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精选12篇)
1.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摘要: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归纳出其消费特征和产生原因,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观 理财 特殊消费群体
国家未来发展
正文:
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毫无疑问,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而目前,大学生消费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领域与生活领域进行沟通交换的桥梁,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消费群体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我们
有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特点,分析其消费心理,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促进大学生消费观的健康、持续发展,塑造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合理的,但因自身心理消费观念及理财能力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健康的现象。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与分析:
(1)面对消费,大学生理性不足。
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依赖性强,几乎所有学生的消费都是依赖于家庭的供给。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自主消费经验相对较少,加上没有理财的经验积累,不能充分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他们往往会产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缺乏足够的理性,主要有以下表现:(2)当今消费的多元化。
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其消费构成中饮食及穿戴等必要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趋势,如手机及通讯消费、电脑及各种数码电子产品消费、旅游消费、运动用品消费、课外学习、培训消费、人际人情消费等等。(3)时尚的消费方式和支付方式,吸引大学生消费。
如今,生于个性飞扬时代的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发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信息膨胀的网络经济时代,很多大学生认为网上购物不仅方便而且便宜,经常网上购物。追求便利快捷的网上购物方式成为大学生消费方式新趋势。此外,针对大学生熟悉网络、注重科技化的消费趋势,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学生信用卡,这使得他们的支付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4)消费从众攀比心理与崇尚个性心理的并存
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一方面,大学生同其他群体的消费一样,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和足够的归属感,他们往往跟从或模仿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与方式,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避免“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增加,为了突出自我,其消费行为也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这些都是促使大学生产生消费购买欲望的动机。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1)家庭消费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个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2)社会经济消费环境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大学生高消费的心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消费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厂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为各种消费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熏染。在当前社会当中,许多媒体都在宣传引导社会扩大消费,用以激活市场和经济,但是他们忽视了如何科学全面地引导消费者消费,只是片面地单纯地鼓吹消费的重要性,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即将走向社会,并奢望走向社会前列的大学生是一种误导。(3)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中学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每当钱花完了,就利用种种理由向家里“诉苦”,钱就邮来了。此外还有虚荣心理在作怪,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4)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把消费看作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态,对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缺乏应有的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应对措施。尤其是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年年增加,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却又跟不上,这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产生的温床。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原因分析:
第一、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其特殊的消费心理过程。
第二、大学生存在的消费心理误区及原因:
受社会不良消费观念及消费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存在消费误区。消费误区是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的,对环境对社会存在潜在危害的甚至于违法的消费行为。
①炫耀心理:即对自尊的需要,过分地注重自身的形象,过度地表现自己,其实质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对自身形象的关注无可厚非。但过度则是不可取的。主要表现为通过购买名牌,贵重商品来达到宣传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逐流行。如部分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名牌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据调查统计,大学生手机费用绝大部分由家庭供给,只有少部分节约日常生活费和依靠勤工俭学支付。许多大学生用手机聊天,每月话费要花百余元,更有甚者不顾及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随潮流,为用手机勒紧裤腰,“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②从众心理:个体受群体其他多数人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行为等多方面服从大多数人的标准的心理状态。处于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消费心理受到参考消费群体的影响,而与群体的消费习惯一致。如男生为装出男子气质,随波逐流抽烟喝酒,女生则表现为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消费。大学校园中形成的“生日热”“旅游热”“追星热”“老乡会”等与从众心理有密切关系。
③攀比心理:在群体活动中,总是想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受社会物质消费的不良影响。在群体模仿消费中出现的压倒对方以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是大学生强烈好胜心的副产品。反映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力争主宰校园消费文化。名牌在校园中盛行,比赛“QQ”升级而置当前能源危机于不顾的错误行为。显示自己的实力掩盖自己的不足。穿名牌,用名牌,比家庭背景。过分重视名牌效应而不顾自己的人格塑造。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1)家庭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
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消费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给予大学生消费自主权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2)学校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起主导作用。
要加强基本国情教育,提倡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形成,另外可开设理财相关课程和讲座,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各高校应加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在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性消费的氛围。
(3)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4)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自我的消费技巧,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应该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对超前消费说“不”。自觉增强和完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客观地自我评价,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提高文化底蕴,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作有头脑的消费者。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领者,其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因此,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价值取向,对其消费的理性疏导和教育,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对大学生乃至整个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马永耀.浅谈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 [2]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思想理论教育,2002 ;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4]方翰青.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6。
2.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二
一、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内容
1. 大众文化消费品需求的比重日益增加。
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新异、易接受、浅显和情感释放的功能普遍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在“您喜爱读的书籍”的调查中, 消遣类书籍在大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 被选率为63.4%, 而学术类书籍的被选率仅为8.1%。
2. 文化消费的需求心理越来越不成熟。
具体表现为对“卡通文化”念念不忘;对“青春偶像文化”独有钟情;三是对鱼龙混杂的大众文化缺乏判别能力, 往往是不假思索的吸收。这类学生占69.3%。
3. 文化消费注重实用的趋势。
虽然大学生文化选择的具体文化消费品各异, 但“注重实用”是一个共同趋势。86.4%的学生们期望文化消费能给自己将来就业带来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 各种实用技术型文化消费品受到他们的青睐。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方式的特点
1. 多样性。
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环境、个性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文化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从不同角度可分为理智型、随意型;经济实用型、追求享受型等。
2. 功利性。
具体表现在对专业和实用技术方面的文化消费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即使要自己付费也十分主动, 而对付费较少或无须付费的主导文化消费品等, 反应比较淡漠。
3. 短期性。
具体表现为一是追求一时的感官刺激, 对休闲文化表现出较大兴趣;二是把个人发展简单地理解为拥有当前社会比较实用的专业技术, 而没有把它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生存能力的提高、身心的健康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发展趋势
1. 生存、享受、发展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
生存文化消费品是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原因主要有是希望满足就业需要, 这样使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变得世俗、功利、单调。享受文化消费品在大学生文化消费中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并且消费的数量、形式、时间、货币支出都有增加的趋势。但休闲、娱乐层次较多, 陶冶、启迪层次较少, 比较注重感官刺激, 忽视高级情感的培养。发展文化消费品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在他们文化消费的经济压力和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没得到缓解之前, 这一倾向不可能有多大改变。
2. 文化消费欲望急剧膨胀。
(1) 学习辅助用品支出的增加。当今的学习越来越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产品。比如收音机、单放机、磁带、计算机等。 (2) 实用技术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学生不得不关注将来的就业, 并凭着自己从市场上获得的就业信息来判断和选择自己文化消费品,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努力塑造市场需要的人才素质, 以扩大自己将来就业的选择空间。 (3) 情感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大众文化商品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消费者的情感需要的变动和流行趋势而批量生产出来的, 易激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因此, 情感文化消费成为了学生文化消费实际支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 文化消费内容丰富, 质量不高。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 他们需求强烈,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但从前面所述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可看出, 他们的消费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 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消费虽然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一时的方便、舒适, 但它是一种“快餐文化”, 不能给人带来终极关怀。
4. 网络消费发展较快。
现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调查, 已有27.8%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 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到70.8%, 许多同学在网上的消费每月已达100多元。但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一是学生对上网聊天、浏览娱乐新闻、电子邮箱、免费下载、游戏、电影的使用最高, 学生网络消费主要是满足学习、交友、娱乐生活的需要;二是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意识不强。学生真正将网络用于学习, 查找学习资料的并不多。据调查, 将查找学习资料列入上网目的前三位之内的学生, 只占上网学生总数的15.8%, 查找学习资料的上网时间只占学生上网时间的7.6%。
四、加强引导, 培养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良好习惯
当前的大学生文化消费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同时也存在令人担忧的消极现象, 应对大学生文化消费加以正确的引导,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1. 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消费是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 以实现某种价值 (如智能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 的活动, 所以价值观念决定着文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文化消费中的西化倾向、攀比与炫耀现象, 体现出他们文化价值取向的褊狭与倾斜。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思想、文化对大学生冲击强烈, 因此正确、得力的价值导向更显得必要和重要。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引导大学生养成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 使大学生文化消费适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符合自己的 (或家庭的) 支付能力。
