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2024-06-09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精选15篇)

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一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2010年3月31日我很有幸作为A 级课评委来到震泽中学听了七节非常精彩的课,此次评课说心理话:有点班门弄斧。反正已经有点“门外汉”跟不上新形势了,再一次“打肿面孔”谈一点想法。

此次A级课七位教师都上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他们的共同之处:“三维目标”要求明确具体,思想观念新,教材把握正确,详略得当,有创新之处,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使用多媒体手段,采用的教法都为案例教学。但他们的不同之处:教学目标达成率不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不同,学生学习有兴趣培养效果不同,课堂气氛活跃情况不一样。之所以产生的效果不同,关健在于案例的选编、案例的运用和案例的剖析方式不同。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中采用的案例很多:《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杭州的明前龙井》、《广西的立体农业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等10多个。对于众多的案例运用不好或剖析不透,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增加学生乏味感觉,如果通过案例运用和剖析把所有知识点串成一条明朗的线索,一方面可以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理念。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选编地理案例、地理案例的类型、运用地理案例。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归纳、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的成效: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杭州的“明前龙井”茶只有在杭州能世界驰名》能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找出答案:土壤因素。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所以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二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通的规律性原理。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它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教学的封闭性,使地理教学愈趋开放,并很好地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地理课程标准》对案例特别重视,课标能力要求《必修》中用案例的占四分之一。“原理+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近年高考发展的趋势。地理新高考重视案例学习的思维与方法在试题上的落实,以某一专题为载体,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学科素养的养成情况。试题着重考查某地理专题的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要求学生透过对某地理专题的复杂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地理事象与本质规律的联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明确严谨的逻辑、正确和谐的观念来展示自己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在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能力,是提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学实例

(1) 内容标准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学习要求

①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②能够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3) 教学程序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学生的空间感要很强。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凭借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选择合适的球体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地球绕日公转,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②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公转中二至二分位置的判断?

③你能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吗?

在上课之前,我找到了一个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始,我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学生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地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地球公转这部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作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1) 通过地理案例分析,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案例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球的公转,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 转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 增强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案例分析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

教师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点拨与总结,考法的归纳与提炼,进行解题思路的整理,建构答题的模式和基本“公式”。强化案例教学,遵循学科的知识规律与学习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逻辑思维体系,学会知识迁移运用。通过这个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评价,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应使案例教学由“个”到“类”,进而形成知识结构和规律性认识的目标,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重复,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篇三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例:关于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如案例:隆昌县古宇湖有一大片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了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成大型休闲旅游度假村,消息传出,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希望将来可以到度假村工作。但也有人为该湿地的命运担忧,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吴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角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实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4.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四

必2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深圳市滨河中学

姜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差异如我国南、北方城市发展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返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科学人文素质。【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的核心应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的图片、地图等资料,要求:图片和地图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文字。方式: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2~3名中心发言人。

〖问题情境〗

[开场白]前面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也收集很多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资料,那么同学们发现每个城市具体的地域结构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还是各具特色呢?

(各具特色)

[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讨论城市的形成因素——自然环境、各种人文因素)

[转折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探究解决问题〗

1.布置学生阅读学习材料,谈谈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生分组研究本组收集的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资料,找出每个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2~3点,并分析得出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3.课后学生完成一片小论文(题目选其一):①谈谈如何根据本地的地域文化并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本城市未来的发展

②移民城市的发展之路——对深圳市未来的规划

〖讨论与交流〗

全班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组学生派2~3名学生就研究成果进行发言,并在黑板上标出本组认为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的地理事物名称,教师和其他两组学生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充当听众,并给各组评论打分。

【自我评价】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列举的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的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放手发动学生,采取自学与模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讨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城市中人地关系的互动,从中感受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素质,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不同地域文化之美,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①一定要让学生预先阅读学材;②布置给学生收集资料的任务要具体、责任到人,并且,资料最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③教师预先多准备一些备用资料,以防学生在举例说明时出现冷场的局面。

