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教育

2025-01-08

医学健康教育(共9篇)(共9篇)

1.医学健康教育 篇一

围绕医学教育特色创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7年12月10日 作者:黄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关闭】

编者按: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12月1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宣布成立。医学教育分会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全国44家从事医学教育的院校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医学教育分会揭牌。医学教育分会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当前医学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热点、新问题,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成立大会当天,举行了首届医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11所医学院校的代表交流了医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本文以综述形式反映他们的创新探索。

围绕医学教育特色创新思政工作

“医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我国医学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影响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卫生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敖英芳如是说。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一向重视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首届医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有11所高等医学院校或高校医学院(部)在大会上交流了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采取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模式,而且结合医学教育和医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形成了富有医学教育特色的思政工作方式。

职业精神——敬业、奉献与责任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第一条就规定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

加强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是按照现代医学要求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需要。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教育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是一个特殊而崇高神圣的职业,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学术和医术,还要富有爱心和责任。今天的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未来的医生的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黄红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选修课从医学专业与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出发,开设了医学发展史、医学与美学、医患关系等二十多门课,强调将崇高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完美结合才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应有品质。

“博极医源”,将追求卓越的责任心与诚实、正直、严谨的科学态度传授给学生;“床边教育”,关爱病人、尊重病患的理念体现在实践教学中,让医学伦理课更加生动具体。他们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请本院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来到学生中,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50年行医生涯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举办桂希恩先进事迹报告会,定期派优秀学生跟随桂希恩教授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们深受桂希恩教授人格魅力感染,深切感悟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进一步体会到面对新的时代应如何去学习、去思考、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去承担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红说:“当前,卫生改革不仅使卫生系统的同志感到压力和责任,也使得我们这些从事医学教育、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医学院校感到莫大的压力和责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到今天,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为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

医学即人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更强调对人的关怀。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人文素质,增强人文精神。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医学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且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不同的医学院校在各自不同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内涵的大学精神,成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

山东大学医学院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广智求真、博施济众”、“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和传统。它既包含着勇于探索、追求无限的科学精神,又包含着关爱生命、奉献社会的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他们把人文医学的有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齐鲁杏林论坛”、“医学名家论坛”,教育师生精修文理、注重实践、朴实厚重、严谨治学、大悲恻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使他们时时感受到身上所担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责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地处边远贫困地区的新疆医科大学,总结50年办学历程认为,学校之所以能在办学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取得巨大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校初期一大批来自内地沿海著名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扎根边疆,奉献终身。各族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把内地一流医学院校严谨治学的办学传统继承传承下来,形成了“团结奉献、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新医大精神。

建校初从上医来到新医大的王师贞教授,组织上只让她在新疆工作三年,她却割舍了骨肉亲情,把毕生献给了新医大。姚秉礼教授不仅献出了终生,最后又将遗体捐给了解剖教学。学校用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开展新医大精神教育,将大学精神具体化,使大学精神形成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实践精神——服务社会,培育爱心

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明确社会责任、知识服务社会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各医学院校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培育医学生的爱心。

山东大学医学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居委会、敬老院、智障学校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开展义诊咨询、医疗保健、政策宣讲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医学生所学专业实际,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检验真理、课本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奉献社会的热情。去年该院六支小分队分赴湖北省秭归、浠水等县市进行“青春红丝带”行动——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志愿者们走进艾滋病人贫困的小屋,贴近接近绝望又怀有希望的患者,为他们进行心理疏通和疾病防治知识指导。

与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们感到震撼,更明白了医学生所担负的是怎样一种社会责任。社会实践使他们锻炼了能力,锤炼了意志,升华了品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结合医学生专业特长和最佳学生党日团日的争创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社会服务之中。学生们走出校园,与吸毒青年面对面交流,与法轮功练习者面对面交流,到临终关怀病院服务,到麻风病康复村服务,组织骨髓捐献,到山区小学开展保健服务,等等。这些服务型、实践性强的党团员教育形式收到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培养了党团员服务社会的热情,并内化为个人素质。

搞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重点强化实效的具体体现。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得更紧密,如何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真正取得实效、长效,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和探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钱海红认为,从医学教育的对象讲,以现代医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医务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医学生成长规律,是一个亟待深入认识的领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医学生特点,有利于我们了解工作对象,掌握工作技能,更新工作观念,总结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本报记者 黄文)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0日第6版

