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共7篇)(共7篇)
1.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一
风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流畅的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第二段:柳条的不同动态,一下抛举空中,一下扑撒下来。这些动态将风由小到大,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就把原来无生命的物变成有生命的了。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杨叶变换模样,也把风的来回反向展现无遗。一个“插”、一个“响”身形具备,未见风,却把风的声响已入耳旁。生字词:刹(cha、)那
(3)第三段:羊的跑、撑、撞、滑、跌倒形象的写出断牵绳的羊在风中的一连串的表现。“在院子里旋转”展现女孩的无奈、“两步远”、“长时间”的对比令人寻味,让人身临其境。栅栏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五段:飞不下来、飘、斜、颤、、翻、旋、停、掉这些动词生动的写出了鸟在大风中由起飞到被垂落的过程。无以风字,而风无处不在。 倏忽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3.课文结构解析
树林
柳条、杨叶、芦苇 疯狂雨的
第一部分前 断了牵绳的羊、穿红衫子的女孩 肆虐
五段,狂风 葡萄蔓、苍蝇
肆虐 鸟 孩子天的
风雨 赞美、歌
废纸、湿猫、瓦片
第二部分 浮萍、鱼儿
6——8断
油灯、老头、孩子、纸船
前一部分写狂风肆虐。通过五段,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来侧面烘托风的肆虐,风的无处不在。各种对象都有不同的状态。都以对象来写风。对象的状态因前已有述,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部分写暴雨的打击。后几段都写了不同的状态,侧面描写狂风暴雨打击下的大自然。但在不同的在雨中各物中,其他的对象都在风雨中无可奈何,小孩子却在大雨中很欢快活泼。这正是对孩子活泼的赤子之心的热忱赞美。
课文修辞的作用
(1)比喻,作者的比喻新奇,想象丰富。(具体事例略)
(2)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使人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的内涵,也可以让文章的更加形象生动。(具体事例略)
侧面描写,不正面写所要写的对象,通过写其他对象来写。文中无以笔写此物,而出处写此物。本文正是用这样的手段。
5.课文主旨
(1)赞美孩子天性。
(2)突出自然的强大、宇宙的威严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2.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二
从“教什么”的视角来看,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低水平的教师, 只会照本宣科, 看到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高水平的教师, 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在教教材中显性知识的同时, 能挖掘出其背后的隐性知识, 教一些别人教不出来的内容, 那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明确地点出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 它们都是阅读的方法和要求, 虽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但就教学而言一样重要。对于这类课文的教材处理, 即“教什么”, 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有的老师上得过详细, 费时不讨好。有的老师教学内容处理得过于简单, 过分挖掘和延伸拓展。其实对于略读课文的教材处理, 可以从学段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出发, 从生字教学、内容取舍、学法教学的角度设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下面通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略读课文《牧场之国》、五下的略读课文《刷子李》的教学实践, 来谈几点体会。
一紧扣文前提示, 凸显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编写的要求, 略读课文安排的课时为一课时, 这是有依据的, 可以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快速找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 明确“教什么”, 从而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小循环的教学整体, 更好地发挥阅读训练、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 这段提示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教师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教师可以通过提示语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 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 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刷子李》的课前提示语生动活泼, 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 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围绕这个提示语,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回顾写法。“同学们,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大家回顾一下, 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接着让学生浏览提示语, 明确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小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作家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然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概括的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并作简单批注。最后出示表格, 让学生学会自学课文, 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依托提示语, 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达到略读课文教学的高效, 有所侧重必有所舍弃,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 明确了本课“学什么”。
二巧抓生字教学, 处理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生字教学应该贯穿于小学学习的整个阶段。有的老师以为生字教学应该在精读课文中仔细教、扎实教, 略读课文可以略过。其实不然, 略读课文的生字教学自有需要侧重的地方。以《牧场之国》为例, 针对本课中的词语, 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从字理入手, 紧扣题眼。
片段一:1.课件展示“牧”的字理图, 同学们, 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牛羊成群)
★从字音入手, 读通课文。
片段二:1.刚才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了课文, 老师发现有两个词, 你们读准了吗?
(出示模样, 膘肥体壮)
2.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出“模”的另一个读音吗?
3. 将这两个词语放入句子中, 你们会读吗?
4. 指导学生读, 什么是“膘肥体壮”?谁来描述一下。
5. 师:你懂得真多, 请看图片——辽阔碧绿的草原上, 有一群膘肥体壮的牛羊, 这一切, 让你想说什么?
