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宽容(精选12篇)
1.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宽容 篇一
【网络综合-高中作文素材:关于“宽容”的议论文论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搜索的高中作文素材之关于宽容的议论文论据,有了这些论据,希望你的文章能更加出彩。
宽容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它要求清心寡欲。“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小肚鸡肠,难以容人者,大多是自私自利之徒。
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是团结各种人,受人拥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结果必是孤家寡人。
宽容大度,有利于已,有利于人,更有利于社会。
事实论据
鲍叔荐管仲
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波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可鲍叔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醒公也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
下”的霸业。
毛泽东放走张国焘家属
张国焘于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间他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1935年在红军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反对中央关于红烟北上的决定,坚持南下退却的主张,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的活动。到达延安后,拒绝党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于1938年逃跑到武汉,发表反共声明,投向国民党。当时,张国焘的妻儿还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毛泽东,哭着说:“他丢下我们母子跑了,主席呀!请您给我们做主吧!”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说:“天要惠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没办法!这样吧,现在你也到武汉去,劝说劝说,做做工作,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他。”
不久张国焘的妻子带着孩子也到武汰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延安。
理论论据
1、开诚心,布大度。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2、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清.金缨《格言联壁》
3、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中国谚语
4、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5、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6、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国谚语
7、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8、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中国谚语
9、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中国谚语
1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缨《格言联壁》
11、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贾《新语.术事》
12、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三国.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13、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国谚语
14、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明.冯梦龙《醒世世恒言》
15、人本该是有良心的,就连最残酷的心也会有宽恕他人的短暂、美好的记忆。[捷]塞弗尔特《泪城》
16、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中国谚语
17、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菜克《耶鲁撒冷》
18、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19、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
20、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21、仁者爱万物。《史记.赵世家》
22、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刘向《新序.节士》
23、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明.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24、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25、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中国谚语
26、不会宽容别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俄]屠格涅夫《罗亭》
27、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中国谚语
28、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
29、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
30、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31、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明.李贽《焚书.高言说》
32、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宋.苏洵《心术》
34、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2.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宽容 篇二
文化素材,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文化、文学、文段等内容,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材选编了一些经典、耐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的丰富了高中语文内涵,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就如何利用高中语文素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深入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
1. 显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明显的汉语言文化内容,例如在 《滕王阁序》中,文章内容结构之美、语言组合之美,都将汉语言文化展现出来,而这些内容也正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含有很多民俗文化,如各种民间故事、 民间神话、民间歌谣等,鸿门宴、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民俗文化素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极大的丰富了高中语文教材,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以 《荆轲刺秦王》为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广为流传,学生对这个故事十分熟悉,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对故事进行详细讲述,而是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进行探析,要引导学生思考 “荆轲为什么对燕太子忠心耿耿”,进而引出中国文化中的 “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
2. 隐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显性文化素材外,还蕴含着很多隐形文化素材,也就是那些不被察觉,却会对文化内容造成影响的素材。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全面培养人的课程,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实质和道德认同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始终包含着 《孟子》、《论语》等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从孔孟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底蕴。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策略
1. 认知显性文化素材
显性文化素材,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容易被感官上认知的东西,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很多感性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例如在 《成语: 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中,详细的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在中国汉语成语中,古代经典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来源,而越是突出的作品,其成语也就越多,比如 《荆轲刺秦王》一课就出现了: 图穷匕见、悲歌击筑、切齿拊心、发上指冠、 无可奈何、变徵之声等几个成语。成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也是提高个体修养的重要素材,通过成语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全面促进个体的发展。
2. 认知隐性文化素材
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内容,更是要在感性素材的基础上,开展理性加工,要让学生将感性的知识转变成自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素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隐形文化素材。例如在 《说 “木叶”》中,这类文章在高中语文素材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通过美学触觉,对 “木叶”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展述,并细微的辨析了木叶与落叶、树叶的文学意象差别,从而指出 “木”的两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出木叶的相关古诗词材料,并让学生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深入分析诗歌意象,从而理解诗歌情感,懂得古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真正让学生学会通过感性认知来重组自身的学习方法。
3. 有机整合文化素材
各类文化素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体系,如民俗文化体系、社会历史文化体系、语言文化体系等,可以说汉语言的发展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一个发展历史,字形字音的改变、词语的更迭、成语的形成、修辞的发展等,这些内容使得高中语文素材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文化素材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4. 融合生活素材和教学
常言道: 文学就是人学,生活就是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化素材时,不仅要对文化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将文化素材和生活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学习 《赤壁赋》,就应让学生能体会到苏轼那种面对逆境那种忘怀得失,胸襟坦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体悟文化,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四、总结
在高中教学中,注重文化素材的应用,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文化素材的运用,也要注意隐性文化素材的挖掘,将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语文教材,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对文化素材的利用能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有效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环境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就需要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文化素材,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国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3(24):118-119.
