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精选13篇)
1.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一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第十一章 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分类
1.按致伤原因分类
锐器-刺伤、切割伤、穿透伤
钝性暴力-挫伤、挤压伤
切线动力-擦伤、裂伤、撕裂伤
枪弹-火器伤
2.按受伤部位分类
分为颅脑、胸腔、腹腔、盆腔、肢体损伤等
3.按皮肤完整性分类 闭合性,开放性损伤
4.按受伤程度分类
创伤的修复
1.伤口愈合类型
一期愈合(原发愈合)
伤口边缘整齐、严密、平滑,呈线状
二期愈合(瘢痕愈合)
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留有明显的瘢痕挛缩
或瘢痕增生,影响外观和功能
影响愈合的因素
年龄、慢性疾病、伤口特点、感染和异物
营养状况、缝合技术、心理压力
糖皮质激素:可使瘢痕停止增殖并软化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1)疼痛:一般在伤后2~3日后逐渐缓解
严重损伤并发休克时,伤员常不诉疼痛
内脏损伤疼痛常定位不确切
(2)局部肿胀:严重肿胀可致局部组织或远端肢体血供障碍
(3)功能障碍:因解剖结构破坏、疼痛炎症反应所致
(4)常见创伤:
挫伤、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穿透伤
清洁度为类①清洁;②污染;③感染
2.全身症状
(1)发热:创伤出血、组织坏死分解或创伤产生的致热因子均可引发吸收热。创伤性炎症反应所致的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2)生命体征变化:创伤后释放的炎性介质、疼痛、精神紧张、血容量减少等均可引起心率加速,血压稍高或偏低,呼吸深快等改变。
(3)其他:因失血、失液,病人可有口渴、尿少、食欲减退、疲倦、失眠甚至月经异常。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积极抗休克、保护器官功能
加强营养支持
预防继发性感染和破伤风等
2.局部治疗
第1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1)闭合性损伤:如颅内血肿、内脏破裂等
应紧急手术
(2)开放性损伤:及早清创缝合 并发症的防治
1.局部并发症
(1)伤口出血:创伤后48小时内的继发性出血
也可发生在修复期任何时段
(2)伤口感染:多见于开放性损伤
(3)伤口裂开
2.全身并发症
(1)急性肾衰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关键:
①加强监护;②强化呼吸道护理
③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护理
④监测血气分析和肺功能;⑤心理护理
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换气
(2)控制外出血
(3)迅速补充血容量
(4)包扎、封闭体腔伤口
(5)有效固定骨折、脱位
(6)严格监护和创伤评估
2.伤员转送
迅速、安全、平稳
3.一般护理
(1)体位和制动:多取平卧位,体位变化宜慢
(2)防治感染:对伤口施行无菌术处理
抗生素在伤后4~6小时内应开始使用
开放性创伤应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3)镇静、止痛:未确诊前慎用
给一般药物和心理治疗
第2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4)禁饮食或置鼻胃管减压
(5)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
4.软组织闭合性创伤护理
(1)观察病情:观察局部症状、体征,生命体征
(2)局部制动:抬高患肢15~30°
(3)配合局部治疗:
小范围软组织创伤后早期局部冷敷
24小时后可热敷和理疗
血肿较大者,应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吸
(4)促进功能恢复
5.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护理
(1)术前准备:备皮、皮试、配血、输液
(2)配合医师进行清创手术
(3)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警惕活动性出血
2)加强支持疗法
3)预防感染
4)心理护理:安慰病人,稳定情绪,减轻心理痛苦,便于积极配合治疗
5)功能锻炼:稳定后,鼓励协助病人早期活动
6.健康教育
(1)教育病人及社区人群注意交通安全及劳动保护
(2)向病人讲解创伤的病理、伤口修复的影响因素各项治疗措施的必要性
(3)指导病人加强营养,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4)督促病人坚持功能锻炼
第二节 烧伤
病理生理
第3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1.休克期
严重烧伤后,最早的反应是体液渗出
48小时后趋于稳定并开始回吸收
2.感染期 严重烧伤所致的全身应激性反应
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
3.修复期 瘢痕、畸形、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烧伤面积:
(1)手掌法:伤者本人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约为体表总面积的1%,五指自然分开的手掌面积约为1.25%,此法较简易,亦可辅助九分法评估。
(2)中国新九分法:将人体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适用于较大面积烧伤的评估,可简记为:3.3.3(头、面、颈),5.6.7(双手、双前臂、双上臂),5.7.21.13(双臀、双足、双大腿、双小腿),13.13(躯干),会阴1。
2.烧伤深度判断
Ⅰ度烧伤又称红斑烧伤,仅伤及表皮层,生发层存在。表现为皮肤灼红,痛觉过敏,干燥无水疱,3~7天愈合,脱屑后初期有色素加深,以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与真皮浅层,有大小不一的水疱,泡壁较薄、内含黄色澄清液体、基底潮红湿润,疼痛剧烈,水肿明显。两周左右愈合,有色素沉着,无瘢痕。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层,可有水疱,疱壁较厚、基底苍白与潮红相间、稍湿,痛觉迟钝,有拔毛痛。3~4周愈合,留有瘢痕。
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可达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如皮革样或呈腊白、焦黄,甚至炭化成焦痂,痂下水肿。
3.烧伤严重程度
轻度烧伤:Ⅱ度面积<9%
中度烧伤:Ⅱ度面积为10%~29%
Ⅲ度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总烧伤面积达30%~49%
Ⅲ度面积达10%~19%,或虽然Ⅱ度、Ⅲ度烧伤
面积不足上述百分数,但病人已并发休克
吸入性损伤或合并较重的复合伤
特重烧伤:总烧伤面积>50%或Ⅲ度>20%,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4.吸入性损伤
诊断依据是:
①燃烧现场相对封闭
②呼吸道刺激症状,咳出炭末样痰,声哑,呼吸困难,可闻哮鸣音
③口鼻周围甚或面、颈部有深度烧伤,鼻毛烧焦,口鼻有黑色分泌物
第4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治疗原则
1.现场救护
(1)迅速脱离热源
(2)抢救生命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护创面和保暖
(5)其他
1)处理严重复合伤:如止血、骨折等
2)纠正低血容量
3)镇静止痛及稳定伤员情绪
(6)尽快转送
2.烧伤处理
(1)保护烧伤创面、防止和清除外源性污染:剃净创周毛发、清洁健康皮肤。
(2)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为液体疗法
每1%烧伤面积(Ⅱ度、Ⅲ度)每千克体重应补充液体1.5ml(小儿为1.8ml,婴儿为2ml),其中晶体液量和胶体液量之比为2:1,另加每日生理需水量2000ml。
(3)防治感染
(4)促使创面愈合、降低致残率
护理措施
1.吸入性损伤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伤员深呼吸,用力咳嗽咳痰。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翻身拍背