6. 就是如此的膘肥体壮, 让我们感受到牛羊王国的快乐。
这两个片段的处理, 没有掉入像精读课文那样的进行分析、练写的框框, 而是去繁就简, 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第二学段中容易出现的字词错误进行点破, 再反刍到对文本的领悟, 事半功倍。
三妙解内容教学, 过程体现方法性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 略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天地。略读课文作为一个单元主题的延伸, 再做处理时, 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 才能达到让孩子自发思考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略读能力能够更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 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略读课文是孩子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 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 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
以《刷子李》为例, 本文篇幅虽长, 却处处有亮点, 有学习点。如果按精读课文的方法, 每个点都舍不得丢, 每个点都想讲足讲透, 那么三个课时都讲不完。芝麻和西瓜如何进行取舍呢?什么是芝麻?什么又是西瓜?我觉得要先从三点来分析:第一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如同散落在文中的珍珠, 需要老师将其一一拾起, 串成一条珍珠项链, 熠熠生辉。第二点, 本课的文章结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 冯老爷爷为了凸显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采取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是五年段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写作方法。第三点, 本文有很多词语的使用非常精彩, “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天衣无缝”等, 取舍得当, 可以达到一点就破的效果。针对以上分析, 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1.从动作描写中体会
出示内容: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教师提问: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做一做这个动作。你能边做这个动作边读吗?在学生思想交流后, 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动作, 紧接着提问:此时刷子李在你的眼里还只是一名粉刷匠吗?读着读着, 你仿佛看到了一位……
2.从点睛之语中感悟
出示内容: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刷过去的墙面, 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天衣无缝是什么意思? (一个“天衣无缝”, 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 质量很高。效果真奇呀!)
师:读到这, 你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了吗?谁来夸夸他。
当然一篇好的文本, 它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肯定不只一处。在设计时,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和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风马牛不相及。在品味、积累文本语言的同时, 我们也要适时地设计, 去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以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
四找准拓展延伸方向, 选择要慎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 就课文扩展方面来说, 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正因为这一“开放”特性, 使教师们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略读课文到底要“教什么,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比较困惑的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略读课文自身的教材特点决定了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但是发现有很多老师选择的材料过于随意, 没有充分考虑本课的单元训练点。其实, 拓展延伸做得好, 就如余音绕梁, 能够达到影响深远的效果。还是以《刷子李》为例: (1) 谈收获, 总结方法。学了这篇课文, 你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学生交流。 (2) 运用方法, 自学片段《泥人张》。学生读短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3) 交流: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哪?作家是怎样写出来的?
五充分考虑学段特点, 设计要有切合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学段的要求是明确的, 任何类型的课文都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量、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防止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目标, 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情况。
略读课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 对略读课文的全面把握和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施中至关重要, 西瓜和芝麻的选择——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侧重点的取舍, 即“教什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材处理即“教什么”的选择一直存在着误区,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段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出发, 从生字教学、内容教学、学法教学的角度设计。本文通过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一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五下的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什么,不同角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3.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篇三
提问学生重点字词。
二、研读课文
本诗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扬了士卒不怕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内容,请将这首诗划分成三大部分,并将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前三章
(连年征战,思归心切,怨恨匈奴)
想家思归 这三章写了,体会最深的应该是,战士的思乡之情。
想到什么程度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充满忧伤,到忧心如焚,再到痛苦绝望。重聚叠词,循序渐进,抒思乡盼归之情。
为何想家思归 ① “靡室靡家”、“靡使归聘”、“我行不来”。
有家难归,还不通音讯,问候难至,最后绝望悲叹,我回不了家啊。
②“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国不安定,征途不休。
③“不遑启居”、“不遑启处”。
征战不休,无暇休整,不能安居。
对战争的的情感【这种思乡之情流露出战士对战争的什么情感?】
浓厚的厌战情绪,浓烈的悲苦情绪。
(军旅劳顿,身心俱疲,边地苦寒,饥渴难耐,
归乡无望。使思乡之情由忧虑焦灼转为痛苦悲伤,使士兵对战争反感、厌恶)
是谁让戍卒有家不能归,他们怨恨的是谁?
是执政者?还是其他?
