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启示

2024-10-04

苏轼的人生启示(精选10篇)

1.苏轼的人生启示 篇一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庞丽

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

苏轼词风

超然态度

一、苏轼的魅力人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他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1)

二、苏轼的多样词风,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2)

1、苏轼词豪迈的风格。苏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掌权的“革新派”,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倍受排挤,处境颇为艰难。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放了个杭州通判,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苏辙(子由)在山东济南任职的消息后,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他向朝廷请求调任山东,与胞弟团聚。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他的请求得到恩准,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调任为山东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2、《定**》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3、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三、苏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苏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他一生磊落豪放,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

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于是,苏轼写了很多批评变法的文章。面对苏轼犀利的批评,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时,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苏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好,唯有相对大哭。苏轼很快就镇定下来,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妻子一听,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苏轼说的是一个典故。杨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但杨朴性格怪异,不愿为官。一次,宋真宗出宫祭祀,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杨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宋真宗问杨朴:“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杨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拙荆(妻子)写有一首。”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杨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不计较个人恩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苏轼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3)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苏东坡又作《次荆公韵四绝》,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安石所说的由衷之言。这次钟山相会,正值王安石大病方愈,所以,四十八岁的苏东坡,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苏轼的潇洒飘逸而不羁脱的风格更加真实与自然,和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一个好游之人,苏轼虽然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被降过职,也因为作诗诽谤朝廷被贬过官,但毕竟在死后被赐太师,谥文忠。也算是个政治家了。苏轼在诽谤朝廷之后就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兴,农历三月初七这天,他就去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这个地方游玩,结果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淋雨都能淋出这种境界,估计是职业玩家了,这种洒脱在理学兴盛的宋朝,估计也算前卫了。

熙宁九年的中秋,远离家乡的苏轼玩了个通宵,还喝的大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看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想自己的弟弟子由,朦胧的月色,醉意朦胧的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认为这句是苏轼洒脱到及至的表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淋漓尽致的洒脱,东坡之后无人再有。

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子.,这位玩家又开始出游,这次,在一个高墙大院的外面,听到了佳人荡秋千的笑声: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唯一一首被认为有红杏出墙之嫌的词作,不过才子佳人,自古就是绝配,此时的苏轼,应该说是老才子了,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近五旬,年过半百还有如此兴致,真是相当的厉害。

苏东坡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最后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为本文作结:“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品质,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为韩文公所作碑文何尝不也是为自己所作的碑文!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陈景云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N].安徽文学,2007,01.(3)《人品风流》 罗强烈 《 中国青年报 》(2015年01月30日

2.从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篇二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苏轼在面对逆境时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并从其作品中概括出处变不惊,执着追求,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热爱生活,善处人生等四点诠释为旷达胸怀,且浅谈了苏轼的旷达精神

关键词: 苏轼; 旷达;逆境

中图分类号: I056文献标识码: A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但他虽处逆境, 然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的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以莫须有的罪名卷进了文字狱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苏轼 历经磨难,终于在四个多月后被营救出狱,贬至黄州,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59时苏轼又受到了政治迫害,被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综观苏轼的一生,他自嘲之:“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他在黄州所写的《定**》中有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王国维曾评价“ 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二”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

1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

古人说: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不投机取巧。当风雨袭来的时候, 苏轼没有见风使舵, 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因此他履险如夷, 泰然自若。“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 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 来到黄州, 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 “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 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 “ 报道先生春睡足, 道人轻打五更钟”, 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尽管不幸接踵而来, 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 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九死不悔。对国家, 对社会, 对人民的责任感, 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在任何环境下, 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刚贬到黄州时, 在定惠院寓居, 他作了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这只“ 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 孤鸿” 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2..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 也有经世报国之才。他的诗词广为传诵, 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赏识他的才华, 就连神宗皇帝也喜读其文, 称他为“ 天下奇才”, 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 达到了“ 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 便自觉气索, 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 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 显赫风光。然而,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苏轼没有产生愤世嫉俗, 悲观厌世的念头,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人事的调动。我们来看他的“初到黄州” :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他嘲笑自己“ 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许是因为东坡这段山路就像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 “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 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

