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精选16篇)
1.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一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特色服务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03-0223-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人类知识生产的速度、方式和传播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如此之迅速,无疑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图书馆信息存贮、传递和利用职能也正随着网络信息的兴起而转化,一本书一人看的方式会被数以万计人同时在网上读这本书的网络阅读所代替。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升高,同时给图书馆提供了的机遇。如何组织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上网,并赢得读者,用商业用语来说,就是如何用自己的品牌去开拓网络时代,去占领一块应当属于你的网络空间,是我国各级图书馆应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国的各级图书馆都拥有数量不等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作为独具特色的文献品牌,是图书馆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坚强后盾和主力军,借助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超时空组合能力,地方文献的影响空间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拓展,在特色就是注意力的今天,地方文献资源浓厚地方特色使它在网络环境中如鱼得水。因此,加大地方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建设特色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赢得自己网络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2.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二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原则
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建设和管理效率, 采用并优化网络环境是关键。同时, 它还要求操作者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特色化原则以及经济化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图书管理人无论是对于纸质的资料还是电子的资料都要进行妥善的保管, 保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为了方便学生的查阅, 网络环境下也要将图书馆的文献按照类别进行分类, 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其还应遵循经济性原则, 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节约管理经费和管理时间。建立科学的具有层次的文献数据库。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作用
首先, 网络环境将自我文献转变为整体文献, 方便学生的查找。现代信息化网络环境的建立也使不同国家的书籍得以传递, 促进了我国文化的推广。实现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加丰富。
其次, 文献资源加速了数字化建设。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快速发展, 网络期刊数据库收集了更多的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资料查阅场所, 避免了同时查阅的拥挤。网络查询所需时间更短, 能够查到的资源高达80万种。目前, 电子书等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藏书方法, 图书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的阅读形式发生了改变, 网络订购成为一种趋势。降低了图书馆以及图书运输的压力。网上图书采购具有信息量大、检索功能强、节约时间等特点, 是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必然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 培养管理人员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首先要明确其建设目标。在网络时代下,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占有更少, 并且能够提供即时的书籍资源。但并非建立图书库存, 而是建立完整的供应链, 这样才能体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意义。图书管理者的传统理念应该改变。但与此同时, 图书馆也要重视藏书的重要性, 为其印刷业务提供基础。并围绕重点学科, 实施分工协作建设, 扩大资源共享的途径。在此基础上, 图书馆应丰富馆藏, 依据网络环境的要求调整馆藏结构, 提高馆藏质量, 为读者提供网上查阅较难阅读的图书资源, 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而获得现代读者的认可。馆藏文献的资源建设模式应转变为以资源的专题、篇章和数据为主。再此条件下文献的类型更加丰富, 那么能否使数据库具有特色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只有高校图书馆人员根据自身的能力, 构建具有特色的图书馆藏, 才能促进其发展。
(二) 构建虚拟馆藏资源
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 因此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丰富图书馆的资源, 提高其图书查阅效率。通过网络资源对书籍资源进行分类和过滤, 使其更加合理化。通过网络信息导航系统还可以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 便于学生的查阅。快速检测更能进一步体现了网络资源的优势, 随着学生计算机资源的丰富, 网络图书资源的建立成为必然。这种虚拟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成本, 为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提供了较大的方便。满足了学生毕业设计等需求, 虚拟馆藏资源的建设还应配备相应的咨询体系,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 提高文献资源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建设内容不断丰富, 方式不断增加。这样, 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案就该改变, 图书馆管理员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成员, 肩负着图书馆的整理和发展工作, 因此其素质应进一步提高。基于此, 高校应致力于改变图书馆人员的观念, 提高其管理能力, 并且使每个人掌握网络书籍信息管理方式, 从而使馆员能够为学生服务。总之, 图书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 扎实的网络操作能力, 还要与时俱进, 不断的改善图书馆的模式, 适应现代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要认清图书馆模式的改变方向。组织图书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为其提供更多的技术以及网络操作实践机会, 最终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 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的宣传力度
为读者提供图书资源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就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互动特点, 文献资源的构建应以读者为依托。建立高校内部的图书查阅网站,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者阅读窗口, 从而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高校还可利用网上这一资源, 为学生建立图书推荐栏目, 为读者提供更多其需要的书籍内容。总之, 应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的宣传力度, 将本馆或本校的特色体现出来, 提供读者的兴趣, 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总结
随着网络环境的应用逐渐广泛, 高校图书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实践证明, 网络环境的出现对高校图书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影响。但总体上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图书馆人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提高图书馆的作用和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爱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30 (1) :121-122.
[2]蒋鸿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 2011, 31 (12) :66-73.
3.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三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方法与措施。旨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达到方便研究者的使用、长久保存历史文化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91-02
地方文献记录了一个地区自然概貌、社会形态、人文发展和历史轨迹,它是记录地域知识或报道本地域人们活动信息的各种载体的集合,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见证。其重要性在于“鉴往知今,趋利避害,福泽相邻”。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地方文献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与必然性分析
1.1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地方单一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与地方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性,使各个图书馆深深地感觉到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地方图书馆如何与多个信息单位协作、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1.2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普及,人们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对图书馆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要求图书馆对文献信息流进行加工整序、传递,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得到开发并实现数字化,在网上传播,以实现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中介性。
2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图书馆分属不同系统,遍布各个行业,条块分割的局面一直是资源共享的壁垒。如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及其共享,都要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2.2地方文献的载体形态表现为图书、报刊、抄本、手稿、拓片、碑帖、地图、图片等多种;内容包括记载某地的文献、地方志、地方出版物等,囊括了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方面,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献。这些既反映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地方文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资料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因此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细致和繁琐的工作。我们不仅重视完整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更要重视零散的地方文献的整合,拓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2.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图书馆大多是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用人机制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4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异构性,使网络图书馆工作平台数据的统一供应无法得到根本实现。因为任何图书馆专业软件供应商都不会公布自己的数据库低层结构。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各个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在硬件设施、人才资源方面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张玉锋: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析
3图书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措施与方法
3.1建立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
法律环境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体系。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法律越来越倾向于保护版权,如在英国实施《欧盟版权令》后,几乎从事商业性组织承担的研究课题,就不再享受合理使用待遇,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图书馆合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和统一规范,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建立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统一规划、分步骤实施
地方文献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以地市为中心,开展区域性的文献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协调机构,类似于联盟的形式,确定一个中心馆,各成员馆以自愿加入、互惠互利为原则参与共建共享工作,并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地方文献协调网络,实行联合收藏、联合建库、联合服务,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首先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调查研究,深入全面地了解地方文献的特色、种类、数量等,以便对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的三个统一。第二步:建立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专题数据库、乃至全文数据库。第三步:在图书馆系统内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通过联合档案、文博等其他部门以及个人,以实现跨行业、跨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与联网共享。
3.3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使用并推广新技术
网络环境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这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地方图书馆应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并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应能够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erne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与人员保障。
3.4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公共图书馆系统可根据各馆实际情况,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如:各省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可从地方经济特产、旅游资源、文化名人、地方综合实力、地方概况等方面考虑,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特点和读者需求情况,建立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并使实现其资源共享。
总之,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可以完整地保存地方文献,有效地解决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文献指数式增长的问题;解决收藏单位人、财、物按比例投入问题等。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也使得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化能得以长久地保存。在互联网络中,各地图书馆应从公众需求、馆藏特色、时局发展和地方实际等方面出发,把自己的特色馆藏呈现给用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前景看好,但困难重重,各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使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下有序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富民.广东高校网络图书馆的架构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2]陈建红.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2).
[3]高庆喜.高校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7).
[4]孙建中.关于宁波地方文献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3).
[5]苏雅骞.浅谈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黑河学刊,2008(2).
[6]赵葆梅.县级图书馆如何加强地方文献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2).