5.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五

在新疆,高中实施新课改教学已经有五年了。五年中,新课程教材先后两次更新教材内容,对比旧教材,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增加新的案例,接近生活的地理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案例”或将教材案例更换为学生身边的类似案例来进行教学;那么什么是案例探究教法呢?有何特点呢?案例探究教法,它是通过教师精心准备,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导入,设计探究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补充说明等环节,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踊跃回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了原有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案例探究教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首先对地理案例产生兴趣,然后,通过地理案例所讲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得出地理结论,并通过案例结论,联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地理问题,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危害及其解决措施。基于这样一种学习思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的同时,学会关注社会和生活,明察秋毫,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对《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学习时,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提前一周组建班级课题小组,并安排课题小组的学生负责查阅吐鲁番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及形成原因的资料,安排部分课题组成员对吐鲁番地区一些荒漠化加剧地区的调查和访问,带领全班学生到沙漠植物园(沙漠研究所),向科研人员了解我地区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的措施。然后安排学生预习教材《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后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讲课,而是各小组学生在探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有小组提出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中。所以对荒漠化的认识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理解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本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产生那些危害,如何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思考,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是案例探究教学的优势。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有何要求呢?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教,是为地理兴趣而教,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也是地理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组织并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当然,地理课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做,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这也是我们提倡采用“案例探究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丰富。教师应该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教材不等于课程,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增补”和“加工”,使之更适合案例探究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标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的设计上;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案例探究教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自主学习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兴趣地思考、争辩、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的混乱,更不能放任自流。

第三,地理教师要多研究案例探究教学的方法。“案例探究教法”有很多种,如:对比探究法,实际调研法,文献调查法,实验法,阅读资料探究法等等。不论你运用那一种方法,只要体现案例探究教学的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三维目标,那就是可行的。总之,教无定法,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获得了成功。案例探究教学法,要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可以让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去,也可借助研究型学习活动展开,还可以开展一些地理专题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允许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能够解答的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够解答的可以采取共同研讨或咨询专家解决。而对学生的答案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正确对待。

第四,地理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科普实践,学会调查研究方法,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领域的研究,同时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加野外考察活动,在学校教研室的组织下,编写本区域地理校本课程学案,在地理教学中,要让案例探究教学成为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改最终的目标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人不关注社会动态,不关注生活,不去探究身边地理案例,那么他(她)的地理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地理课堂就无法实现升华。

6.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六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许晓伟

摘要:到目前为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已经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选取一些暗含地理原理和概念的,并且是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在现实的高中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阻碍需要教师去解决,下面分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7.浅谈高中地理中的案例教学 篇七

一、案例教学观的变化

1. 教学观念的变化需要案例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有新的观念, 这就促使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因为以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尝试探究式教学, 地理学科应倡导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属于探究式教学。师生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得出结论,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达到教学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材的变化需要案例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也进行了重新编写,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增添了许多案例, 更加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1. 新课改后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层面较丰富, 实践层面较薄弱;文献型案例较多, 实践型案例少;教师提供的案例多, 学生提供的很少;地理案例资源的开发不足, 案例教学开展得不够普遍, 处于起步阶段。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高中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的机械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 从而为地理教学的发展积累一些素材, 并创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地理教学优化模式。

2. 教师应如何处理地理教学中的案例

目前常用的案例教学有例说型案例教学、例证型案例教学与复合型案例教学, 而不同模式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教学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导入, 例说型案例教学是非常好的课堂导入方法, 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此相反, 例证型案例教学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现, 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而复合型案例教学则是以上两种案例教学的结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三、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 案例教学要想起作用关键是要选择好案例。一般来说, 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 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因此, 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境之外, 地理教学案例应多来自真实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很好的感性认识。

二是典型性原则。案例需要具有鲜明的、典型的地理特征, 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 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不典型、难以代表同类的地理事物, 会误导学生以偏概全。

三是多样性原则。案例的多样性是揭示地理规律的需要。不同的教学需要不同内容的案例。案例的表现方式也需要多变, 不同类型的案例易于唤起探究的欲望, 开阔学生的眼界。因此, 案例的收集渠道要多要广。

四是可行性原则。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复杂性以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 决定了教学案例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符合教学的要求。因此, 在选择案例时, 既不能简单地拼凑, 也不能好高骛远, 不能采用超越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案例。