音。由于苏轼超然物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 无往而不

乐”, 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 自得其乐。苏轼晚年遭贬, 一次比一次远, 最后被流放到野蛮的天涯海角-海南, 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 然而65 岁的东坡老人

居然奇迹般的等到了遇赦北归的那一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3.寄情山水, 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 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常常登山临水, 怀古凭吊, 去感受

大自然的雄奇美丽, 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 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 坎坷的经历, 艰难的处境, 让他在无

所事事、被人监督的日子里, 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在这首《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身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 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 逃遁山林, 返归自然: “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 却化作了豪迈奋发, 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 写得雄浑豪放, 气势磅礴。面对奔腾

不息的长江水, 诗人心潮澎湃: 遥想当年, 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

大的敌军, 何等的风神潇洒, 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 想象他

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 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直落得“ 早生华发”, 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 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 超脱地看待这一切: 人生如梦, 世事无常, 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 是非成败呢?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 即使像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 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 何况是年岁渐老, 事业无成的自己呢? 身处逆境中, 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苏轼在问着自己。在《前赤壁赋》中, 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 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自变者观: 盈虚、消长、荣辱、得失, 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 水、月、人、我, 一切都无增减, 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 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但即使在逆境中, 有为的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况且, 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无穷无尽, 任你享用。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 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 顺应自然, 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贬居黄州, 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 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正

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所以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 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 登山览胜, 临渊赋诗, 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4.。热爱生活, 善处人生

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 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他热爱生活, 拥

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笑对人生。在“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 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 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 有“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 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 他仍乐观地吟出了“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 更不像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 对于生活的热爱, 对于人生的眷恋, 使他直面逆境, 善处人生。他也想乘风归去, 不问世事, 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 使他不能独善其身, 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 亦无须伤感, 因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 既然认识到“ 此事古难全”, 所以更“不应有恨”, 又何必对月伤怀呢? 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 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用旷达的态度转化了自己的苦闷。

三”浅谈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 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从政,以佛道两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

洒脱来养身,以致在平生遭受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的情况下对沉浮荣辱、对人生持有乐观、旷达的精神。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他在贬逐穷荒之地,亲友疏绝,生活艰窘的情况下,不但能以坦然的心态自救自立,顽强生存,自得其乐,而且信念不倒,“默默以待其变”,相信总有云散月明的一天。他直入本根,看透本质,拿得起,放得下,能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把自己当成土生土长的普通人,一切从头开始,知足常乐。苏轼的旷达精神,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的人生范式,这是后人于苏轼得到更多感动的地方。这份气度, 这份胸襟, 让苏轼在最危险, 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苏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遗留下来的像大海一样的文化世界,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3 卷[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 2] 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2 册[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5.[ 3] 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0.[ 4]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85.Title:Sushi seen from the broad-minded works of life

Author: Huang Cheng zhen B10010208Luoyang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ushi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shown by the broad-minded mind, and are summarized in a panic from their work, pursuit, revel adaptive, aloof, always

focussed on landscapes, and strive to go beyond, love life, good life at the four-point interpretation, etc.as broad-minded mind, and On the broad-minded spirit of Su Shi.Key words:SuShi;broad’minded;

致谢辞

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q老师的悉心指导。Q老师在写作过程中多次

3.苏轼前赤壁赋的人生观 篇三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文中写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作者借客之口说出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是短暂的、渺小的,这种有限性不禁使人引发悲伤之感,即“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生是短暂的,从人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一辩证思想显然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中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即从不变的角度看,“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是无穷尽的。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人生是有限的,不可逆的,短暂的,苏轼的`看法显然不能否定人生短暂这一事实,只能是自我慰藉的一种说辞罢了。那么既然人生是短暂的,是不是就应当悲伤绝望呢?其实,人生固然短暂,但就因为其短暂而宝贵,假使人能够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在,那么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人生变得了然无趣。相反,人生是短暂的,在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去追求和创造,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是短暂而宝贵的,因短暂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