2. 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消费环境。
3.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者理论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16-01
一、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环境中,一切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只有真正了解消费群体,挖掘其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才能开发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市场营销计划与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优势地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其消费行为仍遵循普遍的消费行为规律。消费者理论是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在该理论框架下,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消费者出于理性的考虑,消费行为转化为在预算约束下谋求效用最大化(也可以说是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权衡与选择。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功能的一种主观评价。而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当某种物品的消费成本既定时,消费者从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效用越大,或者是消费者对消费的效用评价既定,而消费成本较低时,消费欲望较强。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成本和所得效用的对比,即边际效用原理。要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效用,一方面要增加其享受服务的效用,一方面要減少其使用的不便利因素。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企业要使产品拥有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度,就要分析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其偏好,并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减少消费不便利因素,开发新的服务领域,也有助于产品的营销。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探究
1.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大学生是商家的重要消费客户,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除了具有一般消费者群体市场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消费观念鲜明、时尚。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
(2)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并在构成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消费支出水平高。当前,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学生每月的支出额400元~500元的占35.5%,处于第一位,支出额为500元~600元的占28.9%,这两部分占的比例高达64.4%。600元以上、300元以下分别占12%、6.2%。
(4)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大学生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风格。
(5)消费的冲动性和情绪化。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在其消费行为中,容易受情绪左右,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喜欢尝试新品牌,受促销的影响较大。购买前,缺乏明确购买目标;购物时,被商品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就冲动购买,随意性较强。
2.大学生消费发展趋势
(1)教育培训消费异军突起,将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消费的一大亮点。由于高校的扩招,就业竞争加剧,大量的毕业生被推向人才市场。为了自身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培训。
(2)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特点。当代大学生追求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并受时尚前沿的影响,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 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旺盛的需求。他们追求新颖、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日渐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主流方式。进入新世纪, 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更为强烈, 并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 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3)电子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我国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索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为了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大学生对信息的消费将大大增长。可以预见,电子产品市场必将随着信息化的潮流而不断发展。而大学生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4)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日趋明显。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蛊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大型商场陈列的美轮美奂的商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在消费市场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但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易于接受新的消费理念。大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有利于商家更好的开拓大学生市场。
参考文献:
[1]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安格斯·迪顿: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四
摘要: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1.大学生消费内容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1.1基本生活消费
由于学校所在的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1.2学习消费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消费和电脑消费等。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1.2.1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
1.2.2考证消费。近年“考证热”在高校悄然兴起,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不少大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1.2.3电脑消费。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沟通方式也多了起来。QQ、MSN、BOLOGE因其互动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经验、增长知识的新途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已覆盖了许多大学生的宿舍,在宿舍上网业已成为时尚,大学生也基本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也选择校园电子阅读室,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已成为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1.3休闲及娱乐消费
1.3.1休闲消费。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研究,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听名师讲座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却较少参加。
1.3.2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相当可观。学舞蹈,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等。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1.3.3时尚信息消费。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
学生都购买了手机用于与外界联系,还有的大学生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但手机费在逐步提高。
1.3.4旅游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热衷于出外旅游者也不在少数。
1.4人际交往消费
1.4.1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当选大学生干部、入党,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请客者档次越高,赴宴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1.4.2恋爱消费。而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抠”出来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2.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内容表明,他们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2.1崇尚个性化: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当代新青年表现出的时尚化和风格化,表明青年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反映出当前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例如,手机、银行卡、电脑、新奇科技产品等物品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必备之物,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消费现象和观念。
2.2追求前卫性: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追求品牌,崇尚权威;二是追求新颖、时尚;三是理性消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对于品牌商品,青年大学生不太注重的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文化价值,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所代表的“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更趋理性化,如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买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要查阅价格、性能等有关资料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2.3差异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较高的学费和其他教育费用,对年收入人均才数百元的农村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尽管国家充分给予考虑和支持仍然不堪重负,在校园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心理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巨大压力,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社会上的高消费现象已波及高等院校,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和炫耀行为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导致校园平均消费水平水涨船高,同校
特别是同专业、同班、同宿舍同学间消费水平的明显反差。
3.大学生消费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消费来源单一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消费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很容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总得来说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
3.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打扮上。情绪化消费就是把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此外,还存在享受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等若干问题„„
4.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
4.1家庭原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家庭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升,现在的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无法体会到父辈学生时代的那种艰苦,而作为“过来人”的学生家长则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护犊”心理,他们认为过去的苦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致,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应该尽量满足儿女物质生活需求。同时大学教育所需投入较大,大学教育也被不少家长对儿女的“投资”方式,无论儿女提出多苛刻的经济需要,家长也会尽力满足。通过以上种种,大学生拥有了没有负担的经济来源,也就促成了大学生消费高起点高投入的特点。
4.2社会原因 :社会中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因为某些人的不正确表现不断地被媒体披露,在批判的同时,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促成了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社会经济与社会价值、文化发展等的影响较大,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表现也是社会中不良现象的缩影。
4.3自身原因: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思想处于一个朦胧期,可塑性非常强,对外界事物的吸收能力也与日俱增,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背井离乡独自外出学习生活,没有理财经验,不懂财富的来之不易,一切都是由家长顺理成章的提供,造成了大学生的主观盲目。
4.4其他原因:现代大学生消费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是由教育过程中的缺失造成的。一些社会媒体,学校,家长在教育大学生消费的过程中,只注重对于行为的批判却没有对大学生的心理以引导,如何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值得发扬的,什么是需要排斥的,如何去批判的继承或批判的不继承,而这些价值观的培养在现在的教育手段中则较少运用。
5.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5.1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发展: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而传统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消费或生存型消费正逐步向有营养讲质量方面发展。
5.2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开展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用于继续学习的费用也将日益增大。
5.3美容、休闲及娱乐消费呈现多样: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大学生对各种美容与健康产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预防疾病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
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迪厅、游戏机,台球和保龄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滑翔、漂流、潜水、探险、探幽这类刺激的活动,今后会吸引众多的青年大学生。
5.4人际交往消费成本昂贵:在校大学生渴望理解,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信息消费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手机、电脑等产品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大学生上网率的增长,个人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
