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精选7篇)
1.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 篇一
小学音乐第二册全册教案
《音乐》第2册教案
第1课《我爱珠江》
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歌曲《翠亨村出了个伟人》,让学生了解我国伟人孙中山,并启发学生爱伟人,爱珠江,爱祖国的情怀。
2、通过学唱《落水天》,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感。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复习巩固“do
re
mi”三个音的音高及手号。
3、听赏《广东狮子锣鼓》,让学生感受广东民间鼓乐及歌舞,并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等节奏型。
4、通过音乐情景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材内容分析
《翠亨村出了个伟人》是一首根据广东民歌的风格写的歌。旋律优美,表达了人民对伟人孙中山的赞颂的喜悦心情。歌曲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歌颂珠江口香山岛翠亨村出了孙中山这个伟人,歌曲充满广东民歌的风味,节奏平稳,带有摇荡性。
《落水天》是流行于广东地区乡情味极浓的一首民歌。富于特色的节奏型贯穿全曲,歌词朴实感人,表现了旧社会穷人遇到下雨天没有雨伞的可怜情景,同时又具有风趣的内涵。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与练习:1.运用上学期学过的节奏乐器为歌曲表演作伴奏,让学生更生动地去表现音乐;2。为了进一步建立“撒”的相对音高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随着音高变化打出相应的手号。
《广东狮子锣鼓》是广东过年过节举行盛大庆典的鼓乐,民间伴有舞狮活动,使节日气氛更浓,更喜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听中设问。
播放高胡及广东民间乐器演奏的《翠亨村出了个伟人》旋律。提问:这首旋律美不美?教师讲解:美的音乐有其美的内涵,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蕴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讲故事。
教师播放《翠亨村出了个伟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方式讲述孙中山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孙中山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人孙中山是广东的骄傲。
3、范唱。
在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范唱。因为这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生动的范唱,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毕生都值得回味的印象。
4、听音乐,朗读歌词。
播放《翠亨村出了个伟人》音乐,创设意境启发学生从音乐中,教师的范唱中感受歌颂孙中山的情感,并有表情的朗读歌词。
5、唱唱比比。
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一句一句地学唱此曲,比比谁模仿得最好。
6、结合表演。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可以女生问,男生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等。让学生创编简易律动,边表演边唱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唱《落水天》
教学过程:
看中听。播放《落水天》,引导学生从广东民间风土人情中感受广东民歌的风格,情调。
2听中读。
播放《落水天》旋律,教师先有节奏的带读,再让学生读,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读歌词,感受这首广东民歌风味的特色节奏型。
3听中画。
播放《落水天》旋律,请同学用老师发给的白纸临摹书中《落水天》的情景画。学生通过绘画,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4听中敲。
启发学生,让学生听听用什么乐器表现雨滴比较合适?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吗?用什么乐器表现比较合适?
5听中唱。
由学生跟随录音范唱进行学唱,并学习用广东客家方言演唱,让学生从客家方言语调中感受广东民歌风格。
6唱中动。
启发学生进行有创意地表演。如:让学生拿着芭蕉叶,分小组表演小短剧或舞蹈。表演时一部分同学唱,一部分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乐器制造刮风下雨时的声响场景。
7感受音高。
熟唱歌曲后。请同学看看歌曲《落水天》是由哪几个音编成的,并打出手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听赏《广东狮子锣鼓》
教学过程:
看看。
播放“锣鼓钹”打击乐器发出的节奏音响,引导学生看。熟读锣鼓经。
2想想。
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日子里能听到锣鼓声和看到舞狮子?请学生表演一下印象中的舞狮子动作。
3做做。
请全班同学进行现场布置,来做个迎国庆的舞狮子活动。
4玩玩。
播放《广东狮子锣鼓》,请学生轮流表演。
5敲敲。
同学们在读读想想玩玩中对音乐越加熟悉后,教师可请坐在台下的学生边听音乐,边敲锣鼓。并鼓励学生用手中的锣鼓即兴创造鼓点敲击。
课后反思:
第3课《神奇的Do
mi
Sol》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不同活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三个音的音高。
2、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湖”三个音的音高,并参与歌舞表演。
3、能用“大”三个音随意地组合成自己的歌。
二、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小铃铛》,《瑶家儿童爱唱歌》和《快乐的啰嗦》前半部分是由“打气”三个音组成。歌曲中节拍和音型组合的变化给三个音赋予了音乐风格和表现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和巩固三个音的音高概念,也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第一课时:学唱《瑶家儿童爱唱歌》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教师穿上瑶族服装边唱边跳,带领学生走进瑶寨。
2节奏语言引入。
教师请学生用这样的步伐跟教师去瑶寨。
XX
X
X
小朋友
喽族
XX
X
X
去瑶寨
喽
3看。
播放多媒体《瑶家儿童爱唱歌》,请学生观看瑶家儿童的歌舞。
4唱。
请学生一起来唱,教师可采用接龙游戏演唱。如:教师唱词,第一组唱do,第二组同学唱mi,第三组唱soi师生共同配合演唱《瑶族儿童爱唱歌》,比一比,看哪一组唱得既连贯有准确。评出红旗组。
5动。
熟唱后,播放多媒体请同学模仿瑶族舞步跳起来。脚步动作:左右左,跳;右左右,跳。
6忆。
启发学生思考这首歌由哪些音组成的。
7汇报表演。
请学生演唱自编歌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听赏《快乐的啰嗦》,唱《小铃铛》。
教学过程:
玩玩,动动。
教师反复播放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啰嗦》开头部分。请学生听到音乐分别向上向下挥手。
2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从游戏入手。游戏后,再请学生比较什么音高什么音低。
3学唱《小铃铛》。
播放《小铃铛》请同学跟老师一起唱《小铃铛》,并轻轻敲击自制的简易铃铛。原来三个音可以编出那么好听的歌。
4巩固知识。
请同学熟唱《小铃铛》后,教师可以像教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最后,教师可做如下活动:让一组同学边敲铃铛边表演;另一组同学唱唱名;还有一组同学打手号。
课后反思:
第4课《动物世界》
教学目标
一: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能模仿歌曲歌词创编歌词;边唱边表演,并请部分同学选择合适的敲击乐器尝试为演唱配伴奏。
二:能在音乐形象中听辨出双簧管的音色和圆号的音色。
三:感受音乐“快”与“慢”的对比,能用学过打击乐器为小歌舞剧创编声响。
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一开始就以唐老伯小农场的可爱的动物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带进管弦乐曲《小鸭与大灰狼》和小歌舞剧《龟兔赛跑》的情景中。在音乐故事中,不同动物用不同的乐器来描写其特征,可以通过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其音乐色的感受。同时,不同速度所表现的动物形象,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识别。另外,模拟故事内容,进行音乐表演活动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第一课时:唱唱玩玩《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教学过程:
.