(2)吸氧:浓度不超过40%,CO中毒者给纯氧吸入
(3)严格掌握并观察记录输液量及速度
(4)严格呼吸道管理及无菌技术
(5)按呼吸功能评估的各项要点进行监测
2.休克期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准确输液和保证输液途径的通畅
液体疗法有效的评估标准是:伤员神志清醒、尿量成人为30~50ml/h(儿童为20ml/h,婴儿为1ml/(kg·h),CVP 6~12cmH2O,血清电解质,如K+、Na+值正常。伤员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尽量避免口服补液,若病情平稳,口渴较重,在严密观察下,适量服用每升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钠0.15g的烧伤饮料。
3.创面护理
(1)包扎疗法护理:
1)采用吸水性强敷料,包扎压力均匀
2)抬高肢体,功能位和髋关节外展位
第5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3)观察肢体末梢的血循环情况
4)保持敷料干燥
(2)暴露疗法的护理重点是保持创面干燥、促使焦痂或痂皮早日形成且完整。
1)控温28~32℃,湿度70%左右
2)随时用无菌吸水敷料或棉签吸净创面渗液
3)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无意抓伤
4)焦痂可用2%碘酊涂擦2~4日,每日4~6次
5)定时翻身,避免创面因受压而加深
6)环形焦痂者,应注意呼吸和肢体远端血运
7)创面不应覆盖任何敷料或被单
(3)半暴露创面护理:
单层抗生素或薄油纱布紧密覆盖于创面。
主要护理:保持创面干燥,预防感染。
4.感染的护理
(1)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宜层流单人病房
(2)严密观察病情
(3)做好口腔及会阴部护理
(4)加强各种治疗性导管的护理,严格无菌原则
(5)定期做室内环境、创面、血液及各种排泄物、分泌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6)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5.心理护理 伤员担心容貌和形象,应做好心理疏导
6.疼痛护理 精神放松、引导和转移注意力,一般性镇痛药
7.康复期护理
(1)营养护理:应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2)康复护理:主要是指导和协助伤员进行功能锻炼
第6页
2.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二
1 手术前的护理
手术前护理主要是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是预防与SSI的重要环节之一。手术前护理包括: (1)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告知麻醉方式、手术体位等, 使患者对手术过程大致了解, 减缓其紧张、恐惧心理。认真查看手术区域及全身皮肤有无破溃, 疖肿及感染等情况, 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 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睡眠,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或纠正善养不良;术前注意保暖,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嘱无禁忌证患者术前使用抗菌药皂洗澡, 上手术前取下发夹、戒指、项链、活动的假牙等带有金属的物品。 (3) 要求患者停止抽烟。相关研究证明抽烟会延缓伤口愈合, 增加组织缺氧使局部血管收缩, 建议接受常规手术患者手术前至少戒烟2~6周, 有利于伤口愈合。 (4) 关于术前是否备皮存在不同的观点。依据美国CDC (1999年) 建议, 除非毛发会影响手术, 否则手术前不需准备皮肤。另有研究报道, 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前剃除毛发, 手术部位感染率1.2%, 与没有剃除毛发手术部位感染率相同, 显示是否剃除毛发对手术部位感染并无显著相关[2]。在Segal的报道中更是指出, 手术前剃除毛发反而容易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但对于确实需要备皮的, 首选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专用的脱毛器、化学性脱毛剂。如使用常规普通脱毛方法, 必须采用电动剃发剪。脱毛须在手术当天进行。
2 手术中的护理
手术室中的护理主要是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承担完成, 是预防SSI的关键点之一, 包括手术护士的术前准备和手术中的护理两方面。 (1) 手术室护士的术前准备:a.手术室护士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 除去各类手饰, 不可涂指甲油;b.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干净的手是防止细菌传播和减少抗药性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减少医疗照护相关感染、及加强患者安全的主要手段。c.准备手术所需物品, 认真检查一次性物品、药品及其他无菌物品包装是否完整, 消毒是否达到标准, 是否过有效期。 (2) 手术中护理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并监督每一位手术人员的各项操作是否符合无菌要求,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b.巡回护士要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 保持手术室出入门关闭状态、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不准许观看感染手术人员再进入其他手术间参观, 避免各成交叉感染[4]。c.洗手护士保管好无菌台面上物品不被污染, 摆放及传递手术器械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用过的器械及时擦净血迹, 以减少细菌感染及增生。切除感染病灶或空腔脏器如胃肠的刀剪应视为污染而与其他器械分开放置。d.尽量缩短手术前器械包暴露时间, 有文献报道, 无菌物品的污染率与其暴露时间呈正相关。若暂时不用物品已经打开, 可用无菌巾遮盖, 这样可减少污染。e.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 必须术前半小时开始静脉点滴, 手术时间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 (通常为3 h) , 术中应该追加一次, 术后原则不用, 最长不得超过48 h[5]。f.维持手术患者正常体温, 手术期间患者体温降低, 易增加SSI的风险。g.增加手术患者氧气供给。临床实证显示, 保证充足的氧气, 血液循环很好的患者手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明显减少。
3 手术后的护理
术后的护理工作对预防SSI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手术结束后, 护理人员要认真按各种感染手术要求做好术后处理。如用过的手术器械, 染污的敷料, 物表及手术间地面等的处理。监查手术人员脱去手套, 手术衣, 鞋套。严禁将污染物品带出手术间, 控制感染源散, 防止院内感染。此外, 手术患者重回病房后, 护理人员应严密监视切口变化并及时报告医师;在护理患者时,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预防感染措施的宣教, 如不用手触ā切口, 对无敷料的开放性伤口不可用水冲洗等。
总之, 良好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反, 可能导致SSI等并发症的发生。只要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制度及护理常规, 就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Setiawan B.The role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in preventing perioperative infection[J].Acta Med Indones, 2011, 43 (4) :262-266.