怨的是匈奴,恨的也是匈奴。为什么没有怨恨执政者?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
1、匈奴来犯,不得已而出战。是匈奴的入侵使自己抛家舍业,疲于奔命(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没有指责将帅,没有怨恨帝王。为国事奔命,理所应当。
大家觉得他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匈奴的怨恨之情强不强烈——强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使你有这样子的感觉。
——重章叠句,就等于复沓。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一会儿请同学回答。
(内容:1、感情在回环往复中不断递进,2、凸显主题,
结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
(战事紧张,爱国爱家)
1、侧面描写战争场面。
【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写的是兵车、战车、战马、兵器,即军事装备,更确切的说是军容。】军容整肃,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大盛。看我们的将帅多神气威武,看我们的车骑多气派雄壮!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其,昂扬之气。
军人,既恋家也识大局,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有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句话下来还有同学有疑问,
板书下来
“彼”是什么意思?——代词“那”。“乘彼垝垣”“瞻彼淇奥yu”。
“维”是什么意思?——语气词,无实意。
请同学翻译。
这一句用了诗经当中的什么表现手法——兴。运用兴的手法,用棠棣花的繁盛之貌,使人产生联想与想象,引出将帅高大气派的车子,写出了军容之盛,军容之壮。
3、有人说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分配不公的不满与怨恨。【怨恨与不满?不公?】
屡战屡胜的军队,我想将领定是带兵有方,深得人心,将卒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仇”出自诗经《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共抗大敌。这样优秀的将领,难道会自己吃肉喝酒,给士兵吃糠咽菜?(糠:稻、麦等谷物的皮;菜:野菜。指吃谷糠,吞野菜。形容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两军对峙,如果在气势上首先就输给对方,必然影响军心;但若能先发制人,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必能鼓舞我方气势。
第三部分:第六章
4.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四
【篇一】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潜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日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情绪我们一齐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明白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资料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状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之后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明白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样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请你读1—7段。大家一齐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能够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构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就应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就应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那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构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就应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能够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理解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理解。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必须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2、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明白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能够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这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篇二】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提问: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问:这些事件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件,鲁迅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三、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
提问: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问:在谈论如何对外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孱头、昏蛋和废物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请大家发出声音再读第9段,思考那么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具体面对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的呢?
面对继承文化遗产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主板书:杂文
闭关主义 落后挨打 针砭时弊
送去主义 祸害子孙 典型化
送来主义 遭受侵略 讽刺幽默
拿来主义 新人新宅子 超越具体现实
【篇三】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潜力目标
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样揭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思维的条理性。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透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资料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到达扩大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潜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初步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师生共同研习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必须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二、题解
文体及写作背景简介。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说法。我们此刻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能够称为一篇好杂文。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应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这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好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准确认读。
教师抽查字词掌握状况,投影显示:
下列加粗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选一学生回答,明确:D项(A。孱càn,诩xǔ;B。“免”为“冕”,“灸”为“炙”;C。“弊”为“蹩”,啬sè,玄xuán)
2、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7段
1、诵读鉴赏1~3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为什么要这样论述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选二名学生回答。
明确:文章开头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愚昧的境地。“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和“又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者指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到此刻”——国民党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转为卖国投降的“送去主义”。
作者勾画出这一演变过程之后,笔锋一转,紧紧抓住《大晚报》的三条新闻,对“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览;二是绘画展览;三是梅博士出国,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象征主义这种颓废的文艺流派,已在苏联没落,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纯属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讽刺,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但是是卖国主义罢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被揭露无遗。(加粗字板书)
教师点拨:“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中国反动政府的一个180°大转弯,由夜郎自大变为自轻自贱,由盲目排外变为盲目崇拜。
三条新闻能够看做“送去主义”在文艺界的实例。
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类比,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诩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贻误子孙,使国家衰败。
(3)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在诙谐调侃之中,暗示反动*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微小的数目构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发扬国光”用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构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反语,实为“倒退”。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那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
方法点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能够集中在两点上。那里我们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感悟其战斗精神。(板书加粗字)
(4)群众朗读1~3段。
2、诵读鉴赏4~7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的明确:作者首先分析了“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然后再次点题,并把吸收文化遗产的主张称为“拿来主义”。之后指出,诸如英国的鸦片、法国的废枪炮等等,实际不是拿来的,而是被送来的。如果只看到这些害人的东西,就会得恐外症,这种恐惧心理会造成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至此,作者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
(3)提问: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貌。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理解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拿来——是从理解者的角度讲,是主动地挑选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东西。“运用脑髓”就是动脑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识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就是独立自主地选取,不依靠别人。这三个短语的次序是不可颠倒的。(加粗字板书)