看看。
播放《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带学生参观唐老伯的小农场,在农场里看到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2.听听
请学生听听教师在农场看到的。如,教师可模仿迪士尼乐园里的唐老鸭音色演唱《唐老伯有个农场》,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
3.模唱。
请同学们模仿教师的演唱音色进行学唱。当唱到“这儿吱吱吱,那儿吱吱吱,处处吱吱吱”时,用“p”的要求唱出各种动物的神态。
4.玩玩。
熟唱歌曲后,请学生设计最有特征的动物动作,模仿动物的叫声,边唱边跳尽情地玩。
5.敲敲。
请学生自选敲击乐器为《唐老伯有个小农场》伴奏。示意学生敲击的动作应有重有轻,要按书中提示的敲击,并要明确打击乐的伴奏地位,学会与歌唱的声音协调起来,不要喧宾夺主。
6.汇报演出。
全班召开农场联欢会,一部分同学拿敲击乐器伴奏,一部分同学扮演各种动物。在农场里,除了有小鸡,小羊,还有小牛,小鸭,小兔,小狗等很多小动物。鼓励学生即兴编词边唱边表演。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音乐表演中学会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听听,看看《小鸭与大灰狼》。
教学过程:
.
故事引入。
播放管弦乐曲《小鸭与大灰狼》,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一个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2.欣赏音乐中的动物型形象。
教师可启发学生听辨哪些音乐是小鸭子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音乐是大灰狼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可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3.表演音乐剧。
请出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和大灰狼,全班同学进行评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每组派出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
4.评价。
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面红旗,请他们把红旗放到自己认为表演最好的一组,评出最佳表演组。
第三课时:小歌舞剧《龟兔赛跑》
.
看看,讲讲。
播放《龟兔赛跑》,从音色上感受角色。请第一组同学读旁白,女同学唱小白兔音乐,男同学唱小乌龟音乐。
2.表演小歌舞剧。
其余同学吹奏运动会开幕式的礼号并扮演啦啦队的角色,教师旁白,进行小歌舞剧表演。
3.互评,他评。
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当听出小白兔的音乐速度时,应表演出较快的动作;当听出乌龟的音乐速度时,表演出稍慢的动作。请同学们听赏《乌龟》《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的音乐并做律动。
4.用敲击乐器伴奏。
教师请出啦啦队,用教材指示的小乐器即兴敲击。
5.汇报表演。
在前面修改的基础上,再请出另外的同学扮演剧中角色,其它同学做啦啦队。
课后反思:
第5课《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歌唱,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乐趣,体会友情的可爱。
二:让学生在歌唱中能用自己的声音唱出f.p不同力度并感知3/4拍。
三: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要求背唱其中一首,并用体态律动进行歌表演
四:通过音乐艺术的集体和表演和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集体中的协调能力。
分析教材内容
《玩皮球》《对不起没关系》《生日歌》《我们歌唱〈当我们在一起〉,这几首歌是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拍皮球》《对不起没关系》表现的是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合作的精神。《生日歌》表现的是小朋友间衷心祝福生日的愉快心情。《当我们同在一起》表现的是朋友们在一起悠闲游戏歌唱跳舞的快乐心情。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要团结友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拍皮球〉〈对不起没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老师准备一些花皮球,同学们五人一组进行皮球游戏,伴有背景音乐〈拍皮球〉。游戏中,同学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误会。如:不小心撞倒别人等,老师改换背景音乐〈对不起没关系。启发学生用礼貌用语处理发生的事情。
2听音乐读词。在前面五人游戏的基础上,请同学用拍接的方式传球并口念歌词
3有拍律的歌唱。在游戏中熟读〈拍皮球〉后,学生对歌曲很快掌握且朗朗上口。然后,老师启发学生做边歌唱边玩拍皮球的游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唱唱玩玩〈生日歌〉〈我们歌唱〉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老师播放《生日歌》问学生这是什么个,引出话题,通过表演歌舞来祝福。
2结合歌舞。先用听唱法熟唱《我们歌唱》,再鼓励学生听音乐自创舞蹈或做律动。
3巩固知识(f~p)
4选择小乐器伴奏《我们歌唱》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唱游《当我们同在一起》
教学过程:
看中感受,播放《当我们同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的感受
2听音乐读歌词
3用听唱法背唱歌曲
4在歌唱中律动
5在歌唱中做游戏
6创编游戏。老师指导学生创编解开“千千结”的游戏
课后反思:
第6课《神奇的do
mi
soi》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不同活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do
mi
soi”三个音的音高。
二: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do
mi
soi”三个音的音高,并参与歌舞表演
三:能用”do
mi
sol”三个音随意地组合成自己的歌
教材內容
本课的《小铃铛》《瑶家儿童爱唱歌》和《快乐的啰唆》前半部分是由do
mi
sol三个音组成。歌舞中节拍和音型组合的变化给do
mi
soi三个音赋予了音乐风格和表现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哈巩固三个音亽因故高观念,也为本课大教学提供了很大亽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教师穿上瑶族服装边唱边跳,带同学走进瑶寨。
2.节奏语言引入/。教师请学生用这样大步伐跟教师去瑶寨。
3.看。播放多谋体《瑶家儿童爱唱歌》,请学生观看瑶家儿童的歌舞。
4.唱。请学生一起来唱《瑶家儿童爱唱歌》。教师还可采用接龙游戏演唱。如:教师唱词,第一组同学长do,第二组同学唱mi,第三组同学唱sol,师生共同配合演唱《瑶家儿童爱唱歌》,比一比,看哪一组唱得既连贯有准确。评出红旗组。
5.动。熟唱后,播放多谋体请学生模仿瑶族舞步跳起来。脚步动作:左右左,跳;右左右,跳。
6.忆。启发学生思考这首歌由哪些音组成。
7.创。请同学用do、mi、sol创编歌曲。
8.汇报表演。请学生演唱自编歌曲。
课后反思:
(二)听赏《快乐的罗嗦》,唱《小铃铛》
教学过程:
.