文中借“客我”之口说到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安在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大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滔滔江水永远逝去,而自身也会成为花下之尘。这里提出了一个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胡山林在《文学与人生》一书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书中说:“从终极视角看,人生是无意义的;从社会视角看,人生是有意义的。把人放到宇宙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即终极视角),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无非一个生命而已,实在微不足道。况且,人总是要死的,人一死,生前的百般辉煌万般荣耀都化为虚无,还谈什么意义?!……社会视角是现实视角、世俗视角、日常视角,把眼光从遥远的宇宙、终极收回来投向现实的人的生存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心怀一个目标(或曰理想、梦想、希望、愿望……)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努力生存地更好些。‘目标’代表着人的欲望,是人活着的内在动力,实现目标,满足欲望,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

书中从终极视角和社会视角两个方面讨论了人生意义问题,应该说是深刻而睿智的,它明确解答了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即人生既无意义又有意义,关键是审视人生的角度和对待它的态度,态度对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三、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

文中“客”说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客”即“客我”,是作者矛盾思想中的一个方面。作者从客的角度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他也渴望像古代的英雄人物那样建立不朽功业,但是一想到自己被贬黄州的现实,不禁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那些所谓的丰功伟绩对作者来说似乎遥不可及。追求功名的梦想无法实现,何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之情呢?文中苏子这样回答:“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露出淡泊名利的思想。这里提出了一个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的问题,追求功利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想;淡泊名利是道家所倡导的出世思想,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如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神人是无意于功绩的,圣人是不要名位的。看来追求功利与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对矛盾,到底该如何取舍呢?苏轼的回答是以主抑客,赞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但是结合作者被贬黄州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内心也是矛盾的,他既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又有在贬谪之余看破世事、淡泊名利的归隐情怀。这一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在这个问题上,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它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这个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觉,包括这个人的情感、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2]冯友兰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成四个品味,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3]同时人生有三个层面:日常生活的层面、工作事业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其中前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非功利的层面。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每个人的人生都包含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既有生活、事业的功利的层面,又有审美、诗意的非功利的层面,关键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人生在功利与非功利两在层面上应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不能单方面走极端,只追求功利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生活会变得毫无诗意,了然无趣;只求淡泊名利的人没有目标,只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与自由,难免陷入消沉,两者之间应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安排,两者兼顾而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由此,冯友兰的学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其实结合文章可以发现,苏轼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是矛盾的,但是他既没有丢弃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没有一味淡泊名利,而是在自己人生处于低谷时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以求精神解脱,这与冯友兰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似乎是相通的。

四、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

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入狱,在狱中,苏轼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受到严重的摧残,自度将死,后来经多方营救,终于保住了性命,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到黄州后因生活窘迫,需亲自垦荒种地养活自己。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和苦难,他来到这座荒凉的小镇上,沉思自己遭受的苦难,在无尽的痛苦中舔舐自己心灵的伤口,正是在这种心境中,作者夜游赤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作者面对苦难遭遇的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在这种表露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思考。文中的“客我”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慨叹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贬谪中的苦闷心情;文中“主我”的回答则以眼前流水与明月作对比,阐明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道理,指出应享受眼前的美景,显示出旷达的情怀,悲哀的感情得以解脱。由此可见,在矛盾与痛苦中,苏轼最终想通了,从苦难中解脱了出来,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胡山林在《文学与人生》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层面,佛道两家帮了苏轼的忙;二是儒家以道自任思想是苏轼坚强的精神支柱;三是高人雅士的人格风范,让苏轼找到了榜样和同道;四是善处忧患的人生智慧。[4]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概括得相当全面,可以采信。就《赤壁赋》这篇文章而言,苏轼对苦难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道、佛思想的兼容互补,二是善处忧患的人生智慧。