[2]潘瑾.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J].中学语文旬刊,2014(1):13-14.
3.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 篇三
高中语文教学文化素材语文素养文化素材里包含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结晶,蕴藏着真、善、美。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文化素材,能够很好地传递中华文明,传递历史中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接班人。
一、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正如一个时代的文化需要适应当时的政治需求,文化又要促进政治的发展。教育和文化也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能够相互的促进,也相互地限制。在对立关系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个时代的教育水平会受到当代文化的影响,如我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了我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末期这种文化也成为了革命最大的障碍。其二,是教育活动以及内容范围受到文化的限制。教育活动是为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得到延续而进行的,如一个崇尚佛教的时代,无鬼神论则就会受到主流思想的限制。文化的主线总是围绕在教育和学习之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习者甚至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历史中的教育总是和文化相适应的,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播,教育也在传播着主流的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限制作用也会产生反作用效果。在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文化,而不是机械的或者说简单的复制。这些新产生的文化也随着教育的传播途径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影响着文化本身,或者加入到当代的文化中。在历史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由于人类精神财富或者物质财富的积累产生了文化,而这种文化却处于一种凌乱的状态,不利于传播。因此,产生了教育,对文化进行统一和整合。这种有机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域上的差别,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使用文化素材的效果
把文化素材引进高中的教学课堂,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首先,文化素材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疑难点问题,帮助老师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文化素材的应用,会带给学生更为悠远的文化气息,提升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例如,高中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教师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当是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色。人们用诗歌描述一个故事,而且能够千古流传。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命运。运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刘兰芝的成长:“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突出了多才多艺的刘兰芝。这首诗歌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代表,让学生们认识到当是叙事诗的特点。
其次,文化素材的使用,还能对语文教学的学习领域进行拓展。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中,最容易流露出来的是人文关怀,这也是语文教学教育人性化特点的主要表现。对语文能力提升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积累的提升,这对学生的将来会有巨大的影响。
最后,加强文化素材的使用,学生就能更好更为透彻地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认真体会经典的作品所蕴藏的文化背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學作品将民族的文化进行延续和传播着,为后人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总而言之,合理地将文化素材使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加深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在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上,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三、有关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使用方法
1.对能够直接感知的文化素材的使用和认知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能够让我们熟知的文化素材,这些文化素材可能会被标注出来,如在课文中接触到的诗词和成语,都会注明词意和典故由来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成语中,有很多的文化传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化素材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能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中学习,让记忆快而有趣。
2.对隐性的文化素材思想的认同
隐性的文化素材包括对生命的肯定、对美的追求以及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等方面。我国在长期的历史中沉淀下许多文化的结晶,如果直接让高中生去认同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当时文化背景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内容和文化素材进行有机结合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的文化素材不仅仅要简简单单的组合,而是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有效地运用文化素材,将语文中的素材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四、结语
文化素材的应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是不可以生搬硬套,必须同语文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篇四
人非生则知之者,要求得知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离开了实践,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彷徨、犹豫、无所适从;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不付诸实践,知识、理论就又成了装潢门面的东西。
实践,还得放下架子,并且准备吃苦。用出劲来,扎扎实实地做事;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琢磨。实践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实践,证明我们为之追求的东西却是错误的,寻那么应该坚决抛弃。实践是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勉强。
格言名句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黑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口头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颜元)思想是图样,行动是建筑。(徐特立)
行动是思想的母亲。(陶行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半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讯)
实践——科学的皇后。(培根)一盎司的实践,值一磅教训。(布莱克)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萧伯纳)
知识是保库,便开启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实践。(托·富勒)除了实践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对于学者来说,实践的重要犹如从井里打水需要绳索一样。(阿拉伯谚语)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酝蜜。(萨迪)知识和实践就象做手艺一样,两者必须结合。(裴斯泰洛齐)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怕湿脚的人捉不到鱼。(英国谚语)
实践出真知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行万里路,著绝代书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讯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游淮阴他鴭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他瞻 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他听取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他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门„„可以说司马迁因为青年时有了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能著出不朽的史书。