玩玩、动动。教师反复播放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开头部分。
2.游戏。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从游戏感知“do、mi、sol”入手。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卡片上可能是do,可能是mi,可能是sol.教师弹奏do或mi或sol,听到弹奏的同学出示相应的卡片并打出手号唱出唱名。游戏后,再请学生比较什么音高什么音低。
3.学唱《小铃铛》。播放《小铃铛》,请同学跟教师一起唱《小铃铛》,并轻轻敲击自制的筒易铃铛。原来“do、mi、sol”三个音可以编出那么好听的歌曲。
4.巩固知识。请同学熟唱《小铃铛》后,教师可以像教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最后,教师可做如下活动:让一组同学边敲铃铛边演唱;另一组同学唱唱名;还有一组同学打手号。
课后反思:
第7课《动物世界》
了解编写意图
由于孩子们喜欢动物,教材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编写了动物世界,并将动物世界自第一册贯穿至第六册。此课通过带有情节性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利用听、唱、奏、视、动、写、忆、创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建立对动物的爱心,以及对人类、自然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教学中侧重爱心培养。
教学目标:
一、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能模拟歌曲、歌词创编动物新歌词;边唱边表演,并请部分同学选择合适的敲击乐器尝试为演唱配伴奏。
二:能在音乐形象中听辨出双簧管的音色和圆号的音色。
三:感受音乐“快”与“慢”的对比,能用学过的打击乐器为小歌舞剧即兴创编声响。
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一开始就以唐老伯小农场中各种可爱的动物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带进管炫乐曲《小鸭与大灰狼》,和小歌舞剧《龟兔赛跑》的情景中。同时,不同速度所表现的动物形象,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速度的感受与识别。
教学过程:
(一).
看看。播放《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带学生参观唐老伯的小农场,在农场里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2.听听。请学生听听教师在农场看到的。
3.模唱。请同学们模仿教师的演唱音色进行学唱。
4.玩玩。熟唱歌曲后,请学生设计最有特征的动物动作,模仿动物的叫声,边唱边跳尽情的嬉戏。
5.敲敲。请学生自选敲击乐器为《唐老伯有个小农场》伴奏。示意学生敲击的动作应有轻有重,要按书中提示的敲击,并要明确打击月的伴奏地位,学会与歌唱的声音协调起来,不要喧宾夺主。
6.汇报表演。全班召开农场联欢会,一部分同学那敲击乐器伴奏,一部分同学扮演各种动物。
(二).
故事引入。播放管铉乐曲《小鸭与大灰狼》,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一个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2.欣赏音乐中动物的形象。喜爱小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但要表现小动物需要一定的观察力、表现力。
3.表演音乐剧。请出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和大灰狼,全班同学进行评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协调合作进行表演。每组派出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
4.评价。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和红旗,请他们把红旗放到自己认为表演最好的一组,数一数哪组红旗最多,评出最佳表演组。
(三)小歌舞剧《龟兔赛跑》
.
看看、讲讲。播放《龟兔赛跑》。请同学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
2.创设情景。学唱《龟兔赛跑》,从音色上感受角色。请第一组同学读旁白,女同学唱小白兔音乐,男同学唱小乌龟音乐。
3.表演小歌舞剧。熟唱各自扮演的角色音乐后,请出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大象,裁判长—小猴子,还有小白兔、小乌龟。
4.互评、他评。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当听出小白兔的音乐速度时,应表演出较快的动作;当听出乌龟的音乐速度时,表演出稍慢的动作。
5.用敲击乐器伴奏。教师请出拉拉队,用教材指示的小乐器即兴敲击。
6.汇报表演。在前面修改的基础上,再请出另外的同学扮演剧中的情景中。最后评出优秀表演者并颁发小红花。
课后反思:
第8课《春游》
教学意图
本课以贴近孩子生活,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春游、划船等活动为主题大歌曲组成,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保的热情。
通过歌曲听辨、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提高感知音乐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春天大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注重环保大美好品德。
二:从听赏乐曲入手,感知音乐中快与慢、强与弱的对比作用。
三: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演唱伴奏,并能即兴创编歌舞、律动表演。
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学唱两首歌曲;听赏两首乐曲,并随之律动。教材抓住了一二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千方百计调动各种形式,促使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活动。如:运用问答式歌唱方法学习歌曲《春天来了》;学会歌曲《划船比赛》后,组织学生创编唱游活动,欣赏乐曲《野蜂飞舞》中大律动,感受音乐力度的强弱变化;欣赏钢琴曲《郊外去》时随音乐跑跳,感受音乐速度的快慢对比等。
教学过程:
(一).
听中比。模范两种不同乐器大演奏方法;听音乐进行律动:钢琴曲采用小朋友跑跳节奏型。弹奏时快时慢,表现了小朋友们愉快的情绪;乐曲却用快速拉弓的集型节奏,模仿野蜂快速摆翅的动作,时强时弱,充分表现春天的气息。
2.听中动。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感知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的情绪变化。自主探索音乐形象---野蜂振动上下飞舞,忽近忽远、时强时弱。以及到郊外去的高兴心情。
3.动中看。春天来了,你看到春天了吗?引入歌曲《春天来了》。
4.学唱歌曲。先听教师范唱,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作一问一答的对白朗读。说话时,语气可以有多种,音乐中的语气也有多种。教师指导学生将朗读歌词的情绪注入到歌唱中。
5.唱中舞。鼓励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来表达音乐中的问答。
6.唱中敲。请学生边唱歌曲边自由地拍击身体的个部位,或敲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歌曲《划船比赛》
.
听中感受。播放《划船比赛》,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感受海南民歌风格。
2.跟读歌词。学唱前,可提示学生跟着老师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3.学唱歌曲。教师可先范唱,然后学生再跟着录音唱,反复数遍。教师要关注有差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大胆的跟唱。
4.听中比。请同学听老师唱教材中第31页的歌曲,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3拍子与2拍子的特点。
5.动中创。“划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又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它既可以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又可以作为休闲娱乐。
6.汇报表演。让全班同学围成圈坐下,观看各组在“舵手”的指挥下,如何去拼搏、去争上游。各组推荐代表与教师组成评委会,选出冠、亚、季军并上台领奖。
课后反思:
第9课
《练身体》
教学意图
教学目标:
一:用愉快的心情歌唱和表现歌曲的意境,并参与律动。
二:通过学唱歌曲和律动,让学生感知音的长短。
三:通过即兴表演和自编歌词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做早操》
歌曲《做早操》和《向前走》可采用先学唱、感受音乐,然后通过综合比较,初步感知固定的节拍、多变的节奏(长、段音)。
.
由生活引入。教师可请全班同学按原节奏做一次少儿广播体操(节选一部分)。
2.想想。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学校每天要做少儿广播体操?(课间操)做操和运动时为什么要配上音乐呢?
3.学学。播放音乐《做早操》,老师再次范唱后请同学们小声跟唱。教师可以编排几个简单动作边唱边带学生唱和做,利于帮助学生尽快记忆歌词。
4.做做。鼓励学生随着音乐歌曲,自创自编操。
(二)学唱歌曲《向前走》。
.