8.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分析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公民的基本地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文科综合中的重要课程,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分析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引导来完成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打破了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真正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运用相结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中,通过对切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

地理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从基本的案例教学程序进行延展,最终形成适合高中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基本的案例教学程序:

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反馈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程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检测评价—教师:指导迁移—学生:运用练习—学生:反馈—教师:反馈评价

这样一套案例教学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填充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堂课程,在教师提出案例时,要注意结合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提出典型有意义的案例,案例中可以结合图片、图表等综合性的元素,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概念、规律和成因等归结到一个案例中,通过这一个案例,学生就可以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时,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思考的内容和结果,加入到小组讨论中,一边讨论,一边分享,从而得出最佳的结论。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1.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这方面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的内容学习要求来进行的。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兼顾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比如,在学习“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可以选择“泛亚铁路的建设”作为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泛亚铁路建设方案的图表,

如下表。

泛亚铁路三个建设方案的比较

对于这三个方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到底选择哪个方案最好,并且给出自己的理由。在进行这一教学时,学生需要借助地图来完成思考,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地理情况以及经济问题,让学生从地形地貌、投资运营、里程长度、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最终结果是中线优先,其他两条铁路作为辅助。

通过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地理观,将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注重过程与分析方法的案例教学

像针对过程分析的教学内容,就需要结合相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这种案例强调学生体验和研究的过程,打造类似地理实验室的案例教学,将实验性的方法引入地理教学中。

比如,当前雾霾多发,这是地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测量几个不同地区的PM2.5值,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到城市中心广场、火车站、汽车站、热电站、化工厂、公园、植物园、郊区利用PM2.5测量仪器进行PM2.5值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综合成一个数据表格,通过实际情况分析城市不同地区PM2.5值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种方式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几乎是自己完成整个教学探究的过程。

3.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人文方面的知识,针对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上述PM2.5的例子为例,同样的案例,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应用,通过PM2.5探测的结论,学生再来讨论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这就属于更深一层的思考,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积极有效的提升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苏日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才智,2013(16).

9.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九

扶风法门高中

张伟刚722201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本文从案例教学对地理教学促进;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等几个方面做了探讨。关键词:

案例教学

案例

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发展、特点

1、案例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案例教学方法首先兴起于美国,后来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在普通教育学中运用。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方法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2、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注重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使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常重视得出这个答案的分析过程。因此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 案例选择的多样性与生成性

学习所选的案例要因时、因地制宜,即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也可以是地理图象案例;可以选取当代的,也可是历史时期的;只要符合地理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行。 思维训练的多维度

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不受某一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可以是聚合思维,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 评价更注重过程

学生利用典型案例的学习,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符合常理的,也可以是不符合常理的,只要对自己的答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就可以,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让学生获得体验,就是成功的。

二、案例教学对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1、案例教学符合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地理科学具有全球性,又具有区域性,同时,现代地理科学门类众多,分枝愈细;上至天文、宇宙,下至海洋、地壳;自然、人文、经济、政治、军事都在研究之列,综合性很强,知识庞杂,时空跨度很大,在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具体到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才能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

2、案例教学促进了地理新课程教学

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要求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改革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新课程中大量采用,必将极大的促进地理课教学。

同时,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应用案例教学更符合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结构,以案例为中心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引用案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新鲜、生动的案例提出问题,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海水的运动》这一节,学习洋流之前,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二战中,英军严密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连苍蝇飞过都要仔细分析,但德军的潜水艇却照样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出入地中海,德军是怎样做的呢?”——设疑:进而提示德军正是利用了“洋流”的特性助战的,导入“密度流”的学习——启思、激发兴趣。再如:学习“洋流的运动”时,可由“秘鲁漂流瓶”、“中国小鸭历险记”设疑,“漂流瓶”和“玩具鸭”怎样环球旅行的?导入——洋流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2、列举案例,辅助解释、验证地理原理、规律

地理课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原理,有些很复杂、抽象、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因地制宜选取典型案例加以解释、说明;有些为加深理解,还要对所学原理加以验证。如在“地质构造”学习中,可列举“华山、泰山、庐山、东非大裂谷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直接感知断层;在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对“垂直运动”缺乏认识,可以出示“那不勒斯海岸石柱位置变化图”,让学生观察、验证。另外,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难点的学习中,可通过“长江三角洲的发育”验证“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通过对“本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与纬度的测算”来掌握。

