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2024-10-1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精选5篇)

1.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一

关于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评价

近两年来,市人民政府及其卫生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主要表现为,一是卫生部门依法履职能力不断加强;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四是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领导对公共卫生低成本、高收益的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的作用认识不够,“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比较突出,习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上,没有将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摆上应有的位置。尤其在未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或闲置;新闻媒体在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才密集报道和宣传,平时宣传报道不多;部分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健康保健知识,疫情发生前的主动预防意识不强,甚至将上门进行健康建档的医卫人员拒之门外。

(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提供全额保障,近几年,市财政逐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从2007年至2009年市财政对全市公共卫生经费支出分别达21078万元、27155万元、45574万元。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目前我市财政预算经费还不能满足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如市卫生监督所是事业单位,但承担的却是行政执法单位的工作,2010年市财政预算经费是160.42万元,连保人员工资、地区性津补贴、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基本开支都不够,经费缺口达90万元,一直靠“罚款”来弥补。市疾控中心2009年预算差额拨款694.07万元,而实际支出达1354.64万元,国家规定的疾控人员津补贴和传染病特殊津贴约445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市妇幼保健院每年支出工作经费约812.7万元,2007年至2009年财政只预算了502万元(每年约167万元),只能靠业务收入来弥补妇幼保健经费的不足。我市公立精神卫生和传染病医疗机构均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额度为25%左右,不够职工发三个月工资。市中心血站每年用于无偿献血宣传经费300余万元,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经费。

(三)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缺乏。一是专业人才不足。目前我市城区公共卫生专业医护人员只1500人,一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年未招录大学毕业生,个别科室甚至没有相关专业

人员,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二是高学历职称人员不多。各县市区大学、专科、中专学历医护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低于国家要求的10%、30%、60%以上的标准。特别是高、尖、专的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才不多,全市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仅占3.7%。三是年龄结构不优。我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平均年龄是46岁,尤其是偏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年龄老化,出现人才断层,后继乏人。

(四)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是市级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市第三人民医院现有业务用房陈旧、建筑规模较小,且周边环境脏、乱、差。市第一精神病院24年未新建病房,现有的门诊大楼为临时建筑,住院楼严重破烂,其中2栋病房是1973年建成的盖瓦平房,现部分墙体开裂,基石下沉,墙壁剥落,门窗腐烂,收治病人缺乏安全保障。二是乡镇卫生院设备设施陈旧。许多乡镇卫生院抢救、外科、接生、化验等设备均不足,有的卫生院甚至连最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一些常规检查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很难对病人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三是村卫生室网底较薄。我市4177个村卫生室,大部分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部分村医务人员是原来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业务不精。

(五)公共卫生服务体制不顺。一是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根据国家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餐饮消费环节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工作移交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但受人员、设备、技术所限,药监部门仍靠卫生监督部门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由于主体执法资格的缺失,卫监部门执法不顺、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大。二是职业病防治体制不顺。从2004年开始,国务院将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和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及有关违法行为的职能划归安监部门,卫生部门在开展职业病卫生防治工作时有心无力。此外,个别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人为设置门槛,阻碍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造成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我市不能全面、顺利开展。三是妇幼保健工作配合不顺。妇幼机构在收治孕产妇分娩上、妇女病普查普治等方面经常与计生部门产生矛盾;在婚检工作上,妇幼机构与民政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我市2009年的婚检率只有0.9%。四是市和城区管理体制不顺。在利益驱动下,市和城区卫生监督所时常发生“有利的事抢着做,无利的事往外推”。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三)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

(四)完善和理顺公共卫生服务体制。

2.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二

1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

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纵向整合实践刚刚兴起,还尚未形成的共识理论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演化出区域医疗联合体、城乡卫生一体化[3]、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4]、卫生资源整合[5]、整合医疗[6]和健康整合[7]等相关概念和界定。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纵向整合是整合医疗、城乡卫生一体化、卫生资源整合和健康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关注城乡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间各要素和机制的纵向整合,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可以提供可及、连续、上下联动、协调有序、符合成本效益、有效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纵向整合侧重强调服务整合,但也包括机构整合、人力、信息系统整合等举措。

2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是卫生政策常用的有效分析工具,它能为卫生事业提供有效的系统分析思路[8],如下图所示。我国著名的卫生政策学者郝模所带领的团队经常采用该模型进行卫生领域相关问题研究,并将该模型有效地应用在农村卫生问题[9]、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10]、社区卫生 管理研究[11]、医院补偿 机制研究[12]、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评价研究[13]等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在研究我国卫生政策问题方面的优势。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是系统学在医疗卫生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按照该模型的理论,虽然卫生系统错综复杂,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该模型将卫生系统内的规律表达归纳成一系列的子模[8]。每一个子模都包含内外两部分,并且每一部分都有其固定的概念、内涵、解释和边界。所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就变成了操作性极强、解释力极广的理论框架,我们将所有要分析的问题纳入模型之中,将各个问题的性质和内涵依次分配到不同的子模之中,就可以借助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子模结构、逻辑关系和解释力将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从而澄清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8],逐渐接近于问题的真实根源,进而达到肢解和分析问题的目的。