听中动。听音乐,让学生在课室内原地踏步,然后一个一个地排队向前走,口念一二三四„„
2.画画、涂色。首先比较两支铅笔,把长的笔涂上颜色,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书中节奏色块,听音乐比较音的长短。
3.听中读。听音乐朗读《向前走》的歌词。
4.学唱歌曲。学生把歌词按节奏朗读顺畅后,也提醒学生整首曲子要以进行曲的速度来演唱。
5.自编动作。请学生随音乐自编律动。
6.游戏活动。请学生扮演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角色进行律动,在活动中体验走步时的节奏感,快步时的节奏感,跑步时的节奏感。
(三)歌曲《我的头和我的肩》
这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充满快乐情绪和幽默感。儿童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人体各大部分结构名称,通过自己的身体进行即兴动作表演,锻炼头、肩、胸、腰、膝盖、脚指头的位置,也是应变能力的反映,容纳感学生在快乐地玩和唱中感受生活乐趣,感受非洲南部歌曲的风格。
.
创设情景。播放非洲南部歌曲《我的头和我的肩》,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画面中感受歌曲风格。
2.朗读歌词。先把重点词板书,认识头、肩、胸、腰、膝盖、脚指头等身体的各部位,再按节奏朗读歌词。
3.背唱歌词。聆听全曲若干遍,随着录音范唱,请学生准确地指出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直到学生熟悉全歌词,再让他们在友好交往中边唱边玩。
4.创编歌词。鼓励学生自编新词演唱歌曲,并随歌词摸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创编新词的接龙游戏。
课后反思:
第10课《唱游》
教学目标
一:能根据音乐内容、节奏、速度、情绪,有感情地进行唱游活动。
二:学一个新的音“la”
三:通过唱游活动,融入人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教材内容
教材选用的三首歌曲《如果你高兴》、《十个小印第安人》、《牧童谣》都非常生动有趣、贴近学生性格特征也易于以唱游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律动教学。歌曲旋律欢快流畅,易于儿童自主参与。能将学生带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中,领略各地儿童质朴、热情、活泼的情趣与不同的音乐风格,开括视野,愉悦身心。
教学过程:
(一)《如果你高兴》
.
听中动。听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听音乐有节奏地拍腿;听音乐有节奏地跺脚;听音乐有节奏地弹舌。全班做声势游戏。
2.听中读。
3.背唱歌曲。在前面的活动与朗读歌词中,同学们对歌曲已很熟悉。此时,教师可请学生跟着钢琴伴奏背唱歌曲。歌唱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范唱、手势、表情的提示,随时纠正学生唱歌是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姿势,提醒学生不要大声喊叫。
4.自编歌词。启发学生用身体的其他部分的名称编成歌词填入乐曲中演唱,并伴以相应的律动。
(二)唱游《十个小印第安人》
.
游戏引入。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听音乐自报编号进课室。
2.讲故事。看讲故事,鼓励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十个印第安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3.听唱歌曲。请同学们哼唱旋律、默唱歌词,然后跟唱歌词、学会歌曲。
4.背唱歌曲。请同学们边做跑跳步,边背唱歌曲。
5.与人文知识结合。介绍印第安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等。
6.创设情景。同学们用老师准备好的色彩小纸条化装成印第安人。
7.即兴表演。戴头饰的十名学生,随着歌词里的数字一个个出场,跳印第安人风格的跑跳步,然后,再随音乐一个个退场,或者一个个躲藏起来。
8.接龙游戏。让十个扮演小印第安人的学生按顺序到同学中找其他人互换头饰和礼物,围着篝火多跳几遍,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扮演小印第安人参与跳舞和活动,达到全班体验音乐律动的效果。
(三)歌曲《牧童谣》
这是一首湖北民歌。民歌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来抒发儿童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
感受歌曲。先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述与音乐风格。
2.学唱歌曲。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准曲中衬词,感受la的音高。
3.学新手号。学习新手号,做教材第41页的活动“唱唱”。
4.师生互动。学生演唱歌曲,教师用牧童笛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自选感受由四个音构成的湖北民歌《牧童谣》的风格。
课后反思:
第11课《读读、唱唱》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感知三拍子;通过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的融合。
二:通过歌曲《咏鹅》的学唱,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感受音乐如何与诗歌相结合,体验音乐与古诗词融合后的魅力。
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古诗意境。
2.苏教版美术第二册教材分析及教案 篇二
苏教版美术第二册是一年级美术第二册的教材,和其它年级的美术教材一样,大概划分了四大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但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进学校不到一年的小孩子,所以对一年级的要求和知识面都会低一点,浅一点。具体来概括一下:
一、造型表现
一年级学生要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现造型活动的乐趣。如《雕泥板》、《纸线绳小浮雕》《神奇的瓦楞纸》《画味觉画嗅觉》等。
二、设计应用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如:《美丽的盘子 》《送你一个书签》等。
三、欣赏评述
学生得观察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中国民间玩具》《外国民间玩具》等。
四、综合探索
老师会要求学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出示饼图分析四大领域所占的比例)
除了教材上的内容,我还补充了一些,比如《闪烁的烟花》,在认识不同形状烟花的同时,学习烟花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淅沥的小雨》,表现下雨时大自然的情景和人物动态,培养学生观察表现能力。《奇异的梦》,可利用实物投影出示植物、蝴蝶、船、人物等单个造型,然后边口头叙述一个离奇故事开头,边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想象,把故事编完,最后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表现个单幅画作品,也可以表现出系列漫画作品。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我就以第二册第十二课的《画味觉画嗅觉》为例来讲一讲:
《画味觉、嗅觉》本课通过“尝一尝”、“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这四个环节,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充分感受食物的各种味道,并将味道与色彩、色块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用美术造型语言来表达各种味道。难点在于要大胆夸张,有独到之处。不要一味的模仿别人。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打破原始的以说为主的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味觉、嗅觉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激情。
一、谜语游戏导入
1.酸甜苦辣它能分,美味佳肴它先尝。说话唱歌它有用,小小一叶口中藏。2.尖尖一座山,两个防空洞,管呼吸,闻香臭,保证安全把气通。继而引出了舌头能够尝出:酸甜苦辣咸;
鼻子能闻出 :香臭酸甜。揭示课题:板书《画味觉画嗅觉》
二、体验游戏(1)闻一闻
1.甜味(闻苹果,甜味)课件展示甜味的颜色的图片 2.酸味
课件展示酸味的颜色的图片
那酸味给你带来的色彩感觉和甜味有什么不一样吗? 3.尝一尝
(分别是芥末水糖水黑咖啡加水的白酒盐水醋)原来食物当中还有这么多的颜色呢!而且不同的味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色彩感觉。(电脑演示体现其它味道的色彩)4.再闻其他味道
(大蒜、洋葱、生姜)
三、欣赏大师作品
四、师示范
师示范,边画边讲(吃了麻辣火锅后喝冰水,爽啊~!)课件出示作画步骤
五、学生作画
共同完成一本“百味书”
六、评画讲解
七、小结:
3.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 篇三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说课稿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孙浩娟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4.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 篇四
一. 诵读背会重点单词和短语读
比赛/小测验, 错误的/假的, 病毒, 血液/流血, 预防/阻止/妨碍, 说服/劝服, 无防备的, 病/疾病, 治疗/疗法/对待,无保护的/无掩护的, 性/性别, 合适/适当的, 可利用的/可达到的/有效的, 使泄气/使失去信心, 感到振奋(高兴), 网络/广播网, 专家/专科医生, 意味深长的/富有意义的, 激烈的/凶猛的/强烈的, 陌生人/陌生事物/新来者, 放射/发射/辐射, 力量/强度/实力, 恢复/弥补/重新找到, 战士/奋斗者/战斗机, 种类/类别/范畴, 工作狂; die of, cheer…up, on the contrary, free from, hold hands, be friends with(=make friends with), toilet seats, break down(=destroy), spread through, take care of, the total number of, because of, health care, as with…, suffer from, discourage sb. from doing, the doctor’s office, take samples of, be treated with, keep…from (= prevent/stop…from ), live with,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deal with, to date (= until today,Cf: up to date: modern), protect...against/from, access to, slow down
二. 读重点句子,翻译并仿照造句
1. To put it simply, he or she gets sick a lot. ( take from Listing )
2. I can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by swimming in a pool, holding hands or kissing someone with HIV. 3. It is safe to b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living with HIV / AIDS.