(编校:严真)
4.网络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学科论文 篇四
网络阅读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如下突出的特点:
一、丰富的阅读内容。互联网就象一名万能的图书管理员,把全世界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条不紊地迅速地收集、归类、整理,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网络无界,信息无限。”
二、开放的阅读环境。“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而自由交往,随意阅读。这种阅读环境不仅指物理时空更包括精神和心理空间。自由自在的网络阅读心理能让读者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协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三、互动的阅读过程。在网络阅读中,读者可随时成为作者,阅读之后可一吐心事,发帖传文,马上就会有同意的、附和的、反对的甚至是谩骂的帖子回应你。内容的多元、交流的开发方便,大大激发并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思维想象,从而加强人们的创造力。因此,网络阅读的生命是互动。
网络阅读如此让人神往,不可能生活世外桃源的学生们当然会置身其中;不愿意做“鸵鸟”的语文教师们当然也不会只埋头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中,而是要利用它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扩大其正面影响,减少其负面效应。笔者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得出几点粗陋之见,求请方家指点。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信息垄断者,说一不二,拿着“棒子”,威严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由于少知少能,只能是被动地小心谨慎地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这种师生关系早已落伍,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而网络阅读更是促使语文教师们立即放下手中的“大棒”,促成这种新关系的早日建立。它告诉我们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唯一信息源,因而其信息垄断者的地位也随之被打破。“网络所带来的无损使用、无损分享的低廉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师就像是被革命的贵族,一下子丧失了其固有的特权,最终也必然由‘权力阶层’转化为‘参与阶层’。”在网络阅读进入语文阅读教学之后,语文教师必须变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同时,网络阅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阅读会给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它能拓宽阅读教学的领域,更新阅读教学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执教《致橡树》时,要求学生上网进行朦胧诗的专题阅读。在上网收集到了有关朦胧诗的作品、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等大量资料后,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朦胧诗与文革有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何创作朦胧诗,朦胧诗的命名是否只与其表达手法有关,朦胧诗人各有什么特点等等。在和学生将这些问题讨论归类后,我组织学生在学校网络上发帖研讨,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我发帖提出“朦胧诗人表现出的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身负国运的历史使命感,在我们当代青年身上还能见到多少?”后,学生们不但是当时极力陈述己见,而且在讨论完毕后还读了巴金等人写的与文革有关的文章以及介绍当代青年的书籍,写下了有一定内涵的习作。有一个学生写道:“朦胧诗源于文革,但这不是文革浩劫的功劳,而是前辈们对文革的反思对祖国的挚爱。我们不愿灾难再次降临,但我们需要朦胧诗人们那样的呐喊,以震醒当今富贵软骨的人们。”
由此看来,将网络阅读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确能营造出平等自由的氛围,让学生高度自主,充分发挥其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发现的能力,促使他们自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既然如此,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削弱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恰恰相反,语文教师必须更加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选择的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指导学生接受和吸收信息:这本书这篇文章有什么。而对为何选择它,却无很到位的指点,因而学生阅读选择的能力有限。不过这对被动学习的学生们还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副作用,而在网络阅读进入后,若还是如此的话,局面将难以收拾。因为网络阅读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有很多无用甚至象垃圾一样的信息堆在其中;如果学生六神无主,不能恰当选择,其头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阅读选择的能力包括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二种能力,就需要语文教师既是学生网络阅读的开门人和引路人,又是其网络阅读的激励者和保护者。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师生在网上交流讨论阅读情况,也可以将文本阅读延伸到网络阅读中,还可以将网络阅读与网络写作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把自己掌握的最先进的阅读媒体介绍给学生,同他们就某些特殊的或敏感的网络阅读内容展开讨论:如怎样看待网络文学。探讨之前,我在读过网络文学作品的学生中进行过调查:70%的学生认可它;65%的承认自己受到了它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语言运用、体裁等方面;50%的认为它挤占了阅读经典作品的时间;48%的认为它有较大或一定的缺陷;20%的完全否定它;10%的不置可否。然后师生一起讨论了网络文学的利弊。认为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流通得更宽泛更快捷更公平,其内容更有时代感,更能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它能满足青年学生渴望沟通了解、追求前卫的愿望,开阔学生视野。但它过分强调自我,追求“小我”,大多写男女之情,对学生思想有不利影响;同时网络文学的创作随意性大,文体概念不明,对学生写作容易产生误导。经过此次讨论,大部分学生有意识地控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注意选取反响较大的作品进行阅读,在写作中自觉改变刻意模仿网络文学作品的行为。
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的问题要加以重视。网络本身难以产生经典之作;对网络刊录的经典之作,人们在网上阅读时也往往缺乏耐心,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因而网络阅读往往缺乏对灵魂的震撼,缺乏对人文对自然的关怀。而进行网络阅读之后,不少人不愿再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本。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学生身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处理好网络阅读与经典文本阅读的关系。网络阅读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认识;经典文本阅读则深化学生思想,震撼学生灵魂,提高学生品位。在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阅读不能只是安排了事,同样也需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感悟。既可以对选自经典的课文进行拓宽延伸,也可以是师生就某一名著进行研讨,还可以由教师作专题指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加重视阅读教学的情感互动。网络阅读虽然内容丰富、环境开放、过程互动,但是其内容稍纵即逝,再加上“人——机”系统的交往是机械的,因而无从调动情绪体验。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重视情感,而是程式化操作肢解课文,那么学生阅读情感就会流失。网络与课堂都如此无情,学生就会成为一台台呆板的机器。因此阅读教学重视情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要让学生融入到文本的情感之中,以情感唤起情感,以互动促进交流,从而让学生体察纷繁世界,升华美好人格。
5.探析网络安全与防范技术 篇五
1.1计算机病毒的内涵
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虽是一个小小程序,但它和别的计算机程序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①计算机病毒的程序性:它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②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③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可以长时间的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④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会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
1.2网络资源共享性因素
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但这为系统安全的攻击者利用共享的资源进行破坏提供了机会。随着联网需求的日益增长,外部服务请求不可能做到完全隔离,攻击者利用服务请求的机会很容易获取网络数据包。
1.3网络开放性因素
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很方便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从而很容易获取到一个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敏感性信息。
2.网络安全防御方式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得内部网络与因特网之间或与其它外部网络之间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用来保护内部网络。
2.1防火墙的主要功能
①防火墙可以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从而过滤掉一些攻击;
②防火墙可以关闭不使用的端口,而且它还能禁止特定端口的输出信息;
③防火墙可以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从而可以防止来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过滤掉不安全的服务和控制非法用户对网络的访问:
④防火墙可以控制网络内部人员对Internet上特殊站点的访问;
⑤防火墙提供了监视Internet安全和预警的方便端点,
2.2防火墙的主要优点
防火墙可作为网络通信的阻塞点。所有进出网络的信息都必须通过防火墙。防火墙承担风险的范围从整个内部网络缩小到组成防火墙系统的一台或几台主机上。从而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控制中心,极大地加强了网络安全,并简化了网络管理。
2.3防火墙的主要缺陷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防火墙也有一些弱点,使它不能完全保护网络不受攻击。防火墙的主要缺陷有:
①防火墙对绕过它的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②防火墙无法防范病毒,不能防止感染了病毒的软件或文件的传输,所以对于以上提到的计算机病毒只能安装反病毒软件。
2.4防火墙的分类
防火墙的实现从层次上大体可分为三类: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和复合型防火墙。
2.4.1包过滤防火墙
6.网络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六
[2] 田俊国.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3] 张贵益.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
[4] 黄勋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建设[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06:46-51.
[5] 梁健洪.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
[6] 张翔.以岗位任职条件为本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J].了望.2007.17:4.
[7] 范海鸿.ERM 框架下人民银行培训中心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纵横..
[8] 弗农汉弗莱.全组织的培训[J].培训与发展季刊.1990.
[9] 孙炳新.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对基层人民银行培训工作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0.
[10] 吴程.欧洲银行人才培训管理经验值得借鉴[J].现代商业.2012.
[11] 杨群华.金融培训需求新变化与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2013.