访采四方,终成巨著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脚印。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颗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
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士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分为16部62卷,共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个,并附图1160幅,而且价值极高。
艺人当仆人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今南京)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那时叫梨园弟子)。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党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
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千里之外的京师投到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宰相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侯,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形神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为马伶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
竺可桢以实践为根基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要亲自到室外观测气侯,进行记录,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榻上记下当天的气温,由于不能亲自到户外测量,依据的是气象局的报告,所以在记录上注上“局报”二字。他毕生积累了40多本气象日记,这不仅是他探索我国气象规律的第一手素材,还是他取得成就的要基。
苏轼夜访石钟山
石钟山命名的根据,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形似覆钟,其二是山石相叩似击钟声。苏轼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够合理。在一次乘船途经石钟山的时侯,他乘着月色坐一只小船环山考察,终于发现这座山“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形成如洪钟大吕般的声音。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因而感慨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尽管苏轼的考察也不完全正确,但这种重视调查研究,亲身实践,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陆游教儿学诗
宋诗人陆游在教他儿子写诗时说:“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另一处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 诉人们要注意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能力须从实践中来
有则故事很能说明实践的重要。
从前,有个富豪 人家的儿子,能够非常流利地背诵航海时方法,大家都很信服他。后来他们一起航海,船老大突然病死了。大家自然就请富豪的儿子了。他也义不容辞,当起了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的地方,他高声背诵驾船的口诀,可是船就是怎么也稳不住,最后终于翻了,全船人都淹死在海水里。
小马过河
有《小马过河》这样一则童话故事:小马要过河,先遇着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完全可以过。小马正准备过河,遇到了松鼠,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这时,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他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不浅,刚好过膝盖。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份相信别人的经验,要做成一桩事,还得靠自己亲身实践。
马谡守教条失街亭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马谡失街亭的描述。司马懿大军压境,大家在商议镇守街亭的事。自幼熟读兵书的马谡自告奋勇。最后,诸葛亮便派马谡去镇守街亭要隘。到街亭后,他将2万主力驻扎在一座孤山顶上。副将王平根据街亭地形,提出:“山顶扎营,若魏军断我水源,并以火攻,恐不战而溃。莫若引军下山当道扎营。”马谡拒不接受王平进言,还指责王平:“你怎么知道,孙子兵法上不是说‘居高临下,以一当十’吗?”结果,不出王平所料,马谡被魏军围困,不战而败,最终痛失街亭。
5.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篇五
1、氓是个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感情不专一的男子,诗中女子被氓一开始的憨态所迷惑。(《卫风.氓》,选自《诗经》)
2、刘兰芝和焦仲卿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爱情。(《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乐府诗集》)
3、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自己真爱而献出了珍贵的生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格独立
1、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对旧时代的看法
1、中国旧时代可概括为: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鲁迅《灯下漫笔》)
2、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在清末被西方国家大肆掠夺,愚昧的清政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辉煌的文化。(余秋雨《道士塔》)
3、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陶兀县令的共同迫害,最后冤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关汉卿《窦娥冤》)
尊老爱老
1、窦娥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不愿走前街,怕被婆婆看见,让婆婆伤心。(关汉卿《窦娥冤》)
6.高中语文课本作文素材 篇六
一.理想志向(壮志难酬)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因此被敌人暗杀了。
3.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5.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二、恒心毅力(面对挫折)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
7.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然而迎接你们的却不尽是小鸟的悦耳的歌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常有凄厉的风雨和雷的轰鸣„„
8.食指《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9.张洁《我的四季》: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10.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个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我的四季》)
11.有些重大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苦战。艾立希失败了605次,才制成药物六○六;居里夫人从数吨铀矿残余物中提炼出只有几十毫克纯镭的氯化物。可以想象,他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劳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12.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并没有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而是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可以这样说,尽管她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献给人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袒露的心迹,能给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13.曹雪芹出生富贵之家,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山村,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14.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资产者——无论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都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5.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16.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培根)
17.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18.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直面苦难》)
三、爱国情怀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司马迁《屈原列传》)