3、类比、分析、探究案例,归纳结论、原理、规律

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这是当代地理教学的主旨之一,在这一方面,案例教学优势明显。它以案例为中心,注重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运用对比、类比、归纳、抽象思维与综合,通过探讨、调查、和实际验证,使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传授“真理”,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与体验。

四、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1、案例的选择——实施的基础

地理案例是案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文的、有自然的,有中国的、世界的,也有政治、军事、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在寻找时要选择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必须防止随意性、盲目性;防止“为学习案例而学习”;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全面性,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时就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案例,供学生学习时使用;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时,可选择“中国的石油安全”进行探讨。总之,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案例,要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要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2、展示、呈现——实施的手段、途径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德国鲁尔区”这一案例时,利用教材上的“鲁尔煤田剖面示意”“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鲁尔区的交通网”等图形或地图,以及“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的数据统计图等呈现方式,再配以高中地理图册上“莱茵河上的铁矿运输”“鲁尔区综合整治前后的对比”等景观照片。除此之外,在学校网络上,还能找到关于鲁尔区的教学录像资料。以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提前做好准备,将编写好的案例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行阅读,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作好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案例,独立思考,进行分析。

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案例展示方式,如阅读教材,分发材料、口头描述、挂图展示、实景模拟、电脑多媒体展示。教师在呈现和展示案例时,要注意方式恰当、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教学内容复杂、层次多,例如,鲁尔区的教学,可先展示鲁尔区的基本情况,再分段、分层分析,必要时可重新展示案例的全部或部分。

3、案例的分析、探究——实施的核心 ①研讨案例,展开分析

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分组讨论或公开辨论。对于复杂的案例,鼓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探讨。分析案例、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教师多鼓励,积极的实施引导,对学生要适当评价,力求分析透彻,全面。

②类比、分析案例,总结、归纳规律,提炼理论。

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这对老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和案例的基础上,依据教材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所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结构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层层分析,总结出理论。分析要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切忌强拉硬扯,牵强附会。如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时,在学生对本节课案例反映的问题有了较透彻的认识;理解了“石油的耗竭”、“煤炭开采和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后,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体系、结构进行剖析,分析教材是从那几方面安排组织的?对其他的矿产资源是否存在该类问题?应对有何共性?继而归纳出所有非可再生资源利用及保护中的普遍问题、导致资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应对资源危机的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

4、案例的拓展、延伸——能力提高的关键

在实现对案例的分析和原理的归纳后,要真正实现能力的提高,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要使学生能应用所学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思维的方法。如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后,又选择了“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⑴中国的石油利用现状如何? ⑵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有哪些? ⑶如何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

又如在学习了《鲁尔区的工业》后,①进一步安排对俄罗斯与美国、中国的传统工业区对比,分析他们的异同?②分析鲁尔区改造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五、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 师生教学观念的更新

师生教学观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地理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高,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精选案例、精心设计,要对教材、学情、课标非常熟悉,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运用。另一方面,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收效不佳。 课程、课时设置的保障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要求课时要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而由于地理课的现状,课时比较紧,课堂上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效果及效率不太好。安排合理的课程和课时才能有效保证它的实施。

 探究、合作、主动学习环境的营造

因为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学生分组完成之后,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下才能开展案例学习,这需要一个合作的环境。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研论文

谈案例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0.地理教学案例 篇十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看到,如天气的阴晴、冷暖;春天潍坊风筝节时的大风;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寒潮等,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先后用到了如下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CCTV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比如,春天潍坊的风筝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潍坊会多大风天气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结合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的具体天气,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三,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1.谈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 篇十一

地理教学案例既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素材,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它包含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地理案例除了教材,还可从教参、书刊、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

一、为什么要选编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育属于基础地理教育向高等地理教育的过渡阶段。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必修地理课无论知识的难度还是结构的复杂性都比较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案例,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让某些抽象的地理内容具体化、避免结构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促进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内化、整合某些结构不良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选编地理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选编地理教学案例需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贯彻以下几点原则。