4. AIDS is a disease that breaks down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and leaves a person defenceless against infections and illness.
5. Most people who have AIDS manage to survive only a few years after they get the disease. 6. People transmit HIV by having unexpected sex, by receiving infected blood transfusions
or, as in Xiaohua’s care, through birth.
7.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more about my mum,” Xiaohua says, “I wish that she were here with me and that we weren’t sick.”
8. As with most diseases and disasters, the young suffer the most.
9. “If I wer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have a job, I would choose to be a doctor, helping these ADIS patients,” Xiaohua says. (对比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
10. The disease is not the only thing that AIDS patients suffer from. (请留意定从句中的that)
11. Xiaohua is trying to change this by creating a network of patients and doctors that can persuade hospitals and companies to spend more money on AID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12. It is no use trying to persuade him to have a holiday because he is a workaholic.
13. My father thinks the competition in computer companies is so fierce that he discourages me from entering the field.
14. I remember having an empty feeling in my stomach and thinking that my life was going to end. (参见P163 / 8) 15. On the contrary, I now feel as if that was when my life really began.
16. I have been living with cancer for two years and I plan to keep living with it for a long, long time. 17. Living with cancer has made me realize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how important lit is for us to take every chance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参照06全国高考55题)
三. 掌握P53“虚拟语气”(1),做P125Grammar,参照“精要”P141
5.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 篇五
生:不要告诉她什么?为什么不要告诉她?(师据生所问在黑板上板书大小不等的问号)
师:小朋友们真肯动脑筋!这些问题教师相信你们通过读书一定能够解快的!请小朋友拿出课文,仔细读,读准字音。(生读,师巡视)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先检查一下字音。
(出示生字投影片。)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朋友,这个诉字单独读时读第四声s,和告连在一起读轻声,小朋友跟着老师读两遍。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读得都不错!请你们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了。(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课文小朋友们读通顺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下?(指名读)他有读错的地方吗?
生:有!
师:你读给他听一下!(学生读)(指读错的学生)请你再读一遍。
师:小朋友这篇课文分两部分,1-5行为第1部分,6-10行为第2部分。我们先学习1-5行,请小朋友再读这几行,读的时候想象一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谁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田野。
生:我好像看到了小红花!
师:小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红花真红!
生:小红花上面还有好多露珠呢!
生:小红花上面那么多的露珠,太阳一照,小露珠闪闪发光呢!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把你们想象的画面画成了一幅画,(出示投影片)你们看美吗?那你们再读1-5行时,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试着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谁读给大家听一下?(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太好!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师:读得真好!我们听出来,小红花颜色那么红,那么有光泽,也感觉到小朋友想快点摘下小红花的心情。小朋友们一齐读一遍。
师:小朋友读得越来越好了,课文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小红花赞美了。这么美的句子我们不能忘了,快把它背下来。请小朋友们先看着图背一背。(生试背)哪位小朋友背一背?(指名背)
师:小朋友背得不但熟练还很有感情,真不简单!请你们接着读6-10行,读得时候在想象一下小朋友送花的动作,你们还可以把动作做出来。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小朋友读得多认真啊!小朋友送花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吗?教师这儿有束花,谁来表演送花?谁在他表演的时候读课文?
(一生表演,一生朗读)
师:他把悄悄地插花、轻轻地说话演出来了吗?谁再来表演?(一生表演)
师:刚才的小朋友演得真不错!能演好就一定能读好,这一次你们在读这几行一定会读得更好了!(学生自由读)
师:谁读给我们听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特别是悄悄地和轻轻地这两个词,读了以后,我们好象看到了小朋友悄悄插花和轻轻说话的情景。师: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们摘下这么漂亮的小红花送给他们的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这几行,体会一下小朋友对教师的这一份热爱之情。(生齐读)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小朋友们把1-10行连起来,同桌比赛,看谁读得好!
(生自由比赛)
师:谁认为自己读得好,就自己站上讲台读。
(全班学生上台)
师:大家都上了讲台,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我们就来一次男女同学比赛读,好吗?男同学先读。(男同学读)再请女同学读。
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一开始小朋友问了老师几个问题,学了课文你们懂了吗?你指的是谁?
生:你指的是小红花。
师:她指的是谁?
生:她指的是老师。
师:为什么不要告诉她?这个问题是谁提的?你现在搞明白了吗?