5.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8.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
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10.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11.肖邦于1930年到法国定居,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12.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艾青)
四、亲情乡情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3.李密为照顾年迈的祖母,向朝廷请求辞职。(李密《陈情表》)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柯灵《乡土情结》)
5.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柯灵《乡土情结》)
6.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唏嘘不已。(柯灵《乡土情结》)
7.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五、以民为本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3.强秦因不施行“仁义”,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杜牧《阿房宫赋》)
六、学习问题
1.强调“学不可以已”。(《劝学》,选自《荀子》)
2.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
3.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上)
4.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
5.老师不分贵贱,不分少长。“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
7.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探索精神)
8.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9.汉代著名批判家王充自幼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书店读书。因为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得以博览群书,贯通百家,最终写成了专门的批判书籍《论衡》,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展示了他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10.爱因斯坦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在物理、数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11.清代诗人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随园诗话·补遗》)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12.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七、胸怀豁达 1.“马克思对别人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表现了马克思胸怀宽广。(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蔺相如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机智与勇敢拜为上卿,官位在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退避再三,处处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把个人恩怨放在脑后,打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上蔺相如府上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宽容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中,对异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体现在人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宽容〉序言》)
八、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3.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人格独立
1.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她们没有听从尼古拉一世允许改嫁的谕令,也没有被用来拦阻她们的种种恫吓吓倒。她们宁愿放弃堆积如山的黄金,宁可在拿着武器的哥萨克卫兵的押送下被铁链捆锁着行走,也要到那苦寒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守在自己的丈夫身旁,义无反顾的妻子们令铁石心肠的阻拦者也不由得泪雨滂沱。
十、勇于承担错误
1.路瓦栽夫人虽为她的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的诚实劳动还清了借款。(莫泊桑《项链》)
2.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他主动向他负荆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赎罪,这一举动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也曾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十一、说话的艺术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出口成章的魏征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郑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
十二、生活哲理篇
1.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2.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钱钟书《读〈伊索寓言〉3.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处。倒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
【观点:①自夸者终究要灭亡;②怎样做命运的主人(既不狂妄,也不自卑);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命运】。
4.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5.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罢。(巴金《黑夜行舟》
6.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给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十三、其他
1.解放思想: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让自己的思想套上套子。(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鲁迅《拿来主义》)3.做事要果决:项羽妇人之心,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机会,以致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司马迁《鸿门宴》)
4.培养人才: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顺着树自然生长规律,让它的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锝好。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虚荣心:路瓦栽夫人为一次舞会的荣光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莫泊桑《项链》)
6.金钱观: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己,让他放弃了爱情、亲情。(巴尔扎克《守财奴》)
7.谦虚:马谡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以致街亭失守。(罗贯中《失街亭》)
8.追求真理:苏轼为考证“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亲自在夜晚作了一番实际考察。(苏轼《石钟山记》)
7.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宽容 篇七
一、不忽视教材中的优秀课文
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素材就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 涉及诗歌、散文、农谚、成语等多种形式, 是学生一个快捷积累的素材源头。但是,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常常忽视教材的作用, 没有使教材充分发挥作用。
例如, 在教材中《我们的学校》一课, 就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教学案例。课文中那些描述学校的优美句子,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一一为学生分析这样用的好处, 在文中有什么独特的效果。其中的优秀语句可以让学生摘录或背诵, 也可以就某一句让学生进行扩展, 自由发挥, 续写出新的文章。
二、鼓励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
除了教材中的优秀篇章, 课外书籍也是学生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并从中选择优秀的语句进行摘录、记忆。不过, 教师要对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一定的引导, 为他们推荐适当的作文刊物。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可以对其中的优秀语句进行摘录, 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进行摘抄。教师定期对学生摘抄的笔记本进行翻阅, 组织学生进行分享, 翻阅其他学生的摘抄本, 从而让学生能够分享到更多的优秀素材。