2.医学健康教育 篇二

医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随着21世纪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医学教育的目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视与社会需求、社会现状、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用性和超前性[1]。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提出了21世纪医生的一系列培养目标:(1)品格方面要求医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能够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帮助他们治愈疾病,减少痛苦,使他们保持身体健康;致力于工作、学习、修养和科学事业,并且更多地为社会服务;注重伦理和道德相结合,具有镇静、谦恭和自知之明的品格。(2)知识方面要求医生学识渊博,在这一方面提出了6条具体培养目标。(3)临床技能方面要求医生技术精湛,对此提了11条具体可操作的培养目标。(4)职业态度方面要求医生秉承利他主义精神,提出7条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目标,同时要求医生尽职尽责,并提出6条有关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德国现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富有造福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医学人才,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和掌握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进行医学实践的学者。德国医学教育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课程的讲授基本上由教授承担,且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学校尤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2]。

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York,CMB)批准资助,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成立了。该委员会制定了本科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GMER),提出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7个领域内容,共60条标准。7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1)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3)沟通技能;(4)临床技能;(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6)信息管理;(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2008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关爱病人、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树立成本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等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整体观念的知识目标以及包括表达、沟通、合作、运用信息技术、经济核算等能力在内的技能目标。

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2 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

围绕国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各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在联合探索一种新型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就是在本科医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临床带教教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双导师制有利于新时期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1)在实现职业素质目标方面,双导师制有利于医学生深刻领会关爱病人的使命,始终坚持以预防疾病、减轻和驱除病人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是医生的职责;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性,尽早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愿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强大理想信念。(2)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理解诊断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实际意义,建立临床思维。(3)在实现技能目标方面,能为医学生提供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抢救流程,让见习、实习更顺利。

此外,要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就要掌握“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

(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

(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

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

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

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4 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5 教学内容的改进

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可以在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下,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在基础与临床教学工作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基础教学阶段,加入管理学、伦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等选修课;在每学期的临床带教中,引导、带领、监督学生完成一定的医患沟通案例,案例数量随年级递增,并进行量化考核;在每学期临床带教结束时,让学生寻找并总结临床病人身上出现的与本学期基础课相关的知识点,并提交小论文;每年安排专家进行职业素养、科研思维培养的讲座[6]。

通过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带教教师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将会在实现医学教育目标上探索出一条新的、有益的道路。

摘要: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带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一种探索。在实践双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大学生,特别是“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素质,并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

关键词:教育目标,双导师制,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Irby,David M Wilkerson,Lu Ann.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Academic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Trends[J].J Gen Intern Med,2006,18(5):370-376.

[2]Chenot,Jean-Franois.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J].German Medical Science,2009(7):2.

[3]吴云,戴洁,王松灵.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27-28,35.

[4]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136-137.

[5]孙晓楠.不同学年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46-48.

3.医学健康教育 篇三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更好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继续医学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继续医学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建立的,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的一种手段。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医药卫生人员终身教育的必须阶段。继续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疗、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将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疾病的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将面临新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继续医学教育在医药卫生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现状

我校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等医学院校,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信息和实验等方面的优势,对校内助教和住院医师进行以思想品德素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对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注重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校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以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为重点,面向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根据卫生部和广东省制定的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出《南方医科大学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并成立了校院两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日常工作办公室等相关组织机构,对全校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近年来根据广东省人事厅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密切同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执业再注册等紧密结合,达不到继续教育的要求就得不到职称晋升,从制度上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继续医学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

举办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则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对外继续医学教育,而且可以推动本校的学术活动和学科建设。为此,学校十分注重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举办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建设,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优势申办高等级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各学院、临床医学院结合本单位情况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病例讨论学习、科室学习查房等活动,丰富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内涵。

二、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尽管继续教育学分目前已纳入有关考评指标,但部分教职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学院积极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但总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员工不能准时参加,认真学习,而是在学术活动接近结束时才纷纷到会,出现了为了拿学分才到会的情况,在主观意识上没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

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工作不重视,每年验证时,总出现某些专业技术人员马虎应付,不认真填写,特别是院内业务学习手册的填写,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甚至有些技术人员出现不肯验证的情况。从2003年起,由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达标要求真正作为职称晋升必备条件,由此引起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达标而在学分证上乱涂、乱改、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为学分而学习,甚至出现个别花钱买学分,从而背离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初衷,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手段与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校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还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自学等形式,形式创新不够,特别是远程教育技术还未被广泛应用,而且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和适应在职教职员工特别的求知需求。

三、改进措施

大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科教、人事、临床等部门。因此,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个领导有力、协调有效,措施到位的管理体系,并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对象、内容以及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等,提高教职员工认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

严格按照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和广东省《实施细则》《学分登记考核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三挂钩”“三结合”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挂钩”即指把继续医学教育与教职员工的执业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考核挂钩。在执业过程中,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再注册及考核的必备条件,未取得规定学时或学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再执业。在职称晋升聘任工作中,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在年度考核中,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者,本次年度考核不能定为优秀等次。“三结合”即一是与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和切身利益相结合,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奖金、聘任、晋升、年度考核都受到影响;二是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相结合,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教研室和科室工作重要内容,并列入考核目标,使单位领导主动想方设法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调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三是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室考核的标准之一。