5.5模仿性的消费情结日趋明显: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随身,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一方面希望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希望拥有高雅的精神享受。他们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6.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6.1发展个性消费。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不同的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6.2消除不良消费。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生
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可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6.3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对于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追求高消费,盲目追求档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与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纵容,使学生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关系重大。因而,倡导适度消费,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校情、家情教育。学校与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以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的轨道。
6.4倡导消费文明。消费文明即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知识与技能。因而,通过倡导消费文明,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7.总结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与沟通的渠道,也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在一定消费观念影响下,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进而作用和影响一代青年的消费趋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
【1】赵阿妮.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第8期
【2】王冠 刘东月.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管理观察;2013第13期
【3】王娟 崔永军.浅析青少年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3年第2期
【4】胡怀翠.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商场现代化; 2013年第1期
【5】尹璐.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研究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6】陈蕾.多元文化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7】吕薇.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对其高消费行为的影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11年第3期
【8】曲苒.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新西部:理论版; 2011年第1期
【9】乐均斌 莫佩琪 唐云峰.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及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5期
【10】田芯 于霞.浅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引导,教育探索; 2012年第8期
【11】王晓娜.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与趋势探析,民营科技; 2012年第12期
5.大学生消费心理论文 篇五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
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无形之中,形成了大学生独有的消费特点。
第一,在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发现,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是质量。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真正靠打工挣生活费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所以,我们在花钱时通常是十分谨慎的。当然,在众多的大学生队伍里,也有家庭条件较好,能够为其不成熟消费买单的大学生,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仅仅是一少部分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同学的情况。
第二,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校园内,穿着名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男生,用兰蔻美、宝莲、ck等名牌化妆品的女生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品牌的调查,就基本反应出这一地区市场上各品牌的销售情况。以青年人为主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也成为各大品牌越来越看中、追逐的主要销售对象!
第三,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信用卡以其特有的快捷、方便、安全等特点,迅速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信用卡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90后”,尤其是大学生的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不良习惯。信用卡所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种新奇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们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是,作为没有无固定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无稳定还款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信用卡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财观念,培养个人信用的养成,但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第五,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但 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又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家长;另一方面,现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均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有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恋爱。但是,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通常多是缺乏理智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数额也在逐年增加。每个月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笔消费在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在现实中,却经常的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心理发生的一切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行为,包括消费者观察商品、搜集商品信息、选择商品品牌、决策购买方式、使用商品形成心理 感受和心理体验、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信息反馈等等心理行为。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虽然消费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观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通过运用消费心理,就可以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
(一)对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1、对于非理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可以说是因为个性而引起的一种消费自主心理。大学期间,每位大学生在伴随自我意识的不断加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开始对家庭的消费有了发言权;开始要求自我消费的自我选择权,不再是全都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家长所购买的服装表现出不喜爱 甚至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开始要求自己作主进行消费的支配。作为大学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网更宽,外出、聚会、出游等活动也越来 越多。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足量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并能够为自己所支配,才能得以实现。
(二)追求时尚名牌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分析
1、在面对名牌商品时,不光是受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 建立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体系,使 得最终能够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炫耀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构的心理,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评价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消 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逐流行、追逐名牌。
2、而攀比心理可以说是由于人的好胜心而引起的。大学生青年的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就成为了追逐潮流、相互攀比。因此在校园 里,突显出了“人有我就有”的从众心理和求新求奇的求异心理。一个方面,他们消费常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别人有的我 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然,攀比心理隐含着一种竞争意 识,只不过这种竞争是一种错位的竞争。另一个方面,他们自卑。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就产生自卑心理,这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四)对于超前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1.包括在恋爱过程中的表现欲,物质性,也反映出来了大学生的将“虚荣作怪充当慷慨”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恋爱就是花钱的“潜规则”,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得到印证。爱情既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爱情是必须有物质支撑的。作为无经济来源的完全消费者,这种恋爱消费方式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大学校园里“摆摊设点”,抢占、争夺大学生这又一“领地”。他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方式,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但是,透支信用卡若不能及时还款,不但会造成其自身信用度的损失,对其大学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说,校园信用卡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是否能真正使用好信用卡,就要看持卡人的自身素质。
四、结论
6.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六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三、问卷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调查
(2)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为网络服务付费的意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当然这和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有很大关系,但大学生因其自身追求时尚的特点和独立生活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受尊重、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在消费的心理上呈现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此次调查显示对于新事物或新技术好奇或设法接触,以及要求设法实现拥有的占98.7%,这比较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新颖的特征。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不愿意为网上提供的服务额外支付费用,只有10.4%的大学生愿意为网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有40.3%的大学生视情况来定是否愿意付费。这类现象表明,网络的普及还不够广和深,大学生对待网络消费的态度还不是非常积极,同时也说明网络文明的宣传还不到位。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等也制约了网络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分析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分析。上网地点调查发现在学校周围网吧
33.8%,学校机房49.8%,宿舍或家里15.2%。说明大学生还未达到电脑的普及,鉴于地区发展和经济的因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网络消费的能力。
登陆购物网站的频率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偶尔登陆购物网站,每次上网都登陆的只占2.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登陆购物网站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表明当今大学生不是完全的网络消费者,他们可能是由需求产生或是网络宣传的影响进而产生欲望的。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的比例占97.1%。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业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目的。虽然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认识仍是大学生上网的普遍选择,但同时休闲娱乐也上升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些表明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网上对于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追求有所提高。网络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首选银行汇款,选银行汇款的占24.2%,其次依次为网上银行22.9%、第三方支付22.1%、邮局汇款15.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诸如货到付款这主要考虑了安全性的必要,还有手机支付的方式,在访谈中大学生都表示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调查分析总结
(1)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对其网络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消费,大多数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年级越高对于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性别与对待网络的态度有关;专业的差异,偏文科的大学生由于课程少,而且少了整天计算的烦恼,空闲的时间较偏理科的学生要多的多;月消费水平与网络购物相关性较小。