1. 适应性和服务性原则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理性认识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明显加强。为高中阶段学生选编地理案例要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案例涉及的知识背景不宜过深,也不宜易过浅。

教学案例的内容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在选编案例时,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很自然、明确地掌握本章或本节的教学内容。所选编的案例应有足够的信息让学生认识到案例中所涉及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2. 情境性和实践性原则

在选编案例时,必须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对情境做出细加工整理后获取地理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地理教学案例都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生态和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欢迎。通过分析学校周边具体的地理案例,以小见大,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环境的科学认识。另外,将不断更新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的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关的案例。

3. 典型性和启发性原则

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如澳门填海造陆,这类案例是澳门人对海洋空间利用的历史记录。

案例本身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是为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它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形成地理结论,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学生在思索中实现知识迁移、体会乐趣。

4. 时代性和实效性原则

强烈的时代感,赋予地理学科强大的生命力。能反映现实生活的素材,是选编地理案例的重要来源。地理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学科的前沿和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如讲地震时可以引用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2005年发生的巴基斯坦南亚地震、2007云南普洱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教学规律与原理基本上是稳定的,但展示的事实材料应与整个时代相适应,并注意及时更新。

三、地理教学案例的收集

教学中仅靠教材中的案例是不够的,而且时间一长会失去时效性,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案例的收集和整编。

1. 勤摘录笔记

在阅读报纸、教参、刊物,收看电视,上网浏览新闻时,教师应发挥高度的专业敏感,将一些有助地理教学的案例及时收集,做好笔记,并写出简要提纲。值得一提的是,做笔记时只要记下关键词就够了,其他信息材料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上网搜索。

2. 上网搜索

上网搜索是收集案例信息最便捷、全面、快速的方法。但网上资料信息量大,不易甄别,选择时要注意抓住以下原则:一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二信息内容最全面;三最近更新;四选自权威网站。

3. 发挥学生的作用。

教师可以布置主题问题,让学生收集,也可以配合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调查家乡所在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又使学生在收集和调查中,顺利完成教材内容学习的任务。当然,教师应对学生收集的案例进行整合、删剪、加工,而后保存备用。

4. 教师之间协作

利用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对整册教材作整体性认识。分析教材,对教材中的每节课可用什么案例进行确定,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分头负责某模块的案例收集整理工作。整理后的案例置入教学案例资料库,以备后用。

5. 要做好相关地图、图片、表格、视频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四、地理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个完整的案例,结构一般分成四个部分。

1. 背景材料

将收集好的材料大胆进行处理,使其反映的信息围绕主题,不必面面俱到。背景材料内容是为设计问题、创设新情景用的,只需简练叙述热点或现实问题,不作评论。

2. 相关地理知识链接

可以将知识点简单罗列,也可以将背景材料与知识点间的结合点用结构式表示,用框图揭示出两者的内部联系。写好这部分内容最重要是做到两点:一是先研究确定该案例可以分析说明哪些地理知识;要研究的案例主题是什么;要研究热点事件及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要研究案例涉及的地理知识及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是什么;要研究它们怎样链接。二是“链接”要做到和谐自然、科学准确。分析时要简要、有条理;深刻,有逻辑性。语言要简、准、深。

3. 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最好是自己独立创作,以题目新和能体现高考四项能力的要求为佳。每个案例的题数以3-6小题(即3-6个设问角度)为宜。编写问题特别要注意几点:(1)要编出高质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题,最重要是深刻认识热点问题的本质;(2)设问要有深度,要体现高考四项能力目标;(3)设问角度要尽量与高考命题接轨。这些是编写高质量问题的技术性和规范性的保证。

4. 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其实是一个优化过程。撰写时可先说明案例取材于哪里,接着阐明案例的编写意图,案例反映了哪些地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怎样调动和运用,怎样整合和迁移,对重要的知识内容,如相关热点问题分析、重要图像判读、知识纵横迁移和整合等可以作出简要的学法指导,最后说明案例运用的效果如何,运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1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 篇十二

一、对地理案例教学的认识

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定义可以阐述为: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加工,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设计和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揭示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解决地理问题,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原则

教学案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多年教学经验表明,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地理性原则