生:因为老师工作很辛苦,小朋友把花送给老师,还不想让老师知道是谁送的,小朋友很爱老师。
师:小朋友们不用老师教,自己学课文就弄懂了这几个问题,真不简单!今后我们学习时就要这样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学习3个生字。
师:谁先来把这几个生字读一读。这几个生字,小朋友打算怎么记住它们呢?(学生说记法,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师: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在田字格中描红,要注意写字姿势。(学生写字,教师巡回指导。)
(下课)
《请你不要告诉她》评议
施河中心小学徐洪志
新大纲与旧大纲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是一部全新的大纲。今郑小珍老师执教的《请你不要告诉她》这节课已充分地体现了新大纲的特点。总体上看,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教材处理巧妙得当
这是一首儿童诗,叙述了小朋友采摘田野里的小红花并把它插在老师花瓶里的事,表达了小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真挚情感。教者明确本课教学目的以及大纲对教材的要求,通过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背诵课文;既学会了11个生字,又体会了小学生对教师的一片真情。
二、教学方法新颖灵活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新大纲提出的会认和学会这两种不同的要求。要求会认的字,即绿色通道里的啦、露、珠、瓶这四个字,教者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要求学会的字,即田字格里的几个生字,教者要求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意思,而且能正确书写,规范书写。这个规范指的是合乎汉字楷书之规范。教者继承了传统的描红、仿影、临贴的练字方法进行写字训练,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
这篇课文文字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教者都没有提一个问题,都由学生通过读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反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教者能够通过指导、点拔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没作过多的、繁琐的讲解。新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在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初读课文时,教者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进一步读课文时,教者通过提出读的时候想象一下,你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等问题,读后展开讨论,让学生循文明像,引导学生充分读进课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时,教者又能抓住契机,让学生把课文背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在学习第二部分即后五行时,教者先让学生自由读,通过读,通过表演,再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进一步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可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体情悟道的生动例证。教者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坚守主导地位,许多地方的点拔都很到位、精当。当学生大声读后五行时,教者随即发问:你们这样读会被老师听到的?小学生听到老师这一点拔,立即明白该怎样读了,这就是悟。短短的一句话,竟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
三、课堂结构严密合理
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看似松散,实质上结构极其严密合理。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做到: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在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能引导、启发学生乐意读书,把书读好、读懂,读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教学艺术。教者又能运用欣赏田野上的小红花这幅美丽的图画等美学手段,整个课堂洋溢着美育的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这是难能可贵的一次尝试。
四、教学效果显著突出
6.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 篇六
2.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拟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大幅情境图;每个学习小组一幅情境图和词语卡片;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大幅情境图)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四组词语。(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刚才这些词语是语文书上《识字1》的内容。(板书:识字1)打开书,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小组中的同学帮帮忙。(学生自由读)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请小朋友开火车读,好吗?(小组内开火车读)
4.生生互动,游戏内化。
小朋友,刚才我们在柔柔的春风中,在柳树的绿叶中,在布谷鸟的叫声中,在花儿灿烂的笑脸上找到了美丽的春天,你能把这些词语贴到它的朋友身边去吗?请拿出词语卡片,同组的小朋友互相合作,来贴一贴,贴好后再一起读一读,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正确。(播放《春天在哪里》的磁带)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小朋友,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多美呀,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小朋友珍惜春天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2.课后,小朋友去找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成语,读一读。班队课上我们一起来交流,看哪组小朋友找的最多。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2.认识3个新偏旁。(日字底,木字旁,草字头)
3.学生看笔顺图自学生字,描红课本上的生字。
4.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5.说说书写注意点。
6.教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
7.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 篇七
教材第1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教学资料:
例题插图、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有哪些?(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互动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读题。指名回答: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口答算式:144×15或15×144(师板书)
2、“144×15”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3、“144×15”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你用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4、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5、全班交流。
师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本子上。集体订正。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黑板出示。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检验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表格。梨 苹果 橘子 橙子
106 243 204 24 42 17 35 售出数量(箱)单
价(元)总
价(元)
四、总结质疑。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张表格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口算,交流答案。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5“想想做做”第9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①5300-115×45=5300-5175=12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②5300÷45=117(个)„„3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教学反思:
(编制者:张玲玲)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进行准确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资源:
投影、计算器、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精确计算,你们能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吗?(生答)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估算)揭题: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小芳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出示挂图)。
2、提问:要求“这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列出算式:48×112=?)
3、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
4、小组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5、班内交流:怎样估算?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48×100=4800,费用要比4800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
6、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估算的是否接近这个结果。
7、比较:比较以上两个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必须先求出乘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一个是先求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另一个只需先求出一个乘数的近似数。
8、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算一算,然后比一比这三组题目,说说:发现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竖式算一算;
(2)提问: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估算结果和竖式计算结果接近吗?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线连一连;(2)集体核对。
四、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组织学生小结估算的作用: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6题和第7题。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每户一年的保洁费用是48元,这幢楼有112户,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
48×112=?(元)
方法一:48×100=4800,比4800元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是5500元左右。┅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
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200×70
13×300
60×900
100×50 40×200
40×800
10×460
3×120 32×30
210×4
25×100
20×500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3.引导学生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260×14
38×262
450×80 67×189
308×70
56×230 1.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让学生交流笔算方法,明确笔算的基本程序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乘数末尾有0和乘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特点。
三、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243×18
131×34
205×48 1.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计算。2.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做练习一的第4题。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做练习一的第5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六、做练习一的第6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总结反思。(略)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为学生自主优化算法提供有效的启发。
3.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4.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1.让学生先计算。
2.比较:同桌交流每组中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全班交流。
二、你都能算对吗?
36×250
125×64
199×50 97×21
400×79
70×604 1.让学生先独立计算。
2.交流算法:启发学生对有些题目会进行简便计算。
三、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一套单人课桌椅”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4.组织交流。
四、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
1.先指导学生看表,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交流算法: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联系这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五、完成思考题。
六、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七、全课总结。
1.谈谈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订正以上有错的题目。(编制者:杨新亚)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 容量和升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资源: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游戏:
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看谁喝可乐的速度最快,好吗?(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
二、师生探究
1、比赛结束后提问:你觉得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2、认识容量: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3、体会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
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5、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单位: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
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单位)
7、认识升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建立1升的概念。
提问:1升究竟有多少?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提问: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教学后记:
升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教学资源: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量杯做的最精确。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强调: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
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
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它们的容量。)
(2)集体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看谁估计的较准确。
2、想想做做2(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几种容器的容量。(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3、想想做做3(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中方法。(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
2、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教学后记: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教学资源: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
2、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编制者:邹襄君)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学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3、通过动手实验和找更多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
难点: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教学资源:
与内容有关的插图,钉字板,三角板,小棒,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房架等等。)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利用一些现成的工具,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3、画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学生结合图形回答。
4、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10cm、6cm、5cm、4cm的小棒,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先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讨论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发现:当其中两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可能围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组织学生测量例题中人字梁的高度。
应该测量哪条线段的长度呢?说明三角形的底和高。
6、“试一试” 学生独立测量。
交流:量的是每个三角形的哪两条边?结果分别是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来画三角形。并要求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每组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独立的思考。交流,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理由,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画高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三角形的底,过顶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高,在适当的位置标上直角符号。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剪法。
3cm、5cm、6cm
4cm、5cm、5cm
四、你知道吗?
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三角形。问:这些物体上为什么都有三角形的结构?阅读材料,找出原因。开展实验,明确认识。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学会按照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中发现有关规律,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资源: 各种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够说出三角形有那些基本的特征?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三角形?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出示各种三角形。
(1)(2)(3)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什么角?(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内角)并把它们记录在相想一想,如果让你自己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准备分成几类?你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应的表格里面。
(4)(5)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揭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试着在集合图里表示分类的结果。出示教材的集合图。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强调要学生“任意画”,再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
2、“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比,自己判断后再连一连。
四、尝试活动。
1、“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再钉子板上围出各种三角形,并结合说说各自的特征。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动手折一折,在交流自己的折法。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剪,在书上画一画,再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剪,验证自己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上的高。
5、“想想做做”第7题。
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发现: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而其他两个顶点只能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质疑。
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教学资源:
量角器、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各类三角形若干、计算器等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三角形)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请问它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活动尝试,师生探究。
1、我们曾经测量过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它们各是多少度,你还记得吗?指名学生指着三角尺的内角说一说。
2、我们算一算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分别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两块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其他任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都是180度呢?