(2)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的态度,以及意向对其网络消费有成正比的影响。调研显示能够尽情投入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一般都能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乐趣,并对于网络才生亲近的好感,这样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愿意为网络的服务付费,并且从于网络的接触过程中了解网上购物,偏好于网络,自然会转移接受网上购物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经验对其网络消费也有成正比的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会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而逐渐加深,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大学生网龄的长短与他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们随着网龄的增加,会从全方位的考虑购买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产生购买的动机很理智,在如何选择商家上,会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对此商家的评价、征询朋友的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等方法搜集信息,有效比对,然后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系数,再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4)感知风险度与大学生网络消费成反比。网上购物的风险指的是产品质量风险、安全性风险(网络欺骗或欺诈、人身及健康风险、财产风险、安全感心理风险等)、商家诚信度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配送的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步伐。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减少网上购物,即使购物也是在那些知名度大的商家去选择。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报告称,2007年我国网民将月收入的10%左右投向互联网领域,国内互联网用户消费总规模达3988亿元。而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将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体。同样,对于网络消费的前景,大学生被调查者大多数对网上购物报有正确的心态,大多数的大学生很看好网上购物,对于网上购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持正面的态度,调查对象5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上购物的前景一片光明,认为网上购物随着人们观念的改进和接受会被更多的人所采用的消费方式。
7.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七
1 就业失信现象及成因分析
1.1 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高职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常发生在求职期、签约期和就业后期三个不同阶段。
1.1.1 求职阶段
企业在招聘时, 就业推荐书自然成了人才筛选的第一块敲门砖。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 成绩差的就不把成绩附上;有的就言过其实, 甚至造假, 夸大学习成绩;有的甚至无中生有, 复印更改他人的荣誉证书。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生干部特别青睐, 于是, 少数毕业生投用人单位所好, 自行填写的各种干部头衔充数其中, 以此提升简历的含金量。在面试中, 一些学生为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常常会在面试过程中夸大事实去表现和评述自己。
1.1.2 协议阶段
一是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情况十分普遍。据调查, 80%以上的毕业生都不会与用人单位约定违约金, 而在20%有约定违约金的学生中, 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担心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 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二是部分毕业生签订协议时十分随意, 没有将协议当作一个契约的法律行为, 潜意识里认为协议只是种形式, 随时都可以放弃。在某高职院校学生诚信调查问卷中, “在签约之后, 如遇更好的企业时”, 只有不到14%的学生选择“坚持与原单位的协议”;有40%的学生认为就业违约行为是“人往高处走, 正常”。
1.1.3 就业阶段
高职院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都安排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 一些就业较好的院校, 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基本已经到用人单位去预就业实习。许多毕业生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 但是, 仍有部分毕业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出现了各种违约的现象:一是部分人本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随大流, 到了企业之后, 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值不符, 一心想要跳槽, 在没有获得学校同意也没得到用人单位准许的情况下, 私自联系另外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又遇到条件、待遇更优越的单位来校招聘时, 少数毕业生则不遵守协议, 单方面毁约, 不打招呼就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给企业留下“该校毕业生缺少诚信”这样的坏印象, 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对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1.2 不诚信的原因分析
上述现象之所以会大量出现,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2.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 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 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 还是金融信用上, 皆有种种不诚信的恶劣表现,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 先是“毒大米”, 接着“毒瓜子”、“黑心月饼”、“瘦肉精”……;同时, 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明, 监督执行不够严密,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 失信获益高于守信获益的现象;以及这些年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件”泛滥的现象, 都给大学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一项大学生诚信调查中, 关于对不诚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80%的人认为“与社会风气有关”。
1.2.2 学校层面的影响
一是学校诚信教育弱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教育仍偏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就业指导倾向于实用性, 诚信教育相对弱化, 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急功近利, 缺乏自律;同时对日常违纪、考试作弊、欠缴学费等不诚信行为缺乏制约, 处分不严, 尽管有失信行为, 却不影响就业推荐,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
二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么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 其工作人员对学生所学专业不熟悉, 无法深入指导;要么单纯交给各专业负责, 专业教育指导加强了, 然而却容易突视了职业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 造成高职生另一方面能力素质的缺失, 导致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调查显示, 5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表示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
1.2.3 招聘单位的影响
用人单位招人先看个人简历, 然后再从中筛选, 求职者如果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 就算很有实力但不具备某些招聘条件, 根本就得不到面试的机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 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 而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反而顺利就业, 客观上让人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使部分毕业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 简历包装扬长避短, 突出重点, 淡化不利因素。另一方面,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 对身高、视力、英语、计算机能力等过高要求。这样做,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一些用人单位讲人情, 讲社会关系, 面对社会竞争的不公平, 导致个别学生虚拟自身社会关系, 用“赌一把”的心态吸引招聘人员注意。
1.2.4 学生自身的影响
一是契约意识淡薄。求职者契约意识淡薄, 不想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一方面是学生职业规划不太明晰, 不想自己被早早套牢,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缺乏契约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如招聘者、求职者仅凭双方的需求、相互的理解、认可就建立实际劳动关系而不签定劳动合同, 一旦发生纠纷往往拿不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造成企业或学生的损失, 甚至致使有的学生在诉求得不到兑现的情况下走了极端。企业为了不用负责任, 不用购买相关保险, 所以不签订用人协议;而部分学生为了免于束缚, 随时想跳槽, 也不愿意签。然而一旦用人单位情况发生变化, 自身的合法权益便得不到保障。
二是就业定位不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职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充实到生产一线, 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及实践者, 所以学生必须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工作热情。而当前部分毕业生不能对自己准确定位, 总认为自己受了高等教育, 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到生产一线去。但面对就业现实, 在不得已而选择一线的职业岗位后, 并不安心工作, 随时都可能二次择业;许多毕业在首次就业时, 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均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的工作。
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原因之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 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 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等等, 这些也会导致毕业生违约。
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诚信的对策
2.1 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 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环境等多途径开展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培养和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 使他们认识诚信做人做事是修业之本、谋事之基, 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 并在就业过程中彰显, 从而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通过对诚信考试的宣传教育、考试违纪行为的处理、学生按时缴纳学费的义务教育、助学贷款的按期还贷教育等,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诚信教育。同时请请企业人员到校开办就业讲座, 阐述职业道德标准和选人用人要求, 摒弃不诚信就业的观念。
2.2 增强契约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就业契约意识。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普法教育工作中负有更大的责任, 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并用一些典型案例及身边的事例教育、警示学生。让学生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做法制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用人单位违反法律, 毕业生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要敢于说“不”;另一方面, 毕业生也应该自觉守法, 依法处理和用人单位的问题、矛盾, 确保用人单位的利益。
当然, 如何解决求职中的诚信问题, 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 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 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
2.3 严格就业管理
一是严把推荐关。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 学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相关老师的客观评价、学院的严格审核, 统一由学院相关部门打印学生成绩单, 并盖章确认;同时对于有不良诚信记录的毕业生, 不予优先推荐, 把好质量关。
二是指导学生慎签协议。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 自行更换就业单位不予换取新的协议书。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 要让学生充分明白, 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 它是双方达成的民事合同, 违反协议则要承担违约责任;要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制度, 明确违约责任, 防止签、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尽量杜绝恶意违约。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2.4 制订约束机制
培养诚信意识应将道德的规范与制度的约束有机地结合, 道德自律是基础, 制度建设是保证。在大学生诚信调查中, 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 加强大学生诚信应从“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入手。为此, 制订诚信约束机制, 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 以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为载体, 对促进大学生守信行为的养成尤为重要。诚信档案既有涉及学生本人的日常违纪、考试作弊、缓交学费、助学贷款等基本内容, 还包括好人好事、守信纪录等。把学生平时的诚信状况作为各项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困难补助发放、助学贷款、党员发展、毕业生推荐等的重要参考指标。让诚信档案约束其行为并尽可能让诚信成为其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力量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 让诚信的人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 让不讲诚信的学生付出代价。
2.5 优化就业指导
首先,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还不成熟, 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有的学生盲目自以为是, 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 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有的学生缺乏自信, 不积极主动地参加双向选择, 过分依赖学校;有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在就业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私利。
其次,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 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 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天之骄子, 应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克服过分看重大城市、大单位, 片面追求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 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调整心态, 准确定位, 理性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愿意并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 拓宽就业视野, 到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调整好个人心态, 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再次, 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它要求劳动者结合自己的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职业道路, 并确定学习、训练和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案。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置合理的人生目标, 制定积极行动的方案, 拓展自身的潜能, 脚踏实地地追求理想, 避免虚度光阴, 一事无成。
高职院校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增强契约意识, 更新就业观念, 借助学校这一平台, 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把就业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终实现个人、学校、用人单位三赢的良好就业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安娜.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2) .