首先,儒家思想是苏轼的主要思想,同时他还深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前文所述的人生追求功利与淡泊名利问题、人生有无意义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人生问题上儒家和道家的不同主张。文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露的是佛教无欲无求的思想,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人有欲望,克制并消除欲望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说在作者身上同时存在儒、道、佛三种思想,这三种思想相互作用,排斥掉了各自消极的成分,留下各自的积极成分进行兼容互补,共同作用,在这种作用下,作者既坚守儒家以道自任的精神节操,又追求道家的精神自由与佛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超脱境界,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在这种心理平衡中,个人荣辱得失变远了,变淡了,这样,苦难也就被化解和超越了。

其次,善处忧患的人生智慧在文中表现为苏轼看待事物的辩证方法。作者以流水和明月作比,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说明看待事物不应偏执一面,而应当换个角度,从正反两方面去把握,才能得到更为合理的结论。既然月亮有圆有缺,是自然之理,那么对于人生中的苦难来说,从一个角度看固然不幸,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人生中的真实存在,有幸福就会有苦难,没有苦难也就没有幸福,这样一想,作者对自己的苦难遭遇也就想通了,坦然接受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用儒、道、佛三种思想互补作为思想武器,加上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勇敢面对苦难,最终化解并超越了苦难,不失为人生苦难问题的好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赤壁赋》中蕴含的这四个人生问题都由作者被贬黄州的遭遇所引发,由作者的悲伤苦闷心情所统领,通过对这些人生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苏轼在逆境中苦闷、彷徨寻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对每个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苏轼 前赤壁赋译文

2.《前赤壁赋》文章简介

3.《前赤壁赋》鉴赏

4.《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5.高二《前赤壁赋》阅读理解教案

6.苏轼《前赤壁赋》名句归纳

7.前赤壁赋原文 苏轼

8.苏轼《前赤壁赋》的五个“密码”

9.《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

4.苏轼的人生启示 篇四

摘要:北宋文人对白居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十分欣赏。白居易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北宋中后期的文人都能从白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灵的归依。苏轼接受了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探寻内心的自适平和,并将这种思考融人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在闲境中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从而以达观超越的人生态度笑看人生。

关键词:白居易;苏轼;闲适;创作

一、白居易对北宋文人的影响

白居易其人其诗,对宋人影响颇大。两宋文学大厦的奠基仪式是在五代战乱后的废墟上进行的,而深埋在大厦底层的第一本文学经典,无疑是与“白体”诗创作直接有关的《白居易集》。在当时,手不释卷的情形或许并不多见,但《白居易集》在当日的广泛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苏轼即多次自称“颇似乐天”。

由于在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遭际大都同白居易的命运相似,总是“得意”时少,而失意时多。所以表现其“独善之义”的闲适诗特别容易被理解,被仿效。尤其是北宋文人.受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更是巨大。

作为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时期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时代的享乐之风提供了前提条件。真宗朝开始明确提倡享乐豪奢的社会风气,享乐之风弥漫朝野。自居易闲适诗中流露出的恬淡安乐旨趣适得其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北宋文人。虽然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杜诗成为文人的新选择。但是白诗并没有被淡忘。

北宋文人对白居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十分欣赏。白居易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北宋中后期的文人都能从白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灵的归依。生活悠闲、俸禄丰厚的文人过着闲适享乐的生活,与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闲适人生颇有相似之处,故而心有戚戚焉。当他们仕途受挫时,又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白居易,效法白居易闲适的人生态度。对白居易的倾慕是宋代士大夫的普遍风尚,其中受白居易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诗人就是苏轼,如南宋罗大经所言:“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1]

二、白居易疏离仕宦对苏轼的影响

白居易安闲、从容的闲适思想对北宋文人影响很大,而苏轼尤甚。苏轼一生中曾多次表达对白居易的仰慕之情,不仅如此,苏轼还曾拿自己与白居易相比,称自己“微生偶脱**地,晚岁犹存铁石心。定是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赠善相程杰》),[2]“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李道士》)。[3]而也正因如此,从宋代起,就不断有人论及苏轼对白居易的这种不同寻常的敬慕之情。如宋人周必大言:“本朝苏文忠公(轼)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4]罗大经言:“本(宋)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明人田汝成言:“盖子瞻景慕,惟在乐天,故摹儇之词,比比歌咏。”清人赵翼言苏轼“景仰香山者,不止一再言之”。[5]苏轼认为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白居易有许多相似之处,而白居易历尽**后依然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又给了苏轼许多人生的启迪和感悟,所以苏轼从自居易的闲适诗中学习并领悟到了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并体现在自己的诗文中,从而使他的诗文亦呈现出别样的闲适意趣。