[2]刘玉村.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8 (8) :1-4.
[3]甄宝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10 (4) :252-252.
[4]刘冬.庞永红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9) :2712-2713.
3.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三
【关键词】昏迷患者;医院感染率;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83-01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现在频繁发生,及时护理和有效管理是控制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外科手术患者中常规应用的麻醉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的应用及各类有创穿刺和引流均属于侵人性操作,如醫护人员的无菌观念稍有不强均可造成机会菌感染【1】。特别是昏迷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与其他患者相比较医院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因此要加强外科昏迷患者医院感染率的护理与管理,降低昏迷患者医院感染率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所有入住我科的昏迷患者23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01例,均因为外伤或者疾病等原因实施外科手术,病情危重处于昏迷状态。
1.2方法
1.2.1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两年来医院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制定了一个防控医院感染目标及措施,制定了很多详细的制度,比如制定了医疗器械消毒制度、护理工作的洗手制度、护理无菌操作制度等,并严格督促执行,明确奖惩条例。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前两年相比护理管理防控医院感染讲座及技能培训明显增多,我们定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旨在增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观念和技能,强化无菌观念,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制定严格的保洁制度,保持环境清洁,实施环境干预,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加强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每月采样做细菌培养2次,使病室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均达到标准要求。
医护人员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地方法。30%的医院感染是由医护人员手传播的细菌所致【2】。在医院工作人员中全面培训手部卫生规范和手部清洁知识。将旋转式水龙头改装为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张贴规范洗手的操作指导图片,提供消毒洗手液。将手部清洁知识和技能纳入护理基本技能考核【3】。严格要求医护人员采用六步洗手法,在为昏迷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接触患者的血液、潜在的感染物质、黏膜、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手套。
1.2.2细节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昏迷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到下呼吸道和定植的危险,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并且昏迷患者一般病情危重,咳嗽反射能力减弱,痰液易坠积于支气管或肺内,使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机会也增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使下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鼻咽部失去防御感染的能力,使细菌未通过上呼吸道防御系统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吸痰、气道湿化等操作增加了气道污染的机会,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所以对于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并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痰液黏稠患者及时行雾化吸入,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吸痰管一用一更换。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使用一次性湿化瓶。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昏迷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如果鼻饲不正确易发生食物返流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这是患者反复感染不易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昏迷患者的鼻饲护理,鼻饲前先吸净痰液,鼻饲时抬高床头45°,每次注入食物前应确保胃管在胃内,鼻饲量每次应<200ml,可采用营养泵,泵入速度60~80ml/h。如有胃潴留时减少鼻饲量。鼻饲后防止患者胃返流、误吸。
1.2.3重视患者各种管道管理昏迷患者所带的各种管道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如留置导尿管、静脉穿刺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感染发生,如医护技术操作不到位、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皮肤的防御屏障,导致病原菌进入人体引起患者感染。因此我们在操作各种置管前、后应严格无菌操作,并做好置管局部的观察及护理。静脉置管局部用透气敷料为宜,3天更换1次,敷料污染或潮湿时立即更换。注意观察静脉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一旦怀疑导管有污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取导管尖端和血液做细菌培养。昏迷患者病情重、抵抗力低、住院时间长也可使医院感染率增高,比如导尿管留置时间长致尿道黏膜损伤,使内源菌或环境污染的外源菌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尿管引起泌尿道感染。所以我们在给昏迷患者导尿时,要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尿管的适应证,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尿道黏膜;选用型号适宜、质量较好、柔软、对患者损伤性小、不容易产生细菌定植的导管;选择抗返流尿袋使用,尿袋低于膀胱,防止尿路逆行感染;妥善固定尿管防止移动及滑脱,保持引流通畅;每日用0.5%碘伏擦拭尿道口2次。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留置期间增加患者的入水量,以起到对泌尿系统的冲洗作用。
1.2.4做好口腔护理按照标准预防昏迷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进食,需要做好口腔护理,以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防止咽部细菌寄生。给予口腔护理每天2次,根据口腔的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观察患者口腔黏膜及咽喉部的变化,及早发现病原灶,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情况有无改变,以预防感染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或频繁更换,减少预防用药。记录患者体温、分泌物和排泄物的颜色、量、性质,如有绿色脓痰应及时做痰培养,排除有无绿脓杆菌感染,若患者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尿液中有絮状物,应做尿常规或尿培养。
对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警惕有无二重感染发生【4】。改善昏迷患者自身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患者营养,包括胃肠道要素饮食、静脉高营养等,满足患者营养需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按照标准预防【5】。治疗、护理后彻底洗手,用后的物品和器械进行消毒。落实探视制度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每个进入昏迷患者病房的医护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
2 结果
两年来通过对230例昏迷患者及时的护理与管理,降低了昏迷患者医院感染率,提高了临床治愈率,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
3 讨论
外科昏迷住院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不仅加重病情且易诱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昏迷患者情况特殊,可发生感染的部位较多【6】。我们针对昏迷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原因,实施有效合理的护理与管理,减少和避免了昏迷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傅根莲.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16