[12] 罗伯特.韦兰.保罗.科尔着.走进客户的心[M].北京.经济出版社..
[13] 薛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14] 孔赞春.对优化基层人民银行培训效果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
[15] 刘敏.龙江银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6] 王鲜雷.步步为赢:从职场新人到银行行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6.01.
[17] 张敏.关于优化商业银行员工内部培训的思考与建议[J].金融经济.2010.
[18] 贺苗,苌花荣,袁晓军.外资银行本土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9.
[19] 乐志成.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研究[D].广西大学.2012.
7.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特点探析 篇七
一、阅读内容的广泛性
网络文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新文化。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 网络文学的资源十分丰富。作品的形态也可谓五花八门, 别具一格。网络文学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阅读需求。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充分展现;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置于奇幻世界, 尽情畅翔;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轻松休闲, 忘却烦恼。尽管, 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内容十分庞杂, 通过调查, 他们主要喜欢以下三类作品:一是以想象见长的玄幻小说, 二是以通俗见长的历史小说, 三是以真实见长的私人写作。目前, 青少年拥有的手机也越来越多, 由于携带方便, 一旦有空闲, 打开手机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甚至不少学生上课时阅读网络小说。
二、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网络文学的读者, 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 不再作为文学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青少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观点, 选择不同的网络文学样式进行自由、平等、广泛、互动的阅读。在阅读中建构自己, 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同时表达真切感受。他们大都通过自己的网站、网页、BBS对一篇文章或事件进行讨论交流, 发帖与跟帖, 尽情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由展现自我风采, 在网络上, 摆脱了社会的束缚, 使个人主观意愿和兴趣爱好能够更大程度的展现。因此, 这时的青少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读者, 他们已经不是现实的普通读者, 而是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创作的个体。
三、阅读对象的普及性
阅读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 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趋势。根据我们初步调查, 在上网人数中有近90%的人有网络阅读的经历, 有10%的人经常阅读网络小说。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行为, 网络社会成为青少年的第二生存空间。据有人进行过调查, 90%的网友知道网络文学, 80%的网友都读过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50%的网友经常光顾网络文学网站。[2]在街头书摊、校园书市, 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学生在阅读纸质媒体出版的网络文学书籍。
四、阅读质量的参差性
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内容脱离现实、只凭想象力成文, 并且大多只重情节, 缺乏文笔, 很少文学价值, 甚至不少小说含有色情或暴力这些负面的描写。网络文学创作者似乎排斥“作家”的称谓, 他们更乐于用一个更少价值涵义的名词“写手”来自称。他们的作品向着娱乐、轻松的笔调而转化。虽然, 近年来随着读者品位的提高, 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文笔不错的小说也在增加, 如《尘缘》、《仙路烟尘》、《神游》等。不过, 这些小说占的比重仍是太轻。因此, 网络文学作品的良莠不齐只会导致青少年的阅读质量的良莠不齐。
五、阅读效率的时效性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学,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和特点, 语言简化使表达和传播的时效性加强, 适应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 超出了任何一种媒体。因此, 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表现出很强时效性, 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写作上, 也表现在阅读上, 还表现在反馈上。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省去了发表文章时的诸多“关卡”, 可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作者的原意”。一篇好的作品可能一夜之间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3]
六、阅读旨趣的通俗性
在文学创作中相对而言, 网络文学的门槛是比较低的, 不需要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多么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巧训练, 老套的爱恨情仇, 模式化的人物, 一用再用的桥段, 仍然可能吸引以消遣为目的的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网络成为文学想象的天空, 昔日鲜见的以怪险、玄幻、紧张、刺激、恐惧见长的想象性创作在网络上蔚然成风。“网络作家更有想象力”, 挖坟掘墓、异术超能、转世重生、异世大陆等内容屡见不鲜, “本物本下霸唱”的《鬼吹灯》, 萧鼎的《诛仙》, 以及无数种类似题材的《魔戮》、《魔机》、《黑暗者》等莫不是“装神弄鬼”, “胡掰瞎扯”的产物。这些荒诞无稽, 紧张刺激的小说使得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探险心理得到满足。在阅读玄幻小说中, 青少年更喜欢一种叫“穿越小说”。
七、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文学超越了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商业化, 自由的表达作者的思想, 更进一步体现了文学的无功利性, 突破了文学创作中作者和读者的障碍。从“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流行网络到今已经有十几年了, 网络文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和成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从受质疑到被承认的发展过程。相对其他网民阅读网络文学群体, 青少年读者, 更喜欢一边阅读, 一边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很多时候, 读者不知不觉变成了写者。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的互动性, 接龙小说的出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接龙小说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艺术活动, 使网络文学作品的焦点已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评论者中心”下移到“读者中心”, 模糊作者和读者的界限[4]。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it.sohu.com/s2010/cnnic26/
2[2]艾洪庆, 论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26-27.
3[3]朱建宏.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9) :32.
8.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八
[关键词]核心能力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网络层面
在英文文献中,国外学者对于核心能力有两种表述:corecompetence和core capability,以Prahalad & Hamel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前者,而以Teece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后者,但他们没有明确区分两者的不同或指出两者的关系,都是为了说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概念。因此,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本文中两者没有区别,相互之间可以通用。
本文从企业层面、市场层面和网络层面三个层次来分析核心能力的功能。
一、企业层面的核心能力功能
1、持续生存发展功能。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持续生存发展功能,是因为“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并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为企业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而成的,企业不同,其形成途径不同,它为本企业所具有,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和代替。核心能力是富有战略价值,其持续发展功能使企业发展具有动态性,这与一定时期产业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它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陈衍泰、陈国宏,2002)。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生存发展功能还表现为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云振平(2005)认为这种价值观和理念集中表现在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之后,借助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展,开发各种最终产品,为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准备。
2、延伸与拓展功能。Prahalad&Hamel(1990)、李悠成(2000)、左建军(2000)、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赵晓蓉和陈俊芳(2003)等学者都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在企业的功能体系,核心竞争力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之源,具有延伸和拓展的功能。延伸功能从纵向看,主要指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拓展功能从横向看,指拓展的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伸与拓展功能使企业在原有领域中可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也可以为创新、拓展新的相关市场提供支持,为企业进人多元化市场提供潜能。
3、独立创新功能。创新功能体现在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要,给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的能力。陈清泰(1999)基于创新的观点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周星、张文涛(1999)认为核心能力能够促进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取得发展,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能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新和发展基础。陶维国(2002)提出由于市场价值和企业资源的互动,使核心能力具有创新的功能,创新功能是企业的本质内涵。
二、市场层面的核心能力功能
1、持续竞争功能。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的竞争优势是竞争优势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部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使其具有持续竞争的功能。朱华桂(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简单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企业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就能够依托这一持续的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赢得客户的信任,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群体,同行业企业、替代品企业在一定的时空内难以与之相抗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加卓有成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