[2]葛峰.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及应对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
[3]吴荣华.高职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4]陈君枨.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及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5]赵东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8.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八
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开放的一代,也是一个现实的群体,更是在校学习期间向成人过渡、树立良好恋爱观和即将进入社会的特殊时期。本文着重对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恋爱思想、心里和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文化知识单薄,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在恋爱中不能把握自我,最终失恋,并对此指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90后”;恋爱思想;心理;行为.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中期成果,课题编号:1414055
中图分类号:G444
1、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1] [5]
1.1“快餐”文化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是“90后”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从网络中,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既扩大知识面,又开阔视野。但虚拟世界毕竟不是现实,缺少沟通、交流和人情味,很容易出现空虚和无助。高职院校因为生源成绩相对较低,学生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青自我控制力较弱,存在着严重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别人相处交流,在同学中成了“自我封闭人”。
1.2 思想独立或偏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碰撞,使“90后”大学生盲目的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致使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和社会中的一些不甚合理的现象、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有时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网络故障,有些学生会立刻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2、影响“90后”高职高专学生恋爱心态的因素分析[2]
进入大学之后,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时间充足,业余生活丰富,接触群体的机会较多,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现象。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开始涉足恋爱领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一部分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处理不当,双方影响学习,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以至于走上生命的绝路。
3、‘“90后”高职高专学生恋爱的类型[3]
高职高专学生恋爱类型包括:好奇心理,游戏心里
3.1 好奇心理
生理发育成熟会导致性冲动和性亲近。新鲜的事物总是神秘,充满诱惑力,大学生总喜欢探究未知世界,所以一旦有机会,有些大学生即使不爱对方,也会尝试通过恋爱生活了解恋人的生理和心理奥秘。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始恋爱,带有很大盲目性。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缺乏知识和经验,自制力弱,常会导致恋爱失败。
3.2 游戏心理:
这些年,由于不良文化的传播和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抵御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往往会产生游戏人生、人生游戏,过度追求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恋爱的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空虚,甚至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们见一个爱一个,完全人不风流枉少年的心理。这种心理害人误己,既伤害了对方感情,也陷自己于空虚、麻木、精神贫乏的境地,丧失了追求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热情。
4.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4.1.1 交友标准应注重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不论贫富、不讲强弱,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肩,以期获得成功,有所成就。而“90后”学生在选择对方时应以道德品质为首要标准。这个标准为今后的发展与生活奠定了基础。还要与自己的志向、事业、脾气、性格相投。一些学生往往重视相貌、金钱、家庭经济情况,在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4.1.2 应有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中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更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交谈时,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致使伤害对方自尊心。恋爱行为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但这个时期要注意一个“度”,行为举止要检点,避免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正常发展。行为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会使双方感到愉悦和轻松,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4.2 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学习期间应以学业为主、为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也能起到催化和激励作用。
4.2.1 坦然对待
坦然对待是一种人生境界,意思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面对对方的表白,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坦然对待,慎重考虑、及时答复,得到时心里自然,失去时不必强求,如能争取尽力努力,否则随之而去。切不可拖泥带水,更不能玩弄感情。
4.2.2 互帮互学
建立恋爱关系,也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正常行为。但不能因为恋爱影响学业。在学习过程中,恋爱中的学生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应共同商议制定学习目标、奋斗目标、人生目标,并随时做到相互督促。 在生活中,要相互关心,相近如宾,要经常和其他同学沟通聊谈,不要让其他同学认为你们是桃花源之人,不食人间烟火之人,脱离世俗之人。
总之,“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应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学生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王磊. 做好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之我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57-58
[2] 李宗艳,房勋.高职高专学生恋爱心理问题调适和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2):38-40
[3] 廖丽宁.高职高专“90”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3):96-97
[4] 杨俊玲,董梅,刘丽娟.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面临的問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4(12):274-276
[5] 崔博,吉庆昌,柳青.高职高专院校90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加强[J],科技信息.职业论坛,2014(1):185
9.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报告 篇九
一、概述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掌握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分析影响消费现状的因素和现有的消费行为,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山东省青岛市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且均为介于1825岁的在读大学生,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强烈的消费需求。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采取的随机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密集处发放问卷,如图书馆、自习室、教室、学院商场等地,采用发卷填写后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110份,收回105份,有效问
卷100份。
(四)调查内容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包括消费来源、消费方式、消费能力;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现有的消费心理导致的消费行为;问卷共设置了20个题目,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与简单题三类题型。(详见附件一)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小组问卷于发放,当时回收完毕。用时一周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分析图见附件二),结果总结如下: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消费中的农村城镇的地域性差异逐步淡化,基本上无明显差别。男女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各有特色例如女性大学生偏重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消费而男性大学生则偏重与恋爱人情、电子产品的消费。总观,大学生消费中70%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方面,20%用于休闲娱乐方面,10%用于学习方面。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用途多种多样,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消费的能力,用于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学习方面所占的比重过小,基本生活方面和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远远超过了学习方面。这是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严进宽出政策所导致的一个普遍问题,某些大学生将大学看成了一个混文凭,玩乐享受的场所,将学习排到了最后一位,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没有为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撑,过于注重物质和精神享受。
大学生消费总额中有80%来自于父母,仅20%来自于勤工俭学,奖学金或其他,其中月消费总额300-400的占16%,400-500的占33%,500-600的占28%,600以上的占13%。就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能力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偏高。主要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在校大学生较多为独生子女又远离父母,家长为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往往在生活费方面有求必应,即使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也正是由于经济来源的稳定性,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甚至举债消费等不良习惯,追求名牌、追求潮流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重点对象,父母总是会尽力满足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他们的高额消费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易引起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交差的同学的攀比。
2、地方习俗。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消费习惯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表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时更加理性,他们相对于城市学生更懂得合理消费,而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城市的学生消费比较随意,用现在的流行词汇解释就是不差钱。
3、知识构成。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愈多,消费的时候就会愈加趋于理性,这一类学生善于在消费时精打细算,让自己的消费更加合理。相比之下,其他大学生的消费就相对随性。
4、学校环境。现如今的大学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环境,因而当代大学生会容易受到社会上流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品消费等的不良影响。而学校内部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又会造成攀比消费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团购群体也渐渐形成,由此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5、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平日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通过各种社交活动也可以结识自己的同学。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念,他们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例如通过调查个别小宿舍群体发现,宿舍购买东西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当宿舍80%的同学买了笔记本时,剩余同学往往也会积极购买,而忽略了自身的经济条件。