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加以引导, 不断给予学生指导, 帮助他们学会鉴赏优秀的文章, 同时积累优秀的素材。这个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可能在短时期内看不见非常显著的效果, 但是对于他们以后的作文学习却是大有裨益的。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 教师不能忽视教材中的优秀课文,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从课外书籍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进行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8.高中作文素材运用小策略 篇八
【关键词】素材;积累;运用;多例一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背景分析:
从我班实际情况看来,一提到作文,学生就绞尽脑汁、搜遍枯肠。怎样让我们的学生作文时不再有无米之炊的苦恼呢 ?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我想除让他们平常多积累课内外素材外,更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能围绕话题或观点多角度选取已学过的课内外作文素材,做到“多例一用”。于是,我上了一节课,和学生一起探讨作文选材的技巧“多例一用”。
过程描述:
多例一用
3月月考,高二考的是去年成都零诊的作文。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我准备把这次作文讲评的侧重点定为材料的选取,即围绕观点多角度选材。评讲前,我选印了三篇作文:一篇文章内容单薄,空洞说理,总体看算三类文;一篇文章有材料,但选材的角度窄了,材料类型单一,算二类文;一篇选材角度广,材料典型充分,算一类文。
上课了,我把这三篇文章发给他们,让他们过把老师瘾,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点评并打分。评价时,一定要找到每篇文章的亮点和不足,针对不足还要找到补救的措施。学生兴趣来了,阅读后相互讨论,然后都争先恐后地发言,在我的意料之中,大家都意见一致地评出了三篇文章好中差的等次。我灵机一动,立即要求学生上来板书,把三篇文章的亮点和不足分别写出来。
我趁机引导学生,针对两篇二三类文,我们先来解决它素材少的问题,看看围绕这次普遍的立意“经历磨难,收获幸福”,我们打开思维,看还有些什么素材可用进这篇文章的呢?学生苦思冥想,然后发言,根据学生选材的角度和来源,我边在黑板上归纳“课本素材”“新闻人物事件”……“古代”“现代”等等,学生纷纷发言,我边做归纳,如下:
课内素材:《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论述、勾践灭吴的故事、史铁生的故事。
歌词名言名句:《真心英雄》的歌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活见闻:即将面临的高考或其他学习或生活经历,感动中国里的众多人物。
我观察写中等文的那位同学的神态,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似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立即请他起来谈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对作文选材有什么新的感悟,他很感慨地说,要把思维打开,围绕观点多角度选取。
我兴奋了,赞扬这学生说他道出了我的心里话,我把他说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并说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希望大家学会这种“多例一用”(板书)的选材技巧,其实我们多数同学脑里都有许许多多的素材,只是思路狭窄,没从多角度去选取罢了。
趁热打铁,我给学生“认清自我”的话题,提示学生从“课本与生活、时间与空间、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凡人与名人、物质与精神、自己与他人”(板书)等等角度思考,有哪些材料可用。
我要求学生先在草稿本上拟出素材。然后请学生发言,最后我很欣喜,仅必修选修中的素材,学生就列举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现错误,坦率承认,勇于改过;“满招损,谦受益。”“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谏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等。
我趁机强调选取课内素材的好处:将课文里的材料巧妙地引入自己的考场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因为课文里的材料非常具有典型意义。阅卷老师不仅因为熟悉这些材料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更因为这些材料运用到考场的作文里,能反映出考生本人对课文掌握的熟练程度、反映出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刮目相看、备加青睐。
这节课快结束了,我说,作文选材犹如买米,品种不同、新旧不同、质量不同的米,做出的饭的味道就有区别,所以做饭选好米是第一步。那么我们作文又该如何选材呢?最后我送给学生“选材口诀”(如下),要求学生牢记并运用。
“选材”的口诀: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 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
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 考场作文时间紧,选材原则要记牢。
总结反思:
我们要做好一顿软硬适度、可口好吃的米饭,首先要有米,且要会挑选米、会烹饪。那么,在挑选米的时候,米的产地、品种、颜色都要考虑;而做饭时,加多少水、煮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火候的大小等也需想好。
要写好一篇让老师、同学赞赏的优秀作文,首先要有材料,且会选择材料,会运用材料。“多例一用”给学生提示了选材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重点是围绕观点,要真实典型,角度要广、忌窄,要新、忌落窠臼,材料要多样、忌单一,要充实、忌单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周正逵.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晏雪梅,女,1978年生,四川双流人,成都市籍田中学,中学一级。
9.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7) 篇九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2011年获拉斯克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被推荐人连续五年推荐的诺奖获奖人——屠呦呦
林小春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从5日晚间获奖消息传来,屠呦呦家中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祝贺的、采访的,她的老伴李廷钊一边帮着招呼记者落座,一边忙不迭地接着持续响起的电话。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段获奖感言,屠呦呦写在一张纸上,一字一句地向记者念出来。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
秋日的阳光透过阳台照进客厅,把米黄色的沙发照得很亮。年过八旬的屠呦呦身着紫红色飘带领衬衫,外披一件驼色勾花针织开衫,整洁利落的卷发全部梳向脑后。由于听力原因,她向记者的方向前倾身体,专注地望着记者的眼睛。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的,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
为了确保药物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工作,屠呦呦和丈夫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当时,在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
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成果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获诺奖推荐人连续5年推荐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新华社记者5日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而且这位知名疟疾研究专家从2010年就开始年年向评委会推荐屠呦呦。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每年都从诺贝尔奖评委会收到推荐表格,他连续五年推荐屠呦呦,还推荐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拉斯克奖。同时让屠呦呦广为人知的,是米勒等人专为配合拉斯克奖写的一篇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这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这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西方人以前都不怎么关注这个事件,这篇文章是跟拉斯克奖配合的,拉斯克奖是生物学界里很重要的奖项,《细胞》杂志的影响力非常大,连在一起就引起了关注。这无疑为屠呦呦获奖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删改)
10.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总结 篇十
宋国有个名叫监正子的富商,靠买卖玉石发家。“黄金有价,玉无价”,监正子凭借在玉石行业多年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成为玉石行业的行家里手。
一天,监正子在市场上看到一块叫价百金的玉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监止子一眼就看出这块未经雕琢的玉坯,的确质量上乘,雕琢出来的话,肯定价值连城。可是,周围的几个买家也非寻常之辈,他们也看上了这块玉坯,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把价格抬得出奇的高,仍不罢休。一心想要这块玉坯的监正子急了,怎样才能把这块玉坯以自己可以接受的价钱买下来呢?