(4)群众朗读4~7段。
五、师生共同小结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然后辨析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的本质区别,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路的条理,感受语言的讽刺意味。
六、学生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文意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好处。
2、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2、3、4小题及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粗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理解的人。(加粗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那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粗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就应理解;“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粗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群众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3、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
(1)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能够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2)“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创新
(4)“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学生群众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这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应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就应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务必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务必有用,要有选取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媚外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务必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以前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明白上文所说,实在不仅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齐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理解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能够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能够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我们不明白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礼貌之所以能发展到这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这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状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务必认真完成。我们务必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5.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 学生互答。
5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课文翻译 教师补充 学生逐段翻译。 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图(计划,考虑) 封(使…成为疆界)
利(使…得利) 朝,夕(在早上;到黄昏) 壮(壮年)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乏困(缺少的东西) 敝(损害)
肆(扩张、延伸) 退(使….退却) 阙(使…亏损)
亡(使…灭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补充 请学生上黑板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翻译。
师生活动(一) 秦晋围郑 一抑一扬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张弛有度
曲折多变
临危受命?? 二抑二扬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三抑三扬 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梗概。
师生活动(二) [点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因为秦郑无根本利害冲突,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找出本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了解故事结构安排的特点。
师生活动(三) [点拨]《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游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张一弛是本文情节设置的一大特点,请你结合情节详细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节设置的特点。
师生活动(四) [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亡郑”于秦无利
“舍郑”于秦有利
“保郑”于秦有利 请你评价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了解故事语言特点。
师生活动(五) 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讨论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词义判断
1.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据此,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工具书,如《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把一个词的全部义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惟一的。
2.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 : 1) 完成本课《同步作业》
2) 课外自主阅读一至两篇《左传》的其他故事,然后交流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 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教案
★ 必修一语文《雨巷》教案
★ 侧腾越说课稿
★ 必修三语文《简笔与繁笔》教案
★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
★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6.语文教案《鲸》的课文解读 篇六
《鲸》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详细介绍了鲸的知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退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并从文中体会作者衣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鲸的退化过程。
2、了解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继续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鲸的知识,体会所通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鲸的退化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时候,在图片上我认识象,奶奶说,象是世界最大的动物。可是后来上学了,才知道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它就是──鲸。(板书课题。)
到底有多大呢?(指名说。)
师:这节课仍然由同学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继续探讨鲸的其他特点,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根据汇报逐段计解
1、第二部分:
自由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鲸不是鱼类,且哺乳动物)
出示“鲸的退化图”,师指着图说内容。
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了鱼的样子?
(由于环境变化和很长的年代,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
师:在自然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哺乳动物的有关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接触了哪些哺乳动物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鲸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浏笕课文,思考:鲸是否也具有哺乳动物这些特点,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同学们很聪明,很快地找出了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说明了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板书。)
2、第三部分:
生:这部分主要进了鲸的种类:须鲸和齿鲸。
3、第四部分:
我们知道鲸是一种非常大非常重的动物,他们吃些什么呢 请用同学们自学4~5自然段,完成表格:
种类 食物 呼出的水柱 须鲸 吞吃吓和小鱼 垂直,细高 齿鲸 吃大鱼和海兽 倾斜,粗短
出示幻灯:判断它是属于须鲸还是齿鲸,并说明依据。
自由读第6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节主要写了鲸是怎样睡觉的。
投影最后一节。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鲸是胎生的,它属于哺乳动物。
鲸的生情况,(例数字,举例子)
鲸的寿命很长。
这节主要写了鲸的生长情况。
小结:这部分从鲸的食物,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三、在学法上进一步学习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表达方法介绍鲸的特长,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导明说,读。
四、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兴例子,比喻等表达形象具体的介绍鲸的四个特点,让我们了解了鲸的有关知识。
师:同学们在写作文或说话时也可以采用这些表达方法,使我们的表达具体,更形象。
生练习用列数字,作比较,举列子,比喻写句子,说句子,段落。
五、作业
搜集有关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与一个片断,然后给大家讲一讲。
【板书设计】
形体:大
物点 哺乳动物
食物
生活习性 睡觉
呼吸
7.小学语文暴风雨教案优秀 篇七
这一课是整套教材中“享受音乐”系列的一个内容,本课安排的2个作品作者都是贝多芬,通过聆听、演唱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在经典、优秀的名作中去感受音乐综合要素的表现作用,能记忆名家名作的音乐主题,也是编写这一系列的主要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认识西洋乐器定音鼓,大提琴和小提琴在乐曲中代表的音乐形象,并能哼唱彩虹主题乐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和感受,营造浓郁的听赏学习情境,在探索声音、感受音乐,参与音乐和师生互动中展开积极的探究体验学习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交响乐气势磅礴的音乐表现力,建立对交响乐的喜爱和加深对交响乐之父--贝多芬的尊敬。
三、教学重点:
在听赏中感受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不同乐器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能哼唱“彩虹主题”。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分辨不同乐器代表的音乐形象并做出反应。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课型:欣赏与创编课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八、教学过程:
1、听声导入
师:在声音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雷声,风声
师:这些风声和雷声如果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期待吗?