白居易在谪居或外任岁月中,纵情于山水、诗酒、声色以自愉,他将这种心态和行为称为“狂”。这与孔子所说的“狂者进取”不同,这是疏离仕宦之后的自由放纵。苏轼在谪居或外任时期也像白居易那样自称“狂”,不过他往往多了个“疏”字。疏是一种远离的状态和心态。疏远什么呢?自然是君王、朝野、功名富贵、勾心斗角等仕宦之事。狂就是放纵性情。在疏远了上述一切的前提下,人就有了自由放纵的时空和兴致,就可以比较随心惬意地享受自由。

因此,和白居易晚年因物质生活充裕而更加追逐甚至标榜闲适意趣不同的是,苏轼的闲适一直是在苦难及坎坷基础上的闲适,所以,他诗文中的闲适意趣应该超越了白居易,是他智慧的心灵经过痛苦的省悟,他那宽广的胸怀包容了世间万物而超越诸多烦恼和痛苦后形成的。

三、白居易的生活哲学对苏轼的影响

关于生活哲学,白居易在信奉“知足不辱”的同时,屡屡强调“心安”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吾土》);[6]“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7]当然,他的“心安”,是有前提的,这就是“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筋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序洛诗》)[8]苏轼无疑地接受了这“心安”的理念,所以也常常提及:“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9]不过,苏轼的“心安”的前提却不是一样的。

与东坡同时的黄庭坚便说:“乐天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子瞻去岁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四首》之四)[10]后人分判更为清晰:“乐天怀知足之情,子瞻多干世之意。”(袁中道《白苏斋记》)[11]正因为如此,所以当苏轼来到杭州这个“山水窟”中后,一边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似乎要玩儿个够,显示出与朝政党争的疏离,一边却又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写了一系列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其次,东坡对“知足”的解释也与乐天相出入。所谓“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醉白堂记》),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与乐天的物质享受意识,实则大异其趣。尤其是东坡在远窜南荒、飘泊于蜑坞獠洞的困窘日子里,仍然能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并醉心其间,高吟“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作此诗示之》)这恐怕是乐天所不能实现并称其为“闲适”的。换言之,真正能作到“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白居易《种桃杏》)的,还是苏轼。

四、苏轼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及改造

自仁宗朝“西昆体”盛行以后,诗坛崇尚渊博典雅,而鄙薄“白体”之浅易平俗已成风气,苏轼的“白俗”之论当与这种风气有关。苏轼虽批评“白俗”,但对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及其诗的赞赏和偏爱远多于批评。

苏轼既对白居易深怀敬慕之情,他思想上的很多特点也承白居易而来,但在后人的眼中,苏轼却又显得比白居易要“清高”、“洒脱”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苏轼改变了白诗浅俗直白、琐碎繁弱的作风,涤滤了白诗中的一些世俗甚至庸俗的习气。这在二人那些抒写闲适意趣和迁谪情怀的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白、苏都有很多抒写闲适意趣的诗作,不过,虽同是抒写闲适意趣,苏轼却改变了白居易喜欢反复叙写物质上的满足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舒适、平衡,显得浅俗直白、琐碎繁弱的面貌。白诗中诸如“幸有禄俸在,而无职役羁。清旦盥漱毕,开轩卷帘帏。家人及鸡犬,随我亦熙熙”(《移家人新宅》)之类的诗句俯拾皆是,难免招致“词沓意尽,调俗气靡”、“词气烦絮”之类的讥评。而苏轼虽也曾希望自己能像自居易那样“享晚节闲适之乐州”,但他不像白居易那样不厌其烦地反复絮叨于此,他的《徐大正闲轩》诗即表现出对“闲轩”主人徐人正自我标榜和刻意追求“闲适”的不满。苏轼诗中的闲适意趣主要是通过对身边事物的静默观察和客观感受自然流露出来的。