4、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3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3个内角的和。(操作验证)
5、同桌交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6、在同学们测量内角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误差,这很正常!为此我们还有一种办法来验证我们先前的猜想。指导学生用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再做一次。
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刚好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三角性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
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已知其中的两个内角,要求算一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3的度数,与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2、“想想做做”第1题。
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第3个内角,再量一量。
3、“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指一指拼成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是哪3个角。(2)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3)师总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按照图示的顺序一边操作一边求出相应图形的内角和。
5、“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便。
6、“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反过来推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呢?
7、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计算填表,再根据结果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四、总结质疑。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通过撕和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角,这种转化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资源:
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若干;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来说说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吗?
对,我们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些都是研究的三角形“角”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
二、师生探究。
1、让学生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①、②、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指名交流。
揭示:像这样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简要板书)
3、按照书上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等腰三角形。
讨论:为什么按教材上的方法剪出来的是等腰三角形?(用轴对称的知识加以解释)
4、从折、剪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
5、量一量,④号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指导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把剪下来的等边三角形照P.36图折一折,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个角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2题。
都是让学生先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理由。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测量加以验证。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依次说说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都是等腰三角形,同时又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画图,交流自己的经验。
4、你知道吗?
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模仿着画一画。也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四、总结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6、7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稍作提示。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时的交流,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知识的应用。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资源:
投影片,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三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呢?今天,我们要就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
二、组织练习。
1、第1题。
先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相应底边上的高。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且能够说明理由。
指出: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只要看它的内角中有没有直角或钝角;而一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要看三个角是否都是锐角。
3、第3题。
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并且能够自己总结出:如果拼成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如果拼成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内角和就是360度。
4、第4题。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分别求出三角形玻璃的第三个内角。
再说说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其中第2块玻璃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边三角形。
5、第5题。
按照题目的要求,动手将这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注意:只能选用3厘米或者8厘米的小棒围成等边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6、第6题。
哪条路最近?说明理由。(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三角形的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可以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特征来算一算红色和兰色路线的长度。
7、第7题。
指导学生按角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些还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8、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6条线段,再指导学生有许地数出框内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并说说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9、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金字塔的资料,感受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与伟大智慧,了解数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三、总结收获。谈谈今天的收获。(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教学资源: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3)集体订正,指3题
(4)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原因是什么?(3)指名回答(4)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五、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120 + 25×4)=300-(120 + 100)=300-22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2、揭题:今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来探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师板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3)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边长4分米的方砖”:为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3)小组讨论:怎样求“需要多少块方砖”?
(4)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铺地的总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砖的面积。(5)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6)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理解该统计表,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明确题意。
(2)师解释一下“2月份共生产22天”的含义,使学生明白:2月份的生产天数与实际天数不是一回事。(3)分别计算前两个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交流这两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三、总结质疑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资源: 情境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你们知道有哪几个小组在活动吗?(生答:航模组、合唱组和美术组)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小组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同时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8 + 6)× 2
= 14 × 2
= 28(人)
÷ 28 =3 方法二:列成综合算式84 ÷(8 + 6)× 2 ┅┅
用方法二的学生,要让他们按运算顺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4、设疑:84 ÷(8 + 6)× 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矛盾吗?(学生自由发言)
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84 ÷[(8 + 6)× 2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6、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7、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8、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9、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84÷[(8 + 6)×2 ] = 84÷[14×2] = 84÷28
= 3
10、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拓展 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交流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发明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教学后记:
练
习
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些关于混合运算的练习。(板书:练习四)相信通过练习,同学们能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2)集体核对;
(3)提问:在三步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育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指导学生把接近整百的两个数分别看做整百数来估算;(3)再列出算式进行笔算,算出“李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4)说说笔算和估算的价值。
三、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
教学后记:
练
习
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心。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不断取得进步。(板书:练习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任选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2)比较一下每组各题的运算顺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提问: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在进行计算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独立完成,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3)比较不同的方法,沟通不同解法的内在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看图,理解题意,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应用拓展 思考题
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前两个小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再要求独立完成其余的题,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编制者:姚心玫)教学后记:
乘法分配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
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5.请你小声读读上面三个等式,有什么发现?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这里的三个等式得出了结论,你们所发现的这个结论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想不想自己出题来验证?
板:猜想
验证
7.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8.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9.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a+b)×c=a×c+b×c 10.师:用字母表示乘法中的这个规律,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11.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请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式子。
1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说),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电脑出示乘法分配律)
13.师: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运用广泛,甚至到了中学也要用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个规律完成一些练习。
板:应用
四、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空后结合等式两边算式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40+3)×25=40×25+3×25
()
15×9+45×9=(15+45)×9
()
25×21=25×20+25
()
40×50+50×90=40×(50+90)
()
5×(20+6)=5×20+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下面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五、总结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学习方法你们有没有学会了?课后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去研究一下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猜想---验证---归纳---应用(65+45)×5 = 65×5+45×5(32+45)×3 = 32×4+45×3(13+10)×2=13×2+10×2 „„
(a+b)×c = a×c+b×c
先和
先两个积
教学后记: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活动尝试 1.出示例题场景图。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3.列出算式:32×102 4.你会先估计,再算一算吗? 5.交流算法。(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师生探究
1.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1)自学课本第52页,完成书上例题的运算过程。
(2)同桌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3)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试一试: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46×12+54×12。(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略)。4.师生共同小结: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填空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特点,以及计算的过程和依据。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先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再说说口算这些题的共同思路。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让学生先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把第4题与第2题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5.思考题。
(1)先对前两行每组中两个算式分别计算,并在〇里填上合适的符号。(2)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这个规律在框里填上合适的相同数。
五、总结作业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的第4、第5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迁移转化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沟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1、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
(18+54)×5=
×5+
×5 27×(15+38)=27×
+27×
65×20+35×20=(+)×20
58×29+28×67+58×13=58×(+
+)
(a+b)×c=
×c +
×c
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并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第1题,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试着用两种方法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说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的算式用等式连接,并说说这里其实是体现了什么知识?(乘法分配律)
3、第2题的上面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知识简便。
4、判断对错。
(1)14×63+16×63=63×(14+16)
(2)12×47×38×47=47×(12+38)
(3)40×(125×25)=40×125+40×25
(4)101×45=100×45+45
二、对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
1.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特点,再猜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
除了计算你还有什么不同的验证方法?(可利用乘法运算的意义进行解释。如第一行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看作算28歌2是多少,所以结果相等。)
说明:乘法分配律对于减法也适用。
2.第4题: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出示:12×(40-5),问:怎样算才能简便?指名说出计算过程,为什么简便?