监正子拿起玉坯对着太阳翻来覆去地看,忽然一个不小心,一失手,把玉坯掉到地上碰坏了。这时,其他人都怕担干系而纷纷散去。卖玉的人要求监止子赔偿,监止子二话不说,谁让自己不小心失手呢,自认倒霉,那就赔吧,赶紧掏出一百金来承担赔偿责任,并一再向卖玉的人赔礼道歉,就这样监止子把玉坯弄到自己手里了。
监正子把略有损坏的玉坯拿回家,找最好的工匠进行加工雕琢,修复毁损造成的缺陷,把这块玉坯雕成了一块价值昂贵的美玉,居然溢价千倍。
有人不解,问起监正子其中的奥妙,监正子一语道破:我是一失手捡来个大便宜呀!原来,那天在市场上,监正子见买家众多,并且把价钱越抬越高,情急之下,故意假装把玉坯掉到地上碰坏了,竞争对手走了,玉坯自然就归他了。
孔子救火
秋天的时候,有个鲁国人在沼泽地里焚烧一大堆枯枝败叶,没想到,刮起了北风,火借风势,迅速向南延伸。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哀公急了,害怕大火进一步蔓延烧到国都,于是亲自率领身边的人督促老百姓去救火。可是到了火场后,老百姓都去追逐被大火驱赶出来的野兽去了,谁也不愿意去救火。
鲁哀公把孔子召来,问孔子该怎么办。
孔子说:“人们去追逐野兽,而不愿意去救火,原因很简单:追逐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
鲁哀公说:“那就赏赐去救火的人吧!”
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了;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赐,那么国库的钱赏不到一千人就赏赐光了。事到如今,不如用刑罚,凡是不去救火的,与投降败逃同罪;追逐野兽的,与擅入禁地同罪。”
果然,鲁哀公下达救火的命令后,大家听说了不去救火就要受罚,于是群情踊跃,不再去追逐野兽,赶紧来救火,鲁哀公的命令下达后还未传遍,火已经扑灭了。
很多时候,靠奖励的方式去处理迫在眉睫的事,效果差,且缺乏可操作性,不如用刑罚来得快,明确地告诉老百姓,不立即去做某件事,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马上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庆幸自己有一个强大的敌人
日本的游泳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在进行游泳训练时有独到的秘诀。那么这独到的秘诀是什么呢?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有一个人专门到过日本的游泳训练馆去察看。在游泳馆里,他惊奇地发现,日本人在游泳馆里养着很多鳄鱼,对此感到十分惊讶,教练跟他解释说:在游泳训练的时候,队员们跳下水之后,教练随即就会把几只鳄鱼放到游泳池里。几天没有吃东西的鳄鱼见到活脱脱的人,立即兽性大发,拼命追赶运动员。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牢牢地缠住了,看到鳄鱼的凶相,还是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游,久而久之,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11.论高中作文写作材料的素材来源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作文;写作材料;素材来源
说起作文,不少同学都感到头痛,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老师,又要写作文。”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生活经历少,思想贫弱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因此,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作好平时积累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教学生学会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
1.走进生活,引入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困境。原因何在?还是罗丹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充实具体,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新鲜活泼的文章来。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在写亲情方面的作文,有的学生写得很好,读来让人感动,总有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东西,有的写母亲弯腰的一瞬间,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的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并让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观察日记、随笔、周记等形式将观察体验、感受到的有一定意义的材料纪录下来。
2.欣赏传媒,打开精彩世界。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因此通过间接渠道获取写作素材也很必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外书、电视、上网等方式收集许多写作素材。中学生接触多的传媒就是电视和网络,对于网络,有人会说那不是个好东西,但我认为运用恰当的话会拓展同学们的视野。还有很多电视节目能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所学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电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那么,如何从电视中获得丰厚积累呢?