(三)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导致的消费行为分析
1、炫耀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即由于对自尊的需要,过分地注重自身的形象,过分表现自己而引发的消费。主要表现为通过
购买名牌、奢侈品、贵重商品来达到宣传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如部分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国内外知名品牌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感。据调查,在消费品选择方面,34.4%的大学生注重商品是否为品牌,21.7%的大学生注重商品是否符合流行趋势。另外,30.3%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名牌服装、箱包,2.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电脑,55.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手机甚至还有1.7%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购买过所有以上列举的较为贵重的物品。大学生自我意识渐以成熟,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美化无可厚非,但过度且盲目则是不可取的。许多大学生不顾及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惜举债消费,甘做月光族也要跟随潮流,追求一身名牌,这给自己和家庭都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出于群体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希望融入到大的集体当中,其消费心理便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而与群体的消费习惯一致。如男生为了装出自己有男子气质,随波逐流,抽烟喝酒,女生则表现为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过度消费。这种群体模仿性消费在大学中也相当普遍。据调查,如果有90%的舍友都购买了某商品,那么有52.3%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不会购买的人数仅占10.7%。大学校园中形成的生日热、旅游热、追星热、哈韩流哈日流考试热等现象都与从众心理有密切关系。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即在群体活动中,总是想超过
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引发的消费行为。在群体模仿消费中出现的压倒对方以,是大学生强烈好胜心的副产品。反映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力争主宰校园消费文化。过分重视名牌效应而不顾自己的人格塑造。据调查,有75%的大学生有过用于恋爱及人情方面的消费,有52.3%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大多数同学都有的商品,不会购买的人数仅占10.7%。在青岛的各大高校,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都要请客,可以说是5天一小庆,10天一大庆,此种你来我往的人情风的蔓延,80%的大学生认为已经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85.4%的大学生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必要的,有利社交的消费形式而且大家都在请客自己不请会便被视为不够交情,。此种畸形心理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结论与建议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1、社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当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大学生对消费的认识及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片面性、极端性等特点。大学生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也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倡导文明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2、学校要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普遍缺少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学校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对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全面、客观。要加强基本国情教育,提倡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形成,另外,可开设理财相关课程和讲座,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学校应加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引导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在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性消费的氛围。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他们走向合理、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
3、家庭要为培养学生合理消费心理打好基础。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消费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父母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少家长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讲营养, 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 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孩子们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 成了家中的太阳,以超前消费为特色的生活方式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助长了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作为父母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正确消费观念,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懂得合理消费的重要性,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主权的同时要注意家情的教育,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加强劳动教育,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4、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消费技巧。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应该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大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对超前消费说不。自觉增强和完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客观地自我评价, 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提高文化底蕴, 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做有头脑的消费者。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从表面上看,大学生的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当
代大学生得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是一种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体现。
作为一个决定国家未来的社会群体,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10.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 篇十
摘要: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了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倾向。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他们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以及群体心理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
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
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发现,1996年有 67.2%的大学生月开支为 200~400元,1999年有72.7%的大学生月开支为 250~500元,2003年有 70.9%的学生月开支为 300~750元。最近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偏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 4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 450元。2004年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 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倾向。
1.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不少大学生喜欢追求一些反常的豪华奢侈、气派新奇的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广东某高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为 60%,有的班甚至达到了 70%,手机消费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消费项目。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电话卡,大到相机、录音笔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发型、服装、生活用品等,大学校园都不乏追“ 新 ” 族。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2.攀比性消费
武汉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 8 383.96元(包括学费、住宿费),最高的达到 18 500元,最低的只有 2 1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 财 ” 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
一些大学生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超前性消费
据对山东省 5所高校 30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有关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 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 1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指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它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作为大学生接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机会比较多,思想上容易受这一新思潮的影响并会在行为、言语交际、艺术形式和社会交往等实践中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天然地与青年大学生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富裕土壤下的衍生物,它不考虑历史,只重现实。这种思潮也容易使当代大学生追求享乐主义的、感性的消费生活方式,甚至有的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二)消费主义的影响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害怕消费、抑制消费。随着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其主要特征是,只看重消费而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有很强的购物欲,但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实际收入的现实水平,且无休止地相互攀比,甚至追求奢靡。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新兴事物总是乐意率先接受和采纳,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并身体力行,一味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三)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大众消费文化如同消费商品一样轻松自然。而生活于大众消费社会的大学生,在商品的包围之中,也必然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
因为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
大众文化的消费诱惑必然使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对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的追求。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大学生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准确而又生动的广告定位,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更多以大学生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等内容为主。往往使他们对某一喜欢产品的追求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深深地嵌进自己的心中,并且占据一个牢固的难以替代的位置。现代广告强化了大学生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自己使消费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中心,消耗了不少的学习精力。
(四)群体心理的影响 1.群体思维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时,大学生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与权威一致,以至于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受到抑制。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 V的行为举止等等。