12×(40-5)
=12×40-12×5 =480-60 =420
(2)余下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计算。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3.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分析,列出相应的算式。
大致有两种方法,如第1个问题:3×12+3×8 或 3×(12+8),让学生观察比较两道算式:哪种算式计算时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解答。
三、总结作业。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与测试上的有关习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迁移转化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沟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忆运算律。
1.第6题,填一填,比一比。
学生先填写,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说说每一题体现了哪种运算律。
你能举例说说每种运算律吗?学生举例。
二、综合运用。
1.第7题,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分组计算,说说每组的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注意巡视检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给予指导。
第8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让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3.第9题。
学生读题并观察信息。
让学生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列出算式解答,鼓励学生用综合算式。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三、知识拓展。
1.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2.分析比较,让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释算法。
(编制者:杨新亚)
教学后记: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资源:
吸管、小棒、钉子板、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平行四边形)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特点
1.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根据你的成功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4.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做适当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等
三、认识高、底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如果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的距离,并量一量吗? 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
2.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
4.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
四、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3.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5.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作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教学后记:
认识梯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资源:
长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1)探究特点(2)认识高、底(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2.想想做做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想想做做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四、独立探究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探究思考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还想探索梯形的什么
特点?(如梯形是否也具有不稳定性)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认识对称轴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P.58~59“认识对称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和起来了,蝴蝶也飞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看!
这两只蝴蝶漂亮吗?它们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复习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对称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长方形的对称轴。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
(2)问: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3)交流对称轴的画法。并让学生把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都画出来。注意:对称轴一般要画成点划线。即—•—•—•—
(4)长方形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2、正方形的对称轴。
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折一折,再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样折的?能画出几条对称轴?确认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将课前剪下的教材115页的图形,先确定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所有的对称轴。如果你没办法确定,可以折一折再画。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放在桌子上,同桌相互检查。再按顺序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找了,那么图案中的对称轴找得出来吗?
3、出示一些常见的图案,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根据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我们只要确定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就能画出它的另一半。指名学生说说画法,指导学生先在对称轴的另一边确定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再将其连成图形。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鼓励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交流: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3)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一个图形的每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对称轴的条数与边的条数相等。
四、课外拓展。
过渡:生活中制造轴对称图形,一般是将一张纸对折了来剪的,剪好后展开,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1、图中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哪一个,用线连一连。
3、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古今中外,尤以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剪纸最有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电脑制作对称图形。
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也能制作出对称图形。
步骤:(1)先画出半棵小松树;(2)再复制;(3)把复制好的水平翻转;(4)组合。
五、动手操作。
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欣赏交流。谈谈收获体会。教学后记:
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了平移和旋转的有关内容。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你能举出一些这方面的生活实例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主题图。
2、问:这里的小亭子从左上方到又下方,是图形的平移还是旋转呢?(生答平移)平移了多少?(生答)那么,你能够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3、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平移,再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你是怎样平移的?
方法一:
方法二:
先向下平移4格,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6格。
再向下平移4格。
学生可能还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5、指导具体的画法:(1)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
(2)将这几个关键的点分别按要求平移到指定的位置,再连成图形。(3)注意:图形的位置平移后,各对应点的连线应该保持平行。
6、巩固平移的方法。揭示课题:图形的平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弄清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再描述每幅图平移的过程。还可以怎样平移?要进一步启发学生说出符合要求的不同的平移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与方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照样子自己画一画,再交流发现了什么?(2)试着画出距离不同的的另一组平行线。
(3)引导学生用这样平移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鼓励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质疑。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本节课的表现。
教学后记: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各有不同——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平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另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图形的旋转。(揭题,板题)
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学生举例。
二、探究互动。
1、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1)出示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闭合的情景图。
(2)学生可以自己用两支铅笔演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并回答: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3)转杆打开和关闭的方向相同吗?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4)指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5)同桌或小组同学一起体会顺时针和逆时针。
2、学习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明确两点:
①“饶A点旋转”是指将“A点”固定不动。
②把三角形“旋转90°”,既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指导画法:可以先分别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4)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5)交流,巩固画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观察、交流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要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进一步感知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掌握在方格纸上把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具体的画法。
要使学生明白:确定旋转后小旗位置,关键在确定旗杆的位置;确定旋转后的长方形位置,关键在于确定一组相邻的边的位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讨论每组图形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根据设想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也可以用纸剪一剪,摆成如图的位置后再进行旋转。
四、总结质疑。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你还想学习什么?
五、课外拓展。
教学后记: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使学生在观察美丽的图案中,感受图形中的对称美,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指导学生细心分析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主设计的欲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资源:
剪纸图案,彩色纸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剪纸的活动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剪纸图案,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二、组织活动。
1、欣赏美丽的剪纸图案。
2、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3、学生按要求平移做出美丽的图案。(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一次平移。
(2)学生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做出美丽的图案。
4、应用旋转的方法做出图案。
指导学生完成左边的图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右边的图案。
5、自由创作。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1)小组讨论:①打算选择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 ②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2)分工合作,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设计尽可能多加赞赏。
三、课后巩固。
(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认识倍数和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掌握三位数
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进一步增强估算癔 识,提高估算能力。
2、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情景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正方形)你能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2、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
3、交流:你是怎样摆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你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12
12×1=12
6×2=12
二、认识倍数、因数
1、教师指着4×3=12说:4是12的因数(板书: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板书: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2、反问:4是12 的什么数?3呢?12 是4的什么数?12还是谁的倍数?
3、提问: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哪一个数上哪一个数的倍数吗?根据12×1=12呢?
(分别指名说——互相说——集体说)
4、引申: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5、板书:32÷4=8从这个除法算式中你能看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指名说。
6、你能举个除法的例子来说一说吗?
7、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都是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8、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三、探索新知
1、学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1)找36的所有因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2、3、4、6、12这6个数都是12的因数,那么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明白既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出36的因数,也可以利用除法算式来找出36的因数。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和36的所有因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让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一定是1,最大的一定是它本身。)
讨论: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2、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1)找3的倍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2是3的倍数,那么3除了12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倍数?请你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个? 学生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时提问:你是怎样快速找到3的倍数的?
观察:请你仔细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一个数有无数个倍数。)(2)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五、总结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你找出48、56、72的所有因数。
教学后记:
2、5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乘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 熟练地进行口算。
2、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寻找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资源:小黑板、百数表。教学过程:
【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全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第二册美术教案11-14
冀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09-29
二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06-17
冀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07-20
湘教版美术小学教案07-19
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教案12-08
湘教版王垸小学三年级上美术教案10-01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蚂蚁搬家》11-15
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