各二级学院负责全院教职员工的继续医学教育日常工作,一定要统一标准,严格管理,认真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和学分发放工作。

4.医学健康教育 篇四

【摘要】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开展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伦理要求的必然趋势。SBME内容丰富规范,重复性和安全性强,不受时间限制。SBME能模拟各种危重症场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精神。然而,SBME在临床教学中也存在局限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密切联系临床和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克服其不足。

【关键词】模拟医学教育;儿童重症医学;临床教学

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学研究生需要在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实习轮转,学习对重症患儿的抢救和诊治。儿童重症医学科是培养儿科医学生重症抢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快,潜在医疗纠纷的风险大,医学生短期内获得动手操作和参与诊疗的机会少,往往会降低研究生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学教育进步,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的应用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1]。在既往重症医学科实习教学中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患者为主要操作训练对象。而SBME则打破了这一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和仿真模型模拟各种危重症的临床场景,以供临床教学;SBME贴近真实,具有内容丰富规范,重复性和安全性强等特性,对于医学教育有重要作用[2-3]。本文初步探讨对儿童重症医学科轮转医学生开展SBME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1SBME是社会发展和伦理学的必然要求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医学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的身心遭受损伤。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伦理学,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不伤害患者[4]。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医学生如果多地进行医疗操作,即使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也可能有违“不伤害原则”。SBME在培训医学生提高其医疗技术的同时规避对实际临床教学中对患者伤害的风险。因此,大力开展SBME符合伦理学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和疾病治疗越来越重视,较多人希望能在大医院进行诊治,使教学医院的医疗负荷不断上升。然而目前患方对疾病和医学认识不足,期望值和维权意识高,易造成医疗纠纷。儿科又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高发区,儿科医闹现象和伤医案不时被报道。与以前相比,紧张的儿科医疗环境使儿科医学生无法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操作实践机会。在此社会环境下,SBME可以帮助医学生不断接受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医疗风险。

2SBME是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危重症抢救分秒必争,救治过程中有时可能无法向医学生讲解和示范,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工作有其困难之处。SBME能模拟休克、呼吸衰竭、室颤等各种危重症,结合急救设备,能给医学生提供相关临床场景和救治演练。SBME实践性、重复性强,不受时间限制,是提高医学生危重症抢救临床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手段。受时间限制,医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期间不一定有机会面对特定的危重症,比如室颤。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室颤发生率低,电除颤使用也少,室颤发生的时间不定,进行相关教学时学生往往感觉空洞,教学效果差。但是采用SBME就能很好地进行室颤急救教学。通过计算机软件使与仿真人相连接的心电监护上出现室颤心电波形,同时仿真人大动脉搏动消失,医学生通过心电波形和重要体征评估,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进行电除颤治疗或抢救药品推注。指导老师通过SBME完整地讲授室颤识别、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并作示范。再通过考核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通过摄像回放来纠正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传授和讲解知识为主,医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切身体会知识要点,并核实掌握程度。而SBME能帮助受培训者完成知识到实践运用这一转变,提高其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保障患者安全[5]。

3SBME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危重患儿的抢救既需要指挥者的决策,又必须依赖团队力量来完成。传统医学教育注重知识单向灌输,各种考试考核也仅仅关注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培养医学生在危重病情下的诊治决策和应变等方面严重缺乏。而在SBME中可设定场景,并指定某位医学生带领团队,由其负责指挥,着重培养和锻炼其治疗决策和应变能力,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在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间的沟通、协调合作非常重要。但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指导教师无法有效地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去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SBME可以提供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机会。面对模拟的临床危重场景,参加培训的数名医学生需要群策群力短时间评估病情、抢救施治,整个环节都必须相互信任和协作,以达到成功救治患儿的目的。如在心跳呼吸骤停场景中,医学生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各行其是势必引起抢救的紊乱和错误。经过SBME培训的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明显增强。

4SBME在儿童重症医学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仿真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儿童重症医学科开展模拟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它们并不能模拟危重患儿全部的症状、体征和情绪变化,如果医学生仅仅满足于SBME培训成果而脱离临床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SBME并不能完全替代重症医学科内危重患儿诊治的床旁教学和技术指导。另外,SBME抢救的主要情节步骤来源于临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临床抢救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在情节设计和考核评估中均应考虑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可能情况进行纠正和补充。医学是一门爱的科学。但是SBME在医学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医学生在面对仿真人时容易存在这是在面对“机器”,是在技术培训的思想认知,可能无法产生对待真实患儿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关爱,在培训室中也认为无需就患儿情况与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应医患沟通或病情告知,从而造成与实际临床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医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SBME时需要进行医学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让医学生尊重仿真人,像对待真实患儿一样对待仿真人,牢记“不伤害原则”。综上,SBME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知识和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也必须正视SBME存在局限性,可以通过与临床工作结合、精心设计和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克服其不足。

参考文献

[1]梁菊,李瑛.模拟医学教育:医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24(3):266-269.