2、沉淀性功能。核心能力可以将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部化,沉淀为企业内部的学识。张新华和范宪(2002)、史东明(2002)认为可以把拥有关键技术、知识、能力和资源的企业收购或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使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变成企业的新能力,从而成为企业自身的专长和能力。
三、网络层面核心能力的功能
1、互补创新功能。网络组织利用核心能力进行创新,利用其内部的知识创造新知识。Powell等(1996)强调了网络组织作为创新基地的作用。Hippel(1998)认为在用户、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建立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可以进行跨企业的“外部创新”。李焕荣和林健(2004)、罗珉(2005)认为通过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整合,形成一个核心能力网络,将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与能力贡献于网络之中,获得网络收益,再将所得收益用于提升和拓展核心能力及网络的维护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核心能力,增加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资产回报。罗鹏(2004)认为网络内部企业之间合作的态度、资源和知识共享的方式创造网络的竞争优势。周煊(2005)认为进行技术创新时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往往分散在多个企业中,网络则提供了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创新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
2、多元缓冲功能。由于多样性的增加,网络组织能够很快地接纳不同类型的知识,增加提升内部能力的机会(Powell et.a1.,1996),利用这种途径,网络组织提升了组织的学习能力(Kogut,1988)。网络中各结点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体系,相对于整体市场而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罗珉,2005)。周煊(2005)认为网络中的结点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巨大实力、网络的知识积累和研发能力,提高化解风险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当客户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时,结点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及时自我调节,保证了客户获得稳定的价值让渡。由于网络中的各结点具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则在网络层面表现出多样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使整个网络组织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起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孙国强,2005)。罗珉(2005)、闫中锋和刘东(2006)认为每个模块(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结点)经营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采用专业化战略,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由这些拥有互补性质的模块组成,满足顾客的多样化要求,从而使网络组织对市场需求反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弹性。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网络组织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有较强的缓冲功能。
3、多元化与专业化均衡功能。在网络组织中专业化与多元化是同时存在的(Kogut,2000)。 企业通过核心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化(Yogesh Malhotra,1993);交错的网络结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扩张,为客户创造和提供更为丰富的价值组合(周煊,2005)。孙国强(2005)认为网络组织能够实现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动态均衡,由于每个结点经营自己的核心业务,满足顾客的最终需求,节约交易成本,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核心能力的不同结点被组织起来,单个结点可能进入一个价值链,也可能进入多个价值链为多个行业或产业提供自己的核心能力。单项核心能力突出的结点在经营实践中不再局限于自己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是极力通过跨企业的价值网络、战略联盟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新的经营业务,这样进一步拓展网络组织层面的多样性,同时,又加强单个结点专业化的深度(罗珉,2005)。
4、共赢的功能。Asanuma(1989)最早注意到,日本汽车制造系统中供应商与制造商基于合作关系来发展专门性技能,从而共同创造利润并从整体上得到共赢。Byme(1993)&Drucker(1988)认为企业要在激烈地竞争环境下生存,就应该通过其核心能力结成联盟,实现共赢。林健、李焕荣(2002)认为战略网络体现了合作竞争战略思想,战略网络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合作,这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合作,打破了传统战略那种对抗竞争的思想,是一种合作博弈行为,有利于整体内耗的减少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多赢”,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陈环宇(2002)认为将核心能力提升到产品与服务的高度,并与企业群中的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共享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网络时代的双赢战略,这种双赢使得核心能力的价值更加明显。王一丁、王骐骥(2004)提出企业网络化的发展,逐渐导致产业的网络化,以一种核心产业牵头,加以完备的配件和服务体系,形成一系列专业化的企业合作机制,实现双赢。创新机制决定企业必须走合作双赢的道路才能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9.新媒体网络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篇九
[26]卢宇红。 浅析互联网时代广播电台的新媒体营销策略[J]. 知识经济,2018(08):57+59.[27]罗艾婧。 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8(08):66-67.[28]武传表,万绍娟。 大连市旅行社业新媒体营销策略优化[J]. 电子商务,2018(04):46-47+93.[29]李游。 “互联网+”思维对新媒体营销策略改革的影响分析[J]. 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3):29.[30]宋晨浩。 凡客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3):66.[31]戴鑫。 《新媒体营销--网络营销新视角》[J]. 品牌研究,2018(02):232.[32]唐爱萍。 电视娱乐节目新媒体营销的思考--以《中国达人秀》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8,4(07):129-130.[33]邹鹏。 基于营销3.0视角的教育培训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以“新东方教育”为例[J]. 知识经济,2018(10):162-163.[34]张世艳。 基于新媒体营销视角的乡村旅游创新推广策略研究[J]. 中国市场,2018(14):145-146.[35]邹英文。 传统图书的新媒体营销渠道及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2018,16(07):199+203.[36]曹玉茁。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推广--以故宫淘宝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8,4(09):54-55.[37]李莹。 基于4Is理论的新媒体营销研究--以H高校EDP中心在职研究生项目为例[J]. 传播与版权,2018(04):87-89.[38]任传阳,杨永德。 旅游精准扶贫的新媒体营销运作模式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02):21-23.[39]高玥,程思丝,吴杨雨寒,陶宇鑫。 新媒体营销在企业运用中的现实价值[J]. 新媒体研究,2018,4(10):102-103.[40]陶宇鑫,程思丝,高玥。 新媒体营销在创业型企业中的适用性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8,4(10):27-28.[41]赵英竹。 探究新媒体营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J]. 时代金融,2018(17):245+252.[42]邹鹏。 高职单独招生新媒体营销问题与对策[J]. 知识经济,2018(13):179-180.[43]邹鹏。 “事消费”模式下,成都传统零售业新媒体营销现状及对策[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35-37.[44]赵梦舒怡。 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新媒体营销策略[J]. 新媒体研究,2018,4(11):63-64.[45]刘冬。 自媒体环境下出版单位新媒体营销[J]. 传媒论坛,2018,1(08):108-109.[46]李欣忆。 企业新媒体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传播力研究,2018,2(17):202-203.[47]黄东梅。 阆中古城“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新媒体营销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8):105.[48]李阳。 “互联网+徐州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 度假旅游,2018(08):132-134.[49]李亚男。 浅析新媒体营销传播发展现状[J]. 电视指南,2017(10):138-139.[50]黄慧化。 企业新媒体营销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建议[J]. 文教资料,2018(01):154-156.
10.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十
目前,中国网民接近4 亿人口,在线阅读人群和宽带拥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2004年博客出现之后,网络写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截至2009 年年底,全国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已突破百万,约5000万读者通过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值得重视的是,民众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关注程度,其广泛性超越了上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这一现象说明,网络写作的影响力已经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毫无疑问,调整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正摆在我们面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文化格局悄悄发生了变化,各具特色的东亚三国崭露头角,日本动漫产业全球领先,韩国电脑游戏迅速崛起,中国以举世无双的网络文学震惊世人。但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及时抓住了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尤其是日本,2003 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 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 倍。日本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开展“漫画外交”,不仅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象。
当然,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发展尚未进入产业化的高峰时期。也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对它的未来做一个远景规划。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那么,网络写作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这一全民文化新姿态的呢?