(1)观看优秀的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同一首歌”、“艺术人生”、“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观看这些节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积累议论文写作的素材,关注周边的生活。也可留意电视中的公益广告,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2)积累优秀电视节目的导语。让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积累、品味自己欣赏的节目导语,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一个放松的心情,一种向上的冲动,一份生长的力量,一点竞争的自信。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轻拂岁月琴弦,轻吻时光沙滩。 ——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中央电视台《天气》中学生正处在多彩的人生季节里,他们接受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电视里唱的歌词、流行的广告语和电视节目中优美的句段很快能被学生接受。如果能把它点缀在文中则会使作文新颖别致。
二、教学生学会语言积累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古人说“辞不足可以成文”,词汇不足,语言贫乏,临到写文章,必是捉襟见肘,即使硬写,难免文不逮意,连准确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文采更无从谈起。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简练、干脆、清楚,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外许多作家也都很重视学习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经典,它们规范化程度高,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很多优美的词句、成语、典故、警句妙语,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的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才能文思如泉涌,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让学生懂得情感的积累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协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句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能情满于山,写海则能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
12.高中语文作文写作素材 篇十二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二)
《我有一个梦想》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是生命的织锦;人到了没有梦想的时候,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时候。没有梦想的生活是黯淡的、贫乏的、空虚的生活。对生活的热情期望、勇敢追求和执著信念,作为青春的遗产留在心中。所以,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且要为之不断努力。从美国追求平等权利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到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梦想的支撑。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三)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史铁生,北京市人,1976年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我与地坛》(1991)是作者对自我在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经历了哪些肉体上的挣扎和心灵上的洗礼。且看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史铁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歌里,史铁生这样写到: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 /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首先,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前面说过,史铁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尔?刘易斯,但他们见面的时候,史铁生却没有丝毫卑怯的阴影。因为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尔?刘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后卡尔?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说,“后来知道,跑进9秒79的约翰逊战胜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史铁生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因此,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颁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由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电影《边走边唱》,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斐然,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首诗两次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在其绝命前写下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是海子在绝望之际对恋人的祝愿:“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永远沉湎于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思想者总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思想越是深刻,他就越难在生活中找到知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醒,往往意味着痛苦!
◆海子的抒情短诗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侵入人血液和灵魂的巨大力量,加上其身世经历的悲剧性,更促使了其短诗的不朽。可以这样说,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离去,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直至今天,我们也没有看到比海子的抒情诗更纯粹的抒情诗出现。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五)
1、《再别康桥》: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你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
2、《死水》: 如火的热情,表达的却是零度的冰冷,铜绿的翡翠,锈满的竟是伤心的冷艳,满眼的繁华理想,看到的是一汪绝望的死水,忍不住大痛哭一声:我的中国。
3、普希金《致大海》:用诗人的激情战斗,即使换来的是溪流般的磕磕碰碰,也绝不回头,目光指向大海的自由与光明,用生命刻在剑锋上的光芒,追求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命丧黄泉,也依然活在情深处。
4、舒婷的诗:五百年的繁华绿意,五百年的肃穆愁眉,用前世一万次擦身而过,换取今生的一次回眸。望夫崖的忧伤化作滔滔的江水。
5、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6、朱自清《荷塘月色》: 外面的世界的光线很暗,于是,走进清华园看河塘,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从文学的门廊走过。
7、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水泥森森挤兑了人们的心灵空间,李乐薇诗意的将精神家园建上空中,建在远离了车马之喧的眉黛之山。
8、史铁生《我与地坛》: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9、马丁.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爱搽亮种族的锈区域,用仁慈图绘种族的灰色彩,告诉人们,什么是自由、民主、平等与光明,用最嘹亮的歌喉唱响古老的黑人灵歌。
10、史怀哲《我的呼吁》: “非洲之父”,一个充满理想的法国男人,一生致力于非洲的医疗事业,挽救人的生命的同时,还不断地呼吁,请敬畏生命,谱写了一曲高昂的生命之歌。
11、鲁迅《〈呐喊〉自序》:国人精神的麻木石作者心中难以言表的伤痛,清醒者的呐喊换来的虽是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寂寞。可老槐树下,依然有毁坏铁屋子的希望,依然有撑起民族的脊梁。
12、《〈宽容〉序言》:谁能走出宁静地无知山谷,走出自我的早已习惯的幸福,在荆棘的路途开拓新的天地,用生命换来残酷的光阴,即使血色,也为后来人重重的记下你平凡的名字,不平凡的形象。
13、《〈名人〉序言》: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这个在用音乐舞蹈精神的男人,将生活的苦难看到一粒灰尘,看一眼就轻轻地弹去,弹去一地纯洁。
14、《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看清局势,胸有成竹,舍身救国。
15、《勾践灭吴》: 勾践矢志不移,存恤爱民,终于流芳百世。
16、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人生的必须得生存方式,要爱学还要善学。
17、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用青年的激情演绎文学的人生,用带刺的思想指向敌人的心脏,可墨黑的夜让红色的血液流淌不止,让鲁迅的悲伤流淌不止。让我们也悲伤不止。
18、《读<伊索寓言>》:九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演绎或推理或改变条件,读出不同的新意。你的寓言呢?