苏轼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消除了宋初诗人的偏弊,顺应并推动了宋诗的发展趋势。他既常在诗中表现出对白居易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的深切认同,而又改变了白诗津津乐道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浅俗直白、琐碎繁弱的作风,从而使得他的诗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高旷绝俗、清新雅健的面貌。

苏轼对白居易诗的学习和改造对宋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苏轼之后,宋代很多描写“闲官闲趣”的诗也基本上褪除了白诗浅俗率易、烦絮直白的作风,转而着重通过对身边景物的细致观察显示创作主体心灵的宁静和恬淡。

参考文献:

[1]: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编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本文所引苏诗皆出自该书,以下仅在文中以(册/页)形式标出,不再一一出示。

[3]:周必大.二老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4]: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 顾学颉.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本文所引白诗皆出自该书,以下仅在文中以(册/页)形式标出,不再一一出示。

5.人生的启示作文 篇五

每当你走过时,首先会注意到山坡上的那一片片艳丽的花朵。它们白的似雪,红的似火,紫的如霞,正式由于有了他们,美丽的春景图上又增添了绚丽的一抹。

转眼间夏天到了。夏日的午后,炙热的阳光烧烤着大地,一股热气从地下升起。这时柔嫩的花儿经不住太阳的烧烤,不禁叫出了声:“哎哟……这鬼天气,让人怎么活呀!”“太阳怎么一点也不怜香惜玉呀!”就是,晒坏了我们可怎么办啊!“这时有几朵花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注意到了旁边的大树上。

“咦,树哥哥,你怎么一点也不觉得热呢?难道你有什么诀窍吗?”

大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因为我把根扎的很深,能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生长的更坚固,还不会感到炙热,这不是很好吗?”

花儿听完它的话,互相注视了一下,玫瑰花突然说到“树哥哥,你们大树应该把根扎深,但我们花儿和你们不一样,我们不需要深深扎根于泥土中,而且那样会很消耗养料的。这样好吗?我们躲在树荫下,你替我们挡住阳光好不好?”花儿一见树有些难为情,便一块儿嚷嚷道:“求求你了,求求你了!”大树禁不住劝,便努力用枝叶保护柔弱的花朵。

就这样,花儿在树荫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轻松的夏日。

转眼间夏天快过去了,忽然一天傍晚乌云密布,原本晴朗的天空顷刻间象被泼上了墨一般。俄而,豆粒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无情的砸到柔弱的花丛上,又一阵劲风吹过,可怜的花儿被吹弯了腰,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

暴风雨过后,大片的花儿全部被暴风雨所侵蚀,昔日热闹的场面消失了,那绚烂的花朵再也没有出现了。大树无奈的摇摇头。

6.人生启示的诗歌 篇六

动物明白自己的特性:

熊不会试着飞翔,

驽马在跳过高高的栅栏时会犹豫,

狗看到又深又宽的`沟渠会转身离去。

但是人是唯一一种不知趣的动物,

受到愚蠢与自负天性左右,

对着力不能及的事情大声地嘶吼——坚持下去!

出于盲目和顽固,

他荒唐地执迷于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

使自己历尽艰辛,然而收获甚微。

——斯威夫特

不管你天性擅长什么,都要顺其自然;

永远不要丢开自己天赋的优势和才能。

顺其自然就会成功,

否则,无异于南辕北辙,

结果一事无成。

——西德尼·史密斯

一位优秀的鞋匠为自己所在的社区的报纸写了几行诗歌,朋友们就把他称为诗人,于是他竟然放弃了自己熟悉的职业,操起了使用起来并不娴熟的钢笔,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诗人没做成,原有的谋生技能也荒废了,一生只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7.人生启示的名言警句 篇七

2、志同道合是成功的基础,保持团结才能不断发展,共同努力就会走向成功。――亨利・福特

3、要单纯,要是人记忆深刻,要让人乐于注意、看得有趣。――里奥・贝纳

4、质量第一。――亨利・福特

5、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是创新。――史蒂夫・乔布斯

6、把你该做的做好,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再来看它,并且带上他的朋友们。――华特・迪士尼