互联网在传统的文学艺术与真实的世界之间构建起一个仿真的世界,它既大大地满足了人们企图通过想象扩展自己现实世界的欲望,又以其比传统传媒艺术更加可感的特性,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梦想成真”的意愿。这无疑是时代特征的最新体现。而网络小说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历史架空类、玄幻科幻类、都市青春类、官场职场类、游戏竞技类、灵异惊悚类、新军事类和新武侠类等。事实上,网络小说作为一股新的.文学力量,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以“转换表达方式”推动文学表现形式创新机制的产生,进而丰富当代中国文学谱系。
由于网络写作者的身份千差万别,因而实现了真正的多样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写作与以往的体制外写作相比,在书写方式和人群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依靠网络写作生存的网络职业写作者队伍已经超过了各地作协的专业作家队伍。网络写作的速度和数量是惊人的,写作者依靠站的运作,获得不菲的收入,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时代进步的结果。百万业余写作者不断耕耘、相互切磋,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能量。
网络写作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辉煌的中国诗歌逐渐退出了文学的中心舞台,对于一个诗歌大国来讲,这或多或少让人惋惜和感叹。然而,网络诗歌的发展扭转了这一局面。据调查,相对于其他网络写作,网络诗歌的写作人群分布最广、年龄差距最大,作者数量最多,网络上每年产生大约20万首诗歌作品,诗歌网站、论坛和博客超过1 万家,每年的出版物有近百种。在国学热的推动下,网络古体诗词写作也出现了全新局面,其发展态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
网络作品目前已经成为新兴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在线阅读的收费模式已经初步建成,作品的影视、舞台剧改编和游戏改编方兴未艾。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影响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具有百亿规模的行业目前每年只能产生1 亿5 千万的收益,可见其潜能巨大。
(选自《 人民日报? 海外版》 ,有删改)
8.下列关于网络写作所体现出来的全民文化新姿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写作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满足了人们的文学创作欲望,推动了文学表现形式创新机制的产生。
B、与以往的体制外写作相比,网络写作使书写方式和人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写作速度还是写作数量都是惊人的。
C、网络写作除了能给写作者带来不菲的收入外,还能够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D、网络写作的影响力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不仅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发展,而且催生出一条新兴文化产业链。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方式的兴盛扩大了网络写作的影响力,网络写作已由文学领域渗透到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
B、日本和韩国文化产业化的做法值得我国效仿,目前,我国应在网络文学尚未进入产业化时期时调整文化战略。
C、中国民众对网络作品的热情丝毫不逊于对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热情,这充分证明了网络写作影响力的巨大。
D、网络文学之所以难以迎来产业化的高峰时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10.中国的网络写作有哪些特点?( 3 分)
答:
11. 网络写作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3 分)
答:
参考答案:
8.A
9.B
11.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十一
一、恩施州碑刻古籍资源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属湘、鄂、渝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其建制随历代建制的变化而演变,是共和国最年轻的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流动十分频繁,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决定了其文化的奇特和丰富。碑刻是境内众多文化资源中的一道奇观,其丰富的内容既是研究地方史、民族史、土司史等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文字和雕刻技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总体上说,恩施州境内碑刻古籍文献形成时间较早、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主要对建国前形成并遗存下来的石刻碑记进行阐述。从时间上看“,改土归流”以前的碑刻较少,大多为“改土归流”后形成的,根据目前保存的情况可见,最早的形成于东汉时期,清代的最多。从外观及载体形式上主要以摩崖题刻和碑刻为主,摩崖题刻分为摩崖题刻和摩崖石刻;碑刻可分为地上碑刻和地下墓志,墓葬碑刻属最多。碑刻存在方式主要依附于其他附属物而立,极少数独立,有的依附在建筑物上,有的刻在风景名胜之中,有的与墓葬相伴。境内碑刻古籍文献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教育、姓氏族源、宗教信仰、制度公约、道路交通、称颂表彰、农民起义与战争、界碑、风景名胜、洞府寨卡、建筑等方面。现存的碑刻保存情况各异,其实物大都散存于境内八县(市)不同的地方,其复制物有很多存于境内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史志办等,有少数形成拓片存于上级博物馆(如刻于南宋时反映农业的“西瓜碑”拓片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尽管随着前些年国家古籍保护政策的出台,境内碑刻古籍得到了有效保护,但由于受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载体石质有的风化残损、有的被人为损毁等,仍导致有的碑刻形态毁坏、碑文不完整甚至无法辨别和恢复。
二、碑刻文献资源的价值
碑刻这一特殊形式的实物文献是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载体的特殊性和承载的信息内容决定了碑刻文献具有其他文献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3]34。恩施州碑刻文献是境内少数民族的源流、农业、教育、政治、战争、生活习俗、人物评价等的历史记载,是境内民族现存文化记忆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其先民们留给后世的宝贵的有形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本体及其承载的信息内容所表征的历史、科学和美学意义的本征价值,还具有其本征价值而衍生或派生出的功利性价值。具体表现为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语料价值和经济价值等。
碑刻文献的学术价值。碑刻文献作为金石文献的一种最宝贵的原始文献,不仅是境内各民族对特定环境适应能力及适应成果的映射,还为后世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较早就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通过对恩施州境内碑刻的调查发现来看,其内容丰富,既有宗支氏源流记载、又有民俗民事记载以及历史人物、政治运动、农民起义等的记录,几乎涉及了本地域内宗族、民俗和经济、社会与文化各个领域,蕴含了大量可供学科研究的丰富文献资源,是本地域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民族文化、农、林、牧、渔业等等研究的珍贵信息和重要的依据,同时,极大地弥补了学术研究中相关资料的缺憾,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碑刻文献的社会、经济价值。境内碑刻文献真实地记录了本地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繁荣的历程。一方面,可利用这些碑刻文献全面考察和总结当时代本地域内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及其演进过程,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推进现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碑刻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了本地域独特的文化特色,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加之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的逐步发展和改善,特色文化资源具有的重要价值形态———经济开发价值突显,各地区将通过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等手段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物质文化生活,促进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碑刻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碑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1. 碑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理念。碑刻古籍集历史文献、历史文物、历史文化遗产于一体,承载了同时代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信息,其载体材质和功用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的理念、方法、措施的特殊性。碑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方法论和战略保障三个方面。首先,就其价值观念而言,坚定碑刻的历史资源性。碑刻古籍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替代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性视域下的碑刻是独特的、具体存在的,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着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必须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不能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包袱,而是本地区的宝贵财富、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甚至是经济资本,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其次,就碑刻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而言,不同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认知和判断,尤其是在当今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更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因此必须结合碑刻文化资源自身的特点、形成机理和社会认知,寻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契合点,在保护上,坚持科学保护论,树立科学、理性的保护态度和务实的保护行动,在理性评价的基础上在思维上整体、内容上全面、手法上多元保护。在开发利用上,坚持文化承创论,尤其是碑刻资源内容和传统艺术风格的当代传承与运用,需要借鉴、吸收传统元素来传承,同时也要通过分析、辨别来扬弃糟粕,还要以综合融贯的方法创造新的文化。再次,在碑刻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保障上,可移植周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的“战略协同论和社会支撑论”,一方面,使碑刻资源的保护超越保护工作本身,促进当代文化发展,成为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内动力,调整过去以经济导向为重视文化导向,需要碑刻资源保护与经济、文化从战略高度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碑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文化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全社会来参与和支持,加强民众的宣传教育,建立多方平等参与、鼓励各阶层人士自行保护与实施的支撑体系、多元协同的责任体系、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广泛和夯实其社会基础。
2.碑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策略。碑刻资源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最终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碑刻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在源实物的保护与修复下进行,才能更好地被开发利用。首先,碑刻资源的保护与修复。碑刻资源其载体材质多为石质,且原物存放的位置大都分散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的甚至由于长年累月经受风霜雪雨洗礼和人为因素等,其损毁十分严重,因此,对碑刻资源的保护手段与方法完全不同于其他文献资源。恩施州境内的碑刻资源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州博物馆牵头,境内的高校、史志办、博物馆、图书馆、民宗委等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调查、挖掘与发现,多方长期共同分工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来进行修复与保护,在修复时邀请了与之相关联的如历史学、古代汉语、民族学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反复探讨分析,尽可能地使其损毁的内容得到复还,在进行实物保护时结合碑刻资源的实际情况拟定多种方案,如原地实物修复与保护、具有特别价值的除原地实物的修复与保护外,还将其复制后存放于博物馆、文物馆等进行特殊保护。其次,碑刻资源的馆藏化和数字化,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实行地域联盟,采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将碑刻实物资源馆藏化和数字化,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多机构分工协作式的采用传统的传拓手法形成拓片进行馆藏,集中统一保存。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碑刻资源数字化,将碑刻资源实物通过多媒体技术制成高清留真的数字资源,作为特藏资源项目来进行建设。
12.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十二
南海一中 曹红娟
一、选题意义