总的是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2.从众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力不强,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主张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消费理念。
一个人只有与大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一致,他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处于同一时代、社会环境和相同的集体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往,都容易倾向于一致。大学生又喜欢追求“新、奇、美 ”,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看到其他同学买了电脑或手机等物品,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都买。由于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不少大学生深受此种从众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无谓的浪费,甚至养成恶习,以及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3.暗示心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它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前提,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为特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力和文化水平,采取行动应该富有理性。但是,有少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差,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他人或自我的暗示,而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表现为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事后又常后悔不已。
4.时尚心理
大学生谈时尚是个不老的话题。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开初总是由少数大学生率先引领,继而周围同学相互模仿和感染,并为大多数人迅速接受。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他们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羡慕和新潮的认可。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追求时尚一方面表明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畸形消费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11.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行为 理性消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观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同时,大学生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对其消费行为进行理性的疏导和教育,将有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心理分析
大学生是处于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中年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一般社会青年相似的一面,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大学生消费心理呈多样化发展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岁以上,已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量入为出,因而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并且物美价廉。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事件和效率特别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往往容易成为新产品、新品牌、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在挑选商品时也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和艺术品位,希望商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自己的审美观。求名心理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名牌产品及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优良、知名度高且声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而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2.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从众和个性化矛盾
大学生的需求、购买动机与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模仿大多数同学或其他群体的消费行为与方式,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从众现象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购买与消费决不是盲从的。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还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因而,他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
3.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冲动与理智并存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志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还不完全稳定,消费经验还不够丰富,加之他们比较注重求新求美求个性,并且富于想象,因而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常常直观选择商品,而忽略对商品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和比较。所以,大学生在购买与消费的过程中的感情色彩较浓,冲动性购买较多。
同时,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也具有理性成分。随着年纪的升高,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理智成分会逐渐提高。首先,绝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供给,这使得学生的购买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他们必然谋求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这样就使他们对自己的开销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其次,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高,接触信息多,交流范围广,他们在选购产品时会经过理性的思考;再次,家长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及学校的监督管理,使得许多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消费观。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收入状况合理科学地安排消费。
4.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基本性与超前性同在
调查资料表明,饮食消费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消费项目。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伙食费占其全部收入来源40%~70%,大大高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文化娱乐消费是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内容,比如欣赏音乐、看电影和演出、看体育比赛、跳舞、泡吧、买书及学习用品等都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其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一般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比重大是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又一重要特征。比如购买书报资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上网、参加各类培训班、购买体育用品等都是大学生比较重视的消费项目。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非理性表现
1.盲目冲动消费
一方面,心中无数、有钱就花。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自己每周、每月、每学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钱,在他们的心中基本不去思考怎样花钱、花多少,反正钱花完了就向家人去催要;另一方面,盲目轻信、冲动购买。有许多大学生是凭感觉、凭好恶,一时冲动决定其购买行为的。有的则是易受外界诱惑,盲目轻信广告或他人的介绍,从而引发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2.跟风模仿消费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社会行为上有模仿的本能,这一本能同样也出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当中。许多大学生在努力适应外部社会的过程中选择的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行为的模仿化趋势。当代大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渠道非常发达,网络、电视、移动通讯、同学、朋友等,外部社会的明星层出不穷,追星扮酷、随波逐流,导致了种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3.仿效攀比消费
攀比消费行为是指仿效和追求他人更高水平的消费行为。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好胜心理所致。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往往不是迫切需要,而是出于不甘落后、胜过他人的心理。这种不顾支付能力,一味攀比消费,消费支出膨胀的现象在大学生当中较为普遍。大学生仿效攀比消费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吃比高档、穿比名牌、用比时髦、行比豪华。
4.人际人情消费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繁多,师生、同学、朋友、社团等等,大学生发展和延续这些人际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现代社会本就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组成的,大学生中的正常的人际人情消费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大学生人际人情消费过了度,消费项目增加、消费水平增高、消费比重扩大、消费金额膨胀,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了。
5.娱乐放纵消费
消费的目的应该是使得基本生理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但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中,基本生理需要已经远远超出正常的限度,精神空虚、追求感官刺激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曾经作为普通市民夜生活象征的歌舞厅已经悄然遍布于高校的周围,而作为新兴娱乐形式的网吧更是星罗密布。如此状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难在不良的外界诱惑面前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性疏导
1.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大学生消费的观念理性
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全社会的大环境来说,要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从高校周边的小环境来说,应由各部门联手进行清理和整顿,坚决从源头上消除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一些诱导因素,使高校周边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理想去处,使得大学生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进行消费。
2.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大学生消费的制度理性
消费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而这些行为在一开始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是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措施,同时,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社会秩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制度上适当禁止他们的一些不良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对大学生的抽烟、酗酒等行为应严格禁止。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奖、贷、助学金和有关补贴的管理,要杜绝一手拿补贴、一手高消费的现象。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消费的价值理性
调查发现,学生的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是由于校园的文化社会不够充实造成的。大学生精力旺盛,学有余力,如果校内缺乏让其消耗过剩精力和时间的文化氛围,他们必然会跨出校门。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是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上来,形成良好的消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对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旭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80-82
[2]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商业研究,2002,(24):85-88
12.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 篇十二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
