,美国政府的决策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肯尼思·华尔兹认为战争源于人性,人的自私、愚蠢、误导的冲动会导致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2]。从个体层次来寻找战争的起源,往往从战争决策者的个人经历、心理、生理等要素出发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影响了战争决策。

从美国方面来说,共和党人麦金莱在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来自克利夫兰的洛克菲勒—汉纳金融集团重要成员马库斯·汉纳的支持和谋划下,通过1896年的选举上台。同年,共和党所宣布的竞选纲领是露骨的扩张主义政策——实施保护关税、扩充海军、夺取夏威夷群岛等。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麦金莱政府是扩张主义思潮的鼓吹者和积极支持者,他上台后,利用职务便利任命了很多扩张主义狂热支持者。总之,美国政府的政策倾向从19世纪孤立主义向20世纪全球扩张主义转变,从门罗宣言到门罗主义,再到扩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都和决策层的鼓励和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西班牙方面来说,西班牙其实并不希望进行战争,因而为了维持和平,多次作出外交妥协,但是西班牙驻美大使在私人信件中讽刺美国总统是“廉价政客和献媚群众的人”,并透露西班牙将在古巴顽抗下去,于1898年2月9号被新闻记者揭露,激起民众极大反西情绪。这是高层人员个人的极大疏忽,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帮助美国为发动战争打了一针催化剂。

二、从国家层次分析,对美西两国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舆论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方面更具有战争的迫切欲望和能力

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在短时期内便赶上并超过了所有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越来越高,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随着美国成为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垄断经济力量不断加强,那些力图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大资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强烈要求向外扩张殖民地,进而谋求世界霸权。在19世纪末,美国的主要侵略目的是控制加勒比海,独霸拉丁美洲,谋求在太平洋上和东亚的霸权地位,而夺取西班牙控制下的古巴和菲律宾是美国整个庞大的侵略计划的两个重要步骤。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上,毗邻美国领土,是通往环绕美国南部海岸的墨西哥湾的咽喉,又恰在计划开凿的连接两大洋的尼加拉瓜运河的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古巴在经济上则是离美国最近的原料供应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早在1823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在给美国驻马德里公使的信件中就强调古巴“对美国政治和贸易利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将古巴并入我联邦共和国势在必行”。这充分说明美国扩张主义者有并吞古巴的野心。但同时由于古巴也是欧洲列强凯觑的地方,因而美国在没有力量独吞古巴前所采取的政策是“熟果政策”,即暂时维持西班牙对古巴的统治,反对任何欧洲列强侵占古巴,也反对古巴人民获得独立,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垂手而得。美国也曾施展过强行购买和武力袭击的手段,但都未得逞。南北战争后,美国不断扩张自己在古巴的经济势力,同古巴的贸易额超过了西班牙,古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糖都运往美国销售。美国还在古巴大量投资,控制了古巴的蔗糖业,垄断了古巴的采矿业,并将势力延伸到其它经济部门。1893年美国对古巴的贸易额达到了一亿美元以上,投资额超过五千万美元。由此可见,无论是战略上还是经济上,古巴都是美国施行扩张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美西战争前夕,德、英、法、俄和日本各国在中国展开了瓜分“势力范围”的尖锐斗争。美国垄断资本家感到他们日益发展的对华贸易受到威胁,要求政府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动来保护美国在华的利益。夺取非律宾作为军事基地,对于美国当时与列强争场中国和太平洋势力的扩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夺取菲律宾不仅是为了奴役和剥削菲律宾人民,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菲律宾作为谋求太平洋霸权和侵略中国的基地。美国扩张主义者称菲律宾是“到中国的垫脚石”。占领菲律宾,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利用它作为根据地,向中国和远东地区插手,并争夺太平洋霸权。力主兼并菲律宾的里德曾直言不讳地说,吞并菲律宾“使我们对于整个太平洋的控制,加倍地强固起来,好好地运用,我们就可以使太平洋成为美国的内湖”,“菲律宾本身的商务,比起对中国的商务来,不过是一大桶水中的一滴而已”[3]。

不可忽视的是,美西战争战前和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通过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营造“意见环境”,并巧借“沉默的螺旋”之力,利用媒体的社会渗透力和人们在公众舆论中的从众心理,有效起到了舆论造势和社会控制的作用。古巴独立战争开始伊始,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在制造军事干涉的舆论。垄断资产阶级的喉舌,沙文主义的主要传播者黄色报纸,竟相描绘西班牙在古巴犯下的罪行,发表煽动性的文章,利用群众对古巴解放斗争的同情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三、从系统层次分析,国际体系结构性因素对于国家行为的影响

与肯尼思·华尔兹一样,各派现实主义者也都崇尚实力原则,将大国权力制衡作为维系体系结构稳定的关键,并对国际体系宏观结构变化持悲观的历史循环论[4]。他们把国际无政府状态看作先天给定、永恒不变要素,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国际体系宏观结构进步的可能性。在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和竞争的情况下,国家被迫扩张自己的权力并企望扩大自己对国际体系的控制[5]。

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和利益冲突具有必然性、绝对性和不可避免性,新兴大国必定会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6]。

从美国来看,美国在美洲确立霸主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体系内的新兴大国,而在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竞相掀起瓜分中国乃至世界的狂潮,美国迫切希望通过战争获得攫取世界霸权的资格,而世界体系的调整和变动,往往通过战争来实现[7]。反观西班牙,古巴的反西班牙起义,使本就老朽的西班牙遭受重创,美西两国的物质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明显,美西两国根本无法维持均势用以抑制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更加刺激了美国发动战争的欲望。

综上可知,美西战争是在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内的必然结果,美西战争的爆发是美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出于美国夺取原料产地产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需要,是美国进入垄断时代以后,为了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美西战争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为美国参与瓜分世界奠定了基础。总之,战争破坏着世界秩序和全球稳定;战争过后世界会重新组建新秩序,寻求新的全球稳定。

参考文献:

〔1〕〔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吕亚红.试论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4).

〔4〕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吉尔平 罗伯特.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江西元.试析国际体系结构转型:范式界定、特点与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7(11).

上一篇:珍惜阳光征文下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