(一)时代呼唤英语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当今各种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中国已经逐步与世界接轨,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习外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且掌握一门国际通用的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弊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机械老套、简单划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和容器,从而导致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精神受到很大程度的束缚和限制。知识教学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过分强调语法结构的掌握和强化训练;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阅读和写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学校里学的是“哑巴英语”,他们只懂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地应付考试,不晓得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变通、迁移。尽管这有些危言耸听,但绝对是“有过之而不及”。这样的教学现状与时代的需求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对英语教学明确地提出了几点要求: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讲授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风格。英语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学的评价侧重点也应该发生改变,应该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网络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网络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发生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冲击。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推进,校园网与Internet的接轨,网络教学成为现实。网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广泛。
网络在教学中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提供海量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实现远程协商讨论、实现信息高效而快速的查询与利用、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这些优势为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曙光和生机。网络集文字阅读、有声阅读、图片阅读为一体,提供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科技,尝试与国外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三)语言运用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语言运用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提出对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较大,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领域。作文类型也逐渐多元化,涉及图表作文、论说文、应用文(包括书信、通知、申请表等)和文章改编等形式。而且,每年高考的英语试题中,阅读和写作的分值都很大。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近年来,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阅读材料日益丰富,富有现代气息的时文阅读得到了重视,但对名著阅读却有所忽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编排中,几乎每一册都至少有一篇以文学为题材的阅读,如Book A 的《项链》(Necklace),Book 2A《百万英镑》的节选 At the Shop,Book2 B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Book3A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英语名著阅读教材的涉及到了英语国家许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所注重的一个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语言优美、引人向上,对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这也是人性化教育所注重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欲以英语名著为教学专题,结合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技能的培养,努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中英语教学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法和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二、研究目标
(一)研究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二)设计一套专门用于英语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设计与开发“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是: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其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再次,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所以,学习者据此展开的协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有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写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指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操作性:教学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面向广大的第一线学科教师,要被广大学科教师所掌握并在教学中操作应用。
3、指导性:教学设计又是一门指导性很强的理论,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
四、研究内容
(一)探索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操作流程
1、情境的创设(包括情境的类型、创设情境需要考虑问题)
2、任务的设计(包括任务的类型、任务的设计原则)
3、学生活动的设计(包括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的设计)
4、教师活动的设计(包括指导、监控和管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5、学习评价的设计(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
(二)建立一套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1、“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的框架设计和系统开发
2、“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的教学应用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评价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的总目标(含三次循环)研究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操作流程
2、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
3、行动研究的行动者: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高二级教师曹红娟
4、行动研究的对象: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5、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2003年9—10月 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一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Students’ Book , Book 1B Necklace 《项链》(2课时)
课外内容:Necklace 原文阅读与欣赏(2课时)
第一轮教学资源:“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计划:
1、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情境和任务的类型
2、分析网络的优势,结合文献研究分析,针对英语教学的实际环境,分别选择一种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进行设计
3、分别设计Necklace《项链》和“Necklace 原文阅读与欣赏”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4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情境和任务的类型,以及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2、教师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如何提取学习任务
反思:
1、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是否适合与本次专题教学,是否与本次专题教学已经具备的环境相符,有哪些地方存在差异,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2、对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
3、能否改进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或者是自行提出一种新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2)2003年10—11月 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二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Students’ Book, Book 2A
Millionaire 《百万英镑》(2课
时)
课外内容:Millionaire 原文阅读和马克•吐温的作品选读(2课时)
第二轮教学资源:“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计划:
1、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种类、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2、针对本次专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一种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进行设计
3、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专题的实际情况,分析和总结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4、分别设计Millionaire《百万英镑》和“Millionaire 原文阅读和马克•吐温的作品选读”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4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所选择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2、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反思:
1、所选择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是否适合与本次专题教学,是否与本次专题教学已经具备的环境相符,有哪些地方存在差异,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2、对所选择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
3、能否改进所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或者是自行提出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
4、教师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改进(3)2003年11—12月 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三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学习评价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三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Students’ Book , Book 2B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2课时)
课外内容:A Tales of Two Cities原文阅读、电影欣赏和狄更斯作品选
读(2课时)
第三轮教学资源:“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计划:
1、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学习评价的类型、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2、针对本次专题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学习评价的类型进行设计
3、分别设计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和“A Tales of Two Cities原文阅读、电影欣赏和狄更斯作品选读”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4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学习评价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所选择的学习评价类型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2、学习评价的内容、主体和方式 反思:
1、所选择的学习评价类型是否适合与本次专题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2、对所选择的学习评价类型的设计是否科学
3、评价的方式是否正确,评价的内容和量表设计是否科学
六、创新点
(一)探索了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操作流程,从而丰富了网络教学的设计方法
(二)建立了一套具有一定推广性的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2节
(二)优秀论文:《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设计研究》(共1篇)
13.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 篇十三
3.1 改变文献资源建设观念
3.1.1 网络信息资源也是馆藏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图书馆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提供给广大用户。
3.1.2 现实馆藏是不可取代的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这是因为:
(1)网络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学术信息资源的全文文献源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上网全文信息资源中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的信息资源很少,更多的是以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形成的,包括比较有影响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在内的网上数据库都是以印刷本文献为基础,加工转换成电子形式提供网上使用的。
(2)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决定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创建无纸办公室”一章中说:“由于我坚持淘汰文书工作,听起来我一定像‘反对用纸’的人。我反对纸张表格,尽管这样我还是把我想读和做批注的长篇的电子文件打印出来。大部分人在试着组织一个长文件时,喜欢把每一页在桌上摊开,这样他们能够同时看到所有的内容――这用一台PC很难做到!……书和杂志由于阅读方便、便于携带,所以还不会被击败。”[7]
(3)与自然科学研究使用化学试剂、显微镜、手术刀等试验研究方法不同,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使用抽象分析方法,需要通过阅读、浏览大量的文献获取和积累知识。有关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刘磊等人对北京市、上海市、南昌市、西宁市、天水市等地1197名社科研究人员、工商企业人员、高校文科教师与文科学生四类社科信息用户调查表明,图书情报机构的书刊是社科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8]。