[2]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4-23.

[3]SchroedlCJ,CorbridgeTC,CohenER,etal.Useofsimulation-basededucationtoimproveresidentlearningandpatientcareinthemedicalintensivecareunit:arandomizedtrail[J].JCritCare.,,27(2):219.

[4]魏恒顺,李燕姿.医学伦理学教学路径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887-890.

5.医学健康教育 篇五

★ 2022年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 环境日宣传的活动方案

★ 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标语

★ 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 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总结报告

6.医学生入学教育大全 篇六

临床医学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祝贺各位新同学凭着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脱颖而出,被我校录取。在此,我代表临床医学系的全体老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作为教师代表和从医多年的医生跟同学们讲几句话,和大家共勉。希望我今天讲话的内容能使你们深刻的领会医学生的使命,明确学习目的,铭记住这个性命相托的事业,承载一生的誓言,同时也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使大家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大家的对医学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圆满完成三年的学业。

一,学校和专业介绍

乌兰察布医专有着光辉的历史,1959年建校,过去是自治区有名的老牌的重点卫生学校,建校五十多年来,为我区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2009年升专,目前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所医学高等专课学校,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尤其是我们临床医学系,是学校重点主要专业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实训室,供大家进行临床实验,如(物理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技能演练室、模拟重症监护室、模拟急救室、模拟产房待产室、儿科实训室、眼视光实训室等)。我们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和区内许多大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为大家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学习机会,相信大家一定会在这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收获多多,为你们今后的医学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受益终身。

下面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医学系两个专业的特点,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是医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

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

基础医学课 :解剖学、组胚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学、病理、药理学等。

临床分科主要有: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现在临床医学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不断的进步。进过多年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如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传染病科,神经内科等,外科又分为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烧伤科,矫形外科等。儿科,妇产科,老年病科,放射科,急症医学科和重症监护学科等。目前至少包括50余个学科,专业。

(二)眼视光技术专业

眼视光技术专业是一门以保护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集眼科,视光学及视觉服务为一体的眼保健,预防,治疗和 康复全程全面的服务专业,旨在培养集眼保健技术,专业验光配镜技术,服务理念为一体“医工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人才。

我国眼睛市场潜力巨大,全国近视人群约4亿,老花人群超过了1.3亿,这些人中90%都需要眼镜。根据目前我国眼镜店数量计算大约需24万名视光师,但是视光师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却不足千人,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眼视光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屈光度检测,眼镜定配,眼镜检测,眼科的基本病理咨询等方面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视光学基础,验光学,眼科临床,眼镜光学,隐形眼镜基础,眼视光器械学,医学基础,眼镜定配基础,斜弱视,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等。

就业方向:眼视光相关企业单位:各类眼镜店、医院眼视光门诊、眼镜生产企业、眼镜贸易企业等。

所以,医学是一门渊博而深奥的科学,博大精深,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职业,我们将要在学校学到的是最基本的医学知识,是叫你如何当一名的医生,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医生,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的学习,磨练,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实践,在理论,在实践,这样,你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升华,才能成为一方名医和专家。当医生是一个很辛苦,很累高风险的职业,就像刚才的医学生誓词里说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呀---------我大学入学时系老师玩笑:你们医学是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了自己,为了人民,为了父母,为了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二,学习方法:、学医其实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如何学好医学各门课程,是我们医学院校每个同学所共同关心的。经总结,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强调学习目的明确

明确学习目的是持久学习动力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的一个大学老师,一个知名的教授曾经说过:“其实一个人要想学好医学重要的并不在于学习方法。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学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亦即把自己定位在何种位置,和对自己的要求”。假如这些你都十分明确,那么学习方法就显得次要了。二, 是注重课堂效率。

这一点及其重要。课堂上老师会指出重点,难点内容,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大家理解。故抓好课堂效率,这是学习学习制胜的关键。一本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笔记在备考时会让你事半功倍,所以,课堂上不仅要“眼勤”、“耳勤”,还要做到“手勤”,做好相关笔记。多动笔,“好脑袋不如烂 笔头”。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学思结合,首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若能匹以有效的课前预习和及时的课后复习,效果会更好。三,是“功夫在平时”。