教学案例的地理性原则是指案例的选取要具备地理意义。地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因此地理教学要符合客观事实, 对案例的选择也要来自真实的世界, 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自然界地理资源丰富, 社会现实素材充足, 因此, 地理案例开发时要搜集具有地理意义的真实存在的素材。此外, 对案例素材的选择要具备代表性及典型性。这些案例不仅要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 更要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

(二) 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地理案例是针对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而开发的, 成功地理案例的开发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 并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如此开发出来的案例有助于获得学生的好感, 使学生乐于接受,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学生在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理文化、景观、环境等的深入了解, 得到切身的体验与感受, 同时还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 可行性原则

案例的开发要考虑时间上、空间上、学习上的可行性。时间上的可行性是指对地理案例的开发要把握好时间这个度, 教师不能因为案例的开发, 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 注重案例开发方式方法, 提高案例开发效率。空间上的可行性主要是指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 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周围的教学资源, 对地理案例的开发尽量进行就地取材, 增加案例开发的可操作性。学习上的可行性主要是指对地理案例复杂性、生动性、鲜活性的特征要求必须建立在满足地理教学实际需要的基础上, 不能好高骛远, 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一) 熟悉开发渠道

熟悉开发渠道是高中地理案例开发的必备条件, 且地理案例的开发渠道极其广泛。第一, 地理教材。随着新课改的到来, 各种版本的新教材不断涌现, 这些新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案例, 所以在对地理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地理教材。第二, 高中地理辅导教材。近年来为了迎合高考的需要, 高中地理辅导教材层出不穷, 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情景以及有价值的信息, 其中不乏优秀的案例, 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是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重要素材。第三, 网络资源。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 互联网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同样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一个免费的资源共享平台, 它的信息覆盖面广, 素材鲜活、内容新颖, 具有很高的时效性, 大量节省了案例开发成本, 同时提高了案例开发的效率。

(二) 掌握正确的开发方法

正确的开发方法是高中地理案例开发的可靠保障。第一, 社会调查法。此种方法是指高中思想地理教师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素材, 编写案例, 并通过案例分析阐释其所包含的地理规律。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对社会性及人文性地理案例的开发。第二, 地理实验观测或者野外考察法。地理的研究离不开科学的观测。而且, 高中地理教学中, 很多章节特别是自然地理模块对案例的设计都需要经过切实的地理实验及野外考察, 才能为案例的设计提供精确可信的数据等信息。

(三) 对开发的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

对原始案例素材进行加工是高中地理案例开发的重要环节。例如, 教材中可能会对部分案例描述得过于简单, 学生很难直接通过案例素材呈现出的知识表象领悟出其深层次的含义。地理教师在讲解这些案例时, 要适当加入相关的情景素材或者趣味性的内容, 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此外, 需要注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的开发中应该在保证案例完整的前提下, 注重案例的描述方式, 抛弃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精炼地组织语言, 达到启发学生效果的同时, 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 当案例素材正好是描述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理现象时,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淡化对案例的描述,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分析讨论案例的实质。

四、结语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并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鲜活性、生动性, 渗透了情景教学, 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 并增加了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非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 它注重对地理情景的开发, 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 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便于学生理解,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人文地理模块教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冯称.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开放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 2015 (20) .

13.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篇十三

类别:

中学地理

编号:

【内容提要】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乡土地理知识作为敲门砖,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农业谚语

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人也一直在不断摸索,结合我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提出的:“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要求,现以鲁教版必修二《 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关注生活的习惯。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文章随即给出了解释:“水土异也”。也正因如此,像人参,以吉林的品质最佳;三七,以云南的最好。

2、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则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据此,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所以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灌云地处温带地区,虽理论上属于北方地区,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介于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过渡地带。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比如“枣开花,种棉花”、“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三九四九,满河插柳”等谚语,指导人们适时安排农事。

另外,像“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高粱熟,收稻谷”、“麦扬花,排黄瓜”、“青蛙打鼓,豆子入土”等谚语,非常浅显易懂,指导人们不违农时,以适时地完成“春耕夏种秋收”等各类农事活动。

这样,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加上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再让学生尝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等。