3.2 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图书馆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易用性以及费用等情况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根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读者数量较少,需求分散以及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特点,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
基础学科以购买图书为主,应用学科以购买报刊为主。尽管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对文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不同学科又有差异。基础理论研究对图书的依赖程度更高,一方面基础学科文献半衰期长,另一方面,图书包含有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知识信息,又能提供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社会背景;应用学科一般时效性较强,需要掌握最新资料,而报刊出版周期短、流通快,反映的材料新,可使用户了解学科进展、水平、新学科动态,因而成为应用研究重要的信息资源。
以阅读为重要目的的文献,如社科理论著作、文史资料等,以购买印刷型文献为主,以检索为目的的文献以购买电子版或以文献传递为主。
图书以印刷型为主,期刊以电子版或网上索取为主。尽管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网上数字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按书收费业务,但其新版图书品种却十分有限;而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所有印刷型期刊,且检索方便。因此,在图书与期刊的配置上,图书应该以印刷型为主,辅以远程存取的方式;期刊可定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社会科学集中的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专辑,在局域网上建立镜像站点,对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学科可订阅少量印刷版核心期刊。
3.3 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中心任务是为本院的科研工作服务,围绕本院承担研究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应用课题,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图书文献资料。由于地方文献资料能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历史诸方面的特征,能系统地、完整地为研究当地的各种情况,从不同角度提供参考。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尽可
能全面地、系统地做好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关联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论著、地方档案、地方报刊、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百科全书、地方人事碑志、地方图录、地方音像资料、地方文献书目等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
3.4 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社科院已经认识到在学科建设上必须从自身的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若干能形成自身特色的优长学科,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研究和回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基础理论研究,不求其全,而求重点突出,优势明显,即:以其所长有所为,避其所短而不为。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把地方社科院的科研重点放到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上,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随之调整,转向以重点学科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对于重点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需求要尽力满足,购书经费要向重点学科文献倾斜,保证重点学科点所需要的图书、期刊印刷型文献的系统收藏,同时要注意收集网络信息资源,使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达到研究级水平。
3.5 开发网络免费资源,建设虚拟馆藏
互联网上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却地址分散,组织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给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困难,虽然goole、yahoo、sohu、百度等搜索引擎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这些网络检索工具并不适合于检索学术性信息。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馆员熟悉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方便研究人员的馆藏资源。一般来说,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链接优秀社科学术网站。根据本院学科设置,对网站进行分析研究,将信息量大、更新速度较快、有利用价值的网站汇集到一起进行科学的分类与链接,并对网站的主要内容做些简单介绍,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广的空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此种方式是在因特网上利用最多、最简单、最直接的信息开发利用模式。
(2)建设学科导航库。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使某些专题信息更加集中和完备。导航库建设主要包括链接与重点学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网站,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其内容包括研究机构(包括当前的研究情况、主要学者、教授简况等),相关电子出版物、电子文献等,相关国际会议预告,其他相关机构信息介绍(包括学会、行业协会、非赢利性组织等)等。对学科导航库要作经常性的维护,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能对重点学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为导航库提供各相关网站的分类浏览目录。重点学科导航库,应向研究人员提供具体网站的评述或优秀网站推荐,能提供关键词等检索功能,能为教师、学生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以较快速度找到所需资料。此种方式是一种较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一些专家读者便捷、高效地访问重点学科相关资源的特殊需求。
(3)建设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但从中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网上专业搜索引擎。它可以将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加以集中,按照方便用户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等信息,它可以提供有关部门的网站、网页甚至网上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服务。指引库中的信息通常采用主题树浏览的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直至找到所需信息[9]。
网络环境下,只要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能够充分认识网络环境给自己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影响,及时转变观念并采取积极措施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成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可或缺的部门。
收稿日期:-05-22
【参考文献】
1 徐亚男.地方社科院信息机构的发展取向.情报资料工作,.3
2 fass.net.cn/jianjie/fassjj.htm
3 www.tass-tj.org.cn/page1.htm
4 www.cnnic.net.cn/develst/report1.shtml
5 www.cnnic.net.cn/develst/2003-1/
6 www.cnnic.net.cn/news/report1.shtml
7 (美)比尔・盖茨编,蒋亚、王景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国家社科信息系统设计与网络规划,图书馆,2002.1
14.网络攻击技术与网络安全探析 篇十四
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领域,各部门之间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换,从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相互之间联系便捷,克服区域的局限性。但网络攻击时时存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 网络攻击的含义及分类
所谓网络攻击,就是黑客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木马病毒等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攻击,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行为。网络攻击主要分为两类,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对所需信息就行非法访问的行为叫做主动攻击。而被动攻击侧重于对信息的收集,其隐蔽性较高,用户一般难以察觉。
2 常用的网络攻击技术
网络攻击技术手段多样且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攻击者水平的要求不断降低,危害进一步扩大。现在,互联网上经常遇到的网络攻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解码类攻击
在网络上,一般通过木马病毒获得用户的密码文件。然后使用口令猜测程序对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进行破解。此类攻击对技术的要求较低,是较为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
2.2 未授权访问攻击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复杂性不断增强,在方便我们操作使用的同时,也为网络攻击埋下隐患。攻击者通过系统本身隐藏的漏洞、系统管理策略的疏忽等对系统进行攻击,从而获取计算机的最高权限。这类攻击隐蔽性较高,通常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时候,手中的计算机就成为了黑客的傀儡机。
2.3 电子邮件类攻击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信件,成为我们日常通讯中越来越重要的通讯方式。电子邮件类的攻击主要是电子邮件炸弹,其通过垃圾邮件的大量发送使得目标邮箱的空间撑爆。当攻击目标众多,垃圾邮件的发送量巨大时,会导致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运行迟缓、瘫痪,从而导致用户不能进行邮件的收发。
2.4 无线互联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窃密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无线网络带给人们方便、便捷的同时,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大为降低。即便是使用了加密技术,信息也能够被破解,这容易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
当前社会,主流高端的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置的是迅驰移动计算机技术,通过此技术的应用,笔记本能够实现无线网络的自动寻址与连接,而且具有相同工具的计算机之间也能进行网络互连,其有效具有为100米。此类技术的应用使得处理信息的速度与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但是搭配此类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在处理涉密信息时,容易因无线网络的自动互联而造成泄密,且隐蔽性高,不易察觉。而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并具有无线联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只要上互联网或被无线互联,其系统本身具有的漏洞就很容易导致计算机权限被黑客窃取,黑客通过权限将笔记本的麦克风开启,从而造成泄密。
2.5 网络攻击者通过网络监听进行攻击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使用计算机上网时,其主机通过网络监听对本机的网络状态、信息传输和数据流情况进行监听。作为主机服务用户的模式,网络监听有效为用户网络冲浪进行服务,但攻击者通过相应的工具把目标主机的接口设为监听模式能对传输的信息就行捕获,从而获得目标的用户权限,进而实施攻击。
3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1 完善计算机与网络管理制度
对保密性较强的部门或企业,应对计算机使用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预防为主。对涉密计算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使用,不能把涉密计算机与互联网进行关联,并做好相应的物理隔绝措施。对系统更新的补丁,我们应做到及时安装,从而完善系统漏洞,提高防御水平。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意义重大,能够较为有效的防止涉密信息的流失。
3.2 合理使用防护软件保护计算机
计算机的使用者应及时下载、使用合法的防护软件,做好完善的预防措施。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防火墙能有效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对木马等病毒及时识别与隔离。防火墙可以看做是网络防护的城墙,能对来自互联网的入侵做到及时识别,并将之拒之门外,从而有效保护计算机的安全。
3.3 整体防护措施
由于互联网攻击手段多样,单一的使用防护软件并不能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全面的防护。只有对计算机实行整体防护措施,才能有效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整体防护措施通过将反应性与主动性两种防护措施进行有机结合,有层次、分级别的对网络及终端进行保护,具有互操作、集成和管理方便的特点。对计算机进行整体防护,应做到创建、部署、管理和报告与终端防护和终端遵从相关的各类终端安全活动。通过各类防护措施的整体使用与相互结合,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护措施。
3.4 借助 GTI 系统
所谓GTI,即全球威胁智能感知系统。系统主要由四类信誉库组成,即全球网址信誉库、全球网址分类库、全球邮件消息信誉库和全球网络链接信誉库。此系统对世界各地收集的威胁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并实时进行更新。应用此系统,能有效防止大部分网络攻击,预警及时有力。
3.5 应用加密技术
进行网络连接时,我们可以运用加密技术对IP进行加密。这样可使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真实性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保证数据安全。相对于防火墙,此类技术具有灵活性的有力优势,能够积极、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静态信息安全。
3.6 运用入侵检测技术