[2] 李亚洁,潭琳玲,周春兰,等.手部卫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2A):286-289
[3] 孙孝芹,崔霞,程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2-853
[4] 陆志华,赵晓莉,徐红等.抗菌药物引起二重感染51例报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68-569
[5] 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33
4.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四
本章要点:
1.医院感染
2.消毒灭菌
一、医院感染
1.概念:医院感染(NI)又称医疗机构相关感染(HAI),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
2.感染来源:
(1)外源性感染:来自于另一感染者或环境;
(2)内源性感染:来自于患者自身,由于正常菌群迁徙至机体其他部位,或受损组织,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原体过度生长。
3.医院感染的病原体
几乎所有病原体都可以导致医院感染。细菌(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多重耐药细菌)、病毒、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支原体、寄生虫。
医院感染病原体因年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诊疗措施及抗菌药物使用史等而异,各类病原体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亦不相同。
4.常见的医院感染常见的医院感染是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外科伤口感染、血流感染。
(1)泌尿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常与留置膀胱导管的使用有关。病原体为肠道正常菌群或医院获得的耐药细菌,感染率高,能导致菌血症和死亡。
(2)手术部位感染常发生在手术过程中,感染病原菌取决于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抗菌药物使用,包括外源性、内源性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污染程度、手术技巧、引流管留置、病原体致病性、其他部位的感染等。
(3)呼吸道感染可发生于所有患者,感染病原体常为内源性。
(4)菌血症占医院感染的小部分,但发病率日益增加,病死率高。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常驻菌或暂居菌,多重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5)其他医院感染:烧伤、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创面有利于细菌定植,易发生全身感染。年龄大于6个月,有抗菌和药物治疗史的住院患者的严重腹泻主要由艰难梭菌引起。此外,还有眼和结膜感染、子宫内膜炎、产后生殖道感染等。胃肠炎、肝炎等还可引起医院感染暴发。
5.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1)医院感染来源:来源于人类与环境。
人类:感染来自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或探视者,也可以来自患者自身。感染源可能是患者或处于潜伏期的患者,或为病原携带者。
环境:感染来自于污染的物品、食物、水或空气,病原体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来自于环境的医院感染,常存在污染库,只有消除环境污染库,才能控制传播。
(2)医院感染传播途径:与社区感染相同,但以空气、接触及媒介更为重要。
(3)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免疫状况、基础疾病、继发感染、特殊药物、创伤等。
6.医院感染预防
去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宿主抗感染能力。通过使用无菌器械、物品、药品,清洗织物及食品去污染等,可去除物品携带的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良好的技术规范,隔离患者、保持通风、换气;加强手的卫生、消毒与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等可以有效阻断接触传播。
此外,通过增强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侵入性操作规范化及减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内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的调查 在许多国家,医院感染调查由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至少包括一名感染
·
控制主管和护士,其职责是检测医院感染、制订医院感染预防条例并监督执行、开展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1)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监测目的是掌握医院感染变化趋势,及早发现感染病例、感染种类的变化,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其监测资料来源于微生物学报告、病房巡视、活检报告、医务人员健康记录、出院患者随访等。除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外,还常规监测灭菌、消毒效果;医院配置产品;开放系统中准备的血液成分;血液透析液等。
环境(物体表面、空气和水)及医务人员样本因无标准化操作规范,结果难以解释,很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无须常规监测。只有当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医务人员或环境与医院感染传播 有关时,才进行患者或医务人员样本的培养、购买物品的抽样检测、使用中消毒剂和灭菌器监测、呼吸治疗设备培养、腹膜透析培养、空气培养等。
(2)暴发调查当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常规监测发现流行率增加时,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新病例的产生,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通常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有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证据,包括流行病学分析;病原体分离、分型结果。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流行及暴发调查中的职责是分离病原体并证实所分离的病原体具有同源性。病原体的分型结果用于确定传染的模式,为流行病学追踪感染过程与感染源提供线索。
二、消毒灭菌
消毒(disinfection)是去除或杀灭大多数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sterilization)是去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消毒灭菌是许多医疗实践的核心。
根据传播病原体、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类:手术器械、植入物或监测设备,以及活组织检查等进入正常无菌部位的物品,必须灭菌。
2.中度危险类:麻醉、呼吸设备、内窥镜等接触黏膜、不完整皮肤的物品,需要高水平消毒。
3.属低度危险类:接触完整皮肤的物品,如听诊器、床头柜等,该类物品直接传播病原体的可能性小,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间接传播,使用低效消毒剂消毒。
消毒灭菌技术
(1)湿热灭菌:将物品暴露于饱和蒸汽121℃ 30min,或高压蒸汽灭菌134℃13min,朊粒需延长压力灭菌器的所用时间、提高温度(134℃18min)方可达到效果。
(2)干热灭菌:将物品暴露于160℃ 120min或170℃60min。若有空腔,干热灭菌效果不如湿热灭菌。
(3)煮沸或低压蒸汽灭菌技术:用于去除热敏感物品的病原体,杀灭布鲁菌、分枝杆菌及多种病毒等细胞内生长微生物,不能杀灭芽胞。
(4)化学法:采用不同消毒剂,针对热敏感物品进行消毒。消毒剂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三类。
(5)γ辐射:通过破坏DNA链发挥灭菌作用,常用于注射器、注射针、导管、手套等小物件的大批量灭菌。
(6)紫外线:通过抑制细菌生长达到消毒灭菌效果。
(7)过滤技术:可用于去除溶液中的颗粒及热源,也可用于去除大容量液体中的少量微生物、溶液中的细菌定量。
消毒灭菌效果评估
1.常通过化学指示卡、生物指示剂、指示胶带等检测压力灭菌器的灭菌温度和时间,如果符合要求,可以认为处理后物品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2.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可以通过检测使用消毒剂后的微生物浓度来实现。
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是
A.支原体
·
B.衣原体
C.细菌
D.真菌
E.病毒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几乎所有病原体都可以导致医院感染。细菌(革兰阳性细菌、革兰
阴性细菌、多重耐药细菌)、病毒、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支原体、寄生虫。
5.妇产科护理学讲义 第二十章 篇五
第二十章 妇女保健
本章考点:
(1)妇女保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2)妇女保健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法