19、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良臣还是明君,爱民还是暴民,忧思还是安逸,你看到了什么?
20、王勃《滕王阁序》:江水悠悠,历史悠悠,可生命短暂如虹;刹那间的辉煌造就了一部历史文化,后人只有仰望,悲嘘。
21、韩愈《师说》:天、地、君、亲、师,所谓“师”者,父母也。传道、授业、解惑。师,是一道过河的桥,一叶渡江的舟,呕心沥血,只为让学生走的更远飞的更高。古人尊师,后人呢?
22、杜牧《阿房宫赋》:秦国,永远的强者,永远的辉煌,可也是永远的奢靡的笑柄。于是告诉人们,俭守天下,爱民应如子。
23、苏洵《六国论》:占六国天时、地利,却不占人和,面对强者,请直起自己的胸膛,无使积威之所劫!
2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所罕至。无限风光在险峰!
25、归有光《项脊轩记》: 轩室里的温馨,弥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爱情深似海,如树,亭亭如盖矣。
26、龚自珍《病梅馆记》:梅树的残疾,是人思想的残疾还是社会的扭曲,龚自珍感叹一声,疗梅,请老天“不拘一格降人才”。
27、屈原《离骚》: 为国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五千年来,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28、《孔雀东南飞》:爱情的美好让人间的每一个凡夫俗子铭刻骨髓,可封建礼教残酷的竟让一个天地男子柔软如丝。双双徇情,夜夜啼鸣。
29、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跳出尘网,守拙归园,从此,构建文人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精神的桃花源,为多少仕子诗意栖居筑上一道篱笆。
30、曹操《短歌行》:领兵南征北战,渴望一统天下,然而,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叹一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这个飘逸的诗意不羁的坎坷的诗人,飘然把自己的理想浪漫在天姥山的上空。
32、白居易《琵琶行》:商人的爱情总是站在天平上,对女子而言,一边是悠闲,一边是伤悲。于江州司马,泣的是否就是自己的影子。
33、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自己的诗画意境中,随意的撷取山村一片明月,看村姑浣衣,看莲动下渔舟,看人间的溪云起落。
34、杜甫《登高》《蜀相》《兵车行》: 百年多病之躯,历经沧桑,用浑浊的的泪眼,凄凉的心境,悲万里清秋,怜天下苍生,以沙鸥的姿势深沉栖在顿挫之中。
35、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已是梦中的往事,朱颜的凋落犹如昨夜的风雨,打湿了曾经的美好,梦醒时分,愁如春水。
36、柳永《雨霖铃》:登科落第,对长亭晚,满腔心绪化作千种风情,执纤纤细手,酒醒处,伤感冷落飘零。
37、李清照《一剪梅》:国仇家恨,婚难业孤,黄花秋月中寻寻觅觅,凄风哭雨成一座乱世中的极致美神。
38、辛弃疾《永遇乐》: 金人的铁蹄踏破中原,也踏痛了多少爱国志士的忠魂。曾经,横枪槊马,金戈铮铮,气吞万里;而今,斜阳草树,雨打风流,往事不堪回首。
39、姜夔《扬州慢》:春风扬州,繁华似锦,翠柳堆烟,自胡马窥江,水寒山瘦,冷月无声,梢问一声,桥边红药,谁赋深情。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宽容】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本的作文素材09-10
高中语文段落素材12-22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09-03
高中语文作文评语01-05
宽容作文高中12-08
宽容话题作文高中09-10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分析06-28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01-01
高中语文作文好段01-12
关于宽容的高中作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