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在短短几年内的时间内,我国电子商务已从启蒙阶段迅速进入实施阶段。新的电子商务网站有网上商店、商城、专卖店、网校、医疗预约等等,这些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2007年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销售总额达到了594亿元;2.1亿网民中,有超过5500万人参与了电子商务购物,人均消费达到1080元。我国电子商务最近几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0%,增长态势之所以如此强劲,是由电子商务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一)营销成本低
传统的营销方式下,既要有店面,又要有仓库。而在电子商务下,可以没有店面,因而减少了租金的支出。存货状态、单价可以轻松的在网上查询,也可以进行网上促销,减少了传统促销的人力成本。
(二)经营规模可大可小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把企业与全世界联系起来,再结合现代化的物流,再小的企业也可以走向世界,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经营。
(三)支付手段高度电子化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购物,支付手段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通常可以是储蓄卡、信用卡等。各银行金融机构引入CA认证体系,使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
(四)便于收集和管理客户信息
在电子商务下,无论哪里的客户要采购都要填制网上统一格式的订单。收到客户订单后,服务器可自动汇集客户信息到数据库中,方便商家对收到的订单和意见进行分析,寻找突破点,引导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
(五)特别适合信息商品的销售
对于电子信息商品而言,如计算机软件、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等,凭借电子商务购买和销售是最佳选择,用户可以网上付款,可在网上下载所购商品,减少了商品物流所占用的时间。
二、电子商务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分析
目前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消费心理又制约着消费行为的发生。消费行为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介入的过程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
(一)推动电子商务消费者网上消费的心理
1、追求时尚和新颖的消费心理。
在网上消费的人群中,年轻人占很大比例。青年人热情奔放、思想活跃,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而这些新产品又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轻而易举的得到。
2、满足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下,消费者要花费大量时间逛商场寻找自己贴心的产品。而通过电子商务,消费者在电脑前几秒钟之内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条所需产品的品牌、规格、价格、特征等信息,实现方便快捷的消费。
3、追求价廉的消费心理。
在电子商务下,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得到求购产品的相关信息,商家可以节省一些传统营销下的广告费,这些费用可以补贴到产品单价中,使消费者切实的得到价格上的实惠。一旦价格降幅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消费者就有可能被吸引并产生购买行为。
4、躲避现实干扰的消费心理。
传统的店铺式购物常常对消费者构成干扰和妨碍,比如营业员态度不佳,或对商品购物环境不满意,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所购买的商品等。而网上消费恰恰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达到消费者精神的愉悦,在购物中保持心里状态的轻松和自由。
5、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当代年轻人有着追求“新、奇、特”产品的消费心理,要让购买的产品体现个性化需求。年轻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与商家交流,使商家不断改进产品,不断追求创新。商家与消费者共同成长,让消费者达到所购商品符合自己意愿的要求。
(二)电子商务消费者的行为表现
1、大范围挑选。
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下,有时因为信息不对称,地理环境等条件制约,或者因为商家的劝说,或者视觉的冲击,购买欲地诱惑,消费者会买一些不太需要或者不太喜欢的商品。而在电子商务的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视野不再局限,可以大范围的选择品质最好、价格最优惠且更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2、理性的价格选择。
传统营销方式下,消费者往往会被那些先是高位定价,然后再优惠多少的价格游戏搞的头昏目眩。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采购,消费者会利用计算机迅速算出商品的实际价格,然后作横向比较后再购买,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
3、对产品要求的表达。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下,消费者一般是被动地接受商场或厂家所提供的产品和商品。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则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主动上网去选择适合的商品。如果找不到,消费者会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商家和厂家主动表达自己对某种产品的欲望和要求,使企业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生产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三、制约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的心理因素
虽然电子商务具有形式方便、信息快捷、节省时间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担忧,导致对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敬而远之,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电子商务购物缺乏信任感
电子商务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所有商家在网上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这一特点增加了消费者鉴别、选择企业或产品的难度和风险,使得在实体世界中可有效判别和预期产品服务质量的感觉无用武之地。此外,网络商店较容易设立,因而也容易作假。最近几次CNNIC的调查报告中也反映了当前网民对互连网的信任程度有下滑的趋势,而且网民学历越高,对互联网表现得反而越不信任。
(二)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电子商务下的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系统,顾客在进行电子支付或进行银行结算时,如果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旦网络被黑客攻破,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密码都有可能会被窃取盗用,有时还会遇到虚假订单,没有订货却被要求支付货款或返还货款,使消费者望而生畏。2006年CNNIC在对网民不进行网上交易原因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占调查人数的61.5%,更有70.1%的网民爆出在最近半年内用于上网的电脑受到过病毒或黑客的攻击。
(三)产品质重、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
在传统营销中如果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顾客可以找到销售商要求退货、调换或保修,而电子商务进行的大多是异地销售,当顾客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时,退货和保修就成了问题。CNNIC的历次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在持续增加。
(四)电子商务消费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些特定心理
传统购物可以满足消费者个人社交动机,例如家庭主妇或朋友间希望通过结伴购物来保持与左邻右里的关系或友情等。电子商务消费则不能替代人际互动关系。此外,虚拟商店也无法使消费者因购物而受到注意和尊重,消费者无法以购物过程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
四、电子商务模式下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策略
(一)根据需求定制产品
现代消费者渴望个性化消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把消费者群体根据不同特征划分出不同的目标市场,满足各个目标市场的个性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二)灵活制定价格
只有在产品价格公开、优惠的情况下,消费者才能通过电子商务做出购买决定。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要求企业选择定价策略时必须带有灵活性,即根据季节、市场需求变化和同类商品价格等因素进行价格的灵活调整或允许消费者在网上直接与商家协商价格。
(三)保障交易安全
大多数消费者都遭遇过诸如信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不可靠等问题,交易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通过良好的信誉取信于顾客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的根本措施。另外,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要能确保支付安全,扫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三)采取互动化营销
电子商务能够满足消费者自主、独立的购物心理,但并不是产品只在网络上单方面展出。网络上也要有互动式营销,对顾客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答并建立反馈信息体系,以便与顾客建立联系,挖掘潜在的消费者成为现实消费者。
(四)产品物流社会化
电子商务要保证商品在最短的时间内由最近的分销网点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必须要靠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来完成。这需要在营销区域内建立有辐射网点的物流配送中心。
(五)服务达到人性化
电子商务营销的是挖掘那些潜在的顾客。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在线顾客,适时提供良好的产品建议,注重培养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含蓄的方式建立网上社团并在社团内建立情感纽带等。
五、以海尔为例的案例分析
2000年3月10日,海尔投资成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它在我国率先推出B2B2C全球定制模式,可以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消费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产品生产,可以提供9000多个基本型号和20000多个功能模块供消费者选择。海尔现在完成客户化定制订单只需l0天时间,而一般企业至少需要36天。海尔在国内已建成42个配送中心,每天可将50000多台定制产品配送到1550个海尔专卖店和9000多个营销点。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辐射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到位。
海尔拥有比较完备的电子商务营销系统,在全国大城市有40多个电话服务中心,1万多个营销网点,甚至延伸到6万多个村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网站对订货的区域有限制而海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配送的原因。海尔的电子商务魅力四射,可以看这样两个例子:
例一:我要一台自己的冰箱。青岛用户徐先生是一位艺术家,家里的摆设都非常富有艺术气息,徐先生一直想买台冰箱,他想,要是有一台表面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但又实用的冰箱就好了。徐先生从网上看到“用户定制”模块,随即设计了一款自己的冰箱。他的杰作很快得到了海尔的回音,一周内把货送到。
例二:从网上给亲人送台冰箱。北京消费者吴先生的弟弟下个月结婚,吴先生打算买一台冰箱表达当哥哥的情意。可是弟弟住在市郊,要买大件送上门,还真不太方便。海尔在国内同行业中第一家做电子商务的信息传来后,吴先生兴冲冲地上网下了一张订单,弟弟在当天就收到了冰箱。弟弟高兴地打来电话说,他们家住6楼,又没有电梯,但送货人员却把这么大的冰箱送到了家里,太方便了,今后他买家电也不用跑商场了,就在海尔网站上买!
可见海尔充分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特点,采用了根据需求定制产品,互动化营销、产品物流社会化、服务达到人性化等营销策略,使其在营销竞争中独占鳌头。
总之,电子商务是适合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一种全新营销理念,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研究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发展电子商务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网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营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从庞大的网民群体中识别企业潜在的顾客,分析他们的心理,是企业采用电子商务营销的首要任务。而且企业必须适应并主动地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影响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才能在未来的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分析,提出了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心理,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红,梁晋:电子商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钟秀斌:浅议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行为[J],经济师,2005,(2)
[3]、杨宏伟:数字化产品和非数字化产品网络营销的差异性[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资料,www.cnnic.net.cn
[5]、柯洪霞、曲振国:消费心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J],商业研究,2004,(11)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8-2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01-10
高职院校中国梦论文01-01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07-16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7-07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分类浅析论文09-0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