(3)妇女病普查普治及劳动保护
(一)妇女保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妇女保健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普查、预防保健及监护和治疗措施,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减少患病率和伤残率,控制某些疾病发生及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从而促进妇女身心健康。妇女保健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国卫生保健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医学、疾病预防控制构成我国医学卫生防病的基本体系,其宗旨是维护和促进妇女身心健康。采取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群体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以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维护家庭幸福和后代健康,并促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
(二)妇女保健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法
1.组织机构
(1)卫生行政机构 包括卫生部内设妇幼保健司并下设妇幼保健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设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市(地)级卫生局设妇幼保健科;县(市)级卫生局设妇幼保健所。
(2)专业机构 包括妇幼卫生专业机构如各级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的妇产科、计划生育科、儿科,预防保健科;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2.工作方法
(1)多部门协作,强调全社会参与和政府职责。
(2)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设,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技能水平。
(3)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防治措施。
(4)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普及卫生宣教。
(三)妇女疾病普查普治及劳动保护
1.健全妇女保健网络,定期对育龄妇女进行妇女常见病及良恶性肿瘤的普查普治,每1~2年普查1次,中老年妇女以防癌为重点,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高妇女生命质量。针对普查结果,制定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维护妇女健康。
2.劳动保护 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用下,妇女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妊娠、哺乳等影响胎婴儿的健康。我国政府规定:①月经期:女职工不得从事装卸、搬运等重体力劳动及高处、低温、冷水、野外作业及用纯苯作溶剂而无防护措施的作业;不得从事连续负重(每小时负重次数在6次以上者)单次负重超过20kg,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kg的作业;②孕期:妇女在劳动时间进行产前检查,可按劳动工时计算;孕期不得加班、加点,妊娠满7个月后不得安排夜班劳动;不得从事工作中频繁弯腰、攀高、下蹲的作业;不允许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③产期: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息15天,难产增加产假15天,多胎生育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执行计划生育可按本地区本部门规定延长产假;④哺乳期:时间为1年,每班工作应给予两次哺乳时间,每次哺乳时间,单胎为30分钟;有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夜班及加班;⑤围绝经期:女职工应该得到社会广泛的体谅和关怀;经医疗保健机构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者,经治疗效果不佳,已不适应现任工作时,应暂时安排其他适宜的工作;⑥其他:如妇女应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法规,但也有不育的自由;各单位对妇女应定期进行以防癌为主的妇女病普查、普治;女职工的劳动负荷,单人负荷一般不得超过25kg,两人抬运不得超过50kg。
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六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0.5%碘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求严格按照«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7.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腹部外科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男40例, 女24例, 年龄21~78岁, 中位年龄46.2岁。所有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
1.2 方法
对上述病例的术后护理过程中主要的护理措施以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统计。
2 结 果
2.1 手术类型
64例腹部手术中, 胃肠道手术31例, 占48.44%;肝脏手术18例, 占28.12%;胆管手术15例, 占23.44%。
2.2 护理措施
对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可分为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以及术后的护理。而术后护理尤为复杂和关键, 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口腔的护理, 同时保证患者的有效呼吸和咳嗽。
2.3 感染发生率
64例腹部外科术的患者中, 有6例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率为9.38%。其中细菌感染4例, 占66.67%;真菌感染2例, 占33.33%。
2.4 治疗与转归
感染患者在加强常规护理的同时, 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其中治愈5例, 治愈率为83.33%。死亡1例, 病死率为16.67%。
3 讨 论
3.1 心理护理
在手术之前, 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充分了解,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使患者安心地接受治疗。
3.2 术前护理
在术前, 保证吸烟患者至少要停止吸烟2周, 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其家属交代停止吸烟的必要性。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注意改善其肺部功能, 待其呼吸道感染缓解的情况下进行手术[2,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锻炼,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为术后的恢复提供条件。
同时, 在手术前还应对患者身体进行各项检查, 如身体状况、血常规和血型等。手术开始时, 对患者合理的使用镇静药及预防性的抗生素。在手术进行时, 配合医师, 密切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
3.3 术后护理
术后的护理十分关键。在护理过程中, 应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意外的感染, 加重病情。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对口腔的护理, 保证患者的有效呼吸和咳嗽, 保持病房空气的流动, 减少人员的探视。
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十分重要, 每个小细节都应特别注意, 稍有不慎, 便会给患者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4]。因此, 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 严格控制可能引发感染的病原菌,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实施, 所有腹部外科患者中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9.38%, 低于临床上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 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措施, 能明显降低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利于患者产生较好的预后。
总之, 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对潜在感染风险的监控,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 李礼, 蔡德芳.腹部术后病人肺部感染易患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22 (19) :70-71.
[2]钟小秋, 何林娜.腹部大手术后减少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7) :2175-2176.