3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阻碍因素的指标体系概念框架

依据测评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数据易得性、简洁性、重要性等原则。可操作性:是指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在管理实践中较易转化成定量数据进行测量的指标;数据易得性:所选择的指标一定要在管理实践中容易获得;简洁性:应选择较简单直接的指标不要太繁冗复杂;重要性:应选择的重要的、关键性指标,即相对于其他指标更能反映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阻碍和影响的指标。最终,我们选择部分指标构建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阻碍因素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如图2所示。

4基于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下阻碍因素识别及指标收集

根据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阻碍因素划分为两大类别:内部阻碍因素和外部阻碍因素。内部阻碍因素又划分成:资源配置因素、服务能力因素和系统结果因素。外部组织因素又包括: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

4.1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内部阻碍因素

4.1.1资源配置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阻碍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资源配置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内城乡医疗技术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医疗服务机构的设备配备数量与满足程度及先进程度;医疗服务机构层次结构、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密度和服务半径、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管理质量、医疗服务机构可动用的资源、医疗服务机构财务补偿情况、医疗服务机构间的协调能力、医疗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完善和利益程度、医疗服务机构功能间的均衡性、医疗服务机构稳定的服务人数、医疗服务机构自主权、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隶属行政管理的层次及政策分析能力。

4.1.2服务能力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阻碍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服务能力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内城乡医疗服务机构的门诊情况、住院情况、卫生资源配置的满足程度、医疗服务可负担性、医疗服务能力的可及性、服务数量的可及性、服务资源利用障碍、服务机制、服务质量问题、服务输出的冲突问题。

4.1.3系统结果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阻碍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系统结果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内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服务类型、服务程度、服务与目标间的差距、服务成本效果、服务效率、分配效率、布局效率、管理效率、动态效率、城乡居民质量调整期望寿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城乡居民经济可及性、不同城乡居民社会可及性、医疗服务覆盖程度、服务可接受性。

4.2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外部阻碍因素

4.2.1人口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人口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内城乡居民人口数量、居民城乡分布、居民建康状况、居民疾病谱分布、居民人类发展指标、居民社会经济状况。

4.2.2社会经济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社会经济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内城乡卫生总费用、居民人均卫生费用、医疗技术人员收入、城乡居民人均GDP、居民职业分布、城乡公共支出的卫生比例、城乡经济政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内城乡体制变化和结果。

4.2.3政治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政治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属行政管辖的卫生事业地位、性质、所属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权限、所属行政管理机构的指导思想;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处的医疗保险政策、医保政策的灵活性、医保的支付方式、医保政策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和认可度。

4.2.4社会文化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阻碍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社会文化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属地区的技术进步程度、所属地区的知识传播情况、社会共同价值观念、地区居民的传统观念、地区居民的就医习惯。

4.2.5环境因素参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内的维度和常用指标,我们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环境因素归纳包括: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属地区的地理环境、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属地区的交通情况、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属地区的生活环境、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所属地区的生物环境。

5小结

本研究采用卫生政策学领域成熟的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框架和思想,借鉴该模型的维度和指标以及模型的解释力,归纳与识别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阻碍因素及指标,进而构建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阻碍因素的指标体系概念框架。本研究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阻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也为城乡整合医疗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摘要:纵向整合已成为弥合断裂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必要选择。然而,诸多因素阻碍着纵向整合实践,系统地梳理和归纳阻碍因素将有利于纵向整合实践。文章通过借助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采用演绎列举方式收集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阻碍因素指标及其框架构建,旨在为我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提供一些参考。

3.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三

一、国家发改委给乡

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万元,建设阳峪、峰阳、注泔三所中心卫生院,建成已投入使用。

二、国家发改委给我县25个乡镇卫生院配发医疗设备25个品种,价值300余万元。

三、,国家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0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九所(阳洪、灵源、杨汉、漠西、周城、临平、石牛、关头、梁山),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省卫生厅给我县县医院配发设备5个品种,(多参数监护仪、口导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除颤监护仪),价值万余元。