7、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本杰明・富兰克林

8、真正决定消费者买或者不买的是你广告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大卫・奥格威

9、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做到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0、设计并不仅仅是它看起来怎么样或者感觉怎么样,设计是如何让它运作。――史蒂夫・乔布斯

11、一个市场从来不会因为好的产品而会因为烂的产品而饱和。――亨利・福特

12、有时当你创新时或许会犯错,但这是最快的检验他们的方法,并且利用它可以改进你其他的创新。――史蒂夫・乔布斯

13、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14、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15、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16、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7、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18、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19、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20、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1、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22、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23、就算全世界都说我漂亮,但你却说我不漂亮,那么我就是不漂亮。

24、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25、好的习惯愈多,则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也愈强。

26、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27、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需要中得出来的。

28、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9、这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有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罢了。

30、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1、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32、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33、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34、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35、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36、顽强的毅力改变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37、闲时多读书,博览聚才气;众前慎言行,低调养清气。

38、生活中遇到大忧大患,友谊应该是有效的安慰。

39、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8.分宝的启示人生哲理 篇八

在很久以前,有三个探险家寻得19件宝物,他们商量着如何分宝物。最后决定按照贡献的大小,按总件数的1/2、1/4、1/5的`比例来分配。但他们无论怎么分也分不好。

三个探险家正在愁眉不展之际,正巧有一位长者路经此地,了解到他们的苦恼后说道:“这有何难?我借一件宝物给你们,待你们分好宝物后,再把我借给你们的宝物还我就是了。”

于是,以二十件宝物作总数,按约定的比例来分配就变得很容易了。

不一会儿,便按10件、5件、4件的份额分配完毕,还剩1件交还长者。

这虽只是一个分配问题,却隐藏着人生的奥妙。

人生中的很多难题,只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这时,若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借助一个外来的东西,很可能会使问题的机理变得清晰起来,难解的问题也许会变得出奇地简单。

9.地下兰的启示人生哲理 篇九

那么,这些终日不见天日的花朵究竟是靠什么才活下来的呢?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兰花总是出现在一种当地叫金雀花的桃金娘科植物周围,依靠金雀花的根系来生活,它们不需要光合作用,而是同一些真菌“搭帮结伙”,一起通过吸收金雀花的营养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最终开花结果。

同其他兰花一样,地下兰也有美丽的花朵。为了繁衍后代,它们依靠白蚁来传播花粉,经过六七个月的发育成长,地下兰的种子就成熟了,每个果实中会孕育出50颗-100颗种子,每粒种子的重量可以“高达”75毫克,相对于其他兰科植物的种子只有几克的重量而言,地下兰的种子可算得上是兰科植物种子中的“巨无霸”了。

在地下,既没有风,也没有水,地下兰无法像正常的兰花那样传播种子,它们得依靠澳洲特有的地下有袋类动物来传播种子。它们就借助真菌的力量,从土壤中获取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尽快建立起与金雀花的联系,维持生命的延续。

地下兰真可谓是一个“生存斗争中的智者”,它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地下兰借力生存的智慧,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个人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甚至微不足道的。

10.人生的启示作文 篇十

然而突然来了一阵大风,卷起天空中的风筝,颤抖,我们惊慌,我们彷徨,我们同样颤抖的双手紧握那段线。啊,差一点,差一点,它就挣脱了!从此,我们不敢把线放得太长,怕大风,把那仅有的一支风筝,吹走。

所以我们不停地收线,收线,总在心中默念,保险。可你收得越紧,它越挣扎。要不,放了吧?我们也在挣扎。于是,我们与它争执着,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去,争得两败俱伤。而正当这时,大风又向我们卷来,许多天空中的风筝都相继地,永远地坠落在地,永远也飞不起来了...而我们还在与它争,我们争,风筝向往那蓝天,风也在卷。只听见那声...惨叫。

上一篇:学术英语翻译下一篇:备课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