[3]陈鸿莲, 黄云平, 黄庆,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0: (13) :1960-1962.
8.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八
【關键词】肝胆外科;急救室;医院感染;预防和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3-01肝胆外科急救室患者因为病情比较严重,以及频发的侵入性操作,使得其成为了医院感染的高发群体。所以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要重视对于肝胆外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依据影响肝胆外科急救患者医院感染的一些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对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对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儿55例,女性患儿45例。患者年龄19-83岁。患者均因为各种疾病需要在急救室开展治疗。
1.2肝胆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状况分析
1.2.1呼吸道感染是肝胆外科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肝胆外科急救室的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为重,一般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使得这些患者咳嗽排痰的能力较弱,痰液很容易坠积在肺部后者是气管,造成患者发生肺炎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侵入性的操作也会使造成患者的感染。比如中心静脉直观与静脉穿刺,如果技术的操作不到位,使得病原菌进入到患者的体内。这些都是发生肝胆外科急救室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1.2.2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医疗领域大量使用的抗生素,很容易对患者的菌群进行破坏,使得患者体内的微生物发生失衡,这容易引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另外再加上患者自身的疾病,这些都很容易使得患者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容易引发感染。另外加上医院的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的认识不足,对于监控的措施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引发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1.3护理方法
1.3.1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护理方法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每次注入食物前都应当确保胃管在胃内,鼻饲的时候要确保吸净痰液,鼻饲的时候每次不宜过多,可以每次<200mL,在鼻饲之后要防止患者发生胃返流或者发生误吸。吸痰管每次使用时要进行更换,防止交叉感染,吸痰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
1.3.2最大限度减少置管侵袭操作造成患者血液感染中心静脉置管会因为操作过程中的不到位而引发病原菌进入到患者的体内,进而出现感染。所以我们再进行留置管的操作时,应当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好无菌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对患者在穿刺部位的皮肤要密切的观察,注意患者的皮肤是否出现了红肿,一旦怀疑导管污染,则应当立刻的拔除导管。急救室的患者住院的时间长也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重,多需要进行导尿管留置,且留置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很容易使得尿道黏膜发生比较严重的损伤,使得环境污染的外源菌引发患者的尿道感染,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不合理的护理操作也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地掌握留置管的适应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选用粗细合适、质量好、无细菌的导管,在护理操作中最大可能地减少留置尿管的时间,以防止发生医院感染。
1.3.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和颜色做好记录,如果患者出现绿色浓痰,则应该进行培养。或者有主诉尿的,也应该给患者做尿常规的检查。注意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发生改变。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做好必要的口腔护理,2次/d,及时对患者口腔的分泌物进行清除,保障患者不会吱声咽部细菌。在对患者开展的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依据患者口腔的PH值,选择合适的清理液。在工作中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各种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严格掌握对患者的治疗疗程,严禁频繁的更换,减少各种预防的用药。另外要注重改善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提升患者的肌体免疫力,对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感染。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时候要依据标准开展预防。在护理和治疗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洗手,使用后的器械要严格的进行消毒,在患者离开之后要将床单进行终末的消毒。
1.3.4强化对于外科急诊室的管理工作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预防感染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医院要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的制度,定时地对医院的感染知识开展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使得护理人员都可以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自觉落实各种隔离的措施,强化无菌管理的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可能发生的一些交叉感染。通过实施环境清洁,制定严格的清洁制度,保障室内的干燥和通风。另外对于室内的地面和物品表面要做好适当的清洁工作,落实严格的探访制度,对人员出入进行严格的限制。医院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导致细菌传播的关键途径,所以要严格医护人员遵循医院的洗手制度,在肝胆外科进行各种操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带上手套。2结果
通过对肝胆外科急救室患者常见部位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依据产生院内感染的各种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预防和管理的措施。降低了肝胆外科急救室患者的感染概率,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达到了提升肝胆外科护理质量的目的。3讨论
医院在病区设置相应的急救室,目的在于对为病重的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急救室在患者的护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因为患者的自身病因的原因、护理人员的原因以及急救室管理的原因,急救室同时也成为了医院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场所,感染率明显的要高于普通的病房,严重影响到了对于患者的护理质量,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也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在加强对于急救室的护理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患者可能发生的医院感染,这对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护理的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曾铁英,钱媛,黄玉兰,胡春华.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02).
[2]李亚洁,谭琳玲,周春兰,方玉桂.手部卫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04).
[3]李光香,程伟荣.六步洗手法对降低手细菌污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05(01).
[4]许宏,韦莉萍.留置导尿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01).
9.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九
在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供的数据:美国每年医院感染的病例高达200万例,造成超过45亿美元的额外经济损失。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我国每年因发生医院感染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超过100亿元。吴安华报道,国内医院感染可使每例患者的住院费用增加2052~51447.38元。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预示着可能会要医院自己承担由于医院感染所发生的额外费用。为评估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外科系统20出院患者中因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循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年1—12月外科系统确诊的医院感染的患者174例,选取符合配对条件的111例患者为病例组,对照组为按性别、年龄相差≤5岁、疾病、入院时间相差不超过1个月的111例非感染的患者。
1.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
1.3调查方法
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查阅2014年1—12月外科系统出院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并按1:1匹配相应的对照,同时查阅住院收费系统逐一登记两组患者的卫生经济学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的正态性检验提示,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均呈负偏峰分布,故用中位数描述其平均水平;两组间的比较分析采用Wilcoxon符合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病例组的总医疗费用的中位数为37943.64元,对照组的总医疗费用的中位数为19265.14元,病例组是对照组的1.97倍,平均每例医院感染病例多支出18678.50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179,P<0.001)。病例组的`药品费、材料费、检查费、治疗费、检验费、手术费、麻醉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均高于对照组(P<0.001)。医疗费用的增加以药品费为主,其次是材料费和治疗费。
2.2不同科室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同
科室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同科室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同,神经外科最高,其次依次为胸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五官科、骨科中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产科和泌尿外科病例组与对照组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平均住院日的比较
病例组的平均住院日为20天,比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延长8天(z=-7.088,P<0.001)。不同科室两组平均住院日的情况如表3所示,普外科、神经外科、五官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产科、骨科中心、泌尿外科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0.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篇十
【关键词】 伤口感染;消毒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53-01
1资料与方法
自开展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开始,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有大量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10~2013年普外科111例住院手术及19例伤口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
2结果
共检出19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17%。男11例,女8例。年齡分布37~74岁,其中50岁以下7例,占37%。急症手术6例,占32%。手术2天后感染的共5例,占26%。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7天,感染4例,占21%。伴有各种慢性病者10例,占50%,其中高血压4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1例、老慢支及呼衰2例。无1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术前营养支持仅4例。
3讨论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预防性引流要慎重。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
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4(1): 120-122.