五、省卫生厅给我县乾陵卫生院配发救护车1辆,临平中心卫生院配发胃镜1台。

六、省厅为我县415个村级卫生室,每室配发3000元设备,现已逐步配发到位。

七、国债投资270万元,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大杨、大墙、薛录、马连、姜村、王村、长留、梁村)国债资金与灾建资金捆绑使用。

八、灾后重建项目为我县投资7112万元,建设25所乡镇卫生院及县中医院、县妇幼院。项目正在设计及招投标阶段。

九、省厅给我县卫生院救护车四辆,胃镜3台,价值50余万元。

十、省上为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室配套资金1万元,我县正在规范建设之中。

卫生单位的设备投入是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使县级医疗单位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改变了就医环境,提高了救治水平,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关爱,是重视民生、惠民的又一举措。

存在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按照每千人拥有3名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来源:好范文 http:///)求,乾县有人口约60万人,应配卫技人员1800余人,现有卫技人员1240人,尚差600余人。

2、由于卫技人员缺乏,配套的一些设备闲置,不能投入使用。

3、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比较严重。

建议: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出台,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如下:

1、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及大学生到县乡级医疗单位,使县乡两级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2、科技三下乡及对口支援落到实处。

3、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长期培养规划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4、硬件设备的配套要切合实际,并与专业人才结构相结合。

4.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四

(2012年8月14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XXX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镇、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X地处XXXX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处龙高半岛的西南末端,距XX城区40公里,距平潭综合实验区35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80公里,北与高山镇接壤,东、西、南三面临海。全镇面积共40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8.1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万人。投资180万元新建的XX卫生院于2011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 7.8亩,有病床30张,编制37人,正式职工16人,临聘人员14人;村卫生所22个,乡村医生44人,房屋总面积

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0张,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100%;全乡2个个体诊所余家,从业人员

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2012年,我镇在XX市卫生局、农工党XX市委会、XX市政协医卫组、XX市玉融经济发展促进会XX联谊会、XX市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部门的支持下,共为800余人次的群众提供义诊和医疗咨询服务,并发放免费药品和健康宣传手册共1000余件。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所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250万元,新建村卫生所4个,即牛峰、西叶、和岐、官厅。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由镇文卫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所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所有所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对全镇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经营户。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1年卫生院门诊诊疗

2350人次,住院人数734人,病床使用率30%以上,医疗收入达55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1年全镇参合人,收取参合金万元,参合率达96%,共发生医疗费用

万元,减免费用

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1年,医疗救助

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

万元,人均救助

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乙类传染病3例,发病率

3/5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

%、保健覆盖率

%,住院分娩率0%,新法接生率0%,儿童系统管理率

%,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XXX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镇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镇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

5.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五

城区现在农贸市场6个,其中零售5个,批发1个。占地面积约16000m2;超市附带经营蔬菜2个,农村集贸市场20个。城区未经审批自然形成比较固定的“马路市场”有2个,还有些小规模的临时性“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严重。

二、蔬菜产供销状况

XX年我区蔬菜供应总量约为88000吨,属本地自产的约有10000吨,从外地运入约78000吨,居民消费总量约为80000吨。本地蔬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80%以上主要蔬菜要到外地运入。

三、蔬菜流通渠道建设情况

我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占地面积约9000m2,零售市场5个,占地面积约7000m2。属棚架和露天经营,设施简陋,超市附带经营蔬菜2个,室内市场少,棚顶和露天经营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规划滞后,总体布局不合理。自产自销经营户流动经营多,“马路市场”泛滥,屡治无效,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和街道畅通。对我区市场建设和管理、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冲击。

四、建设“放心菜”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

加快我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市场档次,是我区“放心菜”工程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民心工程”。我们总体思路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我区城市发展进程,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我区农贸市场总体规划。加快和改造进程,争取在城区内逐步形成以大型市场为依托,中型市场为骨干,小型市场为补充,高中档相结合,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菜市场体系。一要根据城区人口总量,人口分布状况,居民消费水平,以及交通、环境等情况合理规划菜市场。菜市场建设原则上以新建居民住区为基本单位,按有关建设标准配置菜市场,使城区菜市场布局合理,配置先进,方便购买。二要抓好农贸批发市场建设问题,我区仅有东店子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属村办,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差,管理混乱,市场脏、乱、差,完全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三要抓居民小区菜市场规划和建设,发展社区小菜场。按照商务部“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发展要求,在新建的大型居住区落实好配菜点建设,就近解决居民买菜难问题。

2、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菜市场建设。菜市场的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必须要落实好、解决好。一要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菜市场方面的规定,规范菜市场行为,加快“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全面提升市场建设水平。二要对城区各类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生活需要。三是鼓励大型超市设立生鲜农副产品专区,方便群众买菜。

上一篇:策划部汇报第一组工作进展下一篇:教师依法治校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