2、听雷-- “电闪雷鸣”
师:我知道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就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贝多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所以被大家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父”。
师:我们今天就来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一首交响乐,叫《暴风雨》是选自交响乐《田园》的第四乐章,我们先来听其中一个片遍,请你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播放“电闪雷鸣”
师: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雷声
师:这首乐曲表现了一个从暴风雨到雨过天晴的情景。你们还记得哪里出现了雷声吗?再听,师画图形谱
师:谁来给雷声编个动作呢?
生:短雷抓拳头,渐强的雷,空中拍手后抓拳头
师:那你知道模拟雷声的这件乐器叫什么吗?它的名字叫定音鼓,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展示图片,(板书)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电闪雷鸣”,请大家记住了,定音鼓代表雷声,雷声出现时请你们配上动作。(视效果可再来一次)
3、捕风--“狂风怒吼”
师:聆听“电闪雷鸣”,我们认识了表示雷声的定音鼓。现在这个乐段叫“狂风怒吼”,你们能感受到风吹来了吗?师边听边画图形谱
师:你们觉得这些风的力度一样吗?
师:谁来给风声编个动作呀?
生:手指划圈,双手放嘴边吹风状,手臂波浪状等,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力度变化,渐强时动作幅度大,渐弱时动作幅度小。
师:你们知道代表风声的这件乐器是什么吗?介绍大提琴,(板书)我们再听一遍“狂风怒吼”。这几位同学给大家示范动作,其他同学可以模仿也可以自编动作,请你们注意根据风的强弱配不同力度的动作。
生:随音乐动作
4、看虹—“雨后彩虹”
师:我们感受了“电闪雷鸣”和“狂风怒吼”,这段音乐又让你们想到什么情景呢?播放“彩虹主题曲”
师:听到这个乐段心情怎么样呀?
生:优美,开心
师:这个乐段由小提琴演奏(显示,板书),表达暴风雨过后,彩虹出来了,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回到原野,吹起了悠扬的牧笛。我们把这个好听的乐段叫“彩虹主题曲”。下面我们一起来哼唱”彩虹主题曲“。
师:先听老师用“啦”哼唱3遍,提醒同学注意听,在心里默唱
生:随琴哼唱
师:谁来为优美动听的“彩虹主题曲”编个动作呢?
生:鸟飞,身体摇晃,双手在胸前冉冉升起
师:我们再听一遍“彩虹主题曲”,我们一起随音乐律动。(师可以带学生转圈,舞蹈)
5、创编—精彩纷呈
师:我们已经欣赏了交响曲《暴风雨》中的3个片段,在完整聆乐曲前,老师想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是风声组,雷声组和彩虹组,请你们根据自己所在的组别,给声音配上相应动作。学生座位呈山字形,两边是风雷组,中间是彩虹组。
生:第1次听全曲,随音乐做出反应。
师:你们的合作越来越有默契。老师忽然想到,如果你们用身体当乐器为乐曲伴奏,效果会是怎样呢?想试下吗?
师:雷声组,你们想到吗?风声组呢?
生:雷声组--拍腿 ,拍手;风声组--擦手,擦脚,抖衣服,彩虹组—用啦哼唱并舞蹈
师:我们再次聆听乐曲,请你们拍出相应声响为乐曲伴奏。
生:第2次听全曲,拍出相应声响为乐曲伴奏。
6、小结—巩固拓展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聆听交响乐《暴风雨》,认识乐器等
师: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老师希望同学课后继续去了解,其中歌曲《欢乐颂》要求同学们预习,下节课我们一起学唱。
看片–-开阔视野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07-10
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10-31
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07-08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06-16
火烧云语文课文教案06-23
小学语文《冬冬读课文》优秀教案12-13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项链教学设计08-11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课文《画风》教学设计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