医学院校课程多,而每门课程需背记的知识点很繁杂,故平时见缝插针学习必不可少。压到最后,想靠几天时间突击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有些同学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即每周周六,周日都用来整理当周所学内容。着重理解书本知识,这样的考前就会轻松很多。

四,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但凡学习优秀的同学都会有自己的良好学习品格,习惯的养成。都会根据学期课程制定相应的学习,复习计划,从而轻松学习,游刃有余。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和“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细心培养。

五,记忆力差的问题,、求理解,俗话说,欲要记,先要懂。力求“知其义而明其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勤复习、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3、强化记忆。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 内容达到了初步掌 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进一步巩固强化,使学习、记忆的程序达到150%,将会使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所记内容经久不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过度学习”效应。

六,就是被许多优秀同学所强调的是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比如学习某一疾病,应从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个方面综合把握。有同学认为,平时看书过程中应多做横向纵向的联系和比较,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本质上把握知识,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该是最理想的境界

七、学会自学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是我们中学时代理想的实现,但它决不是我们人生的最高目标,它是你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是我们未来事业的起点,大学时光未必是最幸福的,因为你要经历成长的苦痛;大学时光肯定不是最灿烂的,因为在将来你要走出校园创造事业的辉煌;但是,大学时光必定是你最怀念的,因为它承载者你最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如今,大家怀着梦想,怀着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来到乌兰察布医专,当毕业步出这个校门的时候,希望你们带走的是渊博的知识和号无怨无悔的笑容,怀着坚定的步伐,信心百倍的步入社会搏击,去挑战,迎接社会对你们的考验!

最后,祝同学们生活愉快!学业超群!前程远大!医学生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7.医学健康教育 篇七

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引入我国,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1996年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开始全科医疗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部分省市分别成立全科医学分会。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医学院校要面向农村,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并可以采取走向招生、走向培养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2000年卫生部又印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卫科教发[2000]第34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以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以下简称《农村卫生工作决定》)又提出:到2010年,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决定》与《意见》均已实施十年,《农村卫生工作决定》也已近十年,但我国全科医师现状令人堪忧,全科医学教育的“不作为”不容忽视。在2009年8月13日召开的“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由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小组提交的常规监测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总数达到46.2万人,比2年前足足增加了20万。但令人遗憾的是,46.2万人中真正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从业者仅有6321人,占近1.4%,其中还包括部分地区初级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资格人员。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以下简称《规划通知》)指出: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我国有近6亿的城镇人口数,按每5000名居民配备1名全科医师的低限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2万名全科医师,但目前已通过人事部和卫生部资格考试的全科主治医师仅有9826人,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2) 可见我国乡镇、社区医院卫生队伍的现状与《决定》、《意见》、《农村卫生工作决定》的要求相差甚远,中小城市的乡镇和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十分匮乏(许多乡镇医院甚至没有全科医师),远远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的目标还只是“海市蜃楼”。“新农合”制度已经普及,乡镇和社区医院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由于没有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农村居民和在社区医院看病的城镇居民接受的仍然是低级的医疗卫生服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没有起到“健康看门人”的作用,大量的病人仍然流向城市医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没有明显缓解。

二、从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作为”

从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七省(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数据来看(详见下表),江西、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七省(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等方面普遍偏低,素质还不能适应基层医卫需求。从第一本科学历占卫技人员的比例看,七省(市)平均为7.00%,而第一中专学历占卫技人员的比例平均为60.10%;从高级职称占卫技人员的比例看,七省(市)平均仅为6.37%,而无职称的卫技人员比例平均高达12.96%;另外从年龄结构看,七省(市)30岁以下卫技人员所占比例平均为34.12%,50岁以上的平均占16.15%。

实际上,我国乡镇、社区医院医生“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象较普遍。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在我国村级卫生组织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高达90%(主要是以前的“赤脚医生”,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统计,这些医生大约有100万),我国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如在湖南省怀化市有一些管辖几万乡村居民的乡镇卫生院仅有1—2名医生具备外科或内科执业助理医生资格,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出台以后,这些不具备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生看病就是违法,不看病则没有其他医生看病,又是见死不救,这是他们所面临“两难”的实际问题。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组织这种执业状况没有明确的态度。近年来出台的农村医生培养方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因这些人基础太差,两年的学习时间短,并且难以保障参加全部的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令人怀疑的。(2)我国乡镇医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45.9%的从医人员只有中专学历,本科学历的仅占12%,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比例不到3.5%。(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与国外50%—80%的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从以上七省(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专项调查及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不高,基层医生难以取得城乡居民的信任。而要根本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神圣使命唯有落在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作为”上。原因有五:一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愿到乡镇、社区医院工作;二是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社区医院“缺医少药”问题;三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医卫人才;四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就业观上已经由原来的“苦”去基层转变为“乐”去基层;五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