IDS又称为入侵检测系统,此系统通过对网络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进而判定是否属于网络攻击,对网络攻击实时进行驱逐。运用此类技术,即可对主机与网络兼得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又可对外来攻击及入侵实时进行预警与防护。此系统能有效提高计算机的网络防护能力,相对于防火墙, 此系统能做到智能分析,对网络攻击进行实时驱逐。而且,IDS技术能将受到攻击后的计算机进行受损检测,并将攻击者数据及相关特征、信息添加到相应数据库中,从而对同类型的攻击进行规避,有效提高计算机防护能力。
3.7 对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
针对于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多样性与危害性,我们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人员应对攻击的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我们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最有效的防御措施,形成相应的防范规则手册。做到遇到攻击不盲目应对,从而提高防范水平。
4 结语
15.阅读网络营销网站 篇十五
1、位一定要准,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很多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做好市场,消费者,消费渠道等一系列的定位才能取得成功。所以企业必须从开展网络建设,企业信息发布,到制定推广预算,选择网络营销方法和产品都要有精准的定位。
2、网站要优化网站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的平台,提升网站的质量特别是用户友好度是吸引消费者,增强网站粘稠性的重要途径。
3、推广要做好,网络推广是网络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商务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工具很重要,网络营销工具是企业从事品牌营销和传播战的武器,只有武器足够强大,才能稳操战争胜券。
但是整体来讲这网站的优点有:
1.用专门的章节介绍了网络营销的技术。
2.介绍了许多实务性内容。
3.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范例。
4.内容紧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研究体系的创新,而不是给传统营销教材穿上网络化的新衣。从而使得全书看起来并不是完全不懂,没有那种视觉疲劳的感觉。
网络营销相比于传统营销方式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1.在网络营销中可以利用多种搜索方法和搜索工具主动积极的获取大量有 用的信息,进行决策研究,从中获得商机;可以主动的进行价格比较,了解对手的竞争态势。
2.信息发布 网络营销既可以创造信息的轰动效应,又可以发布隐含信息。信息的扩散范围、停留时间、表现形式、延伸效果、公关能力、穿透能力都是最佳的。并且在网上信息发布以后,可以能动的进行跟踪,获得回复,可以进 行回复后的再交流和再沟通。
3.开拓销售渠道 网络营销避免了传统营销方式下的经济壁垒,地区封锁、人为屏 障、交通阻隔、资金限制、语言障碍、信息封闭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 响。快速的打通封闭的坚冰,疏通种种渠道,打开进击的路线,实现 和完成市场的开拓使命。
4.能够扩展和延伸品牌价值 网络不仅拥有品牌、承认品牌,而且对于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 牌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资产,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效果和作 用。
5.能够进行顾客关系管理 在网络营销中,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市场管理、服务管理、决策管理融为一体。既可以跟踪订单,帮助企 业有序地监控订单的执行过程;规范销售行为,了解新、老客户的需 求,提高客户资源的整体价值;又可以避免销售隔阂,帮助企业调整 营销策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全面提升企业的核 心竞争能力。
6.实现经济效益增值 网络营销可以提高营销者的获利能力,使营销主体提高或获得增 值效益。
16.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 篇十六
摘 要:本文视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为大学生“舆论热点”“言论表达”“网络民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网络个体、网络群体、网络传播与事件过程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做出综述。并梳理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提出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网络舆论;网络个体和群体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与相关报道的频繁,人们越来越有意识、有目的地扩大对其的关注。“网络群体事件”一词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也愈发被广泛提及。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成为高校维稳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什么是网络群体事件?它与群体性事件是何关系?两者的异同之处何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我们又能对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有什么样的作为?本文就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相关研究作出总结,探讨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界定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一般是高校师生或从事新闻、传播、法律、网络工作与研究者所做,学术性较强。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立足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公权力的关注;各大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虽然一直有专家、权威的见解声音在,但是主要反映的是所有网民的立场与看法。归纳起来,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界定,主要有两种:
1.用“点击率”作为网络群体事件的表现形式,通过点击、发帖、跟帖、转帖、投票来形成、参与“网络热点问题”,将“舆论热点”、“网络言论”、“民意表达”视为“网络群体事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百万点击率、网民认同参与的结果、网络内外影响深远。有研究者认为(代群等,2009)把舆论热点公共事件,定义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至少意味着管理者并未把网络舆论看作是民意的常态表达,骨子里缺乏对真实民意的尊重。只要换一种视角,把这些网络舆论热点看作民众的一种常态表达,情形就会有变化。事件一方面体现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也表明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这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2.网络群体事件是特殊的群体事件,是现实群体事件在网络上的反应,或者网络对群体事件影响的体现。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群众诉求,落脚处在对执政者的执政问询上,涉及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等三类事件,强调暴力性、破坏性、负面影响。如有研究者(贾宝林,2009)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有人(葛琳,2008;李军,2009)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
本着给所有人发表言论的机会与平台,通过良性沟通、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本文单单把网络群体事件界定为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形式,从①基于网络对群体性事件动员、组织等的影响;②在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各阶段处理时的信息应对;③强调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即网络群体激起、促发现实群体形成或壮大群体性事件;④网民和现实群体共同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作用,这四方面来限制“网络群体事件”,将其视为“舆论热点”“言论表达”“网络民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本文把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定义为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对由现实或网络事件引发的热点问题,表达诉求、交流信息,在特定的时空里形成线上或线下的群体集聚行动。
三、涉及问题及其心理机制
1.网民个体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有研究者(李卫星,2008)指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存在文化理念失根、教育管理失控、道德行为失范、人际交往失真、自我认知失实、网络依赖失控等问题。
现有文献(朱力,2009;牛新权,2009;王天意,2001;王天意,2006)对网民的心理效应关注较多,心理效应是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主要心理效应有:
①匿名效应:匿名性使得网民比现实中更加具有安全感,这也使得网上言论比现实生活中言论更加情绪化、激烈;②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先看到的与最近看到的信息影响更大;③对抗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当人们得不到某样东西时,就会越发需要这个东西的心理现象。越是被删除的信息,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认为这种删帖的背后一定“有猫腻”,于是网民自发的转载行为和网络有组织地删帖形成一种对抗;③否定效应:人们对他人的否定信息比肯定信息更加关注的倾向,尤其消极信息与他人价值观方面或品行相关时,否定效应更明显;④“行动者-观察着”效应:一种归因偏差,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将自己的行为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否定信息不仅一经媒体报道便会以更快于肯定信息的速度传播,且在否定效应作用下,人们对此类信息更加关注和信任;③泄愤心理:将平时累积的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个人的不如意通过事件宣泄、释放出来;④第三者效果:指受众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影响大。
2.网络群体
不同与单独个体,当每一个网民开始形成对某一件事情的共同关注,便形成了网络群体。依照对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是一个基于信念或观点的认同而形成的心理群体。群体心理影响有: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无论群体内的最初意见倾向哪个方向,通过群体讨论都会得到强化。网民因观点相近而沟通、讨论,在不断的交流中观点得到加强,而且在形式上更加极端。网络传播的跨地域特征,使相同诉求的网民个体能够迅速集合成一个暂时性的利益群体,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一旦出现网络热点,各种信息交织汇聚,舆论声浪排山倒海而来。只要契合网民情绪即可达到一呼百应的心理共振效果,另外出于群体归属的心理需要,群体讨论中某种程度上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而产生从众现象(牛新权,2009等)。
群体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者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正是这少部分人左右了群体的思想和情感。网络媒介中群体领袖的煽动行为则是中国多起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绝大多数网民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意见领袖”的观点会成为意见“轴心”,而其他网民则依附于这一“轴心”,接纳“意见领袖”的观点或以意见“轴心”为准绳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王丽丽,2008)。
群体的易受感染性、群体无意识:作为理智的较量,网络中的群体是冲动,易变而急躁的,匿名化强化了集体无意识(陈力丹?}吴薇,2008;葛琳,2008)。
3.网络传播与事件过程
网络群体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即所谓的爆发期和衰退期,网络传播对事件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相关研究作以总结。
传播动机与心理形成机制:有研究者(叶明翠,2012)认为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社会公益目的、自我表现、跟风好玩、自我放纵。大学生在自我意志逐渐增强,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自我维权意识也增强,同时网络为宣泄、愤青等行为提供了空间与场地。还有人(曹嘉霖,2012)认为情绪的感染和行动动员是网络新闻事件向网络群体事件发展的驱动动力。有研究者(王磊?}韦链,2014)则用问卷法调查了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认知、支持度与情感,他们认为群体相对剥夺、群体效能、群体认同、愤怒情绪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政府信任、媒介态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网络匿名、去个性化情境等影响个体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研究者(朱宏胜?}张玉,2014)认为网络谣言可以引起网络群体性起哄。也有人(朱力,2009)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动员作用,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情绪逐渐向内聚集、调动起来,网络谣言成为参与者与网民情绪发酵的助燃剂。
演化过程与机理:有研究者(刘丽,2013)认为四个机制贯穿于整个网络群体事件始末:网络认同机制、网络扩散整合机制、网络动员机制、网络疏导机制。其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承认事件有个演化的过程。而有研究者(李天娇,2013)则主要关注了意义建构再事件形成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意义建构过程,能够将具体社会事件赋予一般性涵义并得到认同,随后引发关注和热议,升级为网络群体事件。
四、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目前对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对事件本身认识不够:界定的两极分化也很容易造成对待事件本身的态度、认知的分化,进而会影响对其的应对,所以首先应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恳切的认识;(2)对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细化:基于高校稳定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应该更具体地把握事件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以便及时、有效的引导。因此,今后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处理、应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推荐阅读:
网络思政文献综述08-07
网络游戏研究文献综述07-10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12-20
文献阅读竞赛模板09-10
一个女孩与网络08-03
教育研究文献阅读11-17
房地产建设中的网络安全与网络营销08-09
网络的优点与不足08-18
黑客与网络安全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