[2]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4): 315.
11.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十一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进行外科治疗并出现伤口感染的30例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17例, 男33例, 患者年龄9~87周岁, 平均 (52.8±5.6)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符合研究条件,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术伤口浅部组织有脓性混浊液体渗出, 伤口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患者有明显痛感,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痛感加剧。
方法: (1) 易感因素分析:a.操作无菌性:手术人员由于操作经验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等原因导致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对手术伤口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导致患者伤口受到肠液、脓性液体或者渗出液的污染。手术进行过程中没有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缝线以及血肿等残留物, 导致细菌性污染对伤口内组织的侵袭性增加, 从而加大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完成后操作人员没有能够及时充分地冲洗以及关闭伤口, 或者在进行伤口冲洗及关闭时没有对使用过的器械或者其他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和冲洗, 使伤口发生二次感染[1]。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过程中未进行无菌操作感染者25例, 手术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感染者5例。b.手术操作技巧欠佳:操作人员操作手法不娴熟、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技巧, 未对手术伤口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及对伤口进行过度或者粗暴的牵拉、分离等均能够引发伤口感染。此外, 频繁使用电刀、对大块组织进行结扎均易加大伤口内组织的变性坏死几率。手术伤口过长、手术时间过长、延长手术伤口开放时间等均会加大伤口感染的发生率[2]。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进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感染者26例, 手术进行过程中操作规范感染者4例。c.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 会相应加大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几率。肥胖、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罹患恶性肿瘤、糖尿病以及恶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出现伤口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具备较强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患者[3]。本组患者的资料中, 肥胖、年龄较大以及罹患慢性病的患者出现手术伤口感染者25例, 其他患者出现手术伤口感染者5例。d.手术室条件:资料显示, 30例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中, 在层流手术室接受治疗5例, 在非层流手术室接受治疗25例, 因此, 在层流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在非层流手术接受治疗的患者。e.季节因素:由于气温高、细菌大量繁殖, 会加大手术伤口的感染发生率。本组抽查的感染患者中, 热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4例, 非热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6例。f.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进行前未做好充分准备, 如没有进行备皮工作、未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没有合理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 及未对低蛋白血症、贫血、水和电解质失衡等进行纠正等都会引发手术伤口感染。本组调查中, 手术进行前准备不充分感染者23例, 手术进行前准备充分者感染7例。 (2) 预防及护理措施:a.保证术前准备的充分性:做好手术区备皮等术前准备工作能够推动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降低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进行前,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皮肤进行观察, 若出现破损或者炎性反应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采用剃毛法进行备皮, 并对手术区皮肤进行消毒, 完成备皮工作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此外, 还需要对手术用品以及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 确保达到灭菌水平[4]。b.手术进行前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急救手术等可能会对伤口造成污染的手术前需要对患者伤口受到污染的几率进行预计和推测并适量应用抗生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与手术前2周应用抗生素相比, 手术前2小时应用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5]。c.保证手术操作的规范性:手术进行过程中必须减少人员流动;确保手术用品以及手术器械的合理应用;若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患者失血量过大应该适量增加抗菌药物, 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 避免对组织造成损害;确保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得到彻底清除, 防止形成死腔;手术进行过程中需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避免出现体温异常现象。d.保证患者营养成分的充足摄入: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热量、维生素、蛋白质以及低脂肪的食物, 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摄入, 若患者消化功能不良或者进食困难,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食半流质或者流质食物。e.临床医生不断丰富操作经验, 完善操作技巧: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必须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首先对患者伤口进行彻底清洁后再行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手术人员应明确分工, 避免浪费手术时间;进行伤口缝合时张力不可过大, 完成缝合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若手术完成后发现皮肤覆盖不完整、皮肤组织坏死以及死腔等问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6]。f.术后护理:对伤口敷料进行更换时必须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恢复情况, 若有分泌物出现需要进行微生物培养, 并结合患者手术情况和微生物报告及时进行感染诊治。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易感因素的分析结果, 见表1。
讨论
为了降低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必须在对伤口感染易感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等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才能够完成, 如患者具备较好的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 手术操作人员不断完善其专业技能并丰富其临床操作经验, 保证抗生素的护理应用,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伤口愈合效果进行密切观察等。作为常见的医院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 为了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必须对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及时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本次研究显示, 只有对伤口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制定了具有针对性预防、护理管理措施, 才能将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水平。本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研究中易感因素的重要性, 充分明确了外科手术中引起伤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这对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本组研究所选病例有限, 对于其他易感因素还需日后进一步探讨。
成立专门的科室感染管理和控制小组, 主要负责医院各项预防感染、各项指标的监测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定期召开临床会议, 探讨和总结手术伤口感染易感因素并积极寻找控制和解决办法, 将控制与监测完美结合,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 不断降低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 从而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亚琴.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13, 4 (20) :605-606.