三、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应为”

(一)国家政策要求

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与卫生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并适应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高等学校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建设为本地区服务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培训补偿机制,在5—10年内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

2009年3月1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强调: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以下简称《方案通知》)中提出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其中提出: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是2010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以下简称《规划通知》)中提出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并强调:要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本专科医学类专业教育要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程,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要建设区域性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培养、培训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2010年6月2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1198号,以下简称《意见通知》)中要求: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分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两种,以5年制本科为主,3年制专科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以下的医疗卫生岗位;培养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培养工作主要由举办医学教育的地方高等学校承担;免费医学生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承担培养任务院校要对其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突出临床能力培养。

国家近两年连续出台了《若干意见》、《改革意见》、《方案通知》、《规划通知》、《意见通知》等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充分说明党和国家把医药卫生事业提到“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的高度,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对老百姓基本医疗健康的殷切关怀,同时也给我们洞察新医改特别是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以上有关政策要求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应为”关键体现在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上。

(二)办学实践支撑

从学生就业面向来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培养的医学人才主要面向基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这与全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是非常吻合的。《湖南日报》2010年5月4日讯:日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行毕业生招聘会,2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选材,提供的岗位达30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麻阳、洪江、通道等13个县市提供的1200个乡镇卫生院岗位,一上午就有600多人前往应聘;近年来,怀化医专针对县、乡等一些医疗机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实际,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就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摆正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学校与省卫生厅签订协议,每年为农村定向培养一批中医药人才,还与怀化周边五省的县级卫生局和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市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由2006年的509人,提高到现在的800人。在日前举行的邵阳市2010届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来自长沙、广州、深圳、上海等地126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位3000多个;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613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1083人当场签约,实现一次性就业41.5%,至此,该校毕业生签约总人数达到2095人,签约率超过80%。 (3)

从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来看,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基本雷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基本上是以五年制本科教育为模板进行压缩,很难凸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在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完全是五年制教育的翻版,唯一明显的区别恐怕只有培养时间。2008年9月16日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且将其作为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标准》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虽然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标准,但是按照惯例一般都是参照本科教育标准来实施教育的,就如同我国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没有《高等学校专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样。

从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办学经验来看,长年开办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老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完全有优势有能力开办全科医学教育,为基层培养全科医师,而且,事实上已经有一部分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已经在临床医学专业下开设了全科医学方向,如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吉林省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另外,个别办学历史悠久的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由于遵循高等教育和医学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办学思路,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科研水平不断进步,社会声誉明显提升,目前学校在师资队伍、办学基本条件、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基本达到教育部关于设置医学本科院校的要求,这其中,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是典型代表。

四、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可为”

要将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为”由“应为”蜕变为“可为”,必须找准“创新理念”、“改革学制”、“整合资源”三个着力点,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及现代医学发展规律前提下,以创新全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创新理念

开办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医学高校要站在“对人人健康极端负责”的高度,树立起“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基本课程之中,加大全科医学多元投入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和社区临床实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发挥学校在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等方面的职能和优势,提升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使全科医师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二)改革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广义上的学制概念。而从狭义上讲,学制是指修业年限。本文所称学制,是针对狭义的定义即修业年限而言的。学制的长度决定了教育计划、教育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学校规模、师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学制的质量则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医学教育学制的选择主要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特别是学制改革与发展趋势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版《世界医学院校指南》报道,世界各国医学教育学制3年至8年不等,其中主流学制为6—8年的长学制。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着3、4、5、6、7、8等多种学制。鉴于我国基层医卫人员特别是全科医师的匮乏,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以及成熟医专在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中积累的宝贵办学经验等原因,我认为在我国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开办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学制应该以4年为主,前2年在学校接受基础课学习,后2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学习。

(三)整合资源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全社会提供连续、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为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我国已颁布实施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但是对各医学高校在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和办法,这就需要开办全科医学知识教育的高校特别是目前仍为专科层次的学校有机整合组织机构、教学资源等,如成立全科医学系(部),构建学校、社区、医院联动网络,构筑学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立交桥”机制等,特别是要整合好校内与校外课程体系,整合好校内与校外师资队伍,整合好校内与校外教学条件。

注释

1[1]本文的“专科教育”仅指“专科层次教育”.

2[2]http://www.yeeju.com/group/coverage/5393.

3[3]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0-05/05/content_203981.htm.

4[4]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14.