1、在讲解气候(水源)因素时,可以引用谚语“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因为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因此在我们灌云,历来就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等的说法。

究其原因,春季紧随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土壤墒情本身就不好,较易形成冬春连旱。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有风日多,在阳光照射下,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强烈。同时春季我国夏季风势力还较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在华南、江南一带与冷空气交锋,在那里形成丰沛的降水。而西北、华北地区要形成雨季的话,往往要等到7月份,随着

夏季风的增强,大量暖湿气流到达这一带才可以。总之,华北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而导致了春旱。

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可以用来通俗地说明技术条件中的“化肥”这一因素;而像“种子不纯,坑死活人”、“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种子买得贱,空地一大片”等,则可以充分说明良种在保证农业丰收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工业地域有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形成两种类型。

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一般属于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本人便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为例。首先简介临港产业区的一些基本概况,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在临港产业区内,企业之间并无产品上的紧密联系。但它们为什么会集聚在一起呢?通过分析得知,其集聚的最大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协作和交流。如果时间、条件许可,再带领学生对临港产业区进行实地考察,在获得了基本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探究,将使课堂教学与活动探究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4.初中地理《西亚》教学案例 篇十四

李会敏

一、学习目标

知识: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方法: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

四、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思想:(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1、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西亚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

2.西亚的范围

3.“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西亚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西亚地区图及西亚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西亚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西亚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西亚石油的战略要地。

4、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西亚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

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西亚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西亚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

五、教学过程:

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2、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播放录像,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3、教师进行总结。

15.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十五

一、概述

所谓“ 案例教学法”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新兴起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教师精心挑选案例, 将教学主体与案例紧密结合, 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效引入案例情境当中, 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学习地理相关概念, 掌握学科知识内容, 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 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 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为引导, 以探究为基础, 通过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高中地理学科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案例教学法广泛地运用到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当中, 并与传统教学形式形成有效互补, 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大纲需求, 因此他们在进行实际教学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课堂安排满, 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这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的地理课堂不仅刻板、枯燥, 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 教学整体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正是由于传统教学弊端的影响, 倒逼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寻求更加创新、 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在此背景下, 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 且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众所周知,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其中涉及地质地形、气象气候以及水文植被等知识, 并且知识较为抽象、复杂。而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这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供了充分保证, 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会偏重选取与学生实际相关联的案例材料, 这有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 积极挖掘案例材料, 努力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材料的选择。 一个恰如其分的案例, 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引发学生讨论, 有效提升课堂整体氛围, 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因此, 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课堂时, 要重视地理案例的选择, 努力创设案例情境,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开展学习与探索。比如, 在人教版《 旅游地理》 一章中提到“ 钱塘江大潮”这个案例。作者在开始案例教学之前, 考虑到班级学生有一些未曾见识过“ 钱塘江大潮”, 于是在正式教学前为学生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将学生快速引入到钱塘江大潮的情境当中。观看完视频之后, 作者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开展案例讨论, 提出“ 钱塘江大潮为何如此壮观”“、 什么时候可以欣赏到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等问题。 通过案例结合的方式, 不断拓展问题深度和广度,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

( 二) 强化课堂教学指导, 及时评价学习成果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这并不代表在开展案例教学课堂时, 就可以不需要教学指导。 其实, 案例只是教师为深化教学所搭建的一个平台, 教师在此平台上的作用不可忽略。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展, 从实际教学过程和学生需求出发, 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个人性与小组性、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及时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 三) 充分结合案例内涵, 拓宽案例运用思路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结合地理案例内涵, 不断拓宽案例的实际运用思路,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 《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课所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因此, 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时, 作者所选取的案例主题是关于“ 地震后重建”。 作者以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经济建设为背景, 为学生先后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 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 就逐步深入, 引导学生探讨关于震后经济重建中的“ 工业区位选择”和“ 工业区位布局”等相关问题, 让学生亲身体验“ 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际的思维和能力。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中学地理学科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兴起的一种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教学知识,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本文正是以案例教学法作为分析对象, 结合多年从事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实际经验,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朱卫东.新课标下的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013年9月

上一篇:薪酬绩效专员述职报告下一篇:纪委书记在公司2009年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