[2] 谢士达.基层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9 (30) :295-296.
[3] 刘瑜.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12, 25 (23) :1343-1344.
[4] 茅一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1 (20) :279-280.
[5] 魏全珍, 等.腹部手术伤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合子, 2011, 8 (21) :151-152.
12.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 篇十二
关键词:肝胆外科,围术期,肺部感染,护理干预
肺部感染是肝胆外科手术围术期发生率比较高的并发症, 在肝胆手术中由于手术污染程度高, 且术后需要置入引流管, 在加上病房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所以患者比较容易发生伤口感染或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器官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会引发死亡,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1]。为了研究围术期护理方法,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肺部感染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为肝胆外科手术引起的肺部感染。88例患者中, 男54例, 女34例, 年龄40~76岁, 平均 (58.00±2.75) 岁;88例患者中, 单纯胆囊结石18例、胆结石合并胆囊炎39例、肝癌和胰腺癌10例, 胆总管肿瘤2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性疾病、血液疾病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围术期常规护理
1.2.1. 1 术前护理
嘱患者术前3周内停止吸烟, 以便减少呼吸道刺激;手术开始前2周注意调节患者饮食结构, 嘱咐患者多食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刺激小的食物, 提高患者手术忍受力。手术开始前1 d禁食禁水,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咳嗽功能训练, 嘱咐患者尽量胸式呼吸, 降低术后因腹部呼吸引发的疼痛。
1.2.1. 2 术后护理
术后给患者实施必要的消毒、预防感染, 嘱患者合理用药和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均衡饮食, 嘱咐患者多食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休息, 适当锻炼, 劳逸结合。另外, 术后保持患者病房通风, 严格探查患者术后情况,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预防感染知识教育, 嘱咐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 严密的围术期护理
1.2.2. 1 术前护理
患者进行手术之前, 护理人员首先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 了解患者病情, 稳定患者情绪, 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宣传, 经常开展有关肺部感染疾病的知识讲座, 积极护理患者参与医院开展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另外, 护士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呼吸道症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全身营养状况等;对于肺部感染高发人群应特别留意, 进行重点护理。
1.2.2. 2 术后护理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同时注意患者呼吸道清理, 因为患者进行呼吸道全麻后, 术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比较多, 护士可以采取辅助咳嗽法、雾化吸入法及手击震动法清理呼吸道, 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是保持术后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出现膈下感染、积液, 降低肺部感染率。如果患者有肺部感染的迹象, 要积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控制, 合理使用抗菌药, 不能使用过多, 否则容易引起菌群失调;术后麻醉消失后患者进入疼痛高峰期, 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腹带减轻患者疼痛,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调节松紧度;另外, 要对患者实施适当的康复训练, 促进患者康复。同时给予患者适度的安慰, 多鼓励患者,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价标准
肺部感染评价标准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和《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积分标准》判定, 诊断成立的标准是累计积分在4分以上。满意程度:非常满意:9~10分、满意6~8分、一般:3~5分、不满意:0~2分, 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9.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肝胆手术中主要危险因素有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抗生素的使用等, 手术结束之后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与气管插管对气道防御机制产生较大的破坏, 从而引发肺部感染[2,3]。另外, 术后疼痛也是影响感染的重要原因, 患者因为术后疼痛不愿意深呼吸, 而浅呼吸容易造成痰液淤积、阻塞气道, 导致感染的发生[4]。传统的护理方式知识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嘱咐和注意事项的讲解, 很难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而围术期护理与预防工作能够针对性、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护理, 包括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5,6,7]。术前重视相关知识宣传、合理饮食、和呼吸功能训练, 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术后注重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呼吸道顺畅, 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 清理呼吸道, 预防感染;另外注意疼痛护理, 护士可以采用腹带法减轻患者疼痛, 以便减少患者感染机会。还要注意术后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感染发生, 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 积极鼓励患者, 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促进康复[8]。
本次研究中, 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肝胆外科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群艳.128例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74-75.
[2]尹志蓉.术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1) :295-296.
[3]高宏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2) :80-81.
[4]田杰.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2) :115-116.
[5]张美玲.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78例护理方法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2) :91-92.
[6]赵芬, 蹇娅琳.72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8) :217-218.
[7]刘琼, 吕天花.护理风险管理在肝胆科病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6) :80-82.
13.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12例 篇十三
(博克图医院内蒙博克图022181)【摘要】目的 了解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关键词】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消毒【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01-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the 2007——2009 annual general surgery in 2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in 12 case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6%. Elderly, drainage tube was placed, malignant tumor, operation related factors ( such as emergency operation, operation time is long, two, three types of operation incision ), pre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use in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system, chronic diseases, drug-resistant strains of infection and wound infection has clear relationship.【Key words】Wound infection;Risk factors;General surgery;Disinfection1 资料与方法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有大量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2009年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及12例伤口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2 结果共检出12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6%。男7例,女5例。年龄分布32~69岁,其中55岁以下8例(65% )。急症手术5例(40% )。手术后2天的共7例(60%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天5例(40%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6例(50% ),其中高血压2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老慢支及呼衰1例。无1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术前营养支持仅4例(30% )。3 讨论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3]。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预防性引流要慎重。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3]。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應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参考文献[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4(1): 120-122.[2]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4): 315.[3]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J].临床外科杂志, 2000, 3(6): 327.
【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推荐阅读:
感染科护理常规06-24
护理医院感染资料10-26
外科护理年度10-25
重症肺部感染护理体会09-22
外科临床护理论文06-19
外科护理学试卷09-11
外科护理学答案09-12
外科护理病历论文范文11-14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试题06-09
外科护理年度工作计划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