8.医学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医学 人文精神 强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32-01

医学本身的特点就决定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综合了自然与社会的学科。医学的进步就包含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不健全的医学不算完整的医学。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的改革,新时代要求医学教育需要以新标准培养新型人才,新标准中,在学生的职业道德、人生价值、处事态度、全面掌控和辩证性思维等要求,将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直接提升到与往日不同的新高度。所以,在海内外医学新时代新要求下,怎样改变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培养既有科学性专业素质又有较高人文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这是新时期的医学发展要思考的问题。

1 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精神本质的介绍

医学发展必然会受益与医学人文性的提升,医学的内涵也会随之丰满。现在的医学技术飞速进步,学者专家们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在医学诸多领域取得了很多新的胜利。上个世纪中期的时候,人类的疾病系统有了很大改变。现在医学体系更加注重人性化,更关注人们生活的品质,重视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因素对人内在的影响,意识到人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与社会与环境不断有着联系的群体中的人。医学不能仅把精力放在对疾病的治疗上,还要注意到医护对象作为有情感有心理的人的存在,现在医学已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性放在很高的位置,人文性在医学中的作用也日渐变大,医学的完整性离不开人文性的建设。

医学体系是一个完整庞大的系统,有着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医学自身的严谨性,医学专业人员必须持续进行探究、思考和钻研才能掌握疾病的病理,才会有可能寻找出最佳的治疗办法,为人类生命的延续、生理健康的维护做出贡献。这就是医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是医学的人文性。医学涉及到的对人、对社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人的发展、娱乐和快乐等方面的保障,人文的中心就是为人服务、提升品质。

2 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在医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有利于对现代医学进行完善。随着医学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人文性的强化和深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学技术持续更好的向前推进,这样也有利于对疾病痛楚的认识更人性化、控制和治疗也更加完整,医学对人类生活的价值也就越来越明显。但是也因为这样,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医学的人文价值则置之不理,严重阻碍了医学人文精神的进步和提升。在实际生活有很多因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不良现象,比如:医患之间的平等地位失衡、医生的职业道德下滑、不必要的医护检查等现象数不胜数。

医学要想在教育中引入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在社会强调构建和谐氛围的大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要求。和谐包涵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全球化进程加速,医学教育的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由于专业的特性,医学类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人文素养会弱一些,促进医学学生的人文发展更为重要。医学教育培养对象想要更加全面的发展,则需要有更合理的知识体系、需要积累更丰富更人文的知识、当然还需要自身医学专业的水平,努力使自己能够做到从生理、心理、病理等多方面对待医护对象,能做到从生理、心理、病理等方面多角度钻研问题,用专业和医者爱心对待医护对象。所以,培养医学教育对象的人文精神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3 在医学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

端正观点,确立人文精神培养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我们必须明确医学教育与其他所有教育一样。在培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做人。要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出发,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确立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每位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身体力行,确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培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关键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进修深造。另一方面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该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加强对人文学科教学的量化考核,加大督查力度,吸引临床教学教师参与人文课程的教学,以提高整个人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议由教育部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培训和专业认证的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由财政部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培训,每所医学院校给予一定的培训指标,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的专业化。

4 结语

医学教育的内在属性有人文和科学两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尊重科学,提升自我修养,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高等医学教育的精神就是教人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既要锻炼医学教育对象的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又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综上所述,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的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如今社会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思考和执行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明杰,宋文波.当今医学缺少的是什么一论医学中的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2.

[2]梁旭东,祝洪澜,黄振宇,等.PBL教学在临床医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学,2012,4(3):69-70.

[3]张俊,戴冰,邱高会,等.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64-65.

9.医学护理教育论文 篇九

1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一般包括文学、艺 术、法律、哲学、历史等多种相关学科在内的知识群[3]。人文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 精神及提高人文素养为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 目的的教育气不同教育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常常有着各 自不同的特点,那么,什么是护理人文教育呢?简言之,护理 人文教育就是针对护理人员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 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更为丰富,它应牢牢把握人性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三位 一体的蕴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 医学模式的精髓,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应建立在对“人性”充分 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培养护理人员对“人”的人文情感关 怀、与“人”的沟通技巧以及完善自我心理素质和管理素质的 能力等,目的是使护理人员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和 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护士相对稳定的 内在品格,加强她们自身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修养,从 而提高其人文素养[6]。通过护理人文教育,培养护士强烈的 社会责任意识与神圣的职业使命感,使之在掌握扎实专业知 识的同时,还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能胜任现代医学 模式下的护理工作。

2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要求

由于医学高新技术发展迅速,诊治手段不断进步,必然 促进现代护理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新兴先进的护理技术呈现 出专业性越来越强、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复杂的趋 势,护理人员对各种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技术操作的 掌握水平将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因此,目前临床护理管理 者非常重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然而,技术层面的进 步并未带来病人对医疗护理工作更多的认可,反思我们的工 作,可以发现临床护理确实也存在着技术服务和人文关爱相 互脱节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 护理人员容易将其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技术实体与病人客体无 意识的分离,从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对“病”与“人”的主观分离, 造成与病人的交流仅仅停留在技术服务实体的物质层面上, 而忽视了病人作为有思维的人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背离了 现代医学模式的服务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精髓,就是实践护理科学服 务和人文关怀服务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重新认 识人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充分冶炼人文关怀的内涵。而 如何尊重病人的权利、情感、人格和隐私,满足病人的个性化 需求,关心和爱护病人,实现对病人的整体关怀,这一系列问 题都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科研活动中,不仅要关注疾病及其治疗,更要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氛围,为病人提供体贴入微、技术娴熟的人性化服 务,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病人。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应体 现在对病人生命和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与关 注,展示护理人员的素养和品格以及对护理工作真、善、美的 追求和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践。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人 文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主体实践层面 上,还应体现在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与这种健康生存的可 持续发展为职业价值理想的观念意识层面上。有了这两个层 面的统一,现实护理实践活动中的人文关怀才能在自然、自觉 中真正体现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也是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完美体现。

3当前护理人文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一直被视为医学的附属专业,深受传 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直至今天,在各级护理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护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 育的问题始终存在。即使开展了相关的护理人文教育课程, 依然存在将护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和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人为 割裂开来的现象,其直接不良后果是临床护理人员实际护理 操作时,存在护理服务理念不清、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操作 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让病人为护士提供的服务创造便利条 件,操作目的不是满足患者的需要,而是满足护士完成工作 的需要,因此难以满足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理服务 质量的期望。优质的护理服务应有机地将护理技能操作和护 理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护理技能操作是护理服务直观可见的 形式,也是护理人文关怀的载体,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更好地体 现护理服务的精神实质,是护理技能操作应用价值的体现形 式。因此,机械地割裂护理专业教育和护理人文教育与护理 工作和护理教育精髓不相符,也与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护理服 务精神相违背。

在当前医疗市场化和商品化倾向日益严重、国家医疗卫 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尤为 重要,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同人文教育密不可分[7]。但由于 我国护理人文教育起步较晚、传统护理教学往往忽视人文教 育,目前对护理人文教育的研究开展较少,导致当前护理人文 教育领域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随意性大、教学手段和方法 单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考核评价方法不当等问题,无法满 足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要求。不过,当前护 理人文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护理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人文教 育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传统教育上将护理专业教育归属 于科学教育范畴,并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视为两种不同的 教育思想体系,未能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文 教育并重的教育,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育[8]。很多 护理教育者存在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用培养生产劳工的方 法来培养护理人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期护生 “学了就会,会了能用,用了就能顶岗”,特别在当前就业形势 不佳的情况下,往往把更多的精力和教育重心放在解决就业 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 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文教育方法的探讨

4.1创建良好的护理人文教育平台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平台,必须要适合接受教育的主体 的自身特点,试图简单通过增加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者 多开几次人文知识讲座,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难以取得 理想效果的。学生置身于校园求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学校 作为学习环境应当发挥主导平台的作用。通过培育校园文化 精神、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优化教育环境、激励学生情感诉求、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等方式,全面地提升学生的 人文境界,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构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 的教育氛围。

由于教育资源和时空的限制,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 社会对高等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6气尤其是难以真 正满足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护理服务的 对象在社区和医院,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应当综合应用学校、社区和医院3种不同的平台,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 实习”的护理联合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环境和资源, 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学习同 情与关爱别人、掌握人际沟通交往技巧等各种人文素质。

4.2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专业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的前提,同时必须以人文素质 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正如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护理技术操作的 具体细节传递护理人文关怀一样,护理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 教育的相互渗透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来实现的。通过专业课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文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时, 不再单纯学习疾病和护理操作技能,而是努力将对疾病的主 体,即对病人的关爱融入其中,例如学习疾病的临床表现时, 要转化成感受病人真切的痛苦;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学习中,学会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 人际关系,学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陶冶职业情操。这种突破 学科的界线使人文教育以渗透方式融入专业课的教育之中, 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达到人文知识与护 理学实践“一体化”的目的[1°_12],以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4.3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研究,构建高素质的护理人文教 育师资队伍护理人文关怀的观念源于西方,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研 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概念是引自国外或其他学科,有 些概念抽象程度极高,而有些概念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够密切, 不仅不能体现本土文化的护理特征,也很难护理人员理解和 应用气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护理学科本质的回归,更好地开 展护理人文教育,目前亟待探索如何建立现代医学模式下与 我国社会现实相适应的、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护理人文关怀 和人文教育系统的研究体系。

上一篇: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2熟记知识点下一篇:公安消防部队从严六项